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问题

欧姆定律问题

时间:2023-07-11 17:3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6-01

一、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学习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重点考查内容,所以能否教好欧姆定律关系到之后对中考的重点知识复习,更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物理学的热情。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微量变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会比老师直接教导的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要把电路的认识与画电路图、连接电路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开阔学生的思维,加强对电路的认识。物理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只有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更好地完成授课。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础的概念。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这部分则比较重要,需要重点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明确这些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后期实验的正确性与对知识的理解。以上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是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

三、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这部分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了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中要让学生理解电流随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多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是采用固定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的变化的处理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物理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欧姆定律在初中只讲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分析和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是初中电学的重点知识。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学电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要研究欧姆定律必须要建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欧姆定律,做好演示实验,归纳、分析、概括实验结果,使学生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所以,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是这部分知识中的重点实验的基础。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水平有限,对电流、电压的概念要求较低,并没有下准确的定义。因此,电阻的概念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和温度,它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的比值来表示是为了测量的方便,与外加电压、电流无关。同时,教师一定要纠正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电阻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的错误概念,也就是对欧姆定律的错误理解。欧姆定律在学生头脑的建立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用实验来探索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是第一次。首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研究方法,本实验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固定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固定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连接如图(图略)所示的实验电路时,要将具体接法演示给学生看。可以先从电源正极开始,按电流方向依次为电池、开关S、滑动变阻器R′、定值电阻R、电流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闭合回路,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R两端。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电流必须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电表,负接线柱流出电表及量程选择,电流表与R串联,其示数等于通过R的电流。电压表与R并联其数等于R两端的电压。

运用欧姆定律可以推导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跟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及电压分配跟导体电阻的关系,具体推导如下:

在串联电路中:I=I1=I2;U=U1+U2;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U=IR;U1=I1R1;U2=I2R2将这些式子代入上式得:IR=I1R1+I2R2即R=R1+R2;也就是说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串联电路中:I=I1=I2;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I1=U1/R1;I2=U2/R2;将这些式子代入上式得:U1/R2=U2/R2 变换一下形式得:U1/U2=R1/R2;即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跟导体电阻成正比。

四、结束语

通过对物理教学内容的分析、思维方法、能力训练的具体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师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理论方法,更好地驾驶物理教材,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把重点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学会用等效法分析复杂电路。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欧姆定律在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实验定律,它的得出依赖于实验探究。初中阶段对欧姆定律的探究主要是针对部分导体的欧姆定律。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欧姆定律处在一章的第三节,在探究欧姆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的电学内容有:初始家用电器和电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串并联电路的认识),电流和与电流表的使用,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电阻,变阻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种方法:1. 改变电路中的电源电压;2. 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带着这样的知识基础,进行欧姆定律的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按照教科书上实验电路图,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根据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两次实验。因此在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问题1:“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就可以改变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

问题2:“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

分析:学生对电流的认知是通过教材中用水流做类比,从而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从认知的过程来看,正是因为有了电压,才会有电流的产生。

而在本书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中,二次实验都是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的大小,利用欧姆定律的原理,从而改变了电阻两端的电压或使不同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这样就会给学生有一个错误的印象:“电阻改变电流,电流改变电压”。使学生认知电流、电压的因果关系上容易出现倒置,认为电压的改变是由于电流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在未探究出欧姆定律之前,根本不可能向学生解释他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更严重的是在课后的作业反馈中,有学生对于这个的实验做出了错误的总结:在电阻一定时,电压和电流成正比。所以这个实验设计在学生探究学习欧姆定律的思维逻辑上存在着错误的引导,必须加以改进。

本人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出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引入。

虽然滑动变阻器的联入使实验操作更为方便更为简单,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导致了学生知识认知逻辑上的混乱,迷惑,弊大于利。本人提出的改进建议是舍去滑动变阻器:

电阻不变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完全可以舍去滑动变阻器,直接把电阻接入电路,通过直接改变电源电压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电压不变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而舍去滑动变阻器后,通过固定的电池数目的方法很难实现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其原因在于电池组存在一定的内阻,就会导致路端电压随外电路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外电路电阻变大路端电压也变大),而不能达到控制电压不变的目的。同时电压表示数的变化也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初中阶段,由于电池的内阻不作要求,因此最合适的方法就是采用输出电压恒定的学生电源进行实验。

综上分析,本人设计这样的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阻箱(或若干已知阻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

实验步骤:按实物图连接好电路:

