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专业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校内评估体系;校内评估指标
引言
随着家居、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当下设计人才甚为缺乏,因此加大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高职毕业后就会就业在岗位的一线,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作者要求越来越多,所以提高高职院校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对设计艺术类学生的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关于校内的体系及明确的指标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都在迅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装修、装饰的盛行发展下,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在不断的增加。于是,各个学校都开设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在短短的几年里,艺术设计类的扩招,规模迅速壮大。数据显示,艺术设计类的招生的已经达到了全国的招生的前五位。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在很多高职学校里艺术设计类专业都会存着很多突出问题,例如:缺乏先进的设备、缺少学科教学的经验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是对知识、创新、实践技能的重视,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它与其他的专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高职教育里,有着自己所带的特殊技能。艺术设计专业现在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主体,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个性豪放、崇尚自由。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招收艺术生的时候,只强调艺术特长,而忽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所以在很多艺术生在学习阶段只重视了艺术的专业知识从而忽视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因此这类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脱离了文化教育。首先艺术设计的掌握是离不开文化素养的。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内专业的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高等教育学府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本科院校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而高职院校主要针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类的校内评估的设计中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高职学校的艺术设计类教学特点有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等特点。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
高校校内的艺术设计课评估体系的构建体现出时代背景下的改革教育,要根据《若干意见》中的内容来进行的教学评估,从而保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深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能够符合当下的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另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的评估体系是汲取了国外先进的经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结合来制定的评估体系。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内专业评估指标的确定
(一)以“突出合格,引领卓越”为评价指标定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通常的评价中有量个标准,一是突出合格,二是引导卓越。所谓突出合格是指学生以从事本职工作为基础,来满足基本的技术应用;所谓引领卓越是指学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工作的扩展延伸,在工作上有创新性的研究。以突出合格和引领卓越的评价指标是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有效衔接。
(二)以“清晰测量,综合评价”为指标体系的要求
为了让评估效果以清晰的方式可见,需要有针对性的为高职院校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有效的建议,主要的评估方式是量化的形式来进行评价的,从而使数据整合出结果。在评估的过程中,以专家或是专门负责人来进行评教,由此来保障结果的客观性。
(三)以网络评价为评估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实行艺术设计专业的校绕拦捞逑导爸副甑娜范ㄖ饕是为了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会进入工作的岗位中,因此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达到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标准,才能立足于社会。在当今互联网盛行的时代,进行网络评价是评价指标确定的新亮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内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是具有时代性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一批有一批的一线人才,因时代的要求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大不相同。在高职院校中,专业的评估体系与标准还是需要完善的,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提升领域的专业性、了解社会的发展这三方面来进行的修整,来进行校内评估体系及指标的确定。
【参考文献】
[1]张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2:122-124
[2]吴丹.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确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253-254
[3]张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01:16-18
关键词: 空乘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精神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空乘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满足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非艺术院校开始设立“空乘”这一艺术类专业。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由此“空乘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做”成为不少综合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共同话题,特别是由于该专业将来所面临的职业选择的特殊性,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是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一个重点。
一、空乘专业的特点
(一)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校专业划分,空乘专业大都被划归为艺术类专业,虽然学生的培养过程可能被放在非艺术院系,但其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上与非艺术专业有很大区别。这样的现状,决定了空乘专业要求的不仅是较扎实的文化课知识水平,更要求相应专业方面的艺术素质和素养。近年来开办空乘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报考空乘专业的考生人数也呈明显上升态势,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空乘人员的需求量大增,二是艺术类专业高考录取时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因此,部分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把报考空乘专业当成进入高校的“捷径”。尤其对综合类高校的空乘专业,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因此,薄弱的文化课基础、没有什么根基的专业技能,对于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必然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
(二)空乘专业虽然被划分为艺术类专业,但与其他的艺术类专业相比较,其“专业性”又并不是很突出。空乘专业并不是要培养在艺术表演、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及艺术研究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人们对这一职业的传统认知模式下培养综合素质更为突出的“精英型”服务人才,所以说它在培养目标上有其特殊性。
(三)空乘专业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与普通专业有着较大区别。虽然说空乘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与其他专业有着一致性,但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学方法上却有着“个性化”的特征。因此,综合性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尊重这种个性化特点,制定出合适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由于空乘专业学生的自身优势,加上所学内容大都具有较强实用性及现实转化力,空乘专业的学生很多在毕业前就以礼仪、模特等不同角色与社会和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一定的价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学生产生了盲目自大、忽视集体力量等不良思想,为学校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与其他普通类专业相比空乘专业的成本高投入大。这直接体现在空乘专业的学生受教育的成本方面。相对高昂的学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大都拥有比较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而较好的家境除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条件发展自己的艺术特质外,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等方面有很大欠缺。
二、空乘专业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专业的大学生相比,空乘专业的大学生在个性化、风格化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也是其他艺术类专业区别于普通专业的显著特点。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空乘专业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普遍强于集体主义观念。以个人的看法、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空乘专业学生中非常普遍,空乘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空乘专业的许多学生对于与自己无关的校内外、国内外时事漠不关心,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一部分学生在对道德的认同与实践上存在一些问题,其道德水准、纪律素养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个人主义强于集体观念。和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生一样,空乘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个人在其专业内及相关领域的突出能力,而不太注重团结合作,也很少会产生对他人的认同感,对制度和管理易产生反感情绪。强烈的追求个人表现,导致很多学生在校内集体活动中大都比较冷漠,只是追求一鸣惊人的个人理想。
(三)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空乘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在知识面、思想深度、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与普通专业学生差距较大。空乘专业的学生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具有较浓厚的专业情节,因此他们往往会重视专业技能水平的学习与提高,而相对轻视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以外的其他学习没有太多的关注,这就势必导致空乘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
(四)自我认知不足。空乘专业学生更易于将自己封闭在专业内的小圈子里,而对外界的情况容易忽略,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的情状。多数空乘专业的学生对自己评价偏高,尤其是在非艺术院校的空乘专业的学生更易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很难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就是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承受挫折失败的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很容易失去目标放弃努力。
三、空乘专业面临的职业特点
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一般比较明确,绝大部分学生的职业定位是民航空中(地面)服务人员,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铁乘务员也是空乘专业就业领域的一大选择,由于空乘专业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一些对服务接待要求较高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是该专业实现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总之,空乘专业将来的职业选择还是以服务业为主,而该行业在职业素养的要求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空乘。(服务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在相对封闭的特殊工作环境中,日复一日重复繁重的程式化的工作时,还要一如既往地做到主动热情、细致周到、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对每一个从业者来讲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二)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在激烈的服务业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就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不能用规则来保持的,这就要求每个从业者真正做到将服务意识变成自己的一种思想。
