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市场研究

农业市场研究

时间:2023-07-12 17:0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市场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市场研究

第1篇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研颇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im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歡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一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YuandZhao,2009)。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政府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emproblem)。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纖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科研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2.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靴秀生源时,赚越处于不利位置。

 

3.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从。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从,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邓国焱、张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已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麵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1/3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的“逆向淘汰”问题~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雜来,综飯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雛新酵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對斗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縣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欧美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在萎缩,新型的以企业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蓬勃兴起,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欧美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映照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入,食品产业快速扩大,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一个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推广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及早实现转型,农业经济学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遭遇萎缩的命运。目前,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到5%以下,并且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农业在政府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时,农业经济学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第2篇

中国即将加入WTO。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加入WTO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将面临一个新的外部环境,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对我国农业来说,一般认为加入WTO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

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从长期趋势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加入WTO将为国内农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第一,我国将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能够享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可以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

第二,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过去,我国维持粮食高自给率,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围湖、开荒、高化肥及农药投入等追求产量目标的措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使国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促进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加入WTO后,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将会更容易,伴随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我国与国外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为紧密和频繁,这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因而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第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参照国际规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另外,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也有相关要求,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国内农业综合素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加入WTO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

第一,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开放的压力,国内农产品生产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加入WTO以后,根据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取消非关税措施,各成员的农产品进口控制只能通过关税措施。WTO要求的这种进口控制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各成员将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因而,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也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

第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有可能受到被动调整,调整的空间也将受到规则约束。加入WTO,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要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规则,国家农业支持措施尤其是农业投资的范围与力度将受到影响。今后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民收入支持、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将受到WTO有关规则的约束。

第三,我国粮油等农产品进口的增加,直接加重国家外汇支出负担。一方面,在WTO框架下,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各国给予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补贴逐步减少,被扭曲压低的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将呈上涨趋势;另一方面,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资源密集型的粮油产品国内供需将存在一定缺口,进口部分粮油产品将是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外国优质低价农产品很容易挤进国内市场,这将增加我国进口粮油的外汇开支。

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国应以加入WTO为契机,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加强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研究,用好用足WTO规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等。

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3902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何景明(2005)分析了成都“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家乐”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转变做出分析。

黄亮等(2006)在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时也提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指出民族文化生态游是一种符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分析了当下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新模式。王铁,张宪玉(2009)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路径研究,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这一模式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为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意义。张骁鸣,保继刚(2009)运用“起点―动力”假说解释了乡村为何要选择旅游这条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为何要转变为旅游为主导的乡村。Baoren Su(苏宝仁)(2011)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选取六个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解释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

早期的研究中多是探讨乡村旅游中利益主题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以及各群体在乡村旅游中的定位。国外学者Byrd E. T.等人(2009)对于北卡罗来纳州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当中利益主体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乡村社区的四个利益相关者(居民、企业家、政府官员、游客)对于旅游影响在大多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黄郁成等人(2007)对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罗永常(2006)、古红梅(2012)分别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和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利益机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认为要保障民族村寨利益需要转变开发观念、法律保护、明确产权、完善补偿机制、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机制;古红梅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第4篇

这是我国首次以淡水渔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展示交易会,这也是荆州在“三国名城”的历史荣耀之上,打造的一张现实新名片:淡水渔都。

客观的说,荆州获此荣耀当之无愧。荆州市淡水资源丰富,现有水域面积531万亩,占版图面积的四分之一。2009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达211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104万吨,渔业产值116亿元,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地市州第一位。

然而,遗憾的是,荆州淡水渔业在全国还缺乏知名度,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反观福建海水渔业,已诞生了海霸王、海欣、海王、安井等全国性品牌,市场优势明显。

荆州渔业的现状,恰恰是中国绝大多数区域农业的写照:有历史、有资源、有规模,但缺品牌、缺集群、缺价值。

一切正在改变!随着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等国策的推进,以及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化的产业政策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以安全、品质为核心的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到来,引发了厨房餐桌食品品牌革命的兴起,中国第二次农业革命已经到来。

这是中国农业的历史性战略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新资源新载体新路径。城市经营者们也都积极思考和行动,重新审视自身,找寻撬动未来发展的新支点。荆州市的做法可见一斑。

交易会上,荆州市重点打造的企业品牌大明水产(渔悦品牌)以及集体品牌“洪湖渔家”精彩亮相,此次交易展示会共有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全国16个省市的293家水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以及沃尔玛等大型采购商参会参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省、市25家媒体对开幕式进行了报道。“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的旗号已经竖了起来。

当然,他们有更大的企图和野心: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渔业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水产强市、打造淡水渔都”为目标,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中国淡水渔业经济第一强市、长江流域绿色水产品加工先进市和江汉平原渔业观光旅游示范市。”

