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规划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园林地形特征是各种设计要素的依托,是构成整个生态园林景观的骨架。明代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这样写道“巧于因借,精在合宜”。此论断就是说在造园中,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使规划设计与环境及其影响因子相协调。而对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充分运用原有地貌特征,做到生态规划,合理布局。
2以水为主控元素
水是园林的血脉。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认为水是有灵性的。而从现代的造景原理来看,水景无论是营造功能、美学功能,还是生态功能都不可或缺。同时,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也都有亲水性。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营造适宜的亲水空间,以充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亲水特性。然而,依据自然水系而建的水景空间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小桥流水般的江南风光亦存在地域限制,为了满足人们亲水乐水的天性,不同地域的水景营造,可以考虑用科学技术和生态方法进行人造水景的设计,如利用中水回收、植被浅沟、生态清洁等技术,既削减了径流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解决小区的水涝问题,同时还塑造了人们亲水近水的绿色空间。
3以植物为主控元素
(1)注重物种多样性,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种植设计中,由于乡土植物能够适应本地域气候环境,也能体现出地方特色,因此,要在综合考虑周围环境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乡土树种,适量运用外来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创设不同的植物构成空间,以适应人们不同的需求。此外,还有主调树种、基调树种的选择应用。如北京塞纳维拉居住区的“白话景观”案例,就是以北京街头常见杨树为主调树种。
(2)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居住物规划设计中,要以《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为指导,合理确定各造园要素的比例关系,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还要注重绿化质量的提高,统筹考虑平面、立面效果。此外,对原有植被要尽可能保留,既保护生态又节约资金,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巧妙运用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要合理、巧妙对园林植物的姿态美、色彩美、芳香美以及质感美等观赏特性加以利用。如杭州金都华府巧妙地运用园林植物的形态、色彩等观赏特性,营造出杭州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
4以人文文化为主控元素
考虑该元素,我们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从风水学、住宅朝向、道路和植物等因素综合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对场地中固有的文化要素或者能够表现地域特色的一些元素符号等进行利用,同时考虑与现代新材料的结合,以突显地域文化特色。例如万科第五园,其在总体规划及环境设计中遵循了“骨子里的中国”的原创现代中式风格,整个设计大量应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老房子、竹、兰花、莲花等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国际化的形式大方而从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实现人居环境的更高境界。
5以行为活动为主控元素
(1)以休闲为主:以休闲为主,需要充分考虑居民休息、交往、娱乐、空间等的设计。当然,空间的营造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空间的性质(开旷、封闭、隐秘、雄伟),然后结合设计风格对空间内的植被、地面铺装以及环境附属设施进行合理应用和布局。
(2)以交通为主:以交通为主,即是整个设计着重体现在道路体系方面,以道路体系彰显居住区景观特点。然而,处处畅通的道路易使居民,尤其是外来人员感到迷惑,所以在道路布局之初,就要道路分级;同时,不通道路要用导引牌指示,或者是用不同的植物材料或道路铺装(纹样)等加以区分。
6以人的需求为主控元素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着重考虑两类人群,即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类人群要根据其需求特点进行设计。如: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要考虑游戏、情感教育以及交往等方面的因素;老人活动空间设计要考虑安全设计、可识别性设计、无障碍设计以及易达性设计等等。
关键词:城市绿道;开放空间;景观规划
现代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生态廊道,现代绿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
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土地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等问题。城市绿道景观,能够覆盖并且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度,将城市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串联起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于绿色休闲空间的需求,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绿道的概念
绿道英译“greenway”由两部分组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道路、通道等,故“greenway”即表示与人为开放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1]。
绿道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绿道一词来源于奥姆斯特德规划的世界第一个公园系统――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绿道。
阿赫恩(Ahern)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集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有现行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二、绿道的功能
绿道具有以下五种功能: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
绿道同其他任何形式的开放空间相比,更具有社会和个人的交流功能。根据美国90%的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在自然廊道的两侧,因此绿道更具有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景观的不连续性严重影响到了景观的美学价值。绿道将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维系和增强了景观的美学价值,是旅行者能够欣赏到自然、历史、地质、景观和文化活动。
三、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景观,是一项多层次连通性的生态绿化廊道,是整个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城市绿道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的生态景观,维护自然环境,适当增加城市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避免太多的人工操作痕迹,给城市注入最原生态的自然气息。
2、地域性原则
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意义,对于培养人们的品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铸就人们的思想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城市绿道景观就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和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媒介,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特色的城市景观[2]。
3、多样性原则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最好能够穿过城市的广场、公园、山地、江河水系等位置,给人们以不同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城市绿色景观。在城市绿道景观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以及开展宣传教育、举办展览等项目,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
四、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策略
1、可持续性规划
绿道作为战略性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一课题已经深受关注,风景园林师阿赫恩(Ahern)曾指出绿道是一个战略性规划,因为现行网络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城市的绿色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结构用以保护自然与半自然环境,提高城市内空气质量,改善城市居民对郊野的步行可达性和游憩使用性,保护郊野某些自然文化特色,以防止被无序的城市扩张吞噬。
作为生态环境廊道的带状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必须具有一定的面积规模才能体现其生态功能。只有达到相应的面积和长宽的绿地才有可能具备相应的生态功能。
2、绿廊景观设计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地被草花、灌木、乔木三层,当前,很多植物景观设计都为单一简单的草坪、灌丛和纯林,绿廊景观设计要具有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的错层次植物结构,不同的植被要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增加植物多样性,多选择不同的乔木树形,确保绿廊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形成起伏变化、高低错落的绿廊天际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从整体的环境感觉和视觉冲击效果来看,绿廊的中下层要营造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提高观赏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富有生命力、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3、节点景观设计
绿道中的广场和城市中普通的广场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是有景观、建筑、山水、植物等组成,满足人们娱乐、交往、休闲的需求,但是和城市广场相比,绿道中的广场规模较小,绿道广场的规划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人群的流动情况,所具有疏散人群的作用。在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城市的具置,可以是充分城市文化环境的景观广场,也可以是简单的树荫广场,供人们在树荫下活动、游憩、交流等。
规划设计绿道中的休闲节点时,要充分考虑到相邻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风向以及人流量,城市中的绿道休闲节点,可以在每相隔五百米的地方设置一个,充分考虑施工材料和城市的文化元素,使休闲节点和整个城市绿色廊道的设计风格相协调[3]。
