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地的传统文化

当地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11 17:3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地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地的传统文化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流动民工子女 成长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21-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现状的分析

调研显示,大多数居民表示当地传统文化仍有积极意义,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在兰溪生活的绝大部分居民对兰溪传统文化认识及重视程度较高,但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可以加强文化引导。

(二)流动民工子女成长健康状况

从分析结果看,近半数居民觉得流动民工子女的心理可能存在自卑的不健康因素,还有部分居民对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在意。可见社会对于民工子女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三)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成长教育的影响

据统计,超过半数居民认为兰溪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具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培养意志及道德的作用,其余作用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塑造能力的开发、榜样的力量、自信心的建立、独立性的完善和其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所以有必要为流动民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兰溪传统文化对当地民工子女成长教育影响的分析

流动民工子女成长状况不乐观的原因分为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两大块。就家庭因素而言,大多数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市场缺乏了解,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再加上民工父母资本匮乏,导致在子女的教育投资中处于不利地位。自身因素方面:一是自卑感作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二是最佳教育时间错过,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三是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得学习没有动力;四是对抗情绪的存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

(二)发挥当地传统文化在流动民工子女成长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1.制定完善政策,加大教育比重

当今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为了能够防止中小学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有以下几点:(1)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全新的文化教育体系。(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体系。[2]

2.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首先,可以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纪念性的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兰溪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学校、社区等场所可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丰富的活动,调动流动民工子女对兰溪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强文化的交流。鼓励流动民工子女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让流动民工子女能更好融入兰溪传统文化,以适应兰溪生活。

3.增开相关课程,确保良好实施

流动民工子女正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知识来源于在校学习的课本。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增开与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开设该课程的同时,要确保该课程的良好实施。在学校方面,要利用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杜绝出现文化课程被主课替代的现象。

4.加强媒体宣传,重视家庭教育

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资源开展广泛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重视、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得流动民工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学习兰溪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从民工家长做起,通过民工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正面塑造作用。

三、结束语

调查发现,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在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积极作用过程中,应注意只有综合个人、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民工子女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成长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现阶段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后期,国内的旅游行业才开始走向农村。今天,国内农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农村旅游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农村基层群众创造了经济效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现今农村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虽然人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变质。使今天多地农村的传统文化商业气息过重。

二、传统文化和在农村进行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传统文化

农村传统优秀的文化是农村开展旅游行业的基础与灵魂。农村传统的田园式生活能够使游客融入自然,远离快节奏的喧嚣式生活。使游客身体放轻松的同时,能够使游客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在农村旅游业开展之前,农村处于闭塞状态,与外界交流极少。但随着农村旅游行业的兴起,国内外的游客来到农村,体验着农村的生活和人文情怀。这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农村的优秀文化。若去云南走一遭,能够看到许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称呼都具有民族特色。例如,彝族男子叫做胖金哥,女子叫做胖金妹;白族男子称为阿鹏,女子叫金花等。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文化。

三、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的发展对保护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在农村大力发展旅游行业能够增强村民对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

随着来到农村旅游的游客们对乡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对农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对于名胜古迹的保护等,都是人们意识提升的表现。

(二)在农村过度的发展旅游行业使传统文化更加趋向于商业性质

农村旅游过快过热的发展,使农村每一天都迎来大量的游客。原本单一的旅游线路已经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游客的需求。再次开发的线路中,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掺杂了许多商业化的元素,使当地传统文化变了味,使农村文化逐渐的在流失。

四、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并且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完善在农村发展旅游行业过程中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规章制度

在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增强人们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在农村形成保护文化的规章制度。对于一切可能造成文化流失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提醒农村基层群众,同样对于前来农村旅游的游客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开启全民共同保护文化的模式。

(二)注重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质朴的人文环境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向前发展。注重农村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能够保证村民和游客精神方面的满足。保护乡村最为质朴的一面,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规划设计;应用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许多人开始关注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科学合理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将人们的本土文化需要满足,同时将人们对建筑规划的满意程度提升,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1 F代建筑规划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生活环境热闹非凡,嘈杂纷扰,想要回归到自然安静祥和的生活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处于热闹的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有影响,人们开始逐渐需要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将往常的快节奏生活模式改善,将建筑美学更好的体现,改变对西方建筑物规划设计的推崇等,将传统文化当中的各种理念充分表现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将人民生活环境改变,建筑物当中集中将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应用在对发扬继承传统文化上也有非常深远的作用。

2 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物施工和完成的基础环节就是建筑设计,同时也作为起步环节。建筑设计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成型。所以,不同背景当中和不同思想下使用传统文化将一座优秀的建筑物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者并非漫无目的的在建筑设计当中使用传统文化,将比较受到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化元素盲目的应用到建筑物的设计当中,创造出的另外的大众化的单调建筑,而是要按照建筑物自身周围环境以及所在城市的区域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设计,同时综合建筑物美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将建筑规划设计当中使用中国传统文化。

