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

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

时间:2023-07-11 17:3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

第1篇

一、货币资金控制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控制制度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经济业务在合法的状态下开展。企业应首先满足合法性这一前提,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控制制度,这是建立货币资金控制的先决条件。2.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建立货币资金控制必须依据企业总目标以及有关具体目标来确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明确的控制目标有助于实际操作和考核检查。3.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原则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全过程控制,即对企业涉及货币资金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二是全员控制,即对企业中与货币资金运作有关的所有员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成员既是施控主体,同时又是受控客体。

二、货币资金控制的内容

1.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各企业或岗位在处理货币资金收付及保管业务时,必须得到相应授权,经过批准才能进行。授权包括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后者指授权处理特殊性业务,如大额资金的支付、应收账款信用度的制定等。企业要明确各管理层次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责任、内容标准和限度,为货币资金业务的安全性奠定基础。2.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组织规划中,要考虑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某个员工独自担任,则增加其出现错误的频率、造成舞弊行为的职务或岗位。如:出纳员的工作与会计稽核工作就属于不相容职务,因为如果这两项工作归属同一人,就为其从事舞弊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发生会计差错的机会就会增加。3.文件记录控制。文件记录控制是货币资金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授权控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会计记录就是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系统方法。健全,完整的会计记录有助于正确反映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状况和结果。

三、企业货币资金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货币资金控制设计不合理。货币资金控制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出台后,公司仅是依照规范开展内控活动,并未依此对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视和具体细化,制度之间存在缝隙,不能有效衔接,尤其是在关注基层、关注细节、关注风险方面存在不足,许多关键控制点被忽略。第二,企业控制缺乏科学性,相关政策和程序的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控制活动,从而导致流程不畅,环节过于繁琐,不但没有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而被一些职工误认为“内控”即是“内耗”。2.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不完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不完善是当前货币资金控制的有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有效的资金预算机制,导致资金支出失控,亏损增加。一方面,资金预算目标制定标准未适应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其执行不具操作性。另一方面,把资金预算作为静态指标,未能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实时监控,不利于企业对货币资金的控制。资金预算形同虚设,导致资金失控,资金预算目标未能有效完成,并未起到资金管理的目的。第二,未设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制度和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使某些经济业务由一人办理,缺乏必要监督,对于大额货币资金缺乏有效集体审批,造成资金失控,资金被侵占挪用。3.授权审批制度不严格。公司货币资金要进行收支运转,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授权审核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可见授权审批控制的重要。但是,目前,企业授权审批制度存在不严格的现象,企业虽然有一套自己的审批程序,但授权审批缺乏制约。大多数公司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审批权高度集中在总经理身上,各部门的资金业务都由各自的主管人员签批后汇总到总经理,并由其最终进行审批处理,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分解与制衡。这种制度虽然可以明确领导的责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巨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想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必须要拥有一位高素质的总经理,否则势必会造成权力专断、的现象,威胁公司的财务安全。同时,审批权的高度集中,也会降低办事效率,影响整个公司的经营。4.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业务素质和内控知识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多数企业中,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低、政治素养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相关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不够,法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对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执行能力低,从而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四、加强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的策略

1.完善货币资金控制设计。业要加强专门的货币资金管理机构、资金结算中心对货币资金的管控力度,建立系统的内控制度。企业货币资金用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分散,各个开户银行账面余额少,不能形成较强的支付能力,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各单位资金信息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造成财务工作难度大,车间水电气费和各种材料费用得不到控制,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升。为此,应该加强资金结算中心的管控,通过对资金的管理,控制各种货币性成本开支,规范各类收支行为。实行资金集中管控,统一资金调度、统一信贷管理、杜绝不经审批的对外投资行为。2.完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第一,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有效保证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减少不合法收付。如若公司主要负责人责权不清,权限过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约束,则会导致资金被侵占、挪用。因此,企业集团应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等内容,集团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第二,明确银行存款业务的关键控制点。为保证银行存款业务符合授权要求,保证银行存款业务真实合法,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控制:银行存款业务发生部门主管或单位主管,审核批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批;或授权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经办人员已经经办权限。审核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核后,才能进行银行存款收款或付款凭证的传递。第三,货币资金业务人员的职务分离。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钱账分管,即将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与记录这些业务的人员分离。出纳或收款员不能既收款又负责开发票或收据,应与开票员的职责分离。如果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全,则应有专人负责发票或收据的核对工作。货币资金实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员负责处理,其他职员不得接触未经支付的货币资金。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员应将每天收支现金数,登记在现金出纳备查簿上,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应由其他人员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登记,现金总账的登记工作须由其他职员担任。负责应收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账的工作,负责应付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工作。3.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规定授权权限。授权权限,即审批人应当根据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授权批准程序具体如下,首先,公司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在用款时,应当向审核人(会计主管)提交支款申请书,注明款项的金额、用途、支付方式等,并应附有关的合同或送货清单、签验货证明等。审核人应对该申请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并核实该笔业务的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审核人应当不予办理;其次,审批人(公司负责人)应当对审核后的支付申请批复,最后,交给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企业里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必须要分开设立岗位,互相牵制和制约。4.加强高素质人才建设。公司财务人员较多,难免出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之部分人员工作的时间越长,惰性以及耐心和细心程度有所下降,导致实施内控时存在一定的偏差,控制效果降低。因此,提升企业人员道德素养和能力,有利于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决策者的号召力和领导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地地实施管控。

作者:白丹吴宝宏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2篇

关键词:货币资金 风险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81-01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的经营资金在周转过程中暂时停留在货币形态上的那部分资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量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收支来实现的。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单位在组织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核算,对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责分工控制

建立货币资金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并且所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都必须通过会计在审核原始凭证无误后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由出纳员检查记账凭证记录的经济内容与所附原始凭证是否相符、完整后办理收付款,并在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

二、授权和审批控制

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和审批制度,并按照权限办理货币资金收付业务。(1)申请。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填写申请报告注明款项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其他原始凭证。(2)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进行审批。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申请,审批人应该拒绝批准;对于金额重大的款项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领导。(3)复核。复核人对批准后的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权限、程序、范围是否正确;所附原始凭证及相关经济证件是否齐全;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合理。复核无误后交给出纳办理支付手续。(4)支付。出纳根据复核无误的凭证按规定办理支付业务并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三、现金业务控制

建立现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1)现金使用范围: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支出。(2)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库存现金超过限额的及时存入开户行,需要增加和减少库存现金限额时,重新核定。(3)取得的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存入银行,不得设账外账、不得坐支。(4)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金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四、银行存款业务控制

建立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1)办理银行结算业务必须严格遵守《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正确使用各银行转账结算方式,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出租出借账户;不准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不准套取银行信用。(2)根据实际需要开立银行账户,不得随意开立多个账户。(3)财务负责人定期核查支票备查簿的登记情况。(4)出纳及时获取银行对账单并交给对账人员进行核对,对清理出的未达账项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要求清理未达账项。(5)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处理程序,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盗用。(6)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不得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7)空白支票、密码、印鉴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

五、货币资金预算控制

货币资金预算是对企业计划期内的生产经营、基建技改、财务融资等货币资金收付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测算,并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货币资金预算控制可以使企业经营生产活动有序进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年初企业应根据经营预算对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收入和支出、经营成果及分配等资金运作做出统筹安排。根据资金预算总目标调剂资金缺口、合理使用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货币资金预算实时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指标。通过货币资金预算控制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六、建立内部稽核制度

实行内部稽核制度,以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货币资金在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笔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必须经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审核其手续是否完备、数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对一切现金、银行存款应及时入账,加强稽核工作。在核算和管理货币资金的过程中,认真审查货币资金的收付凭证,以及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大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行为、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同时检查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以及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保管情况。

