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1年以来,陕县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投入5.2亿元,其中2011年投入6900万元。重点支持了缘份果业公司、天顺养殖公司、人和牧业公司、龙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公司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个,其中省级以上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0个。2012年实施的陕县750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发展50亩无公害蔬菜,引进番茄新品种1个,年产蔬菜750吨,受益农户50余户,年户均增加收入约1.3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5人,推动了陕县蔬菜产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无公害生产。
(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2005年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来,至2011年补贴270.3万元,培训6000余人次,其中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拨款金额64万余元,培训1400人次。每年筹措资金26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实施“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提高了广大农民就地就业能力,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为陕县农业繁荣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人力储备。
(三)支持特色农业和区域化农业发展。一是在县东部丘陵区根据土壤粘重、适生耐旱作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烟叶、朝天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4万亩优质烟叶、3万亩朝天椒、1万亩紫芯红薯生产基地,大力打造东部经济区。二是在南部山区利用山高林密、生态优良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业,利用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形成了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980元,大力打造南部林牧区。三是在西部黄土塬区,根据地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苹果和越夏蔬菜,形成了32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3万亩越夏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菜园乡过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人口2100人,种植果树3650亩,2010年果品总产值近2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近万元,已成为豫西有名的果品专业村。2005―2009年,全县苹果、蔬菜、烤烟三大特色产业产值77365万元,林业经济产值5557万元,以特色养殖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产值41610万元。
(一)县级政府财力有限,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的投入不足。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陕县来讲,与三门峡市的渑池、灵宝等县市相比,财政总收入总量仍然很低,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总量更少,财力更弱,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更加有限,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县级财政资金落实有限。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在资金配套方面的政策不够统一,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实际上对落实这些政策的县级财政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县级财政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
财政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用于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有限,用在新时期的现代农业,如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定单农业、设施农业、三色农业等方面的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一些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还存在收费高、服务差等问题。
三、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县级政府财力,加大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
县级应该构建稳定增长的地方税收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执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农业投入每年增长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与诱导工业、城市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以逐步形成规范、稳定增长的现代农业支持资金来源。
(二)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三)加大培育农村科技市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县级、乡镇、村的农产品良种化程度、育种水平,水、肥的利用率,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能力等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农业科技市场不完善,农业科研的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县级财政应彻底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的支持力度,围绕各地区地方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进行支持,对引进、示范、推广的优质高产品种,先进种养方式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大力支持,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四)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引领多元化投入,完善对现代农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县级财政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格局。
(五)加强监督检查,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六)不断加强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摘要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并以德州市为例,分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11] 陈相艳.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5):5-6.
[12] 郭敬生.山东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1):246-251.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
0引言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作为必要的生产工具,对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也对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改革,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生产工作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问题,对于农机推广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为了更好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强农机推广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机活动的正常展开。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1.1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还有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生产效率低,并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现代农业生产中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技术来实现农作物耕种,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2]。但目前来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普及化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为此就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机的推广。
1.2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在农业发展中农机设备普及和农机技术提升,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农机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机水平相对较高,对农机设备使用效率较高,农民通过使用农机设备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产品的流通状态发生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也产生了明显的改善,提升了农村服务水平[3]。因此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还要重视对农业机械化技术设备的推广,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及时引进先进的机械和农业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1.3促进农机和农艺结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健康发展还要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才能促进农机事业得到合理发展和健康发展,让农艺事业发展的更加完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工具和新型农机技术,将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体系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4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部分地区已经采用了农用机械设备,在使用机械设备时对农机技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根据区域农机需求状况,科学的选择一些适合地区发展的机械设备,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机设备推广中通过不断调整,让农机设备更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和要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4]。
2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分析
2.1农机技术推广不完善
在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时,地方农业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提高起着直接影响,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部门应建立长效规划和发展机制,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进行积极调整,从而避免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阻力,提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效率。但现阶段来看,在农业部门开展推广工作时,推广体系建立并不完善,也缺乏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将机械化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导致地区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有限。
2.2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者,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农机技术缺乏推广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和机械化技术了解程度较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并不能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导致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程度低[5]。另外,还由于受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影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合理使用农业机械设备,而且农民自身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抵触心理,进而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产生阻碍。
3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策略
3.1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立项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和贯彻性的项目,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还要求地方农业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予以重视,并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立项,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和计划,让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能更加连续、有效的开展。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推广规划进行及时调整。
3.2加强农民科普教育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农业设备使用者,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设备操作能力,对农业机械技术的使用效率会带来直接影响,为此地区农业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通过科普的方式让农民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有更加全面的掌握,也更有利于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实施[6]。此外,农业部门还可以在地方农村地区开展农业机械技术试点工作,让农民更加直观的看到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对于农机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让农民可以快速掌握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
3.3加大地区推广资金投入
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推广工作并不顺利,农民对于农机技术的应用积极性较低,而且由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较差,农机设备购置费用较高,从而导致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帮助农民购置农机设备。投入专项资金,提升政府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效率和质量,也吸引更多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村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7]。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吸取社会中一些企业来推出优惠政策,或吸引企业投入专项资金,为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问题,对于农机推广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和要求,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设备的推广。地方政府部门及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重视程度,设置专门领导小组,设立推广专项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与科普教育,并基于补贴政策和补助政策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真正的发挥农机技术优势和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新•别金汉.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及推广[J].农家致富顾问,2020,(12):132.
