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55-03
目前,河南省农业发展受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依然落后,农业的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口资源受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仍。总之,河南省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亟待加强,农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虽然这些年经过河南省政府的努力,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生态污染、水土流失等许多农业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和耕地被占。河南省水土流失严重,以河南省淮河流域为例,其总面积为 8.83 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 2.63 万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不严格,政府对耕地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许多村民对耕地重要性的意识淡薄,农村居民一般都拥有多套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2.土壤盐碱化。河南省一些大中型灌溉区,现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由于过量灌溉产生大量田间渗漏,加上灌溉渠系渗漏和排水系统不健全,依靠地面潜水蒸发来平衡水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和耕作层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增加了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向上运动的速度和地下水蒸发量,使非盐碱土或轻微盐碱土变成盐碱土或强盐碱土[1]。据统计,河南省灌区内不同程度的盐渍化耕地面积达 79 864 m2,主要分布在新乡、原阳、封丘、长垣、濮阳、开封、商丘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灌溉不当引起的。
3.水土和大气污染。河南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地膜以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使相当一部分化学物质作为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造成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加之农民由使用有机肥转为化肥,使畜禽粪便难以处置,造成江河、湖泊、水库的水富营养化。另外,河南的秸秆焚烧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郑州、开封、濮阳、漯河、周口五市“可吸入颗粒物级别为四级”,属于中度污染。焚烧秸秆本身造成的烟雾,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同时,焚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河南省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经济收入以及自然环境四者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不断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农学的互动,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传统农学思想。以此为纲,形成了二千多年的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其间产生了间作套种、优化组合;循环利用、多极优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系统思路以及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推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用养结合、常新地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思想。
1.“三才”论。《管子・禁藏》中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这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和谐与协调,才能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富兵强的局面,《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先秦时期农业文献。其中《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则是农业技术论文,主要内容是关于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和自然气候条件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它们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三才论”农学思想及价值观念 [2]。
2.中国古代农耕实践的系统思路――间作套种、优化组合。《齐民要术》中记述说:“将豆科作物和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既可增进地力,又可增加产量;在葱地中套种芫荽,随时供食用,也不会妨碍葱的生长;在桑树下常常刨一刨,种些绿豆、小豆,这两种豆很肥美,又保持土壤润泽,对桑树有好处。”这些正符合系统自适应的机理,多种作物既相互影响,协调同步,又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显示出一种整体效益。
3.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续系统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情况,是由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具有了朴素的用养结合思想,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续系统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农业主要采用精耕细作、轮作、重施有机肥等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如采用耕肥等耕作措施,精细整地,这些对改善和保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等状况有决定的作用。
传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河南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积极发扬间作套种、优化组合的系统思想,对于开展集约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外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采用一系列方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首先,为了从市场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为利于环保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如瑞典的有益于环境的“KRAV”标志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丹麦的食品生产必须符合许多规范和标准才能取得国家认可的市场标记。其次,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制度,即采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评价产品生产和消费诸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方法强化了保证初始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是较高的市场价格,即在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时,考虑了环境保护支出、自然资源消耗和使用清洁生产方式的额外费用等来保证环保农业的有效实施[3]。
2.以科技开发为突破,追求产业创新。科技是许多国家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国会立法拨发专款,责成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大农业区建立为过剩农产品寻找非农用途的研究开发部门。这一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成的四个研究中心取得了数以百计的创新成果。技术创新的非农产品缓解了农产品积压的压力,并帮助农民从农产品出售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为农业科技研究注入了动力。
3.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许多国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吸纳国内外资金,以解决落后农村地区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如通过吸引国际或国家的一些专项环境基金;如全球环境基金、波兰国家环境保护基金等提供启动基金再吸引额外的资金;如立陶宛为进行可持续农业改革,制定了多项重要的国家试点规划并建立了实施该规划的基金会,该基金会在竞争基础上为其成员分配无息贷款和拨款,并调拨环境保护建设设施、环境教育活动、生态监测和其他活动的有关经费。
四、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着工业化与生态化的双重使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跨度大,只有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因地制宜的借鉴上述国外的先进经验外,还应当做到: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只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河南省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进行生产,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我们要结合省情,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有豫东和豫北平原区“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豫南丘陵区“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豫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豫西山区“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和城郊区“综合型”生态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投入与推广,包括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等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走技术生态型农业之路 [4]。
2.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支持体系。科技走向农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设立一些科技服务站;二是通过市场配置,用政策优惠鼓励科技企业投入到咨询服务行业中。只有用科技去武装农民,用科学去指导农民才能使农业可持续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科技的推广就需要政府、民间学术团体、农业从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以政府行政领导、民间学术团体倡导、农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的立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来保证科技的传播。河南省要依托星火计划等国家政策,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因地制宜的借鉴他地的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特派员制度等,来保证农业科技的广泛、有效传播。
3.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市进行占补平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河南省目前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圈的宏伟蓝图,在这个蓝图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许多城市扩张与保护耕地相冲突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站在战略的角度,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耕地,从而继续保持河南第一粮食大省的地位。