近年来,“农业搭台、城市唱戏”的城市营销模式在全国非常流行,现在,城市营销开始进入农业时代: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郑州农博会、攀枝花金芒果节、定西马铃薯大会、青浦白鹤草莓节、阳信梨花会、蒲江首届中国采茶节、肥城第九届桃花节等;

定西建设中国薯都、杞县建成中国彩色大蒜之都、浦江是绿茶之乡、西峡是香菇之乡等;

仿佛一夜之间,城市营销从“上天”到“入地”,纷纷进入农业时代。老娄认为,对于大多数有着特色农业和丰富地产的城市而言,这的确是明智而有远见的回归。中国本来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处在一个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升级、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农业是未来20年的黄金产业。正如温总理所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所以,这是大势。善借大势者,成大事。

当然,城市营销的农业化,绝不是一个口号、一个节日、一个活动就搞定的,需要缜密的产业研究、资源研究和市场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经营和农业发展的契合点,明晰战略定位,制定系统的战略、策略和战术体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而非政府导向),坚持连续性和创新性,做出深度和内涵,持之以恒,必定开花结果。

第5篇

——农村经济好中求快。发展质量提高,发展速度不减。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粮油生产保持稳定。确保农村粮油自给总体平衡,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3亿斤左右。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特色产业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新建以“四百万”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基地30万亩,改造经作中低产园10万亩。深入开展标准经作园创建活动。

——高效生态农业突破发展。建设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到2020年达80%左右。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2014年增长25%以上,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1。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着力实施“九大工程”:

(一)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高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旗帜,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一是现有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全力推进生产绿色有机化、加工清洁无害化、园区生态循环化,实现生态优良、高效、富民目标。二是根据山地自然状况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广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三是推广地膜覆盖等保护性栽培、名优新特品种及经作无性系繁育、测土配方减量施肥、绿色植保病虫统防统治技术、节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设施农业栽培、绿色有机果茶生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名优特色水产品种人工繁育和大水面增养殖等十大技术。

(二)实施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坚持稳定做大规模,主攻质量增效。一是稳定壮大规模。2015年全市新增“四百万”工程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以上。二是在改造低产园地上下功夫。推进设施配套,着力改土、改水、改良种。三是在建设精品园、高效园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高效茶园、精品果园建设。四是把基地当景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初步建成丹江口环库区和竹房城镇带两个百公里生态休闲农业长廊。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从2015年起,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0亿元和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的目标。着力推进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即:丹江口市生态水产业加工园、(郧阳)长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郧阳)农特循环经济产业园、郧西七夕农业产业园、房县综合农产品加工园、竹山县特色粮油加工园、竹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茅箭)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武当山生态旅游观光园。丹江口水产业及水产品加工园区和(郧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等3个产值过百亿元,其它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突破50亿元。盘大做强龙头企业,狠抓企业挖潜进规,新培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以上。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有序开展对口协作,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四)实施农业精品名牌工程。坚定不移的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围绕打响“国字号”品牌。即着力打响“武当道茶”等全国区域性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坚持政府奖励制度,认证10个以上“三品一标”品牌。

(五)实施科技兴业支撑工程。全面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加大与华中农业大学科技、人才、项目合作共建力度,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协作攻关,围绕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柑桔、蔬菜、食用菌、红薯、魔芋、桑蚕、水产等特色产业,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质量标准、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重点培育科技型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六)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工程。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研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系统调查体系,开展供求、营销、价格等监测预警,研究重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加快堰中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三是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培育农村现代物流,市建物流园(中心),县(市)建配送中心,乡村建连锁经营店和合作社。四是把开发要素市场与开拓产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实施农业信息促进工程。建立大数据农业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公益,疏通最后一公里瓶颈。2017年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三品一标”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与应用为突破口,建立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打造地方电商平台。建设一批乡村信息服务站和乡镇信息广场,积极推广“U农通”系列农业科技信息产品,进一步办好、《惠农手机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第6篇

短期来看,2012年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播种面积增加,使得2013年国际粮价下调变成大概率事件。中国海关总署日前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包括谷物、大豆等)进口量同比增幅超过25%,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14%。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近期为《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长期性因素:目前中国农业呈现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双高”、“双紧”,即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

高低之间,国内粮价洼地变得日益明显,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也因此可能成为常态。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如国内外粮价差异消失,则中国不应继续为粮食贸易设限。

在坚持粮食较高自给率的前提之下,如何在不超过世贸组织规定范围内通过补贴等措施提高粮食主产区及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价格,成为调控面临的难题。

形势所迫,相关政策的调整已提上议事日程。

据笔者多方获得的权威消息显示:包括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补贴力度、进行目标价格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加速研究制定。

“今年可能在一系列制度问题上有所突破。”发改委一位相关官员向笔者表示。

进口VS自给

“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来算,去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这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率已跌破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副主任韩俊近日指出。

