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23:2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八、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学习资料。
九、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教学新知)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师:归纳总结,安排学生讨论:你能否描绘一下课本上嬴政的画像?秦统一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生:回答政治方面。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
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强思想控制。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生:灵渠。
(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
十、板书设计
第13课 六王毕四海一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统一的过程3.秦统一的意义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在中央设“三公”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书同文,车同轨
1.统一文字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四、焚书坑儒
五、修筑万里长城
1.北击匈奴修长城2.南征越族凿灵渠3.秦朝的疆域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落实到实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重点难点。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
4、引导学生在用中学英语,在做中学英语。改变学生的观念,“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感受成功。
二、德育目标:
突出初一年级自成教育的主题---自信,成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新接初一学生,部分学生曾经学过英语,自己认为水平较高,部分学生从为接触过英语,总之,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在备课中多下功夫,课堂上要保证优生吃饱,没基础的学生不掉队。
1、切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切行为,耐心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争取让学生少掉队。
2、及时查漏补缺。
3、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具体措施
1.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尤其要关心基础差的学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感。不可忽视没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技巧。
6.不断完善和改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 黄红梅
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初中阶段,七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向真正的初中生活过度的时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学习写作有更大的帮助。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或可以为初中散文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如何分析初中散文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写作的能力。在领悟了散文的美以及各种写作手法和方式之后,实践就更加重要。由于散文更多地表现个体的情感,在实践中,学生若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情感于笔端,散文的写作能力必然能上一个台阶。那么,怎样在“习”的指导下,教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呢?笔者认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整天抓住应试教育这根线不放,关键是培养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比如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相对宽泛的写作范围,让学生进行散文练习。《紫藤萝瀑布》的文字表述方式可以在写作练习中用到,作者在文中传递出的豁达的态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处理生活困难的参考。写作毕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日常小规模的训练必不可少。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或者教育理念,对于现在过度西化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论语》作为经典,“学而时习之”又作为这部经典的开篇,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值得重视。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领悟和实践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很难做到两者兼顾,但是应该有这样的教学理念。领悟和实践看似都是学生个体的事情,但是从广泛的教学意义上来说,学生毕竟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路桥东方理想学校。
【关键词】数学 复习 现状及应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42-02
临近期末,笔者有幸听了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许些复习指导课,其现状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内容罗列式。具体表现在:为了万无一失,授课老师在备课中就把单元知识点集中起来,上课开始便一一搬上黑板,学生则一一记在笔记本子上,紧接下来便是教师的一一讲解。因为赶时间,所以教师讲的速度很快,也因为赶时间,所以教师问的问题也很简单,学生呢?基本上用不着思考就能答上来了。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感觉是累,学生的感觉是颓。这种课堂是芝麻绿豆一起抓了,是抓不到知识重点的典范。二是放电影式。教师把单元内容制成幻灯片或直接下载PPT课件,然后在复习课上一张接一张地放,学生则在下面一边欣赏幻灯片绚丽的图案,一边顺着老师的提问念着幻灯片上给出的答案(因为有的答案在问题下面直接显示)。有专家呼吁:过份依赖媒体教学将是教育的悲哀。可想而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是根本无法达到的。三是学生完全“主体化”。这种课堂是老师指定复习内容,然后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况且,复习课本来是对知识的重新优化及整合,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则很难得以体现的。现实告诉我们,数学复习课的枯燥与泛味已摆在我们的眼前,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急需探讨的课题了。
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在七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这一章节的复习中,以下是本人认为较为成功的一个教学片段:
一、典型例题(七年级上册):如图,已知AB=4,点O是AB上一点,点C是OA中点,点D是OB上中点,求线段CD的长?
教师:要求的CD是哪条线段之和或差?
学生:(结合图形思考)CD=CO+OD……
教师:转化正确,那又如何表示CO、OD呢?
