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近年农业发展

近年农业发展

时间:2023-07-11 17: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年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农业发展

第1篇

主席先生,总干事阁下,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我非常高兴参加本次大会,与各国同仁一起审视近年来的世界粮食和农业形势,共商全球粮农发展大计。

近年来,各国政府、国际社会为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消除饥饿和贫困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新的成效。

但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也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面临新的情况,世界粮食需求增长、价格普遍上涨、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能源产业兴起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任务更为艰巨。

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建议:发展中国家更加努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发达国家采取更切实的行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到2015年使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减半的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发展。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2年,粮食产量连续3年增长,今年又将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将突破5亿吨,实现连续4年增产。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稳定减少。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的压力加大,中国政府将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女士们,先生们:近几年来,生物能源产业在一些地区方兴未艾。我们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用玉米、植物油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充分利用农业农村废弃物,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固化,适度发展能源作物。

农产品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额补贴、高关税和规则不平衡,给发展中成员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支持多哈宣言确定的农业谈判长期目标和任务。我们认为新一轮农业谈判要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民生计、消除贫困等特殊关注,有效解决新成员的关注,切实提高发展中成员的市场准入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加快的今天,开展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更为重要。中国将秉持承诺,继续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愿意与世界各国在粮食和农业发展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通过FAO“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派出了近900名援外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我们认真落实2年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的有关承诺,通过援建农业示范中心、派出高级农业专家、开展人才培训等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

女士们,先生们:成立60多年来,FAO在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减少和消除贫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政府对此高度赞赏。目前FAO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FAO的工作,我们愿与全体成员国一道共同努力,促进FAO健康发展、提高效能,为促进世界农业发展和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做出更大贡献。

第2篇

关键词:韩国循环农业;东北农业发展

1中国耕地的重要性及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李世民曾说“农,天下之大本”。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一,中国的耕地面积不足全球的7%,我国农业用地的总面占全国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对于农业来说这种比例并不充足,而其中肥沃的黑土地只有105万km2,而中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了,但也正因为这样,耕地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如此庞大的人口大国,如果耕地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而近年来中国耕地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破坏耕地的“凶手”不仅是沙漠化的吞噬,同时人为破坏耕地严重,乱占耕地和土地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三江地区的耕地问题

我国农业的大粮仓非东北地区莫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地区,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保护基地,也是珍贵的黑土地,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的黑土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正在急剧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等,但其原因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的经营以及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土壤污染、无禁止使用化肥农药、耕作制度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耕作方式,对于三江地区尤为重要。

3韩国循环农业概述及对中国三江地区农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韩国循环农业是不污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遵循自然规律为主张,充分利用身边的天然物质来制作所需的生产资料,尊重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权利,以此来恢复被化肥、农药以及用机械耕翻而破坏的土壤,也有改善盐碱地的能力,还能应用到沙漠化防治中,是一种十分科学的耕地管理体系。循环农业充分尊重生命,反对依据人的欲望设计的剥削生命体的生产活动,主张让生命体的本能力量被充分挖掘出来,着重开发自然的能力,以此方法生产出的农畜产品,比人为干预的,品质更好、产量更高。这正是三江地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良策,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使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三江地区急需一种更为合理科学的耕种方式改善现状,韩国循环农业的出现,给三江地区带来了这样的方案。韩国循环农业遵循自然规律这一主张,正是解决三江地区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度开垦及土壤污染问题的良策,是低成本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从根本上对土壤进行恢复,运用秸秆等自然物质为土壤提供天然的肥料,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治理自然的产物,再好不过了。

结束语

针对制约三江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借鉴韩国循环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条件,加快农业向科学化的发展而努力。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只是关系到三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关系到全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竭泽而渔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再实施下去,要发展低投入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让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农业走向正轨,才能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抓住吸取这次韩国循环农业的经验的机会,努力建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参考文献:

[1]乌裕尔.韩国的亲环境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B版)(三农中国),2006(12).

[2]邓启明,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06).

[3]强百发,黄天柱.韩国农业发展和政策调整方向[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2).

[4]胡晓兵,陈凡.循环农业的生态学阐释[J].科技成果纵横,2006(02).

