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时间:2023-07-12 17:0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第1篇

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1年以来,陕县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投入5.2亿元,其中2011年投入6900万元。重点支持了缘份果业公司、天顺养殖公司、人和牧业公司、龙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公司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个,其中省级以上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0个。2012年实施的陕县750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发展50亩无公害蔬菜,引进番茄新品种1个,年产蔬菜750吨,受益农户50余户,年户均增加收入约1.3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5人,推动了陕县蔬菜产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无公害生产。

(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2005年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来,至2011年补贴270.3万元,培训6000余人次,其中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拨款金额64万余元,培训1400人次。每年筹措资金26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实施“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提高了广大农民就地就业能力,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为陕县农业繁荣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人力储备。

(三)支持特色农业和区域化农业发展。一是在县东部丘陵区根据土壤粘重、适生耐旱作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烟叶、朝天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4万亩优质烟叶、3万亩朝天椒、1万亩紫芯红薯生产基地,大力打造东部经济区。二是在南部山区利用山高林密、生态优良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业,利用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形成了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980元,大力打造南部林牧区。三是在西部黄土塬区,根据地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苹果和越夏蔬菜,形成了32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3万亩越夏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菜园乡过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人口2100人,种植果树3650亩,2010年果品总产值近2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近万元,已成为豫西有名的果品专业村。2005―2009年,全县苹果、蔬菜、烤烟三大特色产业产值77365万元,林业经济产值5557万元,以特色养殖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产值41610万元。

二、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级政府财力有限,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的投入不足。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陕县来讲,与三门峡市的渑池、灵宝等县市相比,财政总收入总量仍然很低,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总量更少,财力更弱,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更加有限,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县级财政资金落实有限。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在资金配套方面的政策不够统一,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实际上对落实这些政策的县级财政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县级财政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

财政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用于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有限,用在新时期的现代农业,如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定单农业、设施农业、三色农业等方面的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一些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还存在收费高、服务差等问题。

三、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县级政府财力,加大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

县级应该构建稳定增长的地方税收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执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农业投入每年增长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与诱导工业、城市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以逐步形成规范、稳定增长的现代农业支持资金来源。

(二)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三)加大培育农村科技市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县级、乡镇、村的农产品良种化程度、育种水平,水、肥的利用率,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能力等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农业科技市场不完善,农业科研的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县级财政应彻底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的支持力度,围绕各地区地方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进行支持,对引进、示范、推广的优质高产品种,先进种养方式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大力支持,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四)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引领多元化投入,完善对现代农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县级财政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格局。

(五)加强监督检查,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六)不断加强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第2篇

谈琰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杨春等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3篇

杭州市农业企业筹备上市情况调查报告

强化推进农民职业化

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刍议设施农业技术培训问题

创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途径

关于杭州市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调研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现况和思考

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品质生活背景下的农业科技反思及对策

关于深化中低产田改造调查与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永恒的真理

建德市农机化工作成效显著

杭州叶菜应急生产机制的实践与探讨

富阳市动物检疫员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玉米深加工产物在蛋鸡饲养上的试验

小蚕饲养模式的分析和探讨

紫红长条形茄子养分吸收特性探讨

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淳安县水果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

加强分水江水库渔政管理工作思考

杭州市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余杭区稻田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介绍

提升杭州绿色碳汇能力对策研究

杂交鳢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发展

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

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建议

购机补贴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乳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及饲料消化率影响

桑枝屑栽培鲍鱼菇试验研究

新时期农业工作特征和对策

粗唇鮠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非农建设征用耕地的耕作层利用探索

一串红新品种肥料浓度试验

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千岛湖本鸡产业化生产情况调查

晚粳稻杭43免耕直播最佳播种期与播种量初探

10个秀珍菇菌株的品比试验

柑桔红蜘蛛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杂交太阳鱼苗种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富阳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对策

蒙古红鮊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水产品中环丙沙星残留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优化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第4篇

摘要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并以德州市为例,分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11] 陈相艳.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5):5-6.

