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

时间:2023-07-11 17:3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2篇

本书作者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泛函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理论研究结果。泛函数据分析就是对通过连续时间随机过程观察所得到的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本书由两位经验丰富、声誉良好的统计学家写成,书中的实例学科来源广阔,包括了金融学、医学和心理学。阅读本书不需要涉及专深的专业知识将泛函数据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和单向数据分析之间架起了桥梁。作者所提供的理论结果都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并将线性代数和实分析方法引入到概率测度论研究中。

全书共分11章:1.引言,多变量分析简述和本书章节所讲内容简述;2.向量和函数空间,度量空间、赋范空间、Banach空间、Lp空间、内积空间、Hilbert空间、投影定理、正交分解、向量积分、再生核Hilbert空间和Sobolev空间;3.线性算子与泛函,算子、线性泛函、伴随算子、投影算子、逆算子、Frechet导数、Gateaux导数和广义Gram-Schmidt分解;4.紧算子与奇异值分解,紧算子、紧算子的特征值、奇异值分解、Hilbert-Schmidt算子、迹类算子、积分算子、Mercer定理和双非负定算子的对角化;5.摄动理论,自伴随紧算子的摄动和一般紧算子的摄动;6.光滑与正则化,泛函线性模型、罚最小二乘估计、偏差、方差、正则化参数选择和样条;7.Hilbert空间中的随机变量,Hilbert空间上的概率测度、Hilbert空间上的随机变量的均值和协方差、均方连续随机过程、Karhunen-Loeve定理、RKHS值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闭生成和大样本理论;8.均值与协方差估计,样本均值、协方差算子、局部线性估计和罚最小二乘估计;9.主成分分析,样本协方差算子估计、局部线性光滑估计和罚最小二乘估计;10.标准相关性分析,Hilbert空间中的随机变量的标准相关性分析、预估计、回归、因子分析、MANOVA、判别分析和正交子空间;11.回归,函数回归模型、渐近理论、最优化和离散抽样数据。

本书作者由浅入深地简述了泛函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最新理论研究结果,对于泛函分析、统计学、实分析、概率论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3篇

1.强调教学案例的经典性,忽视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或多或少受到使用的教材案例的影响,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虽然影响大,但是往往背景复杂,编撰案例时前因后果的交代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学生对实质性问题的把握。同时,忽视了案例在内容和作用上层层递进,一方面案例教学在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方面做得不够扎实,另一方面没有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

在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学科基础课中,往往安排有教学实验课,但是这些教学实验课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的,而不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以直观演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认识,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挖掘,学生只会停留在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层面,不利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3.强调期末教学考核,忽视教学过程考核

学科基础课现行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的实验成绩往往单独计算)。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主要根据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计算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计算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教学过程考核,其结果造成过程管理缺失,考试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等问题。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落实学校2010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不断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以校本教材为抓手,在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

组织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优秀师资或联合省内外同类院校编写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已编写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在把握学科基础课教材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的可读性,注重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同时,考虑到学校地方性的特点,注重引入本省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目前情形下,我们不能减少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一般为英语)、计算机工具类课程、数学类工具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分,也就意味着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能在有限学分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到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精练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学科基础课的系统性要求,而且可以挤出一定时间安排“以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法为主,以情景模拟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学案例的编选质量,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案例编选时,在案例的内容和作用上考虑理解性案例、对比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的层层递进,在案例的形式上考虑文字型案例、视频型案例和情景型案例的有机组合。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反馈,另一方面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4.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地位,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强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如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用Excel作统计分析图形”“、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用Ex-cel作数据透视表、模拟抽样”“、用Excel求置信区间和进行假设检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六个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和一个“综合业务实验”项目。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统计学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统计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助推了学生突破一般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层面,迈向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阶段。

5.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全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基础课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科基础课课程特点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总成绩比例由80%降低为50%,将原来单一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改为平时课堂案例讨论和发言占20%,作业占20%,出勤占10%。这种改进后的考试方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间的相互竞争。通过综合而定量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意识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学生后续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上较强竞争力的基础。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科研设计;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01-02

科研设计是决定医学研究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科学合理的设计是研究成功的基石,反之则可能会使其面临被葬送的风险。科学研究设计不仅体现在专业设计上,也体现在统计研究设计上。一般说,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为主导;以统计学知识为辅助、为护卫。

