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时间:2023-07-12 17:0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4-0038-03

一、云计算的概念及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根据用户需求、以灵活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软硬件、平台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计算采用了一种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方式,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以低成本、灵活性和敏捷为主要特点。云计算是通过网络动态提供来自第三方的IT能力。包括硬件、软件或服务,使得用户无需再具备对技术设施的专业技能和控制能力,而将这些工作留给“云”完成。这种方式定义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IT服务的提供、消费和交付模型,通过网络提供了动态扩展性和虚拟化的资源使用模式。云计算这一概念被炒得如此火热,主要得益于主要互联网公司的巨大成功,包括Google、Amazon和Microsoft。这些公司利用高度全球化和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架构,构建了高效的网络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以及其他形式的在线服务。并由此出现了纯粹的云计算服务公司――Salesforce,tom。在未来五年中,云计算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云计算的特点如表1所示:

云可以被分为两种形式:私有云和公共云。目前,从国外商业银行云计算应用情况看,主要采用私有云架构。一项国外一线银行IT执行情况的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将私有云视为首选。在公司内部的数据中心构建私有云,使之为内部业务用户提供和分配虚拟应用程序、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这些服务组件相当灵活,易于扩展和收缩以根据服务层需求发生改变。相比起来,公共云通过网络由第三方来提供IT服务。例如,SaaS,PaaS和IaaS都是基于可变价格模型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云计算提供了一种柔性的技术支持能力,帮助业务的快速部署,并获得最合理的成本开销。当前商业银行IT能力的70%1)_/上用于应对可能的高峰处理需求,这造成了IT开支的增加和设备能力的闲置。云计算大规模应用后,商业银行能够做到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动态分配lT资源。大大节约了IT开支。

二、云计算为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云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器和存储器租赁。更深层次地,它提供了一种灵活、敏捷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这种方式将IT技术与金融业务细节相分离,使得银行管理层能够更好地利用IT技术,而不需具备专业IT知识。总的来说,云计算为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节约IT支出

降低成本开销是云计算最主要的优势之一。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硬软件资源重用机制,银行对IT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开销将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云计算对用户的专业技能要求降低,使得银行的技术支持团队也大幅缩减。云计算提供了海量存储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降低了每单位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开销。

(二)构建灵活的金融系统

云计算提供了服务部署的新方式,使银行能够快速从业务需求和设计出发,按需配置业务所需的资源。与此同时,云计算服务也被不断地应用到基于第三方平台的资金结算体系中。Paypal公司通过云计算来提高资金流动效率。Amazon Web服务和MicrosoftAzure也试图考虑整合资金链条,提高资金流动效率。Twitpay,Zong和Square等创新支付公司也都加人到这一阵营中,致力于减少费用加速资金流动。对于银行来说,他们能够通过与其他合作方共同向客户提供服务。在这种合作中,云计算向银行提供了一种新型盈利模式――无需在新的地区构建分支机构,就能够提供全套银行服务。

(三)提升客户体验

云计算能够提供全年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银行服务。领域专家能够连接到任何分支机构,作为顾问回答任何关于产品和服务的问题。这种全方位的IT支持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各分支结构的客户服务能力。通过云计算,银行能够提升客户体验,增加现有客户黏度和吸引新客户。

(四)加速产品创新

利用云计算平台服务的便捷性和速度来驱动产品服务创新。平台云如Azure,App Engine和Force,com的优势几乎体现于各个部门的IT应用。这些平台通过创建松耦合的可重用软件应用,而专注于业务层面的需求。银行利用云计算技术帮助选择适合的平台,并决定松耦合系统之间的连接性,快速开发出自身所需的应用程序。同时,使用云数据存储和Web框架,云内的应用能够更快投入业务运营。

(五)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缺乏成熟的适用银行客户的数据分析工具,在共享、整合和存储大量分析数据方面也存在问题。而云计算则有可能大大提升商业银行客户信息的处理能力。目前,金融机构可以从Amazon Web Service,Microsoft或Google等租借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快速处理大量业务数据,帮助实时制定决策。金融机构可以使用租借的计算能力计算货币交易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析客户消费习惯等。在国外,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在使用当今基于云的分析工具。如信用卡公司Visa正使用Hadoop(免费软件,允许并行处理数据)挖掘两年的交易记录(数据量达36万字节,涉及交易额730亿美元)来构建防欺诈模型。

三、国外商业银行云计算应用情况分析

当前国外各主要商业银行由于安全性和技术成熟度的考虑,对云计算应用也比较谨慎,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熟实施模式。但国外商业银行对云计算的一些局部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我国商业银行有很好的启示。

从国外商业银行云计算应用的现状来看,其主要收益在于:大幅度缩减基础设施开销以及提供敏捷的服务,从而最终实现缩小银行间资源差距,形成专注产品服务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局面。

首先,云计算使硬件、软件和网络等IT资源在企业范围全面共享,大幅缩减基础设施成本开销。作为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联邦银行着手采用Oracle和Sun的云计算技术,构建内部私有存储云,致力于探索云存储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年规划,试图在云上实现更多服务。

其次,云计算还提供了一种敏捷的产品服务通道。近期由Bank Systems&T chnology and Infor-

mationWeek Analyties在186名银行技术专家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云计算能够更快地满足用户需求,快速进行服务部署。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云计算看作一种以较低的可变成本模式,向市场快速推出新产品的方式。北美国民银行近期已将所有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测试转移到了云中,实现了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能获得所需的基础支持设备,从而大大缩短了业务服务开发和部署时间。美国太阳信托银行(SunTrust Bank)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成功部署了被多达2000名员工使用的Salesforce,comCRM应用程序,而使用传统的CRM解决方案至少需要12个月的实施时间。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云计算的策略建议

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都对云计算的应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其中有些已经率先进行了云计算落地探索。从各家商业银行对云计算的应用切入点看,应从自身资源特点出发,弥补竞争劣势,获取竞争优势,将云计算作为竞争制胜的战略性工具加以探索运用。我们认为,我国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应用云计算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诉求如下表:

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对云计算的应用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但综合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云计算的战略需求,以下几方面是各类商业银行探索云计算的共同出发点。

(一)以云计算为基础,淡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节约商业银行IT投入成本

随着云计算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得信息基础设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逐渐减弱。从网上银行的推出,到新一轮移动银行的出现,金融业务服务不断地从固化物理平台转移到新型电子化平台之上,新电子化服务模式不停地冲击传统银行业服务模式,动摇着基础设施在银行业内的重要地位。

云计算的出现,为商业银行电子化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低成本技术支撑。首先,缩减了技术部署周期,加快了业务创新和推广的速度;其次,使得银行不再需要关注某项新业务具体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等IT资源的前期投入,大幅减少了成本开销。

(二)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技术管理能力,增强业务和内部技术支持水平

云计算除了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所展现出的优势之外,在软件支持和成本控制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作为商业银行需要快速汲取新技术以赶上产品服务创新的步伐,这就意味着更多的IT成本投人,从而影响了业务领域的资源投入和发展。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正是将银行从这种高成本的技术投入和复杂化的技术管理中解放出来的契机。

利用云计算低成本、低维护、管理简便的技术支持方式,商业银行能够增强自身技术水平,弥补业务和管理层面中技术支持不足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投入到产品服务创新中,形成竞争优势。

第2篇

而澳洲联邦银行就是澳洲银行业中的翘楚,其成绩的取得除了澳洲政府对本地大银行的政策性扶持、良好的监管环境以及银行管理层经营有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管理层从战略高度把IT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不再仅把IT作为支持业务的技术手段,而是利用IT降低运营成本,通过IT不断转型,提高业务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业务的转型。

IT外包初见成效

和中国国有大银行相似,澳洲联邦银行原来也是国有银行。1991年上市前,澳洲联邦银行仍有着浓厚的官僚作风,效率低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上市后,管理层兴利除弊,加速向高效率的上市公司转型,特别是重视利用IT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业务效率。澳洲联邦银行IT转型的开始并不顺利,其内部重大IT转型项目“主流”宣告失败。“主流”原宗旨是在银行推行基于OS2的统一内部平台,但经过几年周折,他们不得不转用Windows NT,大量的投资付之东流。

经过这次失败,澳洲联邦银行管理层意识到,不能单靠自身技术力量实现IT转型,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构建生态链,整合业务伙伴资源为银行IT发展服务。经过几年的周密筹划,1997年,联邦银行针对内部IT部门权责不清、投入产出不匹配、可问责度低的情况,在澳洲银行界首开IT外包先河,果断实行IT外包。

联邦银行用外包方式与IT外包商订立责任明确、考核标准清晰的外包合同,将银行的IT设施、运维和大部分IT人员都转让给外包商,银行只集中精力发展自身业务。这样一来,银行不但降低了IT成本,而且提高了IT的透明度和可问责度,同时增强了业务和IT的关联度,提高了业务效率和IT的投资回报率。

