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事例

传统文化的事例

时间:2023-07-11 17:3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事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事例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思想政治教育;

G711

中职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通道导致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侵蚀学生思想意识,对此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是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现代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一步整理得来的一系列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未来的从业道路上更加适应社会与岗位的要求,以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本国民族文化,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特殊思想教育,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与学生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本土风俗文化具有同源性,更易被学生认可接受。

二、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作用及具体方法

(一)作用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爱国主义思想也是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为基础的教育,其包含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中职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基础建设任务,学生需要有着为祖国奉献的思想精神才能自我激励认真负责并完成建设祖国的任务。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指导学生制定积极的人生规划,以保证学生能够用积极热情的生活工作态度去对待人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能够按照义务要求在社会的不同岗位中履行职责,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

2.树立和谐发展思想,利于学生融入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的思想观念为中心,“和”指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复杂多变,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很难做到仁爱待人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使得许多学生因一时的失误错过许多好的发展机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指导学生严于律己、仁爱待人,教会学生待人处事的态度。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可稳定即将入职学生浮躁的心理,纠正现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实用主义心理,避免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消除学生疑虑,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现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虽然为学生的学习培养、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但却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诸多矛盾也为学生带来了许多疑虑。西方文化功利性为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道德为主,而现今一些网络言论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泛化,导致学生处理事情上对主道德还是主利益而疑虑。另外,传统文化集体利益为主,而现今社会强调个人权利,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冲突时,学生也困惑正确的选择。对此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令学生明确道德界限与个人所享有的相应权利,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政治相关实际问题。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宽广,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令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起到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方法

1.注重实例举证,加强示范教学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需要加强经典实例引入分析,以经典人物形象引领学生感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辩证地分析事例中涉及的思想内涵。在事例的选取上,教师应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新鲜事例,并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不能一味地为学生展现正面,也要从反面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想,进而让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应当注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

2.添加文化情节,重视传统思想教育

可以在课堂设计上添加文化教学情节,让学生模拟历史文化人物,以情景扮演、小品、演讲等方式进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促使学生切身了解感受文化人物的思想,主观感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可以积极扩展教学途径,如通过建立校园思想政治教W网络平台并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正能量”辐射,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学生思想,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

3.结合中职背景,构建传统文化下职业思想政治教学课堂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参与度,促使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的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运用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教师课堂设计应当积极以职场为背景,向学生展示实际职场工作中涉及到的思想政治矛盾以及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思想态度来面对职场存在的各种难题。教师也可以采取实习式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到工厂实习,培养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而构建传统文化下职业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三、结语

中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培养,指导学生形成正向人生观与价值观。现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冲击,中西方文化相互排斥必然导致学生在生活乃至今后职业生涯存在待人处事的矛盾。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处,结合时展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度与宽度,提高学生为人处事能力,利于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个性化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50-01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第3篇

中国无疑是传统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资源和迄今熠熠生辉、异常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资源上,我国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是,传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当代的文化生产、文化创造也具有优势。美国就其传统文化资源来说,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文化生产、文化创造的能力却在世界上占据领先的地位。一个国家在当代文化上的地位、实力和影响力,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其在当代的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和创新力。

固然,任何文化创造与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都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与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为当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矿藏和无限的可能。但是,如何将这种资源的优势、潜在的能量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还需要当代文化人的再创造与不断的探索、创新,而绝不能躺在传统资源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在这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创新的关系便成为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在处理这种传统与当代、资源与创新这样一个既老且新的问题上,首先,应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敬畏之心、尊崇之情,真正热爱她,真切理解她,真心学习她,把握其精髓神韵,纯熟掌握其表达语言和表现形式,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其次,能够“出乎其外”,充分发挥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以富有时代感的全新的体验、情感和主题,创造出崭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使自己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华丽转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和提高。再次,坚决拒绝快餐文化风潮的影响,彻底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一种“精品意识”、“经典意识”,对作品精益求精,反复打磨,使其经得起受众及时间的双重检验。第四,深入研究当代文化艺术的接受者、欣赏者的受众心理和接受需求,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让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直抵人心深处,与广大受众实现无隔膜无障碍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第五,在我们所处的“地球村”时代,文化艺术创造者还应有一种国际的、全人类的视野和情怀,尽可能地运用为全人类的受众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文化艺术符号与语言来表现和表达,使自己创造的作品不只属于中国,而且能够走向世界,为其他国度、其他民族的人民所激赏和热爱。

