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时间:2023-07-12 17:0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施农业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第1篇

1.1从农业物流的发展政策上看

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由于物流业发展较迟缓,农业物流由于自身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时间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运行机制。国家也难以就农业物流发展提出合适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农业处于条状分割状态,发展的盲目性很大。农产品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难以形成很大的货源。有关农产品管理标准化和检测手段的不完善,农业物流从业人员多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素质不高。诸多问题都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2从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看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决定了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一流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发展综合平台,农业物流中心的建设更是滞后,农产品的流动多各自为政,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很欠缺。运输多为小型物流企业所承担,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相对落后,在全国布局上东部地区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没有达到通过物流创造利润之目的。

1.3从农业物流的供需状况来看

农产品布局具有点多面广、需求和供给量大等特点。而每种农产品供应又有地域性很强的因素,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就近供应、消费。需广泛应用的产品较少,如大宗商品,资源分散,农业生产加工多在产地进行。从供应角度难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物质流动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大的农业物流供应市场。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需求普遍,且多就近消费,新鲜农产品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由农民自营运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现代农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也很难实施。

2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

2.1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

积极采用现代的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发挥各经济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改造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充分利用现存农业物流资源,建立全国、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种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2.2构建的体系设计

从逻辑角度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包括农业物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及信息保障平台。从层次结构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从国家、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对农业物流体系进行构建。以国家统筹的方式协调现代农业物流的供需服务关系,在探讨现代农业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处理好农产品的产需平衡。需求主体:体现了农业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比如是功能性还是综合性物流,是保值物流需求还是增值物流需求,是企业物流需求还是行业物流需求,国内还是国外物流需求等等,它是现代农业物流在农业物流市场上需求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供应主体:体现了不同层面上,提供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生态结构和服务范围来看,农业物流供应主体应包括,自营或兼营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通过对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物流布局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产品运输途径,完成对物流设计规划功能的实现。国家还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适的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应以满足国内外物流发展战略为基础,根据所在不同地区物流流量、产业结构、交通等现状,协调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现有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包括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等。信息平台式以现代软件为基础,以农业领域信息,结合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企业、客户、管理协调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枢纽,构建应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国家、区域行业物流企业一级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通信网络。政策保障平台,是由国家、行业及各地区物流政策环境构成,包括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各种产业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投入。区域行业和企业配合落实各种政策和法规,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在三个层次中,国家层次在构建中起着主要作用,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物流网络基础,结合农业物流特点以市场为原则,重新组合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先进的物流技术,协调好全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关系,调动社会各业为农业物流发展服务,满足全国农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区域行业层次是根据不同区域根据国家层次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布局,结合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加强本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区域主要是指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农业物流的特点,做好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农业物流企业服务。

3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3.1改革现存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

农业物流管理体制目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但各部门、地区之间管理交叉重复,人为分割现象严重。因此要改革这种现状必经进行体制改革,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构,创造良好的物流宏观环境,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全国农业物流网络,打破部门、系统、地区间的界限,推进现代农业物流行业协会发展。

3.2加强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农业物流信息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一切物流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沟通,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施为基础,建立起人机系统,对有关农业物流运作,经营管理,战略决策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信息集成。通过客户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GPS等,对农业物流各环节进行协调,控制,全面有效地实现农业物流的价值。国家要从宏观角度运筹规划开发农业物流资源。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信息标准化进程和对农业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校 课程体系 农业信息技术 能力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44-02

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广度将有更高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将转向专业化,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热点,其中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也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相比,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般来说,搞农业的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的不多,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比较陌生,这样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点上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研究和探索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已成为农林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首先制定通识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然后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最后根据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并进行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顶岗实习。

二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构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思路如下:

1.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需求调研

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走访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研究论证、确定面向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职业岗位。

2.分析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农业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剖析各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整合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工作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制定各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标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能力分解优化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开发标准化课程。

三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网络资料收集等手段,就相关行业企业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相关企业对应用型农业信息技

术人才的需求量还相当大,且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面向应用型层面的主要有如下四类人才需求:(1)农业信息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农业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人才。主要从事涉农软件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3)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农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推广(销售)人才。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围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从事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序号 工作

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能力 支撑课程

1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

采集与处理 田间试验统计与分析;田间数据采集与档案建立;条码数据采集与处理;农作物数字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 农业信息技术;田间试验统计;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农业数据库应用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与检索;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

2 农业应用系统

开发 软件项目开发规划 与客户沟通,进行需求分析;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项目开发设计 需求分析;项目的概要设计;确定功能模块和界面;和用户再次确定需求;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实施 分配工作任务;数据库的实现;编写和调试项目程序代码;编写技术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测试 制定测试计划;配置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案例;编写测试代码;实施测试;编写测试文档

软件项目应用维护 软件的安装;软件的性能分析;软件常见故障的症状分析;软件的故障排除;数据库的维护

3 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 物联网设备安装;物联网现场应用;物联网施工工程督导/监理 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农业自动化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农业机械与设施

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设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设备维护;物联网技术支持;物联网系统管理

农业生产

自动化设

施设备的

操作与维护 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故障检测与排除

4 农业信息技术

(产品)推广

(销售) 农业信息技术(产品);

推广(销售) 与客户沟通,进行营销推广;进行产品的部署调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售后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技术;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农产品

营销及

电子商务 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运用营销技巧开展营销活动;电子商务基本操作;农产品网络营销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置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的若干种专业能力,从而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们对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中提到的四类工作领域,分析工作过程得出典型工作

任务,并对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见上表。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进一步的归纳与选择,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研讨,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能力实践培养(顶岗实习)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以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综合能力实践培养则以校内综合项目或企业项目为载体,将所学过的单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横向由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农业自动化管理三个方向构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 总结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面向职业岗位群,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该体系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具备模块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师参与行业联系、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梁国浚、刘德强.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

第3篇

关键词:物流 瓶颈 发展

一、农村物流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村物流市场主要可分为农业领域的物流配送和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农业领域物流配送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及农产品的配送。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指农村日用品及工业品的配送。当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

二、农村物流的发展瓶颈分析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我国广大农村,除个别较富裕的地方实现了村村通的道路要求,绝大部分农村道路状况差,物流运费高,物流运输工具难以发挥作用;消息闭塞,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其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农村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的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多地少,耕种分散,又缺乏农村农协等中介组织的参与,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门,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农村物流的对策

