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影视音乐; 艺术形式; 审美特性及功能
1.影视音乐发展现状分析
影视艺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乐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原始、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使得影视艺术不再作为一种单独的视觉表达,在视听上更加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和感受。
伴随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音乐也开始繁荣起来,并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亮点。影视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融合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影视音乐虽然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份子,但它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音乐了,而是服务于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
现代影视音乐的创作往往通过各种音乐技法和音乐手段来表现,为影视作品专门创作和编配音乐,烘托影视作品中的气氛和情感。当代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鉴定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影视音乐艺术形式特性
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为表达影视作品的情感服务,其美感层次主要体现为渲染美、真实美、情感美、故事美等。音乐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使影视音乐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影视画面的具象性与影视音乐的抽象性相结合,使影视艺术作品的进一步升华。影视音乐往往通过不同形式的乐器进行演奏,其审美价值通过多元化的配乐器材、变化旋律和多功能和声来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景以及气氛的烘托。
2.1 影视音乐结构形态的片段性
影视音乐往往在影视作品总体进程的前提下,间断出现,灵活服务于整个影视作品。充分把握画面与声音的协调配合,让音乐在整体结构中间断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超时空和情感的参与性。
2.2 影视音乐表现形态的非独立性
影视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影视音乐为更好突出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通过音乐来渲染提升影视作品的的整体基调。这种音乐形式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存在,音乐与影视画面的有机结合,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力,促进了观众情感与影视画面的互动。
2.3 影视音乐表现内容的确定性
影视音乐的情感表现并非自我的表现,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往往受固定故事情节和画面效果的约束,因此,整体来说,影视音乐的内容与主人公和画面效果的整体情感相符合,伴随电影画面,影视音乐的内容具有明确具体的情感表达,表现为强烈的确定性。
3.影视音乐的审美特性及功能体现
影视音乐的审美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作品的特殊本质,它没有完全的音乐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将影视音乐置于影视画面和声音等影视系统背景中进行感悟和思考,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得艺术审美感受并体现出其功能性。
3.1 深化影视作品主题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影视音乐的出现和使用为影视作品主题的艺术表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影视音乐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为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代影视作品中,经常会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的主题和思想,这种用以表达影视作品主题思想、概括影片的主题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往往是影视音乐的核心,即影视作品音乐发展的基础,在关键时刻采用主题音乐对剧情的发展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进而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
3.2 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
影视音乐情感的体现,往往集中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等。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形成对人物的个人感受,影视音乐往往能准确抒发剧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和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恰如其分的影视音乐可以促进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和情感的理解,深入进剧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正如电影艺术作品《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如同其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样已深深铭刻与观众心中。正是因为影视音乐的存在,电影才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才更加鲜明深刻。
3.3 描绘影片场景和氛围
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中的音乐对整个电影剧情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影视音乐艺术创作最大的特点在于音乐依附画面,音乐和画面共同完成影视作品艺术形象的创作。影视音乐与剧情完美结合才能将影视音乐的特性完整显现出来,音乐的表现必须完全服从影视作品的内容需要,始终考虑到画面和影视剧情的发展,将音乐结构置于影视创作之中。
总之,影视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在影视电影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影视画面与音乐准确到位的结合,不仅使音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戏剧性,相得益彰。影视音乐展示了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景,因此,研究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和功能是时代的需要,是当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0
[摘 要]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和审美性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在屏幕上表现民族文化的问题。它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尊重本
>>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素材与时代性审美情趣 民族性审美范畴的突破 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艺术与民族性 浅谈中国飞天艺术的民族性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化差异 民族性的艺术哲学话语 中国影视音乐的民族性探究 《西游记》影视改编民族性的缺失 浅谈油画中的写生性与民族性 浅谈动画造型的民族性 浅谈《徽州女人》的民族性 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研究 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性与审美价值简析 小议艺术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浅谈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及时代性 浅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高兰英(1981― ),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包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关键词:二人转 多元 形态 元素 影响
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师徒的精彩表演及“刘老根大舞台”的遍地开花,东北二人转大红大紫。究其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二人转艺术本身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多元化,是其走红的重要原因。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的多极化、经贸的多边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时代,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需求的多元化。正是二人转艺术本身的多元化、时代的多元化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形成同步共振,才使二人转艺术大红大紫。因此,研究探讨二人转多元化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在理性思辨意义上,还是在艺术实践意义上,对于此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均大有裨益。
具体而言,二人转多元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层面:
一、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二人转多元化的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上面。它不仅融曲艺、戏曲、歌舞为一炉,而且集这三种艺术形态与其他许多艺术形态(包括杂技、魔术、音乐、舞蹈、话剧等)为一体,堪称“百货俱全”的“艺术小超市”,可以满足观众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著名吉剧作家、二人转专家王肯先生指出:“比起二人转这个概念更为复杂的是二人转的归类问题。说它是戏曲,又不全是戏曲的戏曲,曲艺和歌舞的成分不少。说它是曲艺,又不全是曲的曲艺,戏曲和歌舞的分量较重。说它是歌舞,又不全是歌舞的歌舞,戏曲和曲艺的特点突出”“如从说唱角度看,它是破格的歌舞、戏剧成分很重的说唱;如从歌舞角度看,它是罕见的说唱性、戏剧性突出的歌舞;如从戏曲角度看,它又是少有的保存说唱、歌舞技艺较多的戏曲。”
