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7:3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农村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个体化;农村;宗教发展
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已成为乡村个体化的需求,乡村个体化也为农村宗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机会,对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个体化的出现对中国农村宗教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乡村的个体化形成推动了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本文就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的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现状
(一)宗教在中国农村迅速发展
随着宗教在中国农村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世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日益严重,当代中国农村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能仅通过宗教本身发展变化与国家政策中追寻答案,不能单一从宗教本身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更不能否定宗教本身特点的重要性,将视线拓展到社会中,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农村的个体化促进了农村宗教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农村宗教迅速发展的现状。
(二)以基督教为主要的
在农民生活的流动性为农村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的前提下,基督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基督教本身的特点而言,基督教组织性极强,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增强了信徒的归属感,其独特的管理体系,提升了教会信徒的凝聚力,并通过极强的传播性从而够成了这个庞大的组织。在其教会内部,信徒相亲友爱、团结互助,富有极强的归属感。乡村个体化在促进基督教发展中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基督教自身的特点与农村个体化的融合,为基督教契合个体化农村社会需要创造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国农村大多选择基督教为重要。
(三)多种并存现象
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较为多样化,基督教、家庭教会、三自教会等遍布城乡社会,通过其组织结构的严密与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的传播更加广泛,进而形成了巨大的组织机构。近年来,为给行动不便、年老体衰的信徒提供方便,许多农村地区频繁的出现家庭教会现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会的形式,通过互助的方法使人舒缓愁闷、焦虑的心情,家庭教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徒的日常生活需要。使每位信徒有着共同的信仰与理念,借助精神理念使集体更加团结,随着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多种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个体化在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中的关系
(一)个体化与基督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的基督教在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督教在个体化之前并没有在中国农村广泛推广,通过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理念得以改变,农民逐渐了解的自由性,由排斥转变为认可。个体化的出现,在改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将农民从传统的束缚中得以解脱,加强农民选择自由的意识,由于农民在信仰上逐渐实现自由化、多元化,致使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得以快速发展,从社会角度分析,个体化便是造成基督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个体化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中国农村的宗教主要属于分散性宗教,当代社会逐渐趋于个体化,中国原有传统的理念以逐渐消散,在此时期,的自由性得以实现,新兴宗教成为了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兴宗教之间的竞争当中,基督教在农村宗教市场占据强有力地位,在众多新兴的宗教中,基督教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在个体化的村庄里新兴宗教得以崛起。这些新兴宗教的传播,历史关联性极强,个体化的出现为新兴宗教提供转变的契机。
(三)个体化与农村宗教组织的关系
农村宗教组织的发展依赖于个体化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前,宗教组织在农村体系中并不被看好,农村居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其发展状况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体系得到巨大改变,农民的思想逐渐开放,乡村体系个体化之后,人们不再干涉他人的,在传统社会中,农民主要靠各个阶层的领导解决问题,进入个体化后,农民的自主意识增强,个体化将意味着传统意识的消失,使人在行动上得以自由,严格意义上讲个体化是导致中国农村宗教组织发展的必要因素。
三、结语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农村实现个体化发展,为宗教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农民应保持理性对待,尊重信徒的宗教活动与信仰,提倡言论自由,思想自由,通过了解宗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与个体化在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中的关系,得出结论:个体化的存在促进了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荣.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2(02):155-159.
