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技体育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教育价值 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竞技体育是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观念和竞争行为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深化竞技意识和竞争理念,不断丰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体育活动之中,也使得整个竞技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实质上,竞技体育也被称为竞技运动,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也使得其内涵价值不断被开发、吸收,从而影响人的成长,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2竞技体育的本质认识分析
想要有效利用竞技体育这一活动形式,就必须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且富有挑战性,而很多参赛选手为了击败对方,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实力,同时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也都会达到极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一场体系化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借助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两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突出反映比赛的对抗特点,同时更能充分调动运动者个人的潜力。
竞技体育除了竞技和对抗之外,娱乐性与观赏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随着竞技体育发展不断规范和完善,加上竞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欣赏和喜欢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而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青少年成长兴趣,从而普及健身意识,发挥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和竞争,这只是部分表现形式。竞技体育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深化。作为社会化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引导和示范教育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更应该被重视。不过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还存在负面的教育价值。
3竞技体育的积极教育价值解读
3.1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多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中庸”等思想,尽管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有一定道理,但其结果往往会制约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愿望表达。而在体育活动中更没有将个人潜能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和体育水平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对人的竞争意识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有效培养个人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质上正是竞争体育的内核精神,通过比赛形式,培养人形成积极向上,不轻易服输的超越精神。可以说通过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参与竞争、不自满,不断拼搏。
3.2 竞技体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思维
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的是,竞技体育的结果完全依靠选手的实力和具体比赛状况来决定,同时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多数人配合来完成,这就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完成,同时参与成员也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结果胜利,每一位参赛成员都成为竞技比赛的关键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配合,需要互相协作,任何一环节衔接不到位,就会导致竞技比赛结果失败。因此,教育人养成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思维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工作思维。
3.3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效率意识和开放思维
在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及特点要求执行者要从结果必胜这一制定导向出发。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比赛程序,从而能够促进竞技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并为最终竞技体育胜利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参与者的效率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教会了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只有重视自身效率的高效发挥,才能确保比赛胜利。而竞技水平想要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开放者心态来对待竞技体育比赛,通过有效培养参与者的开放思维,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4竞技体育的负面教育价值解读
尽管竞技体育有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直接、快速高效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仍存在一些负面教育价值,成为竞技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隐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双面效应。在竞技体育中,人的追求与社会满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取胜利,人们往往不能与对立面保持和平共处,反而会激化二者矛盾,甚至超出个人所能具备的能力。而竞争的残酷性和直接性也容易致使人们走向竞争的误区和困境。
5结语
竞技体育通过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社会活动,但经济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异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发展,消除负面影响,就必须从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出发。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问题
1.竞技体育的特点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便已经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项目已略具雏形,其形制为近代运动打下了基础。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在当代,竞技运动经不断发展,演进,不仅在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上日臻成熟,而且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主体之间以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某种极限的挑战,以及对自我的超越而达到精神的满足。在竞技体育中,人们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在竞争中获取愉快之美、在发展中追求和谐之美。竞技体育是体育系统中体现美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好的精神境界。如果认为竞技体育只是牺牲人体的健康为代价而把竞技体育逐出体育行列,似乎过于片面。
