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

时间:2023-07-11 17:3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城乡规划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目前学术界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专题研究不多,开展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相对于其他学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内涵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学术人才的培养,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目前,我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是1200所,而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差不多的总数的50%。这些高校的类型的就发生了改变,淡化学科、强化专业,不再是研究型大学的压缩饼干,而要按照岗位对接,即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2]。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三个转化:第一转化,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第二是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第三是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型人才中,把实现这三个转化的人才分别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3]。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对于工科来说,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城市规划专业从原作为工学门类建筑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并正式改名为“城乡规划学”,无疑是实现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历史性选择,其中包括6个二级学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和区域发展与规划。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新城镇、大量新城区在建设,对于物质性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城乡规划行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根据应用型本科和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毕业生就业以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为主,即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在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强化中小城镇规划设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的总结与探求,应是一个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构成的递进式、开放式的体系。详见图1。

(一)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纲领,包含知识、素质、能力要求。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包括城乡规划、城乡工程系统、城乡设计与建筑、城乡科学、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法规与方针政策等核心知识体系,且涵盖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城乡地理、城乡环境与城乡生态等专业群知识体系;应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应使学生具备职业特质、职业素养、工程伦理、健康身心等工程素质。充分考虑本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培养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图1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应涵盖课内与课外活动、分散与集中活动、因材施教活动等,是一个能力递进、循序渐进的体系。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方面。

1.素质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在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中,首先应包括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及健康心理的实践活动,这是最基本的实践要素。其次,应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中,从人的真正需求的层面理解工程,使工程的决策和实践更具人性化,更富有伦理。再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大一新生尽早思考毕业后有何选择――直接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等等,这样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感和目标性;并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各自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

2.专业教学实践

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基础实践、课程设计与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基础实践是课程内的基本功实践操作训练,即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能力、效果图建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基本功训练,大多以课堂练习、上机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课程设计,即学生的设计选题与工程案例结合,丰富设计内容、加强团队合作。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乡设计、城乡规划模型制作等。

模拟实习是仿真实习环节,模拟评审会是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校内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即学生将自己的图纸挂在黑板上,介绍自己的方案构思,同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表达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又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4]。

3.岗位能力实践

岗位能力实践体系主要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调查、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

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专业调查活动,使学生大体把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使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顺序,明确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除了专业调查,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关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省情、校情、家庭情况等。譬如:可开展学生自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理解,把自己的学习和家庭联系起来,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断裂”的现象,普遍模式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题并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选择的虚拟设计项目未能与工程实际结合;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大,无暇认真指导;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题目重复;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等等。因而,需要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进行一体化统筹管理,即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撑,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丰富毕业实习的内涵;通过毕业实习提前融入工程实践,参与工程的设计、核算、管理、市场调查与开拓、对外业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全面了解城乡规划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5]。

4.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主要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引导其开展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4年,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新时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非常关键。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主要包括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活动等。

专业社团活动带有专业实践性和多学科交流的特点,以满足学生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参加不同类型的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创业教育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城乡规划行业、企业资源,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地考察等形式,配备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三)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保障。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运行。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及质量管理等。

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组织保证,应建立一个校内外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校、院、系”三级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制定委员会章程,提出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活动方式等,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同时,发挥学校教学督导团、教务处的作用,发挥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信息员的积极性。

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各个组织部门具体落实与实施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的过程。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

其次,应建立规范合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督促各管理部门将各种计划、大纲等具体落实。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体现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包括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检查阶段及结束阶段等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实践过程材料、实践教学环节现场授课情况、实践总结环节等进行检查。应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过程的监管,让学生能真正融入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学生、第三方共同组成,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关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工程伦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标准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过程,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及努力程度进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变化、提升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动态性;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不仅要有实践报告和卷面考核,也要有实际操作考核,可采用自评、互评、团体评价等多种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四)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主要包括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和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物力资源)等方面。

1.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团队应是双师型、开放式的,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双师型教学团队有整体和个体两层含义:在整体上表现为教师来源的双元结构,即“一元”为专职教师(来自于学校),“一元”为兼职教师(来自于行业、企业);在个体上表现为每一位专兼职教师都应具备双师素质,即不仅有较强的城乡规划及相关理论水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技巧,也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及相关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应打开校门,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聘请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需要将专职教师送出校门,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再者,这种开放性还指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开放,可组建跨系、跨院、跨校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的交流合作,相互带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建设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网络实践平台建设。建设完备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师生在网上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即教师将实践教学计划、工程设计任务、主要实践项目公布在网上,学生可参照完成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也有权限上传实践项目信息、实践心得体会,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是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建立建筑设备工程实训室、数字城乡与虚拟实训室和生产实习工场等仿真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开出率和利用率。全面开放实训室,调动学生投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以教师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课题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三是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及其他相关学校以协议形式,建立综合性、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形成共享机制,在实践项目建设上积极与其他院校取长补短、增进交流。

总之,实践教学工作是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EB/OL].http://.cn/hy/20140322/121118584298.shtml.2014-03-22.

[2]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05.