七、建立内部报告制度

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货币资金控制环节运用内部报告控制方法十分重要,应切实发挥好内部报告控制方法的作用。其一,货币资金经办人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其二,单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能发现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不相符的情况;其三,通过报告单位货币资金收入、支出、结存情况并对下一阶段货币资金流入、流出量进行预计和推算,可以帮助单位负责人全面了解单位现金流量分布情况,为其作出正确的投资、筹资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总之,货币资金的管理是整个资金管理的重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建立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切实改善和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对保护自身资产的完整、安全和提高经营管理效益、降低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敏.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在高校的实施.教育财会研究,2003(1)

2.苏艳丽.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发挥财务治理作用.会计之友,2003

3.韩杨.浅谈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12)

第3篇

一、资金调度控制包含的内容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资金调度控制,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涉及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各项财务活动实施管理。具体包括:

第一,资金收入管理:包括银行账户控制、现金和支票、票据和有价证券等收入控制的管理活动。

第二,资金支出管理:包括银行账户控制、付款计划、付款申请、付款方式方法、付款期限、授权审批、办理付款等资金调度、支付活动的管理。资金支出管理是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防止出现差错或者挪用、贪污资金的情况,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资金的完整,摆脱财务控制的违法行为出现,一是要明确内部资金调度条件,依据有效合同、合法凭证和相关手续调度和支付资金。二是强化授权和审批环节的工作,所有银行账户的开立和销户都经过批准;涉及资金调度的各项业务,均应经主管领导授权审查批准后方可办理。

第三,筹资活动管理:包括授权审批制度,办理发行人员和保管人员、计算利息人员与支付人员等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

第四,投资活动管理:办理投资支出的人员与记录投资的人员等不相容职务也要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使调度的货币资金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资金调度控制的意义

资金调度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经营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涉及资金调度:如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及投资、筹资等业务,企业加强资金调度的控制管理,对保障企业资金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或者执行力不到位,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因此,要求企业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从制度上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

第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企业资金收付频繁,业务量大,一些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意识,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淡薄,造成资金规模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一些企业整个集团财务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瓶颈。

第三,控制财务风险。一些企业由于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或者执行不力,引发了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关闭或者破产等财务风险。这种现象就是企业资金循环不畅或者供应不足有很多的关系。所有企业要规范资金调度行为,采取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控制措施,可以防范财务风险。

三、建立健全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其业务特点和现金流相适应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做到统一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资金。

第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资金的支付申请与批准支付、收付和记账、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及银行印鉴管理、票据管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与出纳等岗位职责,应当分别有不同人员承担。

第三,现金的保管与盘点制度,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该及时存入银行,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第四,银行存款定期核对制度,安排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并编制调节表,使账目余额和银行对账单余额一致。

第五,票据保管和使用制度,加强与货抛式鹣喙氐钠本莨芾恚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第六,印鉴保管和使用制度,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实行印鉴分离,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按规定需要有个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七,文件记录管理制度,对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形成完整的文件记录,主要是各种授权审批文件、货币资金收支记录、现金盘点记录、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并应做好保管工作。

第八,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明确监督职责,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货币资金业务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货币子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支付印鉴的保管情况、票据的保管情况等。

四、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容易因较长的管理链,造成企业规模扩张与资金供应能力不相称,各成员企业自行其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企业集团由总部统一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资金,有利于强化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意识,调剂和平衡集团内部资金,加强萃成员企业的财务监控能力,减少外部贷款的规模,降低集团财务费用,提高集团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一)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1.资金集中合法原则。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损害成员企业的利益。

2.资金结构优化原则。不同产品的资金投入应保持合理的比例,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投入应当有效均衡,并根据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到盈利能力较高的项目上,使企业集团资金机构优化。

3.资金调度及时原则。资金调度必须迅速到位,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4.风险收益均衡原则。企业集团必须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之间寻求均衡,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

(二)相关政策规定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集团,特别是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了系列政策:实行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当通过法定程序加强对全资、控股子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结算中心的功能,对内部各单位实行统一结算。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

1.高度集权模式。即所有的资金活动都集中在企业的集团总部,实行统一管理,资金使用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和有效的控制监督手段。适用于新设的企业集团、连锁店企业集团和规模不大、财务监控能力大的企业。

2.相对分散模式。即集中控制重大投资权、对外融资及纳税,成员单位集中开户,使用权分离,各成员单位对存放在集团的集中使用完全负责,适用于相对复杂、规模较大的大型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与集团架构相匹配的资金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资金管理需求的变化,在实践中,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目前主要有以下操作方式:

一是结算中心,是设置于母公司内部的职能部门,其业务涵盖资金管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运作和计划等,集中统一管理集团成员单位的资金,统一对外融资和纳税,集团成员单位有偿使用流动资金,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内外结算业务。二是财务中心,是对集团所有成员单位的财务和会计业务进行管理的母公司的内部职能,是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一种形式。

五、结语

第4篇

(一)货币资金管理预警

第一,监测资金需求计划是否有预算审批,对缺乏严格的预算执行授权审批制度,预算审批权限程序混乱,可能导致越权审批、重复审批,降低预算执行效率的情况;第二,监测银行账户信息是否准确,企业开立、注销银行账户是否经过审批,对银行账户信息记录不准确,可能导致企业银行存款记录不准确,未经授权开户或者销户,可能影响资金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情况;第三,监测银行存款支出是否进行授权审批,银行日记账登记是否及时准确,对未经授权的银行存款支出,可能造成错误的支付方式或支付内容未被发现,影响资金的安全,未及时登记银行日记账,可能导致银行收款、付款账务错误的情况;第四,监测银行票据开具是否经过适当授权正确使用,对企业未经授权或错误使用银行票据,影响资金安全的情况;第五,监测银行预留印鉴是否妥善保管与使用,对预留的印鉴保管及使用不当或未经授权,可能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造成资金被挪用或流失的情况;第六,监测现金是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未经审核的现金盘点,可能导致收支错误、白条抵库、账外资金等未被发现,造成现金账实不符,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情况。存在以上情况时,向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二)应收款项管理预警

第一,监测应收款项账龄及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准确,对应收款项账龄不准确,坏账准备计提不及时或不准确,直接影响财务报表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情况;第二,监测应收款项财务处理是否准确,对财务处理不准确,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情况;第三,监测坏账准备计提与核销是否经过有效授权审批,对坏账核销未经有权人审批,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不明,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第四,监测已核销坏账重新收回或转回是否经过有效地授权审批,对已核销坏账重新收回或转回未经有权人审批,可能导致财务管理缺乏监控,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存在以上情况时,向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三)固定资产管理预警

第一,监测固定资产采购是否得到批准,对固定资产购置未经有权人审批,可能导致资产管理秩序混乱,造成资产闲置或浪费等情况;第二,监测固定资产采购是否按照比质比价方式实施,对未按照比质比价方式实施固定资产采购,可能导致购置的资产性价比低下,致使资金浪费,影响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的情况;第三,监测固定资产验收是否及时,入账金额是否完整、准确,付款是否符合预算审批程序,对资产验收不及时、入账资产金额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付款申请未经过适当的审核或未按照审批后的金额进行支付等情况;第四,监测固定资产折旧业务处理是否正确,对固定资产业务处理不正确,会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第五,监测固定资产报废是否履行审批程序、资产处置变价收入是否不低于评估价格,对资产处置申请未履行审批手续、资产处置变价回收低于评估价格的情况;第六,监测固定资产出租是否履行审批手续、租金收入确认是否及时、准确,对固定资产出租未履行审批手续、租金收入确认不准确不及时的情况。存在以上情况时,向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四)费用报销管理预警

