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课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创新实践
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往往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好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教育理念已得到不断进步,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创新。
一、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观念落后,很多体育教师对待小学教育呈现出不上心的状态,认为小学体育课只是单纯的活动课。教学理念的落后使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时代感,也缺乏课堂的教学变化,使体育课成了简单的活动课,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配合课堂的程度低,学生在体育课中没有形成体育课的概念。学生对于体育课认识的不足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的时候不能够很好地领会教师表达的意思,学生往往把课堂的重心放在活动过程上。这种现状的存在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前教育。
3.理论指导缺失,发展不全面。体育教学需要很好的理论作为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小学生是接受不了的,只能在教师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体育课理论的缺失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不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
二、小学教学创新实践的应用
1.将体育融入平时的生活中,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理念只有将体育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也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水平。
2.课堂情景游戏的设置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能力,在体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添对于小学生合适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差异化教学,促进特长发展。在保证所有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发扬,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教学。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身体的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在生活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1. 体育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1.1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一种游戏,它是具有目的性和规则性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有创造性的活动。
1.2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赛性、娱乐性等。体育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良性的竞争,学生不会感觉到体育重复练习的枯燥和厌倦,并且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深受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喜爱。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应用原则
体育游戏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并非整堂课都适合体育游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推进,适时穿插体育游戏。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体育游戏的运用要符合健康和教育的原则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最主要的作用是教育,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游戏从设计到组织方式中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出其中的教育性。这其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游戏的设计中不能带有负面的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比如:游戏过程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而破坏游戏的规则,一旦发现,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遵守规则。体育游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2.2体育游戏的运用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游戏的时段安排很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起初,在课的开始,热身活动可以用体育游戏代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兴趣,这对这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进行技术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技术融入体育游戏,这样就不会出现枯燥的反复练习,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能更有效地掌握技术。
2.3体育游戏的运用要符合趣味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原则
体育游戏的特点决定了其有一定的竞争性。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从竞争中获得成就感的只是少数学生。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当加入一定的趣味,让双方在规则约束的基础上,感受到游戏除了竞争外还有乐趣,让学生努力取得胜利的同时获得快乐。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趣味性的游戏让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
3.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的注意点
体育游戏的运用要适合课堂,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3.1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学生的健康是教学的第一要素,安全性是体育游戏乃至体育课堂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进行任何游戏之前,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在游戏规则的讲解过程中要做到讲清规则和方法,着重强调安全,只有确保每个学生都了解游戏的规则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的发生。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游戏过程中要“多”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2体育游戏的前期工作要准备到位
体育游戏的前期工作是其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游戏,如低年级不宜过难。体育游戏器材的准备是其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使用器材的比例。体育游戏一般是辅助体育课堂的,所以体育游戏时间不宜过长,适宜的游戏时间能提高学习热情,培养兴趣。
3.3体育游戏的过程要把握在教师的手中
教师要把握住体育游戏的整个走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仍然需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放任学生自己进行游戏,时常会让游戏变了味。比如: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大鱼网”的时候,随着情绪的上涨,他们的思路会乱掉,出现一堆人手牵手追着一个人跑等现象。教师适时的引导能给他们带来启发,如告诉他们要把“网”长大,瞄准一个目标赶到一个角落,通过合作的方式抓到“小鱼”。教师适时进行调控,加入激励或幽默的语言,通过鼓励的话语,提示安全的重要性等保证游戏能够正常进行。
4.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体育游戏的特点,合理运用它能改变体育课堂单调而枯燥的学练方式,激发学生的情趣,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堂可以分为开始、基本和结束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这三部分的特点运用体育游戏。它的具体运用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4.1体育游戏在开始部分的运用
一般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包含队列练习、准备活动。传统的开始部分无非是踏步和热身慢跑,这样的课堂古板、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融入体育游戏的开始部分就能摒弃这些老传统,如队列的练习可以利用“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做出的动作迅速做出原地三面转、稍息、立定等。这样学生的反应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
4.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的运用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课的中心,练习效果往往取决于这20分钟。教师可以把这一部分设计为教学内容的练习与体育游戏的结合。如主教材是练习下肢,那么体育游戏设计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就比较合理。这样设计不仅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而且通过体育游戏达到了全面锻炼学生素质的目的。
4.3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
在结束部分的运用中,体育游戏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去除一节课带来的疲劳,能让学生尽快恢复身体机能。结束部分的放松游戏应当以小负荷游戏为主,使身心得到放松。
关键词:体育课程;指称;教材;对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3-05
研读贾齐先生在《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6期“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与相关的文章,深感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匮乏与完善建设的必要,贾齐老师的文章在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理论方面可谓独树一旗,其意义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基于百家争鸣的视角,本文针对贾文中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对话,实现深入探讨之目的。
1 问题之一与讨论:有关课程内容与教材定位的思考
贾文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矛盾是:“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1]
在这段话中,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并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注:为了与贾文讨论的一致性,本文的课程内容所指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从教材的缘起进行思考。由于体育与运动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因此,此处的“体育”含义主要沿用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词意,且与“运动”含义不同。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它是组成体育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教材——学生),而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那么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呢?不难推理,应该是运动素材。运动的素材很多,有形形的运动项目、竞技项目、身体娱乐与健身项目等,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于青少年身心需求、适宜于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有可能被选择并作为课程内容。
因此,运动素材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上位与下位、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一旦课程内容被确定,那么课程内容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从运动素材到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课程内容中可不断增加新的运动素材)。
按贾文引用他人划分的课程内容来看(注:划分与分类有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应该的划分,而不是分类):中国的课程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泳等),日本为(田径、体操、球类、武道、舞蹈、游泳等),英国为(田径、室内竞技、器械体操、游戏、越野跑、游泳、野外活动、舞蹈等),前联邦德国为(田径、器械体操、一般体操和舞蹈、游泳、球类、击剑和柔道等)。若以篮球为例,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是“球类”;而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则是“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篮球中的各项技术(如传球、运球、投篮等)与战术又是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这样的分步划分与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儿?