第3篇

关键词:保定市;农业现状;转型升级

一、保定市农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保定市是农业大市而非强市。保定市农业有粮食、畜牧、蔬菜、林果四大产业,传统农业产量较大;保定市地理位置优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打开京津客源市场是当前促进保定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格局,形成了唐县食用菌等一批规模大、品牌硬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但是因为多种原因,以上优势并未带来的足够的附加增值,农民收入始终不高,农业经济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发展保定市农业经济,助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转型升级需要深化。

二、保定市农业转型升级策略分析

(一)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保定市农业供给侧的调整既要考虑产业发展所处的大环境、结合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又要跟随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1.主动调整,积极参与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的国家战略,农业协同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保定市已不能简单定位为京津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而是需要在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做出更加符合未来发展思路、符合实际需求的功能定位。保定市的农业发展要有大局思维,站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整体角度做设计,要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的科技、人才、信息等全方位的资源,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放大实验与全面转化,让农业发展成果服务三地人民;要充分利用三地市场、资金资源,做好农业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化,农业的合理分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保定市农民收入;要做好合理的产品功能区域划分与推广,做好主粮生产区、经济作物产区的设计与生产模式改进,做好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与推广放大,做好休闲农业等其他新型农业形式的设计与尝试。

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1)适当的工业化

现代的农业要以技术为核心,采取工业化的经营模式,但不同的农业类别适合不同的规模。对于主粮农业,传统的精耕细作曾经提高了产量,为我国的吃饭问题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未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和其他各种成本的饿升高,传统农业将越来越难以为继,一定会逐步淘汰,而且主粮作物是最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类别,保定市应及早采取配套措施,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规模经营模式;特色农业及产业化近年来在保定发展迅速,已经超过主粮作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并且从收入水平来看能达到甚至超过城镇居民,在将来特色农业可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类别,保定市需要做好服务,把特色农业从小范围推广到具备条件的全市地区,服务好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大市场;绿色农业则是当今国内外产品质量法的普遍要求,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农产品质量卫生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保定市不能被动适应,要主动引领,走在绿色农业发展的前列;外向型农业主要包括农产品出口、观光休闲农业等,保定市具备一些外向型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保定市要承接京津的部分农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功能,对于保定市外向型农业发展是个机会。

(2)综合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

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典型体现,保定市的农业现代化要站在京津冀农业协同的平台上,放眼全国、紧跟世界潮流,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的生产模式,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利用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效益的提高。

(二)加大农业政策支持

1.财政、金融支持

长久以来农业体现出很大的公益性产业特征,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偏低,造成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保定市现代农业发展也处在一个缺乏收入支持、发展动力不足的状态中,前期通过减免税收、政策补贴等财政手段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未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与现代化。

今后保定市农业现代化仍然离不开财政支持,并且还要继续研究、推广农村产权流转、资金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整体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2.信息、服务支持

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民作为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主体,信息流通不畅,市场影响力微弱,经常被市场波动冲击自身经营收入。现代农业从商业模式上应该克服以上弊端,这就要求政府采用官方信息平台、引领区域农业合作等多种手段,为农户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还要求经营主体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专业素养,很难想象大量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去搞现代农业的前途会好,所以有必要政府引领多种农村的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的培训,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执行水平。

(三)构建农民增收政策体系

只有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吸引回、留住高素质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才具有可行性,而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多方面下手。

第4篇

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10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30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㈠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10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以奖代补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礼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04年以来陆续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㈡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田污染。

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

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信息劣势。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前,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㈠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到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加入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㈡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㈢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礼县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

农村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促进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经营管理尚未完善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使得农村经营取得了一定的大发展。加之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尽管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经营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现在我国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村经营的一大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亟需新的活力促进其发展,促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农村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落后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渐渐的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较为单一,面对现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为落后,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较缺乏

要想完善农村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农业的大发展,需要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进行专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但就当前我国的农村管理形式来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专业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使得一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而未能进行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不够

农村经营的管理层面对农村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管理层人员认为在农村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农村的发展只要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缺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对农村的专业化经营意识淡薄。

(二)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较低

我国实行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民都是以小家小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村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较高,致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增长较慢。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程度较低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近年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出现,广大农村的劳动力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少并且质量较低,很难实现农村地区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加之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将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整合农村地区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和市场资源等,利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在自愿、自主的条件下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增进政府和农民间的沟通,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

(二)加强管理层的相关意识

管理层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层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积极的组织管理层人员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学习,使管理层人员深入地了解农村经营管理给农村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加快了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水平,推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积极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以及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同时针对农业经营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结语

加强对农村经营管理的完善,推动农业的发展进程。相关部门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地区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农民的有效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进程[J].吉林农业,2015(12).