就国家层面来看,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农村发展势头良好,税费改革让农民受益很大,但农业税的取消也同时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民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没有资金又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的瓶颈制约因素凸现。因此,发挥县乡两级政府的作用,加大农村信用资金的投放力度,设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前提。同时,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加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物流资源,引导农村绿色物流的发展,重视物流研究与物流技术的开发,积极开展不同地区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物流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就产业层面而言,要积极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培养供应链核心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多元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采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约束行业竞争行为,减少恶性竞争,杜绝非法竞争。

就物流层面的基础――农产品的生产,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组织,以土地产权改革为基础,进行不同形式的产权重组,壮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实力;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纷纷谋求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消费。具体表现为:对农产品的需求表现为物理、化学、营养、卫生及消费心理上,不仅对农产品可度量的参数有要求,而且对生产该产品的环境也有严格要求,进而对生产的方式也有要求。对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也要求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这就要求农村积极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使其发挥新时期农村生产组织的纽带和桥梁,积极从事与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中去,按照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即在农业产前向农业生产者统一供应优质种苗、实施统一的操作规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分级处理等方面进行监控。以达到农副产品的绿色健康要求。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入世后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研究》课题组.有关行业协会的理论研究综述 [J].中国农村观察,2003,4:45-47.

[2]张敏.行业协会在第三方物流信用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1:25-27.

[3]程赐胜,蔡瑛.加快物流行业协会建设,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J].交通企业管理,2002,4:56-58.

the Study of Bottleneck and Development on the Rural Logistics

Ma Shouzhong

(Weifang College)

第4篇

互联网经济时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网站的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在陕西农业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模式单一、支撑环境不完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0 引言

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成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农业信息的流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逐年增加的网名数量特别是农村网民数量为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农业部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农业电子商务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其发展空间巨大。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陕西省全省面积 20.58 万平方公里,有耕地 480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23.3%。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陕北畜牧业较为发达,关中物产丰富,陕南主产水稻和油菜。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53.0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7.3万人,占50.02%,乡村人口1875.79万人,占49.98%。广阔的耕地面积,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众多的农村人力都为陕西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陕西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均在逐年增加,2011年,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数达到8222个,从业人员112296人,第一产业总的规模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 陕西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陕西省1998年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2007年明确提出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截止2010年共建成27914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了信息服务站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的目标,其中60%的信息服务站实现有线宽带接入,40%的信息服务站实现无线接入。全省行政村广播、电视、电话已实现全覆盖,有线宽带覆盖率达到73%,全部乡镇均具备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总体而言,到乡镇级别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

1.2政府主导的农业网站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行业有近7万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近15万家,农村经营大户达150多万户,涉农电子商务的网站数量也超过了6000家。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中国网站总数达到268万个。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在中国网站总数中只占到0.2%,总数偏少。

政府主导的资讯信息网站以陕西省农业厅创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由农业主管部门主建的陕西省、市、县三级网站构成,如陕西省农业信息网、西安市农业信息网、长安区农业信息网等。除了综合型的农业信息网以外,部分涉农政府部门也建立了相关的网站,如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建立的陕西果业信息网、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建立的陕西种业网、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办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主办的陕西农药信息网等。

这种类型的网站以提供及时的信息资讯为主要任务,同时还兼任农业政务信息管理的双重身份。除提供必备的农业技术、价格动态、产业分析预测、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外,同时也相应地承担着本部门的政务信息功能,如部门的政务信息、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部门农业文件、办事指南、招商引资、农业贷款、特色农产品推广等。

1.3 企业主导的农业网站

由涉农企业建立的网站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第三方企业建立的网上贸易平台,另一种是由农业企业自己建立的自营网站。第三方网上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农业板块,目前已有西安绿豪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杨凌常青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陕西韩城九牛维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共计841家涉农企业。阿里巴巴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详细真实的公司概况信息,产品信息,诚信信息,并提供实时交流工具以及留言板等互动模块,同时支持网上下订单以及支付。

除了这些交易平台外,还有少部分农业企业建立了自营网站,如西北农业产品销售公司、西安惠万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联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安亚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网站主要是企业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的平台,主要设置有企业简介、企业动态、产品展示、市场动态、供应信息等栏目,不具有完善的网上贸易支持系统。总体而言,对于陕西省中小农业企业而言,只有极少部分有网站或者参与到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中,更多的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意识比较薄弱,传统交易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 陕西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陕西省到乡镇级别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但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与城镇用户相比,农村用户在电脑拥有量方面远远落后。电脑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必备硬件设施,就现有数量来看,电脑的覆盖率只有16.6%,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2 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单一

从现有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来看,政府主导的网站居多,企业建立的网站较少。政府主导的网站功能主要侧重于相应的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涉农商业信息或者涉农在线办事版块缺乏,各个网站间的资源共享性较差。网站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网站多为单向信息形式,缺乏交互式交流平台。大多数企业网站尤其是自营类型的企业网站目前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服务,服务深度有待提高。

2.3 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有待完善

首先,现有的农业交易标准参差不齐,各地方的标准没有统一,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效率低。其次,电子商务由于交易量大、品种多、运输广,对农产品物流的网络规模、储运量、保鲜技术、损失率和时效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物流行业发展并不成熟,行业进入标准低,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管理混乱,效率低,未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另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支付方式、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3 电子商务在西安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3.1 改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企业和农业从业者都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扶持力度。协调与之相关的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向农业服务倾斜,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对于有条件开展规模化农业电子商务交易的地区,要切实解决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2 深化农业电子商务服务

信息服务只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基础层面,交易才是其核心内容。现有的少量企业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信息层面的应用,可以以这些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应用网络开展贸易活动。让网站真正发挥出贸易平台的功能,从产品信息、咨询洽谈、下订单、支付货款到物流、售后服务,有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链解决方案。

3.3 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的完善。如制定通用的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控制。另外,还要注重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落后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要以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为契机,利用GPS、GIS等先进物流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方面也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徐稳.湖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纯.陕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巫江.甘肃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5):219-225.

[4]刁丽琳,张光辉.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10):156-159.