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继续划分是无穷尽的,即“篮球运球”还可以划分为“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和“转身运球”等等,其中“原地运球”又可以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等等,那么到何处为止才能穷其尽呢?其次,课程内容要划分到哪一个层面才能称之为“教材”?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讨论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贾文中前后都没有看到这个结果,因此,笔者想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
要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我们还需要对“教材”的本质与定位进行一翻考察。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2]
从以上广义和狭义的教材概念来看,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资料还是课外资料;二是仅指教科书还是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按体育学科理解,虽然学校体育是副科,用不着诸多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等,虽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辅助教学材料也适应于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材料为主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连教科书都极少使用),因此,笔者以为狭义的教材概念比较适合体育教学,这里实际上也包含了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一些辅助材料。
我们了解教材概念的主要意图并不是陈述“教材”是什么,而应透过教材概念的描述,进一步探析构成“教材”需要的条件与课程内容划分之间的关联。
先考察的是课程内容的指称。什么是指称?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通常被用来解释名词或代词和用他们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所提到的目标对象被称作文字的“指称对象”(referent)。[3]因此,课程内容的指称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含义,课程内容的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以篮球为例,所呈现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首先是“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课程内容,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课程内容,第四层面是 “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课程内容。当然,前已所述,我们还可以把“原地运球”再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在同伴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但这样划分下去是没有止境的,课程内容要划分到什么程度才能演变成“教材”呢?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时,课程内容就成了“教材”。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内容(或学习的经验)需要划分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其结构内的各子项既具同一属性、且密不可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个结构可直指我们通常讲的“单元”。
什么是单元?“流行的单位是单元,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谓之单元。单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结构与过程,进行教材与学习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单元构成侧面;二是依据这种计划,指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概念与技能的单元展开侧面。”[4]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也存在这个道理,处于第一层面的课程是田径、球类、体操等,其中的球类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结构,但是组成“球类”的各子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互不关联的,其属性虽皆属“球”,但却属于不同性质的并无直接联系的“球”;划分到第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篮球”,虽然组成“篮球”的各子项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同属“篮球”,满足了“各子项同一属性”的条件,但是篮球中的各子项中“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不同,即各子项技术皆是较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本质性的关联,如“篮球传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段落,它与“投篮”没有本质的关联。只有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次的篮球运球、篮球投篮、篮球传球等时,“篮球运球”既是一个独立的经验单位,同时,组成“篮球运球”的各子项“转身运球”、“原地运球”“运球突破”等的属性既皆属“篮球”,且各子项相互关联,是同一完整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篮球运球”教学单元。若该单元学时为3,那么单元内的3次课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位。这时,“篮球运球”就是单元教材,“体前变向运球”等则是“课”的教材;如果“篮球运球”单元只有1学时,那么“篮球运球”就直指“教材”,也就是说,此时的“篮球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并不需要再继续划分了。那么,课程内容具体要划分到第三层面还是第四层面呢?这就要看课程内容的难度了,较为容易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1)划分至第三层面就形成了单元或课的“教材”,难度较大的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N)则需要划分至第四层面才形成课的“教材”。 因此,笔者认为“单元”和“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边界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划分到第五、第六、第七层面才形成教材呢?这与以下提供的依据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二个条件是:组成“教材”的各单元与课次需要按一定的编排方式排列并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从教材的排列角度来看,教材排列是指:“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一门科目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种:(1)直线式排列;(2)圆周式排列(螺旋式排列)”[5]以这个视角分析,既然构成了“教材”,就有其特定的排列方式,且具体教材内容之间也就必然有相应的逻辑性,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而言,却没有这样的规定性,即不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先后、前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分解到第三层面与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之间就必然具有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教材的性质。所谓“教材”是指:“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其中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6]在上述概念与含义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当然教育学包含各类学科科目,落实到体育学科,那就是说“教材”是“按年级顺序”进行编辑的。年级教学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在落实具体的课程内容时,也是以“单元”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学期教学计划则落实到了“课”的层面。其实,学期计划的编排也是把单元中的各课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的,因此,学期教学计划也与单元紧密相连。据上分析可知,“篮球”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田径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之后,“篮球运球”和单元内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必然与其他的教材如田径的挺身式跳远单元中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各课次先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既是编制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而处于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就已具备较为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这种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正好与“教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第三,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三个条件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直观、可操作等特点,以便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划分情况分析,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四层次时,我们就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具体的教学材料了,即把抽象的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转变为非常具体、直观、可操作的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或第四层面的“篮球转身运球”。若把“篮球运球”这样的“教材”呈现给教师,体育教师也就十分明确体育课该“教什么”了;其次,也能展开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分析“篮球运球”的概念、原理、运动特点、动作路线、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从而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打好基础;但是,仅把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呈现给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无法对“球类”或“篮球”课程内容的有关原理、步骤、阶段、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因为“球类”或“篮球”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球类”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篮球”包含“运球、传球、投篮、上篮”等等各项技术,还有篮球战术等。
如上所述,“单元”与“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两个关键词,由于单元是由数次“课”组成的,因此,作为教材,它始于“单元”,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划分到“单元”(此处的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单元,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部各子项密不可分的小单元)时,课程内容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教材”,而“课”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又是单元中必不可少的成份,“课”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课的教材”。当然,作为学期教学计划或学年教学计划,不能把单元中课的次序直接安排到学期之中,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排列,即把各个单元的课拆开并按一定的编排规则进行合理排列,从而构成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教材。
最后,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问题之一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在问题之一中提出的“篮球的运球”是体育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属于“单元教材”,而“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是第四层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属于“课的教材”,因为“篮球的运球”单元包含了“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3课次,至于课的教材“原地运球”之下的划分如“1分钟原地运球”、“在另一个同学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则属于课中的教学方法内容。(有关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阐述);如果“篮球的运球”单元只有1课时,那么,“篮球的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而“篮球的运球”上一层面的“篮球”和“球类”指称对象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
这里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那就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有专门的田径教材或教科书、篮球教材或教科书等,是因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的编排方式具有特殊性,如田径课是连续排列的、不间断的,往往一个学期都是田径课或篮球课,这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问题之二与讨论:有关身体练习与学生自我评价所属“教材” 范畴的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二个矛盾是:“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7]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身体练习、教学方法、练习法、教材的内容要素,因此,只有理清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道理其中所在,并解决矛盾。
