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艺礼仪的特征

茶艺礼仪的特征

时间:2023-07-11 17:3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艺礼仪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艺礼仪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第2篇

茶艺校本课程的设置

社会上对茶艺教育有一些片面认识,认为茶艺教育就是认识茶的活动,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茶文化的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国“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及本校学生德育的实际情况,依托北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研发出版专著《茶道五千年》校本教材,它作为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茶艺培训的教材公开在全国发行。教师们设计了大量开启学生人文素养意识和茶艺实践能力的有益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完善自身品德的行为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等,开发茶艺校本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茶艺教育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学校茶艺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包括:《走进茶世界》《中华茶上下三千年》《中国名茶》《茶艺与茶道》《茶与健康》等六个模块。课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在茶艺教室进行授课,并开展走进茶基地、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最终达成学生能够简述茶文化历史起源、指出中国茶区分布图、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掌握简单冲泡不同形状的茶叶等课程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茶艺校本课程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地方课程,学校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拓展茶艺课力度。在3-6年级共9个班的学生中,开设以传授茶艺、感知茶德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教学,通过漫画形式的茶德、茶史讲解,以逼真茶具的校园墙壁画为背景,以班级茶文化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板报为运用载体,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茶文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氛围。同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授课、个体观摩、亲自操作、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形成针对这门课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校园茶文化环境的熏陶、课堂茶艺技能的培养,多维度的实践操练等途径,学生提升了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2.“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茶艺教育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全校3-6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设2课时传授茶艺、感知茶德的茶艺与实践课相结合。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认真学习泡茶、品茶的技能,还搜集课外的茶艺技能,并将其适当加入茶艺课堂与同学分享课外所学的技能。学校为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立的茶艺社团,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在茶艺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实践,收获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茶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品茶、泡茶技能为主,课下突出“以茶育德”的功能为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探究式课堂”发掘学生探究潜能

第3篇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容;措施

茶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发展痕迹展示,其并非人们所看到的简单的茶艺展示,而是融合了我国重要的精神内涵,将我国的精神内容通过看似简单的冲泡饮等动作展现出来。茶艺中所蕴含的精神是我国多年历史文明的凝结,是其精华的汇总,具有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也正是因为茶艺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对其进行创编和践行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对茶艺从非文化遗产方面予以保护,才能够真正促进茶艺文化的再进步,才能够让茶艺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1茶艺精神

1.1海纳百川

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当今的茶文化也汇集了不同地域的品茶习俗而独具韵味。每一种茶叶虽然都有其独特的产地,但是当茶叶被分散销往不同地域时,不同的饮茶者又使用不同的茶具进行茶叶的洗、冲和品的过程,因此,茶艺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包容了各类文化,集各地饮茶风俗于一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茶叶的冲泡工艺和品茶韵味。

1.2和敬精乐

首先,茶文化代表着和谐,品茶时往往是多人端坐到一起进行较为平静的交谈,氛围以和为贵;其次,通常在待客时会为其冲泡茶水以示欢迎和尊敬,体现了茶文化中的“敬”;再次,茶叶在冲制时需要精心选择水源、茶具、泡法,并应当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品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特定的礼仪讲究,因此,茶文化的“精”无处不在;最后,人们通过品茶这一习俗和习惯,能够得到心灵的升华,最终实现身心愉悦的效果。

1.3尊古崇商

茶文化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是古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茶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尊古敬古”的韵味,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另外,当今社会很多商业人士在谈生意和商务交往时经常坐在一起品茶沟通,品茶也逐渐成为创造商务氛围的重要方式。

2我国茶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茶艺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对于此,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其予以保护,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规化,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必要的政策支持,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份也积极将本地的茶叶申请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并成功进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记录中。非文化遗产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众多,比如舞蹈、民俗、音乐、医药、戏剧、美术、杂技等等,而与我国茶艺相关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传统技艺

主要是指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冲泡工艺和茶点制作工艺等。这些传统技艺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相关的技艺种类多种多样,在丰厚的茶叶制作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迄今为止,已经有16个与传统技艺相关的项目入选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传统音乐

茶与音乐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方面,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登记来看,我国与茶艺相关的传统音乐类遗产项目仅有两个,一项是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乐,另外一项是湖南省辰溪县的茶山号子,这两种茶文化音乐都十分有名,且被现代歌手进行了创新演绎。

2.3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类收录的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也比较少,仅为三项,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的桂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的赣南采茶戏以及湖北省阳新县阳新采茶戏。这些戏曲也被戏曲艺术家改编演绎变换了多种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4传统医药

众所周知,有些茶叶是可以入药的,因此,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发现,福建省晋江市的灵源万应茶与福建省永定县的永定万应茶被收录到了中医养生这一子名录下。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茶在医疗保健中也被得到了相关的应用。

2.5民俗

与茶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有民俗类,在该类别下,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工夫茶艺和庙会项目中的浙江省磐安县的赶茶场这两个项目。

3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效体验模式建设

3.1结合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进行茶艺教学

高校茶艺的创编和实践可以结合名茶的地理标志来进行,将茶中的原产地的气候、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征融入到茶艺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茶艺的观看和学习,感受到茶艺所具有的内涵和力量,能够为茶艺的开展添加新的内容。同时,对于茶艺的教学工作开展尤其要结合其地理标志等方面的特点而进行,探究其中的“独树一帜”特点,一方面能够对茶艺教学的开展添加更为独特的保护,做好相应的优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艺,要想真正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则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提升,让学生能够从基本的茶艺学习过程中,融入到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信息纳入到系统教学之中,尤其对于明确收录的本地区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进行重点教学,另一方面则可以积极挖掘茶工艺、茶文化相关的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与茶叶相关的古方医药以及与茶文化相融的地区民俗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和精髓,充分对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研究,让茶艺的学习更加具有内涵,通过具有内涵的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会被极大地调动,学习的效果更好。

3.3社会与院校结合的保护方式

对于茶艺所进行的各种保护和传承,一方面需要院校进行积极教学系统建设,从教育方面进行体制的完善,构建相应的茶艺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社会力量进行专业的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茶艺的本质,能够切实加入到茶艺的保护过程中来。我国对于茶艺此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索授予的标志产品、标志工艺所进行的法律规定,这就让社会对于其保护的力度不够,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首先,院校需要建立与相关行业的联系,此行业最好是茶艺行业的龙头行业,为学生的实践和培训提供强大的根据地。学生在此范围内,一方面可以学习到重要的茶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亲身参与到茶艺的活动之中,切身感受茶艺之中所蕴含的各种丰富知识和内涵,培养学生对茶艺进行保护的意识。其次,院校还需要与法律相关专业的行业进行关联,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于茶艺保护的法律政策,让学生能够从法律意识上对其保护予以提升,探究更好地法律保护措施,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茶艺法律保护意识。第三,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茶艺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我国当前对茶艺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探究保护茶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的限制,将眼光放置到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提升自我能力,优化茶艺保护,为更好地进行茶艺事业而更加奋进。社会与院校的结合还需要社会中行业和企业的努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重大推动力量的展现,让相关行业能够自动自发地与院校进行通力合作,以此为契机,也能够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3.4对教材进行系统编排

