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服务的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市场环境 医院市场营销 战略构建
一、前言
近年来,医疗保健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为医院发展提供了机遇。民营医疗机构的兴起、外资医疗机构的进驻,又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医院应及时构建有效的营销战略,为医疗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医院市场营销的基本概述
(一)医院市场营销的内涵
医院市场营销一般指为满足顾客生理、心理或精神等就医需求,在服务、价格、技术、服务项目等方面进行适当的选择,为就医顾客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市场营销在医院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分析医疗服务市场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社会及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医院目标活动与管理过程的实现。
(二)医疗市场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医疗市场具有八个特点:第一,医疗市场主体的客观性。医疗服务活动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医疗市场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商品。第二,医疗市场具有公益性特点。卫生事业一直属于国家引导的社会公益事业,决定着医疗市场的公益性特点。第三,供求关系的复合性。医疗市场中的供需关系既包括医疗机构与就医顾客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医患之间的情感关系。第四,医疗市场受市场规范及行政干预的制约。第五。医疗市场的地域局限性。受服务范围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使很多医院无法主导医疗市场。第六,服务质量可替代性较差。第七,技术透明性比较显著,服务价格调节较为迟钝。[1]
三、医院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意识薄弱
市场营销理念作为医院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目前的医院内部中仍存在被忽视或误解的现象。很多人将医疗事业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应以救死扶伤为职责,而非推销。也有很多医院依然保留传统的市场观念,认为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设备自然会吸引到很多就医顾客。另外,部分医院即使懂得医院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却将市场营销理解为广告宣传,错误地理解了营销的本质。
(二)医疗市场没有准确定位
现阶段,很多医院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医院,尽管已经开始从事市场营销活动,却忽视了就医顾客的需求特点,没有根据不同消费行为、不同消费特征的病人群进行标准划分,导致自身市场无法准确定位,造成市场营销活动不具备针对性。
(三)营销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医院在经济管理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进行营销计划与控制制度等的分析,忽视了就医顾客的需求。在管理手段方面仍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为主,无法满足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另外,仍有许多医院的内部结构中,仍以管理外行的技术专家进行形成管理,偏重于医疗技术而忽视市场营销,即使想在市场营销方面有所建树,却缺乏相关的能力水平。
(四)忽视内部宣传
尽管部分医院已经开始构建市场营销活动战略,以专门的机构负责整个医院的营销计划,但由于完全将营销战略集中于对外活动中,医院内部员工对市场营销仍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就医顾客对医院内部的评价以及信任程度并不高。
(五)医疗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受公费医疗体制的影响,部分医院已成为很多单位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院的市场营销。同时,医疗运作与纠纷处理的鉴定者一般为医院主管部门,缺乏透明度,为医疗市场正常秩序的建立带来很大影响。另外,在医疗服务产品方面,医院只注重自身经营产品,没有给予顾客其他需求如疾病预防、康复、咨询、保健等方面的更多关注,导致医院市场竞争力下降。[2]
四、市场环境下的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构建
(一)增强市场营销观念
医院应树立整体员工的营销意识,纠正员工对市场营销的错误理解,使其认识到市场营销既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能帮助医院提高知名度。因此,只有医院内部员工理解市场营销的真正意义,才能展开医院的市场营销活动。另外,医院可定期地进行员工培训,促进医院各部门的相互合作,从医院内部展开市场营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细分
对医院进行市场细分,更能帮助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一般进行细分的过程应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以营销医院就医顾客的因素为标准。例如,地理、年龄、消费水平及购买行为等因素。通过市场细分,医院便可以从就医顾客的特征及医院自身的优势确定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展开市场营销活动。
(三)合理的市场定位
医院的市场定位实指医院在市场中的整体形象或在就与顾客心中的位置,主要包括医院整体形象、产品定位、技术实力、服务质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市场定位应符合就医顾客的需求,以自身的竞争优势为医院带来更多的市场效益。
(四)3C营销战略的实施
首先,引用形象识别战略,即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医院应主动在市场环境下向公众展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保证医院客观真实、鲜明独特的形象,将救死扶伤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医院也可以设置识别标志,展示出医院的医疗特色与医疗技术。因此。3C战略的实施有效地帮助医院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的质量与服务形象,推动市场营销活动的发展。其次,患者满意战略,即CS (Customer satifica)战略。这种战略主要以“顾客就是上帝”为出发点,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尽量保证管理者与医院员工共同参与战略计划的制定,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就医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向顾客提供满意服务与感动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另外,应注重培养人文型的工作人员,懂得如何关爱病人、尊重别人。第三,构建医院文化战略,即CC (Corpirate Culture)战略。医院可通过教育手段、制度规范及领导示范等方式将医院文化深入,保证员工在长期工作中得以实现。同时,服务质量应得到保证,医院要从长远触发,服从社会与顾客的利益,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增加就医顾客对医院文化的建设品牌的认同感。
(五)4P组合营销策略
(1)医疗服务产品策略。医疗产品主要指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有形物品与无形服务的综合。现代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在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核心产品的同时,可适当提供附加服务如病情咨询、疾病预防等。(2)医疗服务价格策略。由于医疗机构自身的公益性质,使其在价格方面一直受到政府的控制。这就要求医院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合理收费,增强对就医顾客的吸引力。同时,在非医疗服务的价格方面可适当做出调整,如美容服务等,增加医院的经济收入。(3)促销策略。医院在工作宣传方面,应避免因过多的广告宣传而引起群众抵触的情况。可以适当地在报纸专栏以及户外广告媒体中进行宣传,从而提升人们对医院的关注度。[3]
五、结论
基于市场环境下的医院市场营销战略应不断构建和完善。医院自身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市场定位;内部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营销素质,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缙云县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 李弘.医院市场营销战略[J].营销学分,2012,2(10):12-15.
关键词:药品 医疗 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47-01
1 我国药品市场上的管理制度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管理制的法律与法规国家、国务院发改委、医药卫生部、各药品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药品管理制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
1.1 综合规范药品管理制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
1.2 分环节具体规范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3 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
2 管理机构及职责
中央药品管理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发改委、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医药食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并对药品的生产、研究、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的职能。国家、国务院承担着制度有关药品的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卫生部的职责是主要研究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定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药品的管理在药品生产开发和流通的过程中包括市场准入管理制,质量管理制,价格管理制,流通秩序管理制。
2.1 市场准入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
2.2 质量管理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
2.3 价格管制,观我国药品市场竞争性对药品的价格不能全以市场进行调整,必须对药品价格实行国家政府管理制,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4 流通秩序管制,我国的药品一般都由厂家、商再到医院最后到消费者。
3 我国药品市场混乱剖析
制造伪劣假冒不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打击查处多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反应了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在深入的打击制列品的专项斗争,但还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制造假劣药品和无证经营等厂家,未按国家要求生产,导致事故反复发生。
4 完善我国药品市场政策
4.1 完善的药品市场信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执法建立晚上的信用法律法规,制订了信用信息公开保护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形式杜绝欺诈惩罚不良动机的投机商。
4.2 药品流通完善在确保药品流通安全性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药品市场透明度,推进药品标准规范化,大力发展医药连锁营销方式保证安全用药,保证药品的质量,减轻消费者负担,维护正常的药品流通。