[2]李军辉,颜秋艳.浅谈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推广政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9,(21):37-38.
[3]于海峰.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19,13(29):152-153.
[4]田凤仙.关于农机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J].魅力中国,2018,(34):271.
[5]霍玲.微探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时代农机,2017,44(6):4-5.
[6]李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7):42.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机推广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99-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速,于是发展的根本压力就作用到我国农业的发展上来,因为农业发展才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石。为什么美国一直是全球老大,其实不仅仅是美国经济的发达,也是因为美国农业的高度现代化。我国的农业也急需全面走向现代化,这对我国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是有巨大作用的,而如何让农业走向机械化,走向现代化,农机推广的工作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农业机械是否能更为广泛更为全面的运用,就要看农机推广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能起到效用。
二、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推广
1.农业的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是综合性的,要提高产量,提高质量,还要有高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还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是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的。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产物,其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解放劳动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利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对农民有益处也对消费者,对国家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农机推广工作的意义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的普及和农业机械发展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推广农业机械,必须普及农业机械,以此来提高农民素质。传统农业人力消耗量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手段原始,无论是农民还是国家企业,都很难准确的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和质量。于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机推广的工作,成了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只有让农机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起到效用,现代农业才会成为现实。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地,担负着农机推广工作的河南省漯河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就发现,粮食出产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是随着农机普及率的提高而不断的向前。所以农机推广工作就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的保障工作,必须加以重视。
三、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河南省漯河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从近几年的工作中就对现在我国农机推广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经验做了一些归纳:
1.原有推广体制不适应现在的发展情况
原来我们按照从引进到试验,从示范到推广的流程,由农业主管部门作为主要实施的带头机构进行推广,但是这种方法太局限了,由于一切都是农业主管部门说了算,那么整个推广工作完全依赖于农业主管部门。这是非常不符合全面推广的。加之推广体系的不全面,并不能综合考虑,综合推广。农机推广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更是给原来的农机推广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2.推广方式的不正确及信息脱节
河南省漯河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从工作中发现过去农机推广工作方式就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主管部门的观念也没有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总是以一种行政质量的方式下达,这样的推广宣传方式就很难服众,农民百姓就很不情愿接受。特别是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不到位,技术跟进不到位,更是很难让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的理念。生产销售往往是脱节的,供需信息也不到位,信息也出现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状况。
3.农民素质不高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不够
农民对现代农业思想的认识不够,导致了他们很难接受现代农业的理念,很难从心底里接受农机推广,很难接受这些农业机械,毕竟农民大众在没有见到实际利益之前就很难信服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当然农民认识不够,不接受,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大量的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人员本身素质就不高,专业技能欠缺,自身的技术就不到家,这就更让农机推广工作陷入困境。
四、几点关于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康全面的推广体系
要结合实际环境,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是行政部门来主导,更多地需要企业来参与,机械制造企业和粮食生产企业要共同来为农机推广工作做贡献,也要切实为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做考虑,只有这样农机推广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获得更大面积的推广。
2.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河南省漯河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就认识到,农机推广工作不是简单的推广,更多的应该是服务,只有把服务做到家,才能让农民信服现代农业的思想,才能让他们获得切身的利益。要从农机的销售,农机的售后服务,和粮食的销售都一并为农民朋友考虑好,服务好,成为一个真正的服务者,才能让农机推广工作走上新台阶。
3.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对新时代新农村的农民朋友,要加强知识文化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农业的思想。也要从根本上加强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才能根本上推动农机推广工作发展的脚步。
五、结束语
通过对农机推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分析,本文也给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个国家要真正的成为强国大国,就必须要发展农业,农业走向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必须要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也必须要做好农机推广工作,让现代农业真正的惠及千家万户。当然一切都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必须一步一步,解决当下的问题,才能让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财税政策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影响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急需政府增加投入,发挥财政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促进河北现代农业发展。
一、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取得的成效
2009年河北省财政支出继续向农业倾斜,在促进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64.8亿元,增长74.3%。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财政整合资金7.3亿元,集中用于80个县农业节水设施改造建设;落实资金4.4亿元,支持农村水电、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组织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省级投入4.54亿元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全省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达到80%。
(三)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全省投入25.6亿元,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156.6万亩,完成生态综合治理12.4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99个,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资金2.3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果业,促进奶业产业升级。
(四)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省级试点县达到34个,自主试点县达到40个,落实补助资金1.2亿,拉动社会投入11.7亿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税政策的引导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河北对农民的四大补贴,只有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虽然政府动用了大量的财力,但是发放到农户手中的补贴还是比较少,无法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补贴项目,补贴的力度和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例如: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农村还未普及;温室大棚地基、墙体等的设施农业的土建部分还未列入补贴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覆盖面窄、手续比较繁琐,等等。