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教材的依托,通过教材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加系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整体性更强。因此,对于茶艺的高校教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一方面注重其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茶艺教学的教研工作,通过集体教研以及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最好的教学路径。再教研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拓展相应的实践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提高,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其次,教材中所囊括的内容应当尽量全面,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辐射到相关领域的深刻认知,让学生可以探索到更加深刻的内容。比如,教材中可以融合茶的起源、茶艺的形式、国外对于茶艺的认识,我们相邻国家对于茶艺的传承等等内容,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兴趣,也具有知识性,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渊博,学习的领域得到拓展。第三,茶艺教材内容可以与相关的科目进行连接,从而让学生对于茶艺的内涵产生新的认识。比如,茶艺教材可以与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看到茶中的品德,也让学生能够在品德学习过程中融入茶的清香,让学生对茶和品德都产生新的认识。

结语

茶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并在新时代中获得了新的进步。相关人员更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发展,通过院校参与的方式对其进行人才的培养,让茶艺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让人们因为茶艺的发展而更加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力争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茶艺认识中国,通过茶艺爱上中国,通过茶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任艳艳,单军,姜含春.文化生态视域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黄山毛峰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00-305.

[2]郭晓红.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茶文化的传承发展[J].福建茶叶,2016,04:281-282.

第4篇

关键词:茶艺 实训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茶文化微妙地融入了道家、儒家、释家的哲学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茶艺是华族传统艺术之一,以茶敬客早已成为华族的传统礼节。一杯清茶,联系了彼此的友谊,许多风雅之士也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变迁,茶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在现代社会里,茶老少皆宜,并已形成一种风尚,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讲究饮茶的艺术。

《茶艺服务实训》课是职专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承担茶艺课教学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大挑战。

根据课程特点,笔者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项目”是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五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

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使职业教育教学取得很大的实效性。实施项目教学法,具有促进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的作用。确定茶艺课程中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

模块一:完成茶楼社会调查;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认识茶壶;模块五:学习茶艺;模块六:饮茶习俗认识;模块七:茶与健康;模块八:中国名山、名水、名茶;模块九:茶与礼仪。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

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成于“工作任务”中。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完成“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完整性。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进行。

2.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创造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情境教学的行动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无限想象力。老师的鼓励与赞赏、同学的肯定与掌声,也将给予学生更多的满足。

以“茶叶鉴别”任务设计为例:

茶叶是否新茶(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想象,头脑风暴(新茶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方面可以判断?应该如何判定?)主动咨询专业知识(茶叶知识、茶叶鉴别方法知识)决策计划,研究解决办法,制定茶叶鉴别计划培养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任务实施,培养专业技能(茶叶鉴别方法、茶具的使用、茶叶常见问题的判断能力)检查评估,总结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3.以准工作环境为基础“再现”工作任务

把“茶艺接待与服务”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中再现出来,就形成了学习情境。再现的方法有“模拟法”、“组合法”和“全真法”,根据茶艺师典型工作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用“全真法”再现的工作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最为有利。

4.实行“顶岗实习”,双证组合

第5篇

关键词:茶学专业;茶艺课程;茶艺师考试;课程改革

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中的一门骨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要素和环节、茶艺礼仪、茶艺美学特征、茶艺编创原则等理论,掌握各种形式茶艺的技能实践,茶的冲泡和品赏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综合素质。[1]茶艺师考试是人社部对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与茶艺课程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就要分析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异同,对茶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将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探讨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

一、茶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需求

茶学专业是由我校2008年新开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据统计,近3年我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学生报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从事茶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涉茶的工作岗位中,从事茶艺工作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学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企业的经营销售就需要茶艺师们来发挥他们专业技能,赋予茶叶文化艺术,因此中高级茶艺师可以说是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艺馆、涉外宾馆等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证的茶艺师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学专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学生被安排到茶业公司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没有茶艺人员可以为顾客泡茶、介绍茶叶、招待客人,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茶叶推广出去。另外通过参加几次青岛市、济南以及烟台的茶博会,同学们发现在人山人海的茶博会上,茶艺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茶叶,使企业产品在万千茶叶中脱颖而出。而一些茶艺馆、茶文化类公司,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茶艺师。茶学专业毕业生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能为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帮助。

二、茶艺课程教学现状与茶艺师考试形式

(一)我校茶艺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茶艺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了与茶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而作为茶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茶文化、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其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相当扎实。茶艺课程实验教学教授学生习茶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玻璃杯泡法茶艺、盖碗泡法茶艺,壶泡法茶艺、壶杯冲泡乌龙茶、壶盅冲泡乌龙茶、碗杯冲泡乌龙茶等。实验教学内容侧重茶艺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的掌握,简单的茶艺表演形式。

(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本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茶艺师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茶艺表演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核茶艺师对茶专业知识的储备,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考试。茶艺表演则考查了茶艺师对茶艺表演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新能力。这种茶艺师考试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提高茶艺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这是需要茶艺师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这也是衡量茶艺师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

2014届茶学专业的几位学生曾在2014年10月参加了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岛首届茶艺师大赛。这次比赛共进行了两天,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审评茶样(干茶辨识与茶汤辨识)、茶艺表演三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考试还行,到了审评的时候虽说是各大类茶都在审评课上审评过,可缺乏实践,不能快速而准确的审评出来。茶叶表演也不是教师课堂上所教的那样,当茶海出现在茶艺表演用具上的时候,因为以前都没有用过,学生有一点茫然。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志在冲击大赛前三名,可最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入前十名,更有甚者名次还非常靠后。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考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相同之处

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师考试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1.考试形式相同,都分为理论知识与茶艺表演两部分;2.考查理论知识部分覆盖全面,涵盖了与茶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要求我们的学生储备大量的茶叶基础知识;3.考查茶艺表演形式基本相同。茶艺师考试所考查的茶艺表演是最基本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艺表演,这与课堂上教师所教给的基本相同。

(二)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校茶艺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方案与茶艺师证书考试要求不太相符。在我们茶学专业的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材内容,多数是与茶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偏重理论知识,这样便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死记硬以应对各项考试,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茶艺师考试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最重要的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考试不仅考核了茶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考核职业道德、茶艺服务、管理等内容,这正是茶学课程所缺乏的。学生由于缺乏技能实践和经验,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就业要求,出现就业偏离专业的情况。对照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不难看出,我校茶学本科专业茶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涵盖了茶艺师和茶艺技师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学生的实践锻炼环节有所欠缺,学生做不到活学活用,距离优秀的茶艺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必要性

