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知识总结

劳动教育知识总结

时间:2023-07-11 17:3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知识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方法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课程实施以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作为管理创新宣传了该校《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课》的作法;河北省高校后勤通讯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宣传了该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育人环境》的作法;2007年该项目以“育花、育草更育人为题”获得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三等奖。

第2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

目前生活在农村人,但大多数人是不愿意重视农业劳动,而是喜欢外岀打工,同时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更是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所以在这两种环境影响下,促使生活在农村学生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他们本有的争着参加劳动和总想动手的强烈劳动愿望受到制约,这方面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学生从小很少动手,促使依赖性増强,家里所有做事都是要大人帮着做,家长成了孩子们的代劳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愈来愈差,进而造成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是面对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技能极其低下,劳动的成果不珍惜的现象。学校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传变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现状。

1.利用综合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蔬菜作用、生长过程、种植方法,引发学生对种植蔬菜的兴趣,同时组织学生在班级小农地学会一些蔬菜种植方法,安排学生学会管理蔬菜一些技能。

2.我们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家里蔬菜地继续种植一些常见蔬菜,培养学生种植蔬菜的兴趣,同时学会一些种植、管理方法。

3.邀请部分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到学校参与劳动种植,家校联系劳动实践。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向家长传达关于劳动的教育理念,还呼吁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学生的劳动过程,并进行拍照记录。同时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周对班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开展班级劳动评比,让“劳动"二字深入人心。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三、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照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四、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1.学生参与本次种植实践活动非常积极,很多学生都强烈要求参加活动。活动后很多学生提岀了他们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到植物种植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时吃着水果和蔬菜并没有任何感觉,但通过这次的栽培,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也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有学生谈到通过这次栽培活动増加了我的责任心,也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等。

2.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我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釆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他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帯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五、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3篇

劳动教育成绩的取得,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劳动教育这项活动,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1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2劳动,是可以让我们去锻炼下身体,可以让我们都体会到劳动的一个辛苦,更加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相关成果,而这次一个暑假,我也是跟随家里去参与了一些劳动,在劳动之中,我也是有了一些收获和感触。

劳动一天下来,整个人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全身上下都是酸痛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种的体会,在劳动的时候我虽然也是累,但是也是兴奋的,结果回到家里之后也会特别的累特别的痛苦,而第二天都不想起来了,这种感觉让我也是体会到别人劳动是天天在重复,那么其实是更累的,而我一天就有些承受不了,也是让我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东西,所用的东西都是别人辛苦劳动而得来的,更是要懂得去珍惜,劳动的果实并不容易获得,我还只是一天的劳动,更何况比这更累的事情,我也是听父母说过,我们的学习自己都是感觉辛苦,但是父母确是也经历过,告诉我学习其实并不是那么的辛苦,长大后就会发现还有更多辛苦的事情,只是我现在还不是那么的懂得,不过也是知道,劳动的确是不容易,而自己也是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别人给予的,付出的,自己都是要想到这一天的劳动,要去珍惜。

同时劳动也是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虽然很累,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我恢复了,却是发现自己的身体更好了,其实也是完全要多去劳动,在家的时候,我也是会帮父母做一些家庭的劳动,并没有那么的辛苦,但是也是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自己还得到锻炼,更加的懂得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埋头去读书,那样对于生活也是有很多的不了解,而劳动却是让我对家里有了更多的了解,清楚做好一个卫生的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而父母每天去上班,回来之后还要给我去做饭,打扫一个卫生,他们辛苦,以前我是感觉不那么的深刻,但是此次自己参与了就发现,真的不容易。

看到自己收拾干净一新的房子,我也是感到有成就感,劳动是会让人感觉到有快乐和满足的,而自己去动手去做的,更是让我是感触到,其实平时自己学习完了,也还是要去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劳动,去减少负担的同时,自己也是可以去收获到快乐。劳动同时也是告诉我们去做一个事情,不能是半途而废,像打扫屋子,如果只打扫了一半累了,就不干了,其实和没打扫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坚持了下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打扫干净了也是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个劳动成果,也是会得到肯定的。

通过劳动,也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懂得做一些事情,不但是要去坚持,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劳动自己也是要经常的去做,不但锻炼了自己,也是让自己得到成长有了收获。好的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很多的事情,做起来其实都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但是只有自己愿意坚持下来,那么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3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了许许多多的滋味,有高兴的滋味,伤心的滋味等等。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劳动的滋味。

今天我们家大扫除,妈妈看见我在一旁玩耍就对我说:“既然你没有事,你就去收拾你的房间吧!”我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答应了。心想:收拾一间房有什么难的,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我一边想一边拿帕子开始了我的“大扫除”。首先,我把书桌上的东西全都放到了一边去,学着妈妈擦桌子的样儿,左手按着桌子,右手拿抹布,卖力地擦了起来。可是天公不作美,我擦了半天,桌子还是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儿,真是气死我也!“拜托,我的小姐,桌子要用湿帕子抹上洗涤剂后再用力擦!”妈妈对我喊道。清理干净桌子后,我又开始擦地板,还没擦多久,我就感觉腰酸背痛,可怜的手臂再也受不了啦,如同被石头缠住一般,只要稍微抬动一下,酸痛的感觉就涌满全身。“哎哟,我可怜的小胳膊呀!”我赶紧坐到床上,揉揉膝盖,揉揉手腕。我心想妈妈收拾房间多轻松呀,不一会儿就收拾完了,手也不酸脚也不痛,这是为什么呢?

