时间:2023-07-11 17:3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与艺术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一是创新教育理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努力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共投入50余万元,购置和补充了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设施。三是规范艺术教育教学,强化领导,完善制度,确保了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是抓好全面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开好常规和朝鲜族艺术教育课程,招收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五是丰富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六是狠抓师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整体艺术教育水平。七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在语文、体育等各门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作品等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精神陶冶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的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民族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我国第一位艺术教育博士郭声健,在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论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教育,它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校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感受,提高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艺术特别是朝鲜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形成具有本县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让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学校抓住民族艺术教育这一突破口,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我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思想,科学的艺术教育实践,连续多年的艺术教育成果,使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在了全县中小学的前列。
二、多方筹资,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要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积极为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保障。为此,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50余万元,布置装潢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室、艺术成果综合展室、多功能综合大礼堂、绘画室,配置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购置了与之配套的还有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幻灯机、种类齐全的石膏塑像、各种组合的静物、色彩、画架、画布和各种乐器、舞蹈服装、道具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我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科学管理,规范艺术教育教学
我校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继承和弘扬朝鲜族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技能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为保证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民族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把艺术教育作为考核班级、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科研、课外辅导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标准和便于操作的考评机制。
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美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认真上足上好每一堂艺术课,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开设艺术课和培养艺术特长生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的力量,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走向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课程、课时安排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认真执行,上足,上好。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以前已学习过某一艺术单项且有一定水平的学生,采取再提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初学者分小组进行授课。整个教学过程,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形式,学生按不同进度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定期举行公开课,不断修正新的教学模式,确保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普及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人文环境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于人才培训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构成有很高的期待,要求我们民族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出掌握基本民族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近几年我校着力加强民族艺术教学工作,在开设好常规艺术教育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朝鲜族器乐、舞蹈课和朝鲜族书法课、朝鲜族美术课程(均为选修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普遍提高民族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招收了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配置民族艺术专业教师,由主管校长直接负责,指导艺术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特长生的培养。在特长生的影响下,一些有艺术潜能的学生也加入了进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以美术学科为例,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同时,结合课程安排有意识地穿插民族绘画教学内容,十分注意普及学生民族绘画知识和学生美术潜能的发挥,让学生有时间有目的的进行发挥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名学生,临摹的达芬奇的《蒙那丽莎》那幅油画,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笔触细腻到位。后来,老师注意培养他的民族绘画水平,动员他加入到民族绘画特长班,三年后,他考入了大连民族学院设计专业。之后另外还有几位学生,以自己较好的绘画能力考取了大连民族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2006年,我校金延龙同学的作品在吉林省新闻社举办的美术作品比赛中获的银奖;同年李相姬同学在全县首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应该说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好例子。
五、拓展空间,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给艺术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民族文艺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使学生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营造了一个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学校成立了民族舞蹈小组、声乐小组、书法小组、绘画小组及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团。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校园内歌声四起,学子们挥毫泼墨,其乐融融,校园中到处都洋溢着富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合谐景致。
学校每年都定期举行不同的民族艺术活动,如以民族歌舞为主的大合唱比赛,开学、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师生卡拉OK大赛,绘画展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活动,整个校园沉浸在民族艺术的海洋里。同时,学校还将这些活动推出校园,参加演出,并获得很好的成绩。每年在团县委组织的活动中,我校舞蹈队的民族舞蹈均获得出席领导和观众的普遍好评。2003年,在市第一届中小学艺术活动中,我校民族舞蹈《手绢舞》获得二等奖。2004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大赛中民族舞蹈《扇子舞》获得二等奖。2005年我校应市艺术节的要求,到市演出民族舞蹈《喜庆舞》。2006年民族舞蹈“帽子舞”获得一等奖。同年在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民族舞蹈《刀舞》、《帽子舞》分获一、二等奖,金鑫的绘画作品《色彩》获二等奖。2008年,延边电视台组织的《长白杯》独唱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二等奖。
六、培养师资,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重视艺术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让艺术教师学有所用,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我校非常重视对全体教师和艺术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和艺术业务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教育成绩列入同等加分项,让奉献精神归化为教师的动力,把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稳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本培训,组织民族艺术专业教师定期为全体教师上公开课,重点普及民族艺术常识,由浅入深培养广大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克服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要想方设法让艺术教师参加一些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班和各种类型的研讨交流会,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展览、比赛,对于完善艺术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整体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提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各科渗透,整体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生活是美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同样也是美的。艺术的任务就是教学人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同样各科教材都是各个领域中美的极致。所以每个学科都要认真挖掘美,各科任课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普及。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艺术修养。