目前,某医科大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医学科研设计》选修课,与公共课程《医学统计学》相得益彰。但是对于临床医学、麻醉等专业本科生,仅开设了《医学统计学》必修课,在讲解统计分析方法时介绍相关的科研设计内容,没有单独设置科研设计的课程。因此,有必要探讨在本科生中开设《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难点和对策。

一、本科教学中开设《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1、培养本科生科学的科研设计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各医科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实施,《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就显得更加突出。同时高校的一系列现况也表明了《医学科研设计》课程在本科生中广泛开展的必要性,例如:①部分院校有良好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便有相应的导师指导科研及学习等,部分学生已经撰写并发表了核心期刊及SCI论文。②部分院校设有“大学生创新基金”等项目,用于鼓励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③部分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④本科生中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大多与科研有关,均需要科学合理的科研设计及统计分析作为其良好的支柱。⑤大多数本科生由于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了解了部分科研设计的内容,对系统地学习科研设计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

综上所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开始尝试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因此系统地了解科研设计知识,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科学的科研设计思维,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促进科研实验的合理设计与正确实施等。

2、为研究生阶段及以后的科研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某研究者对该医科大学2011级473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设计认知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常用的随机化方法、实验研究对照设置方法、样本量估计方法,常用抽样方法等10种常见的科研设计方法。结果显示:275人(58.14%)曾参加过科学研究,但是对于问卷中设计的10种常见科研设计方法,大多数研究生(>80%)只是了解,熟悉者很少,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据此认为,将《医学科研设计》引入本科生教学中,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基本科研设计的方法,不但可以加强科研设计中统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的训练,而且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学者对某医学院校五年制毕业生1~6年内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论文存在着大量科研设计方面的错误。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医科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再教育一般间隔2~3年左右。为了使他们也能成为科研队伍的一员,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校学习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研知识,包括医学科研设计内容,使科研能力在校时就得到培养,并以此为目标改进当前的本科生教学。

我国的科研设计文章中存在着大量包括样本量估计与随机化等设计问题;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中,仅有9.3%的文章真正实现了随机化;10种中华杂志2008年发表的文章与1998年相比,质量有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随机化及样本量估计等科研设计缺陷。由此可见,强化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设计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十分必要,而本科阶段设置科研设计课程,将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正确使用科研设计的方法。

以上现象显示,在本科阶段开设医学科研设计课程,可以为研究生阶段及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本科教学中开展《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难点及对策

1、国内尚无配套教材。

目前国内编写的专供医学本科生使用的科研设计的教材较少。在此情况下,可以借鉴一些相关教材,如贺佳主编的《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介绍了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多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诊断试验和调查设计等。并且从医学科研实例出发,针对常见的研究问题,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设计、分析、报告结果和陈述结论的全过程,是可供本科教学选用的教材。其次,王仁安主编的《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胡良平主编的《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均系统地介绍了科研设计知识及统计分析知识等,值得教学人员充分利用。此外,网络上大量系列介绍科研设计错误的文献,均可以用来积累教学素材。

2、无成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可借鉴。

国内在医学本科教学中广泛开展《医学科研设计》课程,尚无成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可借鉴。由于《医学科研设计》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广泛开展的,所以本科生中该课程的设置可以借鉴该模式,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供学有余力且对系统地学习科研设计知识有强烈需求的学生选择学习。

由于部分院校的《医学统计学》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或大三,选修课开始时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均还没有系统地学习《医学统计学》课程。在授课时需要结合其实际需要,通俗易懂地讲解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样进行正确的设计,可以为将要学习的《医学统计学》课程奠定科研设计方面的基础;而对于大三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可以结合其已有的医学统计学知识,介绍各种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地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与已有的统计学知识相辅相成,为高年级学生正在开展的科研实验及论文撰写提供帮助。

鉴于选修课不能根据年级分为多个班级教学的局限性,以及不分班级教学时教学内容组织的困难,和学生对该课程需求的强烈程度,在此建议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该课程,宜在选课时限定年级,比如可以限定大三及以上年级。

三、实施建议

研究者认为在本科生中开展《医学科研设计》的教学,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选择和设计授课内容,满足学员需要。