的确如此,二人转作为走唱类说唱艺术,它的表演要素以“千军万马,就靠咱俩”著称,即两个演员(一旦一丑)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化出化入”中呈现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审美特征,“化入”时戏曲的物征鲜明,“化出”时曲艺与歌舞的特征明显。
除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歌舞“三合一”之外,近年来二人转更是吸收了杂技、魔术与各种新潮艺术(如声乐艺术中的通俗歌曲、舞蹈艺术中的现代舞、戏剧艺术中的小品等),使其多元化的含量更高,受到新老观众的欢迎与青睐。
由此可见,二人转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使其成为“多功能体”,并由此占尽了先机与优势,它的走红,便成为自然而然之事了。
二、表演元素的多元化
二人转的表演元素,以说、唱、扮、舞、绝的“五功”为主,这本身即是多元化的综合体。而且,每一种表演元素又各自成为多元化的“小综合”,也就是说,二人转表演元素是“大多元”套着“小多元”“大综合”套着“小综合”。
1.说功的多元化。二人转的说功,俗称“说口”,即说白、白口,它在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所谓“说是骨头,唱是肉”“唱丑唱丑,得会说口,不会说口,不算好丑”之说。而“说口”又由四类构成:套子口、专口、零口、脏口。最后一种脏口,属于淘汰出局的“说口”。
2.唱功的多元化。二人转唱腔异彩纷呈,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主要可分为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3.扮功的多元化。扮功又称“使相”“卖相”“相”,分为“丑相”“怪相”“羞相”“冷相”“哭相”“笑相”“傻相”等,所谓“使相卖相,千姿百样”之说,是见其多元化特征的突出。
4.舞功的多元化。二人转的舞蹈,既有民族民间的秧歌舞,又有交际舞,还有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柔姿舞等)等,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5.绝功的多元化。绝功又称“绝活”,包括手绢功绝活、扇子功绝活等,近年来又出现了杂技绝活、魔术绝活,以及用鼻子吹奏乐器的绝活与气功绝活等。
由此可见,二人转的表演元素也是多元化的综合体,用老百姓的话说:“二人转是大花筐,什么玩意都能装。”
三、艺术影响的多元化
二人转不仅本体审美特征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对其他各种艺术的影响力,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辐射状特点。
1.对音乐艺术的影响。著名民歌手郭颂演唱的《看秧歌》《丢戒指》《瞧情郎》,李高柔演唱的《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等歌曲,都是二人转小曲小帽中的同名曲。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先生创作的钢琴曲《二人转的回忆》,直接取材于民间二人转的音乐素材。
2.对舞蹈艺术的影响。舞蹈组剧《月牙五更》、民族舞蹈《红手绢》等,都吸收了大量的二人转“三场舞”的舞蹈语汇。
3.对戏剧艺术的影响。话剧《秋天的二人转》,是话剧等地方戏曲新剧种,直接以二人转艺术为母体。赵本山更是把二人转的表演元素带入话剧小品之中,为他发展成为“小品大王”奠定了基础。
4.对影视艺术的影响。电影文学剧本《原野上的马车》,电视连续剧《刘老根》《马大帅》等,都受到二人转艺术的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二人转的艺术影响也是多元化、全方位的。
(注:该项目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HEURSO764)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育与青年心理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肯.土野的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
关键词:儿童审美偏爱;动漫审美特征;动漫教学
一、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中审美偏爱的重要性
通过对有关儿童审美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总结出,儿童在7到12岁这个阶段属于过度阶段,是由感知向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是由无意识注意向有意识注意过渡的阶段;是由符号认知到审美感受过渡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了解儿童的审美偏爱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儿童的课程即来自儿童,儿童本身即是最好的课程。
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我为中心主义”,是指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表征世界,不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相信任何人的观点、想法和情绪体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三山问题”中得到了体现。
张晓涧指出,美术教育作为构成文化环境的要素,不仅对儿童美术心理及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还能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和完善①。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认识的一提高,方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罗恩菲德把儿童阶段划分为涂鸦阶段(2岁―4岁),注重自我表现、样式化前阶段(4岁―7岁),儿童首次表现尝试、样式化阶段(7岁―9岁),儿童对形体感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党群阶段(9岁―11岁),理智的萌芽阶段、推理阶段(11―13岁),似写实阶段和青春危机期(13岁之后),决定性时期六个阶段②。其中,4岁到11岁的儿童可塑性极强,他们对审美的感受战友很大的比重,而缺乏逻辑、文字、语言、计算的能力。国外一研究表明,6岁以下的幼儿在看电视节目《芝麻街》的时候,往往只专注于节目中的视觉形象如各种拟人动物角色的衣着打扮、长相和动作表情,而不理会它们之间的对白内容③。
二、儿童审美偏爱在动漫内容上的体现
现代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理论研究认为审美偏爱是个体的审美个性心理倾向性,“审美偏爱是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审美心理倾向”。
日本动漫根据作品风格主要分为:儿童动漫(6―11岁)、少年动漫(6―18岁)、少女动漫(6―18岁)、青年动漫(18―25岁)、女性动漫(20岁以上的女性)、成人动漫六类④。其中儿童动漫内容简单易懂,如:《樱桃小丸子》,少年动漫主要给少男观看,主题以努力、友情、胜利为主,如:《机器猫》,少女动漫主要给少女观看,如:《美少女战士》,青年动漫主要以青年观看者居多,主题以考试、体育、校园生活为主,如:《足球小将》,女性动漫主要给20岁以上的女性观看,以肥皂剧居多。由于我国动漫的主要属于儿童、少年观看的类型动漫,而很少有适合成人观看的动漫,所以在这里使用日本对动漫的分类来进行研究。
在这里我针对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即7―12岁儿童的审美偏爱特征在动漫中的体现进行研究。
1.写实主义
动漫具有写实主义的特点,动漫的人物原型大多以人类,动物为原型,而且还有很多形象的造型方式和观察方式选择了写实主义风格,人物的表情也只是做了合理的夸张,而没有过分的变形扭曲,动漫的整体氛围也采取了写实的画风,动漫的这一审美特点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偏爱。动漫审美的异质同构性。受众在观看影视动画的同时,从被植入的夸张变形的影像“力”中,感受和寻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生命的活力,达到审美的异质同构性⑤。
综合国内为学者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从“写实主义”向“审美感受性的出现”过度的审美特征。在这一阶段,儿童偏爱写实主义的画风,却很难理解表现、抽象风格的画风。加德纳认为小学中年级儿童处在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由于他们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所以这时期的儿童基本处于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张奇的研究表明,在美术作品的内容上,幼儿偏爱表现动物美术作品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交通工具,再次是植物。表现生活用品、景物和人物的美术作被偏爱的人数较少⑥。
2.想象性
恩格斯曾将人的心理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⑦美术心理的主观性使得儿童对美术作品想象性提出了要求。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朴素,又可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⑧动漫具有审美的梦幻性。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未曾实现的欲望发泄,是人潜意识的形象的浮现。影视动画就是创造梦幻童话的王国,在这个梦幻性的国度中,人与神的有机结合,使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性思维在影视动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一书中对梦幻与电影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梦宣泄了人类的欲望和忧愁。以电影展示人类之梦,是人类白日梦的再现。人的梦境直接以电影的形式浮现,是梦的显性。”这或许也正是受众观赏影视动画的梦幻性审美需求⑨。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偏爱具有想象性的作品。
三、儿童审美偏爱在动漫形式语言上的体现
1.色彩
动漫的色彩使用都是非常和谐,颜色饱和度较高的,除了部分水墨动漫作品外。
综合国内外研究,在色彩方面,儿童喜爱鲜艳的、丰富的、和谐的色彩,而厌恶单一、灰暗的色彩。加德纳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不管绘画能力如何,其绘画的兴趣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在色彩方面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麦考卡通过对小学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偏爱研究,得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偏爱基于色彩。究其原因,(一)是可观赏性。这是由动物身体的形状、斑斓的皮毛花纹和色彩艳丽的羽毛等审美特征决定的。(二)是可玩赏性。(三)是熟悉性。郝丹丹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其中儿童对色彩的偏爱。儿童对明暗不同的色彩偏爱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总体来说儿童喜欢色彩鲜艳、和谐的绘画色调,不喜欢色彩单一、灰暗的色调。这种偏爱是带有视觉倾向性、情感倾向性、象征倾向性的偏爱⑩。
