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健康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全面升级,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格局。以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标志,生物农业产业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
生物农业产业是建立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产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当前,生物农业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农业动物疫苗与药品、农业生物能源、农业生物制造和农业生物环保等。加速发展我国生物农业产业,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抗逆等目标;生物良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和可降解地膜等的应用,将大幅减少化学农药、化学废料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将以动植物作为化学工厂,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能源替代物、功能性食品等,促使农业向工业化转变。
当前,我国面临发展生物农业的有利时机。全球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正处于成长期,为我国现代生物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国际合作将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利于我国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利用全球化机遇,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分工合作,有利于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对生物能源和生物环境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巨大,从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主题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的总体目标,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聚集和产业化发展。
加快建设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快速提升农业生物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扶持一批生物农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提高生物农业的技术转移与集成能力;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形成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优化完善生物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产业基础好、技术条件成熟、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领域,通过市场带动、优化布局、联合协作、产业示范等组织方式,加快产业规模化聚集,形成强势生物产业基地;在有一定技术基础、产业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政策引导、择优扶持、强化技术、优化链条等组织形式,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新兴生物产业集群。
形成生物农业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预警与环境影响评价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生物产业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评价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生物产业(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第三方中介性质的生物产业服务企业。
建立健全生物农业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制定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产业重点,建立生物产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加快制定鼓励与限制、奖励与惩罚相得益彰、严肃高效的产业发展监管制度。
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协调和管理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制定和实施税收优惠及人才政策,促进农业生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努力实现生物农业产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生物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转化一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值和效益显着、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培育出50家市场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现代生物农业企业,10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到2020年,生物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到我国GDP比重1%以上。(作者为中国农业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工商机关作为《合同法》授权对合同进行监管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农村兴起“订单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法规宣传、合同条款审查把关、合同纠纷调解、欺诈合同依法调查处理等,为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订单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两低”、“两难”的情况。“两低”是:合同规范程度低、合同履约率低;“两难”是:对发生纠纷的合同“归责难”和“调解处理难”。要从深层次上破解难题,需要构建三个机制,以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一、“双重风险”的化解与分担机制
农业生产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与工业产品可以重复加工不同:一是农时季节强,一旦耽误季节或当季减产绝收,无法弥补,只有待到下一个生长周期才能恢复生产;二是水、旱、风、雹、冻、热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对农产品生产影响很大,不像工矿产品可以人工控制数量和质量。这些是农产品生产的自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还要承担市场风险。当自然风险小时,农产品丰收,市场价格相应走低,市场风险变大;反之,自然灾害重时,农产品歉收量少,市场价格上扬,市场风险相对变小。这就是农业的“双重风险”。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一个地方的丰歉可以通过全国或全球的余缺调剂来化解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因为全国、全球市场变化难以预测,而有可能增大市场风险。
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针对双重风险,各地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化解办法,在合同中设立特殊条款,主要有三种:
1、保护价。国家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对南方水稻和北方小麦,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国家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这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理,龙头企业为保证优质原料有可靠的来源,也需向订单农户承诺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上扬时,随行就市,当市价低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因此,保护价也称为“保底价”。
2、保收(售)量。即“订单”中约定农户必须出售、企业必须收购的数量。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保证优质原料来源,增大竞争优势,往往采用保收(售)量。一方面保证有足够的种子来源: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农户手中剩余种子出售,扰乱种子市场。
3、“包死价”。这是农业服务合同中的约定。如凤阳县坝王陈电灌站与灌区农户约定,每亩田每年水费60元,无论天旱或雨水充沛,都要保证满足生产需水。这种“包死价”服务合同深受电站和农户双方欢迎。
应对双重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在国家惠农政策保护下,龙头企业和农民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订单农业”主导权大多在龙头企业一方,如不能形成一个好的机制,龙头企业则在格式合同中规避风险和责任。农民虽是被动的,但也可以 “用脚来投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龙头企业和农民应在增进互信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构建农民利益的表达机制
“订单农业”是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联结的重要纽带。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履行订单合同的过程,是农民走进市场参与博弈的过程,如何表达、维护自身利益,是一个关系到农民能否通过订单来实现增收奔小康的重要课题。
“公司+农户”是订单农业的主要形式。一些业绩良好的企业为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也努力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如遇市场风险,一些不良企业逃避责任,受损的往往是订单农户,一些农户种出仙人掌、养出兔子等,当初承诺回收产品的供种企业拒收甚至消失了。虽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单是一对多,但分散的农户仍然势单力薄,农民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一是表达机制未形成,往往被动签约,很难讨价还价;二是履约过程中及最终出现问题时,难以解决,尚未形成有效的自我维权机制。企业职工可以通过工会与资方谈判工资待遇等问题,而农民缺少这种有效的维权组织和谈判机制;三是出现合同纠纷时,往往由于事前约定的条款简单,难以归责、举证也很难,导致调解处理难至很大。各地工商机关及消协虽然做了很多合同纠纷的调解和护农维权工作,但要真正形成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维权机制,尚需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探索和总结提高。