我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如果经常做家务,手脚就不会酸痛,而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家务,就会感觉腰酸背痛……听了妈妈的话,顿时,我体会到了妈妈劳动的辛苦,所以,我要多为啊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减轻妈妈负担。

劳动的滋味有很多,有快乐的、痛苦的、幸福的……我们应该多劳动,去体会更多劳动的滋味。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4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5上大学的地一次劳动课已经就要过去了,留下很多很多的思考。劳动是光荣的,的确劳动很光荣。那么不尊敬劳动者的人是什么?是的是可耻的。在大学里上劳动课是上一个星期的。我抽签抽到了打扫5号楼而且还要负责5号楼的安全值班。而我要抽到了5号楼劳动组的组长,第一天带着5个人浩浩荡荡的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劳动课,本以为以我们5个人打扫只有5层的5号楼应该绰绰有余了。但是真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天因为是星期六很早差不多是8点钟去的,那些(人)还没有睡醒。垃圾还没有倒出来所以楼层里的垃圾还是很少,差不多干了半个小时就搞好了。第一天也是我值班,一天都要待在值班室登记来往人员,收收电费空余时间到外面转转打扫一下卫生。再就没事情做了。实际值班也很空就是坐在那里看看书听听歌。就这样到中午。

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扫地可这次……就是很差表现的是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开始扫了。从5号楼的后面开始扫起到后面大家就傻了眼了。早上刚刚扫的非常干净的空地脏的就象是垃圾场。远远的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很是壮观,没有办法只好老老实实的扫。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打扫好后面的空地。但还没有等到我们走,突然间看到天空飘着好及片白白的袋子。一片一片……素质问题大家一口同声的说。没有办法。重新扫吧。终于干净了赶快离开。扫楼道了。还好垃圾不象垃圾场那么多。大家分开扫。我扫2楼是大2住的楼层。大2了都是成年人了我想应该都很爱干净。当我爬上2楼。天那那还看的见楼道呀,简直是垃圾过道。好不容易打扫好。辛辛苦苦的倒完垃圾上楼检查一下。我真的想大声的骂大2的做为学哥尽然给我们表现了这么没素质的行为。一个寝室打开大门认真的仔细的把寝室扫好的垃圾扫到过道上了。瞬间又白茫茫的的一片。素质问题我只好这么说。我我我……无话可说了。

第4篇

世人皆知,中华民族的祖先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国度。劳动人民在劳作中感悟生活,体会着自然美、人文美,同时也留下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古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训的旗帜是否依旧鲜明?

看今朝的学生们,在“万般兼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大背景的引领下,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生活。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现在学生在家庭中承担劳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做了一份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本校六年级中随机抽样的100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

每天起床叠被子的占9%,偶尔为之的23%,从不叠被的有68%;

经常帮家人洗碗的仅占5%,难得洗的19%,从不洗碗的达到76%;

会用电饭煲煮饭煲粥的25%,不会的占75%;

会用洗衣机洗衣服的12%,从没试过的88%;

经常整理自己房间的(一个星期一到两次)13%,一个月一两次的29%,完全由家长整理的58%;

经常在家里打扫卫生的5%,偶尔帮忙打扫的17%,从来不干的竟然有78%;

吃饭时经常摆碗筷盛饭端菜的18%,偶尔为之的16%,饭来张口的66%;

统计结果显示,每天累计家务劳动时间少于15分钟的86%,介于15至30分钟之间的有12%,还有2%的学生超过了半小时。

虽然,这是一次不够完善的调查,但它足以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且让我们作个横向比较,与英、法、美、韩这几个国家相比,英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为每天30分钟,法国为36分钟,我们的邻邦韩国为42分钟,美国则为72分钟。我们中国的孩子,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这个结果是否令以劳动为荣的中华民族触目惊心,继而忧心忡忡了呢?

所举以上种种,从中我们提炼出一句关键语,即劳动教育的弱化。通过纵向的对照和横向的比较,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们四肢不勤、集体懒惰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弱化对青少年品德养成的负影响

1.缺乏独立性

媒体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上海有一个大学生,住校之后还由母亲到学校替他洗衣服、整理床铺等。后来他考取了出国留学,出国前先要到北京参加集训。事情的转折就在这里,在北京集训时,由于他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致使他得了神经衰弱和恐惧症,最终不得不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

此例说明,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依赖成性的孩子将来怎能成才做栋梁?这样的“爱”是溺爱!

还记得孩子在蹒跚学步时,他会慢慢地推开你伸长的双手吗?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出生12个月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自我的意向,比如走路会推开你的手,食物非要自己来抓。这是种可贵的与生俱来的独立意识,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的成长中,遂其天性,让他的独立性得到健康发展,那么孩子长大后一定能独立自主,行事果断。

2.吝啬付出,自私自利

有个朋友抱怨:我女儿都六年级了,一点家务都不会干,连来月经弄脏的内裤都要我洗。自己的房间凌乱不堪,经常衣服、书籍、毛绒玩具随意堆放,乱得还不如狗窝。我下班回来要买菜、烧菜,有时没及时洗她换下来的衣服,她就对我又叫又闹。作业做得晚,还要吃各种宵夜,不合她口味就耍小姐脾气,真令我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朋友的孩子其实是当下一个群体的缩影。当依赖成了习惯,家人的辛苦劳作和付出也成了理所当然。他们漠视家人的劳动,以学习为借口逃避家务劳动,这时孩子已经建立了家庭关系的不平衡模式。他们只会坐享其成而不懂得付出,只习惯向家人索取而不懂得感恩,从而形成了吝啬、娇蛮专横、自私自利的品性。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我们需要建立平等正确的家庭关系,明确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孩子从小就承担家务,他们一定会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艰辛。有了这样的领悟后,孩子会懂得珍惜,必然会对父母家人的付出感同身受,充满体谅和感激。

3.滋生不良恶习

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看到这句话时,不由联想到某卫视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青少年角色互换节目,叫《变形记》。两个少年在七天之中角色互换,转换人生,从而获得迥异的人生体验。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少年,他是家境优越的城市叛逆少年,父母保姆式地伺候他,满足他所有的物质需要,上当地最好的学校,家里什么都不需要他做,只要他不在外闯祸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他跋扈暴戾、爱慕虚荣、网瘾成性,对父母、老师的教育嗤之以鼻,骂爸爸是猪,毒打亲妈和老师……这样的顽劣让父母痛苦万分。

造成这个城市小霸王如此品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家庭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滋生恶习的重要土壤。父母以为爱他就是给他最优越的生活,读最好的学校,殊不知这个闲来无所事事的孩子,开始靠网络暴力游戏来打发时间。从没有在劳动中体会过幸福快乐感的孩子,开始无事生非用各种出格的举动填补空闲,从而吸引旁人的注意。

因此,闲会闲出病来,这种病不仅是身体的疾病,更是思想品德的不健康。一旦背弃“劳动创造生活,创造幸福”的古训,我们的孩子更易走入懒惰、贪婪、暴力、冷漠、叛逆的歧途。