语文。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掘美育因素,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课本中《再别康桥》一课,教师把汉语文、音乐、美术(影视)有机地融在一起。多媒体的动态美景,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课文内容。通过学科渗透,学生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获得美的感受,领略了自然美、音乐美、色彩美、语言美,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体育。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把以往枯燥的准备运动,改为配乐模拟操、韵律操,将各种难懂的形体动作画成挂图或者做成动画,既深化了对民族传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做操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努力走出艺术的象牙塔,努力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市场,让高职艺术教育培养真正“接地气”,真正成为高职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助力器。三是培养生本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学、照本宣科、唯师独尊的教学模式,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高职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生成。同时,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将教育由单纯的文化传统转变为符合的情感交流,促进每个高职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培养,实现全体高职生的全面、差异化成长。
一、结合学生实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艺术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理论,更能运用艺术知识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形成热爱艺术,开放思维的良好情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使艺术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贴近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有效艺术课堂构建。然而在当前的高职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难以组织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令其参与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在很多的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等同于学习力不足、创造力低下。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艺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高压强迫,以“势”压人,而是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艺术学科重要性的宣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从理论高度,诠释厚实的艺术知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彰显艺术知识本身的美,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感受、认知、体验艺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高职艺术课堂教学中来,奠定课堂教学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才高地
教师是高职艺术教育推进的参与者、合作者、建设者。没有教师整体素质的达标,就不会有高职艺术教育的整体达标,就不会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提升师范教育质量,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科学推进在职培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举措,帮助教师树立起与高职艺术教育相吻合的人才观、教学观、高职生观,提升其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培养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引导其成长为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优秀人才。二是要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推进教师管理乃至教育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的地域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提升教师职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构建教育人才高地。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十所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凝练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
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落脚点是在特色上,即与众不同、个性化,学校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课程的传授,而这个特色就要通过办学思路的个性化来体现。高职艺术教育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根据自身条件,适时建立包含专、本、研在内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从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入手,结合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建立起不同的办学模式。例如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要求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可采用“5+3”的教育模式;声乐、影视表演等专业,应建立“3+2”,从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奠定基础。
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教育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成。每一次教育行为的发生,必然是多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深化高职艺术教育改革,没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是难以开展的。这就要求,与高职艺术教育有关各个社会角色,必须积极配合,为高职艺术教育保驾护航,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十报告的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高职艺术教育政策,加强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本科和与高职层次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保障艺术职业教育生源。广大新闻媒体要强化阵地意识与舆论引导力度,为高职艺术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鼓与呼,积极鼓励符合高职艺术教育精神的正确行为,针砭与高职艺术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为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风尚塑造氛围。
总之,高职艺术教育立足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自主、能动的主体性要求,超越人的自然素质。通过高职艺术教育,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将高职生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与学会交往,进而学会做人。
作者:张静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
一、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
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
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根,是打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设计的基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把这种“根与更”的教育理念作为核心精神,不仅要把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作为立足之本,更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要紧追现代设计的趋势和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合在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作者:何佳鸿丁密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审美价值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构成大学生优秀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文艺思潮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审美倾向,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全面素质。
一、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美育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高雅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艺术修养是美育的关键部分
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人格魅力的提升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为世人所赞颂的不仅是他取得的崇高科学成就,还在于他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人格魅力。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与他所具有的良好艺术修养不无关系,他学习音乐、绘画,并在这些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在一次授奖仪式上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可见艺术教育能够以美怡情,以美启智。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事实上,美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大多是就艺术探讨审美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分析
(一)艺术审美生活化