实验一,先保持电阻R不变,通过调节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电压取值要小),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将所测数值填入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二,保持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调节电阻箱的阻值,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将所测数值填入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总结:将两方面结论综合,归纳出欧姆定律。

第3篇

欧姆定律在中考中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图像题、问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填空题、选择题、图像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实验探究题主要集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及伏安法测电阻上,问答题一般在实际应用方面出题,计算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计算。

重点考查:

1.探究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及变形;

2.欧姆定律的意义及应用: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考查热点:

1.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及变形;

2.理解: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3.应用: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动态电路、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1: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例1:小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电阻为20Ω,电阻R1为l0Ω。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某一位置时,读出电阻R1两端电压为4V,并读出了电流表此时的示数。紧接着小华想更换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再做两次实验,可供选择的电阻有l5Ω、30Ω、45Ω和60Ω各一个,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小华应选择的电阻是 Ω和 Ω。

解析: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必须要控制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一定,即R1两端电压U1=4V不变。要能保证实验成功,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控制为6V-4V=2V,R2中也就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2V/20Ω=0.1A,此时定值电阻最大为U1/I=4V/0.1A=40Ω,故只能选择l5Ω、30Ω的电阻。

答案:15,30。

点拨: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改变电阻大小,而必须控制其两端电压一定。

考点2: 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例2:关于欧姆定律公式I=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其电阻越大

C.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可得R= ■,可见导体电阻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有关

D. 根导体电阻的大小等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

解析:I、U、R三者不能随意用正比、反比关系说明,R=U/I,它是电阻的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但可用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求电阻。

答案:D。

点拨:理解欧姆定律中的“成反比”和“成正比”两个关系及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考点3:动态电路分析

例3: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S1后,再闭合S2,电流表的示数 ,电压表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当闭合S1后,再闭合S2,此时R2被短路,电压表接到电源两端,因此电压表示数变大,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电流表示数也变大。

答案:变大,变大。

点拨:分清原来开关闭合时电路状态和两个开关同时闭合时电路的状态。

考点4:欧姆定律计算

例4:实验室有甲、乙两只灯泡,甲标有“15V 1.0A”字样,乙标有“10V 0.5A”字样。现把它们串联起来,则该串联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高电压为(不考虑温度对灯泡电阻的影响)( )。

A.25V B.35V C.15V D.12.5V

解析:甲灯的电阻是R甲=■=■=15Ω。乙灯的电阻R乙=■=■=20Ω,两灯串起来后,总电阻是15Ω+20Ω=3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0.5A,所以最高电压是30Ω×0.5A=15V。

答案:C。

点拨:不能把两额定电压的值相加作为最高电压;串联应取小电流。

考点5:电阻的测量

例5:现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已知电阻R0,导线若干,用上述器材测定待测电阻Rx的阻值,要求:①画出实验电路图;②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③根据所测物理量写出待测阻值Rx的表达式。

解析:此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形――双安法,在两表一器不全的情况下设计电路测电阻,因有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故设计并联电路,测出两支路电流,利用电压相等,电流比等于电阻反比列关系式解答。答案不唯一,但基本原理是设计成并联电路。

第4篇

内容看起来很少,本节还要花不少时间进行电流、电压、电阻以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的复习。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学好“欧姆定律”。

要做好两次演示实验,这为学生实验“伏安法测电阻”打下基础。并注意两次演示实验的异同,讲清实验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法,以及滑动变阻器在两个实验中作用的异同,以及注意事项。

让学生感知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感悟:“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多因素问题,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继第一节后对数据的分析归纳,通过用列表法、观察法、数学比例法、图象法、类比法、分析、综合与归纳等方法来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从而分析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最终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一些能力。

又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这一节可分为四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理解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三种书写格式),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补充:有两个用电器的简单计算(注意强调用不同角码区分不同用电器)。为下节课讲串并联电阻关系作铺垫。

第二课时通过欧姆定律的推导定量研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得出:

串联电路:R=R1+R2

并联电路:1/R=1/R1+1/R2

第三课时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静态固定电路的相关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思路、规范解题。

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R1+R2

④串联分压成正比,即

U1:U2=R1:R2

电阻变大分得的电压变大,电阻变小分得的电压变小。

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1/R1+1/R2

④并联分流成反比,即

I1:I2=R2:R1

电阻变大通过的电流变小,电阻变小通过的电压变大。

第四课时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动态电路的相关计算。

动态电路------由于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导致电路中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电路。