2.造型
动漫审美的变形性。影视动漫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恰恰就是其变形与抽象性的表现特征,它在动画审美需求中占据着重要分量。动画恰到好处的变形之美,和由此引发的审美愉悦感知是人们观赏动画的主要心理需求。动画的变形,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将物体颠覆,它是以现实原型为参照的变形,动画通过对人物造型、景物造型、色彩造型、动作以及声音的变形,这种改变和改动把事物的某些方面加强、浓缩和突出,从中展现某种抽象的寓意,表达出创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含义,加深受众,尤其是儿童受众的教育意义。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在造型方面,儿童偏爱变形的、夸张的、拟人的造型。加德纳认为这一时期,儿童对物象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轮廓上,很少从结构方面考虑。张奇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偏爱夸张、拟人的造型。郝丹丹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在造型上儿童审美偏爱往往表现于变形夸张手法的绘画方式,这是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点点滴滴的观察所积累的表象,经过升华、加工的真实反映,他们将造型的某些部分用比较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四、儿童审美偏爱对动漫教学的启示
1.题材方面
(1)随着年级的增大,对题材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在动漫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由以题材为模块的教学到以风格为模块的教学。
(2)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偏爱于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描绘,对于他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熟悉程度会对其审美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2.风格方面
(1)在表现性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大,对表现性的偏爱程度逐渐增强。尤其在色彩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大,对色彩的偏爱程度逐渐增强。
(2)在细节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大,对细节的关注度逐渐减弱。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缺乏整体意识。
(3)在图形和人物表情精美的偏爱方面,儿童体现的较少,同时也有着明显性别差异,女孩儿对图形和人物表情精美程度的偏爱要高于男孩儿。Wang Hsiu-Feng的文章中指出,有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更偏爱中等视觉复杂度的网站,而男孩较女孩更喜欢高水平视觉复杂度的网站。这说明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适度把握视觉复杂度以及有难以相结合。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 方福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 李南.成人动漫与儿童动漫的区别――有《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引发的思考[J]新闻窗,2009.
[6] 张奇.幼儿对美术作品审美偏爱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
[7] 郝丹丹.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
[8] 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
[9]Wang Hsiu-Feng.Picture perfect:Girls’and boys’preferences towards visual complexity in children’swebsit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
[10] 向宏年. 我国美术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综述[D]绘画美学.
[11] 杨宇姣.画的儿童审美心理机制研究[D],2012.
[12] 胡丽莎.动漫传播与少年儿童――从中日对比谈起[D],2007.
注解:
① 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
②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③ 方福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④ 李南.成人动漫与儿童动漫的区别――有《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引发的思考[J]新闻窗,2009.
⑤ 杨宇姣.画的儿童审美心理机制研究[D],2012.
⑥ 张奇.幼儿对美术作品审美偏爱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
⑦ 向宏年. 我国美术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综述[D]绘画美学.
⑧ 胡丽莎.动漫传播与少年儿童――从中日对比谈起[D],2007.
⑨ 杨宇姣.画的儿童审美心理机制研究[D],2012.
⑩ 郝丹丹.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
杨宇姣.画的儿童审美心理机制研究[D],2012.
张奇.幼儿对美术作品审美偏爱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
一、美术设计对电视广告的指导意义
美术设计指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引领下,将某一种构想或计划,进行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其在影视造型的设计和制作中意义重大。电视广告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无疑也同电影作品一样,需要美术设计作为指导,或许在信息传播媒体多元化的今天能获得一席之地。首先,优秀美术设计指导下的电视广告,能够强化观众的记忆。电视广告由于可以清晰地展现商品、模特儿的直观形象而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穿透力及较高的到达率与生活贴近等优势,但是信息量小、转瞬即逝是其一项致命的缺点。如何在只有15秒、30秒的时间内,准确传达一定的信息量就是广告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美术设计的引入不仅能将画面造型、人物造型、文字语言、色彩及时代风格赋予更强的视觉感染力,而且对瞬间抓取观众的记忆力和关注度,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可见,一支优秀的电视广告离不开美术设计的指导。其次,美术设计可以很好地统筹电视广告各构成元素,使其在整体与局部达到高度的统一。语言、声音、文字、形象、动作、表演是电视广告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果不能在广告创意产生之初就有一个统一性的策划,似乎会与观众的审美经验相背离。再次,科学的美术设计指导可以降低电视广告的制作成本。电视广告不仅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而且费用昂贵,也是一大行业劣势。科学的美术设计指导不仅会大大降低时间制作成本,使整个拍摄过程有条不紊。而且,可以充分地运用电视媒体的感性特征,为企业塑造商品本身之外的品牌形象、产品文化、品位等非同质化特征。这些都无形中降低了电视广告的制作成本。
二、形式美是电视广告设计遵循的基本法则
电视广告最终是以美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影视语言,除了要展示出整个美学范畴共有的审美特性外,还要因其内容诉求和受众,而展示出自身特殊的审美特性。无论如何,形式美法则仍然是电视广告设计应遵循的美学规律。下面从电视广告的基本要素:画面造型、文字语言、民族色彩及画面风格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1.电视广告的画面造型应讲究和谐美。电视画面造型指电视广告中的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图画、摄影照片、传统特技画面、数字电视画面等。其中,图像(实景图像)是传统电视画面中最主要的非语言符号,即指电视画面中的实人、实景和实物内容。数字电视画面是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电视画面的新形式,无论是传统电视广告画面还是数字电视广告画面,都要讲究均衡与变化的多样统一性。在实际拍摄中,编导和摄像师要利用观众的视觉加重作用来制造画面的均衡感。由于电视画面是一个有边框的平面,这样就有一个中心点和一条中轴线,画面景物的设计布局如果均衡悦目,画面就给人一种严谨的稳定感和整体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摄影师的拍摄构图。无论画面构图元素单纯还是复杂,电视画面构图中最重要的宗旨是突出主体形象,明确主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分配好光线、色调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完美的电视画面,从而使观众的欣赏过程在平稳和谐的心境中徜徉而行。例如,中国画理论中讲的“补白”,就是在画面的空白处添加寥寥数笔,便产生引人注目的力量,视觉集中,因而视觉分量相对就重,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黄金分割率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就在西方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构图法则,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中,将黄金分割率运用到电视画面构图中,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2.电视广告中的色彩元素应引发观众的心理联想,力求一种情感与象征效应。在电视广告中,色彩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它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影响广告的情态。色彩跟图像的关系就像标题与正文。图像主要依靠色彩增加关注度。色彩象征通常引发人类情感上的美学效应,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总之,一支优秀的广告,离不开均衡的色彩表现力,一方面色彩的情感与象征可以促使观众在欣赏广告时由内而外散发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感,最终获得双方的共鸣效应,另一方面巧妙地处理主体与陪体的色彩对比关系,可以突出主体,使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鲜明。