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将艺术独立并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崇尚高于生活、甚至脱离真实生活的虚幻、缥缈的艺术作品。而如今的时代,艺术越来越走近生活并融入其中,艺术形式上的高雅与通俗不被严格地区分,“艺术更加生活化,生活也更加艺术化”。如今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舞蹈莫过于街舞了,这种源于美国黑人的街头舞蹈,肢体动作自由随意,同时学习者不需要任何专业基础,相比芭蕾舞、民族舞要通俗易懂得多,实践起来容易得多。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等,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究其原因,在于当今高度自由的时代,大学生面对升学、择业、择偶等选择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而这些影视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和他们同龄同时代的普通人,反映的都是他们这代人最迫切最真实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为困惑中的青年指引了一个前进方向,树立了一个理想目标。艺术的现实指导性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艺术审美多元化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使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感受、审美价值不断趋于多元化,同时“审美疲劳”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审美观念,带动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性美、神曲、草根等社会文化现象几年前还不被大多数青年人所认同,被认为是媚俗低俗,如今大学生们已抱着宽容、接纳的态度,审视这些表面现象下隐藏的内涵与本质。近年来,选秀歌手、电视选秀节目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各具风格特点的歌手、演员在大学生群体中虽然拥有各自阵营,但大学生们大多有着的成熟态度,不诋毁、不盲从,自认为可以接纳更多样的美。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本就千姿百态,青年大学生们在这些复杂、隐蔽、曲折的艺术作品中探索、回味,渐渐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观。
(三)艺术审美感官化
审美过程分为“感性直观的美”和“精神升华的美”,前者简单、直接,后者持续、久远。高尚的艺术审美趣味不应只停留于感官愉悦的层次,而应追求精神的愉悦,以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净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正如德国哲学家、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官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理性以外则无‘整理直观之质料而使之隶属于思维之最高统一’之更高能力矣。”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的压力,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快乐的文娱活动,强调直观感受。通俗性的艺术形式直观易懂,容易让人赏心悦目,使心灵很快得到放松,如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看通俗小说等等。而如果在课余再听上一场严肃的音乐会,或是欣赏一场京剧,可能无法缓解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对艺术审美的感性化导致了审美趣味的通俗化,使许多大学生只关注于艺术的形式,而不在乎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灵魂。
(四)艺术审美非主流化
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另一大倾向是以独特为美,强调非主流化。他们将主流等同于俗套,将非主流等同于时尚,他们求新求异,希望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在服饰打扮、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定位上,他们力求自我个性,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上,他们追求别具一格、另辟蹊径,如越来越多的原创校园歌曲、原创校园话剧等等,大学生们用自己的旋律和文字表现青年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有一些创作作品,刻意将作品表现得扑朔迷离、似懂非懂,认为看不懂的就是高雅,比如一些所谓的先锋话剧、实验话剧等。如果一味地摒弃传统、逃离主流并不可取,但果能将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艺术审美观转化为在艺术实践上的创新意识却是值得鼓励的。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一)呼吁建设健康的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文化是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天然土壤,而媒介人好比是大学生审美观的塑造者。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接触艺术作品,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不惜扭曲现实、追捧绯闻,将各种奇人轶事不论真假是非一律推上风口浪尖。造诣颇高的作家默默无闻,经典的艺术作品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空洞浮夸、内容低俗的快餐文化。大众传媒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将导致大学生们接受“只有怪异、个性、突破传统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思想,进而思想流俗,审美趣味低下,离真善美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呼吁媒体各界以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艺术来引导和鼓舞年轻一代,以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只有健康的传媒环境才能引领大学生们脱离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才能树立崇尚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格调高雅的审美理想,才能对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起到积极影响。
(二)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由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组成,且这三方面的能力是由易到难、逐级上升形成的。我们应该遵循其中规律,针对每一阶段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审美素养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看、听、读来获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引进优秀艺术作品,创造艺术赏析氛围,多引导学生们走进剧场、走进展览厅、走进音乐厅,将更多时间放在现实艺术作品中,多观察、多体验,积极体悟作品里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思想情感,锻炼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理解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不可能仅靠一些艺术赏析活动来提高。黑格尔认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的景象。”可见,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作品背景、风格和象征意义。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多涉猎相关学科,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深入感知艺术作品蕴含的深意,达到悦心悦意的效果。审美想象力使审美过程更加完整,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时是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和发展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爱因斯坦酷爱艺术,还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他曾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理念和意识引入其本身的专业学科研究中。
(三)繁荣校园文化,弘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高尚的艺术氛围营造。大学校园尤其是工科院校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也需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人文气氛,引起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兴趣。虽然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受欢迎,如校园歌手大赛、文艺会演,常常是观众爆满、热情高涨,但这类活动娱乐性有余、艺术性不足。我们应该认清高校文化的地位,通过经典艺术、古典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等来营造高尚的艺术氛围,用高尚的文化教育大学生,引领大众社会文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应该把握好俗与雅的适当比例和时机,自娱自乐不可多,高雅文化不可少。尤其在理工科院校,更加不能忽视这一方向的引导,不能以文娱活动替代艺术教育。2.强调健康内容与生动形式的统一。针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功利性强、娱乐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开展艺术教育及其他素质教育活动时,应该十分强调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味地哗众取宠是只有形式或者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表现,而一味强调内容、思想却忽视形式同样不可取。品德教育乏味、刻板,甚至演讲比赛、大合唱比赛也死气沉沉,这必然失去素质教育的意义。
(四)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在普通高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且每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l门并通过考核。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落实政策,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将一部分基础的艺术鉴赏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并辅以更多的艺术理论选修课程,以必修课程启发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进而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选修、自学更多美学、艺术和人文知识。高校要努力创造人力、财力、物力,健全机构和体制,以机制保障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独立运行。各级教育部门要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效设立专门测评体系,以有效政策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不可能仅靠几堂课、几本书就能提高,它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也不是高校、中学或是家长某一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起始于最初的认知学习,却没有结业的时间,它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形成各不相同的教育效果。在这里就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若干方面进行讨论是希望引起更多方面的重视与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作者:万婷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音乐素养作为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成为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就是教育部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推行的一项育人工程。“2+1”的含义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终身受用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其中,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艺术技能之中。
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列了一系列体育和艺术技能项目供师生选择,制定了相应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参考,同时组编了“2+1”系列辅导用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音乐类的《声乐》(刘东主编)一二册,《钢琴》(潘淳主编)一二册,《电子琴》(沈晓明、王晓莲编著)一二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从整体来看,这套辅导用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次由政府组编,保障了该项目用书的权威性