学生:(结合已知,用线段中点性质)CO=1/2OA,OD=1/2OB。
教师:代换正确……
二、思路归纳:
1.把所求的线线段转化为两线段之和或差
2.结合已知条件(中点性质)进一步代换
三、为了验证以上结论的可行性,请同学们自行找题(有关求线段长度的题目),合作解题,最后表述……
赏析以上教学片段,结合本人的一些复习课教学心得,现整理如下,以求与同行进一步探讨。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来确定复习课目标。数学课的复习,通常是按单元来进行的。单元内容很多,而且有主有次。然而,复习课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知识的优化与整合。那么,在复习课中是如何分清主次并进行优化呢?新课标就是指导我们复习的导向了。《直线、射线、线段》章节内容有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表示法、画法和计算等。执教者在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内容,把复习目标定位为“树立线段和差意识,会用中点有关性质进行有关计算”,然后依次实施教学,使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主次分明,融洽得当。可见,作为指导复习关键角色的教师,应该以“当会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姿态,上通课标,下融教材,站在高于平时教学的高度,对单元内部乃是单元之间的知识进一步去优化及整合,就可以辟免复习课中的知识点的简单累加及复述了。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设置,杜绝无效问答现象的发生。学生对问题的深化与升华,是从教师对问题的的科学设置开始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复习课也不例外。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课堂提问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即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对不对?是不是?可以不可以?”等。学生则简单地回答:“对。是。可以。”等。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有问有答,课堂氛围也很浓,而实际上,这些问题过于简单,思维含量不高,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又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以上教学片段设置的两个问题,问得既简洁又有梯度,遵循渐进原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答出(当然是指七年级学生)。这可谓是有效问答了,本次课以例题为平台,注重了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杜绝了无效问答的发生。在冥冥之中向学生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也在无形中使学生自觉树立了线段的和差意识。可见,在复习课中,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能较好地实现复习的基本功能之二——系统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换。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改变。但是,相当部分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唱主调,学生往往都是按教师预设教案被牵着鼻子走。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学生能做的事尽可能让学生去做。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解题思路以后,并没有走常规之道再举例子或出练习,而是以小组形式由学生找题、解题和述题。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自行解决了问题,亲身体会到了以上思考问题的思路的可行性,从而加以认可和进一步内化。这难道比不上教师苦口婆心强调“某某必须牢记”取得的效果更好吗?新课标提出的“体验成功”在这里不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圏,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数学的时候多做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增加,复习课的无味也就变得更有味了。
最后,要注重试题的引申和拓展。复习课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主张一题多解和试题的变式设计。实践表明:一题多解和试题的变式设计训练最能有效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执教者把原题的已知条件改写成:如图:O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其它条件不变,结论CD=2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通过类比,学会了迁移,更学会了数学思考,思维能力也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诚然,教无定法,在复习课中,教师若能高屋建瓴,研究新课标,统领全教材,把握单元主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则于生则有幸焉!
参考文献:
一、有效预设,创造互动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1. 分析教材,创设互动
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才能激活和用好教材,为课堂互动铺设通道. 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日历中的方程”时,我让学生自己带日历,编制日历中的数学问题考考老师.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这几个数的和是什么,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的是哪几个数. ”同学们开始不信老师有那么大的本事,便拿出如下图的日历争先恐后地考老师,结果老师都一一准确迅速地作出了回答.
同学们感到纳闷,接着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亮出底牌,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魔术,而是日历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帮了忙. 大家注意到了吗?同行的数有什么规律?同列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兴奋地发现:同行的数是连续正整数,同列的数,下一行的数比上一行的数大7.
老师总结归纳:“利用这两点规律,然后运用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上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2. 分析学生,诱发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设计有效的提问,诱发问题意识. 这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互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二、有效参与,再创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可设计如下:
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土豆.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件事――切土豆. 把你们准备好的形状为正方体的土豆用小刀随意切成两块,接着在切出来的面涂上颜色,再往白纸上一按,你发现什么了?
(学生动手切土豆……)
生1:我在纸上按出来的是三角形.
生2:我按出来的是四边形.
生3:我按出来的是五边形.
生4:我按出来的是六边形.
……
师:很好,你们看到是一个“截面”. 就是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来的面叫做截面,现在请问有哪一名同学截出的面是七边形?