[2] 洪艺郡.当前中国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39-42.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我们调查采访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等粮食的目的是自己食用,且规模不大。而像柿子、玉米等非主食类作物的比例较多。另外,枣子等干果的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发生不同程度变革。目前农村的生产种植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程度主要有生产的规模决定。既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大棚种植,也有规模不等的私人种植。我们采访的农户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地使用现代化耕作设备;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大型的农场中,大型机械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显着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里村的马飞是一位有名的枣子大王。他培育的超级大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凭借对科学知识的钻研精神,加上踏实的作风。他们都是当代先进农民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农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的干将。而普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短短三天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和我们交谈时,对一些现状的分析都比较客观和透彻,阐述了他们对于我国基层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充实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显着的发展。我们实践基地所在的行知小学就是当地的着名的农民子弟小学,招收附近六个村子的农民孩子。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设备先进、师资力量优良的学校。许多农民孩子不但圆了读书梦,还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及收入结构的变革。目前农村农业人员的收入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出力。这样,丰富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设。以农户李伯伯家为例,他的儿女均在县城打工,他自己在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做活。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增加,并且,他们有了的机会接触城市,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也使他们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我们采访的若干农户中,电话、电视的拥有率高达九成;有四成的农户家中有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电扇、洗衣机等电器已比较普及,我们还能看到农民从腰间取下手机发短信。这一切,电子商务资料库’"//85*2*9&:9+"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五、先进的大型种植基地逐步兴起。在五里村,我们参观了浦禾园果树基地和艺莲苑水生花卉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基地,许多先进的品种、技术在这里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到普通农业生产中。先进种植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相关农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连锁反应,提供了旅游、教育等一系列资源,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其他产业的产值。这也是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的表现。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农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由于调查程度有限,仅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太多。仅在五里村,农民普遍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当地工厂建设宿舍,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十分不合理,甚至使一些农民觉得生活无依靠。而工厂在申报征用时,竟称农民的良田为荒地!这一现象引起当地许多农民的不满。而对于这种现状,农民大多抱悲观绝望态度,没有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群众舞蹈文化;重要地位;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05-02
一、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全球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在强国之路上,群众文化活动正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滋润着、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纵观群众文化艺术的种类可谓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如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等,而群众舞蹈却是老百姓最喜爱、参与面最广的一种形式,为群众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促进着城市文明的发展。
面对当今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以此给人们带来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人们为了减轻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压力,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缓解,比如:旅游、运动、唱歌等等,而舞蹈作为能顾及人体各方面健康协调发展的一种形式,把所有艺术形式的优点秉承了下来,人们在舞蹈过程中感受着文化熏陶,同时也对运动着的人们起到了健身、健心、健脑的作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舞蹈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提高人们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舞蹈的本质、性能对身心得健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1)舞蹈具有健身的作用:群众舞蹈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经常进行舞蹈锻炼,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2)舞蹈具有健心的作用:在舞蹈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在欣赏优雅音乐,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并合着音乐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舞蹈具有健脑的作用:在舞蹈运动中需要对舞蹈进行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在进行舞蹈的同时,大脑也是随时跟着运动的。最后舞蹈还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活动,走出了封闭的独门独户,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感受休闲的生活,增加了社会接触,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
当今,群众舞蹈作为群众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深受大众欢迎的同时,群众舞蹈也得到了发展。纵观现今的群众舞蹈,在国家的重视下,群众舞蹈呈现出内容形式越发丰富、参与性越发广泛等特点。
二、群众舞蹈发展现状分析
(一)群众舞蹈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强,特别是国家提出“全民健身”的号召以及奥运会、亚运会的先后召开,使得人们健身意识越发强烈,而作为健身、健心、健脑的代名词,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群众,为老百姓提供了锻炼娱乐的平台,就此群众舞蹈慢慢成为城市生活的亮点。