这套辅导用书从前期的调研、选题的确立,到编委会的组建、作者的遴选、写作大纲的完成、书稿样章的专家审读、最终的出版,各个环节始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管理,使辅导用书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权威性。
二、专家锻造,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成熟
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编均为该领域顶尖的教育专家,既有高超的演唱演奏水平,又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能训练理念和技术,这使学生在学习该项技能的入门之初,就被引领上一条科学、规范的路子,无论是将该技能作为爱好还是将来走向专业学习,都能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其水平得以有效和迅速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模块
这是这套辅导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我们通常见到的技能教学的教材,多为音乐作品和简单知识的组合,内容枯燥简单。而“2+1”音乐类辅导用书的几位主编都有着几十年的青少年音乐技能教学的丰富经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他们别具匠心,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看似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充满美感的艺术之旅。
以《声乐》为例。该书根据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以文学的语言提炼出每章的标题,同时结构起各章。各章内容在一个主题下被设计在一起,看起来相当有趣。《月亮月光光》《风》《过新年》这些根据青少年已有的生活体验建立起来的标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音乐不再是那么抽象,它可以如此生动地表现生活、表现情感。
该书还确立了一个概念:声乐技能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唱歌,其内涵包括“对音乐的审美——听、音乐素质——唱以及发声方法三个部分”。在这个立意之下,本书每章安排了五个模块:
一是欣赏部分。首先通过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音乐的理解力,启迪艺术想象力,为进一步表达音乐积累能力。
二是歌曲演唱部分。每章提供两首歌曲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经典和现代优秀作品并重,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和表演唱。这使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再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是推荐歌曲部分。每章包括两首歌曲,供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之用。二三两个部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四是音乐知识部分。介绍了演唱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音乐家、小故事、小常识。这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表现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五是名人名言部分。这部分看似与本书无关,但仔细阅读和体味,却都是与所学相关的箴言妙语,这对于激发学习兴趣、领悟作品内涵、营造学习声乐艺术的氛围大有裨益。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对青少年的满怀期待。
四、零为起点,进度编排合理,易于普及和达标
“2+1”项目旨在通过学校课外教育的力量,使每一位对体育和艺术技能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辅导用书制订了零起点、趣味性、易达标、有提高的编写方针。这使得教材定位在音乐技能基础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不仅适合“2+1”项目使用,也可供少年宫、各种社会办学、家教授课等使用。例如《钢琴》,从基本的乐理入手,带出作品的演奏,并附演奏提示,下一步还将配套制作作品范奏教学光盘,为教学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源准备,便于进行基础教学。
五、技能引领,能力和文化并重
技能教学无疑是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线,同时,这套用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相应的音乐文化。如《钢琴》和《电子琴》都涉及了对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通过即兴演奏,学生可以为歌曲、乐曲编配伴奏,掌握了又一项表现音乐情感和与人交流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仔细研读《钢琴》训练作品的进阶安排和提示内容,一条钢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于不经意间又形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切实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技能学习的实际,即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家长协助辅导。本套用书考虑了这三方角色的共同参与,特别对于低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每个角色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得艺术技能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七、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套辅导用书还配套有相关的音响资源,例如《声乐》一书录制了百余首少儿声乐作品范唱与伴奏。涉及范唱形式有齐唱、合唱、独唱和重唱,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学演唱,也有利于学校或社会办学开展演唱活动。这使得教学内容完整、丰富、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八、装帧清新,体现现代青少年审美需求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知识不断地更新,科学飞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必要求人才标准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角度来看,在全球市场经济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设计竞争的发展趋势下,以综合化设计服务市场已经形成。即以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楔入,产品注册商标标志,产品包装及cIs企业识别系统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产品展示设计等综合。
二、教学模式探究
1、以往教学模式的利弊
以往典型的设计教学模式是“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设计重新走向综合时,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人才的严重障碍。
2、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
为了实施设计教育综合化教学模式,先前以教材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课程教学方法,已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只有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即以一个个由易渐难的课题,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教学课题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才有可能实现培养专业创造力的教学目的,适应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
由于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科学系统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倡实践化,开展艺术设计业务市场操作教学模式
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设计教育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设计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具体来讲,要想参与艺术设计业务活动行为就必定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市场的相关业务信息。要想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突出。建设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在诚信的基础上是否有着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际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阶段,艺术设计项目承接与洽谈。通过信息渠道、信息网络得到相关业务信息后着手与对方联络洽谈,通过有效的联络和洽谈从对方承接到项目。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自身有着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广阔的知识面,并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通过第二阶段的工作承接到项目后进入到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这一阶段,这时从业人员在校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才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展示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不难理解。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个阶段要求更多的从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是否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市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均至关重要。同时对于项目的预、结算方面的知识同样是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两个重要环节。
由于这些社会化的方式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免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不可能因为社会消磨掉创造力而废除社会化,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建议在社会化基础上更加做好设计教学,把创造力引导到有用的地方去。
三、建立以综合化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与学
由于设计教学模式变革,从而教学单位可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创新。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针对当今、往后艺术设计这一职业岗位的主要特点,在课程设置的整体框架、结构上为之服务。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和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可以说是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轻视了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未来社会的发展加之艺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特征,要求学生成为在竞争中有创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适应角色变换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勇于挑战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培养这种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起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德为才之本,成才先成人”学做人