我们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健身功能并不明显,但是它对人们心理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培养人们集体主义及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还有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等,通过国际之间的竞技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再者,原始的奥林匹亚竞技运动会等一些竞技体育并不像现在的竞技体育一样以牺牲人的健康进行训练,而是为了增强体质,保卫本族利益和安全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形式。竞技体育并没有脱离体育的本质概念,而现在的竞技体育也没有脱离体育的外延概念。
2.竞技体育的价值
2.1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
竞技体育能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比赛中,几乎全场的观众都在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由此可以看出竞技体育促进人民对国家的认可和接受,使更多的国人或建立或表达爱国之情。
同时,作为为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竞技体育有利于外交的发展,增加了各国之间的沟通机会,使各国之间的密切交流成为可能。
2.2竞技体育的的经济价值
高水平竞技体育逐步走向职业化,在一定的层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大众参与性,成为体育娱乐行业一部分。通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赛事,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许多竞技体育的比赛,带来直接的收入如许多场次的门票、广告(由著名电器品牌美的冠名),纪念品,转播权,周边旅游等。间接的收入来自观众的各种观赛需求,使竞赛场地周围的商业实现创收。带动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而这种经济价值又反过来作用于竞技体育,为其向更成熟更专业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2.3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对于运动员,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不断训练,不断追求超越,追求自己的极限,不仅从从身体上,更从意志精神上参加体育运动,充分体验体育,感受体育,升华体育的精神和意义。
对于观众,通过观看竞技比赛,他们了解了相关的常识内容,清楚了各种比赛规则,熟悉了其中蕴涵的体育文化,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鉴赏能力,也从运动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竞技体育能够促进体育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对体育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赛中,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在场的观众,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压力可想而知,运动员需要顶住如此之大的压力,完成各种难度的动作,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可以让观众学到了在困境面前不慌不忙,沉着应战。
2.4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竞技体育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它能够不断的开发人体的潜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美的理解,将社会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对于运动员来说,每天都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作为运动员,尤其是在中国的这种竞技体育制度中成长的竞技运动选手,他们相对缺少与外界的接触。而各种大型赛事与竞技运动衍生的活动,为运动员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机会,通过与观众、媒体、赛事场馆周围的人群接触与交往,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善于并且敢于应对社会中生活的人。当他们退役之后,也可依靠对社会的较好融入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参与观看竞技运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家庭之间、好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彼此接触互相交流的极好机遇,促进了这一部分人的社会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这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但同时,在这种价值背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一些弊端。
3.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竞技体育不仅树立国家形象,反映了综合实力是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窗口之一,而且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促进身心健康建设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但是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严格的规则性。竞技体育必须不偏袒任何一方,必须坚持公正,也因此,高度的公平性就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我们多么的努力去消除竞技体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却依旧不能完全消除,竞争的公平性依然是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破坏其公平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兴奋剂”。竞技体育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而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已达到目的。服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既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直接的危害,又有悖于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 使用兴奋剂是一种作弊行为,是与体育运动相对立的。
此外,竞技体育正在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冲击,1984洛杉矶奥运会走出一条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从此商业化大规模地介入奥运会赛场和现代竞技体育。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商业化也给现代竞技体育带来了想当大的冲击。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不少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暴力事件,假球,吹黑哨等丑恶现象有增无减。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人格和精神健康破坏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使竞技体育原有的魅力大打折扣。
4.结论