若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本科教学中开设《医学科研设计》课程,且限定了高年级学生选修,在介绍科研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单因素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也可以拓展介绍多因素实验设计、调查设计、诊断试验、临床试验及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等,为高年级学生正在开展的科研实验及论文撰写提供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应经常介绍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理论及其产生的过程,突出介绍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争论点、空白区和边缘区,帮助学员培养创新意识,活跃科研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2、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适应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科研设计作为《医学统计学》的辅助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因此对老师的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任课老师不仅要熟知科研设计方面的知识,也要对医学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的内容有所了解,并结合故事或典型案例,才能做到生动形象、言之有物地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如在讲解药物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时介绍“大象人”事件等,则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任课老师自身一定要不断完善与进步,以胜任不断发展变化的医学科学研究。

3、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若采用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学习缺乏主动性。而积极采用讨论式、导学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从注重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开展科研论文的错误辨析讨论、请学生介绍自己参与的实验设计等活动,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员获得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员探求新知识的热情。

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不但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科研设计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在医学科研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有着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的研究结果才可信,应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数据,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胡良平,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0

2、赵艳芳、马修强、吴美京等,医学硕士研究生基本科研设计方法认知现状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3):299-301

3、谭秀荣,从《遵义医学院学报》载文分析谈医学科研设计的教学改革[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7, 30(4): 538-540

4、He J, Jin Z, Yu D (2009) Statistical reporting in Chinese biomedical journals[J]. The Lancet 373: 2091–2093

5、Wu T, Li Y, Bian Z, Liu G, Moher D (2009) Randomized trials published in some Chinese journals: how many are randomized? [J] Trials 10: 46

6、Jin ZC, Yu DH, Zhang LM, et al.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selecte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s in 1998 and 2008[J]. PLoS one, 2010, 5(5): e10822

7、贺佳,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M].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 2010

第5篇

每日进行消毒隔离管理,患者透析完毕后将透析仪器进行消毒和清洗。乙肝病毒患者单独设立血透室;每日将更换后的床单,被套更换时使用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在血透室内配备合格的洗手设备,摆放专用清洁肥皂,张贴正确规范的洗手步骤。

消毒效果监测室内空气采用平板沉降法,用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布放到规定的位置沉降5min采样,培养检测细菌总数。物体表面用棉拭采样法,对采样棉拭经振荡洗脱进行活菌计数培养,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124结果判定标准室内空气执行Ⅱ环境标准,细菌总数<200cfu/m3判定合格;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细菌总数<10cfu/cm2;透析液(入口)细菌总数<200cfu/ml。125统计学处理方法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α取005,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结果表明,使用紫外线灯管消毒30~60min后,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清除率为873%;使用循环风空气净化器运行60min后,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清除率为985%。在两种空气消毒法消毒条件下,室内环境物体表面及其他消毒对象的消毒效果的保持也存在差别。

医院内感染率比较经医院感染监测发现,在2009年仍然采用紫外线消毒期间,血液透析室各部位医院感染发生率均高于2010年实行循环风净化器消毒期间。采用循环风净化法后,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发生率均有所下降。

细菌分离结果经检测,从该血液净化室各种消毒对象采集的阳性标本中检出的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且不同年度检测出细菌种类没有明显差别。

透析后感染一直困扰着长期实施透析治疗的病人,透析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甚至艾滋病病毒成为血液透析室重点关注对象,但近年来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也引起了重视。引起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透析室内环境布局的不合理,功能分布不清晰,透析室内面积较大,室内卫生质量得不到很好控制;其次是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缺乏感染控制基本概念、消毒隔离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卫生消毒和隔离不到位;另外,血液透析室相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员职责不清,对感染的定时监测不到位。大量研究证明,血液透析医院感染具有可控性,严格控制室内空气和环境物体表面卫生质量,加强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无菌操作观念,严格执行透析机和复用透析器的消毒,确保透析液等用水质量等关键环节,可以有效降低透析病人感染率。

作者:姚莲萍汪群单位:浙江省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

第6篇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Statistics"

——Based on Application Ability Perspective

ZHANG Yu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discussed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Statistics" curriculum, expect students to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raining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thinking and statistical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process assessment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通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能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应用实践;部分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期末一张试卷的考试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减弱了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学完统计学课程后,仍然不能将相关统计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结合教学实践,该文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和统计思维能力,期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精简与相关课程重复内容,强化专题应用教学,优化统计学课程体系