形成佐证的,是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激增的既定事实。

海关总署日前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包括谷物、薯类和大豆等在内的粮食进口量达8025万吨,进口额达421.4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5%。以2012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约5.9亿吨来计算,进口总量已占其粮食总产量的接近14%。

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增加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国内外粮价价差缩小。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当年4月的国产批发价格分别为2780元/吨及2540元/吨,而国际同类产品的到港完税价格则分别比其便宜了300元及100元,价格严重倒挂。

这一趋势持续到去年10月。受此前美国大旱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普涨,国内粮价才重新获得一定价格优势。

但短暂的价格优势,却将在2013年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粮食市场看,受去年全球粮价上涨因素影响,全球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纷纷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荷兰拉博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至9760万公顷的创纪录高位。

2月18日,全球另一个粮食主要出口国巴西也宣布:该国今年粮食产量预计达1.85亿吨,比去年增长11.3%,将再次创下“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大宗农产品价格的震荡将持续到2013年,预计将走出前高后低态势。”荷兰合作银行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研究部门近日的报告显示,2013年前六个月的供应紧缩将会推高价格,而产量上升会导致下半年价格下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调控政策支撑下,中国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财政部数据显示,为了扶持农民生产积极性,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生产性支出及补贴支出合计约为7000亿元。按中国去年生产11791亿斤粮食计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中央财政投入的生产性支出超过0.4元,而用于补贴方面的支出则为0.14元。

2013年中国还将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继续提高收购价水平: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同比提高10元;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同比分别提高12元、10元和10元。

从2005年起,最低收购价每年均会出现6%到10%的增幅。即便如此,对于农民来讲,仍然所获不多,因此其种粮的积极性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财政部农业司近日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小麦生产亩均成本达到781元,比上年增加12%,亩均收益409元,同比下降13%。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种两季粮食才能稍有盈利”的现象。

按照最低收购价计算成本利润率,水稻平均的成本利润率是30%-40%,小麦是20%。玉米按照临时收储价格计算,成本利润率大概只有10%。而油菜籽的成本利润率则更是只有1.7%。

面对如此形势,各方不无担忧。“若国内因农民丧失种粮意愿导致粮价涨得过高,将使国内面临更大的进口压力。而一旦玉米等主粮品种进口持续增加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粮食市场调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国研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指出。

政策调整“在路上”

诸种因素倒逼之下,粮食调控政策调整已经到了关键期。笔者获悉,2013年粮食调控等的改革步伐可能加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基本政策调整框架为:稳步增加总量,确保每年补贴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农业补贴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应从目前的5%逐步提高到8%,将补贴空间用到最足;优化补贴结构,补贴品种、环节、生产对象;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应考虑将治理污染纳入农业补贴的政策体系当中。

也有学者明确指出:粮价调控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让中国的粮食生产具备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大多仅有临时性效果,缺乏明确的核心政策导向。

发改委相关官员透露,为了缓解上述粮价调控中的难题,目前正在研究通过两项较有“突破性”进展的调控政策。

其一,为了鼓励主产区多生产粮食,多向外地调粮,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正在研究制定之中。目前的政策框架设定为:既根据调出数量对调出地区进行补贴,也由销区对产区进行补偿。

“非议不少,但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调整是一定要进行的。”上述官员称。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有望于今年提上议事日程的,是进行粮食价格形成体制的调整。可能的方案之一,是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实施差价补贴,以此完善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所谓目标价格制度,指的是国家或某一地区综合一定时期内种植成本的实际增长和农民的合理收益等因素,制定一种政策性参考价格。

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出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为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按两者的价差核定补贴额,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如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

这种补贴制度,是在粮食购销放开、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前提下制定和展开的,不同于托市、临储等对市场进行直接价格干预的政府定价形式。

其好处为,目标价格通过直接补贴给农民,间接作用于市场,是对市场价格的间接调控,有利于避免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和失真。

但这项改革的难度并不小。“对目标价格进行补贴,涉及一系列体制性变革”,相关研究人士指出。最困难的地方之一,在于目标价格如何确立。其次则是如何测算农民接受补贴的范围和强度。是按照面积、产量还是商品粮数量进行补贴,现在尚无定论。

不管以何种标准进行补贴,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因为农民到底种植了多少耕地,产量到底是多少,均是一笔糊涂账。

第7篇

据《东方早报》报道,8月5日央行同意调增本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大约总计增加2000亿元贷款。

然而,在此政策面前,商业银行的回应却出奇的平淡。许多银行甚至认为是“多余”的举动,还有一位银行总裁级人物放言,“担心国家这部分增额贷款,成为小企业的遣散费。”

某银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管说出了实情,“银行是逐利的,愿意把钱贷给资金状况良好甚至不需要钱的企业,却不愿意把钱贷给急需钱的企业,这就是事实。”