首先,作为自娱性很强的群众舞蹈,是由参与者自发组织,无任何杂念,只为通过舞蹈使情感得以宣泄,并借此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其次,作为群众集体参与性很强的群众舞蹈,大都是把街道、群众作为舞台,把不同地位、工作、年龄、性别的人以群众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用集体舞的形式来进行,场面红火气氛热烈。
现今的群众舞蹈大致可分为:1、健身操类。此类舞蹈又可分为民族健身操和现代健身操。作为民族大省,近些年云南在推进民族文化上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现今云南各地推行的民族健身操系列,就是以传统健身操为基础,加入云南民族舞蹈风格特色,使之融合,形成现在具有云南特色的健身操系列文化。”此健身老少皆宜,趣味性强,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而现代健身操,是一种传统的运动健身项目,主要以肢体密切配合在高节奏频率下完成一些强劲有力的动作,来达到运动效果,此健身适于年轻者来进行锻炼。2、传统民族舞蹈风格类。此类舞蹈的表演,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参与者,他们作为舞蹈的指导者带领大家来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和表演。有时人们是在个别少数民族参与者的弹唱引领下手牵手以圆圈的形式进行舞蹈,有时是在参与的少数民族人员的带领下,以方形的形式进行舞蹈的学习和表演。
(二)企事业舞蹈创作发展现状
在近几年来的晚会中,我们发现为我们展现节目的慢慢融入了更多像企事业单位这样的新团体,这些企事业单位选派的舞蹈,从舞蹈的编排、创意的构思、演员的素质来看都十分精彩,在我观看了几场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演出后,我发现企事业舞蹈这一新团体在当今群众舞蹈艺术领域正以蓬勃的劲头向我们席卷而来。
企事业单位舞蹈的发展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1.在经济全球化后,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大,而人才培养和聚集成为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为此许多企事业单位通过“企业文化”这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时期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企业知识。2.它亦在促进企事业员工团结协作的能力、调动职工的潜能。企事业单位通过举办或参加一些文艺活动,使员工通过这种机会加强交流的同时也让企业职工从中了解体验到个体参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无形中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团结意识提高创造可能。总而言之,这所有的一切都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三)新农村舞蹈创作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建设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进行”。作为中国人口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认为,繁荣和发展农村舞蹈文艺题材,是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
农村舞蹈创作特点:1.在农村舞蹈的编排上,利用的传统的群众文艺样式,在充分挖掘本地生活素材、风俗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舞蹈编创手法进行舞蹈创作,创作出面目一新,格调上乘的文艺作品。这时的编导创作应贴近百姓生活,注重舞蹈的娱乐性、独特性、观赏性。同时编导不能只顾及舞蹈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作为演员的百姓所处的身体局限性。在我看来只要编导挖掘到一个独特的舞蹈切入点来进行编排,那么这个舞蹈已经成功了一半。2.在进行农村民族舞蹈创作时,编导需要在深入了解和掌握民族外部因素(民风民俗、生活环境)和内部因素(民族舞蹈的动率、动力、动态)基础上,结合舞蹈编排的手段来进行发展处理,以使舞蹈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带有现代气息。如舞蹈《瓦久瓦娜沙》通过选取几个较有特色的生活状态后,与傈僳族的民族语言相结合,融入现代舞的编创手法,使之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给人了一种现代感。
(四)校园舞蹈创作发展现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其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是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而舞蹈以其独特的美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育和创作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里,学生对美的追求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单纯的专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舞蹈作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可以大力推进国家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将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校园舞蹈已成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学校相继开设了舞蹈选修课,成立了舞蹈团、艺术团等来符合当前形势下的学校教育。
校园舞蹈创作特点:1.在校园舞蹈的选材上,必须贴近学生,反映学生生活,通过舞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校园舞蹈针对的是一批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特殊人群,学生此阶段是敏感、渴望独立的结合体,在校园舞蹈创作时我们只有首先了解这一特质后,在进行舞蹈编创时,才能深度挖掘和感应出校园给学生带来的真实情感,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舞蹈,以致引发学生的共鸣。2?在校园舞蹈编舞时,演员没有经过太多专业舞蹈训练,他们擅长的是具有真实情感、表演热情高、理解性强、可塑性高的特质。因此,要求编导在舞蹈编排上,要因才而异,充分把握学生演员的特质,创作出选材构思巧妙、动作简洁、情感表达丰富的作品。
由此可见群众舞蹈,它的存在,有着与生就有的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促进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缓解现实的压力、保持人们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它,让我们看到美的表象也看到美的内涵,直观的形体美,深刻的内在美,都可以增加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它,是社会生活生动的反映,这个舞台是可以与专业艺术家展示的艺术舞台相媲美的,而且更能表现现当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它,能反映出一种新的群体面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依存使向心力和凝聚力得以集中,在社会这个需要大家彼此互助的大家庭中,它将人们完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产生共鸣、产生沟通,并在交互的信息中感受到美与喜,让心灵体验一次一种群众的美好的感受和升华。
群众舞蹈的意义从一开始让更多的人认识舞蹈、了解舞蹈的意识,慢慢转变为现在的让舞蹈走进群众生活中去。群众舞蹈艺术文化经无数代人的创造、继承、发展、演变后,成为人类艺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它展示了人们所拥有的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与情感。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上升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群众文化作为精神层面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它也为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条件。而群众舞蹈作为群众文化中参与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带动下,将具有无法抵挡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柳青林.群众舞蹈特性论[J].戏剧文学,2003,(1).
[3]刘心实.浅谈群众舞蹈的创作[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8).