首先,我们从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素入手。当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之后,我们将面对什么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如: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教材的内容要素由事实(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的事件过程或者是试验中进行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原理(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大词典则认为:“教材内容要素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各种技术、作用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8]结合体育学科,教材的内容要素到底是什么?首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教材的术语、概念、原理、内在观念等,毫无疑问,这些要素是构成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特性,那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什么?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具并侧重于操作性的学科,没有师生身体的直接参与和实践操作,就不可能成为体育教学,那么,有关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方面的内容要素应该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是身体练习?运动技术?还是练习方法?这个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也正如贾文所言的矛盾之二——导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混淆。
其次,需要理清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考察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内涵与关系。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9]显然,运动技术是方法论,而身体练习所指呢?“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10]查阅《体育概论》教科书,没有身体练习的概念,只有“身体运动”一词,但书中表述了:“身体运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所讲的身体练习,并认为身体运动比身体练习更贴切。而身体运动是指体育手段的核心部分。”[11]进一步说明身体运动属于体育手段,但之后书中又指出:“作为体育核心手段的身体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由不规范,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最后达到规范的模式而发展,这种规范化的身体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运动技术。”[11]按这样逻辑思考,身体运动就是运动技术(这里把体育与运动一词合起来使用也是有问题的),同时,身体运动是核心体育手段,也是身体练习。因此,通过简单的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身体练习就是身体运动,也是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术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笔者认为,“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要素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运动技术”,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而是具有正确和规范意义上的运动技术。当然,教材的其他内容要素还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与结构等。
第二,搞清楚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都是方法论,但这两个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运动技术属于教材层面的内容,即构成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而教学方法并非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关于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将在下文阐述);其次,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文化,也是学校体育要传承的体育文化之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否实施教学,它都一样独立存在着,但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它必然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存在并无意义。
第三,分辨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如前所述,身体练习与身体运动、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上且含义相近的概念,只是运动技术的表述比身体运动与身体练习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练习法”之称谓,容易把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误以为是“身体练习”,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的区分来看,身体练习可以被运动技术所合适替代,那么有关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我们前已有述,进一步说,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与内涵,即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而练习法则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又是运动技术的代名词,因此,可显而易见地认为“身体练习”与“练习法”不能等同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笔者认为贾文中所提到的“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顺序:(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12]这个富有逻辑的教学顺序是学生练习方法的步骤,应从属于教学方法是范围,并不属于“身体练习”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还可分解为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虽然体育教学并不能把教学活动完全割裂为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但关注学法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上述的练习方法是学法中的一个内容,虽然在练习方法中也存在身体的直接参与或运动的技术含量,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身体参与的练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它仅仅是学生的练习方法,与纯粹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运动技术有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推断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则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材所呈现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而教学方法属于“怎么教”范畴;其次,“练习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因此,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与身体练习不能混为一谈,练习法不属于教材内容要素,而身体练习则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
同理,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与教学方法雷同,是教材之外的因素,不能成为教材内容要素,即教学评价不属于教材,那么,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自然也不属于教材范畴。
最后,我们还需回到问题之二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同属教材内容要素,教材内容要素中运动技术的称谓比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更合适;身体练习不属于教学方法范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有本质的区别。
3 问题之三与讨论:有关“教材”与教学方法关系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
一、准备活动(略)
二、学习的展开(Ⅰ)
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
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
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事项
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
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
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习
三、学习的展开(Ⅱ)
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
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注意事项
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
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
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
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13]
与贾齐老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体育课教学流程不能定位和称之为“教材”,否则就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等同起来了,并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其理由有三:第一,贾文中明确指出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这段话阐述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但在此处却把体育课记录(基本是教学方法与流程)定位于教材范畴,似乎又把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同起来了,有些自相矛盾。第二,教学方法是指:“(1)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总称。可用于一切学科与年级。(2)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获得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4]教材与教学方法之间要构成一定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形形、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的存在与选择就会失去意义。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教学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说,一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就开始被选择与实施了,并呈现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就会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教材却还是依然存在着。也就是说,教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并以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失。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教材可以相同,若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完全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三,教材只说明“教什么”,而教学方法表述的是“怎么教”,以上所述的教学流程说明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教什么”,因此,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课的教材与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有本质不同:课的教材寓意着“教什么”,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意味着“怎么教”,它们具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教学流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又有教学评价,还有教学要求与教学常规等,这个有序的排列构成了体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上位概念与基础,只有那些适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可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以篮球为例,第一层面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等;第四层面是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课程内容划分到了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就可称之为单元或课的“教材”。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参考文献:
[1] [7][12][13] 贾齐,朱妹,李国红等.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南京),2010.6:89-92
[2] [3][10] 省略/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2.
