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特征

时间:2023-07-11 17:3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特征

第1篇

论文摘要: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方法和创造理念的承袭与吸收必须依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特点。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视觉消费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装饰审美性也逐步向符号审美性转移,这符合现代设计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的整体理念来源于西方设计体系,它是商品消费时代大市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与公共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领域也更丰富更敏感,更宽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费方向过渡,也就是说,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使得包装设计变得更时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视觉化。

现代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垃圾艺术”,因为再吸引人的包装也最终会被消费者丢弃到垃圾桶,虽然这对包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法则——即艺术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社会精英独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包装设计师存在的文化价值。

1.包装是体现大众文化审美的载体

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现代包装设计由于集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手段和审美意识,充分地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由少数的强势文化阶层控制和,弱势文化如要进入这种主流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改造和转换,以符合消费时代的价值观,于是,这导致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审美具有强烈的同质化倾向,商品社会所推崇的个性表现也只能是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Www.133229.cOM

现代包装设计无疑会成为后人观察研究当代社会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标本。

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导向性

现代营销的整体性观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乐、宜家等旗下产品的销售神话,这些品牌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介敏锐地把握消费文化的脉搏创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审美意识,左右大众的价值取向。其产品形态已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他们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正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包装设计是商家实现“文化买卖”,引导消费审美的终端环节,是商家承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视觉载体,其形式、语言的时尚化,多变化和潮流化必须依附于品牌的整体文化之上,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和低成本的对消费大众进行持续信息轰炸,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众审美取向。

(2)审美针对性

商业社会强大的侵略性已经使得大众审美口味变得相对同质化,纽约与上海的建筑形态如出一辙,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鸡口味也无多大的差别,但这并不等于商家放弃了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大众的细分,充分利用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性格甚至属象星座等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分别进行审美导向分析和细划,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审美引导,通过包装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文化忠诚度。

(3)审美信息的简洁性

在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摄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快速和多变成为时尚审美潮流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则是包装的设计周期和上市周期变短,包装设计载体化、媒介化,信息传播简洁化、准确化和有序化,视觉形态强烈化,包装结构人性化,加工生产集约化等等……所有这些现代包装的特征是由消费社会的特点和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同商业品牌文化对大众审美意识产生的反影响一样,这些特点同时又反哺现代社会这一母体,现代包装设计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与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审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转换也可以依据这三点作为基础,即导向性、针对性和信息的简洁性。我们有理由意识到,这种转化必须是建立在对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从内涵到表象,都在扩充着原来固有的定义。传统元素在向具有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特征的转换中,无疑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性意义,而是针对其内涵精神的扩大与重构,是对其意蕴的尊重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套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时空背景,以古典传统元素召唤消费者文化亲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传统元素被套用到设计中去,虽然花花绿绿煞是热闹,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的矫饰现象。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文化性质的转化,是对传统样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这种转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对“全球化”的某种延承。

2.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杜会文化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包装”一词的解释为:泛指包装商品的东西,如纸、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装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护性功能。而在文化日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保护性功能已是现代包装设计最基础的平台。而现代包装日益凸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传播功能

在现代广告推广概念中,任何构成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均可成为广告创意的推广媒介。于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负载着广告信息的非传统媒介,大到户外高楼观光电梯、小到卫生问拉手、电影票根甚至手机铃声。而包装最初的设计形态是缺乏信息载体这一文化功能的,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保护、运输、贮藏等物理性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包装看作产品的视觉载体和传播符号。可口可乐独特的瓶型和张扬的红色与流动的白色带状线已经成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挂,处于销售终端的包装被赋予了塑造并传播产品文化的主导功能。产品包装强大的信息传播性被发掘出来。

如果把现代包装看作是一种传播符号,那么包装包含着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两个方面。前者为显性,明晰地传达产品所要传达的商业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现为隐性,是说明前者的手段或体。受众在解析、接受信息编码的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解读着传播符中的文化编码。因此,可以说产品包的传播性是一种文化中介,包装和受不仅构成价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文关系。虽然单一产品包装影响似乎很限,但在我们的生活时空中总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民族传统元素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也要面临着包含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的现代传播符号的改造。

(2)推动文化变迁的功能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文化具有运动特质,既纵向传播,又横向扩散,与不同文化碰撞,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有其内在动力,也依赖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人们生活的深层,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是一个高度封闭和保守的形象,几千年来它只有通过内部的机制运动,调整,变化和完善,当其存在的土壤根基消失后,它必须加强内在的运动特质,在与不同的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取新生。而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有机运用创造“本土化”的个性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整合具有强烈的实验意义。

3.构建符合时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包装信息传播体系

消费方式的革命决定了传统民族元素作为信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全新构建原则,这种原则是与产品特性、媒介和受众的时代审美特性紧密相关的。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从“源”、“流”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西方符号学理论更多关注于“术”“用”的探讨,这种研究方向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和繁荣带有强烈的“集体表象”色彩。“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弓{起该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列维·布笛尔著(原始思维>)。而同时传统图案创作的思维方式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思维者本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对象作出一种穷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出来。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形象性和腺胧性,不重科学分析,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体现在具体的视觉元素上,则是以一种“象法天地”的设计方式构建了物态化的感情体现和视觉表现,缺乏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形式。

