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现代化市场规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不久前,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消息迅速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此后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这场被戏称为“蛇吞象”的交易依旧在不断曝出更多传闻,将国内肉食行业推到了公众面前。
这是否意味着双汇将一家独大?中国肉食行业究竟将走向何方?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此次并购在资本市场引起了巨大波澜,但短期内对国内肉食行业发展影响并不大。“当然,这也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国内肉食行业的机会……当前中国肉食行业开始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双汇、雨润等为代表的以资本运作做大市场规模,一种以金锣为代表的着力创新,深耕肉食加工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肉食商业或将进入‘ 双轨’时代。”
另外一个现实是,中国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其整个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行业仍然存在规模小且分散和技术落后等核心问题。基于以上信息,有行业人士表示,“双轨”时代的到来,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优和产品创新等思路得以强化,并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
需要做的事情是重塑消费者信心。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这极需要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其根本是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的农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碎片化生产的模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分析,“要想彻底改变中国食品安全的局面,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已成大势所趋。一方面需要有农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更大的规模,一方面则要求在农业生产领域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集中度。”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中国肉食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逐步走出一条农产品深加工的现代化新路子。
山东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金锣是全国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以肉制品生产加工为主业,把自己的品牌、市场和农村的资源三个优势进行了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我们都注重源头养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 2000年公司还投资了 2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良种猪繁育场,对农民实行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生猪回收等系列服务”金锣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仅如此,金锣还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地,在全国建立了11处区域化生猪生产基地,带动发展了十多个省市、 300 多个县区的15万个养殖专业户和一大批专业村、养殖场,养殖户年综合获利 12 亿元以上。
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市场供应以及经济发展的问题,更为有效的是确保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养殖业发展水平,使国内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行业的规模小、分散等问题得以有效缓解。
当然,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多方企业、行业力量的参与。“在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方面,美国最具典型性。其用占总人口 1% 左右的农民就解决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还给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农产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表示,从这种角度考虑,倘若能与我国现有举措与成效做到完美融合,此次双汇并购或许有利于推动我国肉食行业的农业产业化。
必行之举:科技创优与产品创新
业界有一种观点:无论是通过资本运作做大规模还是专注本土肉食生产加工,要解决中国肉食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除了都要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优、产品创新也是当务之急。
显然,在这个方面,金锣集团走的更为快捷。
“科技创优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为了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高薪聘请了众多专业人员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加速产业整合,”金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集办公、研究、开发与检测与一体的技术中心大楼。”
科技创优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直接体现在其产品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上。据了解,从十年前专注做国内肉食原料的最大供应商之一,近年来金锣在不断谋求肉食生产加工方面的突破。目前其已经形成成熟而完整的业务布局,横跨熟制品和生鲜品两大版块。单熟制品方面,不但有金锣王中王、加钙金锣王等 “王系列”明星产品,其推出的肉粒多更开启了火腿肠的品质时代;尚清斋也一举成为中国清真肉食第一品牌;脆脆肠则在开始引领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而近期推出的无淀粉金锣王中王,更是开启了火腿肠的无淀粉时代。这些不但受到消费者追捧,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同行业市场的跟进,推动行业升级。
当然 , 双汇、雨润等企业在运作资本市场的同时,在科技创优和产品创新方面也在不断加速各自的创新整合速度。这是一个非常耗时间、费力气的过程,不过回报也是巨大的,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进而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按照欧美发达市场的经验,只有依靠龙头企业推进整个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产业的创新整合,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按照这种逻辑推论,此次双汇并购对于国际前沿科技的引进、创新及品牌理念的借鉴毋庸置疑;而国内肉食行业目前取得的成效更不可小觑。
我国肉食行业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前景乐观,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国家政策激励和政府监管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下,社会各界对我国肉食行业现状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国内生猪养殖和肉食加工业存在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整个行业和龙头企业都处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探索中……”
我国传感器行业近几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超过20%,未来将在物联网、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的需求拉动下,呈现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传感器市场的现状,从技术层面和应用领域层面提出了未来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感器 技术发展 应用趋势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已经多达1700多家,所生产的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检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医疗诊断、交通运输等领域。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们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市场需求额推动下大幅增长。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物联网、智能化浪潮等的推动下,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领域方面,都将呈现崭新的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新的理论、新的效应研究开发工程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和传感技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侧重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利用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中提高其可靠性、质量、处理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充分利用已有微细加工技术与装置的做法已经取得巨大的效益、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80年代进口一套AE传感器及其住处预处理硬件的成本已被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使我国经“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产品化系统处于无力竞争的地位。后者采用独创的宽带高精度AE传感器和厚膜集成电路预处理硬件,但其成本仍比国外先进的产品高数倍到数十倍。在微小型化中,为世界各国注目的是纳米技术。
(3)集成化。进行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集成,它包括: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复合传感器(如:汽车用的油量、酒精检测和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复合传感器);传感系统硬件的集成,如:信息处理与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处理单元―识别单元的集成等;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数据集成与融合等。
(4)研究与开发特殊环境(指高温、高压、水下、腐蚀和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系统。这类传感器及传感技术系统常常是我国缺少的一类高新传感技术和产品。
(5)对一般工业用途、农业和服务业用的量大面广的传感技术系统,侧重解决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以适应工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保证这种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6)彻底改变重研究开发轻应用与改进的局面,实行需求驱动的全过程、全寿命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改进的系统工程。
(7)智能化。侧重传感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技术、方法和装置同自校准、自诊断、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智能传感技术系统。
2 应用趋势
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传感器在以下几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1 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传感器先行
在科研、产业和政府的合力之下,全球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浪潮正奔腾而来。当下的智能汽车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由第一阶段(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向第二阶段(汽车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厂商、软件厂商影响力此消彼长)过渡的初期,短期内需求增长最为确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感知设备,尤其是包括摄像头、车用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等。
2.2 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拉动传感器需求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而家用服务机器人相对于人工成本的上升正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以e-皮肤为代表的高智能化零部件投入机器人生产制造将大大提升单个机器人使用传感器的数量。叠加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相关传感器未来几年的增速有望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行业或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增速。
2.3 可穿戴设备:巨头竞相布局,传感器点石成金
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以谷歌眼镜为首的综合智能终端最具平台潜质,很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预计到2016 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100 亿美元。传感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硬件产业链上机会确定性较强的一块领域。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拉动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2.4 物联网:政策大力推动,传感器基础必备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并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关于物联网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突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而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为基础的环节,将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未来将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手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占据市场份额。关键就看企业能否掌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并且迅速布局下游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快速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传感器行业研究报告[Z].2012.
[2]安信证券.安信证券传感器行业研究专题[Z].2013.
[3]前瞻网.2013-2017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Z].2014.
[4]新华网.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分析[Z].2013.
