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时间:2023-07-11 17:3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第2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2-01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外向型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手段;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1-3]。连云港市地处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但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在江苏处于落后水平。现就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探讨如下。

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1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政府对农业信贷的扶持以及农业科研与农业协会的发展。德国政府对农业投入领域包括对休闲地补偿、小农场合并补助、资助困难农场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并对农业(农机)技术服务协会、企业给予一定启动资金。

1.2 印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印度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为提高粮食单产,印度政府引进高产品种,改进灌溉技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控制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售价,有关企业因此而产生的亏损由国家来补贴。

2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1 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虽逐年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连云港市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连云港市4个县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4]。制定并实施了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优粮、强牧、扩菜,优质粮比例得到明显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业经济格局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鲜切花、食用菌、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食草家畜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市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新的人才、技术、管理、理念、投入等内外环境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效农业虽然亮点较多,但多数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特色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导产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现代农业重点组成部分的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小。

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优势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接壤;西与徐州市、淮安市毗邻;南与淮安市、盐城市相连。本区域属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常年日平均气温14.0 ℃,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4%;生长期平均气温为20.4 ℃,日照总时数为1 262.2 h,日照百分率为46%~58%。平均年降水量为889 mm,相对湿度为61%~84%,无霜期212 d。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为低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岗坡地,土质从砂土到黏土均有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2.5%,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129、4~31、30~478 mg/kg,该区域自然条件适合于高效农业的生产。

3.2 劣势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较差,市、县财政投入农业资金较少,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同时,由于市区规模较小,周边没有发达的大城市,缺乏直接经济辐射,致使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市、县二级科研院所较少,市级农科所起步晚、实力弱,对全市新技术推广带动力不强。

3.3 机会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江苏省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对连云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连云港市是江苏省高效外向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自然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4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2页)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构建“三个机制”,即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的物质投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5]。

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赵蕾.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48-51.

[2]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6-80.

[3] 俞菊生,罗强.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3):46-51.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 资金配置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资金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资金总量小、占比偏低。

以石柱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近54万人口,和周边区县相比,是属于地广人稀的县。就拿2014年来讲,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4亿元,各级财政投入石柱"三农"的资金在10亿元左右,但在现代农业方面的投入并不多。作为以农业为主打产业的县,虽然该县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速度缓慢。

(二)融资方式单一,资金分配失衡。

1.融资方式单一。从融资方式来看,自筹资金占了一半以上,银行贷款、朋友借贷、社会融资、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等方式筹集资金约在32.6%,而社会融资、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占比不足5%。

2.资金分配失衡。从资金分配的情况来看,传统养殖业占比较高,超过了70%。其次是林业占比21%。因为石柱县森林覆盖率近50%,林地面积广,投入占有一定的比例。再三是种植业,占比偏小。这样的资金分配方式不尽合理,因为养殖业价格波动太大,成本高,风险也很高。而种植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投资却明显不足。

(三)资金使用方向上有偏颇。

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上落实不到位。因为有的大户没有根据市场需要盲目扩大规模,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而作为主管现代农业的农委,没有认真考察其真实意图,单凭表面现象,就给予补助,结果资金没有用到实处;有的领导片面认为这很好,能树立“标杆”,有“政绩”,上面来检查他们好交代。

二、现代农业资金配置的建议

资金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合理配置资金,是一门艺术。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信贷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分配上,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农业投资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此弥补农业投资不足问题。可以改变传统的投入方式,采用“以拨改投”、“吸引社会资金”等新的投入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支农效应。二是把握农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扩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集聚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2.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信贷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信贷金融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农业信贷决策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建立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探索政府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而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

(二)吸纳社会和个人资金到发展现代农业中来。

1.吸纳社会投资。可建立农业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动力激励机制。一方面,调整产业投资政策,对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投资主体在税收、手续和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对投资主体,在农产品价格方面给予适当的补贴。

2.鼓励农户投资。积极构建农户对现代农业投入机制。首先,增强农户对土地投资的信心。在农业上制定长期承包规划,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现代农业投资优惠机制,将农户投资注意力吸引到农业上来。其二,建立合理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体系,提高农户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其三,建立农业生产配套基金,用于大型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

(三)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创建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1.完善农业担保体系。

一是加快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首先,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其二,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诚信系统建设和诚信服务覆盖到广大农村和农民。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其三,强化政府的信用建设。通过提高政府制定政策、制度的透明度和执行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提高人们的长期稳定预期,增强对未来改革、发展和政策、制度连续性的信心。