对农民而言,要提高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最佳途径是组织起来,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与龙头企业平等协商,形成一个谈判解决问题的好机制,以此来签约,调解合同纠纷,提高订单农业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
对龙头企业而言,最好的选择是与农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逐步吸收农户参与产业化的滚动发展,共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共同创造市场新优势、共担双重风险,共享加工、商贸环节的好处,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的好结局。
三、构建“订单农业”的保障机制
1.行政保障:工矿产品订单合同、商贸合同,只是合同双方的事,而“订单农业”有时则会涉及第三方提供必要的保障。如订单合同涉及土地茬口布局调整、灌溉、排水、抗御旱涝灾害,有的特殊作物(如杂交水稻制种),还需设立隔离区、水面养殖合同还要处理农业灌溉用水与保鱼水位线等,都需要当地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出面,做好协调保障工作。一些龙头企业往往因履行订单的需要而分别与乡镇政府或行政村签订保障合同,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特需的公共服务。
2.技术保障,主要是农业技术人员(包括畜牧、渔业、农机、园艺等)应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签订必要的附加合同,由龙头企业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服务。
1.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意义重大
1.1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有机农业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观,而且后发优势更明显,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效益拉力。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民自愿加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立竿见影,同时带动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有机农产品认证,涵盖种植、养殖和加工三大产业领域,形成同一区域内结构最完整、衔接最完善的有机产业链“有机种植(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种植(养殖)”,在创建完美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
1.2有力地推动白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国际形势上看,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从国内形式上看,有机农产品已逐步成为消费的时尚和主流,成为众多经营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追逐的目标。客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1.3有利于涉农企业整合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众多环节实现有机化或无污染操作。因此,将给种植业、养殖业、肥料产业、农药产业、种苗产业、饲料产业、兽药疫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贮运业、农产品流通销售业和研究、教育等相关产业、行业,以及与之关联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和资源重组。
1.4有利于白城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城市在全省系四类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生态条件比较脆弱。应利用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充沛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近年来,虽然逐渐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但掠夺式发展第一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扭转,土地“三化”严重,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产品质量滑坡。有机农业应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减少污染,提高地力,可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态环境。
1.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和省一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优势
2.1气候条件适宜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经纬度大,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清新,有利于开发有机农业。年平均气温4.2℃~4.6℃,年平均日照时数2919个小时,年积温3300℃~3350℃,无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资源丰富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结合部,幅员2.5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2.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白城市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泡沼星罗棋布,海拔110~160米,过境江河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水浇地400万亩。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浇地面积将增加200万亩以上。
2.4品牌农业有一定基础 目前白城已成为水稻、烤烟、肉牛、芦苇、棉花、淡水鱼、油料、糖料、杂粮杂豆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全市吉林名牌农产品已达94个,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标志23个。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欧盟瑞典IMO、北京中绿华夏、北京五岳华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质环、北京陆桥、辽宁方圆7家认证机构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涉及耕地面积6371公顷、草原面积20万公顷,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22.3万吨。
2.5以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白城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承包、万元田棚、园区农业等农业生产创新活动,在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和品牌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3.1推进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认证品种、扩大认证规模,形成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
3.2推进白城生态工程建设 白城市虽然是吉林省四类生态经济区,但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如能结合我省西部治碱等生态工程开发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工程与开发有机农业统筹安排,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能大大增强白城农业发展的后劲。
3.3提高白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有机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加速创建白城有机农业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
3.4强化有机农业行业自律 开发有机农业,要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同时,注重加强引导,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这是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等作用,使参与的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4.把握发展有机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4.1明确指导思想,确保科学发展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农民和企业,促进白城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养殖)大户为依托,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白城有机农产品品牌。
4.2加强有机农业宣传,改变传统农业意识 开发有机农业,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超前搞好规划,积极抢占有机农产品市场。
4.3搞好相关项目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白城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晚,经济条件差,进一步发展资金匮乏。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技术部门指导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开发有机农业。通过立项,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以此为支撑,启动有机农业开发工作。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我市区位、产业优势,继续挖掘提升我市民间投资潜力,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全民创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我市争先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统一。既要重视发挥国有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又要按照“非禁即入、一视同仁、主动调整”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适度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加大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力度,为民营资本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机制,不断增强民间投资对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推动作用。
