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保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时间:2023-07-11 17: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第1篇

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具体可以分为界面层、组件层和数据服务层三部分,分别由客户机、应用服务层以及数据服务器实现。界面层主要是收集征收、核发、综合以及财务子模块的信息。在变更用户接口时,只需要改写显示控制和数据检查程序,不影响其他两层。检查的内容也只限于数据的形式和值的范围,不包括与业务有关的逻辑处理;组件层则需要处理各种逻辑业务,同时将各种信息反馈给客户界面层以及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在设计过程中组件层包含确认用户对应用和数据库存取权限的功能以及记录系统处理日志的功能;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库数据的存取操作。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提出的SQL申请,完成数据存储、访问以及完整性约束检查等工作。整个组件层是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用于处理社会保险的各项业务。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接收相关的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接收基本信息,例如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业务信息按照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例如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医疗管理、补充医疗管理、失业保险管理、代收代缴险种管理、系统维护以及辅助功能等。

2医疗管理模块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参保人员和根据相关规定享受特诊待遇的人员进行医疗管理、对医疗保险老账户进行管理。主要功能有变更审理、IC卡管理、老账户的继承转移、数据传输、待遇审核、医疗费用偿付以及查询统计等等。针对具体的医疗特点,设置人员医疗证、病历本、IC卡的办理、封锁、换发等一系列操作。根据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对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和对医疗单位进行月偿付、年决算管理,年初给付医疗预付金,对个人垫付部分则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提起那支取或者年末一次性支付。对医疗保险老账户进行继承或者转移操作,对特诊人员进行医疗费的报销冲减,与医疗单位进行变更、封锁以及就诊数据的数据交换,根据医疗服务的要求,随时检索出用于服务检查或者其它方面要求的相关信息和统计数据。

3补充医疗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在职员工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偿付限额时,补充医疗个人负担部分也可以用于冲减医疗老账户。因此,补充医疗管理的功能包括变动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4失业保险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失业保险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变更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5代收代缴险种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代收代缴险种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代收代缴险种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变更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6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是变动接收审理包括变动手工接收、审理、企业基数的上报和调整以及相关变动信息的调整、变动报盘接收、各个险种与上月增减变化情况检索、接收社会保险年度的个人缴费基数、企业生成各项缴费表格、接收处理基本医疗就诊数据、各个险种实缴维护、用户管理以及各项参数的维护功能。可以说系统维护是整个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基础,没有这一模块的变动审理、数据接收等操作,其他例如待遇变动、应缴、拨付的核定就会因为缺少相应的数据信息,而无法正常的开展下去。

7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主要负责修改口令、登陆注册等管理系统常见功能,内部信息服务、工作联系电话、人员基本信息查询等自行开发的便于日常办公管理的功能。内部信息服务提供了各业务人员通过保险处局域网进行业务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工作联系电话则提供了业务人员与基层单位的联系渠道;人员基本信息查询提供了业务人员根据不完整信息,在人员基本档案数据表中检索出满足条件的人员。

8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 管理信息化;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

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绿林,李绍华. 医疗保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3.

第3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 强化监管 医保基金 安全运行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为核心,辅之大病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低保职工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新型医疗保险机制逐步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以下方面论述了医疗基金的科学管理和监管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建章立制,强化协议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从医疗保险运作以来的情况分析,降低医疗费用仍有很大空间,所以,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协议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事先监督、量化指标、科学指标体系、强化协议考核,通过协议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行为,做到“四个结合”,即一要将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有机结合,强化协议可操作性;二要将诊疗规范指标和合理用药管理指标有机结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要将控制费用指标和减轻个人负担指标有机结合,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四要将事先控制和事后违规处罚有机结合,强化协议考核力度,重点抓住目录内药品备药率、药品费用占比、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人次均费用增长率、住院率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行为。

在管理上要努力实现联合监管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作用,强化考核;二是建立一支业余社会监督员队伍,加强日常监管;三是联合卫生、药监、物价、财政等部门进行联合监管;四是加大对参保职工的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医疗保险,支持医疗保险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要逐步改变从医院临床一线提拔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管理经验的传统方法,调整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强化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保险管理人才队伍,这对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政策研究,针对医疗保险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手段,同时又要避免僵化管理,努力实现医疗保险网络准确性、规范性、稳定性、安全性、连续性的质量要求。首先要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信息系统建设,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参保职工医疗处理系统,让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清晰化,堵塞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检验、检查的漏洞;其次要实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实时联机,保证信息的及时、安全、统一和联网运行,使转院、转诊、异地就医等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疗保险费用审查的要求;再次是要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第四是要建立参保人员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和管理。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要强调系统设计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代码,同时要注意系统软件的可操作性和界面的人性化。

四、科学结算方式,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科学合理地结算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险基金正常使用和运行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合理利益的原则,探寻不同的结算方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保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支付的医疗保险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服务相对等,即物有所值。通过实行全年总额控制、每月定额结算、年终考核决算、结合单病种结算、均值管理等复合型的结算方式,及时调整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结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和安全以及医疗保险患者应享受的医疗待遇。在结算中,对于大额医疗费用要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定期评审大额医疗费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同时定期公布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有关费用情况,强化社会监督。

五、加强沟通,注重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间的配合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是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注重与它们的配合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一方面在政策制订前要注意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及有关方面的意见,确保政策准确到位;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中要经常深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强化考核,确保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医疗保险的共同管理。

六、坚持“三改并单”,强化和完善医疗服务的管理

要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协调配合,围绕三项改革的总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三项改革的整体统筹推进。首先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选择上,要根据参保人员的人数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比例。其次要进一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强化、细化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协议和管理措施,严格药品费用的合理占比。再次是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基本费用监管时,要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管理,立足于既方便参保职工就医,有利于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发展,又有利于基金安全运行。

第4篇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作用分析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作为劳动者个人,具有生、老、病、死等不可抗拒的天然风险,作为企业劳动者,具有失业、工伤等难以预料的偶发风险。现代社会通过社会保险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个人风险转由社会共担,从而达到保障社会个体工作生存基本条件的要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为了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工作主动性,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社会保险作为保障职工福利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如何发挥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分析

1.1加强员工激励,体现职工价值

在现代企业,企业员工已不再是企业的外在雇佣力,而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必须造就员工内心的主人翁观念,创造企荣我荣,企损我辱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职工的福利,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让其更加专注于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树立社会保险是企业发展生命线的思想,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1.2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提高全员利用效率

