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媒体时代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量增长迅猛,大数据时代随之到来。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新媒体行业,这种新闻传播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网络与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即时性,十分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也促进了信息数据量的进一步增长。而传统新闻媒体需借助电视、报纸传播,对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多,逐渐淡出年轻人视野,观众多为中老年人。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行业给传统电视新闻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传统新闻媒体必须积极创新新闻传播路径,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宽新闻传播渠道,积极与大数据平台进行对接,丰富新闻内容、形式,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促进传统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其主流地位。
1.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在于信息与数据的爆发性增长,网络数据以指数上升,同时,用户之间的转载互动也导致信息数据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类型,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也给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合适且真实的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需要新闻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推动新闻行业健康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随时随地可通过互联网信息,或检索、收集、传播信息,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多、信息间关联性越来越强。由于移动客户端的使用,打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时间、空间的限制,导致人们对信息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新闻传播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保障新闻信息的实时性、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对其信息搜集能力的考验。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快速发展,通过采用专门的算法和程序处理大批量数据,可简单、快速地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便于相关工作者对社会各方面局势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动态研究与分析。这给新闻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高效的新闻挖掘专业工具,与传统的访问、调查等信息处理方法相比,其效率高、精确度高。因此,传统新闻媒体需积极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进行创新。
2.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重点
2.1创新新闻传播形式与渠道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形式应更为灵活和多元化,依据受众需求对新闻风格、题材、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为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可推动新闻形式可视化、故事化、内容数据化发展,采用图片、表格、视频等信息含量大,又便于理解的新闻形式,降低文字比例,既能增强趣味性,也符合当前时代下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新闻传播可依据技术手段将新闻内容推送至桌面,从视觉方面吸引观众的眼球,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同时也可通过链接形式提供观众需要的新闻信息,满足受众需求。
2.2创新新闻传播内容
随着新闻行业竞争力的增加,许多新闻传播平台为了提高传播效率,盲目追求实时性、热度、点击率,传播前未充分考虑新闻内容获取渠道的可靠性和内容本身的真实性,极易造成新闻信息失真,造成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如在重大灾害后语言模糊地报道一些无关信息、虚假信息,对民众造成误导,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创新新闻传播途径时,也需注重对新闻内容获取方式进行创新,可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获取各种零散信息,并进行仔细地甄别,确保新闻内容真实、可靠,再客观地进行报道。
3.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3.1创新信息数据分析方式
传统新闻信息之间注重前因后果的关系,通常仅报道与事件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信息。而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更新速度快,更注重于信息的关联性,即便与事件并不存在因果联系,也可用作报道内容,将其作为新闻的一部分。因此,创新新闻传播路径,应调整思维模式与数据分析方式,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分析软件提取有效信息,客观分析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便于获取更客观、宏观的结论,获取更高的新闻价值,客观预测事件发展的整体趋势、变化态势。为提高新闻信息挖掘、处理、传播效率,相关研究人员也应积极开发多领域数据处理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构建结构合理的新闻数据库,便于新闻工作者检索、收集、整理、分析有效的信息数据,发现其中规律,提高新闻传播质量。通过创新信息分析方式,可代替传统人工操作,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错误率,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强度,提高信息精确度,提高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
3.2合理运用大数据手段
在新闻传播的创新过程中,应坚持健康化、持续化、价值化,筛选提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与数据,摒弃无价值的信息,以保障新闻传播质量。传统新闻传播形式只注重于新闻事件,并不关注受众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兴趣特点等,交互性差,难以及时获得观众的反馈,也难以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弥补这一缺陷,新闻媒体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新闻数据库,收集整理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深入分析当前新闻热点话题、新闻趋势、不同受众群体的受众需求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判断新闻行业发展情况与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和创新新闻传播内容、主题、形式、渠道等,以充分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传统新闻传播通常需要人工进行实际调研,其效率较慢,且覆盖面小,难以获得足够精确的、大量的数据。而大数据时代下,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关信息,可快速获得精确数据和结论,具有综合性与多元性,可更准确地评估受众的新闻需求,便于针对性推送新闻信息。
3.3合理运用微传播平台
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面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为适应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大量微传播平台应运而生,包括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也因此涌现了大批自媒体,使微传播平台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微传播平台与传统新闻媒体平台相比,具有及时性、交互性、传输性方面的优势,既能实时推送信息,也能与受众群体展开实时在线互动交流,可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获取受众的真实想法,了解其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在新闻传播创新中,也应注重合理运用微传播平台,借助平台传播信息,扩大影响力,便于媒体发掘受众的新闻偏好、需求等,可为新闻传播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使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更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增加观众粘度。当出现重大事件时,新闻媒体可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于微传播平台中,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观众可随时进行互动、转发,将新闻信息快速传播出去,提高新闻传播效率。由于微传播平台中包含大量自媒体,竞争性较强,新闻传播时也应注重形式、内容的不断创新,以吸引受众眼球,满足其信息阅读需求。
3.4以传统新闻媒体为依托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创新在于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速度,保障其灵活性与多元化。但在创新过程中,仍需以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纸质媒体为基础和主流,基于传统媒体进创新开发。无论何种传播途径或形式,媒体都必须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特征。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量增多,为新闻传播提供了素材,但也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其客观性、真实性难以准确识别,这也是网络中虚假新闻信息较多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坚持电视新闻媒体、纸质媒体的权威与主流地位,保障其影响力与公信力,客观公正地向民众传播新闻信息,对观众的思想、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减轻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平台相比,传统电视媒体、纸质媒体在实时性方面存在不足,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平台可第一时间新闻信息,而传统媒体则通常需要在第二天才能刊登该新闻事件。为弥补实时性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可着重于新闻事件的解析,帮助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以吸引受众目光,发挥传统媒体的价值。在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内容的同时,不可丢弃传统新闻媒体,应通过融合发展适应时代特点,推动传统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
笔者的这一看法一经抛出,立即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充分关注。今年年初,在笔者所在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与新华网联手举办的“2013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图书颁奖盛典”上,笔者提出的“出版传播本质上是一种选择”“从来没有一个包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单子,历代的书单都是选家的书单”的观点,就被境内外媒体广为传播,一些出版传媒专家和实务家来电肯定,有的赞之为“找到了传媒生产流通的根本规律”,有的誉之为“这是目前听到的最重要的关于文化的时代声音”。对此类美誉笔者分析,之所以得到肯定与称赞,不过是说中了时弊之害和时需之要。
不过有一个前提:这里说的选家思维、选家意识、选家自觉和选家时代,是就新闻、出版、传媒、文化而言;尽管对于物质生产与消费,也许也有类似的“选择”,但那暂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好吧,让我们先从“表”说起。
先看时下出版、传媒业。最突出的时代特点,便是上文所说的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时代变化,这一点,出版、传媒业者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由网络革命带来的内容生产与内容流通、消费的变化,表面上去看,可谓翻天覆地,海量、便捷、互动,去神秘化、去中介化、自媒体化,仅仅是“信息量”这一点,就让当下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由互联到移动互联、从PC机到手机,更是将信息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从人人都是“拇指族”,到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微信的低门槛、大普及,一方面使每一个有手机的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万事通”“都打听”,成为一个“信息总汇”;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一名记者、编辑甚至总编辑。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时代变迁,人们欢呼雀跃、喜不自胜。但几乎是欢呼与满足的同时,人们突然发现,一股强烈的、浓酽的、挥之不去的情愫深深地笼罩上身,即一种强烈的倦怠感和惶惑感,使得人们对于这种“信息流”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恐惧,是谓“信息恐惧症”。表现起码有以下二问:其一,我们需要这么多信息吗?我们需要这么投入地沉湎在信息中消磨时光吗?其二,我们传播的信息是真的吗?有用吗?有价值吗?是的,当我们谈论信息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比如,如今的图书越来越多了,已达年出版40多万种,且不止于此,我们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络出版的电子书,如盛大文学的小说生产;比如,如今的新闻,不仅可以从传统纸媒体中获取,我们还有大量的网站上的即时更新的大量新闻,更有手机上不计其数的免费打包奉送的APP之类;再如,“搜索”便捷了,上网一查,一大堆答案,甚至多得你一翻一钟头、几小时。