财政补贴对于生态循环农业考虑不多。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于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另外,财税对农膜、化肥和农药在税费上的减免,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壤腐殖质和自然肥力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种类与残留量越来越多,对居民健康的损害越来越大;而农膜的大量使用则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二)财政支农资金仍然存在管理部门多、投向零星分散问题。以承德县为例,2008~2010年上级累计下达到县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达到28,570万元(不含国家设立的各项涉农补贴),年均9,500多万元,但项目管理涉及到农牧、林业、水务、农开、扶贫、财政六个部门,项目的类别在30个以上。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参与管理多、设立的项目类别多、各有各的使用范围,有些专项资金政策目标、扶持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很低,尤其是一部分乡镇等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要靠自己去创收,限制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致使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从农业推广支出结构看,人员经费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业务经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据调查显示,农业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比例,县级平均为8∶2,乡级平均为9∶1,业务经费不足限制了农业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也不足,导致基层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河北还缺乏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专门人才,国内的大专院校尚没有“有机生态循环农业”这方面的专业。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而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可靠手段。基于此,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探究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土地流转;辽阳;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而土地又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在“三农问题”中试核心问题。人们对土地使用权改变称为土地使用权流转,其具体含义为,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我国的土地流转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以农户之间的流转方式为主,具有不成熟、规模低、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不断,以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为主流的特点。辽阳市作为辽宁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土地流转也是土地制度中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改进。
一、辽阳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辽阳市,目前农地流转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总体看,目前辽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是健康有序的,农民比较满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1.流转规模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相较于辽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流转在总量和规模方面上,存在着发展滞后,不相适应的问题。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无法适应其需要。目前,全省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4%,而全市的仅占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流转规模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不合法。辽阳市土地自发流转较多且分散,土地流转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农户私下流转承包地,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大多数都发生在熟人之间,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不按法定程序,履行必要手续,来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证实因为流转合同的不规范不合法,才会造成合同频繁的变更、解除及违约等纠纷隐患。
3.辽阳市流转机构不够完善。第一,土地流转的价格评估机制和体系不完善,咨询、中介机构不成熟,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供求双方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农村土地信息,使农村土地流转对象、范围选择余地小,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第二,经营权证的发放工作还没有全部完成,尽管我们开展了全面的专项治理工作,但部分村仍然存在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没有全部发放到户的问题。第三,一些地区为了推动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了一些简单的行政手段,这使得承包方的流转权利受到了侵害[1]
4.流转时经常出现多数人同意,但因少数人不同意而难以实现。目前,许多地区的基层干部和农民都会抱怨:如果想要上农业产业项目,就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但偏偏就会有一些农户不同意流转,尽管镇村干部进行了多次思想工作,可依然不能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项目无法开展。
二、辽阳市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政府是公共市场的服务者和监管者。目前,辽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基层政府的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有一定关系。经调研,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1)尽管全市连续三年搞专项治理,市政府严格要求各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位,但还有部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没发放到位。(2)尽管市政府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制定了流转合同标准文本,但规范流转工作仍不到位,使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因流转管理不规范导致的纠纷不断等。同时,由于缺少政府的有效管理与服务,基层干部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不参与、不支持工作。
2.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中介组织匮乏。中介组织能够通过自身的中介活动使交易双方的市场行为联结起来,降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2]。由于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务组织,导致土地流出、流入信息不灵,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3.思想观念保守。首先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其保守意识浓厚。即使外出打工,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导致土地严重的浪费[3]。其次农民嫉富心理重,即便是流转收益超过自己经营土地的收益,也不愿将土地转让给种养大户去经营。三是法律知识少。对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等相关法律了解不透彻,怕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很难再收回。
4.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稳定。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首先在就业机会上,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会存在很多的限制。其次是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使得农民工不但没有保障,而且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也远远低于城市职工。这些都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此外,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阻碍了土地连片流转的推进和规模农业的发展[4]
三、建议
针对辽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建立一套有利于具有辽阳市特色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5]:(1)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中长期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土地的流转速度;(2)进一步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3)进一步逐步完善辽阳市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其就业、住房、养老等问题[6];(4)进一步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民间自发型流转模式[7];(5)“活化”辽阳市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形式,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转形式[8]。
参考文献:
[1]贾倩倩.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给农民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6):40-42.