[12] 郭敬生.山东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1):246-251.

第5篇

关键词:上思县;春耕备耕;现状;问题;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南宁综合试验站(nycytxgxcxtd-03-1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1260461)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7

上思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管辖,现有耕地86万亩,主要农作物为甘蔗、水稻、玉米和花生等。2016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05万亩,其中水稻10.7万亩、玉米6.5万亩、豆类0.45万亩,其他作物0.4万亩。全年完成播种计划的102%,农业总产值16.47 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9335元,同比2015年增长10%以上 [1] 。

1 上思县春耕备耕开展情况

1.1春耕物资准备情况

截至2017年2 月底,上思全县已备杂交稻种子7万公斤,占计划的90%;已备杂交玉米种子6.28万公斤,占计划的92%。目前,化肥到位0.95万吨,农药143吨,农膜230吨。抛秧秧盘等物资也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为春耕生产开局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春耕进度情况

春耕春播工作稳步开展,截至2017年2 月底,全县犁耙田2.11万亩,整秧0.1万亩,春玉米3.12 万亩,蔬米1.98万亩,花生0.25万亩。

1.3蔗榨季生产情况

2017 年,上思县甘蔗计划种植面积为32000亩。目前,己备耕17313亩,完成进度54.1%;己种植11339亩,完成进度35.4%。其中,双高基地建设已备耕5529.1亩,完成进度27.61%;已种植4859.96 亩,完成进度24.3%。全县已预拨化肥13213吨。完成进度26.4%。

2 上思县春耕备耕存在困难和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业灌溉面积小,有效灌溉率低。上思县多为低山丘陵地带,工程性缺水非常严重,是广西有名的旱区。全县共有引水工程92处,提水工程33座,灌区节水工程10处,可供灌溉面积为22.67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86.7万亩的26%[2];二是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相对落后。工程的维修保养缺乏资金,由于工程建成后交给村屯管理,属集体所有,维护管理责任没落实,造成工程有人用无人管,老化损坏甚至丢失,加之工程维修保养资金有限,设备维修不够彻底,致使工程带病运行,加速老化和损失,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2.2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滞后

一是上思县农业产业建设主要依靠上级项目资金投入,县级财政投入有限,对产业园区建设等投入严重不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尚未构成比较大的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基础设备尚未完善,种子种苗培育基地、示范点基地数量有限,直接制约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引进和推广;二是由于土地流转仍存在问题未解决,一些农民不愿把土地进行流转,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连片大规模经营土地难度较大,农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农村青年在外务工,不愿在农村发展,大多数素质高的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差,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在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不多。

2.4农机具发展不平衡,农机技术推广薄弱

农机价格偏高,国家、自治区和市补贴的购机款有限,农户买不起,蔗地大多属于山坡地,利用机械收割对蔗蔸造成一定损伤,群众不接受,推广机械收割难度大。加上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网点不健全,严重制约“春耕备播”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目前,上思县甘蔗种植环境大多数为丘陵地带,坡度一般15度以上,蔗区地势陡,甘蔗地块不连片,种植方式仍循沿传统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甘蔗的标准化种植。当前乡镇专职农机技术推广(管理)人员不足,一个乡镇的农业站仅配1~2 名农技人员,乡镇和站所所承担的工作繁重,基层农技人员大多数都身兼数职,对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投入有限。

2.5农业合作组织生产结构有待改善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服务水平较低,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的合作开展的较少[3,5];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很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仍进一步完善,其合作社成员也存在文化基础不高、经营能力不足、专业水平过低等现象,难以适应发展要求;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

3 对策与建议

3.1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农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6]。

3.2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农村机耕道、厂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修建农村机耕道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加强并规范农机加油站、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3大力推广农技服务

当前农村信息仍然比较闭塞,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迫切需求相关的涉农信息,因此建议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通过专家讲解、技术咨询、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接收新技术缓慢的局面,全面落实技术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上思县农业局.关于上思县春耕生产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R].上思县农业局,2017.