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人们的生活如何互联网化,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CNNIC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网民数0.79亿,互联网普及率4.6%,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网民拥有量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6.20亿,渗透率近9 0%,高于全球30个百分点。从早期的通过互联网发送邮件、及查询信息,逐渐发展到运用QQ、微信等进行社交聊天,运用网络购物、网络地图导航等,互联网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52亿,占网民的22.1%;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为9664万人,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2165万人。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社会化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互联网已成为各工作部门的标配,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文件及各种交流与交易。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5.2%,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9.0%,通过固定宽带接入方式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为86.3%、移动宽带为23.9%。此外,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1.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33.8%。企业广泛使用多种互联网工具开展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与、内部管理、商务服务等活动,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系统化、集成化的互联网工具应用于生产研发、采购销售、财务管理、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全业务流程中,将互联网从单一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企业管理方法、转型思路,助力供应链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期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先锋和主力军,后来又出现了奇虎、新浪、京东、人人等互联网企业,目前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支付宝及京东、苏宁等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相关的各类物流配送、仓储、网络设计等服务企业组成了新型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引领构筑了互联网消费的大平台和大通道,广大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20.6万亿,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3.88万亿元,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8%,应用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达到4.13亿,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预计到2018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6.5万亿人民币。而跨境电子商务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1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交易规模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达到18%,初步实现了通过互联网“买全球、卖全球”,中国居民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国的产品。
互联网催生产业发展新模式
早在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就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从本质上来说,是赋予传统产业更多的属性,将传统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产业协同的质的飞跃,即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产生跨界融合的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仅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产业的重构上。
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都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工业的价值创造力。“中国制造2025”,其实质也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的聚合裂变,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迈进。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经济中约有46%的全球产量受益于工业互联网, 到2020年,全球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支出将达到5000亿美元,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全球GDP贡献15万亿美元。海尔的数字化互联工厂就是典型的案例。从2012年开始,海尔便规划建设数字化互联工厂,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高度的柔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目前,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等4个全球领先的示范互联工厂。《经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海尔探索互联工厂就是为充分满足全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新华社给出的评价则是,“海尔背后是‘互联网+家电’的率先落地。经过十年探索,一个脱胎换骨、‘互联味’十足的海尔呼之欲出。”
互联网助力农业现代化,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 深入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的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即智能农业模式、农业电商模式和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模式。其功能不仅使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生产环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而且运用互联网技术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确保产品质量,甚至还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产品营销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农业的全程可追溯、全产业链智能化、网络化运营。互联网带来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如物联网在种植业、畜牧业领域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此外还现出了几种明显的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互联网改变服务业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传输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催生了众多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O2O等新兴服务业模式,仅阿里巴巴,其业务范围已涉及电商、社交网络、物流、金融、旅游、导航、视频娱乐、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众多服务业领域。而围绕移动社交、O2O、LBS等,服务业企业也开发和推出各类应用,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互联网+通信”,出现了QQ、微信、陌陌等;“互联网+交通”出现了滴滴快滴等打车软件;“互联网+物流”的智慧流通,利用信息化网络管理、注入智能的数据分析,让物流调度智能化、物流节奏控制智能化、分仓存储智能化。互联网医疗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健康教育、原料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网上挂号、网上处方等。互联网教育打造出了诸如一起作业网等各类P2P互动和智慧教育平台。此外还有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餐饮等各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模式。
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和银行服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支付技术,将金融机构与企业或个人直接对接,推动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提高金融机构在渠道、数据和技术上的竞争力,也使互联网企业可以参与金融服务,丰富了传统金融体系和产品,推动了普惠金融,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促进金融生态的丰富化。目前出现的具体模式包括: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银行,众筹融资平台等。其实质就是将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因素结合起来,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目前,中国的各大银行都推出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银行服务模式。如平安银行专门设立了网络金融事业部,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橙子银行、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四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在橙E网上,用户可以联合起上下游的交易伙伴,完成在线定单、在线收发货、在线结算和消单业务,可以进行线上融资、线上保险、投资理财、资金增值等多种财务管理。整个平台向客户免费开放,大幅减少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
互联网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阿里研究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中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互联网使得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互联网通过“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的制度与政策落差抹平,构筑了统一的准入条件、交易规则、信用制度、IT服务、金融及物流体系等,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阿里研究院测算,网络零售的交易效率是实体零售的4倍,同样1元的投入成本,实体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10.9元,而网络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49.6元。互联网与流通业的结合,大大释放了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部地区电商与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崛起,河南、安徽两地同比增幅甚至超过70%。
互联网便利百姓生活
随着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渗透,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有解决挂号问题的挂号网,有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发明,有做慢病管理的APP,还有专家医生在线咨询等。2015年12月7号浙江乌镇率先出现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出现了以挂号网、“360良医搜索”为代表的工具类网站;以“春雨掌上医生”“寻医问药”“有问必答”为代表的咨询类网站;以好大夫在线为代表的重大疾病分诊转诊类网站。除此之外,还有以健康教育和信息为主的39健康网、以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和应用为主120ehr网、以疾病风险评估为主的宜康网、以专业医师资讯为主的丁香园网站等。百姓可以在家看病,去医院看病可以事先网上预约,消除了“一号难求”的苦恼。
互联网对出行行业的渗透早期主要为传统的汽车租赁、专车、代驾等业务,后期逐渐出现了可以实现服务共享的拼车等业务,服务不断创新和升级。目前,大多数百姓都在手机上下载了滴滴、优步等出行软件,出门叫车既快捷也方便。2015年中国航空和铁路客运出行互联网订票占比分别约为78%和68%,通过网络预订的用户均超过了60%,且稳步攀升。公路方面,多家公路出行平台已将触角延伸到个性化客运业务。公开数据显示,12308全国汽车票是国内最大的公路跨城O2O出行平台,已拓展到目前国内26个省份、3000多个城市,6391个汽车客运站,运营线路规模达到300万条/天,每个售票周期(按5天计)可向市场投放逾7亿客座资源。此外,携程网、途牛网、驴妈妈等互联网旅游平台使得百姓在出行前便可以订好宾馆、旅行接站、公园门票等,百姓出行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互联网订餐模式给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各类互联网订餐平台使各类不愿做饭的人群在家通过“美团”、“饿了么”等订餐平台即可以定制各种美味食物,一般1小时之内所订的饮食就可以送上门。尤其是在雨雪天气里,网络订餐使得百姓可以宅在家里,只动动手指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温暖的美食,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位和质量。2010年中国餐饮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为17681亿元,201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28132亿元,进入2015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以及互联网餐饮模式的推动下,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34892亿元,预计2017餐饮整体市场规模年将达到48962亿。
关键词:物联网博览会;产业链;产业发展;重点问题
以下为叶甜春主任在第三届物联网博览会上讲演的文字实录:
首先我非常高兴。我这是第三次站在物联网博览会上这个讲台了,因为三届物联网博览会我都有演讲。今年取了跟去年一样的题目,因为当时我们的观点是说物联网发展没有大家预计的那么快,所以我们最近一直在持续关注产业链培育。
其实现在的主题也是这个,就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应用示范,能够促进物联网真正的技术产业发展,市场兴起和推进更往前走,所以我还是在产业链上做。
物联网中心每年都推出物联网发展蓝皮书,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更新的一些数据。
从物联网角度来看,作为智能系统,肯定是现有的网络要延伸到信息感知,要延伸到信息智能处理,然后有整体的行业解决方案。今天在整个展会上我转了一圈,刚才也听了几位演讲嘉宾的发言,感觉到大家越来越关注于整体的应用解决方案,而我则从感知方面走。
最终我们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因为物联网是基于内容和服务的一个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几乎覆盖了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各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看看我身后的这张图,这张图在去年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一点完善,可以把这张图的题目改成信息产业链或者信息化应用产业链,因为这还是符合我们科学院对于物联网的解读,物联网就是信息化的一个新的解读,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提升。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从传感器开始到系统集成,到用户派生出来的软件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
从物联网发展阶段来看,它还远远没有达到爆发式增长的程度,但到底要经历几个阶段?我大概划了一下:2010年之前是概念阶段,也就是RFID在物流、零售、医药产业的应用,建立不同系统间交互的框架。2010—2015年,物与物之间联网和传感器联网,只有大规模的铺设应用之后,要管理的物品、物体达到百万量级、千万量级才具备真正的物联网特征。2015—2020年,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半智能化无限传感网。在与民生相关的医疗卫生相关体系中,你会发觉越来越综合,从一个医院到一个地区,到一个省,到全国,整个医疗系统会建立起来。第四阶段是2020年后,人和物的服务网络融合,即产业整合。
PPT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这个我要特意提一下,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
全球物联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对于去年和前年,基础更好,增长曲线一直是上升的。根据我们自己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1)》统计,2011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 271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 580亿美元,到2016年将达到4 320亿美元。从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8%。
M2M市场规模绝大部分增长来自于软件集成和IT服务,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云计算都在加大投入。
说到云计算,我们不只看到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云计算中心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甚至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开始面向行业做服务的时候,那么从私有云向共有云过渡,建立未来商业模式来讲,可能还是有待于探索。
