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的地位

竞技体育的地位

时间:2023-07-12 17:0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技体育的地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竞技体育的地位

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实力;全运会;运动项群;上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120-03

在全运会各省市之间的长期激烈竞技运动中,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竞技体育整体,表现出竞技实力雄厚且竞技布局独具特色。但关于上海竞技体育特征的研究资料较为少见。为了解其整体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完善其竞技体育布局,本文以全运及奥运成绩为依据,全面分析上海的竞技体育特征,并对上海竞技体育的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建议。

1 上海在全运会上竞技体育的特征

1.1 历届全运会上各比赛项群竞技实力的变化特征

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第5届全运会为起点,对全运会的主要夏季奥运项目按项群分类进行分数统计,为了更好地反映上海的整体竞技体育潜力,故在进行分数统计时,取前8名并采用全运会的记分方法(1~8名分数为13、11、10、9、8、7、6、5分)进行赋分,把第5~10届全运会各项群成绩与历届全运会奖牌名次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从宏观上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项群与名次的等级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群,且全运会的成绩平均值明显高于技能主导类。可见体能主导类项群成绩在整体竞技体育实力中占了很大比重,其成绩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到名次的变迁,因此可以把体能主导类项群看成是影响名次变化的主要因素,理应加强对体能主导类各项群的投入力度。而技能主导类项群则随着名次的跃进,其竞技实力却呈加强之势(与名次的变化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该项群竞技实力的发展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体能主导类中的快速性项群、耐力性项群以及技能主导类中的隔网项群、同场对抗类项群对名次的变化较为敏感(尤以耐力类项群为甚),说明这些项群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名次相关,因此以上各项群的竞技实力已成为了上海队克敌制胜的关键。其它各项群(速度力量类、准确类、难美类和格斗对抗类)与名次变化的相关程度不高,一方面可归纳为该项群竞技实力薄弱,其项群的成绩不能影响整体名次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认为该项群已有足够雄厚的竞技基础,是整体竞技实力的支柱,在历届全运会上发挥稳定并不受名次变迁的影响。耐力类项群与隔网类项群竞技实力的变化与名次的变迁呈完全负相关(R=0.812,R=-0.754),可见其在历届全运会上有着较为强劲的竞技优势,但从八运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下滑趋势,有下降趋势的还有速度类、同场对抗类与隔网对抗类,它们的竞技实力与名次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它项群,这种下降趋势说明上海竞技体育实力开始削弱,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海队整体竞技体育实力,对其竞技体育布局作更为科学的安排,故把第5~10届全运会上8个项群分为3个亚项群,并算出它们在整体竞技潜力中的贡献率(贡献率=历届全运会各亚项群得分和/历届全运会体能类与技能类得分和×100%)的大小。其中第一亚项群为快速、同场对抗、隔网对抗和耐力类亚项群(贡献率为66.24%);第二亚项群为速度力量、格斗对抗类亚项群(贡献率为21.17%);第三亚项群为准确类和难美类亚项群(贡献率为12.59%)。

第一亚项群是上海队竞技体育潜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保持该项群竞技优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上海的竞技体育地位的日益巩固,而关于第一亚项群的投入与关注理应是摆在第一位的。因此在安排上海竞技体育布局时,应做到在保持传统制胜项群(速度力量、格斗对抗、准确和难美类项群)竞技势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和巩固同场对抗类、隔网对抗类和耐力类项群的竞技实力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隔网对抗类与耐力类亚项群既是整体竞技实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对名次变化极为敏感之因素,是所有项群中的重中之重,可见加强该项群的投入力度对上海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第二、三亚项群是构成整体竞技潜力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对它们的经济投入和关注程度,应放在第二和第三位。而相对于名次变化而言,竞技实力日益消减的项群(耐力类项群)和日趋增长的项群(准确类、难美类和速度力量类项群)应给予充分的保护和扶持。以保证在提高整体竞技实力的基础上防止原有竞技实力的退步。

1.2 全运会竞技体育的现实对比

(1)十运会上海竞技体育潜力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队在国内整体竞技实力中所处的地位,本文取十运会奖牌榜上上海队前3名、后1名代表队(北京、辽宁、浙江和福建)作为上海队的比较对象,以各项目得分的百分比(取前8名,计分方法同前)为指标,分析上海竞技体育的现状特征。

从表1可看出,上海与其它各队相比,在体能主导类的各项群中,除短距离游泳与径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外,其它各项目如长距离游泳、田赛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可见,上海队体能主导类各项目的整体竞技实力不容乐观,提示除游泳外对体能主导类各项目关注的必要性,这一点与上海体能主导类项群的历史特征相符;在技能主导类的各项群中,与其它代表队相比,只有手球、垒球、水球、射箭、击剑、跳水和蹦床具有明显优势(尤以新增项目蹦床最具有优势),而其它各项目如摔跤、篮球、网球、柔道、羽毛球和体操等都表现出明显不足;虽除羽毛球外其它项目都优于下位代表队,但篮球、射击、摔跤、柔道与上位代表队的北京、辽宁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另外,羽毛球弱于辽宁;网球弱于北京。整体而言,上海除田赛、羽毛球、自行车差于下位外,其余各项目均比下位队强,说明上海的整体实力高出福建很多。与上位的浙江相比,除田赛、长距离游泳及体操外,其余各项目均强于上位的浙江队,这说明上海的整体体育实力也高于上位浙江队,所有这些都与上海竞技体育实力的历史特征相吻合,从其竞技实力的历史和现实特征可知,提高各弱势项目竞技实力有着较大的难度,但竞技实力明显不足的各项目的提高,是赶超上位各代表队和提高上海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上海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运会竞技中,逐步形成了以体能主导的短距离游泳、短距离跑、现代五项和技能主导的足球、手球、垒球、水球、射箭、击剑、跳水、马术为主要制胜项目的竞技格局,且以其明显的优势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与历届全运会的优势项目比,游泳与射击继续上升的空间还较大,但其余项目上升的空间较为细小,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上海队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全运会竞技中继续保持前沿地位,就必须保持其原有优势项目并开辟新的制胜项目。