三、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对塑造青少年良好品德大有裨益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1.劳动让孩子乐观向上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的源泉。――高尔基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无所事事的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而整天忙碌的人却活力四射,开朗快乐。这个现象无疑证明了一点――劳动是快乐的源泉。孩子在劳动中保持运动状态,那么他全身所有的细胞都在运动。劳动能够让孩子转移焦虑,自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当看到光洁的地板,或是整洁的房间,或是洗得光亮的餐具时,孩子更是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持续的乐观态度将伴随孩子成长。

2.劳动让青少年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有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那么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担心孩子的双手磨出硬茧,因为劳动锻炼的不仅是肢体,更锤炼了意志,培养了吃苦精神。

洗一天碗,容易;打扫一次卫生,简单。难得的是――坚持不懈。

但凡坚持下来的,百折不挠的孩子,将会受益终身。美国对四百多名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

3.家务劳动让青少年珍惜劳动成果

当孩子洗过衣服之后,他才会知道要洗掉一个污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力气,需要用怎样的洗涤剂和怎样的清除方式才能彻底洗净。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不再需要家长的叮嘱,孩子也会小心翼翼尽量不弄脏衣物。

当孩子整理房间花了一个多小时,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像妈妈整理得那样井井有条时,他会考虑:我要是平时注意物归其类,按序摆放的话,就不会这么难整理!

家长任何的言教都没有孩子自己动手来得更直接有效。家长们不妨放手,孩子也会在劳动之后,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4.劳动让青少年更体谅家人,懂得感恩尊重他人

再以《变形计》为例。与上面那个城市小霸王互换的是个山里的孩子。他的家境与之真乃天壤之别,母亲远走,父亲常年卧病,兄妹三人全靠年近八旬的奶奶支撑,全家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穷苦的孩子每天走20公里的山路上下学,在山上捉蜈蚣卖钱给爸爸买药,从小就懂得操持家务,照顾爸爸,带好妹妹,像个大人一样有担当。到了互换的城市家庭后,新妈妈给这个农村儿子买数百元的新衣服时,他哭着喊太贵坚决不要,又觉得在外吃饭太费钱而自己动手炒菜给新爸爸妈妈吃,逛街时体谅妈妈太累,就算自己晕车也要陪妈妈坐车……

这个农村娃娃的勤劳纯朴,孝顺懂事感动了无数人,虽然贫穷,但高尚的品德从孩子纯净的眼眸中闪着耀眼的光芒。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样的好孩子,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他们能在每日的劳动中品味生活,肩负担当,懂得体谅家人,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也能尊重他人的劳动。

四、强化劳动教育的策略和行为

1.家长――放手去爱

从前有个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18岁成人之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家人亲友提醒这个母亲,孩子慢慢长大了,你得让他做点什么。这个母亲回答,孩子这么小,会做什么呀?等他到了18岁成人了,他自然会做了。这个孩子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衣食无忧地长到了18岁。在他生日这天,妈妈高兴地说:儿子,今天开始你是大人了,你该照顾我了,以后这家里的活都得你干了……

这显然是个笑话,我们不妨续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估计这个18岁孩子会说:“妈妈,你说什么呢?我饿了,你给我做饭去吧!”

当孩子一岁学步推开你的手时,家长就要懂得放手了。放手去爱,让孩子独立的天性释放,即使跌倒了,他也会挣扎着自己爬起来,在跌打滚爬中,孩子才能学会保护自己。

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根据他的实际能力,鼓励他完成一份份家务。比如3岁的时候,鼓励他给家人递进门的拖鞋;4岁的时候,请他每天把洗澡换下来的衣物放到洗衣篮;5岁时,让他尝试每天把各个房间的垃圾集中倒到一个大的垃圾袋里,等等。孩子不会一下子就做好做到位,在他们沮丧或将要放弃妥协时,更需要家长的耐心。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手把手地教导,孩子肯定会在家长的鼓励下越做越好。

放手,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孩子以后的路走得更稳健。

2.坚持――养成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悉了孩子接受家庭劳动教育的诸多益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引导孩子充分品味劳动的乐趣。有的家庭为了刺激孩子劳动,用“金钱的诱惑”作为交换条件,比如洗个碗2角钱,扫个地1元钱。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你似乎培养的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却忽略了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识。给自己干活,还拿家长的钱,不合情理。我们可以迎合孩子希望得到夸奖、尊敬、受欢迎等这些心理,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把他的劳动成果晒到网络上,看到网友的点赞,孩子肯定会得意之余干劲更足;也可以时不时地在亲友过来做客时,适时地介绍哪些是孩子的劳动成果;还可以把劳动前后的照片对比下,在对比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孩子觉得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能得到肯定的,那么自然会坚持下去。

引导孩子体悟到劳动的好处。在家长懂得了劳动的妙处之后,最关键的还是要孩子自己领悟,这样才能成为他持之以恒的动力。如一起看《变形计》时,家长和孩子可以参与讨论,为什么两个孩子有这样的差别?引导孩子意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从而孩子也会用这样鲜活的事例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和家长一起劳动时,那份说说笑笑同甘共苦的氛围也会感染孩子,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会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3.延伸――创造知识

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因为困扰于生火做饭的种种琐碎麻烦,有人发明了电饭煲;因为细小的垃圾很难清除,有人发明了吸尘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解读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都能发现一个真理――劳动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利用这些发明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坚持劳动,善于发现,或许你不仅仅科学地总结了一套干家务的经验,还能在家务之外收获意外的惊喜。

4.巩固――家校携手

虽然在家庭劳动教育这一方面,家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学校的正确引导能巩固孩子的习惯养成。

第5篇

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优秀的革命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教育工作和文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卡连柯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在他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毕业后就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从1920年到1935年,他先后主持了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也是一个儿童教养院)。他从事教育工作30年,他的大胆的革新工作给苏联教育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关于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他把集体和集体教育看成是全部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集体?马卡连柯明确的提出,真正的集体不是简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的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集体是有共同目的、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并在这一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他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的时候,这个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马卡连柯认为,全部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

·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理论

纪律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马卡连柯看来,纪律、纪律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集体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赖于纪律的形成、加强和提高;纪律的形成和提高,有助于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可见,没有纪律,不进行纪律教育,要想建立集体、完善集体、顺利进行集体教育是不可能的。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马卡连柯既重视集体和集体教育,又重视纪律和纪律教育的根本原因。

