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教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1.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加深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印象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组成生物课程的两个最主要的部分。课堂教学是对实验教学的指导,而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劳动技术教育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应用于实践,在劳动过程中知识的印象就得以深化。
1.2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培养目标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重复性的锻炼,而劳动技术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能够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方式给予科学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此外,劳动技术教育还能够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当学生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能够承担起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任务。
2.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拥有多种途径,通过归纳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课堂授课中渗透、生产实践中渗透以及科技创新中渗透。
2.1课堂授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技术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生物授课时,由于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思维较为活跃,以及劳动教育技术的传授较为系统,所以渗透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实习是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技术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生物学知识学习之后,立即在劳动中对其进行检验,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遗传与变异”一章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制种基地实习,通过对父本母本植物进行授粉,观察子代形状来检验所学知识,在此过程总还获得了授粉的劳动技术。又如在讲解“无氧呼吸”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水田中观察烂根的水稻,一次加深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课程时,对学生进行植树技术的教育,给学生传授合理密植的种植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2.2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生物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员利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生产的能力。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要到实际生产中去检验,而生产实践也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生物学知识中的劳动技术最主要应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中。例如生物学教师推广“鲜尿喂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肉牛养殖节省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而在生物学中原理简单、操作简便的鸡蛋保鲜、小鸡孵化等劳动技术一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能够对原有的生产模式和劳动技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也体现了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生物学劳动技术,例如人工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技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足以体现生物学劳动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力量。
2.3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发展到生产力发展的转化要依托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基础就是劳动技术的革新。生物学,尤其是微观生物学是本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众多的学术成果在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涌现,所以在科技创新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由来已久,最初是通过科技小组的形式进行技术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组在培育新菌种的过程中对食用菌的养殖收割技术进行培训,之后在组员和群众中进行普及,就能够将技术的革新产业化、效益化。
目前,科技小组的组织形式日益被科技团队的形式取代,团队中具备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兼顾的技术创新集体,在生物教学中,这个集体可以进行研发和劳动技术的传播,已到达技术产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乾.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劳动技术教育[J].生物学通报,1993(4).
[2]孟召英.联系生活实际[J]. 山东教育科研,1994(5).
[3]龚凤英.浅谈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培B[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7).
[关键词] 爱己教育 学生 教师 关爱
最近,富士康因为员工一次又一次的自杀事件,多次无奈地在诸多媒体上“被聚焦”,而且十分诡异地在媒体猜测下一个自杀者是否出现时,居然发生了所谓的“十二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时消逝了,让人顿足扼腕,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免陷于深思,不管分别出于什么原因,精神危机,轻视生命,是绕不开的话题,“爱己教育”迫在眉睫。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德育工作当然也紧随其后全面开来。就德育内容说,既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五爱”教育,又要开展思想品德、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的教育以及美育、劳动教育,等等。其中,关于爱的教育基本都是针对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物进行的。那么,从教育内容来说,从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来说,我们在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他人的同时,为什么不可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的教育呢?这种教育不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吗?因此,爱己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促使德育的内容也被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而具体的实施则要求有一个新深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己教育。
所谓爱己教育,就是从本质上爱自己,严以律己,对己负责,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弃。仅理论上的指导还不行,还须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做到:
(1)爱惜自己的青春,珍惜时间,发愤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2)爱惜自己的心灵,品德高尚,思想进步,心灵纯洁,情操美好。
(3)爱惜自身的形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富有教养,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4)爱惜自己的容貌,整洁卫生,穿着打扮得体适宜,富有青春气息。
(5)爱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冷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此,等等。
在校外,你不难见到一些男孩子边叼着香烟边哼唱着小调;马路的一隅或小巷里,你也不难见到,十五六岁模样背着书包的一对男女中学生,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做难分难舍状;当然,你更不难见到与人稍有争执便满口污言秽语的学生,被老师说几句竟敢吹胡子瞪眼,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有的就为了家长、老师或同学的一句不中耳的话选择了自杀。前不久,本市就发生了两名女中学生结伴服毒自杀的事件,让人十分痛惜。因此,我认为,由着自己的性子,放纵自己,也是不爱己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学生中间进行“爱己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第一,进行“爱己教育”的首要一点是先帮助那些看上去孤独、冷漠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表情木然,注意力不集中,发呆,上课睡觉等。怎样使这部分学生能融入同学们中,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班里的后进生,有的除了学习不好外,其它方面还是不错的。所以对于后进生不能歧视,否则会把他们推得更远。多给点关爱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不学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或者认为只要有关系,照样可以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二是畏难,做作业要费脑筋,要吃苦,玩比做作业有乐趣;三是后进生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不及格,总是落后,总是挨批评。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作为学校、老师,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对症下药,给予他们更多更深的爱,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城市家庭中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生怕端误孩子的学习。岂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家长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
第四,思想疏导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中学生传授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向一些早恋的学生做调查,其“爱情信条”居然是一句流行歌曲: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当听到临班的一位学生私下和其同学说“我们什么都干了”时,那种坦然的表情会顿时让你傻掉。最后还要再说句“老生常谈”:不要放弃“差生”,不要“一棍子打死”。在许多学校里都存在着“分流、分层”等处置“差生”的方法,往往使后进学生产生自卑感,泯灭了上进心,很难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振作起后进学生的勇气,使他们重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班共有学生14人,学生多是中度智障。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进取心、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形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继续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中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赏识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积极配合学校、少先队的各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班级荣誉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⑴与学生交谈。有计划地利用班会课与思想品德课与学生交谈,增加师生感情,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有利于开展工作。
⑵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学生出现较大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与表扬,当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的退步时,要及时调查原因,扭转局势。
⑶进行家庭访问、召开家长会。通过与学生父母的对话,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2、抓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⑴组织好学生参加升旗和做操。
组织学生参加每一周的升国旗,是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间操,是保证小学生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措施。做课间操是班主任坚持跟班指导,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做到精神饱满,姿势基本正确,动作基本符合节奏,做操完毕听口令整理好队伍,依次返回课室。
⑵检查本班学生值日生工作。