在全球产业链环节当中,物联网大企业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通常为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或IT领域企业。越往下面走到系统集成、到软件、硬件的企业还是非常小。将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是引领物联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物联网 “十二五”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这里,我们综合了一下,制定五个方面的目标: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这从数据上来讲一定是有的,这么多院校在这儿,这么多研究单位和这么多企业,但这500项商业价值评估则是一个问题;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10个产业集聚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9个重点领域。这些我们要到2015年再来看。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做了详细规划,这个我不解读,我只说一点。今天正好有一个海外过来的学生,他要求跟我谈半个小时,因为他在做这方面的调研。他又问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无锡是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就是因为总理来了,无锡抓住了。我说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无锡承担这个建设任务有它的逻辑,因为我们看到全国发展前十位的城市当中有无锡,至少在全国前十位城市当中有无锡的一席之地。你说为什么不是苏州?那当然是有它的偶然因素。我们也看到无锡地方政府,从国家部委到无锡政府都在一项一项落实政策,这是我们看到令人欣慰、充满欣喜的一点。
从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发展预期来看,2011年国家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 632.6亿元,比2010年增长42.5%。2012年市场规模约为3 650亿元,到2016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这是研究小组做的一个预测。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万亿级,也要到2020年前后,当然我说的这种增长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口径。
中国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红色的部分是国家在推动,全部都是云计算。RFID因为是产业推动,它做得比较细。中东部是一个重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从这儿我们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也就是运营商推动,这是令人感到很欣慰的。
这里,我还是想提醒各地政府要注意云计算中心。我原来讲过,现在忽悠政府建共有云,等于赵本山卖那个拐。我们要控制规模,跟企业结合,把内容服务想清楚来做恐怕是极其要紧的。
中国物联网应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我们看到最大的应用还是安防,安防、电力和交通是应用最广泛的三大行业。
中国传感器与RFID市场规模,RFID增长非常快,虽然自己还缺标准和芯片相关东西,但随着应用起来,有些企业的成长性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一两年之内就能改观。但传感器方面似乎没有看到,没有看到有特别好的传感器企业突然起来,这是下一阶段大家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现在以应用为先导,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开始到企业行业应用,再到个人家庭,这个可能会成为演进的趋势。大家推得很快的要么找政府,要么找大企业,真正的智能家居、智能家庭这方面的推广都非常地吃力。
标准体系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要涵盖多种应用的一种物联网技术平台会开始出现。针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就会把技术和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如果倒过来说,我有一个技术方案改变你现在的行为模式,这对企业还是政府都是难以接受的。再往下走的话,各地物联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及利润率分布,仍然是两头赚钱,也就是元器件到应用解决方案。为什么利润率高?利润率高就意味着规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中间发展的机会。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上的从业企业众多,但缺乏本土“旗舰型”企业。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里面可以看到,RFID、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下一阶段比如说嵌入系统,将来软硬件结合,这个嵌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从前端开始看,传感器首先是智能传感器才能进行嵌入,也就是从学术上说叫海计算+云计算,这一套体系是下一阶段重点发展的东西。
中国传感器产业与市场发展特征。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发展的重要节点,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企业都有了,那么未来两年、三年、五年,我们要看到的是哪些企业能够成长为它这个环节的龙头,这是在产业链上需要关注的事情。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进展。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接近三年时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应用牵引,创新驱动,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此,我们有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孵化投资。在之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几大平台是希望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能够快速地让这些企业成长起来,这是我们的宗旨。
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服务模式,逐渐地向大家推广,希望这个平台能得到各个企业的关注,也希望这个平台为大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作出贡献。
产业孵化投资,我们投资早期,甚至最早期,一整套的孵化链条正在搭建,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投资伙伴在做这个事情。
物联网研究重要人才培养,攻读的博士、硕士达到150多个人,基于五大业务模块都有相应的布局和进展。
物联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健康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和智能农业。物联网新型系统架构包括物理信息建模 ……
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三个重点应用示范。首先说农业,我们跟全国供销总社合作。这个想法分几步:从农村入手第一步是打假。第二步,由于供销总社是最大的流通企业,要求利润不是很高,因此要提升整个物资配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让市场供需信息有效地利用起来。第三步要跟科学种田连在一起,要为销售融资提供服务。到最后我们相信,当农民通过供销社的信息系统,通过庄家医院,通过相关的融资,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实现科学种田的时候,我们不用再担心食品有农药残留,有化肥残留,也不用担心将来运到市场上的那个东西能不能达到绿色有机。这个想法我们和供销社的需要做20年。这件事情做下去,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产业,是造福于民的工程。
公共安全,大量的视频都在这个地方,海量的视频处理和智能分析是我们想做的事情。随着公共安全信息化推广,本身就已经有很多手段,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更有效地把它利用起来。
第三块就是装备制造。比如高级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就是相当高级的系统。下一步希望改变制造业的粗放型形态。
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农业合作社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是供销社系统。如果把物联网技术,把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建立起来,就会带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今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2)》重点从6个方面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阐述。这6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篇、技术篇、产业篇、应用篇、战略篇和展望篇。
最后我再小结一下。
(1) 物联网产业发展预期的“爆炸式增长”还未到来,但随着资源的集聚,新业务和新市场正在生成,机遇正在到来。
1.1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和规模化的原则
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农业推广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区域性支柱产业和规模化去开展产业化服务,以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和拳头产品,并将该产业多层次发展,形成规模化生产,即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市场规模化经营。如高梁镇近年来在葵花片区发展的200hm2常年蔬菜基地,就是立足于此发展起来的。在2009年,农技部门了解到当地部分农民有种蔬菜并在城区销售的习惯,且卖价较好,但存在着生产设施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渠道狭窄等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农业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科学规划组织实施蔬菜基地项目,致力改善农村生产设施设备条件,引进和培育了金菜蓝、冲之科技和天禀农业3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12个3.33hm2以上蔬菜种植大户带头发展,以企业和大户带动,从而从规模上一举解决了运输和销售等问题。此外,还依托汇源集团在中低山区域建成了晚熟塔罗科血橙基地1000hm2;立足五福村的地力优势,引进谷杉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发展核桃基地133.33hm2。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发挥其巨大潜力,这是农业推广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设备、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不断灌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才能大力发展和形成特色效益农业,才能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减少生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获得高效益。推广部门根据这一原则的需要,将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向社会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全方位地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全过程的科技文化水平,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1.3引入市场经营机制的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生产大量的名优产品并进行销售以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它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和选择,与所有商品一样需要承担市场风险。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征又决定其承担的风险要相对大些,这也导致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风险很大,因此必须引入现代的市场管理机制。完全实现以现代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管理农业,具体包括搞好合同管理、价格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和劳动管理等。如果仍靠一些简单的行政命令,不遵循市场原则去办事,将会给农业产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很多乡镇因为企业主土地流转合同不严谨造成群众矛盾突出;乳峰乳业公司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致使企业一度走入低谷;更有部分农业企业不注重市场价格和销售手段,导致产品滞销,致使企业直接关停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和农业功能拓展,尽管产业起来了,企业主或农民根本无法从中获得预期收益,更谈不上产业可持续发展。
1.4稳定和加强推广体系建设的原则
农业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均是开展无偿的产中技术服务,这就造成在推广环节中,因资金、创新理念等问题,不能很好面向社会化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作为公益性的基层农业推广部门面向广大群众开展无偿的技术服务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现代农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推广部门要开展服务,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市场流通效率。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服务把推广部门和生产者紧紧联系一起,农业推广体系才会不断完善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农业产品供给才能稳定均衡保障。
2开展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步骤
按照农业推广部门的行业特点和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基层推广部门在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中应采取参与决策、制定方案、操作运行、技术贮备、产品处理5个步骤。此种形式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机制,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不但有利于实现以科技为先导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利于农业推广部门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全程服务,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1参与决策
基层农业推广部门是农业发展机构和目标团体之间的中间人,首先要接受先进的技术信息和生产信息,经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以后,制定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方案,及时反馈给生产者,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农业推广渗透到生产者的决策之中。
2.1.1做好宣传。可采取组织生产者外出参观与利用广播电视会议以及与生产者进行面对面座谈开坝坝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讲相结合的方法,使生产者真正认识到应该怎样生产,生产什么才能获得高效益。事实证明,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是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
2.1.2培养典型。先进的典型就是在农民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样板,对生产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通过典型引路和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典型示范,可进一步坚定广大群众决心和行动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典型引路和示范,一哄而上地搞,就有可能造成生产者对产业化产生疑虑,在执行决策的时候走样。
2.1.3搞好技术培训。良好的技术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只有通过良好的技术培训,才会使生产者不但知道该干什么,而且知道应怎样干才好,也有利于生产者在农业推广部门的引导下做好自己的生产决策,以利于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商品,带来高收益的回报。比如柑橘长期以来是高梁镇部分村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但随着近些年来水果品种的不断丰富,加上柑桔品质不好,造成农户依赖的经济收入之一逐渐丧失。基于该种情况,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只要抓住汇源果汁这一大型加工企业,以及万州“玫瑰香橙”的品牌优势,发展鲜销、加工兼用型晚熟品种有着绝对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从2008年开始,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并组织村领导、重点种植户及群众代表赴忠县、开县、长寿等地考察参观,坚定了农户大力发展柑桔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最终在高梁镇建立了1000hm2晚熟塔罗科血橙基地,此项目的成功实施,推进了区域农业经济顺利转型,同时也将为广大农户持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2制定方案