·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理论

劳动、劳动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是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内容中不能没有劳动的成分,现在我们可以将劳动一词替换为实践或者实习,而马卡连柯的劳动又不单纯是我们现在的实习环节,因为他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是对问题少年的教育其劳动实践内容的比重要大一些,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认为在一所学校或像公社那样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生既是参加生产劳动,也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训练学生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样,学生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较高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也有生产技能和生活能力,可以说,已达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马卡连柯对特殊教育的贡献在《教育诗》中的体现

马卡连柯用它一生去实践的“爱”。在马卡连柯看来什么使他对学童们的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的爱,不抛弃是谢苗相信世界上没有不能教育好的孩子,只是方法不够得当,谢苗用它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学童们的教育上去了,《教育诗》虽然是大篇幅在讲孩子们是怎么样一点一点的从无到有的在建设第一、第二教养院,在不断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是一直在好转中,并不断地好起来。马卡连柯只是在教养院生活的片段中说一些孩子们的教育改善情况,穿插一些孩子们的思想改善状况,从无到有的集体的建立,到后来的只有集体和第一位的就是集体,最后教养院就成了集体的代名词,这是谢苗的一种创造,他让全体的孩子们感到了教养院这个集体的重要性,这种营造力我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个有着充分无产阶级教育理念指引下才有的结果。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当时的物资十分的匮乏,马卡连柯和他的教养院面对的最主要的斗争就是食品的供应不足和营房的破旧改造,到1923年搬进第二教养院的时候他们的情况才有所改观,在食物上不再很匮乏,还添置了不少的东西。

第6篇

我校根据市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对学校办法条件、学校管理、学生素质及教育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自查,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办法条件:

学校各科室及各功能室从建设面积到、装备到各室采光要求、管理制度等均符合标准。整个学校的布局合理,教学楼与科教楼分离,办公区与教室设置合理,专任教师实现人手一机,办公自动化。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保证各室仪器的维修、增添,图书的购置等,微机室、语音室机器完好率在92%以上。各室使用制度及使用记录齐全,使用率高。学校积极筹措经费,特别是付山村的支持,为学校数学化校园建设、硬件投入、资源库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学校管理:

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为根本目标,管理机构年龄结构合理,管理目标明确,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熟悉业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领导分工职责明确,管理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体现民主,以学校的门户网站为信息化管理平台,重视自我管理,注意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

教师业务水平高,通过培训、学习、研讨,研究能力强,多数教师的论文在省级获奖。有两名区级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学校加强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思想教育等。校舍、财务、设施等管理专人负责,按制度执行。校园环境建设好,档案专人负责,按省二级标准整理材料。

三、学生素质:

学生们熟知《守则》及《规范》,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思想品德高,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质好,从一年级开设英语,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学校教学成绩高,受到家长、社会及上级领导的好评。学校艺体工作开展好,区体运会在全区排第二名,乒乓球是学校的体育特色。学校通过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比赛、小型体育比赛等,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重视劳动教育,以校内与校外的劳动实践基地为主,开展劳动技能、劳动习惯教育。

四、教育思想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学校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改革评价方式,不单纯以成绩来评定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特长的发挥。以激励为主,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无违规行为。面向学生的未来,落实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和学习型校园,为学校积累厚实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n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实践家。他留给后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论教学方法》等。

裴斯泰洛齐从小丧父,由母亲及女仆抚养成人。母亲和女仆辛勤劳动的模范行为促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形成了人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正因为从小亲身体验了穷苦的生活,因此“通过教育消除贫困”后来就成为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到加罗林学院深造,最初的愿望是想毕业以后从事宗教工作。而他之所以会走上教育改革的征途,是因为他在对自己儿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困惑迷茫之中想到了卢梭的《爱弥尔》,于是他按照卢梭培养爱弥尔的那套方法来教育他的儿子,还对这一教育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正是这种活动,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教育试验。从那以后,无论多么艰难的条件,裴斯泰洛齐都始终坚持拯救贫民的国民教育。

裴斯泰洛齐先后进行了三次教育试验,教育的对象多是贫民儿童。第一次是1768年办的一个示范农场,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走致富之路,但没过多久因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第二次是1774年开办了一所孤儿院,历时6年。主要招收一批年龄在6~18岁的最贫穷孩子——乞丐、孤儿、流浪儿,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效果很好,但命运却和第一次试验殊途同归。

实验的失败和孤儿院的破产并没有动摇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信念,他反而开始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这部书实际是裴斯泰洛齐以文学的形式叙述一位农村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第三次是1800年他与友人一起建立的“伊佛东学院”,历时24年,该学院曾在当时的欧洲盛极一时,许多国家都派教育家来此学习。正是在这所学校,裴斯泰洛齐撰写了著称于世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系统地提出来了一整套初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走过了二十几年的鼎盛时期以后,学院终因内部意见不统一而停办。

这次失败给裴斯泰洛齐的打击很大,失落而疲惫的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潜心著述。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齐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1岁。在他逝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All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这正是裴斯泰洛齐一生的精神写照。

二、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首次提出初等教育的问题,并系统的提出了一套初等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其中很多思想和观点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是基于他的儿童观的:首先,他认为“儿童生来是可教的”。其次,他认为教育具有阶级性。最后,他坚持“人的天性无善恶”的观点。基于他对于儿童的认识,裴斯泰洛齐对初等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初等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提出,初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德、智、体、劳诸方面的全面能力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个性。他曾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原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他们的完全平衡。”他所说的“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的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也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初等教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儿童的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初等教育应该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教育。

(1)德 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儿童对人们的爱。他把自然宗教当作最高尚的道德。裴斯泰洛齐把儿童对母亲的爱看作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指出,在母亲胸怀里发展起来的爱,应该逐步地扩展到家人、邻人以至全人类。

(2)智 育

基于他的要素教育观,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最简单的要素就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他用了极大的精力探究了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他说:“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根源,”他的结论是:“使感觉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为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种能力:①按照外形来认识不同的物休,并认清它们的内涵的能力;②说出这些事物的数目,指出它们是一个还是多个的能力;③用语言表达物体,表达它们的数目和形状,并在记忆里保持它们的能力。