(2)有待成为新一轮制胜项目的挖掘。

除前面提到的各制胜项目外,体能主导项群的举重、长距离径赛、划船和技能主导项群的射击、摔跤、乒乓球和花样游泳与其它各项目相比,在十运会上表现出较为强盛的竞技实力,为保持上海队前沿的竞技地位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可以把这些项目看成是上海队新一轮的制胜项目。另外,纵观这几个项目在第5~10届全运会的表现(各项目得分和,赋分方法同前),乒乓球和花样游泳的竞技实力基本上随时间的变化呈递增的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举重、划船、射击这些项目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说明其具有挖掘的潜力。

另外,从训练学的角度审视这些项目,不难发现各项目与现有的制胜项目有着特殊的项群渊源,从而提示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可借鉴现有制胜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同属快速力量类的跳跃和举重、格斗对抗类的摔跤和击剑以及表现难美类的花样游泳和蹦床,均可依其项群的归属,在各方面借鉴现有的制胜项目,在投入足够人力和物力的前提下,有望成为新一轮的制胜项目。上海队要巩固自己前沿竞技地位,这一点应充分予以重视。

1.3 上海队历届全运会获得奖牌变化特征

竞技体育中,前8名的成绩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竞技潜力,而奖牌数量更体现其竞技实力,为充分了解上海队的竞技实力变化情况,以历届全运会上上海队所获得不同奖牌的数量来对上海整体竞技实力的发展进行分析(采用金、银和铜牌分别取4、2、1分的方法计分)。

第五届全运会上海队充分显示了其竞技体育实力,奖牌占全运会奖牌总数的11.7%,但此后,奖牌数量呈递减之势;在第八届全运会上上海凭借主办全运会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在足够重视和投入的前提下,达到名次的巅峰;之后又出现了下滑,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奖牌整数虽然出现了历史性突破,但金牌数比八运会少了16枚,从而影响了上海的金牌榜的名次,这说明全运会上别的代表队夺金势力越来越强,竞争日趋激烈。从整体上看,上海竞技体育布局日趋完善,竞技实力日益巩固,在全国的竞技体育地位始终位于前沿。估计在下一届全运会上,上海队在合理安排自身竞技格局,在保持足够重视以及投入的前提下,凭借其大量具有夺金潜力的优势,其金牌数量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增加。

2 结论与建议

(1)体能主导项群是上海整体竞技体育的强势所在。

(2)速度力量类、格斗对抗类、难美类和准确类为上海队整体竞技实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快速类、耐力类、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类项群是影响上海在全运会上名次变化的关键项目。

(3)相对于名次的跃进而言,耐力类的竞技优势日趋消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速度力量类和难美类的竞技实力表现出逐步增长势头,须大力扶持。

第2篇

论文摘要:工具理性是西方工业文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现代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自然也深受其影响:一方面,“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和设定,使竞技体育成为各类参与者的特殊工具;另一方面,在竞技体育“工具化”发展趋势下,各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冲突始终伴随着其全球化进程。

    最初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工具理性也称“形式理性”(formalrationality),是西方文化传统理性思维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产物。西方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而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人类开始极端推崇工具理性,由此使人类社会或在局部或在一定地域内进入深刻的发展矛盾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进一步塑造了“人类的绝对话语权”,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等”。

      “工具理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100余年的发展中,它的工具性历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其全球化态势形成之时,又以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特征扩展到世界范围,并通过各种利益群体的实践以具体的结果表现出来。

1竞技体育“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竞技体育的工具性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工具理性就极易造成人性扭曲。“价值理性”(value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它不仅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而且是一种目的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当理性与竞技体育价值交融而凝成独特的价值理性时,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既指向竞技体育发展的终级目标,又指向竞技体育的现实发展,其中凝结着人类文明对竞技体育的历史作用结果。因此,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就是体育实践者遵循体育之精神内涵,即是否实现了体育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团队、竞争超越等行为品质。它并不看重所选择体育行为的结果,而是各类主体的人格完善。回顾百余年的发展,竞技体育从地域、民族走向世界的实质就是其精神价值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顾拜旦早就指出:“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奥林匹克》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人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一方面以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为全人类构建起一座能够实现友谊联结的桥梁,并提供一种以奋斗、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砰另一方面,为体育参与者精神升华提供借鉴和实现的平台。因此,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精神世界中,既不存在任何分裂对抗和强权压制,也不存在什么超越主体范畴的更高原则,体育主体作为概念,只是道出了人作为本体在竞技体育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由状态。

    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再论述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内涵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和现实动力支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韦伯的理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目的——手段理性;二是体现为一种行使理性的含蓄性质,而不论是否含有手段——目的程式。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并发展于“工具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中。一百余年来,不论文化架构,还是发展秩序、运行机制都深刻体现出这一核心理念。