实际上,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以进行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在当代中国并不是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上世纪50年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并获得非凡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此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传统戏曲的形式改编民间广为流传的“梁祝传说”,在艺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极大成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则要运用小提琴这种西方的乐器和协奏曲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对梁祝传说及越剧音乐素材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再一次的转化与再创造。这无疑是一次更为困难的再创造。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者们,包括作曲者何占豪、陈刚和演奏者俞丽拿等人,以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熟悉和对艺术创造的真诚与热情,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为中国,也为全世界,奉献了一部久演不衰的小提琴精品杰作,成就了一部与那些西方交响乐名曲相比毫不逊色的真正的经典。该作品的成功及其宝贵经验,值得今日文化艺术创造者深思。

第4篇

浅谈“尊重传统文化”

在中韩端午节相争韩国最终申遗成功后,举国感到忿忿不平,国人们纷纷指责韩国卑鄙,下贱,无耻,抄袭中国申遗项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国人能够反思自身呢?与其说是韩国抢走中国的端午节,不如说是国人自己扔掉它罢了。

其实,韩国申报成功并非是坏事,恰恰相反,还是件好事。何解?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是的,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那些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们打响了警钟;给以那在背后骂骂咧咧,指责韩国过错的无知国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件事件进行深刻反思。

时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看见被岁月给尘封,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掩盖的传统建筑,传统文艺,甚至传统习俗。面对灯红酒绿,层楼叠榭的摩天大楼,谁会甘愿住在那破旧,老土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过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谁还会对那传统的造物技术——简单粗糙的物件和纯手工高强度劳力而放弃学习更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在眼球经济,泡沫经济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保留住中国的国粹——京剧……少之又少罢了。

今天,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在一次小学生问卷调查中,有记者专门“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目,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学生们更愿意过圣诞节等洋节。“我最喜欢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开心。端午节就很平淡了,唯一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时就能吃到。”某小学生回答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过圣诞节,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单调和严肃,都不如圣诞节般轻松有趣、充满幻想。

而当问到屈原是哪国人,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离奇搞怪。而在几十年前,即使目不识丁的老人们都能谨记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对国家君王的忠贞,还有每年的划龙舟是为了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包粽子扔进河里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节竟成为学生眼里最不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数学生们的唯一项目,端午节难道就将成为粽子节了吗?最后只能用吃粽子来苟且地维持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吗?

为何我们就不能够直视韩国申遗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呢?其实韩国端午节跟我国的端午节大相径庭,甚至起源和各种项目都无一相同。我们输就输在没有象韩国一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何其相似,与当今被我们骂骂咧咧的政府官员那样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说的冠冕堂皇,而实际做的却不尽如人意,其实我们又好到哪儿去呢?

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同样,不要让传统文化过了许多年后只能成为我们脑海里仅存的模糊的记忆啊。韩国申遗端午节成功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们骂骂咧咧之后逐渐淡忘,消失。我们应该进行深刻反思,毕竟这件事不仅折射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还反映深藏在我们骨子里对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媚外的劣根品性。

高二:d调e点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活动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自己是一名画家,但是已没有时间作画,因为有太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消失,他必须尽自己之力去拯救它们。另外,他提及的两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获悉位于偏远地区的一项由年过八旬的老人传承的蜡染工艺即将消失,他不远千里赶到那里,却见老人身旁有一个小姑娘默默地学习着,问及小姑娘一些问题,小姑娘却始终一言不发,询问旁人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个日本小女孩。是日本远渡重洋将她送来中国,专门学习这门工艺的。另一件事是一位欧洲女士,在贵阳住了六年,专门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而又精美的服装,并将其运送回国,收获极丰的她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大话:“十五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不知大家听了这两件事情有何看法,但就我而言,是非常震惊的――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丢失太多传统瑰宝,而别国,却对此异常珍惜。扪心自问,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是不是太过忽视了?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曾经做过哪些思考与努力呢?放眼目前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多容易陷入深、空、艰、涩的境地,此种传统教育,内容往往流于表处,如此就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如此何谈热爱,何谈传承?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思考中,我发现,如果将传统文化具象化,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让他们能够真实地触碰到,此时的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就变得易于接受、可爱多了。

