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媒体时代的特征

自媒体时代的特征

时间:2023-07-11 17:3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媒体时代的特征

第1篇

【关键字】自媒体 体育受众 行为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形态不断产生和应用于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作为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在自媒体语境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特征。

一、自媒体释义

有学者曾将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的精英媒体;工业时代的大众媒体;信息时代的自媒体。①基于web2.0技术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人们已悄然走进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关于自媒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私人化、平民化、白手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产化的手段(如QQ、手机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亭服务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②“自媒体”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是超越旧媒体、新媒体历史跨度后,在演进与革新中,在渐变与突变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概念,涉及媒介的传播特性、传播模式,并在新型传播效果中,展示了颠覆性的媒体奇观和传播生态。③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笔者理解自媒体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又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前者是指可以为受众自主、自由、自发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媒介形式,这类媒介形式统称为自媒体,这类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受众在媒介使用权上的极大自主性,这是从微观的媒介形式层面来理解的;后者指受众利用推特、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进行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传播范式,这是从宏观的传播模式层面来理解的。

下面就以受众中的体育受众为例来具体探讨自媒体语境中,受众的特征变化。

二、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的特征分析

(一)体育受众相关释义

1、体育受众定义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④体育受众即体育信息的接受者或体育传播的传播对象。

2、自媒体语境中体育受众的特征

自媒体对体育受众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考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从体育受众的本身来看,本文试图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来分析自媒体带给体育受众的新的特征。

(1)体育受众心理特征

自媒体一方面从微观上改变着作为个体的体育受众的接收和传递体育信息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无数个个体的微小的改变聚合后形成规模效应,便会影响整个受众群的心理。在这里,我们引入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来具体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做了全面的概括。这个理论假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成本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缺乏有效表达自我意见和了解他人意见的途径,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保留自己的看法,为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他们在没有明确群体多数人的观点时,一般倾向于“沉默”。只有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他们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是舆论的一边倒,很难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意见。

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bbs,博客,QQ等,这些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虚拟或者隐匿的,这为他们公开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受众在接收相关信息后,通过自媒体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他们在心理层面不再迫于压力选择“沉默”,而是通过这些自媒体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舆论的形成不再是一边倒,而是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热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此事几乎是呈现一边倒的质疑和不解,仅有少数表示理解的声音。受众在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这一消息后,也许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而当社会上批评指责的声音大于理解和宽容的声音时,很多立场不坚定的受众便附和“多数人”的意见,于是,舆论便以滚雪球式的方式呈现出一边倒。在这种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受众自我的观点很难得到相应的表达,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受众只能接受传播者的意见。

(2)体育受众行为特征

第2篇

1.自媒体传播

1.1自媒体传播的种类

l.1.1  博客

博客就是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一个个人领域,在博客自媒体平台上大家可以以写日志的形式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上传照片、发表自己的观点等。通常这些日志也可以嵌人网络多媒体形式或者超链接形式,其他博主可以看见,并且能够互相留言和评论。

1.1.2  Qzone

Qzone是一个所有网民都常用的自媒体平台,其实就是通常网民所说的QQ网络空间。这个网络空间的功能与博客这个自媒体平台的功能大体相仿,这个个人主页空间是与QQ号绑定在一起的。用户将自己最近的状态与心情以日志的形式于这个平台上,还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音乐等与好友一起分享,深受QQ用户的喜爱。

1.1.3  微博

在这个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平台上,用户之间所的信息是可以相互转载、分享获得的,并且个人社区地组建是通过用户之间的WEB客户端实现的。比起博客客户端,其更具有书写性。

1.2自媒体传播的特征

    1.2.1主体的平民性

    如今这些媒体在一夜之间“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了每个公民自己的信息传播体。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通过网络自媒体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与声音表达出来,平民化程度很高。

     1.2.2方式的多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表达方式更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传播信息内容主要以图片或者文字的是第一媒体报纸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内容通过声音为载体的是第二媒体广播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内容主要以声音与图像的搭配来实现的是第三媒体电视的表达方式。

    1.3平台的开放性

   自媒体具有平台开放性,网民们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可以尽情地自由表达与展现自我,对使用的用户没有限制性的要求。

1.4表达的匿名性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都要经过记者、编辑的层层严格把关,并且均采用实名表达方式。

    2.自媒体时代的言论平台建设与管控机制

2.1强化自媒体主体道德自律加强

    对在校生的网络法制精祌和道德的教育,让其认识到公民在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时,有维护他人同样的权利的责任。加强法制、道德、理性等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既要保护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而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自由、宽容的网络生态。

2.2完善自媒体传播运行机制完善

    自媒体传播运行机制的重点是把好信息关,这也属于网络安全的范畴。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可以采用的方法:一是数据存取控制技术,通过辨别用户身份真假后,提示确认是否进行数据操作;二是网络安全性检测技术,在系统运行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防止不法用户主动跟踪或攻击,窃取数据等;三是有效性检测技术,在信息通讯过程中检测信息是否完整有效,防止被非法分子截获,并对信息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修改等操作;四是网络防火墙技术,隔离网络内外的一道有利屏障,以达到防止网络范围之外的威胁和攻击之目的。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普及,网络自媒体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法律具有强制性,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保障性。面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类违法乱纪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网络法制建设着手,加快网络自媒体道德建设的步伐。因此,相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要进一步加强与落实。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品牌设计;传播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品牌营销的传统渠道正在承受着严重的冲击,广播、电视、书籍、广告牌等传统营销手段逐步被淡化,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新的媒体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影响着品牌的设计与传播。传统的品牌传播策略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理念,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以适应新时期自媒体环境下品牌的营销发展。

1自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设计特征

1.1通过细致入微的互动沟通,实现品牌功能与美的融合

品牌一直是商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品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在自媒体环境下,怎样做好品牌设计,业界不同的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要想正确把握品牌的发展方向,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各种媒介,加深人们对于品牌的记忆。在品牌营销过程中,设计虽然只占据冰山一角,但是,对于品牌的推广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品牌设计是一种符号沟通,成功的品牌设计,是通过各种手段为人们打上品牌的烙印,通过细致入微的互动沟通,实现品牌功能与美的融合。招商银行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成功。作为一家商业性银行,招商银行的微博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不仅利用微博这一平台,理财、金融等银行产品的动态信息内容,还社会公益、社会热点等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热点方面的内容。另外,它还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吸引网友的关注,在活动中还有丰厚的礼品赠送。为了增进与网友的距离,提升网友对于品牌的认识,招商银行还利用互联网自媒体,与网友展开亲切互动,称呼网友为“葵花籽”,拉近与众多粉网友之间的距离,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已经不局限于被动的听取品牌的介绍,而是主动地对话交流,自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信息,进行互动交流,所以,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搭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也为品牌传播与推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2设计思维、创意要适应自媒体,注重自媒体的传播特性