2.2 注重建筑规划设计的创新

新时代的背景中,尽量避免出现建筑规划设计相似的情况,要重视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流程中,传统文化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主动积极的学习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当中找到灵感,设计师要进行例行分析传统文化和建筑规划设计的综合可行性研究,不可以单一的依照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对实际情况进行确认。我国社会当中,作为非常关键的主题和谐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当中,提倡人和自然要和平共处,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充分使用道家的自然思想,合理对建筑物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建筑物的完美展现。

2.3 建筑规划设计对传统文化审美观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应用审美观对建筑规划设计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审美观颜色上喜欢大红色,预示着喜庆,同样也喜欢金黄色,预示着富贵。建筑设计的布置标准上,喜好正方正圆、成双成对。所以,建筑规划设计者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规则的建筑美学以及现代化的简单、明朗的建筑美学综合起来,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改善,有效的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

2.4 注重特色文化背景的运用

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要重视本地特殊文化的使用,我国,不同地方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当地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这样的特色建筑还能够将当地人民独特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体现出来。所以,新时代背景中,设计者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当中,首先要创新性使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另外要充分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合理的使用起来,将现代建筑当中的古典内涵实现,现代建筑当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灵魂,将实现建筑和当地传统文化统一。

2.5 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示

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设计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符号充分表现出来,利用建筑物将抽象文化呈现,不但能够表现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还增加了建筑物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当中,很多文化符号,包含书法、汉字等等。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利用文化符号进行修饰,将建筑物表现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设计者在使用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文化的外在元素,还要关注文化内涵。

虽然目前建筑比较单调,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困难时期,为了将这个现状突破,需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用到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综合建筑理论和传统文化结构,设计出富含古典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保证建筑物形式多样化,有关方面极大对传统建筑物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人才的教育投入。另外,要培养新时代的对传统文化艺术、现代科学技术都有充分了解的设计工作者队伍,真正能帮助我国建筑行业可以健康良好的进步,同时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推进作用。

第4篇

关键词:设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1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同步推进文化发展,社会的发展以文化作为支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设计并形成了本国设计文化,德国以“严谨”、“科学”的设计文化延续到今日;强调“人情味”、“手工艺”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众所周知;而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也打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日本擅于吸收与借鉴,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与设计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表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提,但在大众视线中的频率过低,年轻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种种现状都迫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则需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2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极具底蕴的传统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例如儒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布局上的规划,对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影响深远。传统水墨画对当代的设计影响更为深远,传统水墨中的笔触、虚实的关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借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力量。中国文字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字形与结构的组合在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也是本土化设计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十分重要,同时设计师也要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的创作精力,才能让中国设计更好的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3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教育入手,现今许多高校也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互结合,得到了一定的反响且效果良好。高校艺术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许多高校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在教学时通过让仅学生进行图案的移植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缺少创新性的引导,设计稍显枯燥。现今,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在应用范畴和传播媒介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更注重信息的有效沟通。中国的设计过于普遍,表现手法较为单一,不具有个性化特征,识别性低。设计按照西方审美进行设计,在设计手法上不如西方设计成熟,无疑暴露自身缺点。

4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4.1进行传统文化理论教育

拼凑的符号代表不了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设计,更代表不了中国如此灿烂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完整艺术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强调艺术教育的合理性、多样性,将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授课时的要正确分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设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

4.2丰富教学形式

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表现,也是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必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喜爱传统文化。基于喜爱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性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创建设计工作坊,在进行设计引导前,在工作坊中学习传统技艺,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除了教师授课以外,也可将技艺传承人请到课程中,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将实践引入到专业课程中,将民间技艺人请到课堂对学生进行更专业且更详实的讲解并演示壮锦编织,丰富的多样化课堂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力。

4.3注重设计创新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式教育下,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将传统进行创新,让大众熟知并喜爱。我们看到精美的传统图腾,经过创新、生化变成了简约的几何图案例如,广西的壮锦图案经过设计变成了简约几何图形应用在南宁地铁场所设计中。将传统纹样进行设计、生活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大众,在传统文化的之上的设计也逐渐成了当代的趋势之一。要关注当地的传统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利用地方资源将本地资源最优化,将当地民风民俗融入到设计中,进行地域化的艺术教育,提倡学生在当地参与实地的调查。在调研过程中引导学生讲创意思维转换为设计实践,并最终以成果进行展现。为此,可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对传统艺术的而爱,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5篇

一、文化与旅游

文化相对于自然而存在,除了天然生成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区域、各族群所创造的所有成果,都属于文化的领域,所以,文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