简化电路的方法:

1、电流表看成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

2、短路和断路的电路可以去掉。

3、闭合的开关看成导线

解决变化电路问题的关键是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电路(电路的识别),可以把电流表简化成导线,将电压表简化成断开的或干脆拿掉。把闭合的开关看成导线,把被局部短路的用电器拿掉;把开关断开的支路去掉,来简化电路。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有关的公式和规律去解题。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灯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灯丝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多测几组数据,指明不能用平均法求电阻值(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用平均法求电阻值)。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导体的电阻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此外跟温度有关。这也为电功率中“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作了铺垫。

第四节“欧姆定律及其安全用电”: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安全用电的常识,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再播放《安全用电》视频。

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另外本节涉及电路故障(断路或短路),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注意区分两者对电路造成的影响,以及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问题,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短路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材中介绍了避雷针,使学生注意防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了解家庭电路中常见故障,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材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有生产和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电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第5篇

一、 课堂教学知识量大,学生难以吸收

初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有过多次变动,实验教材里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二是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此外还外加了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因为知识点较多,课堂教学量很大,所以课堂上时间紧,学生思考和参与实践都比较少,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节课来讲。第一节课讲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复习电动势、内阻等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引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然后对照比较简单的电路图,阐述能量转化的关系以及定律的使用范围等。紧接着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训练,使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和外电阻的关系时,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再加上理论分析,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第二节课讲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在上一节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导出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U=E1+rR,仍然是先进行演示实验,后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对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后讲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U=E―IR,先观察实验,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同时发生变化,学生会观察到电流变大时,路端电压变小,反之电流变小,路端电压变大,再利用公式进行分析,这样可给学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二、演示实验,可视性较差

在演示路端电压和负载(或电流)的关系时,学生要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由于表盘小,颜色暗,放在桌面上又有些低,所以站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影响了实验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实验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仪器放在一个升降台上,把台子升起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另一方面对有些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把实验情况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此外,如果课堂人数较少,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6组学生实验,真实性、可视性都会更好。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演示实验的预期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 学生活动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体现

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按照设定好的节奏进行,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和发散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思想保守,教学不够大胆,认为学生物理基础较差,害怕学生不发言,出现冷场情况,或者学生课堂发言不入主题而不好收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后,就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说错了正好可以纠正其错误,只要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就要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与他互动起来,就看教师怎样引导,如何让学生互动。当然,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具有安全性和特殊操作性,对于这类实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加强学生动手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拓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光锦.《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5):111.

[2]谢建华.浅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5):124-125.

第6篇

关键词: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在近年来浙江省的科学中考题目当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判断问题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尽管分值不大,但对学生的电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电路情况时,学生往往不能对此类问题进行合理归类,导致其思维混乱,无从下手,失分率较高。下面笔者在具体实例中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纳和解析。

一、由开关闭合、断开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

例1:如图1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判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解析:开关闭合前,电路中只有R1一个电阻,电流I=U/R1。开关闭合后,R1和R2并联,I=I1+I2=U/R1+U/R2,I1不变,I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

例2:如图2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判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解析:开关闭合前,电路中R1和R2串联,R总=R1+R2。I前=U/R总;开关闭合后,R2短路,电路中只有R1,此时,I后=U/R1。由于U保持不变,R1+R2>R1,所以I前

例3:如图3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析:开关闭合前,电阻R和灯泡L串联,R总=R+RL,电压表测的是电阻R两端的电压。UR前=U-UL,I前=U/R总。开关闭合后,灯泡L出现短路,电路中只有电阻R,UR后=U,I后=U/R。U保持不变,所以I前

图1 图2

图3 图4

二、由滑动变阻器调节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

例4:如图4所示电路,闭合开关,滑片P向左移动,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R1和R2串联,R总=R1+R2,U=UR1+UR2。P向左移动后,R2变小,R1不变,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I变大,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大。再根据欧姆定律UR1=IR1,因为I变大,R1不变,所以UR1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

例5:如图5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R滑片P向右滑动,判断各电表示数变化的情况。

解析:先根据“三步走”法分析电路的联接方式,再判断各个电表的测量对象,再判断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以后,各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通过滑动变阻器R、电流表A1和电阻R1和开关S回到电源负极,三者为串联。电压表V2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电流表A2视为导线),所以测的是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V1直接接在R1两端(电流表A1视为导线),所以测的是R1两端电压。因此,I=IR1=IR,U=UR1+UR。R总=R1+R。