(3)体 育

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能力,即身体的力量和技巧。由于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育应着重对儿童的各种关节进行训练。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是一种自然禀赋,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锻炼的基础。从简单的关节活动的练习逐步发展到复杂的、全身心的活动,使身体得到健美匀称的发展。

(4)劳动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和谐发展,培养劳动精神、技能和习惯,以便自力更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获得知识。相应地,劳动教育的内容就是鼓励和教育儿童在学校里从事纺织、种地和养护动物。

2.初等教育的方法

(1)要素教育法

裴斯泰洛齐终生都在追求初等教育中简化的教学方法,以便使每一个母亲都可以用它来教育孩子。最终,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所谓“要素教育”就是要简化教育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可以找出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使儿童的能力均衡和谐地发展起来。他的要素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到了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中。例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人体的关节活动,算术能力的要素是数目,语言的要素是词,而各种形状、绘画、写字的要素都是直线或曲线等等。但他着重探讨的是智育或教学的要素方法,即数、形、词的教学方法。

(2)实物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主张尽量进行实物教学法,他建议或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向儿童出示有关的图形,以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事务的特征。至于裴斯泰洛齐为什么会产生实物教学法的灵感,还是缘于一位学生的启示。据说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正是如此,你说得很对……。”从此,他就直接让学生观察实物。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同时,裴斯泰洛齐也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他认为劳动能“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作者大量地描述了葛笃德在家庭中带领孩子们一边纺纱一边念儿歌、认生字、唱歌曲,气氛愉快而轻松,孩子们既能学会简单的文化知识,还能从小就掌握一种将来谋生的技能,也能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一举多得。

(4)以爱的形式开展德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从儿童对母亲的爱开始入手培养他的道德意识,先培养他对母亲的爱,然后逐渐地培养他对周围人的爱。所以,教师应当父亲般地爱儿童。在培养儿童道德的具体过程中,裴斯泰洛齐认为,教给儿童伦理规范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只能强迫儿童遵守表面的、形式的规则,而无法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主张利用典型的实际生活,对儿童进行品质教育。

(5)体育中渗透意志教育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裴斯泰洛齐不忘渗透意志教育。比如他在伊佛东进行教育实验时,为儿童们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其安排与众不同,特别注重儿童的锻炼问题。如他给学生规定:起床后预习一小时,然后进行冷水浴,再穿上汗衫跑步到运河边,即使严冬,也依然如故。据说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怕冷戴了一顶帽子来校锻炼,结果被大家狠狠地嘲笑了一番,最后以至于帽子都被大家丢到河里去了。很显然,裴斯泰洛齐把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意志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冷水浴,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三、启 示

虽然时隔两百多年,但是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小学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1.过于强调应试教育

当代的小学教育中,尽管一再强调和呼吁素质教育,但基于升学压力,许多老师还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置于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老师家长甚至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以成绩的高低来给孩子们定了性,有的孩子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小学教育还应该培养一些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的事情,诸如强健的体魄,优雅的气质,良好的教养,温文尔雅的举止,以及乐观的态度。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该首先帮助和教育儿童学会生存,获得生存的技能,这是最基本的。

2.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现在的小学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不科学,小学虽然开设了品德课程,但或者流于理论说教,或者形同虚设,被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们给挪用了。其实早在裴斯泰洛齐,他就已经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一系列方法。他指出,道德教育应该着力于情感体验,由此自发地产生道德行为。

3.忽视培养动手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认为要想出人头地,考学是最好的出路,对于农村而言更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老师、家长、孩子盯住的都是分数,而不顾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便养成了许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这些孩子甚至有的在考上大学以后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让家长陪读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而裴斯泰洛齐是非常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的。他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孩子们一边进行纺纱等生产劳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并且鼓励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一种手工技能以备将来谋生之用。

4.因材施教做得不够

第8篇

关键词:植保教学 工学结合 巧用 巧得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被职教人认同,“工学结合”得到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对植保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实施路径、具体措施和实施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为克服困难,独辟蹊径,产生了许多“巧”,这些“巧用”与“巧得”,或许对深度校企合作还是“愿景和理想追求,并非易事”的今天,如何实施工学结合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巧用周边农民农田

首先,我们对植保教学使用“工学结合”模式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五点:①需要足够的生产用地或者试验田和配套农具;②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实践不同于计算机、机械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③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生产过程会出现许多生成;④农作物生产的周期长,需要管理的时间较长,而且不能中断;⑤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实施性计划。

接着,我们对我校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区属局管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学校创办于1984年,一直以“农”为主,多年来为本地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及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农学专业虽是南通市品牌专业,但学校只有一些显微镜等实验器材,只在养殖基地旁边有一块3亩的可种植土地,学校每年招收农学类专业学生50多人,因此,没有实验田、没有农具、没有多少经费是最大的阻碍,简陋的实习实验和生产条件,达不到农学专业及植保课程的教学要求。

依靠这些条件,我们不可能完成改革试验的任务,实施不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再不改革,还是沿用老一套肯定满足不了培养人才的需要。经过琢磨,我们发现一个有利条件、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学校距县城45公里,距南通市区25公里,地处农村,围墙外就是农田。经过协商,最后选择了10家共30亩,作为我们工学结合的试验田,最小田块是1.5亩,最大田块是4.2亩,分散在学校周围。

我们把种植专业的30个学生以3个人为一组,男女生搭配,共分成10个小组,每组对应一个农户,平时重点观察对应农户的农田作物生长情况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做好记录,做好帮工,回校及时交流知识、技术和见闻。遇有特殊情况和量大的帮工,就立即相互通报,老师统一调度学生去学习和帮助。

二、巧用农民设备资源

植保工作离不开农业劳动,植保工作本身也需要劳动设备和物资,如喷雾机、喷粉机等,通过利用农民农田,借助农民的生产农具,就不再需要学校购买和添置,解决了设备和物资问题。

三、巧用农技信息

学校过去与村镇联系较少,农业生产的信息滞后,如“新病害、新农药、新方法”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业专业教学是以本为本,存在许多脱离实际甚至落后的知识技能及做法。