如果没有载体,我们很难完成信息的传递。因此,自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对于品牌的推广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五官来完成。获得信息最多的,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来完成。因此,信息传播如果利用视觉、听觉进行传播,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氛围也会最广。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视觉、听觉的传播效应更是令人难以想象。利用视觉、听觉进行传播,离不开多媒体,尤其是当今社会,视觉信息与媒体是紧密相连的。任何视觉设计活动都需要利用媒体来展示效果。因此,在品牌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创意、表现方式更应该与所依托的媒体相适应。因为不同的媒体,其设计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影像媒体强调视听一体化,比较注重动态元素,如声音、音乐、动画等,给人营造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而传统的印刷媒体,视觉设计比较注重一些静止的元素;如图形、文字和排版等;因此,品牌设计与媒介的特性关系十分密切。在自媒体环境下,设计者在进行品牌设计时,也需要注重自媒体的传播特性,自媒体的传播特性是主动的、活跃的,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能够使品牌信息传播范围更广。以自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使品牌与受众之间距离更近,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公共的交流互动平台,品牌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受众,也增添了多聆听受众的机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品牌的设计形式,也要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思维、创意要适应自媒体,注重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以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感官,加深人们对于品牌的记忆,拉近品牌与受众之间距离。同时,在自媒体环境下,营造更多便于受众群体接受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展示效果。

2自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特征

2.1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树立良好的口碑

在自媒体环境下,为品牌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企业只需要在相关自媒体网络上注册自己的账户,就可以企业的信息,使用户了解自己品牌。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已经不局限于被动的听取品牌的介绍,而是主动地对话交流,现代品牌营销,自媒体已经成为重要渠道,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营销平台,为企业品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企业可以凭借博客进行品牌传播,自媒体环境下,博客是网络舆论潮流的引导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凭借这种网络交互性平台,企业可以培育忠诚的用户,树立良好的口碑,以达到极好的宣传目的。近些年,利用微博将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传播给网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微博这种营销模式,越来越受到众多品牌的青睐,在品牌的推广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企业都喜欢在微博中听众喜欢的话题,并在微博中与听众互动交流,以吸引更多听众,以此来达到营销目的。由于微博发展迅速极快,营销模式非常看重价值传递,如粉丝、认证、好友、名博等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营销效率极高。

2.2充分利用自媒体,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

微信不仅是互联网时代适应于企业品牌建设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还是自媒体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在微信上,无距离限制,用户通过安装移动客户端,就可以随时进行新用户注册,然后,随意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商家凭借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随时提供信息,推广自家产品,展现各种微动态。只要有手机、平板、电脑在身边,就可以随时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微信营销互动,已经成为自媒体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新天地。现在的很多品牌都充分利用自媒体,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如中国石油不仅专门开发了自己的视频网站,还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微博。在自媒体环境下,让群众及时了解企业相关动态,近距离了解企业品牌。目前,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利用微信来传播品牌,利用人们朋友圈的人际关系,进行品牌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企业能利用好这一资源,不仅有对企业的品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利于营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自媒体环境为品牌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通过自媒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根据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做好品来设计,实现与受众之间的良好沟通。以适应新时期自媒体环境下品牌的营销发展。

作者:高鹏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瑜萍,马尚平.品牌营销的自媒体渠道及其利用方法[J].中国商论,2016(22).

第4篇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为代表的自媒体与人们生活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的重要平台,大范围的网络舆情日渐形成新的舆论生态。因此,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的界定和特点

自媒体是公众基于互联网科技与全球信息体系相连之后形成的一种可以自行提供、分享他们自身事实与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核心是UGC(User Generates Contents)即用户制造内容,这种生产内容的方式使得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和平民化。自媒体由用户自主制造内容,因此具有毋庸置疑的自主性。每个民众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二是低门槛和业余性。数字技术给予了网民极大的传播自由度。大多只需要用户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就可以创办一个媒体了。很多自媒体用户还不具有准确描述事件的能力,甚至面对其他媒体上泛滥的信息也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三是传播效率高和交互性强。自媒体没有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增强。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每个信息终端的个体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平等控制信息的交流。自媒体的传播路径呈网络化分布,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特性

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民间舆论阵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基层一线的情况,但往往夹杂着谣言和不实信息。显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许多传统媒体舆情所不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的多元化。自媒体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编辑和记者,每个公众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碎片化、全天候的“人人即媒体”出现。这导致各类事件频频通过网络曝光、持续升温和发酵,而不少网络事件背后都存在一些推手谋划参与。

二是影响的广泛性。由于自媒体具有即时、互动、连通等特征,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自媒体的传播是空前的,公众在自媒体网络上的信息和表达的心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放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网络迅速传播,最终成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

三是表达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接收固定的信息,不能参与其中,没有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消除,公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公众可以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可以采用更加直接、轻松而非委婉的方式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自媒体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使得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更加可以反映民声,更加可以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生活。

三、如何做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工作

首先,打造互动平台提升政府形象。政府官方网站是政府的权威信息门户和动态资料库,是政府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政务公开、便民互动及收集网络问政信息的平台。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通过该平台广泛汇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反映民声、化解矛盾、服务决策、优化环境的目的,并使其成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社情民意网上通道。此外,要时刻关注网络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积极利用网络与公众对话,增强政府网站的权威信息、政策解读功能,引导网民理性探讨问题、表达意见。

其次,主流媒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要把握自媒体网络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积极走进群众,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议题,吸引公众参与到公共话语的交流中,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使自媒体网络舆情真正代表广大公众的心声,起到过滤作用。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风向标,要讲党性、讲政治、讲观点、讲时机、讲技巧,对不良信息进行规制和对网络谣言进行澄清。

第5篇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使用量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微博、微信等一大批科技时代诞生的网络工具越来越流行,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每天必用的工具。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自媒体”的界定