    第一,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即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有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有用性。这种交互的客观有用性,使各种体育主体相互联结,共同存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彼此以“合目的性”状态成为他人的目标或工具。这样,不同的体育参与者就具备了一定的工具价值,并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在手段——目的的发展逻辑中,当代竟技体育获得了属于自身,当然也属于各种主体的工具性内涵,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投人到竞技体育之中,采取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在竞技体育“合法”理性的外表下,总是顽强地表现出难以控制的非理性来。这也正如马克思}s}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第二,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基本范式,其发展过程的  “工具化”特征也深刻体现出来。“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是现代竞技体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深人的时候,这些思想基础又以更为现实的途径构建起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这一过程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取向等不断作用到竞技体育文化机体中,并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原有的价值空间被不断设定,如权力、经济、科技、政治、市场等空间。这些价值空间在设定之初,就已经被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主体,并“合法地”认定了等级,规定好他们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这样就造成了体育主体“合目的”倾向的最大化趋势。但这些价值空间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处于不断的颠覆和重新设定中。各类利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张着所属的价值空间和影响力,他们或积极或“迫不得已”地采取各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手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竞技体育也“自然而然”地被纳人到了“不断调和矛盾”的发展轨道上。当竞技体育权力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极大拓展时,所属主体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者,于是就产生了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抉择。这些合力的交互作用,在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系统的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与主体分离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各种危机。以奥运会为例,伟大的权力和经济空间不断改造着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居功至伟或“至高无上”的国际奥委会是核心权力组织,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其权力空间在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开启了奥运会整合全球资源的历程,其经济、市场空间成为常人难以涉猎“高端产物”;而寻求国际政治和举办国政治的支持,又使奥运会始终左右于“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两难境地之中。毋庸置疑,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是竞技体育全球拓展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 “纯粹”,其中夹杂着发展逻辑的变换或置换,这就使竞技体育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掌控呈现出集中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当竞技体育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发展逻辑之时,参与主体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在“大同”的模式中开始遵循技术的自律逻辑,“技术理性”也成为了竞技体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凸显其价值理性的主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而也成为一种客体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三,当利益空间大规模延伸和拓展时,整个竞技体育就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各类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分工,当一类群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为其他群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所以,在整个体育实践过程中,各类体育参与者都在客观上具有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这成为竞技体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分工的客观存在和细化,参与者也成为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当体育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新一轮的分工。今天,体育主体的利益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这些主体无法回避当代竞技体育的伟大影响力,开始挖空心思地采取各种方式和风格去构建以体育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

于是,各种传统、民族的资源有了走向世界的新的平台,并上升到象征领域的高度去寻求获得一种“现代化”的身份。这种利益联结能力的广泛提升,使竞技体育的目的化倾向更加突出,不同身份的人群成为了体育主体,开始疯狂瓜分和占有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利益空间。由此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人到一个悖论之中,多元主体在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又重新制造出各种“利益空间”,使自身可能成为“异化了的对象”。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这种独特性。就整体发展而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投入上都能够利用“举国体制”这一利器快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整合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体育体制、体育权力格局的更迭和变换,各种权力主体进一步分割着的拥挤空间;旧有的发展秩序被不断颠覆,新的秩序始终处于孕育之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部门改革、法制化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等。由于新发展秩序有效性的缺失,体育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造成了体育价值观、体育发展观、体育道德观的失落和混乱。而与此相应的是,在多重权力主体的运作下,竞技体育市场产生的经济空间已然被事先划定,各种主体利用“合法”身份采用各种非常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身份是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其的法律地位,表现出当然的合法性;而非常手段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经济秩序的缺失,无法采取常规性的运作手段,表现出或然的非法性,这样就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在利益产生后面临诸多分配主体,“不公”成为各级或各类主体的共同诉求,各种围绕此种情况产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无法调和。这些都使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在不断的震荡中努力地寻求着新的发展路径。

2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工具性价值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主体投人到了对竞技体育工具价值的恶性追求中,各种“异化”现象也应声而至。

    第一,体育主体的否定性弱化了。人与动物和其他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存在物,是一种对现实进行不断否定的存在物。动物和其他存在物满足于自然给予它们的本质规定,它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今天的人类更加具有智慧,但也更加具有多样的需求。当竞技体育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物时,一些体育行为者也想当然地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体育主体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他们获得更多利益回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受自身“工具性”的辖制,他们不得不要首先成为其他主体的“存在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屈从于“工具价值”身份就成了无力改变的基本状况。运动员在今天竞技体育的联结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这一过程本无可厚非,但当运动成绩和“利益”紧密联系时,多数运动员便成为了某种实验品或牺牲品,为了获取“世界认同”,大量运动员成为“铺路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而当这种认同成为现实时,他们又被无情边缘化,成为“合法的淘汰者”。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性被物化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当竞技体育被过度工具化了的时候,体育主体也成为了改造对象,主体性被物化在利益实现中,主体性价值也逐渐被湮没了。一方面,在对竞技成绩的绝对追求中,很多运动员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退役即面临“淘汰”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当代竞技体育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趋向,“不可避免地站污了竞技体育的神圣,导致竞技体育服从于商业利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屈从于利益的获得和分配,并为此不择手段,歪曲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何振梁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第3篇

摘 要 所谓的竞技体育不是单指哪一种运动,而是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不同层次又有不一样的竞技方式。竞技体育在学校教学内容中通过教材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学校里面的竞技教育要有适宜的强度,目的是健身,这些都是竞技体育必须学习的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竞技运动教学课程的改革,然后说明了它在高等教学中的作用,之后阐述了对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思考。

关键词 竞技性体育 教学内容 特征

高等院校的体育相关教学的改革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与其它专业相比,提出的比较早。在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对“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有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个与学校体育的基础理论内容密切相关,也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事情。由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授课程实现的,那么竞技运动相关的项目可不可以教授,怎样教授,这些问题造成了体育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停滞不前。

一、竞技运动教学课程的改革

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的渠道之一是形式和实践,相关的定义解释应该让理论界探讨,而相应的实践者要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实际成效方面,这样才能够提高效率。不管是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其他专业的改革,只要初衷可以展现出时代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要能够得到大部分的师生的认可,就可以去根据自己的方式去实践,不要把太多的思虑放在专家们的讨论和那些所谓的争论,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一直在进步,一切都在社会会改变,体育教学改革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大范围的推广全面素质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要铭记健康第一,应该将体育在人才素质中的教育展现地淋漓尽致,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如果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则他们的看法也就不同,那么相应的做法也就相当不同。不过要要尤其注意的是根据同一个问题,应该彼此启发和补充,不应该彼此排斥,这样才可以体现立体思维研究教学的特征,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准则可说。