[2]王仲修.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9(10):242-251.
[3]姜龙.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新农村,2010(02):8-9.
[4]农经处.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种模式[J].河南农业,2010(09):6-7.
[5]刘朝,万福民,张钢军,等.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1(04):43-45.
[6]郑鹏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1879-1883.
关键词:现代农业;研究进展;发展模式;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6-0115-04 收稿日期:2009-11-08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继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后,又一次从更高的高度进行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用整个第四部分来阐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研究现代农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十六大以来,现代农业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现将国内关于中国现代农业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深入。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国内文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即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卢良恕,2004)。
2 强调现代农业的全球性和先进性,认为它是全球化格局中的农业,是现代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是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张晓山,2007),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3 强调现代农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特征,即是按照现代产业的理念,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周应恒等,2007)。
4 强调现代农业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认为其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是保护生态平衡的绿色产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张文杰,2007)。
上述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点出了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特征,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现代农业建设涉及农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国内相关学者囿于不同的学术背景或研究视角,往往重点强调现代农业某一方面的特性而忽略其他特点,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并不等于盲目追求新技术,不等于滥用诸如转基因之类的新技术。同时,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些做法,如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和复种、农牧结合等,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国内文献和中国的实际,本文认为,现代农业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优势和精华的基础;上,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强调科学化管理、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生产手段、产业组织、经营管理方式、社会服务、发展理念、主体素质以及政府的政策管理水平等。
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国内学者的研究颇多。现将代表性的观点归纳如下。
李炳坤(2008)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要求;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张文杰(2007)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我国农村产业的重要支撑,是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粮食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柯炳生(2007)则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绝不仅仅是农业部门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农”问题中,如果把农民问题看作是微观尺度,把农村问题看作是宏观尺度,那么农业问题就是中观尺度,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纽带,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考虑农业自身发展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等),还必须与农民的增收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相结合。同时,基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现实,必须从城乡统筹、城乡联动的视角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互动的视角,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联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必须把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三、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和规定。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现实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周琳琅(2007)认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文化吸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资源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在恶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薄弱,成果推广应用缓慢。柯炳生(2007)同样强调了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能够满足需要和农民素质较低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农户规模狭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负面作用。
李成贵(2007)把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风险有增无减、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恶化视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孙瑞玲(2008)则认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现行土地制度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城乡矛盾、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矛盾、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不足、制度制约、农民素质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多个方面。国内文献基本都是基于全国视角的整体性、宏观性分析,但国内相关区域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察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有较大差异。因而,在宏观和共性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微观区域视角的深入分析,当然最后的落脚点是基于全国形势、立足区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可行措施来应对和解决。
四、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主要有三种(项仁学,2008):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适用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以色列等;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适用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三是土地、劳动力适中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典型同家是法国、德国、英国等。相比对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介绍,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关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一些。
1 中国不具备复制美国农业的现实条件,必须依据国情、国力、农情、农力,走自然资源节约、劳动和技术集约经营、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郎秀云,2008)。
2 中国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必须考虑历史现实条件来制定相关农业政策,实施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农业科研体系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蒋和平等,2008)。
3 中国应学习和借鉴欧盟发展现代农业的五点经验,即注重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应用信息技术、搞好社会化服务和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靳贞来,2003)。
4 基于中国国情,应采取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技术方向,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视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的创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思路上要摈弃把农业发展与国家工业化分割的惯性思维,必须把现代农业建设纳入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之中,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柳建平等,2007)。
