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11 17:3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个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展开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相比较初中的生物学习内容,高中生物变得更加复杂,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的抽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些缺乏适当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出现障碍。为了达到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物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进行因材施教前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前,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策略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基础。针对高中生这个学习群体,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心智上也趋于成熟,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照顾。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学习情况也要帮助他们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那么老师在教学中不妨利用“树状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项概念内容的关系。也有的一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微观变化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二、利用因材施教来消除两极分化的学习现状

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和初中生物教学相比,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难度系数也相应地提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既要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搞“实”、搞“活”,在教学中,可以先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将每个课时的教学教化落到实处。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空话、套话的现象,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查,利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症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遗传”一章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以基因显性、隐性等内容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学生整个章节的实际学习情况反馈出来,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老师一方面要给予表扬,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这些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合学习,对学困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辅导,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消除生物学习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

学习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个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学习中,要想从学生的学习风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情况,老师要认清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可能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方面进行引导,时间上耗费的较长一些,但是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盲目的追赶进度,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避免他们产生排斥的学习情况。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大都具备了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特有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能有的学生习惯从理论方面着手,进行记忆和推断;有的学生则习惯从试题中进行摸索,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像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老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注重理论的学生,老师可以将某条概念内容进行变形,来对其进行提问,可能换了换形式,学生对内容就不是太了解,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他结合一些例题,了解概念定理的变形规则以及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那些讲究试题内容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在解题中,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总结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解题想法,理清各知识概念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解敏.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3):45.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教学 观察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77

正如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名不想追求高效教学的教师也难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当下的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分配给语文知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学的高效率不仅意味着教学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和学生学习压力的降低,同时也是我们教师不断证明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无疑是关系到我们提升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除了必须在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层面不断努力,还应该自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本文即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的细节、积极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给学生们独立的空间思考以及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和反思。

一、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细节

对于学生学习细节的观察和把握是我们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1.注意细节是各行各业人们成功的规律之一。著名的卡耐基有一句名言:“注重细节的人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加便捷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不仅是告诉我们从一点一滴踏实努力的必要性,也帮助我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开辟了全新的视角。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2.注意细节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单一的了解途径总是容易出现偏差。其实,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从细节抓起,尤其需要注意观察学生们学习中的各个细节。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好语文的优势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3.观察学生的学习细节是教学现实的需要。当我们认真反思学生的语文学习时,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在语文知识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因为过于粗心大意、出现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错误。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提升语言能力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严谨缜密的态度,因此我们也强调学生学习时坚持细致认真。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的细节抓起,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出现各种粗心大意做错题目的情况时,及时从旁提醒。4.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于学生学习细节的充分把握纠正学生们学习态度的不端正。教师引导和提醒学生们的次数多了,学生自己就渐渐明白了认真细致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积极开展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策略是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公认的教学准则之一。同处与一个时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不谋而合都极其重视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不足和细节之后,就应该积极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优势信息积极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各不一样的,因而也是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方面予以专门的引导。像是比较容易因为粗心大意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就应该多多督促其在做题的时候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性格不是非常沉稳的学生,我们要适量多分配一些有益于锻炼其耐心的语文知识题目。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最大化地发展优势和规避劣势。教师在初期实行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可能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但是其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钻研。

三、给学生们更多独立思考与学习的空间

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交往和独处是人在世上的两种方式,擅长人际交往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享受独立的空间冷静思考同样是一种能力。”当我们认真审视我们的教学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太多地依赖教师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学生的与语文相关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是有原因的。因此,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独立地思考。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所教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时间安排有精心地计划,根据实际的情况在课堂上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进行独立地思考。比如说难度相对不是特别高的语文题目就可以交给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和解答,学生通过切实的实现知识的掌握,本身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学生们只有切实克服自己不爱思考、过于依赖教师的惰性,才能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实现思维的拓展和突破。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势必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加充足的了解,在以后的语文学习道路上也能够更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尊重学生的意愿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教学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小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小学教学中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因而,有关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组织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尝试进行因材施教的一些实践。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

1.信息技术中使用游戏教学

比如,在学习鼠标的使用、键盘输入、打字练习的时候,首先使用小游戏《七巧板》《打字小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很多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这些游戏,因此,对游戏特别好奇,都想来试一试。通过游戏,学生深化了鼠标键盘的使用知识,这时就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当学生掌握这个游戏玩法后,就来比赛,看谁的成绩最好。通过小组比赛,学生掌握得都很牢固。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欣赏教学