班级的值日制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智力残疾,家长对学生比较溺爱,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家务,所以学生在劳动、自理方面的得到的锻炼相当少。班主任通过班级的值日工作,对他们进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级集体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班级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进行组织和培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⑴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
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向全班学生提出明确的前进目标,并制定出有效措施,鼓励全班学生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就可以使班集体达到巩固和发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应该有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舆论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为此,班主任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班风要以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有了正确的舆论,坏事在班上就得不到支持,就会很快被制止,学风、班风就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⑵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我担任班主任后,首先注意选拔培养班级的积极分子,物色班干部,组成班委会,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指出他们的不足,给予及时培养和教育,教育学生要民主观念。班干部定期轮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既能当领导,又能被领导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好助手,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有利于班主任搞好班上的工作。
4、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班集体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班主任必须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感情上不要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鱼丝。
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教育个别生首先要找出个别生特殊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有很强的自卑感,造成性格孤僻,不和群。有的是精力过剩,人很聪明,而班级生活对他来说很不满足,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会搞出“恶作剧”。总之,对个别生不能一概而论为差生,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努力吸取新经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具体活动计划及活动安排
第一、二周(8月31日——9月9日)
1、总结暑假工作,检查作业,提出新学期要求,做好新学期打算。
2、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课件)。
3、评选班委,提出要求;编排值日表。
4、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
5、学初安全教育。
6、五星学生评选。
日常实践活动:我是文明小学生(情境表演、日常督查)。
第三、四、五周(9月14日——9月29日)
1、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进行常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课件)。
2、庆“国庆”,进行爱国主义劳动教育。
3、安全教育。
4、五星学生评选。
活动:进行班级写字比赛;舍务比赛(床铺、洗漱用品摆放、置物橱的整理)。
第六、七周(10月12日——10月21日)
1、继续抓常规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环境卫生教育,搞好个人和集体卫生。
4、五星学生评选。
活动:购物(校内:教师为售货员;校外:超市)。
第八、九周(10月26日——11月4日)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件)。
2、五星学生评选。
日常实践活动:情境表演(交通安全)
第十、十一周(11月9日——11月18日)
1、庆“国庆”,进行爱国主义劳动教育。
2、五星学生评选。
活动:进行班级口算比赛。
第十二、十三周(11月23日——12月2日)
1、继续抓好纪律和学习目的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2、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广播操动作规范,进一步学习广播操。
3、五星学生评选。
实践活动:认钟表(模型、电子表)
第十四、十五周(12月7日——12月16日)
1、继续抓好课堂常规教育。
2、进行尊敬父母、师长的教育。
3、五星学生评选。
日常实践活动:洗衣服、洗碗。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12月21日——2010年1月7日)
1、做好期末复习。
2、继续抓好法制和安全教育,强调假期安全及注意事项。
3、家长会或与家长一一沟通、交流。
4、五星学生评选;综合评定。
论文关键词 监狱管理 狱警 管理体制
监狱作为国家的主要刑罚执行机关,肩负着维护安全稳定,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它也面临巨大的考验与挑战。目前我国的监狱管理工作已逐渐趋于完善,并且将会一步步走向科学化的进程管理,但近看监狱部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监狱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其管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以及将如何推动监狱工作的持续和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笔者拟结合监狱工作管理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现行监狱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狱警察职能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存在着一职多能的现象,从人员来看,监狱警察不仅仅是刑罚执行者,同时还需要负责对犯人进行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劳动改造、心理矫治等工作,这种职能分工使得监狱警察无法把每样工作都做的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实作为普通工种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心善且不能二用,更何况是身负重职的监狱工作人员。一个人的天平是很难做到对每样工作的精力都分配均匀的。于是便会出现这种情况:监狱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改造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难,使之很难成功的进行下去。总结种种原因发现,我国监狱警察体系中人员的整体素质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他做完一大堆庞大繁杂的工作之余,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其他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同时这个改造的过程仅靠监狱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二)监狱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狱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一直沿袭着以往的职能等级制度。首先,从横向层面上来看,其主要是按照业务分工来进行各个职能部门的划分;其次,从纵向层面上来看,至始至终都采取的是“监狱领导——职能部门和监区——分监区”这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过去,这种垂直型的三级管理体系为我国监狱管理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法制的不断发展,在新阶段和新的形势下,这种三级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于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监狱管理体制存在着监管工作分工不明确,监管工作对罪犯的改造上所起的作用较为分散,不易及时的发现漏洞,从而造成监狱管理工作在一些类似影响安全和改造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三)监狱管理方式欠合理化、科学化
我国的监狱管理,在刚刚建立之初,其主要的作用或者说价值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个是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监狱来对犯人进行教育改造;另一个是经济价值,通过对犯人采取参加劳动的形式,为监狱自身的有效运行创造效益。这两点价值都是从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也适合当时监狱管理的发展要求。因为通过对犯人进行教育和劳动改造,能够使犯人接受一门技能,为其以后在社会上生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监狱和国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对于正处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得到完善,监狱这种经营方式在市场竞争下受到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同时这种体制也衍生出了两大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监狱警察有了腐败的权力和机会。监狱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作为目标,在这种“监企合一”的模式下,对犯人的改造则直接体现在他们创造经济利益的多寡上。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下,改造只注重经济效益,为监狱的腐败和监狱警察权力的扩大提供的可能性。二是,对罪犯的改造质量造成较大影响。监狱改造是通过劳动这种方式帮助罪犯能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改造,忽略了教育的功能,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改造的质量,也是对罪犯人权的严重忽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监狱监察职能
1.监狱警察各司其职
可以对现职在编的监狱警察进行分类处理,即规定某些警察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这种职能分工可以使监狱警察专门研究、探讨某一个单项工作的方法、步骤以及策略,使得监狱管理工作划分得更细,管理人员实际的工作做得更精细,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又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保障以后的管理工作能更科学、专业化、高水准的完成。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狱警队伍
作为监狱工作主体的监狱民警队伍,其在执法、安全、质量改造三大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监管改造工作作为监狱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直接以人为管理对象,改变或部分改变人的已有意识和行为习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这就要求它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专业人士利用专业知识来进行,因此需建设一支拥有法律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的强有力的监管队伍。
3.设置专门化的监管部门
针对不同的犯罪人群和犯罪心理,监管改造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矫治对策,这就要求监管须建立不同的管理和教育矫治部门。这是监狱管理制度由粗放向精细的一种转变,也是监狱刑罚执行要求分类管理和分别施教的基本要求,同时它也是教育改造由宏观向微观的具体化实现。设置专门化的监管部门其实质就是监狱管理的精细化,只有设置专业化的部门,实行管理分工,使工作越分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来越高,这样才能保障监狱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建立适应现代管理的监狱管理体制
1.建立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在原有业务部门和业务流程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方面提高监狱工作的整合性,提高改造质量管理的地位,使之成为贯穿监狱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活动全程的主线,成为监狱的主管业务,更有甚者成为包含全部因素的全监狱性质的大系统管理,把影响安全稳定和改造质量的各个因素纳入管理的范畴,形成一个大安全、大教育的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管理。
2.完善监狱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在逐步完成部门分工明确、业务归口管理、岗责清晰、条块结合管理格局的条件下,建立大教育、大安全的管理运行机制。采取动态问题动态管理、系统问题系统管理的方法,设立并落实三级定期排查和分析研究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狱情、犯情、敌情等安全和改造质量的各个要素以及监狱的各项业务工作的运行影响甚大,让大教育、大安全的管理制度在监狱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详尽的体现。
3.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考核机制
第一,创新监狱的监督考核组织形式。把职能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纳入监狱的监督考核中,监区的工作与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员设置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不但能推进各科室积极发挥其管理只能,调动起科室与监区的积极性,还能消除人们不平衡的心理,加强了各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业务,加快了监区自身整改的工作进度。