其次,民族文化有表层和深层的两种存在形式。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与居住格局、语言与文字、民族工艺与艺术、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外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蕴涵着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感情、民族的信念、民族的意志和民族的自尊心,需要细致体察和真切感悟才能领会,在民族意识当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最为尊贵和神圣。在所有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变迁是一个常数。每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常的变迁之中,这是文化变迁的理论起点。整个文化变迁的基础是创新;环境改变导致了某种新反应方式,而新的反应方式就要求创新(通过发明和借取的形式),最终,当这一创新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时,就会发生文化变迁,这是文化变化的总体模式;文化变迁的总体框架通常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发生。

再次,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是游客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经济消费过程。外出旅行逗留时间的交通、游览、娱乐、饮食、住宿、购物等各个“生活”环节,都需要开销,而且花费的金钱要远大于居家的日常生活。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所谓旅游资源,就是令游人感兴趣、能够把游人吸引来的各种因素。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运用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手段,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为旅游业所用,并因而产生经济价值及其他的多种价值;或已被部分利用的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并因而提高了综合价值。

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依据旅游者的需要,根据客源市场特点及其变化,确定和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向、内容和形式。经济的目标和需要,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在整体上要确立大众化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利润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适应。另外,由于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又必须确立美学的目标和需要,包含着对美的发现和揭示,否则旅游产品的魅力就难以得到保证或将受到损害。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旅游者到民族地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如民族风情、生活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同时,旅游者又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带到旅游目的地,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地传播给当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有利于宣传民族文化,消除民族偏见,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二)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使其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当地政府就必然会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这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如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古迹等民族文化,将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总体建设和系统规划之中,从财政上支持民间工艺品的生产,组织社会力量维护、修复重要的文化遗址,资助传统艺术团体举办艺术节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中又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有助于打破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改变传统落后的观点,帮助当地居民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

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非常浓厚的非商品性和非经济性,而现代商品经济具有主体性,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筛选、改造、调适、整合的功能,将旅游作为现代商品机制注入传统文化的机体,实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将有助于消减其封闭、保守、滞后等惰性,增强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将民族传统文化引上发展的轨道,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四)有助于加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挤压下,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衰亡、灭绝的命运。但是,如果认为一个民族一旦进入全球化就会马上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则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根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原理,各民族并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世界化程度越高,说明该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容越多,对该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该民族文化就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面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压力,各民族绞尽脑汁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加快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而旅游就是使民族文化加速走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其它跨文化传播媒介相比,以寻求审美愉悦为最终目的的旅游活动具有其他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大大加快了文化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购买、消费商品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时,附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内的文化观念也就在被旅游者接受的过程中被结合进他们的观念系统,从而扩大了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使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民族传统文化显现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显示出新的价值,甚至使一些发展前景堪忧的民族文化因素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消极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使得传统文化扭曲、变形

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特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民族文化被浓缩,甚至为了突出所谓的旅游主题而被异化,有一些地方还制造一些伪民俗,造成民族文化的失真。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求,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场,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反映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一旦旅游者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就是反映当地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的真正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回去向亲友展示,便会使当地传统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还有,为了满足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带有失真性。在众多的模拟景观中对民族文化资源认识不够,理解不深,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或是生搬硬套,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民族文化,或是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不按民族习俗办事,歪曲、丑化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受到破坏性、掠夺性的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

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一般来说,能开发成旅游对象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所谓的“显在文化”,即显露在外、与特定物质关系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如实物、住房、服饰、交通设施、生产工具、寺院、语言、文字、风俗等;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所谓“隐性文化”,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就不适合开发成旅游对象,也不能开发成旅游产品,否则,将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仪式中,隐藏着大量的象征意义,如果将其视为简单的习惯,就造成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因此,民族文化不能对旅游市场全部开放,过度开发,不能将那些具有神圣精神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文化要素,开发成旅游产品,向旅游者开放。因为,宗教文化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神圣地位,对其它方面传统文化的生产及各民族的社会生活起过不同程度的组织、统摄作用,并形成了各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严密的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覃德清.中国文化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第6篇