西方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视觉传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融于这种过程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表达准确的可能性进行理性梳理与分析。因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信息传播体系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构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众三者构成。主体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完成的:设计师在了解发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据媒介的载体特点与信息受众的特性综合整理信息结构,设计出恰当的视觉形态。这是一种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是一种视觉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种必要的要素,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视觉审美性。

(1)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不传递信息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作为承载商品文化的外在视觉载体,包装首先要完成传递商品信息,营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须要通过图形、色彩、版式、结构、材质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来达到准确和简炼的信息传达。如果拿形象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这种表述方式相比较的话,前者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但在引起视觉注重的强度上和造成阅读心理的愉悦感上以及快速和节奏上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对视觉元素信息精确化的过程。

传统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转换必须经历有利于商品信息结构的过滤与加工,使其呈现商品信息所要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视觉审美性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包装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与大众审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经作过表述。以欧美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格局经历了“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等于装饰主义的重新泛滥,而是在纷乱繁杂的现代社会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觉元素丝毫不缺少这一点。对于在设计表现中呈现的视觉审美性上,任何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重复和挪用都会使得设计作品只是前时代审美的克隆,缺乏快节奏生活下的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性语言——简洁。

简洁是现代设计最最重要的语言,这是由消费时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决定的。现代设计所崇尚的简约图形以及注重信息传意的功能性表面上与中国传统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格格不入,但是,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象的重构、移置与形态的提炼和它所具有的装饰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绍华先生设计的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利用传统的盘长造型为基础以流畅的现代性手法表现五环、五星和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人形,挖掘了盘长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特有的运动精神和意象,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精神。其视觉语言精炼简洁,信息传递准确,符合现代的大众审美共性,具有强烈的国际性色彩,成为本土设计师将传统民族图案成功进行形式的简约性转换与内涵精神的意象性传达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就业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的内容与内涵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文明的国度,中国的56个民族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各名族共同尊崇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特征核心,这个文化精神特征核心离不开传统文化推崇的忠孝、仁义、诚信、道德、交融、天人合一、艰苦探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尽忠职守、坚持正义、独善其身、奋发图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离不开仁、义、礼、智、信,注重和谐交融、重实际与稳定、重延续性凝聚力、重包容性和应变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是综合性的,涉及到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之外,还有很多通识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很多通识性的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教育意义重大,教育影响深远,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和培B输入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机构,更应该注重和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培养、优秀精神精髓的传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在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仍然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在很多方面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榜样、思想的引领、道德的约束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引领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倡的积极正能量的精神和内涵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和气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很多优秀的核心精髓正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成效,高校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高校学生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展现的不仅仅是求职履历上的介绍也不是短暂的面试,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气质、气度表现,而个人的气质和气度不是一时展现出来的,它一定是在家庭、学校以及自我成长中的修养和历练中形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工作中,高校学生在求职中对领导和前辈的尊重非常重要,表现了一个晚辈学习者的谦虚和诚意,与同事之间应相互关心,互帮互助,相互团结,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做到相互交融的自然和谐状态,相互交融的工作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追求的交融以及融会贯通、天人合一;其次,对于高校求职者来说,应做到主动了解和学习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工作中,应遵纪守法,尤其涉及到经济领域,更应该严格职守,公开公正、态度严谨,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正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尽忠职守精神的影响;同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想在工作岗位上立足稳定,要有对自己事业忠诚的决心,在工作中做到不诋毁不泄密,这也正是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持正义,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涵;对于高校求职者来说,要在工作中对自己和工作负责,对自己的事业有规划,有上进心,有追求,一方面要保持艰苦勤劳的工作精神,发扬不怕吃苦,勤劳肯干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追求,要有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艰苦探索、奋发图人的精神核心;高校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从事什么岗位,都应该在工作中尽忠职守,脚踏实地,注重工作实际,重实践,重事实,用职业道德和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这项要求正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诚信交融,注重和谐融合、重实际与稳定的精神。

三、结语

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正是将来为社会服务和贡献的中流砥柱力量,所以高校应加强学生在校的综合教育,让学生成为能够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所以除了高校的专业教育,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对当代大学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艰苦探索、独善其身等内容找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学生在就业中必备的求职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对高校学生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96-198.