[关键词] 行知教育;校本培训;农村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83-1
一、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陶行知的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并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的内容和课程。这样,学生更愿意去学,而且学习的兴趣也慢慢的提高了,老师也更愿意去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效果。多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和具有针对性。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农村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
可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发展现状并未达到理想,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通过相关的调研、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有关部门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许多农村地区的教师年纪偏高,老化严重,教育理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与此同时,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历较低,没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此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师都存在着层层选拔、提升的现象,这使得农村地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这亦是制约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同时,各地正不断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也正面临着发展和变革。这无疑对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有效借鉴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以此来延伸和拓展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再教育改变其发展滞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再教育的质量和机制保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研究,积极落实校本培训。
三、运用行知思想开展校本培训
(一)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这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当务之急。首先,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轮岗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注重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此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让教师能够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教育支出,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激励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并更好地投身教育工作。再者,应注重农村教师的选用。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薪资和工作环境,提供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让青年教师为农村教师队伍增添活力。最后,应尽全力留住高素质农村教师,令其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升。学校应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积极创新,使优秀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营造农村教师学习氛围。校本培训以学习为旨归,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应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校应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以教师的发展和提升为核心,将农村教师定义为不断学习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把工作学习化,把学习工作化。学校通过自身努力,为教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还可以积极与外界相关专家联系,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此外,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学校选取典型的案例,引导教师针对案例开展讨论和分析,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培养农村教师反思意识。在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自觉规划,通过学习,让农村教师能够主动回顾自己的切身实践,分析并找出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提出改善的途径和措施。这样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用校本培训的知识武装教师,进而逐步提升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上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3]虎技能.构建校本培训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3).
摘 要 我国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三农”问题是人民发展事业的核心,农民有丰富的产业了,国家才会变得富强,也只有农民富强了,国家才会变得繁盛,农村的发展稳定下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安康、圆定下来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复兴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祖国也是从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前提的,只有从根本上来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才能全面地稳固我们的国家。为了能实现“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农村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并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整个农村的桅杆和途径,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强化农村人民的精神视野,而且还能使广大的农村人民具有强健有力的身体,还能考验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整个农村的氛围更为和谐,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 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农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走进了“小康”的生活里,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他们的思想迷信,他们喜爱赌博,导致农村文化失去了天然的淳朴风格,严重的会牵制农村的发展,不能有丰富的产业,没了丰富的产业,就不能为此增加收入,农村人民的精神文明也就瘫痪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再次从“小康”的生活中走出来,让整个国家也相对其他国家落后了,所以,我们要想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就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开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视野,陶冶出淳朴的乡土风情。
一、对新农村的理解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房屋建设,新的设备和设施,新的生活坏境,新的民族风俗,新思想的农民。他们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农村走向“小康”的生活,但光有这些空话还不行,还要结合它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发展生产,促进农村宽裕的生活文化,然后树立文明的乡土风情,改善农村整体容貌,最后还要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如何看待民族传统体育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在全国各地盛行,就有一定的广泛性,每个地区它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也是有差别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我国民族体育丰富多彩,既贴近了农民的生活,又深受农民的喜爱,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农民也能很快的接受,从而能够很快的获得推广和普及,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进行体育健身,人民的体质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强了,然后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传统体育,农民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对应的得到了提升,更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氛围,在精神面貌上也会改变许多,为每一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有以下特点:从形式上而言,民族体育的风格深受农民的喜爱,因为它体现一种乡土气息,而且体育动作相当简单,是农民所能接受的,只要是大家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基本上人人都能参与,不挑场地,也不需要什么专业体育器材。