二、竞技运动在高等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上述的有关的“竞技体育” 与“学校体育”地争论,它们是两方面的内容,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本来是同一出处,但是之后才产生分歧导致成为两方面的内容。学校是一个教育单位,应该将继承与发展包含竞技运动的人类出色的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竞技运动同其他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内容颇多,群众基础比较雄厚。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在很早以前就是学校体育的必须内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竞技体育在学校里的地位与学校的教育内容不谋而合。因为竞技运动不但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程度,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竞争意识等等,竞技运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有关竞技运动的相关解释

学校体育的本质就是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阶段应该练习的体育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身体锻炼进行教育。所谓的社会体育、少儿体育、老年体育指的是各个阶段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娱乐和恢复正常活动而进行的身体运动。竞技体育是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又带有特定的娱乐性,而且也附有某种挑战性、竞争性,总之只要进行比赛就可以称之为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只是一种泛指,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也就会产生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活动。比如奥运会、残奥会、冬奥会以及大学生运动会等等各种各样的竞技体育比赛。学校里开展的丰富的体育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职业化的以争夺前几名为目标的活动,而是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普通竞技体育活动。

体育娱乐性也是如今高等学校体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点,体育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娱乐特点。但是目前的体育教学课程仅仅有较少的学生喜欢主动锻炼,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想参与其中,就是因为它的娱乐特征不明显,这样的体育运动很难收到大学生的喜欢。

四、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思考

有关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问题,大部分觉得7个人打篮球和5个人打篮球是相同的,并没有特别地不同,不应该将前者视为改革之后的教材,而后者是竞技运动不可以使用。根据竞技体育本质可以看出,竞技运动不但可以使人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掌握锻炼的目的,从而达到更高的健身效果。

五、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体育的含义一直在改变,但是要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全面地发展,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将创造性的竞技运动应用到课程中,掌握健身的主要目的,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竞技运动。

参考文献:

[1] 贾齐等.论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双重性特征及实践性意义.体育与科学(南京).2000(4).

[2] 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学校体育.1998(4).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竞技;依托;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体育竞技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予以改革,是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因此,促使体育竞技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正面作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竞争力。

一、体育竞技概述

1、体育竞技运动员的竞争意识良好

运用竞技体育训练可以强固运动员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身体灵敏度以及反应速度,进而强化运动员的竞争意识,一般而言,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均有较高的挑战性,可以将运动员的斗志激发出来,并且保持持久的意识,此意识会促使运动员们时刻保持竞争意识。竞技体育具有较高的竞争性,进行竞技比赛过程中,对手之间若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打败对手,所以,要求每一个运动员都带着必胜的决心以及激情面对每一场竞赛,但是,竞争体育比赛的看点较高,究其原因所在便是由于竞技竞赛的竞争性太强,而且挑战难度也会相应提高,观赛者在进行观看时会提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所以竞赛会有较高的看点。

2、体育竞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良好

竞技运动员在长期的竞技类竞赛以及日常训练中逐渐磨练出超乎常人的良好竞技心理,日常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利用教练的引导以及自身心理调节体会,能够促使竞技运动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方式,从而更加具备技能技巧以及竞技素质。

3、体育竞技特点鲜明

体育竞技和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存在诸多差异,比如国际体育比赛往往较为严肃,而且比赛要求比较苛刻,但竞技体育比赛却有十足的娱乐性,而且通过娱乐开始比赛,那么竞技运动员的压力也会降低。当前竞技体育项目多种多样,而且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其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竞技体育的竞技类动作极其优美,也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繁琐客套,从观赏性来说竞技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看点,由于竞技体育诞生于民间,通过不断的规范才逐渐变得成熟,所以诞生于民间的竞技体育将会更加容易成为全民健身的首要选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不仅关注天气预报,还提高了体育竞技类比赛项目的关注度,竞技体育竞赛往往是通过一些队员组成,和其他体育类比赛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赛规模。其次,不仅仅是运动员们,就连教练也能够在竞技类团队中体现其坚实后盾价值,因此竞赛中竞技团队表现出来的所有将是促使竞技竞赛达到顶峰的有力武器,提高竞赛的看点。

二、体育竞技效用

1、加强民族荣誉感

一般而言,体育竞技比赛过程中,中国人都会满腔热血的观看比赛,从而提高了竞技运动员们的激情,促使其为了民族的荣誉而战,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理想,竞技运动员们带着荣誉感参加竞技比赛,目的就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为自己争荣誉,为国争光,无论是何种竞技比赛,竞技运动员们都会全力以赴的面对,因此我国的体育竞技比赛的成绩不菲,均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从而提高民族荣誉感,我国的国际体育地位不可动摇。

2、发扬体育精神

当前的体育竞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项目,被世界各地的人民所关注,各个国家的人们都会为自己的国家呐喊助威,还有很多体育竞技迷甚至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全心全意的融入到体育竞赛中来,但是,不管和家人一起为竞技运动员加油助威,亦或和体育竞技迷到现场为竞技运动员加油助威,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关注体育竞赛项目,均能够体现出民族体育精神的凝聚力。

3、吸引体育健儿投入体育事业中

随着体育竞技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会吸引大量的人融入到体育竞技中来,无论是参与者或是体育竞技爱好者,均能够体现出对体育竞技的创新想法,随着科技和媒体网络的发展,从幼儿其便关注体育竞技项目,并且吸引更多的幼儿爱好于此,在幼儿时期便能够融入到体育竞技项目中来,从而发展了民族体育竞技的能力,并且为民族体育竞技培养了后续人才。

三、体育竞技教学模式要点

1、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竞技的高校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专业技能、专业基本功以及身体体格等,通过体育竞技要求应用于体育教学模式里,从而强化学生体育基本功以及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体育竞技竞赛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是在大众关注的状况下进行的,但是体育竞技运动员要求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所以通过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培养竞技运动员的心理质素,并且通过结合其他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