第3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第4篇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文化,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包括环境与设施规划、造型设计、材料选择、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等等,其设计手法多种多样,通过设计工作,能够为人们现代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设计也不同程度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设计理念、设计艺术特征、设计水平等方面。(一)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集中了环境、空间于一体。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传统文化因素,结合时展特征和要求,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设计水平提高。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因素,设计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传承优秀文化。开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首先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做好景观设计、风格设计、材料选购等工作,然后结合传统文化因素,增强设计现代气息,实现设计工作的创新,促进设计水平提高。(二)增强人文环境艺术特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注重功能方面的因素,满足人们使用要求,还要注重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因素,能够增强人文环境艺术特征,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增强人文气息,提高环境文化氛围,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水平。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并结合新时代、新特征,将文化因素巧妙地融入设计中,进而增强了设计的文化底蕴,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继承,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运用

传统文化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渗透到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形。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图形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将传统图形直接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依附在一个新的载体上,为其重新设计视觉环境,发挥原图信息。通过这种直接使用,并结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创新,同时考虑周围环境、设计工艺、产品材质等内容。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组合,满足设计工作需要,展示其独特的设计韵味。例如,上海经贸大厦设计中,其结构独特,让人感到亲切,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造型受到唐代大雁塔的启发,因其独特的造型不仅使整座建筑显得美观,还为人们生活与工作设计出舒适的环境,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二)用意。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装潢中,人们习惯运用含蓄的手法传情表意,不仅注重外观设计工作,还注重通过外观设计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从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到室内外空间布局,都注重考虑审美和功能要求,选择恰当的文化图案和陈设,注重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让这些环境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这种方法叫做隐喻。也就是在设计过程中,注重通过合理运用环境构成元素,来表达环境本体以外的内涵、意蕴和价值,从而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三)形神并举。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去审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合理融入设计过程中。同时还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感受其外形特征,并深刻领悟设计所表达的意蕴,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并推动设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对线条的运用,线条具有长度、宽度、方向、厚重感,还注重通过线条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其中最为恰当的描述是形神并举,使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还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促进设计水平提高。例如,在苏州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同时也在设计中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从外形结构来看,苏州博物馆具有现代气息,而其内部组合包含传统文化元素,富有传统文化情调。例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结构设计是利用石板做成山水组合,不仅外形漂亮,还充满人文气息,赢得人们的一致好评,也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的环境。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吸收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影响,设计中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应该结合设计工作的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设计工作中。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集中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内容,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特点,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从而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厚民族精神、深邃意境的作品,更好满足人们需要,提高人们审美情趣。(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推动设计创新。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设计中运用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合理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设计工作不断优化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既要有传统文化特点,又要充满时代气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前提下,推动设计工作创新,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它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今后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这种重要影响,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推动设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促进设计水平提高。

作者:秦飞科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

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元素;设计层次;设计流程;设计实践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具备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符号。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从业者,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该充分理解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之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使设计更加具备中国特色与审美维度。

一、设计层次

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是传统文化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现代视觉设计,从设计的表达手法上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成表层——取其形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视觉图形作为直接参考对象,取其形态特征并加以创作。这里所说的“取其形”,并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图案,而是对其进行一定取舍后的图形再创造,是设计师通过现代的审美,将其进行重构,使其具有时尚性、功能性和应用性的一种方式。例如,凤凰卫视的标志设计(图1),就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语言的造型方法与形式法则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优秀案例。标志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形与彩陶装饰上的凤凰造型相结合的手法,简化凤凰的造型,并在视觉上组合成中国民间喜相逢的格律图式。

(二)中间层——延其意

“延其意”是比“取其形”深一度的视觉设计层次。首先,创作者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图形的意义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创造全新的形象发展并延伸传统文化的寓意。其次,创作者需要在传统寓意中寻求突破与变革,发展原有的传统图形。“形”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传统,“意”则代表了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图形的意义是现代视觉设计的有效途径,即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厚度。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图2),就是以佛教八宝的“盘长”造型为原型,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三)内在层——传其神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形的“神”主要是通过创作者对符号的变革与重构,从而将图形的意象巧妙地表达出来。同时,“神”也体现在作品所具有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上。例如,北京申奥标志是一个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图3),即“同心结”或“中国结”,其采用的是奥林匹克五环的标志。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在意象上使人产生共鸣。而第29届奥运会的标志——“舞动的北京”以独特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印章篆刻和书法为手段,把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其构成人物的笔画与汉字“京”十分相象,用优美的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字体完成。该标志简洁的动作线条勾勒出的动态人物寓意一位跑步运动员冲向终点拥抱胜利的姿态,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二、设计流程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设计作为视觉设计中的一个特殊且十分重要的主题,有其一脉相承的设计方法。在设计创意时,通常分为5个步骤:步骤一,挖掘元素内涵及特征。深入发掘原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内在的信息源,并扩展其内在含义的辐射面。步骤二,再造想象。依据创作主题,将原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形象、外形或元素进行视觉设计表达方法的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视觉感知。步骤三,二次抽象。由于传统文化元素图形结构复杂、形式陈旧,与现代审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对其造型、形态、色彩进行提炼概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设计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步骤四,观察想象。观察是分析、研究、想象的前提,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设计的观察,引发创作者联想,从而达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升华创作。步骤五,形象再构。形象再构是视觉效果好坏的直观因素,通过“解构”“取舍”“融合”和“纳新”的手法,从原始图形中提炼出新图形的构造成分和组成元素,并运用视觉设计的表达方法促使元素向新样式的转化,从而使传统文化元素焕发新活力,具有现代美学特征和应用功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产生于过去的传统符号也逐渐离开人们视线。远离了人们生活的传统符号在这个时代表现出更多的不认同性,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直接“拿来主义”是不合时宜的。仅仅将传统元素进行重复、堆砌只是生硬的搬套,并不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喜爱。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解构