4、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城市绿道的服务设施由环境卫生设施、安全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组成。景观设计要以人们的需求为基础,座椅、廊、亭等休息设施可以供人们短暂的休息,亭廊的设计通常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位置,人们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停下来欣赏有优美的风景。
结束语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能够将城市分散的主要节点和绿色空间完美的联通起来,形成综合性的相互贯穿的通道网络,因此要结合城市绿道景观规划原则,不断完善和改进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绿色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孙雷,潘宜。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1(1)
关键词: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规划
休闲度假景观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观赏性与商业性的有效结合,相对于经济较发达、科技较为先进的祖国中部和东部地区,西北地区的乡村小镇其可利用的资源较为有限,但是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空间、看似滞后却有存在发展潜质的地理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优势景观,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西北地区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功能
笔者认为以西部地区乡村小镇为雏形,打造极具休闲独家功能的景观,其必然要包含服务接待、欣赏观光、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四种功能。
(一)服务接待
大量游客的聚集,必然会随机带来种种餐饮、住宿以及购物等方面的需求,所以西北地区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必然需要饱含住宿、娱乐、餐饮以及购物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并配有相应的设施、建筑以及服务接待人员。对于想要拥有观光体验的游客来说,体验并非是为了单纯的享受,更是一种为了体验别样人生、感受不同情怀的选择,有效、全面、周到的接待工作,可以带给广大受众宾至如归的感觉,更会为独家休闲品牌的塑造提供无形的价值与财富。
(二)欣赏观光
西北地区可供观赏的景观类型主要包括这样几种,独具乡土特色的田园景观、山地景观、风景林景观、生活人文景观等。对于拥有不同观赏需求和休闲需求的受众人群来说,如此的景观涉及层次,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对部分有条件的小镇而言,还可以开辟引导青少年展开实践和参观的农具展示^、果蔬生长种植基地等,可以让成长中的孩子在观摩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认识自然。
(三)参与体验
西北地区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的设计可以参考诸如法国等国家的乡村旅游体验,让外来观光人员参与乡村食品生产、农作物加工等的过程,同时允许游客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带走,或者外套上独具地域特色的食品包装,带给参观者有别于城市观光不一样的体验。再比如可以搭建农作物或者水果生产大棚,提供水果采摘活动,让更多从外地来的游客可以品尝到新鲜、无污染、营养健康的果实和蔬菜,甚至于在采摘的过程中体味到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乐趣,同时感受到任何粮食、果蔬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每一粒米、珍惜农民朋友的劳动果实。
(四)休闲度假
乡村地区会比城市拥有更为充沛的自然空间,因此景观设计人员可以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中纳入野外拓展和求生的训练项目,一方面可以供青年人锻炼身体、增加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伴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轨迹,越来越多的城市工作青年,迫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时常会出现疲劳、压力、倦怠等情况――这样的人会格外需要走出城市、走出拥挤的城市空间,到乡村当中去做有氧运动、去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焕发“新生”。
二、西北地区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规划策略
基于西北地区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功能以及其现有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笔者认为景观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一)园林设计
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很多鬼斧神工的奇迹,其在带给受众观赏的愉悦感的同时,更带给群众难以言说的惊喜和期待。而且相对于这些大自然的“创造”,人类的规划和设计则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却可以通过此,实现二者的结合,比如设计可以供路人休息的凉亭(当然凉亭可以通过爬山虎、葫芦藤、葡萄架等搭建而成),再比如修建石凳、石桌等,供人休息、观赏、品味山间一体的自然观感。
(二)自留地设计
青年人和小朋友是乡村小镇休闲地区的主要客源,而为了更为广泛地吸引这批游客,景观设计者可以利用充分的土地资源,为广大受众开辟一块天地作为自留地。比如某位游客春天到来的时候,可以在这块田地上播下种子,种植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或者花卉等。待离开旅游区域之后,可以让当地的农户代为管理和帮忙照看。待到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自留地的主人还可以格外回来照看自己种植的粮食、植物,比如施肥、浇水,待到丰收的时节再亲手摘取自己种下的果实,会格外的有成就感,同时还能放松身心,体味休闲的快乐。
三、结论
西北地区乡村小镇休闲度假景观的开发、设计,其必然要基于地方现有的地理条件和环境空间,在充分认知现有的有利和缺陷因素之外,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娱乐性、休闲性和自主性的观赏景观;同时考虑到西北地区的客源情况和经济发展驱动力等方面原因,要格外重视对乡村生活以及种植行为抱有好奇和乐趣的游客。可以通过为其开辟自留地,引导蔬菜瓜果种植,培养和提供其乡土乐趣的美好体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引 言: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要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要创造合理的适合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现代园林的建设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建设中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大体规划方向而言,建筑景观设计的统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符合大众需求的同时也是和国家提倡的环保建筑理念相统一的。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城市建设实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建筑的不断修建、土地的不断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身心上的疲惫和压力。面对这一现象,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将会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能够从心理上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和身心的疲惫,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一座赋予美感的城市,是相关的城市规划者、建筑设计师以及园林景观设计师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只有达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城市建设呈现出真正的美感,赋予城市艺术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2 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2.2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2.3 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2.4 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区设计美轮美奂,但转来转去没有一处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因此要强调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3 城市建筑景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3.1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片面地考虑城市建筑主体设计、景观手法与生态规划,而对环境治理与公共安全缺少同步考虑。二是在用地紧张污染颇重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开发过于盲目,生态化建设的不足,使生态调节能力弱化,造成掠夺性生态破坏。三是建筑景观设计的人本意识不强,过度挖掘商业价值,而往往会忽略人的真正需要。四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筑开发方式单一,缺乏人文内涵、生命力与观赏价值。五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区域管理力度不够,经验不足,多由临时施工管理组织,且缺少房地产、交通、园林、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全程。
3.2 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景观方案除了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与人文效益之外,还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顺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并为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以适度开发为原则,以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展为准绳,政府控制与市民监督相结合,把我们生活的中心区域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3.3 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要点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社会。在城市建筑开发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坚持生态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原生态破坏,尽量利用原有生态条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给率;规划时确保共享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改造;设计时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维护原则,增加景观的生态复杂度,实现城市建筑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4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