企业生产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员职工的总体合力,社会保险维护的是职工全员的福利,体现的是职工的切身利益,给企业职工心理带来了安全感。同时企业效益又是职工福利的来源,通过社会保险的载体可以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消极怠工的几率。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在企业发展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员工社会保险缴纳基数的调整,从而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1.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但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员工跳槽频繁,管理和约束难度大。社会保险是一相延续员工终身利益的大型保险工程。职工要获得最大受益必须有为企业持续服务的工作经历作为保障,同时也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基数作为依据。因此,跳槽频繁的员工往往造成社会保险的严重损失,这对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影响较大。因此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社会保险执行记录,将大大降低职工跳槽无序流动的可能性,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4借力社会保障,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意外负担

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其保险性质的社会特性,资金来源社会统筹,个人、企业、国家按比例分担。由于任何企业都不能保证本企业不因意外事故或原因引起额外的赔偿和损失,这些损失往往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社会保险恰恰提供了一个缓冲器,它从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对企业职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其他许多本应该由企业直接支付的项目也转为保险支付,很大程度地减轻了企业的直接经济负担,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

2目前企业社会保险存在问题的思考

2.1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管理水平偏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虽然有社会保险管理这一内容,但相关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缺乏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2.2缺乏人本主义观念,对社会保险重视不够

我国企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偏差,过多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缺少全面分析意识,在管理中缺乏人本主义观念,轻视社会保险的作用,工作中难免疲于应付,缺乏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管理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发展方案的制定和规划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必须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和计划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质量,为企业职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但目前我国企业社会保险意识不强,管理力度弱,人员不到位,对社会保险的长期发展缺乏总体方案和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极不完善的状态。

3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1加强人才建设,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首先要有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人才建设上,必须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社会保险管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必须重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只有管理人员到位了,工作才能开展到位。

3.2树立社会保险是企业生命线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在企业内部加强社会保险意义及作用的宣传,让企业从领导到员工每个人都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社会保险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员工的生存线,没有社会保险的健康发展和推进,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管理在企业内部得到积极响应和配合,全面推进社会保险事业。

3.3制定企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总体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制定企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上,一方面考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力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方案,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基层社保经办机构;思考;建设;途径

加强对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建设工作,使其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这样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就可以有效的将自身的职能发挥出来,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安宁。本文作者积极对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现实情况进行思考,发现其能力上存在很大的欠缺,例如信息化构建的力度相对缺乏,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以及运行的机制过于陈旧死板等。作者在本文中列举了目前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并积极思考,归纳出一些使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得以有效健全以及提升的途径。

一、解析当下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的“投保”意识日益强化,此时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程,社保事业逐渐向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镇街基层群体迈进,范围的扩大使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发明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此时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运行的效率以及服务的质量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中。

1.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工作力度薄弱。如果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办理工作在信息管理的体系中运行,那么此时的业务就会实现规范化的发展目标,当然与此同时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也在严格的监督管理中运行发展。但是我国的情境不容乐观,大部分经办机构并没有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换句话说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工作普遍落后。此时经办机构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统一的整合以及管理,分散管理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办信息资源互相渗透的脚步,此时资源共享的目标很难落到实处。尽管有些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已经加强了信息化系统能力的构建工作,但是信息化体系各个细节之间紧凑性不高,是对使用权限这一方面做了限制,在这种情形下,经办机构各个信息系统实现相互交融的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有些社保信息资源多次被建设,致使信息化资源的达不到有效利用以及合理分配的目的。

2.缺乏完善的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机制。目前群众对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认识度以及重视度缺乏,是因为经办机构名称不一致的缘故,例如重庆市北部新区社会保险局作为社会保险局的医保经办机构又名为萍乡市医疗保险管理;重庆市江津区的社保机构叫重庆市江津区社会保险局,医保经办机构叫重庆市江津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最终会造成财政资金利用不科学,资源短缺以及经办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

3.工作强度大,机构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目前我国人民“参保”意识不断提高,参保人数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动,此时经办人员的工作量加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我国大部分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处于超量符合的工作模式中。但是此时经办机构的经费投入却处于不变的水平中,在这种模式中经办机构的硬件建设相对匮乏。除此之外经办人员大多数为事业编制的,他们认为这一“铁饭碗”不会丢掉,此时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致使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办理以及财务资金管理的工作效率一直低迷。其实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牵连着我国社保事业发展的优劣程度。

二、通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能力建设力度

社会保险机制是经国家批准后颁布实施的,它是对那些残疾、失业、工伤以及劳动力缺乏群体的经济补偿。因此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在能力建设的工作中应该巩固以及落实我国党的执政基础,践行党的政策路线为我国基层群众的基本生活,例如饮食、衣着、居住环境以及交通运用等方方面面提供基本的保障。这就需要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在能力建设的进程中处理好经济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生活模式做出科学有效的调整与组建,例如对失业以及下岗的群体,确定他们拥有一定劳动力的前提下,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职位。总之只有在学习以及巩固我国党的执政基础,明确我国当对社保工作提出的政策方针,那么此时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能力得到高效的构建以及大幅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基层社保保险的覆盖率愈发蔓延,基层群众对经办机构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参保的金额增长带动了经办机构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基层社保保险管理的制度

完善基层社保保险管理制度,首先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理念,继而改善保险管理机制的基础条件,即必须清楚的理解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设置以及发展的性质。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建,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的扭转,从最初的社保公司转化为具有差额拨款特征的事业单位,最后演化为全额拨款属性的事业单位。当性质不断的优化,我们可以间接的得出结论:基层社保保险管理制度得到调整以及改善。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社保资源进行整合管理的途径使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得到强化,这就需要在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下,对社会保险费用征收的机制进行改革,此时税务管理部门以及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共同参与进对社保资源整合的工作流程中。在这种模式下,社保经办机构能够精确的确立参保人数以及有关事业单位缴费系数,在税务机构的配合下实现有的个体缴费部分可以通过事业单位代缴的目标,当然参保个体也可以不采用上述的缴费途径,自己亲自到社保经办机构的财政部门自行完成参保的缴费工作项目。

四、提升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的影响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而他们工作能力的水平又与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状况产生牵连。社保业务办理以及窗口的服务单位就是社保经办机构了。因此在此工作的人员承担的工作压力以及职责是重大的。