二是成立现代农业担保基金。基金来源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组成。如果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无法还款,政府可通过该基金帮助其度过难关。担保基金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国债或企业债权等保本型金融产品,将基金的份额扩大。在成立农业担保基金的同时,政府应成立一个第三方机构监督基金的运作。

三是创新信用担保方式。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扩展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担保。在信贷担保的存量扩展方面,建立市、县区两级双层担保机制,把融资担保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利益捆绑,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保值及增值。在信贷担保的增量扩展方面,首先是扩大农业有效担保物范围。农户可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作为有效担保物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资金。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多种有效担保物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其次是政府加大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其三是全面探索建立信用担保机制、风险分散机制。

2.创建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通过金融机构或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联合民营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在初期可选择封闭型基金形式,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投资效益。

第4篇

为了配合农业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的实施,需要对全国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真实地反映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和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和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进一步调动各地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引导各地政府适时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明确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我们通过设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项一级指标和20项二级指标,指标权重通过50位专家与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打分计算获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分析

1.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分析

(1)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上海、北京、江苏和新疆等地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山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地区在农业减灾防灾能力方面和落后地区差距不大,差距主要在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方面。

(2)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区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青海、宁夏和等地区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的排序是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致的。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3)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上海、天津、山东等地区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贵州、甘肃和等地区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与较低的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方面。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远远领先。在其他四个指标方面,各个地区有高有低,有的落后地区这四个指标得分还相对较高。

(4)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浙江、北京和黑龙江等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安徽、湖北和吉林等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地区在化肥产出率和节水灌溉面积比重方面,都远远高于落后地区。

(5)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北京、上海、河北等地区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福建、广东和黑龙江等地区农业政策支持水平比较落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的经济落后地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很高。

(6)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和上海等地区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比较落后。粮食主产区和畜产品主产区总体上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较高,这些地区在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方面都远远高于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处于全国落后地位的地区。北京和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是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却很低。

(7)农业效益水平。农业效益水平的高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等地区农业效益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贵州和甘肃等地区农业效益水平比较落后。农业效益水平排在前面的地区与排在后面的地区在粮食单产方面差距不大,差距主要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均农业增加值方面。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两个指标也较高。

(8)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从存量得分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较高。而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应较低。从增量得分来看,近年来,重庆、海南、湖北等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而浙江、天津、山西等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较慢。可以看出,近年来,有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由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较差,所以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农业总体水平还是较低的。从综合水平来看,近几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2009年北京和上海综合得分已经到达60分以上。综合得分在45~50分的省份有江苏、天津、浙江、山东。其余省份现代农业得分较低。

2.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分析

在存量得分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华东、华北、东北、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这是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在增量得分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排序依次是西南、华南、西北、华中、华东、东北和华北。近年来西南等落后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速度较慢。

在综合得分方面,华东地区要高于其他地区,华北、东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次之,西北和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最低。

三、我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业政策支持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重视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我国尽管多年来政府以各种形式的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上升到系统的法律制度的高度上来。从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分排序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立法,使农业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投资力度,从排序表中也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和各级部门应该要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投资,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另外,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促进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的稳定发展

加大对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投入,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推进粮食、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支持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发展粮食、畜产品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中,北京和上海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排名靠后)。

4.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的主要差距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这个指标上。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区农民素质也较高,农业省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其农民素质也较低。因此,重点要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第5篇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9日

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在保障农业稳定、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审计层次也能得到提高,审计成果也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审计本身也能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探索工作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凸显整个农业专项审计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力都具有积极意义,进而可以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发展到新的高度。

一、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概述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20世纪30年代,都市农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其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中将“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进行了定义,90年代我国引入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城乡结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合体,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体现。从我国的情况看,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呈现出三个阶段:城郊农业阶段、都市农业阶段、都市现代农业阶段。都市现代农业是指靠近都市或位于都市边缘区域,仅仅依靠并服务于都市,以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符合都市自身客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内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各级财政(包括农业局等主管部门)是否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和财政配套资金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且足额拨付到位情况;二是项目资金投向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受到严格管理、是否专款专用,资金是否能够如数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里,有无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三是建设项目计划或规划完成情况,有无未批复建设的项目,有无超计划、超预算的项目,有无擅自变更规划等问题;四是专项资金是否按照经过批准的数额向计划内项目分配,使用单位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厉行节约,加强管理,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准确;五是都市现代农业制度落实情况,各级党政机关加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是对公共财政资金加强监督的必然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性资金的一部分,而公共财政是全体人民的财政,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专项资金负责,要时刻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为己任。