[2]上思县水利局.2017年上思县抗旱工作报告[R].上思县水利局,2017.

[3]蔡雪雄.加快F代农业发展之思考[J].农村开发与装备,2014(08):29-30.

[4]王雅鹏.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4):1-5.

[5]吴曼,李响,马康贫,汪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07):52-57.

[6]韩长赋.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6(01):27-29.

第6篇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第7篇

关键词: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12

当前,我国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0%,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机从业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农机从业者提供农业行业准入的培训及颁发证书,是基层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好农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有利于保障农机生产,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涵义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化考试范畴,这是由政府认定的考核机构――农机鉴定站,对劳动者从事农机职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适应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并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

2.1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发展,多种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在农产品生产、初加工和深加工的过程中,农机的作用不可替代。农机的安全使用尤为重要,只有经过专业的农业机械鉴定且获得资质的人才可以从事农业机械操作。

《劳动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术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可以参加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向有关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基层农机质量管理部门的任务之一是做好农业机械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培养合格的农业机械从业者,并通过证书的形式肯定农机从业者的技能,为农机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2.2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但显然从业者素质不能跟上机械化发展的脚步。无论是农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亟需提升。先培训再上岗,特e是对操作技能强的农机技术从业工种,一定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以促进从业者改进专业素质结构,提高素质水平,做好促进就业与再就业,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建议

3.1做好农机职业鉴定的宣传工作

宣传是基础工作,让农机从业者和参与者充分认识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力。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科技下乡以及农机年审、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同时进行。宣传的内容主要围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获证政策和办理流程,让广大农机手朋友们充分认识到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和意义,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农机手参与的积极性。

3.2逐步扩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

传统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主要围绕拖拉机、收割机从业人员展开,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的种类、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全面开展拖拉机、收割机手职业技能鉴定的同时,重点抓住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以点带面全辐射,整体推进到农机行业发展。积极利用辖区内职业技能学校或培训机构,促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向全社会、全行业展开。

3.3农机职业技能

目前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政策及基本理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的质量监管规范、考评人员的职责素养等。鉴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内容及性质,建议对考评人员的培训加入实践培训环境,在考评结束前,进行一次完整的职业技能鉴定,采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考评人员的综合素质。

3.4规范农机职业鉴定机制

规范是指导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规范的实施要切实考虑农机从业者的实际情况。广大农机从业者文化普遍素质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规范的制定与完善要考虑这些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考察农机从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完善考评的目标及考评方法。

要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不断完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改善农业劳动力结构与素质,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东.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意见[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1-11-14(001).

[2]李欢欢.全国农机试验鉴定站长会在京召开[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01-16(001).

[3]思源,杨雪.全面提升农机试验鉴定水平[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08-06(001).

第8篇

【关键字】农业信息 服务 现代农业 对策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先行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并采取点面结合,分阶段、有步骤地让农业信息化服务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一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其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决策与管理,以及农村经济市场主体(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它的内容包括:有关理论、政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及其价格情况;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土地情况;国内外农业宏观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农业信息,横向可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垦、水利、气象、农机、乡镇企业等行业信息;纵向可细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消费、质量安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还可以分为基础性信息、综合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

2.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是电子化、数字化及网络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民生活和消费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准入信息化。

3.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信息服务就是为有关决策、管理、生产、加工、经营、消费提供农村市场信息的活动。它由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组成,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当今世界,现代农业也就是市场农业、信息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必要: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二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加快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五参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

二 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1.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第一,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人文优势。郴州“两城建设”及“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有关郴州农业信息化工作部署,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近几年,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到健全体制、完善机制都作了具体安排,加大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广播电视、电信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郴州日报》、郴州新闻网等媒体也发挥自身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宣传。所有这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区位交通优势。郴州地处湘南,毗邻两广,交通发达。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纵贯境内,拉近了郴州与外界的距离;已开通的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及在建的郴永宜等县域公路,将郴州打造成“一小时”经济圈;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道路硬化升级更使全市城乡融为一体。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活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然也就活了,也就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施基础。