[5] [6][8][14]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9, 695, 695.
[9]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
[关键词]体育课见习生 原因 表现 态度 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71-02
一、体育课见习生的定义
(一)百度百科对见习生的解释
指接受考验的新手,在测验期间看他表现如何以便决定使用和安排什么工作;在商业或其他职业中的低级职员,其主要任务是学习。由此可知,体育课见习生只是一种常用的、对于体育课请假学生的一种统称。因此,对体育课见习生的理解还要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质上来理解。
(二)字面分析
“见”是观察的意思,即看;“习”是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将“见习”通俗地理解为通过看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体育课上的见习,言下之意就是将需要肢体语言和身体动作参与的学习内容简化为只用眼睛观察学习。但是,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很显然,光靠眼睛看,是学不好运动技能的。
二、体育课见习的意义
体育课授课方式不同于其他科目,体育课见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见
指观察,认真观察教师如何进行动作示范,同时对比其他学生的动作,分析动作是否正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纠正等,使他们在看课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尤其是新授或带有一定技术性难度动作的教学课,对于确实不能进行身体练习的见习生,使他们通过“见”,逐渐形成和建立动作概念,进而掌握动作要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听
见习生在体育课上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做到理论上掌握该组动作。新学动作与那些已学习掌握的技术有关,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理解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使听到的知识、技能条理化、系统化。
(三)想
想动作概念、技术要领、动作方向路线,将已掌握或形成的动作技能与新学技术联系起来,在研究动作的同时设想一下自己练习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预防和纠正这些问题的出现。
(四)习
即学生的身体练习。大多数见习生的伤病较轻,可以进行一些负荷较小的项目进行练习。对于伤病学生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机能恢复练习也是必要的,这对早日康复有一定好处。同时由于见习生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练习,还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起到鼓励带动作用。促使其他同学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完成练习任务,从而达到活跃练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对参加练习的见习生应区别对待,因伤因病而异,循序渐进,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掌握技术是次要的,参加活动、促进恢复身体是目的。
三、分析学生体育课见习的原因
(一)身体确实有病
这种现象极为常见,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受伤也时有发生,女学生正常生理反应也不能避免。
(二)身体素质太差,放弃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往往缺少信心和勇气。可能在以前的运动中受到过失败的打击,从而产生了自卑感,没有及时得到关心和帮助,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而不参加活动,以至于自暴自弃。
(三)对某些运动技能有特别的爱好,不愿意参加与之无关的其他项目
此类学生不是纯粹的逃避体育课,而是在体育课上以见习的名义参与自己爱好或者具有特长的项目。
(四)恐惧和逆反心理
对于一些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本身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而有些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技术而担心,最后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另一种则因为曾经在该动作中受伤,产生心理障碍而逃避参与。
(五)残疾学生和先天性疾病患者
这类学生虽在学校中占的比重很小,但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力,体育课中往往难以受到照顾和关心,甚至放弃对残疾学生的教育。
(六)没有体育爱好,不愿意运动,认为体育课做活动太累
这类学生多表现为女生,而且大多数女生见都以生理周期为借口。
四、体育课见习生的几种不同表现
在对体育课的观察中发现,体育课上见习生出现得较频繁,几乎每堂课都会有至少l-2个见习生,多者5-6人,虽然几个见习生对整堂体育课教学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也是集体中的一员,依然不能忽视。根据体育课学生见习的原因,归纳出体育课学生见习的表现大致分为五类。
(一)“高谈阔论”――聊天
这类见习生是让体育教师最头疼的一类。体育课上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学生同时见习时,聊天变成了常见现象,必须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二)“闲庭信步”――散步或者溜圈
体育课见习时溜圈的现象在严冬腊月和酷暑三伏都比较普遍,学生可能会选择溜圈御寒或者在绿阴道上溜达避暑,边溜边聊者较多,下课时又溜回到了集体队伍之中,易被老师忽略。这也是我们不提倡的见习形式。
(三)“猫和老鼠”――躲藏或者逃课
这属于一类毫无组织纪律性的学生群体,他们可能是因为不愿意上体育课而“见习”,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溜走。老师和学生体育课上就像在上演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一样。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给大部分学生正常授课,不影响课程进度,便不得不忽略这些溜走的见习生。不过这也给老师们提了个醒,需要在课堂常规中安排见习生的时候就给这些见习者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也就会大大减少见习的人数和见习的不良现象的出现。
(四)“静观其变”――静坐
这一类学生表现得非常安静。他们不聊天,也不溜圈,更没有溜走,而是静坐或静立在操场的一边,观看其他学生的体育学习,至于自己是否也有一定的收获,有多大收获,因为没有任何检查监督机制,所以无法把握。但这部分学生确实体现了见习的“见”字。他们除了观看以外,无事可做,如果操场上有两个以上班级上课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们四处观望,而不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本班级的学习中去,根本达不到见习的效果。这类见习生的见习方式也是需要改进的。
(五)自我“修行”――自练爱好或特长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某些见习生会远远地离开队伍,在不容易被人重视的场地上自己练习。这类见习生大多是男同学,他们虽然挂上了见习生的名号,其实四肢健全,更有甚者是校运动会的佼佼者。如果人数稍多一点,在远离队伍的地方,你又能看到一场激烈程度不一般的篮球赛,或者几脚精彩的射门。体育教师对这一类的学生也是很难管理,由于本身的条件不错,虽然没有见习,却又比上课的大多数学生做得更好。一方面是教师需要体现组织教学的能力,决不允许有跨越管理之外的现象;另一方面又不能阻止对其运动项目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体育课上对有特长的学生的管理,界限显得很模糊。
五、体育教师对见习生群体的组织和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体育教师对见习生的正确态度
1.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为人师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的气质、工作作风以及对事物的观点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
3.关心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原因和层次的见习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打动学生。对于有病、伤的学生要分析情况,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于那些胆怯、自卑的学生要积极地引导,找出导致他们见习的原因所在,使他们从根本上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多进行鼓励,使他们从心理上喜欢体育课,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及魅力。
(二)体育教师对见习生组织和管理的措施
由于见习学生原因诸多表现各异,甚至包括厌学、溜号的同学蒙混其中,因此建议根据学生见习的不同原因,灵活安排见习学生的活动。
1.部分环节可以见习。学校体育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的,与竞技体育不同,运动量大的练习只占课程的一部分,因此,见习生可以参加课程的部分环节。例如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某些基本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讲解、示范的时候也应该随同全班同学一起听讲和观察,只是在做练习尤其是运动量较大的练习时再退出集体。这要求师生改变原有的“见习一见到底”的错误观念。
2.较小量度自主练习。爱动、爱玩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即便是运动不便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给见习的学生分配一定的练习器械,如分配一个篮球、排球、足球等给他们,让他们也能够在一旁做力所能及的轻微运动。如果老师能够考虑到这些,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除非那些根本无法轻微运动者,或对体育完全缺乏兴趣者。陈经纶中学的见习案例足以证明,轻微自主的练习在见习者中是可以开展的,也应该是受欢迎的。
3.明确请假手续。针对体育课的请假手续,应当从学校和班主任、辅导员各级管理得到重视,明确规定:有事、有病请假时,自己须先写好请假条,经班主任老师亲笔签字方可有效;请见习假,须经课任老师准许方能见习,但见习生必须随堂,并要按老师的安排要求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练习,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必要时还要协助老师做好一些辅导性的教学工作。如布置、清扫练习场地,指示练习的起、终点、往返点;记录某个组或个人的练习完成的次数及成绩。由于从制度、纪律上有所约束,可减少请见习假的人数,同时避免个别学生故意溜号。