5 我国医疗市场现象成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由于医疗技术独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代表——医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与患者相比,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等更为了解,实际成为需求方人角色。而患者则具有“无知性”的特点,且其信息搜索成本高,不可能通过市场的力量评价和监督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这势必导致医生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从而引发道德风险。而在当前按服务付费的制度下,医生往往利用其信息优势,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些行为显然都是基于医生的利己动机做出而又与患者利益不符的,所以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是医疗市场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垄断性是医疗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医疗系统90%以上都是国有医院,国家行政事业的单位的基本医疗定点也都在国有医院,所以国有医院具有天然垄断条件。而且由于医疗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这进一步加重了供给方医院的垄断性。不仅如此,我国医疗市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垄断问题,各级政府掌握着医疗市场的各种主要资源,如用地的审批、医疗设备的引进,医疗资金的分配等。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指引下,他们用这些资源来设租,人为地设置障碍和门槛,扶持本地的体制内医院,排斥外地医院,最终导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医疗服务区域间的竞争不足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调。我国医疗市场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的双垄断性,为医疗市场提供了外在条件。
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逐步被推向市场,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比量逐年下降。目前,政府预算拨款和专项补助两项合计占综合性医院收入的比量不到10%,政府为了补偿对医院财政补贴的减少,开始允许医疗机构通过药品经营的差价以及高科技诊疗项目收费来获得经济补偿,即所谓的“以药养医”。这种医疗机构价格补偿机制使得医院收入更多来自于药品的差价收入和检查费用,而医生的个人收入由于医院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目前我国主要实行后付费的付费制度下,必然导致医生“开大处方”、“用高价药”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个人收入的诱导需求行为。
6 结语
在某些医疗发达的省份,医疗卫生机构密度过高,远远超出当地人们的实际需求。且其中大部分省份为经济发达省份,在竞争压力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收入需要,只能选择利用自己在医疗信息上的优势,诱导病人的医疗需求,创造消费。因此,早日打破这种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状态,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静.药品市场的政府监管与有效市场的建立〔J〕集团经济研究2006(15)
[2] 杨立人.邱仲琴,药品市场价格研究〔J〕价格与市场2004(6)
[3] 苏顺泰.朱与杰.王慧萍,整顿药品市场促进规范发展〔J〕医药导报2003(SI)
某县总人口23.8万人,镇内人口7.8万人,其余人口分别分布于XX镇、XX镇、XX镇。XX镇企事业单位近200个,人口相对集中。XX县XX医院为二级甲医院,金城医院为民营医院,社区服务中心1所,社区服务站16所。
民营医院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外请专家会诊治疗打折为主,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站以社区服务为主,同样享受医保、社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近年来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4.9%.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XX医院6800平方米的综合楼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扩建。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时候,消极地等待顾客(病患)上门,医院很可能面临顾客流失。这一切给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医院要发展靠的是经营,经营讲策略,经营管理的实质是想方设法吸引病人。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不断完善综合管理、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多方潜移默化的宣传,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取信于民。
二、医院现状
(一)该院自迁入新址后,在经营上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有很多细节上还没有达到医院规模相匹配的效益。目前医院市场营销的管理和资料收集贫乏,社会服务部作为医院一个部门的成立,必须发挥它的功能,对内了解与宣传,对外营销与调查,拉拢病人和挖掘潜在的客户。
(二)内部宣传内容太少,各科室有形的宣传内容少,如:
宣传栏、宣传板块。对外宣传不够,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构建媒体宣传平台是有必要的,然而近年来因为广告不实宣传,疗效与承诺不相符,埋下了患者不信任的重重危机,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很多资源和方式去对外宣传医院内部形象。媒体宣传只是外在手段,医院的长远发展和日常经营主要还是依赖正确的市场定位、超前的服务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
(三)没有维护好医院自己的顾客,有些顾客失去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有待提高,"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服务理念没有落到实处。例如:前几天我在一楼门诊遇到一位老太太正在问一位工作人员病理科在几楼,但那位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说:"不知道,问导诊护士去"。其实当时我在想:身为一名医院职工怎么可能不知道病理科在几楼!而且态度非常生硬!就是因为这种态度有可能永远失去这位顾客,甚至更多。病人可以没有我们医院,但是我们医院万万不能没有病人。
三、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一)营销思路
以医院总体工作思路和医院发展规划为指导,坚持"内抓管理强素质,外拓市场树行象"为思路,一方面以林西镇社区为主攻方向,逐步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扩展,强化"林西县医院"特色品牌,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通过品牌战略吸引广大患者。另一方面以林西地区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为主攻方向,通过宣传介绍医院特色科室吸引广大患者。
(二)具体实施方案
1、根据"林西县医院"的医疗特色,以林西县各社区为目标地,逐步开发医疗市场。以宣传专科、专病为切入点,加大力度宣传我院优势科室,同时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健康检查、社区义诊、广场义诊咨询等多种活动为渠道,加强对外宣传、联络,把医疗服务直接送到顾客身边,进而吸引更多的患者来医院进一步诊治,扩大医疗市场。
2、把医疗市场的目光转向农村,直接与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合作关系,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增进业务平台,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二级医院诊疗水平,可间接加深对林西县医院品牌的认知。
3、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种种服务活动如同医院的营销策略一样,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让顾客满意,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
(1)医院应设立投诉接待处,负责接待处理病人的投诉,有效解决患者投诉的问题,会对患者满意度、忠诚度、信任感产生最大影响,从而将转变成医院的信誉度和盈利。
(2)提高差异化服务。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应为其提供一些区别于其他医院的服务,使他们的不同需求都得到相应满足,并超越他们需求的期望值,达到高度满意,以差异取胜。如:保证医院的医疗服务方便快捷,努力消除"三长一短"(挂号收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诊疗时间短)现象,方便广大患者就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护好医院医疗环境的卫生,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温馨、顺畅的就医空间,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推行面带微笑服务,注重病人的感受,以称呼全名或尊称,而不是号。这些亲情化服务会让患者体会到医院的人文关怀,提高顾客满意度。
(3)建立"以病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服务为重点、以营销为目的"的满意度调查。定期对住院、门诊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全院出院患者信息做客户电话回访。将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公布,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扩大医院病人收容量,实现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4、向亚健康市场进军。卫生部组织资料报告:只有5%是健康的人,20%是有疾病需要治疗的人,其中大部分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人们通过体检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该院体检中心以优惠卡的形式从单一的针对单位职工体检向社区、农村发展,策划推出系列体检卡,卡上所有项目均按医院规定价格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
目前,医疗市场日趋激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管理越发显得重要。医院的管理,离不开医疗信息的提供。医疗信息包括各种医疗动态、医疗服务质量、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以及患者欠费问题等。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及现代医院管理的不断拓宽与走向市场,医院管理信息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信息的基础与关键。医院管理者的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他们掌握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医院的管理者通过对诸多统计信息的分析,来确定和调整医院的发展方向,可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使医院在现代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处于新形势下的医院要强化经营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使其在医疗管理行为中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
1医院统计信息是科学管理医疗工作的依据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必须掌握:
(1)本院在国内、省内、市内所处的地位、所辖区域人群的健康状态和疾病分类结构及变化趋势;高效、经济、适宜的预防、诊断和保健措施,以确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室的建设,增强对高危人群、高发、疑难疾病的投入,适应就诊病人需要,这样既可以创造社会效益,也可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了解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掌握本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就医人员结构,这是医院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医院编制单位业务建设规划,并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等问题的依据。而只有通过对医院统计信息的分析才能得到这些相关信息。因此,把医院统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
2医院统计信息是医院制定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的动态变化指标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量化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所谓量化管理是将医院各种业务活动,用定量指标来进行控制和制约。医院应对每个科室要完成的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及德、能、勤、绩等进行量化。如果完不成所规定的经济指标和业务指标或得不到相应的分值,就会在个人所得收入中给予一定的扣除;如果各项指标均完成得较好或者得到的分值比较高,则各科室主任可得到院长的奖励,职工可以得到奖金。这样不仅能克服医院的短期行为,还能广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医院既有短期计划又有长期目标,使医院真正能沿着惯性轨道正常、持续发展。