[2]陈晓华.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3(06).

第6篇

1.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类型

1.1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污染的成本

化肥生产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对水环境与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从相关统计的数据来看,农业化学用品、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废弃物使用都会污染到人体健康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1.2 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影响颇为严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3 农药的使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快乐一定的危害,农药流失对水体、生物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1.4 除了上文中的危害,农业种植中的有机废弃物对环境也产生了颇为严重的严重,尤其是对畜禽的规模化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引起的水土流失、河道淤泥等情况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另外,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情况

2.1 农业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与西方农业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的农业具有人口压力较大,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广泛新与持久性。

首先,人口压力约束

我国农业在利税上一直未养活中国人在努力,在达到温饱后人们对粮食产量的要求在不断降低,但庞大的人口压力仍使我国的农业担负重要的使命。国外的专家一直都预测我国的粮食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都在强大的人口压力下生存。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低,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均农业资源量在不断减少。

其次,精细耕作为主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精细耕作为主,主要是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与西方的资本密集型农业大国相比,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

最后,降水与耕地分布不均

农业用水是耗水最大的,由于我国地域环境的影响,灌溉是必须的,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仍是制约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2 化肥、农药等物品的使用威胁到环境的质量

巨大的人口压力使产量成为我国农业种植最主要的目标,为了增加产量,我国多数农业种植都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增加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在化肥使用中存在着品种不合理、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且施用水平在区域间十分不合理;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则存在乱用药,药太多的问题,导致植物中度现象十分严重;农膜则主要存在膜薄,地膜残留问题严重的情况。

2.3 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由于我国耕地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我国农业对水资源十分依赖,没有灌溉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根本无法存在,中国灌溉农田的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量的70%,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灌区面积产量是旱地的2.5倍,近年来,我国灌溉农田面积在不断增加,南水北调工程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的水资源都面临十分紧张的情况,地下水在不断减少,形势十分紧迫。

3.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我国农业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也有了明显改善,增加收入成为发展的最大动力。

3.1 机会成本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非农产业提供了收入较高的就业机会,包括城市就业机会与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很多农民放弃农业种植进城打工,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最主要的方式。

3.2 生产能力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量不断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为了限制农业对环境的破坏,除了使农业退出边际土地,至少不进一步将边际土地转为农用。同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坡地耕地变成草场或果园,增加植被覆盖量。

3.3 收入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产量目标与效益目标,产量目标体现的是社会功能,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剂人类生存,效益目标则主要体现了农业的产业功能,就是以效益与利润最为评价的标准,促使农业结构的转变。农业机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环境,除了增加了植被的覆盖面积外,也保护了环境,避免了魏国为了增加产量而损害耕地的情况。但同时增加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污染。

结束语:

第7篇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功能

(一)农业的概念的界定

目前,大家普遍认同关于休闲农业定义:充分利用农田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衣耕文化、农业自然环境、乡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建设,以发挥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为游人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空间环境,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绿色产业模式。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

经济功能。休闲农业能够提供大量名优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从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生态环保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产业,是城市环境的最佳卫士,可以净化环境,吸收反射噪声,调节区域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环境喷量,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发挥生态屏障功能。

社会功能。现代休闲农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到郊区去,促进公众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和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转变了农民传统、落后的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减轻了城乡居民之间的隔阂。

二、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苍南县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休闲农业发展迅猛。经过多年的发展,苍南县休闲农业项目从较低层次、单一功能的观光型,向较高层次、多功能的参与性项目过渡。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分布也逐渐扩展。目前苍南县休闲农业的类型主要有观光体验型、农家乐体验型、生态休闲度假型和乡村民俗文化型等四种。

三、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苍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

苍南县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文资源丰富,如有明代浙南抗倭重镇国家一级文保单位――蒲壮所城、瓷古村落――碗窑古寨等。苍南县农业发展观情景良好。苍南是全国番茄重点产区之一、全省设施蔬菜四个重点优势产区之一和全省最大的紫菜和海参养殖基地。地理位置优越,苍南已成为温州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阵地,是连接温州都市圈和福州城市圈的重要节点,也是海西区、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的共振区。近些年来,又加上苍南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休闲农业需求进一步增长。其次,政府力度增大,区域协作发展迅速助推发展。最后,区域交通格局变迁加快发展。目前,苍南成为浙南闽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挑战