3.坚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统一。围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城市大建设两大战略平台,既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又要注重把握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投向,引导民间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在转型升级、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4.坚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与富民强市相一致。既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联合创新投资,又要重视鼓励农民、城镇居民、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的创业投资,进一步扩大就业,繁荣经济,增加城乡居民的创业投入,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成果和谐共享。
二、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鼓励民间投资加快新农村建设
5.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独资、参股或租赁经营农村水利设施;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开垦荒山、荒地、荒水;积极支持民间投资通过市场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建设。推进民间投资参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
6.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投资。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投资创业的指导服务,鼓励农民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
7.鼓励农民开展经营性创业投资。支持民间投资依托城镇商贸、旅游、餐饮等特色专业街开展经营性创业投资。鼓励农民兴办或参与农村社区生产、生活、购物、连锁配送等经营业,鼓励投资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品消费等“多位一体”的基层便民服务综合体系建设。
8.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农业科研领域、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农产品品牌经营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繁荣。
(四)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城市建设
9.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合作,积极支持民间投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BOT等方式,参与城市道路、城市出口和港口等交通项目建设,为城市大建设增添动力。
10.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市政公用事业。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城市供水、供气、停车场、集贸市场和污水、垃圾处理、城镇园林绿化等领域,参与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11.鼓励民间投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民间投资参与棚户区改造,投资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参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参与滨湖新区、高铁新区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开发。
(五)鼓励民间投资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12.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严格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政策,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外来投资,加快培育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壮大产业规模。
13.鼓励民间投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骨干企业、传统产业,通过战略重组、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引进民间投资、外来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档次提升步伐,不断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
14.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创新体系建设。引导民间投资建设各类研发中心、创业孵化器、科技中介交易机构,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技术交易与技术咨询评估、知识产权转让中介等科技服务业,鼓励民间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村镇银行等创新金融机构,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步伐。
15.鼓励科技人员领办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现有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基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资源,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各类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我市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六)鼓励民间投资加快社会事业建设
16.鼓励民间投资投资民政福利事业。鼓励民间投资投资民政福利机构,对各类福利机构在用地保障、信贷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扶持。
17.支持民间投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弘扬大禹文化、明文化,支持民间投资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影剧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8.鼓励民间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支持民间投资举办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鼓励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前提下建设旅游设施。
三、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在获得财政支持上与其他所有制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对于民间投资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各级政府可以相应安排部分资金,以资本金注入方式参与建设,并可在一定时期内不参与收益分配。对于民间投资的农业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文化产业等项目,符合条件的,各级政府应当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的方式给予支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79-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河南省持续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就河南而言,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化体系,促进一部分农民就近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河南省在城镇化道路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有几层含义:一是相对于过去城乡分离、二元结构突出的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二是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城镇体系,注重发挥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使彼此间相互促进。三是强调建设紧凑型城市、复合型城市、低碳绿色城市及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等理念。四是相对于以往产城分离的城镇化,更强调产城互动、就业为本,强调以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承载能力来决定农民进城的规模和速度。五是强调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土地城镇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快于身份城镇化以及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等问题。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大动力。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有研究表明,城镇人口消费是农村人口的2.7~3倍,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带动有效需求增加1.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还可以有力拉动投资需求。专家分析,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2010年,河南省制定了《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河南“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力争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力争城镇人口突破5000万。现在我省城镇人口4000万人,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必将有力拉动投资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劳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制造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动力源。一是新型城镇化能够推动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产业关联由散到聚的转变,为产业、产品、组织机构加速集聚提供便利条件,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存量、增量和质量的扩大优化,最终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二是新型城镇化将派生出新的市场空间。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的引力场效应将不断吸引周边居民向城镇迁移,使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向周边地区扩散,促进整个区域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市场空间。