联邦银行完成IT运维外包之后,正值互联网技术兴起之时,管理层及时提出了由以往各业务部门以开发金融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向在企业层面上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经营方式转型的战略。此时,经过外包精简后的银行IT人员得以从维护系统运行的低层次日常任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在战略层面上规划支持银行业务持续增长和促进业务转型所需的IT架构和能力,并投资建设新架构下的IT平台。到2001年,联邦银行IT的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银行业务也得到很大发展,股价从刚上市时的6.省略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公司在IT行业掀起了云计算的热潮,并迅速向其他行业扩散,极大地改变了整个IT行业的格局。联邦银行管理层也与时俱进,迅速调整IT战略,开始准备从传统的IT外包向更高层次的云计算外包转型。

虽然目前关于云计算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甚至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都已经连续15次修改了他们对云计算的定义,但其实云计算的本质很简单,用我们平时所熟悉的电、自来水、燃气等公用设施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云计算的概念。

在19世纪前,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建发电设备。工业革命后,电厂集中发电,通过电网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只要按用量来交付电费,这样极大地提高了用电效率,降低了大众的用电成本。同样,在传统的IT模式下,每个企业都自建一套IT系统,需要投资机房、设备和软硬件,建设周期长,再加上运维的成本,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然而,平时这些设施的计算资源利用率往往只有10%,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在业务高峰期,计算资源又不够用,给业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通过云计算方式,企业只要向云计算运营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使用IT资源,按用量付费,计算资源可以按业务需求随时扩展或缩减,就可以有效避免上述资源闲置和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云计算是信息的“公用电厂”,是一种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方式。

由此,可以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云计算进行涵盖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讲,云计算是一种将虚拟资源作为服务,动态的、可伸缩的在网络上提供出来的计算模式;从业务角度讲,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大规模的服务交付和消费方式。服务的支付采用“按使用需求付费制”。

在这个定义中,“资源”并没有局限于像电脑处理器、内存、网络、磁盘空间等计算资源,它可以是软件,比如说办公室的OA系统;也可以是业务流程,比如说财务报销流程,人事管理流程等,都可以把这些资源虚拟化成一种服务,在网络上提供出来。其中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云计算服务称为“公云”服务;在企业内部网上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叫“私云”或‘专业云’服务;而同时能够在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上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叫“混合云”服务;由几个机构在企业外网联合提供的服务叫“社区云”服务。

了解了云计算的概念,我们再来看联邦银行如何利用云计算来促进其业务的转型。

针对最近几年澳洲地区银行业的激烈竞争,本地市场趋于饱和,联邦银行管理层在业务战略上制定了主要靠外延式增长的策略,他们先后购入西澳银行、新西兰ASB银行,并参股中国的齐鲁银行、杭州银行,在河南开设村镇银行,并准备在亚太地区购买更多的地区性银行。联邦银行首席信息官麦克尔哈特先生由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支持多机构银行服务平台”的策略,即购买来的银行对外仍然保持独立的品牌和运营风格,但企业内部则使用同一套IT系统(包括核心、渠道、卡、信贷等系统),为不同风格的银行实体提供服务。

为建设这个服务平台,银行的IT管理层大胆采用最新出现的云计算技术,在企业内部构建云计算平台,目标是既能安全地将公云上的服务提供到联邦银行内部,又能将联邦银行内部的私云服务提供给旗下的各银行实体,甚至提出将来可以利用云计算平台为其他银行或企业提供创新的云计算服务。到目前为止,联邦银行内部已有十几个部门使用公云服务,同时打造基于面向服务(SOA)的云计算整合平台,在底层构建私云,并计划利用公云的基础设施服务降低银行对数据中心的需求。而对邮件、办公软件等非核心系统,计划使用国外提供的公云服务。

联邦银行在云计算上的发展步伐,已远远走在澳洲银行业监管部门有关云计算政策制定的前面,使监管部门不得不发出政策指引,要求各银行先放慢云计算的推广步伐,做好风险防范。

云计算将改变银行IT运营模式

与传统计算相比,云计算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率。不单可以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提高软件资源的利用率。多租户支持就是指同一个软件应用可以给多家企业同时使用,这是因为云计算提供逻辑上的隔离环境,使得每家企业使用的软件应用都不受别人影响。二是通过虚拟化和分布式并行处理,极大提高了运算效率,同时提高了IT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容错能力。三是提高了信息系统管理的工作效率。云计算提供自动化的服务管理,可以自动的装卸服务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需用手工来安装、配置软件。

麦克尔哈特先生不仅仅是把联邦银行定位于云计算的使用者,而是作为制定云计算标准参与者和推动者。他联合德意志银行和美国银行,在国际电信论坛中主导云计算中有关数据库等公共云服务标准的制定。其云计算策略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IT买方(银行)和卖方(IT服务商)的力量对比。

长期以来,银行业做为IT技术的买方,从技术方向、系统架构到应用软件都被动地受IT服务商的影响,直接的后果就是IT开支大,IT系统很容易被锁定在某一厂商的专有技术,难以适应业务变化和扩展。有了云计算,从基础设施,到开发平台,以至应用软件,银行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而不再需要大规模一次性投资和漫长、充满风险的实施过程。这样一来,传统的IT提供厂商必须在一个公开的服务平台上竞争,银行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游戏规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使用IT的成本和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云计算看成是一种更灵活、更有效的外包形式,这种外包形式可以有效支持联邦银行从过去的单一外包伙伴合作方式向多外包伙伴合作方式转型。

虽然目前判定澳洲联邦银行在云计算上的新IT转型成败还为时过早,但基于他们对IT转型的执着追求,对IT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可以预计,联邦银行在相当一段时期都是IT和业务转型的领跑者,其他澳洲几大银行,包括西太银行、国民银行、澳纽银行,都在借鉴联邦银行的经验,通过IT转型来促进业务的转型和发展,各项运营指标都十分健康。

第3篇

关键词:数据中心 动态 云时代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047-01

1 银行信息化的四阶段

从国外银行数据中心的建设来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使得数据集中的工作基本得以完成,迈向知识化的新时代。第一阶段是脱机的批量处理模式阶段。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

2 传统数据中心的缺陷

2.1 资源浪费和资源“孤岛”

传统的数据中心的资源闲置相当普遍,资源利用率低,存在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违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传统的数据中心大多是基于项目和部门进行构建的,针对的主要是单一的业务,设计和规划也是按照最大的业务模式进行的,因此,造成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仅为15%以下,大量的资源闲置,但在企业的运营中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应的维护。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基于项目进行应用程序、服务器等各个系统和设施的建设,因此,相对呈现出独立的“孤岛”式结构。由于“孤岛”之间的这种独立性,当资源分配给予某个应用系统之后就会产生固化现象,很难再次调动和分配,因此,这种模式的设计基础存在一定问题。

2.2 能效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器和存储的数据也会相应地增加,由此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难题,比如企业空间管理问题、电源和散热问题、环境控制等等。传统的基于项目的设计模式不能对新业务产生极快的相应,无法满足当代企业的效率要求,部署新任务的时候会相当吃力,相应硬件设施的增加也会给维护人员带来相应的麻烦。

2.3 自动化程度低

传统的数据中心在运行上主要采用人工模式,在运行的各个环节都配备有相应的专业人员,以达到运行支持的效果,但是没有相应的自动化部署和相应的支持平台,一些复杂纷繁的工作主要还是得由人工进行。人力的局限性,使得无法及时高效和准确地响应业务部门的需求。基于不同项目和不同时期的数据中心模块,其计算资源和底层物理设备的绑定使得实现资源的动态分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相应的维护成本也有所增加,自动化大打折扣。

2.4 人力要求高

传统的数据中心模式以人为基础,在数据中心的建构、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同过组织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团队,诸如:运行维护团队、程序开发团队等团队通过相互统一协调来实现新项目的构建,而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是非常昂贵的。并且随着技术改进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也必然对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强化其技能,培训费用支出也是高额的。

3 动态数据中心的优势

3.1 灵活性和便捷性

动态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负载的可移动性,通过这种负载的移动性可以使得资源得以整合、降低能耗、达到高效能。动态的数据中心相对于传统基于项目的数据中心来说,在面对新任务的时候,能突破传统的计算资源和底层物理设备相绑定的缺陷,实现较高的相应度,能使得企业尽快部署新的计划和服务。

3.2 人力资本低,高速智能化

动态数据中心自身的设计要求中就需要尽可能少用人工操作,实现任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自动的侦测,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自动的资源分配。改变了原来的以人为中心,通过新的云计算技术实现由人工化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在现代的银行业运营上来看,智能化和自动化正在改变传统的人工模式,动态数据中心实现了从专业人员的部署方式到自服务方式的转变,相应的业务流程也简单化,能随需应变,打破传统人力在响应度上的局限性,使人力得以解放,分派到需要的部门和环节。