总之,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这主要由其地形地貌特征、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传统习俗等因素决定。对于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要做法,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随,但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学习其有益经验。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别很大且发展极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因此,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相互借鉴,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就大的区域而言,东北、内蒙古和河套地区,可立足其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业;东部发达农区和大城市的郊区,可以利用其区位、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中部农产品主产区,人多地少。可发挥其粮食生产的传统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西部地区则要发挥其气候地质类型独特、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和草场面积广阔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和草食畜牧业。
五、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里主要从理念创新、政府作用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念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首先突破传统“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创新发展理念。
1 用现展理念引领和发展农业,就是要运用效益至上的理念发展效益农业;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发展市场农业;运用科技兴农理念发展科技农业;运用社会分工与协作理念发展组织农业;运用标准化的理念发展标准农业;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运用流程再造的理念发展精准农业;运用资本运营理念发展资本农业(李小建等,2009)。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必须树立和运用五大现念,即大资源理念,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农业理念,挖掘农业的内涵,拓展农业的外延;大食物的理念,广辟食物来源,逐步提高绿色食物、有机食物的比重;大市场理念,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大生态理念,发展循环农业、集约农业,不断改善外部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炳坤,2008)。
3 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运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明确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经营农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三是要运用产业化的理念,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要运用市场化的理念,以市场观念指导农业,以市场导向发展农业,以市场需要拓宽农业(李文等,2008)。
(二)政府作用
基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公益性产业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叉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西方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也证明,必须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作用。
陶武先(2004)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政府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支持保护、构建服务体系、注重引导示范等五个方面。柯炳生(2007)则强调,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支持和农业补贴力度。张红宇(2007)则提出,政府作用应从更多地强调管理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主要从规划引导、试点示范、政策扶持、产业服务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总之,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激发农民和相关组织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需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管理和公共
服务职能,以创造有利于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空间。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政府必须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明确定位,在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主要从提供制度保障(如农业立法、土地制度、农业组织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业补贴制度等)、科技保障(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资金保障(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优化农业投资功效等)、服务保障(如市场体系建设、产品监管、劳动力培训与转移等)四个方面来发挥主导作用。
(三)政策措施
柯炳生(2007)提出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农产品的补贴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方面的政策、加大政府公益服务方面的投入等六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周琳琅(2007)则认为,必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一体化道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培育大批现代新型农民;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关键词]金融;现代农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55
1前言
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作用是农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现代经济来说,金融是核心,而对于现代农业来说,金融是其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速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不能忽视金融对其的支持作用。
2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呈递减趋势,无法满足需求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不管是合作性金融、国有商业性金融,还是政策性金融,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然而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和国有银行改制,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其目标转变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这样的经营目标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撤销合并县及县以下的经营网点,四大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转移经营阵地后,农村所剩的金融机构也仅仅是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在金融支农上总是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不断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农村金融长期处于空缺地位。由此也导致近年来金融对于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疲弱,农村金融发展的停滞不前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迅猛增加形成了巨大矛盾。
此外,除了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减少,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也存在较大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内的金融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较为欠缺,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丰富,合作金融还需在规范中探索有效发展的途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不足,竞争仍不够充分,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22金融产品创新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变化
当前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也没有较好的效果。表现在一方面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递减,另一方面,支农金融机构内部的发展也比较缓慢,不管是在金融机构的体制管理上,还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都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金融产品单一而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则阻碍了金融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无法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的抵押贷款业务中,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而且贷款额度有限,期限也较短,这无法满足农业大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合作社的兴起,农信社的支持力度更是杯水车薪。
23金融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当前,金融生态环境恶劣是挫伤金融支农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群众的小农意识依然顽固,文化素质提升缓慢,不论是在金融知识方面,还是在信用诚信方面都亟待提高。许多农民对合同不了解、不执行,农村金融(尤其是民间借贷)纠纷发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农民恶意欠贷时有发生,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大,因而银行也加大了对农村信贷的限制和管理力度。另外,法律对于欠贷农民的追究并没有可靠的依据,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而无法收回。在这样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金融支农的积极性被挫伤,为金融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十分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3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