2、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有利于提高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通过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可以发现项目单位在专项资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及时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有利于发挥审计的决策参谋作用。审计具有宏观性的特点,可以从其他不同的、更高的层次认识和把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审计,可以总体把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正确反映各级政府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尝试找出有关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体制机制上的漏洞,然后从审计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

(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发展现状。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从审计对象、内容、重点、范围、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服务“三农”为目标;把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与整改相结合,注重从上层和宏观角度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现在的审计还很注重审计作用是否真正发挥,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跟踪检查;在查处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使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作用得到延伸。如今审计的对象也渐渐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项目扩展,因此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在各地活跃起来。

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着力点

(一)关注各级财政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审计对象的基础就是资金,审计机关必须关注都市现代农业资金的分配、管理、拨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是否合法合规;有无随意申报项目或更改项目;有无不按批复和计划随意拨付资金;拨付环节是否存在“雁过拔毛”的情况;总体投入、投向和构成是否合理合法;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挤占挪用。从各地的审计结果来看,上述情况也确实有发生,因此审计过程中必须关注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被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如有发现及时纠正,确保资金完整、不流失。

(二)跟踪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机关要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金的监管力度,跟踪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项目建设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强化行政和企业监督机制,达到合理使用、提高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强对法规政策和制度计划等落实情况的审计。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历来都是农业审计的基本任务,也是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任务之一,它既包括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包括促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更包括促进政策的完善。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审计,围绕资金进行审计仅是审计最基础的方面,更加重要的也更加有意思的却是要检查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及落实情况。

三、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分布分散。笔者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由于都市现代农业管理由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商务、科技等多部门负责,资金分布极其分散,使得都市现代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2、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定义不明确。当前,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就是对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这种对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导致了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全国各地在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选择审计对象、范围和内容都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作用的体现。

3、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内容不明确。前文提及,由于人们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在进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审计的范围难以明确,内容难以确定。经调查发现,现在各地开展的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多是专项资金的审计,极少涉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4、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方式方法不够完善。以目前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为例,常出现的方式多是在项目完成后对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进行全面的审计,这种方式是可以查处一些违法违纪违规问题,也能促进资金按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规定使用,但在防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方面却力不从心,是典型的“马后炮”。

5、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属于双重领导体制,个别领导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发现的诸如资金的违纪违规现象极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审计结果质量难以保障。

6、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特别是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未建立正规的财务制度,甚至还有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账,白条报销也较多,这些资金是否真正地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在判定上给审计人员造成了极大的苦难。

(二)产生的原因。纵观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到位,也缺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造成对都市现代农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由于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是比较新的课题,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定还不够健全,都市现代农业审计还没有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3)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理论研究未能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未能很好地解决审计业务进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能指导当前的审计业务,更不能预测未来的审计实务,难以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活动进行综合地总结、概括;(4)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还不高。目前,农业审计人员大多为财会专业背景的人员,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得心应手,而在计算机审计、制度审计等方面却差强人意。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的老套造成审计成果难以体现宏观管理层面的东西,也就难以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完善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提供保障。(1)进一步完善审计条例,明确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保障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不走偏;(2)研究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流程,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分布部门多、涉及项目类型多等特点。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年的审计计划,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录取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配足审计力量,提高审计人员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建立一支作风严谨、素质过硬、踏实肯干的审计队伍。

(三)探索效益审计。经过多年的审计,各部门、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而效益审计则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针对都市现代农业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的现状,如何开展效益审计需要我们去探索。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人员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都市现代农业自身特点,尝试制定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探索效益审计做法。

(四)创新审计方法,突出审计重点。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在内容上与项目保持一致,多角度关注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多渠道调查资金去向。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涉及部门多,资金量大,使用资金的农民分散在各个村落,调查取证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审计方法,抓住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延伸调查疑点。

(五)深化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审计方式。(1)由事后“马后炮”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方式的转变,将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全程在审计的监督之下,可以发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及时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2)由突击性审计向经常性审计和突击审计相结合转变;(3)由单一性审计向整体性审计转变;(4)由财政收支审计向财务收支、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景茹.都市农业:功能、条件及发展模式――以长春市为例[D].吉林大学,2012.