(学生再一次切土豆,并且同学之间进行了激烈争论……)
生:我认为不可能切出七边形的截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正方形是由六个面围成,而切面最多只是与六个面都相交,所以最多只能切出六边形的截面.
师:讲得非常好.
设计说明:一次简单的切土豆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了探索活动中,他们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交流,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评价,升华互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 ;研究分析
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都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的方向灯,数学就是灵活思维的一门课程,老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就在这个教学改革下。产生了"学案导学”的模式,这也是顺应改革教学的产物。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案为基础,以导学为形式,就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自学为辅,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往往和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更加的灵活更加的形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从始至终的灌输教学内容,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的学案是老师为自己准备的,方面讲课使用,但是现在新型的学案导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的,学生根据老师的教案自主完成学习,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分析
目前就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章节为实例来研究怎么运用导学案,结合课堂的教学情况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学会在生活之中找到实际例子,明白有理数的广泛性和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要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正负数表达一个量。
3、能够将一个数所属的集合判断出来,按照两种标准将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的目标不能设计的太过于繁琐,语句上言简意赅,否则学生的心理上会与很大的压力,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首先制度一个学习目标,在学案设计中,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的是什么。目标的设立直接可以影响到以下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是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了方向。
第二部分[相关的链接]
回想小学学过的数,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小学的阶段性学习,学生对于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调到学生对小学关于数的回顾,温故才能知新。
第三部分[预习指导]
1、首先是预习某个章节,用自己预习到的知识解决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请在生活中找出关于带“―”号的实际例子。
3、现在用你的观点试着说明什么是负数什么是正数。
课前的预习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之所以不喜欢预习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怎样去预习,不知道要预习什么,或者自己预习后发现和老师讲的问题完全不同,有了导学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有相关的了解,带着问题看书,在书中找打答案后会有满足感,再进一步的探究下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老师的讲解中明白自己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在预习中往往可以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产生学习的兴趣,导学案可以使学生逐渐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探究的过程]
活动一:明白正负数的概念
1、在课堂都会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根据之前自己复习中知识点上的疑问,现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解决,小组内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
2.将每个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模板为:
正数概念:
负数概念:
0:
学案中每一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帮助学生完成活动目标。为了培养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在生活之中找例子,要论证概念的本质性要点,光用一两个例子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的实例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了概念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之后我们还要会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对概念的分析,关键字的含义,还有符号的意义,还要和其他相似的概况进行联系和区分。
活动二、将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去表达。
例1、在一个游戏比赛中,如果加5分表示为+5,那么扣掉10分怎么表示了
例2、一个物体向北运动10m表示为+10m那么向南运动6m怎么表示了站在原地没有移动又怎么表示了这种例题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以增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部分[跟踪训练]
A组
1、如果3600米是表示高于地平线,那么低于地平线2500米怎么表示:
2.将一些数字根据要求进行分类。
B组
1、在超市看到净重80g±5表示什么
2,晚上温度由4℃下降了8度,那么现在温度是多少
通过训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在训练中紧贴学习目标,题目由简单到复杂,A组就比较简单,B组稍微难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攻破难题,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第六部分[学习反思]
反思是学案的核心要点,反思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进一步的思考,然后不断的摸索发现其中规律,发现规律后就可以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有了透彻的理解,面对实际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结束语: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会受到质问和挑战,老师要做到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和考点,要早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有时间去根据上面的要求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时时把握学生的节奏,当堂课留下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作为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进度,融入到学案中去,在问题讨论中积极思考,认真参与,敢于提出问题。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发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同时老师也在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学案导学模式,让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大桂.数学概念的理解 [J]. 赶回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