当前,高梁镇农村基本上进行的是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元的分散型生产,这样生产的盲目性、习惯性很大,这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很不相适应。若要进行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把一家一户的分散情况统一起来,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生产,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历年来的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由于广大农户又是市场经济的弱者,因此作为基层农业推广部门,要通过服务加以引导,帮助生产者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生产方案应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生产什么,如何安排生产。如高梁镇常年发展的三叶菜和萝卜,就是经过农业服务中心深入调查研究,认为茨坪村、顺安村地块相对集中成片,交通便捷,农民的冬闲地较多,特适应种植萝卜、三叶菜,于是帮助农民确定了冬季种植萝卜、三叶菜的生产方案;二是在生产中应采取什么工艺技术路线,怎样才能获得高产、高效益。为了夺取萝卜、三叶菜的优质、高产,符合泡菜生产要求,镇农业服务中心将生产管理及采收关键技术送至每个生产者手中,并在各村民小组派一名技术人员蹲点作现场示范指导,使农民在生产上做到有章可循;三是产品销售计划。产品销售是目的,是农业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根据产品特性,制定销售计划,如高梁镇的三叶菜和萝卜,综合考虑运输等成本问题,就协助农民与万州区歇凤泡菜有限公司签定购销合同,实行就近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重庆市提出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在参与制定方案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发展类型。纯生产型注意把握适度规模,产业扎堆,品种相对单一;休闲观光型以服务收入为主,必须科学规划,要有农业景观、有服务配套设施、有四季花果或其他;生产观光兼顾类型,一定要进行土地整治、实行标准化生产、休闲观光设施设备兼顾。
2.3操作运行
农业推广工作的主体是如何尽快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即把设计的方案付之于操作运行,重点要抓好技术到位工作。农业推广的载体是技术,因此技术是否到位是农业推广成败的关键。任何一项新技术必须经过试验、示范,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成功。由于农业技术区域性很强的特性所致,农业推广又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是在推广过程中除采取技术培训、企业或大户示范带动等常规方法外,笔者认为在未来可以探寻一些技术承包或实行技术帮扶大户企业等工作机制,即通过签定承包合同或指定落实帮扶,把农业推广和广大农户(包括企业大户)以经济的方式连在一起,严格考核斗硬,工作实绩与技术干部效益挂钩。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农业推广部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既解除了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推广效率。当然除了技术到位外,农村配套改革、政策扶持、科技驱动、产业功能拓展等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2.4技术贮备
面对当前倾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应具备2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是适应农业服务社会化。因此,基层推广部门应不断进行3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推广人员知识要不断更新。推广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也是农业推广和产业化服务的直接实施者。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以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推广手段要不断提高。改变过去靠“一把尺子”搞推广的旧面貌,学会使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把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保措施等应用到农业推广之中去,使农业推广手段面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推广效率。三是积极开发、引进并试验、示范新设备、新科技、新品种,新模式,做到贮备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巩固和完善一批,不断增强农业推广的后劲。
2.5产品处理
农业推广的最终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高产是途径,高效是目的。需要实现高效,只有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才能实现。但是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中技术服务的状况,要把产品处理作为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重点来抓。
2.5.1培育市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因此,基层推广部门应在引导规模上做文章,通过推广生产规模、大幅度增加产量来拉动市场建设;通过产品特色,灵活经营模式,提升产品形象和档次,从而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再由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
2.5.2引导农产品贮藏加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品基本属于原料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农业推广部门可积极引导业主创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预冷、流通、加工实体,挖掘农业休闲观光潜力,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与需求均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物流物流组织网络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物流业在农业生产中,尤其在农产品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将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运营亟需标准化体系的支持。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化运营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的质量、规格、包装等。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等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利用,避免农产品标准差异给不同组织成员运输、仓储、加工等造成的麻烦,减少资源浪费和经营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设备,严格执行绿色、环保等相关标准,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避免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运营目的就是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可以整合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尤其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资源,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产品信息的共享,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及时监控,避免农产品物流经营个体资源的局限性。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建设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并反馈给农户及农产品经营企业,把握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向,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既能避免因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的农产品经营损失,又能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袁永康.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前沿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10-02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偏紧、价格飙升,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直接加大了国内通胀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健全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村消费,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由投资和出口推动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推动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缓解人民币过快升值、减缓我国外贸压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保证我国农业长远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如何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开拓消费市场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的状况
1.1 农产品市场的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支持的145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市场交易总额的1/3,累计带动2300多万农户增收,带动新增就业110万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商业意识,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协会等中介组织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纪人近600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3878万户;其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连接了消费和生产、城市和农村。1985年以来,城市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3.4%,农村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9.1%,预计“十一五”期末,我国居民食品支出需求总额将达到36200亿元。同时,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150个,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811个,专业批发市场671个,成交额9191亿元。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网点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1.2 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功能逐步完善,促进了农业以需定产,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一是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改革前,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农产品230多种,中央直接定价的113种,非政府定价收购额仅占农产品收购总额的5.6%。改革以来,农副产品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十五”期末达94%;二是信息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监测样本企业2.04万家,监测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区、97%的地市、35%的县。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推动了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目前农产品商品化率超过80%,其中蔬菜、水果约90%,水产品、畜产品约70%,粮食约40%。市场机制在全国甚至全球配置农产品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我国1/3以上的农产品跨省流通,10%左右进入国际市场。3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大了6倍。
1.3 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目前,我国农产品“订单”购销、连锁经营交易量比重达到15%,传统的集市贸易逐步向专业批发、“订单”购销、交易、拍卖交易等转变。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6万家,覆盖全国75%的县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同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目前,农产品出口量居全国首位的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多达1700多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7%以上。
2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受城乡发展失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核心矛盾还未解决,影响农民增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1 现代化水平低,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订单”购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在美国,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而我国这一比重尚不足15%;同时,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刚起步,目前美国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我国农村批发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仅占2%;再者,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合作程度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每6个农场主有5个参加合作社,日本99%的农户加入农协,而我国每6户不到1户。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时有发生和农户利益缺乏保障。
2.2 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先导作用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一般由政府投资或给予资金扶持。相比之下,我国流通设施的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目前,全国农村产地批发市场2400多个,每个县平均不到1个,而且绝大部分批发市场路、电、水等设施陈旧,冷藏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严重匮乏;服务于农村的物流、仓储等发展缓慢。在零售环节,大部分农贸市场露天经营,农产品损耗率较高。基础设施落后,必然增加流通成本。目前,我国粮食流通费用约占售价的30-35%,比发达国家高10多个百分点,生鲜产品更高达50%以上。流通费用偏高挤占了生产环节利益,不利于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引导农民扩大生产。
2.3 运输成本偏高,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利益的促进作用
根据商务部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跨省流通量占总量40%以上。例如,海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每年通过山东寿光批发市场销往全国的蔬菜约50亿公斤。调查显示,寿光至乌鲁木齐运距3000公里,运费和损耗约占流通总成本的57%。农产品流通环节大约有9种税、13种费,占流通总成本的10%。车辆通行费使海南到北京的蔬菜每斤成本增加0.125元,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西红柿的摊位费、交易手续费占批发价格的2.4%。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了农民受益的削弱。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作用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产品流通法规,虽然有关部门分别出台过一些管理办法,但不系统、不协调、缺乏权威性。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市场监管不够,交易行为不规范,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农产品流通监管的随意性也很突出,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缺少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假农资也在市场上流通,坑农害农激发民怨,不利于内部和谐。同时,市场和流通秩序不规范,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农产品出口和我国国际声誉,不利于外部和谐。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机制尚未形成,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信息采集、传播、共享机制不健全,农产品信息缺失、失真、滞后,一些信息过于宏观、针对性差,对具体地区和具体农产品适用性不强;其次,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硬件配置落后。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络的建设还比较滞后,系统还有待完善,多数批发市场还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信息。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仅有34%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网络信息中心,大部分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再者,农民接受信息能力弱。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弱,影响了信息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3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措施
3.1 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化流通