现代竞技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鼓励下,表现为一个不断冲向生理极限的过程,破坏了认得生理平衡,致使运动员伤病缠身。这是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样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人们不断的把科技运用于竞技体育之中,这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能力,从心理上有些依赖科技的倾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竞技体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坚守奥林匹克精神,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良心发展,使竞技体育人物精神回归本质,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科]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体育在竞技人才培养上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智能型竞技后备人才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的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将竞技人才的培养融入到教育大环境当中。高等学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乃至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 值得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才;艺术院校;培养;训练
我国在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培养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提升了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竞技体育事业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的培养观念和训练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形势,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智能型竞技体育人才。由于教育领域适龄青少年的业余训练只是在有限的部分学校开展,且没有形成体系,许多具有运动潜质的适龄人口得不到系统的训练,造成训练竞赛参与人数少,比赛的次数和规模不能满足需要,使得我国虽有大量的自然人口没却有成为体育训练人口,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和发掘。那么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艺术类院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乃至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 值得思考与研究。本文以山东艺术学院为例,就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进行了探讨,以求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1. 山东艺术学院的概况
学校始建于1958年8月,前身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建为山东艺术学院,开设本科专业,并被赋予“为全省培养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高等艺术人才”的光荣使命。学校设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传媒学院、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公共课教学部13个教学单位。
2. 山东艺术学院目前的体育条件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目前具有专职体育教师9位,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的性别比例、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历以本科及研究生所占比例较多,学习、科研能力强,精力充沛,有利于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
山东艺术学院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专项技术较强,其中还有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坚实的专业知识是开展运动训练的基础。体育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有利于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展。
山东艺术学院的场馆比较齐全,器材设备较为完备,为开展竞技体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山东艺术学院在校学生9218人,虽然艺术类的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闲散性,但是通过对学生喜欢从事的运动项目进行调查,爱好相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同学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进行锻炼,这为选择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专业化训练提供了人力基础。此外,学校领导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开展训练营造了有利环境。
综上分析,山东艺术学院具备了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基础条件――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场地、资金保障等。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效地运用于培养过程之中以实现一定的训练目标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艺术院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建议
3.1 确立合适的培养模式
艺术院校的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则相对淡漠。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培养与训练竞技体育人才应秉持“体教结合、教育为重”理念,旨在培养文化素质与运动水平“双高”的学生运动员,即不但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而且必须具有与普通大学生相当的文化程度。通过高校学习,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要在艰苦的磨练中,换来人格的升华,在校园文化气氛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选择和开发竞技运动项目
学校的体育课程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需求、体育课程目标、办学条件、学生体育基础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要按照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课程目标要求,对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选择、引进和必要的加工改造,或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使其转化为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能让学生基本学会以及能收到多种效益的体育教材内容,成为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提高素质的体育手段。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适当掌握那些最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挑选后备力量、合理定位运动员的身份角色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挑选运动员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提高选材的成功率。运动员在竞技训练的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被管理者,
同时应该是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学校首先要保证学生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并通过制定运动员道德行为规范使其与高校教育目标和整个学校的育人理念统一,进一步规范学生运动员的行为。在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训练与比赛应始终围绕着教育这条主线展开,学生运动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得竞技、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4 建立完备的竞赛体系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完备的竞赛体系,是促进普通高校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有力杠杆。因此,不仅学校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而且要将学校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推向地区、国家乃至国际比赛的舞台,建立自下至上的竞赛体系,不断健全与规范大学体育竞赛体系,在重视竞赛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打造高水平的运动队。使运动员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其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