关键词:亲近学生的课堂;发展式作业;教案资源库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但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主授、学生主受”的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应该对此加以改造和摒弃,使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行之有趣,行之有效浅谈几点启示:传统教育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把教育教学工作推向前途黯然的“蛮荒之地”。我也曾是这样的推进者,我因此而困惑。
课程改革如春风吹拂我困惑的心灵,唤醒我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在课堂上,我不再滔滔不绝,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老师的感受”,由教书育人的身份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如,教学《信客》一文时,通过简单煽情后,让学生自己独立研究: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信客撰写一份个人资料。包括给信客取名,说明取名的原因,概括信客最伤心的事,最高兴的事,信客最敬重的人并说明理由,拟写信客的座右铭等内容,先让学生独立研究,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最后班上交流,引导学生点评。老师不再大讲特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者。
1.发展性作业
新课程对作业也有新要求。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单元重点来设计作业。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有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展现了缤纷的四季,而综合性学习即是《感受自然》。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单元重点设计每课的作业。教学《春》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学习写作方法,课后作业则是让学生写一个片段,或写荷叶满塘、蝉鸣蝶飞的夏天,或写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秋天,或写冰天雪地、粉妆玉砌的冬天。而学习《济南的冬天》则重品语言风格,学完后则让学生收集描写四季之景的良言佳句。在学习《秋天》一诗时则重析诗歌意境,课后则让学生收集写四季的名诗妙词……在完成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已经悄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进行“感受自然”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不会感到手忙脚乱,更不会由于没有知识储备而迷茫。这种作业内容和方式,把学生量大而又无所适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业分解到每一课的学习中,不经意间就顺应“减负”要求,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真正萌发,从而爱上作业。
2.备课加减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寻找相关资料。传统做法就是将其抄在书上,或是抄在本子上,以应备课、上课之需。这种做法,费时又费力,有时为了寻找所需的资料,绞尽脑汁,结果却是不确定或一无所获。“新课程”除了储存了传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外,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教学资源,同时开发身边的现成的语文资源。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案,这样上课就会游刃有余。
我在近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均采用电子教案的形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即兴的教学内容,我下课后及时整理在该节课的教案之中,把课内外设计的作业,设计制作的课件以及反思收集起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样从初一到初三的周期,老师就不必为备课到处找资料,一片茫然。在教学某一课时,只需在自己的资源库里拿出该节课的相关资料,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求或加或减一些内容即可。这种一课加一课累积形成的,深深烙上自己教学风格的系统性教案资源,不仅减轻了备课负担,而且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然后再整合到原有的教案中,快速形成新的教案,提高教学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研究型的学生。因此,教师更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做研究型的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件制作;教学效果
《英语(Go for it)》教材是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设计的,它的编排理念新,知识涵盖广,所设计的课堂活动环节多,课堂活动内容更具生活化,并紧跟时代主题。因此,它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熟悉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以便能为一堂成功优质的英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已成为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简介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Allwright 于70年代提出的,最近几年流行于我国,是交际法的一个分支。普遍认为:任务是一种活动,活动者应在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都有一定的目标、交际环境和结果。任务由以下要点组成:
以下是交际任务分析框架(Nunan1989 ):
(1)目标是隐含在任何学习任务后的有关意向。
(2)输入是指任务开始的材料。
(3)活动是指学习者所做的事情。
(4)学习者的作用是指学习者在任务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参与者、讨论者。
(5)教师的作用是指教师在任务中所起的作用,包括设计者、建设者和促进者。
(6)环境是指教室的布局和安排。
二、课件的定义
课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学难题、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抓住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学习及操作困难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其教学主导作用的手段。我们通常所说的课件是指多媒体教学课件,它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提高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特点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依据。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属于交际法,因此,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也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从交际任务分析框架可以看出,在输入、活动、环境等要点方面,都可以使用课件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并能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以便能制作出好的课件,辅助教学。