三是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人才、技术、资本、项目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增强全社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才能构筑发展的更高平台,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有效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土地、水、能源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中国人均资源能源都相对匮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资源能源紧张是基本趋势。而河南人均资源更少,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5%,不仅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制约,还造成城镇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同时,河南城镇化水平不仅明显滞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而且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支撑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镇建设用地紧缺,资金不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劳动就业不充分等等。这都需要推动以人为本、统筹城乡、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来解决,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保证城镇化的质量。
三、因势利导。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目前,河南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要解决城镇化滞后这一制约河南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为基础,按照扩需求、创优势、解瓶颈、惠民生的要求,求真务实,科学谋划,顺势而为,多措并举,切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坚持遵循规律,求真务实为前提
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遵循规律。求真务实包含着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本涵义和内在要求。既要学习城镇化基本规律、城镇化建设管理规律、三化协调规律等,又要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更要结合河南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务实创新,摸索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具体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从河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人均资源匮乏、人均收入低的具体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灵活的方法策略,在那些具有一定城镇化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地方狠下工夫,积极推进;同时对那些尚不具备成熟条件的地方,要从提高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方面入手,分阶段分步骤地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二)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绘制城镇发展蓝图。
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是第一要件,必须坚持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突出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要立足建设中原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局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以规划为总抓手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加速提升郑州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洛阳的副中心地位,增强县域城镇化的纽带作用,积极稳妥的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制定规划时,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不仅要体现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也要体现专家学者的专业水平,还要体现城镇社区居民的价值需求。在规划落实时,坚持规划的刚性约束,提高规划调控能力;制订并推行规划核实制度、建设工程规划变更管理办法,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加强党性教育,完善党风廉政制度,提高党员干部廉政为民、服务惠民的自觉性,为规划工作的科学实践落实提供保障。
(三)强化产业支撑和产城互动,夯实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
产业是立城之本,城镇化必须有产业支撑。首先,河南要努力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实现非农稳定就业,打好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多策并举筹措资金,充实投融资平台资本金,放大融资规模,最大限度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其次,要按照“产城互动”的要求,围绕工业需求优化城镇功能,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扩张。把产业积聚区作为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载体,突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重心地位,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优先配置生产要素,扶持龙头企业,对接配套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完善集聚区道路、水、电、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公交等基础设施配套,并积极主动与城区对接,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和城区相互衔接、相互贯通、资源共享,为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完善政策配套,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第一,探索创新农村人口有序流转机制。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推动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建立统一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以“人地挂钩”政策为抓手,以强化集约节约为途径,有效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用地矛盾;建立健全城镇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土地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土地收益向农村居民倾斜。第三,创新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努力探索城镇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整合并盘活城镇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带动各种投资主体加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格局。
[关键词] 农业 种子 管理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70-01
当前环境下,我国的种业已经步入了市场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就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履行职能,发挥种子管理工作的作用,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以便更好的推动种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的增产。
一、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依法行使职责
种子管理工作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的种子管理部门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种子管理工作是一种公益事业,旨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随着种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种子管理部门依法行使权力,维护种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2.为农民安全使用种子提供保障
当前环境下,农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农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农作物朝着增收、增效的方向发展,种子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联系。而种子管理工作是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依法行使职责,对种子的生产经营、使用过程进行管理,使农民能够放心的使用优质的种子。
3.有效的促进新农村建设
将种子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将安全高产的种子放在市场中,充分发挥种子管理工作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农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设完善的种子管理队伍
种子管理队伍在种子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能够引导种子管理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应该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分调动种子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种子市场的规范,保证依法办事,保证农民合法权益。其次,种子管理部门要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水平高的优秀管理队伍,为种子市场的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对市场经营者的管理
当前环境下,种子市场实行经营许可制,市场经营者只有在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合法经营。所以,要严格制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要求,并严格审查,只有完全符合标准的市场经营者才能发放经营许可证。同时对已经取得许可证的市场经营者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实行定期审查,旨在保障种子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对于无证生产经营的情况,要及时的取缔,提高民众的监督,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