做一个以诚信为本正直的好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以及提高组织能力,独立办事能力和与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培养自身果断、忍耐、勇气、信心、守信、持之以恒、责任感等气质,同时使自身养成良好的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养成博爱和包容他人的良好心态、将来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言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而言,口语表达流利,能说会道也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语言的技巧、口语表达流利,能让你的设计创意思维以及设计方案得到客户的认识。
3、社交能力的培养,提高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为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特点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而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移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和他人拉得更近,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4、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组成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认识模糊,在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这个大专业里片面狭隘的针对自已的小专业,在小专业里学习又急于求成。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只有学习好服装制作才是关键,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顾一切急于学习软件操作。
芭蕾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芭蕾的教学目的不是通过单一的艺术手段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试图将具有几种艺术教育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教育与芭蕾舞蹈教育课程联系起来,借鉴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芭蕾舞蹈教学水平。
芭蕾舞蹈教育课程与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因为,舞蹈与文学、音乐、美术等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姊妹艺术。如:芭蕾的肢体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媒体,在起源时就是紧密相连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语言和文字难以传达或不能透彻表现某种思想和感情时,我们往往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这些比拟式的动作可以代替文学中的语言,有时还可以获得比语言和文字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舞蹈还可以帮助人们体会语言的节奏、情感和韵律,提升语言的智能。舞蹈与音乐的相通之处更为人们所熟知,舞蹈创作是从音乐的乐章和乐曲中去找出舞蹈“意象”,即随着音乐的乐句和节奏展开人体动作的画面,包括动作和姿态上的点、线、形去表现舞蹈的表情、节奏和构图。一切乐曲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很多舞蹈在塑造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这种意境完整地表现出来。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可以促发空间智能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智能和音乐智能可以相互促进。通过舞蹈活动和音乐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与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好地缓解紧张的情绪,这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美的感受及对节奏感表现力的体验,必然贯穿于舞蹈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其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相间以及色调的明暗、浓淡相宜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节奏和结构,同样与舞蹈动作中徐急轻缓、沉着有力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美术是静态的舞蹈,而舞蹈是动态立体的美术。综合艺术教育与舞蹈教育同属审美教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欣赏、创作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并在不断实践中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能力。它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使审美感知经验不断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综合的方面聚合、转化。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借鉴综合艺术的表现手段也就顺理成章。
舞蹈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在教学手段上也有着明显的共性,舞蹈由各种身体动作语言组成,是通过摹仿进而感受、体验实施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综合艺术教育也同样需要由摹仿进而感受、体验来实施审美教育。只不过舞蹈教育的这种手段来得更加直接、更加快捷,而综合艺术教育的这种手段则相对显得间接、缓慢一些罢了。
关键词:科学;艺术;美学;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4-0000-0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在物质世界探秘,艺术,在精神世界寻幽。德文machtsichtbar 似乎清楚地表达它们的共同追求,即“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来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1]。 科学与艺术相互启迪,从而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在达成健康的人格、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中,科学与艺术具有同等提升作用。
一、科学巨擘与艺术泰斗,都有艺术情怀与科学素养
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巨擘。1905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般的睿智,在两条基本假设下,建立“狭义相对论”,颠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艺术家,这一点很少人知晓;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也几乎很少人去关注。作为科学家中的艺术家,爱因斯坦是很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还能弹一手好钢琴,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最意味深长的是,钢琴演奏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小提琴演奏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而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筑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艺术为科学家提供攀登科学顶峰的灵感,给科学家带来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段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话。
达?芬奇则是古今罕有的艺术泰斗,其名画《蒙娜丽莎》所刻画的神秘微笑,几百年来令世人所仰慕,他的作品既展现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又科学地运用透视学、光学与解剖学原理,惟妙惟肖,生动自然,洋溢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其绘画技巧及透视学、解剖学原理等至今还被广泛地借鉴和运用。作为雕塑家、建筑家和科学家,他比哥白尼更早提出“日心说”,他最早提出直升机的设想,他绘制的人体解剖素描出现在后世的医学教材中,他对植物的组织结构与分类的研究成为植物学的先导。是科学的视野与情操,把达?芬奇推升到常人不可企及的艺术巅峰。
在爱因斯坦和达?芬奇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们是无限的、永远也没有止境的外在世界[2]。爱因斯坦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艺术和科学有机融合,给了他们无限的创造力。两位巨人,分属不同的时代,他们所留下的思想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光耀科学与艺术的天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两位巨人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源于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揭示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
当我第一次看到《老妇少女图》时,看到的是微翘的鼻子、低垂的睫毛、恬静的脸庞,心中不禁连呼:好美啊。再定睛细看时,又是一位老妇人,形容枯槁、神色黯淡。同一副图像,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与震撼,这就是画家的意境,这就是艺术。
其实,这种现象存在于一切艺术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一切诗之中。无论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喜悦,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同是诗人对春的感受;抑或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浪漫,还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落寞,都是人们对秋的理解。春秋未易也,感受全非也,但都是真实、合理的秋景。世界的丰富多彩,或许就体现于这种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之中吧。
科学中也存在这种多样性和同一性吗?即令严谨如物理学,答案也是肯定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同一个物理过程,不同的观察者可以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张三看到不同地点一前一后先后发生两个事件,李四看到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只要它们服从洛仑兹变换,这些观察结果就都是正确和合理的。人类对光的认识也是如此,人们对光的研究起源很早,但对其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17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历经三百余年。
1864年,麦克斯韦运用其数学天才在对前人和他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综合后,建立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并据此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并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得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从而完成物理学的电、磁、光的一次大综合。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这也就证实光具有波的特性。赫兹在实验中还发现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后来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完美的解释这一效应,并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种性质不仅光有,任何物质都有。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老妇少女图》不正是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的最好诠释?