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注意力不持久。

二、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

因为小学生年龄、阅历的特点,喜欢较为直观的学习方式。如若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理论性知识,他们一定会摸不着门道,不知所云。而如果就地取材,用身边的事例来启发他们,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剪纸和甲骨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形态出现,从心理上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他们看见这一件件剪纸作品,一个个的甲骨文字,就会感到非常亲近、熟悉,学习起来当然也就很有乐趣,掌握也就容易许多。

三、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

不知大家是否发觉,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管他们的智力如何,他们总喜欢涂涂画画。相对于文字而已,他们似乎更喜欢图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于图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而剪纸作品就是对图画的高度概括,甲骨文,恰巧就是由一张张图画演变而来的。

比如在识记“鼎”字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很难,因为这个字太“大”了,此时,如果投影鼎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鼎是什么样的,它的结构如何,同学们自然很轻松的就记住了此字的结构。

四、注意力不持久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只有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才能较长时间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及时地给予他们兴奋点,不时地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在传统文化已面临岌岌可危的现状的今天,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已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身为为祖国育人园丁的我们,更有待采取更多积极的行动和有效的方法,来拯救传统文化这失落的密境。

第6篇

冀中地区的古老乐种“音乐会”就属于这样一种传统文化。音乐会是曾经在这一地区广泛存在的民间乐社,其音乐风格端庄、古朴,其曲牌名可见于唐宋词牌和元明戏曲曲牌,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音乐会的活动与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当地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价值。在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急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音乐会的生存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如: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音乐会后继乏人,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多元化挤占了音乐会的原有“市场”,以及传统的无偿服务方式逐渐改变而引起音乐会文化性质的变化等。

冀中音乐会在当代社会遇到的生存危机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化发展带来社会的种种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传统音乐文化的消亡是它在如今社会背景下的必然结局吗?难道现代化的实现要付出断送传统文脉的巨大代价?笔者对此的看法是比较乐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冀中音乐会在当代社会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会在现代社会消亡,而会在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中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六点:

1.冀中地区民俗事象和民间信仰对音乐会的刚性需求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现代化大潮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文化抗冲击的恒定性。冀中音乐会尽管遇到了生存危机,但本地民俗事象和民间信仰对音乐会的刚性需求,又在支撑着音乐会顽强地生存并发展下去。作为一个与当地民俗事象和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相联系的一类民间乐社,音乐会在传统社会中义务担负或参与村落的春节祈祥、神灵朝拜、中元祭鬼、祈雨驱雹、民间丧事等一系列与村民的精神寄托、生活康泰及最终归宿等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宜,这些事宜往往不因世事的更迭而移易,民众千百年形成的精神信仰,也还有着相当稳固的社会基础,很难被新的社会环境所完全荡涤。音乐会的神圣性和其较强的仪式功能,使其有着比娱乐性的民间文化更强的生命力。对于冀中乡村的百姓来说,没有音乐会的日子精神无托,百姓还用什么朝拜各方神灵、求福祈祥?

也正是在这样的刚性需求之下,冀中音乐会虽遇到了种种困境,但仍然保持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种群,据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统计,目前进入国家、省、市三级非遗名录的音乐会就有65个①(实际数目要多于65个,如国家名录中的“雄县古乐”包括四个乐社,“高洛音乐会”包括南、北高洛两个乐社),再加上进入县级名录的及尚未进入各级非遗名录的(如雄县葛各庄音乐会、黄骅市西赵村同乐会等),笔者以为目前尚处于活态存在的音乐会仍有近一百个。这样一个由众多自发存在的乐社构成的庞大原生态乐种群落,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这既是其生命力的彰显,也是这一乐种在未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有力保障。

2.局内人在延续文脉、克服传承危机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大潮的裹挟下,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经商,再也没有过去挂锄时节聚拢到一起学习音乐的闲适了。音乐会的传承因此遇到了麻烦,老人一个个故去,年轻人接续不上,有的音乐会因此而逐渐走向消亡。但在另一方面,冀中音乐会局内人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传承使命感,克服社会现代化转型带来的种种问题。如在安新县端村、圈头等村落,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人以多种方式吸引小学生进入音乐会参加学习,并探索出了适应这些小学生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一批十几岁的小孩子逐渐成长为音乐会的新生力量,有效地解决了音乐会后继无人的问题。又如在涞水县的南、北高洛村,男人们外出打工,他们就打破音乐会“传男不传女”的旧习,招收了一些在家留守的女性成员入会,如今“文坛”的念唱和“武坛”的器乐演奏都有了女性成员参加。冀中音乐会其他各个乐社也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女性会员,这种现象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是民间乐社局内人为延续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做出的积极选择。