我们与学生走出校门后,受到了村农技员和镇农技员的欢迎和支持,我们与他们保持热线联系,他们能及时把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预测信息等发送给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指导,学生也把他们当作老师。我们制订学习项目和实施计划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避免了以书本为据设立项目的盲目和季节时间的偏差。在每个项目实施时,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对学生的观察、判断、实施治疗、治疗效果等定期分析和评价,按时反馈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区特点,有些病虫害是本地区常见的,我们依据通州区农业信息网植保资讯中提供的过去一年病虫害预测预报,在镇农技员的参与下,以本地小麦、油菜、水稻和棉花这四种主要农作物以及西兰花、荷兰豆这两种本地大量种植的经济作物的部分常见病虫害为教学设计了十二个学习项目:水稻螟虫、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麦蚜,油菜菌核病,霜霉病,西兰花黑斑病、荷兰豆根腐病、棉花盲蝽象、炭疽病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诊治。

四、巧用学生时间

为了配合改革试验,学校教务处把每周五节课安排在周二和周四两个半天,既可以在学校上课,又便于需要时教师安排学生到农田去观察、去帮工。学校还明确,每天上午第一课正课前和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及每个周六,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如遇特殊病虫情或农事忙,可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还可作特殊安排。

通过走出校门、走进农户的工学结合,我们的学生还得到了有效的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我们的学生是中职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6岁左右,由于家庭一般较富裕, 在家是“惯宝宝”,家务基本不会,农具不识,五谷不分,更不要说下田做农活。这对农业专业教学很不利。通过劳动,有了成就,学生也由怕做农活到喜爱农活,由不会农活到学会农活,更加热爱农业,巩固了专业学习基础。学生通过劳动,知道了“粒粒皆辛苦”,更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理解父母,孝敬老人。学生变得勤劳懂事了。

学生在学习12个预设学习项目的同时,在农民家中,还认识了许多果蔬病虫害,有些病虫害只是与当年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有关,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为选择的试验田相对比较分散,在短短一年的学习过程中,还让学生还接触到设定学习项目以外的病虫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由于我们这里经济条件较好,企业较多,成年人都在企业做工,所以地里农活主要是由留守老人完成,缺少农业劳力,我们学生的帮工,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困难,使我们的工学结合得到农民和村镇领导的欢迎和支持,融洽了学校和周边的关系。许多养殖大户也咨询我们,养殖专业学生搞不搞“工学结合”?老百姓也知道了“工学结合”这个名词,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懂事、勤劳、有用。这里的老百姓再也不会低看农业专业和学农的学生了。

通过两个学年的实验,我们取得了成功,2013年9月,学校决定把成功的经验,由一门课程向一个专业在整个农业类专业推广。

参考文献:

[1]张 健.校企深度融合的突破点与创新法.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4)

第9篇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转贴于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2.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第10篇

【关键词】自然教育;《爱弥儿》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欲念,因为“只有欲念才能使我们有所行动”;“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教育,同时不能“把人固有的自由本性赶出了教育”;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时期授予不同的知识内容”。

一、《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思想的对比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在《爱弥儿》中他写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爱弥儿》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调整综合利用遗传和环境的正面作用,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理想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和人格等因素主动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身心品质的内化及个体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教育所蕴含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与两百多年前《爱弥儿》中所提出和实践的教育思想十分相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素质教育就是《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回归和在当代的实践。

二、卢梭对《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实践

从卢梭的生平,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实内涵:教育是一种自然状态,它不能受轻视,被认为无足轻重;也不应高高供起,只能任人把玩;更不应把它作为一根鞭子,动不动就用他去抽打孩子。教育像大自然那样朴实无华,尊重自然,尊重人的个性,这是发展教育的最好的途径,教育离不开历史的传承,它对人类实践经验进行升华,对传统进行突破和创新。教育就像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进,站在领奖台上的瞬间人们耳边的欢呼声不是它的全部,认识不到教育的平凡与普通就会适得其反。从卢梭的生平,我们看到教育就像阳光和空气照亮了他的一生,他所受教育的一生同样像阳光般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一)教育要自然地成为人的终生需求

《爱弥儿》提到“让教育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比过多地干涉孩子本能的发展要好得多。作为成人不要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机会,当一个孩子处于幼年时期能自己进食的时候,成年人不要愚蠢地抢过他的饭碗并对他说:‘你还小,你不行的,我来喂你!’当自然状态下的教育被剥夺后,对孩子来说,教育只是外在附加的,而不是他自己的需要了。”

在卢梭的一生中,他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有因兴趣和追求而毕生不放弃地对音乐的学习;有作为谋生手段而进行的如测量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有因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进行的对植物学和解剖学方面的学习;也有处于对所处动荡和变革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而对政治和哲学思想方面的学习等等。兴趣、爱好、谋生、社会责任感等成为卢梭学习的内驱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的才能可以有多方面的,只要是正当的爱好,有什么不可以呢?就像卢梭曾做过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也对研究植物学感兴趣。甚至还学习了解剖学。他毕生多以音乐为生。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卢梭解放了教育,他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自然状态是发展教育的最好状态。

(三)教育提倡思考,教育需要宽容

卢梭年轻时就注意对自己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他一生中的文字作品不少,从写诗歌开始,到新记谱法、歌剧、政论文章、小说、教育著作、回忆录等。无不表现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事物的观点,如他的新记谱法开始并不为社会所接受,但这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就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所说“我思故我在”。

三、素质教育:《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回归

(一)“把孩子看作孩子”: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们总是会想尽办法不惜成本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竞争力”,家长们还不忘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操心兴趣班的事。在这些家长看来,从小就要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教育,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落后于人、才能更好的立足。而所有的这一切,完全出于家长“为孩子好”的想法,却很少考虑孩子们的真正需要。也正因为这样,孩子们顺着家长设计的路线走,最终使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少了青春年少时的激情。因此,卢梭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在《爱弥儿》中他始终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发育成长的自然规律,把他放在他应该在的位置去看待,“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发现了这些问题之所在,所以他在《爱弥儿》中提出:“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首先,要把他放在他应放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使他不再有越出那个地位的企图”,“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我们绝不能违反它的办法。当一个孩子他想走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硬要他呆着不动,但是,如果他想呆在那里,我们就不应当逼着他去走”。

素质教育是在总结出以往不遵守教育规律就不能使学生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使偏离了本质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其所强调的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思想,也正是卢梭所提出的“把孩子看作孩子”这一思想在当代的体现和回归。

(二)“只有欲念才能使我们有所行动”:教育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方法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兴趣学习。在他看来教授给学生的须是学生“感觉过的需要”,否则那将不会引起“研究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是十分乐于去了解、探索和接受的,而这正是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欲念。在卢梭看来,“只有欲念才能使我们有所行动:我们对不感兴趣的东西,怎么会产生欲念呢?”