据这家银行的相关资料统计,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1.5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产生信赖。某银行普陀支行行长称,“多给的额度也很难用出去,因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根本就达不到我们的放贷标准。”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小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银行贷款的放开,改革税费制度势在必行。对此,人民银行研究院邹平座认为,此次放开的贷款规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场环境的恶化很难用一点点给养就完全救活,国家、银行、税费部门、各级政府应该协同作战,通过改革税费制度,减少企业经营压力和缓解资金状况来逐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

点评:目前,管理当局对信贷的“适度放松”已是一个事实,而商业银行对此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甄别成本远高于大企业。故此,更了解当地中小企业情况的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唯有将这块“短板”补齐,我国的金融业才有真正健康的发展。

“高盛们”养猪 偷袭中国农业

据《中国经营报》8月3日报道,“高盛近期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高盛全资并购过来的养猪厂一般都是转手给他人承包,自己只控制最为敏感的价格部分。”消息人士透露。

事实上,在中国“养猪”的投行并不止高盛一家。据了解,宝迪集团在进行大型私募时,德意志银行也参与其中,宝迪集团的计划是在全国建立十大肉食品工业园,与雨润、双汇三分天下。德意志银行如果注资成功,就可以大举进入中国大宗肉食品消费市场。

有着资深国际投资经验的辜勤华博士提醒说,“国内大的投行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国际资本在投资方面更加现实,更懂得通过资本与产业的结合获得超值利润。在目前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领域中,唯独农业,中国对外资并购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制。”而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资本。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说,“这可能引起国内普通猪肉的价值发现,引领猪肉价格上涨,避免了猪肉浪费;有助于形成一个现代养殖场和产业化的示范。有利于形成城市、乡村合理的地价比例关系。”

对于潜在的相关风险,辜勤华提醒,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已使我国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逐步向依赖外国农产品进口的方向演变。2008年,我国粮食进出口首次出现逆差,给了国人一个警醒的信号。尽管从8月1日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由于农业相关产业的集中度并不高,所以不能对外资进入实行有效的监管。

第8篇

7月21日下午,农业部召开会议分析当前农业防汛抗洪救灾形势,同时部署农业防汛抗灾工作。

“上半年农业生产遭受连续极端气候影响,原本形势就不容乐观,现在加上南方暴雨水灾,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局面多年未遇,夺取粮食丰收面临的困难问题多年少见。”一位粮食系统人士告诉记者。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强降雨已经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9省(市)农作物受灾4162万亩,其中成灾2062万亩,绝收471万亩。

而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正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

在此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厅长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各地要针对秋粮生产后期可能面临的各种气象灾害,制定完善预案,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全年立足抗灾夺丰收,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韩长赋强调。此前,农业部公布2010年全国夏粮减产8亿斤。

早稻局部减产

根据农业部会议分析,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南方地区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正处于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后期还将面临强降雨、台风集中登陆等挑战,农业防汛抗洪救灾形势十分严峻,今年丰收任务十分艰巨。

据中华粮网实地考察,2010年早籼稻部分产区减产高达20%,总产预计将减产10%左右,收获期将推迟7-15天左右,单产、总产同比小幅下降。中华粮网南方办事处主任、粮油市场研究员孙忠表示,“气候异常,洪灾严重,早稻面临减产的趋势”。

“目前干流区域防汛压力大一些,在一些地市的个别地方减产比较严重,减产出现在局部地区。”孙忠告诉本报记者,从5月份开始,孙忠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湖南、江西等地调研早籼稻的生长情况。

据他介绍,全国范围来讲,江西省的情况会严重一点,因为5、6月份的暴雨覆盖范围大体在江西一带,气候灾害对湖南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目前,长沙市场上稻米价格甚至出现局部性的走弱,前一周维持的90元/50公斤的早籼稻价格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松动,跌至88元/50公斤。

“湖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同样降雨有些地方会受水灾,有些地方可能是风调雨顺,由于存在区域差异性,丘陵地区、山区下雨成为一种水利的改善。所以有些地区受到洪水影响,但是有一些地方则不会。”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匡远配向记者分析说。

不过,匡远配也表示,今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肯定会有影响。

“我国已经连续六、七年粮食丰收,今年是否减产还无法预测,要看秋粮,如果秋粮丰收,影响就不会太大,需要在汛期灾害之后对秋粮多投入、多保障。”匡远配说。

“人为造成市场紧张没有必要”

虽然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存在早稻减产的可能,但根据官方统计,目前稻米供应总体宽松。

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今年4月末,社会各类粮食企业稻米库存同比上年增加4.4%,其中稻米库存同比增加19%,总体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粳稻粮源目前主要掌握在非国有企业手中,由于今年属于高温高湿天气,非国有企业保管条件有限,坏粮较多,加之粳稻米价格处于高位,企业对坏粮出库意愿较强,销区库存预计可撑过7月。”一位熟悉粮食储备人士告诉记者。