4.明确见习目的。结合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对于后一种见习生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严格要求,不宜迁就,如果没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教师应严厉予以拒绝。当然,这种拒绝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既不能不顾事实而冤枉学生,也不能过分放任而助长个别学生的侥幸心理。
六、结论
总之,在体育课上,见习是常有的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部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见习者也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要保证见习生在体育课上能够掌握一定的运动文化,并且适当地参与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熟悉学生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采取严密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措施,使见习生根据各自伤病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符合自身伤病实际的锻炼项目,并达到一定时间和一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同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消除学生“厌练”“厌课”思想,以达到自觉上好体育课,努力增强体质。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见习生”的见习活动是加强课堂组织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应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注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女生 体育课 兴趣 影响 对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许多中学女生却认为体育没有什么作用,对体育课不重视甚至讨厌上体育课。针对此种现象,我对一些女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从主客观上了解了她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并从女生的生理、心理上找寻根本原因,从而找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了体育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影响女生体育课兴趣的因素分析
有研究表明:中学女生体育课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学女生喜欢体育课的仅占11.2%,无所谓的占40.0%,不喜欢的占48.8%。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从生理方面来看。
中学女生一般在14―18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期,与男生相比,她们四肢较短,躯干较长,肩和胸廓较窄,盆骨较宽,肌肉力量薄弱,心脏的体积和心腔容量小,呼吸肌力量差,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也比较差,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们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以及对体育课的兴趣。
2. 从心理因素方面来看。
中学女生正处于从青春发育的后期逐渐走向发育成熟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女生的心理特征对她们体育课的学习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中学女生厌学体育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她们对体育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变,势必影响到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亦将直接影响到中学女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是带有人类主观目的的一种特殊活动。从客观的需要到带有主观色彩的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这就是体育动机。而中学女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体育课的动机并不明确。
3. 从环境因素方面来看。
近年来,有的中学对体育课不够重视,没有系统开设体育课,中学生把目标只放在高考上,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受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对体育了解很少。加上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认为女子参加体育活动有失体面和有伤大雅,因此不少中学女生对体育认识不足,表现出怕羞、不主动等情绪。
4. 从教材内容方面来看。
目前中学采用的体育教材普遍存在重复、复杂等问题,学生难以掌握。尤其是突出女生特点和实用性强的教材不多,致使女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故此应该改革教学内容,采用一些具有较高锻炼价值而又受女生欢迎的项目,如根据中学女生爱美及追求体型健美的心理要求,选择对塑造健美体型有较高锻炼价值的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和健身健美操等,以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
5. 从教学方法与运动负荷方面来看。
在体育课教学中,任何单调枯燥的练习和教学方法都易使学生感到厌倦。运动负荷过大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恐惧心理。
6. 从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来看。
教师如果在知识、业务、修养、教学等方面不够专业化,学生首先就没有信赖感,对教师所授的课不能产生兴趣。此外,教师的示范动作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直观感,或教师对学生态度粗暴、不公正,学生也会反感。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1. 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女生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中学女生发育日趋完善,随着性的成熟,表现出如下特点:有的因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肌肉力量相对减弱而对完成动作缺乏信心;有的因腼腆害羞或个人趣味爱好不合而不愿意参加活动;也有的错误认为“体育课上与不上无所谓,既不影响升学,又不影响找工作”等,因而借故缺席的多,不活动的多,练习时怕脏、怕累、怕艰苦,做动作拖拖拉拉,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在男性面前更是如此。对于这些现象,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1)利用室内体育课进行课的常规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教育。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请假制度等,并在课中认真贯彻,严格要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重视;其次通过讲述优秀女运动员刻苦锻炼勇攀高峰的先进事迹,讲解体育与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生活、学习、“四化”的关系,端正其学习态度,增强其学习信心。
(2)进行思想教育要联系实际。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和她们一起参加活动,并通过谈心、闲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还应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改进教学工作。如,在交谈中发现女生普遍都爱美,都希望自己身体匀称、苗条,怕锻炼后肌肉发达、难看。针对这种思想,就向女生讲解什么样的体态最美,锻炼能使人健康、长寿、减肥,从而使其消除顾虑,提高积极性。
(3)对于女生例假问题,教师也要关心,从侧面了解经期、经量,并做好记录,建立卡片。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生理卫生常识课,加强经期卫生教育,还要告诉学生在经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对健康有好处的常识。要求学生例假期间应随堂上课,进行轻量活动或担任保护和帮助等工作,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或不活动,并作为制度执行。
2. 发挥高尚人格的影响力。
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上,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大的人格影响力,可以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上好体育课,改变其不良的心理定势,增强自信心。
3. 要重视教材的选择。
选择好教材,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课的内容安排要充分考虑女生的特点,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安排一些“新、易、美、乐”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其上课的积极性。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一些健美操、韵律操、体育舞蹈及跳绳、踢毽子、体育游戏等教材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而也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 扎实改进课的组织。
(1)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的高低。
(2)循序渐进,重视分解教学。首先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然后循序渐进地掌握动作,对一些教学内容采用分解教学法。
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学习和理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差异,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出发,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理解学校体育教育的真正内涵,区别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实质,明确体育教育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身体健康为根本,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优化课程结构