解——分解,即将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解,把完整的图形打散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解是对图形符号的空间、形态、色彩、结构、组织关系分解,以及意象、意念、价值取向的分解过程。构——构造、构成,即将原有的已拆散的元素重新组合的新方法。解与构是相互联系的,有解必有构,解构的手法可以赋予原本平淡乏味的视觉形象新鲜的视觉感受。解构不是盲目地打散,而是要在充分理解需求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找到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线索和语义特点,从而使设计的意义更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解构途径有以下几个。1.形与意的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与意有着特殊的表达结构。首先,传统元素符号具有象征性的特征。《文心雕龙•隐秀》中记载:“夫隐之为体,文生文外,秘响傍通。”意思是用有限的形式来表达无限的内涵。古人借助符号达到形态与精神的沟通,如设计师靳埭强创作的“山外有山”海报,巧妙地将形与意的关系表现出来,线与水墨的对比增加了符号与视觉的扩张力。其次,“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引导。古人多用自然界中原形、原意、原色表达真实的体验和感觉。例如,ZEN香水包装设计(图4),将自然形态的概念传达给受众,使人们获得安宁和平和,形成别具一格的时尚感。2.五感的解构人们通过五感来感受外界的人与事物,古代文人在吟诗、作画、远游中都表达了对五感的体会。因为五感的存在,人们才有了超越一般事物认知的特质。五感在当代设计中往往与交互体验相关联,需要通过设计充分将视、听、触、味、闻的感觉调动起来,引起人们的共鸣。五感在传统中并没有明确的细分,却能恰当地表达出视觉设计中物质层面的点、线、面、体、色,它来源于感受层面,却能传达超乎想象的气韵。通过对五感的解构使视觉符号直观化,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东方视觉设计风格的作品。3.自由的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不强调抽象与具象的区别,也不强调有序与无序的不同,而是追求一种自然的意境——象由心生。从“无法到有法”,却又从“有法到无法”,它比构建点、线、面、体、色更为复杂,是形态在视觉设计上的至高境界。自由的形态与结构,既是模糊的又暗含着一种约束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元素符号的精神所在。

(二)取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包罗万象,但整体却又复杂而朦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符号就需要在丰富的传统形式和意义中进行取舍,“取”不是“拿来主义”;“舍”不是彻底丢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舍弃繁琐和消极的信息,从而使传统符号可以更好地传承,焕发出新活力。1.删繁就简简洁是当代主流的审美情趣,与现代社会的视觉认知观有很大关系。简洁是视觉信息与受众接受度的时代特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符号因装饰功能导致的繁琐,在当今看来是缺乏时代感的,其丰富的色彩与服装的结构,呈现出“满”和“整”的特征,却造成了视觉的阻塞和信息的复杂化。一味追求装饰效果,又不解其意,只能让受众产生无尽的视觉疲劳和乏味情绪。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设计,以凤凰为原型,优雅而又简练,抽离了“满”与复杂,呈现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视觉形态。2.归纳归纳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将其最具代表性、最本质的特征及属性提炼并挖掘出来,从而得出一般结论的总结。归纳被广泛运用在视觉设计之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符号的整理与分析,是保留和继承符号本身的意义和神韵,删除其多余的形态和信息的过程。比如太师椅的设计便是使用归纳形式的表现,将简、厚、精、雅表现得细腻而纯粹,给人以落落大方之感。现代设计中的归纳应该从实用、精神和审美价值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理解与判断,使其在视觉效果上产生一个整体的提升。

(三)融合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再创作,不仅要从文化元素本身入手,还需要从当今多元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文化多元是意识、思想、形态的多方面碰撞与融合,视觉设计是广义的互通性和相对的风格化融合,传统不应只存属在博物馆,而应与时代产生互动,积极融合。1.置换重组要想使传统文化元素符号重新焕发活力,就需要使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现代的媒介和技术重组和置换符号。符号与媒介、认知、结构的关系,是置换重组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新内容,不应停留在简单的装饰功能,应该更多地挖掘其现代的应用价值。2.混搭混搭是将不同的符号进行随意的搭配,它是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繁琐与简洁的碰撞。不同时空关系和文化风格的视觉符号被组合、挪用和拼贴,从而形成看似缺少规律、视觉混乱的新风格,形成独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四)纳新

纳新,即吐故纳新。传统文化视觉符号不应是固定不变的,它如同生命体每天的新陈代谢一样,是在不断变化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的自我淘汰和更新换代,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改变而调整。不能及时更新的传统只能逐渐落后于社会,被人们所遗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承载着各种信息和观念,但信息与观念又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信息的纳新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视觉符号增加潜在力量和时代的精神。要想拓展传统文化元素的视觉语言,使原本的形式在当今的媒介下变得生动而活泼,就需要对符号在空间、层次、结构、色彩等方面有所变通和拓展,达到传统文化适应现代需求的可能性。