3、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的普及,当前的大学生均是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被家长宠坏了,他们的身上缺乏上一代人们的竞争精神以及意识,但是竞技体育本身便具有极强的竞争精神,并且利用高效体育教学的方式,强化训练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在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培养高效学生的竞争精神和意识,促使其在竞赛和体育训练中胜利。比如,利用分队比赛夺冠的形式强化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再或者,通过接力抢球比赛的方式开始比赛,判定哪个队伍抢球数量多,哪个队伍便赢,赢的队伍便获取优先选择训练场地。

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竞技本身便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当然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实践课程和体育理论常识共同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仅仅通过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死板的课程讲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及热情,但是,依托体育竞技的高校教学模式能够在穿插娱乐性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上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且有所放松,让高校学生自主的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以及培养体育学习能力。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竞技游戏来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比如蹦跳喊对方口号,然后开始接龙游戏,把学生分为两个队伍,并且通过喊字母、单双数等蹦跳喊的方式,如果哪个队伍首先蹦跳到目的地则为胜利。

5、提高学生集体凝聚力

一般而言,体育竞技具有较高的集体凝聚力,而且,进入高校学习的对象主要是刚从中学过渡而来的学生,他们有着单一、个性、自私的性质,对于这样的年轻群体,通告体育竞技强有力的集体凝聚力将其聚集在一起,进行日常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督促学生通过团队力量实现竞赛或是训练,从而让高校学生能够明白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难以取得一场竞赛的生理,“众人拾材火焰高”,只有将集体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最后的生理。比如利用团队的拼图接力对高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将其分为两个小组,随后为这两个小组分发拼图,此类拼图具有较大的版面,仅仅依据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通过接力传递拼图的方式,在商讨和携手的过程中实现拼图训练,能够行之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以及集体团队精神。

6、提高学生民族荣誉感

体育竞技的胜利与否事关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任何民族均希望自己所在国家能够在世界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体育竞赛中获取胜利从而谋求声誉和名望,从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这一荣誉感灌输给学生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加强民族国家荣誉感,并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识到为祖国出一份力量是多么的荣耀自豪,宣传的“为中华崛起读书”的思想,让自己的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比如进行高校教学过程中,经常播放关于竞技体育的宣传片或者报告,甚至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赛事直播,从而使其能够产生更多的体会,并且在国家谋求荣誉的一瞬间,使其感受到兴奋和激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心里中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国家在获取荣誉后的民族力量的伟大。

四、总结

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世界,其最激烈的竞赛当属体育竞赛,主要由于这不仅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还能够体现国际体育地位,更彰显民族荣誉感。所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托竞技体育的特点和优势,将竞技体育科学的融入到高校教学模式里,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以及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金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9.170-170.

[2] 张建伟.以竞技体育为依托,构建特色体育俱乐部为平台的公共体育教学研究[J].武魂,2013.6.161-162.

[3] 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的缺失及改革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6.152-153.

第5篇

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有保障国民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目前,我国在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安全网络”中,运动员的各类保险是该网络的核心,其次还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等。我国现行运动员保障体系主要由两个子体系组成: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障体系(如图1)。

图1.我国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图

二、我国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

1.运动员保险

运动员保险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的运动员的保险主要有:运动员的社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互助保险、国家队运动员人身保险、运动员商业保险、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等。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除一般的社会保险外,与之联系最紧密的社会保险是运动员再就业保险(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险。

2.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

优秀运动员社会福利制度是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专门针对直接为国家体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运动员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从而促进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积极性的提高。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对优秀运动员的“特殊照顾”,无论是在工资与奖金方面还是在教育与就业方面等都有涉足。这一系列较为全面的“特殊照顾”不仅激发了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而且为运动员职业素质的提高与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部分运动员是因为国家体育事业和国家利益做贡献而遭受到损失,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对这些运动员实行优待、抚恤和安置待遇,以补偿运动员所受的损失。

3.我国现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许多学者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研究,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加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案。近年来,我国加强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创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办学形式,使我国运动员的就学率和学历层次得到了提高。同时,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渠道进一步拓宽,教学设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重视程度、经费投入、学训矛盾上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大力推进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法制观念,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积极面向社会,构建我国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明确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大力推进优秀运动队的体育院校化,加大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许多学者提出来的关于改善我国运动员教育环境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如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整个竞技体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竞技体育的角逐实质上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后备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运动员社会保障应注重处于金字塔训练体制的塔腰和塔底的运动员的利益。只要处于塔腰和塔底的运动员未来生存层次上的不确定性消除了,就会更加安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就会有更多的后备资源投入到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中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第7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G8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75-03

Research on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avy Industry Zone

PAN Shub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the arrangement task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factors of human resource shortage are the sta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level,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sports institutions, whil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fluences the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制高点,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在竞技体育管理中要引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代国家事物中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特别是要更多的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作用超过了物质资本,本文从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竞技体育中人力资源调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取自大连市、沈阳市、朝阳市、铁岭市等4市,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91%。这些对象分别属于425个非体育家庭和303个体育家庭;所有对象中具大专以上文化者486人。把所选4个市分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大连、沈阳)和相对不发达地区(朝阳、铁岭)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0计算机软件处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问卷包括3类共计可回答70个问题。问卷的第一类为答卷者的基本情况,第二类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调控的评价,第三类为评价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

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各组别、各问题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0.00程序下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对象的文化程度和所属家庭(表1)

表1文化程度和家庭情况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25.59%,非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1%,所以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的思维观念和重视文化程度修养比例高。

2.2家庭对竞技体育的态度(表2)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有61.9%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和非体育家庭有60.6%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不愿意比例稍低。

表2家庭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表3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 10岁以下孩子72.9%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1~15岁51.6%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体育训练;15~18岁51%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8岁以上69.4%家庭不愿意子女从事运动训练。x2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家庭愿意和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