3.5 构建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竞技体育管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院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离不开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高等艺术学校的竞技运动体系是教育体系与竞技体系有机结合的一个复杂系统,建立科学、合理、具有高校特点的管理体制是保证高水平竞技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运动队管理在艺术院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苏.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4)
[2]唐玲.浅论艺术院校学生特点[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关键词 体育仲裁 仲裁范围 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Adjustment Scope of Sports Arbitration
HE Xiaojie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t,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68)
Abstract Sports disputes' features as professional, technical, practical and sports arbitration's features as voluntary, efficient, economy and secret, is consistent in a high degree, so sports arbitration in settling sports disputes is popular. Considering the nature of sports arbitration, sports disputes'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kinds of sports disput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justment scope of sports arbitration.
Key words sports arbitration; adjustment scope; competitive sports
0 引言
体育仲裁是一种解决体育行业纠纷的法律制度,在这个制度的框架内,有关争端的双方当事人自愿将纠纷提交具有独立地位的体育仲裁机构解决,体育仲裁机构组成仲裁庭,依照法律,根据事实进行审理后,做出对双方当事人均有拘束力的终局裁决。①
体育仲裁由于具有自愿性、高效性、经济性、秘密性的特性适应了竞技体育纠纷专业性、技术性特点及对时间的强烈性要求,再加上国际体育仲裁裁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如1958年订立于纽约的《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体育仲裁裁决的执行得到保障,体育仲裁在解决体育纠纷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1 我国体育仲裁的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短,体育规则制度不完善,原来体育团体的内部规定的约束力日渐减弱,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之下,许多单位和个人钻法律空子,使用非常手段,获取荣誉和利益,致使体育纠纷日渐增多。面对日益增多的体育纠纷,我国在立法上规定了纠纷解决的机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33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 但到目前为止国务院还没有就仲裁解决体育争议制定任何行政规范,致使体育仲裁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中,我国体育纠纷的解决主要依靠体育协会内部规则解决,但是因内部规则的合法性经常遭到质疑而使这种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大打折扣,再加上司法上对体育纠纷的解决较为混乱,有的按民事案件处理,有的按行政案件处理,有的则以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为由裁定不予受理,②导致体育纠纷当事人对各种纠纷解决方式无所适从。
体育仲裁的高效性、经济性、秘密性等有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及时公正地解决矛盾和纠纷,发挥体育仲裁在解决体育纠纷中的作用,首先就要确定我国体育仲裁的范围。因为体育仲裁范围不仅决定争议能否提交仲裁,而且直接决定仲裁裁决能否得到有效执行。③
体育仲裁范围是指使用仲裁这种解决方式的体育纠纷范围,即哪些体育纠纷可用体育仲裁方式解决,哪些体育纠纷不能用体育仲裁方式解决,而只能采取其他解决方式。因为仲裁这一方式只能对部分纠纷的解决发挥独特的作用,不可能用来解决所有的争议。④
2 体育仲裁范围的基本框架――由体育仲裁的性质决定
首先应从体育仲裁的性质出发来确定体育仲裁的范围,因为从性质的角度才可将仲裁与其他类似的争议解决方式(如调节、诉讼)区分开来,体育仲裁的性质是确定体育仲裁的调节范围的决定性因素。仲裁作为现代社会解决争议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和一种重要的私力救济方式,其性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从确定仲裁范围的目的的角度,体育仲裁性质应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体育仲裁是一种法律纠纷的救济制度或方式。现代仲裁表现为一种解决法律纠纷和争议的法律制度,只有在法律框架之下仲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威力并实现其目的,游离在现行法律之外的仲裁是不可能的。仲裁是为解决纠纷或争议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但是,仲裁并不解决所有的社会纠纷,仲裁只能解决社会纠纷中法律纠纷部分,据此在圈定仲裁的可仲裁范围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因违反政治规则、道德规范、宗教信条和民间习俗等引起的非法律体育纠纷,不适合用仲裁方式解决。(2)纯粹的事实认定,不能成为仲裁的对象。凡涉及竞赛规则的一般技术性事项,因不是法律问题,不适合用仲裁方式解决。(3)体育组织的内部行为 (如机构的设置、变更、取消以及工作人员的选举、任命、调整等行为)是体育组织的自主管理行为,如果引起的纠纷具有劳动关系性质,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若不是劳动关系,不可提起仲裁。(4)对仅需要对法律纠纷作是非判断而不要作权益处置的,不能成为仲裁的对象,换言之,只要求判明谁合法谁违法,而不要求仲裁机关确定合法者的权益、违法者的责任,仲裁机关不应受理。
第二,体育仲裁是一种高度自治的争议解决制度或方式。在法律概括允许私自解决法律纠纷的情况下,自治解决纠纷就成了仲裁运行的核心。仲裁的自治性在确定体育仲裁的范围的直接意义为:只有可以自由处分的争议权利才可以提交仲裁,换句话说,不能通过和解解决的争议不能提交仲裁。⑤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对于行政法律纠纷及刑事犯罪,当事人不能任意处分,因此不能对此类纠纷提起仲裁。体育民事纠纷分为体育侵权纠纷和体育合同纠纷。体育合同纠纷(除法律的特别规定外)的可仲裁性不存在任何问题,侵权纠纷是否可以提交仲裁则未有明文规定。但是,从仲裁的自治原则分析,侵权纠纷一般都会涉及停止侵权和损害赔偿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可通过和解的方式进行解决,应属可自治解决的范围。因此,侵权纠纷时可以通过仲裁途径解决的。从根本上讲,体育民事侵权纠纷和体育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是由仲裁的自治性决定的。
以上依据体育仲裁的性质派出了非体育法律纠纷及体育行政纠纷和体育刑事纠纷的可仲裁性,肯定了体育民事纠纷的可仲裁性,从而,体育仲裁范围的基本框架得以确定。下面将结合体育纠纷的特点及种类来进一步界定体育仲裁的范围。
3 体育仲裁的调整范围的具体界定 ――由体育纠纷的特点及种类确定
体育纠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文仅从确定仲裁范围的目的的角度,对体育纠纷的两大显著特点加以说明。
第一,竞技体育纠纷的解决有强烈的时间性要求。赛事迫在眉睫,无高效的权利救济机制将使运动员的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对于在时间上需要立即解决的体育纠纷,宜采用仲裁方式解决。
