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施工工法

土木工程施工工法

时间:2023-07-12 17:0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施工工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施工工法

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1土木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1.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在普通的基础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法一般为桩基施工法,这种施工法可以在施工的时候分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两种状态类型。在桩基施工之前,首先确定实际情况下应该选择的桩型,确定好之后提前订制相应桩型,将桩吊的单吊点和双吊点位置确定,并坚持遵守吊点处的负弯矩相等原则以及吊点跨间正弯矩相等的原则进行布置。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应该对在预制桩吊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振动和冲击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保证桩基基础施工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1.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预测法和现烧法。第一种预测法即在施工地点附近浇筑一个模具,这是利用了周围支架稳定性的特点,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施工成本低,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很高。反之现烧法的原理是混凝土结构的支撑特性和粘黏特性。在施工质量上来说,二者几乎相同。就效率来说则前者更高一些。由于预应力间距有较强的拉伸强度,因此现浇法也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图结构中,并按一定施工顺序进行合理施工。

1.3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这一环节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要求较高,包括清洁施工现场,提前修建施工道路以便材料运输,建材的选购及运送以及施工设备的功能测试等。钢结构配件在到达施工现场后应放在预先确定好的起吊位置点,并以木枕作为垫底。在实施过程中要保持钢结构表面清洁干燥,并严格检查构建标准号和起吊位置。之后的施工过程就是将钢结构之间的连接作为重点。将螺栓连接和焊接等准备工作做好。连接方式至关重要,链接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结点。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不够成熟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属于新兴产业里面并不成熟的门类,还不能全面应对工程建筑事业的需要。我国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主要在于理论和模拟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来。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大等级院校纷纷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对口人才,为未来土木工程事业做好人才储备,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进步。

2.2管理措施不完善

由于专业特性的限制,土木工程的施工要求较为严格,并且也比较繁难琐碎,这样就形成了工作任务繁杂,任务重,工作时间长等特点,这就对施工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如此,工程师具备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建设中来。因此一个健全的管理措施必不可少。但实际这种理想化管理措施不存在,所以在刮泥中会出现不良情况和影响的发生。

2.3验收检验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土木工程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所以现在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的建筑专业管理体制并不成熟,施工完成后的验收标准也不尽人意,也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工程项目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有整套的管理和验收标准体系,没有验收标准为施工质量的定性制造了很大的难度。工程整体质量难以定性,因此验收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3.1新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新型预应力技术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特种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以及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当中,是一种新兴技术。新型预应力技术具有易于操作、预应力摩擦损失小等优点,有效提高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3.2加大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培训力度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操作主体是施工人员,所以要加大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利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基础素质,还能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3.3重视创新与实践研究,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虽然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多不足。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就必须重视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土木工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

土木工程作为建筑行业的中流砥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只有在实际工程上完成建筑项目才算是将设计变为现实。因此施工过程就变得尤为重要,是否能将设计时手中的图纸变为高楼大厦与施工方法息息相关。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和进度,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又不能通过人为力量来改变,所以在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应该把施工位置的水文条件,地理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交通甚至风土人情调查清楚,并要接受实际施工过程与理想施工状态的差别的的差别。施工人员需要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时候细心检查设备运转状态,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谨小慎微的细节处理,避免上一环节的差错导致后一环节的故障,尽量避免误差的形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施工技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不断地进行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确实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建筑行业需要不断进步,这就要求一定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的同时,大力学习科学技术,将科技元素融入到建筑技艺上来。不仅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能带动自身技术革新和技术性提升。

5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动了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步日渐成熟起来,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施工技术的革新,不仅为人们的住房安全和生活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土木工程的发展,将建筑行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保证了国民经济水平维持在高速发展的水平线上。但是我国的土木工程技术发展还有很大的不足,这就需要更加努力的提高生产水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的精细水平,在自身进步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探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其未来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204.

[2]杨雄超.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概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28

第2篇

当前,安全风险监控作为遏制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为业界所共识,安全风险监控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公路铁路隧道工程、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深入分析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安全风险监控现状,提出安全风险监控对策建议,减少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的发生,真正实现“风险管理化解工程建设之痛”,对重塑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形象,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国土木工程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

1.1中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安全现状

土木工程建设是多工种、多环节的联合作业,具有生产的流动性、产品的单件性、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致使土木工程建设具有比一般生产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因而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之一[1~3]。历年来,在各行业中,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事故伤亡人数仅低于道路交通事故和煤矿事故,居第三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因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在2000人以上,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01~2012年期间,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等具体数据见表1[4]。表2是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事故查询系统,汇总的近年来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发生的典型重特大安全事故。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3年间,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节节攀升,安全生产形势严重恶化。为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活动。2004年《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执行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行和强制要求下,土木工程建设安全整体呈现好转态势。特别是在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领域,随着法律执行力度加大,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事故的发生起数与死亡人数持续大幅度下降,如图1[5,6]所示。

但对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行业而言,从表1和表2所列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来看,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虽有下降趋势,但绝对数仍然较大,2012年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仍在2400人以上。安全事故下降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反复性和不稳定性,2001年至2012年,事故死亡人数呈现出“增加—下降—增加—下降”的反复变化趋势。重特大安全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01~2012年间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共发生重特大事故42起(其大事故5起、重大事故37起),年平均3.5起。可见,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1.2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与对策”项目组收集到的64起房建工程事故案例、50起桥梁工程事故案例、55起矿山法隧道事故案例、40起盾构/TBM隧道事故案例、68起浅埋暗挖法隧道事故案例、102起明挖法安全事故案例的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环境和气象,特别是在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复杂是第一主因。所有主观原因可以归为责任事故和人为因素,通过工程事故的直接主观原因,可以分析出如下几个深层次主观原因:

(1)建筑业快速发展和用工制度造成人员技术水平低。当前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持续扩张,需要大量的一线熟练操作人员和优秀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但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上述各类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用工制度中,一线操作人员很多是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员,缺乏技术和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普遍较低,甚至出现野蛮施工现象,进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赶工期。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赶工期的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一些重大工程,政府、业主为了献礼或追求政绩,不尊重科学规律和相关法规,任意规定工期,或者不合理地缩短工期,造成设计方勘察资料不全,设计方案不完善,边设计边施工;造成施工方忽视安全,甚至任意删减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步骤和措施,酿成重大责任事故。

(3)恶性竞争导致安全投入缺乏。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的土木工程建设采用“最低价中标法”,这一国际上通行的评标方式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走向另一极端,一些投标单位为了谋取项目中标,将投标报价压到最低极限。一旦中标,为了完成项目,而又不要亏本,安全往往就成为了第一牺牲目标,造成安全投入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不足。

(4)层层转包、以包代管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大诱因之一。业主方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违规发包,层层转包,将工程发包给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且分包商为从中谋取利益不得不偷工减料或采用非法手段,给工程留下重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层层转包后导致安全管理上的严重缺失,形成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

2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现状

2.1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高发问题,国内学者开始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土木工程界,开展了诸多有价值的安全风险监控方面的研究工作。丁士昭教授对我国广州地铁首期工程、上海地铁1号线等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保险模式进行了研究。白峰青[7]将可靠性因子分析方法应用于隧道稳定性的风险决策模型中,完成了隧道工程风险设计和风险决策。孙钧[8]主持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智能控制预测与控制及其三维仿真模拟系统研究”。李元海和朱合华[9]开发的“岩土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许铎[10]分析了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环境的风险特征,给出了各类因素的施工风险水平排序。蒋晓静[11]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监控进行了研究。巩春领[12]对大跨度斜拉桥施工期间的风险进行了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对桥梁施工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价。2005~2006年,黄宏伟等[13,14]在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些工作基础上,200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研讨会,推动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近年来,土木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的重心逐步向全局管理和动态管理方面过渡,黄宏伟、陈龙等出版了专著[15],系统探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和营运的全寿命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和特点规律,阐述了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决策与控制的方法手段。

2.2中国政府相继制定并颁发了相应的一些法规和标准

2003年,原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做好地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07年,原建设部编发了《地铁与地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控制导则》、《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对指导中国地铁及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具有促进作用。2007年,原铁道部了《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铁路隧道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明确铁路隧道建设须循序渐进地建立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2008年,交通运输部将“建立桥隧工程设计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纳入该年的工作计划中,为此专门组织有关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开展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评估指南、规范等的研究和编制。2009年,交通运输部了《公路隧道建设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用本),并于2009年2月在山西省太古高速西山隧道、北京市六环路卧龙岗隧道开始了公路隧道风险评估的试点工作。2010年,交通运输部了《关于在初步设计阶段实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通知》,并配套有《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价指南》,对安全风险应对与管理、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等内容均作了详细规定。2011年,交通运输部专门颁布了《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明确规定了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列出了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建议。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突出了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明确了规划阶段、可行性阶段、勘察与设计阶段、招投标与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风险等各阶段风险管理办法。

为加强土木工程建设风险监控与防范,各地政府相继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土木工程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或安全监控技术规程,如: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的《土木风险管理指导方针》;2006年,河南省建设厅颁布了《河南省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湖南省建设厅颁布了《湖南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识别和控制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福建省建设厅颁布了《福建省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并获得了原建设部备案批复。