1.根据课程目标、转变体育教学课程观,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把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2.注重体育课程结构中多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和技术的传授,而且要把支撑体育教育学科成长,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运动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学、保健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贯穿于理论教学知识讲授之中。
3.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必修课程,根据学校各方面实际情况,增设符合课程目标的选修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程,重新组班上课,以满足学生对运动锻炼的需求。
4.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运动水平、兴趣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四、构建新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1.课程的组织形式体现多元化,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体育必修课的同时,从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和理论知识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成立各单项体育运动俱乐部,为部分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2.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设置应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概念中解脱出来,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师资、场馆设施及实际情况等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多元化、科学性。
3.课程内容设置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阶段划分,并按学期制定阶段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考评内容、方法和标准。对需要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的同一运动项目,制定四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体现教学层次递进,实现或满足部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要求及技能水平的提高。
一、微课的概念
目前,笔者了解到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比较多样。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013年“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方文件对微课的界定是: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短。微课的呈现形式是视频,时长一般在6分钟左右,相对于45分钟一节的高中传统体育课,可以称微课为“微课件”。
2.教学内容精简。从各界给予微课的界定以及第一届全国微课大赛的作品来看,微课探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目的是要突出教学中某个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课堂中稠密的教学内容,微课主题突出、内容精简。
3.资源容量小。微课一般都是流媒体格式,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且一般在6分钟左右,文件占据的容量较小,师生可以灵活地利用电脑、iPad、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线观看、查阅相关教辅资源,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同时也适用于老师间的观摩、评课等研究。
三、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高效运用的方法
1.微课要与传统课堂相融合。在高中阶段,传统的体育课时长45分钟,包含一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微课是以突显某一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的短小的教学活动的视频,时长一般5~8分钟。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主题突出、时长短的特点,将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延展,既能让学生提前预习又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技能,进而让学生对从传统体育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得到升华,真正达到微课与传统体育课的最佳融合。
2.微课制订要与教学计划相统一。模块教学是新课改以来广大体育教师所遵循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项目内容的递进关系制订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且衔接紧密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进而形成具体的模块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师在利用微课时,要与传统的教学计划保持一致。例如,篮球模块的教学,一个学期共36学时,如果教师在制订微课时,做到每一个微课件内容与课时、单元、模块计划相统一形成连续性的微课件系列,必定会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3.微课要与项目特点相符合。高中体育教学中包含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等内容,教师在利用微课教学时,针对项目特点合理制作微课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田径、球类项目中的技术动作,用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是比较容易的,但体操、武术、游泳等项目存在较多的难度动作和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这些项目一定要在不影响教学进度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微课教学,如果教学进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建议此类项目减少微课教学。
4.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在积极推广和使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防止学生只关注微课内容而忽视传统体育课堂。虽然微课的内容是针对个别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制订的,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关键环节的学法指导,但是笔者认为它无法改变传统体育课堂的主导地位,无法达到传统体育课堂中老师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进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效果。另外,当今高中学生面临多学科学习,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是无法完全脱离传统体育课堂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对微课的自主学习与传统体育课堂的学练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5.确保微课件的品质。从微课的特性来看,微课主要是以5~8分钟的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师在微课件的制作时必须统筹规划,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最重要的环节以最全面的学习指导呈现给学生。既要做到与传统教学计划相统一,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身心特点相适应,更要做到对所选取的微课内容做到深入剖析,针对这些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在练习中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微课件的摄制,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能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与掌握这一单一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为完整技术动作或者是单元计划的学习打下基础。
6.构建校园微课平台。推进微课的开发与利用,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除了提供必要的录制、剪辑设备以外,还应当加大引导与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都能够参与到微课中,提高微课件的利用率,促进微课的改进与发展,形成全校或者多校联合的微课资源库,为广大师生构建丰富的微课学习交流的平台,推进微课深入到师生中间的进程。
微课作为新起的教育模式,正在悄然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它已经向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发起了挑战。微课以其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小等特点不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快捷的学习方式,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笔者认为,目前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还不能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对体育教学起到了非常大的辅助作用。由于对微课的认识还不够完善,需要各界的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体育老师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微课,发挥它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新英.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5,5(19):114-115.
