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科技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博园;规划;要素;生态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总体定位:将天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以高科技现代化绿色农业集中示范、展示、信息化管理、网络销售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文化,发展新农业经济,农业旅游,水利会议经济,生态能源利用,康乐经济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绿地农业博览园”。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新亮点。通过高科技工业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多元化,确保新型农业符合当前的工业发展潮流,增强高科技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与价值。河南省目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1.70亿元,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25.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高技术产业增长53.3%,整体高科技技术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和改进。
二、休闲农业对策
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我省建设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生态效益等,对整体的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从本质上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效益。
(一)完善农家体验型
要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结合当前的河南农家体验型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河南农业特色。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河南地区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河南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农业资源优势,对农家体验进行完善,将农家体验落实到休闲农业的方方面面。要侧重游客的亲身体验参与,对整体农家体验形式进行完善,将整体农家体验形式多样化。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丰富整体的农家菜、农家房、农家景观等,将农家体验形式由单纯的农家拓展到景区、农场等,从而丰富农业体验和农业休闲形式。
(二)坚持农业有序发展
在进行河南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管理,实现农业有序发展。相关人员要坚持《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贯彻河南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相关人员要结合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基础状况管理。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层次化管理,对农业区域、经济区域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休闲农业整体管理和建设的有序化。在坚持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建设特点更加鲜明、服务水平更加高级,从本质上实现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合理分配资源
在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发展休闲农业,政府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增强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本地区农业资源、交通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进行合理分配,保证休闲农业结构。政府要加大休闲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本质上提高该地区的资本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在本省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高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休闲农业的科技建设,提高本地区的休闲农业建设特点。
(四)加强体系管理
为引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该省建设人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体系管理。要根据当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整体管理方针,对休闲农业企业管理中的规划建设、产业培训、安全生产等进行整体规定,建立统一的管理方针。要完善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部管理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当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政府加紧制定资源、环境、服务、市场等方面规范管理条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增强体系的整体管理效益。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到经营管理各方面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将其效益进行拓展,确保休闲农业带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对本省农村经济建设规划和落实。
三、总结
一、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的原则
(一)低碳化节能化的开发原理
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应尽量结合低碳化节能化的原则。在当地观光房屋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应该选择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如:外墙保温装饰挂板,软石地板等等,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节能建设,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展示过程中,可将风能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风能提供整个建筑的电能,以此来确保旅游农业开发的生态性。
(二)因地适宜的开发原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结合当地人的生活情况、环境、地形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在不影响游客观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地方原有的古老的建筑物,让游客不但能享受和谐化的自然环境,还体会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游客身心和心灵有美的享受,感受健康舒适的旅游。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的空间、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农事体验区农业展示区,将农业展示与农业产品的加工通过流程向游客展示,让游客对农业有更好的了解。
(三)可持续发展式的开发原则
人具有社会属性,绿色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以人为本,因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是让人们能体会的农业的自然,使得旅游者能放松心情,享受旅游的过程。在生态农业的开发上,应建立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农业体系,确保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四)系统性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区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讲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环境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生物质的循环维持了整个大自然的稳定。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旅游农业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设计中加入循环系统,让农业、建筑物当中的水资源,物质资源能循环使用,让旅游与农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
(一)科技观光休闲农场模式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要向高科技发展的方向迈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也从原来小规模向集中连片发展。由于高科技在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中的应用,无论是在生态旅游产品质量上还是在外观上都比传统农业旅游略胜一筹,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生态旅游农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色彩丰富,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季节的变化,大面积种植管理油菜花,小麦,蔬菜等,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使得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但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和力,还能学习到科技知识。
(二)生态农业科技园模式
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的开发,生产以及游客观光的场所。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培养等高科技方法在科技园中随处可见,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了解高科技的机会。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的优势,扩大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包括农业教育,科技研究,商贸交易,农业示范等,从创新的角度去建设农业科技园,积极引进国外的植物与农作物,丰富科技园的生态物种,提高游客的观赏兴趣,开阔游客的视野。
三、旅游农业开发应用的典型例子
开发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一切回归自然,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让建筑,人类与自然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同时也给人们营造一个休息调整的环境,正是基于这些优点,好多地方都进行了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下面举一些典型的例子。1.马来西亚的那亚大厦中绿化种植区域为大厦提供了一个富氧的环境;曲面玻璃的设计可以调整建筑得到的热量;中庭的设计可以使冷空气通过建筑;电梯和卫生间都采用了环保的自然和通风。2.大别山庄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生态建筑群,同时大别山尊重大自然,建设原生态的建筑,尤其是大别山客房的设计使人更加接近自然。3.德国“三升房”,由于它的建设要求每年每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的采暖耗油量不超过3升,所以叫“三升房”。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借鉴以上地方生态旅游的开发原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资源,再借以高科技管理的辅助,让生态旅游业与农业和谐并进。
四、结语
每年有百万人来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他们中十之八九是农民。对于让人眼花缭乱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农民在短短几天里究竟能获得什么?不断提升规格和国际化水平的农业科技展会会不会对普通农民逛会存在鸿沟?农业展会如何能让参会者“雅俗共赏”,让农民获利最大?