3.3 信息安全性高

动态数据中心主要通过较为大型的可选虚拟服务供应商来实现自身的信息安全控制,这些大型的公司具有较为一流的和可靠的信息安全维护机制,具有防范黑客攻击的专业技术,软硬件设施过硬。银行业可以充分利用总行两地三中心的网络资源、数据资源以及其他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环境,在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省为单位 的“全国性云备份中心”,各个省份的银行可以通过自身情况采用同步或者异步方式进行重要的业务数据备份,充分利用虚拟化的技术建构灾难备份体系(大型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黑客攻击等)。

3.4 混合云基础架构

私有云平台是指组织基于自身的需求,通过相应的技术建设专供自己使用的云平台,这个平台只供给组织内部的机构和内部的人员使用。对于一些企业对保密性、可控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基于之前在数据中心的相应投入,可以选择私有云的构建模式保证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机密性。对于一些IT环境复杂,短期内很难将一个平台统一到另一个平台,可以通过将公有云平台和私有云平台相结合,统一运营的方式来实现动态数据中心的转型。

对于银行来说,传统的数据中心本身包含着众多模块,在银行系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个完整的银行数据中心包括交接日志模块、批处理出错作业记录模块、电话记录模块、日常工单模块、文档管理模块、数据备份等部分,对于银行来说,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行环境较为复杂,在进行动态数据中心转型的时候可以采用共有一盒私有云相结合的基础架构模式进行过渡,逐步实现银行自身的私有云系统。

4 由动态数据中心迈向云时代

从网格计算到公用计算,再到现在的云计算,不管其变化如何,以及它的概念怎么定义,都离不开数据中心的支撑,迈向云时代也必然从数据中心开始,使数据中心率先实现动态化。对于传统的数据中心来说,有大量的闲置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着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云时代动态数据中心来说,有必要实现服务器和存储器的虚拟化,然后迈入网络的虚拟化。通过使用诸如虚拟交换机、虚拟机柜等一系列技术,将资源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云操作系统来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以达到节约能耗,提高效能,为云时代奠定基础。

5 结语

总体看来,数据中心的动态化和虚拟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银行等金融行业来说,也必须抓住这个转型的机遇,结合自身的需求和实际能力,努力构建自己的动态数据中心,积极主动地融入云时代,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的先机,立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第4篇

传统商业银行“网络化”

有人称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来自互联网运营商或电子商务运营商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网上存款、贷款、理财等所形成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迅猛发展,给传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中国的金融,特别是银行业亟须转型升级。

互联网进入新时代对人类的核心影响,是企业和居民都将在“网络化”环境下生存,缺少“互联网式思维”的金融服务将难以满足这种新变化。这些金融服务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求更加“随时”。微博、微信、易信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线上线下”概念更加模糊,“随时在线”成为现实。二是要求更加“随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成为上网终端,使得随地上网成为可能。三是要求更加“随心”。依据开放式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特征,决定了网络环境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构建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些新变化将推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发生革命性变革,大大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支持金融和经济转型升级。

“双轮驱动”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

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商业银行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网络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双轮驱动,更好地促进金融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发展。商业银行要以科技为引领,通过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对传统银行的业务和服务进行改造和转型,以解决商业银行便利性相对不足、资金成本较高等问题。金融服务的网络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银行业务平移、复制到网上来,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要以网络化、移动化为方向,重构商业银行的渠道体系,重组内部的组织架构、扩大自助终端、视频对话、远程支持、集中作业、加密控制等,突破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渠道的便捷性。敏锐洞察和引领客户需求,构建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和改善客户体验。

二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使得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交易及现金流等情况进行全流程跟踪成为可能,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成本过高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银行要充分利用开放式平台、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对产品、业务、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重构,将产品和服务积极融入各种形态的网络平台与商业生态,利用网络和平台支持客户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需求,丰富并有效利用客户信息,积极发展金融超市、嵌入电子商务、在线融资等,满足企业和个人基于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新的金融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与新的企业模式、激励机制等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金融改革,配套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是自我发展与对外合作并重。互联网经济作为未来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实质就是多个行业不断跨界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网络入口、使用频度及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分析上更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则在风险管理的专业性、数据的再应用、产品设计能力和一揽子金融服务等领域,有其他非金融机构难以复制的优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跳出现有框架的束缚,以互联网的开放性思维,与移动通信、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及门户网站等不同行业,通过竞争扩大合作、通过开放促进创新来实现金融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尽管互联网金融具有单笔业务成本低、效率高、网络覆盖范围广、时间空间限制小的明显优势,但其面临的风险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投入规模大、商业模式不确定、技术和市场变化快;其次是网络安全、系统的稳定和客户信息的保密以及流动性管理等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选准商业模式、控制商业风险,符合监管要求和提高自控能力,对银行业显得尤其重要,互联网金融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妥地发展。相应地,需要切实加深对互联网的研究,把握互联网的基本规律,培育互联网基因,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确定商业模式,找准切入点,防范出现大的失误。同时需要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快建立健全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甚至还存在很多空白。建议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消费者保护、网络征信体系、金融监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快宽带中国、信息消费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有序和良性发展及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环境。

第5篇

因为我们研究发现,包括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石化、教育、政府这些大的行业他们的应用需求信息化程度不太一样,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太一样,我们这个报告,把我们中国十几个大的行业都做了比较深度的分析。今天在这里只拿银行这块来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如果要想更多的了解到其他行业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我们的2011年云计算应用现状白皮书。

说一下我们这个研究的目的,在2011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市场积累,我们发现真正云计算应用开始出现了,2011年开始,云真正的走到我们客户当中去了,但是2011年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受安全标准不确定性的影响,许多政企行业用户对于云计算心存顾虑,做调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云计算是非常好的技术,可能也会带来很大的价值,但是安全、标准都不统一,互操作性,他在部署云计算之前,他已经有了自己的IT系统,那么这个操作性是什么样的,也没有得到验证,所以说市场应用案例的匮乏,就导致了政企用户对云计算一些顾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又没有全面分析,深度介绍中国云计算应用现状的报告出来。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一些大面上的报告,并且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并且把中国的十几个行业都讲得这么深入的报告,我们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云计算的部署和落地,我们企业网咨询部,组织大量人员和精力来研究中国云计算市场应用情况,我们策划了中国云计算应用现状的白皮书,并且汇集了包括IBM、微软、华为这些比较主流的厂商,他们在中国的案例,研究范围实际上刚才也提到了非常广泛,涉及到政府、运营商、金融、烟草、铁路、航空、教育、物流等等非常全面的行业,可以说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到目前为止,对于2011年中国市场研究最深入的这样一个报告。

接下来我们快速过一下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我们调研的数据来源。第一个研究方法专访、拜访、电话邮件的拜访,还有统计分析,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大概拜访了一百余位对中国云计算产业有影响力的人物,获得了很多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长期的积累基础上,分析师跟我们行业专家深度沟通的基础上得到的。我们还用邮件方式做过很多的抽样调查,抽样总量超过六百个,这六百个指的是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议题,比如说银行业对于安全性的一些顾虑,电力行业对大数据方面的诉求,针对一些特殊的议题,我们会进行专门的采访,而那些比较通泛的邮件,包括我们手中可能也拿到了调查问卷,类似于这种形式的调查我们做的工作非常多。在我们获取了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

我们刚才也提到在沟通当中,因为云计算缺乏行业标准,不同厂商,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的客户,他们认识的不同,他们会提出来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也会根据我们的一些认识,根据我们的一些理解,对于我们所得到的专家观点进行判断,根据现有的比较权威的文献进行论证,目的非常清楚,我们要把我们这个报告做得尽可能客观。

这个就是大致非常详细的方法,我们有三个步骤,第一个就是建立我们的研究模型,第二个就是进行一些定性的分析,和专家直接的互动,后面利用一些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我们这几步的分析,我们得出了结论也是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我们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个大的宏观环境,第二个就是因为运营商云计算产业当中占据上游的,他对云计算产业影响非常大,我们把运营商也单独列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部分,这里面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还有包括法国电信,英国电信还有一些其他国外的运营商在中国可能涉及到的一些云计算应用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对于十几个行业深度的研究和分析,这十几个行业刚才提了,通过我们大量的统计,把中国的市场,用比较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我们刚才提到我们进行大量的数据调研,我们经过多年积累,我们积累了大量专家资源,客户资源,还有行业专业人士的资源,我们这个行业用户的数据库,大概是5.5万条,主要都是指刚才提到那十几个行业,他们CIO的高层,不包括一些非常底层的执行人员。所以我们这个数据量还是非常大的,我们也包括了渠道商,行业厂商,当然这里面也会有运营商的东西,这个只是简单的大致情况。在这个数据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个报告最核心的部分,我们2011年主要的研究发现。这块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将近三年的市场积累,中国的云计算产业链实际上是越来越清晰了。因为云计算和其他的技术性有一些差别,因为云计算是以产业主导学术性这样的领域,所以这个产业链各方参与者对整个云计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中国的情况下,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厂商积极参与进来,生态环境就慢慢完善了。2011年开始,中国云计算正式进入了快速的应用和落地的阶段,刚才提到,运营商在中国云计算市场,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他既是云计算的提供商,他也是一个云计算的平台最大的采购者,所以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出台了云战略,这是总体的情况。