第三,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郴州山水旅游节、特色产品展示展销等各类节会活动,为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搭起了一个宽大的平台。郴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七星大市场作为全市农产品集散中心,正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价格、供求、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采集点、源。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来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如“临武鸭”、“东江鱼”等公司都建立了企业信息网站。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如“郴州福城四件宝”连锁店、“步步高”超市等不但配置营销信息网络,而且买断特色产品营销权。所列情况,都充分显示了郴州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

2.推进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郴州系丘岗山地,田土难以集中连片,客观上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郴州农业处于小生产、大市场的困境。全市种植业基本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并影响到养殖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也不快,导致现代农业要求的技术密集化、资金密集化及信息密集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全市农业信息化层次不高,以点带面也难以突破。

第二,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高标准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了电话、电视,农业信息单向进入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80%以上的村组还没有电信宽带入户,信息资源还不能双向互动、互利,造成农户与企业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还难以进行高效率的主动传播信息,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效果不佳。

第三,农户与企业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全市至今还未建成具有郴州农业特色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市、县、乡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健全;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库、开发应用软件等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信息采集和简单、重复、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小生产、大市场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农业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转化率不高。所有这些,导致农户与企业主动参与、投入农业信息化的热情不高,处于“信息淡漠”状况。

三 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9篇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要发展

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2]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4]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6]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7]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8]赵爱雪.辽宁省农业农村“互联网+”行动方向[J].新农业,2015(18):8-12.

第10篇

今天上午,我们实地考察了 花卉基地、西瓜育苗基地、蔬菜基地等。刚才,区农业局、镇、乡清水瓜果柑桔专业合作社和镇菇业有限公司作了交流发言。乡、镇和科技有限公司作了工作汇报。几位领导同志也都谈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想法,我表示赞同。这次调研的成果非常大,对下一步深化加快发展全区的现代农业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下面,我谈几点想法。

一、为什么要召开现代农业发展现场会

主要基于以下五点考虑: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沿海地区发达省份里农业大市的传统农业大区,多年以来农业发展积累的基础和亮点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镇现代农业发展雏形初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其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如何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是镇的事,也是全区的一件大事。三是今年吕省长来调研后,明确提出要联系的现代农业平台,这对省级相关部门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把这些政策资源集聚利用好。四是通过这次到苏北学习,我们看到现代农业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五是在今年全区“三农”工作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今年要成为“土地流转加快年、农产品加工提高年、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年”,目前很多任务都在深化布局当中。综合上述考虑,我们把月份的“三农”工作例会的主题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认为这是很及时的。尽管会议方式还需完善,但是今天会议的信息量很大,为我们的科学决策提供了许多基础性建议。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主导产业规模凸显,新兴产业效益显现。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粮食、柑桔、生猪、毛竹”四大产业为主导,蔬菜、名茶、西瓜、食用菌、小水果等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其中,生猪亿元、粮食亿元、柑桔亿元、毛竹亿元。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区农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特色农业。

2、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建设不断加快。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档次不断提高,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到年底,全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市级家。我们重点就抓这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这是我们的存量。同时,要靠招商引资来做大增量。二是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全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家,带动农户万户,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家。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现场会,充分发挥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三是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已有等一系列名牌产品,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入住。

3、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招商力度加大。农业招商项目在年和年折比工业是,而且没有列入区里考核。到年实现两大变化:一是列入区里考核,二是农业招商项目与工业折算比例调整为,今年的折算比例可以再提高。全区去年引进现代农业招商项目个,项目协议投资额亿元,其中年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区考核认定万元。

4、土地流转走向规范,经营规模逐步做大。规模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模式逐步取代了原有“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大量的土地进入流转领域,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区耕地流转达到万亩,占承包耕地总数的,其中镇接近。共有规模经营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户,复种面积万亩;经营柑桔面积亩以上的大户个,总面积亩。