农民和高科技距离有多远?
11月2日,农高会C馆中的中国农业标准化成果展厅展位前,一位来自陕西省靖边县的农民吕学银对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生产的南瓜特别感兴趣,他告诉笔者:“这些南瓜形状特别好,我也想种。”但是当笔者问到,这些南瓜能不能在靖边县种植,种植技术能不能掌握等问题时,这位农民摇头。培育这种南瓜品种的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一位负责人朱荣杰告诉笔者:“目前,在拉萨周边地区,我们从种子处理、育苗、栽培管理等各个环节对农民培训后,才可以种植这种南瓜,而且在种植过程中我们会亲自指导。”
“农高会展出的很多农业高科技成果,我很难把它带回家。”来自山西省晋中市龙凤镇的农民宋海生说。
一项科技成果从试验田走向普通农民的田间地头,中间环节很复杂。“农民和大多数农业高科技成果存在着个体很难逾越的鸿沟,很多农民到农高会来买些种子、苗木回家,从这点来说,很多展会对于农民来说更像一个农贸市场。他们更喜欢和我们交流一些简单的农技知识。”在“百名农业专家科技咨询”活动中,一位专家说。
有赚头“展虫”才会钻空子
在农高会开幕第二天,一些展位已经撤离,这些空的展位很快就被一些小商贩“占领”。据展馆一位志愿者介绍,“这些在展会兜售商品的摊位就是所谓的‘展虫’,并不是展会的参展单位”。也有一部分展位在撤离前参展商把展位低价卖给这些“展虫”。
所谓的“展虫”是随着会展业逐渐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对扰乱展览会正常秩序、破坏展览会形象和参展质量的一些人的形象化称谓。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钻展览会主办和承办单位资质审查漏洞,混进展馆出售“三无”产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的人。其实,现在的“展虫”外延已经扩大,一些无证的厂商在展会里做餐饮服务、出租出售展具、倒卖展位。
“因为前来参会的大多数是农民,大多数人把农高会当做赶集,所以商品很好卖”一位“展虫”说。
据了解,农高会一般举办5天,往年在第3天的时候,很多参展企业撤展,很多商贩就占据展位,在里面开始吆喝叫卖。叫卖的商品往往良莠不齐,很多农民抱怨买了假货。
农业观念更新比成果展示更重要
据了解,这几天,陕西省100名女村官到杨凌农高会感受农业新技术,学习现代农业新理念,除参观展馆外,还举行了专题讲座和发展论坛。与农业科技专家、女企业家就女村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推进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等内容进行交流探讨,为女村官们解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外,农高会还举办了中外农民创业论坛,来自新西兰、韩国和日本及国内北京、四川、安徽、陕西的8位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和优秀农场主到会演讲,以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制度创新为中心话题,为国内外农民搭建了交流经营思想与管理经验的平台。
“但是这些还不够,通过农高会,把农业文化演绎和展示给农民要比单纯的成果展示更加重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李鑫教授说,“通过农业文化更新和改变农民传统农业观念才可以让现代农业推广,以后农高会应该增加更多的农业文化展示。”
展会的“手”需要伸得更长
很多农民抱怨一些从展会上得到的技术,是一次性的,真正运用起来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杨凌正在寻求着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业种植;休闲;生态;发展;经营模式
建设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以改善人们平日的高频率生活,更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建设有特点、有质量的农业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由于此类生态园区是一种新兴产业,在展开运作的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克服种种困难,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1发展现状
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成型,所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的历史还不是很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度已经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的结合,我国对此类发展形势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性较弱。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此类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飞速扩张,每年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新建数量都非常可观。目前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分为特色主题、生态主题和高科技主题几种。结合地方的自然特色与人文发展特点,开辟出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的产业都离不开信息化,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引进高科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生态园区的建设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突出生态的优良性,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的位置,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感受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特色与优势。此类生态园区的初步规划,要突出设计主题,以游客的感受为出发点,建立符合大多数人思想的生态园区。当今农业种植生态园区的建造数目逐渐攀升,每年都会有新型模式的生态园区建立起来。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大批量建立,不仅可以让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体会大自然,更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逐步增高。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因此要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模式不够成熟
虽然此类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毕竟生产时间过短,生产模式还不是特别成熟。对于生态园区的经营理念,消费群体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理念。这就要求在生态园区的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园区的理解非常深刻,可以对前来休闲度假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知识梳理与生态园区的介绍。保证任何工作人员被求助时都能够及时的帮助消费者,使各个部门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分工明确,不互相干扰,争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2种植项目单一
在农业种植建立的过程中,很多生态园区的农业种植项目单一,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没有感觉到生态园区的多样性,对此,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农业种植力度,增加多样性。让前来休闲度假的消费者能够在种类繁多的生态园区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让消费者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中来。某一地区的生态园区的建立,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此类雷同现象的产生,让消费者对于生态园区的期待值直线降低。各个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都应该具备自己的生态园区特色,结合自身生态园区的地域特色,种植独特的植被,或突出农业种植,或突出观赏性,或突出休闲。
2.3缺乏竞争力
无论哪种方式的生态园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让消费者在体验的同时,找不到其他生态园区的影子。同等条件的竞争不存在竞争力,为让自身的产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力,在行业内成为佼佼者,就一定要具有生态园区特色,独特的自身魅力,在博弈中战胜对手。既然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是以广泛的人群为消费对象,那么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突出对人的重视,以人们的思想或兴趣为出发点,建立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具有人性化的项目。现在的很多生态园区都是由各种项目简单拼凑,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特色。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都应该主动解决,并建立具有独特魅力的综合性产业。