为了有效的提高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使他们树立以及健全为参保居民全面服务的观念,在经办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办理的工作中对其实施现场管理的机制。当然仅仅做到上述两点是很难提升全面提升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对其进行长期且定期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对近阶段经办机构事业发展的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当然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知道了长期发展规划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积极鼓励基层群体选择金额大的投保层次,大力宣扬“多投入,大回报”的参保理念。其次考核机制的确立使工作人员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最后对于那些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短缺的经办机构,可以通过招聘的形式保证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总之,通过提升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渠道,可以使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能力提高层面与档次,此时经办机构的资源得到优化以及运用,推动了经办机构事业发展的进程。

五、结束语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确立使我国参保人员的基本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它为我国和谐社会以及小康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力度是义不容辞的,做好信息化体统的建设以及升级工作,在工作流程中落实管理机制,另外在素质高,技能强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相信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提升是指日可待的[3]。

参考文献:

[1]杨飞.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与生活,2014,

第6篇

关键词:数据信息 医院医疗保险 医护 患者 信息技术问题与措施

当前,医疗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全面化发展的重点,当前大多数医院都将医疗定点与自身费用管理体系有效的结合,在实现减轻患者负担、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医院高质量经营及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前提下,想要实现医疗保险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数据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1 信息技术在医疗保险业务当中的应用

1.1 全面的参保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

过去的医院就诊环节较为复杂,人员的医疗保险信息以及治疗信息查询较为繁琐,甚至有的没有记录,这毫无疑问减慢了医疗就诊的速度,同时患者的相关治疗记录也不可考[1]。因在数据信息的建立中,信息数据库记录并保有所有涉及治疗的参保人员包括不仅限于身份、挂号就诊、科室收治、消费记录等信息,每次疾病的治疗治疗费用以及支出都有明细信息,以信息库作为医保信息基础建设,将患者作为个体信息纳入,详细记录明细账目、治疗信息,从而有效帮助患者及时获取医保相关费用记录,这毫无疑问极大提升了医保费用的使用、处理、运行效率[2]。

1.2 落实国家的基层医保政策:

很多患者对于自身享受的医保政策并不知晓,信息繁杂不可查有可能会加大患者看病治疗的支出,造成医疗保险的浪费,而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是做了不同的针对性区分的,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又会在不同的医疗项目和医保政策中是不同的,为提高患者的医保享受,避免发生费用纠纷,满足动态的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社会医疗保险运行的公正性,信息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3]。在医疗保险管理中,需要医院和相关机构充分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动态监测与记录的医院数据库,详细记录各项医保政策以及相关费用信息,患者及医院在提取相关信息是更加便捷,对于费用、政策等都能够及时的了解[4]。同时还能够帮助医院内部建立起公开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在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治疗方式、就诊信息收集、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进行记录并及时提供相关医保信息[5]。

1.3 帮助医院制定医疗决策:

通过数据信息库帮助医院建立决策参考数据库,通过医患以及医疗保险的信息采集,医院能够进一步方便医患就诊,为参加医疗保险患者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险服务。我国当前的医保费用管理政策实行总额预付制,在这种制度下,医院会提前将医保费用收入,要实现医保费用的合理使用,医院需要提前制定医保总额指标,按照指标进行医院管理工作,利用医保费用总额指标来实现医院的工作决策,保证医保费用使用合理,为医保资金的管理提出风险和评估参考信息,有效避免了医院出现总额基金核减的情况,从而减少医院方资金的压力,进一步促进医院进行医保费用的调整以及分配、医疗服务政策与工作方案制定、医保资金运作计划等工作[6]。

2 数据信息化下医疗保险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的管理与应用问题:

医院信息医保信息管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因为一个医院中涉及到医疗项目众多,并且在医院发展中开展出很多新项目例如医美服务,加上医疗人员可能来自全国各地,这直接导致了医院中各个科室的医疗业务数据十分繁杂,药品、器械、办公资源等存量的监测存在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导致数据出错,同时在信息收费记录存档与医疗保险应用可能存在细节化的错误,例如细小的金额错误、信息遗漏等,极大阻碍了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与业务的开展建设[7]。

2.2 数据真实性问题:

医疗保险涉及工作众多,在费用、政策方面既极有可能出现信息误差等情况,导致医院资金管理受到影响,同时服务质量与服务评价可能受到严重影响[8]。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是必须要严格保证的,但是当前存在部分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共享的情况实现医保优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数据出现错误,各项医疗支相关信息不符合真实可信的要求[9]。

2.3 数据泄露风险:

医疗保险汇聚很多人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是医院医保工作参考的最重要数据,如果数据信息发生泄漏,将会导致信息篡改、被恶意使用、医疗保险被侵占等情况,后果难以设想[10]。

3 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3.1 借助国家数据资源建成安全的医院医保信息体系:

在信息化前提下,要实现医院的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实现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化,其中医院医保数据信息化是医疗服务能够运作的必须切入点,医保数据信息化是医院实行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信息指标,因此医院医保信息体系建立的安全建设十分重要,确保完整性、安全性、准确性是医院医保管理最基本的要求[11]。当前医院医保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医保数据的连接,另一种是医院自身医保信息数据库的信息,针对全国各地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情况,链接国家医保库数据资源是十分重要,两种数据的对比联合能够帮助患者在进行医保消费的时候实现医保数据的实时更新[12]。借助国家医保数据资源库,医院能够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在数据库当中,医院自建库与国家医保信息进行充分整合,实现优化医院社保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该方式能够帮助医院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从而增强医疗保险管理的各项管理,另一方面则能够为相关社保管理部门实现实际医疗保险的应用,帮助国家医疗保险部门实现更多医保信息采集、更多政策扶持、应用更加便民化的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加强数据管理,提升医院数据可信度与处理效率:

医院每天面对的参保人员众多,如果出现信息异常的情况,医院的接诊量以及医保服务量将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信息数据的建设与高效应用,就需要建立起医保信息分析与纠错系统用于及时纠正信息错误,帮助医院实现费用流向的分析,在治疗使用医疗保险的时候,医疗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医保数据,分析数据异常状态,同时分析出数据异常原因,及时进行处理无疑是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以及医疗保险使用户体验[13]。医保的运行现状管理涉及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其中次均费用十分重要,在进行次均费用统计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结合社保系统与医院数据信息库,通过二者的数据信息分析对比,得出实际的变化率,通过健全数据分析与纠错系统,医院能够分析出自己的管理方向与发展目标,积极发现自身系统建设不足的地方,制定出改善措施[14]。

利用实际变化率能够分析出医院各个科室费用的完成情况与医院的整体资金运作情况,通过相关的运作不仅能够进步细化资金使用率,提高医院数据的数据效率,同时能够帮助医院分析风险,消除医院发展的隐患。医院信息数据的建立是动态发展的,因为无论是医院还是管理人员个人,都需要对医保整体费用进行及时的跟踪与监督,各个科室之间需要加强医保信息交流,保证信息数据真实可靠,提升医院数据的可信度与处理效率[15]。