垂直行业这块我们纵观整个市场发展云的趋势是所有行业都公认的特性,但是由于需求和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行业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和应用现状非常不一样,未来云计算在不同行业当中会出现一些特点,这几个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点,第一点就是差异化,第二个就是个性化,第三个就是本土化,所有这些行业对于云计算这个大的框架下都会有自己特别的东西出来。

受新增需求影响,我们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预计到2005年年底,中国使用云计算的企业,可能从现在4%提升到42%,这个预计我们根据潜在需求计算出来的,这是我们更加具体的调研,截止到2011年9月,现在已经使用了云计算技术大型企业占5%左右,小型企业不到3%他们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在未来企业云计算市场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已经使用云计算的企业当中所涉及到应用领域,将近63%的企业表示,他们希望通过云计算技术更好支持他们的市场销售活动,云计算在未来几年将越来越多和企业业务相关联,这也是云计算魅力所在。

我们在做调研的时候,非常意外地发现,将近有60%左右的云计算相关应用,跟大数据有关联,有18%跟大数据无关,但是有2%我确定未来会不会和大数据项关联。我们也评比出了在不同细分领域里面的领导厂商,IBM、HP、戴尔分别进入了前四位。

下面是一些传统的ICT应用的云趋势,预计到2011年到2015年云计算CRM市场年复合增长会超过50%。因为一个是我们技术不断成熟,第二就是我们厂商产品的日益完善,还有我们客户认知度的提高。现在基于云的ERP应用才不到5%,但是未来考虑使用基于云的ERP企业占到35%。

在OA这个领域,国内厂商市场占有超过了68%,这是我们比较值得骄傲的地方。而在未来的几年优选我们本地软件里面占到了23%。

我们也看到呼叫中心、视频会议这些传统的企业通信应用也是云计算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市场是云计算呼叫中心主要市场,大企业的增幅还是比较慢的,但是相比其他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这是对于视频会议大致的介绍,这里面未来三到五年,考虑使用云计算视频会议的大概在60%。

下面再分享企业对于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市场份额,未来三到五年,这里面优先选用混合云占据大多数,大概在65%左右,只考虑私有云21%,只考虑公有云8%,有6%不确定。

我们一直在谈安全性是云计算比较大的担忧,但是我们调查实际上安全性在用户当中阻碍程度是排在第三位,能否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实际上这个安全性用户还是可以往后排的,安全性的权重并不像我们大家担心的那么严重。

下面就是运营商这个市场,刚才我也提到了,包括国外的运营商,国内的运营商都开始启动了他们的云计划。

我用三个词总结运营商对于云计算的想法,或者说是观点第一他比较有压力,第二也比较纠结,第三个也有动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要想开发云的业务,网络改造压力非常大,包括腾讯、互联网企业强势介入,运营商要想发展云计算,必须加大基础网络的建设,可喜的看到云计算已经成为非常大的趋势,他也为运营商创造很大的商机,运营商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非常大,他们也有非常大的动力,我们也看到了运营商在这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他们的观点。运营商在中国市场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运营商非常清楚要减号自己的基础网络,第二个可能会与广大SP深度合作,第三个建立自己的云平台,第四个非常重要,必须发展多元化的业务。

第6篇

>> 灾备模式和灾备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探讨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云计算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青岛:政务云与灾备的一样化实践 私有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乳酸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析筑养路机械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析筑养路机械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电气安装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虚拟地球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FTTX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浅谈泡沫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论摄影测量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探究光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土地评价的领域应用与发展趋势 林业采运机械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

[5]GARFINKEL S. An evaluation of amazon’s grid computing services: ec2, s3 and sqs[R].TR-08-07.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6]ARMBRUST M, FOX A, GRIFFITH R,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R]. UCB/EECS-2009-2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9.

[7]杨建立.云灾备技术在保障人民银行业务连续性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15,3:74-76.

[8]王燕,陈当阳,黄湘武.云时代下的灾备技术和金融信息安全[J].中国金融电脑.2014,7:23-25.

[9]孔琳俊.高校信息化环境下灾备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应用[J].软件,2013,3:94-97.

[10]陈小潮.云计算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2010,6:800-804.

[11]曹阳,高志远,杨胜春,姚建国,梁云,孙云枫.云计算模式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2012,6:14-17.

[12]黄彦.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力调度一体化互备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201-202+205.

[13]李立新,谢巧云,袁荣昌,林静怀,狄方春,李大鹏.电网调度云灾备系统优化分析与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23:82-86.

[14]王玉珏.论建立城建档案灾备基地的重要意义[J].云南档案,2009,7:46-48.

第7篇

听说可以尝尝IBM Watson的智能设计蛋糕,笔者2014年11月13日欣然应邀出席了IBM THINK高峰论坛,现场发现懂中文的Watson已改名Wisen,中文名叫“小森”,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罗睿兰(Virginia M. Rometty)女士演讲时指出,“基于认知计算技术(Cognitive Computing Technologies),企业在预测性分析方面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以往的描述性分析,创造的收入高出3.7倍,运营效率高出2倍,创新速度提升2.5倍,与供应商的联系增长2倍,尤其是能前所未有地广泛支持与客户个性化互动”。

如今,认知计算技术应用已开始从智能工厂向智能服务等各行各业渗透,成为点燃“工业4.0”和“银行4.0”革命的火种。其中“工业4.0”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制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这可以省略销售和流通环节,整体生产成本将比过去下降40%,消费者通过“工业4.0”订购的商品比通过淘宝网购买还要便宜。“工业4.0”带来的新一轮去中介化将给工业品制造商和网络渠道销售商带来全面冲击,全面向个性化、智能化、实时化、综合化服务转型,产生与产业互联网和产业物联网无缝融合的“虚拟化企业”。

与生产和消费衍生存在的金融支付和财务管理需求也必将随着“工业4.0”的脚步接踵而来,产生了能与产业互联网和产业物联网无缝融合的“虚拟化银行”,进入“银行4.0”世代。在“银行4.0”世代,银行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而是实现客户需求的场所,满足客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个性化定制需要(如表1所示)。跨入“银行4.0”世代的银行就是能够提供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的“实时智能银行”(英文简称RTIB,Real-time Intelligent Bank),其所带来的超级客户体验将与“工业4.0”一样具有四个特点:个性化、智能化、实时化、综合化。

个性化

具备“银行4.0”能力的银行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体验广泛体现在产品、服务和渠道界面。个性化意味着银行在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登录前和登录后,都能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意味着银行能为单一客户或特定客户群体适时定制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例如对于连锁零售商的收款服务,可以帮助连锁零售企业轻松实现现金清分、留店现金管理、现金记账和信息掌控。可提供现金循环、清点、兑换及存量预告等多种功能,其中现金清分功能可分为现金回收区和现金放置区两部分,收银员将所收现金放入机器后由机器自动对现金进行清分,大额的钞票进入现金回收区,小额钞票和硬币进入现金放置区,现金回收区的现金只进不出,而现金放置区的现金则可进可出,在便于收银员找零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现金安全;在现金处理机器上还可配备专门软件,日初通过输入密码对机器内现金进行清点,日终再次清点后根据日初、日终余额予以记账,且可提供按收银员等维度细分的销售金额信息;除了软硬件的支持外,银行还可基于现金处理机器为客户提供包括现金押运、账户管理、账户信息报告等在内的多项服务,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这种连锁零售商的收款服务的设计,是可以邀请客户在银行云平台上进行开放式、互动式的产品原型设计、配置和可用性测试的。线上产品原型是可以虚拟观察、操作和体验的产品雏形。例如为连锁超市或连锁餐馆订制的“智能现金联机保管箱”,其功能类似于将银行网点搬到超市的收银台,收到的现钞自动清分并实时贷记商户账户,通过将点钞机和支票识别器与银行的数据系统连接,实现资金的自动入账。一些来自相关部门的银行产品创新专家,在云平台实验室模拟分析这个保管箱的现金处理和商户账户变动情况,并在线上与客户交互完善该产品的修改建议。这种个性化产品订制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这一新的想法首先来自这家银行的云平台上的产品创意平台(BANK STORE),通过云平台产品模拟区展示分析新产品逻辑原型。