3注意统计信息,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医院管理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医院生成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利用医院统计信息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根据医院制定的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平均病床工作日、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日等质量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分析各科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并可根据年终统计结果进行考核,与科室经济利益挂钩。通过统计信息进行终末质控和环节质控,确保医疗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通过统计信息,准确把握医疗服务市场
按常规医疗统计方法,对医院历年病人来源状况做出详细调查,根据这个调查资料可对医疗市场现有和未来的相关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按照人群健康,消费习惯和就医行为的差异,将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按其需求的项目、档次、价格等化分成若干区域和方面,进行市场分析,从而发现潜在市场,采取相应措施,锁定医院的服务半径和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推算掌握疾患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市场。
5利用医疗统计信息,促进病案书写质量提高
病案是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治疗诊断、治疗的医疗文书,是科、教、研、防等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病案书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科室各项工作指标的统计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影响ICD编码。倘如由于医务人员在病案方面的疏忽,不仅影响疾病编码的准确性,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6做好医院信息工作的几点措施
医院统计信息从数量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在医疗、医技、后勤、图书、人员、设备、建筑、财务和疾病等各方面的活动过程,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监测各项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资源,统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管理决策的成败,由此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完整、无误是统计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认真做好医院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医院信息网络。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健全信息统计管理制度。一是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出同本医院工作相适应的《医院统计工作制度》;二是健全原始数据核对制度和方法,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有效地建立信息定期反馈制度,把信息数据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决策管理上来。
(3)提高信息统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信息统计,不仅是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还需通过对统计信息的汇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工作。因此,现代化医院要求信息统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医疗卫生和专业统计两方面的知识。要有对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要在加强统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丰富、广搏、多学科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显露出的新苗头、新矛盾,捕捉时机,不局限模式、时间等外在因素,及时、准确、迅速地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明,王邹平,耿丽.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功能与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3):266
[2]戴瑞珍,李实,谭礼萍,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5,3(1):60
[3]于承浩,张晓婧,张爱硪.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
[4]曾庆会.加强医院统计分析为医院管理服务[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1):70
第一,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
科室根据院领导的指示,通过新闻媒体、墙体广告、荧屏滚动字幕、报刊、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医院的新风气、新风貌和品牌特色进行宣传和报道。在此基础上,着重在拓展医疗市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务求实效。春节过后,召集临床科室主任及临床医生参加市场分析会几次,统一思想,全院一盘棋,共商拓展市场策略,随后有计划、针对性带领临床科主任或骨干医师以分片包干的形式下乡与乡村医生联系,上门帮扶指导有关医学知识,兑现各种承诺,落实各种措施,赢得了基层医生的好评。全年共下乡90余次,走访乡村医院医生及乡村医生9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二万多份。借与乡村诊所医生交流平台,延伸与村书记、主任结为朋友,拓宽了医疗市场份额。为方便群众就医,今年科室组织医院专家下村举行大型义诊12次,免费为群众做B超、心电图若干人次,免费诊疗5000余人,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今年以来,组织五官科专家、视光中心人员到相关村委免费为群众进行眼病筛查,共筛查群众2000余人,发放眼药水、眼膏若干支,宣传资料若干份。通过一系列举措在拓宽医疗市场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二,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广泛社会效益。
科室为医院的一大窗口,这就要求对群众的服务不但要满意,而且达到感动,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来院办事的乡镇卫生院领导、乡村领导、乡村医生、普通群众都做到感动式服务,无论是白天或晚上,休息日或上班,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院内,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同样服务至上,工作从不拖拉、推诿,为一、二线服务好了也就是为病人服务好了,通过这些点滴工作,为医院创造了广泛社会效益。为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对各种困难群众来院就诊实施费用减免,全年共对200例门诊病人减免医疗费4600元,对190例住院患者减免医疗费用27195元,为特困群众车费减免50人次,减免金额5670元。
三、努力完成科室的其他日常事务。
今年以来,核查、统计120司机接诊病人数5100人次,核查、统计全院职工收治病人数20000余人,督促临床医师为出院病人书写回访信8000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医院举行的各种大型公益活动(职代会筹备、高招体检、外地上门体检、3·5学雷锋日、3·15维权日等),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012年即将过去,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点成绩,但我们深知离院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科室将在明年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厚德精医、仁爱谦和、勤思潜学、务实创新”的泰医精神,团结协作,努力工作,为实现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为了更有效宣传医院,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把“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明年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继续创新理念,加强对外宣传,积极主动抢占医疗市场。
1、2013年拟组织专家下乡举行义诊20次;
2、带领专科医师每周下乡3次;
3、根据市场行情,完善相关服务承诺,及时兑现承诺事项;
4、在院部的支持下,力争促成临床医生自由交叉组合自发下乡走访氛围,加大宣传医院力度;
5、希望院部与上级主管局沟通协商,力争安排乡村医生培训会在我院举办,便于临床医生与基层医生联系;
6、稳定老市场的基础上,竭力开拓新市场。
二、努力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
1、对来院办事的基层卫生院领导、乡村干部、乡村医师要热情接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感动式服务;
2、在院内竭诚为临床一线、医技二线提供优质服务,只要是有利于医院的事,有求必应,及时落实,让他们更舒心地为病人服务;
3、做好院后服务工作,力促临床医师对出院病人的书信回访率达60%以上。
“体检第一股”之争尘埃落定
爱康国宾上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此次公开募股规模约为1.53亿美元。同时以公开发行价向中司旗下投资机构进行了私募配售,总计4000万美元。上市首日开盘报16.50美元,较14美元的发行价上涨18%,首日收盘报收于15.2美元,较发行价涨8.57%。
按照盘中15.6美元的价格计算,爱康国宾市值已达到了10亿美元,市盈率近35倍。
这支股票在当天的表现,让市场分析人士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重资产模式之下,仍能获得较高的市盈率,体现了市场看好中国健康产业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振了多支中概股。另一种则认为是表现平平,此前的财务造假风、做空机构攻击曾令中概股在纳斯达克的形象大跌,因此爱康国宾能否真正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还有待观察。
尽管前途未卜,但当董事长张黎刚在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钟声时,便标志着一场关于中国“体检第一股”的竞争已经尘埃落定。不知道看到张黎刚喜悦的笑脸时,慈铭体检的创始人胡波与韩小红夫妇是什么心情,毕竟原本这个“第一”的称号曾经离他们如此之近。
早在2012年3月,慈铭体检便公布了A股IPO招股书申报稿,7月首发申请过会。今年IPO开闸后,本来打算最后冲刺,但受到“奥赛康”事件的影响,1月13日凌晨,慈铭体检了“暂缓发行”的公告,原定当日上午举行的网上路演,也暂时取消,但并未给出发行暂缓的具体原因。几天之后,证监会发言人表示调整发行进度,原因是慈铭的路演推介材料需进一步核实。在成为此次IPO开闸后医药板块第二家宣布暂缓发行的股票后,分析人士指出,根据慈铭的发行方案,老股套现资金所占的比重甚至会可能超过奥赛康。随即企业便被爆出资金链紧张,扩张速度慢于竞争对手等负面消息,至今尚未重启发行程序。
对比看来,爱康国宾的上市之路就显得轻松不少,3月4日企业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仅一个多月后,便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最高级别的交易板块全球精选市场。而与爱康国宾同日宣布IPO计划的还有美年大健康,同属行业巨头的这家公司表示将于2015年在A股主板上市,以此进一步拓展体检上下游产业链。但此前从企业高层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未来2-3年实现上市,目前尚处于准备阶段”,上市日程并不是很清晰,但突然毫无征兆地对外公布上市计划,被业内看作是“被逼急了”。
竞争对手的成功上市与步步紧跟,让原本最先出手,但如今卡在中间的慈铭着实有些焦虑,总裁韩小红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体检机构上市的目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迅速发展起来,把企业做强做大。但上市时间过长,不顺利,遇到很大阻力,这让企业当初对于上市的动力变成了现在的压力。”而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集团上下仍在为A股上市忙碌。
业务模式创新各有其道
此前这三家企业在业务上差别不大,均以大众健康体检为主在全国扩张,但单一的业务结构使得商业模式存在风险。爱康国宾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对于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张黎刚表示,70%将用于投资或并购体检与医疗中心;15%将投资或并购齿科中心;15%用于升级IT系统以及营运资金和其他用途。对于拓展齿科业务,他表示目前国内私营齿科业务增长非常快,中国排名第一位的齿科连锁机构目前年收入只有3亿元,拥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未来几年内爱康国宾很有可能成为行业主导者。
对此,爱康国宾其实早已布局,庇利积臣北京医疗中心便是其投资的一家以口腔医疗护理见长的专业诊所。庇利积臣医疗中心1958年始建于香港,如今已发展成为顶尖的多元化私立医疗服务机构,在进入北京市场之后,将诊所地址选在日坛公园的使馆区核心地带,医护人员来自中国、香港、英国等地,能用多种语言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一下就为自己贴上了高端化、国际化的标签。