杨振宁教授出版一本著作《基本粒子简史》时,将荷兰人艾舍尔所画《骑士图》选作封面。这幅画在反射加上明暗互换操作下保持不变,使物理学家着迷[4],因为它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有正物质就有反物质,有正粒子就有反粒子。顾名思义,反粒子是一般粒子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正电子、反质子等在20世纪陆续被发现。
科学与艺术,都表现大千世界,表现大千世界之现象,如寒暑、晴晦、风雨、光声等。科学用艺术的手法,艺术用科学的眼界,都揭示大千世界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揭示大千世界诸种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意义。
三、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都用美改善人
科学与艺术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方面交会。科学与艺术都仰慕与神往美,都钩起人们对留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欲望[5]。
科学家与艺术家感受美的角度、留住美的方式或许不同,但享受美与再现美的意愿是相通的。或许艺术家欣喜的是色彩斑斓,用巧妙的线条与色彩组合,构造成美丽的画卷,从而再现美并让美万古流传,让同代人与后来者从美中获得愉悦。而科学家则基于对美的渴望,探索物理手段,如发明分光器件或照相机等,实现美的重现与美的再创造。今天,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丰富。置身于演唱会的现场,看那美仑美奂的灯光伴随着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客们真分不清哪些是艺术家的创造哪些是科学家的构想。
实际上,在当今世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科学与艺术的分界渐趋模糊,科学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艺术创造增加科学的视域,不仅会使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带来更多的成果与更大的成就,而且会让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平添更大的乐趣,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快乐的人生。
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因为科学与艺术都具有追求美的动因,作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综合体,都具有创造美与再现美的欲望和行动力[6]。因为都创造美、表现美,科学与艺术都用美改善生活的基调与品质,都用美增强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道德与精神,使人得到全面的改善。
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是“改善人”[7]4,是促进“人的心智力的发展”[7]5、是促进“人的理解力与判断力的发展”[7]6与“人的理性力量、道德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7]5。促进理解力与判断力的发展,是科学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促进道德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发展,是艺术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同等重要,不止是对于科学与艺术两大领域,而是对于全部领域。
参考文献
[1]施大宁.物理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2]李柳青.文科物理: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J].物理与工程,2012(2):42.
[3]赵凯华.定量与半定量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4]热,A.可怕的对称[M].荀坤、劳玉军,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1.
[5]杨建邺.物理学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通过与纽约州2006—2007学年学校年度艺术教育的对比,对国内外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和课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但从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艺术教育的滞后。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改变这种局面。通过了解国外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对比国内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不失为一个简洁的方法。
本研究以美国纽约州2006—2007学年学校年度艺术报告内容、我国政府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评估细则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f实验稿)》以及北京市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情况为基础.对中美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为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带来一些思考
一、美国纽约州学校艺术课程与我国
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计划的比较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
在2006—2007学年.美国纽约州学校为学生开设有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四个艺术科目的艺术系列课程.每一个艺术科目中包括三个完整学年的技能培养系列课程.这些课程至少包括三个教学单元(每单元2学分)的艺术学分。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一11%(总课时数为857—1407课时)。中小学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时.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条件较好的学校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他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9%:其中.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学分(相当于108课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类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同时.要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的特点,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
在学分比较上.我国的艺术教育要求与美国纽约州的要求基本相同。
二、中关两国中小学学生艺术教育内容比较
(一)美国纽约州学校各学段艺术教育方面内容
纽约州教育厅要求在小学阶段(1-6年级)的学生接受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的教学。由学校教职员执教并由艺术和文化机构向学生直接提供服务.在每个年级开设。
纽约州教育厅规定初中阶段(7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在8年级结束时应在视觉艺术和音乐方面各完成半个教学单元(1个学分)的学习。纽约市已经正式请求纽约州教育厅允许各学校提供舞蹈、音乐、戏剧和/或视觉艺术这四种艺术形式中任何两种教学.帮助学生达到7年级和8年级的要求
纽约州教育厅要求所有高中学生在毕业时已修读一个教学单元或两学分的艺术课程(舞蹈、音乐、戏剧和/或视觉艺术),46%的高中学生毕业时取得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艺术课程学分.超过了纽约州提出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内容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我国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艺术课程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感知与欣赏,但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标准。
我国的《标准》要求,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我国的艺术课程也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京剧、戏剧、舞蹈、影视等进入艺术课堂,具有本土特点的文化艺术资源(如民俗、民居、民歌、地方戏曲等)也进入艺术教育中
艺术教育领域十分宽泛而又丰富多彩.但据调查.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上只开设音乐、美术两门课。应该说只开设这两门课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由于内容单一、偏狭。必然造成学生的课堂生活单调
与美国纽约州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情况相比,我们的艺术教育需要拓宽门类、增加内容,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中关两国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方式比较
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教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艺术.创造多种形式的艺术学习机会.在中美两国都是衡量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标准。
表1列出了北京市和纽约州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项目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6—2007学年.纽约州学校的学生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学习纽约州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局限于让学生创作几幅画.学唱几首歌.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美术展览、欣赏音乐会、做游戏来学习艺术。
我国中小学校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举办经常性的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通过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北京市中小学生参加艺术教育的机会也有很多.但相比之下.还需要扩大各种机会和门类.使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变得更丰富多彩
四、中美两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资源比较
(一)艺术教师资格与教师培训
在小学阶段.纽约州教育厅建议(但不是硬性要求)由具有专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担任艺术教学工作;对初中和高中的艺术教学。纽约州要求必须由具有专业教师资格证的艺术教师任教2006—2007学年.72%的小学配备了具有专业教师资格证的艺术教师.85%的初中配备了持有艺术教师资格证的教师.82%的高中学校已经配备了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艺术教师纽约州学校的艺术教师在2006—2007学年都参加了专业发展培训,培训机构分别有纽约州教育局、大学/学院、艺术及文化机构等。
在中国.按照开设艺术课程的要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镇(乡)学校要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农村学校可以专、兼职教师相结合,镇(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至少要配备音乐、美术专职教师各一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按规定课时及教学需要配备专职艺术教师。兼职艺术教师由具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艺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要逐步实行兼职艺术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接受艺术专业的培训.兼职艺术教师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