P向右移动后,R变大,R1不变,所以R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R总变大,所以I变小,即IR1和IR都变小,再根据欧姆定律UR1= R1IR1,因为IR1变小,R1不变,所以UR1变小,最后根据U=UR1+UR,得出UR变大。因此,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都变小,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测的是电源电压,示数不变。

例6:如图6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R滑片P向右滑动,判断各电表示数变化的情况。

解析:根据“三步走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通过A2,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依次通过电阻R1、电流表A1、开关S回到电源负极,电阻R1和电流表A1为串联,所以电流表A1测的是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一路通过滑动变阻器R、开关S回到电源负极。可以看出电流A2表处在干路,测的是通过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的电流之和,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是并联的。电压表V1直接接在电阻R1或电源两端(电流表A1和A2视为导线),所以测的是电阻R1两端电压或电源电压。电压表V2直接接在滑动变阻器R两端,所以测的是滑动变阻器R两端电压。以此,I=IR1+IR,U=UR1=UR。

P向右移动后,R变大,R1不变,由于U=UR1=UR,而电源电压不变,所以UR1和UR都不变。根据欧姆定律IR1=UR1/R1,UR1不变,R1不变,所以IR1不变。同理根据欧姆定律IR=UR/R,UR不变,R变大,所以IR变小,I=IR1+IR,所以I变小。因此,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2示数变小。电压表V1和V2示数不变。

图5 图6

图7 图8

三、由敏感电阻变化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

例7: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R是一个定值电阻,Rt是一个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见图7曲线图),当开关闭合且电阻Rt所处的环境温度升高时,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在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和Rt是串联的,总电阻R总=R+Rt,U=UR+Ut。电压表测的是电阻Rt的电压。根据曲线图可知,Rt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当温度升高时,Rt的电阻变小,而R不变,所以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I变大,同理根据欧姆定律UR=IR,R不变,I变大,UR变大。再根据Ut=U-UR,所以Ut变小。因此,电流表示数变大,而电压表示数变小。

例8:将光敏电阻R、定值电阻R0、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和电源连接成如图8所示电路。已知光敏电阻的阻值会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逐渐增大光敏电阻的光照强度,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0和光敏电阻R是串联的,R总=R0+R,电压表测的是电阻R0两端的电压,U=UR0+UR。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逐渐增大光敏电阻的光照强度,Rt变小,R0不变,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R总变小,I变大,根据欧姆定律UR0=IR0,R0不变,I变大,UR0变大。所以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的判断问题,首先要判断出电路连接的形式以及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对象,再分辨是由哪种情况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最后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去推断。同时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也要多总结归纳,化繁为简,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第7篇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第8篇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模拟实验; 学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55-002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大多数民考民预科生模仿性学习心理是构成接受知识的主要因素。这种依赖性强,靠模仿去接受知识的习惯,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学习心理,民考民预科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究其原因难在学生各方面能力与预科物理学习要求的差距大。预科阶段,乃至大学阶段,要求自主学习物理。不同于自学,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和探究为主,从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物理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在大力倡导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今天,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立足民考民预科生学习特点,对探究式实验教学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引领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做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主要分为电动势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两部分。电动势的概念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其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电源电动势由电源本身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本领的大小。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本节难点是路端电压和外电阻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多媒体的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导出规律,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课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在做好仿真实验的前提下,进行实验,验证结论,减少盲目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电动势的定义。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理解路端电压随电流(或外电阻)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象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知道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2.能力目标

通过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思路和方法。研究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公式、图象及图象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仿真探究实验和课后的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享受成功的乐趣,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性。通过分析路端电压与电流(外电阻)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之美。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路端电压与电流(外电阻)关系的公式表示及图象表示。

四、教学难点

电动势的概念。路端电压与电流(外电阻)关系。

五、教学思路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学生感到较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电动势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首先让学生课前感受生活中的一些电源,初步明确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让学生自己用电压表测量不同类型的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为引入电动势的概念作铺垫。再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仿真实验,学生通过连接不同的开关,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记录电流、电压,分析数据,探究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得出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电流)的关系。然后在课堂仿真实验的基础上进入实验室实验。避免了盲目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进行讨论,解释现象原因。讲授闭合电路中的功率,进一步从能量的转化角度说明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最后,利用两道例题来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适当地延伸拓展,通过课外思考题,使学生对电动势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探究性实验教学法、多媒体仿真实验探究,实验室验证、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