一般来讲,不同的统计学教材在内容安排方面有所差异,但基本可以分为如下的4部分:(1)绪论。讲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基本概念、数据来源途径等内容。(2)描述统计。涉及到如何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以及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各类指标,其中集中量指标和差异量指标是重要内容。(3)推断统计的基本理论。在概率论学习的基础上讲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主要有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4)具体专题。主要有统计指数、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等内容,各个专题内容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常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前面两部分的内容在已往的课程学习中并未深入涉及,所以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细致讲解。一些专业已经为学生开设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所以第3部分内容中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在此可以不讲或略微回顾。 “回归分析”内容的讲解不仅要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学习,也要考虑到同期课程或后续课程的学习情况,若将会开设“计量经济学”或“回归分析”等课程,在此可以简略介绍。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第4部分内容应为教学过程中的强化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以提升学生的统计学实际应用能力。总之,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点是和课程培养目标、相关课程的学习分不开的。

1.2 适当设置实验课时,讲授统计软件操作,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际中问题所涉及到的数据都比较繁多复杂,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必须要借助于统计软件。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教材涉及到统计软件的操作部分内容。常用的专业统计软件是SPSS,其特点是操作界面极为友好,对话框能够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而且输出结果美观漂亮,相比于其它统计软件更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Excel 虽然不是专业统计软件,但也具备功能较强的数据分析模块,而且Excel具有表现简单、可操作性强、与其它软件兼容性较好等优势,也应在实验教学中有所展示。其它的统计软件如STATA、SAS、R等也可以作为教学指定软件,但是在一门课程中只需强调一种软件即可。

除了教材学习内容的第1部分不需要安排实验课时之外,其它部分均应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实验课程的安排应放在理论学习之后,可以采用实验课结束后提交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片面强调统计软件的重要性。统计软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对它的熟练应用给统计分析带来了便利,但学习的重点还是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片面重视软件操作,有可能会导致下面的情况出现——学生只会软件操作而对软件输出结果无法解释说明,这样就丧失了学习统计软件的意义。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创设问题研究的具体环境,运用实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生活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而统计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种紧密联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于一些经济社会实例来进行引入。由实例引入新知识,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突兀感,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新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描述统计”部分时,任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如何比较不同班级成绩的好坏差异?在学习“抽样调查”时,可以以此问题进行引入:需要了解某大学学生网络购物情况,如何进行调查?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为每一部分内容逐步筛选出合适的案例,根据这些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或者以一个案例贯穿整个章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改善。

2.2 强调前后章节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整体框架,了解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

在教学中,有些同学反映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繁多、涉及面较广,学起来感觉千头万绪,尤其是在加入实验课程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统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需要介绍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使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能初步具备统计分析能力,可以采用恰当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的相对繁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统计工作——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而进行的,所以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指出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块内容,强调每个章节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阐述该章节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位置、在统计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等,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整套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描述统计部分,虽然涉及到许多指标,包括平均指标、差异量指标、分布形态指标等,但这些指标无非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描述了数据的特征,使我们对数据有了初步认识,它们是统计整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统计分析的重要保证。另外,“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这两个专题部分都是对某些问题的动态变化研究,都涉及到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任课教师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实际问题,阐述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

3 考核机制的改革

3.1 采用过程性考核机制,督促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用途、使用条件等,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培养自己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以及解释和表达研究结果的能力。所以,学生只有认真踏实、勤于探索才能学好这门课程。为了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营造全程紧张教学过程,督促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开展以过程性考核为基础的学生考评机制,避免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答题情况决定学生的考核结果,避免学生只在最后临近期末考试阶段才进行突击学习。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有多种考核形式,包括:一般作业、综合性大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专题学术论文等)、课堂展示、课堂讨论、阶段性单元测验、考勤等;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有个人作业和团队作业两种提交形式。

3.2 建立完善的课堂展示(presentation)制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堂展示是指课堂上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同学报告某一专题问题研究和分析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受课时和选课人数的限制,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这种教学手段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对研究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它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以及表达沟通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统计学教学内容中,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的教学内容中实施课堂展示:描述统计——就搜集到的某些具体资料进行描述统计;统计指数——介绍分析经济生活中的某种指数;时间序列分析——对某种经济或社会现象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就关心的某些话题进行抽样调查;或者将相关内容(比如抽样调查和描述统计等)放置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课堂展示的实施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次数不宜过多,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实施效果。任课教师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课堂展示之前进行激励、课堂展示之中进行交流、课堂展示之后进行反馈,全面发挥课堂展示教学手段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任课老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改革,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用统计思维去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具备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肖红叶,庞 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2] 欧阳培峰.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统计学“相对指标”课堂教学设计[J].今日科苑,2009(14).