比如,我在画图软件中《自己创作》、Word软件中进行《文字的修饰》教学、和Powerpoint软件中进行《修饰演示文稿》教学时都用到网络上许多别人的优秀作品,设计情境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后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和计算机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演示教学

比如,学习在“写字板”中输入文字,并按照要求编辑、保存。对于计算机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观察并模仿教师的演示才能完成。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去自学,小组合作输入文字,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部分,然后根据情况再进行演示。这样可以针对难点分析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

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评价教学

比如,在画图软件学习中,每节课画的内容都会在课上去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同样在Word,Powerpoint作品制作的学习中,也会拿出部分时间专门欣赏学生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

小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后,最想和别人分享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评价。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此而更加浓厚。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在测试和小竞赛中学生都在成长,而且学习兴趣大增。

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久,我就发现,每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会发展的参差不起,小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或者是由于已有知识比较丰富,在所有的操作中都能很快很好,这些孩子我把他们分配到每个小组,当小组长;占大部分的是信息技术操作方法掌握得一般,基本上能够独立操作;最后每个班会有少数几个学生需要同学或者老师手把手单独教授辅导的学生。这是每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大致划分。

三、家长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

家长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应该充当重要的角色,不要以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人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家长要将孩子的变化及时告诉老师,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变化改变教学方法。

四、通过本学年的两次测试中得出的结果

在学年的中部和学年结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节课的信息技术测试,对于这一学期,这一学年的学习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去年的学生测试结果相比,今年的学生操作技能更加熟练。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学科,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判断信息,传递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短期的实验,我觉得因材施教是有利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的,所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尝试,尝试走出一条适合小学生走的信息技术学科道路。

第4篇

作为教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课堂获得最大效能,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与辅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不同学校陆续出现了各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各种教学实验方法,但是,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差异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此笔者对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著名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Sokrates)最早提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苏格拉底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象比喻为为思想接生,这就是著名的“产婆术”。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倡教育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教学要形成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不断提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儿童发展观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也是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最近发展区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而且也会不断变化。这些理论都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直到1983 年,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有效实施差异教学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21 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学者汤姆林森( Carol Ann Tomlinson)在差异教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迄今对差异教学做出最全面研究的人”。尤其是《多元能力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和《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两部著作对差异教学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而笔者在阅读来自同样来自美国的戴安?荷克丝(Diane Heacox)所著的《常规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发现其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就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或学习兴趣。

1.2 国内研究综述

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实施了

因材施教。但是我国当代差异教学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到当代中国差异教学的研究,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我国差异教学的创始人”――华国栋先生。他所编著的《差异教学论》中阐述了有关差异教学的相关概念,标志着中国差异教学理论的诞生。之后,国内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差异教学的著作。其中最受教师们关注

的是夏正江的《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

实践》、华国栋的《差异教学策略》,还有曾继耘的《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差异教学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差异教学对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各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使差异教学研究在中国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1.3 国内外研究对比小结

国外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涉及,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在差异教学策略方面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很有操作性。但是国内外的教学环境差别较大,国外的差异教学的实施多在小班化、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进行,便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使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也大不相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远超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差异教学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领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又要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

2 差异教学的内涵

2.1 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一词与“差别”、“不同”意思相近。汤姆林森提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1]而戴安?荷克丝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2]

华国栋提出的的概念则是:差异教学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意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3]曾继耘老师将差异教学定义为:“差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4]

上述观点的阐述非常有利与我们正确理解差异教学的实质,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笔者简要将差异教学的一些特点概述如下:

①差异教学的研究是从每位学生自身的差异开始,体现在学习方面的主要有习惯、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

②差异教学进行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学生差异测查,主要是心理和教育方面。

③差异教学的研究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甚至是全面发展,绝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淘汰学生。

④差异教学希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层不变,教学管理过程是具有弹性的。

⑤差异教学自始至终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2 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观点不同之处。

第一,差异教学一般只是指智育领域或学科教学活动,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也适合于德育领域或培养品格的活动。

第二,差异教学通常限定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内,而因材施教并不限于课堂教学。

第三,差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则将教师放在中心位置上。

第四,因材施教是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差异教学则是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研究的重点。