一、文化遗产的划分

我们的民族文化区域虽然不能处处都能被评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但性质是一样的,无论大小,无论轻重,都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意见》提出“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立足到民族和民俗文化遗产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划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真实与完整两方面,也可以说是“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或是“建筑景观的”与“人文内涵的”。“有形”是指建筑、城镇、文物、工程或者考古遗址等,应当尽可能保持自身组分、结构及其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完整与历史原貌;“无形”是指文化区域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传承,即保持传统的独特族群文化、部落语言、服饰、民俗、节庆、手工业、民间艺术、乐舞等这些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无论是“有形的”古老遗产,还是“无形的”传统文化,都是全人类值得珍爱的宝藏。“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物质+非物质”,尤其是在我们拥有上千年华夏文化传承的中土大地,而是物质内容与非物质内容的交融一体,只有这样它才是“活”的。传统文化遗产担负着“过去”,还需真实、完整地传承给“未来”,留给我们华夏民族的子子孙孙继续享用。因此,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第一性的,安好的保留住这批财富,是现代社会不容推卸的责任。民族风情地区的精髓和灵魂是“民族文化”。游客花心思选择到此,绝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领略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民族风情、历史文物、生产生活等等“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只有完好地保存当地原有的民族传统及地域特色,才能更有力地吸引游客,更长久科学地发展当地第三产业。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只有完好地保存一处处的、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我国多样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保留住祖国各民族的文化根源,以至于将来发扬光大。而在当今文化遗产开发的热潮下,一方面存在为追求眼前的短期效益,或是由于若干群体及个人综合素质低下,认识不到传统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在对文化遗产地的游览体验过程中对当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是国家对旅游行为的相关制度规范还尚宽松,并且分拨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财政经费和管理力度还有所欠缺。调查显示,我国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保存下来的古文化遗产数量并不值得骄傲。土地面积相当于我国1/74的英格兰,登录保护建筑50万处,保护区8000多处。而我国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仅40万处,保护区仅数百处,可见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这样的状况同样可以体现在我们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独特的遗产资源,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挖掘。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密不可分。从文化价值对经济价值的反作用的层面上讲,经济价值要依附于文化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从发生学意义上看,从文化产生的根源上看,它的经济价值却是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在任何遗产地地区,如果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其物质的古老遗物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资金的来源一部分依靠政府的相应投入,再而当地也应该为自己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的途径。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能给当地传统文化旅游带去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想发展得更好或者想更加把自身宝贵的传统文化发扬出去,“开发”是必然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无疑是把“双刃剑”,要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民族文化保护与适当的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今由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以及大众思想认识普遍不高的原因,仍存在一大批太过于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对文化遗产地区进行不合理利用的行为,造成文化遗产遗失的严重后果。以传统民族风情地区的旅游现状为例,虽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开发,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氛围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当地人安宁的生活。组织和个人齐上阵大搞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使古镇旅游商业的发展呈现出量的畸形膨胀和质的普遍低下。

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客容量过于饱和,造成“旅游公害”。游客流量的猛增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少数民族居住村落,严重干扰了原住居民的正常生活,居民逐步外迁,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使原有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民族旅游文化宣传主题重复,整体缺乏亮点与特色,丧失了原有的独特性。通过调查指出,国内不论是西北、西南还是东南,做民族文化题材旅游的较成熟的地区,都存在主题雷同和发展模式雷同的问题。第三,过度商业化。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民族村落的一种侵蚀。原来生活的淳朴气息很可能被灯红酒绿、喧嚣烦嚷的世俗气氛所取代。这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正破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在面貌和内在性质,这不失被视为一种对民族文化财富的浅薄利用。我们现今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文化特色地区的旅游开发实质是“文化的开发”,开发项目应该是本土特色的民族及民俗文化,也应是与本土文化一脉相传的。正是由于此类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失调现象,导致了众多已被开发地区在各方面出现众多问题。专家曾提出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认为旅游利用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是保护多样民族文化不被强大的现代文化过快侵蚀的一种最佳方式。如果文化保护与对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力度协调得好的话,文化经济的繁荣也是能够反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新生,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应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况且合理利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目的。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就是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现今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研究大都仍停留在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如何充分发掘利用两个层面,忽视了如何将这两个层面糅合到一个语境下进行科学开发的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精粹的大道理人人都懂,而对于能够协调保护的合理开发之方法研究才是当下最实际、最具现实意义的工作。期待今后的相关探讨能为未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带来帮助。

作者:王舒颖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7篇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建设,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寻求建设现代化设计与时尚感并存的同时,对建筑规划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于此种背景,需要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文章主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简述,分析了传统文化为建筑规划设计带来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

建筑规划;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尝试将传统文化应用至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当前时展背景,人们对建筑规划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并指出要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建筑规划设计中,加深两者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建筑的文化价值。

1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

基于当下发展背景,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在设计建筑物过程中,纷纷尝试性添加传统文化元素。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其不仅有效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求,且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建筑规划的满意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对宣扬民族艺术而言具有较大影响。

2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迎来空前发展机遇,建筑规划设计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因为一些城市过于急切发展经济,导致城市内建筑物如出一辙,毫无本土文化特色,更加谈不上体现城市独具的民族文化。对于消费者而言,其除了面积、形状上存在区分其他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当前,我国许多现代建筑规划成果一成不变,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文化气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现代建筑的文化需求[1]。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人们不再单一追求物质文明而是逐渐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美感的需求,也进一步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由于设计师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事物视角的不同,设计出的作品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设计师在设计时会将着重考虑地域环境、文化、采光等因素,还有一些比较迷信的设计师还会考虑到风水这一实因素。还有部分设计师是以哲学为主要视角结合西方审美设计建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带来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为例,其作为代表传统文化的一个实体物质,不仅能够抵御四季天气的变化,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充分体现古人的智慧。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国建筑审美习惯造成极大影响。人文理念作为影响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与禅宗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而以上文化理念都将在我国建筑物规划设计贴合现实的特质中展现出来,此种设计理念十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尽可能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文思想。同时,道家指出的“无为而治”也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带来深远影响,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大剧院正是利用此思想设计出来的,并在建筑空间内将思想发挥到极致。