首先,周边县市区休闲农业的竞争。周边县(市、区)休闲农业的发展,造成苍南与周边(市、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瑞安的雅林现代农业园、瓯海白云山农业观光园等。其次,市场变化迅速,游客需求提高的威胁。由于休闲农业在各地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旅游者们对农业旅游产品种类、旅游产品品味和旅游服务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最后,城市发展对休闲农业的威胁。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客观上会给农业产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苍南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苍南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为促进苍南休闲农业加快发展,要充分利用浙台经贸合作区优势,遵循“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以新奇、特农产品生产为主,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一批休闲农业业集聚平台建设。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等一批重点产业平台项目,发挥产业平台的集中、集聚、集约效应,形成“都市里的田园”、“山区里的田园社区”。

(二)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加强组织协调。设立由县长为组长,农办、农业、发改等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县、功能区、镇(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构设置。

优化考核体系。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将总体目标、近远期任务、项目建设安排等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考核中,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加大资金支持。积极引入金融机构、大型企业、浙商台商等对休闲农业发展建设项目的投资,构建“浙商回归”、“台商引进”、工商资本和农民投资等多层次立体型的投资格局。

保障土地供给。完善土地要素保障机制,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原则,积极探索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

第8篇

关键词: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的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不断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村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难题,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韩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我们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样板;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经历了农村聚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几个阶段,尽管曲折艰辛,但是还是推动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一、东部沿海农业近年发展情况概述

(一)东部沿海省份农业对沿海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从上图可以看出,即使是农业产值最高的山东省,2011年全省也才3900多亿,而以经济发达著称的浙江省,全省农业总值区区1500多亿,和福建不相上下。东部沿海的农业产值偏低,在GDP中的贡献不强,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匹配。

(二)东部沿海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东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但是由于京、沪、津三个直辖市农业比重更小,以城市为主,故不采用三市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沿海7省农业平均增长速度在4.0%——4.4%之间,除海南省因为基数较低而增长速度稍微好一点(均速6.56%)以外,其余6省平均增长速度只有近4%,落后于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农业发展问题:系统论的视角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在1932年提出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系统论给我们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思路。农业当然是一个系统,要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其结构、动力、要素几方面都得到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农业发展动力、农业发展的业态三个维度就构成一个三维的立体动态结构。 这三个维度必须联动发展、整体推进才能切实地推动沿海农业的持续增长。

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农业自身内在的基本矛盾无疑是其根本动力,但是从表象上看,推动农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却是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可以作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致使农业主体改造对象能力的提高。

所谓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结构造方式,从数量上表现为一种比例关系。结构往往会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农业系统的结构就是其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况。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系统的主结构,是农业的骨架。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业系统内部要素发挥作用提供了结构上的可能。

业态是农业的外在表象,也是农业系统依赖的载体。什么样的业态才是最理想的形式呢?一个耗能最少、有利于能量的循环和充分利用的农业业态才是最好的选择。业态的优化是最直观的的外化表层。

动力、结构、业态三个向量相辅相成构成农业发展的一个三维立体。

三、东部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立体”路径探讨

(一)农业发展结构的优化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对农业发展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对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就是把农业内部各个比例协调好,使农业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源、要素能够优化调配,使农业内部各个行业互相依赖,互为所用;对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优化,指的是国家层面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包括政府根据国内市场形势和国际形势变换所采取的一系列价格、利率方面的优惠措施等。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农业要素的链结与构成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要实现农业内部要素组成结构的合理化,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以“一次性”开发的方式让资源枯竭。寻求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四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协调,既弥补由于某些部门的滞后发展所造成的木桶短板,也要遏制某些部门的不合常规的发展超过市场需求的所谓“长处”。