2.2.2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西方的教育学者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与西方追求个人至上、倡导个性教育一脉相承。国外的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等都属于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国外发展情况较好,是因为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技术,而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测查和诊断更加准确。在中国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可能性很低。差异教学则是强调立足于群体中的个性,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尤其是提出了如何在常规教学背景下如何关注和发展学生差异。

2.2.3 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策略

课堂有效性要依托课程这个教学平台进行实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教师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并可以将其掌握使用。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课堂有效教学都会是所有教师永恒的追求。以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为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和谐氛围,创设情境

和谐的课程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主动学习摇篮,教师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的,才能顺利的进行情境创设。首先,和谐氛围和创设情境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利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出合适小学段学生发展的情境。其次,和谐氛围和创设情境教师是建立在科学的评价基础上的。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鼓励,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恰当的评价可以推进学生发展。教师要通过评价,创设平等、宽容、尊重的和谐课堂氛围。最后,和谐氛围和创设情境必须建立在数学课程的科学设计之上。和谐氛围的营造应以德育论为设计基础,以和谐发展观为主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新课改的十分重视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一点,将小学数学课程联系实际,进行情境创设。在讲解“时、分、秒”这一单元中,教材第88页例题小女孩7时30分上学的情境就这可以直接使用,进行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段女孩上学的视频课件,在讲解这一例题的时候,进行播放,激发学生学习“时、分、秒”的动机。在讲解“1时和1分”的过程中,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到1时和1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想想做做”中的体验情境,如1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跳绳下数等等,在情境中让学生亲身参与进行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和谐氛围的营造和创设情境都十分重要,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做综合考量,才能真正发挥和谐营造情境创设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主体参与

使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快速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要点,学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小学生的心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使他们不断进行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则能够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如在讲解“统计和可能性”这一单元中,教科书第96页例题统计小红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由于这以题目是通过图画来表现的确定事件,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这节课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首先以统计数目作为根本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家禽的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而图形进行联系,然后通过数数和计算,形成一个条形的统计图,在这个图中就能够清楚的判断出每种家禽的数量。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小学生的引导要注意时间和方法,只有有效的控制引导,才能够使探究式教学顺利的完成。

三、积极交流,因材施教

师生间的积极交流,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保证;教师的因材施教,可有效推进师生间的交流。如将师生间积极交流和因材施教进行科学融合,就可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教学责任感的强化。小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儿童快速发展的特殊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是很多学生数学学科的启蒙老师,小学数学老师要正视这一点,强化数学教育的责任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文化。无论学生年龄的大小,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学生特有的文化现象。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对其进行观察交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后,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施教。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小学生的生源构成有了很大变化,直接导致学生教育背景发生了本质变化。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可建立班级群,班级网络交流平台等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积极交流,因材施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要服务于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构建,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重要环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乔宏超.《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02).

第6篇

关键词:中考数学教学;学生差异;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育长期以来侧重学生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中考数学教育学生差异性很大,每个学生的资质和知识接受水平不同,进行统一化的教学将使差距拉得更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基于学生的差异,在进行教学时打破以往统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特殊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差异形成的原因,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

一、基于学生差异的中考数学教学

学生差异是指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品质,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生动、具体的有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个体。学生差异往往是潜能开发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差异。教育应该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保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并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承认差异的产生并重视潜能的开发,反对之前“一刀切”的做法。

学生个体差异一般指个体内的差异和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一般指个体系统内各因素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如一个人的兴趣、各种能力的不平衡。个体间的差异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差距不断拉大,分化比较明显,容易使人产生自卑感和自信心的下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需采取效果比较好的教学形式,以降低学生之间的差距。

中考数学教学不同于初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可以循序而进,进行诱导,安排章节内容,弄懂每一章节所要掌握的内容即可。中考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功利性比较强,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的成绩差距也比较大。这是中考数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因此,基于学生差异的中考数学教学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收集与学生有关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合理设置差异性教学目标,运用激励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制定学习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目标成为鞭策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精心设计差异化教案,针对不同需要的学生编写和安排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二、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1.实施差异教学,发掘学生的潜能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在考虑班集体共性的时候,着眼于个性的形成和潜能的开发。差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的不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保证教学内容适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差异教学强调在集体中发展个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具体方法上表现为因材施教与因材适学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人人都能成功”的教学思想,践行因材施教与因材适学的差异化教学模式,主张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潜能发挥。