四、设计实践

京剧作为国粹,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是丰富博大的艺术遗产。京剧是在一些古老剧种的基础上,对各种地方戏曲进行融合、丰富、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可以说是集中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比较完整、鲜明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已成为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京剧相关艺术品的设计没有采用将传统元素直接拿来使用的方式,而是通过打破对于京剧的具象认知,重新组合元素。将京剧脸谱、戏衣图案纹饰和中国传统纹样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组看似杂乱实则有序的排列方式。设计师利用设计拼贴的表现手法,对传统符号重新进行组合,突破具象的表现,使其更具有装饰特征。色彩上采用中国最为吉祥和经典的红色和黄色,并以京剧上五色和下五色作为图案色彩的点缀,使其具有华丽的装饰感。而强烈的装饰性则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在人们现代生活中散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图5)。再如iPhone手机壳的设计“贵妃醉酒”,它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中的造型为基础,通过使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将存留下来的珍贵照片进行还原。设计师在尊重梅兰芳形象特征的同时,使用插画的形式进行表现,背景的梅、云、月的处理,以及使用红、黄、紫、黑等色彩感厚重的颜色,增加了几分奢华之感和时尚气息,插画整体风格传统特征明显。而将其恰当地运用在现在流行的手机壳设计之上,在表达了京剧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然成为当前视觉设计中的重要部分。设计师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要主动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转化语言,使视觉设计作品能够更好传达其设计意图。可以说,在视觉设计之中合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设计的质量,还可以有效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装饰,2004(6).

[2]吴桂香.传统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09(2).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影响;元素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79-01

室内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的融入在当今的室内设计中。如今也得到了印证,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产生了不同效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之所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其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和社会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

设计的主要用途在于宣传。无论是产品包装、广告设计,还是其他宣传品,都直接用于向被宣传对象传达信息,并使之接受所宣传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宣传,更加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宣传的内容产生认同感。例如,国内知名化妆品品牌“佰草集”的外包装,全部使用民间传统绘画中的花草纹样,能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深层原因

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当代设计在追求时尚与国际化的同时,还肩负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因而,当代设计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吸引眼球的光环,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符号。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的社会原因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时髦的话确实没错,国外的设计也在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意大利著名服装品牌皮尔・卡丹曾有一款女式春秋居家服,采用了鲜艳的中国红色作为底色,并印满了“福”字的各种字体与写法。由此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

二、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风貌。因此设计形式来源于文化,并且反映现实文化。

(二)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即使是任何一个宣称“反传统”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的抛弃传统,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及应用,其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朴素平淡、自然真实、返璞归真,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为重。重朴素、简洁之美,反对奢华和铺装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重视设计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这一思想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与当代流行的简约室内风格思想遥相呼应,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设计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础。

四、结语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室内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当前,几乎所有的设计师都看重于中国设计与国际的接轨,都在重视中国设计的国际化趋势,而忽视了其本土化的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总体文化特征,这一特征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总体文化相貌特征的体现。就是因为这一特点,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如此的多姿多彩。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融合和包容。中国当代设计,作为整个世界设计领域越来越强大的一支力量,应当更清楚的认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也将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不管是在现今还是在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将始终伴随着其不断发展,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凤兰,张永顺.现代标志设计中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J].大众文艺,2014,(6):66.

第8篇

一、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设计工作的必然性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运用到现代设计工作中去,是存在其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这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艺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讲,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特征可以从如下角度来探析:其一,从传统文化造型特征的角度入手,我国传统历史时期的传统图形,都集中体现出艺术造型方面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传统瓷器为例,在自然事物母体的基础上,将东西方传统纹样附着其上,充分展现出中国民族特色造型;其二,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图形,还是传统文化中的装饰,或者是传统文化的文字,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比如,比如君权神授思维等,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象征载体;其三,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的烙印在古代艺术作品上,而古代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跨领域的。无论是在园林设计中的对称,还是在室内空间布置的色彩图案选择,或者是平面网页设计中的图示布局,都有可能运用到传统文化元素。详细来讲,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析:

1.从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展现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前设计师普遍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意义的传统文化图形图案,实现再次造型设计,以更加浅显的展现出其民族性的特点。比如我国唐装服饰上的龙纹刺绣或者其他绣花,都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上的效能,由此塑造和展现出来的服装民族性,也是当前唐装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可以彰显出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性,这不仅仅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和展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对于意境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要以特殊的手段去进行处理,以保证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华,以此为切入点去开展设计,既保证了传统形式美感,也能够展现其民族性的特点。

2.从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朝着个性化和价值化方向发展,人们的购买设计产品的动机更多的是从情感因素上去考量,这也符合传统美学情理统一的理念。这里的情,是指具备一种真挚的情感;理,是指礼仪。本着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目的,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因素的利用。具体来讲,积极关注以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树立人文关怀设计理念,在展现设计作品实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人性关怀,使得消费者感受到设计作品的情感。其二,充分考量消费者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因素,保证其展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创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三,注重产品颜色,造型,材料创新设计,适当的将感情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产品的意义得以不断升级,这也是实现设计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思路。