(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热情开朗的性格。空乘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一方面要随时与旅客(顾客)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面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刁难,没有较好的沟通技巧、没有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
(四)有学习精神。不管将来作为一名空中乘务员还是从事其他服务业,其工作内容不仅仅是端茶倒水,而是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比如:我们的航班今天是从北京飞往广州,那么空乘人员首先要掌握北京和广州的城市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航线都飞越了哪省市、河流、山脉及名胜古迹等。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及使用,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及服务技巧等。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空乘人员(服务人员),仅凭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工作中保持学习精神,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五)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一个群体不能形成团队,就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统一的意志与统一的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战斗力。空乘专业所面临的职业同样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只有大家具有共同的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且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应,才能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得多的团队绩效。这一点对于作为艺术类的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讲尤其重要。
针对以上职业特点,我们在从事空乘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所创新,即: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成人”,更要能帮助学生“成才。”将学生未来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前贯彻到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帮助学生缩短就业之初的适应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储备更多的正能量,这必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校工科教学中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特别是在金工实习这一环节,从普通的铸、锻、焊到车、钳、刨、铣等机械加工工艺学生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技能训练。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又增加了数字加工设备的操作训练,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和电加工设备的技能训练。
相比之下,设置在工科院校的管理和艺术类学生,却很少有接触现代加工设备的机会。其课程设置偏重于纯管理或纯艺术,虽然这些专业也有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相对于企业管理和艺术设计等专业与现代工业的密切联系,仅限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还远远不够。
几年来,我校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率先进行了金工实习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把金工实习扩大至管理类、服装设计类等非传统工科类专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在校学生,以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一、熟悉现代制造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高等工科院校,其所有的专业设置都面向上海市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在内的管理专业,以及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和广告装潢在内的艺术专业的学生需求旺盛。但其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基础上的,没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就很难催生出生机勃勃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以及掌握现代化技术的人员。那么,服务者就必须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很难想像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如果对本企业的装备性能和本行业发展状况不甚了解情况会怎样。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就管理而管理,就艺术而艺术,忽视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利于“通才”的培养。
其二,设置在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与美术专业有着明显的差异。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美术大师,而是各行各业的艺术设计师。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广告装潢、会展布置、服装设计和包装设计等。这些领域无不将现代工业与艺术融为一体,它们的设计手段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使用现代化制造技术,甚至是传统的加工手段来进行设计、制作。而脱离现代制造业的实践,不熟悉现代数控加工手段,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就很难离开手中的笔,只能进行平面艺术设计。三维造型只能是头脑中的想像,很难展现在现实中。
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人才素质与现代技术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种种弊端,如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普遍缺乏独立思维能力,适应性和创造能力差。为了改变这种人才培养的缺陷,必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实践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突出“创新”,即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才智、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开发其创造的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造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多样化的,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等。要改变统一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上海市成立了多个创意中心,汇集了众多的创意人才。根据市政府的规划,若干年后上海将成为世界级的创意中心之一。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意人才将是市场的紧缺人才,因此当前正是艺术设计类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关键阶段。创意就是创新。创意设计的是艺术品,但它又是由现代加工手段制造的工业品;创意加工的产品是工业品,但它又是艺术与创新思维的结晶。
在数年前,我校就对艺术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展了金工实习。内容主要有:传统制造业的基本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的基本知识及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等。实习的时间为两周。通过两周的金工实习,学生反应热烈,有的学生表示:原来机械加工的手段有这么多,并非原来想像中的机械加工都是苦、脏、累。经过金工实习,了解了机械零件的基本加工过程和生产链的基本运作环节。
实践证明:在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展金工实习并非只是让学生熟悉制造业的生产环境,而是这些专业自身的需要,是市场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合理制订实纲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
金工实习作为工科类学生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自有一套严格的运行规律,包括:实纲的制定、实习内容的安排、实习时间的长短和实习成绩的考核等。根据工科专业学科侧重点的不同,在二五年的培养计划中,将金工实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强化了传统制造技术和现代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训练;近机械类专业则侧重于现代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训练,了解传统制造技术的基本工艺方法;管理类、艺术类专业的实习内容必须根据各自专业的要求,有选择地安排实习内容。
1.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内容
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企业和事业的经营管理、项目策划等。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生产成本的控制等现代工业的运行概况。针对管理类专业的这些特点,在安排金工实习时,注重培养“通才”。
所谓培养“通才”,就是在实习内容的编排上主要考虑的是让学生领略制造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各工序的主要特点。而不是要求学生成为在某一工种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的“专才”。
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先从典型机械零件的毛坯成形开始,再到粗加工、精加工、数字化设备加工和电加工等。具体内容是毛坯成形工序:铸造、锻压和焊接等工种;粗加工工序:车工、钳工、刨工等工种;精加工部分包括数字化设备加工:磨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等工种;电加工部分:电火花成形和电火花线切割等工种。在时间上,根据各工种的难易程度一般每个工种安排一至二天,因车工工种属于机加工的基础工种及它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可安排三天左右的时间。
形似生产流水线式的实习安排,使学生熟悉了通用型机械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了解了这些典型机械加工设备的性能。这对于以后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甚至是从事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提前进入“角色”,也可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助推作用。
2.艺术类专业的实习内容
艺术设计是将创意与现代加工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科,包括了包装设计、广告装潢等领域。培养的学生除了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了本专业应具有的绘画、摄影能力等,也应有驾驭现代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甚至传统钳工的操作能力。在安排金工实习时,注重培养本专业的“专才”,即在某一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种练就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鉴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侧重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种,如考虑到金属艺术作品的制作,加大了钳工技能的训练;考虑到三维艺术作品的设计、制作,加大了计算机三维造型和数控加工技能的训练;同时增加了数控雕刻机、广告制作机的操作技能训练。在强化相关技能训练的同时,适当弱化普通机床的操作技能训练,以保证时间完成重点工种技能的训练。
管理类、艺术类专业金工实习的内容安排如表1。
三、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在管理类、艺术类专业推广金工实习是深化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还有待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经过在管理类等专业的初步尝试,发现在现行的培养计划运行下还存在几点不足:
(1)金工实习所涉及到的工种较多,而且各项目之间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仅靠两周的时间完成,使实习的深度显得不够;
(2)管理类、艺术类专业的实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目前实习所使用的实习设备及主要的实习内容主要是为了适应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对管理类、艺术类专业,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实习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目前实习的带教师资基本上是为机械类专业实习配备的,缺乏管理类、艺术类专业的知识。在带教这类专业实习时很难把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起来,难以适应专业教学大纲的需要。
为了切实发挥金工实习在培养管理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应有作用,应该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实纲,避免一刀切。其一,在管理类、艺术类专业本身还存在专业方向的区别,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时间上可以有所区分,在实习项目上有不同的着力点。
