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未来

社交媒体的未来

时间:2023-07-11 17:3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媒体的未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交媒体的未来

第1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广告;创新;趋势

一、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三大背景

(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

移动终端是指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随着电子制造、集成电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中应用最广的手机从最初主要功能为通话、传递信息转变为集通信、娱乐、办公、生活、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也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社交媒体广告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硬件支持。

(二)用户消费模式的改变

DCCI发现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的行为消费模式为SICAS模式。SICAS模型的全解是:品牌———用户互相感知(Sense),产生兴趣———形成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用户与品牌———商家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行动———产生购买(Action),体验———分享(Share),五个阶段。在SICAS模式里,企业实时感知用户的需求,然后进行动态互动响应。在产生购买阶段,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广告达到“即看即买”的效果。在体验分享阶段,互联网的开放分享将实现对用户体验分享碎片的自动分发和动态聚合,体验和分享往往是实际消费的源头。在消费模式变迁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广告产生作用的运行机理也在发生变化。

(三)传统广告无法满足社交媒体时代的广告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广告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社交媒体时代逐渐显现。首先,由于广告收入是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传统广告影响媒体内容价值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传统广告价格高昂。此外,传统广告的传播效果难以得到准确的监测。正如约翰沃纳梅克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

二、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社交媒体广告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交媒体广告主要依靠于两种主要类型的平台:以猫扑、天涯论坛、豆瓣论坛、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虚拟社区(BBS)和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IM)。这一时期的广告主要以传统广告形式为主,如旗帜广告、摩天大楼广告和弹窗广告等。这种广告形式相对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施加了压力,广告的内容也主要是生硬的直接性表达。

(二)社交媒体广告的蛰伏期

随着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2.0时代,交互技术的进步促进媒介形态多样化发展,社交媒体广告进入蛰伏期。这一时期,博客逐渐兴起,广告商开始利用博客名人的名人效应,引发网友关注。除此之外,以优酷视频、土豆视频为代表的内容分享类媒体快速发展,广告商开始使用贴片广告、商业类型短片等。这一时期的社交媒体广告,开始尝试用更加软性的方式植入,如优酷立项“11度青春”,尝试将商业广告内容植入到微电影中,在制作内容的同时销售商品,是广告和微电影的一次成功结合。

(三)社交媒体广告的快速发展期

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为社交媒体广告的爆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凭借自身极强的用户黏性和SNS属性,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必争的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不仅可以满足广告者在第一时间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广告信息的广泛传播,同时还在不断开发API接口等功能实现跨平台发展,使受众能达到即看即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广告的变现率,电商+社交媒体成为新的潮流。爆发期的社交媒体广告将广告渗透入受众的生活,广告投放更加精确,广告形式更加多样和“无痕”,广告与受众的生活更为贴近。

三、社交媒体时代下广告创新的四大趋势

(一)广告内容:构建产品“魅力人格”,注重“软性广告”的运用

社交媒体时代,广告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为以用户为中心,与此同时,广告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艺术,就像一个人,除了一般的生理结构和劳动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思想、修养和气质甚至还包括一个人的独特人生经历,哪怕是个人隐私等。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广告主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广告也开始变得柔和。相比原来的产品宣传语直白地灌输,社交媒体广告开始寻求产品的理念、精神与思想的委婉传达,被赋予“人格魅力”。例如,农夫山泉在2018年推出了一个纯生态记录式的商业广告,全片宛如一部行走的国家地理纪录片,将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的“魅力人格”深入融合进了这条广告中,被称作最美广告片。

(二)广告形式:感知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上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广告的形式产生变化,变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模式,用户不仅仅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媒介与商家和品牌商建立连接,交互沟通。社交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型粉丝经济和社群文化将是未来社交媒体广告关注的重要领域。

(三)广告效果:提高社交媒体广告精确传播,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社交媒体广告发展中,广告的精确传播会不断加强,甚至精确到每个目标消费者,向个性化广告方向发展。个性化广告是一种差异化的推送,其目标是将合适的广告分配给个人而非一群人。个性化广告的运作机制是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filtering),它能根据用户自身的数据以及与用户有着相似品位的人的数据来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或信息,将极大增强目标的精确性。品友互动人群网络公司是第三方的社会化营销机构,在该公司的人群数据库中,人群属性细分标签类目甚至已经达到了3155个。根据这些人群的个性化特征所推出的个性化广告也将是未来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广告目标:关注用户自产内容,广告投放向自媒体倾斜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内容流量超过了专业网站制作的内容流量,用户产生内容的浏览量占到总量的比例高达50.7%,专业网站制作的内容占49.3%。可以看出,自媒体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2016年爆火的Papi酱,其商业价值使其在2016年3月获得了1200万元的天使投资。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将会成为广告投放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第2篇

目前,很多品牌已经意识到在电子邮件中使用社交媒体是个机会,但是大部分却仅仅只是“使用了”,品牌邮件主们并不十分清楚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个工具,以及掌握其对邮件营销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和存在的潜藏风险,要想利用社交媒体,切实提高邮件营销效果,还需掌握一些应用社交媒体原则。

邮件营销中应用社交媒体有什么作用?

社交媒体是指大批网民利用社交工具,如微博、博客、SNS、个人空间等,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中国的网民已达5.38亿,其中超过4亿用户分布在社交媒体上。这些社交媒体用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邮箱用户群体。

社交媒体按钮对于品牌邮件营销产生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带来邮件打开率、点击率的提升;其次,通过用户点击分享等行为,扩大品牌及产品影响力;再次,通过点击社交按钮,直接带来销售转化。

存在哪些风险?