第二,创新监狱的监督考核方法。在监狱工作的监督考核中,不应只考核各项基础业务的规范化程度,记录痕迹层面上,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透过记录痕迹考核他们真实的执行情况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监督考核的真实性与实用度,
第三,创新监狱的奖惩考核制度。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精髓是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只有把各项奖惩,特别是“德”、“绩”的情况作为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作为监督考核的基础来体现监督考核的结果,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奖惩机制,调动起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监狱内部各个部门都朝着自律型组织转变。
(三)引入现代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监狱管理制度
首先,树立起“人本生产管理”的新理念,创造和优化劳动改造手段。监狱生产目前受其自身固有的条件限制,倒退为劳动密集型和劳务加工型产业的状况,监狱的经济也受到严重制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发展监狱经济,优化劳动改造方式和强化监狱生产的物质载体功能,就只能用现代的科学文明手段完善监狱的生产管理,大力发展监狱生产和强化劳动改造罪犯的条件,同时需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从而达到“人本生产管理”的目的。
其次,一个国家的司法文明程度体现在对罪犯人格的尊重上,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施行刑法的目的。从我国现行监狱体制考虑和罪犯未来走向社会来看,对罪犯的人格尊重并不要求取消惩罚和劳动,反而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以帮助以后再次进入社会有谋生的技能。比如,建立合理的监狱企业产业链,让罪犯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掌握种植、养殖、工程等一些实用的技术,让他们在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以满足现实就业环境;对专业特长的罪犯,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让他们继续钻研技术业务,提高其专业知识以及服刑人员的文化知识服务;对参加一线劳动的罪犯,要人性化操作,根据劳动强度提供相应的伙食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改造罪犯的有效手段。
最后,监狱的功能是帮助、惩戒、改造罪犯,为了能专心的执行本职工作,监狱改革要求转变监狱办企业、监狱办社会的现行机制,但这也不是要求监狱就要脱离办企业的职能。对于如何实现“监企分开”,在发展监狱经济的同时为罪犯改造提供劳动场所和岗位,让他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以保障应有的人格尊重,在真正意义上让监狱成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讨和解决。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传道教育轻养成教育、重说服教育轻示范教育、重有意教育轻无意教育、重课堂教育轻活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就必须突出时代性、加强针对性、注意可行性和注重主体性。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途径。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几种倾向
1、重传道教育轻养成教育
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对德有的内涵理解不深,或是对党和国有和国家有关德育工作政策文件领会不透,因此存在一种重传道教育,轻养成教育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把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当作像数学、物理那样的文件知识课,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认识去培养道德行为。忽视了《中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的实效性,致使《守则》、《德育大纲》、《行为规范》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重说服教育轻示范教育
目前最常用最受重视的还是说服教育。它的讲解谈话、讨论等主要方式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问题在于,有的教师在品德教育中几乎把讲解当做一种惟一的方式,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目中,这种讲解甚至包括某些谈话,一律被看做空洞说教,产生了厌烦甚至反感情绪。正因为如此,榜样示范教育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其实,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是师品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最值得提倡的重要经验。
3、重有意教育轻无意教育
目前,德育为首已得到普遍认同,中学对学生的有意教育是抓得紧的,但是如何把德育工作做到社会上去,做到家庭里去,做到生活中去,还显得薄弱。
4、重课堂教育轻活动教育
当前,种仍旧存在重课堂教育轻活动教育这种倾向。虽说目前我们已开展了一些适时的有益的活动,但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活动安排的随意与临时性,活动目的不明确性,活动组织欠严密性,活动结束的总结与强化作用的忽视性,缺乏全盘的科学的考虑,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嫌疑。这些不足都使得活动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
5、重理论轻实践
从目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状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状况,既脱离社会实际,也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其表现为忽略了要把“灌输”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也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德育观念
要加强和改进德工作,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德育任务和要求的变化及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征,用全新的观念去对待,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注意突出时代性,加强针对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状态、生活体验、知识结构、审美意识等进行开导,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再者,注意可行性。只有对于不同的个体施与不同的方法,才能提高可行度。此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和德育活动中,思维牌积极活动的状态,德育的教学和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息息相通,才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收到实际效果。
三、加强德育重新,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
如何使中学德育工作适应时展与要求,如何创造出一些整体优化中学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办法,这既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更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下面结合本校探索和尝试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使德育组织网络化
网络就是组织系统,能产生巨大力量。我校组建了三个层面的德育工作队伍。一是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党、政、团、队的专职干部队伍;班主任年级组长队伍;政治课及各科教师队伍;二是校团委、学生会干部队伍及各年段班干部队伍。三是家长德育工作队伍。这样构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三结合”网络,形成了教育合力,促进着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发展。
2、使教育内容序列化
我们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生理心理特点及政治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分阶段分层次明确各年级德育内容,使之互相连接、互相配合,形成我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
初一:以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着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思想。
初二:以爱国主义、成人教育为主,着重培养爱国热忱和做社的有用之人。
初三:以法制教育、劳动教育为主,着重培养法制观、劳动观念。
规范了德育内容,就使各年级只学段德育教育有章可循,从而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
3、使教育管理制度化
一是每天的日常管理工作定人、定时、定职责,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有通报、有奖励,做到件件落实,项项到位。
二是坚持每天的十项综合评比,每周的流动红旗评比,文明服务队的执勤检查等常规管理措施。
三是制定了全套的管理制度并打印成册,人手一本,从而规范德育,使有规可循,有章可循。做到规章化、制度化进而达到科学化。
4、使教育渠道立体化
一是坚持抓好学科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从学科特点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寓德育于文化课教学之中。二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与体制。做到学校、家庭联系制,校外辅导员下班制,社会监控制,三者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三是营造学校德育软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5、使德育活动多样化
活动就是教育,它的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影响更持久。为此,我们应充分注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动,使我们在活跃的氛围里,愉快的心境中自觉自愿地受到影响,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解剖特点,又指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品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等。
素质教育正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尽管通常认为应试教育中也包含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分,但从总体上看二者是相对立的。素质教育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备受青睐。我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素质教育,经过近2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的重视。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与应试教育那种比较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的教育方式相比,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系统地、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人与生俱有的素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的不同素质和品格。人的素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应是有目的的教育培养的结果;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的先天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先天潜在的素质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同时,要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性;最后,素质教育既注重群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亦注重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培养。
在操作性方面,素质教育可围绕素质所包含的六个方面展开,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通常,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不断变化和丰富。就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民族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个人智慧潜能的开发教育,民族心理和情感教育,民族科学文化艺术教育。
第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其中以政治教育为方向,思想教育为基本内容,道德、品格为基础,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
第三,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智力、能力教育,审美教育。
第四,劳动素质教育。包括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