4.加快步伐早日实现农业的“三化”。实现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从粗放型农业向生态环保可持续农业转变。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教益,避免以透支农业资源和简单扩大生产规模为特征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其次,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农村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的基础平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更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城镇化解决了他们的技术和教育的问题。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重点要放在点多面广的小城镇上,要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及发展较快的实力型或潜力较大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开发;要加快中原城市集群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最后,农业工业化是实现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用现代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和运作现代农业,是未来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河南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根本出路。但是农业工业化的同时要防止石油农业等高污染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模式,走合理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孙保营.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河南农业,2008,(11).
[2]盛邦跃.试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农业理念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3]陈士军.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07,(4).
[4]张淑萍.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8,(12).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gricultura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enan
YAO Xi-chang,LIU Chi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合理持续地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1.内涵:发展才能硬道理,中国农业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要求较高,要达到质和量的同时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除了发展之外还要实现可持续,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上,要注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大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化轨道;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强高技术农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准备智囊团,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农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合理发展,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上新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进步,农民生活富裕。
2.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传统的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走上了科技兴农之路。加大了农业的高技术含量,农业增长主要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变到农业经济资源质量上的提升。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时,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促进整体农业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实现农业的发展,但是它的要求也很多,要实现可持续基础上的发展,生态、经济、社会这三大效益要很好的统一起来。
二、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的趋同,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趋同,往往是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引导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样会导致大面积的跟风,当经济价值自动调整回落的时候,整个农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2.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是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据资料显示,国内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进入国际警戒线内。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大气污染,主要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农业的发展很不利;现在水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严重超标,大面积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田灌溉受到了很大危害;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迅猛,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向土壤中渗透,有害气体随雨水落在土里,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失去活力,使得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
4.农村贫困和人口增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施加了压力。人口增长的压力会导致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尤其会导致农村贫困增多,影响整体资源、环境的良好发展势头,最终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1.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按其制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最后更是要树立农业的整体观念,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各方面的整合协调,因此要强化综合管理意识。
2.调整、优化资源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发展走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形成较大的农业发展格局。各行业相互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随着城镇化的日益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有限,保护现有耕地显得迫在眉睫。坚持有偿用地,减少各种耕地损耗。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坚持不懈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之路。
1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者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只有加强植物保护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对我国的植物植被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反过来,由于植物保护不到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植物保护,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农业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1.2 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促进植物保护
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对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及破坏,从而有效地确保植物的安全性。所以,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植物的保护,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促进了我国农业不断增产增效,推动我国农业跨步向前发展[2]。
2 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2.1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践行生态理念,加强植物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植物保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践行生态理念,主动采取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及植物作为首要前提,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植物保护方案,确保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违规自然生态规律[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的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给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植物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真正落实我国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改善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损害植被为前提。所以,只有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有效宣传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够全面提高社会各界人士植物保护意识。與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4]。
2.3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通过引进新技能、新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土地和农产品带来的污染,也能够保护植物不被破坏。同时,要注重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引进绿色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绿色农作物、农产品的培养和应用,才能使有害生物侵入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同时,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保护植被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尹传坤.浅谈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1):151-152.
[2]白富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6):48-49.