3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3.1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现出的文化理念也有所区别,这也就导致许多设计师设计出的建筑效果存在差异。因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容易受到周遭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之前需要事先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解。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建筑物四周的环境及地理位置进行调查,尊重地方民族风俗,尊重传统文化。因此,在实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建筑多个环节,及时摒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因素,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保证建筑物现代化与时尚感的同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设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展现出当地文化经济布局及人文情怀的发展需求[2]。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缺点。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寻求自然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统一,必须要充分解析传统文化,选取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有效实现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3.2价值取向与审美方面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规划设计效果衍生出的价值观取向与审美情趣会对初期规划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特别是一些设计师,传统文化对于此群体而言,不仅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更是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现代建筑物中许多都增加了龙这一元素,从古至今龙一直是神圣的象征,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龙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此时设计师则需要利用此元素将其现代建筑进行结合,全面开发建筑物的商业价值,此举不仅有效融合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更有效中和了人们对建筑物审美的需求。设计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社会大众比较倾向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全面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需求。

3.3设计创新方面的应用

当前我国的经济文明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为了防止出现建筑物过于雷同的问题,设计师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并将其中创新思维应用至建筑物设计活动中[3]。为了实现预期的设计效果,设计师还需要在建筑规划过程中,深度考察美学与建筑学的连接点,基于物质文明结合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考量计划可行性的前提下,创新设计方案。这样一来,有效衔接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学,还可以宣扬传统文化。设计师在前期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语言符号,将其表现在建筑物中,有效增加建筑物的文化情趣。若是设计师可以将建筑物设计看作是某一种文化语言,那么其所采用的传统文化都将转变成一种文化元素展现自己对于建筑物的看法。只有设计师才具备此种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通过有效将此内容应用至建筑物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凸显出建筑物隐含的文化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才可以在建筑物充分凸显出当地文化属性。通过有效创新传统文化使用方式,有效结合现代元素,不仅可以防止设计师出现雷同的问题,还进一步凸显出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优势[4]。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洗礼,不仅没有走向衰亡且变得更加风采依依,直接证实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因此,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多的学习先进技术,吸收借鉴一些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充分彰显出建筑物的文化价值。通常情况下,设计师更为关注传统文化的解析,这也就要求此群体在设计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还要将更多的发展目光投向传统文化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统一。在了解本地区风俗人情后,结合传统文化发展需求,创新现代建筑的古典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渗透在现代建筑中,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建筑与人文文化的结合。除此之外,设计师在创新建筑物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建筑的还原与保护,只有保护好具备浓厚气息的建筑物或者是修复一些受到损伤的建筑物,才可以真正提升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并为其设计出更好的建筑方案提供素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至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已经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此举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建筑设计形式与内容,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建筑物的人文化,若是想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的需求,就必须要在设计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设计出具备代表性的建筑物,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治宇.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城市建筑,2014(18):32,61.

[2]王传捷.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79.

[3]苏嵩焘.建筑规划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6(12):57.

第8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设计;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over thousands of ancestors practice and research eventually evolved, it contains a predecessor to building design ideas and thoughts, and man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this kind of concept and contains the thought has been standing in the earth. So a lot of stylist se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dually began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in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o our count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had a huge impact.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herit, but not all culture intact to 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ul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o fi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o design the new, of The Time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 space. Combining with the individual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understand, discuss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ow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一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中,表现了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反复再版。该书的畅销,充分说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不分家的,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中国的建筑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中指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较早地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尽管极少数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实际情况却是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某一时期文化的风貌。人们按照历史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比如石材、地砖等都是当地的材料,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也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什么能够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苏而新,中而新”。

第9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景观;文化元素;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从古到今都作为民族的象征被人们继承下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等越来越多的文化意识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正在我们的心目中慢慢的淡去。加上人们对现代化高楼大厦产生的视觉疲劳,而迫切与自然亲密接触,渴望能够通过环境达到与自然和历史的融合。因此,如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许多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设计的目的要求作品不仅仅存在使用价值,还需要存在一定文化价值。

1 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发展下来的文化习俗。而现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大致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与精神。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也是最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的。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虽然经历过战争变革、改朝换代,但是很多优秀的文化还是被一直保留、传承下来,中国传统艺术,每个朝代、每个地区都有不同,但是好的作品却能被所有人所接受,不论是彩陶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青铜器上拧厉的饕餮、还是汉代漆器上飘逸的凤纹,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淘洗之后,仍然承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景观设计当中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南方的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北方的气宇轩昂、秩序井然都能够使人产生联想,产生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情趣,设计倡导顺畅自然,和谐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尊自爱、真善平和的思想更是值得当代设计师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成分,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自然朴素的设计风格给人们带来一股优雅、恬静的清新空气。