3.3 降低信息数据处理风险建立安全医保防控体系:

促进药品、门诊、住院部、管理层等部门的交流建设,建立起实施共享的数据系统,通过部门建设加强,改建设项目的成本能够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让各部门实现资金的相互监督与坚持,避免重复信息采集数据以及数据失真等情况出现[16]。通过规范化的“一部门录入,多部门使用”的建设方式,规范化医院医疗保险数据的录入与审核,从而有效降低了信息数据处理的风险,有效减少金额流转过程当中出现的误差[17]。在特殊数据的使用,如次均费用分析、拒付款项等需要数据系统的特殊信息系统建立与公开,从而帮助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进行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医院能够化作一个整体建立起安全医保防控体系。

4 结语

就当前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建设已经处于较为高效的阶段,但是各个医院的之间的信息化技术与医疗技术的结合存在差异,数据信息库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仍然存在数据管理与应用、安全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应当对自身医疗保险信息数据库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不足的地方,及时补足才能提高医院的医保管理水平与服务运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德伟.数据信息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9):48-50.

[2]方芳.数据信息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52(3):108-109.

[3]林毓铭,谭景文.美国公共医疗保险的影响效应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2):42-43.

[4]卫佳伟,钟颖,郭春亮.数据信息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16):58-59.

[5]梁成.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与服务中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3):193-194.

[6]党思琪,施文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家庭联保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13(1):15-23.

[7]马亮.大数据分析在医院医保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9):210.

[8]于萌萌.互联网大数据在医院信息统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8):188-189.

[9]王艳茹.基于数据信息模式的医院医疗保险综合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20):169-170.

[10]所伟,石秀锦,许莎,等.医院药师在医疗保险合理用药与费用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2020,15(2):300-302.

[11]文光慧.医保数据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353(18):88-90.

[12]季亚男,仲.医院信息系统在医保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12):89-91.

[13]Islam N,Khanam PA.Exploring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Medical Waste of BIRDEM General Hospital[J].BIRDEM Med J,2017,8(1):56-62.

[14]郝良军.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7):177-178.

[15]潘燕菲.大数据分析在医保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123(3):96-97.

第7篇

1)传统的铁路管理方式导致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一部分企业取得长足发展,也有一部分企业最终走向倒闭。这就使得企业对未来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其重要作用也更加明显,地位逐渐上升。社会保险可以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实现人心的凝聚,促使企业更快的发展。铁路行业长期被铁老大的思想所禁锢,阻碍了其参与竞争的观念,也影响了铁路行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做好对铁路行业离退休职工的服务工作,为铁路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在铁路社会保险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明确认识社会保险与铁路社会保险之间的关系,以满足新阶段铁路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需求为目的。

随着铁路行业改革力度的加大,要将铁路社会保险工作发展到整个铁路领域,推动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铁路保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能够成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利用铁路社会保险的杠杆作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奖励和鼓舞职工,推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目标。

二、铁路行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存在的显著问题

铁路行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入和发展,铁路社会保险也暴露出其滞后性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加以改善。

(一)铁路部门的员工对社会保险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虽然铁路行业的社会保险执行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很多职工仍然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例如,有些人认为社会保障与员工自身没有关系,认为在退休后仍由企业发工资的方式更加方便,退休后的生活不需要社会参与等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距离退休时间尚早,也不知道国家将来会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因此在个人缴费上不积极和主动。

(二)铁路行业社会保险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社会保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政策息息相关,这就需要较为专业的社会保险从业人员,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又要经验丰富。社保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服务的是单位的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对国家文件掌握不透彻、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在对职工进行相关政策的解释时,宣传和讲解不清晰,致使职工对政策的理解有歧义;有些从业人员在接待职工来访的时候,态度不端正,情绪不高,忽视工作方式,敷衍了事。有些单位的社保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对社保相关软件不能熟练掌握,致使日常工作效率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现象都直接影响社保工作的质量和顺利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于铁路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和普及不到位

社会保险制度与企业的经济收益、员工利益密不可分,互相影响,所以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但是有些时候,政策传达和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或者讲解不清楚,使得职工容易产生误区或者一知半解,造成负面影响,容易给企业造成不安定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由此看出,加强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尤为重要。

(四)社会保险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偏低

社会保险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政策性比较强,相关的保险机构要进行管理服务途径和方式的探索和创新。目前,社会保险的基础管理工作已经大有进步,但是与现代管理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有些单位的计算机设备配置还相对落后,导致社保管理系统操作速度比较缓慢。

三、铁路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为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要建立层次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成。其中,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起到对整个社会保险系统的补充作用。企业以经营状况为基础,对费额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对广大职工积极性的调动。

(二)推进铁路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实现对铁路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认识,提升铁路社会保险管理团体的思想素质,对职工充满爱心,耐心工作,以诚相待;相关工作人员要热情饱满,端正态度;不断进行深入地学习,熟练掌握社会保险的知识和范畴,注重经验的积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强业务知识的培新和学习。鉴于社会保险涉及众多学科,知识比较复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熟练掌握铁路社会保险的业务知识和相关技能。依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对相关理念和思想进行不断更新,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积极进行探讨和研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会保险工作的科学化、先进化与合理化;推动社会保险的信息化管理,形成网络化管理体系,使职工能享受到优质的保险服务。这都是铁路社会保险逐步向规范化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四、结束语

第8篇

新近成立的保监会,无疑应根据新的监管体制和我国未来保险业的发展确立其监管任务、内容和原则等。因为,此次保险监管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宗旨显然不应局限于监管组织形式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律依据----《保险法》对保险监管方式已作了明确规定,所以,我国保险监管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等并联会改变。