在传承方法方面,这些农村乐社也有许多新的探索。比如,以前的老乐手带新乐手,在学习韵谱时都是师傅口头教唱,费时费力。如今他们利用MP3、手机等工具把师傅的韵唱和演奏录下来,可以随时反复地听和学,省却了很多师傅的重复劳动;一些小学员活泼、好玩耍,难以坐下来进入学习状态,为引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采取先让他们旁听观摩,再进入韵唱乐谱与乐器学习。这些村民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传授传统音乐的新方式体现了传统文化局内人卓越的创造精神。

为了能够让现代社会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传统文化,许多音乐会还以开放的姿态主动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主动接受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采访。林中树老先生由于主动到北京邀请中国音乐研究所的专家前去考察,而使屈家营音乐会名扬天下,之后,冀中音乐会各个乐社(如安新县圈头音乐会、雄县赵岗音乐会、廊坊市东张务音乐会等)纷纷主动邀请北京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随后记者跟进报道,使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乐社走进了社会大众的关注视野,音乐会的活力也由此增强;2013年5—6月间由文化部首次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冀中音乐会又有许多乐社主动参加。这些传统文化的局内人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背景,克服文化困境并取得成功的努力,说明社会背景的变化并不可怕,只要应对得当,危机是可以克服的。

3.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使冀中音乐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跨入新世纪以来,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这使得冀中音乐会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对于音乐会在当代社会的继续生存和发展极为有利。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国家文化政策完成了从“文化革命”向“文化保护”方向的转换。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各级保护机构,我国还有昆曲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从最底层的传统文化持有者(局内人)层面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向有着极高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保护意识,这些传统文化持有者对于今天国家的非遗保护政策发自内心地拥护。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冀中音乐会局内人为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为保护和传承音乐会做出极大努力,并在2012年获得首届“太极音乐奖”的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林中树老先生。正是基于局内人强烈的保护意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发展。

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有积极性,同时,学者和媒体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学界对冀中音乐会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由此引发的学术研究热潮被学界称为“冀中学案”。此外,一批批中外学者前来考察,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对冀中音乐会的持续报道,这一切都令冀中音乐会的声名远播,社会影响持续扩大,进而引发全社会各个层面对冀中音乐会的关注。学者、记者对音乐会的研究和宣传,又使得音乐会的乐师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的可贵,增强了他们保护和传承自己音乐文化的积极性。

4.音乐会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

过去音乐会义务为地方民间信仰和乡民丧事服务的方式,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互惠交换”和“道义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但是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等价交换原则深入人心的今天,这些传统社会利益交换原则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一方面几千年的传统礼俗并未消失,这些精神支撑使音乐会的无偿服务仍在大多数乡村里盛行,几千年的传统仍然在显示它那巨大的惯性力量。在大多数村落的春节祈祥、民间丧事等活动中音乐会仍然是以无偿服务为主,音乐会的经济供养、日常开支等仍然以岁时公摊和富户主动提供为主要来源。在可以望及的未来,相信这种经济供养模式仍然会长期存在。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趋势的变化,音乐会有偿服务、追求经济回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安新县一带,音乐会参加外村一场丧事的回报一般为二至五千元。在一些村落,即使为“在会的”(按惯例年节时要摊些礼钱给会里)村民家办理丧事,事后也要给予烟、酒和宴请等物质回报。这种转变对音乐会有益还是有害?学者往往看到这是音乐会传统文化性质上的重大改变,一些老乐手也对此有“人心不古”的负面评价。但是音乐会里的一些年轻人认为在音乐会为丧家(尤其是外村的)落忙办丧事时适当收费,是对自己误工和出力的合理补偿;音乐会里的一些当家人,对此更是看得实在。霸州胜芳南音乐会的薛金才说:“我们这里的收费,乐手分一半,会里落一半,这样乐手没有白忙活,会里也有些活钱用于各项开支,对会里有好处。”安新县端村音乐会田炳辉会长也说:“由于每次丧事乐手们有些收入,音乐会的活动变得好组织了。”但是总的来说,乐手们参与音乐会的活动还主要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参与丧事如果收费,其收入往往也仅够补偿误工。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春节祈祥、地方节令性仪式活动等,乐手们还是义务参加的,这样的活动如果不参加而仅参加有报酬的活动,是要受到大家非议的。