2 景观设计的功能与审美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随着近年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景观设计是与自然联系最密切的设计。景观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的因素是指:景观的自然性,作为地球上生物圈的一部分,它具有自然存在、发展的属性;艺术的因素是指:景观被赋予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传承性和表达性。景观设计不但可供欣赏,缓解压力和疲劳,还可以划分空间、清新空气、展示地方文化和城市风貌。因此,在设计中把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历史及文化连为一体是每个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3 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设计师可根据这种广泛区域内的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语言。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一定要避免生硬的“生搬硬套”的套路,比如说,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体现中国的恬静、淡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所以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许多小区将古典园林的局部生硬的嫁接到其中,有些与整体建筑毫无关系,甚至有一些将古典园林与西式建筑嫁接在一起,还打着中式园林的标签,招摇过市。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怎么样让设计于周围的建筑、人群、环境产生和谐的关系。但是我们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1 文化传承的地方性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运用要根据城市经济、文化、与历史的不同,因而各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景观印象。比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的景观设计,在由花草树木、林荫小道、亭台楼阁环绕中,点缀一系列戏曲脸谱、民俗、剪纸及一些反映当地生活的雕塑,那种朴实和特色充分体现了陕西当地浓厚的风土民情。

3.2 传统图案的运用

在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图案的运用比较广泛,多用于石刻和手绘。例如,历代古都故宫的道路、栏杆、扶手、墙壁都刻有龙凤纹样和祥云图案,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些元素也颇受人们喜爱。另外,中国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比较受欢迎,例如可用植物拼出十二生肖的图案,也可做成像西安环城公园的十二尊生肖的雕塑,还有雁塔公园的皮影艺术景观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沿袭。

3.3 色彩的运用

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彩,红色的对联和大红灯笼在节日的氛围下可彰显民族的光辉,灯笼一般用在路灯设计中。有时景观色彩运用要根据各个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南方的景观就比较淡雅、绿色为主,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典型代表。而北方景观设计色彩运用比较大胆、强烈,如西安公园的亭廊多以红色比较常见。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国红――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张灯结彩都要使用红色,它不仅象征了吉祥热闹的。

3.4 意境之美

对于意境的运用与把握最难以形容,他不是简单地形式模仿再创造,举个例子,我国景观设计擅长把“琴、棋、书、画”的传统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书法当中的起、承、转、合,也同样体现在景观设计当中,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与形式上的定义,但是能够最好的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意境之美。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景观设计,都来源于人的情感表达。景观的“意境”来自设计者对自然风景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心灵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以达到以人为本。景观艺术设计和书法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和创作原则。

4 结语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想要在现代景观当中发展融合传统文化,就需要通过全面的方式,真正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 只有重视、保护、利用好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恰当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发展融入现代景观当中,而不是一抹点缀。

参考文献:

[1] 李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林,2010.

[2] 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J].时代文学,2008.

[3] 张晓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

[4] 张靖.建构现代景观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4.

第11篇

摘要:古村落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动态地将极具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代代延传。小洲村作为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具有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文化惠象。本文从小洲村现象中,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吉村落文化两者的相通之处,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从而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相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 :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古村落文化融合

中圈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38-02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是一种新兴产业,它是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其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所谓“创意”,就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

古村落是包括古代建筑文物在内的传统文化遗存和传统经济及文化内涵的村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村落开始受到重视,从乡土建筑到村落文化景观,再到村落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到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基层单元,其中,古村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古村落作为社会生活形态最基本的单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让所古村落继续发挥它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发展中传承其特有的村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现今,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文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思维来源,从中提升了创意产业的认同感,而创意产业则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再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说,创意是依靠创意者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各种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也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增加古村落的经济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也避免了过度商业开发对古村落文化韵味的破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古村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二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状况

小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有的岭南水乡特色以及优美的水网系统使小洲被称为“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村落中的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古桥、古树、古街巷、古井等现今仍有大部分得到了保护、修复和合理的利用。2000年以来,小洲村陆续被评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1文化创意产业在小洲村内部的发展状况

小洲村内部是历史文化凝聚的重要核心部分,历史建筑、宗族祠堂,庙宇等都在内部聚集在一起。在小洲村内部,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创意阶层,他们将创作、交流、展览乃至居住都迁移到小洲村内。而这些创意阶层所涉及类型比较广泛,如工作室、休闲吧、咖啡吧、特色餐馆、艺术品专卖店等等(图1、图2),成为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一个集中区。创意者在村子内部租用具有历史沧桑痕迹的祠堂改建成工作室,自由地进行创作新作品;或者将原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房屋租过来,改造成为具有展览、艺术品销售等功能的休闲茶室等,使其利于创意人群之间的交流。