首先,要以“大市场,大流通”的理念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据测算,连锁经营率提高1个百分点,物流成本可降低0.66个百分点。目前,美国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而我国这一比重不到15%。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扩大国内消费,就需要不断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在国债中安排技改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其次,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环节的硬件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发展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运输大部分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而我国这一比例仍然很低,技术落后。建议尽快建立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平台交易,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降低流通成本
要针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完善仓储、交通运输、储藏、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硬件基础投入,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3.3 拓展农民农产品经营链条,增加农民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收益
农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等初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初加工均在生产环节完成,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农民就地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包装等,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支持,逐步将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前移到农村,由生产者就地进行,将目前流通环节实现的部分利润转移到生产环节,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利润,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而且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增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4 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做好农产品流通信息引导工作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大力推动乡村级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市场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实时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生产、需求和市场交易信息,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做好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在市场信息监测的基础上,加强预测预警分析,为农民生产提供前瞻性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3.5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市场营销、管理培训、信息服务等支持力度,减免相关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的税费,放宽注册登记条件,并在注册和年检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接,通过委托生产、协议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结成产销联盟。首先,要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等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体采集、收购,集中储藏、包装,统一配送、运输,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其次,适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优质农产品经纪大户成立农产品专业流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生产布局与供求衔接。
总之,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我国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要切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决定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功能齐备、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保障居民消费、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价值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1 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农产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农产品品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如蒙牛乳业、波尼亚熟食品、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1 农产品品牌意识弱,缺乏保护
农产品品牌营销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农业生产中,大多农产品仍停留在以批发零售为主要途径的销售阶段。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致使市场中品牌农产品仅占少数。农产品区分度不高,满足不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诸多地标农产品品牌,由于品牌的保护意识淡薄,没能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包装及防伪处理,出现商贩冒充现象,不仅有损害于当地地标品牌的价值、质量以及美誉,更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
1.2 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水平不足,竞争优势低
我国已有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引导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场区化养殖,发展产业化经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1];产业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种落后、产量低下、产品运输保鲜不足。
1.3 农产品品牌缺乏有效宣传
产品品牌营销,能提高产品的公信度,形成品牌依赖,实现自身的品牌价值。当下,部分农产品企业不注重对品牌的宣传保护以及品牌文化建设,仅仅为卖出产品而推销产品,不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注重品牌的建设经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信誉与价值,使品牌文化深入民心,得到人们的信任。
1.4 农产品包装不足,缺乏区分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起到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2]。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其形象和质量的最直观的体现。好的农产品包装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够更好的保鲜。我国农产品包装不足,不能充分突显品牌优势与特点,更有甚者由于包装不当农产品在运输中不同程度变质,造成损失。因此,在农产品品牌营销中应注重农产品的精细化、功能化包装。
1.5 农产品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是品牌经销的关键环节,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特色高产农业是品牌经销的战略性措施,不仅提高产品的质量,更能提高农民及企业的收入。我国部分农产品经营者创新意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将学术上的新成果、新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价值分析
品牌作为一种企业产品标识,包含着品牌名称、术语、标志符号等外显内容,更是该企业产品品质档次、经营理念、文化声誉、历史传承等复杂内在的象征[3]。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2.1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份额提升,对我国的农产品经销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产品品牌经销发展之路,引导农民、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精包装,走高端路线,并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青岛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2.2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追求高生活品质的人群必然会选择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引起较大的需求差。所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价量齐升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添加动力。
2.3 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有利于拉动内需
十报告指出,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让农产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提高农产品品质。以适应人们不断转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从而拉动内需。
2.4 农产品品牌营销实现农业规模化的必备力量
我国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对于解决青岛市农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产品品牌营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突破农产品从小农户生产向市场化迈进的瓶颈,有效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
关键词: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
项目资助:本文为黑龙江农垦总局软科学项目《物联网在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研究》(HNK125A-14-05);黑龙江农垦总局软科学项目《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物联网示范园区投入与产出预算评估》(HNK125A-14-1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6日
一、引言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综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将是推动世界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会议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同时提出“物联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目前,很多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
当前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成为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潮流,也成为我国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每当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及时全面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更难以及时公布相关信息,阻碍了公众知情和社会监督。频频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危害公众健康,危及整个食品行业,使中国制造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冲击。为此,我国已出台多项措施保证物联网建设和发展的快速进行。2010年物联网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2011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规划中提出了多层次追溯体系的要求,要求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信息网上填报系统和生产者信息跟踪系统,以满足不同生产主体建立追溯系统的需要,有效扩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2012年7月3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7个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之一的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启动。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是目前我国三大垦区之一,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油料、甜菜、水果,肉类、牛奶、水产品。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因此,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建设对推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物联网理论概述
所谓物联网,一般说来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但用户端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感知技术。超高频和微波RFID――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二)信息传输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三)信息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四)信息安全技术: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三、构建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意义
未来绿色农产品物联网整个市场规模能达到几千亿,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刚性并呈稳步上升态势。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品牌建设可以使收益增加50%。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20%的人力成本,25%的管理、物流、交易等成本,并能够节约水肥、提升产量和品质。这有利于解决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打造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一套信息可传递、质量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管理体系,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和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知情权要求;推进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的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
(一)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频发,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绿色农产品消费在中国逐步升温,绿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农产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是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基于物联网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生态农业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加强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等全流程数据共享与透明管理,实现农产品全流程可追溯,对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进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提供消费者决策依据,保证消费者利益。绿色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指绿色农产品从原料到终端用户全过程中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当出现绿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时,可通过产品的身份标识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试试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一般农产品消费具有典型的经验品特征,具有质量隐匿性、效用滞后性等特点。如何保证终端用户购买到放心绿色农产品,防止以次充好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是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关键。通过物联网追溯平台,给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三)壮大垦区龙头企业,培育国际品牌。黑龙江垦区位居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平原上,天然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大规模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从种植到流通完全按照技术标准实行,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实现标准化流程操作,推动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是黑龙江垦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品牌农产品及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利用物联网技术,为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增加RFID标签,建立对其生产流通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实现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黑龙江垦区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培育绿色农产品的国际品牌。