第二,竞技体育纠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特点。作为法律专家的法官面临竞技体育领域内特有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仲裁对于解决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体育纠纷,其效率及公正性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体育仲裁的性质和体育纠纷的特点为基点,结合常见的体育纠纷种类,体育仲裁的调整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活动中的部分人身权纠纷。因运动员、运动队注册资格纠纷,教练员、裁判员资格的确立和等级的认定纠纷以及参赛资格等所引起的纠纷,因属于专业性问题,宜由专业的体育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2)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合同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存在的合同关系有俱乐部与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雇用合同,运动员转会、流动、竞赛报酬合同、广告合同、赞助合同、捐赠合同、保险合同、经纪合同等,因以上合同引起的纠纷均可以提起体育仲裁。
(3)竞技体育活动中违反公平竞争的原则而引起的纠纷。在竞技体育活动中违反体育竞赛的规则、规程和法规,破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因属于专业性问题并往往带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应由专业的体育仲裁机构仲裁。
(4)竞技体育活动中因重大技术争议而引起的纠纷。一般技术争议应按各单项体育竞赛规则处理,体育仲裁机构不宜受理此类纠纷。但是,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如裁判员徇私错判)并产生重大后果(比如运动队因此而降级)而引起的纠纷,可通过体育仲裁解决。
(5)在国家一级比赛中,按照国际体育仲裁惯例应当予以提交仲裁的纠纷,违反我国和法律的除外。由于我国各项制度正在与国际接轨,而国际体育仲裁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管辖范围比较科学和成熟。与国际体育仲裁范围保持一致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走向世界,也避免因立法停滞、行政机关不作为或强调“中国国情”而妨碍我国体育仲裁范围扩展的现象发生。
(6) 运动员对行政处理不满,司法机关又不予受理的重大体育纠纷。在一些体育组织的管理规定损害了运动员利益的情况下,如果运动员对行政处理不满,但双方事先又没有达成仲裁协议,运动员只好寻求司法救济。而法院由于专业性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干预等原因不愿受理。这种情况下,只要运动员持有司法机关的《不予立案通知书》,同时纠纷重大,符合体育仲裁的特别规定(如运动员参加国际重大比赛的资格被内部决定由他人替代),一旦运动员提请,就应当强制规定双方接受体育仲裁。
(7)仲裁机构认为可以受理的其他体育纠纷。由于体育纠纷的具有多样性、突发性、紧急性特点,作此规定有利于特殊体育纠纷能得到及时解决,加强对当事人权利的救济。
概括地说,我国体育仲裁的调整范围为:除体育刑事纠纷、体育行政使纠纷和体育比赛过程中发生的涉及运动项目技术规则的纠纷外的与竞技体育运动有关的纠纷。仲裁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的事前或者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所以,对于没有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的体育纠纷,不能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
注释
① 郭树理.体育纠纷的多元化救济机制探讨――比较发与国际法的视野.法律出版社,2004:500.
② 郭成岗,吕卫东.中国足球协会性质的界定刍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3.
③ 注:根据《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二项:被请求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国家主管机关如果查明有下列情况也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一)争议事项依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可以仲裁方式解决。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20年时间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已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究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正确的项目布局,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形成了一批稳定的优势项目。
客观分析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特点主要有3个:①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性质,全国一盘棋,在各省市重点布局、统一规划;②由于经费投入的单一性、有限性,只能用较少的钱办成几件大事,所以只能按照投入产出的原理,把竞技体育项目分成经济类项目、准经济类项目、非经济类项目,对于花钱较少的项目优先发展;③优先发展适合中国人特点的项目,重点发展技能性较强、技巧性较高的竞技体育项目。
二、新形势下必须着手进行新一轮的项目布局
我国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是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是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布局的指导思想、运行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新形势下进行新一轮的项目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第27届奥运会来看,我国仅参加了24个大项的166个小项的角逐,占全部项目的 55.3%;获金牌面为9个项目,占全部参赛大项的37.5%。我国基础大项薄弱,与世界强国有明显差距。优势项目与基础项目一冷一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美、俄金牌项目的分布特征给我们展示了竞技体育大国的基本模式。
其次,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来看,过去的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是主要运用行政的手段,统一规划;二是由于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渠道单一化,经费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布局,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最后,从现实可能性来看,且不论奥运会项目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在目前许多落后的项目上我们也完全有信心,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它们搞上去。
三、新一轮布局的基本构想
新一轮的项目布局要在继续发展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立足我国体育人才形态结构特点,审时度势,积极挖掘新的金矿,努力寻找奥运会新的增长点。我国多年来形成的竞技优势项目,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首先,要积极寻找已经在大赛中有所突破的项目,如跆拳道、水上项目(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击剑和自行车等。现在距离第29届奥运会不到一年时间,要想在第29届奥运会上增加金牌的数量,除了要搞好传统优势项目之外,对于这些已经在各种大赛中有所突破的潜项目要首先予以关注。
其次,根据项群原理,对于优势项目群中的弱势项目要注意积极开发,培养成新的优势项目。比如射击项群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项目,但是我们并不是在每一个项目上都有优势,如步枪暂时还不具有优势的项目,很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优势项目。
第三,根据我国国人体能特征选准那些处于弱势项群中的个别项目,力争突破,尤其是那些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从田径项目看,历届奥运会中,我国选手在中长跑、竞走等7个项目上曾进入前8名,表现出一定的实力,尤其在女子投掷(主要是铅球)、中长跑、竞走三项有过上佳表现。
第四,要重视奥运会的新增项目。自1984年奥运会商业化运作以来,连续4届平均每届项目净增17项。目前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已从1984年的223项增至2000年的300项。我国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辉煌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本届新增项目。