2.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学习是多种影响的相互作用,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融为一体,有效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在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各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数学学习是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方式应体现多样化需求,学习内容的呈现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1)设置多样化的挑战性学习目标,一是使学生基础得以提高,让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基本实现,二是抓共性目标定基本目标,三是依学生的差异提高目标。面向全体,注重基础,变单一目标为多元目标,促进学生自己完成目标,自己规定自己跳几级。(2)通过交流、合作、活动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差异教学要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原则,采用“同质分层,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通过交流、合作、活动实现差异教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使教与学和谐、有效地发展。

中考数学基于学生差异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性,差异教学是现代素质教学的观念。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潜能的发挥,促进个性的发展。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因材适学,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融为一体,有效改进学生学习方式。要通过交流、合作、活动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和谐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中考数学教学是一个特殊时期,教师更应该重视差异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愿他们中考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策略;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长期以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进入中学后,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已经接受了一年的初中学习,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为不会学习或者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厌学,这也往往是八年级学生会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几个层次。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

B层:数学基础中等,思维能力一般。

C层:数学基础不好,思维能力不强。

对学生分层是动态的,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分层进行合理化调整,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备课分层

依据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在完成课本习题和当天作业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课外书,鼓励他们提出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二)B层。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思维能力,鼓励在课堂上多回答问题,平时要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逐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要求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使一部分B层的学生能向A层转化。

(三)C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学生向B层甚至A层转化。

课堂上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适当减少作业量,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作业要面批,争取得到合格以上成绩。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三、教学分层

(一)教学目标分层。学生的成绩,总难以用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对于优秀的学生,老师应该定一个教学目标;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老师也应该有一个异于优秀生的目标设定。在这种有区分度的目标引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都有所收获好提高。

(二)教学方法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才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中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增设不同层次的作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运用题等多层次的题型,指导各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完成。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分层教学是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也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和尊重。当然实行分层教学是一项整体教育改革,需在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0,(6).

第8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87-01

近几年来,因为我国加大了中学教育的普及力度,所以使中学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但是整体水平却有所下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此以往,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因为大部分都运用那个传统式班级授课制,主要是教师从备课与授课以及辅导和考察至考评,不考虑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广泛运用相同的方式,这样就不能因材施教与鼓励个性发展,造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厌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考试经常会不及格。因此,就需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而分层教学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还能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积极性。笔者经过多年来的中学实践教学经验,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分层教学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1、分层教学非常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所有学生全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身的知识背景与性格特征等。所以,对待每一个同学都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比较利于学生发挥本身的个性化[1]。教师能够把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学习目标,只有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出自身具备的才能,获得非常优异的学习成绩。

2、分层教学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相比较而言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比较大的难度[2]。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各个学生建立不一样的学习计划,与此同时还要为各个同学制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对教学拥有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是对于这样的高要求可以使教师进一步加深对各个学生的理解,还能拉近和各个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使教师可以认真地做好相关工作,非常利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

3、分层教学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分层教育在某一个方面来讲就是因材施教,这也是我国古代至现就一直被推崇的教学模式,并且实践也表明了此种教学模式比较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各个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个性,并且每一个同学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唯有依照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转换成课堂中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首先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根据考试大纲,同时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还要兼顾两头[3]。在现实数学教学中,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差,逻辑思维比较弱,追不上正常的进度,然而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在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此种情况,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运用分层教学,要在能力目标与认知目标方面提出各个层次的要求。比如说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会正确对勾股定理公式进行推导,同时还能熟练掌握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公式,可以解决一些有难度的关于勾股定理公式运用的综合性问题。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掌握勾股定理公式正确推导过程,并且可以熟练应用勾股定理公式,同时可以初步利用勾股定理公式进行变形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求值问题。第三种教学目标是了解勾股定理公式的正确推导过程,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公式,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2、学生的分层

教师要对学生实行分层,一定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实行综合分析,把班级的所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不一样的类型。例如依照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把所有的学生分为三种类型,而对于这三种类型学生教学分成三个难度进行教学[4]。另外在进行学生分组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掌握,尽量降低分层教学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分层教学模式还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取辅导教师等。