提到高端诊疗领域,慈铭同样有份。2012年3月在北苑路附近建造的奥亚国际健康管理医院便已开业,首创中国私人医生定制服务高端会所,生命健康管理体系包含定制深度体检、私人医生一对一健康管理、保健养生、就医绿色通道等,定位于向社会精英人士提供私密、专业、系统、长效的私人医疗保健服务。相对于慈铭各家体检中心拥有从百元到万元不等的各种体检套餐,奥亚体检套餐的起步价是两万多元。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普通体检结果是亚健康,在奥亚通过进行两天一夜的深层体检后,则可以高精准地排查出常见病和高发病,更早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记者看到,在这间被布置得如酒店一般的医院里,每一位体检者身旁都有一位医护人员跟随引导。而要想享受私人医生健康管理、无限次深度体检、会所专家门诊等更多个性化的定制健康服务,则需要成为会员。“3年会费55万元,还有5年、10年、20年和终身制可以选择。”这名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如果在入会期间出现心脏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将全额退款。会员面对的是一名私人医生,但背后为他服务的则是专业的全科医生团队,作为具备专业医学背景,原301医院肿瘤内科医师的韩小红,也披挂上阵,成为“首席私人医生”。
奥亚的出现让慈铭跳脱出体检机构的常规业务模式,在解决高收入群体健康管理需求,创新盈利模式方面找到了一条新路,并很快成为发展重点。根据此前慈铭体检IPO招股说明披露的信息,其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便是奥亚这一品牌。据悉,慈铭在其他城市复制推广这一业务模式的计划目前也正在进行中。
同场竞技,慈铭的每一个动作自然都被对手看在眼里,去年年底爱康国宾在CBD核心区推出爱康君安健疗国际北京旗舰中心,将其定位为“亚洲顶级的高端管理与医疗中心”,虽然只在写字楼里占据了不到一层,但开业当天声势浩大,请来众多企业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同时宣布聘请哈佛医学院前副院长Tom Fox教授为中心院长。
相比之下,美年大健康则坚持要为大众服务,“我们的竞争对手现在走的是高端路线,通过购买高端体检设备来满足一部分人群的需求。”董事长李文罡表示,经过多年积累,美年大健康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健康数据,能够分析和筛选出许多慢病人群,可为他们提供更进一步的医疗服务。因此在2015年上市之前,将通过大数据、差异化等手段来提高公司利润,让现有的连锁体检业务拓宽至更广泛的医疗生态链。
扩张之外的新思路
近年,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体检的需求也迅速增长。目前这一行业所隶属的预防医学国内总体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体检机构超过6000家,行业每年的平均增速在20%至30%,总体平均毛利率则在15%的水平,其中民营机构约占10%。不少民营连锁体检企业凭借舒适度与专业化,拥有可与公立医院直接抗衡竞争的实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体检市场渗透率为19%,美国则高达72%,因此发展空间巨大。
关键词:新医改 老龄化 产业升级 细分市场龙头 行业并购
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原因
新医改政策
2009年4月初,我国出台8,500亿元新医改方案,8,500亿是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未来三年医改投入的总额。新医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城市医疗服务和基础医疗的报销。这几个方面将使中国医疗系统和观念实现“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首先这些转变带来的是对于基础医疗设备实实在在的需求,例如超声、X线机、生化仪和心电图仪这类 “基础设备”将会是中国政府集中采购的重点。在新医改政策的刺激下,基层医院“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的将促使相关基础设备市场迎来大幅增长,相关企业将迎来产能释放和业绩大幅增长的时代。
根据政策要求,2009 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 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同时2009 年开始,我国将在3年内重点支持2,000 所左右县医院建设。 而目前我国2,000 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现有设备中有15%左右是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的产品,60%左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亟需“更新换代”。
表1: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设备配置标准
替代进口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高端精密仪器由于技术相对复杂,研发投入高,替代难度大,目前依然是跨国公司的天下,主要高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被跨国企业占据,多数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短时间内不具备突破能力。而对于高端耗材,由于研发难度相对较小,同时很多新兴领域国内具有很好的技术实力,所以存在替代进口的机会。目前国内三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核心产品的替代进口,从而带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行业增长。同时,在医院基础设备以及高端耗材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高速增长,并实现IPO。
消费升级
伴随着GDP持续增长带动的消费升级以及医药市场的结构调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长期保持15%以上的增速。一方面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 40%,而我国这一比例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不到 15%。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医药费用虽然从2001 年的 140 元/人提高到了 2008 年的 378 元/人但与美国人均医药水平 319 美元/人、日本348 美元/人 依然有较大差距。消费升级动力依旧强劲。
老龄化
老龄化将带动医疗器械整体需求,尤其是伴随经济水平提升的对自我诊断需求的提升将大力推动家用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我国的 65 岁以上人口从1982 年的 4,900 万提高到了2008 年的1.1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982 年的 4.9%提高到了 2008 年的8.3%, 预计到 2030 年这比例将达到25%。我国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超过8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慢性病老人在60%以上。(数据来源:国家老龄委)
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约3360亿美元,比2007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12%。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减退,医疗器械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总销售额约3864亿美元,年增长速度为15%。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33%。美国本土医疗器械产品需求巨大,高水平的医疗支出、3亿规模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27%。欧盟26国人口达到了4 亿以上,成为该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外,单一货币使得各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透明化,促使欧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地区,形成高度成熟的市场体系。日本医疗器械行业的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9%。日本医疗器械产业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很少信赖于进口。
2009年全球销量前10名的医疗器械公司。这 10家医疗器械公司产品销量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强生无疑是医疗器械领域的独孤求败,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235.7亿美元。而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和飞利浦虽为非医药企业,但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知名的但以生产小设备为主的公司如美敦力和波士顿科学同样榜上有名。医疗器械巨头们的收入出现普遍增长的趋势。
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在整合发展临界点,专业化并购培育细分市场龙头,综合化并购催生行业巨头。从初级卫材为主的初创阶段到门类扩张的起步阶段,再到90 年代民营资本推动的结构性变化阶段,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了原始技术和资本积累,并初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布局。2006 年新医改启动后,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战略诉求、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资本力量成为行业整合的催化剂,在行业内生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集中度提升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推动行业走向集中。在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将涌现更多的细分市场龙头,并且催生未来的行业巨头。
战略定位决定未来发展,先行并扩张企业有望成为行业巨头。整合发展期,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三种发展格局选择:1)专注细分市场,成就细分龙头;2)通过并购扩张,成为综合巨头;3)借助科技优势,实现医电一体化。专注和多元化都不可或缺,我认为多元化发展、积极进行整合扩张的企业更有希望成为赢家。迈瑞医疗、威高股份、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已经通过合资、并购走向多元化,成为整合的领跑者。微创医疗、康辉医疗、创生医疗、九安医疗、阳普医疗、新华医疗则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之路。制造加工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础,经过积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并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医疗器械积极进行技术升级,争取内需市场和外部产业转移机遇。产品质量、技术结构方面的提升使得中国企业在监护、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实验室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等领域获取了显著成果。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心电生理仪器、人工关节等将是下一步占领的制高点。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将维持快速增长。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性优于药品市场,未来将维持10~15%的复合增速。虽然发达国家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依靠成本优势和研发积累提升产业链地位。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行业发展注入额外动力,成为释放被压抑需求和打开未来潜在空间的诱发力量。资源配置再平衡、升级换代以及产业转移等内外部动力相互交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到2009年底,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已突破900亿元。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占GDP比重为0.27%。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2005-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5-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
行业性风险:1)经济衰退、削减财政支出可能抑制高端出口市场需求;2)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竞争力;3)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在各国都受到严格的监管,政策改变或显著提高制造企业成本;4)国外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内资品牌的价格竞争或导致竞争加剧,压低行业利润率。
四、中国医疗器械细分行业特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03年底,中国保监会颁布《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公司推进健康保险专业经营。