第一,监测费用报销是否经过合理有效地授权审批,对未经有权人审批或实施控制,导致费用支出失控的情况;第二,监测费用报销审核处理是否经过合理有效地授权审核,对费用报销事项和单据未经审核,导致财务操作不规范,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第三,监测费用报销财务处理是否正确,对财务处理不正确,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存在以上情况时,向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五)税务管理预警

第一,监测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计算依据,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纳税是否经过授权审批,对税款计算错误,可能导致纳税数据错误,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资金支出缺乏控制,纳税未经有权人批准,可造成资金损失或导致涉税风险的情况;第二,监测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是否及时、正确和完整,对企业所得税计算和申报不正确,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存在以上情况时,向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六)关联交易管理预警

第一,监测关联方名单是否经过有效审核,对关联方名单未经有效审核或未及时更新,可能造成关联方识别错误的情况;第二,监测关联交易对账是否正确,对账报表编制不准确,导致对账基础信息错误,影响对账结果准确性的情况;第三,监测对账结果是否经过复核与审批,对账结果未经复核与审批,可能存在对账结果错误,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第四,监测关联交易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对账务处理不正确,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的情况。存在以上情况时,向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二、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

第5篇

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一)企业抵抗外在风险的能力很弱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不严,从而导致经营风险放大。严格的资金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有助于发现和预警企业的经营风险,及时发现问题,使问题尚未暴露就得到解决。

(二)混乱的货币资金管理不利于企业进行正规融资 企业资本短缺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由于大多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比较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混乱,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有效的财务信息,从而带来融资难的问题。

(三)混乱的货币资金管理导致产权关系不明晰 混乱的货币资金管理导致产权关系不明晰,增大了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方企业是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创业初期,家庭成员或合伙人之间一般很难以书面的形式对企业产权进行划分和约定,因此出现产权模糊状况。这已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威胁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由于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往往不清晰。利益纠纷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加剧了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经营的动荡。

二、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控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大多数企业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货币资金管理常识,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多数公司没有建立以书面文件形式的各项规章制度,部门及管理人员的职责模糊不清。在财务制度上未制定规范的书面规章制度,只是一些口头形式的制度,也没有定期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在审批各项费用报销时,没有严格审核发票的内容与金额。当问题出现时,各层级人员都相互推御责任。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体制不健全 主要包括:

(1)企业库存现金过高、现金管理不严,坐支现象严重。有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建立有关现金收支控制程序,当天收取的货款不送存银行,而直接由出纳存放在保险柜中,甚至带回家中,造成企业有时库存现金过高,最高金额可高达几十万元。企业采购货物,没有执行从银行账户转账结算付款,而是习惯现金支付,即使没有足额的现金,总是用现金支票提现,再支付货款。

(2)采购程序不规范,验收物品不严格,虚开发票。部分企业没有货物采购计划,购货量的多少是由采购员任意确定;货物到达后,没有规范的货物验收程序,直接由仓库保管员在发票上签字,基本未点数和核对对方的发票数字,企业也不要求填写验收报告及入库单等相关凭证;而且会根据客户要求虚开发票,造成发票金额与实际购货金额存在差异。

(3)货款支付审核批准程序执行不严格。企业在支付货款时,尽管有审批程序,但并没有严格执行:一是对发票的数量、单价、金额没有仔细严格审核;二是对相关人员签字没有进行严格审核;三是对有疑问的地方没有进行再次审查和核对,从而使得时常实际支付货款高于应付货款。

(4)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登记账薄不及时,货币资金的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据调查了解,许多企业没有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主要是企业发生的各项借款支出,没有进行及时账务处理,而是等到月底处理,这样就给人为或非人为的错误或舞弊留下了空间。企业的出纳长期以来没有依据货币资金业务发生的原始日期登记现金日记账,其现金日记账是根据每月会计已编制好的收付款凭证来登记的,因而每月不存在出纳与会计核对现金余额,也没有对出纳现金进行相应盘点,会计账薄余额就是出纳现金余额。

(三)不相容职务未完全分离 在企业实际货币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了最基础性规范性要求之外,不相容职务分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漏洞。主要表现为会计和出纳岗位职责模糊不清,会计人员可能身兼会计、出纳、保管员等数个岗位。企业几乎没有定期轮换出纳要求;银行对账单的传递工作基本是由出纳到银行直接索取,甚至企业的银行余额调节表也是由出纳人员自行编制;出纳除了担任现金收付、银行存款的存取等工作外,还兼会计凭证、账簿及所有的会计印章等保管工作;甚至某些企业会计也收取现金,完全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整个过程。

(四)授权批准制度不科学 在授权批准方面,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绝大部分企业的货币资金收支尽管形式上都要经过相关授权部门领导审核及批准,但是部分企业并没有按照内部会计控制来制定授权审批手续而主要由一支笔进行审批。规模较小的企业,基本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得“一支笔”审批的主观随意性大,经常出现滥批人情款,使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得到报销。企业领导审批自过大,对重大资金的审批往往越过集体商议的决策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不按照授权审核程序、不在授权范围内审批、超越审批权限办理业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形成不少控制漏洞。领导权力相对过于集中,弱化了其他人员参与审核积极性,甚至形同虚设,全员参与理财、发挥职工主人翁意识没能真正从制度上得到体现。

(五)票据印章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许多企业从形式上看,票据与银行印鉴分置情况较好。但实施中企业时常出现考虑工作便利,将印鉴交给一人进行管理和操作,即形式上印鉴已分离,而且在实际使用印鉴时并没有认真负责地严格审查应支付的票据后再盖章,造成携巨款潜逃的现象时有发生。某些企业对购入的票据没有登记备查簿,直接交由使用部门,使用部门也没有对票据领、用、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登记,加之一些人员素质低下,经常出现收到现金不上交,不入账,侵吞公款等违法现象,甚至留有会计人员私自背书转让,出借支票的隐患。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一)建立健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 不相容职务是指企业中某些相互关联的岗位,如果由一个人处理,甚至由有近亲关系的人共同处理,就会增加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或者增加发生错误或舞弊行为后不容易被识破或揭发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想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目的,就必须找出哪些岗位属于不相容职务,然后建立岗位内部牵制制度。对财务部门来讲,出纳和会计岗位,不可以由同一人兼任,即:出纳只应该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各种空白收据、支票、发票等,而不能兼会计岗位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登记债权、债务、收入、费用等分类账、总账的任务,应该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凡涉及到货币现金的业务分由不同的人员来处理,避免只由一个人去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整个程序。有些企业确因人手紧张,也必须执行钱账分管,即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除此之外,企业还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种岗位之间的分离:授权批准岗位与执行业务岗位、执行业务岗位与业务稽核岗位、业务经办岗位与业务记录岗位、财产保管岗位与财产物资记录岗位、记录总账的岗位和记录明细账及记录日记账的岗位等。

(二)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企业建立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对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还远远不够。建立完整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还要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制定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业务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要求和工作规范。在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时,要区分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其中,一般授权是对办理常规货币资金业务的权力和有关责任所做出的规定,企业一般应当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特别要注意的是授权的额度要适宜。因为如果授权范围过小,就失去了授权的意义,仍然要事必躬亲,不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授权范围过大,又会使得某些重大问题或事项失去控制。具体授权范围的大小要根据具体企业的规模等实际情况具体考虑。而且一般授权一旦做出,领导层就不得横加干预基层的工作。授权审批的权限必须分解到若干层级领导及职能部门、互相制约地行使,并且规定好各层级领导审批额度,这样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制度化,既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又可以避免发生侵吞和挪用行为。

(三)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 具体表现为:

(1)健全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是指确保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合法性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措施是对照货币资金的管理规定,加大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对产品单一、业务量少,单笔金额小的企业,记账凭证由一人复核即可;对产品多元、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大的企业,记账凭证得安排两个及以上人员复核(即增设复核会计)。同时可以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重点控制大金额货币资金支付业务。此外,还可利用政府机关,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监督、检查。

(2)健全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货币资金完整控制是指企业所有涉及发生与货币资金收支的业务,均应按规定记入相应账户。具体包括:发票和收据控制。即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与发票收据金额进行核对、查看是否一致,从而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准确无误且均入账。同时加强发票、收据印制和收、发、存的管理和登记工作,要求发票、收据必须连号,建账核算;业务量控制。即根据企业过去经验和某项业务量的大小,来复核货币资金数量的准确性;往来账核对控制。即应该定期、不定期与对方单位核对往来账项余额,查看应收款项是否及时登记入账,应付款项是否真实;银行对账单控制。应该由出纳、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外的第三者定期将银行对账单与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逐笔核对,确保银行存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健全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是指从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和实物隔离控制三个方面来达到货币资金的安全控制措施。具体控制方法如下:账实盘点控制。对货币资金要做到日清月结,每天工作结束时要清点货币资金,核对账目,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实地盘点,查看账实是否相符,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安全;库存限额控制。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按三到五天日常零星开支设定企业的货币资金库存限额,从而要求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送存银行,降低货币资金损失风险,同时尽可能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 实物隔离控制。企业应该采取硬性措施确保除专人保管外,其他人员不得接触货币资金。而且应选购高质量的保险箱、选择安全的场所等保障措施,确保货币资金实物安全与完整。

(四)建立健全严密完善的票据与印章管理制度 一是企业应加强与货币资金业务相关票据和印章的管理,建立健全票据和印章的管理制度,规定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流转程序和职责权限;并用备查簿进行记录,避免出现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的现象。二是企业对银行预留印鉴应加强管理,全部印鉴不能由一人全权保管,必须由授权的人员自行保管财务专用章。应由本人或授权人员保管个人私章,严禁只由一个人保管全套银行印鉴和空白票据的现象发生。

(五)加大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指导与监督力度 第一,政府层面应加大对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的推进力度,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完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制企业领导者对内部控制效果做出保证,强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定期评价,真正引导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货币资金管理水平。第二,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紧密相联的,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没有内部审计不断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主要方式,企业要建立制度,规定审计部门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及时发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并制定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不断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

我国成品油税费改革以来,公路养护资金从过去原地方交通部门征收六项收费,改为中央税务部门征收税费,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分配给地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纳入部门预算。随着公路交通发展,公路养护的任务越来越大,也需要投入巨大数额的养护资金,对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加强内部控制成为公路养护单位现代化管理工作内容,通过预算内部控制,确保公路养护资金完整、安全。因此,公路养护单位需要关注预算内部控制重点领域,把握预算内部控制关键环节,做好预算资金针对性监管工作。

一、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编制环节面临主要风险及把控主要风险点:选择不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很多单位采用简单基数增长方法,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不充分的预算编制准备工作,前期基础工作内容不够细化、依据不充分、工作不到位,导致公路养护预算无法实现基本收支平衡;预算编制部门参与度不高,统筹工作差,导致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

公路养护单位预算执行环节面临主要风险及把握主要风险点:预算执行缺少相关制度支撑,无法有效授权审批支付,抑或预算制度执行不到位;预算项目核算不规范,预算调整太随意,导致预算项目出现串用、混用;预算执行报告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把控预算执行进度。

二、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管理措施

对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结合公路养护单位特点,就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进行分析,提出预算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针对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内部控制要点提出管理措施,加强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工作。

1.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措施

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措施:(1)明确各预算单位工作职责,打通各预算单位信息沟通,提高各预算编制单位参与度,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协调度;(2)按照公路养护预算编制依据,在相关法律法规、公路养护定额指标、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单位业务需求、单位预算收支变化情况等因素,对公路养护单位进行预算编制;(3)公路养护单位按照单位发展规划、预算管理目标,按照公路养护业务特点、具体预算项目、经营管理需要,采用增量预算法、固定预算法、零基预算法;(4)做好单位预算编制基础工作。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编制需要调研基础数据,预算管理工作人员明确预算编制职责,清楚公路发展规划、预算单位资产质量状况、预算单位资产使用情况、测算单位开支标准、测算单位支出范围、单位财务收支状况、预算执行情况,严格遵守预算要求填写单位相关数据表格,做好公路养护预算前期工作和日常记录,确保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可行性。(5)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包括国有资本预算、项目预算、经费预算。在编制交通公路预算方案时,要结合资金量大、公路面广、线长、点多、预算级次较多等特点,结合财政管理要求,细化预算到使用单位、具体项目,逐渐建立动态、合理、科学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定的预算定额管理工作,满足公用支出标准定额制、人员支出实名制的要求,实行公路项目管理制,遵循优先保障原则,测算支出需求,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确保收支平衡;积极探索资产管理和实物费用定额有效结合措施,强化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在提供基础资料基础上,针对不能编入具体项目的公路水毁工程、公路大中修等特殊开支,按照合理比例,设立公路事业预备费,用于公路养护。

2.公路养护单位预算执行内部控制措施

公路养护单位预算执行内部控制措施:(1)按照单位预算组织架构,明确部门预算管理职责,完善公路养护预算执行相关制度,尤其是授权审批支付制度。在设计公路养护单位预算授权审批制度时,结合公路养护业务常规性授权、例外业务办理特别授权体系,界定授权审批层次、范围、程序和责任,构建有权有责、责任明确的管理控制体系。公路养护单位实行联签制度或集体决策进行重大事项或业务决策,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或单独进行决策;(2)制定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设立预算执行进度月度、季度报告制度,各预算单位要定期报送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动态掌握预算执行进度;(3)制定公路养护预算执行预警机制,按照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管理目标和预算定额标准,设计预算执行预警指标,确定预警合理范围,针对预算执行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动态监测预算执行情况;(4)对预算执行中的调整范围和程序进行有效规范,确保预算调整方案合理、依据充分、程序合规。公路养护预算在批准下达后,保持稳定。但因国家政策、市场环境、不可抗力等因素,预算执行需调整,按照预算调整幅度进行分权限报批,实施严格审批程序。预算执行单位需要就预算调整情况编制书面报告,向预算审批机构进行重新提交,阐述预算调整具体情况,提出预算调整幅度。预算审批机构对新提交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审议批准,下达预算调整方案并予以执行。

面对公路事业发展新形势,改革公路养护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结合公路养护单位特点,分析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提出预算内部控制管理措施,加强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韦斌.公路事业单位预算内部控制的探讨[D].长安大学,2014.

[2]任健.公路养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

[3]陈萍.公路养护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探讨[J].南方论刊,2010,12:84+87.