并不是任何邮件进行社交媒体引用都能带来有利影响。

据邮件营销服务商webpower中国区的一项内部调查显示,目前在邮件营销中对于社交媒体进行得浅层次(即在邮件页面设计中加入社交分享按钮的基本运用)运用大概占到约60%-70%,而深层次的运用可能不到5%。这表明目前在国内,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应用广度上还有一定距离,而在应用深度上暂处于初级阶段。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强调了“双向”、“双线”的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发信人和收信人的“对称”与“对等”。与邮件在“人际独立”、“半对称”的媒体特性相比,两者在未来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融合。(参考笔者文章《从媒体特性看邮件与社交媒体整合之势》)而目前国内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以抽奖送礼等邮件营销活动,吸引用户关注品牌社交媒体;同时利用品牌社交媒体渠道,设置邮件订阅口,吸引用户注册等简单方式的整合。邮件营销与社交媒体的整合之路任重道远。

未成熟的市场和应用环境,加之社会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品牌邮件主在社交媒体应用上的经验不足,可能影响销售转化,错失良机。

实际应用中的解决策略

品牌亟待更好的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整合方案。作为行业从业人士,依据行业经验,特别提醒品牌邮件主在目前环境下的实际运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明确目的原则

根据不同营销目的,以确定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运用方式。如对于以扩散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为目的品牌邮件主应在邮件策划、设计、活动中更为凸出社交媒体按钮,以达到刺激用户采取社交分享行为。而对于以销售为目的社交媒体应用,邮件主应该更为重视社交媒体的销售转化。

区别行业产品原则

不同产品及行业的邮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也不同。如对于教育咨询服务类的品牌邮件,通过邮件的社交媒体按钮,用户可以实现与品牌的直接沟通,这要求品牌邮件主做好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以获得用户销售转化。而对于快消品类的邮件,则要求利用优惠促销、新产品信息等利益驱动点,吸引用户进行主动社交分享,增加品牌口碑影响及产品曝光率,同时优化社交媒体上的邮件订阅入口,以获取订阅用户,争取新的营销机会。

权衡社交媒体按钮与call-to-action按钮原则

第3篇

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是否值得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花费精力?而投资者又是否值得再去对其进行投资?如果这些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投资者和创业者下一个关注重点又将是什么?

建立时尚社交媒体

对任何人来说,想要与微博和脸谱竞争都非常困难。谷歌曾尝试“新谷歌+社交网络”的经营模式。尽管谷歌规模很大,也有充足资金支持,但它仍然在进入社交网络领域的征途中遇到难题。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社交网络领域中已经再无其他机会。

世界每天都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最近成立的美国社交网络――Pinterest,其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超过脸谱和谷歌同期增长速度。Pinterest是一个允许会员按照个人兴趣爱好上传照片的网站。这是一个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的利基网站,一个没有人考虑过的利基市场。因此,社交网络领域或许还有许多这种全球性的利基市场有待发掘。

如果社交网络领域中还有机会,那么肯定不是像微博和脸谱这样大众化的市场。类似Pinterest的利基网站应该还有很多,其中大部分都不是大规模或非常流行的。

目前,我们可能正在接近社交网络发展的尾声阶段。社交网络市场中成千上万个利基网站覆盖了具有多种兴趣的小群体,其中包括赌博、宠物、女性、艺术、电影等。在细分领域中,利基网站无疑有其巨大的社会关联性。未来大约需要两至三年来发掘这些特殊领域,而在逐步发掘的同时,其中的机会也在消失。但这并不是最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利基网站是否能够发展到足够大规模,赚到足够多的钱,以此来保证盈利。

20年前,当公告板开始流行,为迎合小众群体需求,公告板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却只有小部分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无法保持用户数量增长,难以支持正常运营资本。

这次利基社交网络可能也会如此。未来将会出现许多利基社交网络,但仅有少数能够存活,可能很快就将达到该领域最具价值阶段。从投资者角度看,无论未来如何,选择社交网络之后的一个新投资热点可能最明智。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的存在能够引发产生一些新的细分市场,社交游戏是其中之一。此外,通过社交网络广告进行市场营销也是一个机遇。通过社交网络推断用户对于人寿保险、汽车保险金融服务和健康服务的购买需求,这将成就许多细分领域。因此,尽管社交网络的未来正在被新的细分市场逐渐填满,但是这些细分市场也催生出许多新模式。在不久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以个人和专业需求为基础而成长起来的大型新兴企业。

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你想要通过脸谱或者微博一类的模式来赚钱,那么你在不久未来可能会面对整个行业高峰的消失。当然,如果赚钱并不是你的主要目的,那么在数以千计的社交网络领域中创建一个利基社交网络可能是一个不错机会。千万不要指望社交网络能够在未来将你变成一个有钱人,因为它可能根本就无法实现盈利。

尽管如此,仅由社交网络的存在而兴起的新模式将成为未来10年中快速发展的新产业。尽管其中有一些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一定会在这个领域中诞生一些成功企业。在这些未来之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专注于金融和健康服务领域,来自于社交网络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锁定目标会员,他们能够为会员提供医药健康服务以及个人金融服务。

利用社交网络信息从事精神疾病治疗已经成为新的利基领域,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被广泛关注。由于抑郁症病患的增加,即使在美国,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新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未来这一领域必将成为医药公司、医院以及医学服务提供商竞相争逐的领域。

超越社交网络

紧随社交网络其后出现的下一个巨大创新将是什么?当然这些创新能够允许我们更加充分地分享,但是难道现在我们分享的还不够充分吗?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法就是试图找出这些系统潜在的演变过程。

诚然,人们在过去已经分享了,但是都分享了些什么?目前,主要是让人们分享信息和数据。慢慢地,人们开始倾向于分享感情和感受。推特(Twitter)和微博这类社交网站允许人们即时分享他们的感受。人们不仅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更想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感受如何。于是,人们开始分享感受和经历。人类正在朝着可以允许我们实时分享一切的系统迈进。

推特和微博促使我们向未来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不过我们在许多领域中仍有缺陷。首先,这类社交网络没有真正包括视频,现有视频不过是整合了一些网络要素。未来的社交网络将整合视频,网络摄像和照相机将进入人们的生活,所有一切将被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这种模式有些像推特+YouTube。