据市场人士分析,由于拍卖市场投放充足、南方各级储备均在轮换出库、早籼稻即将上市,籼稻供应完全能够保障。

湖南省农业厅也表示,湖南几个主要的稻米交易市场价格处于稳定之中,交易并没有明显地受到灾害天气的影响。

不过由于2009年粳稻减产、国家库存不足,加之坏粮较正常年份偏多,粳稻供应紧张的局面未改,后期粳稻特别是水分低、质量好的粳稻价格仍有上涨可能。

“粮食小量减产并不会影响到价格,国家、地方的储备粮完全可以满足市场流通需要,粮源是足够的。粮商担心粮食不足而抢购,人为地造成市场紧张没有必要。”孙忠提醒说。市场预期早稻减产,且局部减产较重,新粮上市后,可能会出现抢购局面。

“根据国家中长期的战略,是鼓励粮价适当地稳步地上涨,不是暴涨,这和国家的宏观层面指标是很有关系的,收购主体不宜盲目抢收。”孙忠提醒说。

事实上,要实现今年CPI控制在3%以内的宏观调控目标,国家对粮食价格尤其是主要原粮及成品粮的价格始终高度关注。

国家发改委已连续发文要求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行为,同时对即将上市的早籼稻收购将展开最低收购价检查。此外,我国目前籼稻库存处于近几年来的高位,国家对籼稻市场调控有充分余地。

据中华粮网统计,截至7月14日,国家仍有最低收购价及临储籼稻合计约1335万吨,其中,中晚籼稻1013万吨、早稻322万吨。

此前,新割上市的小麦价格快速高涨,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本报记者获悉,7月23日,安徽、郑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将举办最低收购价小麦专场竞价交易会,投放500万吨最低收购价小麦,交易底价与现行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相同。

7月22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国家临时存储粳稻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交易粳稻10.06万吨。

预期在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强势调控下,后期稻米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编后语:

叫响“2010抗洪精神”

第9篇

美国是目前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革命早,农业生产集约化、自动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农产品市场化运作、电子化交易,农业物流系统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企业化,农业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深入分析美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特色对我国这方面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农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美国政府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以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和外国农业局等五大政府信息机构为主体的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了强大的农业网络和丰富的数据资源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拥有计算机或租用计算机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5%上升到了59%。美国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其中使用拨号上网的比例从2005年的69%下降到了目前的47%。ADSL、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更加普及,A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1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人数也增至 7%。

——农业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美国在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及存储方面采取以政府为主体,构建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了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大量农业数据资源。以美国的AGNET系统为例:该系统是目前世界闻名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于 1975年由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现有200多个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应用软件为开发者所有,覆盖美国46个州,联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微型计算机,再加上一个专门的装置,便可同主机连接并共享AGNET的数据和软件资源。此外,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储存有60万份植物资源样品信息,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另外,美国还有国家农业数据库(AGRICOLA) 、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数据库(NOAA)、地质调查局数据库(USGS)等规模化、影响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这些数据库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给美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COMAX/GOSSYM是美国最为成功的一个农业专家系统之一。该系统由美国农业部和全国棉花委员会于1986年10月研制成功,用于向棉花种植者推荐棉田管理措施。它是一个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有一个模拟棉花生长发育过程和水分营养在土壤中传递过程的模型GOSSYM。该模型给出施肥、灌溉的日程表和落叶剂的合理施用方法,给出棉花生产最佳管理方案,已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南卡罗来纳海滨等棉产区应用并获得巨大成功。在棉花收获时节,这些地区正值雨季。通过系统准确告知棉花成熟日期,农户可在雨季到来之前将棉花收获完毕,以获得最高的产量。近年来,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对COMAX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们在最初阶段研制的CALEX系统用于棉花的生产管理。该系统在加州的450个农场得以应用,称为CALEX/COTTON。之后,他们又研制成功了用于桃园管理的CALEX/PEACHES,以及用于水稻生产管理的 CALEX/RICE。其中,CALEX/RICE可以通过因特网从气象数据库和加州的农药数据库检索数据。