3未来规划
3.1出台政策、引进高科技技术
对于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尊重自然为基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建造更贴近自然、符合消费群体思想的生态园区。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对各项的设施逐步完善,引进高科技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各项要求。
3.2功能性划分生态园区
以农业种植项目为前提,有效的结合地域的优良性,集合休闲度假、娱乐观光、果蔬采摘等内容,建造绿色高效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将生态园区进行功能性划分,可以大体分为植物观赏区和果蔬采摘区。在植物观赏区中,将林木区与花卉区进行大体的分类,让喜欢林荫的消费者可以在林木去里感受到森林的独特魅力,让喜欢花卉消费者可以看到具有地域性的花卉,感受蝴蝶围绕身边的美感。还有很多消费者喜欢更自然的分类,那就需要建立花丛与树木相结合的自然感官体验区。果蔬采摘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可以在生态园区内对采摘进行分类——蔬菜采摘与水果采摘。让喜欢水果的人可以食用到无农药添加也非常饱满的水果,让喜欢绿色蔬菜的消费者能够吃到最健康最无害的蔬菜。在喧嚣的城市之外让广大群众能采摘到最绿色的果蔬,通过自己的挑选进行采摘,在食用时心情更加愉悦。这种构建模式在当今的生态园区中并不多见,所以结合地域特点,建立属于自己的更有行业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3.3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
相信在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之下,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建立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4结束语
结合当今社会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建立绿色、高效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加速农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结合城乡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离开信息化社会的同时可感受到与平日繁重的工作不同的,全方位的身心放松。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作者:贺生芳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的素质,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民整体的素质偏低
现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农民是农业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性质,在以前,农村对于教育问题上的意识不深,导致了现在很多农民大都没有太深的文化基础,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时间短,还有就是现在的农业都开始迈向高科技的发展阶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农业单靠农民的单纯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农民大都不懂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在专业技能也没有受到细致的培训,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农村的某种意识导致了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众多,留守的人员多为女人和老人,这样对实际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提高农民的培训,势在必行。
2 加强农村的领导力量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让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所以应该加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只有有了强大的领导管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农民的培训政策,首先要让领导者带头先进入高科技的培训当中,增加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领导者率先熟知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快速的加入到这项培训中来,在领导者熟知这些技术的时候,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将高科技的好处告知农民,还有就是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与有能力的人才,并对现有农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农民吸收进来,将其纳入第一批农民培训当中去,让这些人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先行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也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宣传,总之就是让领导干部起到相应的先锋带头作用。
3 针对农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就现在的农村现状而言,农村的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了出去打工这种途径进行谋生,所以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所以很难大力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农村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留下来,并且进行重点培训,因为身强体壮之人多为青年,不建议青年在大好年华浪费在外出打工上,应该多鼓励他们进行农业培训,因为这时的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通过培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阶段,所以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为农村留住大量的人才,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农村可推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训
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的培训一定要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培训,如果当地适应种植技术,那么就要大力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第一批的培训人员一定要经过重点选拔,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村内的骨干分子充当先行者,对第一批培训人员紧抓技术课程,在业余时间让其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实际建设中的意义,以上所说的都是种植技术,如果在实际中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做实验,并积极的促进丰收,这样用实例说话,让广大农民看见丰收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传,随后在农民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之下积极的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随之就慢慢的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当地如有适宜水产品加工或者是其它产业,也可以加大资金引进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要建立正确的培训机制,为以服务于农民为根本宗旨,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5 根据农民的专业水平进行专项培养
在现在的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创业的好处,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针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并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农民所掌握的相应专业水平进行培养,将农民自主的农业生产推向更好的阶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农民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培训结束的跟踪工作
在培训结束时一定要对培训人员做好具体记录,例如村落、姓名、培训知识点等。在培训完毕以后要定期回访,做到农民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农民开始自主的进行农业经营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
