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时间:2023-07-11 17:3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第1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对粮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滞后的趋势,受到了耕地资源及市场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多功能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因素。而绿色农业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主要针对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

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第2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

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保证农产品产量,又能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并且具有科学标准体系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既十分迫切,又十分艰巨。

1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观念提出的背景

我国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之所以被提出,其社会背景有以下两方面:

1.1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时期。我国人多地少,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显得非常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也非常的不合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应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向,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1.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传统农业由于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新提出的绿色生态农业,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绿色生态农业这一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地落地生根,积极的推广、传播,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绿色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2.1注重资源的节约,提倡循环利用。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倡导使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不提倡使用化学物质,但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学物质,这就要求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用品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有效的资源。

2.2注重以人为本,确保产品绿色安全。绿色生态农业要求最终产品绿色、安全、营养。虽然根据健康调查,我国现阶段居民的营养良好,但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很大。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营养水平,由于其生产工艺的严谨,从而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

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不利局面。我国自实施“三农”政策以来,全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相对广泛,但人均耕地少,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第二,农业耕地中,中高产田较少,很多土地因为工业中的“三废”等有害物质污染,致使其性质发生改变,不能产粮;第三,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在短期难以奏效。

3.2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实施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以此保证提供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害的。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速度极快,但由于施用有机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容易对人们产生诸多潜在威胁。因此,农业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这就需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依据严格科学的程序,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中的最高形式,绿色农业观念的提出促使农业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施系统、完备的绿色生态农业,使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洪卫.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J].北京农业,2015(12):336.

第3篇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2-04

1.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绿色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持续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模式[1,2]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绿色农业其产品――绿色食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农业。绿色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目前,绿色农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安全、卫生、优质、方便的绿色食品和其他高质量的食品正在成为主流,绿色农业发展正开始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西方国家高,但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迎接全球性农业竞争挑战的战略举措[3,4]。

1.2绿色农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的重要性

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位居“江河源头”地区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盆地,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条件。这类地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农业污染少,环境洁净,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具有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因此,选择该类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是建立绿色农业基地的首选。

利用边远落后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不仅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带动绿色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杜绝滥施化肥、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绿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农牧林草多种生态农业,不仅使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减少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就地保护,避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5]。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由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转变时期[6,7]。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理念,直接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推进到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避免重蹈覆辙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回避了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需要治理的巨大成本投入,使农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边远落后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当地无污染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边远落后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摸索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验和措施,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地域相对封闭和远离现代农业文明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上的独立特性,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可以实现分批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由点到面、由西部向东部地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逐步推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模式提供了思路。

2.门源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青海门源盆地是众多江河源头地区的盆地之一,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源头地区。东、北邻甘肃省,西、南接祁连、海晏、大通、互助县,由祁连山脉的岭龙岭和达板山两大支脉夹持的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 902.26平方公里的小型盆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 254~2 300米。盆地中部平坦开阔,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平均海拔3357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75小时,太阳辐射146.5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3℃,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适宜种植青稞、白菜型油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盆地内含青海浩门农场、门源马场和门源县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总耕地73万亩。

2.2农业环境质量优良

2003年经过青海省地矿中心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门源盆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具备良好的绿色农业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细菌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环境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和总悬浮物等,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检测盆地内大气洁净,无空气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生产无污染绿色农业要求。

2.3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门源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盆地内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水电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没有工业污染源,具有绿色农业的“三净”(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确保了当地农业具有明显的绿色农业条件,油菜、青稞和牛羊肉等农产品成为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是青海省人民群众喜爱的农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也是“青稞酒”的主要来源。门源盆地是油菜籽的原种地,是白菜型油菜籽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青稞的主产区,其青稞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发展优势的农产品。加之油菜籽、青稞育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储备丰富,在优质、专用、高产、强适应性育种方面有广阔选育空间和发展基础,发展优质油菜籽、青稞生产具有绝对优势,为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和替代。