[2]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管理 相关术语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46-01

1 现在农业管理中的相关术语

1.1 农业管理

通俗地讲,农业管理就是在农业的生产活动中根据一定的行事原则以及科学规律来合理调配人手、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选择。在我国目前的背景之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统筹起来,合理分配以及利用,成了现代农业管理的最大难题。

1.2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近十五年左右出现、风靡的一个新词,其基本理论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支撑,辅之以正确的农业耕作方式,加上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归根结底,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将生产效益推向最高峰,同时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1.3 农业经济

所谓农业经济,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将农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甚至能够反过来支持农业的发展。

1.4 惠农政策

惠农政策在近几年比较明显,主要是国家政府以及相关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加强地区的农业开发建设,而对其实施的优惠政策。惠农政策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好坏对现代农业管理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1 资源匮乏

资源匮乏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压缩着第一产业发展的空间,他们掠夺去了农业发展的土地、水源等必要因素。许多地方刻意追求GDP的做法使得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使得农业发展的资源十分地匮乏.。

2.2 农业科技跟不上时代步伐

由于许多科研机构不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只重视国际上以及国内高端前沿的科技的研究,因此造成了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科技停滞不前的情况,许多地方甚至还沿用着二三十年前的耕作方法,这大大拖慢了我国的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的发展。同时,由于技术落后,相关作物的产量甚至不够自给自足,就更不用说向市场推广了;其次,许多新型的科技理论到了农技站等一层就无法继续传达下去,究其根本原因,是相关的推广人员对其不重视,许多农技站的工作人员都是“混日子”。同时,将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国外一些的农业科技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没有办法相提并论,在一些地区,作物的产量甚至还没有同纬度国家的同作物产量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2.3 土壤以及水源的污染

前面说到,第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压缩着第一产业发展的空间,其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仅剩的第一产业的土壤以及水源的使用,许多含有重金属的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向土壤、河水中排放,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污染,同时,土地的过度盐碱化导致了许多作物不能在原有的土地上种植。

2.4 农业的经济成本不断提高,农民收益下降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进行一项经济活动都是需要经济成本的。根据以上所述,由于农业的资源匮乏以及污染等因素,能够使用到的资源可谓是少之又少,从这样来看,这就直接拉高了农业活动的生产成本。同时,为了能够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农民朋友又不得不降低其市场标价,两相挤压,就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收入锐减甚至有入不敷出的情况出现。

3 现代农业管理的解决方法

3.1 建立、健全农业发展模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我国的农业发展是很不均衡的,要想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发展模式,将科技元素加入到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不断使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理论相适应。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结合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能减少农业活动的平均投入,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2 加强管理

这里所说的加强管理,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国家以及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水源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执行程度上来讲,国家、地方两级政府都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方面的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对随意改变耕地用途以及污染土地、水等资源的做法依法处理,决不姑息。其次,国家要确保惠农政策的实施,不管是惠农政策的传达程度还是执行力度,都要做到有专人监管、专人实施、专人汇报。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起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欲望以及积极性,才能推动整个农业发展向着一个良性的方向进行。

3.3 科研单位加强科学研究以及理论推广

前面提到,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相关的科研单位要对此进行重视,首先要划分出专门的小组对农业科研技术进行研发,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可以成立专项小组来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紧盯国际发展潮流。同时,可以与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双结合。同时,由于我国的农业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的复杂国情,农业管理方面一直没有太大程度的发展,因此,相关的宣传单位也要在相关的农技站、群众之间推广相应的农业管理理论,这并不是做“无用功”,而是可以切实让人们从脑海中认识到农业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建成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 总结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否正确宣传、实施已经在农业发展中成为了一个重要难题。笔者希望,各方面都要对此进行重视。首先,相关的农技站、宣传部门要定时定期地深入到群众之中来对农业管理的理论进行宣传,并派专人指导相关理论的实践,才能收到最好的成效;同时,农民朋友们也要虚心学习,不要闭门造车,要明白只有结合相关的理论才能收到更好地经济效益;最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要切实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确保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阎占定. 论入世后我国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构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82-84.