3.从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体现的角度来看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讲,要求对于自然描绘的时候融入人的品格,情操,使得其成为人性的载体,这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荣。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就是这样去要求的:其一,树立设计绿色观念,使用环保性材料,在创意设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工艺,以保证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其二,坚持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处理好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人,产品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树立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量其再利用性,保证在进行初次利用之后,可以再次将其纳入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去,以实现实际设计成本的降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确对于现代设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应该正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融合,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促进两者的融合,以充分展现出现代设计的艺术性,文化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其一,树立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融合理念,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的诉求,尝试找到两者之间的交融点,为指导实际现代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其二,高度重视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和归纳两者融合的技巧,结合市场的反馈信息,实现自身现代设计经验的不断积累,以保证能够展现出现代设计传统文化性;其三,注重现代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为引导,使得现代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素养不断提升,以保证能够更好的做好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融合将越来越密切,并且表现出更加理想的市场效果。

作者:罗凯 单位:江西现代学院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原创设计;家具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已久,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人对世界各方面的看法和思考,对于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仅在于平常的生活和为人处世上,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包括衣食住行。家具作为人们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

1.1 “和”、“合”的思想

和西方张扬奔放的思想不同,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主张“和为贵”,注重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即:代表自然界的“天”和人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相同,这是古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

1.2 兼容并蓄”的思想

每一个文明和民族都自有其精华,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关起门来闭关锁国地发展。中国自古以来的汉文化主体政权就对游牧民族等其他民族有很强的包容和感染力,并从其他民族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中华文明一直都没有中断,原因之一就是汉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1.3 “经世致用”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点是在社会的实际运用中实现其价值,而不局限于条条框框。这也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所有文化的本质特征都是要促进自然和社会的人文之化。

1.4 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重要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一脉相承的,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可循,人可以依据大自然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家具设计的关系

家具作为与人类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物品之一,集功能性、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为一体,是一种物质和情感的表现形式,融合了政治、宗教、气候、民俗等各种因素。家具也反映着一种文化,纵观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家具设计,都反应了自己时代的特征,表现出自己民族的风格与信仰。西方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5世纪哥特式高耸入云的竖向线条家具,表现了人们对天堂的渴望和崇敬感,体现了当时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1]。在我国明式家具成为世界家具的设计典范、被冠以具有中国民族家具风格的“代名词”,原因就在于它身上集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种因素:如步步高赶枨、吉祥的装饰图案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造型和比例尺度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椅背板侧面表现了人体工程学角度的“s”形曲线;造型和用材中“经络”、“平衡”的思想。中国家具曾经凭借着明清时期的辉煌成就在世界家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影响,中国家具开始一种了向外国学习走欧式的风气,而且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家具设计渐趋模仿化,盲目跟风抄袭贴牌生产,既没有在欧式家具上有所创新,也丢失了自己本来的传统风格。

2.1 家具生产的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在房产经济蓬勃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目前拥有近十万家家具制造企业,拥有近万人的设计师团队,在世界家具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企业产值很高但是利润很低,其中出口的家具基本上是贴标代工,在国际家具产业链上仍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大多家具企业仍存在着抄袭和自主创新不足的现象,只有少数知名家具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有的企业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对先辈遗留下来的明清家具进行仿制,能够仿制得好的还是少数,说到创新和原创则是更难,家具企业急需一大批能够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师。

2.2 原创设计的瓶颈

近些年来,我国的家具设计师也开立足于根据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一些原创设计的摸索。在明清时期风格基础上改良的家具也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种改良设计确实反映了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运用,但是这种结合现代化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设计出来的作品会给人留下拼接的第一印象,并不讨好,非古代的工艺,也非今日的作品,消费者并不买账。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如何能把中国那么美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的时特征结合起来。

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家具设计

3.1 “通感”设计

利用“通感”设计是一种潜在的方法,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应用。“通感”就是在刺激人的某一感官的同时,引发出其他感官方面的感觉,使得实觉和幻觉相结合,最终使信息能够全方位地到达目的地。“通感”的桥梁是想象和体验,通过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并运用共感的方法,把它表达出来,是传统文化在家具设计中的一种重要设计方法。

3.2 “形”的衍生―――延续和改良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材料工艺、艺术水平不同,进而各个艺术作品也各具特色。如中国传统家具中的装饰纹样从商周时期到清末大体上经历“一个神秘威严(商周)、写实精炼(秦汉)、丰满华丽(唐)、典雅柔美(宋)、简练秀丽(明)、繁琐富丽(清)的演变过程”;又例如明式家具一凸一凹卯榫结构,圈椅的方和圆的线性比较,梅花凳的虚实体量,都体现了道家“阴阳互依”思想,明式家具的简约造型、追求自然材质表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随性理念[2]。

3.3 “意”之延伸―――拓展和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点在“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意”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了古人对世界对人自身各方面的看法和处事方式。在需求理念和设计理念上,传统造型所蕴含的“意”与现代人是一致的。这些“意”最初来自于对大自然崇拜,后来发展成“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例如一个名为“天圆地方”的桌子,上圆下方,桌面保留传统红木圆桌的样式,采用花瓶状支撑柱,底座以梅花十字支撑,桌面边缘下部向里凹陷一个椅子扶手的深度,正好容纳可以椅子的扶手;扶手椅座面是三角形,两个座面合为“方”,靠背扶手为半圆,两个合二为“圆”;桌椅合拢的方式和状态完美地合为一体,入木三分地地阐释了“天圆地方”的意义[3]。