2文化创意产业在小洲村周边的发展状况

围绕小洲村的周边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大多是在八九十年代后建设的,大部分都是沿着瀛洲路分布,属于新村区域,这里有着大量的美术培训机构和艺术展馆,而每一年这些美术培训机构都会为几千位来自全国各的艺术生进行美术高考培训,使小洲村的名声远扬。与村子内部的艺术家不同,村子周边的艺术家主要是从事美术的培训教育工作,从事艺术创作的较少。由于产业链的引导,美术培训机构的存在,让大量的美术用品店聚集,主要出售学习所需的绘画教程、画框、画笔、颜料、纸张等,这些店铺一般都紧邻着培训机构分布。(图3)

3文化创意产业在小洲村艺术新区的发展状况

根据《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 (2009-2015年)通知提出,将发展小洲美术原创基地作为加快建设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广州核心基地的重要节点。同年,小洲村利用南沙港快速路的高架桥桥下的空间建立了小洲艺术区,建设以原创工作室群为主体,同时拥有大型展厅、艺术沙龙、艺术品销售市场以及休闲交流场所的综合性艺术长廊。(图4、图5)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设施逐步完善,工作室和展厅优势充分展现,各类型的创作工作室接踵设立,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展览活动也频繁不断地举行。艺术新区成为小洲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地带,也是广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性艺术聚居区,更在广东省地区以至全国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小洲村文化融合的互动发展

1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古村落经济的发展

小洲村的艺术家、创意工作者在村子内部租用具有历史沧桑痕迹的古屋,自己改建成工作室,自由地进行创作新作品。一些创意工作者把古老的房屋租过来,改造成为具有展览、艺术品销售等功能的休闲茶室、酒吧或者创意小店。这不仅保护了具有历史内涵的古屋,提高了小洲旧建筑的附加值,古屋所出租的费用也使地区经济收入和村民个人收入大大增加。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小洲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起来,增加旅游的项目、内容和文化氛围,可以直接体验艺术家创作的环境和过程,观赏、购买艺术家的作品(图6)。围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地发展服务性行业和商业,如餐饮、画材经营、装裱、画廊、展览馆和运输等,增加就业机会,整体提高地区性的服务水平,促进了小洲的经济。

2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古村落文化的丰富

小洲村的艺术家、创意工作者们,利用租赁的古屋门前的开放小空间,用当地原有的建筑材料或简单的农家装饰材料给予简单的装饰成为了“新颖”的艺术空间,给小洲村提供了雅致的新景观。还有一些艺术家很多是选择靠河涌边建立起工作室,他们会利用靠河涌边的民宅阳台,保留了原民宅的小埠头和果树,在原建筑立面增设了一些盘栽,在阳台摆设了一些具有农家气味的家具,使小洲的水乡景观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味道,使小洲村的水乡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图7)

艺术家利用原有民宅,保留原有外墙和建筑风格,稍加装饰与周围环境相配,这就使原来“失色”的旧建筑“变身”为具有浓郁艺术味道又不乏原小洲农家风格味道的创作空间,使建筑空间得到优化利用。再有创意工作者把原有民宅改建成的从装饰到产品都是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部分作品还是岭南传统的农家生活用具,用以展示艺术产品,这样一来既展示了艺术创作,又弘扬了岭南的农家生活文化。这些都是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利用小洲本土文化的手段营造新的艺术与小洲文化相结合,丰富了小洲村的本土文化。

3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富

古村落的乡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对艺术创作是有促进作用的。艺术家们选择在古村落作为艺术工作地,一方面可得到租赁较为廉价的村落建筑作艺术工作地,另一方面艺术家的行为也促进了古村乡土文化的传承。小洲村里许多的祠堂和民居都变成了艺术工作室,从而为小洲村贴上了“文化艺术村落”的标签。艺术家看中了小洲村尚存的岭南水乡特色景观,利用岭南本有的乡土建筑建立艺术创作空间,他们利用小洲村岭南水乡的景观、建筑及人文元素作为最前线的创作资料,通过原有的民间习俗,提炼创作元素,在传统的手法上加以现代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更富有现代特色,以新的视觉感官去宣扬岭南文化。

4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创意型人才的培养

小洲的文化创意人群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小洲村传统文化融合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小洲村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需要一批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文化基础的创意人才会做出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将文化气息融入创意产品当中。在艺术家、创意工作者都聚集到小洲村创作、交流期间,小洲村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能够让身在其中的创意人群有充分的切身感受,从而把这种感受带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去,也催生了大量的创意型人才。四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

1政府的引导发展

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当地古村落文化,就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项目,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以及与古村落的互相融合发展就是项目之一。在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对于古村落的开发,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要为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深入的考虑,这就需要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的介入,为村里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合理的规划。而古村落的创意发展产业是依赖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作为发展支柱的,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与当地政府互相交流、互相制定政策。当地政府也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其与当地文化共同融合,共同发展。