3.文字、语言等广告信息应具有真实美特质。广告诉求及广告设计通过真实自然产生美感,这是广告设计美学有的审美规律。国际广告协会提出的衡量优秀广告的五条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列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优点”。广告创意者首先应明确一点:电视广告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以服务于客观事实为宗旨的。即使作品中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也是为了烘托产品的真实性。比如某护肤品广告为了宣传产品的神奇功效,打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广告语,恰当地使用了幽默、戏谑的夸张手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是“眼贴膜,保证一周内皱纹全消”,这样无度的宣扬就会成为虚假宣传。
4.画面风格要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经验。风格指某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与特色。在当今信息时代,受众群体的审美特点有了新的时代性要求,无论塑造何种画面格调,代言人的气质与商品品格的匹配,显然是一个符合受众审美经验的基本前提。总之,形式美法则在电视广告领域同样适用。除此之外,电视广告出彩的创意,也可以达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广告的特定诉求与受众的特定欲求的纯正归一,也是一种单纯美的诉求;广告制作过程中的各方面,包括视觉元素、形式、功能的调理和规范,正是秩序美的体现。
三、结语
如今,广告创意思维日益趋同化,恶性商业竞争致使抄袭、模仿现象日益加剧。只有建立健康的电视广告生态环境,对广告的传播方式和价值取向给予正导向引领,才能使电视广告本身的艺术追求得到坚持。才能使广告本身的制作水平和艺术含量不断提高,让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制作精良、创意独特的电视广告。
作者:陈艺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关键词: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特征
一、引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而构成艺术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手法来传达艺术语言,从而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内涵,这种艺术所独有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语言。毫无疑问,摄影是人类现代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内容。摄影艺术可以把时空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定格起来,让其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是有纪实性的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语言就是摄影创作者借助摄影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形式,摄影照片或者画面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如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均可以看作是摄影艺术语言的具体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升级,使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更为突出。数字摄影图像像素的本质属性及其虚拟特性,使摄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摄影的可操作性和可编辑性使得摄影在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环境下表现出新的艺术语言特征。
二、摄影艺术语言的构成
语言作为沟通与交流的符号,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标准、符号意义以及表达方式。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语言通过特定的符号显示出意义,摄影视觉艺术语言其实就是艺术视觉符号。脱离了符号的语言,其实没有任何的内涵与意义。摄影艺术语言表达观念、传达意义以及抒感,其实都是通过符号学的体系来实现的。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主要是借助摄影的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观念,摄影图像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规则,包括摄影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主观情感等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光线是摄影艺术最为重要的基本语言构成,摄影本身依赖于光线而存在,没有光线,摄影本身便也失去了意义。摄影艺术的呈现需要借助光线,不同的光线下所拍摄的画面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常摄影艺术语言下的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线与人造光线,摄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光线进行选择,光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的摄影艺术语言,塑造了不同的摄影艺术效果,承载着不同摄影画面与图像的意义。不同的镜头形式也会塑造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如仰拍、俯拍以及平拍等不同的拍摄方式,摄影画面所呈现出的效果则不尽相同。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三种类型,摄影画面其实就是点、线、面三种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
三、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
(一)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视觉艺术特征
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环境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以新的特征。传统摄影艺术语言与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摄影艺术语言体系。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表现为表象的科学语言与深层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艺术语言元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不能像其他文字语言一样单独存在,而是与摄影艺术整体想象紧密结合,共同呈现出视觉效果。其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主客体的依附性。摄影艺术语言是由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但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它不能脱离现实客观事物而存在,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呈现,是纪实的、系统的、个别的、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再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传播共同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地域和种族均可以享受摄影艺术语言带来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观念、思想情感的表达息息相关,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摄影艺术语言。而任何艺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通过对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追求而实现的,所以摄影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首先,数字摄影体现了数字化的技术之美。数字摄影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均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图像的精致呈现、宏观效果、微观效果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像变形组接的随意性、色彩处理的丰富性等,无不体现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其次,数字摄影图像创意化。数字技术使图像的构造与创意构思变得灵活多变,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图像的组合均是摄影艺术语言创意的表现。再次,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塑造了完美的视觉传达。最后,数字摄影图像后期制作手段丰富,充分地利用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体现了画面与图像的美学魅力与审美内涵。此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方面。在摄影作品拍摄前、拍摄过程中以及拍摄图像的后期处理等方面,摄影创作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且拍摄前的预想与后期处理相互照应,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为图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方法,图像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摄影艺术语言表现的重要形式。另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还可以与绘画艺术、装置造景等艺术完美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摄影数字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
四、结语
数字摄影艺术是传统摄影艺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升华,新的时代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以新的艺术语言特征。在视觉呈现、审美特征以及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升华,丰富了摄影艺术的情感,充实了摄影艺术的内容,升华了摄影艺术的审美内涵,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数字摄影艺术也必将不断走向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周琳.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语言[J].大众文艺,2013(11):194-195.