四、结论

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有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在原创家具的设计中,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将其精华应用到家具设计中,培养其本土文化特质,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风骨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晓芳.继承・融合・创新―对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些看法.市场周刊,2007(11):14-15

第10篇

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方向及价值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相关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H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儿子与母亲有着血缘关系,母亲的基因遗传至儿子。因此,了解母亲有助于了解儿子,反过来说,了解儿子也有助于了解母亲。传统文化与美术也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传统文化之子,则必然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传统文化母体。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二)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重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传统文化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让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已论及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所以美术教育必定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在欣赏课中渗入传统文化理念

就拿《中国传统色彩印象――中国红》的一节欣赏课举例吧。首先,以图片呈现事实:这些图片包括春节期间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物上的红色;敦煌壁画中的红色;油画《开国大典》中的红色;剪纸作品、婚庆服饰、影视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红色;刘翔运动服的红色……,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红色的确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所常见的颜色。其次,教师点明了“红色是令人热血沸腾的颜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喜欢的颜色,它象征着喜庆、热闹,代表着吉祥、如意,更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的颜色。”这里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讲明红色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五行中是火的颜色,其二是教师对形象后面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发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吉祥如意的追求。接下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运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将第二个环节取消,直接由举例进入到介绍传统文化对红色的运用,并继之于进行操作活动,那么这样一节课虽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之题,却无中国传统文化之实了。

(二)在技法课中渗入传统文化

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 金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08-01

1传统文化的意义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波动,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当发达国家的经济链条断裂之后,自然会影响到在世界经济运行分工中扮演加工制造角色的中国,而作为主要外贸出口地的金华地区则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大量的订单取消或者减少,生产的产能严重过剩。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金华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在产品设计应该大胆借鉴、吸收我们自己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在新的环境下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更具民族特征和本土化特征,这是金华地区产品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在产品设计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涵表现已经融入到产品设计的血液中,传统文化更是其中之精华所在,对现在及未来的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也不例外。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它记录的是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象征,而且它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和生命力,将会为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在走向世界,热销全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针对金华地区工业产品的特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使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来进行具体论述。

2.1表面装饰及外观形态的运用

在当今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业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就促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改进技术,降低价格,并以此来和其它同类产品生产者相竞争。工业产品的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消费者已经厌倦了产品外观的单一性。这样就使得工业产品外观的装饰性需求被越来越多重视,成为一个产品是否会热销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华地区的产品制造者及设计者,如果要想让自己的产品有个好的销路,能够畅销,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外贸订单缩减,如何将库存的产品销售出去,对产品的表面装饰和外观形态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北京奥运会中所用的火炬就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在产品中的运用,其取意于“书卷和画轴”,上有“祥云和中国红”,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2语义的传达

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体现,不是单纯的将传统文化元素附在产品表面,而是通过设计使传统文化在产品中自然流露出来,是产品内在语义和造型特征相统一的结果。产品语义是研究产品要表达的各种信息,解决产品的实际功能及象征意义的各种信息表达。产品的语义如实地、无意识地将一些如社会习俗、文化、审美、氛围等非本体的东西反映出来,阐释了语义学的产品意义。在造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每一种因素如民族、文化、历史、习俗、信仰、思想状态等都在物品的外部造型时,对形的样式有所选择。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设计中,产品的任何一部分都传达、表现了它本身的语义,民族的气质、传统的精神是融于设计师的思维之中,通过具体的设计自然地显露。

2.3文化的传递

文化的不同,导致设计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与其历史文化观念及审美思维密不可分。设计产品时除了应满足其物质功能外,还要符合相应的造物法则,而这些法则是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符合人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一种文化的反映。如日本、北欧的设计在国际上占有很大的地位,各自都具有本国的特色,设计也是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而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该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表现在产品设计中,反映出中国的特色。

在对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所需的图形样式及文化概念,经过抽象归纳等手法在设计中加以运用,才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设计中真正的体现出来。如我国儒家思想中“和”的审美哲学,这种哲学体现了其中所蕴涵的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必然衍生出多样性的观念。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把“和”的思想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中,体现出产品造型及语义的多样性,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在产品中进行传递。

3结语

经济的发展趋势影响了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我国的设计领域,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没完全减退的大背景下,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如何发展,我国的设计师应该冷静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对国内和国外进行一番比较和选择,结合本土的创造性和生产能力,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中,提升本地区产品附加值,增强其品牌影响,对产业的升级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工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继承 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高校正处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前沿,一方面要从文化上对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将其与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生活相连接,并使其迸发新的生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人类在其物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表现在自然适应性方面。比如原始人的工具,人类工具的发展是因为人类在其生产过程中自然地选择众多工具中最适应自己的那一种,逐渐改造并抛弃掉其他非适应性因素,才形成人类现在所使用的工具基本形。另外是能动反应性,人类在长期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审美的、直观的心理形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审美上的加工,这也就形成了艺术思维或设计意识。