国家应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民营借贷组织相互分工协作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真正满足不同层次农业资金需求。在具体操作上,第一,健全国有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加工企业提供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将基层营业网点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信用社整合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第二,完善合作性金融,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组织机构可按行政区域设置或按经济区域设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会或信用村,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户的地缘信任关系优势。第三,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风险,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分散农业高风险对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32创新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组织要求所在地固定,工作人员符合法定规定,有合理的法人,农村信用社组织的一切程序符合法律要求。其设立是为扶持经济落后的农村,解决农村资金紧张的问题。应根据当地的金融情况,制定当地农村信用社组织发展模式。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可以提供农资贷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可以提供理财服务,增加资金的流动率。通过设立网点,方便农村居民的资金存取,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岗位,解决农民金融方面的难题,使农信社真正贴近农民,便民利民。
33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小微企业应利用所在地的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对农产品进行创新和加工,把产品做细做精,吸引大型企业的投资兴趣,增加合作的机会。聘请专业的风险评估师以及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产业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科学完备的评估分析材料,以赢得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龙头的信任,尤其是吸引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当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国家辅助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补助金,对于税负,应尽可能减轻。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以及其他业务带来的亏损,国家急需建立农村金融的补贴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特别是对农业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要根据其行业风险的特殊性,国家财政可减免营业税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由此形成的亏损。总之,通过各种渠道,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促使农村资金回流
根据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对策,吸引农村资金回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的管理体系和服务质量,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流。国家应对所有涉农贷款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刺激各类金融机构重返农村金融市场,提高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和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央行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增加支农投入量的作用。
35培育诚实守信氛围,进一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司法机关加强立法,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努力营造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此外,要注重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农村金融组织内部要管理明确,责权分明,监督机构完善,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农村金融组织自身要严格依法依规,并和当地的文化、习俗相交叉,增强服务对象的信任度。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联盟组织,相互学习,共同协力,以改进自身的不足,培育诚实守信的金融氛围,进一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郭佳琳金融借贷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1 昌吉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评判指标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参考农业部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和指标,对照分析昌吉州各单项指标,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等指标单项发展水平较高,均已超过初步发展阶段标准: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单项发展水平较低,均未达到初步发展阶段标准。十项指标综合后昌吉州现代农业综合水平超过了起步阶段标准。初步测算:目前昌吉州现代农业综合水平达到起步阶段的143%,达到初步发展阶段的87%,达到基本实现阶段的55%。也就是说当前昌吉州农业总体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发展阶段。
2 昌吉州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昌吉州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盐碱化、沙化逐步加重,水资源矛盾突出。
2.2 推广体系不健全
昌吉州72个乡镇中,农技服务存在盲点。每年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理论研究的多,科技成果实际推广运用的少。
2.3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 昌吉州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农牧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以完善投入机制为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昌吉州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5年达到1.48万元以上。整体实现万元州目标。农牧民合作社入户率达到7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疆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5 昌吉州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作
5.1 提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成200万(667m2)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基地,总产达到100万吨;二是稳定玉米面积,建成120万(667m2)高产优质玉米基地,总产达到90万吨;三是优化棉花区域布局,抓好优势区域生产,建成120万(667m2)高产稳产优质商品棉基地,总产达到18万吨“十二五”末,昌吉州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覆盖率、高效节水灌溉率、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
5.2 加快六大新型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建成乌昌地区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应急储备中心。“十二五”末昌吉州设施农业发展到22万(667m2),其中温室12万(667m2)。
二是加快种子产业发展,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制种基地、研发基地和集散中心。把两年一届昌吉种交会办成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辐射中亚南亚的国际性种子交易会。“十二五”末昌吉州制种规模发展到65万(667m2)。
三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加快以加工番茄、马铃薯、红花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十二五”末,昌吉州特色农业种植比例占播种面积的30%以上,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四是加快贮藏保鲜业发展。“十二五”末,昌吉州储藏保鲜能力发展到50万吨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五是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十二五”末,昌吉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5万(667m2)以上。占播种面积的30%左右。
六是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家庭认养、绿色疗养、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采摘等创意农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昌吉州创意农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5%以上。
5.3 加强五大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善州、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强化队伍管理,放开搞活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二是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加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实完善农业信息员和农业专家队伍,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服务效果。
四是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
五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体系。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参保率。
6 昌吉州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6.1 抓项目促发展
加快制定、完善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围绕规划,积极打造、争取一批重大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助推昌吉州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6.2 转变发展方式
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经营成功模式,重点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大户带动型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扩大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规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6.3 加快外销平台建设
以办好郑州、上海、北京、福建“四大展会”为契机,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品牌创建工作,建立集散分销渠道和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扩大外销规模。
关键词: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安龙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参考文献
[1]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3]曹天富,雷振宇.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7)院14-15.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