第7篇

一、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存货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实物流转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价值流转的控制。中小企业在存货实物流转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往往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如采购环节,采购行为的做出以及货款的支付往往由一个人完成,缺乏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关系。(2)缺乏正确的授权审批,存货的授权审批一般包括材料和产品发出的授权、材料的购入授权、产成品入库授权和存货保管授权等。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存货实物流转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使得各部门的责任不明确,造成存货管理的混乱。此外,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在价值流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存货计价不准确,主要表现为存货的收发计量采用的方法不合理,人员配置不恰当等导致存货计价与实物情况不匹配,多计或少计存货。

2.缺乏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

采购环节是存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控制好采购环节有利于降低存货的取得成本和储存成本,降低存货的资金占用成本,提高效率。现如今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存货的采购环节,没有按要求来制定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需要使用时便去采购,使得采购频繁,增加存货的取得成本。而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材料的多少、方式、时点等都由采购部门主管拍板,很少与其他部门协商,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调研与分析。导致企业不是存货积压就是产能不够,给中小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或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3.存货保管不当

不同的存货性态决定了存货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有些存货需要密封、有些需要通风、有些喜干燥、有些喜阴冷等等;此外存货的重要程度不同,存货的保管措施也不同,如重要的存货应特别予以关注等。而很多中小企业对所有的存货都采用一种方式保管,这样会使得一些存货因保管不当而毁损、变质、腐烂等,对企业来说,一旦重要的存货由于保管不当而毁损、变质等,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重要的存货没有分类保管和重点关注,也加大了其被盗和舞弊的风险。

4.存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对存货信息的共享

我国有一些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模式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没有转变管理观念或引进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没有实现存货的信息化管理。这样会影响各部门存货信息的及时共享,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虽然有一些企业引入了信息系统,但仅仅是满足会计核算的需求,其他一些模块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应用,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存货管理的所有信息无法进行及时动态管理,进而对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存在系统的不稳定性,也会影响存货信息的共享和使用。

二、加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1.健全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存货实物流转和价值流转的控制,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对此,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严格规范岗位职责分工,建立明确的岗位分工制度。如严格划分采购、验收和付款职责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来承担,形成各部门权限相互制衡,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2)建立或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防止存货管理混乱。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存货流转的各个环节建立或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包括原材料的购入、原材料的领用、产品的销售、货款的支付等环节。(3)准确的计量存货的收发存。在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选择方面,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不能盲目的跟随其他企业或者选用最简单而本身不适用的方法。正确科学地计量与存货相关的成本,同时存货的收发数量也要指定相关人员进行正确的记录,不能漏记或多计,并定期进行盘点以做到账实相符。(4)加强员工的培训。员工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存货管理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加强对相关员工的培训。

2.制定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

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既有利于降低存货的取得成本,又有利于避免企业满足不了生产而造成的损失。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经济批量模型来制定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即在制定计划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1)如何合理选择供应商?供应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供应商是否讲信誉、货物的质量是否高、价格是否合理实惠、能否及时取得所需货物等。(2)何时订货比较合适?也就是确定再订货点,在订货点的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比如平均到货时间是多长、企业每日平均需要量是多少、需要多少保险储备等等。(3)采购多少比较合理?采购多了导致存货积压,一般会增加存货的资金占用成本和存货的储存保管成本,采购少了又会使得企业频繁采购,增加运输等成本,还可能享受不了价格上的优惠。因此每次存货的采购数量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在确定存货采购数量时,可以借鉴经济批量模型来确定合适的采购数量,尽可能地降低存货成本,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3.完善存货的保管措施

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存货的不同形态和特征采用合理的保管措施,确保存货在保管过程中不易变质、毁损等。对所有的存货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可以采用采用ABC控制法,即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存货分为ABC三种类型,实施差别管理。中小企业应根据标准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将最重要的存货归为A类,此类存货的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总品种数的10%左右,而资金占用额可达70%左右,进行重点保管;将一般存货归为B类,此类存货的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总品种数的20%--30%,而资金占用额约占15%--30%,进行日常管理,定期进行盘点,盘点间隔可以短于一年;将不重要的存货归为C类,此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50%左右,而资金占用额约占10%左右,一般管理,年终盘点即可。

4.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存货信息化管理

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有不仅利于保证存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ERP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各部门存货信息动态更新和及时传递,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进而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因此,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深化各模块的运用,加强各部门或有关人员的合作与监督,同时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并适当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开发,以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依托信息管理系统这个平台,利用第三方物流来加强存货管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降低存货管理成本。

第8篇

关键词:货币资金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事业单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也是各类舞弊的高发区。现有会计和审计专业课程比较注重对经济业务核算、分析的讲授,而对内控尤其是货币资金内控的内容涉及不多,因此有必要对货币资金内控失效问题进行研究。

一、货币资金内控失效现状分析

货币资金内控制度是指为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完整、相关会计信息正确无误、确保货币资金收付业务能够正常高效开展而设置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定期轮换、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核查、授权审批制度等。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不相容职务未分离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凡是不相容职务均应进行分离,不能由同一人担任。货币资金的收付和保管环节的不相容职务包括出纳和会计、保管支票等结算凭证的岗位与保管财务印鉴的岗位应分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不相容职务未被分离。例如由于出纳经常到银行办理各种收付款,很多单位从工作方便的角度出发,由出纳领取银行对账单和编制余额调节表,这种做法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又如开发票或收据的岗位与收取现金的岗位也应进行分离,否则容易出现利用阴阳发票进行舞弊的情况。但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单位出于节约成本或加快业务处理流程的考虑,将二者交由一人担任,违背了相互牵制的要求。与此类似的是出纳编制记账凭证的问题,很多单位的出纳一方面负责现金收付,积聚了大量的原始凭证,另一方面由其对原始凭证进行汇总,并在月末根据汇总原始凭证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这违背了内控的相关要求。因为内控将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划分为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前后之间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由不同的人或岗位进行处理。出纳在六个环节中履行了执行环节的工作,如果仍然由其负责进行记录,显然违背了内控相互制衡的原则。此外,将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汇总登记本身就不利于财务人员查询相应的经济业务。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通过记账凭证的审核环节可以发现出纳在收付环节和记账凭证编制环节可能存在的差错,但由于现实中的经济业务比较复杂,虽然复核环节可以发现一些错误,但由于复核人员的经验限制和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等因素,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错误,必须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都设置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将差错的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

案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务人员卞某在1995年到2003年期间,利用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两亿余元。卞某担负着资金收付的出纳职能,同时所有的银行单据和银行对账单也均由他一手经办,使得作案长达八年都未引起怀疑。在该案例中,如果由出纳以外的人来负责银行对账单领取和账面银行存款余额核实工作,便可避免和防范舞弊的发生。

(二)未定期轮换岗位

一般地,如果在某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就可能比较熟悉内控漏洞,实施舞弊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为此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层干部基本上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但是由于专业限制,目前各个单位对财务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的财务人员如出纳等,却未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从而也埋下了隐患。

案例2:2005年4月,仪征化纤公司在工作交接过程中发现营销部一名会计人员挪用资金5 000余万元,该人员十几年来其岗位和职务一直没有变化,熟悉向单位交款以及财务检查或审计的时间,总能找到新的款项填补以前的漏洞,自1999年开始挪用资金,直到2005年因单位内部人事改革被迫交接工作时才被发现。可见,通过强制轮换或带薪休假,实现员工离岗工作交接,便可确保其工作能够受到他人监督,降低掩盖舞弊的机会,还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目前这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因人员紧张、工作繁忙等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三)未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核查

内控制度按照控制方式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和察觉性控制,在单位内部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定期的岗位轮换,是对可能发生的舞弊现象进行预防,是典型的预防性控制措施,但并不能完全杜绝舞弊。为了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舞弊,就必须在单位内部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核查制度。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实行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很多大中型民营企业并未建立该制度。

案例3:陈某毕业后一直从事财务工作。2010年6月开始在温州某汽车贸易集团下的一家销售分公司担任财务经理,同年10月开始在网上“炒”黄金白银。由于资金短缺,开始利用销售篡改公司的财务信息,同时欺骗公司出纳,称正在负责筹建集团的另一家分公司,频繁让出纳打款到其个人账户中。通过这种隐瞒收入和虚开支出的方式,陈某挪用公司资金共计 1 096万元,最终2013年6月初在总公司审计时被发现。在本例中,一方面销售分公司未执行基本的原始凭证审核制度和往来款核对制度,另一方面该销售公司也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直至总公司进行审计时才发现这一舞弊情况。因此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防范舞弊可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四)未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单位内部必须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这里的授权审批制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人处理经济业务均必须经过授权,例如出纳被授予处理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处理权,而会计岗位由于未被授予因此不能办理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二是所有经济业务均必须经过相应的审批才能予以办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对于来自内部或单位领导未经其他领导审批的经济业务,往往无法或不敢拒绝,导致财务风险的存在。在案例3中,陈某以财务经理的身份通知出纳向其个人账户打款,而出纳在没有相应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出于无奈或高度信任而予以办理。如果在出纳或其他财务人员坚决要求先办理审批手续或先办理支付手续、后补办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便不可能出现如此长期且巨额挪用资金的问题。