第五,身体素质教育。包括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能,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养成良好的健身、卫生和用脑习惯。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彻底推行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阻力,它所具有的发展性、内在性、全体性、综合性、时代性、长期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报告中还指出: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百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的重大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偏低,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意义
国民素质的提高,要求教育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民素质教育是个大教育、大系统。国民素质教育自然是对全国所有人的教育。从我国和我党一贯制定的教育方针看,它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教育诸基本方面,并随着国民个体和群体社会职业分工不同,其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会从业人员教育的基本梯次结构。并且是依次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会就业教育,甚至终身教育的递升过程。这个过程是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相互影响的。即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中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中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进入社会从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反过来说,社会就业人才模式需求又对基
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分别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后者必然会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受教育者的素质,它们正是在对立统一中形成了整个素质教育的结构网络系统。而这一系统工程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与低,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与弱。显然,理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有高素质的国民。我们的国民素质,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还是要承认我们的国民素质是不太高的,提高国民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则要求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如果说有障碍的话,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一到人均都是排在世界倒数第几位。资源很少是事实,资金不足也是事实,许多技术还很落后,也是事实,这些因素可能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但不是最大的障碍。日本的资源不多,瑞士、瑞典、新加坡的资源也不多,他们却都很发达,所以资源的问题是个问题,但可能不是最大问题。资金及技术的问题也不会是最大的问题,资金可以自己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自己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13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从这个方面讲,提高人口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小平同志对中国的优势进行过论述,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能提高素质,那是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人口众多,而又素质不高,那就不是优势,反而会成为一个很沉重的包袱。
摘 要: 针对独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结合人才市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独立学院的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过程。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培养了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网络工程; 项目教学; 独立学院; 传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72-03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teaching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
Lin Han1, Wang Lin2
(1. Dongfang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7, China; 2. 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the talent market demands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from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reality,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give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the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re cultivated,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into society.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project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我国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3],至今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两百多所,即使没有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在其计算机专业中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这为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尽管如此,独立学院在延续这些高校办学方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独立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基本确定为“实用型”层面,其教学内容应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办学特色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在国内外很多独立学院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引入项目教学模式,以此作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英文中是“Project-based learn”,简称为PBL[4]。其主要思想起源于欧洲,是以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为背景的一种劳动教育思想,其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追溯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成为主流,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要求劳动者能快速适应这种变化,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达到这种目的,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根据社会生产的需要培养对应的人才。
2 研究意义
独立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工程测试等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教学上须改变传统的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观念,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己动手尝试,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老师转为“配角”,有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⑴ 实施项目教学,贴近就业岗位需求
项目教学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就业岗位环境相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从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协作完成到最后评估,在完成学习的同时也能真实地体验现实的工作氛围。
⑵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独立学院本科生基础相对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综合能力不强。项目教学法从客观实际出发,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大量的项目练习,配合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不仅提升了其就业竞争力,还在协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其职业素养。
⑶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项目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人协同完成。一个项目往往是由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要在其他人的配合下才能完成整个项目,这就要求学生在模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协同作业,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老师单向灌输,学生听从老师指挥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主动性被压抑。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靠的是外在动力。
项目教学是以突出体现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主,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和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设定学习项目,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目的、师生关系、学习动力以及教学着眼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因其被动的学习方式,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适用型人才,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项目教学的实施
4.1 基础知识的传授
为了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就必须教其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网络知识以及项目开发制作的整个流程。因此,在起始阶段,指导老师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网络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和项目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项目的选择
由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来选择项目。按照项目的内容区分,将项目分为普通型项目和发散型项目[1]两大类。
普通型项目指的是项目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的较为简单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以此保证学生能在项目制作可以上手,例如,家用计算机的组网等,从简单项目入手,效果更好。普通型项目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是第一、二学年进行。
发散型项目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设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项目内容,项目内容主要是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背景,综合网络安全、编程和系统集成等专业知识,让学生在项目研发中更深入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熟悉企业项目的开发过程,积累经验,并提升自己的网络综合素质等。发散型项目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一般是第三、四学年。
4.3 项目团队的组建
一般情况下,项目团队的人数宜为5-7人[5],具体依项目而定。团队中人员的选择,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指导老师根据对于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分别穿插放在项目团队中,尽量避免能力较强或较弱的学生扎堆,因为这样会降低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指导老师还要注意避免个别学生将自己的工作丢给项目团队其他学生,导致达不到项目的预期效果。
4.4 项目教学环境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项目开发制作环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发挥,指导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开发进展情况,为学生创造不同环境下处理事务以及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4.5 项目具体实施
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导老师起引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答疑,若出现较大错误应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在具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多让团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热情,增强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项目的评价与总结