其二,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应用型高校更是体现其特色的一个标志。搞好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是关键。随着市场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旺盛,高校中管理类、艺术类学生的数量已经在整个学生人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实践教学师资却基本上属于工程类专业,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实习指导时,往往从工程类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在指导教师中开展专业培训或专业进修,提高指导人员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必须加大专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对于设计类专业,在不断发展中的已经形成新的模式,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认识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优质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论是感官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活跃和敏感,尤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关注度都要比其他专业学生高。所以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喜欢自由。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学习中更偏爱实践类专业课程,对于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通过实践课程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学生自已的优势和特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学术钻研精神。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点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析,其主要由三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一专业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在学习中会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有规范制图方面的知识,尺度化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等。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术和设计水平,还需要具备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综合几方面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并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根据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创意新颖、准确,表达清晰等。最后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只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是由工艺美术演变而来,艺术设计专业的成立能够更加直接的反应出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特点,其中既蕴含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同时也包含现代设计的内涵。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包含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动漫设计等多方面专业划分,在这些专业中,绘画基础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绘画基础教学又分为素描、色彩等几个方面,基础绘画教学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表现上更加注重调色和具象。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绘画教学模式为主,比如说仿苏模式,在绘画基础教学始终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重模仿轻创意的现象,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当前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实际训练方法比较单一,并且与当前专业教学存在严重偏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功上,没有将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绘画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其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画家培养和设计师培养,这就是纯艺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在学生进入校园以后大部分学生对绘画基础课程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教学前所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样,单纯的将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归为一类,因此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失去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绘画基础教学中过于重视绘画技巧教学,教师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科学的将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导致绘画基础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训练目标,高职院校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创作设计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并且还有教师认为电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绘画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段,可以适当对绘画基础教学进行削减。这一认识存在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会产生一定绘画造型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问题主要是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其次是绘画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性单一,教学价值不高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后期专业技术的应用,所以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和人才定位相联系。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目的始终沿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基础课程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因素。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单一性,削弱了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无法发挥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职业教学的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积累知识基础和前提,教学内容的质量影响学生后期对技术的应用。当前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并无二致,基本以简单素描和传统景物绘画为主,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修养,但是并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W生的发展。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而无法满足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
(三)教学形式存在滞后性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基础教学中存在滞后性,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以铅笔手绘为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电脑绘画教学软件,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和绘画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培训学校在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落后,没有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成长。教学形式的滞后性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四)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际运用,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比较少,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院校教学不仅是育人还有对人才技术的培养,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学特点,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课程不断缩短。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降低了教学的实用价值,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缺乏对技术的应用培养,无法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要求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传统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不利于专业的发展,所以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必然选择。其次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过于注重专业性,从而束缚专业的开展和教学的进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教材编写,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是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入到教学的本质中,抓住教材的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满足职业教育理念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专业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绘画基础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技术充分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计,加深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景物描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元素作为绘画参考物,从而强化教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以纸和笔作为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利于教学和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改革进程中,加强对教学手段的创新,综合利用新型科技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手段改革措施其一,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在以技术为主的今天,纸笔教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依靠纸笔进行教学,所以必须注重社会发展需求,有计划的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其二,运用现代化的绘画软件进行教学,科技时代,各个行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定的软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加入基本的工程应用软甲进行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必须加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绘画基础课程对专业的影响以及作用。
(四)教学保障的改革
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合作,在教学中综合融入产业发展、学校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内容,实现综合化教学。教学保障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市场的了解,将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与教学相挂钩,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中对绘画能力的要求,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的企业这一场地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最为紧缺的就是实践教学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实现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价值合实用意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骨干专家进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的讲述企业内部的文化和当前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对专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为以后的发展做好的准备。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渠道,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
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于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美以及捕捉美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创新。所以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一定重视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立足于学科特点进行改革要求脚踏实地,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形象思维,拓宽学生的艺术创作思路。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是主要目标。在进行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体现教学的人性化。教师不仅加强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而且在教学中制定适合的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绘画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
(三)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原则
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习,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了解企业需求,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设计产业层出不穷,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良好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开阔性思维。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对整个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切实解这些问题,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晨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02):117-119.
[2]月君.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教学改革摭议[J].艺术教育,2016(03):223-224.