表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家长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的两个市(大连和沈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所占比例大连占63.6%、沈阳占62%,不发达地区的两个市(铁岭和朝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比例朝阳占60%,铁岭占60.8%。不发达和发达两地比较是发达地区占的比重大。说明人们还有旧的思想观念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从侧面给竞技体育界提出了对我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问题。竞技体育体制问题,认为体制不合理、竞技体育队伍风气不正。

3分析与讨论

3.1竞技体育对人力资源调控态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两类家庭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比例远低于不愿意从事训练的比例,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首先是体育工作者普遍待遇低,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之外,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而且我国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过宽,成才率过低,家庭和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回报较少的竞技体育。其次是国家对教练员的投资少,缺乏规范的教练员培养制度和方法,以致出现短期行为,用急功近利的“近亲繁殖”的方法培养教练员。昨日还是驰骋在运动场的运动员,今天却成了教练员。这些人执教的方法还是“老祖宗”传下的那一套。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非良性循环的局面,而且对他们教育和继续教育又长期无法保证,使不少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影响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的迅速掌握。我国体校文化学习氛围差、学生素质低,也是另一个影响社会和个人投资竞技体育以及人才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人们对体育不正确看法(特别是非体育家庭)。即搞体育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且成才率低还影响文化学习,一旦成不了才,便影响了一生,因而人们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

3.2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由表3看出,孩子在初中阶段,家长开始考虑中考和将来的高考,试图把竞技体育作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敲门砖,因此,不愿意者逐渐减少,不愿意的比例出现下降;但一旦发现孩子无法借用竞技体育进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再次反对孩子进行运动训练,比例再度上升。研究发现,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可加分”、“中考体育必须及格”、“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等。这反映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为数仍然不少,问题是如何制定相应政策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这样既能增加我国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投入,又是改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素质的重大举措。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素质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资源应该是不会枯竭的,但任重而道远。

3.3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沈阳、大连两市与相对不发达地区铁岭、朝阳两市家庭对待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可见,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多于愿意的家庭,不愿意的程度x2检验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原因有经济收入可满足子女读书的需要,也有传统思想的问题。至于不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原因则可能是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家庭补偿多,家庭承担比较困难。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成才率低、得到回报慢等原因,也是导致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的原因。

3.4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

《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素质越高,道德品格和精神本质水平也会越高,从而竞技体育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将会越少,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就越有效,竞技体育就越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是:

第一要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第二要促进人力资源在竞技体育生涯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第四要促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是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作用,而要发挥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控,具体原因如下:

1)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专业队、依托市场发展的职业队、依附于各类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实体,而不管是对于哪一类型的运动队,都必须遵照我国整体发展竞技体育的需要谋求发展,国家必然要对这些不同人力资源实施调控。

2) 我国实行的是积极政府的模式,政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必须为国家调控,并要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3) 当前各国更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实施了调控。

4)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国家和人民对竞技体育要求和期望却很高的情况下,政府控制竞技体育的职能不能削弱,只有当市场机制逐渐完备、社会逐步成熟之时,政府才有可能将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

5) 另外,市场经济虽然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6) 未来几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竞技体育面临一系列重大赛事及谋求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考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均必须有赖于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调控。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确存在不容置疑的紧密联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体育资源调控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均衡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调控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资源产业,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健全竞技体育资源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主要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体育的地位、教练员的水平、传统思想和竞技体育体制。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可能出现危机。

3)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人群更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更不愿意投资于竞技体育。但是适当的政策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助于储存和开发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竞技体育的经济回报率,对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存和开发具有调节作用,竞技体育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4.2建议

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调控体系。从前面表中可知,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数的比例低,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所以若想发展我省的体育事业,就要礼贤纳才,积极发现人才、广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要建立由决策系统、协调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组成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行政监督、组织协调的水平,要在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

2) 营造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及合理流动。要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体育人才的进修、升学、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积压、不浪费、不屈才、不抑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部门要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健全体育人才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保险机制点。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投资运营机制,加强保险供给方的责任监督机制,强化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监管,注重竞技体育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和“普通公民意识”,培养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加强对体育干部、教师、教练员、科技人员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和刚,龚德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探索[J].体育学刊,2005,(4).

[2] 李富荣.继续积极推进教练员培训工作深入发展[J].2000.2-4.

[3] 司虎克,蔡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9,19(4):37-40.

[4] 肖林鹏,赵云宏,赖其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释义[J].体育文化导,2003,(5):13-14.

[5] 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2001,(1).

[6] 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1).

[7] 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李佑发,魏高峡,陈谷.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9] 蔡文利.关于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社会需求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投稿日期:2005-10-14

第8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教育价值 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竞技体育是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观念和竞争行为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深化竞技意识和竞争理念,不断丰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体育活动之中,也使得整个竞技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实质上,竞技体育也被称为竞技运动,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也使得其内涵价值不断被开发、吸收,从而影响人的成长,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2竞技体育的本质认识分析

想要有效利用竞技体育这一活动形式,就必须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且富有挑战性,而很多参赛选手为了击败对方,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实力,同时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也都会达到极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一场体系化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借助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两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突出反映比赛的对抗特点,同时更能充分调动运动者个人的潜力。

竞技体育除了竞技和对抗之外,娱乐性与观赏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随着竞技体育发展不断规范和完善,加上竞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欣赏和喜欢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而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青少年成长兴趣,从而普及健身意识,发挥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和竞争,这只是部分表现形式。竞技体育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深化。作为社会化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引导和示范教育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更应该被重视。不过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还存在负面的教育价值。

3竞技体育的积极教育价值解读

3.1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多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中庸”等思想,尽管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有一定道理,但其结果往往会制约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愿望表达。而在体育活动中更没有将个人潜能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和体育水平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对人的竞争意识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有效培养个人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质上正是竞争体育的内核精神,通过比赛形式,培养人形成积极向上,不轻易服输的超越精神。可以说通过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参与竞争、不自满,不断拼搏。