通过这些体育的展开,国家政府也可以对这一文化的传播进行相应的扶持,农民群众得到了扶持,从心理上也会得到安慰,这就能促进农民更好的展开体育活动。在开展这些体育活动的同时,政府也要了解到体育发展的前景,如何利用好体育爱好者,让体育爱好者来组织体育活动,并积极发挥民族优势。通过一个一个组织,然后在不同的区域内设定多个体育组织机构,再逐渐将其扩大、延伸。也可为体育爱好者创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让某一项体育融入到更多民族和地区,并加强锻炼。然而民族体育也具有遇见性和机遇性,通过遇见发现民族体育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其纠正的措施,建立起既满足个人与满足团体的运动机制及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达到与现代体育技能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走出民族,扩大自己发展,以至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民族体育走向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将进行切磋,然后挖掘出更多的体育传统文化,通过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出更多体育爱好者,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与政府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是分不开的,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照顾,农民的生活始终是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的,所以政府是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的,要不断地下乡慰问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心里安心、放心、日子过得开心。
四、结语
可见,无论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要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研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充实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丰富新农村文化,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的品质,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涵养,同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加体育项目,扩大对体育领域的接触面,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更好更快。
基金项目: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C849。
参考文献:
[1] 赵廷刚,袁金宝.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2] 李爱琴.河南嵩山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赵小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沿革及其发展历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体系;教育课程改革
农村基本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教育策略的整体发展,是实现当代现代化事业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教育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对教育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称为新课改。新课改的建立是在以提高我国整体教学的前提下建立的,而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多多,若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将更加严重。
一、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
通过对新课改的研究发现,新课改中的理念与实施方针等均普遍存在城市化的趋势,在当代经济、信息开放的环境下,农村教育被置于了边缘的位置,边缘即非主要的意思,而究其发展水平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落后与它的受重视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
1.新课改中课程改革的城市化
本次新课改是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制定的,而整体的理念忽略了重要的问题,即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若农村的教育落后,那么全民教育发展将是空谈。在此次课改的板块中,研究性课题、新课程研发、信息技术课程调整、专家教育引领等,均不适合在农村的基层学校实施。
2.新课改的政策忽视农村教育现状
在这次的新课改中,教学方针为弥补以往的盲从性,制定了先进行实验、后实施推广的路线,但是实施的试验点中,只有16%的试点设在县城区域,而真正的农村基层却几乎没有,这与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课改在农村基层的应用是有困难的。
3.与农村实际情况关联的教学内容少
教材作为教育体系的载体,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而编写教材的多为发达省市的专家,他们不熟悉农村的实际情况,导致教材中没有与农村有关的教学素材,对农村教育新课改的实施造成了影响。而新课改中的信息化调整、社区化的服务与利用社会资源等在农村均无法实现。
二、农村教育边缘化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项涉及较广的社会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课程的制订、管理、新教材的制订、试验点选定、师资训练等。在现阶段,农村基层的教育水平还未达到“双基”的水平,在此条件下要求在以上方面开展实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会加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
1.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变动较大,人才的流动以发达城市为主,极少有人愿意在农村任教。而新课改中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严格,这与农村教师现状有鲜明的反差。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乡村教师有近50万人,而能胜任新课改的教师仅有20%。
2.农村教育思想的落后
由于信息以及经济的制约,农村的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也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农村教育的重点还在关注学生的分数、排名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思想还没有形成,这也是导致农村教育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对农村学生的教育中,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离开农村的思想是一直未改变的,也导致了农村培养的人才均离开了农村的问题,也是农村越来越落后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边缘化的方法
农村教育的现状虽然难以在课程改革中改善,但是不能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必须积极配合新课改的发展,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所以,应该积极对待新课改的各种思想,加强农村教育在改革中的实施力度。
1.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
为了更快地开展农村教育的改革,缩短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促进我国教育素质的整体发展,应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包括资金的支持、教育的监督管理以及实施评估等。
2.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
原来的农村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培训资金到最后会落到教师个人身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为解决新课改中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对原有的农村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改革,在保证培训质量、降低培训费用、解决工学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应在培训教师的资金上给予支持,并且尽快建设农村的网络设施等,实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增强农村支教方面的力度
国家应对农村支教问题进行政策上的扶持,通过支教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或者可以挑选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资助,培养农村的高素质教师,扩大师资力量。
完善农村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果、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等为最终目的。为缩短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发展做足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韩美竹,赵晓云.山西省城乡初中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0).