2.4建设难度小和操作性强

在门源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易于全面规划,按照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全面建设。二是绿色农业建设较少的存在投入外部性问题,即农业投入的受益者主要是盆地内部,而盆地外部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可以消除非绿色农产品“搭便车”和混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三是在技术上容易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检测,并使其制度化。四是在政策层面上,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多项政策进行规整,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流通环节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而不需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治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3.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评价

3.1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不足

门源盆地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绿色农产品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青海省高寒地区所产油菜籽、青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经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信赖的地方农产品,随着内地多种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当地农产品出现热销、脱销情况。但绿色农产品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状况,没有按照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上,农业生产处于绿色生产体系,然而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缺乏规范,使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难以稳定。二是加工技术落后,绿色油菜籽只是初加工,粗炼后成为群众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青稞被制成糌粑,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门源盆地油菜籽、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县消费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和。牛羊肉畜产品以活畜的形式出售。产品增值能力弱。三是绿色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包装技术空缺。商品品牌注册、绿色农产品标签和条形码技术推广等,处于空白,广告宣传和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长期以来价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2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受资金、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知识更新慢、信息不灵、资金短缺,制约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应用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全,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这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即落后农业地区,环境污染少,农产品基本为天然绿色食品,成为现代广大群众寻求的热销农产品。

3.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

门源盆地地处高原地区、位于农业生产的极限地区,虽然日照充足,空气洁净,但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旱灾危害最大,盆地内年蒸发量大,降水量较多却集中在7~9月份,作物生长前期干旱少雨,春旱、春伏连旱时有发生;其次是门源地处祁连山腹地,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局部地区易受霜冻、雪灾和冰雹危害。由于缺乏适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清选、烘干、仓储设备匮乏,绿色农产品丰产不能及时收割、归仓,造成很大损失,其损失程度高达15%。

3.4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给予了充分重视,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科技储备和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应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新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高产而忽视优质,农业新技术注重品种选育,而忽视了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避灾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生产中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方式落后,部分农田单纯依赖工业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缺乏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和施用技术,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优良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与建设体系

4.1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

4.1.1空间布局。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将整个盆地内的农业生产体系全部纳入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农业区内不至于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效应。

4.1.2绿色农业结构。绿色农业的产品结构以青藏高原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油菜籽、青稞和牛羊肉等绿色食品为主。绿色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和农区育肥养殖业组成。

4.1.3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利用门源盆地的绿色农业生产环境,通过绿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和绿色生产体系的建设,达到绿色生产,获得优质绿色食品。以建立油菜籽、青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和基础,并对油菜籽进行加工,生产绿色优质食品精炼油;以青稞和油菜籽秸秆、加工后的麻渣等为原材料,通过综合利用作为绿色饲草料,进行牛羊育肥,加快养殖业,获取绿色牛羊肉等畜产品;牛羊畜粪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专用肥料,或经过无公害处理后施入农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体系,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制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

4.2绿色农业基地主要体系的建设

4.2.1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油菜籽、青稞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素替代,增加农业机械,并对生产者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推广技术内容是利用保护性农业机械深松性播种,无污染和替代型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的施用。针对农作物收获后因各种原因造成损失较大,缺乏农业机械等实际情况,对现场晒场、清选、烘干、仓储场所进行改造,彻底扭转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以绿色饲草饲料发展绿色畜产品,通过牲畜饲养条件改善、饲草料加工设施建设,提高牲畜繁活率和饲料报酬。

4.2.2建设绿色生产要素体系。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绿色农业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利用青海省已有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技术成果,加快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是以当地有机肥料和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绿色农业专用肥料厂,实现肥料投入替代,确保农业生产体系无污染。二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示范、推广。保证门源盆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完全杜绝污染和不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肥料和农药,确保盆地内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充足、廉价、优质的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和农药,并不增加生产成本。