茶艺师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能力的标志,也是进入人才市场的通行证。而现在有些茶学专业学生为了取得茶艺师证书,专门报培训班学习茶艺考试,培训报考费用高达两三千元。我们茶艺课程本来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却要专门花钱来另外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财力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将茶艺师资格考试引入到我们的茶艺课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也更加便于我们茶学专业的学生取得茶艺师资格证。我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专业技能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现状分析,应该将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茶艺课程中来。坚持将茶艺课程教学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相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4]

五、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措施

(一)课程体系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

茶叶行业茶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艺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茶艺课程不仅要涵盖茶文化、茶艺技能、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鉴、茶具鉴赏,还需要涵盖营销管理、传播策划、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适应茶叶行业的高速发展,茶艺课程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培养出适合现在企业的复合型茶艺人才。学生要深入到茶行业中去,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改善薄弱的师资力量,降低授课中的理论比重

目前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中理论比重过高,而在实际的操作实践比较少。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茶学专业的茶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课程设计学时短、专业实践明显不足的问题,相对削弱了对学生茶艺能力的培养。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却要求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实践,把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的支持强度,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水准,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具特色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楼、茶艺馆等,并介绍学生到其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

很多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备考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考试资源。通过建立网上测试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茶艺知识的无纸化考试,而且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五)学生自身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在完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本身也不能松懈。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但若自身不努力,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习教师所教的茶艺知识,自身也要不断的提高。作为学生可以多走出去,去茶博会、茶馆等地方不断观察、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去参加一些茶艺比赛,在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茶艺比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师,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不断创新。茶艺比赛能在体验比赛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小结

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能让学生在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胡建辉 张新富 赵磊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以寿.中华茶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68-70.

第6篇

随着茶文化博物馆的悄然兴起, 茶文化有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 培养了人文修养、丰富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内涵。以往博物馆主要通过视觉感知来向参观者传递信息, 比如原始资料、图片、书籍、字画, 或者是文物、器具、蜡像、茶叶等实物, 它们都属于二维、三维空间的视觉感知, 之于参观者, 缺乏互动性, 也没有更多深入探究知识的机会。

动态体验展示设计强调的是体验二字, 给参观者生动、逼真、身临其境之感, 让人们对茶文化有更深层的感知和了解, 我们参观茶文化博物馆, 是否对立面的展示品有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感知空间。目前茶文化博物馆常用的动态体验展示设计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虚拟空间、动态展示、手工操作、互动体验。本文分别就以上四种类型的展示设计进行解析。

2 虚拟空间展示设计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或者空间, 继而演绎某一历史时期下的茶故事。虚拟空间大多是三维立体成像或者是立体电影的形式, 营造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茶文化氛围, 给参观者无比新奇的身临其境之感。

2.1 幻影成像

20多年前, 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共场所都应用了幻影成像技术, 我国是最近几年, 在新建的科技馆、博物馆中开始尝试应用幻影成像。它是在幻影与实景造型相结合的基础上, 把拍摄的人物、景色等投射在布景箱的主题模型景观上, 最后影像通过半反光、半透明的玻璃与模型景观融为一体, 在与参观者的互动中, 演绎故事, 重现历史。幻影成像最大的特色是直观逼真、栩栩如生, 在声音、视觉效果的渲染下, 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共鸣, 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 非常适合用来演绎茶文化的历史故事。

比如:美国波士顿茶叶故事博物馆 (Boston tea party museum) 通过成像模拟和交互设计重现了一场无比伦比的历史场景参观者置身于300多年前的商船模型中, 通过计算机技术投射人物光影, 在将茶叶融入大海的欢呼声中, 所有参观者一瞬间仿佛穿越到18世纪茶叶贸易垄断的时期, 亲眼见证了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奋起反抗英国殖民者。同样, 中国的茶文化展示设计, 同样可以利用幻影成像技术为参观者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 比如时期用烟换茶叶、茶马互市等, 从而给参观者更加真实的感知和体验。当然, 历史事件的重现务必要真实客观, 所有的场景、人物、故事都要经过详细考证, 绝不能杜撰。

2.2 茶数字博物馆

当今时代, 数字无疑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 数字化的茶博物馆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 再配合动画模型、人机交互等, 可以让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参观存在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博物馆。数字化的茶博物馆蕴藏信息之丰富、传播信息之迅速、交流互动之便捷等一系列优势, 都是其它展示设计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它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广大茶文化爱好者与茶文化博物馆之间搭建起良好的互动平台。

3 动态展示与手工操作

3.1 茶动态模型

采用新媒体技术、物理原理等, 实现了静态茶文化展览品的动态化。比如:要向参观者展示一个小型茶叶制作机械, 如果它是二维图片, 给人的就是视觉感知;如果它是三维的茶叶制作机械, 那么给人的体验就要比二维图片丰富;假如这个机械是四维动态的, 那么给参观者的视觉感知就更加丰富了。相比二维平面图片和三维立体静态的展示, 人们肯定更喜欢四维动态化的茶模型。又如:三沸示意模型的展示, 把一些气体融入水中, 参观者就会看到《茶经五之煮》的一幕: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动态化的茶模型比静态的墙展、图片、资料陈列更加生动形象, 一沸、二沸、三沸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

3.2 茶影像体验

采用LED显示屏、投影幕布等, 为参观者动态展示茶具、茶叶、茶艺、茶道、茶知识、茶俗等。它的展示形式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微电影, 比如描述某一件茶事, 还可以是弧幕影院那种大视野, 给人强烈震撼的影片。总之, 充分发挥茶影像技术的优势, 能够开拓参与者的事业, 让人们对创新的茶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终实现参与者和茶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除此之外, 必定会有更加多元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茶文化的展示设计中, 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得以拓展。

3.3 采茶制茶

茶叶从茶园走进人们生活的过程, 就是采茶制茶的过程, 这也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参观者对采茶制茶充满了好奇, 比如:什么样的茶叶既好看又好喝?雀舌、单芽、旗枪到底是什么形状?茶叶的形状也能制作出来吗等等。茶博物馆完全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可以亲自采摘的茶园,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 让人们了解工夫红茶、铁观音、龙井茶等制作流程, 人们亲身参与揉捻茶叶, 有更多的接触茶叶的机会, 通过手工操作掌握茶叶的发酵、干燥工序等。如果场地有限, 茶博物馆则可以提供简单的扁担、竹篓、微型揉捻机、炒锅、炭火等采茶制茶的器具, 让人们能够参与其中。

3.4 壶艺作坊

有句话并非空谈器为茶之父。茶文化的展示设计必然包括了茶壶, 茶博物馆可以另辟一个制作紫砂壶、陶泥壶的空间, 比如:将一张木质桌子摆放于大厅中间, 上面放一些紫砂、泥巴等, 以供参观者动手体验。陶艺壶的制作相对简单, 它追求一种质朴、稚拙感。紫砂壶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 需要围桶身、敲击泥片、捏塑壶盖, 然后再加上壶把与壶嘴, 最后还要打磨到色泽光亮。