关于多感觉艺术

即使视频与社交网络结合在一起,也无法涵盖一切。人们的经历不仅是文字和视频,还包括声音、触觉以及味道。

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未来的电影将是多感官艺术,电影中将融入触觉和味道,或许我们应称之为触觉艺术和嗅觉艺术。目前,我们已经非常接近这种概念。社交网络中融合触觉、嗅觉以及味道的这一天已为时不远。网络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的感受。

如今神经系统科学发展迅速,已经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大脑如何运转,甚至可以通过使用MRI设备来推断一个人的想法。由于我们可以得到生物反馈,因此可以将其他人的想法附加于我们自己的理解上,这允许我们绘制出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想法。

一个能够真正实时分享他人真实感受的社交网络,一个能够传递和分享团体、家族甚至是国家情感和感受的社交网络,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目前社交网络应该发展的方向。这样的社交网络该如何运作?如果你的智能手机拥有一个传感器,就能够让你和其他人分享你的生物反馈或者是精神状态信息。

或许父母可以利用情感数据的反馈实时监控自己的孩子,读取他们的感受,而不只是通过文字去想象或者了解。如果将情感数据反馈应用于军事上,就可以评价一支作战部队在重压之下如何勇敢作战。如果将其应用于煤矿工人身上,就可以通过矿工自身感受了解到矿井下发生了什么。

第4篇

手机巨头们都已经认识到,智能手机的未来仅仅依靠硬件性能和外观设计已不足以制胜,手机硬件+应用软件将共同构成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开发手机新用途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

―― 刘保华 博士

作为全球移动通信行业最高规格的年会,每年一届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被业界看作是发现行业发展动向的窗口,今年也不例外。2月15日~1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MWC 2010大会昭示出许多热门趋势,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LTE大规模商用的呼之欲出、移动应用平台之争、手机媒体与移动广告迅速崛起、移动宽带与移动云计算成为焦点之外,就是移动和互联网的加速融合所引致的社交手机的大行其道。

在本届大会上,三星、摩托罗拉、LG、索尼爱立信等手机巨头都对社交网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纷纷在最新推出的机型中,集成了SNS客户端。摩托罗拉借助Quench的推出了blur社交平台,用户在该平台上可以同时访问MySpace、Facebook、Twitter、Gmail等社交网站,并在一个界面中进行管理,成为连接所有社交平台的公共平台;LG最新推出的Mini GD880也集成了社交网络连接、社交通信录一级自动更新社交资料等等功能;索尼爱立信15日的三款新机,均带有社交媒体功能。本届大会到处充斥着对社交网站的讨论,两个围绕社交网站与手机应用整合的主题研讨会先后召开,包括Twitter、Opera、Facebook、MySpace、YouTube、Nokia和Orange等产业链各相关企业代表参与研讨。

那么,这股热潮将是昙花一现呢,还仅仅是未来“大场面”的开始?正如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的首席营销官Michael O’ Hara所说,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标准和制式的竞争转移到平台和应用的竞争。手机巨头们都已经认识到,智能手机的未来仅仅依靠硬件性能和外观设计已不足以制胜,手机硬件+应用软件将会共同构成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开发手机新用途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社交手机的出现正是手机厂商在此方面的尝试。

而从人际交流的趋势看,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永远在线、沟通及时、交互、个人化必将成为未来SNS发展的关键词。事实上,我判断,未来一两年内,这种手机社交就将在国内呈现炫目式增长,主流玩家都已纷纷布局其中。而社交手机所具有的随时随地沟通,沟通更及时、更私人化的先天优势,使得它将更能迎合SNS的这种发展特征。可以预见,随着移动带宽的增加,中国的手机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社交网络上,社交手机也必将成为未来手机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虽然有人认为,社交手机前途未卜,概念很好,却难于实践,但我却依然对它的前途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5篇

Adobe的报告提供了一些看法。Adobe Systems了来自“Adobe数字指数报告”的一些研究结果。该报告主要是为营销、电子商务和零售类管理人员就社交媒体价值提供一些关键的营销见解。事实上,该研究表明,基于目前使用的测量模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可能近100%被低估了。

Adobe在其2012年数字营销峰会上了这一研究结果。该研究评估了营销人员是如何衡量来自主要社交网站的流量的影响力。这些网站主要包括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umblr、Blogger、YouTube和Yelp。Adobe分析了来自零售、旅游和媒体行业超过225家公司的17亿多访客,最后得出结论:营销人员明显低估了社交流量的影响力。

该报告的重点研究结果主要包括:

1、营销人员最常使用的归因模式是“last-click”归因模式。这种模式令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对品牌网站影响力的低估高达94%。

2、First-click归因模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在购买初期,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所带来的好处。

3、两种归因模式对各种社交网站归因后所得出的具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可能令营销人员改变营销预算在社交领域和其它数字渠道之间的分配。

Adobe的高管称,尽管社交媒体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但在推动网站流量、互动和收入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然而,为社交媒体“正名”并衡量其真正价值的解决方案却是为大众所知,即对其归因模式进行调整。

因为社交营销仍属于新营销方式,衡量社交营销有效性的最佳方案也在不断改进。Adobe网络营销业务和产品营销的副总裁Aseem说。更重要的是,许多资深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的具体价值和可衡量性仍持怀疑态度,尽管他们不断加大对社交渠道的投资比例。

社交互动的爆炸式增长也加快了营销人员对社交领域的营销热情:2011年对首席营销官的一次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营销活动中使用过社交媒体;15%的受访者计划在2012年这么做。然而,与此同时,商家对于他们能否衡量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仍持明显的保守态度。在这项调查中,还有88%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现在的社交衡量效果,52%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准确测量投资回报率是社交营销中最大的困扰。

现在的问题在于归因模式。该报告表示,这个术语是指营销人员决定每个营销渠道如付费搜索、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产出——如访客数量、收入、页面浏览量等所发挥作用的模式。

第6篇

对于一众社交网络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喜忧参半的财报季。

这边是LinkedIn盈利轻松跑赢预期,多家投行纷纷调高目标价;另一边却是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巨头用户增速放缓,开支成本大幅上升,投资者不禁要问,究竟未来社交板块何去何从?