(二)农业发展的业态优化

仅有结构的优化,对于农业系统来说,还是不够的。还得从农业的业态上下功夫。农业的业态是农业系统的载体。生态农业是优质高效农业可供选择的优质业态。

东部沿海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这将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遏制这一现象,必须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由于发展方式的落后,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源性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使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白和盛等人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稻麦双链型“草-鹅- 稻+鸭”生态农业体系进行了研究和示范,分析了该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稻-蛙”模式中 经济效益达2163~4693元/亩,而单纯种植水稻的试验地中 经济效益仅2607 元/亩,“稻-蛙”模式是单纯种水稻经济效益的3.56~7.71倍,而且栽培出的水稻由于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其稻谷的质量要比对照单纯种植水稻的稻谷更好。

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畜牧业。目前消费者喜好无公害产品,要提高市场竞争力, 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农业技术保障体系是发展生态的技术支撑。完备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保护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等方面,农村基层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所需要的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三)农业发展动力的优化

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把新发明或新发现引入生产体系,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的农产品或生产方法的产生,到普遍推广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一系列的活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是指政府、企业、公众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及相应的管理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的经济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政策、科技、投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三个要素,在这3个要素中,只有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因为政策因素经过一定时期后会进入稳定期;劳动力和物质投入对农业推动的顶峰期则已经过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业发展一定阶段后,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支持农业的各种政策因素的逐步到位,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措施保证:要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改善农村信息条件的作用;改革政府公共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农业研发投资比例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左右;提高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引进农业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1.白和盛, 张家宏, 王守红等.草- 鹅- 稻- 鸭”生态农业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

2.赵宇,信惠雯.浅析农村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1(1).

3.赵详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1(1).

4.张富刚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

5.周丕娟.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6.欧阳涛,肖海燕,袁辉斌.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2).

7.于娟.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初探[J].经济师,2011(1).

第9篇

[关键词] 农机 购置 补贴机制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09-01

1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程

上世纪末,我国政府部门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措施,并于2003年起引入西方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1]。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其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农业现代化需以高经济水平为前提,政府部门促进农业发展的公告为辅助条件,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加大对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与推动力度。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呈现高速前进的状态,这种经济模式为我国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提供了良好平台,这就表明我国拥有支持、鼓励农业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②随着我国广大农民现代意识的增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受我国近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中国已经具备对农业机械化实施财政补贴的资本与能力[2]。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农业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的轨道,但其机械化程度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此外,我国农业还面临传统生产模式制约的现象,部分地区拘泥于传统的手工耕种方式,尚未接受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相关部门需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开展相应改革活动,带领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促使社会承担起带动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责任[3]。

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体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缺失的现象,这就需要农业监管部门深入完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秩序与管理体制。同时,由于我国类似于红薯类的农作物种植、收割未采用机械化设备,水稻类农作物正处于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的瓶颈时期,因此,我国财政部门需下达多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从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2 对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思考

由于我国属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共同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受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影响,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改革局面[4]。为带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现代化、机械化领域,我国国家、社会与公众需共同承担起发展农业的重担,这就要求国家增加对农业机械购置、农民土地耕种等方面的补贴数量,例如:合理调整现有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措施,明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收益群体与农机种类,从而在引导农民接受现代化农耕思维的基础上,树立自身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人翁地位。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需标明补贴目录,并将该目录作为指导农业机械化进度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发放阶段,国家不再采用将补贴直接发放给机械设备厂家的方式,而是将补贴直接送至农民群众的受众,从而实现农民群众直接受益。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从未减弱对农业问题的重视力度,且在近年来逐渐加大对农业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视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入完善了农业创新体制,因此,我国农业的综合水平、生产能力、根本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5]。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总收入的增加,为国家采取支持、鼓励农业发展的制度提供了物质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水平与应用效果。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所采用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具有稳定性、补偿性、维持性等特点,这就表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能够充分激发农民农耕的潜力与积极性。

受各地区经济背景差异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层次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各地级政府部门需及时掌握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明确补贴金额与补贴条款,从而实现财政拨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 结语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处于变革时期的关键阶段,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层次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国内、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显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是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践效果良好,这就表明我国需继续重视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官华平,周志华.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调研世界,2011(10):27-33.

[2]陈湘涛,占金刚.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1-4.

[3]潘荣翠.农机购置补贴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机械化,2010(2):11-13.