在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时,应立足于建筑范畴的大环境, 这里可分为宏观(城市)、 中观(群体或单幢建筑)、 微观(建筑内部环境)三个层次。
在宏观方面要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基本状况的相关文献与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采取现场勘查、观察记录等手段掌握有效信息,在充分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文脉情况、自然特征与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分析区域功能特征及整个城市功能间关系。在中观层面,要明确规划对象,立足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的构思和起步,整合与选择;初步设计阶段要注意城市功能布局结构规划,空间与景观结构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绿化规划,强调主次分明、整体协调性、经济性充分考虑到景点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的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也即深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总平面布局与定位、竖向设计、绿化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管网综合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
4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对于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良好的建筑质量,还需要追求建筑的美感,充分迎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和统一,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培强. 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怎样体现人文精神[J].中华民居,2014(07).
关键词:湿地公园; 合理规划; 发展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 sprawl, and wetlands as a scenic tourist area become the object of development,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wetland landscape is graduall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public, its rich biodiversity, natural and rustic landscapethe design bring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urban wetland ecological urba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Wetland Park, discusses the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Wetland Park Plann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Wetland Park Planning Study.Keywords: Wetland Park; reasonable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展开,越来越多的山地、 湿地景观旅游项目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 生态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湿地公园是人类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具有进行生态方面的环境教育和旅游功能的特殊区域。湿地公园与小型的湿地保护区的概念接近,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和公园又不完全相同。比较有名的香港米埔国际湿地公园等都是在湿地保护区的进行湿地公园的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与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二、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保护湿地的植物景观,从而维护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尽力营建自然保护群落,不断恢复湿地的景观与特有的生态功能,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进行生态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等,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得到保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规划原则:首先是功能综合性原则。湿地景观的功能很多,在进行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改善湿地环境,发挥湿地的功能,呼吁市民参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促进人与湿地资源的共同繁荣。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原则。根据湿地资源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借鉴本地的植物构成特点和演变规律,使单位面积内的生物多样性的指数不断提高,形成一个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为湿地的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是生态性原则。要立足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性原则,选择地带性的湿地植物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素材,再适当的引进一些特色的植物,构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对自然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模拟,从而构建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建立绿色生态网络,为城市生物的生存创造合适的环境。最后是地域文化性原则。城市湿地一直被誉为“城市之肾” ,要不断挖掘城市的湿地植物文化, 结合这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建设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城市湿地公园。
三、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首先,城市的城建规划部门要根据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深入搞好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规划踏勘调研工作,力争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总的要求应是:城市的湿地公园建设应注重生态,与自然的山势、水势、地势相结合,与整个市城区山水型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与整个城市的人文景观相对应。
其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山势、水势、地势的地理现状,切实搞好建设规划的招投标方案、拆迁安置小区的设计,使之与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并据此设计和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的详规。
再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突出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色。在其规划建设的目的、理念、目标、方法、措施上突出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规划建设的目的应体现既有利更好地执行国家关于湿地公园规划的保护政策,又不能狭隘地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片面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规划建设的理念应体现如何通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给市民和游人提供一个新的生机盎然、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体现,如何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上;规划建设的方法上应做到如何通过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将城市湿地的整治与城市自然景观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城市湿地区域与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融而为一的新的景观整体。
四、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保护性策略分析
(1)测算生态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资源开发对于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测算环境容量是进行合理的开发湿地公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人口确定的一个参考指标。进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域图,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物资源与水资源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统一测算, 通过科学的观测方式, 对于收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 观察这一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保证湿地生物的平衡状态,掌握其平衡状态的时间与规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2)不同圈层的景观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可以把整个景观区分为核心保护圈,生态缓冲圈、 实验控制圈和控制圈等。不同的圈层处于保护目的的不同对于景观的规划要求也不相同。核心保护圈主要是以地带性的植被为目标,不断改善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丰富植被类型来改善景观功能,选择本土植被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从核心保护圈的生物栖息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建立与的通道;生态缓冲圈是要改善景观植被的群落结构,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引进乡土植被,可以围绕核心区进行一些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实验控制圈是用于外来物种的实验以及科研的专门区域,避免因为引进外来物种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地域性植被的比例;控制圈主要是建立一个的防护林,从而建筑生物的廊道系统。这个区域的建筑形体需要结合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约束,从而降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维护和修复策略