尽管Facebook,Twitter上季业绩好于预期,但用户增速放缓以及开支成本的大幅上升都令投资者感到担忧,但LinkedIn财报却超预期表现,有分析师指出,社交网络公司未来的发展与其规模息息相关,大公司面临开支增长用户减少的瓶颈,小公司随时有被收购的可能,整个社交板块将进一步承压下跌。

社交巨头遇瓶颈

社交板块个股经历了疯狂一周,两大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Twitter股价双双大跌,LinkedIn则因亮丽财报而出现了大涨。Stiefel、Canaccord Genuity与JP Morgan等投行纷纷调高其目标价。有分析师表示,用户持续低速增长与开支成本显著上升成了困扰社交板块巨头的两大瓶颈。

上季度Facebook开支成本显著上升,其中运营支出达到1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1%,研发开支同比增长48%至2.43亿美元。为推动营收持续增长,Facebook一直寻求扩大业务范围,不但陆续了视频和移动广告平台,还进行了多笔收购。据其首席财务官预计,2015年将成为其重要的投资年,预期支出会进一步增长55%至75%,但届时公司投资的WhatsApp、OculusVR和其他产品都尚无法实现盈利。

与Facebook类似,Twitter也四处收购,寻找能够提振未来营收增长的动力来源,该公司第三季度成本开支大幅增长125%至5.23亿美元。

最近Twitter刚刚收购了第三方图片分享服务商Twitpic公司,此前的第二季度还曾收购支付平台初创企业CardSpring,并对潘多拉网络电台等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发起过收购。两大巨头在研发和收购方面的大手笔投资使其开支骤增,但其用户增长速度却在继续放缓。

第三季度Facebook的月度活跃用户总数达到13.5亿,同比增长14%,但环比仅增长2.3%。自2013年中以来,Facebook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速一直低于20%。

第三季度Twitter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环比增长5%至2.84亿人,增幅较前一季度下滑。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Twitter每个季度的用户数量几乎都能够实现翻倍增长,但此后逐步放缓,过去三个季度增速均低于30%。

而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则表现异常出色,其主业依然增长强劲,第三季度来自于聘用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3.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1%,高于去年同期的60%。

下跌的社交板块

在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其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及其相关的工资税支出和所得税调整),LinkedIn三季度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52美元。

不过,LinkedIn还了430万美元的净亏损,较去年同期亏损340万美元有所扩大。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该公司的净利润为66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4700万美元。

此前,分析师预期LinkedIn三季度营收5.575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收益是0.47美元。

在今年第二季度,LinkedIn在营收和每股收益方面均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该公司二季度营收为5.34亿美元,每股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0.51美元。

为何同属社交板块的公司表现却大相径庭呢?Chantico Global创始人Gina Sanchez认为,这取决于社交媒体企业本身的规模。

Sanchez指出,社交巨头目前不成功便成仁,要么继续扩张,要么卷铺盖回家。Facebook就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到处收购。而小企业未来数月的命运就大不同了,要么一举成功,要么惨遭收购。

不过对大企业而言,收购小企业存在弊端,WhatsApp在2013年的营收为1020万美元,但运营亏损达到1.385亿美元,今年前六个月亏损高达2.325亿美元,而Facebook花费190亿美元将其收购,至今仍无法实现盈利,成本的不断上升可能会抑制巨头的收购热情。

第7篇

在宝洁的带动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对传统媒体说“不”,转而主动投向Facebook的怀抱。受益于广告主的青睐,Facebook的广告收入近两年有如火箭般上升。

据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统计,Facebook于去年已成为美国最大在线广告商,在美国在线展示广告业务中占比达16.3%,远远超过之前的两代互联网明星(雅虎13.1%,谷歌9.3%)。

Facebook最有力的武器是,外界公认的社会化营销。在业内看来,这是一个不亚于传统搜索引擎的在线营销新市场。与传统搜索引擎相比,社会化营销拥有绝对的优势,其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传统搜索引擎。

更致命的是,以Facebook、Twitter等为代表掀起的社会化浪潮,正在对传统在线数字营销产业链进行重构,未来前景光明。eMarkter预测,2012年全球将有14.3亿社交网络用户,同比增加19.2%。其中,社交网络上的广告投放将达77.2亿美元,到2014年将接近120亿美元。

去年,Facebook80%的营收来自于广告,而腾讯去年营收虽然高达285亿元,但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网络游戏等业务。

目前,在国内,社会化营销才刚启程,不但市场化程度低,而且缺乏产业链共识的标准和方法论支持。业内认为,腾讯在国内拥有数量最多的社交用户平台,完全可以在社会化营销方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借此让广告主从中获得更多营销价值。

对于腾讯的这一变革,其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参加“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时认为,谷歌是通过搜索关键字的媒体形式获得广告主的投放,Fecabook是通过用户在社交中的行为把人进行划分,可以针对人不同的属性做广告。在他看来,这种社交媒体的广告还是一个待挖掘的宝藏。

现在,腾讯正将目光瞄准这个新的蓝海市场。

变革进行时

3月中旬,腾讯低调宣布了旗下网络媒体业务的社会化营销平台变革战略,计划通过一场社交变革,整合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资源,打造一个集成的社会化营销平台。

据悉,腾讯将微博平台与QQ空间平台彻底打通,挖掘两大平台的社会化营销价值。未来,QQ空间和微博上的社交广告可以同时指向两个平台的企业页面;在功能方面,实现内容、权限、用户管理后台互通;针对商业化、互动活动、社交广告实现显示互动。

本刊获悉,为彻底实现社会化转型,目前被形容为腾讯网络媒体业务“铁三角”的腾讯网、腾讯微博、腾讯视频均在升级之列。

促使腾讯如此“大动干戈”的背后,是因为腾讯本身就是一家经营用户关系链的公司,用户的互动、社交化洞察与把握,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无人与之匹敌。一个利好消息是,企业对于社交媒体带来的益处有着共同的认可。来自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88%的商家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85%的认为可以促进与消费者的对话,58%的认为可以促进销量和合作,41%的认为可以节约成本。