(四)引领垦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将科技网络应用到农业领域,移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信息产业的新技术,物联网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解决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打造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有必要建立一套信息可传递、质量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管理体系,该体系既可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又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知情权要求。将物联网技术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领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经济;消费结构
一、垦区的消费结构背景
今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1.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93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有望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中国仍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生存型消费向以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信息消费也有巨大的空间,在这个阶段,消费成长的空间还比较大。
我国黑龙江垦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目前我国三大垦区之一,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垦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有较强的消费欲望。推动垦区经济的合理发展可以发挥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以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垦区的消费结构合理性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垦区居民合理消费逐步建立合理稳定的消费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黑龙江省垦区居民消费现状
(一)消费观念保守储蓄观强社会保障不完善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民消费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垦区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中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结构得以合理的调整,垦区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倾向于生存消费比重下降、享受与发展性消费比重日益增加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在降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持续增加但是垦区居民受传统储蓄观念的限制消费观念还处于保守状态中,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在节俭消费观的导引下,不敢轻易过多的消费,储蓄观念在垦区居民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半以上的垦区居民认为在收入增加后的第一要务还是储蓄。另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成为影响黑龙江垦区居民即期消费不确定性的因素,垦区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存在不确定心态,攒钱为子女,储蓄为养老的现象在黑龙江垦区仍普遍存在。
(二)垦区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偏高
消费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消费数量比例关系,而当前黑龙江垦区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是偏重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例如垦区居民的商品消费主要集中于食品、居住以及日常生活物质消费等方面。而垦区居民在交通通讯以及文教娱乐用品旅游休闲耐用消费品等服务等精神生活消费品消费比例相对较小。消费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虽然2012年,垦区居民纯收入较快增长,黑龙江垦区的消费信心同步增强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但是垦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与全国平均恩格尔系数相比仍偏高,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持平。
(三)消费领域相对狭窄消费结构不合理
培育新黑龙江垦区居民的消费亮点保持黑龙江垦区居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对于扩大垦区内需具有重要意义,培育新黑龙江垦区居民的消费亮点不仅可以带动垦区的相关行业升级,创造更过就业机会,对垦区经济增长也能起到拉动作用。而黑龙江省消费领域比较狭窄,居民用于物质方面的消费比重过大,收入集中投向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领域,存在许多有待开发的消费领域,需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增长点,如保险消费知识消费等。黑龙江垦区居民在精神文化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问题:一是精神文化消费比重过低,而且增长缓慢,垦区居民物质上虽然日益充裕,但是精神文化消费上仍属贫困,二是垦区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中,如在己有的精神文化消费中,不少垦区居民只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热衷于趣味消费,忽视健康消费。
(四)垦区消费环境差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黑龙江垦区的消费市场秩序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垦区居民的消费,垦区市场规模较小,销售网点少,服务质量差且运输不发达,另外一些经营指导和市场执法监管不到位和维权渠道不完善客观上制约了垦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目前垦区的销售场所还存在很多不固定的摊区,出售的商品很多事初级和落后的商品,交易中欺诈、假冒、坑骗等违法行为不时冲击着垦区的市场秩序,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更为严重的妨碍和影响着垦区消费的发展,威胁着垦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黑龙江省垦区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
(一)改善垦区局面消费观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
消费观念保守储蓄观强是由于长期的经济和政治状态造成的,垦区居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储蓄的消费习惯来源于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垦区居民人均收入总体偏低,而婚丧嫁娶等习惯于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现象加剧了垦区居民的经济负担,因此第一要整体增加垦区居民收入改善垦区居民储蓄的观念使垦区居民合理消费减少储蓄;第二要引导居民不要盲目攀比排场做事,例如可以通过社区或机构的资助和指导帮助垦区居民把事情办得既不失节俭,又非常圆满。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农村文明健康文化环境,改变垦区居民消费攀比的不良之风,解决垦区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以及老工伤人员的工伤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高保障标准,不断加大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透明度,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吸引垦区居民积极参保。
(二)增加垦区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
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比重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就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用于购买食物的比重就越小,恩格尔系数就越低。增加垦区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在针对垦区的政策上要帮助垦区居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精细管理,培植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垦区专业合作社,加强帮扶指导,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好合作社的示范作用,带动垦区居民增加收入。对垦区居民和农户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抓好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居民和农户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垦区居民收入。带领垦区居民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优先培养垦区种植大户,培养典型,标杆作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另外对于垦区的困难家庭给予资金补助,发展恳求救助制度和捐助制度,切实关注垦区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难题,给予他们基本生活保障,解决困难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拓宽消费领域改善垦区居民消费结构
从黑龙江垦区的生活层面来看垦区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体现着黑龙江垦区居民的快乐和满足。在垦区跨越温饱之后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除了成为经济意义的符号之外,更多体现的则是人们对于有质量的生活方式的思考和追求。垦区居民的消费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应,积极开发生产适合垦区消费特点的企业,应加强对垦区商品市场的分析调查研究,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信息、健康、休闲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例如深入分析垦区需求和农民消费的特点,开发生产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例如可以发展操作简单且价格适中不易损坏,使用面广的居民消费品,针对消费品售后不健全问题要建立和完善垦区商品售后服务渠道,让垦区居民放心消费,改善垦区居民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和习俗,增加文明消费,用科学消费观去引导垦区居民消费,提高垦区居民的的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消费质量。
(四)改善垦区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随着垦区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有了很大进步,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尊重消费者的意识普遍提高,但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垦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联动,加快市场监管共同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使垦区市场环境净化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例如通过实施市场建设示范、品牌推广和现代流通方式创新等重点工程,加快构建垦区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各级部门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并加强监管力度,实施放心食品消费工程,新建一批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社区菜市场、生鲜超市、便民菜店和餐饮服务供应网点,举办好各类节庆促消费活动。
五、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黑龙江省垦区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要提高黑龙江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必须改善垦区局面消费观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垦区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拓宽消费领域改善垦区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垦区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黑龙江垦区经济健康、有序、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秀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何以解忧[J].湖湘三农论坛.2009年00期
[2]范永光.搭建四大平台实施四大行动 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J].福建农业.2010年09期
[3]姚景源.我国面临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J].经济.2010年08期
[4]金三林.政府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统计.2009年11期
[5]张桂芳.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10期
[6]黄吉乔.论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J].开发研究.2011年01期
[7]胡建忠.江亮.但艳芳.从农民新价值观塑造透视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韩丽娜.金晓彤.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事实分析与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9]宋晓舒.考虑研发费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10]管琳.李春兰.张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关键词:分工演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1.4;F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1)03-0050-06
一、引言
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处于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政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成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民以股份合作等多样化创新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蔚然成为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新气象。近年来,江苏省重视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通过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创新,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形式,在全省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等“三大合作”。据作者2009年6月在江苏省农林厅进行三大合作政策调研时获悉,近年来承包地人股面积迅速上升,截至2008年底,共有68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此,研究者与政府部门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对转变统一经营方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者与政府部门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传统市场意义上的农地流转主要是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完备,在此种情况下,统一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又是如何实现的?江苏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在实践上对此作出了初步回答,但在理论上,许多研究是将土地股份合作单纯地归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从而忽视了土地股份合作的组织创新特性,没有注意到土地要素市场与土地股份合作之间存在着异质性和可替代性。显然,这会影响到现实问题在理论上的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替代市场流转,又是如何经由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
为此,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通过一项来自江苏省苏中地区的调查,分析农民分工演进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描述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创新对农户间分工专业化的绩效;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与农民合作组织治理,以及要素市场发育与制度、组织创新的关系,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替代市场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社替代土地市场的组织创新;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调查概况