【关键词】农业中职;病虫害;防治;策略
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我们使用的最频繁和最广泛的方式就是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成效,但是虫害也会逐步产生抗药性,还有就是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物超标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对整体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品的依赖性减轻,采用生态调控、物理和生物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目标和养分供给目标,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发展。
1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和目标,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依靠生物循环体系帮助农作物生长[1]。首先,有机农业不以化学药品和肥料作为生产保障,其次,有机农作物之间形成相互的生物作用,种群生态关系的建立是病虫害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有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作用。再次,有机农业提倡作物的轮作鼓励适当添加物种的数量,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关系。最后,合理选择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
2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2.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之一就是多样化种植,模拟生态系统以改善单一种植模式,转化不利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给病虫害的生长营造消极环境,实现对其传播的限制,从而达到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以多样化种植方式实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标,需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实现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针对前者来说就是要科学把握种植和作物收获时间,后者主要就是以品种类型扩张和地理空间扩大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种植目标。以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生态条件,实现对益虫繁殖与生长的有利影响,对害虫繁殖和生长的抑制。
2.2强化管理生产过程,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生产管理过程中,首先是选种环节,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可以起到病虫害防治的作用。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对选种进行充分晾晒,之后用温水浸泡,消毒后实施种植。依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对栽培制度进行科学调整,播种时间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有害虫和有益虫的生长态势要均衡,相互之间的抗衡可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伤害。播种之后适当配合虫害药物进行科学防治,等作物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修剪枝杈,帮助定花定果,减掉有害虫的枝杈。做好农田卫生管理,农田清洁也利于减少害虫出没。
2.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精准计算出生态系统的最大调节限度数值,以此作为基础设置病虫害预警机制,当病虫害对农作物损伤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时管理者获得反馈,则要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果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害虫的密度不足以威胁作物产量,则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解决,如果害虫已经出现规模化态势,则需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大量使用农药,而是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保证农作物绿色、健康[2]。
2.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基层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深入基层和农户建立良好沟通关系,深入民众中调查农业技术掌握和使用情况,必要时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展开调查,获知农户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普及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人员,要立足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查阅文献资料,编制病虫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对农户形成针对性指导。部门对农业技术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基层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素养,为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2.5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分析
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应用的时间比较长,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同时,化学农药也降低了农作物的健康指标,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有机农业发展需求下,我们开始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如利用生物菌素防治病害和害虫,借助有益微生物和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防治病害。如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或者养殖家禽吃掉一些害虫等等[3]。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口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供需矛盾逐渐加剧。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是人们在反思、探索和研究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概念。只有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让人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因为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承受更加庞大的人口压力,甚至一定程度抵消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往往都流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地区,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力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粗放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的发展态势,势必将影响到我国的整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因素
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人均资源占有量方面却显得较为匮乏,加上资源的消耗巨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给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森林资源方面,因为长期处于乱砍乱伐和战乱等环境,生态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是一个贫林的国家,而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将水土流失的治理纳为我国重点开发的项目,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经营因素
农业一直是我国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弱智产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获利较少的现象。近几年我国调整了农业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是却并没有跟上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加上农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农民的负担较重,政策的影响被大大消弱,从而导致了农民获利较低现象长期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我国农村实行了后,我国农业基本就保持着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和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冲突和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转变农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和科学的分析和建议。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更新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多角度的分析,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调整农产品的发展结构,重视多产业发展的结合,科学分析市场的变化,才能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农业成为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其实就是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宣传,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资源的有效性使用和发挥最大化价值,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创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种植的过程中重视起农作物的有效结合和架构布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相应的条件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革。
(三)加强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可以加大绿化建设,增加绿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植被的覆盖率,创建绿色森林体系,还可以改善计划、方案的规划,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益。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因此可以积极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加大种植和生产面积,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在构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逐步改善来完善原有的生态结构,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的市场发展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可以依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和调整相关政策条例,并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业发展环境的监控,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产和供应体系,保证农业产品的流通,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究如何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才能够使农业的发展可持续化。因此,加大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并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生物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4(11):49-50.
[2]杜江.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53-69.