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都是有用的吗?这些玩意儿可信度如何?有人对此负责吗?咱们敢用吗?会不会上当受骗?这是什么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笔者以为,此刻,我们急需选家,我们急需把关人。
笔者以为,一直以来,我们都需要选家,我们都需要把关人。
此处说的是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广义的,包括新闻、出版、文化之类。在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我们恰恰忘了信息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核心要义。
大家一起温故信息论的鼻祖之一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的一些说法。香农,这个沉湎于神秘的信息研究的天才,一方面,为信息的博大精深所深深折服,为“一切皆比特”的发现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更为信息的波谲云诡、机锋深藏而穷尽智慧,而后者,恰恰为今天的我们很多人、很多“信息人”所忽略。
香农告诉我们,信息是不确定性、是出人意料、是困难程度,是熵;香农强调,研究信息中有一个“方格”是噪声,它涵盖了一切会削弱信号的东西;香农结论,信息是选取出来的。一条信息就是一个选择。好一个选择。这与本文所说的“选家”完全一致。这与古今中外的出版与传播现象得出的规律完全一致。
顺便对当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辨析几句。比如,海量被说成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优点。而我们想没想过,中国早有“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形容知识和信息海量的说法。恰恰是浩如烟海的书籍,才有必要出选本,我们才需要《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好选本,才需要选出《唐诗三百首》的吴调侯、吴楚材这样的选家。又比如,时下人们常说“利用碎片时间”,有一定道理。但殊不知,要想“诗意地栖居”、追求品质生活,恰恰需要有一些碎片时间,用于放松,用于发呆……这些有关传媒、信息等的相关话题,笔者还将专文阐述。
信息爆炸的另一面,是信息冗余、信息庞杂、信息泛滥,所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上文刚说过,其实这是古往今来信息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古代就没有信息泛滥?非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者的自恋。即便过去农耕时代,一个村子里,口耳相传的,也有大量“口水”、大量“垃圾”需要甄别,遑论书本传播。当然,当下新技术带来的早已今非昔比,就量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但本质上说,就传播规律而言,“选择”的本相没变,需要高明的选家的实质没变。相反,量越大越多,“口水”“垃圾”相应越多,越需要优秀的选家。
这里要说两句“自出版”“自媒体”。“自出版”“自媒体”也必须过“选择”关:一是自身选择,一个负责任的作者,绝不可能老是将垃圾上传;二是读者选择,你上传一本垃圾书你就没有了上传权;三是平台选择,平台容量再大,也不会容忍垃圾狼藉。这一规律,如今已在显现,假以时日,其显益彰。
这就说到时代要求。选家思维,是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客观规律,更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下的时代,是选家时代。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6-02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优秀代表,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在大学这一重要的人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可能就会偏离方向,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一方面因为可以便捷地接收到各种资源和信息而具有前人所不具备的思想上的独立和活跃;另一方面,信息的良莠不齐也会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带来很多困扰,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如何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其对各种思潮和信息的辨识能力,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保证大学生毕业时不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过硬的政治素质,保证他们在建设国家的时代潮流中永远保持正确的方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松懈的责任。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专业技能的培B,抽象、变化、隐秘等特点使其具有异常的复杂性,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异常发达、学生思想变化多端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性。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熟悉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把新媒体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充分利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及正面影响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来说,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面的助推器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促进教育素材、形式及途径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 促进教育素材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教育素材的选择。教育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和当代青年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拓展新的教育教学内容资源,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当前事件等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的个性特点,在寝室与同学相处困难的现象较为多见。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选取“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类似的案例对大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进行教育,教育他们要学会宽容,养成豁达的心胸,注意跟同学沟通的方式等。再比如,针对部分大学生娇气、不能吃苦的品质问题,选用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花儿与少年”为素材,以节目中刘涛的表现以及节目播出后刘涛收获无数好评及粉丝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个性品质才是这个社会普遍接受与欣赏的。再如,利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这个举国关注的事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人们呈现出的飒爽英姿、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展现的强大军事力量,会让学生对自己祖国由衷生出无限的自豪与骄傲,这些最新发生在学生身边、对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事件及新闻无疑具有其它教育内容所不可比拟的震撼效果。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能用心留意多姿多彩的社会万象,就会随时发现大量能够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服务的教育素材。
二 促进教育形式与途径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实现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必须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有效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与途径,以当代大学生们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平台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和新起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善待自媒体,善用自媒体,善管自媒体,掌握自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动权,更好地运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媒体,精心挑选网络中可以获取的素材向学生传达教育者希望传达的教育思想。比如,关注心理健康、哲学人生之类的微信公众号,可以选取其中有益的文章分享给学生,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思想教育,相对于传统的说教,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再比如,关注一些招聘类网站的微信号,随时分享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就业解难,无疑是做好毕业班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除了利用多种网络资源,还要坚持把网上网下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协同互动,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实现。”如建立家长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与家长互动沟通,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学校更好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用新媒体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多便捷,同时也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及家长的距离,可以说,新媒体是当今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利器。
2 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比起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更加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力。在今天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而异常丰富的时代,大学生们在思想活动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解决这些问题,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时代的特色校园文化,使网络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求大学校园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比如加强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和校园论坛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来引导校园舆论,以此扩大主流价值观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世界和r值取向。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思想活跃、个性自由张扬,对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热点充满热情,因此,在网络文化主导人们生活的今天,要善于挖掘社会及校园中的积极向上的人和事,选取大学生高度关注的鲜活、生动、真实、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巧妙引导大学生主动转化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 利用新媒体创新主题班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主题班会是集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题班会的开展,对于形成健全的班级集体、正确的集体舆论,发展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新媒体,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主题班会,是能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为了尽快让学生之间彼此熟悉,找到归属感,进而增加班级凝聚力,可以开展主题为介绍各自家乡的“家乡美”主题班会。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家乡的素材,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美丽的家乡风景及风土人情。准备过程中来自同一地域的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准备资料,可以在合作中促进同乡情谊,加深感情,其他来自不同省份没有同乡的同学也能够通过展示自己的家乡让班里其他同学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加快了解的速度。针对学生们普遍感兴趣、关注度比较高的“爱情”这一敏感话题,可以开展以“大学校园的爱情” 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自己的,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怎样尽快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等等。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搜集有关爱情的话题及丰富素材,以故事、歌曲、话剧、小品等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解读。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上各种媒体的运用及学生的亲身参与,这样的主题班会相对于传统的主题班会来说,对于学生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通过类似的主题班会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彼此了解,加强班级凝聚力,解决学生们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锻炼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主题班会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形式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如能辅以现代化的手段和形式,主题班会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将会焕发新的活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党报;人才流失