(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提高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帮助。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通过搜索,可在网上找到许多有关英语教学的网页和课件库等网络资源,它们对教学工作确实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当然,教师还可以下载软件,制作课件。
四、任务型课堂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精选资料。《英语(Go for it)》教材每页都绘有各种卡通图片,并在图上附有语言知识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查找,特别是可以上网下载一些关于这些单词和短语的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有关某一知识点方面的资料可能会很多,教师应选用一些更实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资料,制作课件,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趣”用课件。“兴趣是第一老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得到的成功越多,他们就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更乐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精选资料,制成课件之后,就应该将这些资料“趣”用,发挥效力。如《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上册 Unit 3中引入、讲解和练习与此对话有关的练习时,笔者准备了一张Family tree,并将笔者家人的真实照片附上,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减轻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笔者还制作了《西游记》人物和各种动物面具,让学生戴上面具扮演角色,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储备课件材料。虽然因特网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辅资料,但是上网查询和下载资料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过于花时费力。为了提高课件的利用率,就需要教师将这些课件材料加以储备,以便再用。储备的方法很多,如:按人物分类,按动作分类,按单元内容分类等等。还可将这些课件材料贴在教室墙上,便于学生查找、复习时使用,既美化了教室,又增加了学习英语的气氛。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练习《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6中what’s your favorite kind of music?和Who’s your favorite group?这两个句式时,笔者提供给了学生大量有关影视明星、乐队、歌唱组合的图片。在完成本单元后,又将这些课件材料贴在了教室墙上。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强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的有效性出l,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思维模式,不断提升政治课的魅力。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按照课标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按照课本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进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需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时,在进行课程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视频片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在上课过程中播放此视频,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概是什么,联系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本上的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之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面前也从容、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了学以致用,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会怎么做?是选择逃避还是坦然面对?说说你曾经遇到的挫折有哪些?”之后各组派代表总结各组的观点,最后汇集于老师。当然,老师把整个讨论的过程拍摄下来,最后给学生播放,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一个巨大的鼓励。“翻转课堂”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呆板、单调的课堂环境为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生命的节奏》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其中视频内容是在学校门口采访初中生“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个小时,你要怎么去安排这一个小时?”学生回答“我要好好地和父母待在一起;我要再吃一顿美食;我要去一趟宇宙……”当把这个小视频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都很兴奋。他们都在思考如果自己的生命只剩一个小时,自己想去干什么,还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小视频的展现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感触,思考自己的生命年轮大概还有多少,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这更能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不能虚度年华。整堂课很轻松地进行下来,完成了课标的基本内容,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有效教学
学生进行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初中政治课中,教师要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便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政治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我爱我家》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了解父母的特点,家庭成员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良好品质。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什么是家呢?你们眼中的家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父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在生活中,你们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带学生学习课本上的重点内容,深化教学目标。通过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要孝顺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通过实际行动承担家庭责任。
在初中政治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博弈中我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历史教学方式。
一、学案教学中的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老师课堂上的板书量很大,历史课同一板书我们一般要写六遍,实在是个高强度的体力活。学案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放出来,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名校学案大多是这样的框架:学生先自己学课本,然后根据学案提示找出正确答案,个别难点经过讨论解答不出来的由老师负责做答。上课时基础知识老师基本不讲,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这样体现了教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也改变了一言堂的状况。但这样的课堂很难体现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人文化的特色,我们从一个极端过分关注教师、教科书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兼顾主体和主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如何才能融合好?我的做法是:
精心设计好教学案,师生同用学案。课堂下发,给出一节课的基本知识框架,类似以前教师讲课的主板书,边讲学生边写,涉及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部分初中生不易理解时,教师要用丰富的史料、前因后果的论证把要讲的知识点推理出来;基础知识的部分引导学生读书自行找出。如我将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设计的教学案出示如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秦汉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再分裂,简单的图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在本书及本单元的地位。
教学主体
讲解的第一步给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图片,给学生分析东汉末年为何会出现军阀混战的情况,讲解与图例共同呈现给学生,依据老师的讲解会写出第一个填空:“军阀混战。”我想这比光看课本第一句就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第二步让学生看明白老师给出的结构,指导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表现,至于两次战役的基础知识学生看书就能找出,而其中的难点是每场战役的影响,这时把课前的幻灯片出示给学生,师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他的知识点依次类推。
我认为可行的教学案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教师把一节课的骨架简单明了设计好,这中间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答案的空地,边讲边推理,初中学生会对这节课的线索有宏观的把握,这对缺乏逻辑思维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二、教师讲授与课件的博弈
传统的历史课堂大多是一支粉笔、一个教案、一片板书。这种课堂授课教师更像一个说书先生,书说得好学生听得很有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板书与讲解精妙配合,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线索结合在了一起。传统授课方式在这一层面对讲课教师要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板书、流畅的语言表达、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
但是不能回避,在对历史地图、对社会文化习俗、对战场上战略意图等分析与讲解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要比传统方式形象生动。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以往只是指导学生看书把宋代人的衣食住行了解,知道宋代的节日和我们今天的节日有何异同就行了。我们没有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去感知那段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再讲这一课时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东西。如用女真人的服饰和宋朝劳动者的服饰对比明确宋代以来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另引入《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讲解宋朝的社会风貌,能够直观感受宋朝人的衣食住行。 最后再用简洁的板书概括本课知识结构:
新教学模式下课件做得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吸引人的眼球,但往往忽视了历史课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明确课件的选择是为教学服务的,既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要让学生从中感知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有提纲挈领的好的板书, 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为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尝试很有必要。
1. 自主学习的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可以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2)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
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3)学习信息及时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4)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和开放性。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教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史料收集或讨论交流,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自主学习的课堂操作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以《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18 课《昌盛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介绍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及对柳州有何影响?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3)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4)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同时,结合地方史,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导学提纲是大问题,带有导学导读性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大问题来提出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 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历史、学有何用。历史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已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去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次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爱感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还必须投入情感。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方面我是这做的:一是避免采用引起学生反感的做法,如上课过于严肃,对待学生不公平,责骂、挖苦甚至体罚学生,采用高压手段逼学生学习;二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应有的人格尊严;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角。
4. 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
(2)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 ,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如讲“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一节时,我提出:“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引发了学生的一场小辩论,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深化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活页教材;优势;新教材;教学体会