关键词:竞技体育;对策;研究
1前言
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总数首次超越美国。面对将要到来的伦敦奥运会,我们面临很多问题。首先金牌总数是否能够超越北京奥运会,其次伦敦奥运会是否能够继续占领金牌榜第一,再次金牌数量可能下降多少等等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进行分析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出于把竞技体余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伦敦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竞技实力分析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技体育的竞技实力的评价体系,不是由几个少数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几个简单指标能够反应与体现的,而是通过对竞技体育实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总结,本文认为竞技体育竞技实力是由重大国际赛事实力表现和基础实力共同组成,并通过具体的指标所体现的。竞技体育的基础实力是提高重大赛事表现的基础,通过赛事表现反映出其基础实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2.2第29届奥运会各大洲奖牌及奖牌总体态势分析
欧洲依然是世界竞技体育霸主地位,每届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数远远超过其他大洲;以中、日、韩为首的亚洲各国及地区金牌数和夺金国家数稳步上升;美国继续霸占奖牌榜首位,牙买加凭借着短跑的优势异军突起;澳大利亚实力继续保持,新西兰稳中求升;非洲继续保持着中长项目的优势。
2.3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竞技实力分析
2.3.1中、美、俄三国优势项目比较分析
中国主要围绕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体操、羽毛球、女子柔道7个优势项目为突破口;美国则以田径,游泳项目为主,并在射击、球类、摔跤、自行车等项目也有不俗的表现;俄罗斯在体操、田径、摔跤、射击、举重、游泳、现代五项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2.3.2奥运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统计分析
在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上中国队的表现令人失望,在将近占有一半奖牌的基础大项中仅取得4金、2银、6铜的成绩,其金牌和奖牌的贡献率仅分别为7.82%和12.10%,在该项目的占有率更是为低的惊人的3.38%,而相对受人们喜爱的三大球等集体项目,除女子排球之外,其他项目不具备夺牌的能力,与世界强队有明显的差距。
2.4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2.4.1体育强国在运动项目上的特点。
从奥运会各单项奖牌榜可以看出,名次靠前的6个国家在运动项目上的特点有:奥运会核心项目――田径、游泳、器械体操的成绩排名靠前(中国和德国田径除外);38个单项中25个单项的国际排名第一;每个国家至少有12个项目的名次在奖牌榜前列;在本国传统项目的比赛中能保持优势;在其他项目中能体现绝对的世界顶尖水平。
2.4.2重视体育组织和人才结构建设。
自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如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都在建立竞技体育组织结构,通过加强政府与国家体育组织间的协作,最大限度地完善国家顶尖竞技体育和青少年竞技体育的条件。
2.4.3 明确青少年培养计划。
在2008年奥运周期,许多项目少年及青年运动员的成绩与世界最好成绩同步提高,部分项目成绩的提高幅度非常明显。后备力量尤其是青年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与世界各国最好成绩的出现密切相关。
2.4.4以世界最好成绩为依据定制计划。
需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伴的紧密配合下定期评估训练计划和比赛成绩结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奖牌榜总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体坛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格局未发生重大的改变,其中第一、二集团夺金实力在不断增强,第三集团数量有所增加但夺金能力下降,使世界竞技体育继续延续着“强弱分明”的两极态势。
3.1.2从竞技体育基础实力分析,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水平日益增强,在群众体育、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悄悄地发生改变,竞技体育的基础实力不断的加强与提升。
3.1.3从获奖项目分布分析,中国的奖牌主要分布在体操、举重、跳水、射击、乒乓球 球等技巧性较强的传统优势项目,项目优势明显;局部优势项目、新兴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在世界体坛公认的“强队标尺”田径和游泳和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我国与体育强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1.4从奖牌榜分析,中国奖牌榜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特征,进一步说明中国竞技体育仍处于“强弱明显”的“高点扎堆儿”期,我国竞技体育仍处在赶超的过程中,很多项目还有待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并没有随着金牌的大踏步超越而得到全面改善。
3.1.5举办奥运会对东道主的影响及北京奥运会后,人们在对体育观念、体育功能、体育价值等方面发生改变,对改变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变的日益强烈。
3.1.6研究不足之处:①没有对我国奥运军团做最全面的了解,本篇论文在选取资料方面略显单薄。②研究广度有余,深度略显不足,尤其是对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分析不够透彻。③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理论还有待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3.2建议
3.2.1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形成奥运优势项目集团优势
3.2.2优化项目布局结构,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
3.2.3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3.2.4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3.2.5强化项目管理,优化配置资源
3.2.6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体育竞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77-0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交往主动性差,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也是阻碍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体育团队竞技是一项靠团队完成的竞技。经过长期的训练、比赛,能够让大家在交流、摩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体育团队竞技的集体观念强、团队协作强等主要特征融入到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让大学生在享受体育团队竞技的愉悦时,轻松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造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让其丰富自己羽翼的环境,然而受周围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将自己原有的独立欲、思维活跃等特征埋没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中,让他们原本就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障碍。
1.我国人口政策及家庭生活的影响
受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现今的独生子家庭生活往往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对人缺乏足够的包容与理解”的行为模式,长辈的溺爱、骄纵更引发了其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的缺失;家长的过分包办让其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事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性格偏激等一系列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