3.2 竞技体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思维

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的是,竞技体育的结果完全依靠选手的实力和具体比赛状况来决定,同时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多数人配合来完成,这就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完成,同时参与成员也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结果胜利,每一位参赛成员都成为竞技比赛的关键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配合,需要互相协作,任何一环节衔接不到位,就会导致竞技比赛结果失败。因此,教育人养成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思维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工作思维。

3.3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效率意识和开放思维

在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及特点要求执行者要从结果必胜这一制定导向出发。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比赛程序,从而能够促进竞技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并为最终竞技体育胜利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参与者的效率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教会了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只有重视自身效率的高效发挥,才能确保比赛胜利。而竞技水平想要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开放者心态来对待竞技体育比赛,通过有效培养参与者的开放思维,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4竞技体育的负面教育价值解读

尽管竞技体育有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直接、快速高效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仍存在一些负面教育价值,成为竞技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隐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双面效应。在竞技体育中,人的追求与社会满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取胜利,人们往往不能与对立面保持和平共处,反而会激化二者矛盾,甚至超出个人所能具备的能力。而竞争的残酷性和直接性也容易致使人们走向竞争的误区和困境。

5结语

竞技体育通过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社会活动,但经济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异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发展,消除负面影响,就必须从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出发。

第9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竞技成分 开展

竞技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从世界到国家和地区以致基层,竞技充斥其中。体育竞赛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直到如今一直是人类最为关注的社会活动之一,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体育的方式正发生着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学校体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当前不少学者研究的对象,都试图发现一种适应现代教育体制,促进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途径,来推动教育和体育的融合与进步。

一、学校体育的竞技化倾向及历史沿袭

1.20世纪30年代的《体育原理》中提到“体育”是大肌肉活动,体育之目的不在于健身,在与满足心理上追求快乐的需要,那时候所说的“体育”实际上是指的“竞技”。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原因和历史原因,我国对竞技体育、对金牌过度追求,使学校体育在各个层次和环节都充斥着绝对的竞技成分。对体育教师而言,90%以上来自体育专业或院校,竞技模式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教学的实施方法上往往不能摆脱竞技体育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将那些完全竞技化的手段从体育教学中分离出来。

2.学校体育中竞技成分的具体表现和后果 在当今,竞技几乎是贯穿在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课程设计中,最具体表现就是“奖牌”。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无不把获奖放在第一位。在很多学校,校领导直接表明:必须拿到牌才参加,否则根本不考虑。其次,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几乎无一例外全是为比赛拿牌服务。另外,教练员训练科目和课程安排,都是为参加比赛设计的。奖牌象征着学校整体实力的强弱,也是声誉高低的直接表现。因此在师生中,竞技是放在体育第一位的。据相关资料和作者考察表明,很多小学体育设施非常完善,但是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有关负责人表明,这些场地是为准备比赛修建的,平时禁止使用。另外,像排球、篮球场等,也是按比赛标准修建,是为运动员准备的,矮小的学生根本够不到,学生自己玩也没什么意思。高中,大学的情况还是稍微好一些,因为他们的个头和力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以扣篮为主要乐趣的篮球运动中,没有几个学生体验一次篮球的真正的乐趣。其他运动项目的情况和篮球有类似之处。据资料报道,我国学校体育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相比差距很大。我们不缺少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但是缺少正真参与到运动中的学生。

3.学校体育中竞技成分严重的原因 学校体育中的竞技化成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竞技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的手段。《辞海》中的解释是:“竞技运动是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等,各项竞技运动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需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竞技运动项目与学校体育中采取的手段是惊人的相似,周爱光指出:学校体育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所中进行的体育。它与工厂体育、农村体育、机关体育、部队体育等共同构成体育的外延。由于学校体育与体育之间存有概念上的种属关系和相同的内部结构,因此竞技运动也完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这使得我们的学校体育从根源上就与竞技体育混杂在一起,那么学校体育中存在竞技成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次,是学校中的体育教师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须按照竞技体育的程序走。对学校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认识还不够。体育课程在实施方法上不能摆脱重复的运动技能教授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学校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重要衔接阶段,其主要精力应集中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教授锻炼之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必要的时候会是以一种运动处方的形式出现。

二、促进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融合和发展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

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结语

学校体育侧重给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教育,而竞技体育侧重于培养精英人才在竞技运动竞赛中取得胜利。我国学校体育之所以落后于各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学校体育中弥漫着过多的竞技成分。

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竞赛,更体现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为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提供有益的帮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竞技体育对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走“体教结合”综合发展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道路,是促进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 宁:大众体育参与“竞技化”探析2009(8).

[2]陈满平:试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2009(4).

第10篇

摘 要 我国要想成为一个竞技体育大国必须要以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大背景,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旨在找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求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 竞技体育管理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一、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竞技体育的政府机关不仅仅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还包括了教育、军队等机构内部设置的与体育有关的部门。各级体育局对体育工作进行统一和宏观地管理,其他机构的体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本部门的需要,对部分体育事务进行管理。当下,中国的社会组织对于体育的参与和管理略显得不足,对全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影响有限。

二、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的行政权力强调纵向结构,忽视横向结构的协调,造成横向结构紊乱,各横向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功能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各层次权力分配不突出,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内部存在巨大的功能消耗。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太死,压抑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加之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宏观调控不力。

(二)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三)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仅有《体育法》可供利用。其他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体育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的协会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体育局行政领导兼任,这种官民相结合的体制很难让体育协会大施拳脚。此外,大多数体育协会的现有工作人员都为退休发挥余热的老干部,还有些人员是运动员退役以后安置下来,他们缺少必要的管理知识,因此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对策