[3]徐芬.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OL].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t major has not been able to form arti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greatly restrict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arts. Therefore, we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course teaching, build modular course system,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major professionals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专业;模块化课程;职业技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rt major;modular courses;vocational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56-02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艺术类专业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壮大和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比较缓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比较缓慢,除了有教育体制和教师素质的因素之外,教学内容不适合目前职业教育要求,教学评价机制落后,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没能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这极大地制约了艺术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当前,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自身特点,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构建恰当的教学评价体制,是高等职业院校亟需也是最有可能尽快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具有技术性、创造性、审美性、情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作用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技术性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艺术专业自身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高等职业院校一个显著的办学特点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对特定技术的掌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从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高职的艺术专业还是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其课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实际操作(或展示)过程所体现出来实践特性,任何艺术技法(技能)类的课程都是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和展示的。
艺术教学的创造特性是贯穿于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全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艺术最为生动的活力就在创造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艺术专业的活力在创造过程中得以积极体现。无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技能的训练,创造总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使得其教育过程中的个体体验特征变得重要和敏感,个人知识结构与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个体的差异化存在也使选择变得多元并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极为重要的方面,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不断丰富并持续得到提升的过程,审美的个体化特征使得教学评价必须正视差异的存在并积极参与到审美能力的建构中来。
情感是艺术创造活动的生命,情感特性是艺术的基本品质,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正视情感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学习者建立健康向上的情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责任。
2 基于职业技能要求的模块化课程
2.1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特定职业需要来确定课程,并且是根据特定的社会职业群来设置专业,因此其课程也是根据特定某一类社会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要求而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学习者必须要把课程知识转化为具体针对某一特定社会职业岗位的技能素质,高职院校的实践类课程教学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艺术专业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性,艺术技能实践几乎贯穿各课程的全部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职业素质的专门性、面向职业能力的技能性和面向工作结构的实践性。这些实际要求和以学科为本位的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寻求一种新的课程体系。
2.2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各艺术类型的技能(技艺)、观念等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分别形成自身的相对独立的形式。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与技能构成也就相应的具有群组化、模块化的特点。而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技能性和专门性的特征。
根据职业特点设置课程,需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紧扣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不必也绝不可能求全求多,应需要根据社会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逐层分解,一直分解到最小的单元,根据各单元的共同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然后依据社会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技能模块,根据本专业的岗位(群)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
2.3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实现 针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模块化教学,根据不同的知识或技能模块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管理活动模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教学,需要教学的组织(或实施)者对某一(或某类)课程模块具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充分理解课程模块在学生素质养成中的独特和重要作用,从引导学习者能力养成方面,而不是学科知识传授的角度进行教学。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建设切实可行的相应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教学管理和评价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及信息反馈,及时把采集到的有效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并将结果及时导入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来。
3 模块化课程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3.1 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必需关注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培养 把关注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对学习者未来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模块课程体系与“三段式”课程模式不同,但不相悖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个培养的周期内,将高技能人才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复合的技能形成过程进行培养。模块化课程的模块的划分也必须具有层次性,能更灵活地给学生提供具有梯度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3.3 模块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应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系统,课程体系也不例外,也要在运行过程中及时充分地采集、分析和吸取反馈的有效信息,通过不断改进来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9-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为社会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变大。高等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生需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设计专业的最新流行趋势,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工作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最新的趋势,提高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
二、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
首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应该在不同年级中安排不同的课时,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实施实践教学。根据环境艺术教学课程的特点,学校需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分配,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同时安排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其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需要在专业的实践基地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建立独特的实践基地。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明确城市的文化、历史等特点,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场所,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方式不同,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实践教学的特点,掌握专业的流行和就业趋势。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在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了解当前的工作特点,不能够脱离实际来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可以要求业内知名人士到学校讲座,将最新的行业趋势带给学生。
2.增加实践项目的安排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安排其他的实践项目,包括社会调研、设计比赛、项目实践以及实习等等。首先,社会调研。社会调研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主动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包括行业分类和市场需求调查两种。学生在执行行业分类调查时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环境艺术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收集一定的素材,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能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趋势等,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方向,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设计比赛。设计比赛是一种特殊的锻炼设计能力的方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加设计比赛,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比赛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学校的学生的能力,明白当下设计专业的趋势。然后,项目实践。学生参加单位的项目实践,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和协调能力。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加项目实践,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企业实践基地中完成项目实践。最后,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专业实习。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或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了解专业的工作特点,工艺制作流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校需要加强与当地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管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为企业提供新颖的设计作品,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工作人员。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需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计划,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收集资料,做好实践笔记,记录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设计优秀的作品。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制定合理的比例,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最终的作品设计来完成最终的成绩考核。
2.完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式
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应该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督促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学校应该将教师在实践基地中的实践成果纳入到考核评价中,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开展实践工作。
3.加强与实践基地的交流
学校应该派专门的负责人员与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负责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状况,让工作人员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尽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教育;中国农林类高等教育