一、人才流失加剧,稳定采编队伍迫在眉睫
1.采编人员呈加速流失态势。网络媒体“狼来了”的话题虽在纸媒流传了至少十几年,可发行量、广告收入连年下滑的数据公之于众之时,很多媒体人仍感到很意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报纸发行量同比下降了25%左右。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去年的《2015年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1~5月,国内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与报纸发行量、广告额断崖式下降同样严峻的是,近两三年来,编辑、记者甚至大牌记者、首席记者跳槽、辞职的消息不断传来,对党报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
2.党报的口碑离不开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不久前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上个世纪50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称赞为“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后来,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改革开放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激情……可以说,中国新闻战线正是因为有了魏巍、穆青、徐迟这样的优秀新闻记者,才不枉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四者”角色。
3.媒体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融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能深入基层写出鲜活、有深度的新闻稿件,还要会摄影甚至摄像技术,熟练操作全媒体采编系统,并能用全媒体思维写出适合报纸、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平台的多媒体作品。
二、正确看待新媒体冲击,用“前途”留人
一个单位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首先取决于这个单位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发展。面对新媒体大潮的猛烈冲击,党报留住人才,第一位的是用光明前景把采编队伍稳住、用好。
1.新媒体看似来势凶猛,但是也有“软肋”。新媒体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时间快,没有出版周期,24小时任何时段都能,无需等待第二天“见报”。二是表达方式多,可以用图片、视频、语音等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传播。三是互动性强,者与接收者可以实时互动交流……新媒体正是靠着这些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的喜爱。当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新媒体在向传统纸媒“炫耀”其长处时,也暴露了很多短处,而这正是党报的优势。首先,在信息资源的掌握上,新媒体弱于党报。当前,微博、微信、APP 等新媒体盛行,但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交工具、消费工具,而不是新闻的策源地。很多在网上疯传的消息,都转载自党报。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党报是,不仅在时政新闻报道、政策信息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且在新闻采访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报道也会获得更多的重视。其次,在信息的权威性上,新媒体低于党报。党报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全面、可信,表达了党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也是新媒体无可代替的。党委政府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和重要措施,往往通过党报来。第三,在采编队伍上,新媒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比纸媒特别是党报差。新媒体编辑、记者往往比较年轻,缺乏经验,对新闻的筛选能力比党报弱。而党报都拥有一支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专业性强的采编队伍,对新闻业务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
2.新媒体与党报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存共生。新媒体虽受人追捧、来势汹汹,但是它与纸媒特别是党报没有本质的区别,新与旧、优势与劣势只是相对而言。今后是媒体细化、读者分化的时代,党报只要做足“权威”文章,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一定会化挑战为机遇,迈上发展新台阶。
三、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用“待遇”留人
记者是高素质的知识群体,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党报要留住人才,既要靠“前途”,也要用待遇。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信任党报、支持党报,给党报压担子。最近二三年,受发行量、广告额下降影响,一些基层党报出现暂时的困难。在党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准确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通过强班子、强队伍和强考核,管好阵地,把好导向。二是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各级党委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开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三是待遇上及时保障。记者、编辑安心工作,党报队伍才能保持稳定。各地应按照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2.党报要做到改革人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媒体时代,“读者”与“观众”、“记者”与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读图”模式加速向多媒体、体现型模式切换,这就要求党报必须与时俱进,在加快由单纯报纸运营向融媒体发展的同时,加快办报思维、模式创新,同时建立适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党报采编队伍。一方面,改变过去单向式、说教式传统办报观念,实现从读者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互动思维转变,从单向向主动纳入互联网传播链条转变,打造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编辑部,同时,升级网络报,加快报网互动,有条件的可开设社区报,做贴近地方读者的社区新闻。另一方面,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舒心”留人,促进良好人才环境的形成,展示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书目:
[1]胡敏:《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发展模式探讨》,《地球》,2014年第6期
[2]张勤:《试论传统纸媒在媒介演化过程中的理性选择》,《传媒》,2015年8期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也都发生着变化。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立起来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课题。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的加快以及全世界对中国关注的升温,对外汉语专业正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因而,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设好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现代的教育观念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因而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专业的中国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也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就国内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来说,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是很感兴趣的,能够流畅地背诵唐代诗歌是他们最骄傲的事情。就世界汉流来看,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城大学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有11个;梨花女子大学33个课目中与古文有关的课目有14个。”韩国大学的这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实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作用,重新树立古代文学课专业必修的坚实地位。
观念转变最根本的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质是文学课而非语言课,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古代汉语课无法替代的地位。同时,古代文学课和中国文化课也有区别而不能相互替代。中国文化课将“文化”放在第一位,传授的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涉及古代文学。但古代文学课在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之外,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传统优秀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因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中,虽然古代文学课不必像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占有至少四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但也决不能忽视其比重,轻视其地位。高校应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将其贯穿到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学习时间决不能低于两个学期。
不仅学校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重视,任课教师也应在自己备课的教案里以及每一堂知识的传授中增强现代意识,阐明古代文学在该专业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实用性,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在国内外文化圈里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现代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陷人了一种尴尬和无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只是由于课程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有的学生甚至将其与公共选修课等同视之。古代文学课的这种冷遇与单一僵化的教学内容不无关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材是根本。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教材为核心而展开。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状是:没有专门的教材。几乎所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而,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古代文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由于专业设置和专业领域的差异,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并不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看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以,这样不加区分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为古代文学课的教材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内容过多、涵盖面过大;缺乏“史”的线索,古代文学课变成了大班的“语文课”或“文言文课”;教材的专业特征不明确,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因此,真正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古代文学学科的性质。古代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读本。作家作品的选择要根据课时安排选择每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代表性的文体,即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能体现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主流。
第二,要注意系统性和时代性。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教材在编写上应以作品为基点,并以作品为核心辐射出一个面—古代文学的全貌,并尽可能多地丫本现出古代文学所包含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根据当下世界的变化适当地更新内容。一些固有的陈旧的概念,如反封建制度、批判封建礼教等应适当减少。而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取得的现代成果应该引人进来,将其与古代文学融会综合。
第三,注意跨文化的运用,突出专业特点。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不同,应着眼于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阐释应注意多文化的视角与研究。“文了匕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应将中国古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和世界文学融合在一起,从世界范围内给中国古代文学定位。在作品解读别要注意吸收国外汉学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从文化心理、思维意识等差异角度选择作家作.