目前,腾讯网络媒体变革战略已全面启动,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部融合也随之展开,通过对旗下腾讯网、腾讯视频、腾讯微博、QQ空间等平台的社交化改造以及平台融合,进而增强了腾讯的社交价值,提升了腾讯网络媒体在社会化营销领域的实效。

其中,腾讯微博与QQ空间已经开始全面融合,完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各媒体产品也将在战略指导下进行升级,比如,腾讯网将着力于向社交集成、产品智能、资讯交互三个方向发展,腾讯微博将朝着展现智能化、内容简约化等方向发展,腾讯视频则将朝着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

据了解,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上线后,腾讯的营销资源将对广告主开放,重点着力于平台、工具及数据三个维度的开放。QQ空间的开放平台和微博的微空间,目前都已经开始为第三方提供开放式的自主营销服务,Discuz等平台覆盖的众多社区,也将建立起广泛的社交广告联盟。

可以预料的是,腾讯网络媒体的变革将带来营销方法论的提升。据悉,新的方法论是基于社交化、人性化及便携化的思考,将会在4月下旬出炉。升级后的腾讯智慧营销方法论将以影响人的内心及价值观为核心的营销3.0时代为背景,体现了互联网眼球经济向互动经济演进。

在营销3.0时代,“消费者”被还原成“整体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以前简单的“目标人群”,“交换”与“交易”被提升成“互动”与“共鸣”。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与情感的差异化”被深化至“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

显然,腾讯网络媒体的社交化变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网媒的用户服务及互联网营销,变得更加人性化。

从做广告到讲故事

腾讯正在进行的社交变革,意味着它将构建起一个中国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对这个国内互联网巨头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腾讯要实现的是将QQ空间与微博之间的全面融合,而这两者针对不同的用户关系链,QQ空间意味着用户之间的强关系,微博则是相对较弱的关系链,如何将两者打通,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可循。

“不少投行认为,我们拥有的巨大流量并没有在商务价值上得到更好地应用。”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说,“如何真正实现腾讯网媒系统的社会化转型,充分挖掘其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是摆在腾讯面前的迫切命题。”

刘胜义认为,社会化营销和传统1.0营销的核心区别是要纠正以往企业们“大喇叭”式的推广理念,企业应该学习如何用一种新的观点去跟他的群体沟通。腾讯决定打造的社会化营销平台绝非一个传统广告平台,而是构建一个跟用户建立多频次互动、沟通的平台,企业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借助用户的关系链和社交流,通过讲“故事”而非做“广告”的方式获得独特的价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社会化平台与环境中,网民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是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兼具了生产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媒体在继续扮演生产者的同时,也是组织者、平台提供者、参与者;而对广告主而言,品牌曝光不是唯一追求指标,互动、参与、沟通以及营销实效也是它们所渴望的。

社会化营销的未来市场空间不会亚于一个搜索引擎市场,而且从ROI实效的角度看,社会化营销也远高于搜索引擎和传统广告。”刘胜义告诉记者,“在成本上,腾讯社交广告点击成本低于业内平均数的40%以上;注册成本则低于目前业内平均数的60%;引流方面,则已达到日引流百万以上。”

事实上,并非只有腾讯洞察到其中的商机。目前,无论是传统的搜索、门户,还是视频、微博等企业,都已经有意识地借助开放和社交的力量,对自身的传统业务进行社会化改造。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刘胜义认为,腾讯的优势是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社交用户,在社会化营销方面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让广告主从中获得更多营销价值。

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交广告才初见端倪,很多广告主对社交广告及社会化营销的价值还处在认知阶段,腾讯率先引发这场变革风暴,将让更多营销人认识到“社会化营销”的实效。

Facebook能获得广告主的认可,是因为它认为社交平台上的广告不仅仅是“广告”,而是“故事”。在精准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故事化的营销信息将自由穿梭于社交用户的信息纽带中。

Facebook的故事获得了成功,腾讯现在也在讲述着同样的故事,但能否让广告主认识到,还需时间验证。(来源:《IT时代周刊》)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第8篇

(讯)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面临新的挑战。本图从电商站点设计,移动搜索,社交媒体,转化率,停留率等方面来解读大数据时代欧美电商的关键数据。

从电商市场看,美国电商市场销售额在近年内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而西欧在未来五年内增长预计将会超过美国。

移动端上的电商销售份额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平板电脑终端,在英国其操作将会翻三倍至75.3亿美元;在美国则有7110万互联网用户在平板电脑终端网购。同期美国互联网用户也将会增长到1亿。

在搜索站点设计方面,互联网用户常常会在网上搜索产品,而经过优化又有创意的搜索引擎往往能引起相对较高的转化率。当然,互联网发展的不同时期,设备类型等都会影响转化率。其中美国的市场转化率高于全球水平。

在社交媒体风靡的时代,社交媒体也形成一个能驱动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平台。其中Facebook是社交媒体驱动购买的领先者。当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收到品牌方回应后往往会让他们对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

根据一个小实验我们发现,产生消极体验的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力更大,由此可见给消费者带来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在此之后,消费者才有一定可能成为忠实用户,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和前景不容小觑。

就优惠券和折扣而言,从目前到未来两年来看,移动端的电子券将会占领优惠券的大部分市场。

此外,三分之二的电商提供的服务范围已包括转运配送,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能确保服务质量的保证。

(来源:199IT)

第9篇

Twitter和电视媒体之间的合作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式:“Twitter放大器”(Twitter Amplify),以此来帮助媒体推广影视节目。Twitter将自己称作是一个“桥梁”,它将连通自己和各个“屏幕”之间的关系。也许,在电视媒体之后,还将有杂志出版社、体育节目中心或者音乐频道。

除了Twitter,Facebook、LinkedIn、Pinterest等社交网络都在盘算着如何巩固和媒体之间的关系。

以下就是本文盘点的社交网络和媒体之间的各类合作案例:

Twitter:从Twitter Card到NBA

Twitter在今年推出了支持更多媒体类型的Twitter Card,Twitter在诞生之初将文字、链接的分享门槛降到了冰点,借助Twitter Card的推动,图片、视频、音乐领域的分享更加开放。