4.2.3绿色农产品增值工程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是增加产值的主要途径。目前,盆地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油菜精炼油加工,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其产品2005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益较低,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其加工量不足盆地产量的20%。门源盆地大部分绿色油菜籽依旧以原料销售其他地区,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大量油菜籽销售异地,大量麻渣也难以就地开发利用,及时还田或过腹还田。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基础上改扩建,增加设备更新改造,改扩建植物油生产线,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税收、更主要的是将油菜籽加工后大量的麻渣留在当地,为发展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提供了廉价质优的原料。

4.2.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农业农田技术工程。主要用青海省特有的羊板粪肥,通过熟化处理后,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对部分中低产田,特别是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的农田,进行维修建设和改造,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对绿色农业区土壤肥力进行统一采样分析测试,根据营养状况,提高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补施绿色专用肥料等手段,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保肥功能,使耕地土壤物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油菜、青稞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在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基地区中心地区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原种繁殖和提纯复壮基地,以完善、健全种子生产三级体系,保证绿色青稞基地生产用良种的供应。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远程培训等手段对油菜籽、青稞生产经营者、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绿色食品知识、绿色油菜籽、青稞生产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生产规程、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4.2.5完善绿色农业规范制度和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农业营销组织及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销售经营网络体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专业经营组织极为重要,由盆地内各级领导亲自牵头,由油菜籽、青稞和养殖户以及绿色农业销售人员、贩运个体户等成立绿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绿色农业营销体系,成立油菜籽、青稞和畜产品经营协会,指导和协调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并通过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和其他一些途径,加强产后服务,沟通产销通道,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经营协会,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由专业协会和当地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标签化、条形码信息化和产品追溯制度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绿色农业检测中心,以便于及时掌握项目区大气环境、土壤、水分状况,监督检测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质量与使用种类、剂量等,产品及区域内污染源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TO背景下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2):18-20.

[2]龚诞申.迎接绿色革命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邵立民,方天.2l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34-36.

[4]刘华楠,刘 焰.绿色农业:中国21世纪食品安全的产业支撑[J].农村经济,2002,(12):8-10.

[5]周文.绿色农业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J].知识经济,2003,(1):17-18.

[6]徐彦波.绿色农业发展浅析[J].发展研究,2001,(10):37-38.

第5篇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机遇和优势

1.1 政策机遇良好

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沼气为纽带,将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农业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奇台县气候条件独特,光热水土等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宜农土地200万(667m2),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63万(667m2)。适宜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类杂粮、辣椒等各类蔬菜。粮草充裕,畜禽养殖规模大,年内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出栏牲畜206.7万头(只),家禽1100万(羽),是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天然宝库。此外,奇台县距首府乌鲁木齐仅2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2 奇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奇台县现有户用沼气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厕”配套建设4200户,建成生态温室3000座,生态家园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5个,温室沼气生态示范户260个,2010年将新增700户。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和“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使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基地和沼气“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为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金奇万头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奇台县鑫源种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总容积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21.5万m3,可为300户农民供应清洁能源,年节约煤炭585 t,年产沼液1.4万t、年产沼渣661 t。通过加工转化,使畜禽粪便得到集中处理。奇台县秸秆还田量为872 t,堆肥量为9.1 t,秸秆青贮量达到14万t,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4万(667m2),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667m2),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不够.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还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意义,因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愿望不够强烈。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涵盖“生态”、“循环”全部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2.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2008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现今种植业污染主要有农用地膜、化肥和农药。地膜年用量13.7 t.残留量1.95 t;农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养殖业污染表现在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秆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年秸秆产量为24.6万t,因各种原因,部分作物秸秆被焚烧、随意丢弃,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秆循环再利用空间比较大。

3 奇台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

按照奇台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产品为着力点,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无工业“三废”污染等条件,高标准、规范化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技术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发放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安全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体系

结合奇台县气候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研究总结利于本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将秸秆还田、生态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一次性规划,让牧民长久受益;结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的发展,推行“畜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要以沼气清洁能源利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气建后服务体系,提升沼气池运行水平和质量,发挥其联结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的作用,促进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解决农户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洁、卫生、无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肥料,保证农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此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并推行“农作物种植一畜禽养殖一畜产品精深加工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模式、“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一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3.5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满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重点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操作,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及机械防治技术,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使农产品达到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中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开展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6篇