第二步,在与内外部用户进行概念讨论拟合后,再设计出产品物理原型,更直观地检验产品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是否符合用户要求。产品物理原型的设计包括应用系统和机具实物设计,大部分机具由供应商免费完成原型开发,对银行以低成本依托高科技开发新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步,在快餐连锁店试用银行的这个现钞处理小发明,客户财务主管将实时了解销售现金流入状况。一个叫做“鸡味美”的快餐连锁店签约成为某银行推出的店内现钞处理装置试用者(试验用小白鼠),这个装置使公司首席财务官(财务主管)和司库(出纳主任)实时了解销售商品的现钞收入。

这个装置的好处很明显,它还处于公众测试期,尚待命名也没有确定收费价格。它能接收、清点计数并保管现钞。当现钞还在店内时,资金就被贷记到零售商账户,商户也可以从这个公用电话亭式样的机器中提取现钞。

从公司资金管理角度,这项服务使商户的会计更精确,存款更快到帐,这意味着现钞能被更快地投资或再利用。鸡味美的司库珍妮・布里奇斯说:“一般情况下,周一销售的现钞收入周二才能到达当地银行,最早在周三,有时甚至等到周四,现钞收入才能记入公司账户”。银行全球产品管理部贝珊恩・约翰森认为这个产品很可能吸引餐馆、大型零售商和百货商场。

目前这个装置只在鸡味美1300家门店中的两家试用,预计另外两家公司在2015年1月开始在门店测试。珍妮女士拒绝透露这两个公司的名字,并说计划在2016年上半年全面推出投放市场。

据珍妮女士说,商户自己清点销货现金会有5%~7%的差错,相应由此还会带来调帐问题,考虑到点钞机的普遍应用,这一点不是最大卖点。很多商户会发现,除了现金销货收入实时地记入公司存款帐,商户不用再让员工撇下顾客去银行存款,也不用再为员工和现钞的安全担心。

在鸡味美的例子里,将现金送到银行通常是店铺经理的责任,银行将派运钞车来接钞。另外,资金一旦存入装置后,安全就是银行的责任了。如果装置被抢了,损失将是银行的。

珍妮女士说,银行将从商户更频繁的存款中了解他们的更多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银行帮助商户更好地管理流动性,例如决定商户实际需要多少库存现金。她说:“我们每天都搬运现钞,这是我们给客户的核心能力”。虽然好处是明显的,但还不清楚这个装置的使用费用,银行正在给这项服务定价。

赛讯咨询公司银行部高级分析师雷德・吉伦说:“这项技术听起来很有趣,但不知道它的收费情况,我们的了解还很不完整。很难否认现金处理及其安全是很多商户的大问题,这产生过程费用和现金流动费用。我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用这个装置的成本效益比会提高。”

智能化

智能化服务在银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例如自动欺诈探测系统使用机器学习,可以识别出预示着欺诈性付款行动的行为模式,借助语音识别技术自动完成电话客服,声音识别可以核实来电者身份,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流动性管理趋势预测,并根据多币种清算需求筛选最优利息轧差和款项对冲方案等。

对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的实时智能感知响应的基础,是业务基因图谱驱动的企业级信息应用能力,通过对流程和数据集成的整合,可通过用户网站访问、银行间合作、第三方数据收集等多种手段实现同一客户在多家银行间的数据共享,建立涵盖跨国企业客户在全球跨时区、多币种的基础信息、财务信息、交易信息、关联方信息、同业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信息存储平台,为实时掌控和智能分析综合客户财务需求,组织银行在各国分支机构提供适用币种的收付款、流动性管理融资、清算产品服务提供保障。

实时智能的综合金融服务分析可借助于多种工具辅助:例如从备用现金角度分析和追踪活动进程,从客户的角度研究其资金使用和交易的行为特征;定价分析考察价格变动对产品利润带来的影响;销售管道阐释年度目标的由来及各类因素对目标值的调整;而竞争力矩阵则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发掘银行业务的相对优势和劣势。银行若想实现智能化,也必须构建自身躯体的模型――银行业务基因组图谱,同时也必须像生物科学界和智能计算科学界一样,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构建智能化所依赖的“记忆―预测框架”模型,以及“认知计算技术”(Cognitive Computing Technologies)支持下的“实时智能流程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智能分析基础上的客户需求感知和响应。

智能化服务意味着整合银行全球资源,按照“全球一体化业务架构和IT架构”指导思想,梳理整合境内外、母子公司的业务需求,通过业务架构零部件的“大量标准化复用、少量新增补充”,以稳定的架构高效响应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对于大量存在差异的业务规则,需要通过海外业务流程规则层面的整合和标准化解决方案的设计,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产品条件和客户、渠道相关的变量参数,以便在同一个业务流程中同时支持境内和海外业务的执行步骤和业务规则。

实时化

“银行4.0”的实时化能力是指实时的感知和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通过自建综合服务平台和嵌入其他服务平台,实时捕捉、识别和判断客户需求,实时从的决策引擎获取风险回报平衡决策,并通过集中的后台操作系统实时响应客户需求。

实时化意味着实时感知和响应客户需求。在移动GTS实时服务方面,富国银行(Wells Fargo)早在2007年就为企业现金管理服务推出了移动端的应用服务,提供企业客户实施监控账户和财务管理的功能,同时提供移动的介入方式。“The CEO 移动”提供了企业服务端的子集,主要基于移动的技术特点,包括:启动、批准、拒绝;查询账户余额;监控账户现金流情况;管理欺诈;用户管理和密码管理等。

实时化意味着更及时的可视化决策信息支持。例如Cashpro,作为银行业务解决方案集成套件的入口,它通过集成的渠道交付提供一致的客户体验,大大提升了银行服务客户营运资本的能力,并通过为客户提供统一的、透明的、可视化的数据信息,优化客户的决策过程。目前的Cashpro包括Cash Connect,Cash mobile和Cash Online三个模块,使客户能够利用多种访问方式和应用程序与美银美林开展业务往来,无论客户身处何地均能在技术连续性上满足其需求;同时全球现金管理数据的整合和全面的可视性更是将客户数据转化为专业知识和预测性分析,大大提升了数据价值。

实时化意味着跨时区、全渠道、7×24小时不间歇金融服务。就像回廊在苏州园林中的作用,回廊作为联系各个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各种数字化渠道就像平地建廊、爬山廊、水廊、桥廊一样是将综合金融服务与客户综合需求联系起来的脉络,既可以是通用的门户,也可以是融合了客户特殊需求的定制化门户。渠道数字化的演变步伐不会停止,数字视频仅仅是前台数字化趋势的典型场景之一。中资银行亟待建立上述以流程、产品、数据、客户体验模型为基础,以模块化、组件化、参数化为特征,以流程与数据对接、业务架构与IT架构对接为经络的“全球整体业务架构模式”,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海外业务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产品服务在各类新兴渠道快速部署、调整、组合或退市的能力,同时也是以内部产品工厂适应产业互联网、产业物联网新生态环境下跨时区、全渠道金融服务的必由之路。

综合化

我们可以从如下场景一览全球公司综合金融服务体验,当客户A申请融资这个事件触发时,银行能否通过全球统一客户视图对客户A进行全球客户识别,同时识别出客户A所在企业集团中的位置,根据识别出的全球供应链关系,确定其所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银行应能结合其融资需求,对客户融资期间财务状况变化趋势做出综合分析,并根据综合分析定制全球化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银行要与客户确认其为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国内外贸易融资产品搭配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要为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提供定制信用捆绑的特殊授信模式;这些方案涉及授信部分需要通过全球授信管理模块对客户A进行全球统一授信管理,集中维护客户授信额度使用情况;银行内部批准并与客户确认解决方案后,银行应能利用后台产品工厂,通过对产品组件、条件及相关参数的灵活配置,实现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快速配置和;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单证处理问题应能够由银行全球单证集中处理中心实时处理,采用统一管理单证业务处理流程,集中控制风险;银行应能利用全球客户服务和企业级渠道整合模块,履行全渠道实时智能服务响应,并可根据需要为客户A提供信息报告定制和全球金融资讯定制等服务。

全球公司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切入点是以“交易银行”建设作为突破口,集中资源建设全球贸易融资能力、全球现金管理能力和全球托管能力。“交易银行”之所以成为国际银行持续强化能力的重点领域,因为其具有高流动性、高非利息收入、低资本占用的特性,同时是最具有客户粘性的产品,其可根植于客户的司库,都是从支付衍生出来的业务,成为客户资金和财务需求不可或缺的服务,以便最有效地实现现金和证券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流动。从银行角度而言,“交易银行”产品是最适合交叉销售的产品,不仅是因为这一复合业务领域对营业收入影响巨大,而且还因为这些产品都是从支付衍生出来的派生产品,相关程度非常高,且在底层数据层面,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领先银行均把“交易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一个整体能力予以建设。

事实上,无论是在境内还是海外,中资银行都在操作“交易银行”的部分业务内容,但并未树立起“交易银行”这一领先理念,贸易融资、现金管理、托管不仅从产品角度分在不同部门经营,更被本币和外币所割裂。从客户角度,客户体验肯定不好,也没法做到客户贡献度最大化。海外能力建设,应考虑把这三项整合起来,从整体能力建设角度实现银行的特色和突破。