第7篇

1.1提供了生态保障

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维护。茶叶坳和枧田两条小流域,积极采取植树种草、封育管护、完善坡面水系等综合措施,建立了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当地农业发展,特别是龙回至浮下万亩甜柚生态示范基地和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了生态保障。

1.2夯实了发展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茶叶坳和枧田小流域通过修建梯田、修筑塘坝、建池蓄水、筑沟排水、修路架电,有效地改善了流域内的生产条件,为产业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3培育了产业基地

产业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引导并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和大户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开发治理,大力发展名优经济果木林,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茶叶坳小流域引进大户20多户建立了甜柚基地407hm2;枧田小流域引进企业3户、大户17户,建立了油茶、脐橙、苗木基地。

1.4催生了机制创新

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当地政府在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加强组织协调,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为“引子”,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一方面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基地建设,如茶叶坳小流域,南康市政府就整合了财政、开发办、果业、林业、水利、农机、交通、科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龙回至浮下万亩甜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引导扶持企业、大户等投向治理开发,如江西绿宏生态有限公司在枧田小流域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千亩苗木基地。于是,一个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主体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应运而生了。投资机制的创新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5造就了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是主体,但这个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具备了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引进企业和大户发展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经营,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着现代农业向前发展。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应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水土保持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2.1坚持科学规划,维护规划权威

凡事预则立。科学合理的小流域规划,是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前提。综合治理要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按照“一条小流域就是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统一性。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当地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遵循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进行科学规划。要主动吸纳相关部门参与统一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努力维护小流域规划的权威,切实防止随意改变规划设计或者不按规划设计实施开发的现象发生,坚决杜绝开发业主圈地不开发和重建轻管行为。

2.2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治理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的社会化农业。综合治理要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要坚持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加大业主和基地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努力提高产业基地或园区的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治理开发一片成功见效一片。

2.3创新治理模式,增强治理活力

第8篇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金融支持;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2-0038-03

天津的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它以城市为依托、以现代化为方向,是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天津都市农业在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过程中,还面临金融支持不充分的问题,发展后劲受到较大制约。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天津农业发展的现状、金融支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力求探索一条都市现代农业与金融业共生共荣、互利互赢的发展路径。

一、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天津自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并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来,已逐步形成“科技示范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推动、农业功能拓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

(一)农业区域分工日趋合理,“四区”协同发展势头良好

天津以自然资源条件为依托,以生产现状为基础,以发展方向为主导。初步形成了以环城城乡融合发展区、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区、远郊综合发展区和蓟县生态经济发展区等“四区”协同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都市农业功能逐步丰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天津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工厂化渔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物流等优势产业,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更加完善。天津累计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05家,引导9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三)农业科技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后劲充足

天津在农作物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保鲜等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突出。设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575个,职业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701万亩次,带动农户21.9万户,增加就业51784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四)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2008年至2011年,天津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200亿元,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生产的蔬菜总量约占全市产量的50%:累计建成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55个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在设施农业的带动下,4年间天津市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35%,劳动生产率提高49%,资源利用率提高54%,农业园区综合效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左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金融支持都市现代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信贷资金投入增长较快,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有待增加

2007-2011年,天津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496亿元增长到147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06%(见图表1);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792.83亿元,比年初增加477.3亿元,增长36.28%。涉农贷款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是。从涉农贷款占比来看,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13%;2007-2011年5年中,仅有2011年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超过10%。涉农贷款占比与农业主体融资满足度“双低”的情况,反映了部分银行未充分发挥引导城市资金反哺农村的作用。

(二)重点领域获得支持较多,薄弱环节融资难题仍待解决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机构向涉农科技、农业龙头企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等5大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投放的贷款余额为134.51亿元,比年初增加41.36亿元,增长44.40%。具体来看,涉农科技类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和休闲观光农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68.54%、51.80%和80.37%,增长十分迅速。但是。农业产业园区贷款和设施农业贷款因为投资数额大、经营周期长和存在农地抵押障碍等,仅比年初增长1.46%和7.05%,增速缓慢(见表1)。

此外,金融业对部分实力不强或行业风险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露天养殖业等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2012年6月末,天津市仅有7家银行为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户数覆盖率仅为1.65%;合作社每年的信贷需求保守估计为20亿元,但实际贷款余额为6125.78万元,融资满足率仅为3.06%。

(三)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各银行业机构立足天津和自身特点,加强金融创新,着力提升对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例如,天津农商银行、哈尔滨银行成立“农贷中心”,研究和推广农村金融产品;交通银行探索产业链融资模式,积极支持都市渔业发展,3年累计投放贷款6000多万元并连续保持不良率为零:平安银行推出保理及反向保理业务、线上供应链金融等多种业务满足涉农企业融资需求:大连银行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支持现代农业企业等,对缓解涉农主体的金融服务难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但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功能单一、金融产品种类稀少、金融创新力度等问题依然存在。多数银行网点仅能开办存取汇等最基础的金融服务项目,对诸如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等增值性、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涉及较少;农村金融产品主要为抵押、质押或保证担保贷款,农业产业基金、信托产品、中小企业债等金融产品非常少见:很多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创新重视不够,且缺乏相关人才和经验,难以实现农村资源的资本化。