2.3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实质性应用

在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等新建地铁项目大都进行了风险评估与监控。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了“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了一整套包含环境评估、风险分级与设计及施工风险监控预警等地铁工程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和标准,已在北京11条地铁线路中应用,并在南昌等国内多个地铁建设城市得到推广。上海同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同济大学开发的“安程地铁工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基于网络传输、无线通讯、网络数据库、数据分析以及自动预测预警等技术,综合了施工、监理、监测、管理以及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已在上海地铁工程中得到应用。2007年以来,解放军理工大学与意大利Geodata公司合作,借鉴意大利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南京地铁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与监控的实际工作。深圳地铁5号线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全面引入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动态采集各项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完整的超前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指挥系统。武汉地铁运用虚拟器、无线网络及远程监控技术等,实时采集监测数据,构建适用于武汉地铁建设环境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

在其它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也有一些典型应用。在大型隧道建设,如上海沪祟长江隧道[20]、钱塘江隧道等项目中也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并取得了实际成果。以同济大学为主进行的沪崇长江隧道的风险评估项目共提交了17个专题报告,涉及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前期选线、施工风险管理、环境保护、运营事故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可以说是国内风险分析与监控技术应用在隧道工程上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在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如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佳木斯铁路分局篮排球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奥运会羽毛球馆等项目中,采用机、电、光等相结合的监测技术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监控,确保了施工安全。在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如武汉市二七长江大桥[16]、苏通大桥[17]等工程中对项目总体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最后对评价得出的重大安全风险因素制定监控措施。

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研究与应用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国内许多单位对于风险监控在认识上仍存在许多误区,在实施中仍有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通过对收集到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3.1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研究与应用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理论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和金融、保险等其他领域的安全风险理论和研究成果,处于相对分散和自发状态,缺乏统筹协调和系统整合。尽管安全风险监控是安全风险管理关键和最后目标,但有关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和应用更多地偏重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而风险监控的研究相对较弱。对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和基本框架等尚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总体上呈现专业化程度不高、规范性不强的状态。

实际应用中开发的大部分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对安全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关键参数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重“监”轻“控”,仅实现监测功能,而对安全风险“如何控”研究不够,尤其对安全风险控制的前置条件和参数阈值研究较少,因而还难以回答和解决安全风险监控“如何控”的核心诉求。

3.2尚未建立科学高效的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发现,发生工程事故的现场管理普遍不重视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工作处于失效状态,除盾构地下工程外,施工管理与技术人员监管不力和不善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比例均在20%以上,尤其房建工程中的比例接近40%。

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实践大多停留在“人工作业”状态,对安全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够,而且注重“事后控制”。如: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中实行了强制性工程保险,许多业主、承包人和施工方就片面认为买了保险就安全了。而事实上,购买保险只是转嫁安全风险的一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抑制风险事故的发生,只是提供了经济损失上的补偿手段,并不是安全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土木工程安全风险采用保险合同进行安全风险转移也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而应该通过科学的安全风险监控,采取合理的安全风险应对策略。又如,例行的安全检查或突发的“事故处理”往往成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的重心,这种被动的安全风险控制模式无法应对现代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监控要求,缺乏安全风险的事前、事中的过程监控,安全监测结果不能实时反应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态势,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预警、报警机制。

3.3安全风险监控信息化能力建设不足

没有建立统一、规范和权威的土木工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及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对重大安全风险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监控技术与手段,安全风险的度量、监控标准、预警参数等风险监控的关键指标尚待科学论证和优化完善,有关土木工程领域重大危险源的申报、登记、评价、分级等基本上处于分散和自发状态,有关数据标准、接口不一,而且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式”信息传递、交换模式,层次多、效率低。可以说,针对土木工程重大安全风险尚未建立系统有效的信息化监控技术与手段,信息化监控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开发的诸多安全风险监控应用系统,大多侧重对监控数据本身的存储、分析和对比,没有建立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全过程、实时的安全风险动态识别、分析、评估、预警、监控、反馈一体化的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3.4安全风险监控相关的法规、技术规范与标准滞后

国家和地方制订、颁发的施工规范、标准是开展土木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的基本依据。虽然,国内已经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但是目前国家对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还没有合适的操作性较强的、具有一定强制意义的法规体系,因而安全风险监控在项目建设中的地位没有明确。同时,目前相关的技术控制规范不够全面、具体,一些规范落后于时展,对实际工程建设已经失去或部分失去指导意义。例如:按照现有规范要求地下工程施工地面沉降控制标准不大于30mm,实践中,某些风险等级高的工程,该取值偏松,但对有些工程来说,该取值偏严[18]。因此,针对土木工程的不同工法,编制相应的技术规范,应研制适应不同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又如,各省市近年来颁发实施的“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比较笼统,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实际推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有限。福建省2007年颁发全国首个《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地方性技术规范,仍处在执行的探索阶段,并未形成最佳做法。

3.5安全风险监控责任主体过于集中在施工企业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对有关土木工程项目的各级安全生产职责做出了原则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施工单位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安全责任。常常出现“把规划风险压成勘察风险—把勘察风险压成设计风险—把设计风险转嫁为施工风险”的现象,最终造成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集中在施工阶段爆发,并主要由施工企业承担的局面。实际上,任何土木工程项目的不同建设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都应负有各自的安全风险监控责任,施工方作为工程安全唯一责任主体无法根本避免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重构风险安全监控责任体系,进一步科学区分安全风险监控的责任主体,增加各方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3.6安全风险监控队伍不规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安全风险监控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屏障。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安全风险监测,进行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咨询工作是规避工程风险的重要手段。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工程监测及安全风险评估咨询工作,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安全。

但目前,国内对于监测单位资质、监测人员技术素质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得监测队伍不够规范;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开发速度、规模日益加大,专业规范的监测队伍紧缺,使得国内工程监测市场鱼龙混杂。当前国内很多地方对实行“第三方监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实施“第三方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十分重要的举措,有效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对收集到的房建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工程都没有实行“第三方监测”制度。但目前针对“第三方监测”既没有国家性的法规进行明确规范和管理,也无监测内容、责任主体、监测指标和数据标准要求,作为安全监控重要举措的“第三方监测”,实际上处于无序工作状态。

4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对策

4.1系统开展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当前迫切需要在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分析和安全风险评价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展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的基本理论、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研究,在安全风险监控基础理论方面形成共识,解决安全风险“如何控”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需要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强有力的法规作指导和规范。国内在这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健全,亟待加强。应梳理完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关于安全风险监控等方面的条款内容,在法律法规方面重视和完善安全风险监控,明确项目参建各方安全风险监控责任。同时,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工法,编制相应的安全风险监控技术规范,研制适应不同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19]。

4.2转变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理念,构建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

从国内外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来看,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均显示出可控性的特点,即绝大部分工程事故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避免的。同时,业内已普遍认识到,必须转变安全风险监控理念,创新发展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

在安全风险监控理念方面,应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事后控制为预防控制和过程控制。在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方面,应构建包含安全风险监控法、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安全风险持续改进机制、安全风险系统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各级安监、质检等部门应对本地区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运行状况包括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推行等情况进行持续评价与督查。

4.3构建科学高效的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提高安全风险监控信息化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传感技术等的进步,开发建立基于WEB、gps和GIS等的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能力与水平的基本方向。安全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对土木工程重大安全风险源应具有自动识别、分析评估、动态监控(自动巡检和实时监控)、反馈闭合、空间分布管理等主要功能,自动分析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事故征兆,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实现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的信息化跨越。

4.4推行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制度,规范安全风险监控专业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应大力推行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第三方监控”制度,赋予“第三方监控”相应的责权主体,改变目前工程监测“走过场”局面,切实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推行与“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类似的“注册风险监控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培养安全风险监控专业人才。推行安全风险监控诚信制度,对于篡改监测数据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包含“注册风险监控师”数量、安全风险监控设备与软件、监控业绩与用户评价等指标体系在内的监控单位资质考评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安全风险监控专业队伍水平。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TU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05-04

地下工程是指深入地面以下,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所建造的建筑、构筑物。按照其用途和功能可分为: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的地下车间、电站、库房、地下商业街、人防与市政地下工程;交通运输中的地下铁道、公路隧道、水下隧道和过街地下通道等;军事上的指挥所、通信枢纽、掩蔽所、军火库等[1]。

地下工程的营造涉及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等全过程。其中,地下工程施工是地下工程从图纸到实物的成型过程,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危险性,因此其成为地下工程建造中最重要的阶段。

一、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是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管理(人防)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人防)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课[2],其以“明挖法”和“暗挖法”两项地下工程基本作业为主线。通过课程学习,可使学员掌握目前地下工程施工中成熟的技术、方法,培养学员的工程意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岗位任职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从教学内容上看,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交叉性强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先修课多,学科交叉性强。在“暗挖法”施工教学中,钻爆法施工涉及到爆破、通风、给排水方面的知识,支护施工涉及到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方面的知识,TBM施工、盾构法施工、顶管法施工技术则更多的是施工技术与施工机械知识的结合。在“明挖法”施工教学中,土方工程、基础工程、基坑工程和土力学联系紧密,而要学好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则必须要学习好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通常,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至少应系统学

习三大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材料等专业基础课,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下结构设计等专业课,才能比较顺利地学完整个课程。