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2003年7月,“自媒体”一词首先被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两位美国学者所发表的名为“We Media”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该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软硬件平台的广泛应用,自媒体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当今时代,也被称作自媒体时代――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人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新闻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人人掌握着话语权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打破了既有的话语权垄断,颠覆了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理念和途径,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客观上提高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推动着社会生态的变化和发展。

2 自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的媒介和信息传播模式相比,自媒体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一方面,从传播方式上来看,自媒体凸显了社会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不同,在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影响着信息继续传播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在用户生产内容和创造内容的时代,自媒体可以使每个用户都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因而,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可以被扩大和延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互动和新信息的产生。在自媒体环境中,一个人的自媒体能和其他人的自媒体重叠,一个人群能和其他人群重叠。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可以使任意一条信息从理论上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信息一旦,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信息内容上来说,与传统信息经过一定的审核和提炼加工不同,自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出“草根性”和“碎片化”的特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即所谓“草根阶层”。他们大多带有着非功利性的特征,这使得他们的信息更有公信力,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此外,通过自媒体的信息容量较小,的渠道直接,有着传统信息传播媒介无可比拟的便利性优势,更迎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大众的阅读习惯。因而,自媒体信息更容易接受和广泛传播。

3 自媒体给传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来的挑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伴随着自媒体时代所成长起来的九零后、零零后等新一代中职学生,对个性的追求亦愈加强烈。中职的心理健康教学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首先,自媒体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课堂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绝对主导权,是教学信息的控制者和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项的不平等的传播关系,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但在自媒体的信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传播意义上,已经没有了根本差别,两者唯一的不同,只是教学组织中的角色分配而已。就教学的话语权而言,教师已经不在掌握着绝对的主导,并且既有话语权也在受到挑战。这或许是某些中职教育工作者感到不适的原因之一。

其次,自媒体环境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工作量加大。由于自媒体开放性的特点,传统教学的课堂情景预设受到了挑战。为了应对来自学生的挑战,重新获得课堂的主导权,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除了把握教材、开发课件、准备练习等传统教学工作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浏览热点新闻、从微博、微信和人人等自媒体中扑捉最新的网络热点,并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融合,使其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而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课堂上是不多见的。

最后,自媒体环境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管控难度加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遭遇一样,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课堂上的“传统媒体”――教师,也在受到以QQ、微博和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对“信息受众”――学生的争抢。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中“权威”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给课堂管控造成了压力。

4自媒体为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提供的新机遇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使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但它也给一般认为的“枯燥无味”的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方面,自媒体迫使心理健康课堂更加的接“地气”,这为改变心理健康课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条件。如前所述,为了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授课教师需要更加主动地关注网络热点、关注生活、关注与中职生紧密相连的信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与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另一方面,自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素材。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习材料匮乏、社会经验缺乏这一短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在过去,由于受制于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滞后和既有的新闻审查制度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尽管社会热点颇多,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关热点的受关注程度很低。自媒体由于其传播的优势,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社会热点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微博、微信等自由活泼的形式和生动平实的语言迅速扩散,这就摆脱了传统媒体视野下新闻给人的“高冷”面孔,成为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身边事,在客观上起到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长久来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也为他们将来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5 自媒体条件下改进既有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在现实条件下,要想使心理健康课更加吸引学生,作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对既有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变,以适应新时期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自我素质的提升上,作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加大自身的学习力度,转变旧有的“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共同学习的氛围。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自媒体时代,新的社会热点、新的观点层出不穷,所以,对社会舆情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正是心理健康教师所必须养成的技能。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认知难免片面,加上自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大多具有较重的主观色彩,此时的学生往往会缺乏信息的甄别能力。因而,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积极剖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第6篇

关键词:自媒体;多元传播;新秩序

一、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英文表示为“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里面,对其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人人、QQ、论坛/BBS等即时交流工具和网络社区都属于自媒体的范畴。

二、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及优势

自媒体与报纸、电台、电视、新闻网站等几大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媒体是一个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传播时效等,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

更重要的是,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言论垄断地位。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则将由传统大众媒体把控的话语权赋予平民,使广大民众能够以“草根”的身份吸引庞大社会群体的关注,更好地体现了民意。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传播个体都可以利用即时交流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随时随地地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中的一个或多个形式表达和传播具有自我意愿的信息。而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可以是下一个发送者,新闻的生产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不再有身份的固定和区别,记者和受众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与此同时,自媒体的高速和时效性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严格的制度流程规定,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会给受众。而自媒体的新闻不需要专业媒体机构运作,也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更没有规章制度约束,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新闻并互播。同时,任一传播个体都可以承担起记者的角色,例如近年来在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日本台风、美国森林大火等事件中,个体利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并在短时间内上传到网络,能够迅速得到平台数以亿计受众的关注,这种速度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自媒体成为时效性最强的媒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自媒体传播的缺陷

自媒体是一个由个体自产自销的共享媒体,虽然发展迅速并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但自身同样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1.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因为自媒体没有准入机制,致使它的新闻生产者的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自兴起之日,便有大量目的不纯的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另外还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植入、恶搞等内容,有的不惜炒作个人隐私,甚至恶意诋毁中伤他人等。准入门槛的消失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又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屏障。因此,自媒体的新闻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自媒体的监管和纠错机制尚需完善

微博、微信上信息传播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此前不久的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微信里一则“消防官兵死亡人数过千被瞒报”的假消息在短短几小时内阅读量超过几十万、转载超过十几万,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波动。尽管官方很快将假消息予以关闭,并针对该假消息进行了辟谣和解释说明,但官方微信的阅读量和转载量却只有寥寥几千,并且关闭假消息的做法引起了广大微信受众的不满。可见,由于网民们的猎奇心理、热血心理、跟风心理等,以及对新闻真实性的分辨率高低不同,导致他们转发信息时容易丧失责任意识;而纠错机制的滞后,也使得官方的解释说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致使广大受众对“消防官兵死亡人数过千被瞒报”这一假消息信以为真,在社会上造成了重大负面效果。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自身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但自媒体的创造性和覆盖的广度是任何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其所倡导的“我即媒体”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使受众更多地接触到最“原始”的信息;它所体现的平等、自由的观念,以及当前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大背景,都使得自媒体将创建出一个新的媒体秩序。

参考文献:

[1]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CSSCI学术,2006年

[2]张美龄.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李亚敏.重大谣言阻断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道德恐慌;后现代语境;大众传媒;受众