2004年,中国保监会一举发放5张专业健康险公司牌照,不久,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应势而生。
然而,五年时光转瞬即逝,这一被消费者视为“保险第一需求”的健康险的市场却依然不温不火。尤其是和市场上大受追捧的投资型险种爆炸式增长相比,更显得了无生机。
今年前两月,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中,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占比仅有4.9%,而这一数字早在2003年底已经是8%。若干年来各公司前仆后继,换来的却是连8%的位置都没能保住,而发达国家30%的常规占比几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
究其原因,难抑保费冲动的商业保险公司依然将健康险作为其展业的“敲门砖”,而专业健康险公司亦因为其“不专业”造成的惨淡经营而屡遭诟病。近来更有传闻称,目前屈指可数的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的“少数”,有可能合并到其他寿险公司或转换成寿险牌照。
如此归属,对于那些投资始终不见回报的股东来说不啻于“拨云见日”,同时让其资本得到救赎,但对于脆弱的专业健康险市场,“无疑是一种倒退。”一位从事健康险多年的人士深感遗憾地说道。
健康险尴尬地位
本月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再一次向商业健康险伸出橄榄枝。
“新医改方案”在制度设计上,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总体思想,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现方式上,明确了商业保险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途径,提出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医疗执业保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虽然,近年来,商业保险公司在探索服务于国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服务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例如参与新农合管理,提供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提供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重大疾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健康险产品,但健康险发展的现状又残酷地证明,这些还远远不够。
根据记者从中国保监会披露的若干数据资料中的搜集,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2002年、2003年,健康险曾经出现过成倍数的增长外,基本保持在10%-20%的增长区间。
2001年-2008年的8年间,我国每年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2亿元、122亿元、241亿元、271亿元、312亿元、377亿元、384亿元和58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98.9%、97.6%、12.1%、15.2%、20.9%、2.4%和52.4%。
数据显示,2008年健康险保费一反常态增长迅猛,得益于2008年整个保险行业的超常规增长,及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全力推动。
其中,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简称“人保健康”)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7.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倍;平安健康保险公司(简称“平安健康”)实现保费收入3329.6万元,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简称“瑞福德”)保费收入2.4亿元,昆仑健康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昆仑健康”)保费收入1964.6万元,后三者的同比增幅更高达十余倍甚或数十倍。
但其中不乏“水分”。前述健康险人士称,专业健康险公司获得的超过140.7亿的保费中,八成以上来自带有理财性质的业务,规模在110亿左右,而人保健康和瑞福德正是其中的始作俑者。
而今年初,在全行业保费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健康险的增速也同时下降,且低于人身险总体的增长速度。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实现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658.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健康险保费收入81.6亿元,同比负增长0.013%。
单看增长速度,还不足以说明健康险发展的缓慢,而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中的占比,则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健康险在中国人身险市场上的地位和在消费者的保险保障中扮演的角色。
据上述同源数据显示,自2001-2008年,健康险占人身险保费规模的占比依次是4.35%、5.36%、8%、8.39%、8.44%、9.12%、7.62%、7.86%,8年的加权平均值为7.39%,远远低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中健康险保费收入30%左右的占比。
此外,2004年保监会批准的5张专业健康险公司牌照中,除一张仍待字闺中外,其余4家均已开展业务,但其总保费规模在健康险中的占比也十分有限。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中,4家健康险公司的贡献占比仅为2.7%,2007年的占比不到10%,2008年最高为24%。
自2002年后几年间,国内健康险曾出现高达46%的增速。2005年末,有机构就曾经做出测算,预计2008年我国的健康险市场将达到1500亿元~3000亿元的规模。但现实的结果却很残酷,2008年当年以超过50%的增幅才实现了586亿元的规模,远远低于之前的预期。
这些数字直接传递出的信息是,近年来。健康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没有因为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诞生而产生大的改观,市场寄希望于专业化公司的专业化经营,指引健康险市场走出发展迟缓的盘算几乎落空。
健康险“独立运动”
众所周知,寿险保障的责任是生命保障,包括生存或者死亡,财险保障的是财产,而健康险的保障责任是疾病、住院、手术、护理等,与产寿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分工。
以一直致力于健康险产业发展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为例,在公司内部财险、寿险和健康险是完全独立运作的三个部门,可见其差异性。
也正是由于健康险的特殊性,使其从产品的定价、销售、核保、核赔、风险控制,甚至信息系统等环节都与寿险迥异,也比普通的寿险业务更为复杂,因此专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都是通行的做法。
而国内,早在1996年,平安寿险就率先成立了医疗保险部,随后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等保险公司也先后在总公司成立健康保险部或医疗保险部。
最终奠定了在国内以专业化公司的形式运作健康险的基础是在2002年。是年,国家有关领导曾连续两次对商业健康险做出重要批示:“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把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保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
2003年底,中国保监会颁布《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
公司推进健康险专业经营。
2006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称“国十条”)中再次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国十条”明确指出,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加强对专业健康险公司等专业公司的扶持力度,促进商业健康险的发展。
2006年8月,保监会正式颁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健康保险第一部专门化监管规章。而该办法首次统一了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经营上的监管标准,其中专业化经营的基本思想贯穿始终,如设定经营健康保险的专业化条件、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加强与医疗机构深层次合作、管控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等。
就在这一阶段,健康险同时得到国家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保险监管机构的引导及推动下,商业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同。
按照《办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应当持续具备七项条件,包括建立健康险业务单独核算制度、精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核保制度和理赔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和相对独立的健康险信息管理系统;并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精算人员、核保人员和核赔人员。
“七项条件”的合力约束下,等同于敦促健康险上演一场“独立运动”,而《办法》正是独立宣言。
事实上,行业内也曾对所谓专业化的模式进行过论证。一位健康险业者告诉记者,包括寿(产)险公司中设立相对独立的专业职能部门,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方式,如中国人寿。
“选择这样的组织制度形式,是各保险公司权衡内外部环境的结果。这些公司的健康险专业经营理念基本形成,但基于目前健康险外部的政策环境及发展现状,不愿寻求突破,采取较保守的经营态度,虽然在公司内部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健康险,但仍多以寿险理念经营健康险及管理风险。”上述人士说。
组织机构设置形式多样而复杂,还有以事业部或利润中心为目标设置的部门,或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相关业务管理为主设置的部门。
“寿险的成功是销售的成功,健康险的成功则是运营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对医疗网络的精细化管理和客户服务的差异化等,事业部或利润中心的架构,能够较好地保障健康险的专业化运营。”前述人士称。
因此,这种形式可以实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还可以运用公司已有的销售渠道,拥有主要的专业风险控制人员(包括核保、核赔、医务管理等)和风险控制系统、作业流程;通常还可以自主开发产品,拥有独立的或与其他业务系列共用而功能相对独立的IT技术支持平台和数据库系统。
但健康险业务只是事业部或利润中心的主营业务,并不是整个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国内友邦保险的意外健康险中心属于利润中心模式,泰康人寿建立的则是健康保险事业部。
与上述两种模式不同的是,独立法人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具有完整的健康险发展战略和规划,可以独立进行资金运用、人员招募、财务核算;在业务方面,还可以独立进行产品开发、销售,拥有独立的IT支持平台,具备主要的技术、专业和销售人才,可以做到对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控制,销售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反复论证和调研后,2005~2006年的两年时间里,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瑞福德健康、昆仑健康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相继开业,国内健康险专业化经营跨出实质性一步。
平安重启合资路
然而,相继开展业务两三年后,被寄予厚望的四家专业公司并没能肩负起提振健康险市场的重任,反而殊途同归,被迫走上“求变图存”的道路。
平安内部人士透露,平安健康正在寻求新的合资对象,目前最大可能的合资目标是英国保柏(Bupa)。
合资的最大动因来自业绩。根据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平安健康开业至2009年2月末,赚取的保费规模合计5376.39万元,其中1770万元来自今年前两月。
2005年5月获准开业的平安健康,因为背靠中国平安金融集团的大树,成立之初就被戴上了无数光环。尤其在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眼中,平安健康是支撑公司发展的一大核心业务,并将成为平安未来的盈利增长点。
然而,平安健康似乎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业务模式,也没能找到一位能够带领平安健康突破困局的领军人物。
平安健康从一开业就将自己主要定位于高端客户,将目前仅有的三家分公司设在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平安健康自己不建销售队伍,业务拓展倚赖集团内兄弟公司的交叉销售,而平安健康则潜心在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
“但业务始终不理想,广州尤其艰难。整个集团内寿险、财险,甚至养老险公司都在销售健康险。”前述平安人士称。
早期被同业艳羡不已的金控架构,如今却成了平安健康的掣肘,让羽翼未丰的平安健康在面对同业竞争之前,先体验了集团内部的竞争。
同时,还有人事频繁变化给平安健康带来的困扰。