冀中音乐会由完全无偿为乡民服务逐渐向部分有偿服务的转变,笔者认为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自然变化;是传统文化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一种被动适应,这是音乐会生存的有益变化。主动保护和被动适应,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双向互动的体现,传统文化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5.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为音乐会的生存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保障

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使得音乐会的经济供养有了更充足的财力保障。人们生活的富庶,使得音乐会不会再为买几支笛子几攒笙而发愁。冀中地区尚以活态存在的音乐会,往往都在当地富户和村委会的支持下购置了大量乐器,以此为物质基础广招新学员来音乐会学习;音乐会的各类神像,也请乡间画师一一更新重画;音乐会这种仪式音乐,近来还常常被搬上各种汇演、晚会活动的舞台,搬上电视荧屏展播,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登台演出,各地的音乐会还购置了统一的演出服装。昔日的乡间音乐会,如今华服耀眼地展现在了国内外的音乐会舞台和各种盛大的晚会场合。还有翻盖音乐会活动的场地——官房子,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花费。如今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翻盖了官房子。仅在涞水县的南北高洛两个村,其音乐会的官房子和南乐会的观音堂都于近年重新翻盖,四所建筑中,只有南高洛音乐会的官房子是靠国家的非遗保护经费建设的,其他三所建筑都是村里人自筹资金建设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也必然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有较高的追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霸州市胜芳镇,我们看到众多的年轻人在音乐会等民间乐社、花会组织里担纲挑梁,用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显示出人们生活的富裕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良性影响。②

6.文化生活多元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生存空间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入音乐会学习韵谱和乐器演奏,是一种高雅的爱好。但在今天,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都在日益多元化,现代化大潮切实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新的流行文化元素大大挤占了传统文化原来在乡间的“市场份额”。当代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带来竞争的压力,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同样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生存的机遇。传统文化在今天虽不可能占据主流文化的地位,但当代社会的多元与包容性,也使得传统文化有它生存的一方天地。安新县端村音乐会和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在沉寂了近三十年以后的重新复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安新县端村音乐会在20世纪80年代就不能活动了,2008年两个经商小有成就的年轻人田炳辉、刘立奇出于对本村音乐会的美好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天生喜爱,拜音乐会原会长王振民老先生为师学习演奏技艺,又由田炳辉出资购买乐器,组织更多的人来音乐会学习。在他们的努力下,端村音乐会终于在2010年正式恢复,并于2012年4月进入保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③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历史悠久,会里的老乐师樊广印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培养出了张永军、樊秋军等几个新乐手,但是音乐会不久就散摊了。到了2010年,这个霸州市区边上的小村庄土地全部被征用开发,村民也转变成了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城镇市民,甚至原来的村委会也变成了如今的南头三资管理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富裕起来的张永军、樊秋军等人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又把他们的音乐会恢复了起来,现在南头村音乐会的乐手们每天晚上都会主动聚到一起以乐会友,并为自己有着此等高雅爱好而自豪。④不但如此,这些会员还以每月交会费的形式,提醒自己作为音乐会的一员要时刻律己行善。

以上种种事例充分说明:在农耕文化土壤上诞生的冀中音乐会,今天也许不会再有往日全盛时期的的辉煌,数量也会有所减少,但其顽强而巨大的生命力不可小视。如果它能够在与新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主动适应新环境,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困境,还是能够自强不息地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不会失去其活态生存的方式而变为一种死的标本。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要以接续传统文脉为目标之一,流淌至今的传统文化之河必定能够存于现在、流向未来。

①河北省文化厅《“冀中笙管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见http?押//

②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再议“胜芳现象”》,《艺术评论》2013年第6期。

③齐易《端村音乐会复兴的启示》,《人民音乐》2013年第5期。

第7篇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汉字及其韵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音律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虽然没有提出传统文化的概念,但是它要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汉语音韵美的同时完成传统文化渗透。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音韵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传统音韵知识。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识字部分的第一课选用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这首小诗不但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而且诗中巧妙地嵌入了从一到十的自然数,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材中还有许多古典诗歌,通过精心的渗透和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传统语言艺术的知识,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时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讲述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灿烂文化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语文教师还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引导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工作者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从多角度寻找传统文化教育的窗口。