一、后现代语境下“道德恐慌”定义的嬗变

道德恐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意义,与以往研究者相比有诸多变化。后现代的反传统特征消解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传统文化和文化范式 ,作为消解现代的有力武器和推动力量,大众传媒首当其冲。如今,大众媒介文化往往也与这种后现代化不谋而合,尤其是通俗媒介文化逐渐走向低俗,充满了新奇、短暂、娱乐等元素的特点,反映出和后现代主义同样的特征。

而所谓道德恐慌,是指描述人们在对社会异常行为进行道德终极归因时,认为异常行为的增加是由于“道德”这种最高级的亲合力的缺失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 然而,后现代传媒时代的“道德恐慌”则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时代。它决不仅仅是由于“异常社会行为”的增加,出于维护现有秩序的动机而产生的“道德恐慌”。大众媒介的后现代性从社会文化结构内部及营造大众新的意识和话语上,都消解着真实社会的现代性。因此依赖在社会文化结构上的道德元素,也常常受到威胁和恐慌。

由此一来,在社会现实与虚拟图像等构成的现代媒介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后现代传媒时代的生存状态所导致的“道德恐慌”。文化失范所带来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对大众认同感的迷茫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产生更多不安、焦虑、失落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处于时代交替和技术告诉发展的断裂之处的人们,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社会秩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便往往造成信仰的缺失、认同感降低、道德的焦虑。

二、大众传媒对“道德恐慌”影响的持续性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网络媒体疯长时代的到来,一些学者提出在媒介环境下的“道德恐慌”已经有所好转,部分被贴标签的弱势群体也会利用自媒体进行辩论,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无论自媒体时代如何发达,议程设置理论下的媒介控制仍然存在,媒介根据自身组织架构和利益传播异化的问题也仍未解决,因此媒介责任感仍需加强。

(一)议程设置理论下的媒介控制依然存在

议程设置的开山之祖麦库姆斯早已提出自己的质疑。他指出,在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终结”的担忧中,有两个主要的假设有待检验。

假设一,许多人上网并经常到各种网站去寻求新闻、信息与评论。这个假说首先涉及到数字鸿沟问题,即当下社会中的信息富裕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异 。虽然现在网络普及率很高,数字鸿沟正在逐步克服,但它并未消失。同时,也有数据证明相对于印刷媒体,网络媒介的注意力甚至更为集中。

假设二,与人们接触各家传统媒介上大同小异的议程不同的是,人们在网络上接触到的议程会高度分散。 媒介融合时代许多媒体为在媒介经营中实现“整合经营”,便采用在不同渠道传播基本同样内容的方式,从而分摊新闻生产成本。然而,麦库姆斯认为这不过是在高度联合的组织结构中加入一套雷同的系统而已。此外,除了经济与组织因素影响网站议程外,新闻实践的职业规范也强有力地影响着议程。

(二)商业目的和意识形态控制导致的传播异化仍然存在

所谓传播异化,可定义为在传播过程中媒介为追求商业利益或制造意识形态等目的,以设定的媒介逻辑进行传播,并出现了道德丑化、社会暴力、危机化等传播现象。 传播异化带来的“道德恐慌”问题的主要归因仍在媒体自身。

首先,媒介为追求商业目的偏好越轨信息等负面新闻。媒介作为机构有自己的目标、规则、惯例及控制机制,除了为社会生产信息产品外,其自身运营是首要问题,具有商业属性。因而,许多时候媒介将自身出卖给了商家、企业,以消费主义、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解构着社会,制造“道德恐慌”的沃土。其次,霸权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介自有限。马克思曾将媒体与社会阶层相联系,认为媒介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社会媒介被控制在社会控制阶层的手中,媒体在这种主控结构中没有自,受到意识形态控制并企图制造共识。

商业目的和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大众媒介,当新闻素材满足于以上要求时,他们按照自身的媒介逻辑进行材料的组织、呈现,尽管用了不同的传播形式,但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自身机构的目标。如此一来,社会责任论对于大众媒介而言便形同虚设,由此造成的“道德恐慌”也必然只会有增无减。

三、自媒体时代受众对“道德恐慌”的影响

麦奎尔曾指出,新媒介,如计算机游戏与互联网,也会引发某种程度的恐慌,因为据称他们可能会对(年轻的)使用者造成毒害。 自媒体传播中受众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倾向、话题丰富性特征,以及面对社会问题争论所带来的群体分化,也可能造成“道德恐慌”的加剧。

(一)受众的娱乐化和主动性为“道德恐慌”制造机会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丰富而琐碎,文本碎化而随意,不具有权威性,传播具有娱乐性和主观性。默克罗比和桑顿曾说,大众媒体把道德恐慌当作普通的报导模式,在社会中煽动公众的焦虑;小众媒体激烈地反唇相讥,竭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文化群体…… 在中国现存的环境中,公民新闻、公共新闻发展缓慢,自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和受众心态的看客化,都预示着理论家所预想的“小众媒体激烈地反唇相讥”的状态是难以达到的,舆论大旗仍掌握在传统大众媒体手中。

此外,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工具的极大丰富,传播效率、速度、内容丰富度都得到了极大提高。网络,已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而对于有可能引起道德恐慌的负面信息,通过网络也扩大了自己的传播范围,提高了时效性。此时,受众的主动性为大众媒介提供了制造商业利润的话题和机会,增加了社会性事件引起“道德恐慌”的机率。

(二)受众的差异性导致的群体分化强化“道德恐慌”

根据社会差异论假设,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受众素质不同,个体受众对同一个社会事件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想法相对。置身自媒体时代,尤其面对社会道德事件和违秩序的问题,这种差异性可能因讨论的激烈呈现极端情绪,导致社会阵营的分化并形成强、弱势群体,而且在两者之间,也开始流行盖棺定论的“贴标签”行为。根据标签理论的界定,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成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标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不仅影响他人对一个人的看法,也影响该人的自我意识。 当社会控制文化也已受到后现代性特征的瓦解时,贴标签已不再是媒体、道德卫士的特权。

强大的“民意”在讨论是非、价值观问题之余,暗中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影响道德事件中的涉事双方。强势群体通过“贴标签”带给弱势群体的压力,也是现行媒介景观下的“道德恐慌”。这种网络上的民间讨论往往比大众媒介更偏激,讨论话题也会成为新闻生产线上的美料,加剧事件恶化和群体恐慌。

四、结论

在后现代环境下的大众传媒仍无法摆脱商业目的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媒体对于引发社会“道德恐慌”具有难以抹消的责任;而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主动性、娱乐性也预示着某种道德恐慌的危险。因此,弱势群体应防范这种“符号化”歧视,话语权的拥有者,也要警惕以“道德卫士”的名义对他人“扣帽”,进而减少道德恐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6]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砚议.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J].当代传播,2004(3).