——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目前,美国已开发了一些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并用于农业生产,如:美国的作物模拟系统,除了模拟土壤水分变化、作物生长等,还可以模拟发芽日期等发育过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制了将作物模拟模型与GIS相耦合的农业和环境决策支持系统AE-GIS;夏威夷大学研制开发了DSSAT系统,该系统可以综合管理作物、土壤和气候数据,利用模拟模型技术来评价不同管理措施,评估不同措施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的GPFARM系统基于模拟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生产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日趋成熟,逐步市场化运行。美国农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已趋于成熟,农业装备迅速向大型、高速、复式作业、人机和谐与舒适性设计方向发展。多种定位变量作业智能型农业装备,如收获、播种、施肥、施药机械已进入国际市场。美国 Trimble公司的EZ-Guide系统和AutoSteer系统能够实现农田作业过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美国Mid-Tech公司的CenterLine Guidance Lightbar系统能够以直线和曲线方式导航,该公司作业控制和自动驾驶系统FieldPilot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成精准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作业控制系统,同时实现作业工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此外,Beeline Technologies公司的Beeline系统也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在北美的大型农场中得到应用和好评。相对于其他精准农业作业系统而言,农田作业导航系统技术应用简单明了,不需要进行事前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决策分析工作,而且全自动导航系统应用效果确定、明显,因而易于为从事规模化商业种植农户采用。从1995年起,一些地区农场开始采用装备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联合收割机。通过电子传感器和全球定位卫星,这些农机在收获季节可以不间断记录下几乎每平方米的产量及其他信息。农场就可以据此绘制出农场各地块产量的地图,从而剔除一些产量低的作物品种。1996年,美国有29%的农场服务商提供使用GPS的网络取样,到2002年已提高到50%。美国普度大学200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6%的被调查者使用了精准农业技术,其中有64%的人使用了GPS导航系统,20%的人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航空影像数据,10%的人使用了GPS自动驾驶系统和土壤电导率测定系统。

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有4个主体构成: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融科研、生产、 推广于一体的公司系统;以农场为主体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

——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美国农业部认为,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所以,尽管有很多私人公司向社会市场信息,但农业部仍然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美国农业部从1862年成立至今,已形成了庞大、完整、健全的信息体系,建立了手段先进和四通八达的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美国的农业信息体系由五大部门组成:①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及各州的农业统计办公室;②经济研究局;③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④农业市场服务局;⑤外国农业局。它们分别负责收集、处理和加工全美及全球农业信息,协调美国农业部的商品预测项目和遥感工作,提供市场研究报告、现状和经济统计数据和专题报告,为美国农业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官方农业信息和服务,以确保美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门:一是联邦农业部的农业研究服务,下设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全国农业网站信息中心、农业数据库和技术标准库。二是以赠地大学为中心,与县合作推广体制。科研成果推广主要通过赠地大学与先合作建立的农业合作推广站进行。

第10篇

市场营销

前不久,武汉一家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就将武汉的一批个人高端用户收入“囊中”,时间之短、动作之迅速,让许多中资银行瞠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资银行在不知不觉中败北?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殿江和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个人业务处处长李如太。

于殿江认为,西方商业银行十分注重金融营销,从产品的设计、包装、形象宣传到推介,在各个层面,他们考虑得十分精到。遗憾的是,当西方商业银行把银行营销管理作为专业进行学习研究的时候,我国的金融专业还没有一本这样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发展?关键的问题是要在新金融服务营销方面推陈出新。

对于这个问题,李如太的感触颇深。“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们面临的竞争可以说是与日俱增,这不仅包括原有的同行业的竞争,还有外资银行步步逼近的态势。所以,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高端客户群,2002年初,农行制定下发了《优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将存款额8万元以上客户纳入优质个人客户范围,按从事职业和收入来源不同,将客户分为工薪型客户和经营型优质客户,规定了县及县以下和大中城市行的不同认定标准。并出台了差异性营销措施,引导各分、支行着手进行了客户市场细分,初步建立起优质个人客户档案,研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对不同价值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提升高价值客户的忠诚度,使优质个人客户拓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有效地促进了个人业务的快速发展。”

据记者掌握的数据,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到2002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379.65亿美元,其中人民币资产总额495.97亿元,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何看待外资银行在中国取得的良好业绩?于殿江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一点:金融营销在业务拓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我们应当在营销方面快速加以改进。版权所有

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是永远不能忽视的竞争环节。李如太说:“外资银行看似快速入侵,其实是在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本土市场、做足了充分准备之后才发起进攻的。所以,我们就不能输在这里。这两年,农行山东分行细分市场,按照地域差异分别确定城区行和农村行优质个人客户的认定标准,为营销优质个人客户创造了条件。同时,山东农行系统普遍组织对辖区内优质个人客户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筛选出目标客户,依其所处位置划分到相应营业机构,并对客户经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维护。”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西方银行在服务营销方面频频出新。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的电视银行,利用有线电视系统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在美国,这种交互式电视银行系统已经投入运行,它能使顾客与金融顾问保持联系。还有流动银行业务等。据报道,中国美国商会公共政策委员会主席金永益曾指出:“服务意识薄弱,金融工具多样性的短缺,投资银行等一些新兴业务领域没有明确的监管法规等等,都是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资银行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合国人的产品。像农业银行先后推出的“金钥匙”消费贷款、金融超市等产品和服务,就赢得了较多的客户。版权所有