不以完成整个项目作为评价的标准,只要这个项目具有创意性,即使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也算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要注重过程。指导老师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目标,在项目研发的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评价,最后每个项目制作小组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展示、总结或答辩。由指导老师进行总体评价。
项目的评价需要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2]:第一,在项目下发时,对于项目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是需要达到的要求进行预估,这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让自己的学习制作进度与项目预期大体一致;第二,项目的评价应以学生做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为基础,注意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例如,协作能力的体现等;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项目结束时,对于自己在整个项目制作中的发挥做出自我评价。
5 结束语
从独立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师资和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出发,在网络工程专业开展项目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知识有较大的帮助。项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网络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等。项目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往往又容易使学生忽略课本知识的学习,以致一些知识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用于制作,就会达不到项目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平衡课本学习的时间,通过项目的实践演练达到对课本知识的融会贯通才是项目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金永涛,邹彭涛,魏艳娜,刘洁.基于项目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
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0
[2] 毛晚堆,杨明,刘冬梅.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
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0:86
[3] 姜仲,杨英鹏,娄军.独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5:107
[4] 岳坤.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149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训;军事训练;高职学生;对策
引 言
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国家《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开展国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
一、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自信心理的培育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高职院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需要有条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有机会来获得自信。军训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为他们重新培育自身健康自信心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军训使高职学生置身于军事化训练的浓重氛围中,通过认真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亲身体验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军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与无限忠诚;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度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军训中经常开展的检查、评比、竞赛等活动,强化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
(四)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练
军训采用的强化手段和实行的严明纪律,在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军训严格的管理,要求他们象军人一样,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令行禁止,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军训通过“摸、爬、滚、打”等项目,磨练了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增强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决心,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五)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提高实践技能、形成创造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军训中的国防教育对于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着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军事课使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训内容不统一
目前各高职院校军训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训练项目只是中学军训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纵深的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只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军训着重于实用性的素质训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军训方式较单一
军训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场地训练缺乏互动性,学生体力上大量透支,精神上倍感疲惫,难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理想。讲授内容太少,方式仍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
(三)军训成果难巩固
军训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少数高职院校为降低军训成本,节约军训开支,在军训的组织上重形式轻内容,在训练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军训工作有走过场之嫌。
三、加强高职院校军训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 准确定位军训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当遵循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军训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军营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他们拥军尚武精神;通过紧张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可以磨练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
(二) 充实完善军训的大纲和内容
1、在军训的大纲制定上,既要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又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补充。军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高
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实现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其深度和广度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军训内容要适应高职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注重与高中军训内容相衔接;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要体现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时代特征,应与培养预备役军人相结合。
2、在军训的实施内容上,要改变现有将队列训练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的片面做法。增加多种训练科目,加强军事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军事技能。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防灾、防空、消防、紧急疏散等,培养高职学生应对各种灾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根据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调整军训内容,增设本专业在军事上的运用课程。比如:医学专业增设战地救护,计算机专业增设现代网络战争,通讯专业增设电子对抗和战时通讯保障,交通专业增设战时交通运输保障,等等。这样就可以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与补充预备役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高职院校军训模式。
(三) 调整改进施训的方式和方法
1、理论讲授与体能训练相互渗透,加强军训的系统性。
军训普遍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原因有:一是许多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亟待锻炼提高;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训练培养;三是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相对比较容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这样军训的结果是,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排斥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从提高军训实效性出发,应把理论讲授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练智能、练技能和练体能结合起来,把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技能上要采取从易到难,强度上要采用从轻到重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要过分强调提高难度和加大强度。
2、常规训练与文体活动相互结合,增强军训的趣味性。
要调动高职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就是要改变单一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的状况,在军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训练竞赛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开展拔河、拳术、篮球、越野、国防知识、队列会操、军事游戏等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活跃军训气氛,又能密切教官和学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良好局面,调动参训学生的积极性。
3、严格训练和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提高军训的实效性。
严格训练离不开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有利于严格训练。应把行为规范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去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规范管理让学生逐步适应,使之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规范管理也包括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的人性化操作,对参训学生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坚决杜绝训练事故的发生。
(四) 发挥军训的长期效应和作用
1、抓住各种活动契机,找到军训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切入点。
要把军事理论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不断巩固与加强军事教育的成果。例如,结合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残酷血腥的战争历史,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国防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军训工作,讲人才培养与育人环境的密切关系。要利用1.29 纪念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期开展纪念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录像片,参观军事博物馆等,将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并融入大学生活,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2、研究军训管理模式,找到与高职学生管理要求的结合点。