7 总结
基于现代化农民的素质,积极的开展农民培训,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相关的管理者也应该将这项任务放在工作的重点进行完成,在大力宣传农民培训的好处的时候,用事实说话,用农业的高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存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先进的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的平台与载体,是我国未来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途径,对推动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概念作了简单介绍,并对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及形式作了基本讨论。
【关键词】农业园区科技服务特点形式
一、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
现代农业园区是指能对当地的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的特定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目标、农业高科技是依托、并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突破口,引用先进的园区管理经营理念,建立一产、二产、三产等具有多种产业形态的现代化园区空间。农业科技服务是指帮助农民掌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变其生产方式,对提高农产品效益以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大帮助。农业科技服务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教育培训、信息传播、咨询服务等,让现代科学知识和高科技手段为农业服务。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的结合是对传统农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与创新,朱健荣张文政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
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服务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需求,根据农户对农业成果和农业技术的需要,以企业和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为载体,展开围绕农业实际生产的服务方式,基于这样的需求,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服务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包括服务体制、管理模式以及科学技术创新三点内容。与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相比,现代的农业服务体制更加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适宜的服务方式能更好的满足农民需求。二是符合市场的需求,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服务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立足点的,在农业园区开展科技服务时能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对常用技术进行更新补充,与新技术相结合,共同发挥更好的作用,农业园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发展基地,对农、林、牧、渔以及各副业进行协调发展,同时产出的科技成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紧俏性等特点,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三是全产业链的服务,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都会覆盖到,此外还会帮助农民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信息,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
一是技术推动式服务,此模式采用的是营销观念,将农业技术视为商品,中介是扩散主体,以技术供需关系将二者联系起来,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来进行市场化的技术交易,从而达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的目的。在该模式中,技术中介机构作为主体,是以有偿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农业园区组成合作联盟,分担风险,收益共享,针对市场需求,切实有效的展开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二是产业推动式服务,该模式通过园区的产业推动与技术示范,将新的实用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同时要求科技服务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规范标准化的指导,鼓励园区内的龙头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其对周边的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培训引导式服务,农村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也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大多数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只能通过手把手地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小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后,可以继续传播这些新技术,使新技术扩散到更多农户。四是综合式服务,让一些科研院校的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科学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是开发农户认可度高且优质价廉的成果和技术,综合性的服务模式可以为全产业链带来标准化服务,有利于真正的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获得农业生产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应当加强对现代农业园区科技服务的研究探索,让园区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服务,从而推动整个农业向前发展。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 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
(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
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中远期战略重点。
(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 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
(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
(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
(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
(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
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国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农场平均规模较大的国家之一。主要依靠广泛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以畜牧业为主导部门和种植业、畜牧业有机结合。
美国农业就特别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韩国农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大棚与温室栽培技术、稳定水果生产的新技术、含糖量高的高品质产品、自动识别产品规格的技术、收获后的管理等技术,全力以赴提高产品档次。
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举全国之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农业以研发与推广并举,不仅重视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更注重科技的转化,追求高效益。该国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