[2]燕晓山.数码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的语言[J].戏剧之家,2015(11):168.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当前影视动画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越动画的诞生初期的格局。就动画的总体类型而言,根据视觉表现的技术手段可将影视动画具体划分为传统动画、定格动画及电脑动画。其中传统动画是指应用手绘的形式设计动画镜头中需要表现的角色、事物及场景。定格动画有沙动画、纸雕动画、黏土动画等,主要应用摄影机逐格拍摄事物及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电脑动画主要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是目前影视动画制作和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无论怎样转变和划分,影视动画视觉艺术表现的形成机制与传统的手绘动画是没有差别的,影视动画的屏幕造型只是不同形式的漫画表现。影视动画的创作和最终的视觉呈现要比漫画的创作和视觉表现复杂许多,漫画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创作的思维逻辑,绝不是影视动画的一种低端形态。确切地说漫画艺术是影视动画视觉艺术表现的基础艺术形态,它们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在于影视动画视觉艺术表现是漫画艺术作品的抽象、变形以及拼贴。影视动画与漫画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其抽象的视觉表现方式是影视动画艺术根本性的视觉艺术特征。在影视动画艺术中,直观的动画角色在造型上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也通常将生活化、日常化的事物进行陌生化的艺术创作和处理。
影视动画镜头视觉构成
影视动画在现阶段已经发展成区别于影视艺术之外的独立文化门类,受众层面十分广泛,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影响举足轻重。在流动的动画镜头中,分析镜头画面的视觉构成元素是还原动画创作过程的有效方式,将动画镜头影像根据其视觉构成利用角色、肌理、色彩、画面效果等视觉语言分析镜头画面的构图、景别、场景和光线的整体效果,会使镜头画面的质量大幅提高,呈现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影视动画中的镜头是画面构成的必要基础,也是画面的潜在艺术表现形式,每一画面都是镜头的外在视觉体现,镜头画面只是流动影像的静止化反映。影视动画创作的关键不仅仅是角色和动作的设计及后期特效制作等视觉元素的合理应用,还在于镜头画面中不同元素的视觉构成。影视动画的镜头画面是以屏幕为传播载体最终呈现的,镜头画面的视觉艺术元素也都是围绕屏幕画面效果而进行设计的。影视动画的视觉构成元素主要包括构图、色彩、光影几个方面。构图是影视动画视觉表现中的结构画面,是为了表现特定的内容及效果,将镜头画面中被表现的角色或场景及摄影等元素进行有机组织,分布于画面,形成一定的画面效果。构图是动画镜头画面的精髓所在,主要是在已经存在的人物和场景设计的基础之上,寻找视觉艺术表现的美感,以形态、光线、颜色的方式合理给予镜头画面之中。影视动画视觉构成元素中的构图是将不同的动画场景和人物设计按照客观现实的顺序、不同的空间位置,分清重点和主次排列于连续的镜头画面之中。色彩是影视动画视觉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色彩在视觉艺术表现中的应用从影视动画艺术诞生之初就已经成为研究重点。影视动画镜头作为一种再现现实主义的画面形式,不同于电影、电视拍摄中所呈现的色彩。影视动画的每一个镜头画面都是通过创作者经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形成的具有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作品。因此,其色彩是画面色彩将色彩、思想、精神方面的感受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绘画色彩。与电影创作中复现现实的客观性和写实性相比较,动画镜头中的色彩更多展现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下与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融合,更加成熟,且更具有视觉观赏性。光影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视觉构成要素,在绘画、摄影、影视创作等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传统的二维动画创作中,无法实现在每一个镜头画面及场景中都应用现实光线作为参照物,只能将光影这一视觉表现元素融入创作之中。影视动画的镜头画面大多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想象出不同光线的照射效果。光影在镜头画面中的设计和融入,使画面中各种视觉元素形成明暗差异的影调和不同的关系,它随着画面中事物的大小、轮廓、体积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突出镜头画面中不同事物的造型特点,展示画面构成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从而构成镜头画面的整体的造型风格,起到决定画面场景气氛的重要作用。
影视动画镜头视觉艺术表现的审美
随着影视动画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计算机制作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已经成为动画产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动画形式。影视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凭借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为展示时代思想的现代艺术媒介。认识影视动画镜头的视觉艺术表现,应从动画艺术表现的形式出发,了解其艺术创作的机制,掌握动画镜头中视觉表现的基本规律。现阶段影视动画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文化产业,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影视动画视觉表现的手法,使影视动画走出传统创作方式的局限,焕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拓展了动画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领域。影视动画在视觉表现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在其他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领域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逐渐成为当今艺术形态中的独立概念。关于动画镜头中人物角色及场景的美术设计及辅助融入的其他视觉效果是影视动画创作的灵魂。影视动画作为传播视听的工具,需要大量镜头画面设计元素,将画面合理组接在一起,实现描述连续镜头画面和故事情节的目的。在影视动画镜头画面中,画面的视觉构成元素与视听语言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的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影视动画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如今,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到各个文化创作领域,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计算机数字技术。影视动画镜头画面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视觉表现形式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与视觉表现的整合,产生出与传统绘画艺术或电影技术不同的审美特征。影视动画镜头视觉艺术表现的审美具有广泛性、全息性和多维性。它能够充分调动观赏者的视觉感官,还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觉艺术表现激发观赏者情感、思想、精神方面的活动,所表现出的虚拟美和个性美是复现现实艺术无法实现的。计算机技术在影视动画镜头画面创作及视觉表现中的应用,突破了动画视觉艺术表现的平面布局,利用3D的动画制作手法与其他视觉元素的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镜头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并在故事情节的作用下,形成连续的视觉认识。影视动画不仅是体现制作效果及故事情节的作品,其本身也是一件极具视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作品。在动画核心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影视动画镜头画面从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光影、摄像机动画到后期处理,每个创作环节都需要创作者精益求精,力求呈现在屏幕上的镜头画面获得最佳的美学质感及视觉艺术效果。
结语
影视动画是在绘画和电影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而形成的艺术门类,同时具备了绘画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视觉表现特征。影视动画中镜头画面的创作是高度自由的,富含视觉艺术表现力的镜头画面也是影视动画创作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影视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幻想型艺术,改变了主客体的观赏方式、感知方式、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及艺术审美方式。每一个镜头画面中的视觉表现元素都蕴涵着创作者赋予其引申性的艺术内涵,对观看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交互性的刺激,从而进行主观和客观的互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技术和艺术融会贯通,达到视觉艺术表现与审美意识上的统一,形成不一样的视觉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本文作者:孙佶 单位: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一、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鉴赏并非一般的欣赏活动,而是围绕艺术作品开展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等一系列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与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共同构成完整艺术体系。[1]对于学生来讲,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与自身的创造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对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的欣赏和感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才能产生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感知力。高職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需要认识到学生将逐步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应当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促使学生积累经验和阅历,实现创造力的发挥。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艺术鉴赏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作品的强大感染力,加强艺术活动交流,在生活中获得丰富感受,保持活跃的思维,继而充分激发创造意识,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从而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产生学习兴趣。