(一)电源。展示不同型号、种类电池、手摇发电机,对小灯泡供电。电源不同,结构不同,但有相同的规律。演示:1用小灯泡点触干电池,点触蓄电池,小灯泡发光。2将小灯泡与手机电池相接,小灯泡发光。3手摇发电机,同样能够使小灯泡发光。学生得出结论: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手摇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二)电源的电动势:模拟实验,介绍电路图(如图1),介绍实验仪器。得出内、外电路,内、外电压的概念,指出电源内部有电阻。看电池内部(如图2),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电势能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初步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观察仿真实验: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在数值上等于什么?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如图3)【模拟实验一】:不闭合S2、S3,只闭合S1,观察V1的大小。问题思考:(1)闭合开关S1后,此时伏特表V1测得的电压?(2)此时外电阻多大?学生回答:电动势越大,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越强。学生模拟实验,分析得出(1)伏特表测电源电动势;(2)外电路电阻无穷大。E在数值上等于外电路断开时电源两端点压。

图1 图2图3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

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

(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例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电动机;纯电阻与非纯电阻;电路分析

在直流电路中,通过电阻的电流产生的能量转化是能量计算的重点知识,但由于不能够正确区分纯电阻与非纯电阻,导致求解中出现问题,特别含有电动机的相关计算。下面以电动机为例,来解决纯电阻与非纯电阻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一、过程再现及分析

含有电动机电路,有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线圈消耗电能,产生其他形式能量(内能、机械能等),该能量转化过程为电流做功的过程,即消耗电功W=UIt,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的焦耳热Q=I2Rt,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

解决方案:假如Q=W,则UIt=I2Rt,推导出I=,即欧姆定律,而欧姆定律是需在纯电阻情况下才成立的。

分析:根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即电功等于电热,此时由欧姆定律适用的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欧姆定律不适用的电路叫做非纯电阻电路。

问题设计1:电机在受阻不转动的情况下,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存在的何种关系,消耗的电能和产生的电热有何关系?

问题设计2:电动机在转动的状态下,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有何特点,消耗的电能和产生的电热有何关系?

问题设计意图:明确辨别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

问题设计3:进一步探究电机在受阻不转动的情况下,电压、电流和热功率、总功率的有何关系?

探究结果:在纯电阻电路中,热功率在总功率中所占比重大,纯电阻电路产生的电热近似等于消耗的电功,即W=Q。

问题设计4:探究电动机在正常转动的情况下,电压、电流和热功率、总功率之间有何关系?

探究结果: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热功率在总功率中所占比重小。根据能量守恒,W=E+Q,即电动机消耗的电能等于产生的机械能及产生的热量的总和。

二、例题分析

工地经常用电动机提升重物,其装置如图所示,电动机两端电压为5V,电路中的电流为1A,物体A重20N,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r=1Ω。求:

(1)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线圈电阻消耗的热功率为多少?

(2)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动机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各是多少?

(3)如果接上电源后,线圈被卡住,不能转动,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以及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和发热功率是多少?

解析:电动机正常工作时,其电路为非纯电阻电路,其中消耗的电功率一部分转化为线圈的热功率,另一部分转化为电动机的机械功率。

(1)电动机线圈上消耗的热功率为

P热=I2r=12×1W。

(2)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为消耗的电功率

P入=UI=5×1W=5W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P出=P入-P热=5W-1W=4W。

(3)线圈被卡住后电动机不转时可视为纯电阻,通过电动机的电流

I==5A

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

P=UI=5×5W=25W

电动机发热功率

P内=I2R=52×1W=25W

小结:由例题中不难看出U、R、P三个物理量的数值并不满足欧姆定律,而根据对电路能量转化分析,解决有关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从上面的实验探究与例题可见,含有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的计算,关键是要正确区分是纯电阻还是非纯电阻电路,其能量关系是:电流通过非纯电阻时,E总=Q热+E其他;电流通过纯电阻时,E总=Q热。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研究

物理作为初中生必学的自然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科学性,物理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自然规律的平台,并且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解,帮助他们熟悉自然界中某些事物发展的本质,并理解一些现象的科学内涵(例如雷电的形成、电流的形成、人体的静电现象等)。正是因为物理严谨的科学性,使学生们接触它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对有些现象的解释太抽象,并且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只一味的向同学们简单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课堂的灵活性,导致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漏洞。因此,借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平台,老师应该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案例一——力学