一、课前预习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课前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或设计恰当的相关问题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荷叶母亲》《金色花》时,我先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做开场白;然后在预习导学中,设计一些预习题:(1)你还能背出有关歌颂母亲的诗句吗?(2)你能给母亲唱一支歌吗?(3)你能几个真实反映伟大母亲的事例吗?同学们踊跃发言。有同学竟然能背出“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的诗句,有学生说出了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当一个学生唱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有几个学生禁不住潸然泪下。就这样把母爱的主题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再如,在教《散步》一文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导入新课,如:同学们,在你们家里,父母是爱子女多一些,还是孝敬老人多一些?你妈妈和你奶奶关系如何?你是如何孝敬爷爷奶奶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然而然就引发学生关于孝道的思考,从而启迪他们自觉地去关爱孝敬老人。

二、课堂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营。首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例如讲《论语》时除了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原则外,还附带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政治理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孔子被称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原因;讲授《桃花源记》时,穿插讲述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就更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高洁情怀,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能使学生懂得守信用的重要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学习《木兰诗》能让学生学到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孝顺、机智、不慕名利、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德……文言文作品中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其次,现代文也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应引导学生好好领悟。例如,《羚羊木雕》中的重义轻财;《背影》中的父子深情;《邓稼先》中的爱国与奉献精神;《登上地球之巅》的拼搏精神;《社戏》和《安塞腰鼓》中的地域文化等等。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足以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三、课外阅读中吸收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要强化文化的底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目前语文课,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积累得少,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数量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阅读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各种健康有益的读物,特别是对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名著应认真阅读,甚至要会背诵其中的名言语句,从而丰富文化知识,积淀文学底蕴。如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到《增广贤文》《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都可先识记后背诵、再感悟,进行积累。其次,像《史记》《隋唐演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都应鼓励学生去品读,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积累文学语言,学到写作技巧,还能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再有,现代文学名著诸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钱钟书的《围城》和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散文、杂文等,还有当今流行的《故事会》《读者》《意林》等报章杂志也是课外阅读的对象。这些现代文学读物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能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是学生丰富的课外精神食粮。

四、语文作业中感悟传统文化

(一)我们可让学生在作文练习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学生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议论、总结,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片段描写。

片段描写是写作的基础。加强片段描写训练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充实。例如可叫学生写出母亲节这天想对妈妈说的话;教师节给老师发一条手机短信;和朋友闹矛盾了,写一段向朋友道歉的话;把面对生活中的某种困难是如何战胜的过程写出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理想;写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片段……这些片段描写就包含了孝道、感恩、友谊、乐观、坚强、立志、亲近自然等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

2.大作文练习。

(1)作文主题就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爱国”“思乡”“亲情”“责任”“诚信”“自强不息”等。

(2)可以把历史文化名人当作写作对象。

如把孔子、庄子、屈原、诸葛亮、曹操、韩信、司马迁、王昭君等历史文化名人当作写作对象,写作题材将显得大气,文化底蕴也显得深厚。

第9篇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载文说,在西方勉强糊口的音乐家、演员和艺术家来中国找生计,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事例。如毕业于纽约巴德学院的克里・布罗根一直想圆自己的电影梦未成,而到中国后“得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好机会”,“到现在一想到我能够来这里圆我的演员圆梦,心里还是特别激动。”克里・布罗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西方艺术家来中国找到自己的舞台,这在眼下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这是为何々“中国机会”使然。

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已逐步将自己融入世界的大舞台。在中国人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少的外国朋友也来到中国。这些外国朋友或到中国留学,或来旅游,或做生意,其中也包括一些艺术家在这里找到舞台。这些既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交融的趋势,也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向往之情。

如今的中国确实充满着众多的发展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缘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中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带来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不仅要解决物质生活的需求,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渴望新事物、新产品、新娱乐和新的生活体验,已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第二,中国文化事业有了大发展。时下的中国再也不是“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生动活泼新局面。在积极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外国文化也积极引进,诸如在影视、戏剧、音乐、绘画、书籍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展。同时有关部门也积极推行务实、灵活的政策措施,对外国艺术家来华一展才干提供诸多方便条件;第三,中国人的文化视野在拓展。现在人们不再束缚于封闭环境下的一孔之见,而是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笑迎各国文化。人们在欣赏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外国的艺术形式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国外的流行音乐、影视作品、行为艺术等,在中国有很多“粉丝”,市场前景很好。