与中学生活环境相比,大学是一种宽松、自由的管理模式,强调个人的兴趣与发展,注重个人才艺、能力的展现。而之前完全“封闭”的中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有强烈的展现欲,希望自己能够在同学中有所展现,而事实上,大学校园环境并不能完全实现他们的展现欲,由此带来的落差,让他们渐渐失去信心,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障碍。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强烈的独立欲、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是大学生的特点,也正因为对大学、对网络等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得他们在不能满足自身目标时,不得不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忽视了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遇到问题时会依赖父母,逐渐将自己封闭,脱离了集体生活,渐渐地逃避与人沟通,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 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
体育团体竞技是一项依靠团队经过长期训练备战,需要团队经常在一起交流、摩擦来获取最终胜利的竞技活动项目。因其“强化集体观念,加强沟通与团体协作”的特点,使一些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地形成善于交流、乐于表达、勤于沟通的习惯,进而敞开心扉,渐渐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中。研究表明体育团体竞技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合作与竞争
体育团体竞技的显著特点是在相互协作中融入相互竞争。任何团队的胜利都必须依靠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成功有效的合作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磨合,也是人际交往融洽的过程。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渐渐走向极端。此时,体育团体竞技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合作竞争关系,弥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的漏洞。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且日趋激烈。体育团体竞技所呈现出的竞争特征,既提高了大家的竞争意识,又在无形中将合作融入人际关系中。所以,体育团体竞技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是竞争与合作。
2.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体育团体竞技活动是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宗旨开展的活动,不讲门第,不排世袭,每一名参赛人员都是平等的,也由此削弱了学生功利性、歧视性、不自信等心理。在符合比赛规则的前提下,以公平竞争的宗旨顺利完成比赛。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人际交往关系,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收获一段记忆深刻的友谊,提升了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体育团体竞技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3.体育团体竞技在人际交往中的优越性
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场所和无限空间,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场所,体育团体竞技将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引向深入。大学的体育课程很丰富,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上,既有师生的配合,也有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为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又为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创造了无限空间。频繁的沟通交流,更是大学生提高自我人际交往的便利条件。体育团体竞技的优越性在各类活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员之间的交流、磨合,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更升华了体育团体竞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美荣、杨德敏.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J].作家杂志,2007(14)
[2]徐曙丽、金钊.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
1地方体育项目概念及特点
本文研究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指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区域特征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体育项目或体育内容。地方体育项目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地区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一定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该地区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特色。
2)历史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就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看,有的是当地民间形成的为了祛病延年、娱乐身心和提高竞技水平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在地方体育布局中形成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项目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竞技表演等为目的的一次性活动过程。地方体育项目根据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竞技类体育项目。如射箭、摔跤、武术、石锁、高脚竞速等存在有一定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二是娱乐性民俗类体育项目。如蹴鞠、击鞠、捶丸、蹴球、舞龙、舞狮、摇旱船、划龙舟、划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灯、秋千等,以娱乐身心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三是养生健身项目。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地方体育项目的意义
2.1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突破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体育课中引入了地方体育项目后,传统的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内容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演变为竞技表演性、强身健体性、歌舞娱乐性、体育娱乐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因此,在访谈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显著效果之一。”