近15年间,中国设计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目前已有千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目前,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达239所,且绝大多数为综合类院校或理工类院校。目前,全国41所农林类院校中2/3以上已设立设计专业。由于农林类大学往往行业特色鲜明,几乎所有学科、专业最初都脱胎于农业或涉农专业,设计专业面临规模小、易处于边缘化等问题。农林类院校所招收的设计专业学生多数为非艺术类考生,艺术素质普遍较薄弱,视觉表达能力较差。如对学生开展的艺术教育方法不当,不仅效果不佳,还容易使学生失去专业兴趣,影响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
一、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的现状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专业,机械工程和艺术学被作为专业的两大主干学科,呈现了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中国高等院校的工业(产品)设计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一直呈现“工学”与“艺术学”的双轨式发展。尽管业内已有普遍共识,认为设计中工程与艺术发挥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赋予普通的人造之物以“艺术化的情感外衣”是工业设计有别于工程设计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学科平台、招生方式、师资来源以及所面向设计对象等诸多差异,各院校的实际培养方案中,工程素养与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难以真正平衡,通常呈现艺术院校重艺术素养、理工类院校重工程素质的情况。而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非艺术类院校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如何调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在相对有限的学时内快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美学修养及视觉表达能力,是专业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一)中国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情况
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是为大农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主要以农学和涉农类专业为优势,设计专业往往依托学校某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创建。2014年,我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共41所,其中近2/3已开设设计类专业,且所开设计类专业分布学院差异较大,多数分布在机械、机电、林学、建筑、景观和家具等传统工科院系内,也有少数独立的艺术、设计学院(系)。在开设的专业类型中,分布最广的是与植物种植关联紧密的园林、环境设计以及家具设计。此外,共有19所院校开设了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可见,农林类院校设置设计专业已较为普遍。从办学情况上看,农林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多数开办在2000年后,普遍规模较小,师资、软硬件条件还不够成熟。基于办学现实条件,多数农林类院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将面向大农业、特色化办学作为其发展方向,常以家具设计、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装备外观设计为主攻方向。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农林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理工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大致趋同,只是普遍会根据其依托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设置特色课程,或在基础专业课程中加入特色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农业相关学科、领域中,通过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参与到现代农林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
(二)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使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情况,既面临与其他理工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并且又因其更加鲜明的行业特色,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农林类院校整体环境艺术氛围较差。由于行业特色鲜明,学校整体的艺术素质教育较为欠缺,不仅与艺术院校差距较大,与其他综合类大学相比,整体人文环境也有不足。第二,农林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招收普通理工类考生,在入校前大多无美术基础,甚至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艺术类通识教育,艺术素质普遍偏差。进入大学后面对素描、效果图表达、造型基础等艺术类基础课,不少学生感觉困难,甚至产生自卑情绪,对专业学习丧失兴趣。在笔者所任教的院校中,每年约有5%的学生申请转出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原因就是无法适应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即便许多对设计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提出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方式与以往基于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的学习方式差异较大,学习效果不佳。第三,与艺术类院校或设有独立设计学院的院校相比,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课程比重偏低,主要开设艺术史论、美学等艺术理论课程,以及素描、色彩、效果图表达(或设计草绘)、造型基础(或三大构成)、装饰设计等艺术实践课程。同时,按照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还开设数学、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语言等相当比重的科学、工程类课程。对学生而言,相对薄弱的艺术基础和有限的艺术类教学时间,增大了提高艺术素养和掌握艺术表达技法的难度。同时,学习难度较大的理工类课程,更容易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缺乏自主地开展专业实践和设计创新活动的动力。因此,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如何基于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利用相对不足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使其掌握必要的表达技能,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二、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应面向创新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艺术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艺术或被视为“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或“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或“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因此艺术专业除了对学生的创作技能的训练,更多强调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表达。而对工业设计专业而言,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开设艺术类课程主要承担两大作用:第一,整体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为更好完成设计“形式赋予”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第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设计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面向创新设计的艺术教学模式。首先,将整体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作为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设计创新依赖于设计师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秀的审美鉴赏力,只有设计师具有相应的艺术素养,才可能以艺术化的手段创造更加宜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第二,适应学生特点,改革传统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强调艺术的情感宣泄或意味表达,而是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特征,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为设计思维的视觉呈现奠定基础。教师可在部分课程中加入创意设计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想象,学习从形象——意象——形象的思维过程和将抽象概念转换为可视形象的方法与技巧。第三,针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学时相对偏少的问题,艺术教育应作为专业教学与训练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组建设计工作室是一种促进学生拓展专业学习时间和内容的有效组织手段。农林类院校往往教学制度管理严格,难以像艺术院校那样完全以工作室制度替代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但可作为一种补充。各年级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由专业教师负责的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工作室自主学习,参加学科竞赛或项目实践,在无形中使其专业学习时间成倍增加,专业学习内容得到极大拓展。
(二)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应体现专业特色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强烈综合性、交叉性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热点、产业结构和布局密切关联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专业教育必须不断根据外界社会的需求调整更新,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2015年10月,在第29届国际工业设计年会上,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并重新定义“工业设计”,标志工业设计终将走向“大设计”,未来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因此,设计教育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赋予学生创新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根据院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促进学生将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综合发展,为学生顺利进入某一或多个领域发展奠定基础。农林类院校的设计专业,作为非农类专业,一般难以成为学校主导(优势)专业,但却具有更多平台优势,易于与农业相关学科、领域形成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农林类院校要想办好工业设计专业,必须在适应学校特点的基础上,依托优势的农业和涉农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培养设计人才。因此,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也应体现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加入特色化的内容,如在素描、效果图表达、造型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中,部分选择农业装备作为主题。通过对不同造型风格的产品临摹与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索造型规律和形式美的塑造方式,同时也为今后的特色设计课程奠定基础。在设计实践课程中,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选用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实际课题,如农产品的包装和视觉形象设计、农业装备的造型设计或概念设计等。实际的项目能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设计背景和约束条件,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整体上提升其专业素质,其中也包含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等艺术素质。
(三)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农林类一流研究型大学,其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2002年,是学校最年轻的专业之一。如前文所述,作为一所行业特色显著的研究型理工类大学,办好工业设计专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对在艺术领域近乎零基础的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便是一大难题。近5年来,基于学校特色及本专业自身特点和资源条件,在艺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特点改进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素描、效果图、造型基础等实践课程中,从训练题材到训练方法都做出适当调整,降低绘画难度。以几何形态、机械形态和产品形态的结构素描、草图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理解对象,了解点、线、面、体的造型规律,从而与后续的计算机建模、产品形态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形成衔接。
2.组建设计工作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和资源,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设计工作室。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兴趣,在课余选择设计工作室,并组织开展讲座、展览、竞赛、项目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水平。3.专业特色建设渗透全部专业课程中国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依托工学院优势的农业工程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创建,将农业装备的创新设计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特色。在此基础上,各类专业课程和设计实践中普遍设置相关环节和内容。通过这一举措,近5年来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完成了50多项新型农业装备的外观设计项目,并凭借农业装备的创新设计获得中国设计红星奖、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东方红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设计奖项共30余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的工业(产品)设计专业面对学校行业特色鲜明、艺术氛围薄弱的大环境,要办好工业设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学修养。基于现实情况,中国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应主动改革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使艺术教育直接面向创新设计,体现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各项资源条件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掌握必要的艺术创作技能,以适应未来创新设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D].浙江大学,2006.[2]钟莉.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大学,2005.
[3]高喜银,苏珂.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6).
[4]杨汝全,肖艳.对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艺术探索,2010(3).
[5]陈然,李大胜.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教育,2010(1).