二、健全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岗位分析,坚决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最基本的内控制度,有必要加强岗位分析,认真辨析不相容职务,在会计、企业管理、金融等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货币资金收付环节的不相容职务除了前文所述的会计与出纳、保管支票与保管印鉴、登银行日记账与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开票与收款、出纳与编制记账凭证外,出纳与盘点现金、出纳与登记损益类账簿和往来账、开票与票据采购及核销也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将其分离。

(二)建立岗位轮换或休假制度

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因此允许存在非重大的控制弱点。例如出纳与日常现金盘点这两个岗位属于不相容职务,只要出纳不办理记账凭证编制以及收入费用和往来账的登记,那么这两项工作即可均由出纳办理,属于非重大控制弱点。但为了防范相关问题的出现,仍然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例如不定期地由会计对出纳保管的现金进行盘点。此外,建立岗位轮换或休假制度也是一种很好的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防止因工作倦怠而产生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工作交接,也能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

(三)建立内部审计或内控制度外部审计制度

从目前发生的单位内部挪用资金或其他舞弊现象的根源来看,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对单位内部制度的执行程度和效果不断进行监督检查是防范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如果限于成本考虑无法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控制度的专项审计,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揭示可能存在的内控制度缺陷。

第9篇

 

一、前言

 

众所周知,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有效提高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管理,防止企业金融舞弊和滋生腐败,国家财政部于 2014年1月1颁布并正式实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办法,该办法自施行之日起对岗位设置、制度建设、监督评价和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合同、建设项目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阐述,该办法的实施不仅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进行了规范性约束,还给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制度,这对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无疑是非常有力的支持。

 

一、概念界定

 

(一)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可以随时投入流通的那部分资金总额,货币资金作为企业购买商品、劳务支出,以及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货币资金包含三种具体形式,即: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它货币资金三种类型。专门用于某些项目的非可流动性货币资金不属于企业货币资金。

 

(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有效监控资金流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施控主体通过会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动的具体情况实施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三、货币资金管理的常见问题

 

企业货币资金是由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它货币资金三个形式组成,之所以出现货币资金管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单位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造成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岗位职责存在交叉混岗的问题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支票等重要票据存在交叉混岗的问题,这样会导致财务人员心存侥幸,例如:私自提现、挪用现金、白条抵库、或者私自转让银行票据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混岗问题还会导致收款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这些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企业财务管理上的疏忽所致。

 

(二)资金账目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企业日常库存现金的管理需要规范性清算以及定期进行盘点,以防止账实不符,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很多企业的资金账目经常出现人为错记会计账目数额的问题,并通过虚增类目支出进行现金亏空,此外一些企业的资金账目还存在多头开户问题,通过开工多个账户将公款偷偷截留,所以定期清算与盘点工作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无人问津必将会诱发财务管理问题。

 

(三)票据管理混乱缺少审核的问题

 

阴阳发票,票据存根联和记账联金额不一致等问题是票据管理混乱的主要问题,这也是财务管理中缺少原则的表现,在票据报销中由于控制不到位,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方式贪污差额款,销毁或盗用发票、收款不开票、擅自更改会计凭证或单据,添加、虚构经济业务内容等都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了巨大危害。

 

(四)授权审批制度存在缺陷的问题

 

企业资金管理的最终环节在于授权,在项目的审批与资金调配中,授权无疑是项目管理的最高控制层,如果企业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会造成资金流动失控的局面,正是由于授权制度的单一性导致了审核职责丧失,决策审批制度流于形式从而给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是授权制度的受害者。

 

四、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岗位分离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岗位分离制度,将原有的多人混岗的问题清晰化,流程化,控制的主要焦点在不相容的岗位必须由不同的人进行具体负责, 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的一种控制方法。比如, 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分离,即出纳不得登记日记账,货币资金收支与编制记账凭证分离,即出纳不得编制记账凭证,空白支票与印章保管分离, 银行对账单取回、余额调节表编制与复核分离等等。在具体运用中, 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根据成本与效益原则设计各控制岗位。

 

(二)建立实时账实盘点制度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实时账实盘点,不仅可以有效地对货币资金进行清算, 做到资金账目心中有数,此外还可以确保企业流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对企业的资产安全控制具有防微杜渐的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方法。

 

(三)建立票据收报分离制度

 

企业日常票据报销不仅要严格要求经手人签字,主管领导签字,收款人名头确认等常规,还必须做到验收票据和支付确认相分离,这也可以有效杜绝票据舞弊的发生。

 

(四)建立分层次授权制度

 

项目审批和资金流动的授权必须要按照分层次授权的制度来进行管理,防止个别领导“一支独大”,除此之外在个别大项目上,要设立项目金额门槛,当项目达到一定金额时要进行会议表决,会议过程全程监控并作详细的会议记录,减少因单一性授权而导致的企业资金管理失控问题。

 

五、结束语

 

企业资金管理的会计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管理内容。货币资金的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对企业资金的有效运转有着积极作用,还关系到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切实改善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对保护自身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 鉴证业务 评价 内部控制

一、前言

随着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签证业务准则(试行)》、《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签证业务准则(试行)》的,明确了注册税务师的工作职责和法定业务,执业工作有章可循,提升了注册税务师的职业地位。另外,也对职业准则的执行标准进行制定,使行业更为标准化,职业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赋予注册税务师对鉴证业务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职能,给注册税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构建的职责分工制度和业务组织形式,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严格按照经营方针的要求贯彻执行,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具有效率性和经济性,完成对单位内部各项控制方法的合理评价和有效规划,提升经营管理效果和经济效益。内部控制要素主要包括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控制环境、监督检查和控制活动等。注册税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内部程序,明确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责任,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程序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好组织风险偏好控制工作,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内部控制及有效性对注册税务师取证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及实施效果,会对注册税务师的取证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有效时,能够确保生成的证据更为可靠,给注册税务师提供了更多适当和充分的证据进行控制测试,导致实质性测试减少。在对企业销售收入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证业务进行y试时,为了确保检查收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做好销售控制工作,有效的减少了抽查记账凭证实质性测试程序,避免了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复杂性。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注册税务师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和纳税调整要求。差率费的报销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报销程序和原始凭证内容与控制制度是否相符。如果出现不相符情况,注册会计师需要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做好逐笔检查工作,减少鉴证工作造成的风险,避免增加注册税务师的工作量[1]。

四、注册税务师如何在鉴证业务中评价内部控制

(一)案例简介

B有限公司是A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集团同时还拥有全资子公司C有限公司,B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销售网点,业务发展迅速。在2016年,B公司的全年销售总额为8126.27万元,总资产合计为15873.57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从B企业2016年的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上的数据显示,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23.89万元,应纳所得税额为155.97万元。B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决定委托注册税务师来对企业2016年的所得税汇算进行鉴证。

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对B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初评,审查发现,B企业在2016年的差率费为63.58万元,从谨慎性原则可以看出,B企业的差率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需要进一步进行核查,研究表明,B企业存在虚报差旅费现象,虚报的差旅费为4.86万元。