关键词:农艺学;创新性发展;三农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96

农艺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学科,曾对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起过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尽管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像过去那样突出,但是其基础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农艺学作为农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以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为核心的一门科学。它所包涵的内容很广泛,从农作物的栽培、种植,到土壤的管理与改善,从对农作物的照护管理到农具的更新与使用,从农产品的收割到初步加工,再到制成成品流通至市场,可以说都与农艺学紧密联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农艺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农艺学是农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农艺学的革新与发展,就没有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1 农艺学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五中全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把各项政策举措切实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加大对其扶持和支持的力度。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要做一个农业强国。要做到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就需要我们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兴农业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秉持上述5个发展理念,要意识到,农艺学的发展决不是停滞不前的,而应与时俱进。下面简述当前我国农艺学发展的情况。

1.1 农艺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农艺业不像工业发展一样,不受地域性的限制,农艺业的发展受制因素很多,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土壤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艺学的地域性特征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对农艺学进行改进,使原来只适应于南方生长的作物可以在北方某些地区进行种植,推广了种植地域;同时改进农作物种子的适应性,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以适应更加艰苦的条件。这些进步是都能看得到的。农业的地域性特征还表现在农作物对土地的依赖上,这就要求要加强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只有保护了农业用地,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1.2 “三农”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建成小康社会。如今,“三农”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意识到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农业产量上,放在应走怎样的农业创新之路上。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农业走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许多农艺学的研究专家也开始关注如何使农业发展更好上来。

1.3 国家对于农业创新扶持力度的加大

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加大对其创新性的研究与研发力度。科技兴农、信息富农、创新强农,只有将农业的发展与时代科技、信息、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也才能走向伟大的农业创新的“中国梦”。

2 走农艺创新之路

2.1 走农业信息化之路

走农艺创新之路,是时代的发展对农艺学所提出的新的目标,也是农业发展应走的路径。创新之路来源于科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走一条信息农业之路,使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这是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信息农业,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服务的过程。

2.2 走遗传育种技术之路

现代的育种技术呈现出多样性、交叉性的特征。这种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物育种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育种技术的瓶颈,给育种带来了新的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后的农艺新品种越来越多,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带来了显著的实用性效果,推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

2.3 走农艺生态发展之路

农业生态化,也就是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以清洁、环保为主要目标的农业新理念。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农业生态化,对于生活环境的保护,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当前主要从农业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农产品的商品商业化加工制作以及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彭玉亮,刘启云.知识经济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经济性评价方法的初步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3(05).

第7篇

9月14日,农业部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力争在3~5年内,将我国都市农业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村改革先行区。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1.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2.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市近郊区;3.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4.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5.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都市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农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国家。中国既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还有独特的城郊农业景观,今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绿色食品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因而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在中国大地上已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本刊综合)

第8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0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常会因为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而导致农业粮食减产。因此,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与其他因素而影响生产,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水土资源转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 设施农业的概述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及科学化,充分发挥气候和土壤的潜在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及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设施农业从广义上分析,主要包括设施的栽培与养殖;从狭义方面,包括温室、塑料大棚、植物工厂等技术层面。[1]设施农业可分为几个类型:以地膜覆盖为代表的简单覆盖型;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代表的一般设施型;以中小型拱棚为代表的简易设施型;以现代化大型温室为代表的复杂设施型。

2 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设施农业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得到大力的发展,栽培农业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据一些相关的材料分析,我国蔬菜的栽培面积每年以60%的速度发展。设施蔬菜的发展也为西北地区带去更多的收入,以成为一项新型的农业发展。现目前来说,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还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当然,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粮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目前,以温室大棚为典型的设施农业工具,资金投入小、技术要求低、而且生产效率高,因此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民的青睐。因而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成为西北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项目,很大程度上增加的农业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表示了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