一、我国保险监管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保险业短短的发展历史上,有较长的一段时期实施的是保险模式和政策。应当指出,这种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垄断经营模式在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保险不属于商品的经济范畴,保险经营行为本质上是政府行为,保险监管也失去了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险垄断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弊端也愈加明显,打破这种市场垄断经营模式已具有客观必然性。1985年,我国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这一条例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保险市场应采取多元化模式,否定了垄断经营模式,从而掀开了我国保险业的新篇章。从理论上说,制定这一法规的基本目的在于确立我国保险市场竞争体制,推进保险经济发展;制定这一法规的理论依据在于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具有提高经济活力、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功能。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保险一按照市场机制要求运行和发展时,保险是否应被监管?保险监管的必要性是什么?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保险监管的必要性是在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保险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保险销售过程的特殊性、保险经营对象的负债性、保险基金的返还性、保险业务的分散性、保险影响的广泛性等。事实上,上述经营特殊性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并非都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并不足以说明保险监管的必要性。保险监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市场上每一公司的要价(边际收入)会等于边际费用,在这一点上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但是,市场并非万能,也有弱点和平共处足。当市场信息能够在完全竞争方式下运罢,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1)市场功能有缺陷。例如有些当事人就付也代价便可行到处自外部经济的女处。(2)市场竞争失灵。例如,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往导致垄断,而垄断的存在会产生进入市场的障碍,从而破坏市场机制,排斥竞争,导致效率的损失。(3)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加之,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微观决策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4)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当买者和卖者间出现这种情况时,产品价格总是等于所有销售产品的平均价值。这样在同一价格条件下,销售更有价值产品的销售者将会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那些低价值产品的销售者则会利用这种机会占据市场,结果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市场逆选择,导致市场失灵。此外,竞争者会以另一方的信息减少为代价取胜,发生扼止对方信息来源的道德风险。

从我国保险实践看,同样存在着上述“市场失灵”的情况。如:有的保险公司依靠行政手段、采取强制的展业方式;有的保险公司违规经营,无序竞争,并形成垄断势力;由于保险经营特殊性,保险公司对市场调节信号缺乏敏感性,人个寿险市场发展已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保险人相比,被保险人的信息相对不足,被保险人的经济福利不能最大化,有时还会由于虚假的信息提供和不公正交易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受到损失。此外,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利用信息对称进行逆选择。因此,为了弥补保险市场运行本身的弱点和缺陷,为了减和或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情况及其影响,保险监管无疑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我国保险监管的基本职能和性质

“保险监管应当干什么?”,也就是说,保险监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首先,应明确保险监管中监管的含义与管理和监督、管理经济计划中的含义不同。保险监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一是规范保险市场行为;二是调控保险业发展。保险监管的性质是国家干预保险经济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具有干预经济的基本职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国家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得,又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具体而方,政府执行的主要经济职能是:(1)确立法律体制;(2)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3)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4)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方案。就某一行业而方,国家的干预职能同样表现为规范和调控。就调控而言,国家对行业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制定产业政策。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优化配置,建立高效益的均衡的产业结构,根据政府的介入程度,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方法:(1)直接干预。具体手段有直接投资、强制性的行政管制等。(2)经济手段。采用有差异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等,来改变其产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扶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3)立法措施。通过立法,干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形成。(4)指引和协调。主要是按照市场原则和市场信号提供信息服务。

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管,同样在规范保险市场行为,消除“市场失灵”情况的同时,应制定保险产业政策,调控保险业的发展并同样应采用上述实施产业政策的方法。需要指出,在我国由于保险市场经程度较低,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也较低,更需要政府行使部分配置保险资源的职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在我国保险监客实践中,应当注意把保险监管的这两部分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监管达到预期效果。当然,在保险监管中,也应防止出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干预的范围超越了弥补市场发育不足的职能,妨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过份强调政府的调职能,忽视了完善市场机制的任务。也就是说,应防止国家监管变成经济计划管理的情况发生。

还需指出,在履行调控保险业发展这一保险监管职能时其中重要一点是如何使用权保险业发展能满足企业、家庭和个人处理风险的要求,对于这一监管任务,可以视了保险监管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保险理论和实践往往将保险监管的伤和目的简

单地限定在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方面。虽然,这一监管任务并没有错,但是这种看法和做法往往限制了保险监管者的视野,忽视了社会上非被保险人的利益。如果保险业所承担的风险,因顾及公司自身利益始终限于传统的风险种类而没有发展时,那么保险监管者与保险经营者事实上处于同一地位。

三、我国保险监管的目标

保险监管运行的基本问题:一是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即谁来管;二是有明确的目标,即管理什么,及通过监定活动应达到什么预期的结果;三是有明确的监管手段,即如何管。因此,监管目标是监管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监管活动的基础。

监管目的可分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一般来说,总目标往往是一种理论概念和一种总体性认识,缺乏实际操作意义。因为,总目标没有解决在一定时期内监管者具体的监管内容和任务的问题。例如,企业管理的总目标是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交并取得最大利润。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应确定一定时期更专一的目标,以及所必各部门的若辅助目标,否则,企业的总目标就难以实现,也无任何意义。在保险监管理论和实践中,通常还提出保险监管的目标。从内涵上看,监管目标也就是通过监管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但是,监管目的与监管目标还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监管目的更具有内在规定性。类似于监管总目标,而监管目标则具有阶段性,可操作性。因此,在保险监管理论和实践中,保险监管目的应当是明确的,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意义和价值,而保险监管目标则因各国保险业发展水平和环境不同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就我国保险市场监管而言,保险监管的总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一般而言,保险监管总目标的确立与保险监管的基本职能有内在联系,其主要内容是保证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保险的经济保障作用。对此,我国《保险法》在第1条也作了相应规定保险法律监管是“为了规范保险活动,维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险监管应维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仅益,但我们并不能认为,保险公司的破产是政府监管政策的失败,政府监管的责任。政府监管的总目标是保障保险事业的安全运行,而不是保证保险事业中的保险公司不破产。

就保险监管目标而言,问题主要在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如何确立一定时期的具有操作性的保险监管目标,这也是保险监管基本职能的具体要求。此外,保险监管总目标身躯也存在过于原则性和缺乏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保护保险当事人利益”,这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矛盾,保险公司的发展意味着保险费收入不断增加,保险利润不断增加,而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则表示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不能丧失,同时应使用权被保险人交纳尽可能和的保费,得到尽可能大的保障。因此,根据保险业务阶段的自身特点和环境的不同,如何在保险人世间被保险人发中作出最适当的抉择和取舍,也是保险监管者在某一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各国保险实践看,在保险业发展初期,监管者倾向于重视保险业的成长,培育保险市场,而在保险业相应成熟时期,则更多地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国保险监管在未来一段时间(三到五年内)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培育保险市场,增加市场经营主体,建立一个市场主体形式多样、地区分布鞋合理、市场要素完善的以民族保险业为主导的具有开放性的保险市场体系。其理由是:

目前我国保险业总体水平还偏低,与国外保险业相比较,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保险业的作用无论在国内经济理论界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保险业供需失衡,从总本上看,这种失衡表现为保险供给小于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人们的保险意识已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市场经营主体不足,缺乏有效竞争机制,缺乏市场创新,保险需求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满足。保险市场的垄断性依然非常明显。此外,各地区保险产业分布鞋极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滞后性。