湿地公园的维护和修复的目标是不断保护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为这些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控制生物环境的改变范围。维护和修复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季节上和是建设上的变化对于规划和开发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湿地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制定调节和控制策略。季节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对于游客的游览区域、线路以及方式等进行的有效保护。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需要建立在全面的掌握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综合性、生态优先性等的规划原则,制定和统筹具体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6)
关键词:少数民族色彩;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设计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规划与研究”(项目编号为:13YD047)。
一、从“色彩地理学”到“少数民族色彩民俗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Jean-Philippe Lenclos)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它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的跨界学科,实用性非常强。“色彩地理学”主要研究每一地域中当地民居对色彩的表现方式与景观的视觉效果,考察这些区域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及其变化规律。在1970-1972年朗克洛教授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由市政府规划、色彩机构组织的色彩调查报告《东京色彩调查报告》。[1]朗克洛教授根据东京市区各个分区的古代标志性建筑的用色结构制定了每一个分区必须遵守的配色模式系谱,这套配色系谱为以后东京城市色彩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宋建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以揭示色彩现象及其成因问题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对象,并且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1999年4月,宋建明教授编著《色彩设计在法国》为我国色彩学界详细的介绍了朗克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业绩,这对国内同类的色彩学理论研究与色彩设计方法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教授带领研究生付爱民等多次赴云南滇西南地区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做田野调查之时,已经开始对色彩民俗的人文地理特性进行观察,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用色与本土的特色植物等自然地理因素存在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多次调查的观察积累、图像资料的比对,在郎科罗色彩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中国“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理论研究目标。这一研究体系增加了区域景观色彩特质确认过程中的色彩民俗传统的调查,将民族服饰、村社植物景观、宗教礼仪等民俗现象中的色彩审美观念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这个项目的研究后期推动了拉祜族民俗景观村的色彩形象设计和景观色彩的设计。
二、兰州新区环境色彩构成元素构思
根据兰州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色彩规划是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人文、以及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色彩控制。少数民族色彩民俗的调研与研究成果将为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设计提供丰富的配色思路,并且可以给出色域限定及参考范围。在整体色彩规划设计过程中,根据兰州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新区环境色彩设计项目。首先解决自然环境色彩与人造环境色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来制定兰州新区的主色调。我们在选择色谱时可以考虑与周围环境色同类或者近似的色彩,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呼应色彩,从少数民族色彩民俗的调研与研究成果选取利用率较高的色彩系列,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与纯度成为主色调之一。这样既可以使新区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脱颖而出,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其次制定出详细的色域限定及参考范围,清晰的描述出色彩配色关系及数据。如,兰州新区产业园区的色调为暖色系,为了丰富色彩层次,从裕固族、保安族等鲜丽的民族服饰色彩获取色彩信息。可以从红色系到白色系色相的区域范围,也可以从黄色系到白色系色相的区域范围获取。最后对兰州新区各类景观及景观小品色彩配色方案制定。这个方案是整个环境色彩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称之为点缀色或装饰色。交通场所色彩设计、交通工具色彩设计、户外广告色彩设计、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公共艺术色彩设计、夜景照明色彩设计等,这些景观的色彩占有面积是以点、线的形式在城市中出现,在配色方案中既可以与主色调、辅助色相统一也可以与二者相对立。当地少数民族色彩在点缀色中的出现可更进一步烘托景观意境。景观及景观小品色彩配色方案制定过程中需注意静景与动景及点缀色使用面积的严格控制。静景与辅助色调相互融合,为了突出可适当调整明度与纯度范围,而动景一定要避免视觉拥挤、缭乱。交通场所作为静景,色彩不宜过于鲜亮和抢眼,以柔和适度的色彩为宜。
在众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市的形象应该更加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色彩是最为容易表现的一种手段和视觉符号,不要在一味的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入没有任何自我的“平庸化”,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将个性与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国幅员辽阔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历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和景观视觉上的色彩传统地理特征。我国诸多学者、色彩设计师在了解和学习了国外的色彩学说之后,也开始积极地进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红雨 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19-50.
关键词:城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思路
Abstract: urban centers urba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 of urban civilization level as well as urban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conic geographical paper on building density in the city center area planning in China is too large, the image of chaos, the planning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raffic congestion, pollutionserious landscape decline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lack of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do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idea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Keywords: City center city;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planning idea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关于中心城区
城市中心区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居住、土业、道路系统等城市要素的布局,乃至影响到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中心区是城市独特的地域组成,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区域,山多种功能及相关的物质要素组成。它具有公共性强、建筑密度高、交通集中等特征。城市中心的高密度给我们带来了聚集效益,提供了展开公共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矛盾。中心区建筑形象混乱,特色丧失;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交通向其聚集,引起了交通阴塞、混杂、废气、噪音和交通事故等问题;高密度给中心区活动参与者带来了对健康的损害和心理压力。
城市中心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力。这儿群集有许多公共设施。通常集中在个地区形成单核结构,其特征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存在多种问题。 1. 1 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恶性膨胀 城市中心区的聚集效益和运转的连续性,用“寸卜寸金”形容中心区的高价性实不为过,商家为了眼前利益、盲口大规模地投资建设,使城市中心作为整体出现了根木的失衡症,其建筑高度不断刷新,拥有极高的建筑容积率,但各自为政的功能、交通组织使中心区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受到了破坏,城市中心区缺乏标志性,高层建筑杂乱无章、拥挤不堪,巨大的建筑尺度、大片阴影使城市中心区失去了应有的秩序与不日谱 1. 2 城市中心的交通组织问题 作为城市“心脏”的中心区。山于负担过重,必然出现“梗塞”问题。城市交通指向集中是中心区交通问题日趋严重,体现在交通组织、交通运行和车辆停放等力面。道路面积不足,交通类型单是引起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阴塞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绝对量的比较}_看,我国城市道路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面对越来越多的集中向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通过拓宽道路的做法解决矛盾收效甚微。停车难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1. 3 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中心建筑密度大,沿街多为高大建筑,形成类似“峡谷”的地形,静风频率高,气流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而中心区机动车流量大,在过饱和状态下,经常处快速停车、起步加速等状态,排污量大,长期积累会发生污染危害。山于缺乏空地和绿化,生活在钢筋混凝卜从林中的人们心理、生理产生种种不适。另外,由于市中心盲目扩大,单体建筑与环境缺乏呼应关系,忽视与城市脉络的联系,尤其在新老建筑交接地带,“顾此失彼”,致使城市中心的建筑组群从色彩、质感、风格、体量等失去了和传统的关系.