三、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平台要进一步深化打造。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资金、项目要进一步多元化地争取和统筹。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即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五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并提升带动力。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园区建设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工作责任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1、加强领导。一是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统一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主体发展农业”。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名单由区政府研究提出,抓紧以文件形式,建立实施工作小组。要通过省长联系现代农业园区的契机向市里提出力所不能及的建议。三是明确现代农业实施工作小组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并把责任落实到部门、乡镇、村,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时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完善规划。主要是完善布局规划和工作规划。布局规划是指按照“三位一体”的新理念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循环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融入到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中,完善布局。工作规划是指对应省、市委的要求,对全区的现代农业做整体布局。市委要求每个县(市、区)要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要有示范片,村要有示范点,户要有示范带头人。下达给个县(市、区)的任务是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若干个。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任务分解落实下去。

3、加快流转。一是做好土地流转进村入户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引导工作,通过引导将土地流转平台建设规范化,重点抓好土地收储、信息沟通,保证用地落实。在流转过程中政府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着力解决流转过程中协议落实不到位,土地流转不规范,最终导致流转双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二是流转出来的土地用途要与当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的规划融合起来。我们对特色农产品的总量没有限制,但是要保证品质,同时要完善对不达标农产品的回收机制。

4、鼓励招商。一是提高对农业招商的考核力度,明确招商任务。鼓励农业招商,可以考虑农业招商项目与工业项目折算比例调整为。二是加强农业招商项目落地的平台建设,原则上向园区集聚。三是农业招商的重点是大主导产业的深加工企业。同时要加大生态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招商。

5、扶持园区。一是政策扶持。区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政策扶持。扶持政策要鼓励有现代农业园区的乡镇开展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指标来源于上年度台帐结余的存量指标和今年新增的台帐指标,土地出让资金原则上全部或确定一定的比例返还给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乡镇。二是部门扶持。部门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包括主导产业的示范园区、精品农业示范区的扶持力度。三是金融扶持。要做好“理出困难、提好建议、争取支持”的工作。政府、业主和金融部门要联合外出考察,吸收外地的先进经验,尽快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四是科技扶持。重点抓好为农服务“十百千”活动即:十个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联系指导十个千亩农业基地;百名农技人员联系指导百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百个农业示范点;培育千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具备一定带动能力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6、配套建设。在完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划,重点做好道路、水渠、电力、仓储等设施的配套工作。

7、培育主体。一是培育。充分发挥目前已有的35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家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帮扶作用,开展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升工程。宣传部门要做好农业产业色、亮点工作的宣传,党校要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和需求做好培训,近期拿出培训实施计划。二是引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牌子,吸引一批项目来投资。三是借鉴,在主体培育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地的好经验,以更好地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 资金配置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资金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资金总量小、占比偏低。

以石柱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近54万人口,和周边区县相比,是属于地广人稀的县。就拿2014年来讲,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4亿元,各级财政投入石柱"三农"的资金在10亿元左右,但在现代农业方面的投入并不多。作为以农业为主打产业的县,虽然该县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速度缓慢。

(二)融资方式单一,资金分配失衡。

1.融资方式单一。从融资方式来看,自筹资金占了一半以上,银行贷款、朋友借贷、社会融资、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等方式筹集资金约在32.6%,而社会融资、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占比不足5%。

2.资金分配失衡。从资金分配的情况来看,传统养殖业占比较高,超过了70%。其次是林业占比21%。因为石柱县森林覆盖率近50%,林地面积广,投入占有一定的比例。再三是种植业,占比偏小。这样的资金分配方式不尽合理,因为养殖业价格波动太大,成本高,风险也很高。而种植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投资却明显不足。

(三)资金使用方向上有偏颇。

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上落实不到位。因为有的大户没有根据市场需要盲目扩大规模,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而作为主管现代农业的农委,没有认真考察其真实意图,单凭表面现象,就给予补助,结果资金没有用到实处;有的领导片面认为这很好,能树立“标杆”,有“政绩”,上面来检查他们好交代。