当前我国保险业已步入最佳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险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保险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市场蛋糕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准确的。此外,经过前一段时期对保险市场的治理整顿,强化风险管理,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已明显趋于规范化。经过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对保险业的冲击,保险公司经营者也更加成熟。

我国保险监管体系比以前更加完善。无论在保险监管方法、监管手段,还是监管的法律依据都比以前有明显的加强和完善。加之目前中国保险监和委员会的成立,不能再以监管力量不足为理由而推迟保险市场主体培育的步伐。

从目前全国保险市场总体数量看,民族保险公司的数量已不占优势,尽管目前民族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依然较大,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但是,从未来发展看,这咱中资历和外资公司数量上的关系,显然不利地我国保险业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 医疗保险 政策

一、 前言

为持续推进医疗保障服务管理系统覆盖范畴的全面拓宽,我国积极履行城镇居民医保试点管理工作,并明确参保率扩充提升发展目标。由初步的试点直至全面推广,使基本医疗问题实现了良好解决。针对该项工作的实践状况,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效果显著,然而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之处。为此我们只有继续完善政策管理,强化各项经办工作、扩充政府投入,优化社区平台建设,方能真正提升医疗保险工作质量水平,为社会大众开创优质、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创建和谐社会,实现文明发展。

二、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政策

(一)扩充政策管理吸引力

为推进社会公平健康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原则,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保障大病,实现持续的发展。为此,应持续扩充政策影响力。当前,城镇居民保险同职工医疗保险对比不难看出,其报销百分比相对有限,同新农合比对则显现出个人缴费比例相对较高的问题。反映出当前政策制度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其吸引力以及影响力有限。同时,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推行较新农合相对较晚,缺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强制性,进而无法提升大众参与保险的整体积极性。令其扩面具有一定难度。面对该类状况,应由扩充统筹基金的整体报销范畴、优化待遇管理水平、深化覆盖范畴层面入手,真正强化政策管理的吸引力,令更多的民众积极参保。例如,可令计划生育相关医疗费用囊括至报销范畴之中,将自由择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没有能力加入职工医保的人员,囊括到参保范畴之中,令其自主选择职工医保或是居民医保。

另外,基于儿童一些疾病的发生机率不高,令家长通常认为参保价值有限。为此可通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精密测算,优选儿童发病机率较大且需持续门诊治疗的相关病种,将其纳入统筹基金的保险报销范畴之中。

(二)创建医保保险管理补充体制

虽然城镇居民医保显著降低了参保人医疗救治的负担,然而由于筹资标准的影响,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基础上,持续的扩充居民医保基金的总体支付水平仍旧较难。为此,可在满足城镇居民医保需要的前提下,就财政负担水平与居民自身能力,创建大额医保、专项救助资金以及资源缴纳大病保险等手段,对其个人负担的大笔费用以及基础医保经费实施二次补助,降低个人面临的压力。

三、 持续完善经办工作

(一)快速创建信息管理体系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信息记录、核定管理、费用缴纳、就医控制、结算经费、享有待遇履行、账户管控、参保就医等流程均需要高效、优质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为此,应预防建设滞后问题,提升实践效率与总体服务水平,确保人员就医记账、门诊账户的顺利进行,体现制度优越性。应摒弃传统重视硬件、联网管理,忽视软件、数据应用的弊端,提升信息质量,丰富实践应用功能,实现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技术的全面创新。应推进信息化城镇居民医保管理系统平台的优化升级,完成同他类公共机构资源的有效交换以及全面共享。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软件工具、应用系统已无法符合政策特点与应用需要,为此应持续深化软件升级探究,关注对各类新型业务、实践问题的探究与编制。

(二)更新观念,强化定点医疗单位监管

医保体制改革更新核心目标在于使民众花合理的费用获取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保应有良好的行使统筹互济、降低风险、优质医疗服务、合理管控费用的职能。应为大众争得合法权益,同定点医疗单位不应局限在协议模式,还应体现监控关系,保障城镇居民医保体制的健全完善发展,进而发挥良好的医疗服务管理监督效用价值。

实践管理中不必过多借助医疗单位,对其医疗行为形成影响,也不应过于密集的进行检查校验。应利用有效管理制度以及实践措施,令医院积极主动的约束自身医疗管理行为,优选经济合理的诊疗方案,省略不必须的医疗检查,并选择适用性价值比较高的基础药物,令病人的入院治疗时间大大缩减,提升医治服务效率,进而实现利润共赢的最终目标。例如,可进行定点医疗单位的分级管控,积极履行社区首诊体制,并运行社区卫生服务、上级医疗单位的有效双向转诊管理体制。

(三)优化医疗结算模式,扩充宣传途径

医保结算手段为其服务管理与就医实践的总体指标,应全面激发医保结算对提升医疗救治服务水平、节约成本费用的积极影响作用,使参保民众科学合理的进行医疗救治,真正实现严格检查、科学用药。应积极研究开发总额预付管理、依据病种进行支付、基于人头进行付费的方式,进而推进医疗到位自主减少成本经费,提升医保基金偿付的合理规范性、科学有序性。例如应进行门诊医疗经费的统筹管理,并履行重症慢性疾病依据病种以及人头完成门诊经费的规范定额管理结算。同时应将异地联网结算作为核心内容,积极探究医保异地结算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性化的便利优质服务。伴随城镇居民医保范畴的扩充以及地级统筹管理实践的深入,应健全谈判竞价管理制度,扩充实践范畴,令参保人员获取更多便利与实惠,并将有限医保基金创造出最大价值。

为提升城镇居民积极参保的意识,应全面扩充宣传途径,通过保险制度、经办业务的介绍、宣讲,完善统一筹划,积极提升城镇居民医保的认可度、知晓度。宣传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居民全面关注的热点以及疑难问题,通过专项宣传、针对性讲解,横向比对分析,体现医疗保险内含的公共事业属性特征与综合优势。应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强化宣传管理实效性。

四、 扩充政府投入,完善社区平台建设

推进社区平台建设,首要问题是政府给予全面的重视,强化对社区发展的全面支持。因此应基于政府主导、管理政策科学引导、财政制度有效支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实践原则,联合各界力量,完善社区建设。另外,我国城镇居民总量大,且组织程序化水平有限。因此,应将医保管理以及整体服务网络系统扩充深入至社区,延展至相关部门,进而保障管理体制的健康持续履行。