[3][4]麦库姆斯,翻译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3).

第8篇

第一个对“自媒体”释义的是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两人,他们于 2003 年 7 月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对自媒体下了一个相对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基于数字科技强化及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开始理解他们如何提供并分享本身的事实及新闻的途径。”简单而言自媒体就是利用Web2.0 技术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自主信息的个体传播主体。同时,自媒体改变了长期以来由上而下传播新闻给受者的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开始角色转变,向点对点传播模式改变,并称之为“互播”。

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促进了媒体的变革,自媒体的诞生、兴起、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互联网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一)传播技术的先进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造就了自媒体。在Web2.0 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工具具有成本低、传播迅速等特点,任何用户可以轻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二)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自媒体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创建门槛低、操作简单方便,各行各业、平民阶层都可以是自媒体的传播主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媒体,表达自我、分享信息、彰显个性。

(三)可实现自发、交互、迅速传播。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忽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媒体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管理自己的“自媒体”。

(四)传播平台操作简单、应用广泛。无论是Linux 系统、Windows 系统、Windows Phone系统,还是Android 系统、IOS 系统、MAC OS 系统,也无论是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传播主体可以在这些多样化、广泛的应用平台上操作,注册申请,编写文字、上传音乐、编辑图片、视频,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媒体。

二、手机媒体传播模式

手机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又具有浓烈的人际传播特点,进而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性,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及集中,突破了传播媒体的泛传播模式。

在“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中,个体具备发送者和符号还原者双重身份。手机用户既可通过手机获得内容和信息,又可建立用户群体之间的人际传播途径。“把关人”权力分解出无数个人传播主体,既是多元而矛盾的主体,也是分散的主体。个体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并在信息接受者和发送者间没有其他人介入,信息发送、接收、反馈过程迅速快捷,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三、自媒体下手机媒体营销策略

自媒体时代意味着品牌不是最终控制舆论的导向的话语权所有人,受众也可以制作传播自己喜欢的内容。现在我们每天面临丰富的内容,受众可以在其中进行选择。而要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则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如今个性化、娱乐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点。作为第五媒体,手机已经超越通讯工具成为了集娱乐、时尚用品为一身的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娱乐营销的实质是采用娱乐为载体,在除价格之外的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产品策略上,引入各种娱乐元素,手机将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产品,而是能够提供艺术与娱乐享受的通信消费品。

第9篇

其实媒体本身虽然拥有社会公器的属性,其报道内容要求具有客观公正性的一面,这也是媒体组织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所谓的商业文章或许与这样的属性相冲突,却不去想一下媒体本身就是服务整个社会,用户受众是其用户、党派、商业三重服务对象的其中之一而已,并非其全部,而服务商业也是其基本特征。

无论是传统的大众媒体还是自媒体,其服务属性是伴随其诞生之日就已经天生具备的,因此无论其表现出如何商业属性,怎样商业信息直接服务商业对象是由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而是否,多少商业文章都是其属性定位决定的,每个媒体都拥有选择拒绝服务商业的自由,却并不意味着服务商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或许这才是大多数媒体的常规状态。

自媒体需要一次自我精进的历程

回望近30年来的市场化媒体的发展历程,关于媒体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诞生初期的一份媒体,在一方面采取各种促销手段抓发行,要发行量的同时,也往往采取诸多非常规的手段进行广告业务公关,任何一个在中华大地上萌生的市场化媒体(有时亦包含党报),或许都有“野蛮生长”的那么小段的成人经历,也必然经历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成人礼,或许更可以理解为一段“原罪”的历程,一种舆论监督与商业博弈的手段都或多或少的被使用。

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媒体,通过其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慢慢已经能够树立其自我的品牌,也使得曾经“野蛮曾长”的传统媒体有条件放弃曾经的非常规手段,一种洗白的过程不只在一个媒体出现,更带来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受到互联网新媒体冲击的今天,传统媒体的盈利能力和收入水平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行业发展表现为向下的发展路径,此时的危机时刻,被行业正规正统压制的所谓野蛮的基因又在其中潜滋暗长。

作为媒体从业者,有在体制内继续保持“兼职的专职”,也有独立于组织之外的“自媒体专职”,其群体的核心特征都是服务商业目的职业,这也是1.0时代的自媒体,也是自媒体萌生于传统媒体发展走向衰落之时,经历野蛮扩张的必经之路,或许这也是当下自媒体被誉为软文集中营的重要原因。

与传统媒体一样,当下的自媒体或许亦需要一次精进的历程,一次走向正轨的过程,一次洗白的洗礼,能否从软文集中营的安逸环境中走出来是其必须跨越的一步,是一次不得不做的升级精进的过程。

否则,靠吃传统媒体体量红利的自媒体总要面对坐吃山空的一天,当下的精进升级或许就是一次机会,无数的自组织是否具有行军蚁或者蜂群一样的协同性,向着共同的目标精进,而不需要一个有形的大脑的组织,这是横在每一个自媒体人面前的难题。

做媒体红利的坐食者还是做新生态的原著民

如果说今天自媒体群体的发展直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许也可以说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带来的自媒体群体享受媒体红利红利的机会,仿佛眼前浮现出非洲大草原上一头雄狮斩获牦牛饱餐一顿之后,群起围食而来的豺狗……

或许你我都不能否认,自媒体群体享受传统媒体被互联网冲击红利的现实,或许可以模糊认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冲击和实质性取代了传统媒体的某些功能,传统媒体广告主将广告费分成小份儿的营销费用花费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企业主的确认。

享受红利的自媒体或许应该看到曾经影响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带来的所谓泛媒化,去中心化、人人的力量在深深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将对自媒体的品牌影响和公信力产生第二轮的冲击,因为你毕竟是根植于传统媒体之上,如果没有区别于传统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之处,或许下一轮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你。

起早享受到第一轮自媒体红利的自媒体人,或许会迎来更多的自媒体人的冲击,先发优势和早起的红利将渐渐消失,僧多粥少的局面将在不远的将来走进现实,此时自媒体的稀缺性将不复存在,并且不能持续的历史原罪或许也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被当作优势,时空红利亦将耗尽。