(二)注册税务师在鉴证业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内容

在对B企业的虚报应纳所得额进行审查时,发现企业存在虚报差旅费现象,为了进一步核查企业其他方面的所得税虚报情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

1.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注册税务师承担鉴证业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该项工作需要在注册税务师接受委托命令后执行,注册会计师要想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需要与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明确相关的书面文件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等。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制定及实施情况。

2.评价公司层面内部控制及有效性。(1)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内部因素的总称,对企业内部控制及执行情况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将内部环境作为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内部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机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设置于权责分配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应对的过程,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时进行识别和科学进行分析,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环节。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风险评估程序主要包括风险应对、风险识别、目标设定和风险分析等内容,需要按照以上程序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担、回避、承受和降低的形式来应对风险[2]。(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和手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完成。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审批控制、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三)评价公司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及有效性

注册税务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注重对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及有效性检查,要求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审核程序的要求开展各项内部控制审查工作。遵守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存在性。内部控制的具体事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成本费用、收入、短期投资、存货及应收票据等内容,注册税务师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出发:

1.检查岗位分工。要求注册税务师对鉴证业务的货币资金岗位进行控制,明确自身的权限和职责,做好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工作,了解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亲属回避制度开展各项会计工作,企业出纳人员不可兼任会计档案保管、稽核、债券债务账目登记等工作。对于一些敏感的会计岗位,要求做好岗位轮换工作,避免一人长时间担任一个岗位,做到会计人员彼此之间的互相监督和岗位监督。

2.授权审批。要求审批人员需要明确审批方式、程序、权限和责任等相关控制制度,明确货币资金的权限和职责单位,要求严格按照授权审批的程序,进行授权审批的申请、支付、复核和审批工作,按照支付程序的要求办理各项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确保货币资金审批的合理性,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入账。另外,为了确保授权审批制度的合理性,对授权审批人员的货币资金业务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授权审批人员直接接触到资金[3]。

3.控制及监督检查。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的控制及监督检查措施主要是指,企业需要对货币资金业务做好定期的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授权审批执行情况、岗位及人员配备情况和印章保管情况等。

五、结论

在鉴证业务中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新时期对注册税务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要想提升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要求注册税务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掌握内部控制方法。内部控制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财务管理、管理学、税收和风险管理等多个学科,要求注册税务师人员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丰富的执业经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业务的拓展。对注册税务师而言社会一项艰巨的任务,也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参考文献

[1]饶赛军,胡.专项鉴证业务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与风险防范[J].财会研究,2011,04:68-70.

第11篇

【关键词】 现金; 流转; 内部控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中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存放在金融机构的其他货币资金,以及企业持有的流动性强、期限短、变现风险小的现金等价物。企业现金充裕,可以及时购买必要的物资材料,支付员工薪酬、偿还到期债务;若现金短缺,轻则使企业不能够正常地生产经营,重则使企业出现生存危机。根据企业业务活动的性质,其现金流转可分为三类: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转。因此,做好企业现金流转内部控制,对防范资金流转风险、维护资金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对经营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探析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经营活动是指购买物资、销售产品、接受劳务、提供服务、支付税费等与经营相关的各种交易和事项。其现金流转的内部控制目标,首先是要维持经营现金链条的畅通。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对现金的调度能力,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计划地配置现金,在办理采购、研发、制造、生产、加工、销售业务的过程中合理使用现金,保持现金流转的动态平衡。其次是要推动存货和应收款项等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其周转次数,减少现金在此类流动资产上的沉淀占用。加强经营活动现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就是要保证现金流转活动高效运行,让现金在运转中为企业创造利润。最后是因经营活动现金有很强的流动性,出现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应采取措施确保经营现金安全完整。

(二)经营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1.开户环节。企业应当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经营业务的特点和经营地点的位置,合理选择开设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外币存款账户;完善对开立银行账户的管理制度,制定办理银行账户转账、收款、付款和结算等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流程;建立对银行账户开立、使用和注销的分级审核批准制度,使开户环节的业务活动均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

2.审批环节。将现金收支审批作为关键环节,是为了控制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不合理性。企业应建立完善现金收支的审批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审批制度中应确定在物资采购、固定资产采购、招待费用、办公用品、工程结算、借款等具体经营业务办理过程中,不同的管理人员具有的审批权限。经办人员应在上报审批的单据上详细说明时间、事由、金额等情况,各级管理人员在行使审批权限时应在相关的单据上签署意见并签名确认。

3.复核环节。严格地复核能够减少企业经营活动中现金流转舞弊和错误的行为。依据复核对象的不同,可将复核分为横向复核和纵向复核。横向复核是指平级或无上下级关系人员的相互核对,纵向复核是指上级对下级活动的复核。复核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包括:会计人员审查经营活动现金流转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有效,经济业务的办理流程是否符合授权规定,会计凭证是否经制单、复核、主管、出纳等人员复核盖章。

4.用印环节。印章是显示经济业务审批执行进程,也是明确用印人责任的印戳。用印审批人应与印章保管人相分离,保管人不得自己随意用印。应建立健全公章、合同章、部门章、银行印鉴章、法人章等印章的使用审批管理制度,完善用印流程。会计人员不得一人集中保管办理现金支付业务的全部银行印鉴章,银行印鉴章要与银行空白票据分开保管,企业法人章、财务负责人章和财务专用章要分人保管。

5.收付环节。经营活动现金流转在收付环节流入或流出,是现金收支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实现环节。因此,出纳在收付环节应按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进行收款和付款,向付款人开具收据,并要求收款人签名,确保收付款业务真实,收付款金额准确。会计人员应及时登记相关账簿,定期与出纳的库存现金核对。

6.记账环节。记账环节记录了经营现金流转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的轨迹,若记账环节出现了差错,会导致整个会计系统的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应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审核相关原始单据的真实合法性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并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

7.对账环节。对账是为保证会计各类账簿数据准确完整,对其中的数据与存在实物、现金、往来单位或个人信息数据等进行相互核对和检查的工作。会计人员在对账环节应关注:账簿记录同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之间的账证核对是否相符,各种总分类账、明细账、日记账之间相关数字的账账核对是否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有关内容之间的账表核对是否相符,账面结存数同财产物资、款项等实际结存数之间的账实核对是否相符。

二、对投资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探析

(一)投资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投资活动是指购建长期资产和投资及其处置不包括现金等价物在内的短期资产的经济活动。长期资产是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持有期限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投资活动既包括金融资产投资,也包括实物资产投资。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当量力而行,在现有的人力、物资、资金、管理等资源条件下合理投资,投资的项目应当符合自身发展规划并能突出主营业务。应当谨慎从事股票、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等高风险投资,对其他企业股权类的投资,应充分评估投资风险,确保产生有利的协同效应,给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二)投资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1.方案调研环节。对投资方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估方案中市场、财务、技术等条件的可行性,测算方案的现金流量和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及投资回收期,在不同方案中比较出其中的优先方案,评估投资方案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投资规模、时机和方向是否与企业发展状况相匹配。

2.方案审批环节。明确相关审批部门和人员对投资方案审批的权限、程序、方式和责任,严禁越权审批或未经审批就执行的投资活动。采用联签制度或集体决策制度,对重要的投资方案进行多人审议,通过集体决策确定最优的投资方案。

3.方案编制环节。根据确定的投资方案编制具体的投资活动现金使用计划,评估现有的现金存量以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对现金的需求,筹集投资活动所需要的现金,编制方案各节点现金收支流转计划。

4.方案实施环节。依据批准的投资计划,按进度分期及时地投放现金,严格控制现金支出的流量和时间,按照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各级审批人员应严格对投资项目现金支出的审批,杜绝各种舞弊和失误的行为发生,保证投资项目按计划有序地进行,完成的进度和质量符合方案要求。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及时监控投资方案的进展,动态地分析和评价投资方案的实施情况。