有作者在自己的科技博客中写到:Twitter Card功能将使用户互动明显增多。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内容通常都会被其他内容掩盖,它可能隐藏在链接后面,或者隐藏在一个短网址后面,如果我们可以将内容直接呈现给用户,这就是一种非常出色的用户体验。

上周,Twitter与NBA达成合作,共同NBA直播赛事的精彩回顾片段。Twitter全球营收总裁亚当贝恩(Adam Bain)表示,在NBA季后赛期间,NBA数码公司将在Twitter页面上直播赛事的回放片段,用户通过搜索#NBA快速回放#这一标签就能找到相关内容。此外,在视频中将会插播很短的广告。Twitter在页面增加视频内容,以期实现明年广告营收10亿美元的目标。

Facebook:电影书籍音乐将成App生态圈主流

在2013年2月份的Dive Into Media会议上,Facebook主管合作的副总裁Dan Rose表示,Facebook预计他们下一个app生态圈的潮流会在电影、书籍的分享发现和健身工具等类别上出现。

在电影和视频这边,Netflix终于加入了社会化分享功能。人们的新鲜事信息流中将会看到很多朋友正在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而Rose表示,Facebook将会让合作方使用一些用户分享的数据,让开发者可以做更好的个性化推荐,也会让Netflix这样的服务有更多来自Facebook的回流。而通过用户在Facebook上的分享,这项服务会成为连接观众和新内容的生态圈。

类似的,图书这种消费级别更高的类别也会是一个在Facebook上做个性化推荐的好类别。通过GoodReads这样的APP和Facebook数据的接入,用户可以找到真正值得他们花时间去看的好书。

LinkedIn:收购Pulse利用新闻内容提升产品活跃度

“我们认为LinkedIn绝对可以成为一家商业新闻平台。”在LinkedIn收购Pulse官方新闻中,产品总监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er)如此描述LinkedIn收购Pulse的目的。

目前,LinkedIn已经将不同来源的商业新闻都收集到其平台上来,原创、独家、高端的新闻内容放到页面顶端,下面是各种各样商业新闻的链接。

目前与Pulse合作的内容提供商750家,每天有超过2000万的用户在Pulse上阅读超过1000万条资讯,拥有丰富且优质的内容。而LinkedIn中的社交关系是一个可信任网络环境,基于这样的网络环境所筛选出的信息,不仅仅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还能够增强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和信息判断的精准性。这样的强强联合是现代网络环境下内容与社交的双重胜利。

社交化进程赋予赫芬顿邮报新活力

在社交媒体病毒式入侵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媒体的社交化进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举例而言,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在2012年推出名为NowThis News的应用,用移动化、社交化的“年轻人方式”播报新闻视频。

在NowThis团队看来,年轻人不再喜欢看传统电视新闻了,他们喜欢社交化、移动化地获取新闻信息。Ken Lerer曾解释要做Now This News的原因:“我们做的NowThis News符合、满足新闻消费上那些不可避免的快速变化: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而这些就是NowThis News所呈现的。”这样社交化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更深入地影响到了最为活跃的网络用户——青年人,从而使得媒体内容地传播效果得以增强,赋予传统媒体新的生命活力。

雅虎与Twitter合作推动个性社交化内容流

雅虎上周宣布了一项与Twitter的合作,雅虎首页将整合Twitter的信息流,此次整合将在未来几天内实现,包括桌面版和移动版。雅虎称其计划针对美国市场在新闻旁边推出“相关性及个性化Tweet”的版块,未来雅虎可能会将其拓展到移动应用以及海外市场。

雅虎选择整合Twitter信息流主要基于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雅虎首页作为新闻站点,增加对Twitter的支持是打造相关性新闻中重要的一步。

第10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 受众 媒介依赖 碎片化生存

对许多人而言,Facebook,Twitter,Yo-

uTube等社交媒体及SNS社交网络,正成为他们踏进互联网世界的新入口。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互动沟通的方式因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时事新闻,与他们身处地球另一端的亲朋好友保持沟通联络。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化媒体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体。

纵观传播学发展史,从最初的拉斯维尔的5W理论到后来施拉姆提出大众传播模式,再到赖利夫妇的系统论,传播模式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再到社会系统模式,体现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多样化,广泛性。信息必然会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媒介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Web 2.0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来的是一场变革,影响的是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社交媒体的诞生更是为“地球村”这一概念佐证,瞬间让整个世界缩小。

一、社交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全新突破

从传播学最初的5W模来看:使用社交媒体的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传播者为主导,受众逐渐掌握了话语权。web2.0时代的到来,技术上的创新,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同时反馈也更加及时。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从理论上说,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仍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但其传播者、受众、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传播媒介的改变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形成新的标准和新的人类生活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2、传播信息的改变

社交型媒体由于内容简短,不用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将所见所闻以简短的信息及时制作出来。同时,信息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实时。所以,社交型媒体从信息生产到所用时间非常短,甚至可以说是即时播报。对受众来说,对即时信息的需要超过了对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闻的连续性报道和滚动性报道,强调信息的更新速度。社交媒体的信息系统(如微博)由于容量有限,可以让信息者更注重信息的选择加工,让受众更容易在这短短的140字当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闻越来越精炼,同时更加强调新闻价值。社交媒体信息言简意赅的特性,使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一读,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3、传播方式的改变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体的出现,让人际传播找到了和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其独特的“节点―广播”传播模式,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用户习惯以“短消息”的形式记录与分享观点,新鲜事,这种使用习惯的培育与形成,反过来也会对信息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促成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到节点互动模式的转变。这种理念也必将对今后的新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例如当前“短讯式新闻”和“交流式新闻”的产生表明了受众正在适应并创造了新的新闻生产和方式。

4、传播效果的改变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基于真实的好友身份进行信息传递,受众的反馈及时。社区群体的崛起,使这一个群体内部的粘性增强,在群体内部,一条信息传播速度会异常迅速。同时,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更倾向于形成“弱链接”的人际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的强势”假设。他认为,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充当了沟通不同群体的“关系桥”,容易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宏观上,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②