2005年7月,保监会批准了吴冠新出任平安健康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张子欣、顾敏慎、姚波、任汇川出任董事,王志雄为独立董事,张学武任董事会秘书,康仁德为副总经理,由平安人寿的副总精算师张振堂出任精算负责人。
2003年8月出任中国平安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稽核执行官的吴冠新,此前曾任联合保健亚洲公司首席执行官两年,接掌平安健康时被给予厚望。
但平安健康还没满周岁,就迎来了第二任高管。保监会在2006年3月、6月,先后核准了张振堂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和张文璐担任总经理的任职资格,由黄建丰、霍钜泉出任副总经理。
前述平安人士透露,由张文璐、黄建丰、霍钜泉组成的“豪华团队”年薪高达1200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2006年底,保监会按月公布的保费收入情况表中,属于平安健康的一栏仍旧空着。也是在此期间,几乎掌握了平安健康所有产品开发精髓的精算师毕海转会,现任泰康人寿健康保险事业部的市场部总经理。
2007年3月,刚刚进入开业第三个年头的平安健康第三次迎接新帅。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原总经理吴平接过了平安健康董事长的重任,张振堂则专任平安集团副总精算师兼平安人寿副总经理。
是年51岁的吴平1992年加入平安,曾先后担任中国平安寿险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助理、集团精算资讯部副总经理、集团电脑管理部副总经理、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平安寿险协理、平安人寿副总经理兼集团资产运营中心主任,拥有丰富全面的保险从业及企业管理经验。
吴平上任后,平安健康开设了三家分公司,2008年的保费规模达到了3329.6万元。
前述平安人士称,平安健康的现状仍没能令集团领导尤其是马明哲十分满意,因此,自年初集团管理层开始频频接洽跨
国健康险机构,目前最可能的合资对象是英国BUPA。
事实上,早在平安健康成立之初,平安就曾经想走合资路线,先后接触过美国wELLPOINT、德国DKV和美国联合保健,其中与第三家接触最为深入。曾经和美国联合保健谈到快签约了,最后一刻,平安还是没舍得让出一半的股份给对方,最终致谈判失败。
前途未卜的瑞福德
首家开业专业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与平安健康一样被业界赋予了很多“神话”,但也没能脱离在业务定位上的犹豫徘徊。从最初走专业化的道路,到后来的粗放式经营,迅速铺设分支机构,通过银行渠道大量销售带有理财性质的产品,直至把自己逼到了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墙角,被保监会叫停销售该产品。
在诉求股东的援助后,初期占有股权高达19.9%的德国DKV公司因其“不务正业”,拒绝在是次增资中给予援助,结果大股东人保集团自掏腰包,全力支持了20亿元,而DKV的股权也骤然被稀释至6.33%。
同时,人保健康自今年初展开了“急刹车”般的业务转型,年初制定的保费计划也从2008年实现的137.78亿元折半至60亿元,推出的几款新产品也更加注重体现保障功能。“增资事件”终于把人保健康带回到专业健康险的主业上。
据一位接近DKV的人士称,DKV并没有完全放弃增资权,但需要再观察。言下之意,人保健康是否能再次获得外资的真金白银,要看其今后发展主业的决心和表现。
与人保健康同时被冠以“不务正业”之名的另一家专业公司――瑞福德可没这么幸运。
成立于2006年1月的瑞福德,注册资本金3亿元,股东主要为来自深圳的几家民营企业。瑞福德的前身是阳光健康险公司,开业之初就曾经历一次股东的洗牌,开业第三年再度面临股权的重大调整,甚至有从此不复存在的可能。
2009年一季度,在短短两个月内,瑞福德被保监会通报批评两次。一次是因为瑞福德销售一款名为“福满堂”健康护理服务计划时,违反保监会有关产品的监管规定,以向客户返还健康维护保险金、健康体检奖励金等名义给客户提供附加利益。
之后不久,保监会通报批评了该公司的总精算师,少提、漏提准备金及相关负债等。
一位精算师告诉记者,以精算师的专业功底,不会犯这样的低级技术错误,向资产负债表注水最合理的解释是粉饰公司业绩,掩盖偿付能力缺口。
公开资料显示,瑞福德目前已经开设上海分公司、江苏分公司和几家中心支公司等,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各实现规模保费5293.75万元、1588.19万元和2.43亿元,在专业健康险公司中排名第二。
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把瑞福德带上了不归路。
今年初,与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相伴而生的还有市场上不断传出中国太保将控股瑞福德的绯闻。多位接近两家机构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两家公司确实就股权转让问题进行了密切的磋商,而中国太保也已对瑞福德进行尽职调查,只是尚未确定最终的转让价格和股权。
近日,接近瑞福德的人士透露,双方目前正在酝酿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中国太保全权收购瑞福德的股权,并将其归入中国太保集团框架下,成为其全资至少是绝对控股子公司。甚或将其整合为太保寿险的一个健康险事业部。
如果最终谈判成功,不管沦为控股子公司还是事业部,“瑞德福”的名号都将不复存在。同时,如果被整合成太保寿险的事业部,结果是本已稀缺的专业健康险牌照在刚刚诞生4年,就减少一张,“这是健康险从业者都不愿看到的”。该人士续称。
正华变长青
值得一提的是,5张稀缺的专业健康险牌照中,有一张至今待字闺中,即早年的“正华”(正华健康险公司),现在的“长青”(长青健康险公司),目前的总部设在上海。
2004年,任职新华人寿接近十年,并曾为筹备新华人寿立下汗马功劳的孙伟光在发表完“告别演说”后,黯然辞去了副总裁的职务。
一位接近孙的人士告诉记者,他的这一决定完全出于对健康险的钟爱,而这份钟爱至今未退,即便经历了筹备正华的失败。
该人士称,2001年,在国外接受健康险培训十数月的孙伟光,被健康险深深吸引,也看到了健康险蕴藏的机会,回国后立刻在新华人寿建立了健康险中心。
但在一家以寿险为主导的公司里,想独立的开展专业健康险业务,还是会遇到很多机制上的障碍,很多资源的调配不能完全满足健康险专业化的需求。
2004年前后,监管政策的变化给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带来了契机,更加点燃了孙伟光在新华人寿设立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希望。
正当孙伟光为申请专业公司一筹莫展时,保监会批准了正华健康险的筹建,再加上公司股东的反复游说,孙伟光毅然投身希冀已久的专业健康险公司。
他认为,正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坚持开发销售费用健康险产品,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合理有效率的建立和管理医疗服务网络,严格进行核保核赔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
孙伟光筹备正华的同时,已经有不少外资公司与其接洽,希望参股到新公司中,其中不乏重量级公司的身影,如英国BUPA、美国联合健保等。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华的筹备还是以失败告终,同时也折射出新公司筹备时期命运的多舛。
前述接近孙的人士告诉记者,正当正华筹备进展如火如荼,几乎到了可以递交开业申请的时候,公司的几家主要股东才正式召开集体会议,而戏剧性的转折正发生在是次会议上。两家参会股东代表分别落座后,突然发现双方在业务上有着很深的过节,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弥合。于是,会议不欢而散,正华的筹备也自此搁浅。
2007年,经过一轮资本的重新整合后,正华变成了现在长青。然而重获新生的长青,不知是否能够摆脱命运的安排。
就在2008年下半年,长青的筹备组负责人已经高调宣布将在年底前开业后,时间已经过去了4个月,不但没有长青开业的消息,更有传言称,该公司股东希望将长青的专业健康险牌照转为寿险牌照,而监管机构似乎也有支持的意思。
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已经开业的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窘迫,举步维艰,尤其是与长青有着相似股东背景的瑞福德未卜的命运,让股东甚至监管机构都心有余悸。另一方面,由于健康险市场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市场上缺乏专业的健康险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领军人物。以长青为例,公开渠道能够查询到的公司拟任高管,只有两位――CEO和CFO。
目前的环境下,再开设一家新的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确风险偏大,若能够转成寿险牌照,或许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最乐见的结果。但是,在对资本进行了最大的救赎后,健康险市场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一位多年从事健康险的人士感慨道。
专业化的困扰
昆仑健康董事长林瑶珉感叹说:“当
初决定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初衷很好,但对市场的预期乐观了点,市场分析还不够深入。”
昆仑健康是目前几家公司中发展较平稳,股东和股权结构相对稳定的一家,却也是最慢的一家。因此,也需要在“发展平稳”和“股东的耐心”之间做出权衡。
不过林瑶珉表示,目前资方与经营方的沟通相对顺畅,资方也表示愿意给昆仑时间和空间让他逐渐成长。但他同时透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今年昆仑健康也将加快发展的步伐,踏上向外扩张的道路,计划中的目标城市是上海和广州。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给商业健康险带来新的机会,但对于目前国内健康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林瑶珉认为仍难言乐观。
他说,国外的实践证明财险、寿险、健康险因其业务的不同,大都以独立法人机构的形式运作,而发展路径也是先产险,再寿险,最后演进到发展健康险,而一旦进入健康险发展阶段,就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
但林还说,不得不承认,在国内设立健康险公司之初,中国的法律法规环境、消费者心理、市场竞争等很多因素估计都不充分,现在才开始真正的反思。
发达国家人身险保费收入中30%来自健康险,但仔细分析,这部分健康险大都来自于医疗费用险种,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不断爆发,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疗费用型保险产品大行其道。
而受国内医疗体制所限,发展商业医疗费用险制约颇多,例如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按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收费的医疗支付体系等,都给商业健康的发展带来挑战。
同时,专业健康险公司还要在成立之初,就要与资产规模较大、销售渠道较强,已经形成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成熟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短兵相接。而这些公司优势在于,既可以销售产寿险产品又可以销售健康险产品,而按照监管的要求,健康险公司则只能销售健康险产品。
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健康险部总经理博伟强告诉记者,其他国家通常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才能销售健康险产品,同样,如果公司想销售健康险就需要建立专业机构。
但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政策调整保监会也曾考虑,但由于现有的专业公司发展过于缓慢,无法承担消费者的全部健康险需求,还需要再积累一段时间。
换句话说,短时间内寄希望于卫生医疗环境和保险监管环境的改变,诱发商业健康险的大发展是不切实际的,由专业健康险公司及更多的由商业保险公司缔造的健康险市场还需要依靠保险业自身的力量进行挖掘。
即便如此,专业化仍是健康险发展必由之路,而组织形式的专业化并不代表健康保险已经实现了专业化,一位从事健康险多年的人士如是说。
他认为,目前行业内存在很多误区,首先是缺乏专业的队伍和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尽管大部分的公司都在经营健康险业务,但仅国寿、太平洋、平安、泰康等少数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健康保险部或医务管理部,很少有公司完全达到保监会《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造成行业内人才奇缺。
《办法》规定,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应当加强与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管理,监督医疗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这一点也是行业欠缺的,也是健康险赔付率居高不下,盈利状况堪忧,导致公司无心经营健康险的原因之一。此外,缺乏专业的数据管理、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都制约着健康险的发展。
该人士透露,医疗信息需要有一整套医学编码记录和储存数据,来记录到哪里看病、诊断了什么疾病、做了什么治疗和检查、用了什么药品等等,考虑到医疗行业现状,保监会把医疗服务机构代码和疾病分类代码做为行业标准要求行业执行,但目前行业执行的情况很不好。
“如果不能标准化编码处理,几乎所有的数据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不能形成对产品定价、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的帮助。”该人士说。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两大市场 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
[4]吴仪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加补助 全面覆盖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20/112022.shtml
关键词:中药;出口问题;对策。