[5]韩倩.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第5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农业部2008年出台《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之后,逐年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购置补贴的力度,开展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和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设立了“菜篮子”产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启动了非耕地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中国设施园艺产业迅猛发展,设施园艺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位。据统计,2012年,全国设施园艺产业净产值为7200多亿元,人均设施蔬菜180 kg以上。设施园艺使全国乡村人均增收1142.3 元,占乡村人均纯收入的13.9%。重点设施园艺产区对乡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都在3000 元以上(张志斌)。设施园艺产业对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粮菜争地”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在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是当前我国科研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研究利用非耕地(沙漠、盐碱地、戈壁、海岛、滩涂地等)发展设施园艺生产,将提供很好的解决途径。近年来,在西北地区,利用沙石滩等非耕地进行设施蔬菜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解决粮菜争地矛盾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在西北非耕地上发展蔬菜产业也有一些限制因素,水资源短缺、交通运输距离长、缺乏适用温室类型等,值得深入研究。

经过前期调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于2012年3月启动,由大宗蔬菜、葡萄、桃、食用菌等几个产业技术体系联手,从栽培基质、节水与生态、温室设计与建造、园艺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和市场研究等方面,设置了6个项目,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主要区域设置示范点,希望摸索出园艺产业西移的配套技术模式和市场模式,给地方政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模式。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的 “适合西北非耕地园艺作物栽培的温室结构和建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01203002)”(简称 “西北非耕地温室结构与建造技术”项目,编者注)是“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设置的6 个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的,旨在以工程技术研究为手段,以集成创新为特色,通过分析西北非耕地自然资源特点和影响温室设计建造等的相关因素,研究适合西北非耕地不同类型设施园艺生产的温室结构、材料、技术装备、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模式,提出适合在西北非耕地进行设施园艺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温室设计和配套建设标准化方法,显著提高非耕地上温室的技术经济性能、建造水平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初步形成非耕地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新突破,为西北地区转变农业用地方式、提高设施园艺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同时,为我国非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有效增加全国耕地保有总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克服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相关障碍,助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项目成果总体目标

项目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以设施大型化、装备省力化、栽培无土化、管理智能化为设计原则,围绕温室结构、温室骨架、温室墙体、节能保温覆盖、主动蓄放热加温装备、应急加温设备、智能通风、抗风保温技术、室内省力物料运输、植株机械落蔓等设备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适宜日光温室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宜西北非耕地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在西北非耕地示范点建造适宜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生产的装配式日光温室进行综合集成与示范。

项目实施内容与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先后组成专家组赴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进行了西北非耕地区的专项调研,考察了当地的资源、环境,非耕地的利用现状和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并召开专题交流会,全面了解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技术和装备现状;项目组成员赴世界设施园艺强国――荷兰、美国进行了温室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研制出了高强度、易装配、轻简化新型骨架;开发了以砂石、沙子、砂土等为建造材料的墙体结构;提出了优选的墙体复合砌筑方案;开发出适宜山坡地、沙地、砂石地的标准化日光温室结构。试制了复合墙体材料表观热导率测试系统;试制了墙体热流率测试系统;研究开发了保温被机械寿命试验设备;完成温室外保温覆盖保温性试验台改进工作;筛选出适宜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的优良性能保温被;研制了日光温室内部水媒蓄放热系统和控制装备;试制了温室内物流设备;研制了保温覆盖材料安全卷铺装置;开发了基于遮阳和保温的低成本内拉幕装置;研制植株落蔓机械调整系统。分别在甘肃酒泉、青海德令哈、宁夏吴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集成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结语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示范,本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为了更好地总结项目成果,做好产业化示范,我们将安排陆续介绍项目成果。敬请关注。

(执笔:丁小明,吕 艳)

第6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因;立法

农业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是国家或民族不断发展的生命线。农业兴,则国家强。水利建设决定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完备的水利设施是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村稳定的有效保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最近几年农业生产时常遭遇水涝旱灾,暴露了原有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很多漏洞。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审视,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我国当前的许多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由于修建的时代较早,建设的各项指标落后,长期使用,功能普遍下降。政府对我国水利建设的规划,主要集中于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为了建设这些流域的水利设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地区水利建设与之相比,政府的投入差距很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忽视,阻碍了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2、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缺乏

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由于农业的薄弱地位,仅仅依靠农业自身很难找到好的出路。一些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我国许多的小型水利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正常的发挥功能,然而,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造成人浮于事,工作的效率低下,对设备缺乏及时的管理和维护,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有关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存在范围广泛的许多小型灌溉设施,有严重的质量问题,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这些因素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

农田水利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前期需要高投入,后期要加强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会立即转化为经济利润,更多的是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唯经济发展论为前提,不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不愿在经济利益不明显的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换代慢。

4、农民缺乏兴办水利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大多来自于工业和服务业的收入,在土地上的收益较少,但农田种植需要的消费在不断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缺少主观动力和建设主体。

二、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改革缓慢

基层地方政府在我国农田基层水利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基层水利单位是政府决策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在水利工程建设、防汛抗旱工作、行政执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下,基层水利站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基层的水利站没有财政的经费投入,自身生存也难以保证,没有能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层水利单位的边缘化地位越来越明显,基层水利组织制度建设在不断滑坡,有走向解体的趋势。

2、水利结构不平衡

农田水利是一个包含着各个方面的整体系统,有功能不同,形状不一的大中小型水利设施。以往的水利建设,只关注大工程和骨干设备,忽略小型工程和配套设施,忽视与农田联系紧密的沟、塘、渠等中小型水利的建设和管理。由于缺乏投资,无法保证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运行,农田水利常年失修,现存的中小型灌溉设备大约65%左右已经严重老化,功能下降。同时,各类水利设施之间缺乏互补与衔接,不同性质的农村水利未能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水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国仍然有50%左右的田地,不能进行有效的利用水利设施,只能“看天吃饭”。

3、农业科技落后

由于技术的落后,当前我国广大农村,一半以上田地进行灌溉的时候,依然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造成水利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方式单一、技术落后、灌溉面积有限。但由于政策的缺失和资金的投入不足,对先进技术的利用率很低,综合运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的科技兴农政策没有普及,减少灌溉中对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农业的灾害,仍然是发展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4、生态破坏严重

相关的水法明确规定,不能向水渠与河道内外进行任何无益于水利设施功用的行为。但是,由于法规缺乏执行性,一些村民在渠道内随意开垦种植、挖沙和修筑建筑物,这种行为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水质污染,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和人为污染带来的生态问题降低了水利设施的功能。

三、加强我国农田水利立法建设的紧迫性

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发展农田水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农田水利。我们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给与关注的时候,也要重视农田水利法制的必要性。