国内。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与生产脱节,重科研、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而机械种植水平在多数省市中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据《2013-2017年农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看,我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相对国外较低,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够,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概况
万屯镇是农业大镇。国土面积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有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万屯牲畜交易市场,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时,依托万屯牛马交易市场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草资源,雪峰1000亩天然草场建设,拉动全镇养殖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万屯镇万亩杨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年产30万吨富猛渣的兴义市鑫扬实业公司投产,为万屯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余人,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虽然万屯镇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业税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递增,但是万屯发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要结合区位优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才能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的差距。
结合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发展优质农业和特色项目,增强亮点幅射;对市场需要大、资源条件允许、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烤烟、茶叶、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屯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0余亩,农民增加烤烟收入1000余万元。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挥品牌效益,形成规模化效应。
开展农技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强抓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比赛,对技术状元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保险,对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农民无法抵御的社会、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保护需求积极性;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的强制实验制度,任何农业新技术在传播之前都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减少农民使用新技术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让经营农业有利可图,给农民以追求技术的动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承包地,便于农民长期投资。同时,顺应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环境,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采用技术创造条件。
加大机械投入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投入机械,这样可以提高其产出率。让农业生产资料得到节约和充分利用,这样在整个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不采取先进农业机械投入劳动中,这样很大程度上将增加劳动生产成本。同时也使有效的农机装备无法广泛推广使用。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着力推出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地质科普以及自驾观光等旅游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
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试验探索,开辟中国农谷新领域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深圳中联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文长江与同是荆门籍的加拿大果蔬研究中心工程农业博士郑景明先生不期而遇。带着对农谷建设的热切期盼,俩人商议发展高效农业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蓝莓被世界公认为“水果皇后”,属于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果品,了解到郑景明博士在加拿大拥有蓝莓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文长江决定联合开展蓝莓引种栽培试验,开辟农谷建设新领域。
在我国,蓝莓自然分布于北方地区,南方仅江浙一带零星种植。2010年6月,文长江聘请郑景明博士指导,投入50万元试验经费,在自家十二楼楼顶种植了4个品种共计217株蓝莓,通过滴灌、土壤改良、酸碱度调配等环节和当地高温种植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2011年5月挂果成功且长势良好。
驱鸟、生态灭虫害试验成功蓝莓花、果易招引鸟类啄食,试验采用光反射旋转法有效保障了蓝莓开花结果期驱鸟又不伤鸟,取得较好效果。蓝莓花开、果熟期病虫害发生时,为确保蓝莓无公害有机环保种植,试验采用自制试剂、凹瓶诱杀除虫,不施农药,为生产有机蓝莓提供了品质保障。后来试验在掇刀区九堰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每100亩蓝莓建立一片生态防护林,这样达到了防风、防沙、防高温酷暑的作用。试验还在蓝莓花开、果熟期间,播放中国民乐古典音乐,让蓝莓在音乐的环境中成长,计果农在音乐的环境中工作,实践证明结出的蓝莓果粒圆正。联合国知识产权局干事RussellScheinberg(中文名:余泽杨)在品尝后认为试种蓝莓达到了世界一流蓝莓种植水平。
科学规划,建设万亩蓝莓产业园引种试验的成功,坚定了董事长文长江大力发展蓝莓产业的信心。2011年,文长江组建科研团队,选择市郊掇刀区作为蓝莓种植基地主战场,着力开展蓝莓种苗培育及蓝莓生产销售策划、蓝莓种植技术及后续产业的研发。同时,提出了充分利用依山、依水、依势的自然风光,以高效、高产、生态、环保为纾营理念,进行大手笔规划,打造中国一流生态休闲综合园区和世界一流蓝莓种植园的战略构想。2012年3月,深圳中联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九堰林农业发展公司股权转让,进驻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投资种植蓝莓,成立荆门市枫华鑫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引进大、中、小不同规格蓝莓苗木,进行大面积种植。这里交通便捷、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土沃水美,尽显乡村田园风光。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蓝莓产业,2013年8月公司在流转周边土地5180亩基础上增加投资,注册资金8000万元,并更名成立湖北佳鼎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着力向万亩蓝莓产业园迈进。
中国农谷万亩蓝莓种植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高效率产出”的要求和“一年规划、三年建设、五年出成效”的建设目标,集高科技农业种植、养殖、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示范、培训等项目功能于一体,规划投资6亿元,其中规划投资5亿元建10000亩蓝莓种植区,投资3000万元建600亩生态防护林区,投资2000万元建400亩花卉苗木区,投资3000万元建300亩休闲观光度假区,投资2000万元建700亩池塘水生蔬菜区。
两年来,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在土壤改良、品种培育、科学管理等方面攻克技术难关,取得明显效果,产品质量和数量再上新台阶。目前园区总投资达1.21亿元,基地覆盖2镇6村,建成三大蓝莓种植片区,栽植蓝莓4500亩80万株,栽植金丝楠木、红豆杉等名贵树种700亩60万株,建设蓝莓组织培养基地2000平方米,建设日光大棚、温室大棚42个,新引进蓝莓新品种7个。2012年公司获认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蓝莓干果荣获中国(伊春)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产业带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掇刀区是全省6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单位之一。按照掇刀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部署,2013年10月佳鼎农业将蓝莓产业园建设赋予新内涵,继续加大投入,力争3~5年之后建成15000亩蓝莓种植区、5000亩生态防护林区、2000亩花卉苗木区、300亩休闲观光度假区和5000亩池塘水生蔬菜区。