自媒体的本质,是个体“信”品牌维护的工具

自媒体的核心本质更应该是个体维护自我品牌的工具,自媒体产品也是每个个体的即时更新的个人电子简历,其必然是辅助于个体树立品牌形象,维护品牌形象,确立专业性的基本工具,其最终的价值实现更应该表现在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变现过程,这种变现过程不仅仅是所谓服务商业的文章,或者是流量带来的广告,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商业文章已经成为一种海量信息,而分散后的互联网巨大流量在每个个体自媒体产品前都将失去意义。

所谓的媒体,一方面完成信息传播,实现其大众传播的功能之外,支撑其商业模式正常运作的或许不简单是广告盈利模式,或者是信息传播直接收费的模式,隐藏在这种商业模式的背后是一个“信”字,这个“信”是媒体之所以为媒体,而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媒介”介质的根本标志,就如人类区分于动物的那些本质特征一样。

曾经传统媒体的发家史或许可以通过野蛮生长、变身洗白的过程完成“信”的确立,而在移动互联网当下用户体验至上,在聪明的用户群体面前,曾经传统媒体发家所用的一切方法是否在当下继续被有效使用或有变数。

就是传统的门户网站,其商业根基的核心在于游戏或者是所谓的增值服务,纷纷占据7成以上的营收比例,门户网站更多的应该被定义为游戏公司,而非所谓的门户或者是互联网公司,然而门户网站作为企业的自媒体平台,其确立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成为其重要的营收工具,也是其游戏业务实现这种平台和品牌价值变现的基本辅助工具。

自媒体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当下的发展状态描述上,都是传统媒体一种自组织形式,而真正的自媒体或许在组织根基上体现互联网泛媒化趋势的影响,回归个性化的思想和观点的表达,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信”品牌维护基本工具,而不应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确立在新闻信息的报道,或者是简单商业新闻的报道。

第10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图书编辑;数字出版;角色再定位;能力拓展

自媒体时代是基于现代网络环境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媒介时代,以个人传播为主,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实际运用的手段具有现代化和电子化特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冲击,传统阅读习惯和阅读生态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出版产业有待积极寻求改变,对图书编辑进行角色再定位和能力拓展,以更好地应对自媒体时代所造成的冲击。

1自媒体时代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冲击

1.1面临数字化挑战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数字化挑战,尤其是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公众也对网络产生较强的依赖性,纸质阅读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社会群众在阅读生态以及阅读习惯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业风光的背后却是心酸,正在走一条下坡路。由此可知自媒体时代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传统出版业面临着数字化挑战,未来如何发展,是传统出版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1.2图书编辑自身存在的问题图书编辑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个人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信心、责任心以及工作状态等要素都是影响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自媒体时代下图书编辑整体环境发生一定转变,这就使得部分编辑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上缺乏信心,面对图书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图书编辑预感到行业危机,工作状态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也不可避免地给图书出版行业造成一定制约。与此同时,图书编辑的日常工作涉及到组稿、编辑加工整理、策划、营销等环节,工作强度较大,由于受到自媒体时代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图书编辑的待遇不如从前,责任重大且自信心不足,使得在图书出版工作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图书编辑的实际价值而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图书编辑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自媒体时代下图书编辑工作不仅要具备传统出版专业知识,还要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具备现代化的数字出版理念,逐步锻炼为兼具宽度和深度的综合技能型人才。由此可知,传统图书编辑只有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的储备,实现技能的整合,才能面对自媒体时代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冲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图书出版行业的不断进步。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比较鲜明的影响和冲击,为更好地顺应时展潮流,图书编辑应当准确把握自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之间的差异,并实现角色再定位,以便更好地开展图书出版工作。

2.1编辑能力的转型编辑能力的转型是自媒体时代下图书编辑角色再定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更新及传播的速度较快,网络环境特殊,这就对图书编辑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想观点和信息捕捉上。因此自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角色再定位,应当以实现自身编辑能力的不断强化及信息收集整合能力的转型为基础,对读者的需求要把握精准,灵活组装内容资源和素材。在选题策划、信息整合及挖掘读者兴趣点方面,做到以现实为依据,以有深度有内含的原创为核心,真正实现图书编辑的转型,更好地适应自媒体时代对图书编辑的多元化要求。

2.2图书编辑工作重心的转变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图书编辑的工作重心在内容载体、阅读习惯、出版形式、传播方式上发生着变化,图书编辑已不再是传统媒体条件下的文字编辑,传统编辑的埋头苦干,保持被动形象已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而是要转变为能够把握读者的阅读口味,正确引导作者和技术人员,研发出好的数字阅读产品,引领读者的具有职业敏感性的编辑。尤其是当代,信息更新与传播速度快、敏感度高,网络信息量较大,读者在信息选择上面临一定困难,这就需要编辑结合读者需求对不同类型的素材要快速地加以科学化分类整理,策划选题并进行编辑,以满足信息的及时更新,读者随时集中阅读及深度理解的需求。因此,图书编辑在角色再定位的过程中应当实现编辑工作重心的转变。

2.3编辑理念的转变为更好地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应当以编辑理念的转变作为图书编辑角色再定位中的重要环节,提升图书编辑的经营理念与全球化理念,更好地应对自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服务趋势,坚持与时俱进,以满足自媒体时代的多元化要求。