3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有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展设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的政府部门是起着主导地位的。因此,应加强有关的政府部门对设施农业的关注及领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方法,在农村宣传并鼓励开展设施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才能引起农村各群体的重视,农民才能相信设施农业是可以收获更多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随时解决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促进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3.2 具体开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以当地的环境为主,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及土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并做出科学有效设施农业发展类型,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同时,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切忌盲目的种植农作物,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而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在农村,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3.3 增加设施农业的发展资源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的,在设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投资更多的资金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后,可以依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修建科学的、有效的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农民还可以学习有关的设施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发展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解决。当然,政府可以派遣专业的人才对设施农业进行指导,还可以对农民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技术与知识。这对于设施农业在我国能长远发展下去,是非常有意义的。

4 结语

新型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科技部门和设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及有关的部门应大力投资资金及人才资源。设施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较高,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坚持集约化经营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强设施农业建设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近的方面说,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从远的方面说,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

第9篇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医药大学

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关于神池县国家航空绿色生产基地项目协议书

甲方:神池县人民政府

乙方: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丙方:北京中医药大学

丁方: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神池县土地宽广,交通便利,气候独特,绿色无污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区域。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为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甲乙丙丁四方经认真协商,就在神池县共建国家航空有机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如下意向:

一、合作基础

神池县人民政府欢迎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医药大学、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神池县建设国家航空有机绿色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县人民政府给予项目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为四方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合作主体

甲乙丙丁四方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建设规模及投资

根据初步考察情况,甲乙丙丁四方计划投资2亿元,与国内大型中医药厂家合作,2019年完成国家航空有机绿色种植示范基地的育苗、种植项目(基地规模共计3000亩,计划分两年完成,2019年计划育苗面积达1000亩)。。

四、合作各方责任与义务

(一)神池县政府

1.需给予神池胜航国家航空绿色生产基地相关的扶持政策。仿野生中草药育苗、种植研究中心及育苗种植需要的租赁土地(2-3千亩)、及生产专供食品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租赁及建设用地的费用和税收相关政策的扶持。

2.因项目建设所需办理的手续所涉及的部门的配合(绿色通道)或成立工作小组由一名专职干部负责项目所需各项核准和批复。

3.优先保障胜航公司的神池本地小杂粮及农牧产品的集中采购工作。

(二)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1.在总部和分、子公司开展的消费扶贫产品推介活动中,重点推荐神池中草药产品,帮助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2.中国航信将通过工会福利采购、活动奖品采购、食堂供货对接、职工众筹采购等多种形式开展消费扶贫和宣传推介,助推神池中草药产品做大做强。

3.中国航信将通过“吕梁山货”、“县长联合推荐”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神池县中草药产品,对接其他中央单位和省市消费扶贫需求 。

4.通过“扶贫电商平台+扶贫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神池中草药优质产品,输送到消费者手中,促进精准扶贫。

5.在资金方面扶持,可在科研经费和扶贫种植及入股特供保健食品加工企业等方面开展。

6.航信招商:神池胜航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公司)并挂牌国家航空绿色生产基地 。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家航天员中心的中医药保健室,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根据神池县特色农牧产品与神池仿野生中草药结合研发,对航天、航空、远海和潜艇部队的特殊人员专供的保健食品。

(四)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分公司神池胜航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在神池县委、县政府招商政策大力支持下,与国内大型中医药厂家合作计划投资2亿元,2019年完成国家航空有机绿色种植示范基地的育苗、种植项目(基地规模共计3000亩,计划分两年完成,2019年计划育苗面积达1000亩),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航空有机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国家航空绿色保健品专供生产企业。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四方另补充规定。

六、本协议经签字、盖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八份,甲乙丙丁各执两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山西省神池县人民政府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代表人(签字):代表人(签字):

丙方(盖章):丁方(盖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神池圣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第10篇

一、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联合耕作机械的应用。联合耕作机是多种农业机械组合而成的,能够一次完成耕地、整地等多种农业生产作业,能够减少机械在田间的来回次数,简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争取农时,及时进行播种或栽种。

二、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新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现有的成果并不是完全不变的,科学技术总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发展将充满希望。