2.2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后,推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许多学校把地方体育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使原有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改变为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格局。对部分有地方体育特长的学生、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除规定必修的体育课程外,通过“三自主”的课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外,还在于这些项目比起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来说,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如在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上,被称为“地上斯诺克”的“蹴球”所具有的技巧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特点,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爱好者;又如安徽国防科技职业院校开设的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翻子拳”,吸引了有专长的学生,2012年11月该校学生吴健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夺得男子铜牌;还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凤阳花鼓”,它集体育、音乐和歌舞于一身,开展起来不受天气影响和场地限制等特点,受到女同学的青睐。
2.3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对地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推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又是教育的阵地,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中,有利于地方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普及和推广。如根据笔者在安徽省滁州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具有“东方芭蕾”之称的安徽“凤阳花鼓”,被引入滁州地区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后,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推进了地方特色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今以“凤阳花鼓”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形式,如“花鼓舞”、“花鼓灯”、“街舞”、“扇子舞”已在滁州地区广泛流行,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形式,并成为滁州地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亮点。
作者:张伟业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1.3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1.4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8]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学模式 足球选项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73-01
足球项目作为世界性的运动项目,在校园内有大量的支持者和爱好者。而体育教学中的足球选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和学习足球的机会,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足球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将足球运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促进其体育成绩稳步提高的目的。
一、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竞技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同时也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促进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目的。由于足球课程的竞技性和互动性相对较强,因此在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提升学生的竞技意识,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将体育比赛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促进自身体育比赛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另外,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其真正地喜欢这门课程,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其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互动性相对较强是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班与班之间进行足球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将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展示能力的展示,作为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不断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才能实现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足球选项课中的应用
(一)改变W生的运动态度
竞技体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按照不同的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同时根据不同赛季的不同需要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只有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突破传统体育学习理念的束缚,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体育足球项目的特点和魅力,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足球竞技能力
只有将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知识的提高作为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从而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讲授足球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将足球项目的各项规则和相关的动作技术要领,详细向学生讲解,才能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和掌握足球运动项目所蕴含的知识的基础上,将战术充分运用到比赛的过程中,从而实现促进学生足球运动项目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所以,在体育选修课设置的过程中,必须将足球技术动作与体育运动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竞技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只有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提高了,使其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足球运动的精髓,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促进其技术水平、动作要领以及运动技术等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足球运动是一项需要多人配合的团体运动项目。为了促进足球比赛成绩的不断提高,必须在开展足球运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比赛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团队凝聚力和整体性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学生按照实际的情况分为不同的小组,而小组内成员则根据自身的特点承担不同的角色。这种分组方式不仅有效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小组成员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其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将竞技体育教学模式与足球运动选修课融合在一起,才能进一步丰富足球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其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