苏中地区是江苏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典型地区,而且在组织形式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主。2008年7月17~19日,我们调查小组在江苏省宝应县、兴化市向县市农办工作人员了解当地总体情况后,选取宝应县射阳湖镇柳树村、魏荡村及西安丰镇苗圃村,兴化市临城镇砖场村、古庄村及西郊镇徐圩村作为样本村。每个村调查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土地股份合作社问卷由该社负责人完成;每个合作社调查10户社员,通过对股东社员的走访或集中座谈方式完成问卷调查。表1显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样本及股东社员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
三、农户问分工专业化与土地股份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民分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农民职业上的分化。研究表明,农民职业分化使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承、抵押等权能需求存在差异性:纯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意愿最高,其次是关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兼业户最关心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抵押,其次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再次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非农户最关心的土地权益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抵押,但他们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愿也是农民职业分化三类型中比例最高的(陈会广等,2010)。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的职业分化为农户间分工合作提供了可能。
(一)代际分工与土地股份合作
从表1样本农户平均年龄看:魏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对象平均年龄最小,44.7岁;柳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对象平均年龄最大,58岁。这说明务农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从表2样本农户调查结果计算得出,纯农业户占全部入股农户的比例为30.8%,兼业户占57.7%,非农业户占11.5%。兼业户以家庭内部代际分工等形式参与土地股份合作,代际分工占兼业户股东社员的63%,主要表现为兼业户家庭的父母留在家务农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子女外出务工或经商。
(二)性别分工与土地股份合作
调查表明,兼业户也以家庭内部性别分工等形式参与土地股份合作。例如,有的兼业户家庭女性留在家务农参加土地股份合作,男性外出务工或经商。从表2样本农户调查结果计算得出,性别分工占兼业户股东社员的17%,同时兼有性别分工与代际分工的占兼业户股东社员的20%。目前,主要是妇女、中老年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出并没有因此而下降(Zhang,et al,2003;马忠东等,2004)。在解释农业产出没有下降的原因时,土地与劳动等要素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代际分工或性别分工推动了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
(三)要素市场发育与制度、组织创新的关系
上述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在分工演进中的发展事实也说明,在中国农村,农民、农户分工专业化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发育的过程。农民参与分工专业化演进,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等,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户间分工与专业化,引起非农业户、兼业户、纯农业户间土地流转的供求,从而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发育。但随着分工演进,中国农民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农户参与分工的领域不断演化。“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1972),分工与市场规模互为因果、循环累积而动态演化。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在整体概率上是单个农户的知识与能力所不逮。在面对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中,农民的福利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这为农户间合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分工演化,农村土地市场虽在不断发育但仍不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总体上呈现需多供少的不均衡状态(钱忠好,2003),这意味着供需双方信息不
充分,增加了搜寻成本,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是典型的不完备土地市场。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事实告诉我们,土地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限制了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在分工演进中的发展事实,点出了一个有关要素市场发育与制度、组织创新关系的理论命题。
于是,对农民来说,如何找到替代不完备土地市场的创新至关重要,实践中已经出现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替代市场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社替代土地市场的组织创新。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利于发挥农户间分工与专业化的比较优势,以及农民灵活就业的优势。若农民因此而取得的效益大于单纯的土地市场流转收益,那么土地股份合作社替代土地流转市场就具有了经济理性的基础。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与合作社治理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的外部条件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选择性增大,从而为农户间分工专业化合作创造了外部条件。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农村正在推行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就是既解决劳动力非农化、土地撂荒问题,又满足农民不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流转经营权的土地制度创新的需求。这种制度创新形式始于20世纪80年中期,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自下而上由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发展起来。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民非农就业增长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例如,调查中通过与村支书、社员的座谈了解到,兴化市临城镇砖场村农民外出打工,田多但力所不逮而抛荒。该镇砖场鑫源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由养殖专业户利用1991年长江下游的大洪水出现的抛荒地扩大水产规模养殖而自发组织起来,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外出打工致使土地抛荒的问题。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的法律基础
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它的基础结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同时,农民的土地权利也随之发展,并日益体现出物权的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的经济合理性取决于它能否转化为股权,以及如何转化为股权(陈会广,2002)。1986年《民法通则》首先开启了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保护,接着1986年、1998年《土地管理法》,以及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进一步确认和保护。最后,2007年《物权法》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物权意义上的财产处分权利,从而扫清了其能否转化为股权的法律障碍。而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则为其如何转化为股权扫清了初步的法律障碍。土地股份合作制赋予社区内农民以农地股权并通过稳定的分红使其拥有的农地股权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土地股份化可使农户因放弃经营土地而损失的长期收益得到补偿,保障了农民实现发展的需要。年老体弱者因有稳定的股息收入而免去了后顾之忧,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合作形式有助于农民的灵活就业。农业转移劳动力可以放心专营其他产业,进城农民在与城市居民不平等福利待遇境地下可以取得股息收入补偿(陈会广等,1997)。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中地权转股权的权利基础不变,仍然确认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性,这构成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稳定发展的法律基础。2008年7月16日作者对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双沟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问卷调查中,与社员的交流建立了彼此都能理解的语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当于一笔现金,而入股相当于这笔现金存人银行。言外之意是,农民的土地权利不受影响。让人社的农民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农户问分工专业化、土地股份合作与土地规模经营
入股农户家庭成员灵活就业,尤其是兼业户通过家庭内部成员间代际分工、性别分工等形式兼顾农业生产与非农就业的需要,并借助土地股份合作将家庭内部成员的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灵活配置。从表2土地股份合作社面上调查结果计算得出,在全部样本社中,纯农业户占入股农户的72.5%,而兼业户占25.1%,非农业户占2.4%。土地股份合作有助于扩大纯农业户、兼业户、非农业户等不同类型农户间的分工与合作,人股农户可以发挥各自分工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农户的成员也可以发挥灵活就业的优势。于是,纯农业户、非农业户实现各自在农业或非农业领域的专业化,而兼业户家庭内部成员实现各自在农业或非农业领域的专业化。
从表3合作社的问卷可以看出:以单纯的土地发包或传统大田作物种植为业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土地规模经营的需求较大,入股土地面积也较大。可能因土地流转规模大,集中连片能够照顾到农户间分工专业化的现实。该类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兼业户人股的比例较大,甚至有部分非农业户不再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是采用入股方式流转土地。而种养专业化程度高或技术含量高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规模相对较小。此类合作社将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户集合起来,通过股份合作做大做强,促进农户的种养专业化。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均能促进农户参与专业化分工。前者适合发展为内股外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中也发现,前者股东社员基本上是整个村全部农户,但不是全部土地;后者适合发展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二位一体的“双型合作社”。
农民土地股份合作无疑为研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好的素材,江苏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更具有经验总结与模式推广的意义。
(四)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内部化的经济组织对外部市场的治理替代
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后农民间土地要素合作的经济组织,同时也是“具有劳动分工特点的合作组织”(张维迎,1995)。它实质上是农民以内部经济的土地股份合作替代外部经济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市场。
土地股份合作社治理结构一般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董事会)与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内部的权力机构,理事会是合作社内部的决策执行机构,监事会是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机构。股东(代表)大会与理事会是委托一关系,前者委托理事会经营管理本社,后者委托事项对本社的经营管理进行决策并实施。按照威廉姆森(2002)的理论,“根据不同的治理结构(即治理能力及有关成本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即具有不同属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纯农业户、兼业户、非农业户等不同类型农户在治理能力上不同,选择土地股份合作可以节约农户间分工专业化的交易成本,从而各自在农业或非农业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治理能力转化为控制权,而社员主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形式拥有收入权(剩余权)。
此外,表1中的一个信息也不能被忽视,即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兼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法定代表人。这说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权威、传统组织等势力。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传统组织在推动土地股份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土地股份合作社治理结构上的“政社合一”有利于减少部分农民的顾虑,稳定农民对合作的预期,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陈会广,2009)。长期而言,随着农民在分工演进中治理能力的提高,这种治理结构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五、简要的结论
由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与1978年土地家庭责任制改革以来农户全面替代生产队相反的结果,即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户的替代。家庭内部分工及其演进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化程度的农户分化――纯农业户、兼业农户和非农业户。在市场、大范围的分工中,由于农户在面对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中其福利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就有可能出现合作社替代农户的发展过程。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为土地股份合作提供了外部条件,法制化稳定了农民对土地权利的预期并为激励农民自下而上的股份合作探索奠定了法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家庭内部代际分工或性别分工为土地股份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农户间分工专业化与灵活就业的优势为农民之间土地股份合作的集体行动提供了动力。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传统组织在推动土地股份合作中发挥了社会资本的“粘合”作用,以“政社合一”的治理结构稳定了农民对合作的预期。
农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杂草和病菌的药剂。由农药中间体、农药原药合成和制剂加工三大版块构成了完整的农药产业链。行业上游为黄磷、液氯等无机原料和甲醇、三苯等基本有机原料,下游为农林牧业生产和卫生领域。总的来说,农药行业处于化工产业链的末端,属于精细化工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大,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成功率低,一旦研制成功则利润丰厚。
农药行业是重要的支农产业之一,投入产出比高达6~10倍。在全球人口增长及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下,农药的广泛使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的粮食问题的重要出路。但农药使用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所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的毒性问题和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行业被迫向高效、低毒、低用量的方向发展。但在农业生产无根本性变化的可预见未来,世界农业对农药的依赖依然不会减弱,在此种不得不为的格局下,农药产业的布局也将影响一个国家农业及其他轻重工业的发展,因此,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等研究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我国农药行业起步晚,虽然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仍存在着很多布局问题,尤其是在国家战略“走出去”的带动下,以及世界农药巨头更深层次的“走进来”情况下,作为基础支农产业的农药行业,行业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时对发达国家农药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农药行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世界农药市场