除此之外,先声夺人的产品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竞争要素。通常情况是,大多数人并不能区分几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此时,银行要通过先导型的广告、竞争型的广告以及巩固型的广告,来增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在营业地运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多种媒介进行了业务宣传,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第11篇

1.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短期危机 

(1)政策研究影响力的下降。在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我国这样的农業大国来说,农业政策的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农业经济学者的影响力较低,其往往只是对政策的解读,在与其他优势学科竞争生源或资源时,极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2)其他学科的挤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在经济学、管理学及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近几年,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经逐步拓展到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使农业经济学科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影响,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此类基础学科的发展。 

(3)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影响力的下降,许多优秀学生很少将农业经济学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部分院校甚至停止了本专业的招生。长期下去,农业经济学势必会面临严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2.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长期危机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萎缩。现阶段,由于农业增长值较为可观,加上农业方面就业的人口较多,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居住在农村,我国对农业的研究工作依然比较重视。“三农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相关部门涉及范围逐渐缩小,当城市人口树立超过农村人口树立时,政府工作中心就会发生改变,其就会削弱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持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经费比较富足,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则日益变得比较紧张,用于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费用逐渐减少,经费的减少,导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断下降,对于农业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自然减弱。 

(3)优秀研究生的持续流失。当前,农业经济学的整体影响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就业市场中,对农业经济学科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致使许多优秀的学生不会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人才断层情况一旦出现,一定会造成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萎缩,优秀研究生的缺失更是让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呈现缺乏之势,难以促使农业经济学科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1.欧美经验。根据美国主要年度授予的学位及农业经济管理及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学位的统计情况表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增幅大约在60%左右,硕士毕业生增长了近一倍,博士毕业生的增幅则超过了三倍。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农业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长了37%,较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增长率而言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经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农业经济学专业中涉及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却增长了87.5%,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总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数量中,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毕业生数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7.8%,这表明,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中,涉农企业管理正在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中,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为200名左右,选择农业经济学专业中的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占据总人数比为70%以上。以上这些情况,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及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要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不断借鉴,将“政策分析”这一研究和教学的中心,逐步向“市场和企业分析并重”的方面予以转移。 

2.研究重心转移 

(1)食物经济与管理。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中,较多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应当将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深加工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外饮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推动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由于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食品经济与管理,主要是在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直至消费整个过程中,对经济与商业行为进行研究。农业经济学科同样需要注重在此方面予以倾斜。 

(2)生物经济管理。农业在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通过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分析,对农业经济学科的侠义理解,会不断缩小其研究范畴。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拓展方向而言,应当立足于食物经济与管理,将其研究范畴不断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所有行业发展,也就是将所研究的内容与新兴的生物经济专业相结合。 

(3)三个研究重心。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中心势必会发生转移,将市场研究作为重心,在保证政策制定合理性的同时,能够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提升;将行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向农业经济学科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基础学科学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将企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实现企业和农业经济研究者的双赢,使企业的市场风险得以减少。 

3.教学重心调整 

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为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作为农业经济学科,应当专注于以学生为培养重心,改变传统的与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学生了解市场以及涉农企业服务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经验,在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分类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也可以选择以企业分析为重心的现代农业经济学,使学生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就业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毕业生而言,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去向,这就要求,现在农业经济学科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培养。为了保证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要注重促进企业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工作的经常性开展。 

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极大压力下探索更好地未来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经济学科的进步。农业经济学科也要积极探索更好的转型方式,培养学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虎林,刘双.论山西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7,(01):4-6. 

[2]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89-96. 

第12篇

当逐条回放近段时间楼市的诸多“剪影”之后,你我或许都会由衷的感叹,在捂热楼市的这盘棋中,谁都有可能是其中的一枚棋子。

“再不买就涨了”

据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22日至24日的3天端午小长假中,全国主要的54个城市新房合计签约套数为17198套,较“五一”小长假的12232套上涨了40.6%,同比去年的端午小长假,上涨幅度更是达到了103%。

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纷纷指出,6月以来,楼市的“价格底”和“政策底”似乎都已形成,继“金三”、“银四”、“红五”之后,刚需购房者的阶段性释放,进一步染红成交数据。

实际上,就在业界议论刚需是如何撑起这一轮市场成交之时,许多有着迫切购房需求的购房者,已经将积攒多年的存款换做了一张张房产证明。

暂时还在蓟门桥政法大学附近租房居住的赵女士,端午假期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在北京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据赵女士介绍,虽然现在她还不到30岁,可是已经工作了六七年了。“大学毕业来北京之后,就一直在一家民营企业做财务工作,这几年也攒下了二十多万元,今年总算是在北京安家了。”而赵女士所说的家,就在近期热销的通州区华业东方玫瑰项目。“90平米的户型,14000元/平米左右,总价不到130万。父母支援了一部分钱,加上自己的积蓄,总算交齐了首付款。”赵女士感慨,“还好出手及时,听说现在很多房子都涨了。”