关键词:设计素描;平面设计;教学理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设计素描”作为一门重要的设计基础课,我国多数的艺术设计院校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其具体的教学实施内容与方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因为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业的设计理念,才能有效避免此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脱节的现象。我们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训练,而是通过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观,这才是学校此门课程的最终目的。
一、“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艺术设计院校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仍然习惯于将其做为一门基础的、规范的课程来设定,所以致使此门课仍停留在对事物“形”的认识上,从而与专业课程也就缺少合理的衔接与创新性。作为设计基础课的“设计素描”, 它是衔接艺术和设计的一个桥梁,有着自身最根本的元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改善和创造新生活。现如今,“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虽然经过调整与修改,但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设计素描课不能等同于素描课,一些院校将设计素描作为普通的素描课来上,这不仅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认为大学课程与高中所学内容重复。
2.设计素描课同样也不能等同于设计专业课,有些院校干脆将设计素描作为专业课来上,这样亦有不妥之处,尽管设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教授内容互有交叉,但它并不能代替专业课来解决设计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例如设计的市场功用问题等。
3.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随时代的要求而变化,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同专业所上素描课基本一样,学生会疑惑此门课对今后的设计有否帮助。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
4.艺术设计院校的素描基础训练不能很好的衔接设计专业课,设计艺术院校的素描造型基础训练要引进创意先行的素描训练教学设计,结合设计学科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争取令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大纲的预期要求。
二、平面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基础素描部分的课题作业,虽然都是训练绘制设计草图,但是内容会根据不同专业而有所侧重。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在基础训练部分,“以线为主、以结构为主的素描”练习,是最直接、单纯、有效的训练手段。对所有的专业来说,它都可以作为收集设计素材,捕捉灵感的火花,表达设计意图的工具。下面以我校所设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子说明该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
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第一阶段的训练要求严格、规范,绘画艺术围绕的中心是审美性,而设计围绕的中心是功能性,设计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在教学中,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有序性。教具设计、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平面设计专业”特点而设,并以最快进度进入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和专业设计教学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才会转换成符合设计需要的思考方式及造型思路,能够使设计造型严谨,规范。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平面和三维的绘画艺术表现力。
三、“设计素描”课程结构设计
艺术设计院校的素描基础训练需要结合设计学科专业特点和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教学设计,按照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教学实践内容,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思维能力入手。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可分为素描基础、专业素描实训和创意素描及创意思维的构建三大部分。
1.素描基础理论部分。此部分应当首先明确设计素描与专业的关系,使得设计素描要具有专业特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此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需要有科学的、严谨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撑。此门课对于平面设计来讲,是画草图的必要基础,并对所要设计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再以素描形式将其视觉化。通过作品赏识形态造型的构想训练,使学生从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中演化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法则,提高创新能力。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创新思维的开发。
2.专业素描实训部分。基础实训部分的教学目的是用最简练的视觉语言把想象和设计思想表达出来。设计是相当大的范畴,细分到各个专业,都有专属研究方向,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课题作业设计。设计专业的素描是以结构为主的素描,除了培养造型能力外,最终目的在于训练设计者用立体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设计对象。在此阶段的基础训练严谨、枯燥,需要教师结合大量的图片资料,讲解相应的有关素描理论,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有关素描的知识,加深对素描的认识与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基本上能够达到设计素描的基础训练目的。
3.创意思维的构建部分。通过对大量优秀设计素描作品的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造型能力。以我校为例,学生一周有12节素描课,可用四节课时间讲授理论知识,两节课时间播放大量图片供学生欣赏,并简要讲述上述作品的源流,讲述造型规律,或具象、或意象、或抽象;抑或是线描、明暗、拼贴、喷绘等。让学生感受并参与讨论,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反应热列,课堂气氛良好,学习积极性很高,从而获得启发。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具有批判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捕捉创新灵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准确、科学、审美、创造等因素在基础素描教学过程要不断渗透,在基础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来加强思维能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思维才智和创造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将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并通过理论的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现代设计教育随国情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设计素描的教学应将内容和体系建设置成动态开放的体系,根据各类设计的专业特点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因市场需求而发展,不因循守旧,随时处于一种求新求发展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我们教学探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宁、李全恒著,设计素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9.1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
长于形象,短于逻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行为是思维的体现
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
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
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
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针对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思维的适配性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
过程差异性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关键词 高校 艺术设计 团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设计专业团学工作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创新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学习能力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心智尚未成熟、资源有限等情况。在开展团学工作时,他们具备了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统一性。团学组织的日常工作属于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着团学工作的进行,保持方向的一致性。在平常工作开展时,巧妙将党和国家的思想和培养目标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让学生既感兴趣,同时又能培养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2)民主性。在高校中,最庞大的一个人群就是学生,而团学组织就是最大一个群众组织。所以,在团学工作中要做到民主、平等。以学生为本,维护每一个学生的正当权益。每一次团学活动的展开,都尽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由于团学工作的民主性,也就意味着团学工作无法仅靠个人决策开展工作,需要尽量让系、班级参与进来。
(3)独特性。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颇具朝气、对事情饱含着热情。不过由于他们一直处在学校的保护之中,心智还未发展成熟,这也让教育工作变得复杂化和困难化。而团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教室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以及学习的场地,除此之外,团学组织还会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知识开展种类丰富、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
(4)局限性。高校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但是无论哪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有开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活动带来了局限性。不仅如此,环境因素和其他条件因素都会制约团学工作的开展。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对学生干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组织出更加优质的活动的一个有效锻炼。学生干部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友资源,同时吸引社会资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加砖添瓦。
(5)时期性。在高校里面,所有的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学校工作而展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团学工作也是如此。学校工作具有时期性,有活动高峰期也有平淡期,那么团学工作也随着学校工作的时期性而有多有少。例如遇到学校的重大活动时,团学工作自然也会增多;而在考试期间,团学工作也就相应减少了。