[3]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

第2篇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近年来,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其侧重点和办学背景各有不同:有的以建筑学为背景,有的以宏观规划为重点,有的以地理学为背景,有的以园林学为背景[1]。各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历史也长短不一,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笔者认为,探索一种在地域、时代、学缘关系、学科资源上优势互补,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是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属弱势专业,学习借鉴强校培养模式固然需要,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凝炼特色、另辟蹊径”,才本文由收集整理

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出路。

农林院校地缘分布广,因自然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各地农林院校的研究特色较为鲜明,这正是城市规划专业所需要的;因此,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借助这种多样性,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

结合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地域及教学资源特点,文章探索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二、整合资源,优势交叉

(一)特色课程设置

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交叉,可以弥补城市规划专业的盲区。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纳入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在完成城市设计方案时,可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农林院校在非主流的传统材料研究上也有自身特色,如木材、竹材、农作物纤维类材料等。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可将低碳理念、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融入城市规划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使规划从文本到图纸具备可操作性。

生态学也是农林院校的专门学科,通过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促进生态学理论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可适当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低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生态理论,进而学习城市生态学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参加设计实践,融入生态规划理念,使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城市生态学是在生态学基础上,面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工科专业开设的城市学类课程,是专业领域知识拓展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社会结构,理解城市人口、社会、生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掌握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2-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城市发展实践中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农林院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有许多与农林直接相关,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方面课程上有一定的选修空间,适当选修这方面课程,建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为学生就业打开新局面。

(二)就业点的选择

与城市规划专业强校相比,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弱势不言而喻,毕业生在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就业的可能性低,因此,创新培养模式,另辟蹊径,找到强校毕业生就业盲区,发挥自身特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特色只能借助农林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福建是林业大省,与林业结合的规划设计院有一定数量,如各地的林业勘察设计院,对具有林业背景的规划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就业点往往不是强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至少不是首选,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可在这些用人单位寻找空间。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在实践教学中交流

农林院校的强势学科是农林,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及科研资源的投入上比其他综合性大学及规划专业强校肯定要少,为弥补这一不足,需要“高位嫁接”“借船出海”。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区域性或全国性设计竞赛的方式走出去,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通过聘请资深教授、专家、设计师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及与设计单位的交流。

充分利用寒暑假及综合设计实习时间,加大学生设计院实习力度。学生在设计院内与强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实习生直接交流,与毕业于强校的设计院规划设计师交流,取长补短。这是农林类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二)“宽口径”培养

城乡规划学已设置为一级学科,但从大建筑的角度看,建筑与规划不可截然分开[4]。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强校,其培养模式的专门化程度高,学生就业对口性强,而农林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即多方借鉴建筑学专业强校的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消化吸收,形成独特的“宽口径”培养模式。适当加强建筑设计能力培养,并结合农林院校特色,融入前述非主流的传统材料应用,使学生在中、低端建筑设计院也能适应工作需要,找到就业岗位。

四、知行结合,创新技能

校内特色实践环节实训,农林院校特色规划设计实训,使学生在农林类专项规划项目方面得到独到的培养。

(一)特色教学环节

新农村规划、森林旅游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区规划、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规划、林业生产区规划等,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位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农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台学术交流也是特色培养模式之一,通过选送本科生到台湾培养,实现学术交流与互补,培养特色专业技能。

(二) “大设计”主线

城市规划专业学制5年,作为非农林专业,自2004年以来,其专业培养计划经过6次修订。近几年,结合社会宽口径、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据2004级到2010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发现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设计实践课程尚存在结构体系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概念化,真题少;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不扎实,互不联系;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设计课程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完整体系;设计课程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学生介入设计课程时间晚。

设计实践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体现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5]。为彰显设计实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完善设计实践课程的结构体系,打通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类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主线,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设计真题,做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建立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对教案的评价机制,形成贯穿城市规划专业5年教学全过程的“大设计”特色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本科设计类课程形成有机的“大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引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为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特色型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宋代叶适《水心别集·十五·终论》:“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对《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一) 重点培养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想通过自身努力在本科毕业后考研,而且目标院校多为城市规划专业中、高端院校。对这类学生,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体现“拔高”原则,通过公共选修课程、专家教授学术报告、课外设计小组、校际设计竞赛等形式,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习兴趣,有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二) 创新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结合地区特点,组织学有余力的城市规划高年级学生尝试特色研究。城市规划专业已在福州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面展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特色探索。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冲击平原,闽江入海口在城市东部,城内分布较多内河、湖泊,从而形成了福州独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体的城市水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向,阴阳五行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金、木、水、火、土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水理论体系,对中国城市的建筑空间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以水为主脉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生态理念。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城市生活空间日渐消失,对城市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如何让城市回归自然,如何以科技塑造生态型城市空间成为突出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拟理清水文化对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形成的效应,从中整理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脉络结构,总结其中的原生态理念,得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脉络结构图,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在此方向与指导教师沟通,形成具体的研究子项目,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性探索。

六、凝炼特色,水到渠成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6]。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模式应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模式基础上,借鉴强校的培养模式,高位嫁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但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凝炼特色是找准自身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特色定位正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水到渠成。因而,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的确立应着重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

第二,强校的优秀培养模式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