三、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富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旨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生为本”,“为学而教”,改革传统的“继承性”、“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一教材一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格局,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核心是采取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活动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古代文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主要是他人教育,即教师“一唱到底”。主张“自我教育”绝不是说要学生抛弃教师“自修”,而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教”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内容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引导探索、抓住重点,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内容、原则和注意点,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教师起穿针引线的辅导点拨作用。实施教学时,可以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取“教师提示一学生自学”式,“学生质疑一教师解答”式,“学生讨论一学生总结”式,“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融理论于实践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部分是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反复接触学习的,尤其是名家名作,学生早就耳熟能详。与其教师做重复的“无用功”,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亲身的教学实践,教师作评论引导,在需要的地方扩展已知,增加未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体现了对外的专业特点,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双项能力。
关键词:实用主义;大学生;影响;原因;对策
实用主义一词主要是由希腊词“行动”派生而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成为美国的主流思潮,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用主义思潮的特点就在于将实证主义功利化,以“经验”为构建基础,着重强调社会中的“生活”、“行动”以及“效果”――以个人价值利益为中心,以实用、效果为真理标准。
一、实用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生存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开始向“投资”性质偏移,而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实际利益的关注。以实用主义作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
实用主义主要强调的就是人们对自我利益价值的关注。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一切人际关系与日常事务中,必定会严格遵循圆规规则――以“自我”为中心,以关乎自身的利益为半径,超出规定范围内的事情则与自己无关,多重视自身在社会中的得失,而普遍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其中也不乏完全“自私自利”的大学生,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前途忽视对社会的责任、集体利益,更甚至会忽略社会的法纪与个人的诚信,从而变得自私冷漠,我行我素。
(二)以现实为导向
现如今,不少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现实利益的影响,以“当官”、“发财”作为人生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空谈理想抱负而忽略对知识、真理的汲取,单纯地追求高校的一纸文凭,而日常的生活则主要集中在吃喝玩乐以及谈情说爱上;此外,还有一批大学生则认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主要是以其能力才干为标准的,只要不触犯法律的底线,则无关乎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而在利与义的关系权衡中,大学生往往更加重视眼前的利,而忽视长远的发展。
二、实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当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慢慢开始向利益靠拢,大学生出现功利主义也就成为了社会的必然现象。但是,如果一味地任大学生自由发展,就会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产生剑走偏锋、唯利是图的畸形心态产生。
(二)西方世界的文化渗透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西方的文化也逐步呈现出相互交融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在互联网得到普遍应用后,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再加之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便很容易受到西方实用主义思想载体所变现出来的表象的影响,形成自我利益和人生享乐等错误的人生目标。
(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
大学生基本上都还是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也都并未成形。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也往往是人生中最为活跃的阶段,强调对社会生活中“新”、“异”、“奇”事物的追求,而实用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就刚刚与之求变心理相符,所以一经传播,大学生便形成了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除此之外,大学生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还源自其社会地位的模糊性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实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形成高校“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育德为先”主要强调的就是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观”的培育作用。首先要做到以为指导,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出一支具有高素质、信念坚定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在掌握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而又合理的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再次,加强对高校教师思想品德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最后,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正确思潮引领下的校园大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个人正确的社会思潮。
(二)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追求流行文化,并习惯与自身的实际利益相结合;其次是对文化、思潮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及大众传媒向自媒体的方向过渡;最后就是对思潮追求强烈的求异心理。因此,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潮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就必须要做到: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其自主能力。大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互动往往是高校内某种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对正确社会思潮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充分把握好大学生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相应的传媒资源。在一个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大学生的自媒体对某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要高于其他大众媒体,因此,把握好对校园舆论的正确引导,特别是那些学生自办的校园信息传媒,可以对大学生的精神建设有着更为积极地作用。
(三)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机制研究
在高校内,大学生既作为社会思潮的接受者,也同样是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机制研究,构建大学生健康正确观念的形成,可以自觉对社会中的不良文化产生抵制作用。首先,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期间的变化,从而在整体上对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社会思潮进行掌握;其次,主要研究大学生在某一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心理转变过程,便于从各个方面“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思想误区,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辨别、选择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载着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重大责任。因此,实用主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思潮中所蕴含的负面影响,高校要积极形成应对措施,充分掌握现代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特点,以教育的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充分认识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题中之义。
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可以帮助群众更方便地了解医院的各类信息,成为患者就医的“导向标”。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新项目、新技术以及新疗法层出不穷。通过医院新闻宣传,可以及时报道和介绍医院最新的科研动态和诊疗发展水平,不但能帮助广大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类疾病的最新疗法,而且还能使得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就医,避免了就医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第二,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是塑造医院品牌形象的有效手段。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医院就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塑造公众认可和信赖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加群众对医院的忠诚度。目前,同级医院间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以及医疗价格等日趋统一,仅仅依靠单方面的优势来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对提升医院品牌地位来说,加强新闻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更应该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使更多的群众深刻了解医院在恢复公益性质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在惠及群众就医方面采取的有力举措。从而支持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二、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领导及队伍建设。