2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及综合评价
2.1 中心城辐射能力不强,首位度低
玉林市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比较大,位于广西前列,但不集中,比较分散。玉林市各县(市、区)人口分布比较平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近50万人,相对于市域近600万总人口来看,首位度偏低。从经济规模来看,玉林市的经济指标也是平均分布于各区县,2005年除玉林市玉州区GDP超过100亿元(含市直)外,其它各县市均在30-60亿元之间,人均GDP较为平均。可见玉林市经济、人口平均分散到周围地区,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幅射作用比较弱。
2.2 经济发展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完善
玉林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层次低,产业结构也不完善。2005年,玉林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9.4∶34.1∶36.5,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第一产业占据经济总量的比例偏大,且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仍占主要地位。工业结构停留在传统型为主的状态,缺乏现代社会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工业系统缺乏竞争力强的拳头半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第三产业仍是以传统的商贸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2.3 水资源缺乏,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玉林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890 立方米,是广西48%;南流江玉林中心城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8 立方米,是一个重度缺水(500-1000 立方米/人)的地区。由于市域城镇河段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部分县(市、区)不得不改由从周边的水库解决生活饮用水源。市域水库总库容12.2亿立方米,但调节能力强大的大中型水库仅为6.1%,低于广西的7.2%,其中大型水库仅为1.1%,远低于广西的4.5%,水库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远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广西水平。玉林水资源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规划基本思路
3.1 规划理念
“整体优先,系统更新;有机疏散,提升品质;公共优先,兼顾效益;和谐发展,重塑生活;近远结合,长期控制。”
3.2 发展策略
(1)纾解和调整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策略
随着行政中心的搬迁和行政文体新区的建设,城市功能布局面临着新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工业用地也要进行重新的布局,由于这些资源对周边土地的增值和带动作用以及新区建设的配套需要,应向玉东新区逐步转移部分资源,这样也可以减少中心城区对人流的吸引,使其自身条件得到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和工业用地的外迁是必然,但要依据现状、规划目标来确定模式。
(2)公共设施规划策略
1)重视市级公共中心的功能,空间在核心区统筹协调。因为核心区在
城市布局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一体两翼”还是“圈层式”的发展格
局,核心区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核心区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功能内涵
上相对完整,因此,中心城区的功能整合最重要的是在核心区的整合。
2)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大力增补公共、公益设施、对中心城区用地进行挖潜、打通道路、填补公益设施、居民服务设施、停车设施、绿地等历史欠帐,提高旧城居住品质。
(3)居住规划策略
1)对小区管理实行归并重组、集中配套,完善社区组织模式,提高物业
管理水平。
严格控制住宅底层的规划建设及使用管理,杜绝底层随意开店、车库出
租等不合理的行为。控制底层开店的商住的开发模式,提倡块状布局,集中配套停车空间、绿化空间。
对现有城中村的居住用地,原则上以调整为主,主要是控制道路网,增补公共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2)适当提升老城区住宅建设标准,降低居住人口密度。
(4)交通规划策略
1)干道成环,支路成网,提高交通供给
在中心城区形成环状交通,控制和引导穿越式交通,避开中心城区。支路网加密,尤其是城市中心区。
2)与用地功能更新相结合
减少和平衡布局交通源,合理组织步行、车行流线,运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构建社区步行空间,减少机动车交通。
结合地下空间、屋顶空间、过街天桥,构建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模式。结合地块的拆建提供停车场所。
3)中心区提供立体化、复合化的静态交通,提供多层地下停车库,提高公建停车配置比例,鼓励向社会开放。
(5)环境规划策略
1)增加滨水空间,塑造城市形象
清湾江、南流江水系等重要河道,须留出步行,连续的公共滨水空间,现有实施难度大的增加步行通道。水系相交处尽可能开辟块状绿地。
2)增补公园绿地,采取规模小型化,布局高密度的策略,提高绿地的可达性,增加实施可行性。
3)绿地建设与地块开发,服务设施建设等紧密结合,提高每一块新增绿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
4)增加绿地阳光覆盖面积,提高绿地品质和使用效率。
4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结合片区的规划路网、现状用地布局以及周边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要素,采用“核心引领、十字双轴、六区宜居、两江共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以指导片区持续稳定地发展。
(1)“核心引领”
即以核心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功能组织核心,引领整个城市发展。核心区由人民路与民主路交叉的东南部分,即老城十字街、人民公园和云天宫所围合的区域。
为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效应,规划在核心区一带集中布置大型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具有场所标志的,充满吸引力的综合城市中心,形成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办公和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发展中心。
规划力求落实总规对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的定位,建设地标式商业建筑群,其天际轮廓线跃宕起伏,错落有致,宛如跳动的五线谱,使整个中心的三维空间显得生动有趣,形成玉林市中心城区新形象。
(2)“十字双轴”
即人民路城市综合发展轴和民主路城市景观控制轴。
1)人民路城市综合发展轴
规划人民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其西起工业品市场,东至三大行处,贯穿整个中心城区东西,是片区重要的综合发展轴。
人民路是玉林市的一条重要的城市道路,拥有多重复合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已经不堪重负,本次规划适当纾解该道路的行政办公功能,加强其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功能,打造玉林市区内重要的城市综合发展轴线,并且链接玉东新区,作为玉林双中心的连接轴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2)民主路城市景观控制轴
规划民主路红线宽度40米。其北起玉林市交警二大队,南至云天宫,贯穿片区南北,是片区重要的城市景观控制轴。
民主路北接进入玉林市区的高速公路,向南至会展中心和体育中心,并贯穿整个玉林市区,对整个城市的景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调整该路的现有功能,将不利于城市景观的工业用地等调整出中心城区,将置换出的土地用作居住、商住,并留出适当的绿地公园,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
(3)“六区宜居”
规划将中心城区大致按其功能属性和社区权属,划分为六大片区,每个片区(除核心区外)配有区域次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或绿地休闲功能。
六区为名山生活综合区、东明生活综合区、州佩生活综合区、大新生活综合区、新民生活综合区和核心区。
(4)“两江共赏”
中心城区北面为清湾江,南面为南流江。片区环绕在两江之间,规划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景观,结合“百里画廊”景观规划,留出生态廊道和视线通廊,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5 规划创新与特色
(1)有效与上层次规划衔接
规划在对现状深人了解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片区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问题,首先完善和深化分区规划的工作内容,然后在分区规划的总体把握下进行街坊和地块的深化,规划思路自上而下,体现规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2)区别对待不同单元
用地区位不同,其外部性要求、地价、交通、配套设施等现状条件也就不同,因此针对城市中不同地域的编制单元,规划采用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充分体现了规划的适应性。
对于包含重点地段的编制单元,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现状用地条件的限制比新区复杂很多,因此控规以“刚性”控制为主,规划中不仅划定特色意图区,而且对这些复杂地段进行明确的城市设计引导,在内容和深度上都超过普通编制单元。
(3)有机结合刚性与弹性
规划对控规中最重要的城市“四线”和“两大设施”的控制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对于城市“四线”进行严格的刚性控制,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在配建规模上做了“刚性”控制,而在具体定位上则做了“弹性”控制,以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加强经济分析