[2]马绍峰.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5(3):28-29.
关键词:阳光体育 基础教育 体育与健康 课程改革
为了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势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6年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计划,该方案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
“阳光体育运动”以“阳光”为主题词,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和兴趣的需要以及能力发展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主动、自信、友善的和谐个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的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新审视。无疑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阳光体育”概念释义
国内对“阳光体育”的概念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七点精神,笔者尝试将“阳光体育”界定为:“阳光体育”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普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的。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
二、“阳光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阳光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等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并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于“阳光体育”
1.体育课程改革应“授之以渔”,与“阳光体育”目的相一致
广大体育教师从一开始就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而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更令我们难堪的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话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甚至我们不得不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
然而,现实更让我们担忧。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城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从总体上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很明显,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体育课在干什么?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否正确?可以说,改革是没有错的,以“学生健康为本”的教学目标是没有错的,以“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指导学校体育也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来或者说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所以,无论是“扁担南瓜进课堂”还是“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等疑问这都不是主要问题。它们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可以千差万别,关键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能不能达到“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能不能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因为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量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太大又对身体健康有所损害。
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此外,我们在教运动技术时,一定进行“健康化”处理,绝不能照搬这就是“运动技术健康化”。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全面再造课堂,再造教学,而在于引领一个走势:现实正在往理念的方向移动,理念正在摇撼现实最深层的基础。与这一点相比,那些技术上或设计上的不足都是可以谅解的。
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实事求是地讲,体育教育改革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当代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如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因此,它必然要改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体育理论工作者不应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概念与设计过于挑剔。因为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
2.体育课程改革应“避虚就实”,使“阳光体育”更阳光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最近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忽视已经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很多老师上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
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没有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有的体育课完全变成了“游戏课”、“文艺表演课”,教师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体现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体育课则上成了“放羊课”或“体育项目超市”,教师解释为: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实现了运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目标等等。
其实,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所以,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上,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人们逐渐认识到:运动负荷测定不能忽视,运动负荷还应当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当然运动负荷的测定,这决不是完全回到过去。过去的运动负荷测定太单一,特别是它不能反映学生不同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关注,把主要精力都用到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对运动负荷的计算和描绘上去了。因此,揭示过去运动负荷测定的不足,实现对学生运动负荷测定的进一步完善化和科学化,这种发展动态必然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单纯是回到过去。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因此,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必须要有合理的运动负荷。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3.体育课程改革应在完成其“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
【关键词】体育教学;不足;对策
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当前小学体育教育薄弱的现状、创新体育教学,成为每一个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小学体育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教学思想,针对现在农村小学体育课的特点,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农村小学生对体育技能认识不足
农村小学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原因的限制,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散漫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放羊式”教学,体育教师对体育常识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不全面,使小学生对体育技能认识不足。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要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从小建立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概念。
二 、学生在上课时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足
小学体育课中涉及到了技巧动作,例如前滚翻,肩肘倒立等。这些动作需要身体有良好的协调性,灵敏性。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不了动作,影响了学生的信心。而且,课堂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渗透不够,学生对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不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不明确,也是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
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足。造成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一般有:(1)学校的场地不好,器材有限,体育课的内容形式单一;(2)学生不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3)体育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不灵活。
体育课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要从多方面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的精神。
三、课堂上运动负荷掌握不好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一定要合适。运动负荷小了,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大了,学生的身体承受不了。农村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落后、游戏运用不得当也是造成运动负荷掌握不好的原因。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堂内容单一,形式单一,一味的练习,加重了学生的生理负担。或者是“放羊式”教学,一盘散沙,课堂应该学到的知识没有学好,也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练习的密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有可以让学生得到适当的放松。
下面谈谈针对体育教学不足的可采取的对策:
1、开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
小学体育教学,要不断地开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体育项目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要建立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学生除了参加课本上特定的体育活动外,还要积极扩展课程资源,广泛引进时尚的、受同学们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保龄球、滑轮、攀岩以及有地方特色的高跷、耍手绢、武术、飞盘等体育项目。另外,针对小学生年龄、身体素质等特点,可以对一些常见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降低动作要求和难度,改变竞赛规则,以适应小学体育教学。通过引进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又有利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教材内容,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2、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师的主观意识中,学生成为了塑造的机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尝试新的体育项目,指导他们自编徒手操、小游戏等,唤起了学习的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因此,在选项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第一,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第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第三,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
(3)优化师生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互动 。教学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目的。
3、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质量 体育观念 运动能力