(6)创新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高校里比较富有创新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新的资讯、新的思想、新的潮流,他们擅长把时尚、潮流、艺术的元素融会贯通于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时也会借助博客、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让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种种缘由也使得该专业的团学工作非常具备创新性。
(7)流动性。艺术专业学生待到学业完成后离开学校工作是必然的,并且艺术专业学生经常还需要去外地学习,这也使得团学工作是流动性的。每年都有新人加入,也有干部离开,这使得团学工作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团学组织在工作中也必须意识到流动性这一特点,不断总结工作和调整,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工作风气。
2 艺术设计专业团学工作的方法
2.1 计划
详细、严谨的工作计划可以为工作的进行起到一个良好的前提。通过制定计划书可以让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团学组织需要组织师生参加一个校外艺术设计比赛,那么我们需制定一个参赛方案主要内容有:举办大赛的目的和意义、活动主题和内容;参赛要求;作品指导教师、提交时间及地址、奖项设置等、实施步骤分为向学校发出邀请、接受回执函、收取比赛作品、对作品进行编号汇总、检查各项相关工作是否落实等。
2.2 组织
(1)总体目标合理分级,逐步完成目标。(2)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工明确合理。把工作进行合理划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个人。例如有些干部负责布置现场,有些干部负责收取艺术设计类比赛作品,有些负责道具的筹备,有些干部负责现场秩序的维护等等。工作的具体分配可以避免工作中互相推脱、不干实事的情况发生。在分配工作时必须把握合理、公平尺度,如果任务较多就加长时间或者从其他专业借派人手,尽量不要出现学生干部因为工作量过大而耽误了学业。(3)明确权责关系,加强干部间沟通。每一位干部得到具体的自己的分工后,并不意味着只需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就够了。团学工作是一项整体的工作,各学生干部之间需要团结互助,紧密合作。如果发现任何一位学生干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其他学生干部要及时指出,并协助其一起做好补救工作。
2.3 控制
在团学工作中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控制可以让不少问题及时得到补救。控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标准,为整个活动过程提供依据。标准制定后,就要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具体观察工作中是否有出现偏差。一旦发现有偏差,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然后给出应对的措施,及时补救。
2.4 反馈
艺术专业团学组织对于反馈工作相比其他专业更加重视,主要是由于艺术专业的活动比其他专业稍微多一些,并且也比较容易吸引观众,所以做好反馈工作对其日后工作有较大的帮助。首先是扩反馈的渠道,例如网络、微博、信箱等手段。多向老师、学生、或者学生干部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将好的建议运用到今后工作中。
3 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团学工作有其特殊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最基本的就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一致。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团学组织在工作中,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干部和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创业活动,才能把团学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 张鲁伟,余国斌,林贵忠,刘洁珠,文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切实加强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J].民营科技,2011(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基础课 软件课 衔接
一、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的误区
在数字技术应用逐渐广泛的今天,高校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教学与软件课教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做法是无限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表达媒介上,坚守传统材料与手工制作的唯一性。另一种做法是,在艺术基础谍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计算机的无限盲从。存在着教学误区。
1、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脱节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较单纯地从技术角度讲授,联系艺术实际操作得不够。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也缺乏数字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因此怎样使我们学生的艺术创意与计算机技术更好的结合还是一个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2、专业基础课教学与数字输入衔接存在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数字输入设备、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料、制作技术、概念等各个方面的局限,使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产生质的变化。从系统性上讲,从技术到艺术,从平面到立体、从造型到创意,由浅入深,互相关联,使学生对该专业领域有一个较全面、整体的概念和认识,同时也为高年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程及软件应用课程衔接实现的构想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在教学思路、方法上急需依据新学科数字化、动态、交互等新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1、素描课教学与专业课程及计算机应用衔接的实现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建议与传统素描有所区别。建议将设计素描代替基础素描,多进行动态景物、人物的速写。由于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不同,基础素描的画面效果注重视觉形象明暗、块面关系的表现,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是衡量作品的标准:设计素描的画面效果注重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对形体结构表达得是否准确、科学,是衡量设计素描作品效果的标准。
设计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设计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要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设计师用设计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达最初设计意图。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样式和造型,也就是说。能力的培养是平面的表现终究要向立体的表现过渡,而这种能力与基础素描的空间感表达完全是两个概念。其次在形象的典型细节表现方面,设计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它要说明形体是由什么样的结构构成的,它的局部或各部部件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素描关心的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提炼、概括出来。
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虽然在观察方法,构图安排、表现形式以及画面效果等方面都有类似的要求,但很多地方还有相当大的差异性。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在今后更好驾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二维、三维造型方面的能力。而以往在传统素描课程中往往不能够引起足够重视的速写,由于数字艺术所呈现的动态特征,显得愈加重要。通过加大人物、景物的速写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形态、特别是动态的迅速、准确把握,更好的为今后的动画原画、FLAsH动画等课程打下基础。
2、构成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衔接的实现
在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应及早摆脱以前平面构成教学对点、线、面过于模式化的训练。老师教学中应对点、线、面的概念有深入认识,在一定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新技术,发挥创造力,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构成学者“青木正夫”以具像造型资源作为构成素材,他发展了以观察为基础的构成方法。他认为以各种角度来观察自然界的物态,会感到它们是以预想不到的各种形状和非常复杂的组织形态构成的。青木正夫构成课程的特点,在于了解物体形成的各种要素、形状、大小、肌理,同时探索它们的有机联系,即分析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将观察所得原封不动的加以表现,而是提出需要的部分加以强调,并整理形状,使物体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充分、准确。但这种对形体的构成表现观念。如果通过纯粹手工绘制的方法实现,就会非常的困难,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但如果学生利用数字摄影和计算机来完成此类构成作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我们的构成课就不仅仅是点、线、面的构成,而是赋予了点、线、面更丰富、更形象、更广泛的内涵。在提高学生对形态把握能力这一构成课根本目的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利用新资源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的现状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专业,机械工程和艺术学被作为专业的两大主干学科,呈现了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中国高等院校的工业(产品)设计专业自20世纪
80年代创建以来,一直呈现“工学”与“艺术学”的双轨式发展。尽管业内已有普遍共识,认为设计中工程与艺术发挥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赋予普通的人造之物以“艺术化的情感外衣”是工业设计有别于工程设计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学科平台、招生方式、师资来源以及所面向设计对象等诸多差异,各院校的实际培养方案中,工程素养与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难以真正平衡,通常呈现艺术院校重艺术素养、理工类院校重工程素质的情况。而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非艺术类院校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如何调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在相对有限的学时内快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美学修养及视觉表达能力,是专业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一)中国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情况
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是为大农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主要以农学和涉农类专业为优势,设计专业往往依托学校某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创建。2014年,我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共41所,其中近2/3已开设设计类专业,且所开设计类专业分布学院差异较大,多数分布在机械、机电、林学、建筑、景观和家具等传统工科院系内,也有少数独立的艺术、设计学院(系)。在开设的专业类型中,分布最广的是与植物种植关联紧密的园林、环境设计以及家具设计。此外,共有19所院校开设了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可见,农林类院校设置设计专业已较为普遍。