(四)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完善,银担合作支农通道有待拓宽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在涉农区县设立担保公司56家,注册资本52亿元,在保余额180亿元,占在保贷款总额的39.39%。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如浦发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支持科技园区涉农企业快速发展;天津信托与担保机构合作,开展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担保业务,为天津某农业集团提供资金3000万元等,拓宽了都市农业融资渠道。

但是,银担合作深度有待提高。2012年9月末,天津开展融资业务的银行有42家、担保机构有109家,共发放融资性担保贷款457亿元。放大倍数约为2.32,远低于10倍的杠杆上限。

(五)涉农保险基本覆盖,保障力度和深度亟待提高

2007年,天津在涉农区县全面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2012年,天津市政府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温室大棚、生猪、奶牛等7个险种保费的财政补贴比例由70%提高至80%,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截至目前,天津参保农户已超过8万户,提供风险保障232亿元,赔款超过1亿元。

但是,保险对天津都市农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截至2011年末,天津市参加政策性保险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6.38%,且风险保障水平较低;保险仅覆盖主要的种养业,对集体林业、渔业几乎没有介入:涉足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仅有1家,业务品种仅限于一般财产保险,业务体量较小。

三、金融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增强主体自身实力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公司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主体企业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其规模大、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和带动力强的优势,加强产销衔接和生产技术服务,把越来越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增强各类涉农主体经济实力,为农业项目与外部资金对接夯实基础。

(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现代农业融资渠道

逐步放宽农村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促进利率合理化,建立合理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完善农村基层服务网络,开发适合天津都市农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加大对林业、渔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资本市场的弹性和包容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主板上市融资和做大做强:适当降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扶植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支持农业主体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增强风险规避能力和盈利能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增加资金供给。

(三)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现代农业支持合力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尽快实现村镇银行在有农业区县的全覆盖。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组织,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各类金融组织设立涉农专营机构或部门,完善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活动,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通过发挥各类金融组织的合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支农服务水平

创新信贷金融产品。因地制宜地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探索以农业设施等涉农物权为抵押的信贷产品。将农产品订单收益、农业补贴收益、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海)域使用权等整合利用,发展各类权益质押贷款。深化银担保合作、银保合作、银租合作和银期合作关系,大力发展担保机构担保贷款、保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贷款和套期保值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创新直接融资产品。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增加融资来源。综合运用基金、信托、理财等直接融资手段,以夹层融资、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涉农银行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触角。推行“阳光信贷”和金融超市“一站式”办公。积极发挥电子支付结算渠道的作用,促进农村流通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第9篇

1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突出表现为:传统和高效农业协同发展。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科技惠农成效显著。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各地十分注重促进科技惠农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增强,特别是智能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各地积极引导多方资金助推农业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r业补贴大幅增加,社会资金不断涌入现代农业领域;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耕种土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无法外出的妇女,但随着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大户打工又有劳动性收入,比单纯守着承包地自己耕种收益高,许多农民已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中尝到甜头,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这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视存在的客观问题解决好钱、人、地、技等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不少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是耕地面积仍然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侵蚀,大量高产农田被违法占用,中低产田改造进展缓慢,高产农田占耕地的比重较低,相当部分耕地的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沟渠道路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然是“望天收”。

2.2 农业成本仍偏高

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农副产品价格的增长,农业纯收入依然偏低。特别是2015年,农业主要产品玉米、稻谷等价格普遍下滑,推动农副产品整体价格的下跌,许多农民家庭种粮收入倒挂,扣除农资和人工成本,有的人种田收入就为负数,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也面临用工难,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致使整个生产成本偏高。

2.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虽然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目前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缺口较大,普遍紧缺。我国每年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占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发达国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4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农村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业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都会受到局限。每年农业相关部门都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接受领悟能力差,培训效果不理想,新科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

2.5 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同样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代高效农业效率高、利润大。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抓农业见效慢,难有大收益,不如发展工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放任自流,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引导。广大农户多数觉得农业就是传统的种粮食等作物,按照老方法“伺候”土地,发不了家,不如打工赚钱。在这样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业发展潜力有所下降,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土地流转比较困难,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3 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措施