3、预习的分层

中学数学预习的目的就是在教学课程之前教师提出与之相关联的引导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一定要在中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过程汇总,一定要依照学生的分层标准,提出不一样的预习问题与计划。比如针对学习能力不一样的学生提出不一样难度的问题,而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遇此问题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数学教学课程内容中的相关知识,从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接受学习的内容。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能够满足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此同时还能够满足我国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分层教学策略可以因材施教,能够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坚持因材施教,制定差异性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当前的高职音乐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制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各不相同,对钢琴的感悟和领悟能力也相差很大,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钢琴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让他们能够真正结合自身实际,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学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高他们的钢琴演奏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避免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的严重脱节,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

二、精心选编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高职钢琴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发展目标,精心选编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基础自编校本教材,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和老师的教学特点。编排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音乐基础,训练他们的演奏能力,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选好教材。比如,钢琴学习一般应该从基础练习开始,学习较为简单的小奏鸣曲,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肖邦、莫扎特等名师大家的钢琴作品,坚持由易到难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一般情况下,学生从完成最基本的演奏到能够领悟钢琴大家的作品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针对钢琴教育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围绕当前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精心选编适合他们发展的教材,精选适合学生岗位发展需求的钢琴教材,完成高职钢琴教学目标。

三、立足学生基础发展阶段,实行阶梯式教学

钢琴教学一般采取单独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但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学生的钢琴基础也相差很大,对钢琴的领悟能力也可相同;同时,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需要很长时间,也有一部分学生开始领悟能力较差,有了一定的感悟之后很快就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和发展速度。此时,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阶梯式的教学策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变化,围绕学生的实际和上课态度、发展阶段,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稳步提升。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成绩和接受能力,制定阶梯式教学计划,把教学计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将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弱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形成很好的互动,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有自己的比较现实的学习目标和对象,向着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这样,通过实行阶梯式教学能够确保职业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四、拓展实践应用平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当前的钢琴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没有一个较好的应用展示平台,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实践机会较少,熟练程度不高,考试或者是应聘不能够有较好的表现。学生很容易紧张,无法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由于缺乏较为丰富的经验,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钢琴演奏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为学生更好地拓展应用空间,构建较好的实践应用平台,让他们能练好基本功。让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提供较好的演奏平台,参加不同的演出,组织各种义演,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晚会和商业演出,这样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展示和练习平台,也让他们在实际训练中更好的锻炼综合能力,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结语

总之,钢琴教学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针对学生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张威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引 言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其教育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最高的学习水准。小学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收获最理想的学习成果,这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教育学家对学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学习的好坏并不是由智力因素唯一决定的”这种假设,布鲁姆经过实验后得出结论:学习速度慢的学生比学习速度快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最终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没有太大差异的[1]。由此可知,学生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是不像传说的那么大,主要是学习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不是因为智商或者遗传因素决定的。另外,学生在某一科目的学习成绩与知识储备也有关系,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加强补充课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采用适合学生差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和归宿,主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最关键的是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满足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需求,也要考虑到中等生的学习需求,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也要针对学困生进行专门辅导,还要为优等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2]。同时呢,教师要结合教学情况,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鼓励优等生不断突破自己,也要鼓励差等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打败原来的自己,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对小学数学保有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说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个由小正方体拼出来的长方体积木,询问学生如何求出它的体积。(2)提出问题:如何在不切开物体的情况下,找到一个简便的体积计算方法?然后在黑板上写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思考还要了解哪些知识才能计算出结果。待学生回答以后,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总结,说出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共同探讨这些体积公式可以运用到哪些情境中。

(三)课堂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途径。要想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新知识。比如说在数位表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1)在数位表上右边第一位的是什么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又是什么?(2)在位放置一个小圆点表示数字几,在百位放置两个小圆点又代表什么?(3)514是几位数,它是由几个百位数、几个十位数和几个个位数组成的?第二层:(1)如果在514的数位表上加一个小圆点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2)个位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与之前相比大了还是小了?(3)十位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与514相比多了多少?第三层:(1)在514的数位表上移动小圆点的位置,可以得到哪些数字?(2)小圆点移动的位置是否存在规律?(3)最终得到的6个数字,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通过这样设计问题,就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求,题目的难度也呈现阶梯性,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

(四)巩固练习分层

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环节。因为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布置练习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3]。比如说在结束“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组难度递进的练习题,主要分为三个阶梯:(1)基础练习。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1.8分米、高是1.2分米,那么它的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和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为多少平方分米,长方体的表面积又是多少?(2)发展练习。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5米,宽为1.2米,高位0.9米,做这样一个长方体需要多少木材,如果不做盖子需要多少木材?(3)深化练习。将第一道题中的木块分为三块,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自身的教学深度,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内在爆发力,让学生逐步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达到均衡发展。另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收获不同程度的学习成果。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卫梅.小学数学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25(08):51-52.