1、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其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也将成为必然。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农民工作量,为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推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就必须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自主创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

2、绿色化产业道路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是当今我国积极倡导的社会理念,它可以促使现代化建设逐步向绿色化产业道路迈进。农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实现其绿色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倡导绿色农业,使用先进的、节能型的、低能耗的农业设备,是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确保市场需求与市场供应统一协调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3、提高创新意识,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机械现代化建设以创新理念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文、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要积极配合,鼓励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这样有利于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政府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度,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把实现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技术化作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将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应用于农业发展中。

三、结语

农业生产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要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位,这对国家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农业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避免盲目发展。还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全面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孙洪臣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农机服务中心

第11篇

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上风上水,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密云县被列入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还明确了密云“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i,Jil~H生态农业”的定位。密云以此提出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正是这样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密云将产业发展转向了创新驱动、创意推动的发展模式,立足生态经济,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京津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优先发展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的绿色产业成为了密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意农业的高端、高效、高质、多样的特异性使其成为密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走特色、高效的创意农业发展之路,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环境和文化功能,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密云生态环境价值、展示生态密云绿色形象、培育国际绿色休闲之都的特色产业——创意农业,从而形成生态、经济、景观效果俱佳的都市农业新业态,成为密云县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密云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

2.1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根据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密云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饮用水重要水源地。密云县库区水面面积l88km,蓄水量43.75亿m,2010年密云库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达40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7%,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绝大部分地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3项指标居北京市各区县之首,可以说密云县已成为净水、净土、净气、无公害的绿色乐园。生态资源成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2.2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样

密云县户籍总人口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万人。从总体上说,密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林牧渔各业兴旺发达。密云是全国“三高”生态农业示范县,是北京的副食品基地。良好的环境使密云生产的农副产品无公害、无污染,是自然天成的绿色食品。目前已有密云水库淡水鱼、山楂果茶等10余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有机农业已形成品牌化生产,多年农林业种植积累下来的果木品种为观光果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成为了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2.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达100多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享誉全国。近年来密云投入大量资金对历史人文景观、遗址、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提高了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密云的旅游开发营造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司马台长城以晾、险、奇”和独特造型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中国长城之最”【4】,千年古镇古北口镇是目前保存良好2个长城古镇之一(另一个为山海关)。密云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这些为开发农业新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2.4休闲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到2010年已形成了以密云生态精品卫星城为中心,带动东西南北4条旅游热线的“一城带四线”的休闲产业分布格局。全县开放景区33家,度假村、星级饭店29家㈣,旅游民俗村40个,其中市级旅游民俗村23个,密云己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曾获“国际最佳旅游休闲名县”称号。

3密云创意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是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密云依托其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使多功能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县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157个,观光园总收入13226万元;民俗旅游接待户169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180万元;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从业人员5620人;接待人数达到4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此外,应运而生的创意农产品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了农业吸引力。目前北京的创意农业可以基本总结为7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其中3种模式就是以密云的创意农业为案例总结出来的,即“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爱斐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al。这些模式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融合而形成的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端高效的产业。

3.2密云创意农业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密云创意农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一段时间以来,其特异性、生态性、野趣性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其高效优质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了京郊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这种产业还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较低,其创意影响的持久性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其发展潜力还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目前,创意农业对全县农业及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还仅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创意农业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观光农园普遍创意不足,旅游策划相对滞后。过分依赖农业资源,许多观光农园就是从原来的经济种植简单转变而来的,功能单一。

(2)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创意设计,特色不明显。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景区内项目单一,则缺乏竞争力。相比其他地区,密云农业旅游借助于生态涵养区潜在的优势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两者并没有有意识的加以筹划,共同发展。