1.中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1。1西方替代医学的兴起为中药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在美国,替代医学被定义为:尚未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正统医学的一部分医学实践。它们没有在医学院校被广泛地教授,但它的声望却如日中天。美国人平均每年在替代医学上的花费为270亿美元,尤其是草药,这是个真正增长的领域。在欧洲,诸如草药等诸多的替代医学产品已得到广泛承认。在德国,超过80%的医生处方用到草药产品,而且有40%的草药处方能够获得国家医疗保险报销;而有些替代医学,如草药疗法等,已顺理成章成为医学院校的必修 课 程。 由 此 可 见,作 为 替 代 医 学 的 组 成 部分———中药产品必然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1]。
1。2化学药物研发的高成本使其转向中药产品。
新药研发历来是美国财团最热衷的投资项目之一。由于化学药物的研制难度越来越大,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从1/900到1/10 000),创制成本越来越高(现已经达到每个药约3~5亿美元左右),研制周期越来越长(每个药约需10年时间)。所有这些巨额费用最终都要由政府和消费者去买单。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老年人口增多,各国政府均感到医疗保健费用的巨额开支压力,试图降低国家补助的医疗保健费用,将药品费用由公共支出转向私人支出。[2]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有效的中药,较通过西药普遍筛选的研制方法,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其研发费用仅以百万人民币计算。从中药等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在美国引起重视,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大陆购取单味药材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取及筛选,以期发现新药或先导化合物。
1。3西药自身的缺陷使人们目光投向无毒副作用的中药。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明显,很多西药因为毒副作用的影响而被淘汰,巨额前期成本无法收回。西药的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正所谓“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药方讲究配伍得当,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耐药性问题是西药在治疗疾病同时所产生的,部分西药因此而日益迅速地被淘汰,只有加快开发新药品;而新药产生耐药性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青霉素从发明到今天的80多年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而且使用量逐年在增加,可说是个典型例子。相比较,中药应用了五千年,却没有因耐药性而被淘汰,关键在于其整体治疗思想和方药配伍的灵活性。
2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中药出口前景虽好,但出口存在诸多问题。
2。1中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中药出口商品低附加值中药材占出口比例过重,不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国内不少中药生产企业为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减少中药提取次数或缩短提取时间,致使所丢掉的药渣中还留有很多有效成分。如“金银花露”仅利用了其中的挥发成分,不具挥发成分的绿原酸等则被丢弃,而后者是制备双黄连、银黄等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据估计,全国生产这三种中成药的企业有近200家,一年所造成的金银花浪费高达两万吨。
2。2中药质量存在问题。
世界很多国家对中成药部分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反应强烈。中药材种植商为提高预测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致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出现严重超标。
中药商品包装材料选择不当,致使中药在海外运输过程中发生霉变、药品失效等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声誉,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中国中成药的出口。[3]/.
2。3中成药在西方国家难以正名限制了其出口量。
在西方很多国家,中医药没有合法地位。在美国市场,中药多是以保健食品和饮料身份进入,不能标明主治功效,不能在药店出售。由于对部分中药毒性和副作用缺乏充分的介绍,而产生消费者因大剂量服用而造成中毒甚至死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和限制了中药的对外出口量。
3针对中药出口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借鉴成功经验。
从源头控制中药产品的质量韩国和日本的中药产品远销世界各国,而他们的中药材原材料有50%以上从中国进口,但他们对中药产品经营和销售水平在很多方面远高于中国的中药企业。
韩国中药材出口,以拳头产品、名牌战略取胜。韩国一直把高丽参当作拳头产品,实现定点生产、加工,种植人参在指定的区域,并在规定生产年限采挖,有专门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由政府指定的唯一加工点按标准加工再出售。在销售方面,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供货,并向国际著名的医药专家赠送研究样品,以高规格邀请他们参加 “国际人参学术研讨会”,并颁发论文集等。这种学术广告,大大抬高了高丽参的价格,增加了其海外销量。中国的中药材经营也应向韩国学习,注重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的质量,出口采取高价战略,而不是仅仅作为其他国家中药产品的原料输出国。同时重视对中药材资源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不要造成浪费。中药材质量是决定中药饮品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药企业采购时要严把关,因为药材质量的好坏最终直接影响中药产品的疗效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4]日本汉方药剂型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如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技术、洗净灭菌技术等,质量控制上都符合GMP要求。在剂型研究上独树一帜。例如标准汤剂,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从对生药选择,粉碎细度、升温速度、提取次数、离心时间、浓缩方式、干燥方法等都有详细规定。日本汉方制剂质控及剂型上的重大改革,符合了现代人对医疗服务高效优质的要求,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中成药剂型改革,迎合现在生活节奏要求,这既是我国中药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是提高中药商品附加值的一个关键点。
3。2对中药产品进行品牌管理。
打出自己的中医药品牌特色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要求更多的自我决定权,由于西医学的困境,很多西方人尝试着使用替代医学,这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医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医药在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有合法的地位,并与西医药并存;在欧美医药市场仍未取得合法的地位,但是其销售渠道是广泛的;在国外,可以从很多地方买到中药产品。中药在西方医药市场取得合法席位,只是个时间问题。[5]针对中药产品出口渠道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商业化的营销运营模式。
国家应整合我国零散的中药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如国外制药企业般的垄断实力。对药品进行品牌管理,无论是从药品的命名、生产,还是销售模式都需要仔细推敲和运作,打出自己独特的品牌。虎标万金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品牌管理案例。它在8个国家生产,其销售遍布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虽然它充分利用了亚洲的传统,但是它已经成功突破了文化的界限,而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6]我们中药企业缺失的是对中药产品的品牌管理,中药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商品,它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中医药文化赋予了中药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正是中药产品的品牌价值体现。国内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中药产品都没有被好好地重视和开发,作为商品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百年老字号品牌的价值,是我们应深思的问题。做好了这点,中药产品一定可以立足于世界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广平,张竞之.基于知识传播途径的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3):3-6。
[2]王广平,孙东川,张竞之.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医药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
316-318。
[3]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
广东省中医振兴计划(2005~2010)[S]。2005。
[4]王魁林,市场营销[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业园区规划产业集聚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产业园区的发展
1.1产业园区、产业园区规划的概念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的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产业园区规划是比较全面的产业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
然而,从规划角度看,全国产业园区规划都停留在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这一个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的单位更多的是按照投资方的要求进行平面布局,而对于园区功能的定位从不深究,因此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便不计其数;园区建成后,由于招商手段的相似,造成经济效益不佳,于是越权出台优惠政策的现象也有出现;更有甚者完全只是追求规划布局构图的好看,对其可操作性视之不见,于是盲目建区、违规占地范例也层出不穷。
在规划设计前首先通过对项目所在区域“开发条件与资源整合分析”、“市场调研与目标客源市场分析”、“发展定位研究”,确定其功能定位、分析其目标市场并提出经营策略;然后确定项目主要、次要、辅助功能区的划分并对其进行平面布局,提出项目的开发时序,挖掘区域特色进行“主题创意与品牌形象策划”打造项目特色。
给出项目的“实施开发模式及运营管理建议”,制定“开发计划”及进行“财务估算”,找出项目实施的“最先启动切入点”,最后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1.2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 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产业园区规划
2.1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
过去的15年我们看到的和正在进行的,都是因为产业活动的总量增加促进的城市扩张,推动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提升;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以空间规划手段、构建功能性城市区域,引导和推动城市的产业经济活动能力。新的产业园区规划,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空间规划是围绕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而进行的;
第一:园区的规划首先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而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
园区规划的宗旨是围绕建设一个产业平台或者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这就要求在规划的初始,就着重分析和判定,这些平台构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途径,例如:围绕一个产业技术构建的平台,核心能力是研发或技术交易能力,就需要围绕这个能力去建立一个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第二: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