(二)课程实践性强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是研究地下工程相关专业施工工艺、操作过程、施工设备机械的性能和操作等规律的一门课程[3]。某些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等,知识的传授大部分都是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授课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但是,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这一类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关于施工工艺、施工过程、施工机械的性能及操作过程等内容很难单纯用语言来讲述[4],光靠课堂的解说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知识点更新快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如火如荼地开展,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不断涌现,而大学教材很难及时介绍这一方面的成果,使得教材的更新速度低于技术、工艺的更新速度。因此,在教学上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一些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做法,以跟上地下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步伐[5]。这些内容若只从概念上介绍,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说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施工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其中尤其以施工课最为突出。我国高校教育一贯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1963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座谈会”中就明确指出,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6]。改革开放初期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中,也明确了对有关实践教学环节如现场教学、习题和课程作业、教学参观、生产实习等给予足够的重视[7]。同时,土建各个专业也在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手段上不断进行尝试。凌田全认为,组织好施工实习,提高施工实习的效果,需要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施工生产实习基地,周密安排,加强考核[8]。株洲工学院在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挑选施工队伍正规、施工技术先进、结构类型和施工进度符合教学要求的施工现场[9]。华南理工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都采用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10-11]。目前工科类高级施工课也主要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法。

从我国工科教学现状看,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12]。

三、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四维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紧跟施工技术发展前沿,积极将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知识引入课堂,同时在课程中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其形式有“认识实践”、“操作实践”、“虚拟实践”、“生产实践”等4个方面,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下工程施工技能,学会实际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熟悉工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具有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地下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 地下工程施工的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是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必设的一个环节。通过认识实践,可以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流程建立感性认识,为本课程的后续实践环节打下基础。通过认识实践,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让他们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专业技能更加过硬,更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工程施工视频认识实践

视频认识实践是地下工程施工认识实践的第一个方面。施工视频有着直观生动的情境,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对同一施工过程进行多次观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视频资源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让视频服务于教学,课程组精选了钻爆法、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辅助工法、盾构掘进、顶管施工、TBM施工、基坑开挖支护、钢筋混凝土施工等各类操作视频数百条,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知识点给学员进行讲解。学生更好地介入课堂教学的内容,直接观察所展示的视频事件,并可以对视频事件进行多次的重复播放、解读与讨论,每次可集中于某个特殊的维度或侧重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13]。该方法使学生认识施工、了解施工、熟悉施工,并在头脑里构建地下工程施工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文字不再陌生和排斥,静下心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2.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库认识实践

案例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代入式学习,间接感受现场,使他们由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教学效果就容易得到保证[14]。

按照地下工程不同施工方法构建案例库,课程组现已收集综合案例7个、专项案例10个。综合性案例包括城市浅埋大跨度坑道工程案例(南京九华山坑道工程)、大直径盾构过江坑道案例(南京纬七路过江坑道、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盾构坑道突涌事故及恢复案例(常熟电厂取水坑道)、特大异性深基坑施工技术案例(南京青奥轴线地下交通工程、武汉王家墩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施工事故案例等。

3.地下工程施工模型认识实践

我校国防工程学院为配合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学,花费百万余元建设了模拟坑道,内存放有各类地下工程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同时,用剖面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地下工程施工各分部分项工程成品、半成品的内外部结构;一些特殊的地下工程施工器具器材,实物无法展示的,则制作了仿真模型供教学使用。对于“暗挖法”施工技术,主要有:洞门、掘进爆破、初期支护、内部衬砌、新奥法监控量测、辅助工法展示等方面的仿真模型;对于“明挖法”施工技术,主要有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沙盘、土方机械化施工沙盘、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流程(剖面)、SJB深层搅拌机施工工艺流程(剖面)等仿真模型;对于现在使用较多的TBM、盾构法、顶管法施工技术,制作了硬岩TBM仿真演示模型、土压(泥水)平衡盾构机仿真演示模型、泥水顶管机仿真演示模型。这些模型不仅仅给学员提供直观的认识,可供学员任意拆卸和组装,有的还能够进行声光电一体化演示,使学员更进一步了解地下工程施工的细节。

(二)地下工程施工的操作实践

操作实践是通过在地下工程施工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等,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操作法,更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15]。这种现场操作可以在生产第一线,但由于地下工程施工现场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教学,因此也可以采用模拟现场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

为配合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教学,学院在模拟坑道场地周围建设了钢筋加工棚及混凝土拌合点,可以进行钢筋的现场加工、模板试拼、混凝土拌制、支护构件制作等施工操作。为了更加逼真地模拟出现场施工的效果,加工棚选用了可拆装的钢管及彩钢板搭设的形式。

通过现场实习和课堂授课,学生可以较全面、具体、灵活地学习和掌握地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学会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操作场上学生和教师从书本到工程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丰富了教学内容[16]。

(三) 地下工程施工的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人类基本实践方式之一。虚拟实践本质上是各种可能性的实践,事物的可能性在虚拟实践中能同时平行地获得实现[17]。目前,建筑信息模型已经成为建筑领域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BIM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为了能进一步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课程组还将BIM虚拟实践教学进入了课堂。

基于BIM的虚拟实践教学是将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的一系列立项计划、勘察设计报告、建筑图(结构图、水暖图、电器图、施工流程图等)、重要事件、动态三维模型、成本计算等彻底融合,用一个“虚拟的实际工程”串联起来,全方位阐述建筑工程施工这一复杂的施工流程[18]。

同时,课程组还将BIM的施工实践教学从地下工程课程延伸到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协同式毕业设计,不仅使土建专业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下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流程,更加深了学生对其他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地下工程施工的生产实践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不仅要让其注意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强调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9]。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努力增加实验室的投入,保证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中学生应有的教学试验和实习;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人防单位、军队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公司、工程监理公司、地下矿业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以满足课程实践教学多样化需要,不断加强课程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

四、结语

基于认识实践、操作实践、虚拟实践、生产实践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四维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多媒体时代工科专业课教学的典型范式。课程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四维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软硬件条件。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对四维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及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考核模式的更新,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阎石,李兵主编;孙威,王春刚,李明,金益民副主编.土木工程概论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187-188.

[2]濮仕坤,等.基于BIM技术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 2015(2):28-32.

[3]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83-85.

[4]涂劲松,戈海玉.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3):94-97.

[5]冯兴,熊宝莲.浅谈建筑装饰施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装饰(理论), 2012(2):71.

[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796-797.

[7]江景波,赵志缙.建筑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5.

[8]凌田全.加强横向联合,提高建筑施工生产实习的效果[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1(2):75-76.

[9]左成平,李国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J].株洲工学院学报, 1994, 8(1):75-79.

[10]叶作楷,潘泓.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0, 37(4):51-53.

[11]胡秀兰,祝明桥,刘锡军,程火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5(1):90-93.

[12]李建峰,张艳袁,卫宁,黄永刚.土木工程施工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A].田道全.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308-312.

[13]高文伟.浅谈视频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9(10):502.

[14]王瑞玲,宋春叶.FIDIC 施工合同条款案例库建设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9):85-86.

[15]王子敬.采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质量[J].广东科技, 2012(21):34-35.

[16]赵红京.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3):48-50.

[17]陈蔚,举.虚拟实践及其哲学意义[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3):55-57.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地基处理加筋法

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住环境都也已成为现代土木工程中的特征,同时,现代土木工程的建设也对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按照地基处理原理的不同, 地基处理方法分为: 排水的固结法;振密、挤密法;置换及拌入法;灌浆法;加筋法;冷处理法;托换法等各种方法。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好多,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因此对每一具体工程都应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机具来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工程中我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地基处理方法。

1、 振密、挤密法

由于建筑物构筑在沙土、湿陷性黄土与粘性土时,可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加固。振密、挤密法的原理是使用振动、挤压的方法,使压地基土体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从而就能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这样的方法就可用于在浅层土加固中的表层压实法与重合重夯实法,也能用于深层土加固的强夯实法。a.表层原位压实法,适用于在杂填土、疏松无粘性土、非饱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的浅层处理。b.振冲密的实法,适合用于在处理砂土和粉土等地基且不加填料,仅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小于10%的粗砂、中砂的地基。c.挤密砂石桩法,适用于松散砂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d.爆破挤密法,适用在同上。e.土桩、灰土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的黄土、杂填土、素填土等地基。f.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一些软弱地基。g.孔内夯扩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各种软弱地基,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成孔工艺,回填料和夯扩工艺。

2、 加筋法

加筋法主要用在软弱的中层中沉入在树根桩与砂桩或人工填土的路堤或挡墙内铺设的土工聚合物的加筋, 形成的人工的复合土体, 承受抗拉与抗压和抗剪以及抗弯的作用,以此来改善土体工程中的性质,从而也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是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土工聚合物就是指各种合成纤维的如丙纶、尼纶、维纶、腈纶或其他的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或预制构件,现有的成品有:土工织物、土工膜、塑料排水板、塑料衬垫等等。土工聚合物埋在土中能发挥的作用。a.加筋土法适用于堤坝软土地基处理挡土墙。b.锚固法适用于有可以锚固的土层、岩层或构筑物。c.树根桩法适用于各种地基。d.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法适用于各类深厚软弱地基。e.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法适用于各类深厚软弱地基。

3、 置换与拌入法

这种方法是用砂、碎石等相关材料的置换软土地基中部分软土,可在松软地基中掺入胶结硬化材料与向地基土中注入化学药剂使土体产生胶结的作用,形成加固体,从而就能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压缩量的目的。

3.1 换土垫层法,其适用范围为各种软弱土地基。

3.2 挤淤置换法,适用于厚度较小的淤泥地。

3.3 褥垫法,适用于建(构)筑物部分座落在基岩上,部分座落在土上以及类似情况。

3.4 振冲置的换法,适用在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可以小于20kPa 的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与人工填土等地。