本次控规加强了用地的经济分析和策划研究,通过区位、地价、房价、拆迁补偿等分析,重点优化土地开发强度,充分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5)充分引入城市设计
此次中心城区控规工作中,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作用,将编制的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具体控制要求,对各编制单元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城市设计引导。对于划定的核心区,在结合区域条件,编制城市设计的同时,专门制定其高度、设计要素、节点、标志物等的控制要求,并绘制城市设计引导图则,在指标体系的确立以及高度分区上提高了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引导城市开发,塑造城市风貌,起到了1+1>2的效果。
6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将加大。城市中心区作为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它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关系,包含了它自身相对的完整性、包含了城市中心区公共性活动与物质环境的致性。城市中心区规划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的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建设才能迈个崭新的台阶,真正成为城市的核心和标志。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10.7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玉林市城区道路专项规划.2010.8
[3]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 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方案.2010.11
[4]梁智雄.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论文参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参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论文参考。
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朱党生,王超,程晓冰.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及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曾毅,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2008,(3)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化;地域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其功能首先是满足人们对景观的使用,形式、功能和意义是景观的三个要素,而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偏重于形式与功能,忽略了最具生命力的景观文化要素。事实上,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即使没有可以的去追求文化表现形式,但是就园林的选址和整体结构塑造而言,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文化与园林景观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首先,文化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得以传播,其是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通过观赏园林景观,人们能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而且我国很多的古典园林,都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艺术品被保留下来,其文化价值不容小觑。其次,园林景观通过文化融合而增加了特色魅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和结构塑造都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体现其观赏价值。
1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越来越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户外的生活空间,而且能够体现出不同城市的发展特色。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各个城市中还是会发现雷同、类似的园林景观设计,没有凸显地域特色;利用当地的独有文化、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是可以开发出最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这种简单的模仿与复制缺乏创新,缺乏人文性的地域关怀,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城市建设自身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对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发展状况、现状存在的问题、水源、土壤、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做充分的调研,再认真做好设计,充分体现当地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理念、地域特色,从而满足城市发展与市民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时间并不长,通过了几十年的创新推广以及园林设计者的努力后,才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已经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1)富有个性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出现。我国部分城市为了实现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结合世界,通过科学的景观设计,反映整个城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底蕴,进一步健全现代园林绿地系统,并创造出质量高、环境好、指标先进的园林绿化作品、游乐设施以及景观雕塑等。此外,在园林系统绿地的规划方面,已经逐渐形成带状绿地、块状绿地以及混合型绿地等空间布局模式,从而全面展示该城市的乡土风情,并逐渐提高该城市的品味。
(2)现代园林设计已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我国部分城市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合理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以此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较为盲目。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迅猛发展,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的抄袭问题及盲目跟风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的园林景观建筑无法满足公众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实际欣赏要求。加之园林景观建筑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复制已存的园林景观,并未结合该地实际情况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这在增加园林景观建设费用的同时,还降低了该园林景观建筑的实际效用。
2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强调以人为本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实质性要求,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可以放下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达到全身心的放松。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是极其注重这方面的特质,不断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将人摆在重要的地位和位置。
2.2 重视生态化原则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保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生态性,注重对地域性景观要素的保护。这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及地理特色,针对性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与解读,找出最合理的方案。与自然高度结合,保持自然最原生态的面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对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有重要的意义。
(1)硬质景观应注重质量设计。
(2)充分运用成熟的新材料及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性思想及新观念,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3)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园林景观的结合。
2.3 凸出地域文化特色
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园林景观的基本要求,然后融合该地地域特色,创造出独特、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建筑。我国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地域特征,每个地方的现代园林景观应充满地域风格,并有所创新,还要充分利用该地资源,降低物力成本及人力成本。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上南北、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我们园林景观设计是一大优势,也提供了最现实、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利于形成国际影响力。