在各种影视、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实现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得以获得更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借助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释放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在遭遇困难时保持良好心态和强大精神动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学生也能持续从音乐、美术等艺术欣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三)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需要注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参与艺术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能力,展现较好的综合素质,顺利走上职业道路。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完成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求学生具备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由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组成,所以需要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2]开设艺术鉴赏课程,使学生掌握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知识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欣赏、鉴别和评价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学会思考和感受,从而健全人格。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勇气,引导学生从事艺术创造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单一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尽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大多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为学生设置的艺术鉴赏课程主要包含《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和《舞蹈鉴赏》。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学习。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各种形式艺术各有其特点,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在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不能简单地相互替代。对于学生来讲,单一进行某门课程学习容易引发审美疲劳,不利于审美再创造活动。从课程内容安排情况来看,教学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近代经典中外艺术作品,着重进行作品体裁、历史背景和具体内涵等基本知识点的介绍。这些内容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落后
从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延续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进行艺术作品的播放,然后侃侃而谈介绍作品相关知识。在该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各种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作品欣赏活动中。有些教师将艺术鉴赏课程当成是专业课程,偏重于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使得课堂气氛相对严肃,无法接受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严重抑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收看网络上的各种综艺娱乐节目,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利用微信、QQ与同学、朋友讨论新闻八卦,却难以静下心来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三)活动缺乏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需要将艺术欣赏、艺术评判和艺术创造等活动组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加强主体审美感受和理解,促使主体产生艺术创作需求。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活动大都是简单的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观赏类活动,与生活联系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交流和个性化需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学生的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入学前较少真正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一味要求学生凭借自身感受进行艺术欣赏较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会导致学生将艺术鉴赏看成是听歌、看图等活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生获得的艺术体验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无法产生艺术创作的欲望,更难以达到艺术鉴赏的培养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一)丰富艺术鉴赏课程内容
艺术作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不同艺术门类具有一定共性,即遵循美学规律,通过形象塑造反映生活,带有作者审美体会,并向欣赏者传递情感。[3]与此同时,不同门类艺术也具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例如,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包含音色、旋律、音符、节奏等基本要素,能够通过听觉感官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审美方面带有音乐的协调性、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时间上的统一性。[4]在情感传递方面,音乐需要借助乐器或嗓音进行情感表达。绘画则为空间艺术,以笔、纸、颜料等为载体,包含线条、色彩等基本要素,通过视觉感官给人带来造型上的审美感受,在审美方面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在情感表达上,绘画作品需要借助构图、造型等进行情感氛围营造。在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培养时,还应使学生获得各种感官体会,掌握不同学科审美特征,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从这一角度来看,必须对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即要完成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鉴赏课程的开设,介绍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鉴赏方法进行艺术作品欣赏,促使学生对艺术魅力产生更深体会。
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围绕固定主题进行各种艺术作品的展示,促使学生加强对各种艺术门类的比较,加强对不同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把握。例如,教师可以“莲花”为主题,通过播放舞剧《莲花》,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了解敦煌彩塑的故事,欣赏敦煌壁画与彩塑。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塑造“莲花”纯洁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和熟悉不同艺术门类的技术知识和规律,加深对不同艺术语言的美学特点理解,进而从不同角度加深體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同时展现多种艺术形式。例如电影作品就是以音响和画面为媒介,利用银幕在多维时空中完成视听形象塑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综合性艺术。[5]从电影作品的画面中,学生可以欣赏到美术艺术。从电影作品的插曲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电影作品的舞蹈表现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对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从中吸取精华,继而提升审美知觉力、敏锐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等,为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艺术鉴赏课程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的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艺术欣赏活动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艺术鉴赏方面基础的不同以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要实现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获得艺术感受,促使学生顺利理解相关艺术作品。例如,在对马奈创作的绘画作品《吹笛少年》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表现当时法国艺术氛围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透过作品传递出的自负感和才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作品。
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作品魅力。针对各种舞蹈作品、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例如,在欣赏“中国剪纸艺术”的专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搜集不同的剪纸作品,然后制作成PPT以加强作品的直观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欣赏作品,掌握不同剪纸作品的形象特点,感受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直观形式展现作品背后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历史故事等,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认识,促使学生逐步融入到作品营造的意境中,产生对艺术作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强烈体会,继而得到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6]