关键词:农村;连锁便利店;经营模式;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7501
0 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人口数量庞大。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快速发展农村商业,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打开农村商品流通渠道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的农村连锁便利店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为广大农民带来生活便利,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有效推动农村商业的发展。
1 连锁便利经营模式对推动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打造低价格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连锁便利店模式通常从产品采购到产品配送都由总部统一运作,既可以从总供方获取价格优惠,又节省了产品运输费用,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打造了产品低价格优势,同时随着连锁便利店规模的不断扩大,连锁总部还帮助制定销售策略,节省宣传成本。经营费用减少,运营陈本下降,将给连锁便利店经营带来直接的规模效益,盈利大幅度增加,这样就实现了农村商业的低价格优势,使得农民在购买产品上得到了价格优惠以及服务保障,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促进农村商业经济发展。
1.2 开启先进管理模式,提高农村商业管理水平
农村连锁便利店经营模式对连锁店铺采取先进的统一标准管理运营方法,由总部用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单个实体店铺进行统一指导、监督和调控,实施科学化、统一化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店铺内部管理的有序性与合法性。通过连锁便利店总部,确保各种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经验能够在最快时间内传达至各个连锁店铺并落实到位,不断加强整个连锁企业的管理水准,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
2 农村连锁便利店经营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定位不明确,商品品种不全面
便利店不同于超市,它有着超市固有的销售模式与方法,但又从其中分离出来,主要经营产品包括食品、饮料以及相关服务,以满足人们的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农村连锁便利店与普通的超市类似,却又缺乏其营业特色,找不准其市场定位,体现的是以食品和饮料销售为主的小型商店,不仅产品不齐全,还缺乏类似缴费、打印等全面服务,这样一来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便利店的便利性特色。
2.2 物流配送缓慢,连锁规模有限
农村连锁便利店通常经营面积相对较小,销售量不够,同时很多商品的储存期限和储存方式有限,商品既不能积压也不能短缺,这就要求连锁便利店必须配备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连锁便利店的配送服务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便利店产品配送速度相当缓慢,经常出现店铺内商品不齐全,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其次农村连锁便利店的连锁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形成系统管理,连锁规模有限导致店铺管理不够规范与统一,物流配送系统更加缓慢。
3 针对我国农村连锁便利店经营模式的创新性建议
综合我国农村连锁便利店经营管理存在的诸多缺陷,应因地制宜的采取政府导向与自身改善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切实提高农村连锁便利店的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益,促进农村商业的新发展。
3.1 宏观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做好市场导向
当前我国农村连锁商业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经营者对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模式认识不够深入,导致连锁程度不高,便利店规模有限。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度,引导农村经营者不断提高连锁
经营意识,提高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切实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加强农民消费能力,积极刺激需求;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健全农村金融系统,为农村连锁便利店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等等,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农村连锁便利店走上一条规范合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立足农村消费者需求,推行新的经营方式
对于农村连锁便利店自身而言,应该积极引入新的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打造电子商务与连锁便利店相结合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同时立足农村消费者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完善经营产品类型,合理调整内部结构,不断拓展农村连锁便利店业务以及服务范围。树立产品品牌意识,加强经营特色,创新销售策略,加大促销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后,加强农村连锁便利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手段,培养新型的商业管理人才,为农村连锁便利店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农村连锁便利经营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存在问题探讨,预测了未来农村商业发展的新方向,为农村连锁便利店的发展模式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给未来农村连锁便利店的赢利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德]彼特.莫拉斯.赢利模式:电子商务成功之路――创世纪工商管理译库[M].冯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1.