(3)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观光采摘是目前农业旅游主要的效益来源,城乡差别的新颖性促进了创意农业的起步,然而仅此还远远不够,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的农业类型,自然也是如此,但农业文化的研究与内涵的发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期以来遭到了忽视,所以其文化元素难以在创意农业实践中体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产业链没有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创意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开拓。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模式使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处于一种白发形成的状态,尽管近几年来产业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出现了许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者“企业+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但是总的来说,目前郊区创意农业缺乏的是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5)创意农业只处于一种零星分布的状态,未能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市场影响有限;山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条件虽然有利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但土地资源稀缺、分散,不利于创意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北京目前的创意农业品牌并不多。(6)创意农业项目经营运作不够,一些创意农业初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是后期经营运作存在问题,往往效益不佳,甚至难以为继。

4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原则

通过对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4.1环境承载力原则

由于密云被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因此密云的发展必须以保护水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任何开发行为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

4.2创意产品独特性原则

在现有特色资源发展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形成具有密云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提升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3智力引领原则

20世纪90年代出现旅游农业之后,中国创意农业呈现出现代农业和旅游农业“双轮驱动”的局面,即一方面在现代农业上继续进行创意,另一方面是在发展旅游农业产业上推进了前所未有的休闲、观光、习技、品尝、购物等观光农业创意业态”1。密云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农业产品的开发集现代科技与智力于一体,促进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向智力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转变,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密云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5.1整合资源,科学规划

要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作用。应在密云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整体规划,将自然景区与农业旅游及单个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旅游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利用密云发展的后发优势,将生态资源的保护、农业资源的开发、乡情民俗的保持结合在一起,高端起步,打造精品,提高档次,带动密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几大区域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其次,对目前遍地开花的观光农园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第三,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有发展潜力和发展要求的园区进行重点创意策划。

5.2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主题产品

北京农业文化资源深厚,农业物质、精神消费的市场广阔,因此突出特色资源,形成创意性的农业品牌是首都农业发展方向”。门头沟樱桃沟是一个古为今用的创意u,利用樱桃沟独特环境条件,选用现代优良的大樱桃品种,形成自己的唯一性产品,在千亩樱桃园中将农业成果与农业文化、寺庙文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游客慕樱桃之名而来,但是在休闲的过程中品味的是山水,是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效益。密云全境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应以此为基础,以主题创意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增加创意元素,开发主题产品,形成具有密云自身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如通过开发古道、古树资源,发掘特色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创意农业的核心产品;通过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休闲养生需求相结合,创意京城慢生活模式,培育休闲典型,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5.3构建产业链条,增加服务价值

综观世界创意农业的发展,完善的产业链起了重要作用。荷兰创意农业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其产业链的发达,荷兰是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花卉产业是一种综合农业产业,它与文化渊源、市场需求、人文环境、物流、技术创新、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创意人才等密切相关,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极高。花卉文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营销组织等分工合作,形成了荷兰花卉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宗出口农业品都是如此,产业链战略成为了其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农业普遍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而创意农业作为产业融合性很高的产业其发达的产业链正式创意农业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创意农业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进行创意设计和功能提升,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将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使农业各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集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融合的创意农业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祁阳;绿色农业;举措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64-02

一、祁阳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祁阳县位于湘江中上游永州市境内,东接常宁市,南临新田、宁远、双牌县和郴州市桂阳县,西抵芝山区,北连衡阳祁东县。土地面积2 53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6.7万亩,人口100.63万(2006年)。

祁阳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这主要得益于该地优越的地理环境。该县是一个山地居多,平原次之,部分岗丘的盆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年日照时数1 613.1小时,年平均气温17.8℃~18.4℃,无霜期293天;雨量充沛,县内年均降雨量1 150毫米~1 3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县林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油茶为主,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殊荣[1]。建国以来,祁阳交通大为改善,湘桂铁路、322国道、三南公路、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二、祁阳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祁阳县利用当地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制定了全县绿色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将农业基地统一规范到322国道和文富市、黎家坪与白水、七里桥两大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全县已形成高档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优质瘦肉型生猪、“三黄鸡”养殖、油茶低改等十大“万字号”基地[2]。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先后培育出“天龙”系列优质米、“金浩”植物油等十多个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优农产品,先后有36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奖。