2.4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对于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现代追求的一大目标,注重原生态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人居环境的适宜性,体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理念与理性追求,这不仅与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吻合,也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创造力,这符合人类世代居住的长远目标,对于城市发展意义显著。
2.5 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艺术也充分彰显,艺术也与技术高度融合,体现出浓厚的现代美学特质,不仅符合最新的审美观念,艺术上的诸多构想也依托强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在园林景观都得到实现,开拓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了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优势与特色。注重艺术性以及与技术的高度融合,设计理念更加合理、科学,设计出美的园林景观,彰显人类的创造力。人们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及差异性要求正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多样化设计发展原则,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还应注重设计的多元化。
结束语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以全新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水平,与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相契合。在设计上,更加符合园林的人文性P怀,这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能力、城市建设水平的一大表现,对于人类长远的居住要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上注重挖掘地域特色、以人为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现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能彰显园林景观设计凸显时代特色,体现人类科技水平和人的创造力。我国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要迎合这一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出体现中国城市发展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孙华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规划简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8.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绿化
1 小城镇规划中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小城镇绿化面积及设施规划不足
小城镇规划现存的问题是道路、给排水工程、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进展相对缓慢,不能很好地为城镇服务。有些地方不预留灌溉设施,造成后期管护困难,成本加大,也有的灌溉设施质量差,易坏,后期管护需用水车拉水灌溉,成本较大。另外小城镇预留绿化空间较少,而根据林业科学的研究,小城镇的绿色植物覆盖率应在达到30%以上。才能起到改善城镇候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工厂区内绿地应占总用地的30%,居住区的要求为30%~50%,公共建筑地段中,医疗机构内应达到60%,学校、托幼机构内应达到50%。
1.2 小城镇绿化生态环境较差
小城镇采取经济第一的发展策略,不重视生态规划,没有把生态规划看成是小城镇规划的“龙头”。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具体规划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环境的现象,没有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就连必备的公厕亦极少列入规划,特别是引资项目,随着近年来招商浪潮,政府为迎合投资商的需求,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随之急剧增加,侵占绿地,由于规划不当,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生态规划明显滞后于经济规划,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规划,使小城镇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是影响小城镇形象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小城镇规划中,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小城镇工业区规划、小城镇中心区规划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点,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乱占滥用林地与草地现象,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态环境规划的缺位,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阻碍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1.3 小城镇绿化树种选择的误区
一些地方在小城镇规划中,盲目跟风,未能做到适地适树,选择一些外地不适合的树种,容易造成投资浪费,绿化树种因不适宜当地气候等条件而死亡,造成绿化失败。还有的为了见效快,移植大树进城,成本高昂,且树势生长较差,寿命短。另外有些地方种植大面积的草坪,而且管护成本较高,且草坪寿命较短。
2 完善小城镇规划中绿化设计的对策
2.1 增加绿化生态,控制扬尘污染
基于小城镇周边多农田、多林盘的良好自然生态本底可作为城镇绿化的重要补充,在规划标准中不单独设置绿地,同时将一般城镇用地中所占比例较小的对外交通用地并入市政设施用地中以求达到市政设施的综合集成和共建共享。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管理力度。工业园区近些年在不断地扩大建设中,工地采取围栏、及时清运建筑废料、密闭运输等措施,禁止凌空抛撒。城镇工地应采取绿化等防尘措施,对那些超过规定期限的闲置土地,政府应依法收回土地,并且由园林绿化部门进行园林绿化或铺装。加强城镇道路清洁的管理。
2.2 改善小城镇绿化生态环境
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增加居住区绿地空间,拆迁零散工业企业,拆除各类违章搭建,对拆迁单位或企业迁出而留下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改造成公共绿地或其他休憩场所。由于老镇区空间格局固定,要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手段增加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加社区的绿地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在街道两侧种植树木,并与工业区之间建设绿色防护隔离带。
2.3 注重树种的选择
应注重树种的选择和颜色的搭配,如工厂应选择吸收污染,防尘降噪的树种,多选常绿树开花树及果树,居民区及小区道路绿化应乔灌结合,多选择优良绿化乔木、果树和花灌木,医院则应选用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乔木,以及中草药和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体育场应避免选择飞花、落果的树木,应选择生长快、树冠整齐的乔木为主。托幼机构的绿化可结合布置一些菜园、果园、小动物饲养园等生物园地,以增加儿童的生物知识。街道绿化应以遮荫、降尘、降噪和美好兼顾的树种,如白蜡、夏橡等。少量种植草坪,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加大适合当地的灌木的配置。
3 结语
总而言之,绿化设计是小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绿化设计的生态环境为对象,对小城镇规划中的绿化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而“反规划”(Anti-planning)概念正是在中国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提出的城镇建设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笔者认为,如果未来城乡规划适度采用“反规划”途径,将会对城乡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对“反规划”理论进行解读
伴随现今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反规划”的理论表现得集为明显。扩张了城市化的榭莫以及加速发展城市内部的工业,进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恶化,间接降低了社会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在该城市化的北京驱使下,社会群众逐渐提升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性的良性发展m。
1.1研究“反规划”理论具有的价值
实施规划的旨意不仅要对建造部分进行规划,还需设法预留好非建设区域的空地面积。“反规划”实际是实现景观规划的主要途径,强调控制为进行建设的区域并对空间进行规划的策略。在区域建设的尺度上还强调了对非建设区域实施的规划,对生态的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以此形成高效、安全的城市环境并满足社会群众对规划的需求,对景观实施生态化布局。在人口逐渐增加的城市化发展中,环境保护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其反规划的理论有效控制了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能够根据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实施适宜性的设计及规划,以便在经济方面、环境保护方面达成协调与统一的发展规划。
从思维的具体方式上进行分析,此理论重在强调规划过程的逆向性,并优化了传统规划的思维模式,体现规划的思维具有辩证性、反思性以及可逆性。因此,该理论打破常规的规划行为,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性发展的依据。
1.2“反规划”理论在城乡规划中的含义