首先,法律在任何行业都有重要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行业的发展无法走上正轨。只有法律的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才能做到有法可依。由于农田水利牵涉到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加强立法才能确保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农田水利建设做到依法实施,才能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运用法律才能加以解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需要处理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管理问题。由于法律的确实,管理中的组织缺乏、权责混淆、技术落后、效率较低等各种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阻碍的作用。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靠单一的行政命令和经济调节等手段效果较差,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

再次,农田水利体系建设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确立。虽然,我国对农业方面的法律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系统,然而对农田水利的法律法规非常少,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这些法律缺乏与其他行业的协调性,只固定在行业自身,实际操作的效果较差,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农田水利法。

最后,随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具备了立法的前提。我国已在农田水利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国家水利部门也对农田水利进行了前期调研,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总结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因此,农田水利立法的各方面条件比较完善,以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很有必要。

四、结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从当前来看,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困扰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国家粮食安全没有保障。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我国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板。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决定着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也事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农业经济,2011,6(01): 3-5.

第7篇

近年来,涪陵区除了打造好区乡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涪陵区还先后开通的信息服务方式有:农信通,农民每月仅花2元钱就可以拨打网内电话200分钟,同时还可通过手机上网查询农业信息,目前,全区农信通用户已突破15万户。农业服务热线的建设实现了专家远程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降低了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成本,节约了服务时间,从而有利于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分季节、分农时坐客解答,通过调频电台以定期滚动播放的方式将农情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送进村、送到户,让农民朋友在茶余饭后就能通过村上的高音喇叭时时了解农情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多途径解决信息的进村入户问题。相比于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农信通、农业服务热线和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3种服务方式更有利于农民获取信息,可操作性更强。

2农业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涪陵通过农村信息员专项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以及“金农工程”等项目培训农村信息员近1600人次,为全区各行政村平均培训农民信息员约4.2人次,通过培训,增强了农民收集、利用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全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软件水平。

3存在问题

3.1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尽管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建设范围主要限制在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村(居)开展农业信息化区乡村三级示范建设。因此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未遍及整个农村基层面,更未达到全覆盖。同时,由于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整个农业投入比例较小,以及偏重于城镇化信息建设的投资,造成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截止2011年底,全区农村固定电话家庭普及率仅40.7部/百户,尽管全区接通宽带乡镇的比例为96.5%,接通宽带的行政村的比例为80.5%,但电脑普及率仅为12.7台/百户。农民获取信息还是主要局限于像广播、电视、报纸等这样的低层次媒介上。因此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无法有效传播,信息服务质量较低,为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动力不足

尽管涪陵区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全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主,即使农民是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由于其对市场信息微乎其微的影响而失去提供和获取信息的动力,往往被动地接受各种市场信息,影响了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3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发展,全区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绝大部分信息掌握在区乡两级政府部门手中,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的网站和各类系统中。从而导致了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机制,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3.4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信息专门人才匮乏

全区目前已培训各类农民信息员1600人次,但这些农民信息员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达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涪陵区长期以来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投入相对较少,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农业信息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缺乏、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全区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因素。

4涪陵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4.1政府主导,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

由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具有明显公益性的性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相关机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协调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规划与信息标准化建设,强化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监管,提升信息资源的运用效率,杜绝信息误导事件的发生。

4.2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涪陵区存在多部门、多行业都在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应当成立区级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同时整合现有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该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6部/百人,因此利用手机终端来实现农业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是提高农业信息综合利用的途径,尤其是将农产品生产管理、质量安全、市场交易信息作为重要平台加以打造。

4.3加大力度培养农业信息化实用人才

第8篇

关键词: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农村产权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1.011

Abstract: In order to create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de, deepen reform of the rur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financing guarantee of the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peasant household loans, Tianjin had issued policies to promote rural resources or assets mortgage financing. 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rural resources or assets mortgage financing in Tianjin. And it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deepening rural resource or assets mortgage financing in Tianjin.

Key words: rural resources assets; mortgage financing; rural property right

橥贫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为此,天津市政府应抓住机遇,在做好农村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工作。

1 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概况

1.1 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形式

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形式主要涉及农业(种植业)设施抵押融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林权抵押融资和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融资,见表1。

1.2 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政策依据

2011年,天津颁布了《天津市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试行)》(津银监发〔2011〕10号),对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融资业务进行了规范。2013年,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印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及抵押融资工作意见的请示》(津农委报〔2013〕37号),提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等确权和抵押融资工作,形成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及抵押融资工作的意见》、《天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抵押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林权确权和抵押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农业设施(种植业)确权和抵押管理办法(试行)》系列文件(表2)。

2 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的具体特点

2.1 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数量和金额有限

自2014年开展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以来,截至2015年6月天津市滨海农商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共向8家涉农企业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8笔、贷款金额22 780万元,抵押面积0.05万hm2,详见表3所示。其中农业设施抵押贷款6笔,抵押面积0.007万hm2,贷款金额7 780万元;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业务2笔,抵押面积0.044万hm2,贷款金额15 0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尚未开展。

目前,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金额虽达到22 780万元,但融资数量仅8项,相对于天津市农村存量资源资产而言,其融资数量和金额仍有限,尚未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务杠杆”作用。

2.2 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主体单一

天津市已完成的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主要为滨海新区龙达集团、天津市立达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公司,抵押担保融资主体主要集中于公司法人,农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所占比重较低。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的服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2.3 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的产权形式仍不丰富

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村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分布情况,详见图1所示。其中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一并抵押)共计6笔,金额7 780万元,占总额的34.15%;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2笔,金额15 000万元,占总额的65.85%。

目前,已完成的抵押担保融资所涉及的产权形式为农业设施、水域滩涂养殖权两类;林权抵押融资尚未开展。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抵押担保的农村产权形式还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充分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产。

2.4 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处于起步阶段,推进较为谨慎

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天津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抵押担保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以市农担公司所提供担保的5笔贷款为例,抵押率为18.81%,评估费率为抵押资产的0.45‰。此外,据专家预计农业抵押担保风险一般出现在担保3年以后,而天津市农业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尚未成立,未来可能存在不良资产处置风险。为此,现行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的推进较为谨慎,以尽可能地规避或降低担保风险。

2.5 部分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管理办法呈现雏形

天津市已颁布了部分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管理办法,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天津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涵盖的主要内容,如表4所示。