为此,他通过带学生做实验、观察、体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在内容上,卢梭重视“授予学生以渔而非鱼”。在他看来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爱弥儿》中谈到这方面时,提到“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他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教他去怎样发现真理”。所以《爱弥儿》阐述了“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教师教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这样,学生可能“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把知识加以理解吸收、记忆存储起来。而只有“他从记忆中取出来的东西才是属于他的;不然的话,要是懵懵懂懂地在头脑中记一大堆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结果,所记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己的”。

可以看得出,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理想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和人格等因素主动而和谐的发展”的思想,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卢梭在《爱弥儿》和教学实践中就已经生动地实践过了。

(三)“把人固有的自由本性赶出了教育”:教育要让所有学生自由发展

《爱弥儿》提到“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即人是生而平等的,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属于他作为人所应该取得的“人品”。可是,这一美好的愿望总是不能实现,直到现在,素质教育还在呼吁让所有的人都得到相同的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其“教育要面向所有人”的思想与过去两百多年来“自然教育”所倡导的是一致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已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喜欢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教育的法则”。这一教育法则,概而言之即是“让学生自由发展”。而在现行的教育中,往往就违背了这一教育法则。儿童往往不能够自由的发展,他们常常被老师、父母寄予的希望所束缚,被要求学习很多他们本身不想学,甚至讨厌的知识、技能。

卢梭通过《爱弥儿》对此是狠狠批评的:“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就先把她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卢梭所批评之这一切,在现在都是以“为了孩子好”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在“为了孩子好”这一做法中,抹杀了学生的“欲念”,让学生失去了激情,没有了兴趣。于是,学生们就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为了“高分”而失去了发展自己天性的机会。归结起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教育“把人固有的自由本性赶出了教育”,陷入了只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卢梭提出“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的父亲,也没有权利命令孩子去做对他一无用处的事情”。素质教育所提出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思想也正是这些思想的体现。

(四)“教授爱弥儿全面的知识内容”: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爱弥儿》提出:“人处在不同的时期,应教授予不同的知识内容:婴儿期(初生~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以促进儿童的感官发展,为下一阶段的理智活动创造条件;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通过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并强调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劳动能力,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青年期(16~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年轻人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得出卢梭在爱弥儿成长过程中,教授了爱弥儿全面的知识内容。

以上这一系列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和书中的实践在那个年代非常难能可贵。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段偏离本质的发展,素质教育才最终被提出,其蕴含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思想和实践无疑是对两百多年前《爱弥儿》所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回归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爱弥儿.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理论构建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3

[3]武守志.《爱弥儿》与素质教育.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3(3)

第11篇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常常在报刊、专家讲座中进一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每每在写论文或会议交流中引用他的话语,将之作为论述观点的支撑性依据。

做校长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于是常常在会议上、生活中提及,也常常在内心思虑借鉴帕夫雷什的经验,把学校办出特色。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从教已经有二十余年,当校长也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间,阅读教育名著无数,参观名校众多,然而这些都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模糊。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作为一名校长我常常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一方面总是心血来潮般怀揣着梦想,呼唤在自己的校园中拯救那些可怜的孩子:另一方面,又不时地自嘲不自量力,于是退下阵来,既而随波逐流。这样的痛苦之时,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场景就会像电影镜头般从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个闪光的碎片飘落在我的眼前。

在这个学校里。校长老师都有着儿童立场,儿童自由而又高质量的生活是学校工作的全部。

“我校不论哪位教师对570名学生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了解的: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能力、才干、兴趣、爱好、困难以及他的喜和忧。若不如此,我们就不能想象有完备的集体精神生活。我们力争把对孩子在家和在校情况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我校每月两次于星期一举行科学――校务会议或心理学讲习会,专门讨论儿童问题。没有任何事情比谈论儿童问题更必要、更有益、更有趣的了。”

……

这个校园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所有的物质条件都被作为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手段,环境也是对孩子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孩子们在这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长。

“学校地处村边僻静的环境,周围是大自然,附近又有大面积的水域。这一切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总是尽力做到使空气饱含植物杀菌素,以消灭微生物。校园里到处都植有核桃、樱桃、杏树、粟树和针叶树木。这些树种都是以散发植物杀菌素见长的。例如,榛树林中任何时候都没有苍蝇。这一切都是孩子们亲手创造的,而且这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做到的。”

……

可能没有人认为学生的身体不重要。可是现实的教育中有几所学校把学生的身体当一回事?这是当今教育的现实。可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健康和体育是大事,防止疾病及病患征兆,增强体质,是儿童脑力劳动以及精神生活完满正常的主要条件。

“我校学生暑期……每天都洗几次澡。或在池塘、河淘,或用淋浴。多数学生家里装有淋浴器,可以从春季一直用到深秋。……脚的锻炼,是锻炼机体抗病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手边存有980个孩子的健康卡片。他们从7岁到17岁整个夏季都打赤脚,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盛夏暑都不怕。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从来没生过病。我们有些孩子赤脚在雪地里行走都不在乎。他们冬季每天都在院子里走5―10分钟,他们都有极好的耐劳能力。”

……

今天,品德、德性等关于道德的概念似乎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话题,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学。公民基础教育被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少先队员们有一次曾帮助庄员们往卡车里装运作种子用的玉米。他们尽量挑最大个的玉米棒子装。忽然工作队长建议说:‘孩子们咱们往车厢底层随便装些什么样的都行,把最好的放在面上,要尽快完成任务。’可是就在劳动之前,孩子们刚刚才怀着激动的心情。屏住呼吸听了关于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英雄事迹。因而在孩子们的脑子里产生了疑问:‘干嘛要这样呢?我们干嘛要欺骗人呢?’于是他们就很生气地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老师。这是他们为维护正义而进行的第一次斗争,这件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今天谈智育,几乎已经简化为考试成绩。人们似乎已经淡忘知识的何去何从,只求所有。不求所用,更不求何以得,以何得。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帕夫雪什中学。就鲜明地认为,智育不仅仅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是将知识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