五、结束语

总之,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尤为重要。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政策,持续完善经办工作、扩充政府投入,加强社区平台建设,方能真正提升保险管理水平,创设显著效益,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数据信息;医院医疗保险;医护;患者;信息技术问题与措施

当前,医疗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全面化发展的重点,当前大多数医院都将医疗定点与自身费用管理体系有效的结合,在实现减轻患者负担、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医院高质量经营及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前提下,想要实现医疗保险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数据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1信息技术在医疗保险业务当中的应用

1.1全面的参保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

过去的医院就诊环节较为复杂,人员的医疗保险信息以及治疗信息查询较为繁琐,甚至有的没有记录,这毫无疑问减慢了医疗就诊的速度,同时患者的相关治疗记录也不可考[1]。因在数据信息的建立中,信息数据库记录并保有所有涉及治疗的参保人员包括不仅限于身份、挂号就诊、科室收治、消费记录等信息,每次疾病的治疗治疗费用以及支出都有明细信息,以信息库作为医保信息基础建设,将患者作为个体信息纳入,详细记录明细账目、治疗信息,从而有效帮助患者及时获取医保相关费用记录,这毫无疑问极大提升了医保费用的使用、处理、运行效率[2]。

1.2落实国家的基层医保政策:

很多患者对于自身享受的医保政策并不知晓,信息繁杂不可查有可能会加大患者看病治疗的支出,造成医疗保险的浪费,而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是做了不同的针对性区分的,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又会在不同的医疗项目和医保政策中是不同的,为提高患者的医保享受,避免发生费用纠纷,满足动态的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社会医疗保险运行的公正性,信息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3]。在医疗保险管理中,需要医院和相关机构充分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动态监测与记录的医院数据库,详细记录各项医保政策以及相关费用信息,患者及医院在提取相关信息是更加便捷,对于费用、政策等都能够及时的了解[4]。同时还能够帮助医院内部建立起公开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在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治疗方式、就诊信息收集、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进行记录并及时提供相关医保信息[5]。

1.3帮助医院制定医疗决策:

通过数据信息库帮助医院建立决策参考数据库,通过医患以及医疗保险的信息采集,医院能够进一步方便医患就诊,为参加医疗保险患者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险服务。我国当前的医保费用管理政策实行总额预付制,在这种制度下,医院会提前将医保费用收入,要实现医保费用的合理使用,医院需要提前制定医保总额指标,按照指标进行医院管理工作,利用医保费用总额指标来实现医院的工作决策,保证医保费用使用合理,为医保资金的管理提出风险和评估参考信息,有效避免了医院出现总额基金核减的情况,从而减少医院方资金的压力,进一步促进医院进行医保费用的调整以及分配、医疗服务政策与工作方案制定、医保资金运作计划等工作[6]。

2数据信息化下医疗保险可能存在的问题

2.1数据的管理与应用问题:

医院信息医保信息管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因为一个医院中涉及到医疗项目众多,并且在医院发展中开展出很多新项目例如医美服务,加上医疗人员可能来自全国各地,这直接导致了医院中各个科室的医疗业务数据十分繁杂,药品、器械、办公资源等存量的监测存在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导致数据出错,同时在信息收费记录存档与医疗保险应用可能存在细节化的错误,例如细小的金额错误、信息遗漏等,极大阻碍了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与业务的开展建设[7]。

2.2数据真实性问题:

医疗保险涉及工作众多,在费用、政策方面既极有可能出现信息误差等情况,导致医院资金管理受到影响,同时服务质量与服务评价可能受到严重影响[8]。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是必须要严格保证的,但是当前存在部分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共享的情况实现医保优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数据出现错误,各项医疗支相关信息不符合真实可信的要求[9]。

2.3数据泄露风险:

医疗保险汇聚很多人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是医院医保工作参考的最重要数据,如果数据信息发生泄漏,将会导致信息篡改、被恶意使用、医疗保险被侵占等情况,后果难以设想[10]。

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3.1借助国家数据资源建成安全的医院医保信息体系:

在信息化前提下,要实现医院的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实现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化,其中医院医保数据信息化是医疗服务能够运作的必须切入点,医保数据信息化是医院实行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信息指标,因此医院医保信息体系建立的安全建设十分重要,确保完整性、安全性、准确性是医院医保管理最基本的要求[11]。当前医院医保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医保数据的连接,另一种是医院自身医保信息数据库的信息,针对全国各地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情况,链接国家医保库数据资源是十分重要,两种数据的对比联合能够帮助患者在进行医保消费的时候实现医保数据的实时更新[12]。借助国家医保数据资源库,医院能够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在数据库当中,医院自建库与国家医保信息进行充分整合,实现优化医院社保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该方式能够帮助医院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从而增强医疗保险管理的各项管理,另一方面则能够为相关社保管理部门实现实际医疗保险的应用,帮助国家医疗保险部门实现更多医保信息采集、更多政策扶持、应用更加便民化的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2加强数据管理,提升医院数据可信度与处理效率:

医院每天面对的参保人员众多,如果出现信息异常的情况,医院的接诊量以及医保服务量将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信息数据的建设与高效应用,就需要建立起医保信息分析与纠错系统用于及时纠正信息错误,帮助医院实现费用流向的分析,在治疗使用医疗保险的时候,医疗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医保数据,分析数据异常状态,同时分析出数据异常原因,及时进行处理无疑是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以及医疗保险使用户体验[13]。医保的运行现状管理涉及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其中次均费用十分重要,在进行次均费用统计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结合社保系统与医院数据信息库,通过二者的数据信息分析对比,得出实际的变化率,通过健全数据分析与纠错系统,医院能够分析出自己的管理方向与发展目标,积极发现自身系统建设不足的地方,制定出改善措施[14]。利用实际变化率能够分析出医院各个科室费用的完成情况与医院的整体资金运作情况,通过相关的运作不仅能够进步细化资金使用率,提高医院数据的数据效率,同时能够帮助医院分析风险,消除医院发展的隐患。医院信息数据的建立是动态发展的,因为无论是医院还是管理人员个人,都需要对医保整体费用进行及时的跟踪与监督,各个科室之间需要加强医保信息交流,保证信息数据真实可靠,提升医院数据的可信度与处理效率[15]。

3.3降低信息数据处理风险建立安全医保防控体系:

促进药品、门诊、住院部、管理层等部门的交流建设,建立起实施共享的数据系统,通过部门建设加强,改建设项目的成本能够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让各部门实现资金的相互监督与坚持,避免重复信息采集数据以及数据失真等情况出现[16]。通过规范化的“一部门录入,多部门使用”的建设方式,规范化医院医疗保险数据的录入与审核,从而有效降低了信息数据处理的风险,有效减少金额流转过程当中出现的误差[17]。在特殊数据的使用,如次均费用分析、拒付款项等需要数据系统的特殊信息系统建立与公开,从而帮助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进行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医院能够化作一个整体建立起安全医保防控体系。

第11篇

自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由区人劳社保局接管以来,区人劳社保局高度重视,全力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已达68000人,完成市定目标任务7万人的97%。2010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征缴工作,力争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区成立新华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与各镇街道(管委会)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宣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项政策,引导城镇居民增强参保意识,提高广大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积极性。一是专门成立了宣传动员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深入各镇、街道,各单位、个体工商户、学校、社区居民家中逐门逐户进行宣传。二是充分利用新华公众信息网和手机短信相关信息;在临街、广场等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形式,广泛宣传参保目的意义、筹资政策、保障水平及待遇支付等相关内容。三是联合教育部门作出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各中小学学生参保登记工作,实现全区中小学生全员参保。

(三)网络覆盖,强化服务

2010年,我们将尽快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社区平台、医疗机构以及缴费网点的全面联网,同时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参保人员医疗信息共享,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居民登记参保、信息变更、政策咨询、就医管理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一是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建立社区医保服务网络平台。把宣传医保规定、提供政策咨询、汇集医保信息、经办医保业务、监控费用支出等延伸到社区平台;二是完善信息化办公手段,提高业务数据电算化管理水平,推进基金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利用金融系统的网络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方便居民缴费。四是加强经办机构和社区经办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建立经办机构与社区服务机构职责明确、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强调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广大参保居民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规范管理,严密监督

去年以来,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严格执行《平顶山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试行)》等社保基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将医保基金纳入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切实做到了应收尽收、管理规范。今年,我们将充分借鉴其他社保基金监管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基金管理,确保运行安全。一是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等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合理确定基金的支付范围和比例,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三是建立基金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机制,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对基金的财政监督、审计监督,有效控制基金管理风险;五是建立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结余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建立健全医保基金责任追究制度。财政、劳动、审计、监察四家部门定期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0年,我们切实担负起本部门的职责,并积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调,齐心协力做好此项工作。一是与财政部门配合,将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列入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二是与卫生部门配合,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三是与民政部门配合,将城镇低保对象、重度残疾学生和儿童、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这“四类人员”纳入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困难居民范围,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第12篇

【关键词】员工归属感;社保;企业管理

一、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性

员工归属感是指员工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员工的归属感。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一旦形成后,将会使员工产生内心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员工自身的内部驱动力而形成自我激励,最终产生投桃报李的“增值效应”。 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水平和对员工成长和发展是最基本培养员工归属感的要素。

使员工认同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并渴望保持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身份,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成本大幅度地缩减。同样,由于每个员工都想保持其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身份,不愿意离开公司,所以,公司对员工的培训也有长远的打算,舍得投资,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成员固守在企业内的全部力量。它是企业中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反映。它既包括企业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又包括成员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成员希望留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力量,当一个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时候,其成员会体验到一种归属感和吸引感,企业成员之间就会关系融洽,相互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工作活动,并为能成为企业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企业的实践表明,其成员越乐意留在企业中,也就是说,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越强烈,企业对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企业的凝聚力就越大,企业的各项工作就能顺利地实施。具有归属感的企业不仅仅给员工带来工作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

二、社保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1.加强激励效果

社会保险是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应该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激励员工主动工作热情和提升工作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将企业员工福利与员工生产工作情况做到紧密结合。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员工工作热情、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让其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2.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

社会保险体现的是企业总体利益与企业职工个人利益的合力,企业效益不好,员工的福利保障也必然得不到很好的维继。所以良好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一方面为职工的切身利益提供了保障,给企业职工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利益获取转化为职工心理安全感的来源,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降低员工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的几率。根据企业员工的具体需求进行员工社会保险缴纳基数的调整,从而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提升。

3.加强员工队伍稳定性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是人力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管理和约束难度大。这些问题曾给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过大麻烦。社会保险是一项延续企业员工终身利益的大型保险工程,企业员工从社会保险中获取的最终受益一方面要依靠职工在为企业工作期间的持续服务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要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基数为依据。

4.缓解人力资源管理负担

社会保险从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对企业职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因此也为企业在其职工遇到相应情况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直接经济负担,例如职工在工作中受工伤能够享受国家提供的工伤保险及医疗赔付,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直接费用支付,其他许多本应该由企业直接支付的项目也转为保险支付,这就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提高了企业资金积累数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三、从员工归属感角度做好企业社保工作的基本对策分析

1.健全企业社保服务机构

完善企业的社保工作离不开社保服务机构的支持,通过设立为员工提供专项服务的社保机构,让员工们从感情上、心理上以及思想上认可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进而自觉增强工作时间的付出,为企业发展尽自己的努力。在此基础上,统一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标准,建立社保信息上报制度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业务交流分析会,提高企业社保服务水平,增强员工满意度。

2.加强日常社保管理,增强社保工作的透明度。

员工归属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员工了解企业全年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实际情况,增强企业社保工作的透明度,让员工认可企业的社保工作,对企业开展的社保工作进行监督,使得员工更加了解企业社保工作;当员工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企业社保工作人员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

3.打破原有思想的束缚,转变社保。

服务观念企业的社保管理以及服务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原有陈旧的管理理念,来获取员工对于企业社保工作的支持和认同。所以,企业要树立人本管理思想,以保护员工的基本权益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顺利,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社保服务,切实提高员工归属感,会使员工产生内心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员工自身的内部驱动力而形成自我激励,最终产生投桃报李的效应。同时还应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相协调的,企业社保工作的科学开展是必要的。企业保证就业和社保统筹兼顾,才能全面发展。.

4.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能否做好社保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社保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有针对性的提升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通过社保给予员工传递更多的企业管理理念,让员工们感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进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此外,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业务培训,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从多方面提高社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以适应社会保险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

5.想要让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切实发挥,首先就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在人才建设方面,必须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社会保险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必须重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只有管理人员到位了,工作开展才能到位。其次是在企业内部加大社会保险意义及作用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树立起企业内部从领导到员工的所有人的社会保险正确意识,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制度管理在企业内部得到积极响应与配合。

四、结束语

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其服务意识。只有这样,企业社会保险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员工归属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邢益海.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与人力资源瓶颈及其对策[J].珠江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