体育是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 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 ,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上好课。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 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都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可没有一个人叫累。又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通过投篮比赛练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关键词: 新体育课程 传统体育 教学行为
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应否定已有的教学。彻底放弃几十年在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教学而选择新的教学方法,会对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发出“现在的体育课不知道该怎么上了”的感叹和困惑,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将会给体育教学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新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惑,是由于他们把新体育课程看成是已有的体育教学,而不是建立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的改革;新体育课程中出现的陌生的概念使他们忽略了体育课本身的性质;因此,虽然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逐渐浮现出来,但仍然找不到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于是,体育教师对新体育课程产生的陌生感和传统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影响着体育教学,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对新体育课程产生困惑且无所适从。正确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弊端,探寻一种能立足于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的新体育课程教学,已成为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1.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特征
1.1注重言行规范
传统体育教学比较重视教师的教态和仪表,在课堂上讲究自身言行、规范和严密的组织教学精神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但是,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喜欢以发号施令的形式来统领课堂,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体育课堂令行禁止、中规中矩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豪。体育课堂场面往往给人纪律严明、严肃规整的感觉。
1.2课堂教学组织严密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严谨的课堂组织和练习过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习惯于精心设计课的组织形式和分配时间进行授课,力求严密、较顺利地完成新体育课的各部分练习并充分实现课的教学目的。
1.3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示范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本身规范、标准的动作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保证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模仿体育教师的动作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途径;设计课的主要思路也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出发点。因此,体育教师自身扎实的教学基础和技术与技能的运用能力被看得很重要,能较好地完成各种示范动作,并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被视为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扬弃的是单纯的技术教学观,重视引导体育教师注意挖掘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和深层次的教育内涵。
1.4过分注重主导式传授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练习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方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被体育教师普遍使用,忽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体育教师能利用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程序学习等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
2.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优势和弊端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在应用中显现出的种种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弊端的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了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客观分析和全面认识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利与弊,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发展。
2.1过分追求教师的威严
过分追求威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僵化,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堂纪律,这对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保证大班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师过分讲究形式和整齐的外观效果,对发展学生个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是对个体差异的一种忽略。但实际让我们又不能一味摒弃统一练习的方法和形式,在人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统一指挥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集体练习方式。现在体育观摩课上,随意站队集合是一种已被体育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但这是在小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认为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了师生关系。在大班级的体育教学中,没有严格的队形队列和组织纪律,就无法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当这种“散点式队形”成了观摩课上的花架子和形式时,对于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军事化的体育课不能提倡,但一盘散沙的体育课更不能提倡。寻求一种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局面,应该是体育教师的目标。
2.2体育教师对言行规范过于讲究
讲究教师的言行规范并非坏事,但过于注重这一点,会给体育教师的教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呆板、拘谨等,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的要求过于严密,会限制体育教师对时间的必要调整和灵活掌握,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失去教育时机。但讲究言行规范和严密组织教学的精神,却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吸取的文化素养。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和言行举止的规范要求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是有益的。
2.3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能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做到外树榜样,内练素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必须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钻研教材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学生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练习时积极参与到同学们当中。作为教师,必须是一位正直公平的人,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身正为范,要端正思想,从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念,人才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这一点很重要。同时要树立威信,还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这样学生才会接近你,接受你,喜欢你。
二、场地鲜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上课前,教师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游戏场地,引导学生上课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趣味。因为学生的好胜心强,当看到全新的场地时,就会产生新鲜感,思维会更加活跃,会不断地猜测运动的趣味性,流露出向往上课的急切心情。因此课前教师设计、选择场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打破常规,树立新意。
在常规教学中,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三段式的教学给学生负上了枷锁。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性格决定了好玩和对任何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不喜欢墨守成规。面对教师填鸭式的教学程序,学生们不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且会厌恶体育课,反感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呢?
首先,解决“计划”的束缚。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教师可以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
其次,教师要用和风细雨般的说教,悦耳动听的优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快乐体育”的内涵。例如:在做准备活动时,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一些简单的韵律操,在欢快的旋律中翩翩起舞,这样既起身了热身的目的,又不使学生感到厌倦。
再次,打破体育课的常规。上课时,不必过分强调队伍的整齐,只要学生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视野之内即可。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伙伴,平等和谐地一起去参加锻炼。
最后,教师要像导演一样,富有创造力地将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设计成趣味无穷的情景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感受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例如:进行队列训练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迷宫”,利用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组闯关。
四、科学锻炼,注意安全。
伴随体育运动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伤害。因此,科学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体育课的授课时,还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对自己在所了解。明确参与体育锻炼时,学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目标的参加体育锻炼,明确过量的运动会带来伤害,合理的运动会使用权自己更加强健。让学生建立一个科学锻炼的理念,抵御对体育运动的恐惧感,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发展。
五、有始有终,注重“放松活动”。
教师应注重授课结束后的放松活动。放松活动做的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快乐体育”的乐趣,教师在选择放松活动的内容时,应将那些学生易学又乐于接受的游戏或韵律操教给学生们,让一节课在快乐中开始在轻松中结束。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给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教师也采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通过幻灯片、动画片等,使学生在理论上有了一个初步的和完整的技术动作的要概念,对场地、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的角度等都有一个直观我了解,再通过起跳角度直接影响蹲踞式跳远的远近和最后用力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七、课后及时总结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