[3] 程士富,毛志勇,王志刚.对本科各专业《统计学》课程分类教学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

[4] 赵,颜蔚兰.国贸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设想[J].商业经济,2011(3).

[5] 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 贾俊平.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产后抑郁症;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82-02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后抑郁症的识别率明显上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该病的发生不但影响哺乳和母婴关系,而且还会影响产妇身体的恢复、婚姻和家庭的和谐与稳定[1,2]。社会心理干预是产后抑郁症的一线干预,但迄今为止,关于该病的具体心理干预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3]。为此,笔者采用心理干预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初治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产科治疗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具有抑郁症的典型临床表现;②在产后6周内发病;③患者均为首次分娩;④年龄35岁;⑤中学以上文化,能够理解问卷内容并准确填写问卷;⑥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⑦ 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②经产妇;③智力障碍或者语言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④精神疾病患者,无完全行为能力;⑤既往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和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于入组时和入组后8周进行测评。在实施调查前,对本研究问卷调查者实施培训,研究者经过考核合格后再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开始实施问卷调查。采取现场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在产后抑郁症患者填写问卷前,研究者对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填表要求进行讲解,然后由患者仔细阅读,逐一填写。发放60份问卷,回收问卷时由研究者认真核对,避免漏项,剔除无效问卷,回收6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工具 ①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状况和经济压力等;②焦虑自评量表[4]:该量表含20个条目,每一条目有4个选项分别代表患者焦虑症状出现的频率。量表的总粗分为累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1.25,如果患者该量表的标准分≥50则认为其存在焦虑情绪。③ 抑郁自评量表[5]:该量表含20个条目,每一条目有4个选项,分别代表患者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量表的总粗分为累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1.25,如果患者该量表的标准分≥53则认为其存在抑郁情绪。

1.2.3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加用心理干预。(1)对照组健康宣教和治疗 举办科普讲座,向产妇详细讲解整个孕产期间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教会自我调节和放松的方法,减少其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负性情绪。(2)观察组心理干预方法一对一、面对面教育:①产科医生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分析产妇出现抑郁情绪的原因,减少产妇的应激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患者互相教育:召开产后抑郁症患者产后抑郁症家属经验交流会,交流心得,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等方式,家属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举行产后抑郁症防治有奖知识竞赛,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心理障碍;③传媒教育: 组织患者和患者家属观看电视节目或VCD等传媒,直观形象地学习产后抑郁症防治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报纸、发放产后抑郁症知识宣传资料和设立咨询产后抑郁症热线等方式进行;④同伴教育:定期举行产后抑郁症知识讲座,让患者和患者家属共同学习产后抑郁症规范治疗的内容,了解产后抑郁症基本概念、常见诱因、诊治和预防,使患者和患者家属掌握更多的产后抑郁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和监督患者,贯彻执行产后抑郁症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分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8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焦虑标准分分别为(49.95±5.53)和(47.13±5.31)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抑郁标准分分别为(52.08±4.78)和(48.81±4.86)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既往医务人员关注的重心在器质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功能性疾病,产后抑郁症作为其中之一,该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甚至引起杀婴和自杀,造成重大的影响[1,2]。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心理干预的治疗同样重要,但是,关于该病的具体心理干预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6,7]。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减轻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同病魔作斗争,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挫折感情绪、负性情绪,纠正心理偏差,保持愉快情绪,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笔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来我院产科初治产后抑郁症的3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8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焦虑标准分分别为(49.95±5.53)和(47.13±5.31)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抑郁标准分分别为(52.08±4.78)和(48.81±4.86)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心理干预的实施能够让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基本概念、常见诱因、诊治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对该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对抗产后抑郁症的信心,加快患者身体恢复;②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身心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可见,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加玲,周东升,于国林. 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154-1158.