3.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种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只有优质的种子才能种出高产的农作物,因此,确保种子的质量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种子管理部门有职责对种子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谁经营谁负责的责任制度。如果种子质量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追溯问题的源头,严禁不合格的种子出现在市场上。另外要加强种子从生产到使用整个过程的管理,将种子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4.加强对种子的生产经营商的支持力度
种子作为一种商品,是农业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种子的质量与种子的生产经营企业有很密切的联系,作为种子管理部门,要及时的与种子生产经营商进行沟通,但不能干涉生产经营商的活动,管理部门要为种子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诚信经营提供保障,从而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种子。
5.加快立法,依法治种
市场经济要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运行,同时一切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合法的活动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种子管理更加有秩序,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然而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实行条例规范局限性比较大,《管理条例》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种子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快立法的速度,为种子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6.保护新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种子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会有新品种出现,要加强对新品种的保护,同时要建立详细的配套制度。作为种子管理部门,要把保护新品种放到工作日程中去,从种子的生产到经营的一系列过程,都应该严格控制,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使种子行业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种子管理是管理部门依靠法律法规对种子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它为农民使用安全放心的种子提供保证,有效的种子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保证种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种子管理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仍然需要管理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强种子管理。种子管理部门要建设完善的种子管理队伍、加强对市场经营者的管理力度、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种子的生产经营商的支持力度、保护种子新品种,而相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种子管理提供法律支持,从而使种子管理部门将种子管理落实到实处,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大军. 浅谈如何加强种子管理[J].农业科技通讯.2012,4(02):11-12.
[2]全立志. 加强当前种子管理工作的措施[J].农机服务.2012,29(02):257.
[3]许泽明,董红,李芙蓉. 对当前种子管理工作的思考[J].种子世界:工作研究.2007,5(06):6-8.
关键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策略
县域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紧密结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拉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妥善解决,以下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一是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对此,针对于龙头企业来讲,要对其制定一个可行性的实施措施,对于龙头企业的各项申请都要给与优惠,大力的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点对农产品的加工业进行培养和扩大,同时为了达到符合市场的要求,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符合市场的需求,要帮助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制定一个可行性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大力的培养和帮助农村经纪人,使农村经纪人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当地有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将其纳入县级统一管理。三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好农村耕地区域面积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调整就业结构,要将农村的劳动力尽量的转移,将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的转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或是非农产业分流,同时这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合伙经营,推广联合种植的生产模式。
2小城镇建设问题
就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甚至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现状,采取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以下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之路。也就是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且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小城镇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具体特点,并探寻乡镇企业自设经济建设优势,通过协调促进,优势互补,推进县域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若想要扎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做好建设规划相关工作,给予科学性和现实性等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全面推进小陈正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结合小城镇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为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结合市场经营模式调整资金投入力度,并充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快小城镇综合发展步伐。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快推进小城战建设步伐,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对使用制度进行优化调整,政府在准确把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
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县域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而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以下就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一是重点突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全面对外经济的技术合作,在与合作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投资商。重点开发有实力的技术企业,让这些有实力的技术企业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二是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技术的创新,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改造和提高。第一,采取使用新技术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同时还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并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将促进技术和农业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政府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尽快的研发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还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四是提高科技意识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强化科学研发建设发展的力度,并创建完善的专家顾问体系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的参与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分配,尽量的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
结束语
县域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县域农业经济也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形势。为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应当结合新时期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并积极采取可行的措施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阳.关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9):6.
[2]李珂,罗顺.根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6.