3.5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人工填土、砂土、粘性土和黄土、淤泥及淤泥质土地。

3.6 砂石桩法,适用于软粘土地基。

3.7 石灰桩法,适用于杂填土、软粘土地基。

3.8 EPS 超轻质料填土法,适用于软弱地基上的填方工程。

3.9 振冲击:用于沙土地基,它可以增加沙土的密实度;用于粘性土地基,则主要是在土体中形成直径较大的振冲桩与周围的同组成复合地基。

3.10 深层搅拌法用于加固软土地基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浆液或粉状的固化剂强行搅拌,搅拌后的混合物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结合成具有水稳定性、整体性和具有一定强度的复合地基。

3.11 化学的加固法:这是一种将化学溶液或胶粘结剂灌入在土中体,从而使土体胶结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减少沉降量的方法。通常使用的化学浆液:水泥的浆液和硅酸钠的浆液以及丙稀酸氨为主浆液与纸浆为主的浆液等各种浆液。施工方法除了有深层搅拌法外还有着高压喷射注浆法、电渗硅化法等。用硅化法可有效地制止流沙现象或堵泉眼,也能用于处理已建构筑物的隐蔽部分地基。

4、 排水固结法

当建筑物构筑在软粘土的地基上时, 我们通常使用排水固结法处理地基。此法能使土体中的孔隙水都能得到排除,土体也慢慢固结,达到减少沉降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排水固结是通过排水与加压两个系统来完成的。排水固结排水系统竖向排水体(普通沙井等)水平排水体(沙垫层)加压系统堆载法直空法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电渗法联合法根据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不同,排水固结法分为堆载顶压法、沙井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和电渗法。堆载的预压法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前,用其它的荷重或堆土的手段对地基进行预压,从而也就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建筑工程建成后的沉降量。为了能加速地基承载能力的提高,缩短预压时间,常在地基打入沙井,然后进行堆载预压,这种方法称为沙井堆载预压法。排水固结法:

a.加载预压法,适用于软粘土、粉土、杂填上、泥炭土地基。

b.超载预压法,适用于软粘土、粉土、杂填土、泥炭土地基等。

c.真空预压法,适用范围同上。d.真空预压与堆载联合作用法,适用范围同上。e.降低地下水位法,适用于砂性土或透水性较好的软粘土层。f.电渗法,适用于软粘土地基。

5、 结论

展望地基处理的技术发展,应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应重视下述几个方面:

a.研制引进地基处理新机械,提高各种工法的施工能力。

b.发展地基处理理论。地基处理实践的发展势必促进地基处理理论的进步,理论方面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工法加固地基的机理以及设计计算理论,一类是一般理论。

c.发展地基处理新技术。

d.提高地基处理技术综合应用水平。

e.发展地基处理测试技术。

f.深化施工管理的体制改革,重视专业化施工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爱国.浅谈建筑工程中常用地基处理及条件.

[2]樊向军.地基基础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世界地震工程,2009,(2).

[3]张旭东,谷云娟,李茂铎.浅谈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J].黑龙江交通

科技,2008,(8).

第5篇

关键字:岩土锚固;施工;技术

Abstract:Geotechnical anch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rise of civi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Anchora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inly refers to the bolt group buried strat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chnology, the need to ensure that the anchor embedment, its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unnel process anti-overturning engineering, anti-floating project and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and slope stability engineer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Geotechnical the anch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ntains mor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and concreting, reinforced manufacture and installation, grouting anchor holes, manufacture and installation of Anchorage made ​​anchor hole drilling anchor holes tension lock can be roughly summarized.

Keywords:Ground anchor;Construction;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5文献标识码:A

一、岩土锚固工程以及发展概况

岩土锚固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是指通过锚杆群埋入地层进行施工的一种技术,同时需要保证锚杆的埋入深度。也就是把锚杆固定在凿好的孔眼低端,再以对锚杆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将位于地面的锚杆用锚头加固。在施工过程中,既可以通过锚头与结构物直接接触,使锚固力施加与结构上,同时还可以运用格构、梁板或其他部件把锚头产生的应力施加在岩土体表层。

岩土锚固工程施工技术在当今的土木工程的施工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土木工程的兴起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地下工程、隧洞过程、抗倾覆工程、抗浮工程以及深基坑工程和边坡稳定工程当中。岩土锚固工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地层加筋或者施加预应力,达到巩固不稳定土体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对地层拉应力的利用,是工程结构建立支承。

我国目前的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大多都是在施工工艺、材料以及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改良,逐渐趋向于效率高、适用性强以及快速承载和受力合理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适应特殊工程结构和不良建设环境的目的。随着当今我国锚固工程技术不断的提高和改进,锚固工程结构模式逐渐从预应力锚索结构的抗滑桩转变为了预应力锚索墩垫、地梁、锚喷以及框架等形式结构。预应力锚索目前正从普通拉力型向压力分散型以及采用高强螺纹钢的预应力锚杆的方向发展。可见,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对地下工程、隧洞过程、抗倾覆工程、抗浮工程以及深基坑工程和边坡稳定工程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岩土锚固工程施工技术

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包含着多个方面的施工程序,大致可以概括为施工准备和锚孔张拉锁定以及混凝土浇灌、钢筋制安、锚孔灌浆、锚筋制安、锚孔钻造等方面。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岩土锚固工程的施工方案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施工材料、设备、监测、试验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对劳动力组织、工序流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也要有系统、合理的规划。另外,岩土锚固工程开工前必须要有相关的开工报告、相关机械设备检测报告、配套比试验和浆体材料试验以及锚筋材料试验等。施工前还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预应力锚索试验,从而了解设计中工作锚索的性能和性质,同时检验安全设备、设计质量以及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设计施工的工艺。另外,对预应力锚索的试验还可以达到研究锚索承载力的目的。在试验过程一旦发现任何锚索蠕变,松弛的现象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完善施工设计方案。

(二)锚孔的钻造施工

1、岩土锚固工程施工中锚孔测放要严格遵循设计中的桩号进行拉线尺量的操作,同时放线操作要与水准测量标准相结合,进行准确定位。

2、钻机进行钻孔定位时也要根据设计中的方法、倾角和孔为来进行准确定位。选取测角量具对角度进行严格控制,钻机在钻孔过程中的角度误差和方位误差要严格控制。

3、锚孔钻进的施工操作必须要保证在无水干钴的环境下进行,对锚孔钻进的速度要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的避免锚孔钻偏、变径或扭曲现象的发生。

4、在进行锚孔钻进操作时,要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做好记录,特别是地下水、地层、钻速、钻压等方面的情况。

5、钻孔的孔深、孔径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在钻孔达到设计的标准深度时,还要持续进行五分钟的稳钻操作,避免出现孔底灭灰的现象,钻孔完成后务必要对锚孔进行及时的清理。

6、在锚孔钻造的施工过程别要注意对卡钻现象的处理。通常在软硬程度不同的风化岩层中进行钻孔操作时会出现卡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来回启动钻机,拔出钻杆时用高压风将碎石吹净再钻入孔内。

7、对锚孔钻造过程中塌孔现象的处理可以选择拔出钻杆,对孔内进行注浆后再钻,注浆24小时后便可继续进行钻孔操作。另外,还可以选用跟管钻进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可靠,但施工工序却较为复杂,实施起来速度较慢。

8、在锚孔钻造工作完成后,务必要对现场的施工状况进行检验合格后,再进行锚筋制安的施工操作。

(三)锚筋的制造和安装

1、锚筋制造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要整齐和规范,保证准确读,对误差的控制要在5公分以内 。此外,对张拉段钢绞线预留的长度要保证在1.5米,锚筋的下材要采用专用机械进行切割,对不同的单元下材要进行明确的标记。

2、做好钢绞线的施工工序,注重对挤压头挤压状况的把握,需要对挤压套和挤压簧进行准确的配装定位,整个挤压顶推进过程要合理控制,确保挤压的均匀和充分,做好挤压过程的监督工作,对钢绞线挤压进行抽样检测,确保钢绞线的挤压强度。

3、做好对承载体的组装定位工作,同样要确保定位精确度。此外,对承载板和挤压头以及限位片要进行牢固栓套,对承载体进行均匀的防腐油漆涂涂刷。

4、控制好架线环间距,一般情况下,架线环间距需要控制在1米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5米。对锚孔孔口需要绑接牢固,还需要进行空口位置的设置。

5、对锚筋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做好保护工作,需要对锚筋进行水平运输,运输过程中,锚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防止损坏,一般情况下,锚筋的支点间距要大于2米。

6、锚筋体的安装过程需要对锚筋进行有效的防护,对锚筋的安装要做到平顺推进,不能抖动、扭转锚筋,避免安装过程中防止中对锚筋的损坏,安装过程中遇到阻力较大的情况,可以对安装孔进行检查,看是否有碎石等杂物残留,对锚索的安装长度需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来进行。

(四)锚孔泥浆灌注

1、锚孔注浆施工过程中如果有长时间的施工间隔,再次灌注作业时,需要利用水泥稀浆对注浆泵进行,防止长时间中断过程中注浆泵的泥浆凝结。

2、锚孔注浆施工的浆液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需要合理的配备泥浆比例,注浆过程中要将泥浆搅拌均匀,保障注浆浆体的质量和强度,确保锚孔灌注的质量。