将“反规划”理论应用在现今城乡发展的规划中,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实现城乡建设在空间上的规划,其反思如下:(1)对城乡实施传统规划下存在的众多问题、挑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多年以来所贯彻的城乡发展规划问题进行反思;(2)对城乡建设的具体形态、城乡区域发展存在问题的反思;(3)逆向式规划策略只要通过明确环境容量的合理性、生态设施的系统性等作为落实规划的重要前提,将区域发展、资源的持续性使用作为建设的基础目标,进而对城乡规划发展进行深入性思考;(4)对“反规划”造成的强制性、不平衡区域发展成果反思,形成低水平的城乡发展现状,进而界定了城市在区域发展上具有空间性形态,即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避免出现盲目性的城乡建设。
2.传统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存在问题
2.1.1缺乏系统的操作体系
城乡规划在工程方面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要求城乡管理、服务等部门间进行有效性协调与配合。但在实际落实中,多数地区领导部门对下设部门实施的管控、协调缺乏了权利性职能,沟通的缺乏难以实现建设资源的共享气致使城乡建设出现交稿的重复率,浪费、破坏了生态有限的资源,难以发挥建设成果的有效性作用。
2.1.2规划的无序与滞后严重
传统规划下的城乡建设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等程序,经常将建设什么样的城乡项目作为首要考虑问题131。但从该方面人手比较容易形成规划的误区,缩小了建设的范围,严重脱离了规划的轨道。其烟囱林立问题也比较严重,令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在规划方面呈现被动性、滞后性,在明确建设项目以后实施的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2.2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实现转型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政府机构由于缺失公共的职能,致使对干部实施考核的机制过于注重招商引资、
GDP增长值,尤其是部分小城镇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将经济效益作为选择产业的唯一标准,导致有利益性的城乡建设局面。在现阶段看城镇产业的发展模式、规模,都处于利益优先的不良局势。以长远目光来看城乡规划,都为了吸引投资商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进而进行毫无秩序的城乡建设。在这种权利与利益的驱使之下,众多规划设计单位在此轮圈地狂潮中陷人推波助澜的困局。
3.新型城背景下解境保护问题
对于传统的城乡规划来讲’其大量注重对城市用地紧缺的解决方面。这就导致獅職了酬躯糊扩滕删,造成了城市边缘舰15姓态職翻破坏。侧着最近几年城軸獅频发的情况出现,城市周边地区湿地的储水能力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传统的城乡规划将城市规划同农村规划相区分,环1^1境保护重视城市而忽略乡村的情况严重。主要包含两方面问题:
(1)分布在农村的企业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工矿污染及城市--污染也逐步向农村转移;(2)城市垃圾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一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堆放到周边乡村地区,污染了农村的土壤及水源,而污染的土壤及水源所种植出的农作物,同样污染了城市的饭菜。
此外,过度无序的城镇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肌理与乡土文脉无法延续。该种措施的实施制约了经济实现持续性发展,进行形成无法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关键词: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theory, persons with building, plant, aesthetics, literature and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nking and planning strategy consci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common way of modern landscape ecology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TU986.2
生态性园林景观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十几年,人类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从生态角度讲,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1.1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景观生态设计中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如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利用光、风、水等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服务,从而大大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景观植被生态设计以林地取代草坪、地方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等等都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
1.2 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指生态系统在外来干扰下维持自然状态、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程度,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界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景观生态设计提倡按照自然规律, 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的恢复和再生。景观设计探索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
1.3 顺应环境条件打造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景观生态设计提倡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态和走势,对自然高差和坡地等条件加以巧妙合理利用。未经过开发改造的山岭、坡地、荒林等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有景用景、无景造景、用景改景,自然景观与人造山水景观相结合,方能更好地物尽其用。
二、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 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1 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2.1.2 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会产生干扰。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 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 增强生物多样性。
2.1.3 整体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是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多目标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也为美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问环境。
2.1.4 设计适应性原则
通过对场所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 将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进而实现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
2.1.5 艺术功能相结合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
2.2 生态设计原理
2.2.1 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
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2.2.2 恢复与促进性景观生态设计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生态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重大责任。面对满是创伤的场地,设计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即使面对未被破坏的场地,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2.2.3 补偿性景观生态设计
在设计中运用科学手段,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而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有意识地为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一种以景观形式对自然进行补偿的设计过程。现在,设计师们已经通过科学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开始大量应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
三、景观生态设计的方式
3.1 体现地域特点,节约环境资源的设计
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约环境资源的目的。
3.2 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
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3.3 处理好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在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 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3.4 结合水体进行设计
水产生的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快。
3.5 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总之,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目的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对生态理念的理解,遵循生态原则,使得人居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乾亮.城市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