3.1增强图书编辑的敏锐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时效性,同时编辑的敏锐性也明显增强。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图书编辑的能力拓展,应当注重培养并锻炼编辑的敏锐性,依据读者需求做好稿件的鉴定和选择工作,在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同时,传播作者思想观点,并保证图书编辑质量,可以说是多措并举。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量不足,给图书编辑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制约,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信息量充足且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对图书编辑人员的敏锐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需要其具备网络信息提炼、选择、辨真伪能力,以保证所编辑信息的可信性和实际价值,从而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2增强图书编辑的专业素质与综合技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图书编辑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角色再定位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图书编辑的自身修养,全面提高其专业素质与综合技能。也就是说,自媒体时代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化,要求编辑一定要熟悉了解互联网、数字出版相关技术,以及可以利用的新技术,并将其与内容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图书编辑的专业素质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计算机水平的提升,并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知识作为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确保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受众关注点,策划选题并开展高效率的编辑工作。也就是说,全面提高图书编辑的职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信息敏感度,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数字设备做好出版工作,以更好的适应自媒体时代下对图书编辑的多元化要求,紧跟出版市场潮流,为出版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3.3培养图书编辑的创新思维为更好地适应自媒体时展要求,应当在图书编辑角色再定位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可行措施培养图书编辑的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图书编辑能力的有效拓展。具体来讲,在自媒体时代下,应当对现代多元化介质加以科学化利用,包括微博、论坛、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了解读者的关注点,特别是以优质内容和技术呈现形式,引领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趋势。捕捉读者释放的信息,通过思想的碰撞和言语互动,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图书编辑的创造能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增进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图书编辑与公众之间积极开展互动交流,是了解受众需求及读者关注点的重要方式,为读者意见的发表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可以说是实现双赢。因此图书编辑在角色再定位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强化专业素质并拓展自身综合能力,并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以微信、微博、论坛等方式与读者进行高效沟通,了解读者需求,深化稿件内容,在此基础上科学化发掘资源,保证图书编辑选题质量。要准确把握自媒体时代的多元化要求,全面提高图书编辑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推进图书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对图书编辑的多元化要求,应当实现图书编辑角色再定位,并从专业素质培养、综合技能训练、敏锐性锻炼及创新思维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拓展图书编辑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满足自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行业对编辑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图书编辑的自身价值,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运红.新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职能拓展[J].吕梁学院学报,2015,5(3):95-96.

[2]孙振波.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角色转型[J].科技传播,2016,8(7):52-53.

[3]萨疆.浅谈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角色定位[J].大陆桥视野,2015(20):5-25

[4]张自然,孙宇.“互联网+”时代策划编辑角色再定位与素质能力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6(5):56-58.

第11篇

关键词:微博客;服装评论;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87-01

自微博客正式引进中国以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迅速攀升的用户数量引发了一场“微革命”。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网络形式,微博客可以说是微博不“微”,力量巨大,随之而来的“围脖文化”也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最为热门的话题。

微博客(MicroBlog),简称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是一个中国式的词汇,但这种互联网产品原型是美国的Twitter,用户在140字内发表信息,而这正是一条手机短信的信息长度,它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形成一种最简洁的互联网和手机的交互,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可以嵌入其中,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平台。所谓服装评论,是指评论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针对服装相关的各类现象、问题、事实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介绍性、思辨性、描述性的论述形式。服装评论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时尚的自由的应用文体的姿态出现的,它的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不仅有纸质媒介的传统传播方式,还有电视媒体,以及各种互联网所具备的交互平台。

在微博客风生水起的今天,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交互方式,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体力量,微博客正以其“微薄”之力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也为现代服装评论赋予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

一、即时的高效。网络评论一直以来都具有其他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信息传播快,时效性强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微博评论自然也继承了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并且更上一层楼,因为微博客不仅可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最重要的是它打通了从手机到互联网,也许你不会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出门,但是你一定会带着手机,这一点变化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使得微博评论的时效性比起传统网络评论又有了巨大的飞跃。现代服装评论往往是与当下的时尚风潮和热门的新闻话题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它讲求很高的时效性,利用微博客发表评论,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没有了传统媒体评论所需要的制作周期、截稿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口号那样“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 例如有一场服装秀,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手机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而你只要动下手指便可以观看或者发出评论,这就是“微博速度”。

二、简约化的传播。微博短小精悍,以140字为限,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也带来了媒体内容、传播形式的深刻变革,继而对传统媒体造成现实的考验。在动辄上百万的微博粉丝面前,传统媒体奋斗了几十年的发行量、收视率明显处于弱势。面对微博的挑战,传统媒体积极融人其中,把微博作为辅助传播渠道。不论是历史悠久引领世界流行风潮的《Vogue》,还是针对时尚年轻人活泼无厘头的《昕薇》、《米娜》都在新浪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都积极快速地融入了互动互融的新业态。微博的这一特征,也使服装评论的写作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它促使专业服装评论人员要写好短评论,在快速即时的短新闻面前应力求将评论写得短些、再短些,不仅要短而且要契合实际要有风范、有深度。

三、自媒体的开放。网络评论与传统评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与传统评论相比,网络评论往往更能跳出评论写作的固定模式,个性化突出。微博客在形式上说是一种自媒体的媒介形式,这种形式为网络评论的开放性又带来一场变革。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联合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体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在微博中,所有的用户扮演着媒体与信息受众的角色,也就是“草根话语权”,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传统媒体当中的服装评论者主要有专业的业内人士和一些边缘人士,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以我,这使得各路评论铺天盖地海量化的袭来,一方面它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但另一方面,很多普通大众水准不高,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往往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堆没有专业价值的评论甚至有的会混淆人们的视听。

今天,微博客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带给我们方便之余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借助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下的现代服装评论也将会成为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戏曲;网络传播;新媒体平台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心理需求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戏曲作为长期浸润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古典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因传统话语与现代观念的断裂而囿于困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戏曲艺术不断地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逐渐调整其原有的艺术语汇与程式,从而打破传统戏曲在传播中的困境。因此,探讨融媒体环境下戏曲的网络传播问题对未来戏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网络时代下的戏曲艺术传播特征