[2] Yozwiak JA.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adolescent mothers: a review of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J].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2010,23(3):172-178.

[3] 张巍,安力彬,刘媛. 产后抑郁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 2227-2229.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6] 吕慧. 产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645-5647.

[7] 吴月红,宋瑰琦. 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学,2012,33(6):773-774.

第8篇

【关键词】统计学基础 教学模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04-01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现代大学教育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系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与统计专业近200名专科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反复的试验及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1.体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

2.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统计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体现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性意见,只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Excel计算技术情况调研基础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能力完成各项形成性的考核内容。

二 统计学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统计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统计的基本问题、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搜集及应用。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实训等,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实施上,对每个单元的实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际单位现场参观、实习等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集中实训中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专题实训,采取提前布置、课下阅读实训资料、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还通过学生团队、统计网上指导、撰写与实习相关的统计小论文,甚至参与企业的具体课题制作等形式来贯彻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在指导方法上主要采用:(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2)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小组。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和学生实习团队,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增强独立地、全过程地使用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能力。(4)统计沙龙。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充分的准备;然后,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便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的方法,所谓“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采用课堂、作业、模拟实习、项目实训、考试等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的建设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完善教学程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这门课程网上资源目前还处于初级的状态,拟建立统计学基础的课程网站,逐步把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及教辅资料等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

总之,统计学基础是会计与统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我们本着实施采用层次推进法教学模式,运用模块组织教学,力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从而体现统计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把该课程建设成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妍、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6)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逆序 教学 统计学 效果 应用

所谓“逆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时按教材内容的反向顺序来讲。实际上,这一方法的运用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导入和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去如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现以统计学授课中的一部分内容讲述为例:

调和平均数的正常讲解顺序为:介绍概念、特点、公式,举例,应用。实际上按传统的这一方法去讲述,虽然符合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在介绍概念时,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对后序知识就会难以接受,使这一简单问题就会复杂化。采用逆序教学法,可以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某同学去三个地方去采购苹果,甲地苹果每公斤10元,乙地苹果每公斤12元,丙地苹果每公斤11元,三个地方各花20、36、44元,请问这位同学采购苹果的平均价格是多少?

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题。事实上,对前面加权算术平均数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很快就会得出答案。教师接着提出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总结该题的解题思路。实际上,学生梳理完自己的解题思路后,会发现这正是调和平均数的解题过程。掌握了其解题过程,再引导学生推理出调和平均数的公式,学生此时就会顿悟,并享受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总结出调和平均数的特点及概念,知识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同样的问题,在所授同门课程的另一个班级,采用了正常的讲解顺序,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讲解概念时似懂非懂,解决问题也是机械的照搬公式,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来。与运用“逆序教学法”产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

通过逆序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班级的应用实验,发现逆序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 与传统的课本知识介绍顺序相反,体现了“逆序”的特征

传统的课本知识介绍的顺序为:本节知识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意义,计算方法,应用举例,课后习题。教师也是遵循课本的知识体系去讲解课程。而“逆序”教学法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采用反向顺序教学,先把要解决的问题拿出来,由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解决,然后总结概念。体现了与传统知识的“逆序”。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老师讲的内容基本都在课本上罗列出来。课堂讲授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主角,而“逆序教学法”的应用是以学生这一角色为主角,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3.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如何解决问题入手,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动手操作过的容易记住,先动手,后理解;而课本知识的介绍是:先记住,后动手,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老师讲解后让学生模仿去做,没有学习知识的新鲜感,求知欲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而“逆序教学法”的实质就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讲解内容,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这一主体应发挥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刻板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任务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大大增强。

运用“逆序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识提高的过程,只有充分的享受了思考与探索的过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会更深刻、更扎实。老师充当督导的身份,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总结方法,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教学;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84-02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著名统计学家C.R.Rao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1)案例教学。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2)突出专业契合度。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6.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建立 问题 创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准确测量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1、旅游卫星账户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世界有关经济学家和统计学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简称“框架”),使旅游业成为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量和计量的产业。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统计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核算总账户下所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编制这一账户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费而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产出,从相关行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核算,从而达到在国际统一的统计框架下对旅游经济进行全面测量和分析比较的目的。旅游卫星账户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为各旅游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统一标准的计量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旅游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区域间的可比性,还能够准确全面地测度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国际间的可比和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情况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办,在温哥华举行了“旅游卫星账户(TSA)——为良好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的国际会议。温哥华会议确认了TSA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用以测量一个经济体系之内旅游对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系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承认以往开发和实施 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样化的方法;承认各国可以根据各国自己的情况,在TSA标准之内对分类进行调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新西兰、瑞士、美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实践。他们以“框架”为基础,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界限与分析中,许多国家从中受益。