天津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呈现雏形,对基本问题进行了较明确地界定,但一些具体问题规定得较为模糊,比如抵押贷款利率问题,并且现行三项文件对抵押担保融资的规定有所差异,都存在一定的未尽事项。

3 基于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现状的几点反思

3.1 充分发挥天津市农村资源资产价值,加快盘活存量资产

根据天津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近十几年的变化发现,如图2所示,农业、渔业增长保持增速态势,牧业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基本持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资源资产急需盘活,借助金融“杠杆”作用,撬动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全面铺开,以促进农业的飞速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

3.2 化解畜牧业困境,拓展农业设施抵押担保融资形式

目前,天津市农业设施抵押担保融资仅限定于种植业,农业设施又以温室大棚为主。调查发现,2013年,天津市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6.34%,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自2015年以来,天津市畜牧生产继续维持低迷,生猪、生鲜乳、活牛、活羊等价格总体持续下滑,养殖业整体处于较困难时期。畜牧产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对大型畜牧场发展建设至关重要,为解决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养殖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难题,拓展农业设施抵押担保融资业务成为现实需要。

3.3 完善抵押登记服务体系,为推进农村资源资产抵押担保融资保驾护航

设立多层次的涉农产权抵押登记机构,健全农村资源资产抵押登记服务体系,加快制订农村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抵押登记费的减免或最低收取标准,建立健全农村资源资产抵押登记服务体系,可以保障提高抵押登记效率。此外,要规范农村资产抵押登记档案信息管理,逐步建立其抵押登记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3.4 充分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尝试创新抵押物形式

由于天津市水果产量已具有一定规模,以2013年为例,水果产量达275 807 t,其中苹果产量47 644 t,梨产量36 911 t,桃产量58 060 t,鲜枣产量22 828 t,葡萄产量92 851 t,柿子产量8 307 t。从天津市实际出发,可考虑借鉴宾川县的水果权证抵押金融产品――“金果贷”,根据园林水果情况,选取经济效益好、见效周期较长的经济林木,颁发水果权证,再用水果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以解决林权抵押融资问题。

此外,可借鉴重庆市开展的秀山金银花产业链“打包”抵押担保融资形式,天津市考虑与行业协会合作,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创新农业产业链打包抵押担保融资。比如,天津市奶I生产已经成熟,可根据奶业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完整性、安全性作为评审基础,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尝试开创奶业行业产业链的打包担保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志国.构建哈尔滨市农村集体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的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6):1-6.

[2]赵忠奎.“三权”抵押融资担保法律激励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4(10):69-73.

[3]胡东生.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突破、障碍及深化路径――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福建金融,2014(11):61-65.

[4]罗剑朝,杨婷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4(6):10-17.

[5]孟光辉.农村产权资产融资担保方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8):69-76.

[6]周孝华,喻皓.农村抵押担保融资主体行为分析与路径探索[J].商业研究,2014(7):99-105.

[7]张云.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背景下“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5(10):56-61.

[8]白昌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2):63-67.

[9]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J].财贸经济,2013(8):47-57.

第9篇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 经验 启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分散,物流成本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成为摆在中国农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经验对我们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业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发达

美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完备,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呈网状结构,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铁路运输也十分方便,一些农产品收购站和仓库、加工厂建有专门的铁路线。

日本大力进行本国物流现代化建设,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等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本国农产品的输出和输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广泛使用

美国农产品物流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将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各类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为农民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的途径。美国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份额已超过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荷兰建立了电子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成保鲜中心,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荷兰的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已经建立,通过电子化农业产品交易市场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3.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程度高

丹麦的肉类加工业具有健全的产、加、销配套运行机制和体制,严密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家畜育种、饲养、屠宰加工、低温物流、销售等已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体系。

马来西亚联邦农业销售局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致力于推广、营销、配发和出口包括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在内的生鲜产品及加工食品;从2000年开始发展超级市场和高级商店,目前与1362家果蔬、畜禽、椰子等生产者签订了合同销售协议。农户根据为保证一致性供给专门设计的严格种植计划进行生产。

4.政府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

美国政府干预农产品物流的方式,主要是以法律和财政经济政策从宏观上造成供求均衡和价格稳定的条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业、公共农业研究开发和农村教育项目的投资,为此,1998年推行了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的“新农民计划”。另外,美国政府采用多种政策性措施,如通过价格支持政策、差额补贴政策和农业保险和灾害补贴为农民提供最低保证收入,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不影响市场价格。

日本在已经优惠税收和投资政策基础上,向农业生产法人中的公司制的农业企业实行资金政策倾斜。凡被确认为认定农业者的农户可以享受低利的融资待遇和各种专门的认定农业者组织间互利互惠的信息沟通等。这些被认定的农业法人除享受价格补贴外,还享受农业投入给与的补贴,包括水利建设补贴、农地整治补贴等。

二、对我国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启示

1.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民主要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将分散的小农尽可能的集中起来,是提高小农的议价能力、实现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小农户大市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亲和力、组织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2.加大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

农产品物流的顺利运转,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持。由于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实现村村通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更少,交通方式单一,没有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农产品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储运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差,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因此,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从产地运出来,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对农产品包装技术和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

3.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尽快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可能和基础。一是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为市场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倩:国外农产品物流业现状.世界农业,2004(11)

第10篇

[关键词] 物流兰州都市圈发展牵引力

物流经济对都市圈地区整体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都市圈发展的物流弹性及物流牵制力,并探索基于物流发展的都市圈整体发展思路,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兰州都市圈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兰州都市圈的提出、范畴及地位

2007年8月,《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标志着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市集群格局最终浮出水面。该区域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国家的交通布局、物资储备、工业建设、商贸流通等方面均占据区域中心地位。

2.兰州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兰州都市圈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到2006年,其人口仅为805万人,城市化水平刚达到33%;工业化率接近45%,但工业结构极不合理、新型工业比重极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规模农业、园区化农业不多;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GDP不及1400亿元,且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600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400元,均处于较低水平;都市圈内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多、小城镇太小,且各城镇的分工协作程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水平落后。与其它都市圈相比,明显存在内劲不足、发展疲软、外向度低、开放不够等问题。

3.兰州都市圈的发展落后的问题探析

探究兰州都市圈发展落后之原因,除受历史、地理、政策等因素影响外,现代物流经济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工业物流滞后,制约工业现代化进程