医院新闻宣传工作开展的成效如何,首先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医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宣传报道在医院竞争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组织,设立专门负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部门和机构,配备专职新闻宣传从业人员和必备的设备,才使医院新闻宣传工作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实施基础。二是要建立一支有力的新闻宣传报道队伍。要做好对外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单靠宣传部门几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还要有畅通的信息来源。这就需要从一线科室抽调有文字组织能力的人员,组成兼职通讯员队伍,及时反馈临床一线的新闻信息点,以增强报导的时效性和医疗信息的准确性。三是要建立新闻宣传奖惩的长效机制,出台新闻报道奖励政策,对表现突出的通讯员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新闻宣传氛围。四是通过组织外出学习、邀请专业记者来院授课等形式,加强对新闻宣传人员在医疗政策、新闻采写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新闻宣传的层次和水平。
第二,加强新闻宣传阵地建设。
要以医院报刊为主阵地,打造属于医院自己的宣传体系。一是办好院报院刊等外宣载体,要向各大报纸机构学习管理方法,在栏目设置、稿件采编、版式设计等方面全面提升;要积极参与优秀院报评选等活动,在交流对比中提升办报水平。二是加强简讯、内部通讯等内宣体系建设,让职工及时了解医院的发展思路、计划措施、科研发展等情况,尊重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全面推动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三是充分利用医院电子显示屏、橱窗、展板、文化长廊等工具,及时向群众宣传医院提供的新的服务信息、专家信息以及人文信息等,感受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优化群众的就医感受。
第三,加强与上级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要善于借势,借助新闻媒体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医院的品牌地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与上级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大众日报、健康山东、德州日报的记者来院采访,主动向上级媒体投递医院新闻稿件。在与上级媒体的交流中,使医院的新闻宣传、新闻采写工作上升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第四,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
加强医院新闻宣传,需要换位思考,建立群众视角,以群众看得懂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医院新闻、信息进行报导,持续引发群众的观注。医院新闻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采访与写作中,不但要求符合新闻采访写作的常规性要求,而且要符合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专业性要求;要注意让新闻内容贴近医疗专业知识,同时要追求医疗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使之易读易懂,达到吸引患者、说服患者的目的。
第五,注重新兴媒体的运用。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宣传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掌握宣传的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医院新闻宣传工作要发挥其优势、获得主动权,就要与时俱进,尽快实现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接轨,建立医院富有特色的网站、微博、微信等,让群众更加方便地了解医院的服务信息;开通在线咨询、院长信箱、满意度调查等互动功能,及时回复、解决患者、职工提出的各类问题,持续改进医院的各项工作,提升医院发展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 全球传播 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传播时代,谁掌握了新媒体,谁就掌握了未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空前剧烈的信息流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相对狭隘的国际传播,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的全球传播。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全球传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以SNS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依托其跨越时空和传播迅速的优势,伴随着高度的互动和参与特性的多样表现手段,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突破了国际传播的壁垒,成为全球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
一、全球传播的实质
全球传播理念的产生与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有学者指出,“一方面国际的、地区的、全球的权力结构限定了国家的实际行动。这些权力结构包括国际规制和组织、世界经济日益居于主导地位的逻辑,国际法的约束以及民族国家安全能力的下降。”①毫无疑问,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就越来越需要借助全球传播在其全球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影响促成了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重要区别的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传播是以国家和政府为单位进行跨国、跨文化进行传播和交流,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并且其将对象国的阅听群体作为受众的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播的进行和效果的发挥。与国际传播不同的是,全球传播在传播理念、传播范围的确立以及价值定位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恰如传播学中对于全球传播的定义: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不同国家社会系统之间的传播称为国际传播,而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地球世界为范围的传播则是全球传播。②这就厘清了全球传播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即整个世界的阅听群,而其传播理念无非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塑造民族和国家的良好形象。全球传播区别于国际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跨文化传播作为传播重点,并且不以官方政治宣传和教育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其实质便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文化作为外包装,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隐性目的,淡化官方色彩并且以整个世界的阅听群体为受众的传播。
二、传播模式的转换
如上所述,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在传播理念、传播范围、传播对象、传播制度架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播模式的转换亦在情理之中,也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有利于在国际传播中争取到好的效果。
1、多样化的传播媒介
在国际传播向全球传播的过渡过程中,媒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主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传媒产业属性的凸显,传媒业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势头最强劲并且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很多国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步放松了对传媒业的管制,以发展传媒经济。在此背景下,传媒业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比如说我国近期正在推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举措便是题中之义。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快速,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都会对全球传播产生正效应。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媒介的形态也越来越多元化。当前媒体格局中,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全球传播中地位固然不可或缺,但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全球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替代。社会化媒体使得政府对信息的管控更加困难,信息流通更加方便流畅,使得个人有成为全球传播主体的可能性。并且,网络的出现在真正意义上将整个世界连结成网,其直接后果是传统的民族-国家的地理和文化界限日渐模糊,传统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概念面临深刻的危机。用自然分界来划分民族、国家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象征性分界”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借助网络的力量,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出现了超越传统政治力量和地域界限的“超国家领域”。③“超国家领域”的出现,使得全球传播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各国重视加强全球传播以在全球领域内发挥更重要作用。
同时,媒介自身经营管理的多元化也是促进传播走向全球的重要促进力。许多成规模的传媒公司纷纷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构建自己的传媒帝国。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是传播走向全球的基石,促进全球传播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2、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全球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随着信息通信不断发展,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媒体、政府、跨国公司、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作为传播主体参与传播活动。以SNS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便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信任性。在六度分割理论的指导下,业界开创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的新局面,通过“熟人的熟人”来拓展网络社交。④现在一般所说的社会化媒体,其内涵已经远远突破“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信任建立在“熟人”的关系网中,便会产生说服力,这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