3、锚筋体的安装以及锚孔的注浆工作需要在锚孔钻进完成之后立即进行,时间间隔不能超过24天。

4、锚孔注浆施工需要采用锚孔孔底返浆注浆法,试用2.0MPa的注浆压力来进行注浆施工,注浆过程中不能抽拨注浆管,注浆直到孔口溢出为止,保障孔口注浆体的饱和。

5、锚孔泥浆灌注过程中,为了提高施工地层的锚固力,可以借助二次劈裂注浆施工法来进行操作。注浆过程中需要通过浆体强度来进行劈注时间的控制。

6、锚孔泥浆灌注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施工中的锚孔注浆记录,注浆过程中还需要对泥浆进行强度测试,确保泥浆质量。

(五)钢筋的制造和安装

1、钢筋进场前需要对钢筋的性能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施工中钢筋的质量。

2、对钢筋的加工状况和尺寸等都要进行控制,确保符合整体设计的要求,将尺寸等误差控制在可行的范围之内,保障钢筋的加工质量。

3、钢筋连接过程中要采用焊接连接方式,焊接区域的焊接状况需要符合相关标准,焊接连续区段长度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

4、钢筋安装施工中,要注重对受力钢筋的质量控制,对钢筋的规格、级别、性能等环节进行良好的检测和控制,确保钢筋安装到位。

5、钢筋安装过程中的混凝土灌注环节,需要对螺旋钢筋波纹管进行固定,然后平稳摆放,固定方向与需要同锚孔方向保持一致。

(六)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1、混凝土施工材料进场前需要进行质量和性能检测,确保施工材料的各项指标,促进混泥土浇筑施工顺利进行。

2、对混凝土的调配用水需要进行质量检查,防止水体污染对混凝土性能和结构的损坏,影响施工质量。

3、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混凝土需要做好比例调配,可以通过事先的混凝土调配比例试验来实现。

4、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运输、传递等过程需要对混凝土做好防护工作,确保混凝土质量。同时也要做好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注意施工安全。

5、浇筑过程中要对混凝土进行均匀振捣,尤特别是在锚孔周围的混凝土,确保浇筑的密实程度,保证浇筑质量。

(七)锚筋的张拉与锁定施工

1、进行张拉锁定作业前,需要确保锚固体以及台座混凝土的强度

2、对锚筋张拉设备的选用需要严格,要用专业的设备进行张拉施工。

3、锚具安装过程中,要确保锚斜托台座的平整性,锚垫板同千斤顶进行密贴时,要做到承载均匀,保持千斤顶轴线以及锚孔及锚筋体轴线的一致性。

4、锚索张拉需要进行差异分步张拉操作,同时做好对荷载差异的确定工作。(八)封锚鉴定和验收工作

1、验收试验阶段需要进行分级加荷,最大荷载值应该低于锚索承载力的0.8倍。

2、验收试验中,需要随时记录荷载增加时的应移读数。3、对最后一级荷载情况下的位移观测,即在历时10min内位移不超过1mm,或者2h蠕变量不大于2mm。

4、对于同时满足上述几个条件的情况,才算锚索验收合格。

结语

岩土锚固工程对整个工程项目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它的施工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由于岩土锚固工程施工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选用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操作,对工程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此来保证岩土锚固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成.岩土工程施工中锚固技术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6)

第6篇

关键词:SMW工法桩;深基坑工程;施工工艺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全方位发展,地上及地下建筑在迅速扩充,建筑深基坑纵向及横向拓展面积更深、更广,这就增加了深基工程施工的危险性。同时,建筑建设中周围的环境更加复杂,包括地上环境及地下环境,这都影响着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节效性。因此,深基工程的施工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施工技术予以支撑。SMW工法桩于1976年在日本问世,经过数十年的实践验证,它具有减少环境污染、加固深基坑体围护、降低资源成本等优点。近些年,这项技术被引入我国,经过我国一些优秀土木工程师的研究及改良,创造出更适合我们使用的新工艺,并被推广运用到我们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中来。

1 SMW工法桩定义

是Soil Mixing Wall的缩写,字面意思是泥土复合挡土墙,主要运用多轴型钻掘搅拌机进行深度钻掘,将设定深层的分层土质搅散切碎。同时,在搅拌机的钻头处喷射出经过专业配比的水泥强化剂,并与基层土质搅匀混合。在这种高效混凝体没有充分变硬前,特殊材质的型材作为连接承力的补充材质,等到高效混凝体充分变硬结实后,可以建筑深基坑铸造一个整体、强力、连贯无对接的水帷幕功能的地下防护围拦。SMW工法桩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减少对邻土体的影响、减少施工噪音、减少对周围建筑体的震动影响、减少空间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成本消耗等特点。

2 SMW工法桩施工工艺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支护技术在采用SMW工法桩实施方法后得到充分高效的运用,在实施之前应该综合考虑施工的周围环境、深基坑工程挖掘施工的深度、地下水位及气象条件等因素对实施过程的影响。其流程包括:测量放线导沟开挖开渠沟槽定位型钢安放障碍清理SMW搅拌机就位复核定位喷浆、搅拌成桩H型钢或钢板的插入与固定H型钢或钢板拔起沟槽泥浆清理。

2.1测量放线

安装建筑深基工程施工设计图操作、地面加固平整,做好管线连接工作,及时做好技术监查。

2.2开挖导沟及施工沟槽

根据技术人员测绘提供的坐标基准点及制度的尺寸方位,在施工现场放置围护结构的轴线,并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复核认可,沟槽宽度为0.8―1.2m,深度为1.0―1.2m 。

2.3定位型钢安放

为确保桩位,在垂直沟槽方向放置两根不同型号的定位型钢,H型钢定位采用型钢定位卡。

2.4障碍清理

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将地下施工空间的障碍处理干净,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发生,应及时制定出清除的方案,并协调及配合施工,直到清障完毕。在操作过程中不甚将施工壁造成较大的空洞,则需要重新回土填平及导沟开挖和开渠沟槽,以保证SMW工法桩平稳进行。

2.5 SMW搅拌桩机就位及检查定位

由操作指挥人员统一指挥桩机就位,桩机下铺高好钢板,严格操控桩架及钻机的移动位置,如发现有障碍应及时清除,移动结束后应及时做好监查定位工作,对出现的误差应及时纠正,用专业的经纬仪或线锤进行观测以确保钻机的垂直度,SMW搅拌机桩位的定位偏差应该小于10 mm成桩后桩中心偏位不得超过50 mm,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200。

2.6钻头喷浆、搅拌SMW桩成桩

为确保Ф650三轴水泥搅拌桩的连续性和接头的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的防渗要求,同时要保证桩体的均匀度和强度,主要依靠重复套钻来保证, SMW搅拌桩套打施工顺序如图1(阴影部分为重复套钻)。

2.6.1水灰比的控制

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进行合理配比,通常情况下参考配比范围为:通常按水泥∶膨润土∶水=1∶0.05∶1.6,保证水泥浆液发挥复合效果和阻挡水及坚固土体的效果。

2.6.2水泥桨的制作及注浆量

采用2台搅拌机及2条管路喷施工方法,水泥和原状土须均匀搅拌,下沉和提升过程中均为注浆搅拌,通常按水泥∶膨润土∶水=1∶0.05∶1.6,水泥浆配制好后,停滞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搭接施工的相邻SMW搅拌桩施工间隔不得超过12小时(初凝时间)。注浆压力:4~6 MPa,注浆流量:150~200L/min/每台。配制好的水泥浆液输送至储浆罐为三轴搅拌设备连续供浆。

2.7 H型钢或钢板的插入与固定

应将钢板涂上减摩剂,并进行除锈,以减少钢板的摩擦,已确保钢板的插入与回收。在搅拌机喷浆注射还未凝固之前,利用大型的吊车并按照设计尺寸H型钢或钢板及既定的位置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H型钢或钢板的垂直度,或利用精密的仪器测量,或利用大型吊车与H型钢或钢板连接的垂直角度,进行垂直角度的调整,左右误差不得大于10mm,垂直偏差不得大于≤1%,标准误差不大于±30,型钢长度有效误差为±10。H型钢或钢板基本在自重作用下沉放,这就要求严格控制插入时间。如果H型钢或钢板不能靠自重进行插入定位的,应该采取SMW钻管头部,用静压或采用振动锤进行振压固定到位。

2.8 H型钢或钢板拔起

应保证良好的作业空间,使吊车能够灵活运作,如果没有上述的作业空间,也可以运用吊塔进行操作,或其他辅助操作,利用千斤顶或引拔机配合履带式吊车进行H型钢或钢板的拔起。

2.9沟槽泥浆的清理

搅拌机搅拌空内注入一定标准的泥浆,再加上H型钢或钢板拔起,会使沟槽内滞留出一些水泥土。为了保持沟槽边缘的整洁,促进建设工程后续的实施,需要对沟槽内的泥浆进行清理。同时,为减轻施工人力的负担以及工程成本,利用泥浆较长的凝固期的特点,可以与建筑深坑挖掘出的土体一起装运。

3 结束语

SMW工法桩具备较强的施工作业性,其高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绿色价值理念。随着SMW工法桩工艺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结合大量成功案例的经验,它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专业人士关注,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春林.SMW工法桩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4:143-145.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建筑;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15-01