以上几个方面,无疑为西方艺术家们来华提供了许多机会。这些机会来得及时、来得多元、来得实在,怎么能不受西方艺术家们的青睐呢!再说了,一个好的艺术市场需要各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比如在被誉为“艺术之都”的伦敦和纽约,要想找个工作室很难,且花费太高。而在北京找个便宜且大的工作室却很容易。由此观之,中国的艺术市场不仅广阔,且正在走向成熟。这些都为外国艺术家们搭建了一个世界其它地方不曾有的广阔展示舞台。

如此局面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拓展,中国向世人提供的机会将会更多、更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素有热情好客传统的中国人,欢迎外国艺术家来华表演献艺。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传统文化;渗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的同步,所以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和传统文化是我们行动和思想的准则。教师是思想道德的传承者,传授文化知识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教师影响着初中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品质素养的形成,因此老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合理地安排教学。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久不衰,并不是因为它兵强马壮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它的文化素质的高低。针对如何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设立了思想品德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原因是青少年正处于迷茫的年纪,这个时候就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优秀文化和如何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初中生更好的发展。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思想道德的不足的话,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用思想道德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比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思想品德书上,几乎都是在教育学生如何成为自尊自爱的人,如何做一个有高雅情绪的人,比如,第六单元的十三十四课中,讲的是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怎么做一个高雅情绪的人。教师在讲述这节课时之前可以用《钉子》这个励志故事引入,让学生在小故事中了解如何控制情绪。

二、思想品德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是因为它领导着学生价值观的判断,必要性是因为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怎样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基本的思想道德教授给学生,还要把所传授的文化道德的本质也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道德的重要性和文化的传承性。初中的青少年思想刚开始萌芽,一切都迷茫不清,所以教师在思想道德的教学过程中要辅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所制订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把握基本的道德规范。比如,山东人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二、三单元主要是讲法律,作为青少年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针对这几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几个关于青少年受到法律保护的案例,增加说服性和注意力。

三、针对初中教学方案的优化模式

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案来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使用,由于在教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所引导的问题,教师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接受新的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班会活动,或者一些讨论赛等实际活动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文化在教学中的优化。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以孔子、墨子等学者传承而来,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象征。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借鉴几个小事例,比如为了国家安危利益,一心求死只为报国的屈原,还有为了国家勇于斗争的林则徐等等。他们都把国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这些例子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爱国的内涵和本质,懂得什么叫做大爱。

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性质和形成,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学会基本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课堂上运用故事的讲解和体验,也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文化,摒弃不好的文化。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来传授知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秘专业;人文素养;重要作用;良好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青睐人文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秘书人才。人文素质是指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特质,是人们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积淀和内化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与行为表现。而具体到文秘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协调个体与社会、明晰思想以及醇化素养能力等方面实现它基础培养的功能。而传统文化课程在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内容将在剖析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传统文化对提高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1.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文秘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人文精髓如立志、修身、勉学、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章句,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能够有效加强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现代企业秘书应具备忠诚、机敏、稳重、随和等心理品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人文精神,显然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正契合了现代企业对优秀秘书的素质要求。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借古鉴今,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

2.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秘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孔子、孟子、老子等众多著名文化伟人,到《周易》、《论语》、《道德经》等一部部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文学名著,都使得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并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任务和挑战。

二、传统文化视野下培养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充分发掘理论文化中的人文因素。当前我国部分职业学校偏向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殊不知离开了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就有可能缺乏勇气、信心、诚信,在社会竞争中必然会遭到淘汰。因此,在文秘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汲取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对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商务秘书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提出工作任务:“上司要求你到机场完成接待任务,但因为你的工作疏忽遭到了客户的埋怨,第二天上司一上班就严厉批评你,这情况你如何处理?”在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的进程中,教师要予以专业的指导,首先教授学生以规范的商务接站、接待程序,使学生掌握秘书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再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如何{整工作中的心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适时将古往今来涉及到人际交往的典型事例教授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与领悟,培养学生良好的秘书职业素养。