2艺术潮流引导发展

把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发展成创意产业是一个发展的潮流。我们可以顺应潮流的发展,使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古村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在积极的策划当中。其中利用艺术来发展古村落,把古村落发展成与艺术融合的艺术村落,这种方法更是得到很多人的欢迎。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古村落开始与艺术相融合,使其古村落在艺术氛围中塑造新形象,从而创造性的发展和保护古村落的文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要保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要为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创新活力,其中就需要积极引进新的文化资源。开发艺术村落是外来与本土文化碰撞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也是艺术发展的潮流,这既提高了古村落的知名度,也逐步丰富和开发了古村落的文化传统。

3创意人才引导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是创新,其支撑创新的主体物是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发展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来发展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文化、经济、科技等条件的相互作用发展。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新型技术等相互整合,这就需要大量熟悉本土文化和复合型的创新技术人才。所以在发展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古村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发掘。这些创意人才将会把古村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高点。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渗透

一、缘起

前阶段,为了完成既定的展示课教学任务,我选择了《塔》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一内容背后所隐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深度,超出了我的原先设想,如:“为什么一般古塔的层数是阳数,而横截面的形状又是阴数呢?”“为什么要把魁星像刻在塔砖上?”“古塔塔顶的装饰物有什么寓意?”等等(图1),在感叹学生敏锐观察力的同时,也为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激发珍惜并关爱传统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对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宽容和尊重,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策略分析

1.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在这些文化财富中,由于信仰、背景、民族的不同,人们对其的看法也不一样。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区别性,用包容的态度进行吸收和借鉴,促进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在《塔》的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环节:老师出示几座不同的塔,看你有没有发现塔的层数和塔的横截面有什么特点?生1说大雁塔和香山琉璃塔都是七层的,而应县木塔是五层的;生2说它们的横截面也有不同,大雁塔是正方形的,应县木塔和香山琉璃塔都是正八边形的;……师小结:大家说的真好!塔还有那么丰富的知识啊!建造的层数和横截面的形状都有一定的规律,原来在古典式建塔的要求中,层数一般都为奇数也叫单数或阳数,而横截面的形状则是偶数也叫双数或阴数,充分说明塔的建造是很有讲究的。生3说为什么一般古塔的层数是阳数,而横截面的形状又是阴数呢?阴阳的说法不都是迷信吗?是不好的东西。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给出了诚恳的答案,从传统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塔有镇守一方水土,驱散邪气的重要作用。而驱散邪气,根据天人感应的学说,必须使用阳数(奇数)来表示“光大”,这样可以更好吸纳周围的“正气”。而阴数(偶数)则会聚集阴气,所以被用在横截面的形状上。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六角形、八角形塔更具有稳定性。

在解释之余,我还要求同学们面对所谓的“封建迷信”,要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

2.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知识的传授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式”教育,使得美术教育变成了历史教育。在教学中忽视美术学科的本位,不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所以要善于从传统文化知识上挖掘美术学科的东西。

在《塔》的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环节:(老师出示杭州雷峰塔的图片)师: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塔吗?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生1:外观漂亮,金碧辉煌的!生2:我去过的,很雄伟,很高!……师:很好,让我们再看看里面(出示《水漫金山》的浮雕),这是《水漫金山》的浮雕,表现了白娘子和小青大战法海而水漫金山的故事,你觉得怎么样?生1:雕刻的很精细;生2:人物很生动,好像要动起来了;……师:那么美的雷峰塔,每到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塔身倒影在西湖里,融入在周围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锋夕照”(图2)。

从美术学科的本位知识到传统文化的渗透,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塔的造型、色彩,塔内的浮雕美感,以及塔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都是美术学科的本位知识,它与《白蛇传》、西湖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借助彼此的内涵来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3.重视加强学生与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接触

弘扬传统文化知识的精华,对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其渗透到美术教育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艺术的质朴、率直和不拘一格。

在《塔》的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环节: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家乡有什么样的古塔吗?生:(说说了解的知识)师:(出示家乡文明塔的图片)这座古塔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1:很古朴,好像年代很久了;生2:颜色不好看,都是灰色;生3:我觉得很壮观,是我们家乡的塔,我很自豪;……师小结: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座塔的介绍,你还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文明塔位于乾元镇下兰山的南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八月。又名文风塔,塔身用厚砖砌成,高18米,七层八面。除下两层有小佛像外,各层面中央均有方砖魁星像。)生1:我知道了这座塔建造的时间和地点;生2:我发现这座塔是七层八面的;生3:老师,什么是“方砖魁星像”啊?师:它是一种画像砖,就是把魁星像(一个神话人物)雕刻在砖上,起到装饰作用。传说魁星手中的朱笔能帮助文人高中状元,一举夺魁,独占鳌头,寄托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图3)。

重视和强化学生利用家乡资源进行美术学科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知识与艺术作品进行有机的结合,从中发现作品的美观,感悟文化的美丽,使学生能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介绍家乡,热爱家乡,提高自身的爱国热情和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