3.5 制作茶点

这部分主要针对一些高品质的茶楼会所而言的, 在展示茶餐的同时, 可以配以茶点的制作, 让顾客了解茶点的制作工具和材料。根据顾客个人所需, 可以自由选择茶点口味。茶食、茶点、茶菜深受顾客青睐, 人们也更愿意参与到制作茶点的活动中, 不仅丰富了各种茶点、茶食的种类, 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4 互动体验

4.1 营造场景

为了让参观者感受原滋原味的茶文化, 茶博物馆可以营造某些具有传承意义的历史场景, 并体现出某个时期的风俗文化, 从而提高茶博物馆的展陈效果。比如:藏族酥油茶、傣族烤茶等茶文化展陈设计就是通过营造场景来表现风俗人情的, 围绕藏族、傣族的茶事活动来布置环境, 包括制茶、品茶、茶艺等, 就像符号化的藏族文字、语言、饰物, 让参与者融入到藏族的风俗文化中,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指导, 参与者可亲自制作酥油茶, 使用藏族礼仪, 穿戴藏族服饰, 在互动中刺激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各感官。营造场景同样要以真实为原则, 本着科学、客观、严肃的态度重构茶文化、茶历史中的一切人、事、景。

4.2 茶道与茶艺

在品茶中获得心灵的启迪、生命的感悟等, 即为茶道。活动中可以重现古老的传统茶道, 也可以展示现代社会的茶道:布置场景、营造氛围、摆设茶案器具, 指导人们正确的奉茶姿态。茶道活动的全过程都在与参观者互动, 通过运用礼仪、动手培植等各个环节,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茶艺的侧重点在演示技艺, 先由表演者表演、解说茶艺, 人们学习怎样通过茶艺泡出茶的色泽和香味, 在互动环节, 茶艺表演者可以让人们亲自沏炮龙井茶、乌龙茶, 向人们介绍不同的朝代是怎么煮茶烹茶的, 通过互动演示和交流, 原滋原味的茶历史、我国经典的茶文化都将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这无疑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保护。

5 结束语

在动态体验理念的指导下, 茶文化的展示设计方式得以丰富和创新, 给了参观者叹为观止的视觉体验。与常规的文物博物馆相比, 由于茶叶的可饮、可烹、可触、可嗅, 让茶文化博物馆的动态体验展示设计更具有趣味性, 相信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 不久的将来, 还将有更加新奇的展示方式让人们去体验。

参考文献

[1]楼亚思.情境中的动态体验析传统戏剧文化于展示设计的价值[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 06:53-55.

[2]吕燕茹, 张利.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J].包装工程, 2016, 10:26-30+10.

[3]周春江.动态体验式茶文化展陈设计的类型初探[J].农业考古, 2013, 05:170-173.

[4]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 2013, 05:117-122.

[5]冯文博.数字技术下包装设计发展特征探析[J].包装工程, 2014, 06:5-7.

第7篇

其实白茶有七品:

一品其外观,

二品其香气,

三品其汤色,

四品其韵味。

五品其茶艺,

六品其历史,

七品其文化。

1.外观之品

白茶天生丽质,其貌美仑美奂,其形婀娜多姿,其色无论是淡或深,都蕴含无限韵味,白茶的美感优势,既在总体上特别彰显,也在其闺门内各有美韵――

如白茶王后――白毫银针,名副其实,其干茶外表银妆素裹,入水后的妙曼身形犹如芭蕾舞姿,高雅且高贵,韵味无限……

还有白茶佳丽――白牡丹,一芽一两叶,银辉妙映青翠间,一旦与净水亲密接触,便又彰显可爱的别一面:旗(叶)展枪(芽)举,英姿飒爽,尽显巾帼之美,其美韵亦妙不可言……通过白茶外观的品赏,让人对之萌生好感。或一见钟情、或再三回眸……

2.香气之品

白茶形如针,色如银,颜面素雅,其香亦淡雅,淡素之中有雅趣,有若白纸,看似无色,实则底蕴无穷尽,行云流水。尽在其中,君不见白石老人画虾不画水,君不见扬州八怪刻意留白蕴苍天,白茶之香气,类似如此,以其淡泊,显其宽厚。让人在一种毫无压迫感的氛围中步入了一个越发美妙的世界中……

3.汤色之品

白茶高雅,其汤色亦不同凡品:白毫银针淡若三月漫春的清流;白牡丹杏色养眼,有如瑶池玉液;寿眉(贡眉)其色纯然,则恰似荷塘清波;则老白茶,深红凝重,仿佛一汪琥珀池……

4.韵味之品

有上等好茶,加之会品茶人说茶,享受在一具一壶、一品一饮、一举一动的微妙变化之中。细品一口茶汤。清醇微甘,鲜香持久;白茶的本色、真香、全味,醍醐沁心,令饮茶人心灵与茶对话,啜品出茶中物外高意。白茶很自然不娇贵,用以泡上十一、二泡茶气仍不减。茶中的上品,贵在口感纯厚,气味清甜。轻端茶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感觉喉部是滋润的、清甜的,还有轻微的花果香,所谓毫香蜜韵。

5.茶艺之品

白茶茶艺的品赏有二个层面。

其一在于过程――

(1)焚香――一炷幽香净身心。

(2)鉴茶――取茶让众人――鉴赏。

(3)涤器――以开水冲洗所有茶杯。

(4)投茶――将茶投放入杯(壶)。

(5)冲泡――悬壶高冲热水。

(6)赏茶――此赏茶为眼观目视之欣赏。

(7)敬茶――向客人――敬茶。

(8)闻香――低首闻茶香。

(9)品茶――或轻泯,或浅呷,或呼呼地猛喝。

(10)回味――回味余甘。

其二是文化内涵――

(1)焚香――敬蓝姑,敬先祖。

(2)鉴茶――“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睹物思君,览白茶,而见当年蓝姑施茶救人之情景。

(3)涤器――涤器者,表为净茶具,实为净身心。

(4)投茶――投茶入杯(壶),感受白茶文化远古来。

(5)冲泡――静观茶叶复活在温馨汤水中,多少往事纷至沓来。

(6)赏茶――从来佳茗似佳人。赏茶者,赏其妙变、赏其妙姿、赏其汤色之美妙,感悟生命。

(7)敬茶――中国为礼仪之邦,敬茶为礼,使人重温五千年文明之礼。

(8)闻香――“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此时让我们追思一下茶圣陆羽吧。

(9)品茶――“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品白茶,而知何为人间真善美。

(10)回味――“疏香皓齿有余味,更党鹤心通杳冥。”每饮一回白茶,心性就当更上一层楼1

6.历史之品

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隆于宋,盛于清,如今美感于天下。

白茶出远古,早在五千年前的“神农尝百草”时期,白茶展现其古典之美:不炒不揉,天然制作。

到了唐朝,白茶已然成为世人杯中佳饮。这种成规模的产量,在在陆羽的著述中有所体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茶史专家陈橼教授在其著作《茶业通史》一书纠正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宋时,白茶更加深受青睐,甚至成为皇室御用茶――宋徽宗赵佶,嗜白茶,并因此痴迷而成为史上首位皇家级白茶专家,有白茶专论,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进入明代,白茶工艺有了重大的提高,白茶中的高端产品――白牡丹,已经进入茶壶,并有不错的口碑,并有了正式的记载。当时的茶专家田艺衡,在其著作《茶艺小品》一书中写到:“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枪为芽,旗为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白牡丹特征的一芽一叶之白茶,此时早已成为爱茶之人的杯中至爱。