作为一种植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中国戏曲的发展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吸纳着多方面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古典意味浓烈的审美文化特征。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戏曲艺术不仅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展,还面临着现代审美娱乐文化的冲击。面对戏曲在不同语境中的形态特征,学者施旭升曾指出:“戏曲,从古老的驱傩仪式到勾栏瓦肆的表演,再到现代剧场式的演出,都体现出不同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中的形态风貌和审美文化的定性。”①如今,在融媒体的生态坏境下,“由于其强调的是媒介融合、技术整合与信息资源共享,强调用最经济的方式传播信息”②,因此,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新媒体技术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类型大致分为专业的戏曲网站、流媒体平台、自媒体频道等。以昆曲为例,其在互联网上拥有中国昆曲网、上海昆剧团、昆曲大雅等多种类型的网站,受众可通过官网查询,直观、深入地了解到戏曲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而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与接受的效率。除此之外,移动终端软件的兴起也对戏曲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多媒终端打破了戏曲观演的时空局限,各大流媒体平台与短视频App的兴起使得受众可随时随地观看戏曲演出而无需走进剧院。戏曲主播的入驻更是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实现粉丝圈层的跨越传播。其次,除了戏曲剧目、唱段的展示外,从文本层面来看,相关资讯也是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戏曲资讯的整合化也成了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现代传媒生态与信息产业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在融媒体的环境下,戏曲资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当前的流媒体平台不仅存储着大量珍贵的戏曲资源,而且还分门别类地对戏曲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受众可通过页面中的导航栏便捷精准地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戏曲。更重要的是,网络传播中的超文本链接功能让受众只需点击页面中的文字或图片,就可多维度、立体化地查阅到当前戏曲的详细资料。例如,在“中华戏曲”微信平台中,点击文章末尾的超链接文字便可直接跳转到详情网页中进行阅读或观看。因此,网络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不论是广播戏曲、电视戏曲,还是电影戏曲等,都可通过媒介完备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戏曲在传播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最后,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创作者与受众的交互性特征。在互联网语境下,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为其搭建了便捷的参与互动平台。因而在公共话语得到满足并拓展的同时,戏曲自身的传播力度也得以扩大。在如今消费主义所宰制的现代社会下,詹金斯提出了“参与式文化”的概念,指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受众的互动、参与现象。戏迷们不但可以积极参与到各戏曲平台的评论区、论坛中,还自发地建立起戏迷的交流群,线上线下形成粉丝联动效应,戏曲也在大众自来水式的宣传中实现了最大化传播。更重要的是,受众还通过自媒体平台上传个人创作的戏曲作品,根据自己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发表观点。这种传受双方的身份转换也极大满足了受众的社交诉求,使得个人单向接受演变为参与式文化下的集体狂欢。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戏曲形态

(一)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变化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拓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重塑了戏曲的表现形态及审美特性。一直以来,戏曲追求的是一种虚拟性、写意性的空灵意境,正如以往受众大多根据戏曲舞台上现有的布景装置,在头脑中二次加工完成对舞台空间的真实再造那样。而数码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使戏曲舞台无限逼近现实空间,还可以结合音效、光影、虚拟的视觉影像等,将戏曲舞台营造为一个无限延展的演出空间。例如,由网络小说《悟空传》改编的粤剧版《梦惊西游》,在武打场面中将电影音效作为背景音乐,烘托出气氛的紧张激烈。跨界融合剧《弘一法师》通过新媒体技术打造三维影像,模拟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光影的运用也充分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除了对舞台空间外延的拓展,新媒体技术也对戏曲演员的表演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中国戏曲学院出品的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结合技术创作出“梅兰芳”先生的虚拟人物形象,将其通过屏幕置于舞台空间中,使得戏曲演员在一个多维立体的环境中表演,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及视觉享受。学者周雪曾指出:“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在舞台戏曲艺术领域,多媒体从最初作为资料展示的一种媒介发展成为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效补充。”③同时,戏曲艺术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展现的审美形态,正应和了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媒介奇观理论”。他认为通过场景奇观、言语奇观、偶像奇观三种方式,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消费主义和商业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为受众在剧场营造出虚拟与神话的梦幻体验,虚拟戏曲演员也满足了受众对于梦想与奇迹的想象,“梅兰芳”先生的虚拟影像正是弥补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见到他的缺憾而受到热捧。从这一角度来说,新媒体戏曲的视觉奇观也会吸引大批受众走进剧场领略传统艺术的别样风采。从创作层面来看,为了契合青年文化认同以及受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传统戏曲也实现了传统表述方式与年轻语态之间的转译。如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突出情感主线,通过“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实现传统剧目的青春表达,再加上年轻演员在戏中的精彩演绎也满足了新生代受众的审美心理。

(二)传统戏曲新媒介传播的现实反思

现代传媒的兴盛带来大众审美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戏曲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创新了传统的表现方式,而且还构建出新的舞台样式,大大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戏曲的舞台美术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凭借震撼视效的演出效果,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而得以广泛传播。学者刘建曾指出:“现在戏曲舞台美术中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如激光技术、虚拟显示技术以及柔型LED技术等。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戏曲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美感。”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网络传播为传统戏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需要警醒的负面影响。在当今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戏曲在网络传播批量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向大众化、平面化迈进。在此大背景下,传统戏曲在场的、不可复制的传播方式演变为一种可大量复制无需在场的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欣赏到戏曲演出,戏曲艺术由原本精英文化的高雅艺术逐渐消解为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大众消费品。而读屏时代下观众与戏曲舞台审美距离的消失也使得传统剧院的观赏仪式感不复存在。简而言之,新媒体戏曲的审美日常化只是将这种区别于以往媒介所形成的艺术语汇以一种“在场”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不过这种存在是以传统戏曲艺术“灵晕”的消失为代价的⑤。因此,戏曲艺术如何在保留本体形态的前提下,依托于新兴技术实现破圈传播就成为今后创作者亟需思考的方向。另外,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语境中迎合时展趋势,更倾向于碎片化的表现形式。短视频App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影视艺术的发展,这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短、平、快的传播特息相关。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都开设有专业的戏曲频道、戏曲话题以及戏曲爱好者的个人账号,传统戏曲在这样的传播载体中被肢解为不同的小片段。在传播过程中,官方生产者往往会根据戏曲中的名家名段进行筛选,而自媒体戏曲创作者却会不加选择地上传自己录制的戏曲片段,导致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质量呈现良莠不齐的态势。一言以蔽之,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特性虽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但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自身的完整性被割裂,从而消解了传统戏曲的严肃性。在抖音平台中的河南移动戏曲频道官方账号“移动戏曲频道”,点赞数以及播放量较高的置顶视频都是时长约几分钟的名剧选段,虽然进一步扩大了戏曲名段的影响力,但也将更多的小众戏曲变为沧海遗珠。戏曲作为一种古典的文化样式,在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入过程中,将自身的审美娱乐性加以放大,虽然加速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变,但在大众传媒以娱乐性为导向的意识形态下,戏曲自身所负载的精神境界、审美品格被不断弱化,难免会造成戏曲艺术内在精神的丧失以及表现形式的贫乏空洞。因而,传统戏曲在传播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转化,如何在不断纳入新形式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本体意涵,亟需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的语境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对其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传统戏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戏曲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症结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为传统戏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好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实现传统戏曲的良性发展,是当前传统戏曲网络传播的肯綮所在。

注释:

①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②金菊爱.新媒体时代若干媒体新概念辨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01):83-86.

③⑤周雪.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