二、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

1、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有利条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账户表式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大致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国际TSA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国际成功的TSA理论与实践,显示了旅游统计与旅游核算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最高水平。TSA为进行旅游经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国际化标准为基点的旅游统计与核算体系,不仅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规划和管理旅游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跻身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多次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会议之后,国家旅游局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研究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三是我国旅游统计国际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体系的框架和参照点。TSA提供了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的规范:在TSA框架下选取指标、定义概念和构建指标体系,统计过程应覆盖更宽的信息范围,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数据。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颁布了《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形式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我国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偿试

我国之所以先后在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等地区,开始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试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TSA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关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和数据落后等问题,极度影响我国TSA的建立和账户数据的准确性。二是TSA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经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义和结论形式与旅游传统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误用和无用,或者无法理解和无法使用。四是我国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上面虽然有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TSA的建立也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2002年9月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试点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较系统的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成工作组,正式启动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项目工作组召开的汇报鉴定会,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为基本原则,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初步编制完成“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表。

三、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缺点及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统计课程;问题;改革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高速发展和传递的时代。统计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源泉。采用科学的统计手段,能有效地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支持决策。调查显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与该国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普及率、应用率呈正相关。因此培养统计意识,经常关注统计数据,掌握实用的统计知识,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无论是对于学习、研究,还是对我们的生活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与经济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专业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调查情况可知,长期以来各相关高校都非常重视统计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开设,同时也不断地在调整授课思路。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统计学课程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仍然不相符。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包括原有的统计理论、统计实践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面临了很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改革却不能紧密融合到实践运用中,统计知识存在缺陷,而且还存在非常严重的“闭门造车”的行为。总结下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理论过多,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②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③教学思路因循守旧,对先进的或者世界主流统计理念吸收不足;④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高素质的教学人才缺乏。鉴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拟结合新时期统计学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为构建新时期统计学课程的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1.突出教材内容更新,适当推进校本教材编纂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紧跟时展的需求,紧跟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来设置,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阶段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完善需要参考更多国内外多种有关的著作,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的成果,更加系统地阐述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加强统计电算化软件SPSS的重要作用。SPSS软件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若干功能于一身,具备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软件之一。结合SPSS软件的重要作用,新的教材中应该着重增加SPSS软件的应用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统计学实际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进行校本教材的编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教材的编纂和研究,力求让教材做到专业强、起点高、目标明、形式活、体系新、内容新、资料新,并且还要实际价值突出。每章配合相应的案例思考训练题,必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兼顾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就是强调严谨理论知识的传授,再加上统计学课程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很容易让教师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中。其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统计课程,学完了不知道去做什么,怎么用,用了能干什么。给人的感觉就是统计学知识“虚无缥缈”,与生活实践相去甚远。再加上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统计学实验室,没有形成良好的实习实践教育体系,越发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更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统计学课程有必要通过加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融入统计实例的讲解,并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运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复杂统计问题。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统计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单调和枯燥,更多的是传统和僵化。教师和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结果就是课堂气氛呆板,毫无生机。叶澜教授说:“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听课,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更有价值、有意义。因此在新时期的统计学课堂上,我们需要着力推进课堂授课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比如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利用SPSS软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地调查,取得数据后再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写成统计分析报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SPSS软件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主动去掌握调查和分析方法。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小组合作学习等,必然会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稳定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对于统计学教学来说也不例外,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社会需求和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统计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需要着眼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不断地调整授课计划,梳理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当然这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所以,学校和教师个人要双方面共同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说,要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创造条件,同时也要定期地安排,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从教师个人层面讲,需要结合统计学课程的需求,不断补充统计专业的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还要针对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运筹学等知识,使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衔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高校开展统计学教学必须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不断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精华知识,相互融合促进,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要以实际应用为主线,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在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能够具备更多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琼.教育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