古代白茶的最高端产品――银针,据正式记载,面世于清嘉靖初年(1796年),此时,中国白茶加工工艺更加精致。银针的出现,象征着中国白茶的加工工艺到达一个巅峰。

在白茶工艺精进的同时,其品种也在革新。大约咸丰六年(1857年),新品种“福鼎大白茶”诞生,该新品是由福鼎柏柳乡竹头村茶农陈焕所育,这个良种的面世,促成了一件更美的茶事,光绪十二年(1885年),福鼎茶师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成功研发出白茶的最高端产品――白毫银针。

7.文化之品

不知哪位智者先说起这样一句了不起的话:没有文化的茶叶,只是一片树叶而已。

茶,因为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超乎人间千般饮品,而具独特魅力,而耐人寻味,而凝聚无限价值……

创造文化的是活人,承载文化的是典籍、是传说。古时的活人不再出声,留下的典籍或传说则一直给后人以惊喜――

品味蓝姑施白茶救麻疹病儿的传说,或许能让我们领略到三千年帝舜时期的道教文化,去感受远古的文明……(太姥山古为仙山,有南极仙翁在此修道,当年蓝姑就是在梦中得到南极仙翁的指点,才在鸿雪洞上方采到白茶。)

品赏陆羽的《茶经》,我们有可能重温一千前的历史、观赏到大唐世界的风花雪月……(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曾特地提到白茶的产地:“永嘉东三里有白茶山”。)

品读赵佶的《大观茶论》,能让我们感受到宋朝的白茶之风,当时朝庭上下莫不以饮白茶为人生幸事,宋徽宗赵佶,不但在皇宫中与群臣斗茶品旗枪(白牡丹白茶),而且还饶有兴趣地为白茶写下这篇专论,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跨)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字里行间,透出这位治国无方、嗜茶无度的国君,对白茶有多么偏爱!

第8篇

1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必要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张玉暖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秦笑笑,张琳.背景音乐在现代茶艺表演中的渗透与熏陶[J].福建茶叶,2016,38(6):36.

第9篇

经几位壶友介绍,我的好友圈里有了一位“真金白银”的紫砂壶制作大师。他是杨春根,江苏宜兴丁蜀镇人,是我国当代一位优秀的中青年陶艺家。

他的艺术履历里这么写道:自幼受紫砂艺术的熏陶和影响,酷爱紫砂壶艺。198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陶艺家顾建军研习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后又经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何道洪等名师的指导,技艺日趋成熟和完善。20多年来致力于紫砂泥料的配置和研究,对紫砂矿料及五色土具有独到的见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杨春根老师又开始对历代名人名壶的研究,尤其对明清时期老壶的特征,泥料和工艺特点有较深的研究和熟练的鉴别能力。

收藏界评价他创作的壶艺作品是选料考究,配置科学合理,题材新颖,格调高雅,内涵丰富,既有传统壶艺的神韵和魅力,又具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属于雅俗共赏之佳作。

其作品价值从他多次在国内外评比中荣获大奖可见一斑。去过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的朋友可以一睹其精品之作的风韵。他创作的“四方筋囊传炉壶”由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并有多件佳作被刊登在中外专业杂志,深受中外壶友和藏家的青睐。

我与杨春根老师的交往,缘于壶,更缘于心。

端茶说壶

柴米油盐酱醋茶,系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也就是说,茶乃生活必需品。有人说,茶乃一种人生,不同性格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品同一壶茶能品出不同的意境。

也有人说,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文人喝茶则是一种文化。我交往的文人中爱茶者众多,一杯茶在文人眼中,既是解渴佳品,又可扬清荡浊,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

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闻香、品茶, 此为茶趣。

话说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甜润,云雾的香馨浓厚,龙井的馥郁味甘,尽在不言中。

要喝茶,便不能不说壶,让我们一起听听杨春根老师如何说壶。

“当世以宜兴紫砂壶为最,盛行于明清年代及本世纪初,时下更具紫砂收藏热势。

茶壶之盛行可以说是因为人们已把喝茶当作社交、礼仪及日常保健的重要生活方式,而用一把精致的茶壶泡一杯馨香的茶,在平淡中享受生活,怀一份虚融淡泊的心境 ,此为品茶玩壶之乐是也。”

古壶之风

杨老师对古壶也多有研究。且听君道来――“古朴、富丽、淡雅乃为古代茶具之风范。 中华茶艺,孕育于汉魏,滥觞于三唐,发展于宋元而成熟,光大于明清。”

我们看到,与此相应,茶具的发展,表现为由大趋小,自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它与时代风气相涤荡,逐渐趋于艺术化和人文化。

先说说唐代茶具。自从“茶圣”陆羽著了《茶经》后,“茶道大行”。中国的茶,也由此进入一个新境界。其《器》章就列举了28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时下茶具,曾风靡朝野,以致“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体现了以实用为主兼及情趣的特色。

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茶具则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这一切,都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

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也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不同的是,宋代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

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到了明清时期,茶具呈现一种返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饮茶方式的改变。

明代饼茶已不时兴,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时代的青花、斗彩、粉彩茶具,为何均以白色为主调了。到了后来,白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紫砂茶具的勃兴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

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

根据各大师的工艺特点,以其作者名字命名其壶,如明正德、嘉靖间的供春壶(龚春)、万历间的大彬壶(时大彬)。

清代宜兴紫砂壶制作仍兴盛不衰,亦出了很多名师,如嘉庆、道光间的陈鸿寿(字曼生),所制茶壶名曼生壶。

第10篇

关键词:哈辉“新雅乐”;国学传播;文化复兴;国学音乐化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9-04

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到20世纪的“国学热”,传统与现代从“针锋相对”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文化得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髓。2010年8月7日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世界巡回演唱会启动仪典在孔庙上演,开启了哈辉的新古典音乐艺术丝绸之路,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开启了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哈辉,中国古典音乐演唱家,新雅乐创始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组建了新雅乐府。2008年初春,哈辉个人艺术演唱风格正式由“民歌”转型为――“跨界古典”演唱风格,08年5月参加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演唱新雅乐歌曲《2008-礼》。同年受到以色列文化部与外交部的邀请,2010年10月在特拉维夫―古罗马遗址举办《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哈辉在搜狐博客“哈辉新雅乐时代”中写道:“《关雎――后古典雅乐》可谓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这张新专辑上,我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创作热情,灵感与创新,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艺术梦想,一方面是要通过我的音乐向大家再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一、哈辉“新雅乐”的艺术形式