兰州都市圈是传统工业相对发达的区域,包含供应、生产、销售等内容的工业物流需求巨大;而该区域工业物流发展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

①物流成本上涨且设施不足,存货周期长。受原材料价格、运输价格及通货膨胀等成本因素影响,物流企业的业务成本快速上涨;加之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及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因素,导致物流配套设施不足且社会化程度低,货物储存周期长(工业生产企业、批发企业、物流企业的平均存货周期分别长达31.12天、49.08天和27.95天),占销售总额的比重高,严重制约了该区域工业效益提升[1]。

②人才开发落后,产品滞销严重。调查显示,兰州都市圈工业企业的基层和高级物流人才的全面缺乏,造成“都市圈的物流仍在企业的大门外徘徊”,导致工业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均存在管理不当、技术落后及成本过高、周转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其产业升级及整体发展。

③销售物流费用较高且行业发展失衡。调查显示,2006年该地区工业行业平均物流费用率达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机械和化学工业的物流费用率极高,而有色金属、烟草、纺织等行业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较弱等特征。

(2)农业物流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物流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是关乎都市圈整体发展的“催化剂”和“稳压器”。农业物流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①物流投资不够,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后续物流加工环节投入不足,输配效率低、保鲜技术落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短缺、流通不畅;农业物流的通道、节点、 设施及装备等建设均滞后于农业发展需求。

②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流通渠道单一。农产品质检报关、分拣包装、品牌运作等物流加工或营销企业极少,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农产品多处于现货、小额交易的低级流通状态,订单农业、期货农业等现代物流模式尚处探索阶段。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受影响。

③农产品物流成本高,中间损耗大。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且不稳定,运销成本波动性大,且运输时间长在无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同时,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的农业物流也使得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过高(达28%~33%)。

(3)商贸物流滞后,市场经济发育受阻

商贸物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兰州都市圈商贸物流市场却深受先天不足与后天乏力的双重困扰。

①现代物流理念匮乏、需求挖潜不足。调查发现,都市圈商贸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程度低,绝大部分商场或市场仍采用自营物流和供货商物流的方式。这既抑制了商贸企业的潜在物流需求,也牵制了其核心业务优势的发挥。

②物流设施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都市圈的道路运输能力总体不足;商业仓储设施陈旧且技术水平低;多数商场或企业尚未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且公共信息平台缺乏,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商业现代化和贸易全球化进程受制约。

③配送体系不健全,“三低三严重”现象突出。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物流“三低三严重”现象严重,即“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运输车辆档次低、物流服务质量低,城市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严重、无序竞争严重”。

(4)物流发展的其他问题牵制了都市圈的整体发展

除此之外,兰州都市圈的其他物流问题也牵制了该地区的整体发展。比如,第三物流发育缓慢,物流企业规模小且经营散乱;物流外包整体不足,一体化、专业化运作程度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科技物流发展滞后;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基地物流、园区物流落后。

二、“物流快车”牵引兰州都市圈整体协调发展

通过上文解析,可知现代物流对都市圈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整合、催化、牵引功能;依托现代物流产业之隆起,都市圈将全面推进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一体化、国际化进程。

1.物流快车推进都市圈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最基本的技术;同时,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亦将极大地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兰州都市圈在推进物流信息化时须走“先外后内”的路子,即先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市场资讯、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等方面建设,提高社会环境的基础信息化水平,构筑信息平台,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外部资源和市场,而后指导企业建立内部数据库和信息网,引导物流走出“企业大门”。依托物流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

2.物流快车提升都市圈工业化质量

现代物流涵盖工业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和回收等多个环节,是现代工业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也是企业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和“支撑柱”。

通过发展现代工业物流园区(或基地),剥离、吸纳圈内工业企业原有的物流功能,促进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和外贸物流,积极培育、引进外向型工业企业,打造西北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科技服务站”和“物流中心港”;发展销售物流,拓宽工业产品市场,附加、提升工业产品价值;发展高新技术物流、现代装备物流,催生新型工业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成套设备企业的技术升级;发展资源可再生物流、废弃物物流及环保物流,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科学发展提供物流平台和技术支撑。

3.物流快车推动都市圈城镇化进程

现代物流具有优化设施环境、培育特色城镇、构建城镇体系的独特功能。发展农业物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将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商贸物流,完善商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极大丰富城镇化的内涵,明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发展工业物流,释放工业对城镇的拉动力,提高城镇化的工业发展弹性,促进工业与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园区物流、港口物流,建立各类特色专业物流园区(或中心、基地),推进包含空港保税物流城镇、国际物资采购中心镇、旅游物流中心城镇、建材物流中心镇、农副产品集散枢纽镇以及藏区物流中心镇等各类特色专业物流产业城镇的发展,有效推进都市圈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通讯、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4.物流快车带动都市圈农业产业化发展

兰州都市圈是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农业物流发展程度不但关系到都市圈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关乎全省及周边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宜按照尽快实现传统物流、实物配送物流向综合物流与供应链物流转变之要求,优先发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包括种子、化肥、农膜、农机具、农业装备设施及农用货车等,以保障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及园区化农业的生产需求;重点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物流、满足工业产销需求的工业原料物流和食品物流以及为拓展市场、平衡供需的农产品进出口物流,建立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物流体系;全面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再生产需求的生活消费品物流,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各类消费品,活跃农村市场,提升劳动力素质;积极发展回收物流,比如农作物秸秆、废纸、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培养农村循环经济。

5.物流快车打造都市圈一体化新格局

积极发挥物流产业在资源整合、经济组织、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功能,尽快成立物流发展管理委员会,促进“大通道、大物流、大市场”形成,加快推进都市圈发展一体化进程。

首先,加快包括运输、场站、仓储等设施在内的物流专业化设施建设,整合各地物流资源,建立覆盖都市圈的供应链网络体系;其次,加快推进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在内的专门化物流设施建设,实现兰州都市圈内供应链的集中管理和一体化组织;再次,积极建设包含电子商务、数字物流、物流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物流信息网络,推动都市圈信息一体化进程;此外,加快发展产业物流,促进各类产业的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拉长做宽各类产业链条,尽早实现都市圈产业一体化;最后,着力发展商贸物流,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及批发市场、交易中心等共建共享,彻底打破横向阻隔,推动都市圈市场一体化进程。