此外,为强化艺术鉴赏教学的互动效果,满足学生的沟通交流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专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现相同主题的不同艺术作品。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作品,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作品欣赏。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分工,通过团队合作了解作品历史背景等,加强对作品深刻内涵的挖掘,继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同时也能实现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它能够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艺术鉴赏活动形式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审美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艺术眼光和获得丰富阅历,才能不断提高鉴赏能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具体艺术鉴赏活动中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创新高职院校艺术鉴赏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真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首先,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社团,促使学生加深对各门艺术的了解。例如,在音乐艺术鉴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建立歌剧欣赏和民族音乐等各种社团,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另外,组织歌手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实现自我价值,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只有频繁接触音乐后,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实现对音乐节拍、音高、调式等元素的辨别,敏锐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体味不同乐曲的情绪变化,领略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
其次,组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例如在影视艺术欣赏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布置“调查大众喜欢的电影”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人来了解影视作品能够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开展该类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欣赏特点进行艺术主题的设计,如爱情片、动作片等,做好活动计划,使学生能够对活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活动得到有序开展。参与该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看和多感受来加强对影视艺术功能、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理解,逐步掌握作品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
[关键词]影视音乐;音乐美学
没有一门艺术不是在规则中创造,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在法则中作出,没有一件美不是被限制的美。马克思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又说:“最优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也不是对象。”
在当今人类文明、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的是当代的高科技传媒手段,这里影视媒介将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这种条件下听觉和视觉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那么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人们一种是对音乐的主观选择,即欣赏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从音乐厅、磁带、唱片、广播和电视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一种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聆听,这种情况下不管聆听者喜欢不喜欢、厌恶不厌恶,都必须把这种音乐听下去而不能拒绝。例如在某些电影、电视放送的情况下,在街头巷尾传出的音响中,在场的人不论对音乐是否感兴趣,只有无条件地接收和聆听不能加以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后者是大量的、广泛的、多品种的和多层次的。在一定条件下音乐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可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增进人的审美观,加深人的感情深度、提高人的欣赏情趣、形成人的美感观念。
一、从影视音乐现象谈音乐美学思想的偏差
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综观一些影视音乐作品,还不同程度地显露出与音乐思想的偏离,下面就一些现实中的影视音乐现象来讨论以下与音乐美学思想的偏差:
1.一些作曲者热衷于为大量娱乐性影片配写浅薄的音乐内容,这一现象是当今社会中典型的“拜金主义”和“现代美学主义”的体现。
2.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对音乐情感内涵和移情作用不够重视,不顾影视观众的接受心理,是否定一切的“他律论”,而醉心于什么也不表现的“自律论”,不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论”,同时对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和音乐形象造成了极大破坏,作者已掉进了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泥潭。
3.我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同时音乐是国内外影视作品的通用语言,但是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往往只重视影视音乐的多样性,而把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富有民族神韵和华夏精神的音乐淡化了。一些影视作品极力追求音响或和声的“怪诞”、“杂乱”、“不谐和”等强刺激。再配以充满暴力、恐怖、凶杀等剧情,这样就更加大了这些影视作品对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危害性。在一般情况下,无目的、无秩序的音响结合在一起,并不能产生审美作用,也就不能成为艺术品,只有人们依照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美感经验,以及从此种经验的积累形成的美的原则创造出来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
4.在美学观方面,一些影视方面的评论者们也是厚西薄中,甚至捧西贬中,还有人说“没有美学”、“中国根本没有音乐美学”。如果他们要对《乐记》、《乐论》、《奚山琴说》等丰富的中国传统加以深入研究,前者的观点将会改变。
5.在有些影视片中明显带有“超现实主义美学”和“新潮电影美学”的影子,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强调无理性和无逻辑性。有些影视作品用大量的画面和音乐恣意渲染一些不健康的场面,这都是与美学思想相背离的。
二、评价影视音乐优劣的标准及其出路
艺术从某个侧面评价影视音乐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基本很难谈什么客观标准,所谓标准就是普遍的价值观。要是某个时期、某个阶段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支持一种美学,而这种美学又具体地支持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就是好的。比如教会时代,人们就认为宗教音乐是好的;时期,人们就认为样板戏是好的;而现在,很多人就认为美国大片的音乐是最好的。但是,自从艺术进入大生产的行列以后,我有个个人看法,即把艺术放到经济基础的范畴里来讨论,它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在这个观点之下,当然艺术或者说影视音乐,就有了另一种评判标准。我们可以通过票房和唱片的发行量来做评定,能大量赢得利润的,当然就是最好的。
笔者比较倾向市场化标准的,市场的需要也与实力的较量有关,几个世纪以来,涌现出无数理想主义者,总想让多元的声音并存,但这太难了。就说现在,美国电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大有无力回天的态势。前几天,一个朋友让我看了几张罐头音乐的目录。罐头音乐,就是专门的音乐制造商请音乐家做的类型化音乐产品,价格比较低廉,可以买来为影视作品、广告作品配乐。这些目录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个时期、各个层面的所有音乐风格,可以说应有尽有。个人或一个落后的民族想在里面谋取一个种类,比登天还难。你总以为你自己有所发现,其实人家早比你成熟,甚至已经产业化,制造成本比你低几十倍;或你有幸忽然发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蓦然回首,却无奈自己囊空如洗!
我期望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们,越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越是不要走捷径。须知,在世界音乐的目录中占据一席之地,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古今中外一切能够流传后世、传播四方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往往是由于他们透过稳定的共性把作曲家各自的情感、发展、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与束缚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让不同时代的欣赏者也同样受到感动,这才是影视音乐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 李伟.《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评介》.2006.23.
[2] 王海霞.《影视音乐艺术特征探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5.04.
[3] 杨锦.《影视音乐创造了独特的审美空间》,《记者摇篮》.2005.08.
关键词: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52-03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形象化的审美特征赢得受众的青睐。据2008年“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显示,电影几乎成为了每个大学生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有67.12%的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电影方面,而“一直没什么兴趣”的仅为3.58%。[1]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观影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新生代(“80后”、“90后”)通过网络渠道观影的比例高达83.8%[2],网络已成为新生代观看影视作品的首要方式。
然而,与这种大众化的接受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观影的层次却并不高,大多数人看的是热闹而不是门道。这从他们偏好的影片类型可见一斑:几乎所有的相关调查均显示,大学生热衷的影片类型多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问及“贺岁档期,你倾向看怎样的电影”,仅有8.63%的小众化比例倾向于艺术片,而更多的则将青睐的目光投向喜剧片(40.70%)。[2]以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为例:2010年的商业片《让子弹飞》获得6.59亿元的票房收入,而2007年执导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仅得三千万票房,竟没收回成本。对此差异,姜文不无感慨地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一份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及学生对《断臂山》的评价,61%的学生认同是“同性恋”,仅有17%的学生选择“人间真爱”。[3]由此可见,影视素养的不足,致使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影像表面的东西,而发掘不出其有意义的内涵。这无疑影响到了大学生影视艺术接受的审美品位,成为影视艺术审美的制约瓶颈。