第10篇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推广全膜沟播玉米、发展草食畜牧、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展生态农业示范片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初步形成了一批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模式。

1.1种养结合的农牧互补型秸秆资源利用模式

近几年,临夏州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面积稳定在10万hm2以上,每年的秸秆总量达400多万t,采用秸秆粉碎氨化青贮技术和玉米秸秆揉丝包膜袋装青贮技术,使秸秆得到充分利用,全州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7.6%。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该州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全州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初步形成了农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实践证明,“玉米秸秆—粉碎青贮—养殖”这一综合循环模式是临夏州发展时间比较长,也是比较成功的模式之一。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发展产生的畜禽粪便成为农业生产必须的肥料,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

1.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型畜禽粪便利用模式

全州已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5万户,联户沼气10处,大型养殖场沼气11处,服务网点605个,农村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42%,适宜地区沼气普及率达到65%。沼气的发展,构筑起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网,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一方面,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用来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据了解,一座沼气池每年可节省做饭用煤、照明用电开支近1000元;沼液、沼渣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每年节省化肥、农药开支400元;沼液养畜增效可达400元。每口沼气池每年产沼气相当于约0.233hm2薪炭林或0.133hm2林地或10hm2干旱草地的年生长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等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

1.3多位一体的节本增效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生产模式

临夏州本着“集中连片、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原则,采取政策推、资金扶、技术帮、示范带等措施,在永靖县川塬、临夏县北塬、临夏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全州设施蔬菜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0.61万hm2。并将沼气建设与塑料大棚及节能温室相结合,在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粮)”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把沼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极大地提高了无公害生产水平。至2014年底,全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个、总面积66980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产品6个,地理标志产品4个,品种4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年均合格率在99%以上。通过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发挥品牌效应,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创出了和政辣椒、坡头韭菜、临夏市糯玉米、刘家峡樱桃西红柿、西甜瓜、唐汪葵花籽、大河家蛋皮核桃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

1.4休闲旅游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在该州临夏市城郊和各县县城郊区,利用果园、菜园等发展起了形形的“茶园”“、山庄”、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娱乐餐饮服务。如永靖县太极镇上古、下古村以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为目标,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培育壮大无公害蔬菜、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养殖等特色产业。和政县以优势特色产业油菜为品牌,举办“油菜旅游节”活动,临夏县莲花镇以花椒为品牌,举办“花椒旅游节”活动。这种模式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临夏州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夏州循环农业建设虽然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2.1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

部分干部群众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现象。部分农民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对适量播种技术和农作物需肥规律缺乏认识。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影响了循环农业实施效果。

2.2循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循环农业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临夏州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整体规模偏小,农业清洁生产能力低,加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距循环型现代农业经济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2.3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临夏州循环农业主体仍然是极度分散、信息较为闭塞、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户个体,存在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分散落后,资金投入、相互联结能力差。县级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的老方法,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

2.4综合应用率不高

近年来,临夏州农村沼气建设数量迅速增加,同时,也暴露出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整体偏低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沼气池建好后,畜圈、厕所、厨房的改造跟不上,导致“三改配套”率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沼液的利用目前仅限于部分农户的自发行为,利用模式单一,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5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循环农业建设源头控制的主要任务。由于施肥结构不尽合理,有机肥、绿肥数量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状变差,耕地质量下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仍将长期存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实现质的突破任重而道远。

3临夏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临夏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农业地区,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延伸农业功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切实保障农业安全的原则。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把循环农业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靠科技支撑,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提高思想认识,科学制定规划

应高度重视循环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巨大作用,保证循环农业产生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更新农民观念,使农民逐渐接受生态发展观、循环农业观,自觉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循环农业向产业化转型。还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2加快园区建设,典型示范带动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快临夏县北塬现代农业园区、永靖县刘家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夏市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在园区内推进循环农业试点,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通过循环农业试点村、试点乡、试点县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对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示范和推广,逐步形成乡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等循环农业示范和推广应用体系。

3.3强化生态基础,推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的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种菜、喂猪,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4加大科技投入,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发展循环农业需要以高新科技作为技术保护,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5实行标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成果的标准。应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可依。通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走上城乡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3.6积极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5-01

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有效地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现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一、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民,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现状改善,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中国实施各项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做出各种努力。在众多农业发展政策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在新时期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虽然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当前还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

(一)被动性

从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都是积极的,但是近几年,土地的转包情况在逐渐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而且其去向和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转包在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是无法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1]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和无序性,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土地纠纷等问题。