在越来越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如何去创新,怎样去创新,人们都在不断地拷问自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特质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特征上最重要的首先表现在它的整合性这一特征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来源是丰富的,古希腊艺术、西域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印迹,只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它们整合吸收后进行了组合和重整,使之最终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魏晋和隋唐的艺术都强烈地表明了这一整合的特质。 但农耕文明的传统的一面也对这一特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初期知识简单的“拿来”,当形成惯性后再加以整合和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却从来很少探讨外来文化的内在本质,很少探求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在差异及深层因素。正是这一因素使整合的过程往往要延续一段不短的时间。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出延续性这一特征。打个比方,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是在滚雪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性的文化,以某种精神、文化为核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添砖加瓦”。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文化的历史,虽然曾经有过起伏却从来不曾出现过断层,最终结果是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一条相对固定的发展道路上稳定发展,并会在外部条件的改变下,如政治形式、经济模式、技术、材料的更新中不断爆发出新的生命。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发展外来文化艺术而丢弃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无疑是邯郸学步,舍本逐末。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为其适应性上。中国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内在的,强调精神的传承。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不论外在条件有多么大的改变都必须延续下去。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尽力适应并与社会环境协调,从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文化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质也使其具备了这种适应性。

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模式,人类艺术发展由原始社会的单一性、实用性的造物特征发展到当今众多艺术门类就是这一开放性特征的直接体现。在这里所提到的开放性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艺术的发展本身并非孤立,艺术与众多社会学科及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撞击,因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边缘艺术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或艺术社会学等。其二,作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与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审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环境,随着社会分工及人类自身思维的深化而不断“膨胀”,在审美关系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的影响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到社会之中,这也导致艺术内涵的扩展。其三,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但表现为经济的一体化,也表现为人类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融合也就意味着艺术大概念的全面开放。但开放并不意味着与文化的继承积累无关。有一句诗给当代的文化继承以极大的启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学包含着旧学才显深邃,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言:“善学者,能于旧学中知新知,新知中见旧学,则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见开放只是艺术的表象,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内涵。传统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础,是它的内在动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研究在现当代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艺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随着消费人群、社会思维、当代艺术思想的改变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是一种尴尬的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中的继承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的是它的文化特征。技艺的继承相对容易,但作品能否真正表达文化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首先就是要强调对其文化构成的发掘。

如上文所述,中国艺术的发展要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艺术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就必须要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要条件。因此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还处于原始的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社会影响、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曲艺、皮影、剪纸(技艺)、绘画、雕刻、刺绣、印染、民俗礼仪、节庆、民族体育活动等,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们的保护、挽救、保存、调研是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但正是通过它们才能了解并认知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对它们进行系统和长时间的学习与研究,才能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运用。由于这样的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太少,而且在教育中不能进行系统的讲授,从而导致了学生只是了解其中的某些门类,如:剪纸、陶艺等,这样根本谈不上继承了传统文化。

其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如年画,是传统的年节的标志。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现当代社会的文化性质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这一切导致年画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再以过去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也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只是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是文化的需要,在教育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在高校中的意义

我们经常在谈继承和创新,可什么是继承、什么是创新?该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其实继承和创新是一回事,它们是一体的,只不过它们有主次之分。对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不是根本目的,继承才是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创新是在文化建设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表现,使其进入新的生活。具体到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题材。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题材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上,题材的可变性最大,其发展的空间也是最广阔的。

2.材料。传统材料在今天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已经可以被新材料所取代。

3.技艺。必须要将传统的技艺进行记载和整理,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充分收集后,在此基础上来创造新的技艺,积累新的经验。

4.形式和风格。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以上的三点都必须要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因为形式和风格是唯一不能变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还是传统文化的底线。

就以上几点来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继承无疑给了我们以启示。200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被划归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通过高等艺术院校来普及,这在全国是一种首创,这是真正从高起点来探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创新问题。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是研究。2003年,通过赴各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开始《口述桃花坞资料》的采访和记录,并于2004年4月出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画册。同年,着手通过文字、摄影、摄像及录音的方法对桃花坞年画的印务内容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2005年编写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国内桃花坞木版年画收藏目录》两套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其次是传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9月开办了第一届“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从印刻技法着手培养桃花坞木刻年画传人,到目前为止已开设了三届,而且还将持续下去。2002年10月开始复刻、复印传统木刻年画并延续至今。最后是开发。2002年10月,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题材、以不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2003年3月以“丝绸和桃花坞”为主题用现代审美眼光将桃花坞木刻年画融入到以丝绸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出一系列的丝绸服装。2003年,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作品的形象注册了商标,并发行了一组以传统年画为题材的纪念性邮票。到现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发出了几十种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题材的产品并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关注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充满了生机。

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创新的探索实例中可以看到,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研究着手,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还是对高校艺术发展水平,更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密切联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其他别的艺术形式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并最终走向世界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