基于建立“交易银行”所需要的能力分析,从现状条件来看,中资银行“交易银行”三大块业务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贸易融资相对比较成熟,现金管理次之,相对更弱的是托管,特别是海外托管,基本上没有尝试过,因此,三块业务能力建设的进程分属不同阶段。在全球贸易融资领域,能力提升的重点可能是产品创新、集中运营和高效的风险识别、量度和控制;在全球现金管理领域,能力提升的重点可能是运营模式、渠道和体验,以及产品;在全球托管领域,可能先要明确产品定位,客户定位等战略问题,以确保方向正确。

如果银行建立了全球一体化整合的企业级业务基因组图谱以及对应的组件化IT应用能力,相比没有业务基因组图谱和组件化IT应用能力的银行,能够更快捷地建立客户需求与银行能力的对应关系,更迅速地配置资源以落实解决方案,这些银行能力包括全球客户识别、授信管理和产品管理,以及通过企业级整合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化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全球公司客户综合金融服务”战略目标。银行应当进行战略能力落地的事件驱动式场景检验,这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综合营销。客户综合营销是在全球客户统一视图和客户细分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为银行赢得商机。

第二,综合签约。综合签约的业务需求主要针对客户的多产品、多渠道签约场景下,为了便捷客户业务操作,提供的一种业务操作集成处理。提供统一的综合签约画面,圈定产品渠道范围,依照圈定的各单产品签约信息要求,集中递交、分别处理。

第三,综合定价。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价格参数体系,支持客户关系定价;由定价管理、销售价格管理、客户结算等组件集中支持综合定价,从而具备自动化、差异化、灵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流程能力。

第四,综合服务。在客户统一视图的基础上,建立企业集团或个人客户家庭资金的统一视图,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支持各种信息报告的模块化定制,多渠道、多样式、多频率的展示。

第五,综合交易。客户购买银行产品,签订产品合约,支持客户在不同渠道方式使用该产品功能。

总结

成为“银行4.0”世代个人综合金融服务的市场引领者,需要建立企业级的业务基因组图谱和面向客户服务的架构。当然,无论银行是否构建了企业级业务基因组图谱和面向客户服务的架构都能引入用于智能分析的“认知计算技术”,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智能分析支持。但是,前一类银行因其摆脱了竖井式信息系统的束缚,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快速变更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有利于转型为适应产业互联网的虚拟化银行――“银行4.0”,以便占据感知和响应客户需求的市场竞争优势。

无论金融服务市场参与者愿意与否,都将进入“工业4.0”和“银行4.0”伴生的世代。这是一个客户不断细分而至个性化定制的世代,这是一个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而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世代,是一个渠道全面互联互通而便于实时切换的世代,是一个客户、产品、渠道都成为个性化服务配置因子的世代,是一个数据无论大与小,流程无论长与短,如若不能赋予实时智能客户体验都将会苍白无力的世代,领先一步创新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需要比别人更快做好准备。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联网;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18—03

一、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现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信息社会”、“信息生活”、“信息化经济”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状态和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现代社会才有信息,只有现代社会才是由信息构成的。其实,古往今来社会中存在各种信息,而只有现代社会,人们才有意识地感觉到信息。这样,人们就站在信息理性的高度,把周围的一切都化成信息来理解,都看成是某种信息的存在方式和流动方式。一切物质,不论是数值,还是字符;是整体对象,还是具体数据;是光谱、电子,还是生物;是系统性,还是量子性;是语符、字母,还是声音、图像、色彩,都可以信息的存在方式来处理。所谓信息观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社会观和生活观,即信息构成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当代经济生活就是一种信息经济。经济是在交往、交易中发生和发展的,没有信息的流动与交换,就不会有经济及其生活形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正是信息技术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生活的面貌。当前,信息系统、物联网、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正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形式,同时它们也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渗透性强、收益高的最活跃的生产领域。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方式和路径,已引起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决策方式、业务过程和营销手段等渐进或根本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自身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全面渗透与应用,成为各种经济行为的基础性的技术装备,形成经济的信息化,当代经济也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称为“信息经济”。

既然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那么信息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其普遍性,而更在于如何处理、利用信息,只有通过控制信息,达成一种控制事物的效果,才能实现信息科学的价值。信息科学是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信息化的社会离不开信息科学所赋予的信息理性,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支撑手段。而且,倘若没有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支撑,就根本谈不上信息社会。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不会有信息科学的诞生。

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信息管理和信息传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核心技术,即计算机技术,其目的是保证将客观事物的属性描述成数据并进行加工处理,或者是在数据信息水平上处理和控制事物的核心技术手段。二是信息的传输和表现技术,即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以保证在社会各领域实现信息的流通,能够最真实、最快捷、最可控、最大化地收集、传递、处理、执行。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便是信息技术的新形式与新应用。

信息技术发展首先面对的是如何用技术化的手段来掌握外部世界,这就形成了数据的类型观念及数据结构理论,形成了数据库技术理论,形成了如何化约各种类型信息的计算机语言理论及其编译理论,形成了大规模数据控制和微观化数据控制的各种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同时,信息技术发展还要保证信息采集、归纳、处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而达到通过控制信息来控制事物和行为的目的。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已成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将在24.5%以上,出口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同时,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将达到10家以上。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信息产业投资及促进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信息技术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不仅带动了自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的典型的商务活动运行模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各种信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电子商务使流通业通过新技术的改造和应用,逐渐成为提升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行业。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活动的数字化,它涵盖了传统商务活动的各方面,包括商务活动信息管理、商品信息传递与销售服务、电子化交易和电子化支付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可见,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网上银行的广泛使用也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网上银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网上银行使经营成本降低,可以付给顾客更优惠的利息。二是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削弱传统银行从事中介的优势。四是经营品种更加丰富,银行还可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五是使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生变化。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银行业借助互联网,开设网上银行,采用网络信息化金融经营策略,是银行业借力信息技术不断适应时展要求的结果。

当前,移动互联领域、社区网络服务领域、云计算领域,已成为网络信息服务业的核心领域。我国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运营能力并不强,多处于运营跟随状态,原创不多,多是简单效仿,这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的潜在优势。在网络经济中,网络产生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快速增长。根据我国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发展和应用,积极开拓网络信息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功能,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三、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产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201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为2.5万亿元,而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1.9万亿元,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仍然有限,还不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在行业内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大企业,并且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加快拓宽信息技术行业的应用市场,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如,可加强其在石化、钢铁、物流、能源、机械、通信和船舶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中的应用与合作,使这些重点行业充分利用信息,用信息技术装备企业,重塑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产业研发能力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需要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可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行业内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够优化

近年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计划在2015年,实现该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0万人的目标。虽然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但行业内仍然存在人才结构不优的现象,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匮乏。为壮大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产业内各企业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的成长环境。

(四)信息技术差距加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信息贫困加剧国家、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的差距导致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从信息化中获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贫困,很难分享信息化的成果,并且这种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它的存在也就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缩小由于信息技术差距而引起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可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政策加大对信息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健全其信息基础设施,帮助其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改善信息贫困地区的信息环境,进而改变信息贫困状态和信息不平衡状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其经济增长质量获得根本性的提升。

四、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已经并将持续改变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也只有在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卯.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J].经济论坛,2000(6):41-45.

[2][4]俞华,路红艳.物联网在我国流通领域应用前景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8):32-38.

第9篇

产品技术创新奖

唐桓科技一直秉承“自主可控,安全服务”的发展理念,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网络和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多系统身份认证”、“企业内外网安全防护”、“云计算安全解决方案”、“物联网安全体系管理”、“安全子网控制管理”、“企业外发文件安全管理”等方面有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最佳应用实践。

北京唐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唐桓科技”)成立于2007年4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注册,属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唐桓科技一直秉承“自主可控,安全服务”的发展理念,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网络和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多系统身份认证”、“企业内外网安全防护”、“云计算安全解决方案”、“物联网安全体系管理”、“安全子网控制管理”、“企业外发文件安全管理”等方向有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最佳应用实践。

作为行业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唐桓科技在“银行业安全体系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解决方案”、“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解决方案”等方面有多年的研究和实施经验。

身份认证系统

信息化时代到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安全问题。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近年的报告,信息安全热点问题如下:一是由于社交网站、论坛等信息失窃导致的用户身份被盗以及产生的其他负面影响;二是智能终端将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三是针对网上银行、证券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的网络钓鱼、网银恶意程序和信息窃取攻击将急剧增加;四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将带来IPv6网络安全、无线网安全和云计算系统及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在3G网络趋向成熟、移动互联网业务得到广泛普及的当前,越来越多的网络和手机安全问题开始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因为以上安全问题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用户达到1.21亿,占总网民数的24.9%。