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事实。经过数年的发展,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标志性事件就是2010 年Face book超越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有人称这是互联网应用领域的转折点,是在获取新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新媒体因此在全球传播中的作用日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其在全球传播中不但没有消弱媒体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地位,反而在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传播网络中,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小组、个体)都可能成为再传播的主体,并且随着传播主体群的扩大,使得传播过程和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3、个人化的“全球媒体”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传播主体的跨越地域或者国界的信息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在以SNS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诞生之后尤为突出。互联网的易获得性使受众可以参与到新媒体信息生产的过程中。理论上,任何人只要拥有个人主页或建立个人网站,就可以和全世界网民进行信息交流。个人化的“全球媒体”应运而生,这与国际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其主要表现为各个社会化媒体推出自己的APP应用,以满足受众日益移动化的需求。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以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接收终端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其更加注重互动和分享,并且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特色所带来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其成为社交网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使得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拓宽了用户面。2011年谷歌的中国城市地区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城市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十大用途中,社交平台的使用位列第六,接近35%。在几乎“人手一机”的时代,个社会化媒体也都和适宜的推出了Android版、iphone版手机终端以及ipad等平板电脑终端,以迎合受众移动化的需求。
三、跨文化传播
“文化即交流”。任何辉煌的文化都具备相同的特点,就是开放和包容,只有保持与其他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明才能继续。当然,在文化交流中,相对弱势的文化可能需要面临更多的调整和转化。⑤毋庸置疑,跨文化传播是当今全球传播的重要一环。
1、文化多样化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跨文化传播,它总是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正常交往活动。作为全球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的各种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跨文化传播虽是以西方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但毕竟为每位受众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样性是只增不减的。
这一理念在实际行动中已成为现实。比如说,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公司曾促成了在英国举办的“古代中国奥秘展”。美国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表示,他们进入中国是要把中国音乐介绍到国外去, 是挖掘中国音乐的素材及演唱者,经MTV 国际化包装, 再通过MTV 的国际化推销网络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⑥与跨国传媒公司的合作,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尝试,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2、文化霸权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文明发展在现今阶段呈现的格局,是西方文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人类文化传播中处于“文化施动者”的地位,非西方文明则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处于“文化受动者”的地位,受动体民族在处于施动者地位的民族或国家面前往往存在自卑感。⑦的确,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存的全球传播体系虽然单纯在形式上打破了地缘政治的限制,但在内容上仍然充斥着文化霸权的色彩。由于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落后,欠发达国家在全球传播中一直处于劣势,而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国家则在全球传播中处于优势。发达国家利用这一优势在国际上压制欠发达国家的声音,借力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美国普华永道的数据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世界100部畅销影片中,美国影片占据八成,牢牢占据垄断地位,进入21世纪,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的出口则超过了航空航天工业产品。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兼容并蓄,因此得以绵延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的组成,也是在众多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诞生的。跨文化传播对中华文明所带来的,毋庸置疑,主流是积极的一面。面对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展开跨文化交流,对于丰富民族文化本身是有益的,不能狭隘的否定跨文化传播这种重要的全球传播手段,正如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所说的,仅仅推广一种唯一的文化模式将是灾难性的。
但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我国所面临的西方文化入侵的状况,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代表性。比如说,在美国被视为垃圾食品的快餐麦当劳和肯德基,在我国却拥有青少年儿童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另外,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丰厚的票房收入,出国热以及近年兴起的洋节热等都是西方文化向我国渗透的表象。我们不反对跨文化交流,但我们必须反思,在与别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给西方传递了什么样的文化和信息,我们损失了什么获得到了什么。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作为全球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怎样充分利用好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在跨文化交流和全球传播中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文化霸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文化,是值得深思的。
结语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以SNS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新媒体对于全球传播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促使全球传播在传播理念、传播范围、传播对象、传播制度架构等方面较国际传播更完善。同时,新媒体自身所具备的多元传播主体和传播介质,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辐射面,使得个人有成为全球传播主体的可能。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进行全球传播的同时,怎样利用社会化媒体等新媒体手段来应对文化帝国主义,怎样努力使本国文化和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陈定家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1
②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11
③刘国强,《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范式转换》[J].《新闻爱好者》,2010(5)
④周勇,《传统媒体借力社交网站—人际传播路径下的大众传播新模式》[J].《新闻与写作》,2009(10)
⑤⑦张二伟,《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J].《新闻世界》,2009(8)
⑥李巍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J].《新闻爱好者》,2008(5)
关键词:死;委婉词;变化
绪论
根据东汉《说文》记载:“委,随也。”“婉,顺也”,可见“委婉”一词从两个单音节词到一个双音节词,含有随他人之意,顺他人之情感的意思。直至现代汉语才将其归纳为修辞格式之一。
现代对于委婉的定义说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概念大同小异。《现代汉语词典》给委婉词下的定义便是表达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委婉的语气的词。胡裕树在《现代汉语》里写道:“避忌的借代是用婉曲的词语来代替某事物的直接说法,有的书上叫做避讳或委婉”,直接表明语言禁忌是委婉词产生的最根本的动力。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在语言不知为何物的时代,语言被赋予了超人的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语言的灵物崇拜就产生了。”[1]古人不懂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其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所以古代汉语里所保存的大量的并分类细致的关于“死”的委婉词。从这些繁多的委婉语中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道德崇拜、佛教崇拜、乐天知命等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人最忌讳的莫过于死亡,即使是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死亡依旧有着本能的恐惧,或为了对逝者表示礼貌尊敬,也产生了大量具有时代色彩的关于“死”的委婉词。
一、关于“死”的委婉词的古今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通过整理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词,我们不难发现其古今变化主要分为三点:
1、数量减少
古代关于“死”的委婉词现代消失了和不常用的统计出有90个,如表示皇帝之死的“驾崩”、“宾天”,表示父母之死的“见背”、“苴杖”,表示其他人物之死的“捐宾客”、“弃禄”等等。而古代关于“死”的委婉词在现代已经失去死的含义的词约有17个。如“百年”、“转身”、“忽然”等。所以关于“死”的古代委婉词已经消失了或不常用的总共约有107个。而现代还保留了死的含义的古代委婉词约有8个,新产生的关于“死”的委婉词约有27个,如“见马克思”、“去天堂”、“Over”等等。所以现代关于“死”的委婉词总共约有35个。
2、形式的多音化、宽容化和结构多元化
关于“死”的委婉词古代一般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现代新增的有较多三个以上音节的词,如“翻白眼”、“离开人世”、“拳头一握,两腿一蹬”等等。同时也增加了外来词,如“Over”、“上西天”、“见马克思”等。古代多为动宾式和并列式,现代多为动宾式并增加了加缀式。如“赴黄泉”、 “挂了”、“完了”等。
3、词义的通俗化,理性化
古代由于禁忌和封建思想的束缚,词汇多为避讳,求雅。而现代随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思想的进步,词汇趋向通俗化和理性化,多为求俗求实。如“翻白眼”、“断气”、“停止呼吸”等。
(材料出自张拱贵主编.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5 张拱贵主编 张拱贵主编 张拱贵主编)
二、变化的原因
从消失的委婉词可以看出,其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古代社会区分细致,地位、职业、性别等的不同,都有所对应的委婉词。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里所说的:“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3]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生命价值观、制度习俗等。随着等级制度的消失,“驾崩”、“薨陨”“崩殂”等大量含有封建等级制度的避讳委婉词消失了。人与人平等地位的社会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不再需要阶级的避讳,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些用词已经不再需要服务于当今社会,终被逐步淘汰。