5.资产处置环节。投资资产的处置必须经过企业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的批准,且应聘请审计、评估、法律等专业机构,依据拟处置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和成新度,以及变现可能带来的净现金流量,客观评估拟处置资产的现行价值,确定有利于企业的资产处置方案。

三、对筹资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探析

(一)筹资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筹资活动是指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运用引入投资者资金、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商业本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筹资方式筹集现金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属于正常经营活动,不属于筹资活动,筹资活动会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结构和规模发生变化。筹资活动现金流转应对不同的筹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比较确定最优方案,制定具体计划,力求筹资成本最低,保证筹资活动现金流转及时、合理、安全、高效。

(二)筹资活动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1.方案调研环节。评估筹资方案的可行性,审核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筹资规模是否合适。评估筹资方案的经济性,审核筹资活动成本是否最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是否恰当,筹资发生的成本与取得的收益是否配比。评估筹资方案面临的风险,分析风险有哪些,风险大小是否适当、可控,是否与收益匹配。

2.方案审批环节。对经过调研充分论证的多项筹资方案,严格按照企业授权审批制度进行审批,择优确定其中的方案。在大额的筹资方案审批过程中应当实行联签制度或集体审议制度,保证筹资方案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方案编制环节。根据当前国内国外的经济与市场环境,拟定多项具体的筹资编制方案,计算比较不同方案中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金额,确定最优的筹资方案和筹资额,现金管理部门据此编制每一分解步骤的筹资计划和完成的时间节点目标。

4.方案实施环节。筹资方案的实施应当严格按照经企业决策机构批准的方案进行,通过与筹资合作各方签订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确保方案实施后能够实现预定的各项目标。

5.方案评价环节。对筹资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检查,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或预算支出现金。保管好发行股票、债券,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等筹资活动的相关原始单据。对实施完毕的筹资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出该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并与当初的计划目标比对,客观评价方案的执行情况,提出相应的奖惩建议。

四、对加强企业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加强制度建设

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现金流转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应根据《会计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各环节现金收支审批权限等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内控制度主要涉及现金收支流转活动的权限、复核、审批、收付等环节。制度建设应持续改进,不断清理、修订、健全现有的内控制度,使制度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二)完善内控流程

对现金流转活动实施内部控制,实际上是控制企业的现金收支业务活动。应当根据现金流转活动的业务流程,将各环节各步骤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现金流转活动内控流程。在实际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现金流转活动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现金流转活动内控流程的设计,必须与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相匹配,这样才能使现金内控流程更加优化。

(三)严格制度执行

制度本身是不会发挥作用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严格执行。不论多完善的现金流转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不认真执行,经营风险仍然难以规避。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首先,应广泛开展各项制度的学习宣贯活动,让全体员工了解熟悉制度,营造自觉遵守并执行制度的氛围。其次,应细化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部门或人员的收入绩效挂钩,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S]. 财会[2006] 号.

[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财会[2008]7号.

第12篇

关键词:采购业务;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22-01

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就是依据采购业务的业务发生频繁、工作量大、运行环节多、货物流动带动资金流动、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等工作特点,设计出规范整个业务流程和每个关键控制点的规定、方法、措施等,并规范执行,严格监督,认真考核,使采购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一、企业采购业务活动的内容。采购业务涉及实物资产收入、使用和处置,又涉及资金支付结算事项。以制造业为例,企业的采购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一)生产或管理部门根据采购预算或计划提出采购申请。企业的生产计划部门一般会根据顾客订单或者对销售预测和存货需求来分析决定生产授权,签发预先编号的生产通知单和材料需求报告。(二)对采购申请作出审批。审批人根据职责、权限等程序对采购申请作出审批。(三)实施采购。采购的过程包括联系商家、谈判、签订采购合同等。采购合同应预先编号并经过被授权的采购人员签名。(四)验收商品或劳务。采购物资或接受劳务后理应对着订单或购货合同进行验收,由独立部门或人员对货物或劳务进行品种、规格、数量和其他内容进行核实,并出具验收证明资料。(五)支付款项。(六)进行账务处理。以支票结算为例,在手工系统下,会计部门应根据已签发的支票编制付款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及其相关账薄。(七)对采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

二、采购控制制度的具体设计。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的要求,实现企业采购业务的控制目标,单位应建立以下制度。(一)采购业务岗位分工制度。只有进行了科学的岗位分工,才能有效预防采购业务的中的弊端,保证采购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二)采购业务授权批准制度。(三)请购制度。企业应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置物品或劳务类型,确定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四)采购业务审批制度。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的采购项目,应明确审批程序,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单位实际需要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五)采购业务验收制度。(六)采购业务付款制度。(七)采购业务监督检查制度。企业应建立采购业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关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三、采购业务的具体内部控制方法。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一般而言,我们把采购业务的环节归纳为采购预算、请购、采购作业、验收入库、货款结算、账务处理及检查分析与评价六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一)采购预算。采购预算是根据销售计划或生产进度,由使用部门填报“采购预算申请单”,经有关部门核准后,交采购部门编制。该环节具体控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划分申请采购部门。对于常备原料和生产用常备物料,通常由使用或仓储部门提出申请;对于常备物料中非生产用物料和非常不物料,可以由总务部门提出申请。2、采购预算编制。采购预算编制依据是个申请采购单位已获批准的“申请采购单”。采购预算内容包括采购品名、规格、质量标准、数量、单位价格等。3、采购预算批准。采购预算批准需要经过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如果单位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单位主要原料及其他金额较大的存货采购应有总经理、主管存货采购的副总经理、“三总”(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会议或联审等形式进行集体决策。(二)请购。采购部门收到请购单后和在最终发出购货订单前都必须对于对该数量、订购对象及发出购货订单时间三个方面做出决定。请购环节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1、采购申请控制。有关部门或人员应按以销定产和库存合理的原则,根据单位预算和实际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凡是不需用、不急用的材料一律不得采购或提前采购。2、审批控制。审批人根据职责、权限和程序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审批人应该要求请购人调整采购内容或拒绝批准。(三)采购。采购作业是以审批过的请购为依据实施采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决定供应商、采购价格、签订合同等事情,它是整个采购环节的关键控制环节。1、供应商的选择。选择供应商不仅要货比三家,而且更要注意从企业的战略出发,考虑原材料供应的长期性、稳定性。2、采购价格的控制。采购价格是最容易出现违纪、违规问题的环节。采购价格的控制需从组织、程序、授权与批准等方面进行控制。通常要首先控制制定价格的标准,可以考虑成本项目、价格制定方法等因素。3、采购数量、时间的控制。采购数量控制是对订购多少的控制。采购数量多,价格就便宜,但不是采购越多就越好。对采购数量的控制,采购部门应对每一份请购单审查其请购数量是否在控制限额的范围内。(四)验收。验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凭证审核。凭证审核的内容包括对入库存货的相关凭证加以确认。发现问题应及时与采购和生产部门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数量、质量的检验。对数量的检验包括实际交货量与交货通知单的数量是否一致;实际数量与订货单副本数量是否一致;实际交货量是否能达到生产作业计划中的需要量等。(五)付款。付款环节则侧重于现金流控制。付款申请由债权人已经销售发票提出,送交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报采购部门主管审批,经审批后的材料报送财会部门审核,审核无误后,由出纳直接付款。(六)采购业务检查分析与评价。单位应定期与供应商和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采购与付款业务相关岗位与人员的设置情况,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采购与付款业务验收制度的执行情况,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的管理。

作者单位:范丽娜 河北定兴第一中学

姜永涛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动力系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控制师协会(IIA)著.内部控制实务标准[M].中国内部控制协会编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