(一)合理定位中国竞技体育的特征

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市场发育水平,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还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化条件,过于激进的改革只能使中国竞技体育进入一个恐怖的滑坡期,导致整个竞技体育水平的严重下降。当下,中国竞技体育带有公共性,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二)进行适度的社会化改革

1.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竞技体育是耗资巨大的事业,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竞技体育的投入对于政府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竞技体育资源来源市场化,我国已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以丁俊辉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员家庭培养模式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开发。虽然,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就长远来说,政府及竞技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尝试进行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改革,吸纳更多社会资金。

2.体育管理的社会化。竞技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主体,在实际运行当中,更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完善运行和发展机制。相对于资金来源的社会化需要循序渐进,体育管理的社会化则应当尽快进行。只有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管理主体的社会化,才能完全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管理。

(三)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1.明确机构职能。政府应当完善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监管和服务,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设置的步伐,中国体育管理机构改革也开始“遵照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精简机构的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原国家体委管辖下的运动项目逐渐转由新设立的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组织和管理,与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脱钩。

2.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竞技体育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运动员随时有伤残、乃至丧生的危险。一般的社会保障体系侧重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疾病的保障相对薄弱。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商业保险有关险种的发展,强制俱乐部和运动队出资的方式为运动员购买,再辅以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才能多层次保障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基本医疗需求。

3.建立完备的体育法律体系。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适当的法律进行保障。中国体育立法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对竞技体育项目各俱乐部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身份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地位,保障职业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经济利益,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

四、结论

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情形下,竞技体育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使竞技体育能够进一步发挥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优势,走上社会兴办、公众参与、政府监督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第11篇

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体育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对教材的合理延伸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延伸,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课上的自编操和小游戏活动的设置,均可以让学生自己或者学生小组进行设计,发挥网络、图书资源的优势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徒手操作”的训练中,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查找相关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在课前相互交流讨论,模拟教材上的操作技巧,课上进行展示。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操作的范例,为学生提供标准的动作示例,并及时加以强调和讲解,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从而大大增强训练效果。又如在课前准备活动的设计中,可把部分自编操内容放手给学生自编自演。让学生结合教材提示,自己设计一节自编操,由学生自己来带操。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好主体作用,该让学生自己做主的就让学生自己做主,教师不包办代替,只要导演好学生的活动内容即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成功的基石;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乐学、会学、爱学。根据高中学生学习现状和对体育户外运动感兴趣的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那些抽象、枯燥的体育语言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拥有声情并茂、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户外活动课三级跳远、投篮等教学时,各种动作要点都是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自己领悟,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学习新操的时候,教师下载所要学的视频范例,课上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学生很感兴趣,看着标准的动作,伴着轻松的音乐,他们感觉学习体育是件很快乐的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掌握了体操的关键拍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体育比赛程序,提高比赛效率

不能否认,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理论、基本技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但谈到体育教学,就离不开竞技比赛。因为竞技比赛是选拔体育拔尖人才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术水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现在体育竞技比赛场上气氛活跃,场面壮观。通过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化了体育比赛的环节,提高了体育比赛的效率,提高了体育比赛的准确度,增加了学生参加比赛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三级跳远”比赛时,改变以往用卷尺测成绩的方法,而是利用位移传感器准确测出运动员的成绩,并且进行全程直播,当学生跳完后能及时、准确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加了比赛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再如在3000米长跑比赛过程中,利用大屏幕播放世界长跑冠军的比赛视频,没有这套设备的学校可以用功放机播放他们比赛的音频解说。运动员在这样的氛围中会受到极大的鼓舞,顿时力从脚生、鼓足勇气、信心百倍地抵达终点。这样的名人激励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斗志,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成绩。

4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体育教学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的,一定要加大探索的力度,做到科学合理应用,使之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形式而用教育技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一切,该用体育器材进行演示的不能忽略,该做的示范必须示范;在使用这些手段时要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做到科学合理,确实起到解决教学难点、优化教学结构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作者:杜柏松

第12篇

关键词: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全运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81—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s of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eleventh National Games,the pap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quantities of gold medals and medals, score ranking, advantageous even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etc。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etitive sports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was leading in National Games for several times,but it is lagging bebind in the second group。It should try to get into the first group and make sure the ranking before the twelfth;It is suggested to change the dominant mode of “relying on advantageous events”and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actively。

Key words:Henan;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al Games; reasonable position; development model

河南省竞技运动水平在前五届全运会上十分落后,六运会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尽管有所波动,但毕竟已摆脱了在全国的落后地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河南省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体育已开始逐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作为既能代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竞技体育,其运动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经济强省,如何认识自己的竞技体育实力,从而科学合理定位自己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对于明晰奋斗目标、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评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据运动成绩的排名,其中重点是从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田麦久教授认为:金牌数集中地反映着参赛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前三名及前八名的奖次反映着参赛地区的总体竞技能力,其中前三名奖次及其总分更集中地反映着冲击金牌的竞技实力[1]。据此,我们拟对七运会以来河南省代表队在全国运动会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试图从多个视角、更多层面寻找河南省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全国的合理定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在第七届至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赛项目以及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十年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报纸文章、重要学术会议报告及电子文献等资料,收集了河南队在近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成绩,和与其有相关的部分数据。

1。2。2专家访谈法

对河南省体育局、地市体育局部分领导,有关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基地领导和教练员等进行座谈;参加了部分届次的河南省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议、河南省体育局长会议,并和与会者进行座谈。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河南省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及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发现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特征和本质规律。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Excel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对河南省竞技体育项目的成绩现状的客观解释。

1。2。5奖牌、名次赋值

在对河南队近五届全国运动会成绩进行分析时,参考全运会规程规定的计分方法:获得足球、篮球、排球(不含沙滩排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项目前十二名的成绩,分别按26、22、20、18、16、14、12、10、8、6、4、2分进行统计;获得其他项目前八名的成绩,分别按13、11、10、9、8、7、6、5 分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竞技体育的“三分之一格局现象”与河南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所处位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