从办学情况上看,农林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多数开办在2000年后,普遍规模较小,师资、软硬件条件还不够成熟。基于办学现实条件,多数农林类院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将面向大农业、特色化办学作为其发展方向,常以家具设计、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装备外观设计为主攻方向。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农林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理工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大致趋同,只是普遍会根据其依托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设置特色课程,或在基础专业课程中加入特色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农业相关学科、领域中,通过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参与到现代农林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
(二)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使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情况,既面临与其他理工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并且又因其更加鲜明的行业特色,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农林类院校整体环境艺术氛围较差。由于行业特色鲜明,学校整体的艺术素质教育较为欠缺,不仅与艺术院校差距较大,与其他综合类大学相比,整体人文环境也有不足。
第二,农林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招收普通理工类考生,在入校前大多无美术基础,甚至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艺术类通识教育,艺术素质普遍偏差。进入大学后面对素描、效果图表达、造型基础等艺术类基础课,不少学生感觉困难,甚至产生自卑情绪,对专业学习丧失兴趣。在笔者所任教的院校中,每年约有5%的学生申请转出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原因就是无法适应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即便许多对设计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提出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方式与以往基于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的学习方式差异较大,学习效果不佳。
第三,与艺术类院校或设有独立设计学院的院校相比,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课程比重偏低,主要开设艺术史论、美学等艺术理论课程,以及素描、色彩、效果图表达(或设计草绘)、造型基础(或三大构成)、装饰设计等艺术实践课程。同时,按照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还开设数学、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语言等相当比重的科学、工程类课程。对学生而言,相对薄弱的艺术基础和有限的艺术类教学时间,增大了提高艺术素养和掌握艺术表达技法的难度。同时,学习难度较大的理工类课程,更容易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缺乏自主地开展专业实践和设计创新活动的动力。
因此,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如何基于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利用相对不足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使其掌握必要的表达技能,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三、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应面向创新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艺术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艺术或被视为“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或“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或“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因此艺术专业除了对学生的创作技能的训练,更多强调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表达。而对工业设计专业而言,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开设艺术类课程主要承担两大作用:第一,整体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为更好完成设计“形式赋予”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第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设计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面向创新设计的艺术教学模式。首先,将整体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作为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设计创新依赖于设计师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秀的审美鉴赏力,只有设计师具有相应的艺术素养,才可能以艺术化的手段创造更加宜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二,适应学生特点,改革传统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强调艺术的情感宣泄或意味表达,而是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特征,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为设计思维的视觉呈现奠定基础。教师可在部分课程中加入创意设计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想象,学习从形象——意象——形象的思维过程和将抽象概念转换为可视形象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针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学时相对偏少的问题,艺术教育应作为专业教学与训练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组建设计工作室是一种促进学生拓展专业学习时间和内容的有效组织手段。农林类院校往往教学制度管理严格,难以像艺术院校那样完全以工作室制度替代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但可作为一种补充。各年级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由专业教师负责的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工作室自主学习,参加学科竞赛或项目实践,在无形中使其专业学习时间成倍增加,专业学习内容得到极大拓展。
(二)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应体现专业特色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强烈综合性、交叉性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热点、产业结构和布局密切关联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专业教育必须不断根据外界社会的需求调整更新,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2015年10月,在第29届国际工业设计年会上,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并重新定义“工业设计”,标志工业设计终将走向“大设计”,未来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因此,设计教育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赋予学生创新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根据院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促进学生将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综合发展,为学生顺利进入某一或多个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农林类院校的设计专业,作为非农类专业,一般难以成为学校主导(优势)专业,但却具有更多平台优势,易于与农业相关学科、领域形成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农林类院校要想办好工业设计专业,必须在适应学校特点的基础上,依托优势的农业和涉农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培养设计人才。因此,农林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育也应体现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加入特色化的内容,如在素描、效果图表达、造型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中,部分选择农业装备作为主题。通过对不同造型风格的产品临摹与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索造型规律和形式美的塑造方式,同时也为今后的特色设计课程奠定基础。在设计实践课程中,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选用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实际课题,如农产品的包装和视觉形象设计、农业装备的造型设计或概念设计等。实际的项目能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设计背景和约束条件,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整体上提升其专业素质,其中也包含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等艺术素质。
(三)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农林类一流研究型大学,其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2002年,是学校最年轻的专业之一。如前文所述,作为一所行业特色显著的研究型理工类大学,办好工业设计专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对在艺术领域近乎零基础的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便是一大难题。近5年来,基于学校特色及本专业自身特点和资源条件,在艺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特点改进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素描、效果图、造型基础等实践课程中,从训练题材到训练方法都做出适当调整,降低绘画难度。以几何形态、机械形态和产品形态的结构素描、草图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理解对象,了解点、线、面、体的造型规律,从而与后续的计算机建模、产品形态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形成衔接。
2.组建设计工作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和资源,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设计工作室。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兴趣,在课余选择设计工作室,并组织开展讲座、展览、竞赛、项目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水平。
3.专业特色建设渗透全部专业课程
中国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依托工学院优势的农业工程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创建,将农业装备的创新设计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特色。在此基础上,各类专业课程和设计实践中普遍设置相关环节和内容。通过这一举措,近5年来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完成了50多项新型农业装备的外观设计项目,并凭借农业装备的创新设计获得中国设计红星奖、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东方红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设计奖项共30余项。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