(二)不顺畅

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流转不畅,这些影响土地流转不畅的因素主要有:当前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处于不完善的现状;当前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没有形成;土地供需受到限制等等。虽然实施土地流转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依然存在不顺畅的问题。

(三)不规范

农村地区和城市存在差异性,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多在城市地区实施,而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相对较少,除非是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会在农村实施。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实施的政策,也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文献制度,造成无法有效的实施。例如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就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很多土地流转都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相对分散、零碎等等。

综合进行分析,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二、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经济实力,为了有效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国家将农业发展中的相关制定、法律等进行完善,为土地流转的实施提供保障。当前人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也将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土地分配中产生的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多以户为主,土地分布相对的分散和零碎,单一进行土地的耕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很多农民开始进行土地承包,实施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将农业种植规模进行扩大,实现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而土地流转为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有力的发展条件。

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到其他行业、产业中发展,而农村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其农业生产范围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土地流转将农业种植中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增加,机械直接和间接投入,在也不断地提升,这些和农业生产机械、种植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将农民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集中管理和集中经营,形成农业种植特色,促进农业的规范化管理。在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时代和发展向相适应,努力的向国际上其他国际的经济实力靠拢。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需要在大力的进行农业发展,将三农问题解决,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实施土地流转,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将农业、农村等相关的问题解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农业发展实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虽然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的被解决,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第12篇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所辖范围包括市区以及下辖的10个县(县级市)。该市作为河北省起步较晚的城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匮乏,主要以农业经济为发展主体。根据相关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衡水市土地总面积1325.68万亩,其中农用地1044.68万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8.81%;农用地中用于耕地的面积有856.34万亩,占比高达81.97%。同时,截至2012年,衡水市总人口为4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340.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252。2011年衡水市被列入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其中有9个县(除饶阳县和桃城区外)被列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因此,衡水市农业人口较多,农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衡水市经济社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该市特色农业经济,减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鼓励和发展具有特色性和高效性的生态农业。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针对企业进行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时,提出了SWOT分析法。该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优劣势,而外部因素则包括研究对象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对内外部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等。本文基于上述思想,对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为加快该市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二、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自然资源优势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向东北缓慢倾斜,境内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美誉的衡水湖,河流水系分布较广。同时,衡水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为温暖半干旱型,四季气候特点分明。土壤类型主要以土层深厚的潮土为主,全市潮土亚类面积达43.40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2.10%。此外,衡水市在矿产、油气和地热等资源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蔬菜、家畜等。自然资源优势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有利于该市新型生态化产品的开发、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技术的改造与推广等,进而推动该市快速形成现代农业体系。

2.特色产业优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经过多年的努力,衡水在建设农业强市,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的成就。例如饶阳蔬菜、安平生猪、阜城西瓜、深州蜜桃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形成了特色优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变革,为应对传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衡水市也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园区和合作社,例如邓庄农业园区、武强现代农业示范区、饶阳蔬菜百里长廊等。这种特色产业优势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了该市生态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历史条件原因,衡水市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无形之中形成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衡水市总人口为4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340.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以城镇人口占比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其中唐山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均超过了50%,而衡水市城镇化水平最低,仅为41.39%,较全省平均水平和唐山市分别低5.41和12.21个百分点。这说明衡水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需往城镇进行转移,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区位优势石黄高速、衡德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G106、G307两条国道,S040、S302等12条省道,以及京九铁路、石德铁路等8条铁路都经过衡水市,使之成为贯穿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衡水市也是环渤海经济圈、首都经济圈以及冀中南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较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对该市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都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文化优势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以生态文化作为思想支撑,指导和引领人们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衡水市作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曾涌现出董仲舒、高适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因此,衡水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文化方面的优势,例如董仲舒思想中的和谐、重民等思想理念对该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W)分析

1.经济实力薄弱衡水市是河北省起步较晚的农业城市,受建市时间短、历史欠账多和资源基础条件差等因素影响,该市工业发展落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经济实力较全省及其他城市比,呈现出较为薄弱的态势。2012年衡水市生产总值实现1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5%,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8.7%、51.7%和29.6%,但是该市的整体经济仍处于全省11个地级市的后三位[1]。宏观层面上,以GDP总量作为衡量指标,2012年河北省各辖市中,GDP总量最高的是唐山市,为5861.6亿元,最低的是衡水市,仅1011.50亿元,唐山市经济总量约为衡水市的5.79倍。微观层面上,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2012年河北省各辖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唐山市,为79526元,最低的是邢台市,约为21410元[7]。而衡水市人均GDP22907元,处于倒数第二位,仅比邢台市高1497元,却比唐山市低56619元。可见,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层面看,衡水