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引入军训元素,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实现军训管理与日常管理的无缝衔接。将内务整理与寝室卫生相结合,将身体锻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组织纪律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相结合,将军训要求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定期开展竞赛展示比赛活动。
学校要统一要求辅导员全程参与军训管理,要熟悉军训的要求,掌握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实现训管衔接,从日常教育落实上实现教养一致。
结 语
总之,高职院校军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放到科教兴国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强盛的大使命中,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出巩固军训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挖掘和巩固高职院校军训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小平.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的几个问题[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72-75
[2] 秦伟;汪昌海. 浅谈大学生军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科教文汇, 2006, 2:7-8
[3] 徐永利. 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其长期效应[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3/4: 36
-37
关键词:民族高中;班级德育;感化;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46
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成功的班级德育感化直击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班级德育感化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德育教育目标,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等等。班主任在建班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之重。因此,作为德育感化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班级工作细微处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契机,以求得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班级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三江县民族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乐观,学校德育时效性不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重要原因是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当前高中生的实际需要。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常常听到一些高中班主任有时因为学生闷闷不乐,为什么现在高中生总是不懂教师和家长的苦心?为什么总是与教师、家长教育格格不入?这种痛苦,笔者认为是我们工作思路与方法违背了当前高中生的实际。我们辛苦的付出,难道就是学生的需要吗?再有,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他们好奇,辨别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叛逆性强,在学校规章制度面前或家长教育时,他们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明显反感倾向。在孩子成长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难调理的高中阶段,他们不想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各项制度的制约,他们同样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紧随着教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也可以这样说,他们软硬不吃。而班主任面对他们这样叛逆性的心理的直接对象,这也成了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但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从教育实践寻求解决不仅来自于学生的德育压力,而且也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压力。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抓好德育感化,使德育工作的每一步都能切合学生的需要,在德育工作感化中能引爆学生的潜能,遵循学生的需要。
二、班级德育感化的策略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实施者、引领者,肩负着五、六十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任。大至管理教学工作,协调科任教师对本班管理的支持,引导学生的人生发展;小至管理班级的粉笔、地面瓜子壳、窗户上的灰尘、厕所冲洗干净与否等等,当好高中班主任真不容易。而且高中生再也不像初中生那样自觉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这也给高中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探索了一些方法和实施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是否具备健康人格,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生活态度,最容易受到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任何教科书,道德语言,学校的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潜在教育力量。为了完成学校赋予的德育教育重任,任何高中班主任都必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知识。班主任在努力学习精深专业知识过程中,他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也给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2. 积极引导,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三江县民族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总人数90%,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束的交往有利调动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高中生更愿意在同学中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自己的能力。班主任这时应当热情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解脱班主任一些无谓的琐事,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实际上,有经验的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在信赖、理解的关系中。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的一些错误,班主任多使用积极反馈,而不过于死板与严肃,经常在班级大庭广众之下“有错必批”地辱骂、体罚学生,讽刺后进生,这样造成学生心理上压力,增强了学生焦虑感,同时也把学生推到教师的对立面。但很多班主任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也会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也是可信赖。所以学生也会朝教师所要求的方向去发展,班主任的班级德育感化无形当中得到了实现。
3. 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感化环境
(1)创设班级细化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当然在学生认可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约束力会有意想不到效果,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中,主要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操行制度进行评比。学生在某些方面做不到位进行登记,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每周或每月进行总结,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因人而异。班主任最好运用真挚情感感化学生,毕竟他们已经是高中生,在某些错误面前,高中生也会有所觉悟。当学生在纪律,学习方面有进步时,班主任也不能吝啬地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热情,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纪律观念,竞争意识,使学生严格自己,逐步完善自己,一个良好的班风在班级细化中形成了。
(2)创设班级优秀班干部团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群体是建设班集体重要保证。班主任在创建班集体过程中,培养优秀班干部团队的任务不可忽视。班干部是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才干,挖掘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热心为班级服务,集体荣誉强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进行挑选、培养。组建成合理的班干部队伍。在班干部岗位设置上,职责分工,各尽其责。在班级活动开展上,班主任要大胆放手让班干部努力去完成,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同时平时加强指导,班干部在组织活动和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同时班干部通过自己地努力,也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一支优秀团结协作的班干部队伍就这样就建好了,班级管理工作做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3)创设班级奋斗目标
班主任根据班集体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在班级开展相应的班级活动中,经过一次次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班主任明确目标当中得到明显的提高。每开展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向班级奋斗目标的迈进;每成功地开展一次活动,就能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学生也在班级奋斗目标中逐步走向成熟。多年的班主任生涯,笔者的许多学生毕业若干年后,见到笔者时,还经常感叹当年班级的奋斗目标给予他们的锻炼。实践证明,那些锻炼是有必要的,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连连“加分”。
(4)创设班级融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的能力。据一些成功人士总结:今天的成功=15%知识+85%的人际关系。可见,人际关系被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学校的班级精神的文化建设,它可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鞭策。学生在丰富多彩班级活动中,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增强师生了解,促使师生关系和谐。而且,班级活动都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都与集体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4. 借助社会、家庭有利资源,实现德育感化
今天的高中生是伴随着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革命先烈的故事似乎离他们有点遥远,这也很难使他们强烈的认同。在这新形势下,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家庭教育,进行大胆革新。常人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利用电视传媒,社会上近期发生的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时代感。这些电视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再现事件,也能够对目前的德育手段进行有效的加强和补充。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一部分。班主任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往往会达到是事半功陪的效果。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普遍开展电话、短信进行家访,与家长建立友谊,从中发现适合教育学生方式。很多家长也乐意助班主任一臂之力,参与到班级管理。每学期家长会,我都组织学生为家长准备 “给家长一封信”活动,目的是增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灵沟通。在家长们阅读自己孩子信时,都很有感触。他们从信中读懂了其实孩子内心深处也感受的父母亲在方方面面为他们的关爱。家长会之后,学生们试着敞开自己心扉去了解父母亲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所以,这些有效的教育,单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
总之,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是重复、大量的;是辛苦、繁重的,但班主任如何在平凡、琐碎工作中打造不平凡的业绩,那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应该有所追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完善。
参考文献:
[1] 丁如许.打造魅力班会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宏翰.心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钟悟,梁 芳.环境――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J].广西基础教育研究,2007(3).