一、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施工技术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国内建筑业时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样为及到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财产的安全。为此,国家先后颁布了《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专门从法律上来规范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全国土木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形势仍然严峻。

1.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包括现场的施工人员人生安全,建筑设施、场地及材料的安全储存问题,以及相关安全技术问题。

(1)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一般是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现场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施工现场,有的施工人员往往不遵守相关安全施工法制,不戴安全帽或者安全系带,以致自己发生意外或者导致他人出现安全问题。而施工现场负责人员对安全生产的淡薄,主要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决定的,一些建筑企业在现场指挥的往往并不是懂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而是由建筑承建方或其他方面委派的监管人员来对现场进行管理,真正的内行人员并不一定具有控制权力,更甚者承建方还将工程进行转包,从而造成现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漠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2)建筑设施以及材料的相关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施工现场的硬件的安全而提出的,施工现场的硬件安全,主要包括现场的设备工具的使用安全,现场施工材料的储存安全以及器械的养护安全等问题。在设备方面,例如脚手架的使用安全,施工搭建的临时钢铁架,安全绳和安全帽的使用问题。在现场施工中,出现最多的安全问题就是设备工具的问题,除了操作人员的大意原因之外,对设备工具的安全操作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材料的存放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普通材料的防盗防私拿外带等问题和不稳定材料以及液态材料的安全储存等问题。器具的养护问题,仪器的设计或者制造缺陷将会对安全施工带来极大的隐患,在进行养护是不能粗心大意,一定要认真检查机械的各项安全性能、保险措施以及按钮灵敏度等是否正常。

(3)技术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施工现场的仪器操作指导,材料使用指导以及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指导以及相关安全施工的培训。现在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过系统完善的施工安全指导,或者仅仅只教会其怎么样操作工具或者材料的使用问题等等,对一些具有高难度或者需要精细的技术性工作根本未进行过指导或者指导不到位,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施工管理问题。土木建筑工程一般所涉及的部门众多,程序复杂,因此对管理体制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由于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因而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招标方面普遍存在走后门、拉关系、贿赂等情况,到头来成本全摊在消费者的头上。由于土木建筑的复杂性,导致一个工程往往有多个施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共同投资管理,从而使得管理层一间不统一,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推卸责任等情况较为严重,并且领导层在利益划分方面很难得到统一答案,多个公司一起竞争,导致项目的不稳定性。此外,还存在施工单位非法转包分包问题。

3.政府监管方面的问题。我国的基础设施以及房屋建设等都必须有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理审核和验收,国家部门的管理在工程管理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有些地方部门的管理却相对缺乏。管理队伍的素质较差,管理任务以及方法不明确,惩罚手段不强硬等,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施工人员素质问题。我国现有建筑工人许多来自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山区,其文化程度较低,而我国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甚少,致使农民工的安全意识防范较差,对于发生安全问题后的自救意识和知识缺乏了解,他们在为建筑行业带来低廉劳动力的同时,也及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知之甚少容易对环境造成,在工作中由于执行不到位,经常发生安全事故。

4.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对城市所造成的环境危害也逐渐显露了出来。施工建筑会遗留许多建筑垃圾,这些会给城市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另外在施工中,大量的粉尘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仅对施工人员影响甚大,而且还会对附近居民和行人造成危害。建筑施工中少不了噪声污染,还有一些液体污染,如水泥浆、机器的噪声、电焊的噪声和光学刺激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行人造成危害。

二、土建施工中对已存问题的对策

1.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安全机制是一种对安全事故的反应机制,一个完善的安全应对机制,不仅包括对现场施工人员不断灌输安全意识,风险防范等意识,还包括编制一套合理的现场施工安全流程,以及材料的分类合理存储、器械工具的规范化操作等等多方面的问题,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防范于未然,并且能够应对大多数突况,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监管力度,从体制上防范施工风险的发生。在企业内部要选贤任能,挑选富有经验和能力的负责人来监督工程,现场指挥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很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且负责地对所采购的原材料进行检验,加大工程工期检查力度,提高验收的预期要求,确保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企业要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从工程的招标、会计预算、设计、现场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着手,将监理范围扩大到所有工序,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可控性,减少安全隐患。

3.对施工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施工人员可以说是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企业要不断地为他们进行培训,以增强大家的风险意识和和法律维权意识,尽量教会他们对一些仪器的简单操作,对施工流程的掌握以及事故发生时的自我救助方法等,倡导文明施工,加强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为其开设技能考察相关考试,使得他们能够持证上岗。

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倡和谐施工。首先,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优先使用新型绿色低碳材料,以减少建筑垃圾和各种环境污染。其次,大型机械施工时间尽量安排在夜深人静时候,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噪声影响,同时也减少工程施工中的粉尘以及光刺激对行人的危害。最后,施工中要尽量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固体垃圾和液体污染物要科学处理,达到可排放标准以后才能排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

建筑业涉及到我国经济的命脉,虽然我国建筑业正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施工中所存在和遇到问题。建筑施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含多个方面,上至管理设计,下至现场施工,它都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不断采取积极有效对策,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7年30期.

第8篇

1生态工法基本理论及应用情况

生态工法,又可称自然工法,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应用概念,是将生物学及地域生态学的知识活用于构造物的建设或保全上的技术[1]。即在充分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工程学方法,科学开展构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工作,最大限度维持工程区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追求近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工法在采用原则上,强调人与环境相结合,就地取材自然资源及天然材料,维护景观差异,减少混凝土等人工合成材料使用,恢复原有景观地貌等。自然生态工法源于德国和瑞士,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最初应用于河川的治理、水域的规划设计以及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逐步延伸至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再利用、绿色建筑等领域,并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对自然生态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目前主要集中在河道治理工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公路工程等领域,并出现了一批成功范例,如凉水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作为北京市2004年56件实事之一,在河道护岸建设中运用生态工法理念,避免了传统的河流人工渠道化,工程主体于2006年完工,经过3年的运行,各项功能均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极为显著[2]。近年来国内有关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施工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多,部分成果与生态工法的理念接近一致。

2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必要性

2.1发展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需要

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项目环评在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立法仅作出了“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表述,缺少促进规划和建设项目主动革新以追求亲近自然之目标的原则规定,很多项目能通过“合法”性审核仅是做到了达标排放和减少不利环境影响等基本要求,较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生态有影响的项目,从方案设计伊始就对其近自然工法水平进行评估,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手段。

2.2促进生态工法应用实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技术手段,生态工法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国内缺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加之项目单位普遍没有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主动性,其应用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环保法》虽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原则,但未就生产、生活各环节如何具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和原则性的规定,更未提及工程建设如何从设计源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的制度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则可以通过建设项目环评准入和“三同时”管理措施,倒逼项目单位持续改进设计,采取更为积极的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工程方法。

3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可行性

3.1环评导则等环保标准为生态工法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生态工法评估指标的建立涉及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和水土保持设计、生态资材利用、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生态环境管理等诸多影响因子之考虑。我国环评制度自确立以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保验收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涵盖水、气、声、土壤、生态等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和评价,这些都为生态工法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依据。

3.2清洁生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广泛应用为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参考

清洁生产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重要章节,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给出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并提出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水平的计划措施。生态工法评估机制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借鉴清洁生产工作模式,根据国内外工程实践标准对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方案建立生态工法水平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水平分级管理,对处落后水平的工程设计提出改进计划。

4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意见建议

4.1鼓励基础性研究,加快标准、规范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生态工法的学术研究、工程实践远远不够,生态工法的技术规范少之甚少,国家层面缺少统一规划,没有制定远期发展目标。应抓紧制定生态工法评估导则及验收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标准,完善与现行环评管理工作的衔接机制,使其相互促进和发展。同时,结合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完善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系统科学解析生态因子,加快其质量标准、工程影响及评价标准、监测方法标准等基础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4.2开展生态工法评估试点或立法研究

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高度,展开生态工法评估的立法研究,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制定奖惩条款。法律法规未出台前,应积极开展生态工法评估试点,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间的协调作用,并进行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

4.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生态工法及生态工法评估涉及环境保护、建筑、水利、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等多学科,对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大量懂工程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应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这一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5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从促进工程建设改进自身设计,顺应自然要求,预防生态破坏角度看,是清洁生产制度的延伸,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补充。因此,开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工法评估机制的研究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铁路隧道 施工 主要风险 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铁路隧道施工具有施工环境较差、地质状况复杂等特点,这给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目前,对隧道及地下工程中风险的认识没有统一,对风险与危险的区别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地下工程及隧道来说,风险是在以工程项目正常施工为目标的行动过程中,假如某项活动或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承险体系统发生各类间接或直接损失的可能性,那么就称这个项目是存在风险的,而这项活动或客观存在所引发的后果就成为风险事故。风险管理者只有通过一个全方位的识别、科学、合理的评判,才会使整个工程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从真正的保证了工程的效益。

一、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风险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极其复杂,所遇到的隧道施工风险问题也是很多的,总体来讲,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状况风险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对于地质状况要求比较高,复杂的工程地质状况,将对隧道工程施工极其不利,也是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2、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比较多,包括现场风险、技术风险,至施工人员的素质也影响着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另外,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现场使用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

3、施工工期风险

施工工期风险主要包括建设环境、业主、设计方、承包方的因素,成为影响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4、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因其经济投资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不可抗力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社会政治风险、宏观经济变化、生产经营风险、工程完工风险以及参建方的信用风险。