第二,现代人们求简的心理所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科学的看待事物,迷信和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大量关于“死”的迷信委婉语被踢除,宗教用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词的使用范围也减小。
第三,形式的变化即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语言的包容性。随着国际化的到来和媒体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影响着,不同语言也在相互的影响发展着,汉语委婉词也不例外,对的认同使得产生了“见马克思”代表死的委婉词,由于外语的普及和使用外语的大众化产生了借用“over”一词来表达死的含义,而同样西方宗教的传入,“去天堂”也慢慢的成为死的委婉词。而信息化的发展格局,网络媒体的传播更是促进了这些具有国际化的新生委婉词的产生。并且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将会是历史的必然。
三、发展规律与探析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语言诸多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借助外来词和旧词添新意。经统计得出,从数量上看,消失和不常用的关于“死”的委婉词减少了差不多九十多个,现代意义有变化的约有二十五个,新产生的约有二十七个。从形式结构看,总体上是由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演变到增加了很多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从意义内容上来看,理性色彩加重,更加通俗化、宽容化,由原来的代指和婉指到都来多使用直白的描述。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方式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不能预测出具体的新的委婉词,但我们能预测其发展方向。首先,数量逐渐减少。求简求俗求实的目的增强。其次,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受外来词和媒体影响会更明显,委婉词将会更新速度加快,会多采用借词方式。如“over”“见上帝”等等。再者,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价值观念的进步,词义将会通俗化和宽容化,委婉词将会更具同时代特点。如“停止思想”“完了”等。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求雅,避讳等作用,也会有求俗和求实的作用。如“翻白眼”“断气”等等。
社会是进步的,语言也会随着进步。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激励着我们加大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力度。语言是人们息息相关的交流工作,双向作用着。社会环境影响着语言,语言也会影响着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关注和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43
[2]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张拱贵主编.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张拱贵主编 张拱贵主编 张拱贵主编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中 商务印书馆.2005
关键词:教材修订;新课程;应对策略
一、修订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教材上的部分材料,包括图片资料、学生活动的资料以及个别辅助文等进行了修改
如,旧教材中第4页阐述物物交换时,给出的图片资料为
“盐”“矛”“咖啡”“红珍珠”“牛奶”,其中牛奶是用玻璃瓶子装的,咖啡是在一个瓷器杯子里,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显然不符合史实。在新教材中上述图片改为“盐”“布匹”“粮食”“茶叶”“马匹”,更加符合时代特点。虽然都是一些小小的细节,但能看出教材修订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敬意。
2.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
如,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知识点;供求影响价格“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知识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物价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知识点;消费类型“按消费对象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知识点等进行了删减,删减的内容笔者认为多是一些繁琐的概念或与时展不相符合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材容量,减轻了学生负担。
3.对部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了重新整合
如,旧教材在阐述“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时,将其放在“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后利用小字部分阐述,新教材将这一知识点提前到课本首页,放在商品的含义后阐述,且在教材的正文中明确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还有货币的发行规律,旧教材安排在“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一知识点后进行阐述,新教材将其推后到“纸币”这一知识点后进行阐述,而且将原有的货币发行数学公式变成了文字性说明,这些修订使得教材的逻辑顺序更加合理,便于学生掌握。
4.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重新定义
如,商品与货币的概念,旧教材的表述分别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和“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新教材分别修改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商品”和“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前者强调的是表述性定义,后者强调的是过程性定义。后者更能体现商品和货币的发展历程。知识点的修订意味着教材核心内容的改变,这是最值得广大教师重视和反思。
二、对重点知识点修订的反思(以“供求影响价格”为例)
当教材的重点知识点修订后,教师应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该知识点为什么修改和该知识点的修改是否合理。下面笔者就以“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
阐述。
判断价格上涨或下降必须以“供求平衡”(供给=需求)时的价格作为比较标准,即供不应求时,价格相对“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有所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相对“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有所下降。新教材在修订该内容时,抛弃了直接对比供给与需求的大小关系的表述,采用供给与需求变化性的表述,即“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这样的表述逻辑更严密、更准确,但相对旧教材的表述,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增
加了。
三、教材修订后教师的应对策略
教材内容的修订要求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对策,核心是“不断创新、善于反思、终身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不断创新,更新课堂教学
教材修订后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观念、教学策略等也要随之更新。对于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经删减的,就不必揪住不放,应该大胆放弃,更不应该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对已经删减的内容大讲特讲,增加学生负担。对于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要根据课程标准重新把握,教师备课的素材、课堂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等要根据新知识进行准备。
2.善于反思,准确把握新知识
对于新教材中相对于旧教材修订的一些重点概念内容等,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学习,要善于反思,准确把握,弄清修订的原因、目的及修订后的本质内涵,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准确、新鲜的知识。切不可为了避免麻烦,按照旧教材中自己熟悉的内容去简单应对。
3.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身为人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教材的修订,教师应该主动“接受”,并乐于钻研,平时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了解新变化,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目前,有些县级电视台的工作状况是:采、编之间各干各的,分散作业,采访随意性、盲目性大,有闻必录,胡子眉毛一把抓。这种采访的盲目性、被动性是不注重选题策划的表现,也是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难出新、不精彩的根本原因。但县级电视台记者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身处基层,离一线群众近,新闻信息来源多,进入现场快,采访拍摄素材更容易,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扬长避短,精心做好选题策划,把最鲜活最闪光出彩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策划。选题的策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注重信息收集,从常规中挖掘新闻
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各类文件、会议、领导讲话、通知、工作简报、战略决策、管理要务和工作要求,与社会的生产、生活、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不乏新思想、新思路和新动态,应当对此进行仔细研读,深入领会,然后对照社会现实,从中找寻有报道价值的“料”。
扶贫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的老话题。2015年5月,记者在采访中,从几个村支部书记那里了解到江西省万安县扶贫从深山搬迁出来的农户高兴地说“外面世界更精彩,感谢政府!”并收集到几组新农村建设带来新变化的信息,于是马上就从这些信息中策划了一个选题“新村新景新农家”。记者紧紧围绕受众需求展开报道思路,围绕“受众从中需要了解什么”,“我希望受众了解什么”, 在选题的策划中直面现实抓热点,紧跟中心抓重点,要求报道内容丰富多彩。记者根据领导要求和新闻规律,组织采访拍摄。策划的一组扶贫新闻,先后被多家上级新闻单位采用。2015年12月3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栏目和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分别以《江西万安:搬迁扶贫走出大山 移民展开新生活》《江西万安:搬迁扶贫 精准“造血”》和《江西万安:政府团购商品房圆新居梦》为题,播出了笔者策划的万安县精准扶贫工作这组系列报道,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关注热点问题,从特色中寻找选题
县级台记者身处基层,无论是当地政府长期工作计划、短期工作安排,还是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大活动等,记者都身处其中,一些事件中出现的亮点,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热点,以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都是新闻选题的策划点和切入点。