二、现代农业资金配置的建议

资金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合理配置资金,是一门艺术。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信贷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分配上,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农业投资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此弥补农业投资不足问题。可以改变传统的投入方式,采用“以拨改投”、“吸引社会资金”等新的投入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支农效应。二是把握农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扩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集聚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2.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信贷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信贷金融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农业信贷决策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建立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探索政府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而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

(二)吸纳社会和个人资金到发展现代农业中来。

1.吸纳社会投资。可建立农业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动力激励机制。一方面,调整产业投资政策,对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投资主体在税收、手续和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对投资主体,在农产品价格方面给予适当的补贴。

2.鼓励农户投资。积极构建农户对现代农业投入机制。首先,增强农户对土地投资的信心。在农业上制定长期承包规划,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现代农业投资优惠机制,将农户投资注意力吸引到农业上来。其二,建立合理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体系,提高农户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其三,建立农业生产配套基金,用于大型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

(三)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创建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1.完善农业担保体系。

一是加快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首先,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其二,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诚信系统建设和诚信服务覆盖到广大农村和农民。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其三,强化政府的信用建设。通过提高政府制定政策、制度的透明度和执行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提高人们的长期稳定预期,增强对未来改革、发展和政策、制度连续性的信心。

二是成立现代农业担保基金。基金来源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组成。如果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无法还款,政府可通过该基金帮助其度过难关。担保基金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国债或企业债权等保本型金融产品,将基金的份额扩大。在成立农业担保基金的同时,政府应成立一个第三方机构监督基金的运作。

三是创新信用担保方式。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扩展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担保。在信贷担保的存量扩展方面,建立市、县区两级双层担保机制,把融资担保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利益捆绑,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保值及增值。在信贷担保的增量扩展方面,首先是扩大农业有效担保物范围。农户可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作为有效担保物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资金。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多种有效担保物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其次是政府加大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其三是全面探索建立信用担保机制、风险分散机制。

2.创建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通过金融机构或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联合民营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在初期可选择封闭型基金形式,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投资效益。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70-01

1 现代农业主要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经营方式是对农业技术的描述,经营形式是对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按照经营方式来分析,我国的现在农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作业

家庭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小型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中最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在家庭生产团队中,每个成员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这种经营模式较为灵活,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家庭成员在拥有自主性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1.2 联合协作

引导农民自主联合,聚集土地资源,使得吓呆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向中级形态过渡,其协作方式有“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农户”。协作双方以合同、合约作为合作的纽带,比如: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资料、技术或者市场信息及销售网络等。农户则在土地上劳作。该种经营模式形成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明确分工。都能获得自己的收益。

1.3 农业公司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发展较为科学的形态,具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企业管理化,法人化,独立经纪人等。这种经营方式更加注重科学、高校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不断的按照市场分布和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创造合理化的生产理念,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

1.4 农科工贸一体化

农科工贸一体化是当前农业产生的高级形态,以产权的方式进行合作,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在整个过程中,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避免环节过多而产生的低效率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一般是由“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强强联手”来进行市场垄断。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建议

2.1 加强政府的调控和扶持

当前阶段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对于现代农业认识不够,依靠当前农民的意识和力量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各项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农业区划与规划工作,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并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和督促农业生产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营的资金扶持,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制度,从财务和技术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支持,维护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就应该使得农村土地承包趋于稳定。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共赢的联结机制,强化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添加路径。

2.3 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

虽然从理论上讲精准农业不仅适合大规模生产也适合小规模生产,但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尽量扩大生产规模。农户联户经营方式比较适合精准农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等方式来实现。制定相应的制度,实现一定程度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使土地规模适当集中,这是精准农业模式的客观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业专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应家庭承包经营的实际,强化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2.4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

一是提高精准农业研究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的高性能的智能化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实现优质、高产和低耗,提高产品竞争力,争创良好效益。通过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精准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精准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二是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模式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围绕着改造传统农户、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其发展集约型规模经营的能力,使其成为集约型规模经营的引路者。对于应用型人才,要以现有的农村技术人员为基础,广泛推行培训制度。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经营模式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部分,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模式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晗,姜太碧,朱文. 成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调查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