6.物流快车加快都市圈国际化进程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供应链整合,兰州都市圈宜搭“物流快车”,以有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首先,依托西北第二大航空枢纽――中川机场,加快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其次,依托都市圈独特的农业区位和丰富的名特优农产品,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物流园区,促进“瓜果之乡”誉满全球;再次,规划新建外贸物流中心,并使其成为圈内企业乃至中国产品和技术进军中亚、欧洲的“物流中继港”和“科技服务站”;最后,以发展“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国际物流项目为目标,引进跨国物流公司、知名企业和大型物流项目,使国际物流需求在兰州都市圈内得到更多体现,并建立国际采购及配送中心,积极发展集团化、国际化的第三方物流,加速圈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结 语

物流经济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整合、推进作用。在推进都市圈地区发展时,宜重新审视现代物流的基础地位、组织功能、牵引作用及杠杆效应,全面推进物流设施建设,促进物流外包发展,构筑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加强人才培训,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有力推进都市圈的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提升都市圈发展的一体化、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占平等:基于系统论的京津冀区域物流系统机理分析[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7(19):315~316

第11篇

1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方面投资不足,制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黑龙江省水利行业方面总体投资金额,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表1中列举了2003-2010年全国部分省的水利方面总投资情况,不难发现,黑龙江省的水利总投资和其他农业、水利发达省份的差距比较明显。虽然黑龙江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水利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长期以来水利方面投资力度不足,而大部分水利资金有没有集中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尤其是中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未修、损毁严重。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骨干工程大多都是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当时由于勘测技术和设备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等条件限制,以及规划时间仓促,经费保障不足,另外水利设施建设的配套硬件不全,施工环境恶劣等,导致工程质量不能达到现有要求;建成之后的运行阶段又没有良好的维修和养护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大量现有工程出现老化和不能满足应有功效的现象。另外,由于水利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不顺畅,以至于各级水利设施分管不明确,职能区域划分模糊,后期配套跟不上,维修和管护不够及时,以至于现运行的水利设施很多已严重损坏。据有关数据统计,在黑龙江省一些大型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建筑的完好率已不足40%。很多中小型灌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更让人担忧,存在运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低。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对于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大了重视程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显著提高了全省灌溉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率。然而,由于投入资金和技术不完善等很多因素的限制,还是有很多区域的农田灌溉区的水利配套设施不能按照最初设计完成,配套率不能满足期望[6]。4)工程管理体制薄弱,责任不明确。不能明确产权的归属问题、不能落实维护管理责任问题以及运行困难等问题一直都是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设计管理上的弊端。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应该集体来建、集体来管这些根深蒂固的认识都是跟随着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植根与人们的脑海里的,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7]。

2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农业经济效应影响因素权重

2.1量化指标的选取本研究的层次分析分为3层:目标A、准则层B、基础评价指标C。其中目标层为农业经济效益A,准则层为农业生产基本要素B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B2、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其他因素B3,基础评价指标为农作物播种面积C1,化肥施用量C2,农业从业劳动力C3,农用机械总动力C4,水库容量C5,堤防长度C6,农药使用量C7,地膜使用量C8,农业技术人员C9。建立层次结构,见图1。

2.2判断矩阵的构造与计算指标的确定和分值的给定带有主观臆断性,为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采用Saa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对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的值是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综合给出。各指标的具体计算权重计算值见表2-表6。1)判断矩阵A-B(相对于总体而言,各准则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其中最大特征值λmax=3.0291,一次性指标CI=0.01955,随机一次性指标RI=0.58,一次性比率CR=0.034<0.10,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2)判断矩阵B1-C(相对于农业生产基本要素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3)判断矩阵B2-C(相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只考虑其对农田水利贡献度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中,我们认为水库和堤防工程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程度相同,只有两个因素指标,没有第三因素指标和协同与相互相关重要性的影响,故我们认为权重分配是合理的。4)判断矩阵B3-C(相对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科技投入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其中最大特征值λmax=3.0142,一次性指标CI=0.0071,随机一次性指标RI=0.58,一次性比率CR=0.0122<0.10,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5)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得出总排序结果,权重总排序表见表7。对比计算结果分析可知,所列举的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9个影响因素中,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的ωi值为0.2790,即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为27.9%,表明在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9个影响因素当中是最重要的。其他8个影响因素按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水库容量和堤防长度、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地膜使用量、农业从业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农业技术人员。

3结语

通过文献阅读、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回顾了黑龙江省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明确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提出了黑龙江省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大量问题:水利方面投资不足,投资方向不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低;工程管理体制薄弱,责任不明确等,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为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了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

作者:王永波 单位:哈尔滨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12篇

关键词:巴彦淖尔市农业物流;土地流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the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rea in Inner Mongolia, Bayan Nur 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circ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n Bayan Nur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rom government scientific guidanc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tiz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logistics talent and land intensive application to guid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Key words: Bayan Nur city agricultural logistics; land circulatio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的北疆,西部,著名的河套平原之上,地区土壤肥沃、自流引水灌溉系统发达,是内蒙古最重要的农业产区,素有“塞外江南、黄河明珠”的美称,主要的农作物产品有乳制品、牛羊猪肉、羊绒、粮油、番茄以及瓜果蔬菜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巴彦淖尔市的农产品产量丰富、品种众多、营养价值极高,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磴口的华莱士更是享誉全国。目前,巴彦淖尔市的农产品贸易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地区的支柱产业。

现代农业物流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高效稳定、健康科学的发展对促进巴彦淖尔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放宽,也给巴彦淖尔市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土地流转视角下的农业物流,对转变巴彦淖尔市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激活农业产业生产动力、增强绿色产品的输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巴彦淖尔市农业物流的发展现状

巴彦淖尔市依托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与地理环境,成为内蒙古农产品的主要贸易输出地,推动了巴彦淖尔市农业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巴彦淖尔市农业物流业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制约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巴彦淖尔市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列入规划,其中农产品物流园区项目包括乌拉特前旗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项目和临河区四季青农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目前,巴彦淖尔市农业物流业的发展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1 地理位置优越,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巴彦淖尔市东临包头,西接阿拉善盟,南与鄂尔多斯隔黄河相望,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拥有国界线369公里,具有自治区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的陆路口岸巴格毛都和甘其毛口岸,是两个“金三角”经济带的重要衔接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战略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市交通便捷,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道、省道、铁路、机场以及乡村柏油马路为主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并且与西北、华北的大动脉丹拉高速(丹东―拉萨)、包兰铁路以及101国道连接,贯穿全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巴彦淖尔市既可以与俄罗斯、蒙古国直接通商,发展对外贸易,也可以借助阿乌巴经济发展区(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的区位优势与邻近的金昌、张掖、酒泉以及银川等地区加强经济合作,为农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1]。另外,黄河流域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农产品落地加工提供了有利保障。