5、环境风险

包括运营期和施工期的电磁、振动、固体废弃物、噪声、空气污染及其水污染等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6、铁路隧道工程运营风险

包括了隧道结构稳定性风险,隧道防水可的靠性风险,盾构隧道结构侵蚀环境、耐久性对隧道结构损伤风险、消防设施可靠性风险、运营通风系统的可靠性风险以及典型灾害事故风险,如地震、火灾等等。

二、影响铁路隧道施工的主要风险因素

1、隧道施工风险的特点

(1) 因为隧道施工对场地周围土体的扰动大,造成了对场地周围环境、居民生活和建筑物的影响,除了自身的技术因素影响以外,隧道施工还不可以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这样就会使得隧道施工风险不仅仅是具有内部因素的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一个鲜明的层次性;

(2) 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之中,因为试验数据离散性比较大,其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场地性质资料又很有限以及地下情况的不可预知性,施工风险的可变性就会更加的明显;

(3) 因为勘察设计资料非常有限,设计计算理论不完善和在隧道施工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等的原因,就会使得隧道施工的风险具有大量发生的必然性和发生的偶然性;

(4)因为隧道工程的水文地质、地基岩土性质的条件比较复杂,隧道施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2.1、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导致的自然风险和环境风险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是隧道设计和施工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1) 地层中的其他障碍物,主要包括:建筑或其他构筑物基础、各种管线设施、废弃构筑物、其他孤立物,如孤石或江底沉船等。

(2) 水文资料方面,主要包括:水的流向与流速、含水量、岩土的渗透性、水压和水的冲刷、水位、水的腐蚀性、补给来源等等。

(3) 地层方面体现在乳性和变形以及各种不良地质、岩土介质在切削搅拌后的流动性、不同岩土介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参数、地层层次分布情况等等。2.2、建设中的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和技术方案的复杂性引起的施工风险

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施工操作技术水平、机械设备、建设队伍等对工程的建设风险都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与工艺流程复杂,且不同的工法又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贸然的采取某种设备、技术和方案势必会产生风险。2.3.1、进度施工管理及人员素质

施工控制计划不完善、施工控制计划可操作性差、施工控制计划组织机构人员不落实、施工控制信息不畅通、有效控制方法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差以及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不合作等。

2.3.2、原材料和成品半成品材料风险因素

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质量和规格不合格;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品种和数量的差错;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订货或供应不足;运输存储和施工损耗以及特殊材料或新材料质量的稳定性等等。

2.3.3、设备风险因素

包括机电设备安装事故、设备安装调试失误、施工设备维修不当、施工设备备件短缺、刀具磨损过快以及隧道掘进机损坏等等。

2.3.4、施工现场风险因素

地质资料的安全措施不力、通讯不畅、施工用电事故、洞口滑坡、山体偏压、洞外危崖落石、突涌水、岩溶、有毒气体释放(硫化氢气体等)、瓦斯爆炸、岩爆、密封漏损、工作面塌方、不确定性等等。

2.3.5、施工技术风险因素

质量检测技术失误、隧道施工中初支的收敛变形超出控制、隧道轴线定位偏差、爆破控制不当、隧道施工技术问题的不确定性、现场工作不均衡系数大、施工进度不合理、施工技术与方案不合理、施工工艺的落后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困难或是失败等等。

三、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措施

1、建设一支懂管理、精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智力保障

首先,应在隧道工程项目上配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建设一支懂管理、精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也只有在隧道工程项目中经受磨练,才能成才,所以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非常关键。其次,要赋予现场项目管理上的工程师足够的决策处理权力。正确地判断现场反馈的信息,果断地采取措施,对现场管理又是那么重要。另外,不仅要加强内部管理,而且要加强与设计、监理的沟通;动态管理条件下不仅要精通专业技术,而且要熟知合同内容;一些定量的信息可能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取得,但由经验和教训组合成的定性的信息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得到。

2、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的保证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规定:“选择施工方法,应以地质条件为主,结合经济效益、机械设备情况、施工技术力量、工期要求、结构类型、断面、隧道长度等等,综合确定,并优先的采用喷锚构筑法。对地质变化较大的隧道,来选择的施工方法要有较多的适应性,以便于在围岩变化的时候就容易变换施工方法而较少地影响施工的进度。在变换施工方法的时候,应该要有其过渡的措施。”

3、采用先进测试技术,及时反馈信息,以防范风险提高信息保证

隧道工程界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或重要的隧道,监理、施工、厂商和设计、科研、学校等单位来一起开展技术的攻关,进而研制出了实用的测试仪器,开发出先进的测试技术,为隧道工程施工实施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防范风险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保证。

总之,铁路隧道施工具有施工环境较差、地质状况复杂等特点,这给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所以说,风险管理者只有通过全面的识别、合理的评判,才能使工程免受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中国建筑土木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地铁暗挖大断面多采用CRD法施工初支结构,二衬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次拆除横向及竖向临时支撑。行业通常做法为临时支撑一次性拆除一段后开始二衬施工,临时支撑在拆除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为确保安全,主要采用降低分段长度,保证拆除临时中隔壁时结构变形满足要求,但由于其分段多,导致施工缝过多,结构防水难度大。且不利于施工组织安排。本施工技术通过优化拆除临时支撑的步序,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同时加快施工进度[1]。

关键词 地铁车站;CRD工法;二衬施工;支撑拆除;监测量控

1. 引言

(1)大连地铁友好街站2号风道采用CRD法施工,全长30.15m,断面14.32m~18.82m,结构净宽为10.2m,开挖方式为CRD法,中隔壁结构形式为格栅拱架+钢筋网片+C25喷射砼,中隔板结构形式为I28b+?28钢筋连接+钢筋网片+C25喷射砼。

(2)场地工程地质剖面如图1所示,风道主要穿越强风化及中风化辉绿岩地层,车站主体主要穿越中风化板岩及辉绿岩地层,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Ⅳ级。场地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在填土层及卵石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及中风化岩中。

(3)初支完成后需做二次衬砌施工,由于CRD法施工初支结构临时支撑需要拆除,通常采用分段全部拆除临时支撑流水作业,由于每作业段全部拆除临时支撑必然导致拱顶沉降量过大,造成结构变形、开裂,甚至引起隧道坍塌等安全事故。本施工技术通过优化拆除临时支撑的步序和二衬施工流水布距,对临时支撑进行部分拆除、部分换撑,拆二留一的方式拆除,即拆除两根保留一根。拆除的两根在施作完防水板及保护层后,采用工字钢重新落底,然后再拆除剩下的那根临时支撑,并补全防水板及保护层。然后依次进行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倒换的工字钢直接浇入混凝土内,待整体成环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切除。边墙的防水板同样采用此方式进行倒撑。

2. 风道二衬施工

本工法采用先进行中间部分的二衬施工,待第一段施工完成后,再向两端分别施工第二、第三段,此种做法减小了模板支架的转运距离,降低了工程量,同时第一段的两侧可以同时安排施工,有效的加快了施工进度。在进行每段的二衬施工时,为保证结构变形可控,需要及时增设倒撑,将临时中隔壁及时恢复,以控制结构变形。

2.1施工段划分。

风道二衬施工采用纵向分段,共分5段,纵向每段6米,见图3。首先施工风道中间段,待中间段衬砌砼封闭成环后,然后施工第2、3段。在第一段衬砌砼施工前需将接车站端2、3段衬砌材料预先存放在车站中板上,砼衬砌施工标准段竖向分3次进行浇筑,即底板砼、中板以下侧墙及中板砼,中板以上及顶拱砼。非标准段中板以上衬砌分两次浇筑。见图2所示。

2.2临时支撑拆除。

拆除方法。

针对友好街站2号风道二衬施工,需对初支施工时安装的临时中隔壁进行拆除,每个施工段拆除长度不大于6m,具体拆除方法如下:

(1)第一步:人工配合机械将底部中隔壁(见图4中阴影部分)1.0m范围内砼破除,破除采用每三榀破除两榀的间隔破除方式,然后及时施做防水,见图5所示。部分未破除部位防水留活口,待换撑后补强。防水施工完成后对破除部位中隔壁进行换撑,换撑采用25b工字钢连接至防水面,换撑完成后破除剩下中隔壁钢格栅并补强活口部位防水,然后施做底板钢筋并浇筑底板砼。

(2)第二步:在进行中板及下边墙施工时,水平支撑拆除方式同第一步采用间隔破除方式,防水处理同第一步处理方式,中板部位中隔壁砼人工破除保留钢格栅并浇筑砼,见图6所示。

(3)第三步:同样采用间隔拆除方式拆除中板以上支撑,拆除完成以后,观察监测数据,在变形不超过警戒值且变化速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铺设防水、侧墙拱墙钢筋绑扎及砼浇筑。见图7所示。

(4)第四步: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脚手架,搭设施工平台,采用人工从上到下依次拆除临时支撑。见图8所示。

2.3支架模板搭设。

支架采用满堂红脚手架,支架搭设材料采用?48×3.5mm钢管,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主楞采用100mm×150mm方木,内楞采用50mm×100mm方木,侧墙竖向内楞为50mm×100mm,间距200mm,纵向外楞采用?48×3.5mm双拼钢管,间距90mm,拱部采用1500mm×300mm定型小钢模,外楞为格栅拱架,脚手架与模板采用顶托连接,使用的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弯曲、变形、开裂的严禁用于搭设施工[2]。支架搭设流程见图9、10所示。