关键词 导游;薪酬收入;激励;指标体系
一、前言
导游是旅行社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二者作为旅游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目前,旅行社与导游的合作关系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二者的利益分配上:旅行社认为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存在着频繁的违规行为,不但使旅行社经济利益受损,还损害了旅行社的社会形象;而导游则认为旅行社现有的管理机制存在弊端,其中不公平的薪酬制度致使其支付与收益失衡。由于导游特殊的工作背景,即长时间、独立在外工作,从计划、组织、领导到控制等工作环节基本依靠导游自己完成,其工作量的大小及服务质量的好坏难以量化。全国各地旅行社,除部分旅行社的固定导游每月有约200-400元的基本工资外,其余的专职和业余导游既无基本工资又无劳务费[1];此外,大多数旅行社对正式在职的导游和其他职工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2]。这样,对导游的薪酬管理缺乏统一性,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导游薪酬的支付与收益失衡,无保障,迫使导游利用工作性质之便谋取私利,如随意索要小费,收取购物回扣等现象屡禁不止[1],探究其根本原因,这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引发的[3]。因此,对导游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并为旅行社推行导游薪酬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近几年,国内学者从研究旅行社与导游关系,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分析回扣现象存在的经济根源等不同角度对导游薪酬收入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的导游薪酬制度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4];有的学者认为,导游的全年收入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使旺季的高收入能弥补淡季的低收入[5];此外,还有学者建议建立导游合法佣金制,实施“高薪养导”政策等等[6],对建立新型的导游薪酬分配制度提出见解。但是,目前的研究都未明确指出决定导游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要求的薪酬分配体制,充分发挥薪酬机制对企业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人才竞争的实力。本文以旅行社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专职导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导游收入的要素,阐述导游薪酬收入改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导游薪酬指标体系。这对于有效改善导游谋取私利的局面,提高导游服务工作质量,发挥旅行社对导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导游薪酬收入的要素分析
1.成本要素
导游的智力成本首先应在其收入中有所体现。智力成本是指导游的职称、工龄和教育经历等,这些因素与其服务质量的高低成正比关系。其次,导游在工作过程中为便于展开工作、联系客户、扩大业务范围等所支付的业务成本,如交通费用、通讯费用、加班以及因加班引起的餐饮费用,这些业务成本是由导游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所以,其工作成本也应在其收入中有所体现,并与智力成本一起体现在底薪收入指标体系中。底薪收入即无论旅游淡旺季,导游作为旅行社重要的人力资源所应得到的固定收入。
2.脑力与体力支付要素
导游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脑力和体力的高度结合和巨大支付[7]。这种支付应该成为导游收入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导游出团,就应该得到相应的、体现其脑力体力支付的出团补贴,而且出团补贴会根据脑体力支付的不同有所不同。如导游出团时间越长,艰苦程度越高,所获得的补贴系数就会越大,出团补贴收入就会越高。此外,导游在每次带团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其脑力支付的体现,如使用国语讲解与使用外语讲解,使用大语种外语讲解与使用小语种外语讲解的脑力支付都是不等的。还有,每个团队的组成特征不同,给导游带来的工作强度也是不同的,如团队客人由年轻人组成还是由中老年人组成,导游支付的体力和脑力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在出团补贴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并直接影响导游的薪酬收入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导游为旅游者提供的导购服务不但是其脑体力支付的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旅行社等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商店等旅游产品供给机构带来实际收入,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根据导游促销旅游商品额度的大小予以提成,使旅游商品促销提成成为导游合理收入的组成部分,这不但是对其劳动支付的尊重与肯定,也是防止导游私拿购物回扣等违规现象发生的有效途径。总之,导游带团工作中的脑力、体力支付,以出团补贴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导游对收入来源及收入水平有了可以参考的标准,这对于激发导游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导游与旅行社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
3.工作绩效要素
工作绩效也是决定导游收入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工作绩效是指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质量,即由于服务对象的肯定或投诉而受到的旅游主管部门的奖励或处罚。工作绩效包含3个含义:一是工作绩效是其脑体力支付的直接结果,并与其脑体力支付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导游在带团过程中脑体力支付越多,就越能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反之亦然。二是工作绩效除了有奖励和处罚两种表现形式之外,最可能的结果是导游既不受奖励,也没有受到处罚。所以一旦导游受到旅游主管部门的奖励或处罚,旅行社就应以绩效津贴的形式增加或减少导游的薪酬收入(处罚时指标权重为负)。三是工作绩效的结果受相应的旅游主管部门的认可并由其授予,具有公开和公正性。总之,导游薪酬收入可由图1表示(见图1)。
三、导游薪酬收入改革的基本原则
导游薪酬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到旅行社业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反映出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在推行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图1 导游薪酬收入的影响因素
1.关系和谐与利益均衡原则
旅行社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即旅行社、导游队伍和旅游团(见图2)。旅行社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依赖于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利益均衡。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失衡都来自于三者的目标不一致。
图2 旅行社系统三要素
旅游团希望用最低的费用实现必要的旅游服务。来自旅游团的压力,旅行社必然采用低成本运营策略,如降低导游队伍的薪酬(甚至实行“零”费用政策),对导游采用非固定用工制度,减少服务项目等。但低费用必然导致旅游服务的低质量。在三角关系中,导游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如旅游企业采用临时用工制度,导游的收入极不稳定;几乎没有固定收入,导游收入主要来自于“购物回扣”等。
旅行社与导游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于薪酬体系。构建旅行社的新型薪酬体系的基础是利益均衡。均衡的薪酬体系要体现:企业利益与导游利益相均衡,增加导游的收入,加大导游的固定收入部分,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薪酬体系要体现对导游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以结果考核为主;薪酬体系要体现企业的价值取向,起到导向作用,能够使导游的短期利益服从于企业的长远利益。
2.薪酬水平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化原则