为了做好艺术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中国教育管理部门还规定了教师业务进修的要求如北京市规定每个教师两年内要接受不少于96学时的业务培训.可集中培训,也可分散培训,还可以通过公开课、引路课、样板课、精品课和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培训等活动提高授课水平.为艺术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艺术教育专用教室与场地
为开展好艺术教育.学校需要专门的教育场地。根据统计报告,在2006—2007学年,美国纽约州92%的学校建筑都带有艺术教室.各学校都拥有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艺术教学专用教室,专用教室中一般拥有相应的设备(表2)。
据调查.北京市中小学建有设施较为完备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基本能较好地满足艺术课教学需要其中一些基础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学校.建有课外艺术活动的场所(礼堂、活动室等1,可以基本满足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需要部分学校还充分利用当地艺术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少年宫等)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各学校还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配齐配足艺术教育器材、设备,艺术教育设施.设备配备情况被列为学校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三)艺术教育筹款与经费保障
除正常教学业务费用以外.艺术教育的开展往往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在2006—2007学年.纽约州学校从外部资源筹集资金以支援艺术教育。资金渠道和来源广泛.有私人资金.本地公司或企业.家长教师协会,联邦拨款.州、地方和郡县艺术机构.教育组织.实物捐献.州拨款等。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各级教育部门一般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中拨付保证艺术教育的经费.一般公立学校依靠公用经费中的艺术教育专项经费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按国家规定,各学校要在办学经费中保障用于改善艺术教育设备设施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经费
五、启示与小结
纽约州学校充分开发广阔的艺术教育天地.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发现艺术.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艺术教师也充分利用社区的艺术资源,或“请进来”,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或“走出去”。让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家长也被邀请加入艺术教育的行列,家庭也成为学生发挥艺术创造能力的场所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使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纽约州学校从外部资源筹集资金以支援艺术教育。我们应借鉴其思路.依托社会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的相关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平台.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
关键词:剪纸艺术,高校艺术,教育发扬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8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两个途径:其一,通过文化产业市场的驱动;其二,通过教育教学的传承。高校拥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凝聚着不同学科的高端人才,同时,还担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拥有着文化育人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因此,传承与发展非遗剪纸艺术文化,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艺术教育包含了对历史文化、审美培养、创新设计等方面学习内容,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化艺术设计特征完美的相结合,能让学生清楚了解到剪纸艺术的内在价值,让学生真正懂得民間艺术文化,并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力、想象力及审美品位能力,从而使得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精神与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与传承。
一、剪纸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一)剪纸艺术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以纸为加工对象,利用剪刀或刻刀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镂空剪刻形式,它讲究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刀法稳准巧,目前主要流传于民间手艺人或绣花作坊里的艺术品类。剪纸艺术种类繁多、寓意丰富、风格独特、表象形象生动,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镂空的感觉与美的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来自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丰富的图形组合,反映了劳动者们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剪纸艺术代表着一种文化意蕴。尤其是在古代,每到新婚喜庆之日或春节,就会在家中各处贴上美丽的剪纸,以营造浓烈的氛围。例如,“喜”字是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其设计也是层出不穷,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且常常采用的是“双喜”,寓意着人们对新人美好的愿望与祝福。除此之外,剪纸艺术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物品装饰当中。
(二)剪纸艺术文化现状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最早受到美术家们关注的是时期,当时在新型文艺政策的指导下,画家们创作除了许多为服务的剪纸艺术,并以其独特的形式鼓舞着人们的斗志、丰富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但在当时剪纸艺术却并未得到更好的保护与重视,直到我国“民俗学”的出现,剪纸艺术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剪纸艺术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处境,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是继承与发扬剪纸艺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剪纸艺术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非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间艺术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将剪纸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认知功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能加大培养剪纸文化继承人与爱好者的力度,便于对剪纸艺术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进而达到振兴与发扬我国民俗文化精髓的目的,使得剪纸人才的培养问题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与传承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设计理念、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也到了充分锻炼与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高校担负着传授与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与使命,立足剪纸艺术文化,充分挖掘民间剪纸艺术资源。将剪纸艺术引入学校的艺术教育中,并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载体,向大学生普及剪纸艺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各类民俗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建设剪纸艺术创新研发基地与实训基地
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吸收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地位,并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将剪纸艺术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首先需要建设剪纸艺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将学校擅长剪纸艺术的教师、学生聚集起来,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作品讨论、论文交流,达到共同研发、共同创新的目的,继而推动剪纸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强剪纸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由于剪纸艺术属于纯手工工艺,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但由于剪纸艺术传承人的年龄大都趋向于老龄化,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学校难以长期聘请其作为教师进行教学,为此,对于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传承人所在地建立剪纸课程实训基地,在学生在校内学习完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后,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这样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从而为培养剪纸艺术传承人奠定有利基础。
(二)让剪纸艺术文化走进课堂
课堂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场地。将剪纸艺术引入艺术专业的课堂中,比如,开设剪纸艺术选修课,将传统艺术与剪纸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借鉴与提取剪纸艺术文化中的元素,进行艺术创新设计,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如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多种专业课程中,都会涉及到剪纸艺术。在很多现代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剪纸艺术的痕迹。剪纸创作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将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物体之间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形成丰富有趣且具有寓意的画面。尤其是在剪纸艺术中有一大类题材是采用象征、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祝福,这类剪纸中充分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而吉祥元素一直深受广大艺术设计师的喜爱,也成为艺术设计能够在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重要支撑。为此,在剪纸艺术教学中,可以引导从传统的剪纸图形中,提取其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特征,并将其渗透到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商标设计、陶艺设计等方面,使得学生在传承剪纸艺术文化的同时,将其巧妙的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促使剪纸艺术得到创新发展。