2.4混凝土施工。

(1)对于采用暗挖法施工洞室结构的拱顶混凝土灌注,往往会产生拱顶混凝土不密实、不满灌、漏振捣、易收缩现象,故对此部位的混凝土施工除在混凝土性能上减少其收缩率以外,还需对其灌注工艺作特殊要求,根据工程经验及教训,拱顶混凝土的灌注宜采用加强封堵板泵送挤压混凝土施工,见图11所示。

(2)灌注混凝土时先从新旧混凝土接面处开始均匀分布灌注,最后在单元体中间位置进行挤压泵送灌注,待混凝土自挡头板挤出浆来时,稳压持续几分钟,看混凝土是否灌满,如稳定压力不能再灌入时,说明拱顶已灌满,若稳定压力仍能灌入,则应稳压持续到不能灌入为止。

(3)在拱顶最高位置贴近初期支护面布设二次衬砌混凝土后补偿注浆管,一则通过浇灌也可检查混凝土灌满程度,同时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注GTL高强无收缩灌注料填充,以补偿混凝土因收缩或未灌满造成的拱顶空隙[3]。

3. 施工监测效果分析

3.1为有效分析实施效果,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监测项目有:拱顶沉降、侧墙收敛。主要监测仪器:水准仪、50m钢尺、收敛仪,仪器要预先进行检测,确保精度符合监测要求。每个施工段设置2个拱顶沉降观测点,2组收敛点,间隔3米一个监测点,监测点布置详见图12。监测频率:在临时支撑拆除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其他时间为8h监测一次。

3.2支施工完成后拱顶沉降及收敛数据便基本稳定。故二衬施工前特别是初支临时支撑拆除前后是监测重点,二衬为分段施工,每段之间流水施工,每段的监测数据无直接关联。下面为第一段初支临时支撑拆除前、中、后的检测数据。拱顶监测数据统计如表1、图13。

3.3监测效果分析如下:

(1)初支临时支撑拆除前监测数据处于稳定状态,临时支撑拆除后二次混凝土浇筑前三天沉降较大(沉降量达7mm),二衬混凝土浇筑前总沉降量为12mm,单次最大沉降量和总沉降量均未超出规范相关规定报警值,临时支撑拆除3天后初支拱顶沉降数据基本稳定,整个施工过程中初支结构安全[4]。

(2)初支临时支撑拆除后前三天由于初支结构应力重新分布,拱顶表现较大沉降,此时应加大观测频率,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调整破除断面长度和加设型钢支撑确保安全,拆除三天后监测数据趋于稳定。

4. 结语

风道二衬施工一般在工程收尾阶段,工期和安全压力非常大,而大断面临时支撑的拆除必然导致初期支护结构应力重新分部,风险非常大。采用该施工方法后增大了施工段长度,施工过程中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凿除临时支撑,在二衬成环前临时支撑未拆除,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结构进行收敛、拱顶沉降等变形分析,这样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GB50157——92,地下铁道设计规范[S].

[2]《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2012.

[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003.

第11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与升级。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资源极度消耗,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都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广东省水电集团有限公司在坚持发展主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逐步从单一的施工企业转型为施工经营、资本经营、综合经营多元发展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实现了经济的快速稳健增长。

一、深入发展以主业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

水利水电施工是广东省水电集团的传统主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全国各地江河治理的逐步完善,以及国家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公路、铁路等领域;同时,随着国家建筑市场的放开,民营施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建筑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僧多粥少,利润摊薄,迫使企业多元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由单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向多元施工资质发展。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资质不断扩展,现已具有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公路、市政公用、机电安装等五项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及地基与基础工程、隧道工程两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这些资质既是企业施工业绩的积累,也是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2011年企业营业收入中,非水利水电项目占比46.5%,储备工程占比44.5%,为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由单一施工承包向BT、EPC等多元承包模式发展。在施工承包经营进程中,企业逐步认识到施工承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利润日趋摊薄。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积极联合设计院所,探索BT、EPC等多元承包模式,于2009年8月成立广东晨洲水利投资有限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承包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2011年企业营业收入中,BT、EPC项目占比17.8%,储备工程占比27.1%,为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

进入陌生的行业于企业是不易的,业务不熟、技术不精、人才缺乏往往会使企业经营受挫。然而,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拓展,由于关联度高,技术互通性强,经验、人才更成熟,对国家政策法规也更了解,企业将更有把握以低成本实现高利润。广东省水电集团通过十多年艰辛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延伸产业链,实现上下联动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方面,企业发挥半个世纪水电施工的优势,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投资发展清洁能源项目。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大力发展水电、风电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具有已投产、在建和拥有资源的电站(场)装机规模超过300万KW,其中已发电和在建电站(场)达81.5万KW,建成后年发电收入将达10亿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的营业收入来源,水电站、风电场本身的建设也给企业施工主业储备了项目,有利于企业发挥施工优势,优化方案,节约投资,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企业把握国家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发展风电产业的机遇,和自身在施工中积累的经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拓展发展空间。城市化建设、城际轨道交通以及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轨道交通施工设备尤其是盾构机的需求市场;国家鼓励发展风电产业政策也带动了风电塔筒需求量的急剧攀升,为此,企业专门设立广州晋丰实业有限公司,从事盾构机制造组装、风电塔筒制造以及相关水工设备的制造加工,既避免目前这些设备的市场供应不足给企业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又通过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拓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企业的赢利水平。

三、着力培育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为推动转型升级步伐,企业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在转型升级中的先导性作用,积极探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

一是整合科研力量,成立科研中心。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科研力量也应时成长,但分散于各业务板块,未能形成合力,使企业的整体科研实力不强。近年来,企业将原有的科技发展部、水工科研所、盾构科研所、信息中心、测绘与试验等科研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科研中心,发挥了科研力量的聚合作用,推动了企业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机构保证。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实行科技进步单项奖励制度。为推动转型升级,企业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年度评选科技进步与创新奖制度,对取得的科技进步奖、编制的工法、发明专利以及优良样板工程、优秀QC小组、优秀论文等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创新业绩、填补空白的项目给予减免上缴综合管理费;每年奖励二十名在专业技术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加大科技投入不仅切实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拥有各类发明、专利19项,省级以上工法9项,也为企业赢得了多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大禹奖”等荣誉称号,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第12篇

一、建筑施工企业档案资料为企业项目建设工作发挥参考凭证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资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反映。建筑施工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如经营决策、项目建设、劳动用工、劳务分包等等都能在档案资料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工程档案资料作为项目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也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工程档案的真实、准确、齐全、完整和科学保管及有效利用,对确保建设项目完工后的安全使用和正常运行,促进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档案工作者通过企业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提供,从而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在建项目的各项指标顺利完成,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档案资料为开发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提供依据和参考

档案是建筑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建筑施工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发展创新,需要不断从项目施工中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开发利用。每个项目分部工程的施工实践,一般现场临时变更等,都有可能成为一项先进的施工工艺诞生的前身,从而在建筑上全面推广运用,使企业受益;同时也可能得到社会认可,使社会受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做得如何,档案资料的收集是否及时、齐全,管理是否科学,对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工艺的开发有直接影响。没有深入研究和实践,就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发展。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而在这一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完整的档案资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如果档案工作跟不上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或者对其过去、现在没有真实的档案依据,也就谈不上探讨研究和开拓创新,更谈不上新技术、新工艺在将来的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如我公司总承包施工的广东电信广场工程,此项工程在近十年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先后经历了1994年、2002年、2004年三次工程档案归档标准的变更。每一次工程档案归档标准变更后,项目部都根据新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档案的编制和归档。广东电信广场工程项目在资料收集、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规范操作,为笔者单位在该项目中开发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支持,为日后申报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奖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广东电信广场工程施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250m高度高强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获得广东省省级工法。档案资料可为开发建筑新技术、新工艺的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在创优、工法申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整理工程资料档案的重复工作,实现了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档案信息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

建筑施工企业每一年都会制定工作计划,在工程质量方面有创优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有质量控制,对工作计划、创优计划、质量控制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和评比,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档案信息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以及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大量资料、信息是企业年终考核评比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要建立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管理模式,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档案信息为其提供了有力而可靠的依据。要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一刻也不能离开企业的档案资料信息。特别是改制后的建筑施工企业,产权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等,有步骤地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而这些内容必须依靠大量的档案信息作为依据,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改革兼并、资产重组,才能使企业轻装上阵,才能使改制后的企业在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信用档案是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体系,是建筑施工企业规范内外部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在建筑市场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不断推进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对档案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是从根本上约束、规范建筑施工企业主体行为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联营队伍的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企业实施科学管理,必须有档案资料的支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防范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益。我们单位为加强科学管理工作,在2006年初成立了法律事务工作办公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范经营风险。多年来,大大小小凡涉及工程项目的诉讼案件,平时在施工过程中积累的施工资料,为诉讼案件提供了必要的证据。可以说,档案资料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

四、档案资料是建筑施工企业无形的资产

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档案资料信息本身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一旦被利用,就能为企业解决各种纠纷,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一份详细全面的用工合同,可减少许多因分配、调动而带来的劳动争议;一本认真的施工日志,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也为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维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由此可见,档案不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它可以产生新的效益,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档案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常规性工作,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依照笔者所在单位对档案资料管理的效果来看,切实做好建筑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会大大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管理以及开拓发展。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应统筹兼顾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企业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