1.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存在滥用农药的情况,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地面植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随着植物数量和规模的减少,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反过来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进,我国在农业领域投入科技的力度不断提升,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农业各项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植物的安全性。因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植物保护的过程,既能提高我国农业产能,又能够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协调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
2.1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落实绿色生态理念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有效协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对新型技术方法的应用,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将植物保护贯穿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案,尽可能的减小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通过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更多的动力。
2.2强化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实现农民植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革新,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避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植物遭到破坏。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农民深刻的意识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一方面提升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做好的新型技术的推广工作,强化农民的技术水平,采取最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植物保护措施,增强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科技投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发展;低碳农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55-03
1.低碳农业的内涵、产生及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探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低碳农业的内涵更丰富,它除倡导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外,重点强调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由此所见,所谓低碳农业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又称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就是追求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和可持续的高效农业。低碳农业强调,在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原料的开采、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归纳起来,低碳农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和可持续性。
据科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CO2、CH4及N2O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效应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生态和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安全,而且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由此应运而生。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和发展低碳农业,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可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2.广西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措施
2.1必须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念,以节约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构建绿色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结合广西农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大力发展低碳农业。要把发展低碳农业纳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逐步建立发展低碳农业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低碳农业的发展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必须抓住机遇,科学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出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战略措施来抓。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农业已被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不难预见,发展低碳农业必将成为未来国际农业竞争力的制高点。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世界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战略选择,也将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总体上看,广西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我们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共同努力”的原则,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快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3必须大力鼓励和支持进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
低碳农业的实质是能源的低碳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一般来说,低碳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进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要紧密结合广西农业的实际,注重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兰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白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和“灰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有选择性地重点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以下技术:即节本增效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例如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和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例如农业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培植“固碳型”农作物技术;农作物合理间种技术、套种技术和轮作技术;生物有机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循环农业技术,例如,高效循环(立体)种养农业技术、糖料蔗制糖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桔杆粉碎还田技术或过腹还田技术、农村沼气高效利用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智能遮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特别是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动物防疫综合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农业防灾、抗灾和减灾综合技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农业遥感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等。加快推进建立低碳农业示范点。探索建立低碳农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努力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低碳农业技术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千方百计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加强国内外低碳农业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千方百计加快广西低碳农业的发展。
2.4必须加快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积极探索发展低碳农业的新路子。其次,要注重加快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低碳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广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再次,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建立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是要注重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大力宣传和传授低碳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农业科技综合素质,为广西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5必须制定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首先,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布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广西实际,加快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次,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刺激、鼓励和引导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农业推广部门,加快引进、研发和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再次,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农业资源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引进和研发。四是要注意发挥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促进广西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节水 水资源 水土环境
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的重要方向发展已在世界各国家得到了认可,并成为农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在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温饱,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我国地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受全球变暖影响,水资源急剧匮乏,而水资源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我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缺水危机。在这种状况下,节水灌溉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一、节水灌溉的内涵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为了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节水措施的总称。因此,节水灌溉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降水资源和供水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灌溉追求的不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而是总体效益最大。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不仅重视当前利益,更重视长远利益,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适应现代农业对灌溉的要求和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的角度看,节水灌溉就是科学灌溉、集约灌溉、现代灌溉、可持续发展的灌溉;是以农田水利学、水文水资源学、农学及农业水管理等多学科为基础交叉衍生出的一系列节水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匮乏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相对来说并不稀少,多年平均水资源年拥有量为28,124亿m3。其中,地表水为27,115亿m3,其余为地下水,位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20m3,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位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09位。水资源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各地水资源的数量相差十分悬殊。我国的水资源大体分布为:长江流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70%,供给38%的耕地;长江以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30%;而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却以9%的水资源供给42%的耕地。农业用水可以说严重不足,平均每公顷占有的水资源量仅为29万m3,全国平均每年农业缺水高达300亿m3,受旱面积约0.2亿多公顷,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北方有9个省市和自治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m3,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不少地区出现了激烈的城乡间、地区间的争水矛盾。有些干旱的山区、牧区由于资源贫乏,造成饮水困难,经济十分落后。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三、可持续发展建议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技推广部门要与水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建设节水农业的合力,使全市的节水农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在种植园艺作物的水浇地和设施栽培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大田生产中,在因地制宜采取低压管道输水、水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旱地要从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利用各种蓄水保墒技术,建设田间土壤水库,提高田间水分的生产效益。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在搞好衬砌防漏等渠道节水的同时,把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高效节水上。