[2]鲍宏礼,管竹笋.我国农村零售商业连锁经营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5):5860.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险种;保费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占比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但是单一的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的,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城市保险市场相比,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对保险的需求相比,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而将人的身体的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针对性不强。
1.2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二、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
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了,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等,让广大农民真正的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税收优惠,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让利部分所得给广大投保户,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积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农业保险的扶持。同时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减负减税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层面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2007(12)。
[2]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9)。
【关键词】农村金融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农村金融,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条件之一,且会直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农村金融在发展进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使得其存在众多不足,因此及时采取相对应的补救举措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况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经济重心,并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中。现在,也慢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村镇银行等构成。而当下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囊括自发的民间借贷、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
三、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存在的缺陷
(一)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
自国家商业银行改革后,诸多大型银行均从农村区域的营业网点中撤离出来[1],致使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只存在农村信用社、邮政、农业银行,进而也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性。
(二)农村金融环境劣
农村金融环境的不良是诱导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局限的另一因素[2]。金融环境的优与劣会直接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景。近些年来,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尽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还没有具备优良的金融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对金融知识的熟悉度薄弱,法律认知严重匮乏等这些方面均诱导了支农信贷风险的提高,进一步也使得信贷资金在盈利性及安全性方面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也就随之加大了农村信用环境全面的残缺。
(三)农村资金频繁出现外流现象
当前,农村经济推进和农业在资金缺需方面无法得到供给,致使农村经济的推动受到阻碍,也就更加剧了城市与农村间的落差。而诱导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每一年通过邮政、农村信用社等相关商业性金融组织中农村流出的资金比城市流入的资金还要大[3]。
(四)农业保险发展落后
因农业保险受到来自与自然与市场这两方面的双重打击[4],使得其风险不停加大。而这也主要是因农业其本身产业化创造利益水平低于社会所指定的平均利润率与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而导致的。农业保险的风险高使得保险公司与农户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中,与此同时,高额的保险费用与巨大赔付费间的冲突也使得农民农业保险参保认知弱。现在,对农业风险采取保障的主要举措是依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助,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而对于农村市场商业保险的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户积极参保和有关保险公司对农业农村保险的推进主动性进行了一番打击,进而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产生了制约。
四、应对农村地区金融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健全
要想让我国农村金融和当代新农村的经济得到快速推动,则必须要在后期的金融工作中去对相关金融体制加以健全。第一,农村信用社要适应新农村构建的具体需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导向,慢慢构成以股份合作制和协作制为经营特征的社区性金融机构。第二,要对多元化的发展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对我国农村金融简单化的模式进行转换,政府应对各个银行提出要将商业化经营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要求,尽最大限度配合农村经济的推进,不断加大金融试点机构,进而来对农村金融的快速崛起起到一个促使的作用。第三,要不断去努力对更好促使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更佳方法和思路进行探索。要针对适宜农村特征的新型担保体系建立展开主动创新,扩宽与发展最高额度抵押质方式的循环贷款,且因地制宜地对土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等相关抵押方式进行确定,主动研讨探究构建农村小额度贷款体系,进而落实信贷交易成本的降低,实现交易风险的抑制[5]。
(二)对农村金融环境进行改变
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水平及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外加对农村经济条件的健全,是对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善的主要重心之一。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抗压力和地位,极大农村基础设备构建力度,改变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支持有能力的地方政府成立担保公司,进而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对抵押品的范畴进行有效扩宽,增加农作物收益唷⑷利质押等相关权利,并与此同时要对担保债权的有限受偿权起到保护的作用。
(三)构建高效的农村资金回流体系
为了阻止农村信贷资金对外流,则要给予体制性的保障,积极对农村信贷资金回流进行引导,进而指出和配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科学使用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通过优惠税收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对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有效补偿等相关策略,进一步去对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换为农村投资起到引导的效果。此外,要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频繁的金融机构其再贷款额量进行加大,支持邮政资金参股于农村银行,投资建设农村小额保险机构,进而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久的资金投入。
(四)加大力度对农业保险的扩展
农业保险是属于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要想快速推动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就必然加强对农村农业保险的推进[6]。因此,必须要做到以下要求:在地方财力条件容许、地方财政同意出资的情况下,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方面经验较好的区域,构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下相关文件,由商业保险公司代替农业保险;加强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合资亦或是外资保险公司进行引荐。在主动试点的前提下,全方位对农业专业性、政策性业务加大推崇力度,构建覆盖农村的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相融合的农村保险制度。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农村的金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更是符合我国对市场经济进行深入改革的传召,加速缩小城乡落差的一体化。另外,加快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当代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根据目前宏观我国经济形势,发现农村金融实施改革是一往无前,尽管有力举措并不止步于这些,但只要通过在有关的实践中去努力探究,就可以灵活地将农村金融中所运行的体系矛盾进而化解,从而为农村金融获得更为宽阔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晓耘.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32.
[2]于磊.浅谈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16-217.
[3]余传奇.赵鑫.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1,9:176-177.