第11篇

因材施教 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孔子教育实践的重要特点,宋代朱熹把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有着重大的区别,传统因材施教关注的是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只从教学对象单一维度解释因材施教的内涵,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诉求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材”的内涵由一维向多维的转向

传统因材施教观认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教育中较为复杂的因素,并把教育对象作为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不同的级别,针对不同的智力天赋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对策,因此《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说对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授高深的学问,而具有中等水平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讲授高深的学问。《颜氏家训・教子篇》中也说:“上智者不教自知,中智者可教,下智者不可教。”可见,传统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智力天赋不同,对知识的悟性也不同,必须因“人”而教,这也是通常认为的因材施教中“材”的内涵,“材”是“施教”的根据,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张载认为:“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1]。“知学”指教师知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难易程度;古语“德”通“得”,“知德”是教师知道如何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知人”是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教人使入德”即教师采用适宜的传授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张载对因材施教的理解说明:教师因材施教要因“学”、因“人”而异,才能“使入德”。这种理解扩大了因材施教中“材”的内涵,实质是容纳了教学内容这一影响教学的因素。

随着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成为极为复杂的生态体系。学者夏正江认为:“教学质量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学生’这个要素单独决定的”[2]。教师作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必须掌握其他三个方面的知识,并将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实现教学要求。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因“学”、因“人”,还要因“境”进行教学,“材”的内涵在现代教育中进一步扩展。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因素,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这与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是一致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专业化的教师应具有的知识,它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活动,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为我们扩展“材”的内涵提供了可能。

二、学科教学知识视角下“材”的新解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由舒尔曼最早提出来,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或问题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组织、调整和呈示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3]。它解释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以使教学成为一种专业教育行为,完善教育教学以适应学生学习”[4],这与因材施教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提高教师的能力实现有效教学。学科教学知识全面地解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考虑的影响教学的多元因素,即“材”,帮助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即“教”,从而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教育内容知识

古代教育学科分类相对宽泛,如古希腊的“七艺”、中国古代的“六艺”,不同学科的知识虽有差别,但往往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教师没有必要针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抽象地讲解和说明。在现代教育中,人类积累的知识过于庞杂,只能选择性地进行传授,学科知识以系统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模块”形式组合。每一门课程按一定的语言体系进行组织和安排,由于知识话语体系和组织方式的差异,该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对独立。作为学科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必须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在逻辑关系,了解学科课程设置,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地安排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知识的呈现,把抽象的学科知识以合理而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实现知识由教到学的转化。

2.教育对象知识

古代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授课的方式,如“家教”、“私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个体的学生进行,课程的安排可以随时变化,没有固定的学业年限和考核标准。个别授课制决定了教师的职能是全方位的,教师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如孔子办私学,教授包括礼仪、音乐、骑马等所有门类的知识,这使教师成为全科型教师。另外,古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太公家教》中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教师对于学生是如亲人般的角色,有利于增进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现代教育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教师角色由全科型向专科型转型,由父亲角色向职员角色转型,从而实现现代教师的职业化。职业化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时间里,掌握学生整体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还包括学生的情感特征。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方式是有差别的,针对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差别,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照顾全班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授课。最后,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既有促进学习效果的一面,也有阻碍学习效果的一面,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

3.教学情境知识

中国古代,“情境”一词主要运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突出人的情感与环境的融合,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教育中也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更突出“境”而非“情”。古代所说的教育环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强调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学习环境,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主体的认知受成长环境影响极大,而师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互动是受忽视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学互动直接发生,教师不需要特殊考虑如何与学生互动来调动学习情绪,由此,情境的概念在传统教育中是缺失的。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成熟,情境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学情境知识是教师对所在情境的洞察、感知与理解,并与其所在情境产生互动,受其影响、制约而生成的一种知识。”[5]教师教学情境知识主要包括课堂上学生的状态、课堂气氛、活动组织方式、知识呈现的方式、提问的设计、问题难度的选择等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感悟教学情境变化,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发生,无论生成的情境与预设的情境是否一致,都是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这一方面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学习,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三、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材”是“教”的依据,“教”是“材”的目的。学科教学知识规定了教师要掌握的“材”的内容,其目的是要求教师从特定的学科知识、特定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学情境出发,寻找到能调动学习者求知欲、恰当地呈现知识、实现知识转化的现代意义上的施“教”策略。