哈辉“新雅乐”作品形式多样,犹如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彩、争奇斗艳、数不胜数,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古罗马《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关雎――后古典雅乐》专辑以及新雅乐单曲中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艺术形式。

(一)诗、乐、舞

在古代,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是结合为一体的。《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都是用来歌唱的。

哈辉的新专辑主打歌曲《关雎》就是选自《诗经・周南》的开篇,配以中国画的水墨意境,诗与歌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一幅唯美的画卷。《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了,先人们当时到底是怎样歌唱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哈辉演唱的这首《关雎》由作曲家林海赋予了古色古香却又新鲜清雅的释义,鲜活再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周代社会风习及伦理道德认识。

(二)书法

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代表着古代的文化。舞蹈《墨香》中舞者象征着墨的颜色的黑色服饰,单臂水袖舞动着,以灵动的身形把水与墨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有一老者的书法表演如游龙戏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书法艺术和古琴时而苍劲有力时而清脆幽静的音乐声融为一体,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传导到每一人的心里。

(三)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今人将茶道归结为“廉、美、和、敬”,即“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歌曲《茶香》中哈辉在现代乐器技法与古韵古风混合的音乐声中表演了茶艺,歌唱虽与现代歌曲风格更为相近,但在其他表演者身着汉服,执宫廷礼仪的背景画面中,歌、乐、茶艺凝聚成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

(四)吟诵

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亦称“吟咏”,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叹。通过吟诵,诗词文赋的内涵和韵味更能得以完全呈现,堪称传统文学之活态。因其逐渐消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李煜的《虞美人》在哈辉似唱非唱,顿挫起伏的吟诵声调中,配以古琴演奏家王鹏低沉又悲愤的音调表现了李后主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凄楚之情,对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虞美人》进行了最详尽最精炼的解读。

(五)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之为瑶琴、玉琴、七弦琴。号称乐器里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余年。因其与雅乐清音相伴,被视作是古代君子的修身之器。古琴的声音带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文明从古回荡至今。

古琴演奏家王鹏演奏的古琴曲《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意为: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解释:“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王鹏精湛的演奏技艺让闻者能由心灵感受到乐曲的神韵,闻之有尘俗尽释、超然物外之感。

二、哈辉“新雅乐”的演唱技巧

国外的媒体形容哈辉的嗓音与演绎――“如在丝绸线上滚动的水露珍珠,圆润而轻灵,飘逸而醇香,音聚而带神聚,形散而神不散”。哈辉的唱腔淳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被美国格莱美奖古典评委Josh先生称为中国独特的“吟弦腔”,堪称一绝。

(一)唱――“吟弦腔”

哈辉独特创新的唱腔“吟弦腔”,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

“圆”:字正腔圆,原是戏曲唱念的基本原则方法,现代声乐的发展吸取了中国戏曲演唱的这一精髓,已成为歌唱艺术的重要原则了。字正是指字准、字真、字纯;腔圆指的是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婉转。哈辉的吐字清晰,咬而不死,咬而无痕,把“字正腔圆”这一原则在她的新雅乐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润”:哈辉新雅乐作品演唱中运用了许多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断音润腔法、装饰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声音造型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节拍、节奏润腔法等。这些技巧被哈辉恰当地综合运用到了极致,对形成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韵味和艺术感染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糯”:哈辉的音色软糯,流畅舒展、婉转柔和。音色取决于情、气、腔,在哈辉的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丝丝入扣,拿捏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气声的运用推波助澜,让情感与音乐浑然一体;在润腔的美化中赋予歌曲灵魂,让文化的精髓伴随着音乐“润物细无声”。

(二)演――“清雅传神”

哈辉的表演清新、儒雅、灵动、轻盈,似一幅水墨画,没有太多雕琢、奢华的痕迹,却如清泉,甜润入心。其风格凸显出了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含蓄、娴雅与古雅之魅力。哈辉演唱会上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服装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汉代服饰多样化地展现,结合汉代的礼仪融入表演,加上古典舞的造型和韵味,舞台画面与哈辉的演唱成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唯美到极致。

三、哈辉“新雅乐”的文化内涵

哈辉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含义广泛,但无论是承载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文化典籍,还是包含了陶冶性情,颐养心性的琴、棋、书、画的显性文化元素,其根本是整个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难以割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一)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佳作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体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具有时代的烙印。唐宋时期因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留下了宝贵的传世名篇佳作。新雅乐作品中很多取材自唐诗、宋词,如《山行》(唐 杜牧)、《春晓》(唐 孟浩然)、《蝶恋花》(宋 苏轼)、《青玉案 元夕》(宋 辛弃疾)、《相思》(唐 王维)、《鹊桥仙》(宋 秦观)、《一剪梅》(宋 李清照)等。在古代的形式、古代的内容上,哈辉和她的创作团队以现代的技法创作和演唱赋予唐诗、宋词以全新的面貌,使前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更适合的流传方式。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从古代沿用至今,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是不会变的。

作为“新雅乐”的创立者,哈辉在她的音乐中充分体现了“礼”和“乐”的融汇,使“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使听众在满足于感官愉悦的同时,又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意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而“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有德的人必然是最懂得爱人的,懂得珍视人的价值的,懂得尊重别人的。哈辉说,她要做的音乐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其代表作品有《2008-礼》、《孔子曰》、《女德》等。《2008-礼》这首作品曲调平和,柔缓而又庄重,通过“礼”“乐”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传统礼乐“敬、静、净、雅”的要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同时成功地加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5000多年文化背景的积淀下,新雅乐作为世界性的传播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的审美意象呈现给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及魅力。

(三)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哈辉新雅乐作品《茶香》通过茶艺与歌唱的结合以新颖的方式融汇中华民族茶文化与礼仪涵养予其中,是对茶文化更为雅致的解读。

(四)酒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创作复兴中国酒文化 泸州老窖高端品牌“国窖1573”特邀哈辉“新雅乐”团队为其创作长达4分钟的电视宣传影片,讲述中国酒文化,著名作曲家吴璇,作词家郭晓晔再次联袂合作,创作了《与君饮》。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让国人品鉴美酒之余了解中国酒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立足哈辉的“新雅乐”作品,本文列举了几个方面,不足以概括全貌。哈辉的“新雅乐”作品以及其他国学复兴使者们不断创作的新作品将会给国学精髓更多更好的演绎。