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苏少版初中美术新教材与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不少新的变化。尽管只看到七年级上册的一册教材,不能全面言说,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七年级上册的这册新教材的使用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继而也就产生了一些新的念头。
从目录上看,原来各教学单元的划分是用渐变的色块来表示,而在新教材的目录中发现各教学单元设立了新的标题,而且是从人文的角度切入,如造型表现单元设立为“造型天地”、设计应用单元设立为“设计空间”、综合探索单元设立为“经典魅力”,欣赏评述单元则分别设立为“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新教材为更突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在原来的先后顺序上做了个调整,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并未按这个调整后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笔者考虑的还是教学内容在衔接上的顺理成章。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先讲授外国欣赏评述部分的内容:第九课《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主要是考虑与造型表现单元中的第二课《熟悉的物品》和第三课《情感的记录》有个良好的衔接,教授起来过渡自然,承前启后。先欣赏评述大师们的静物画作品,折服于大师们的精彩表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着就顺理成章地来尝试临摹大师的静物画作品,学习掌握描绘静物的方法;继而就在尝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来写生描绘自己身边的物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构图,尝试以线为主的表达方法来完成一幅素描写生练习作业。在第二课素描写生作业的基础上,进入第三课,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绘画工具,大胆地进行色彩表达,学习掌握素描淡彩的方法。在用铅笔或钢笔表现的素描作品上,用水彩或彩色铅笔淡淡地记下物体的色彩,会使作品更自然,也更富有表现力。学习了素描写生、素描淡彩静物画后,再学习素描写生、素描淡彩动物画,只是作画的题材、内容改变了,表现的方法其实还是基本一样的,这就是新教材第四课《人类的朋友》教学内容。在前面两课的学习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素描写生、素描淡彩的方法,来学画动物画,通过临摹或利用图片来做练习既可以了解到动物的形体、颜色、特征、性情以及在艺术表现中所具有的特定的象征意义等,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对科学的爱好,同时也能更进一步巩固素描写生、素描淡彩的实际作画能力。当然素描写生、素描淡彩都是西画的表现方法,那我国古代画家又是如何来描绘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的呢?这样就又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教材的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中国古代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的书画工具笔墨纸砚来表现与人相处的动植物,在看似寻常的花草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并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再由此课引入到新教材的第五课《耕牛・战马》,更是水到渠成,而且通过笔墨技法的实践更能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中国画中线的艺术魅力来领悟透彻。
就是通过这样简单的前后顺序的调整,笔者自我感觉一学期的教学更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了。当然每个执教者都有自己对新教材的看法,有自己的教学习惯和要求,只要是能更好地来完成教学任务,能更好地激发出教材的使用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怎样来使用教材都是成立的。毕竟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死教材活用,用活死教材,也是每个做教师的基本能力吧。由此笔者也产生了另外一个念头,教材与其这样翻前翻后,不如就直接做成活页岂不方便?笔者先就想到的活页教材所具有的优势就有以下三点:
1 活页教材更环保,可避死页之弊端
活页美术教材这一想法的产生有一方面也是来自于推行循环利用教材这一举措,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针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实行循环利用其实并不环保科学,教材的折损率很高,一套新教材发下去循环使用没多久,很多就开始打“赤膊”了,光这个势头看,一套教材循环利用的寿命不超过三年,每年要清理淘汰很大一部分的坏教材,着实心疼。学生对于公共教材没有能很好珍惜使用是一方面,当然教材的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尽管标了学号,按学号收发使用,效果仍不乐观;而且教材因循环利用不在学生身边,也不利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及完成相应的课前课后作业,所以笔者考虑美术教材要是设计成活页的,按页收发使用,活页教材的质量再提升一步,笔者估计一套活页教材使用个三五年肯定没问题,甚至可以更久,就算有部分折损也不用整本淘汰,折损率不就大大降低了吗?不就更科学环保了吗?
2 活页教材更灵活,可与教案巧结合
在考虑使用对象时,活页教材在版面设计布局上就可以更灵活。活页教材在设计之初就可以考虑直接留出备写教案、摘记笔记,或是完成课堂美术作业等的地方,使活页教材的功能更多元化。
对教师来说,既然教材都是活页的,那备课本也同样可以是活页的,这样就可以两两结合穿插使用,或者索性活页教材本身就是活页备课本,教材与备课的紧密结合在任何情况下对教师来说使用都很方便,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种想法的产生可能与笔者喜欢直接在教材上备课有关。对于学生而言,活页教材也同样就是活页作业本及活页课堂笔记本,作业与摘记笔记的页面与教材分合自由,这样每届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摘记的课堂笔记可除下自己保存,留下的教材即可循环至下一届继续使用。作业页面还可视作业内容来“量身定制”,举个例子说明:如中国画内容的作业页面就可以用宣纸来设计,素描写生内容的作业页面可以为铅画纸等等,不仅仅是纸材上的“量身定制”,像欣赏评述单元、设计应用单元还有综合探索单元可能就需要设计出更为复杂一些的作业页面。如果是学生自备材料来完成的,还是立体作业的话,那作业页面上必须留有该作品照片的地方,以备学生留底保存。限于本文篇幅,关于活页教材作业页面的设计可另著文论述。
除了备课本、作业本、笔记本能与活页教材结合,那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用书、师生收集的教与学的参考资料等等也都能与之结合,多元化的活页教材不就能更好地来为每一位使用者服务,同样多元化的活页教材不也更环保。
3 活页教材更自主,可拓向无尽空间
笔者了解作为美术教师都有自己美术专业中的专长,也就是说有的美术老师可能更擅长国画、有的更擅长西画、有的更擅长设计等;也有的美术老师在课余生活中爱好收藏、有的爱好篆刻、有的爱好园艺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拓展一些学生也感兴趣的课题内容以活页的形式,或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来补充到教材中,岂不是把教材从原本禁锢的空间向无尽的空间拓展出去。这样就能给每位执教者更多选择的空间,也就能将美术课堂打造地更加的精彩纷呈。活页教材的自主性,真正能使每一位执教者成为教材的主导者;活页教材的自主性,真正能使每一位执教者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活页教材的自主性,真正能更好地激发出最优化的教材使用效果。形式上的一个小小改变带给每一位执教者的却是无尽的可能。
对于活页美术教材笔者目前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不过笔者相信真正使用到活页教材,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肯定不止于以上的三点,你会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有自己的体悟和发现,不信就试着和笔者一样把目前教材上的两颗订书钉给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