1长春市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农业休闲旅游的概念
对于农业休闲旅游的认识主要还是从农业和旅游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认为休闲旅游农业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实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1]
12长春市农业休闲旅游现状
目前,长春市拥有各类乡村旅游点700余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和档次的200余家,其中有65家被吉林省旅游局评为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8家被评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2015年,长春市乡村旅游点接待总人数54955万人,同比增长3123%;营业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3371%;从业人员219万人,同比增长2579%,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长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现存模式
21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所具有的资源特点
净月区的农业休闲旅游为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冬季以“滑雪”“温泉养生”为主,夏秋以“采摘”“室外烧烤”为主。很好地将净月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与农业资源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旅游文化,进而实现长春市农业旅游稳步发展。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及人造景观,通过政府的开发与扶持,培养出多家以休闲农业旅游为主营项目的企业。
22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
221个体农庄模式的休闲农业旅游
代表企业:岳家村葡萄园与农夫菜园
个体农庄模式是相对入门门槛最低的,任何可以实现农业经营的个体户都具有实现个体农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的基础。农户可以对自身已有的农业经营体系进行升级,将养殖业、种植业融入其中,进行升级改造,成为个体农庄。个体农庄的发展,对周围闲散劳动力具有吸纳性,从而提高本地区的就业率,吸引来客消费,以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222个体农庄模式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御龙温泉度假村
公司制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和个体农庄式休闲农业旅游相比,具有较多优越性。公司制的休闲农业经营起点高,发展快,有企业的合理规划与专业人员指导,可以使开发规模迅速壮大,容易使乡村旅游走上开发迅速、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223企业+农户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荣发集团休闲农业旅游区
在“企业+农户”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农户为协助经营者,该种经营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企业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村民自身素质。
224政府+企业+农户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新立城水库景区
该模式是对“企业+农户”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升华,乡村旅游生财之源是公共资源,应是农民共同的公共资源,所以在企业与农户共同开发之下,政府进行合理的介入,协调二者关系,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帮助企业与农户进行沟通,利于克服企业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和谐开发,合理开发。
225政府+企业+旅游协会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贾家店猛犸象化石出土遗址
在该模式下,可以发挥出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做出合理规划,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艺术形式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工作,并负责维护自身传统民俗,协调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旅游协会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3当前休闲旅游模式的社会效益与发展方向
31农业休闲旅游为社会带来的效益
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促进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活跃了农村经济。同时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部分青壮年为休闲农庄工作,从事种植,养殖;妇女由从事农业劳动改为从事服务业进而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建设和维护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劳动力完成的,并且土地在企业和农民手中的流转,大多数是以租赁形式完成的,农民可以收获租金并且在企业中获得就业机会而实现增收。最后,开发休闲农业产业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素质改善当地民风。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的农民才能进入休闲农庄工作,培训过后农民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礼容、礼仪、礼貌等文明习惯。他们在休闲农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能够和外界有效沟通,启迪了思想,为今后的致富做好强有力的铺垫。
32当前农业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方向
当前采用个体农庄模式与企业制模式的休闲农业经营者都应该向“企业+农户+政府”模式进行贴合。采用个体农庄模式,仅适用于小规模休闲农业经营,不利于形成规模化体制,不利于扩大经营,易遭受到同行业其他经营者所经营企业的冲击,并且大多数个?w农庄不具有良好的发展规划与稳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单纯企业制的发展模式易产生公司与农户间的矛盾。因为乡村旅游经营资本是乡村的公共资源,例如美丽的风景,良好的自然环境。但在使用这种本来应该属于当地农户的公共资源中最大受益的却是旅游开发公司。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由公共资源开发所带来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比如更多的生活垃圾无法有效处理,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游客导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资源与利益之间的严重失衡,极易引起农民的不满。
综合以上两点,为使净月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健康发展,所应该采取的应是“企业+农户+政府”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由政府在该合作中扮演监督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就可避免上述单纯使用个体农庄模式或公司制的弊端产生。从而使休闲农业经营获得良好的发展规划,在经营规模的扩大上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的出面也可调和农户与企业之间因为利益分配方式而产生的矛盾。
4结论
农业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从不同的需求来看,的确存有多种开发模式,每种模式都需要与开发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结合进而选择。就净月区的农业休闲旅游而言,结合当前已有的旅游模式与未来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应采取企业主导,农户配合,政府支持的开发模式,即“企业+农户+政府”的休闲旅游开发模式。
土壤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壤生态的保护也因此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为了唤起人们对土壤的关注,联合国宣布2015年为国际土壤年,这也是第一个国际土壤年,显示出全世界对土壤问题的重视。 为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们倡议全社会都来关注土壤改良问题,倡导土壤改良新理念,动员各方力量开展健康土壤科普宣传工作。
为了更好的呵护我们脚下的土地;为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国家大计我们倡议成立中国土壤修复研究院。
中国土壤修复研究院的宗旨:
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
中国土壤修复研究院的业务范围:
1、建立中国土壤修复研究院门户网站;
2、定期中国土壤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行业资讯;
3、接受全国各部门委托对特定土壤分析研究;
4、接受全国各部门委托对特定土壤提出科学可行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 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对工程项目内的土壤、种植结构、水质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勘察,主要是依赖以往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至于很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节水灌溉工程内的种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还是以春种玉米秋种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高效农业,即使有,覆盖面积也比较少,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了整个灌溉区的经济收入。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 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 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 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 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 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3 结语
总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有利于节约有效的水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征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9).