四、中国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对文化复兴的现实意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辈辈累积、代代相延、时时创新的精神脉动,是在时间的淘洗和实践的磨砺中聚合凝练的智慧结晶,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之中光耀子孙后代的灿烂星空,是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心灵磁场、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哈辉“新雅乐”这一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以其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精神的创新给中国文化的复兴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国学音乐化、音乐乐教化,国学插上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翅膀,飞向中华民族大众的心里。

(一)内容的创新赋予文化复兴时代的气息

现在我们所称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决不是简单的复古,不知继承、改造和扬弃的国学其生命力势必不能长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修身、然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辉“新雅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时俱进,内容结合时代的需求更加详尽和提升。例如:她把她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理解展现为女子生活礼仪的《茶香》;把女子对丈夫忠贞思念之情化为《相思》与《长相知》;新雅乐的代表作《礼》打开了很多远在海外的游子之心;专为儿童创作的国学启蒙经典《声律启蒙》让每个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语言竟可以如此优美,同时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典音乐的古韵之美。从小培养他们诗一般的心灵。

(二)形式的创新开拓文化复兴广阔的道路

20世纪初兴起国学复兴热潮,各种各样的国学复兴形式在探索中开展,如国学培训班、国学进课堂、国学讲座、国学专题电视节目、国学知识竞赛等。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近些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学音乐化,旨在“以礼修身,以乐化性”。以其多样的艺术形式给国学开创出更广阔的道路,如:书法、舞蹈、古琴、茶道、吟诵等。自哈辉“新雅乐”世界巡演开始以来,中国国学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各国人民对汉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热情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内的国学音乐化进展神速,国学吟诵活动和国学内容的音乐创作作品等精彩纷呈,通过音乐来演绎国学,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精神的创新是文化复兴精髓的升华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凝聚了数不尽的文化精髓。经数十朝,历几千代,中华文明所繁衍出来的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变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

作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哈辉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她认为国内的文化作品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民族个性的缺失。许多作品不是抄袭国外就是元素的简单重复堆砌,而真正可以为世人所称颂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和“形式美”和谐的统一。在哈辉的《相和歌―子衿》、《茶香》、《关雎》等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国学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在听觉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在视觉上感受到汉服的古典美及表演的形式美,在心灵上感受到文化精髓的美。为此哈辉表示,艺术家首先要打开思路,解放思想,立足国内的同时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要从文明的根基上吸取养分;其次大胆创新,但又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性,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更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得到创新的灵感;最后艺术家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时刻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创作的激情才不至于衰退。

五、结语

中国古典文化正在复活,沉睡的东西逐渐苏醒,文化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国学使者“哈辉”们任重而道远,由哈辉引领开创的国学音乐化道路正在成为我国文化复兴道路中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的一项新尝试。在“新雅乐”的音乐传递过程中,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美”的精神理念,使听者达到人与自身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社会的“和”。故此,“新雅乐”所起到的是传承礼乐文化、复兴礼仪之邦精神的传承作用,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新雅乐”,回归到民族的根性,回归到礼仪之邦“仁与礼”的精神起点上,凝聚华夏子孙之魂,促进民族和谐与统一。“哈辉”这样一些国学复兴的引路人,他们对民族文化复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不断孜孜以求地以振兴中华礼乐文化,弘扬中华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自己深厚扎实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的艺术技能让国学精髓世代传承,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次.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第11篇

茶叶的分类纷繁复杂,现在分类别介绍。

基本茶类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绿茶

只采摘完不经发酵(发酵度为零)就直接炒制的茶叶,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基本特征是叶绿汤清,主要品种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信阳毛尖、峨嵋竹叶青、六安瓜片、顾渚紫笋、江山绿牡丹、太平猴魁、金奖慧明、老竹大方、恩施玉露、蒙顶甘露、剑春茶、休宁松梦等等。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A、蒸青绿茶B、炒青绿茶C、烘青绿茶D、晒青绿茶

1.龙井是中国极品名茶,产于浙江杭州,是绿茶中的绝品。因其产地与炒制技术的不同,可分为狮、龙、云、虎四个系,今天已经归并为狮、龙、梅三大品类,成品以色翠、香味浓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有“国茶”之称。

2.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风景区,是历史名茶。特级黄山毛峰产于桃花峰的桃花溪两岸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黄山毛峰芽叶肥壮匀齐,白毫显露,形如雀舌,成茶色泽嫩绿微黄,泛象牙色,茶叶金黄,香郁味醇,回味甘甜,耐冲泡。

红茶

红茶是在绿茶的基础上经全发酵(发酵度为80%~90%)创制而成的。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基本特征是叶红汤红。品种主要有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茶等。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1.祁门功夫茶

祁门功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祁红功夫茶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

2.滇红功夫茶

滇红功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功夫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绵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

滇红功夫茶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滇红功夫茶内质香郁味浓。

其他还有闽红功夫茶、政和功夫茶、坦洋功夫茶、白琳功夫茶等。

乌龙茶

乌龙茶,也称青茶、半发酵茶,通过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制成。属于半发酵茶(发酵度为30%~60%),发酵时间较短、发酵不完全。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特点是回味悠长,耐冲泡,具有解脂肪、助消化之功效。

1.武夷岩茶

产自福建的武夷山。颜色青翠、砂绿、密黄,叶底、叶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呈浅绿色。此茶香气浓郁,滋味浓醇。

2.台湾乌龙茶

条形卷曲,呈铜褐色,茶汤橙红,滋味纯正,以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最为名贵。

3.铁观音茶

闽南安溪产。“铁观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树品种名。此茶由于咖啡碱随着水分蒸发,在表面形成一层白霜,称作“砂绿起霜”。此茶冲泡后,异香扑鼻,称得上七泡有余香。

白茶是轻微发酵茶(发酵度为20%~30%),主要产于福建。主要品种有君山银针。

黑茶的发酵时间比较长,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主要品种有六堡茶、普洱茶、花茶,因叶色黝黑,所以叫做黑茶,可以直接饮用。

黄茶为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安吉白荣。

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果味茶、保健茶。

花茶

花茶,又名熏花茶、香花茶、香片,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茶坯及符合食用需求、能够吐香的鲜花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北方人喜爱,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可划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等,再根据其加工原毛坯茶的产地、质量与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划分出特级、一、二、三、四、五级等。

紧压茶

紧压茶是将茶叶经过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如砖茶、普洱茶等,因此便于贮存和运输,一般都销往我国的边疆地区。

砖茶

蒸压茶俗称砖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用各种毛茶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型或其他类型的茶块。

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黑砖茶、茯砖茶、米砖茶、青砖茶、康砖茶等几类。

1.黑砖茶,是以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压制而成的。外形为长方砖形,内质香气纯正,略带松烟的香味,汤色红黄微暗,叶底老嫩尚匀,滋味浓厚中微带些涩味。每块砖茶净重2公斤。