3.1 强化耕地保护,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土地是农业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石,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化解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绝不能认为我国幅员广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不必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完善耕地占补平衡验收机制,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基础。

3.2 完善惠农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同于工业服务业,有其自身特色,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就是发达国家对农业也有特殊的优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也不同,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产品市场波动周期短,产业风险高,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大,几乎不可能。要完善各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健全直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避免补贴的形式化。我们要真正把好的政策做好,做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资本。

3.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中国的农村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进入攻坚阶段,要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推动土地的适度流转,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规模企业集中,要先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明确土地的权属,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二是要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展交易品种,规范交易流程和管理,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要创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严格监督,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最大限度发挥应有效益。

3.4 促进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最基础的粮食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353.2千克,粮食总产量由3000多亿千克增至5896亿千克,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即市场和品质。要积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市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释放其长远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

要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巩固农技推广服务阵地,努力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

要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组织农技人员“挂镇、进村、带户、联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涉农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和农广校优势,加快培育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发展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改革不断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提高农业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解放农业生产力,这成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来寻求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道路。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实现生物科技化,劳动机械化,经营社会化,朝着国际发展的目标前进,实现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增强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实现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发展,主要以来的就是科技的发展,经过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技术都是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脱离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可以说,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农业大国,以其作业的面积,作业的人员占据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收益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收入息息相关,农民的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质变,是实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益直接挂钩,国家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挥农机增产、增效的关键;同时其也可以发挥替代作用,减少农村作业人员,使其转移到城市建设中;还有要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民再就业。

1.3 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设备的技术含量为指标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改善,提升其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再次,农业机械化需要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操作与维修,这就对当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都是个体经营,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的文化素质,新时代的农业才能创造新时代的经济;同时,农业机械化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史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其可以实现农业优良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是必然的手段,改善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拥有传统农业作业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其与其他的先进技术共同作业,大大改善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成本,大大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降低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次,推进现代农业化的进程;最后,推动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不论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实现农业机械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正在逐年的提升,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在不断地加大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提高农业的措施,还必须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推广农业新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是重要的途径,首先,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其次是加大大型农业机械开发的规模,最后是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优越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上升,农业机械的性价比也在逐年提升,相信今后其必将迅速发展,实现大型机械的发展,实现农业高科技作业,实现经济的腾飞。

4、结语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大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第11篇

儋州地处海南西北部,全市耕地面积69万亩,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54.7%,是典型的农业市。近几年来,儋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制约和创立特色品牌意识薄弱,农业弱质特征比较突出,产业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仍然是儋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依托儋州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突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实现儋州农业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儋州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围绕工业抓调整、围绕龙头抓规模、围绕城镇抓带动、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增收抓服务”的思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满足加工、出岛出口和进超市进宾馆为定位,以提升农业品质为支撑,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特色、精品之路,着力壮大发展海洋渔业、畜牧业、甘蔗、橡胶、瓜菜、林木六大产业。当前,粮食、糖蔗、橡胶、渔业、畜牧、瓜果菜等产业已经形成了我市的传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糖蔗、橡胶、渔业、畜牧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9.64亿元,占GDP的55%;全市农业总产值72.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种植业占35.1%,畜牧业占14.9%,海洋渔业占48.6%,农业服务业占1.4%。

1、热带特色农业产业。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8.4万亩,总产量18.4万吨;糖蔗49.1万亩,总产量157.3万吨;民营橡胶45.2万亩,干胶产量1.8万吨;瓜菜24万亩,总产量34.2万吨;水果6.6万亩,总产量6.4万吨;浆纸林38万亩,海淡水养殖10.5万亩,大小渔船4020艘,水产品总产量33.3万吨;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专业养殖场(户)2870个,出栏生猪56.6万头、禽类1208万只。

2、农业龙头企业。我市先后引进培育南华、中化橡胶、珠联、温氏、禾木、罗牛山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专业市场2家,南华、中化橡胶、珠联等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产值72602万元,销售收入64769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产销率89.2%,年加工转化各类农产品126万吨,带动基地16.7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

3、农业基础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2亿

多元,高标准整治农田4.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3万亩;维修及防渗硬化渠道861公里,加固病险水库12座,打抗旱田头机井232眼。全市森林覆盖率38.5%,有效灌溉面积22.4万亩,在光村扫地坡、东成长坡洋、王五枝根坡、中和七里洋、新州新中洋、那大洛南等10个田洋创建了10万亩连片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拥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9910台(件),建成4个省级标准化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建成市级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17个农产品检测流动服务站。