农药的消费受农业生产的规律、作物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的影响很大。受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影响,农药的生产和消费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每年3~9月份是农药使用的高峰期,所以上半年也是农药生产的高峰期,加之农药还是重要的救灾物资,需要定量的储备,所以我国的农药生产具有其他国家,尤其是地区跨度大的美国等所不具有的特点。此外,农药行业与国家农业政策以及耕作制度与技术的变革等都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所以归纳世界农药产业发展曲线,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及助剂、药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市场规模
由上个世纪90年代中,农药行业开始极度繁荣后的萎缩,直自2003年世界农药市场才实现在产品结构变化上的实际增长,而后逐渐步入一个销售市场的稳定期,近几年销售额稳定在310亿美元左右。根据图1的历史数据曲线判断,农药行业的增长正处于上升期,行业的高速增长仍可维持一段时间。我国农药行业在“十一五”的产业方针指导下,在十七大胜利召开后的国家战略转变下,农民收入必将迎来建国后的第三个增长期。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生产资料的加大投入,都将大力带动农药消费的增长。结合世界产业背景,国外权威咨询机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农药消费将以7%的速度增长,国际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无疑给我国农药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近年来石油价格上涨,环境气候恶劣等使得农药行业的增长趋势变的扑朔迷离,但去除一些意外的自然、政治影响因素,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历史数据(图2)的衬托下还是比较明朗的,在2004年的历史性高峰带动下,世界农药行业即将步入一个五年左右的增长期,但应当注意的是石油价格对农药行业成本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很难出现今年年中时的油价高位震荡,但在石油输出组织的产量控制下,美国能源信息管理署预计供应维持略小于需求的状态,WTI现货价格预计会在65美元/桶左右徘徊。
(二)世界农药行业发展曲线
1.市场的转移
发达国家农药工业起步早,已走过高速发展期,市场趋于饱和。农药市场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亚太地区和南美洲的部分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将成为全球农药行业增长的驱动力,世界农药的产能也在向相关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就近销售,我国相关企业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引进、吸收先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经验,助跑农业现代化。
2.农药开发向高效、低毒、低残留、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方向发展
这是发达国家农药需求量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未来数年内,以苏云金杆菌(Bt)农药为首的生物农药(目前生物农药仅占整个农药市场的1%)将以10%左右的速度强劲增长,但一段时间内化学农药仍是农药市场的主体。我国的生物农药还处于起步阶段,除几大上市公司外,产品线还没有展开,这也将是今后我国产业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以同一起跑线上的生物农药为主打产品,在外向型产品结构的布局下,与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农药市场中一决高下。
3.转基因作物市场挤占传统农药市场
据统计,2005年全球44%的大豆、42%的玉米和10%的棉花均采用转基因种子种植。全球农药市场有向农业生物技术市场转移的趋势。草甘膦、草铵膦等非选择性除草剂的发展使其他的选择性除草剂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至今达到商品化种植的转基因抗病作物还很少,杀菌剂市场受到的影响很小。
4.三大类农药的比重及其发展
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三大类农药是农药市场的主体。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占农药销售额的比例在2005年为48:25:24,而5年前该比例为48:28:20,15年前为44:29:21,25年前为41:35:19。而我国的产品比例调整,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草剂市场的增长速度在三大类农药中居中,近15年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近5年来的增长率为2.90%。除草剂市场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农业上的先进程度,比例差异主要是由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耕作技术决定的。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改变了全球除草剂市场的格局。它一方面使得草甘膦、草铵膦等少数非选择性除草剂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其他选择性除草剂的需求大幅度降低,大大降低了除草剂的品种数量,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农药企业。虽然我国除草剂的产能增长水平一直高于世界平均速度,但消费比例则一直在20%左右,要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量增长跟不上产量增长,直接导致了行业细分的许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全球杀虫剂销售额自1990年黄金发展期过后市场份额已下滑至25%。其原因主要是开发和推广早、市场已趋于饱和,又受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再加上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冲击,因此近年来竟有萎缩趋势。市场格局变化是与环境相容性好的高效低种不断进入市场替代旧有产品,目前全球市场上消费的杀虫剂主要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杂环类杀虫剂四大类化学农药以及少量生物农药。
杀菌剂市场增长最快,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近5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导致作物病害的病菌容易获得抗性新产品有持续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各类经济作物种植种类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增加了对杀菌剂的需求,其受转基因作物的影响很小。这个市场对于我国众多生产厂家而言,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这个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快,跨国企业的研发优势在此表现的并不充分,与此同时,国际巨型企业一般习惯专线生产,产品线中产品种类并不多,所以必然会有一些细分的产品空隙留给我国众多企业去大展所为。
三、中国农药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
2005年,我国农药生产企业2200余家,常年生产250多种原药。其中原药生产企业近500家,加工(含少量分装)企业1700多家。农药总产量中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比例分别为45%、13%和41%。但大部分农药品种均为仿制品种,自主创制的品种数量不足1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5年我国农药产量(原药)突破百万吨达103.94万吨,消费量28.3万吨,同比增长了9.1%(见图3);其中,杀虫剂消费量增长了8.9%,除草剂增长了24.6%,杀菌剂增长4.0%,农药行业销售额达624.52亿元。销售额五年来增长了2.4倍,年复合增长19%,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30%以上。
如果除去部分农药制剂产量计入原药产量的增量,根据校对值,2005年我国农药实际产量达68万吨,产量上看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原药生产国,但市场规模只占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的6%,还只是世界第五。2006年上半年受益于化工原料价格回落及需求增长,农药行业表现为收入、利润同步增长,在全部子行业中增长态势最为均衡。预计2006年全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29.96万吨,同比增长约6%(见表1)。
(二)我国农药行业进出口情况
我国农药行业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出口产品占总产量比例在40%以上。2005年我国农药出口量42.5万吨,出口金额14亿美元,年增长率分别为9.5%和18.1%。进口量仅3.7万吨,进口金额1.82亿美元,基本保持平稳。从出口量看,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的比例分别为31%、48%和15%,占金额的34%、42%和19%。从进口量看,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所占比例分别为21%、48%和31%,占金额的24%、40%和34%,杀菌剂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农药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了全球农药市场,但主要以原药为主,大约占出口总量的60%左右。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量的51%,其次为拉丁美洲,占出口总量的22%,再次是欧洲,占9%,非洲只占7.5%。巴基斯坦、泰国、美国、阿根廷和巴拉圭是我国前五大出口国家。石油,化工-[飞诺网FENO.CN]
(三)我国农药市场的特性
农药的市场是农村,由于产品的特性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农药市场具有不同于国外市场、不同于其他农资产品市场的特征。
1.市场广阔而分散
农作物种植单位小,用户数量大。
2.市场教育底子薄,信息不对称
单位购买量小,价格敏感度高,自我保护意识差,这是由农民收入低造成的,但直接导致了假劣农药的泛滥;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掌握在生产商经销商手中,造成营销成本高、效果差。
3.明显的季节性
3~9月是销售生产旺季,比其他国家的市场更为集中。
4.产品更新换代快
由于我国具有后发产业优势,加之农民的产品忠诚度低,以及我国农药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少,所以产品换代快,国内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还必须要跟上行业的变化。
5.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行业前10大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只有19.5%,前20大企业占总产量比重只有30.8%。与跨国农药公司专注于自己的农药产品不同,我国农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过专利期的产品,同一个品种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生产,这也造成了市场竞争混乱的局面。
6.五种高毒农药将于2007年起全面禁用,产品线不合理的企业即将面临停产或转产,这给品种结构优良的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也将大大优化我国农药行业的竞争秩序。
另外我国地域差异较大,气候条件多样,各地区农民有完全不同的种植习惯;又因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所以使得农药需求变化缺乏预见性,对市场需求很难定量估算以合理安排产能。
(四)“十一五”宏观调控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产业规划都指明了农药的发展将制止重复建设,压减过多的生产厂点,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注重健康持续的发展。近期国家发改委将农药企业注册资金的最低要求提高2倍,并计划与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农药企业进行环保大检查,这将提高农药行业的进入门槛,强制淘汰一批中小企业。
新建项目选址要在交通便利又远离人口稠密的市区和水源地区等环境敏感点。项目规划中要有良好的污水处理装置,项目投入使用后,基本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积极鼓励其他行业进入环保型农药领域,欢迎各种资本以资本注入、控股、兼并等形式投资环保农药行业,投资新产品开发。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对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和高种替代的新品种将争取国家给予优惠贷款,淘汰小农药,投资重点向大型企业集团倾斜,这些企业新品种的开发和建设项目将优先予以考虑。造就几家资产在50亿~100亿元,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中型骨干企业。
行业总产能维持在85万~90万吨/年,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比例定位在50%、15%和25%。产业调整重点是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新型水田和旱田除草剂、水果蔬菜用杀菌剂和保鲜剂等。
四、行业发展曲线下的投资策略
(一)产品投资策略
我国农药产品已改变了三个70(即杀虫剂占总产量的70%,有机磷类占杀虫剂总产量的70%以上,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占有机磷杀虫剂总产量的70%)的不合理格局,但产品分布依然不合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品种,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我国两个农药科研开发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为我国农药科研开发由仿制向创制转变打下了基础。今后仍需要不断投资研发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药科研开发体系,包括新化合物设计、合成、生物测试、剂型加工、工艺和工程研究、制造、安全评价以及“三废”治理、标准、专利许可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在内的完善的农药研发体系。重点投资高效新品种,增加地下害虫防治剂及高效生物农药的品种和产量。大力发展剂型加工,发展水性化的新剂型。
我国的三大农药品种中,除草剂产品产能增长水平一直过高,进口国却正在改变其进口策略,降低除草剂依赖水平,加上我国此类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使得产品出口的稳定性较差,当世界市场需求萎缩时,将对我国的农药产品出口造成很大打击,所以今后此类产品的投资,以研发和生产中高端产品转移,以高技术含量产品为主,重点增加旱田除草剂的品种和产量,争取使企业产品的寿命延长,以降低经营风险。杀虫剂市场的投资趋势是与环境相容性好的高效低种,我国目前此类产品的研发落后于世界同行。只有以华星化工为首的几家上市公司有开发能力,今后一段时间,缺乏科研经费的中小型公司可以积极与相关的科研院所联系,紧密关注国内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产能,以弥补研发不足的缺点。
杀菌剂市场是最具潜力的子行业,一方面这个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快,跨国企业的研发优势在此表现的并不充分,另一方面,国际巨型企业一般习惯专线生产,产品线中产品种类并不多,所以必然会有一些细分的产品空隙留给我国众多企业去大展所为,重点投资杀线虫剂的品种和规模。
国内的企业应该联合起来,通过规模化经营,科学投资新产品,以保证收益及市值的稳定。环保及低毒产品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估值体系中有30倍市赢率的报价,而普通产品生产公司仍在10倍左右。
(二)规模投资策略
2006年7月1日起,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为:原药企业3000万元,制剂(加工、复配)企业1000万元,鼠药制剂、分装、卫生用药企业500万元,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企业的核准,这明显提高了农药行业的准入门槛。国家的调控正迫使我国企业向规模化发展。而即将进入我国市场的一些国际企业,也无一不是巨型企业,只有规模化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之一争高低。
(三)地区投资策略
根据地区种植特点,制定产品投资策略。充分利用我国宏观布局的优惠政策,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工业基地过程中的免税、免土地使用费用等政策,迅速提升自身实力。
(四)多元化延伸
按照石化行业规律,我国在2001~2005年中完成了一轮景气循环周期的上升段,预计“十一五”中大部分时间国内石化行业将运行于景气下降通道中,为农药行业提供廉价的原料等发展支持,而需求的增长则直接刺激行业内企业开始以兼并收购为主的规模化发展道路。农药行业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逆势行走的石化子行业,这将有力的吸引国内的大中型石化企业将其投资转移到农药行业,以规避今后几年石化产品下行而造成的价格低落损失,实现产品深加工或原材料自给,建成以农药产品为中心的纵向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势态。
(五)销售之局
我国的农药销售因为农业生产的特点,而不同于其他国家。国际大型农药企业在国内销售不景气状况,也正是由于不了解我国散户种植的特点,国内的企业应该抓住“本土优势”以销售渠道建立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农药经销商正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尾大不掉的情况十分常见,也造成了企业坏帐严重的问题。有实力的生产厂家完全可以尝试自己建设销售渠道,或有实力的农药经销以进行产品研发或生产商参股等方式逐步进入农药生产领域,形成像日本综合商社或英国马狮集团之类的农药经营集团。“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北方、黄淮海小麦主产区,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稻谷主产区,东北三省、黄淮海、西南山地、西北和青藏高原玉米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杂粮薯类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食用油主产区,南方油菜籽主产区,黄淮海花生主产区,东北、西北葵花籽主产区,新疆、山东、河北、山西棉花主产区,环渤海和西北高原果汁主产区,东南沿海果蔬主产区,东北、华北、西北农牧区,南方甘蔗产区,北方甜菜产区。
围绕以上我国农牧产业新格局,根据地区种植特点,筛选组合建设新的产品线;以地区为中,凸树立产品品牌,全国辐射;以产品线为依托,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通过兼并与重组,组建大型农药企业;充分利用本土的农药经销特点,发展集农药生产、复配、技术服务、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农药集团。而从国际经验来看,行业利润也正在由制造原药向成品制剂和销售渠道转移。
(六)外资利用
对于中国8亿农民,13亿人口粮食自给而造就的巨大农药需求市场,各大跨国农业企业都在虎视眈眈。“十一五”期间,本着有利于我国农药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利益,将加大开放力度,以吸引外资。我国的现有政策依然对农药工业进行一定保护,这种情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行业企业完全有时间借助外资练好内功应对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