而至今仍没有北京户口的赵女士,也十分庆幸自己多年没有跳槽,“虽说工作年限是够了,但一跳槽,社保就有可能会断交,也就没有购房资格了。”

类似于赵女士这样的购房者其实并不在少数,在楼市“限购”政策要求未取得北京户口的购房者必须提供“连续五年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证明”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购房资格的人数正逐步增加。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当前拥有购买资格的外来刚需人群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购房者的主力。

不仅首次置业的刚需人群主导着楼市的成交,刚改人群也盼望着在房价的低点换一套更合适的房子。

家住回龙观小区的马先生,不久前就在人民大学附近买了一套三居室。马先生表示,这一次换房的主要原因,是为即将面世的小宝宝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相比较原来的社区,人大附近教育资源丰富,更便于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现在也算住在城内了,上班也更方便了。”在马先生看来,这一次的换房也正是恰逢其时,“原来一直关注城内的二手房信息,没想到我现在买的这个房子在4月份真的降了20万,当时就果断出手了。”马先生同时向记者表示,“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如果换做现在才出手,至少得多付30万左右。”

购房恐慌端倪显现

正如多数业内人士经常讨论的一般,纵使有多种利好因素促进楼市回暖,但事实上能够直接促成大规模成交的,还是购房者对涨价心理预期的增强。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也在6月底的一次论坛上明确表示,之所以五六月份房地产市场能够量价齐升,主要还是大多数人想抢在房价进一步上涨之前,抢先去购房造成的。

同时,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楼市变化,“量在价先”。一般来说,成交量持续变化三个月到半年左右,房价就会出现趋势性转变。而自四五月份开始,北京市住房成交出现环比上涨以来,购房者的恐慌情绪正在吞噬着这个市场。

张大伟向记者表示,五六月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两次破一万套大关,“相比年初市场的冷清,正是对涨价的恐慌,直接促使了这部分人群在近期购房。”

实际上,最为关心房价的也正是刚改和刚需人群。“资金相对雄厚的购房者,更关心楼盘区域、位置、档次等因素,如果看到合适的,并不会刻意选择入手时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但刚改和刚需人群,则更看重价格,这也正是最近价格稍涨,这些人群便踊跃购房的原因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初一二月份北京市场刚需人群还占到总体购房者的80%至90%的比例,但到了6月份,刚改购房者已占到总购房者比例的50%至60%。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刚改购房者比例自年初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总价较低能吸引刚需入市,反之,刚需的恐慌入市,也正在拉动楼市价格的上涨。”有业内人士这样表示,当前许多楼盘已经有了明显的涨价动作。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通州京贸国际城项目,年初价格仅为1.38万元/平方米,7月3日开盘时均价涨至1.6万元/平方米。与之相邻的月亮河御泉公馆,对外报价为2.8万元/平方米,比此前的1.9万元/平方米上涨明显。而据记者了解,类似于长阳、大兴等刚性需求集中区域,六七月份的售价也较之年初普涨了20%左右。

此外,正是源自这“恐慌效应”,许多开发商一手导演的“热销”现象,也让部分购房者“慌不择路”。

有媒体报道,南京一家开发商宣称,首次开盘日就出现客户提前一天到售楼处门口排队等待开盘的现象,致使其不得不临时调整开盘时间,而事实上,该楼盘认购与成交相加,总共不过84套。虽然,与其200余套的总推房量相比,成交程度远够不上“热”,但这近百套的销售成绩,也在一定程度归功于购房者的恐慌。

宽松信贷助推

虽然购房者的恐慌情绪被开发商津津乐道,但从政策层面而言,宽松的信贷政策也确实是助推楼市“艳阳天”的巨大引擎。

“以贷款100万,20年付清为例,两次降息后月还贷成本减少近300元。这的确是考虑买房的动力之一。”一位购房者如是说。除去月供成本降低之外,央行的几次降息更重要的影响则是改变了楼市走向的预期。有业内人士表示,“降息信号传导的宏观政策信号十分明确,很多投资客认为楼市调控已经触底,房价将因此回升,而近期楼市已经出现投资客回潮的现象。”

几乎与降息同时变化的利率下调,也是楼市里的“一把火”。6月7日,央行文件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据悉,目前普遍执行0.85至0.9倍利率,这相当于房价下降8个百分点。

记者从银行相关人员了解到,当前农业银行只要客户贷款超过70万元,就可给出基准利率8.8折的优惠,贷款在70万元以下则是基准利率的9折;建行的房贷利率最低可达8.5折;而中行和工行分别按基准利率的8.8折和基准利率执行。另据了解,浦发、广发、招商等银行也基本按照0.85至0.9倍利率执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