[2] 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3] 谢崇宝.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之哲学思考[J].中国水利,2012(09).
关键词:西部农业 产业化 探索
一、现阶段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也加快了对外发展的步伐,但是在西部地区农业对外出口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技术贸易壁垒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化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西部农业自身具有周期长、地域范围广、风险大等特点,这不仅阻碍了管理部门对千千万万农户的管理,也阻碍了农民的信贷工作和外来投资的力度,结果从整体上导致了一些政策不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二)农产品流通方式单一
对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来说,距离远、交通不便、储藏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等原因都导致了西部地区农业产品的流通不顺畅,另外,运输方式和运输体系的单一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的原因,例如陕西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以零售为主,批发为辅,这就导致其发散性和辅射性的能力弱,不能带动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单一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就致使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无法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西部地区的农业化进程虽然在大幅提高,但比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研发性不高、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等原因都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现象,另外,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由于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使新产品的数量少、科技水平不高,因此,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占有量小,竞争力不强,无法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另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在另一方面表现在信息闭塞,由于西部地区信息交流不如中部和东部地区交流得顺畅,这就导致很多产品在销售和生产等环节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甚至互相分离,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提高政府的推动力度
第一,对农业地位的重视,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应该把农业和工业、手工业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第二,系统地把握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计划,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切入点,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加强对西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技术支持
现如今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雄厚的技术手段是促进我国农业产品逐渐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保证,尤其对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除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外,更要加大力度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使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并从单一性的技术支持转为综合性技术支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扩展,先加大力度提高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含量,然后再让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带动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同时,要注意对技术人员的使用,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加强对西部农业工作中机械设备的添置,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费用和资料费用等也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不足是制约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西部农业产业化经济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对外来投资者和信贷行业没有过多的吸引力,因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西部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特点,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为大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降低标准,积极为小型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另外,也要为农产品建立专项基金,促进农业投资朝着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
结束语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省区的农业发展也在积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身的特色优势、加强产业化进程,只有不断加强政府在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并结合西部各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自身特点,打造出一条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促进西部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省印,杜军志,常宗堂,袁万良,司立征,张会梅. 陕西早春甜瓜产业化发展研究与推广态势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7)
[2] 朱海霞,张雪阳. 特色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以陕西关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3] 安成立,张俊杰,丁选户,李酶. 关中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6)
[4] 张俊杰,张正新. 陕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
[5] 彭春凝. 论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促进机制[J].天中学刊,2005,20(6)
在全市上下深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市政协召开四届七次常委会议,对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协商,这为我们政协委员及时了解掌握全市工作动态,更好地建言咨政、履职尽责搭建了良好平台,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刚才听了市政府对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总体感觉到,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态势,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牢牢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心谋划和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实事好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是坚决的,对形势的研判是准确的,确定的工作思路是符合实际的,采取的工作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破解全市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是在研判形势中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当前全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增长动力偏弱等短板问题,集中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对策建议,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建言献策。二是在服务大局中助推发展。紧紧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大对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关注力度,通过提案办理、社情民意信息等途径,促使有关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在履行职能中主动担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主动加强对外交流,在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做工作,在促进经济交流、深化互利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多办实事,在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方面多出主意,为促进经济增长、助推小康建设提业支撑。
下面,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就如何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的收获,我谈三点建议,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省市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扶持力度,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展顺利。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力度。近年来,全市坚持扩量提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引进建办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探出了新路子,但发展模式不够先进、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和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在科技推广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发展力度。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稳定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小微企业由于信用评价、担保体系不健全,加上其自身实力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原因,企业融资困难,发展举步为艰,建议市上在全面落实国家、省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同时,由市财政每年直接为中小企业注入一定额度的发展专项资金,一方面用于补贴小微企业贷款利息,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用于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