1.2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物流要求逐步增加

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农副产品种类多样、产出率高,为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2015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万hm2,各种农副产品产量达1 136.5万吨,包括小麦、玉米、油料、i牛羊肉以及牛奶、山羊绒等。另外,巴彦淖尔市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长,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巴彦淖尔市农产品具有独特的优势:小麦粉质洁白细腻、面筋柔韧度强;瓜果蔬菜肉质厚重、维生素含量高、品质佳;葵花籽颗粒饱满、肉多皮薄;肉制品绿色、营养健康,高品质的农产品深受国内外高端市场的青睐。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市通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承接,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中欧公司、恰恰瓜子、中粮集团与大罗素番茄等,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一批包括河套酒业、维信羊绒、恒丰面粉、正欣瓜子等在内的本土企业。大量农副产品的出口极大地促进了巴彦淖尔市农业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巴彦淖尔市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1.3 物流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快速转化成市场优势

虽然巴彦淖尔市物流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局限在传统的物流行业中,缺乏现代物流观念,与很多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物流园区总体布局规划不合理,缺乏统筹协调管理;物流行业的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服务方式比较原始单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现代化的物流意识;物流行业政策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农业物流来说,由于农副产品的特殊属性,在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需要特别强的专业性,因此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业时要充分考虑农副产品包装难、储存难、运输难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各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农牧业产业与商贸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3]。

2 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1 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流转概况

巴彦淖尔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总耕地面积有60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35hm2,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5倍,目前土地经营呈现耕作细、规模小、农产品多元化的特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粗放经营以及撂荒、半撂荒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农用土地的自由流转为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提高农业市场的有效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调查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近年来的土地流转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截止到2015年,巴彦淖尔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8.4万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0.7%,涉及农户数量8.5万户,约占农户数量总数的35.6%。其中,千亩以上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流转面积有2.8万hm2,占总流转面积的15.4%。

2.2 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土地流转步伐的不断加快,巴锥市的土地规模经营成效显著。目前巴彦淖尔市的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植养殖大户带动型。种养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土地机械化、规模化经营,这种类型土地流转面积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75.9%。第二,企业租赁经营型。巴彦淖尔市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及农副产品公司通过租赁土地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形成自己的产业基地,这种类型的土地占土地总流转面积的20.4%。第三,合作社带动性。农牧民为了降低风险与生产成本,通过组建专业的合作社,集中展开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该种土地占土地总流转面积的2.7%。第四,家庭农场集中型。家庭农场通过租赁、转包等形式将土地集中经营,这种土地占土地总流转面积的1%。

随着巴彦淖尔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问题慢慢暴露出来。首先,从土地流转模式来看,种养殖大户是巴彦淖尔市土地流转的主体,但总体数量还偏少,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各项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机械化程度普遍高,导致土地流转价格的偏高,种养殖大户的土地经营成本过高。其次,现代农业后劲不足,土地流转效益低下。目前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耕作过细、规模小,规模化经营耕地面积偏少,农业产业效益低。最后,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完善,缺乏后续保障机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比较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大于土地功能。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从而制约着土地规模化经营[4]。

3 农村土地流转对巴彦淖尔市物流行业的影响

3.1 土地流转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物流业需求形成有效刺激

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集约规模化经营。目前,巴彦淖尔市种养殖大户流转的土地面积有13.6万hm2,占整个土地流转面积的75.9%,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其中,千亩以上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种养大户以及家庭牧场94家,经营面积有2.8 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5.6%。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对农业物流行业形成了有效刺激,使得物流业需求不断扩大。

3.2 土地流转加大了企业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巴彦淖尔市通过出租、转让、互换、转包等这些方式将土地流转,形成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农牧业公司、产业基地以及一些大型农场。这些承租者为了提高规模化经营的经济效益,会通过集资、引进外资以及政府资助等方式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产品相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产品交通运输网络、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配送以及市场等基础设施[5]。

3.3 土地流转逐步健全了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物流产业链

目前,巴彦淖尔市很多物流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副产品物流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行业。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足,农副产品产地比较分散,相应的物流运输也需要分散进行,从而导致物流效率低下。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提高,物流需求变得相对集中,加上农牧业以及相关的一些龙头企业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与经销网络的不断完善,使得巴彦淖尔市通过物流平台这个媒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物流链[6]。

3.4 土地流转壮大了农业物流主体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物流人才

土地流转改变了原先农业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农产品物流市场也越来越被广大投资者看好,大量的资金涌入进来用于农业物流的技术开发与改进,不仅解决了物流行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吸引了一大批从事农业及农业物流行业的专门人才。此外,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选择回乡创业,特别是对于巴彦淖尔市这样一个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来讲,很大一部分人直接从事了农业及农业物流相关的工作,这也进一步壮大了农业物流的队伍,解决了一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巴彦淖尔市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物流人才。

4 促进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流与农业物流的协调发展

4.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健康的物流环境

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虽然巴彦淖尔市的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但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相对较低,粗放式经营的模式还比较普遍。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引导,鼓励各地农户积极参加到土地流转的工作中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发展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此外,政府应提高对农产品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制定和健全农业物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农业物流系统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有效促进农业物流的健康发展。

4.2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重视农业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r业物流的效率和效益是与农业物流信息密切相关的。目前,巴彦淖尔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系统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产品信息和交易平台,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农产品流通需求,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物流的效益和效率。巴彦淖尔市政府及各级土地承租主体,应加大对物流信息化平台的资金投入,在农村原有的物流信息系统基础之上,逐步完善通讯网络硬件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以县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网络系统,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平台共享,物流、商户、农户的适时互动,提高农牧业行业的整体科技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明进,蒙向军,田文萍. 对加快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 内蒙古统计,2013(5):57

-59.

[2] 王凤香. 巴彦淖尔市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59.

[3] 陈银凤. 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J]. 物流科技,2010(7):14-16.

[4] 周瑞东,马晓花,张斌,等. 对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