结合迁村腾地建设新农村,公司将分散居住的村组村民集中居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整村整体流转土地,进行综合土地整理,将园区扩展到3万亩以上。同时加快推进园区路网、水网、电网和景观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蓝莓园区形象提档升级。计划用3年时间,将园区打造成全国蓝莓航母、世界一流的蓝莓产业园。
为带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公司组建和推进合作社快速发展,以蓝莓基地建设为主,辅助发展绿色蔬菜,种植美国黑、红、黄、蓝等西红柿和荷兰小黄瓜等绿色蔬菜。合作社推行土地再承包,对于流转的土地,公司投资种植蓝莓后再承包给农民,农民纯收入每亩可达到2000元,带动周边农户720户,转移劳动力1000多人,带领农民率先实现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顺应城市建设要求和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要求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具有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显著特性。目前,市农业正处在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市区的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天独厚条件,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拓展农业发展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而且可以通过提供食物安全、劳动就业、生态保障、休闲娱乐和科技示范等多个平台实现和提升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新鲜安全营养的基础上,对农业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推动省会现代农业提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㈠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和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建设各具特色的园区为抓手,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实施产业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省会城市农业创新与升级,辐射带动全区农业发展,逐步构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㈡发展目标
1、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功能。结合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布局主导产业,通过规划和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大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和产出水平;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以及监督检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无害化水平;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名、特、优、新为重点,培育出一批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的唯一性特色产品,提高农业市场化服务水平。
2、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相关农业生态的技术和设备,初步建立起涵养能力较强、生态景观优美、空气水源清洁、高效节能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农业生态体系。
3、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活功能。以服务城市为导向,面向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的新需求,使农业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加快开发以旅游休闲观光和农产品展示交易为主的生活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功能相对齐备、经营模式多样、服务水平较高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4年全力构建起集生态、观光、休闲、餐饮、文化“五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统一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实现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田稳定在30万亩;林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花卉苗木面积达到5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畜牧小区总数达到16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㈢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城乡互动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渗透和辐射。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又着眼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效利用、配置、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效统一。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保护、发展生产力,保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充分借助省城的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科研与应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发挥科技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我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功能拓展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坚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
三、发展布局和主要模式
㈠发展布局
根据我区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构建“一区、一带、三线、70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1137”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新框架。“一区”即园博都市农业开发区,在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区、主城区、大学科技园、旅游度假区及其周围着力培植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一带”即沿我区境内东岸着力打造滨河都市农业风情带;“三线”即突出抓好国道104线“设施农业、林果、茶叶”产业带;省道104线“中药材、畜牧、林果”产业带;国道220线“精品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带。
㈡主要模式
1、生态景观型农业。以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优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为主要功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休闲、观光场所,促进人与自然、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
2、体验参与型农业。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让市民和游客在接触自然、体验农艺中调节身心健康,享受田园之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高科技设施型农业。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等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资本、技术、设施高度密集的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高科技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控化和工业化,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风采。
4、旅游度假型农业。依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艺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满足与适应市民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5、特色精品型农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组织生产富有地域特色的安全、营养、优质、鲜活农副产品,适应人民生活对食品消费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