为了保护信息安全,先后出现了身份认证、授权控制、日志审计、防火墙、VPN等安全技术。其中身份认证是授权控制、日志审计等技术的基础,如果用户的身份能被非法假冒,那么用户权限也就可能被非法使用,审计日志也失去了意义。因此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中最重要的环节。

目前,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有静态口令、动态口令、USBkey、智能卡(IC卡)、短信、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唐桓科技认为与动态口令相比较,传统的静态口令安全性差,非常容易受到各类盗号和钓鱼网站的攻击;数字证书安全性较强,但其投资较大,使用较复杂,管理费用较高,使用范围受系统使用逻辑而受限;生物识别技术由于生物仿冒手段的提高,安全可靠性也正在逐步降低。

根据这些情况,唐桓科技开发研制了基于事件同步的动态口令双向身份认证系统,该产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0710195695.3),利用高强度加密算法、应用事件激发和同步机制,实现用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双向身份认证。该技术能够抵御现有的各种攻击手段,并且兼容基于静态口令认证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系统采用“一事一密”的设计理念,动态口令可以一次一变。与其他产品相比较,该产品使用简单,管理方便,成本低,适用于所有基于软硬件环境的信息化体系下需要身份认证安全保证的各类应用场景。

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方案

针对内外网络基础设施的设备和资源,唐桓科技提供登录账户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保证用户远程接入、穿越防火墙、远程VPN登录、数据库系统,以及网络设备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统一身份管理和认证。以第三代动态口令技术为核心,集中管理网络系统中的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登录账户,从而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账户登录安全。

基于云计算的安全防护系统

针对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协同计算环境,以云计算虚拟环境的安全性理论、模型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唐桓科技基于云计算的安全防护系统包含安全地支持大规模用户的安全可靠的通用身份认证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应用示范。

该系统通过通用、实名、集中的电子身份信息管理,可实现独立权威的网络身份信息认证;通过数据加密、安全存储,实现用户个人信息资产的安全管理服务;通过虚拟社区安全子网,实现网络环境资产的安全流转与共享;通过个性化推荐服务,实现资源找人的主动服务模式。

在网络生态环境中,该系统针对各种应用模式、各种终端类型、各种接入方式提供满足各类安全等级需求的可信的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及管理标准,实现实体的身份信息可在动态网络环境中通用、鉴别、定位、监管,促进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网络身份生态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与产业化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安全支撑系统

物联网的核心共性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关键应用是物联网的主要研究内容。物联网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环境,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物联网安全研究将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安全体系、物联网个体隐私保护模式、终端安全功能、物联网安全相关法律的制订等方面。

唐桓科技提供的基于物联网的安全支撑系统通过在感知物件接入网络层提供物件身份认证和监测技术,确保数量庞大的智能物件的行为、来源、数据完整性能被相互实时认证鉴别和接受;在信息采集层,根据智能物件的处理能力、网络状态,可定制信息传递的安全协议、加密算法和个体隐私性保护策略;通过将智能物件、传输网络、应用三者动态绑定,确保系统的实时可扩展性,同时满足应用安全隔离需要;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确保对海量物联网信息的安全存储、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从整体上,实现物联网的各层网络连接组成的异构、多级、分布式网络的统一的安全体系的“桥接”和过渡,实现端和云协同计算的整体安全性。

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

第10篇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技术不过是对算盘、报表和电话的升级,充当的是银行的技术平台,然后互联网逐步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资源平台。一方面,银行获取客户从线下网点扩展到了网上,突破了网点局限;另一方面,银行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客户互联网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客户信用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银行风险定价能力,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理念和业务方式。

何为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业界虽无统一定论,但有两类说法:一是从参与者角度定义,将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将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定为互联网金融;二是按业务实质区分,将线下金融业务“搬”上网,定义为金融互联网,将利用大数据对客户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客户信用评价基础所做业务定为互联网金融。笔者倾向后一种。

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转型困境。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从网点布局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大体只进入了100个左右地级以上城市,仅占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3左右;同时现有网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在县域地区分布较少,甚至很多发达县市也未能形成网点的有效覆盖。因此在客户及业务拓展过程中,普遍受到网点资源制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只能是重点布局大型商业银行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如招商银行强在零售、民生强在小微、兴业强在同业、中信强在对公。而这种经营方式带来的是市场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转型是必经之路、常走之路,经营上就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如履薄冰。

互联网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摆脱网点资源限制,迅速扩大客户规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竞争重点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风险管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有人说银行家是“在晴天也撑着雨伞的人”,这形象凸显了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保守倾向,因为只有控制好风险,银行经营才能稳健,也才能获取客户信任。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以财务模型与抵押物模型为主。由于客户风险管理的成本较高,所以银行信贷资源往往向财务状况优质客户倾斜。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积累与强大数据挖掘技术,降低了银行获取客户行为信息的成本,使银行可通过客户在互联网中的数据足迹,如收入记录、支出记录、消费习惯、行为习惯、人口统计学属性及其他信息,形成客户行为画像,预估客户的购买力与还款能力,构建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价模型。但应注意,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信用风险控制方式,极度依赖于模型的精准性,且模型有可能被客户揣摩迎合,所以客户行为画像不会替代传统的风控模型。商业银行仍需坚守传统的财务模型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行为画像模型的具体算法,进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涵盖客户财务画像和行为画像的全面客户画像,并依此搭建更全面的、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网络贷款类产品,要在贷前使用多渠道数据信息交叉比对实现风险评估,在贷中利用大数据建立的客户评价模型分析客户收入水平及稳定性等,在贷后建立动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并结合贷后变换操作管控机制,实现对贷后风险的有效管控。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让银行对客户信息的了解更加充分,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风险控制技术的标准化。

在新的风险控制模型下,银行将客户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客户金融属性数据,进而可以通过模型,自动审批和核定授信额度,从个案的审批转变为批量的审批。这样便可大批量的筛选客户,提高客户拓展效率,并使得原来传统在线下无法覆盖的客户得到服务,将小额、分散、短期、无抵押、无担保的资金需求纳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服务“丝”客户成为可能。

客户体验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服务时间、空间的无限延伸,可以使人们的消费、投融资等金融行为变得高效、便捷,也为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提供差异化风控手段与差异化服务策略带来可能。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竞争是在竞争风险管控与客户体验的平衡能力。

差异化风控。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得到客户完整的实时画像,建立预测分析模型,就能对客户进行实时的基于消费行为的风险判断。这种基于交易级的判断将比基于客户级的判断更真实与具体,不再是对某一群体使用同样的控制手段,而是还原了每一个独特的客户个体,针对性地使用差别化风险控制手段,从而带来差异化的客户体验。传统支付的安全控制措施以物理隔离、硬件防控为主要手段,如USBkey(U盾),以额度限制为辅助手段,如手机支付限额等。但传统的安全措施就要让渡一部分客户体验。USBkey身份认证的安全等级虽高,但同时带给客户很高的学习成本。操作复杂、兼容性低、跨渠道使用难度大,都降低了客户体验,与互联网金融快速、便捷、简单的理念背道而驰;而通过较低的交易限额控制风险,则无法满足客户对支付的基本需求。核心需求不能满足,必将导致客户流失。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收集并分析客户交易数据,如IP地址、MAC地址、客户属地、交易时间、交易对象、交易规模、交易频率等,从中提取客户日常交易特征。当客户发生一笔交易时,系统将比对这一笔交易与日常交易特征的一致性:简言之,如二者一致,便推断该交易的真实性与安全性,降低安全认证级别或允许客户进行大额交易;如二者不一致,则认为该交易存在欺诈风险,系统将自动提高交易安全认证级别或给予较低的交易额度,来防范欺诈行为。通过差异化的风险控制,做到“防小人,不防君子”,从而提升客户体验。

差异化服务。结合客户行为画像,我们可对客户的消费行为、需求动机进行精准洞察,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定制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策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转化率,使得银行低成本高效率地在潜在用户群中推广自身产品与服务。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客户在金融服务中的生命周期阶段。针对客户生命周期阶段演变,推送不同的金融服务和个性化信息展示:学生时期主要推送支付类产品,成家立业时期主要推送信贷类产品,中老年财富积累时期主要推送财富类产品。此外,我们可以根据客户交易的历史纪录,对规律性业务做定时自动处理或推送提醒,对客户常用交易在网银或手机APP界面上做针对性的排布和展示,提高产品服务的智能性与友好性。

客户定位

传统银行客户定位于高端客户,因单个客户业务规模大,可摊低银行各项服务和风控成本。但事实上,由于高端客户市场竞争激烈,其对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并且享受了银行各种费用减免及附加服务。对处于市场竞争劣势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高端客户市场实际利润空间有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长尾客户群体可成股份制银行丰厚利润的增长点。