在教學实践中,我们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然后结合作品,并向学生介绍剪纸作品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基础图案、平面构成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剪纸艺术作品形式美的认识。比如,“拉手娃娃”的反复与条理、“双喜作品”的对称与平衡、“对马团花”的节奏与韵律等,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剪纸图案的造型及特点,然后让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与创作。在剪纸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到学生所学习的设计方法,比如同构、替构等,这样,在锻炼学生剪纸技能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将剪纸艺术与传统艺术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剪纸活动,激发学生剪纸兴趣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挖掘剪纸艺术文化资源为依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活动。比如,组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观剪纸艺术展览、建立剪纸艺术手工坊,还有聘请校内外相关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剪纸艺术传承人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做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得到体验性美术实践,这样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剪纸学习与创作中,设计并创作更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化的熏陶,汲取更多的营养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剪纸创作水平,从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成为新常态。
一、组织管理
(1)加大领导力度,成立了步凤中学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孙存华校长任组长,卞干良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成员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音体美组、卫生室等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传达、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体卫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
(2)加大投资力度,学校近两年投资两万多元用于体艺卫各种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艺术器材的购置。同时添建了足球场、跑道等体育设施,配备了学生画室,着力培养体艺特长生。
(3)加大培训力度,为策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将体育、艺术师资及校医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利用今年和去年暑假先后派出音体美组的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去年12月校医陈春兰老师参加了市预防医学会组织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培训班的培训。
二、学校体育工作
(1)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老师做好学生体育活动的考勤记录;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
(2)学校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教务处不定期抽查。
(3)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含体育课),积极组织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并力求规范化、制度化。(4)学校建立体育运动项目的课外兴趣小组,如乒乓球队、篮球队等,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5)学校按规定设置体育场地、配备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具、用品等,并做好课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的安全工作。
三、学校卫生工作
(1)学校食品卫生:学校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与食堂承包者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建立卫生责任追究制度;总务后勤部门有专人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有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与措施,食堂环境与设备、食品加工、存放器具符合卫生要求,食堂布局合理。学校正积极准备向各班学生统一供应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确保水源卫生安全。
(2)健康管理:学校定期开展学生的体质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根据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健康教育:学校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并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图片、讲座、黑板报、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资料等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和远离病毒的健康教育,并根据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特点,进行预防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的时间以健康教育课和晨会为主;师资由各班主任兼任和校医兼任。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健康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四、艺术教育工作
(1)学校按省颁课程计划积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要求进行授课,教务处负责督查。
(2)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书法”、“美术”等不同门类艺术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美术特色班,定期进行成果展示。
[关键词] 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影视艺术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最生动、丰富且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和教育媒介,在提升国民综合文化的素质教育方面有重要意义。影视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内容上和教育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综合了各种高科技力量,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与专业影视艺术教育不同,属于公共影视艺术教育。它是一种不以掌握专业影视艺术技能为目的但层次较高、普及性较强的影视艺术教育。它重视的是影视素养、理念、品味等的培养而不是影视技能;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影视文化普及和影视审美鉴赏,而不是以培养少数人为目的的专业精英影视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着力点主要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和技术性理论构成的文化结构的强有力制衡上。[1]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积极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不断改变素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优化其结构,同时使其获得新的功能和全面发展。[2]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是目前高校普及素质教育过程中最有效、最迅速的公共影视艺术教育方式。影视艺术教育以其综合性、直接性、真实性、传播大众性等特点,加之其生动的视觉效果、丰富的信息来源、真切的艺术感染力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完全契合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丰富的审美心理。影视艺术以其绝对优势日益显露出巨大的教育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拓展,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综合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影视艺术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当今社会升学、就业等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已经传递到了校园,尚未走出社会的新一代的大学生深有体会但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而影视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惑,从而促使他们回归正常心境,因此,影视艺术教育是改善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渠道。影视作品能更具体、直接、永久地反映社会中一些积极向上个案和事例,能为情绪低沉的人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激发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并迎难而上的精神。那些反映身处逆境但仍有坚定信念的影片,能有力地鼓舞大学生以积极心态应对学习生涯和择业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因此,引导学生赏析一些高尚、励志的影片,能极大地鼓舞学生以一种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去应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较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需要后天有意识地培养,影视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影片《霸王别姬》中主人公小四儿与程蝶衣反目成仇的原因,就在于主人公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进而提示学生人际沟通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影视艺术作品中类似于这些对没有语言交流的沟通方式的危害与后果进行思索和剖析,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在人生发展中主动、平和的语言交流与情感沟通,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三)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有重要意义
影视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促使他们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和分析影片人物的核心精神,这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影片《疯狂的石头》中这一角色,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角色所塑造的坚毅、不卑不亢的人格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并使学生受益。另外,通过分析对摄影师刘兵前后的不同态度,不难发现,这种因有求于人而轻易打破自身交往原则的人早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保持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人格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对影片中所反映的不同人格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进而联想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在课堂上体会和了解与人交流的基本原则,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