2.改革与完善课程设置,重视文学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现代汉语》、《书法》等文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帮助文秘专业学生积累文学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修养,培养出温文尔雅、恬淡从容的职业气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开辟专供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将历史典故、传统风俗、名人轶事等上传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学生查阅与赏析。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方法组织教学:预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加工,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探讨他们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和现象,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从而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文秘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3.将人文素质教育嵌入到文秘专业的教育实践中去。文秘专业与工科类专业相比 , 前者的服务对象多是人,后者的主要工作对象多为物。因此,文秘专业除了扎实的秘书职业技能训练外,更需要针对该专业的工作特性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文秘专业教师除了在日常授课中注重提高与夯实学生的的人文知识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嵌入到文秘专业的实训实践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游览人文景观、开展文学点评、观赏传统艺术表演、举办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组织兴趣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在现场观摩与亲身学习中总结与感悟到更多的人文精髓,体会到“幽默而不滑稽,谦虚而不自卑,热情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冷漠”的秘书职业个性,从而使得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优秀人才的竞争。传统文化的涵养熏陶对于有志于献身文秘事业的学生有着特殊的价值,对文秘工作自身的建设也有积极意义。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途径和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培养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孔伟琼.《浅谈文秘专业学生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知识经济.2011(05).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广告创意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宽广胸怀借鉴和融合着外来文化及文明的精华。我国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一大重要来源,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出的民族智慧,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墨家、佛家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创造过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和特点,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是它的本质内涵。

中华民族喜欢运用直观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偏不倚,追求中庸。同时,中国人缺乏冒进心理,总是平稳行事,不习惯惊险刺激的文化品位。中国人民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乃至话语、行为等无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接受也常常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讲求诚信,自谦、尊老爱幼,追求真、善、美,重礼仪、讲情感的核心价值至今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

儒、道、佛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承性决定了现代广告不可能割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影响深远,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处处可见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印痕,可以说在中国,无论什么人,无论他受过多少种文化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1、儒家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儒家人生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上进,讲现实。儒家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孔子一生罕言利、命,不谈鬼神,总是教导弟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进取、奋斗,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形象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鼓励人们敢作敢想,去追求理想的人生;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我能》篇以奥运健儿决胜自己的事例,强调了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动精神。而现在很多运动品牌都有这样的趋势,像匹克的“我能,无限可能。”这与国际品牌耐克倡导的“想做就做”真是不谋而合。

2、道家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自然无为是道的本性,也是天、地、人的本性。人法天地,天法自然,天地人都应自觉恪守自然之道。

“道”在老子眼中是一种广大无边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状态,恒久不变,宇宙万物由道而生。庄子强调人的精神追求绝对的自由,在《逍遥游》中追求的“无待”就是希望从世俗形象世界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与外物融而为一,与天地精神往来,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时下流行的休闲文化,其价值观念的本质追求和这种“逍遥游”的心灵境界的追求是相适应的,受影响颇大。

由韩国影星李英爱出演的“农夫茶”广告片向受众发出“好水,好茶,好人喝”的诉求点,将水、茶、人三样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由一条内在的联系放在一起,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白沙集团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以及大红鹰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也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银行形象广告的竹林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止,而后能观,竹动、风动、心动,有节,情义不动。知止是指明确原则,扫除妄念;有定是指站稳立场,坚定不移;能静是指动机纯正,心不妄动;能安是指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3、佛教禅宗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所谓禅宗之意境,最终达到了悟、实现“无我”的禅境,那时早已剥离了事物的现象,洞悉了事物的本质,本体和现象已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 本体的实象已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本体的实在,即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这是思想上、精神上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这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为现代广告作品的表现提供了精神境界追求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广告作品如何通过变幻不已的现象来透视本体,正是当今广告人所苦苦思索的问题所在。这种“意境”,就是作品形象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理智,也是创作构思时的自由无羁。广告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一定功利性的艺术作品,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广告作品也日益讲究意境方面的追求,让广告作品在意境方面借用禅宗的这种意境以摆脱其单一的功利性追求,从而使作品具有更高的情感、哲理方面的已经追求,以融合人们的智慧,启迪人们的智慧,作品不是更优秀,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吗?例如汰渍洗衣粉的“远离尘世”的广告创意,借用尼姑、和尚的形象,把禅宗的“尘”同灰尘的“尘”相结合,运用佛教禅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广告创意。

4、结论

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同时,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广告创意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广告作为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接受不同的广告创意,不同的广告创意则孕育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过儒、佛、道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态,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包含有民族的性格、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的本质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和特点,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是它的本质内涵。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可以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并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思想。所以现代广告要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文化性消费心态,让中国广告走向世界,就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肖建春等著.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