1.因学科知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推理

教师掌握的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逻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内部存在必然联系,掌握了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就如同找到了学习一门学科的“钥匙”。教师在呈现学科知识时,既要针对本学科的知识特点讲解基本的知识内容,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思维推理,探索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不同学科知识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内在的规则体系,让学生掌握规则就是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因此,教师不能片断式地支解学科知识内容,而要在教学中通过对每个知识点或难点的解读,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关系的世界。

2.因教学情境复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情境进行观察和判断,应对不同的教学事件,如同经历一次次冒险。教师首先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习困境,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解决困境。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学习状态或学习困境可能与预先设想的状态不一致,会出现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情境现实的矛盾,如果教师还按原来设计的教学情境进行问题的解决,必然不能实现教学目的,此时教师要适时地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应对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灵活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具体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解决学生现实的学习疑问。教学的本质矛盾在于教师的预想目标与教学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距离,灵活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3.因教学对象不同采取多种沟通方式

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两个有自觉意识的个体,因教学活动形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依赖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学生依赖教师提供学习信息,实现知识的获得,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状况和学习状况,由于现代教师并非传统的亲人式角色,教师对个体学生的了解多数是通过课堂上的对话实现的。课堂上师生间对话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言语,也包括行为。课堂上的言语对话主要是提问,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提问,也可以根据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等进行全体问答。由于教师不可能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与单个学生的言语交流上,集体性的交流又很难判断个体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观察不同学生的行为举止,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向个体学生传递信息。言语交流和行为观察的沟通形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辐射到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促进教学行为互动,实现教与学的互融。

――――――――

参考文献

[1] 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0.

[2] 夏正江.试论隐性化的因材施教.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3] 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4] 解书,马云鹏,李秀玲.国外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研究的分析与思考.外国教育研究,2013(6).

第12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初中物理教学 原则 策略

由于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物理课程,有些学生可能在刚刚接触物理课程时反应相应地较慢,而有些学生由于对物理现象感兴趣,接受物理知识就较快,学生对于接受物理这门课程也是存在差异的,整个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存在成绩高低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教学,方可兼顾全班同学的需要,稳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更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定义

由于环境、遗传、社会、家庭、政策等等因素的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直接让人类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人们的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分层教学主要是指初中物理教师根据初中学生掌握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差异不同,遵循着因材施教这一基本的原则,展开有差别的教学、评价和课业学习指导。

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中分层教学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应用分层教学,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主体性教学基本原则。

1 遵循因材施教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基本原则是初中物理教学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考虑到成长青春期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等,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所反应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科学指导学生,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2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老师扮演了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角色,学生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尤其像物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需要是学生自己主动开动脑子,掌握学习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初步认知,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自己对知识的加工方能固化下来。可见,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者的角色。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注意。而物理教育教学的整个主体内涵是很广的,包括有学生和学纲的内容。因此,需要物理教师把握好自己的教学大纲的主要任务,认识其差异性,让学生各得其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孩子进入良好的教学课堂,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物理课。

三、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

1 教学目标分层。在实施教学分层之前要将不同差异的学生分好层次,笔者将其分为三层:其一是发展性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要能够运用自如;其二是提高性目标,学生要达到“应用水平”;其三是基础性目标,要求学生要达到“了解”“知道”水平。教师要在课上把这三个层次的学习要求安排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到了哪个阶段。学生也可根据具体学习的过程调整好学习的层次,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2 实验分层。物理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部分,对于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有很大帮助,有助于构建和谐课堂。分层次实验教学是在遵循因材施教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与合作学习。比如,笔者在教授“电流电阻”课时,第三组学生只要能够连通单线的电线、电铃以及闭合开关装置,保证闭合时铃响就可以;第二组学生则需要会使用并联电阻连通;第一组学生则要学会设计,某屋内有前后两门,要设计出前门开关闭合时红灯亮,电铃响,当后门开关闭合绿灯亮,电铃响,让学生在设计作品实验中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