近年来,我市共培训农民20万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761人次。初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网络,已建成瓜菜销售信息服务点2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91家,注册社员2569名,带动农户1.8万户,连接基地17万亩。

4、农业科技推广。近几年来,我市共引进培育甘蔗、花生、尖椒、水稻、橡胶等新品种110个,推广10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15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9.3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抛秧、病虫害综合防治、橡胶新割制、秸秆还田、无公害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尖椒、红南瓜、黑皮冬瓜、苦瓜、青瓜、紫长茄、长豆角、香蕉、荔枝等20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认证面积10.6万亩,初步形成黑皮冬瓜、小南瓜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2006年至2008年,农业分别占我市生产总值的59.5%、53.8%、54.7%,农业占有一半以上的GDP,这说明我市经济十分落后,农业仍然是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当前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农业仍处于重要位置,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从总体上看,儋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市,且土地很肥沃,自然条件也相当好,特别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市政府在改善农业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我市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来,市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毕竟投入有限,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水利等基础条件还很差,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田头井、坡地井、山塘小型水库及井渠配套工程还非常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特别是木棠、光村、三都、峨蔓等中北部地区的水利灌溉不到位,“靠天吃饭”的现

状依然存在,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长期以来,儋州的农业粗放经营的成份比较大。尽管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对农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使农业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模式的束缚,仍然存在追求面积和产量,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甘蔗等传统产业和橡胶等优势产业效益还不够高,所占面积很大,但占总产值比例只有35%;瓜果菜、畜禽、花卉、海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仍偏小,畜牧业只占总产值的15%,还是偏低,新兴的优势产业也还没有培育起来。当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都从发展瓜果菜等特色农业中获得收益,形成规模,我市明显落后了。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了中化橡胶、南华糖业、温氏集团、珠联冷冻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对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总的来看,农业龙头企业还很少,且大多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仍停留在初级、简单阶段,产业链条太短,难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不能有效抵御价格波动等农业风险,带动能力不明显。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总体竞争力不足,农业生产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农民都是分散的家庭经营,处于单门独户、孤军奋战的局面。

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还没有以“产地交易”为主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仓储、制冷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制约了我市本地农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且,政府也没有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一些不合格产品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量流入市场。

六是农民综合素质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小农意识严重,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旧传统之中,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现代意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大。

七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多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王五和长坡2个瓜菜销售信息服务点,由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特别是信息的采集点少,不及时,对搜集的信息分析能力弱,信息含金量低,无法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刚刚起步,资金不足,信息不灵,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的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八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由于我市财政比较困难,几乎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金融支农乏力。受现有金融政

策制约,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国有商业银行对小额支农贷款不积极。且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身投入无力。

九是农业服务水平较低。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资金扶持、良种供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基础差,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除此以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糖价、胶价很不稳定,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也对我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建议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广泛性、综合性的艰巨任务,需要认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为此,结合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目前,儋州还没有编制《农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制定《儋州农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做好全市的农业发展布局,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建立农业项目储备库,为今后儋州特色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打下基础。

第12篇

2010年,为推进创新型国家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科技部、农业部与北京市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三年来,北京农科城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四化”同步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

2011年7月,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简称通州种业园)正式挂牌启动建设,一期规划面积3万亩,二期规划面积5万亩。通州种业园建设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为发展方向,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企业孵化为支撑、以新品种展示为平台、以种业交易为核心的特点,已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农业部列为“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被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享受中关村优惠政策。通过两年多的建设,通州种业园正在成为北京农科城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示范区。

1.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速新品种选育进程;2.建设种业成果托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3.聚集产学研资源,提升园区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能力;4.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带动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

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深入推进“一城两区百园”战略结盟。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发挥“一城两区”结盟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现有11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围绕“121工程”的实施,建立“121工程”现代农业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发挥北京农科城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的龙头作用,实现园区之间的“大协同、大联合”。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可持续的特征,要引导多方资源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带动,使农业高新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成为“四化”同步的试验田。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农民职业化共同发展,进而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改革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促进科技资源有效聚集。探索科研要素配置和成果权益分配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发展,引导优势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科研投入机制,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向社会开放。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努力协同,特别是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配套,打通创新渠道。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