湖南省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现有八条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年加工能力50万吨,其中高档精米30万吨,还有米胚油生产线一条,米线生产线一条,经十余年艰苦创业,现总资产达2.5亿元。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和HACCP食品安全三个管理体系认证,现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已跻身湖南省私营企业百强、湖南省大米加工五强、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

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拥有茶籽油预榨、浸出、精炼、灌装四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化验设备;推出的“金浩茶油”系列高档食用植物油,深受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消费者的青睐,茶油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公司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3]。

三、祁阳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经验

1.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从资源优势看,祁阳现有稻田面积58.3万亩,年均产粮稳定在55万吨以上;油茶林达42.77万亩,年产茶油4 000吨,稻谷、茶油的商品率均在60%以上,生产的粮油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加工原料。以文明铺、肖家村、白水等镇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稻,成为天龙、银利来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仓库;以观音滩、茅竹等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成为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从区位优势看,祁阳毗邻两广,粮油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及沿海其他地区,是沿海城市粮油供应的“大后方”。同时,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铁路贯穿县境,全县公路通村率达95%,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企业原料购进和产品运出十分方便,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2.大力推行订单生产,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自愿加入、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组建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并采取免费提供优质种源、帮助解决农业生产贷款、优质优价收购、年底分派企业红利等优惠措施,激发农民积极入会,全县共组建了十大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会员农户达42.5万人,其中种粮大户4 000余户。2006年全县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到71.09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积的61.9%,总产达到31万吨,其中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到37.4万亩,占优质稻总面积的52.6%。这既为企业加工提供了稳定、丰富的原料,同时,由于高档优质稻售价比普通稻高出30%左右,仅此一项,为农民直接增收8 000万元。

3.加快推进扩能提质,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祁阳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创办之初均为家庭作坊式小加工厂。十余年来,企业采取“技改扩能、增产增效、原始积累、再技改扩能、再增产增效”的良性循环办法,注重打造优质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县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100个,占整个永州市总数的一半以上,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地面积达到101.6万亩。2008年实现“三品”农产品产值9.1亿元,创利税9 85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1亿元。

4.增强协会服务功能,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保证

全县十大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积极为会员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在提供引种服务上,协会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在提供技术服务上,协会聘请农技人员,配备专车,走村串户,及时帮助订单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帮助企业打造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品牌;在提供订单服务上,协会确定专人搜集和整理市场行情,并及时反馈和调整种植规模,组织订单生产,企业按订单收购,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四、祁阳发展绿色农业面临的困境

一是农户对订单的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在落实农产品订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户提供服务,但在农产品收购季节,一些农户受趋利思想影响,往往将收获的农产品以稍高于订单收购价的价格售给了一些未作任何前期投入的商贩,致使毁约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大量的附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谷糠、糠油、谷壳等附属产品都是被当做原料廉价出售,如将附属产品全部深加工,每年可为企业增效100万元以上。

三是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十大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都是由粮油企业创办的,其一切开支都来自企业,这种主要为企业利益服务的行业协会对农民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农民利益也缺乏足够的保证。

四是银信部门放贷的积极性不高。龙头企业的贷款基本来自农发行,其他银行因农发行的介入,加之审批环节多,贷款发放操作难,对企业放贷的兴趣不大。同时,农发行只对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要扩张上新的项目,大多只能靠自身积累,制约了发展步伐。

五、建设绿色农业强县的举措

1.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规范订单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有关条文和规定,大力发展订单。强化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市场风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4]。

2.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粮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粮油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企业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鼓励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改变产品初加工、低附加值的现状,不断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无害化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上档次、上水平。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4.形成金融支撑合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农发行要尽快适应商业化贷款方式,改变贷款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生产规律和企业需要及时满足收购资金。其他各金融机构必须改变过去独家支持观念,对有利于企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都要放低门槛,精简审批手续,积极发放项目贷款,共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新国,唐善理,张俊卿.“中国油茶之乡”40万亩油茶林成“摇钱树”[N].湖南日报,200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