力学是初中物理课程中最基本的章节,它是带领学生走进物理世界的开篇之章,因此力学知识授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也会奠定学生们对物理印象基础。在我国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物理老师在讲授力学这一章时也是这样,缺乏和学生的交流,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不了主体作用,并且物理是一门相当乏味的自然科学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在接收物理知识时都存有被动心理,有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并没有真正的去好好掌握。

1.2案例二——欧姆定律

初中物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章就是《欧姆定律》,它作为初中物理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章节,影响着许许多多初学者对物理课程的印象以及日后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在讲授该章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而不是一股脑的把所有知识概念都讲完。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物理老师在讲授这一节时一般都是先把需要解释的概念给学生讲解一下,然后把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公式(主要是I=U/R)在例题中给同学们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如果不是天生对物理充满兴趣的人在听起来时都会觉得很无聊。这就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留的作业题也是抄别人的,使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学任务也几乎不能按时完成。

1.3案例三——物理实验课

物理实验课是带领学生走入物理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许多初中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一门课程,或者是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却因为缺乏实验道具和器材,而从未真正上过。这种教学漏洞的出现,损失了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机会,由于物理知识大多数都十分抽象,初中生基本上无法从理论课上真正搞懂那些知识,而又没有最直观的教学实验来演示,错失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最佳机会。

2.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消除力学知识的学习障碍

由于力学知识是物理课程最基本的入门知识,因此学好它对学好物理课程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中最容易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间段,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引入物理的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问,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在上课时带一个苹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实的体验万有引力;在讲授自由落体的知识时,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用自己的笔、纸片等来感受自由落体的妙处;在讲力是相互的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报名来前台互相感受一下;在讲摩擦力时借助实验道具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等。

2.2学习欧姆定律的有效途径

其实要想有效的学习欧姆定律,在老师授完理论课的基础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设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欧姆定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欧姆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物体、导体的电阻不是一成不变的、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广式不同。

这些有关电路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讲解上是十分抽象的,教师只有亲自带领学生,让学生们在实验课中自己动手,体验欧姆定律的实验表现,才能使他们把这些知识真正掌握,否则即使他们掌握了理论要点,也无法真正的与实际相结合。

2.3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

其实以上方法适用于所有物理章节的学习,实验课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不能忽视。随着科技的发达,多媒体教学方式也逐渐引入了物理教学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施,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学习知识的新鲜感,PPT上鲜活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学视频等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们对物理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多媒体中得以具象化。

此外,改变教学最根本的方式是增加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一个幽默的物理教师和一个死板的物理教师教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从自身寻找问题,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不仅要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逐渐走进了千千万万的大中小学校,因此,物理老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多彩化。此外物理课程中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物理世界的多姿多彩,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对物理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实践,2012

[2]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新课程·中学,2010年9月8日

第1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

一、利用心理相容理论,培养师生间的深厚感情,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所谓心理相容,是指双方举止言谈,思想观点等方面能互为对方心理所接受、所认可。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可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使双边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下主动,课堂组织井然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并从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把握优质课教学诸要素及环节,力求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复习检查提问,采用“单兵操练”。复习检查提问不吃“大锅饭”,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单兵操练”,能调动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动脑、动耳、动手、动口。教师可根据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新援课的需要,提出若干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难、带着求知的企盼心情听、看、记、想。

2.课堂引入引人入胜。教师为讲授新课,设计引人人胜的课堂引入,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我讲《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用提问的方法复习了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和数值的计算公式;又复习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了一道题目让同学们思考。接着我说: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只是研究一段纯电阻电路上的问题。如果研究的对象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电路,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又跟什么有关呢?关系如何呢?黑板上的这个题目该如何计算(黑板上出现图示)请同学们思考后计算一下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同学们静静地思考后,有的互相交流眼神,似有疑难,有的欲翻书。就在此时,我说: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好,这节课我们学习这一定律,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

3.利用问题性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所谓问题性教学,是指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然后师生一起去分析矛盾,揭示规律,答疑解惑。可以说,启迪思维是优质课的主旋律,而问题性教学则是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均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创设情境。启发询问。即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事先自己设计好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其积极思考,其次是分析矛盾,进行推理。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伴之以积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具体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从而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再次是揭示规律,答疑解惑。即在分析、推理的基础上,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解答老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真正成为有广博知识的未来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