当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对称及运营成本的问题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可重新寻找客户定位,定义优质客户,并避开竞争红海。过去按照年龄、收入等属性划分高端客户群体的客户定位方式已不再适用。任何年龄、收入的客户都可以纳入互联网金融经营的客户范围,即使是“丝”客户,只要有信誉,同时有旺盛的金融需求,并能支付相应的成本,都可以成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

在零售银行方面,客户定位可以从中高端,扩展至为“有小资情怀”的,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群;公司银行方面,可以围绕供应链上下游,扩展客户,打破原有地域时空的局限。

营销思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大量从线下迁移至线上,银行的营销方式也应相应地转变,去适应客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线下营销与传统媒体广告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使银行产品高效且低成本地直达目标客户。

在精准营销方面,通过客户行为画像,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精准把握客户需求,进而可以在线上进行点对点的营销,准确地提供客户所需服务,避免对客户的骚扰,甚至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例如,客户着急转账时,将客户需要的服务放在他最容易找到的地方,让他毫无干扰地快速完成,远比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停地介绍理财产品给他的感受要好。

在打通线上线下O2O(Online to Offline)营销方面,通过设计打通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工具,可满足客户线上与线下动作交互的需求,覆盖每一个与客户可能的接触点,增加营销机会。例如可搭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专属权益兑换体系,在研究客户群体的喜好并定制精准营销方案后,通过遍布线下的精彩服务或活动吸引网点客户成为线上客户。为分支行员工提供用以扩大客户规模、提升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活跃度的营销工具。此外还可利用O2O的互联网行为模式,设计业务推广与业绩统计工具,用于开拓行外营销团队,借力打力。外拓营销团队可通过智能手机、移动媒体使用该工具,让营销工作可以在碎片化时间进行。该模式的探索将颠覆传统的营销理论和营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最低成本的拓展产品和业务的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客户转化。

在“病毒式”营销方面,社交媒体为银行提供了可通过社交圈进行“病毒式”营销传播的机会。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可发掘客户兴趣爱好,实现精准营销,提高现有用户的使用黏性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借助微信等当前流行的社交应用平台,可使营销信息在传播者的社交圈中以几何倍数级增长,达到低成本迅速拓展客户的效果。同时营销信息在社交圈中的传递还可拉近产品与客户的距离,增加客户对产品的信任感。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挑战

引言

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互联网金融相比,已经不占据主流优势,所以商业银行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实际出发将发展模式优化。通过从发展的模式上进行转变,就能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在行业竞争中获得发展优势。从理论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等,就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和发展的现状分析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体现分析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一现状已经蔓延到各个行业,金融行业的发展和互联网进行结合就比较重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适应时展的潮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以及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智能搜索等现代信息科技结合金融资本后提供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较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交易信息相对对称,资源配置趋向于去中介化。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受众层面。技术的发展下就会有更多的潜在用户、新用户,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体现的比较突出。在当前每个网民都是互联网金融的潜在用户,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都是从网络用户中产生的,随着网络覆盖面积的进一步加大,以及用户的增多,使得其对网络金融的发展也会更加的凸显。

互联网金融在当前之所以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其自身有着鲜明的优势。在金融服务的成本上相对比较低,在金融信息的全面化特征上有着鲜明的呈现,交易成本低等,还有就是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这些方面都会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市场上的发展优势比较突出,在发展的效率水平上会不断的提升。

1.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一些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重要。这些问题主要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性相对较低。在交易形式的便捷化的背景下,对客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网络的安全性方面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资金帐户被盗,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进行追踪的难度上也比较大。还有就是实行资金的监管方面有很大难度,主要原因是在网络的金融交易过程中,对资金的流向是不能有效监督的,所以在信用风险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在这些风险的监控方面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来实现。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金融发展过程中,监管的落后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实际监管工作的落实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对于这些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充分的重视,通过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才能对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及运作模式分析

2.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首先是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有了促进,利率受到市场的影响就比较突出,金融机构在对利率的决定能力就相应的得到了降低。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中,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结合实际的市场发展进行管制的,但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对这一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得到了加强。

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主要分为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支付宝[微博]、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代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已经占有相当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再者,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对商行的金融脱媒也产生了影响。在均衡的理论下,无摩擦的市场能对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零。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方面存在着不对称的问题,这就需要金融中介的介入,而商行就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信贷业务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了资金信息中介的功能,还通过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中介的门槛。这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

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方面也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资产业务层面的小额贷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的成长速度在当前的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中比较迅速。还有就是在负债业务和中g业务方面也有着影响。

2.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分析

互联网金融在实际的发展中,有着多种运作模式。这些运作模式主要体现在众筹方面,在这一运作模式的发展中,能够让资金的需求者对可利用的资金迅速获得,然后对预购以及团购的方式加以应用,再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传播,来向公众进行资金筹集的方式。在这一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能有效帮助创业者以及艺术家等资金需求主体有机会展示他们的一些作品和创意等,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金。众筹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在具体的资金管理方面相对比较简单化。

再有就是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当中的P2P模式也比较突出,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应用,使得点对点的信贷得以实现,有效的降低了民间融资成本。这一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有两种,线上的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中的第三方支付以及大数据金融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就要能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加以应用,这样才能将模式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为能够使得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有着良好的发展,就要在相应的策略实施上进行有效加强。笔者结合实际探究了几点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第一,传统的商业银行要能对储户的管理进行加强,要能够不断的将客户活期存款的价值进行有效提升。结合着长尾效应的理论,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商行必须要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要在发展的思维上及时性的转变。要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性的应对,将储户管理的工作加强,将客户活期存款价值不断提升,以及注重对个性化业务的开展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占据发展的优势。

第二,商业银行要想能有效的应对新的发展环境,就要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加强,将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发展进行加强。商行的网上银行业务要进行丰富化,将金融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将业务范围进行有效的延伸。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经验积极的借鉴,对个人客户的支付需求能够全面的认识,在网上银行的功能多样化呈现,这样才有利于商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商业银行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要能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对客户的需求做到更为精准的把握。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下,这就为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针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有将这些技术得以良好应用,才能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商业银行的发展只有注重客户的需求满足,才能在市场中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及理念进行打破,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上进行有效的简化,在审批的环节上进行简化。只有在工作的效率上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进一步提升商I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第12篇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互联网+普惠金融”战略的核心是紧紧围绕“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融合创新、坚持变革转型、坚持引领跨越、坚持安全有序”五大基本原则,实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四大发展目标。

互联网金融虽然借助互联网技术,但绝不是简单地把金融产品平移到互联网平台。其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边远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上的平等权益。互联网金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扩大金融服务受众的范围,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具体的促进作用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可持续特征使其成为普惠金融的最佳选择。低成本可能是互联网金融最显著的特征,其交易成本大约只有传统银行的20%。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完成,边际交易成本极低,从而创新了成本低廉的融资模式。

早在2000年,欧洲银行业测算其单笔业务的成本,营业网点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54美元,ATM为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则只需0.1美元。阿里金融小额贷款的申贷、支用、还贷等都在网络上进行,单笔操作成本仅有2.3元,远远低于传统银行的操作成本。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是扩大覆盖范围。

互联网金融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点网络,可突破时空局限,覆盖到因偏远分散、信息太少而很难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不仅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金融需求,还直接缩小了城乡差别。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为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为5.94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速度较快,这为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供了可能。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3月底,该行通过“惠农通”方式在农村地区投放电子器具113.7万台,极大地满足了村民转账、消费、小额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的需要。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门槛也大大降低,可以方便低收入阶层参与投资,这对中低收入者的财富增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是创新信贷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传统的信贷技术包括财务报表类信贷技术、抵押担保类信贷技术、信用评分技术和关系类信贷技术等。小微企业、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多缺乏央行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缺乏房地产等有效抵质押物,难以通过传统的信贷技术获取服务。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大数据”,即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客户交易的历史数据,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可以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到可记录、可追溯、可验证,能够卓有成效地帮助传统金融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利用大数据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进而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例如阿里金融的小微信贷技术,通过在自己平台上所掌握的贷款客户过去的商品和货物的交易记录、账户数量、还款情况以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内部的信用评级和风险计算,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银行很难解决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问题。又比如P2P网络借贷平台,帮助资金供需双方在该平台上通过数据筛选实现直接交易,供需双方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从而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

四是拓展金融服务边界。

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经济、规模经济特征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将网民的“碎片化资金”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降低了服务门槛,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务。这种规模经济、平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一步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球有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帮助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也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五是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

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金融业的竞争,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必须承认,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与传统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是一种有效互补的关系,不仅可以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拓展和完善金融产业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型。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金融,能够迅速地动态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这就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还可激励民间力量,引导民间金融向阳光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我国民间借贷资本数额庞大,长期缺乏高效合理的投资渠道,游离于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通过规范发展包括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形式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国家鼓励的领域,甚至是普惠金融项目,遏制高利贷,盘活民间资金存量,使民间资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六是扩大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