“我校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在温室里和教学实验园地上配制混合土壤,为此采用各种配合成分,试验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二、三、四年级学生则在水溶液中培植绿油油的大麦和燕麦,从而确信,即使没有土壤也能创造出产生生命过程的条件来。”

“从三四年级起,我们就开始举办数学创作晚会、数学竞赛及数学游戏会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在低、中年级的数学小组开展活动时做报告,并编辑数学杂志。对有数学思维天资的学生进行个别工作――谈话、作业。”

……

这些年,劳动教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早已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的老师都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教育的体系。并在这种体系中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

“我们的学生在八九岁时就培育小麦、向日葵、甜菜、玉米的杂交种子,或者编成小组、小队去照管幼畜,为家畜储备饲料。由于这种最平凡的劳动与研究、试验、创造相联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每一个学生在五~八年级学习期间,都要在教学实验园地里完成下列个人任务:种植粮食作物和技术作物(3至10种),将培植的果树品种嫁接到25种野生果树上,培植果树苗木,建立苗圃,提高土壤肥力。”

“读完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夏季有三四周的时间要到校办工厂、工作间、实验室、教学实验园地、机械修配站的车间及集体农庄的拖拉机队里进行实习。读完九年级而且拖拉机课考查合格的学生,在这期间要作为当班拖拉机手在拖拉机上工作。”

我们都会认为美育是重要的。然而包括我们的音乐、美术在内,在分数的硬指标面前。这些东西显得多么的次要或可有可无。它们早已被轻描淡写地边缘化了。然而在帕夫雷什中学,却是在引领孩子们在智力、体力劳动中。在创造、社会活动中感知、领会和欣赏美,让孩子在心灵里开放出美。

“在风和日暖的初秋季节,我们让孩子们注意那清新的空气、爽朗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水。悄然飘选的银色蛛丝,苍茫暮色中飞鸣而过的南归雁群,乍寒清晨首次凝现的初霜――凡此种种,都要让孩子们留意到。我们让他们观赏几种越冬作物幼苗深浅不同的绿色:裸麦的绿与小麦的绿有所不同。”

“果木盛开鲜花时,对于孩子们来讲那是真正的节日。我们清早起来,来到校园又去果园,欣赏身披雪白、粉红、橙黄色盛装的果树,静听蜜蜂嗡嗡飞舞。我们告诫孩子们说:‘这些日子可不能睡懒觉,要不然就会错过赏景时机。’于是孩子们总是日出之前就起床,为的是不错过第一道霞光照射挂满露珠的花朵的那个美妙时刻。孩子屏住气息在凝神观赏。这样的美景,若不加以指点和

述说,孩子自己是不容易留意到的。”(以上引用材料均出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每当回忆起或看到这些文字,我就油然而生对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帕夫雷什的感动。

我感动,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位好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思想的泰斗。他不是一位沉湎书斋坐而论道的学者,而是一位躬身教育园地的农夫。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有顽强的工作作风,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早晨五点钟就起床,写教育笔记,七点钟到校,安排好总务工作以后,开始听课。他一生中写了40多种论著,发表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全世界有30多种文字翻译他的著作。他曾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就无法活下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学生毕业。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他有着执着的教育信念,曾经为坚持自己教育的全面发展信念,坚持劳动教育的信念差点被。

我感动,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经营”之下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成为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这里从校长到整个教师集体朝气蓬勃,团结向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里的教师集体――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在实现校长的教育思想,即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体育健康,关注品德、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这里尤其注重教师素养的培养,建立坚强的教师集体。这里强调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里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信念。深信“智慧在儿童的手指上”;强调“大自然”的教育观,把大自然作为教材,作为开发智力的“灵验法宝”。这里尤为重视让师生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高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学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籍世界”,他们严格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将学生所要阅读的书目精心装饰,使之像艺术宣传画一样醒目,再配上一些大作家的肖像,让人一看到书就肃然起敬,进而生发读书之欲,急切地饕餮一番。细数他们所开列的书目,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各民族文学有116本,外国文学有151本,这些几乎都是大部头著作。

我感动,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一以贯之地践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他们认为。“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智育,不仅是为了让他能在劳动中运用知识,而且也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善于珍惜文化艺术财富。不应仅从劳动中实地应用知识的角度看待教养内容。”“在教育作用的完整体系当中,哪怕只忽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对整个有机体造成破坏。”所以他们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激发每一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为学生提供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让德智体美劳诸育都在这种“精神生活”背景上进行。学校能够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让老师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教师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闲暇去思考教学难题和总结工作经验,有闲暇博览群书,引导他们实践、读书、科研,不断成长和进步。他们强调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找出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在50年前的前苏联,做到我们今天所做不到的,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常常为这感人的教育诗篇而感动,我也为自己碌碌无为和随波逐流而羞耻。弗洛伊德说过:“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撼地狱。”所以我渴望:

我渴望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校长。

他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目之所及皆为人”。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就是培养“站直了的人”,校长应当培植真心,培育爱心,培养美感,牵引灵魂。校长要像乐队的指挥一样,首先给乐队定调,然后用这个基调去引导、组织、管理、评价、影响整个团队,共同演奏一曲和谐的交响乐。一个校长仅靠敬业、尽责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校长要靠思想行走,要靠人格的伟大力量来办学。一个好校长应是给孩子播撒生命阳光的人。

我渴望每所学校都有一群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教师。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再一次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行为价值取向提出挑战。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充其量只是“教书匠”,当他面对那些“难以管教”的孩子时,肯定会将其视为“渣子”、“朽木”,或听之任之,或冷漠静观,或大打出手,最后的结局大多是学生满怀沮丧甚至是仇恨离开学校。真正的好老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也不仅工作上兢兢业业,更重要的是用博大的胸怀、炽热的爱心、智慧的方略、坚定的信念,去催放孩子心中枯萎的花苞,用人性的光芒驱走孩子内心的恐惧、粗俗、野蛮与无知,在学生心灵的荒漠上开垦出生命的绿洲。

第12篇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黄河文化”特色学校的进一步深化,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两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教室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结合科学课程,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班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美化校园植树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3、继续开展 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一劳动节歌咏比赛。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七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