万安县田北农民画村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书法和中国画艺术。为此记者以农民画村为选题,近距离和农民画家沟通采访,了解了农民画的历史渊源、时代特点、农民画的特色,了解到画村农民的新期待新追求,以及农民画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新兴产业等,并专门拜访了县分管领导,切身感受到万安县在生态旅游上的大手笔大气魄。通过多侧面多角度深入了解,并通过随机采访来田北农民画村的游客,精心组织了几期农民画村的宣传报道,引起了上级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万安田北农民画村农民的新追求》《农民画成为万安农民致富的一大亮点产业》等也分别被江西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吉安台采用,并获省市新闻奖。
关注媒体所需,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亮点
县级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要时时关注上级台、网络新闻以及自媒体信息,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往往可以知道一个时段的宣传重点和方向,并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本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往往能抓到鲜活的“大鱼”。
CCTV7《美丽中国乡村行》是央视一档乡村旅游节目,她以美丽中国的秀美乡村为着眼点,以“乡村旅游、生态文明”为主题,展示各地生态美景,品味健康美食,体验休闲农业,推介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让观众足不出户领略中国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倡导新型生态旅游模式。由此,记者联想到“窑头豆腐百嘉酒,家家桌上餐餐有”这句民谣,说的是万安当地的两大美食。窑头豆腐有一千多年传统,美味可口,健康环保,做法独特。于是精心策划选题与央视栏目组沟通对接,组稿上报。2014年5月15日,CCTV7《美丽中国乡村行》摄制组走进万安县,在美丽乡村示范点窑头镇文溪村,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下窑头本地的陈午华师傅用传统方法制作窑头豆腐的全过程,以及文溪村的仿古村路、田园风光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美丽中国乡村行》摄制组还拍摄了万安玻璃红鲤鱼和美味独特的万安鱼头,通过采用外景主持人深度体验的方式,趣味生动地展示万安旅游资源和秀美宜人的生态环境。
树立策划意识,在相互配合中形成合力
一个好的选题策划,单靠某个记者、编辑个人的能力、水平是很难取胜的,应该集思广益、依靠整个媒体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以及摄像等不同部门和岗位人员共同参与,多工种的作业来完成。
全国自然水域垂钓系列大赛“2013年中国·江西万安湖排钓大赛”的举办和第二届万安湖生态鱼烹饪大赛,这对万安乃至江西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新闻事件。为搞好这次报道,万安台组织记者、编辑、摄影、主持人、播音员事前进行了策划,包括报道标题、采访方案、范围与重点、报道规模与进程、采访的对象、采访问题的设置以及主持人现场口导、现场的提问等,都作了精心的策划,从而使报道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心拥碧水·游钓神州”吸引了包括央视五套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体育晨报》栏目以《小杆也能钓大鱼》为题,对这一赛事进行了报道。2013年9月27日晚21点30分央视五套《体育大世界》栏目播出了“2013中国·江西万安湖排钓大赛”的盛况。中央和省市媒体聚焦“2013年中国·江西万安湖排钓大赛”和第二届万安湖生态鱼烹饪大赛,不仅提高了万安县的知名度,也为万安的特色水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舞台,对进一步做大做强万安湖生态鱼品牌,扩大万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一张亮丽名片。
理想信念是作为党员必须拥有的一种思想状态,它与空气应当在人身活着躯体之前或健康是工作之先的条件并无二致。但是,人的理想信念是处于变化中的,如同健康对于一个人并不恒久拥有一样。理想信念必须不断地加强供给并使其保持旺盛的“营养”状态才能使其思想躯体保持“健康”。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微信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崭新的媒介与平台。
一、微信的机理特点与教育提供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营运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言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属于新媒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点为对讲功能、多平台应用功能、省流量功能、智能手机支持视频即时发送,还支持查找附近好友等功能。微信操作系统自公司开通使用以来,以迅猛的势头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7日14版报道,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全国用户占有率突破70%,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休闲交流平台之一。在诸多微信用户中,高校学生占据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对大学生每天关注的微信内容中就可以进行有目的、有程序地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问题的解决,甚至可以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有关材料的提供,切实进行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教育。良好理想信念的养成绝不是一日之功,它是在一定环境下不断反复进行思想的启发和教育,在思想上有触动,在行为中有行动,并在一系列的实践中检验证明自己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思想状态。所以,理想信念的维持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媒介,也需要一种与之相一致的环境。这样,只要在这种环境中,就会受到这种环境中的资源所触动,认识就可能有改变,良好的思想情感就会增强和收获。在这里如果连对认识材料与资源不看、不阅读与不思考,那么在灵魂深处信仰的可能性是什么,理想信念又如何能形成和维持?与时俱进地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嫁接到新微信中,给那些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及学生党员即时提供一种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理想信念之源才能活水不断。面对当今新媒体信息的丰富及影响巨大,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阵地的扩大与占领,对大学生思想灵魂施以及时的正能量影响,才能及时抵御各种思潮的侵蚀,保证正确理想理念在大学生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理想信念在当今时代的特征
理想的时代特征是具有实践性、现实可能性和超越性、目标性与差异性。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执著性,只有良好的信念才能升华为信仰。所以理想信念具有指引人生奋斗目标、提供人生前进动力和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就是理想信念,拥有理想和信念是人类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真正的人=思维者的人的精神。”[1](56)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大部分(物)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精神需要。” [2](47)在诸多的精神需要里,理想信念的精神需要为最高层次的,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不仅表现为其最高层次而且应表现为作为其精神层面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人的创造物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发展的异化,产生了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矛盾。人们开始反思导致异化的原因及后果。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3](29-30)大学生党员要保持理想信念的科学性与崇高性就必须对其生活的一切存在和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介入和改造。在理论上,要确保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灌输教育。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事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崇高的是因为它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用科学的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获得解放乃至解放全人类的现实道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能够与时俱进地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在现实中要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实现理想与信念就要立志高远的情况下从现实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在实践中逐渐把理想化为现实。既然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为社会做贡献,那么一项宏伟的理想就是要在具体的工作劳动中体现出来。热爱劳动是实现理想与信念的思想要求。
三、使用微信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依托微信媒介形式强化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媒体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应着重体现教育效果以学生主体性诉求与合理引导有机结合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通讯联络“圈”不断形成,如QQ群、博客平台、短信等,建立微信“圈”(群)也具有同等作用并兼具各种媒介交流的优点。在此前提下,把班级、专业或院系的学生党员可以建“圈”。一是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对微信等新媒体知识学习,掌握其机理和信息传媒特点,充分分析大学生党员使用微信的心态及诉求,这是建立微信圈的先决条件。二是教师应加强有关微信传播信息方面的实践,成为这一平台掌握沟通和交流的主角,在尊重学生同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问题、给与人文关怀,图片、文字、视频都表达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又同时成为给学生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理想信念形成和巩固的有力实践者。三是利用教师在微信圈内学生的信赖,发挥主要作用,使用的文字、材料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上形成共鸣。真正起到教师的正能量作用,的资讯材料应有正确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把那些负面作用、有损理想信念形成与巩固的信息应客观、公正而又接近学生思想实情的评价,教师是不良信息的终结者又是振奋人心资讯的发源地,以此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判断能力。教师在微信圈里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学生的认可并接受其价值理念,这需要学生党员真正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具有良好的主体能力,首先需要学生党员的对微信的主体意识,只有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理性、主动地选择信息资讯,辨别是非资讯,创作、传播更多更好的资讯产品。其次强化学生的微信实践能力。这个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在强大的微信资讯内容面前如何选择、甄别、咨询的能力,如何提升调控技巧、提高传授认知方面加强引导。从而在提高学生在圈内的话语权时,成为有助于优秀媒体的着,成为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者和良好资讯的发源地。微信的交流与沟通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能使其思想在沟通中润物细无声地得到提升。所以,必须注意处理好生活化和导向性的关系,利用微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在传统教育之外对这一教育的空白空间进行创新利用,填补在新媒体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真空”,达到教育效果与目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