现如今,移动媒体的植入,让受众在接触社交媒体方面变得更加便捷,这又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如下图所示:

二、社交媒体对受众的表层影响――受众的媒介依附

1、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媒介依附症

对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对它愈加青睐,从而也加剧了大众对它的依赖。

社交网络不仅改变着全球的互联网市场,还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有数据表示,在中国,每天有45%以上的人有阅读BLOG的习惯,而33%的人群则坚持更新自己的blog。6年以来,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间增加了一倍,不管是网络基础的应用,还是在获取信息这一功能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表明:“从各类媒体的消费者平均接触时间来看,除互联网外,其余媒体的周接触时间均在缓慢下降,其中电视的平均接触时间下降最厉害。例如,报纸的周接触时间由5.9小时下降到4.8小时;广播由10小时下降到8.4小时;电视从25.3小时跌至22.8小时;而消费者在网络上花的时间从10.2小时增长到16.4小时。”③

2、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

(1)信息方式加剧了受众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社交媒体基于群体和圈子的信息范围,再加上信息不受时空制约,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以“短消息”的形式来记录和,社交媒介更多地成为了社交工具平台上的信息工具,信息是为社交服务。显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会加剧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

(2)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受众的媒介期待。社交媒体的优势显著:首先,社交媒体融合了所有媒介的传播优势,不仅可进行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还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储存、交互沟通、发送信息。其次,传播形态由点对点或点对面转变为面对面,同时再反馈回受众本身。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媒体,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向受方传送信息。再次,容易形成二次或多次传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3)社交媒体适应了现代受众的心理。“在原子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和文化图景显得支离破碎,社会关系网络不足使得孤独感成为一种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孤立的个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惑和归属感的缺失。”④因此,受众会把内心复杂交错的恐惧感转化成对媒介的依赖,把媒介当作一个精神放松的舞台来缓解内心的压力。社交媒体的各种传播优势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他们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获得信息,获得与人交流、社交的机会,获得娱乐消遣,获得话语权,提高了大众参与的主动性。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技术筑成的虚拟的堡垒,自由倘佯、释放烦忧。多方位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渗透到他们心理之中,给他们提供了可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从而依赖并推崇。

三、社交媒体的深度影响――受众碎片化生存

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了社交的平台,社交媒体是根据受众现实的关系来构建的信息传播模式,它的诞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改变,信息获取具有便捷性,媒体结合新的技术平台,再加之社交网络的关联性,助推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媒介依赖程度。

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及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加深造成了社交媒体对受众最本质的影响――生存空间的碎片化。比如说,知晓或描述一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而是获取其中一个有趣的点,一个片段。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只获取受众自己觉得对其有用的部分。

很多人在不断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多个层面。未来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介对受众影响的实证研究,关注社交媒体新的应用和新的技术平台对受众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②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③唐山居人,《传媒“碎片季”》[N].《中国经营报》,2010.1.30

④樊葵:《媒介崇拜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第11篇

爱因斯坦所说,不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衡量的,也不是说可以衡量的东西就是重要的。

新媒体营销效果的衡量一直是个难题。

科特勒集团中国区总裁曹虎认为,现在很难用产生多少单来衡量社交媒体,因为它主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直接销售额,而是与消费者发生了多少深入的关系,能够扩大多少影响力,得到多少忠诚的粉丝,扩大了多少口碑。如果非要用微博上的一个广告产生了多少进店消费者、带来多少单来衡量的话,就等于拿米尺量体重。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衡量的,也不是说可以衡量的东西就是重要的。现在很多营销人迫于公司财务的压力,要求每个营销都有营销回报率,很多时候就变成为了做而做,导致迫不得已非要做一些投资回报率的测算,像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活动产生的深刻影响等,因为无法准确测算,重要的东西反而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品牌在网络传播上被提及的次数,大家热议的关于本企业的话题类型,相关内容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这些都可以代表奥运营销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果。自己拥有的品牌用户的网站、讨论组等平台,在奥运期间产生的流量变化,沟通内容的质量变化,奥运期间客户推荐度的变化,都可以用在线的数字方法去做衡量。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把这些数字变成未来有意义的营销决策。现在大家的行为都上网了,很多的行为都可以被监测到,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数据海量增加,但是分析这些数据的专业能力、专业人员却没有增加。很多数据很少被分析。现在一说数字营销,大家就很迷茫、很困惑,不知道该拿这么多数据怎么办。很多企业老板,一听数字营销就头大,觉得太复杂,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利用这些数字分析来调整营销战略,改善营销结构。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关键体育研究院院长张庆则认为,社交媒体ROI的计算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出来的,“在社交媒体上,有些数字对企业来说,就是浮云。”张庆说,“我们一直主张用情绪分析,即语境分析。看粉丝们在提及你的时候,对你的品牌怎样表达。尽管在中国这种高语境文化环境里很难完全用软件代替,但这样分析的结果更客观真实。我们可以以美国‘超级碗’比赛后评判社交媒体的价值的几个数据标准为例,来‘测量’社交媒体对赛事的影响(如图1)。”

至于应该如何分配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营销预算,这个问题迄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答案,这跟企业在做奥运营销的传播诉求有关,也跟所处行业和品牌现状有关。现在主流消费品企业营销的投放情况,比如化妆品领域,80%的营销投资预算都在传统媒体领域,包括促销、活动、公关等,剩余20%投放在互联网;而高科技领域,广告预算的45%投在了互联网。值得注意的是,主流消费品企业在互联网领域的营销投放每年都在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新招聘的营销人员也越来越侧重跟数字营销有关,比如数字分析、创意等等。互联网领域未来肯定会占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营销预算,因为大家都抱着一种投资、尝试、寻找模式的心态。所以说社交媒体的奥运营销,是一种快速增长的、正在寻找模式的行为,而且投放的形式百花齐放。