不同国家之间,或者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工资水平是不同的,有的差别甚至很大。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平均薪酬收入依旧存在差异,因此,各地旅行社在推行导游薪酬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同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劳务价格浮动、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同等行业工资水平等经济因素,使导游的实际收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在本文指标体系中,为了反映这一原则,我们分别设定底薪系数q1,绩效津贴系数q2和出团补贴系数q3,各地旅行社可根据当地居民收入的具体情况改变各项系数的数值,使导游薪酬收入合理化,更好的体现经济学中费用有效性的原则。
3.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学者斯塔亚-亚当斯(J.S.Adams)的观点,企业员工会将自己的投入与所获得的产出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当员工依据自己的教育经历、能力、努力、经验等来衡量自己所获的报酬时,如果认为其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情绪会受到打击或挫伤,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对企业的信任感、忠诚感和归属感。导游工作是综合的脑力支付和体力支付的过程,工作性质要求导游必须具备综合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高服务水平,这种工作属性决定了导游的工作不但应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而且无论如何导游职业都不应该是低收入职业的象征。因此应该普遍提高导游的薪酬水平,使导游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体现对导游工作价值的肯定,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作用。
另外,因为每个导游在每次出团工作中的实际支付是不等的,所以其收入必须反映层次化特点,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在本文指标体系设定的各项权重中,考虑了导游出团次数、出团时间、带团人数、工作强度、语言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鼓励导游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改变了以往强度大,艰苦的工作要靠行政命令或管理者的精神鼓励和号召来执行的局面,也增加了导游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工作强度的自由,使薪酬体系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四、导游薪酬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1.导游薪酬指标体系
2.导游薪酬指标体系的说明及应用
(1)薪酬指标体系的说明
首先,导游的薪酬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在旅游淡季,即使导游处于闲置状态,也可获得底薪收入,这是导游作为旅行社的重要人力资源,在支付了职称、工龄和所受教育等成本后所必然获得的收益。在旅游旺季,导游收入会成倍增长,额外的收入来自于出团补贴和绩效津贴。由于个体能力存在差异性,即使在相同的岗位,对企业的贡献也会不同。因此,出团补贴指标体系中导游收入与其出团时间、艰苦程度、使用语言及团队客人的不同特征等因子紧密相关。由于大部分导游的工作绩效大致趋同,即既不受奖励也没有处罚,因此在受到奖励或处罚时,权重q2的设定应适当增大,以表明旅行社对导游不同行为结果所给予的态度。当然,导游受到严重处罚时,旅行社可直接采取解聘手段,但本文只讨论与导游薪酬有关的因素。
其次,鼓励导游薪酬存在差异,并应使差异公开化。这样不但满足了员工们关心薪酬收入的心理,也是有效监督旅行社实现薪酬公平的重要手段。薪酬收入差异公开化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薪酬政策公开化、薪酬管理操作公开化和信息传递公开化[8]。导游薪酬差异公开化,包括外部公开和内部公开。外部公开是指向社会公开导游职业的薪酬体系。这样不但可以使导游工作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导游工作。内部公开是指在旅行社内部公开薪酬发放的标准,让每个导游明确知道自己每一项行为与所获薪酬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外部公开还是内部公开,都是要体现和提高导游薪酬收入政策的公平性。导游薪酬差异公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稳定人心,增强团队间的团结与协调;传扬实事求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企业文化精神;增强导游安全感和满足感,保证导游队伍的稳定;实现经济学所谓的信息的对称性和最大化,为个体作出利益最优决策提供依据等。
最后,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法来确定各项指标。这是因为导游工作的强度和绩效具有不易控制、并且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主观判断的特征。量化导游工作需要对工作内容加以细化,对每一项内容均依据难易度设定一个权重,最后综合权重得出结果。在确定各项指标时应尽量实现量化指标。例如,导游服务工作的艰苦程度是一个不易确定的因子,需要借助交通工具的状况加以衡量,根据进入旅游目的地需要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飞机、火车、火车加汽车、还是汽车与徒步结合,把导游每次带团工作划分为易进入,较易进入,较难进入和难进入,每个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但是,4项指标之间还是难以细分。这样,不但需要统一划分标准,客观公平地对旅游目的地性质加以说明与分析,而且要使各项指标的确立具体化和简单化。此外,导游薪酬制度改革是依靠旅行社内部管理层实施的。人的因素的介入,势必会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和感情倾向。为避免工作中这些因素的影响,应该使各项因子指标尽量公正化,要广泛听取导游的建议和意见,让导游参与到改革工作中,这样不仅使薪酬制度更加切合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新的薪酬制度的推行。
(2)薪酬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以江苏省导游Y为例对本文薪酬指标体系加以说明。Y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并在旅行社做了6年导游,那么Y每月的底薪收入为权重0.087、0.054、0.09与特种工作补贴的权重0.1之和与底薪系数q1的乘积,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给定系数q1为3000,那么Y的底薪为每月993元人民币。Y6月出团一次,操国语带27人国家公务员团游览九寨沟7天,团队客人平均年龄在18-50岁之间,九寨沟需借助多种交通工具方能到达,属于较难进入的旅游景点,另外Y为旅游团提供导购服务,促销旅游商品达5000多元人民币。那么,Y的本次出团补贴为0.036、0.062、0.032、0.08、0.0084、0.0084与0.024之和与出团补贴系数q3的乘积,给定系数q2为5000,Y本次的出团补贴应拿到人民币1254元。绩效津贴的算法以此类推。
五、结语
建立导游薪酬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但使旅行社在确定导游薪酬时有据可依,而且还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规范了整个旅游市场中导游的薪酬水平,使其收入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导游队伍,增加了旅行社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效改善了导游谋取私利的局面,提高了导游服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旅行社对导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 苗学玲.对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反思[J].旅游学刊,2001(2):32.
[2] 王国红,孙莉.旅行社导游服务质量问题与对策[J].中国质量,2003(10):44-46.
[3] 严梅.旅游业中回扣存在的经济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2):155.
[4] 经圣贤.对“旅游回扣”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3(9):64-66.
[5] 吕宛青.旅游导游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54.
[6] 肖佑兴,吴玉琴.导游人员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商论,2003(10):155-156.
[7]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业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7):50.
[8] 李严锋,麦凯.薪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90-292.
[9] 刘宇舸,中小旅行社的薪酬体系对其发展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2(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