既然是一门艺术,影视存在的价值就不单止于娱乐。事实上,同音乐、舞蹈、绘画一样,影视艺术也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与作家利用文字语言叙写人事,表达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一样,导演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符号为载体完成作品的表情达意的。既然是语言符号,则影视艺术中的视听元素与文学艺术中的文字一样,都是语言的能指系统,是思维的现实载体。所不同的是,文字是一种抽象的平面表意符号,对其意义的解读需由审美者运用主观思维“再创造”形象。而以声音和画面为叙述载体的视听语言则是一种视听形象同步发生的立体语言系统,它在银幕运动的时空里将直观的视听形象直接诉诸受众感官,以形象的逼真性再现和反映生活,直接引发观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和意义反思。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与文字语言相比,不需经过思维形式的转换,因而更接近物质现实的本来面貌。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种语言系统的意义表达形态。或许正是因为视听语言形象化的特征,使得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盛宴时,往往被其声势浩大的视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用心领悟隐藏在这表意符号背后的玄机。由于对视听语言表意特征认识的模糊,受众在影视艺术接受时往往囿于浅度观看的层面,无法对作品意义作出深度解读。我们应该认识到,影视艺术既然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好莱坞在实现票房赢利的同时,更在输出美国思想,进行文化侵略,而后者对一个民族生存的潜在威胁不可估量。所以,应该重视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价值,大学生需补上视听语言这一课。
无论哪种语言形式——抽象或是形象的,都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借助语言的目的是能够便捷、准确地表情达意,以期实现交际的需要。正如作家锤炼语言的目的是要以隽永的文字吸引受众阅读,进而领悟作品内蕴一样,优秀的导演驾驭镜头、音响等视听元素,其目的不单单是使受众获得感官上的满足,而是要借助这种语言形态去表达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像《2012》这种大场面的好莱坞制作,虽然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但这种刺激的感觉过去之后却不会在思想上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漂亮的外衣是无法掩饰灵魂的空虚的。以视觉冲击为噱头的影视,其艺术成就自然无法如《罗生门》那样彪炳青史。同样运用镜头,黑泽明是在用镜头对人性作出反思,启迪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质说”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语言形式与作品内蕴间的关系:文章之道,以“述志为本”,“文为藻饰”,“为情造文”,而“以文害质”、“文蔚质否”则是创作之大忌。所以,影视艺术欣赏,如果眼光仅仅落在大场面、大制作的外衣上,或津津于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作品的内涵,都是背离艺术审美目标的错误意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作品故事与思想间的关系:“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所以“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4]影视欣赏同样需遵循这样的审美原则。
然而,由于表意介质的不同,视听语言艺术和文字语言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视听艺术是“声画”的艺术,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包括思想、人物、情节、意境、节奏等最终是由画面和声音传达出来,而由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来接受的。因此视听艺术往往剥离了文字语言抽象的叙述和描写,而运用蒙太奇等形象思维方式,通过对场景、动作、对话及细节的描写,来营造富于表现力的视听空间。视听语言这种特殊的表意形态,要求我们在进行视听鉴赏时,能够从文本阅读的审美经验中走出来,遵循视听艺术的接受规律,积极调动造型思维,努力发掘声画视听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期获得更切合视听艺术层面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视听语言的两大主要构成元素。因此在进行视听艺术鉴赏时必须重视“声画”的观赏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声画效果在感官上的感染力,尤为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语言元素在传情达意上的表现力。
画面是视听语言最基本的表意元素。正像欣赏文学必须识字一样,欣赏视听艺术首先要理解画面的意义。表面上,画面的直观性似乎易于理解,但若要深入到它的内在意义,却非易事。因为画面是形象的,而“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即形象所显示出的思想意义常常要越出形象自身的意义。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奔跑,如果仅仅看到阿甘在跑,而不去理解“跑”的意义,则对这一视觉形象的接受会因没有超越形象本身而显得无意义。画面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读懂每幅画面的意义是视听语言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视听鉴赏中要细致领悟画面诸元素——构图、景别、角度、镜头、光线、色彩等的表意作用,尤其应留意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这些镜头是揭示作品思想主题的关键,集中透视出创作者的艺术匠心。《辛德勒名单》中,穿行在暴行和屠杀的黑白基调中的红衣女孩,在色调反差中显得那样触目惊心——红色隐喻了恐怖岁月中对生的渴望。而之后灰色调运尸车上的那一抹红,则更易激起观众对法西斯残害美好生命的愤慨,对于辛德勒拯救行为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视听艺术的审美是视听同步的审美,声音作为听觉元素,在影视艺术形象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凝神静听这些声音对深入理解作品意蕴有着特殊意义。首先,人物的对白、独白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都起着重要作用。优秀作品中的精彩对白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All glory is fleeting”(“所有荣耀只是过眼云烟”《巴顿将军》);“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简爱》)这些经典台词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用心聆听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在气息奄奄的一刻,于黑暗中双手掩面,含糊而痛苦地发出“The horror,The horror”的,振聋发聩,活化了这一人物矛盾绝望的心理,形象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摧残的主题。其次,音响效果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对影片含义作出解释。《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丰富的声音质感和多层次空间感将战争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再现了战争的狂暴和惨烈,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增强了电影时空的真实感,强化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有效地烘托了主题。再者,音乐是与人类情感最为接近的艺术表现,视听语言中的音乐元素在奠定作品情感基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视音乐的主题往往根据故事的主题而定,因而把握住音乐主题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依旧”,凄美缠绵的旋律将影片“爱情永恒”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一曲《骊歌》曲词幽美,那份“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潺潺溪水流淌心间,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事实上,影视经典音乐在完成自己的叙事使命后,往往会从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继续散发艺术魅力,缭绕的旋律也会时时勾起我们曾经美好的视听体验。
视听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是蒙太奇表现手法。蒙太奇是视听语言独特的形象思维工具,具有完整的叙事功能:它可以将成百上千个不同时空的镜头组接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的声画集合体。蒙太奇也是影视剪辑的具体技法,不同镜头的组接,可以传递出不同的立意,从而实现意义的阐释。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的开头,倾巢而出的羊群和熙熙攘攘进厂的工人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暗喻了大工业时代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驱使的命运。蒙太奇这一视听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要求观众在进行影视鉴赏时也应具备相应的蒙太奇思维,视听跟上镜头自由转换的空间节奏,在镜头变化流动中激发想象,领悟蒙太奇组接的含义,以此加强对影片内在意蕴的理解。
影视艺术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影视艺术鉴赏,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审美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影视艺术的叙述语言——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并以此解读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心灵沟通。著名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曾言:“电影、电视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崭新的媒体,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头脑。反之,它同样也能令我们头脑昏昏然。”[5]尤其在商品化泛滥的现代社会,一个“娱乐至死”的商业化市场使得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充斥着“煽、色、腥”的“重口味”“宫斗剧”、“穿越剧”大行其道。大学生如果不加辨析地盲目接受,则极易被浓厚的商业化、庸俗化蒙蔽。所以,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视听素养,带着冷静、睿智的头脑观赏影片,才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位的审美受众。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客观上也是在为净化影视市场,推进国产影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星,宋维才,柳天星,王攀丽,江霞,吴杨.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影视与大学生的互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J].当代电影,2008,(7).
[2]阳翼,朱筠丽,万依柳.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2012,(1).
[3]赵虹.南京和徐州两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