当前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实际上是高端资源集聚向欧美、低端要素集聚向中国及东南亚的过程,以成本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即将结束,通常意义上的“微笑曲线”也将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开始新的重构过程。我们需要在新的一轮产业板块及分工中,尽量取得高端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在园区的规划与发展中做到空间和服务平台的适应性。一个重要的观点:打造一个“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同样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不仅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
园区的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但是,大部分园区仍然更加重视仅仅是“招商引资”的初始过程,在园区内部企业的发展服务方面做的很不到位,也是园区发展、甚至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企业的成长需要,提供这样一个服务平台和功能是必要的,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
2.2产业园区规划思路
一般而言,产业园区规划包括产业园区规划背景、发展定位、规划布局、招商策略、园区运营管理等等。
我们认为产业规划的总体规划思路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定位分析,只有将产业定位准确了,后续的空间布局、招商策略和增值服务的设计才会更加具有成效。
当然,在进行产业定位之前,我们需要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全面有效地梳理,为产业定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结合其他案例的自身研究的相关经验,笔者提出了“五步法”的总体规划思路。
类型园区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应先认真分析,不能盲目定位。在我国,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园区规划和建设,有些经验和方法是相通的。鉴于上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实施,不断提升开发建设水平。
科学超前、先进合理的规划,是促进资源整合、凝聚开发合力、保障开发水平、增强开发区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
第二,坚持科技兴区,注重载体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在不断扩大外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
第三,注重园区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园区可以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员和海外学子等高素质人才进入园区,同时园区管理局主动促进与周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产品研发。
第四,注重政府在园区规划和建设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有效联动。
一般而言,政府都会给予园区以政策和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园区应该建立和健全高级别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使政府在扶持、引导、协调、监督园区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结束语:我国产业园区应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应对这一历史使命,产业园区规划应准确定位、选择主导产业,打造自身特色;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高素质人才聚集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园区规划应该从资源分析、产业定位、空间布局、配套策略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1数据挖掘相关理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
1.1数据挖掘定义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发现并提取隐藏在其中的信息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自动分析数据,通过归纳性推理和联想,寻找数据间内在的某些关联,从中发掘出潜在的、对信息预测和决策行为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模式,从而建立新的业务模型,以达到帮助决策者制定市场策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在数据仓库基础上挖掘的知识通常以图表、可视化界面等形式表示出来,但所挖掘的知识并不都是有意义的,必须进行评价、筛选和验证,把有意义的知识放到知识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积累更多的知识。
1.2国内外发展现状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由于它所固有的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力,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应用,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领域有市场预测、金融投资、制造业、银行、通讯、保险、交通、零售顾客行为分析等商业领域。数据挖掘所能解决的典型商业问题包括:数据库销售、市场预测、客户群体划分、交叉销售等市场分析行为,以及客户流失性分析、客户信用记分等等。商业利益的强大驱动力将会不停地促进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型问世,人们对它的研究正日益广泛和深入。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给商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国内利用此技术用于实际工作的企业很多,常见的应用案例多发生在零售业、制造业、财务金融保险、通讯及医疗服务领域,系统性利用得较强的要数电信市场,国内电信企业将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业务预测、客户群体的划分、大客户特征的识别、客户流失的预测和控制、客户呼叫模式分析、网络资源的管理。
2数据挖掘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2.1系统设计目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处理,实现信息化决策管理。系统不仅要完成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播,而且要进行信息挖掘和排列,从大量的信息中得出关键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辅助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从而获取最大的效益和发展。
2.2系统功能设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应包括日常办公、工作流、资源管理、综合业务、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结果处理、信息交流、档案/知识管理等功能模块。将数据挖掘引入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各部门的内外部信息,使其信息更有针对性。另外,通过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企业各业务环节所产生的大量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获得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数据挖掘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办公模块,其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部日常办公事务进行管理,是以用户的个人事务处理为核心。通过对用户个人工作流及用户访问日志记录信息的挖掘,有助于用户日常办公信息的定制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的办公问题。
(2)工作流模块中的“工作流”是指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电子化流程,在该模块中可结合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流,该模块可适用并涵盖企业内部所有工作流程。而随着实际工作的不断开展,工作流会越来越多,对工作流过程进行挖掘,尤其对不同工作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用复制工作流的方式创建新工作流,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
(3)资源管理模块包含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查询管理、办公用品、计算机设备申报使用管理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人事管理,即根据从目前已有的人力资源系统导出的数据,对企业人员(年龄、专业、工龄、性别、地域、部门、职称、学历等)数据进行挖掘,或对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的人员组成情况进行挖掘,提供其结构组成或合理性分析,对人事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人力资源管理还包含考勤管理,它可与目前在使用的指模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挖掘员工上下班时间、请假外出等数据,发掘考勤分布与工作量阶段性密集程度等的关系或规律情况,便于对业务部门提出合理的休假时间安排建议或制定有效的考勤对策。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还包括绩效考核的部分,它可与目前正在使用的考评系统进行数据对接。项目管理指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申请、批复、招投标、合同签订、验收等环节进行管理,以跟踪项目的进程、监控与项目相关的活动、保障项目顺利运行。在对固定资产查询管理过程中,可挖掘企业固定资产数据,结合人员组织结构数据,发掘出固定资产分布的合理性。在办公用品、计算机设备申报使用管理过程中,也可引入上述办法,为审批者提供有力依据。
(4)综合业务模块,包含车辆调度、会议室管理、会议管理、饭堂管理等。车辆调度的主要任务包括车辆使用申请、批准以及信息管理,可与GPRS系统对接,直接在办公系统中查看车辆在途情况。会议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会议室使用申请、批准以及信息管理,可直接在办公系统中查看所有会议室近期申请使用情况实时表。通过对车辆或会议室等公共资源使用情况等数据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实时统计这些公共资源状态,如采用自动归类技术实现公共资源的层次性组织,同时,还可以结合对各部门使用公共资源历史信息的挖掘,有助于个人申领的定制服务建议,有针对性地最大化利用好公共资源。
(5)在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模块中,数据挖掘主要体现在数据整合及决策支撑上。通过对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再次开发,即数据挖掘,能为决策者快速准确地提取辅助决策的信息资源。
(6)结果处理模块。在综合业务、资源管理等事务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数据挖掘对结果数据进行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为决策者对决策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7)在档案/知识管理模块中,数据挖掘主要体现在知识检索平台上。企业各种知识以多种形式存在,如Word、PDF文档格式、图形或多媒体资源等。如此巨大的数据资源若靠人工检索,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数据挖掘技术为海量知识检索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海量知识的挖掘,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聚类、分类浏览与检索;并且允许用户在企业内网、外网的海量数据中进行全文检索和特征检索,提高检索效果;另外,运用挖掘技术改进关键词加权算法,提高信息资源的标引准确度,从而改善检索效果。
3本文的创新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数据挖掘是国内外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议题,本文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块结构,分析了数据挖掘在各功能模块中的应用,其分析结果对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根据本文内容,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
(1)本文在分析数据挖掘在系统功能模块的应用中涉及到了系统性和开放性。但对一个业务办公系统而言,安全性是放在首位的,未来将从安全技术角度,重点研究数据挖掘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性方面的应用。
(2)数据挖掘目前有许多基于不同领域的算法,不同算法面对不同问题所产生的效率甚至结果都不一样,在专业技术层面,将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各模块中采取何种算法能实现结果及效率的最优化。
(3)系统各模块数据挖掘结果产生后,有无可供参考的标准,或如何根据时间、区域、人文等实际情况,制定文字分析规则,提供有针对性的供决策者参考的合理意见或建议。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