[4]李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38-39.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羽毛球运动不再单纯作为竞技项目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向国家羽毛球队输送优秀运动员最多的省份,其对羽毛球运动的推广力度显而易见,本文针对广西贵港市农村现阶段对羽毛球运动的推广状况进行调查,并尝试总结出其现状,为其顺利进行做出努力。
关键词 羽毛球 贵港市 农村 推行现状 调查
广西贵港市素有广西“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等美誉,其农村经济一直得到平稳快速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对精神文化、文体活动的需求日渐旺盛,羽毛球作为老幼皆宜的体育项目,自然受到贵港市农村居民的热爱。
一、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真实反映广西贵港市农村地区羽毛球运动的推广现状,本次调查选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400份调查问卷,对同新村、动界村、罗明村、凤谷村随机访问,由于12份调查表未能收回,所以实际获得有效信息388份,其中男村民201名,女村名187名,最年长61岁,最小12岁,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发现30岁以下喜爱羽毛球运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4%,30岁以上占36%,男村民中喜欢并参与到羽毛球运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2%,而女村民占调查总人数的45%,以教育为接触途径的主要为30岁以下人群,而30岁以上人群基本以爱好和健身为目的,年花销超出100元的村民只占10.3%,其花销主要在设备服装方面,休闲健康为进行羽毛球运动的主要目的占97.3%,对目前对羽毛球运动设施基本满意的占63.3%,有更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人数占27.4%。
二、羽毛球运动在广西贵港市农村地区推行的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对象的年龄及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可以推断目前广西贵港市农村地区推行状况较理想,参与人群广而且年龄范围较大,但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及中老年人,而中年人由于外出务工或经营农活参与的实际机会相对少,即使有闲暇时间也会选择在家休息,中年女性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可能性相对男性明显增多,学生阶段群体对现阶段农村羽毛球运动条件处于较失望状态的数量较多,且大部分对教学设备满意但对教学师资有提升的意愿,表明现阶段农村羽毛球教学师资力量并不能满足需求,是阻碍农村羽毛球运动的推广的因素之一,如何使农村教育注重羽毛球运动,是目前贵港市农村进行羽毛球推广应考虑的问题,爱好应是支撑项目开展的重要动力,但通过调查显示,青少年仍以教育为主要动力,可见并未真正形成对羽毛球的兴趣,所以推广的力度有待加强;另外,现阶段贵港市农村已经有部分村民愿意在羽毛球运动项目上产生花销,由此可见村民已经有意识长期进行羽毛球运动,并将羽毛球运动专业化,所以村委会应积极将羽毛球运动竞技化,通过娱乐竞技调动村民兴趣、丰富农村业余文化。贵港市农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周期性的进城务工,生活相对单调,但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同时,有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结论
贵港市农村地区人们对羽毛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而且大部分村民有意愿参与到羽毛球运动项目中,所以其村委会、学校应有意识的为村民提供羽毛球运动的设施及场地,特别是学校应加大羽毛球师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从专业角度引导青少年进行羽毛球运动,这是推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高文强.广西高校羽毛球选项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提升辽西地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对策研究
葫芦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考
公文筐测验探析
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及其主要特点
试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英文字历史文化隐义探寻
重构语言学理论的象牙之塔——评《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研究误区初探
状语省略与汉语文学作品日译中的误译
工人底层叙事——工业题材小说的另一条道路
激情年代的爱情之殇──王蒙小说创作初期的爱情叙写探析
解析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论锦州民间美术造型理念的传承与进新向度
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评述
构建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
高校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
科学发展观——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形式
论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股份制债权人权益弱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辽宁外贸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对策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基于浙江宁波的调查与分析
“后改革时代”农民工问题的深化
循环经济中外部性控制的保障制度研究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潜在客户开发研究
辽西化石旅游开发探析
我国转基因水稻争议述论及主体责任分析
解读“李约瑟难题”应有的理论视野
李昂小说在大陆的研究综述
试论广播黄金时期的新闻评论类节目
浅议流行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坏男孩》看后现代主义绘画
论色彩在VI设计中的作用
水景设计地域性研究——北方水体景观设计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践行正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视域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试论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和有效途径
科技风险与科学技术的公众认知
黄静案与鉴定冲突
自主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谈导师的遴选和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科院校学历留学生工作
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创新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培训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列维翻译理论的词汇、句法、美学审视——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分析为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
关联理论下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旅游产业也同时阔步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发展现状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区内涵的单一化与重复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当代人对旅游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又让其对自然充满无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巧妙结合,更加切合了这一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毫无疑问,这种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当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