2.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其抗旱节水性能有极大差异。但目前的常规育种技术很难满足农业节水的需求,未来生物技术在作物种类、品种改良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强生物技术破译农作物品种抗逆、抗旱基因组成、结构的运用,进行基因重组,培养多抗基因作物品种,使抗旱、耐瘠薄、抗病虫害、优质、丰产等形状达到相对统一。
3.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
当前农业节水正日趋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设备产业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根据大同市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使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时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4.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
一是推广微集水工程及节灌补水技术。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要突出抓好梯田坡面集雨补水、地下窑窖集雨、地表蓄水池等技术的应用。二是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通过地表耕作与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途径,降低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减少地面芤;通过适墒早耕、旋耕或浅耕灭茬,最大限度地接纳保存雨水;通过耙耱镇压、雨后或灌溉后棵(行)间中耕与耧划、免耕少耕等措施降低地面蒸发、蓄雨保墒,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三是节水抗旱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要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同时发展旱地特色作物,提高旱地农业效益。建立节水抗旱农作物品种的原种繁育基地,形成主要作物节水抗旱品种繁育体系,加快新品种(组合)的推广。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3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关键词:山东省;层次分析法;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经济强省,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直接影响本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关系到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科学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将有利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正确、有效的实施。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以期为制定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原始数据来自2011-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业信息网、山东统计信息网等,其中有些数据经过计算与整理后得到。
(2)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2]。该方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具有系统分析、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等优点[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S=∑ni=1wici
式中:S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wi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ci 为第i个子系统的评价值。
2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众多领域,但它又不只是这些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罗列、叠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出发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原则,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6-10],确定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准则层,并选取了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水平的25项具体指标构成指标层(表1)。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涉及的农业经济子系统、农村社会子系统、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环境子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
3.1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与分析
3.1.1 农业经济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长水平,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二者均为2011年指标的1.3倍。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1 629万千瓦,而2014年为12 739万千瓦,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可提高的空间。
3.1.2 农村社会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村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水平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动了农村社会可持续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中生活水平还较低,其消费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温饱问题仍是消费的主要组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说明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还不一致,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
3.1.3 农业资源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业资源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子系统相类似,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降低,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发展面临资源衰减的巨大压力。2011-2014年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红线水平,农业用水在逐年减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没有提高,说明水资源匮乏和浪费并存,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有待提高。并且这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逐年减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还是治理措施不当,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1.4 农业环境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135、0.138、0.139和0.140,农业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尽管比较缓慢,但总体在向正方向发展,同时也说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环境破坏的压力,如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强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实施了退耕还林、农林林网建设等生态恢复工程,但也存在滥砍滥伐等现象,使得山东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同时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率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图2可知,2011-2014年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000、1.131、1.171和1.236。
尽管有些子系统部分指标显示出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很大,压力很高,但是整体上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些情况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尽管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但总体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农业基本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农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增长,农业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子系统均呈缓慢增长趋势,这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水平尽管总体发展状况较好,但依然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基于该评价结果,为了推进山东省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山东省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强、范围广的浩大工程,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一是加大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多元化系统,需要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合作,政府应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各项经济活动中,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二是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精耕细作型,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重要参与者,其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条件。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与教育。 三是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使农民了解各项基本法律法规及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政策,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使其能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并能依靠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3 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特别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适用、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缓解能源压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三是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农业科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担者,但同时也应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的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国外资金向农业科技各环节进行投资,推进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地发展。
4.4 增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最密切的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避免工业、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继续破坏;加强治理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实行科学耕作等改善土壤养分循环、增强土壤肥力,不断缓解、减少土壤退化现象;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湿等措施发挥湿地、森林生态功能。
4.5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基地联农户,形成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提高与应用,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参 考 文 献:
[1] 崔和瑞.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 2004.
[2] Saaty T L. 层次分析法[M].许树柏,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8.
[3] 胡晓凯.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4] 山世英.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能力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张瑞华.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35(5):487-496.
[6] 赵悦. 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价[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7] 曹俊杰, 邵先锋, 刘勇. 制约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16-19.
[8] 张晓山.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学习与探索, 201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