2.茯砖茶,也是以湖南黑毛茶为原料,经压制而成的长方砖形茶,加工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工序――发花,特制茯砖茶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且有黄花清香,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滋味醇厚平和。普通茯砖茶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滋味醇和尚浓。

果味茶就是在生产中加入果汁制成的茶饮料,如柠檬茶、橘汁茶等。

保健茶是在茶中加入了中草药,加强了茶叶的防病治病功效。

以季节分类:

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秋季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按生长环境分类:

平地茶:茶芽叶较小,叶底薄,叶面平展,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的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高山茶:由于环境适合茶树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环境的独特特点,从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到山上生长的树木,这些环境对茶树以及茶芽的生长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之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浓郁且耐冲泡。

第12篇

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1]。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在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缺失的危害性将在高职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显现,束缚他们的发展与成材。

通俗文学是指市民大文学,包括小说、戏曲、相声、影视等,而通常谈论得最多的是小说,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等。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常常以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方式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同时,故事的传奇性也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敬意,反映出大众真实的生活状况和情感需求。因此,以优秀通俗文学为媒介进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比较容易得到高职大学生的认可。

一优秀通俗文学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正面影响

第一,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少通俗文学作家颇具传统文化底蕴,如金庸、梁羽生、二月河等,常常在作品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以金庸小说为例,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引用了大量名家诗词,如《神雕侠侣》中引用了《诗经・周南・桃夭》、乐府《古艳歌》等,《书剑恩仇录》中引用了辛弃疾著名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等。在《笑傲江湖》中,金庸借绿竹翁之口谈音乐,也是精彩的乐理知识普及。高职大学生在人文和艺术等知识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功底薄弱,而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恰好犹如跳板,让他们发现这些古典诗词、文艺理论的趣味,开始尝试阅读经典人文著作。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虽然在情节上具有娱乐性,主题却是明确和严肃的。早在30年代,中国现代侦探小说家程小青就曾提出把侦探小说当作“化装的通俗教科书”[2],宣扬“科学”和“民主”的进步思想。这一做法其实就是以通俗文学助推大众的科学和人文教育,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借郭靖之口说出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基本上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标杆。“大侠”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将“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看作最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些人物形象对高职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和诚信作风有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第三,提升对爱与美的鉴赏能力。通俗文学作家往往擅长描写日常生活中关于“爱与美”的细节,能够提高高职大学生的鉴赏力,给他们以情感激励。高职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动的阶段,而琼瑶小说体现的对爱情的忠贞,张小娴小说提出的恋爱双方应在爱情中保持各自独立性的观点,都能够让高职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树立专一、独立、不懈追求的正确爱情观。

二通俗文学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人文知识

通俗文学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开设通俗文学鉴赏的选修类课程,另一种则是将通俗文学的内容作为案例和素材适当引入专业课教学。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偏向职业化和技能化,人文类课程开设较少。通俗文学鉴赏课程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全校性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通俗文学专题课上,教师可以以作家、作品为单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通过不同作品的语言表达、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辨识通俗作品优劣的要点;也可以按优秀通俗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爱国情怀”、“审美体验”等内容划分专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例如让学生找出通俗作品中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描写,并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一番茶艺展示等,从而让学生明白茶艺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不少教师认为通俗文学作家修养不够,文中会出现常识性错误,其实这一点善加引导也能成为课堂话题。如《射雕英雄传》中让宋朝的黄蓉演唱了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教师可以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在通俗文学中“找茬”,在指出作品中文学、历史、礼仪等知识错误的同时,学生也能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

同时,也可以将通俗文学的内容引入高职其他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从琼瑶小说的书名、人名典故入手,探讨古典诗词营造的意境;《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可以将通俗小说巨匠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与的《雷雨》、巴金的《家》等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对,分析雅俗文学表现手法和主题的异同;《社会学》课程相对艰深枯燥,用金庸小说中的郭靖、杨康等人物来解释人际吸引中的“黑票作用”、“红票作用”等概念则生动易懂。这样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较快地熟悉专业课程中一些难懂的知识点。

三德育工作结合通俗文学,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修养等内容,可以通过高职的德育工作来教化实施。当前,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常常还是把德育内容作为理论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主体实行灌输教育,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如果教师能将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通俗文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则是一种更为开放、直观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主题班会活动是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文学作品常常描绘出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环境,教师不妨把其中高职学生都熟悉的一些内容作为载体,增强主题班会讨论的情境性。如《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为什么独爱小龙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小龙女善良独立、感情专一、宽容大度等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明白优秀的品行是爱情竞争中的软实力。又如针对《步步惊心》中的权力斗争和穿越剧情,学生可以讨论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竞争等,让学生能以一种清醒的眼光审视热门的通俗文学作品,吸收经验,摒弃不足。同样,通俗文学的内容讨论还可以渗透到学生的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等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对自身在情感、职业等方面的伦理道德修养进行审视,从而进行自我完善。

《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教育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通俗文学作品中优秀人物(如梁羽生《萍踪侠影》的主人公张丹枫、程小青《霍桑探案集》的主人公霍桑)的言行举止、着装风度、气质修养、忠孝思想以及旁人对其的评价,让学生领会这些礼仪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本来以为“迂腐陈旧”的礼仪方式,出现在喜爱的通俗作品人物身上时,往往会重新认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从而自己也开始学习实施。

四校园文化接纳通俗元素,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依托于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俗文学所具备的活泼、生动、时尚的属性,与高职院校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非常契合。因此,如果校园文化能够接纳一些积极进步的通俗元素,将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人文类讲座、社团活动是传达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高职学生人文基础较为薄弱,也不愿意主动去听专业性程度比较高的讲座。教师若能巧妙地将通俗元素融入其中,用浅显的例子表达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信息,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述中国现代文化历史的讲座中,可以引入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小说,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国上流社会和市井百姓的生活图景,可以为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提供历史参照;又如用张爱玲的小说来诠释老上海的人文掌故,也形象生动。

通俗文学作品中,时常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彩描绘。教师可以依据学校地理方位,选择通俗文学中描述过、离学校比较近的人文景点,带领学生前去采风,进行场景重现和现场点评,学生必然能对平时熟视无睹的景点产生新的人文思考。如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写到了西湖“竹木阴森,苍翠重叠,不雨而润,不烟而晕,山峰秀丽,挺拔云表”的美景,高职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子带领学生重游西湖,让学生在现场回忆,且学习历代文人对西湖的评价和书写,并抒发自己的观游感受。

另外,高职校园的校报、网站、广播台、橱窗等,都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通俗文学作品往往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涉及许多热点问题。不妨在校报副刊、网络论坛、广播专栏中给通俗文学开辟出一些空间,刊登优秀通俗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以作品为载体提出热点话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甚至创作。例如学生可以在校报上围绕《杜拉拉升职记》等作品开展关于人际互动、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讨论,老师再进行相关点评,这样的就业文化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几种渠道,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将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寓教于乐,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职场欢迎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