2.技术水平落后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技术状况的好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对生态农业这种需要依靠高科技作为支撑的产业更是至关重要[1]287。虽然近年来衡水市政府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和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整个衡水市只有473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以及地质勘查,而从事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科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可见,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成为了制约衡水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衡水市虽然是个农业大市,但其农业产业化水平并不高,龙头经营组织数量少,缺少规模性的龙头企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11年该市龙头经营组织总数只有110个。这些经营组织中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25个。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少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偏低,制约了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并且很难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本来具有知名度的一些生态农产品因规模小而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的持续有效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影响。近年来,虽然衡水市也在积极不断地进行生态保护机制的创新,制定和实施污染减排措施,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仍较为严重。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统计信息,2013年5-11月衡水市始终处于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同时2013年全年中该市空气质量有10天优,69天良,127天轻度污染,59天中度污染,65天重度污染,33天严重污染,超标天数比例高达78%[8]。

(三)机遇(O)分析

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契机自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地位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此的高度重视,而生态农业建设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和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也在逐渐关注。因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核心概念之一就是生产生态产品,而生产生态产品也就意味着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这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以绿色需求为市场发展前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与转变,追求绿色生态产品、进行绿色消费成为21世纪的一大特色潮流。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开始加大对休闲娱乐的关注,积极参与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见,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未来我国消费市场主要是以绿色需求为主。近年来,衡水市凭借自身特色农产品、衡水湖等自然生态观光区等优势,一直作为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供应农产品与观光旅游等服务的重要基地,加上人们对特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亟需更多的生态产品供应量,这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载体由于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为原则,强调绿色低碳、生态节能等基本理念,所以城镇化建设中必然会涉及到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来促进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而且还需要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等。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汇集高素质的人才及先进的技术,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做大做强。此外,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因此,衡水市生态农业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载体,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发展平台2012年衡水市武强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该市首例,并且该批农业示范区中河北省也仅有4个。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积极效应,该区已经筹划并正在实施高标准、大板块、大循环建设北大洼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蔬菜、奶牛等特色产业方面初现规模,并且国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入驻。因此,要鼓励和扶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方案,从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入手,使其成为发展衡水市生态农业的新平台,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四)威胁(T)分析

1.相关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和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其创新和变革是经济长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制约着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目前,虽然衡水市政府也在积极倡导生态环保与生态发展,但主要是围绕衡水湖和城镇进行植树造林,建设森林公园和林业园区,关于生态产业制定的战略和采取的措施较少。现有的政策制度也仅限于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工程,与生态农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该市生态农业的推进与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地等资源的日渐短缺和空气质量状况较差等方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些基础资源的需要。近年来,衡水市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地下水质、土壤土质污染较严重,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等。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造成了生态农业缺乏发展的物质资源和条件,阻碍了其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成为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威胁与挑战。

三、衡水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本文分别针对政府、企业和农户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便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促进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做到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健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需要政府在该时期中对市场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因此,对于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健全管理体制。根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优劣势,结合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短长期规划,以布局规划来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来讲,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来保障和满足其需要。例如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技术的引进或创新需要较高的成本,而这些成本一般很难通过企业或农户自身来提供,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放宽金融机构的贷款限制政策,给予企业和农户一定的优惠与补贴,以便能够尽可能降低其发展成本。

(二)发挥和强化企业带头示范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民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使生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可以与农民通过不同方式的链接,共同发展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拓展和占领市场份额。例如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这样的生态产品,一般前期投入和最终产出之间有时间跨度不等的周期,要做到生态无公害化,期间需要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等精细的技术指导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等管理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给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去完成,政府只需适时监督资金的主要流向和项目的进度及绩效即可。对于企业本身,要着眼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生态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创新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入驻示范园区的企业,要及时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当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来合理定位,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拓宽产业链的横纵向延伸,实现产业化和生态化经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依托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占领和拓宽市场,提升自身的荣誉、口碑和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