第12篇

未来或许只需要一个软件,但是需要很多硬件。

但本文还是要从软件说起,因为我们的思维需要一个过渡,需要我们按照现在的社交思维去延伸一下,找一个依据去进行推理。

解读VR社交,我有一些很老土的疑问

我们先耐心看完扎克伯格的话。

扎克伯格说:“很快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够分享和体验逼真的虚拟现实,就好像你亲自到过那里,亲眼见到过那样的景象。”扎克伯格说,“想象一下吧,你可以随时坐在一堆篝火前,与几个朋友开心地玩耍;你可以随时邀三五好友坐在一个私人影院里观看电影;你甚至还可以在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地方举行集体会议或活动。这一切都将会变成现实。这就是Facebook早前重磅投资虚拟现实的原因。我们希望提供这些社交体验。”

这些话很浅显,其实不需要解读。如果一定要解读,一言概之,也就是未来我们的社交是用虚拟设备把任何地方的朋友以一种虚拟形态带到任何你所在的地方,除了摸不着闻不到之外(将来也可能摸的着闻得到),其他一切都简直是真的,跟线下的社交场景一模一样。未来,你想见任何人,想跟任何人社交,只要接通他的虚拟设备,像接通电话一样就可以了,然后他就出现在你面前了,不需要坐飞机,也不用坐火车。

它的特征是,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使得线上线下融为了一体。而因此,O2O或许真会在未来消亡,或者说实现了一个更高境界。

但是,问题是,如我们现在在在线社交过程当中产生的内容、进行的分享、组建的社群、实施的营销、完成的电商、实现的一切互联网活动,如阅读、娱乐,如何在未来的虚拟社交里得到体现?

难道,虚拟社交再也不能实现这些了吗?如果还需要,如何实现?

1、内容存放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很显然,我们现在的在线社交用的更多的是文字结合图片和视频短片这样的形式,而未来的虚拟社交的形式更多的是影像,是社交参与者身临其境的一种体验,就像我们现在在线下社交过程当中所实现的这些一样。

在现在的在线社交过程当中,比如用微信和Facebook实现的各种形式的社交,Facebook和微博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都非常清楚,其实有些内容我们是希望它能存留下来的,但是在虚拟社交当中产生的内容好存留吗?

它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留在哪里?是以影像的形式,像一个个小电影被自动录制下来然后保存在虚拟设备的存储装置里?

2、如何分享

假设内容的形式与存放方法如上所述,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分享?我们现在的在线社交内容的分享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Facebook和微博式:先创造内容(内容里也可以包含社交),将生活当中的点滴进行记录,然后分享出去,吸引朋友产生转发、评论等互动形式,用这样的形式与朋友们实现社交。

微信式:除了以上方式,如朋友圈,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还有即时通讯功能,这里面也存在各种分享方式,比如在微信群里进行内容分享。

在虚拟社交里,这种分享如何进行?是不是直接把影像内容文字分享到虚拟设备的“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Facebook这样的地方?像现在微信群和微博里那样的短视频一样?

3、如何社群

社群需要内容进行维护,如果是这样分享,那么社群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在现在的在线社交过程当中产生的社群存在方式,主要在微信和qq等具备即时通讯功能的社交软件里表现得更为明显,主要为微信群和qq群以及公众号这样的形式存在,主要方式为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维持社群的活跃度。

在未来,社群会怎样存在?微信群、qq群和公众号会否继续存在,或者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

而线下互动是否已经不再需要?因为线上互动已经跟线下互动体验一模一样。人们只要打开虚拟设备群,然后对群里朋友进行邀请,然后大家就仿佛聚在一起,像现在用文字和语音在群里聊天一样,直接交谈?

4、如何营销

现在在社交工具里进行的营销,主要是内容营销,尤以文字内容为主,配合各种图片、视频等内容。

未来的社交既然是“虚拟当面社交”(本人臆造的词),那未来的营销,是不是会以会议营销为主?或者说社群式会议营销为主?因为线上线下界限已被打破,线上基本已经等同于消失,会议显然是最直接的营销方式。人们建立社群,在虚拟设备里建立各种群组,然后召开各种会议,游说群友投资、下单、合作?

5、如何电商

现在的电商形式,是用户去到商家的网店然后下单购买。而未来的电商,人们还会去网店吗?答案显然有可能是否定的。

未来的电商会否是这样?人们点开自己建立的某个群,那里面有自己搜集并收藏的专门的网店店主,打开与自己想要购物的商家的社交账号,发出“交谈”请求,然后就去到了商家的店里对商品进行实时挑选,然后再进行购买?购买完成后在线支付、快递到付,所有过程就完成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事实上已经与线下店融为了一体?

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未来的实体店是否会因此而复苏?

6、如何互联网的一切:如获取资讯、娱乐......

还有很多我们需要联想的,事实上,以往在互联网里实现的一切,都立马可以在这个虚拟社交过程当中实现,在结合线下资源的情况下,这种体验将变得更为完美。

比如资讯获取,在互联网时代,以往我们看网络媒体的文字和影音报道,现在我们可以邀请好友一起“身临其境”到自己家里看新闻联播。

比如娱乐,娱乐就更爽了,正如扎克伯格所说,“你可以随时邀三五好友坐在一个私人影院里观看电影”,还可以邀请好友在私人KTV里唱歌,还可以邀请好友一起逛街,很多娱乐,只要不是非得好友亲身接触的娱乐形式,都可以在虚拟设备里得到实现。

未来只需一个软件,但或许会有很多硬件

以上这些很多或许都只是猜想,但如果这些猜想都成立,那未来,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对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利的是,或许所有的APP和网站都将消亡,O2O必死、P2P必死、网络媒体必死、电商必死......,所有的软件都将失去存在意义,除了社交软件。

因为一个社交软件已经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交场景已经可以取代所有现存的一些low逼体验。

不可以吗?只要硬件设备的存储能力得到提升,所有的功能板块显然都可以集成到一个软件里,而语音检索现在就可以实现了。

当然,这个软件以后还叫不叫社交软件,我们另当别论。然而不管怎样,我们或许只需要一个软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