6、物流会展型农业。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城市近城区的物流中心和流通网络,通过运输、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使农产品创造更大的增值空间;通过农业会展这个有效载体,扩大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四、建设重点
(一)强力提升六大主导产业,提供安全、优质、营养的特色农产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板块。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实施产业聚集,打造规模效应,做大做强蔬菜、林果、畜牧、苗木花卉、传统农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
(二)大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四位一体”协调推进的产业化工作思路。重点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一要做强做精主导产业,提高企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二要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大力扶持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突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规范交易行为,提高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为市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屏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加强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建设,为市场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的场所和保存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着力构建生态旅游板块。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破损山体治理项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全面提升水利设施的质量标准;加快道路交通建设。
五、保障措施
㈠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高度,切实落实好规划,全面加强指导,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区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细化工作措施,搞好跟踪服务,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区农业局要牵头做好规划制订、工作协调、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区农办负责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区林业局负责林业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林果、花卉苗木产业技术指导;区水务局负责农业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及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区发改委负责将都市农业发展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计划,加强指导服务,并会同区财政每年安排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和资金;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对各部门提出的农业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平衡项目和资金安排;区科技局负责相关科技项目的立项;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区乡道路勘察设计,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乡村主干道路和产业片区生产道路建设;区环保局负责对产业基地的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区旅游局负责指导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品牌经营,帮助组织客源、开拓市场。
㈡强化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机制
1、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2、整合项目和资金,实行部门包村、扶贫包村、产业包村,重点打造“一区、一带、三线”内的重点项目。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奖励政策直接扶持,实行产业贴息政策。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农业多元化投融资办法。坚持园区运营企业化,充分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都市农业,形成政府、农民和社会共同投资的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推进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把品牌作为开拓市场、巩固市场的金钥匙;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进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规范销售行为,在完善农产品标识上求突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的力度,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研开发,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培育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
2、加强科技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拓展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㈣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重点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完善配套;切实加强国内外农业安全信息的情报工作,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指导全区绿色和有机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先进事迹
为了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排浦镇2009年下半年瓜菜生产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儋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我镇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几年不懈努力,迄今为止,排浦镇已基本形成了以种植“朝天椒、冬瓜、西瓜”等为主的三大特色瓜菜。因此,我镇要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生产农业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采用大棚种植,提高科技含量
排浦镇2009年主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向科技要效益。在冬瓜种植上,禾丰村委会瓜农已率先在我镇进行大棚种植,面积15亩,采用秧盘育苗保证瓜苗的生长,接着采用了塑料薄膜铺盖技术,温度控制等新技术,预计亩产达17000斤,提高冬瓜生产的质量等产量增加收入。
二、采用新技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排浦镇在瓜兰村种植的西瓜(250亩)更为先进。采用了椰子纤维为培养基,塑盘育苗,外加野生西瓜为砧木嫁接西瓜技术。移植大田后,采用薄膜铺盖、滴灌等技术,让排浦产品瓜菜具有品质优,价格高等优点。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采用这些技术是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降雨量小,沙壤易旱。保水保肥能力差特点,选择一些节水滴灌项目,节省除草、施肥等用工。采用嫁接技术提高了西瓜抗病能力,攻克西瓜造作难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用地问题,提高作物的品质与产量。
三、减少资金投入,增加经济收入
今年,沙沟村种植的朝天椒(300亩),同样采用塑料薄膜铺盖和滴灌等新技术,不但减少劳力和资金投入,而且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朝天椒种植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据瓜农说,去年在禾丰村村委会种植的朝天椒,第一批采取每亩收入可达6000元。经济收入非常可观。
排浦镇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