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

时间:2023-07-12 17:0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1篇

(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李宁,11年咨询行业从业经历,具备丰富项目执行及管理经验,善于解决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专注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战略路径规划、运营规划、运营辅导及培训,对于B2B、区域B2C、O2O、全渠道、微商等商业模式均有深入研究,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向电商领域稳健过渡,快速成长!服务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粮我买网、中免集团、越秀集团、中国远洋集团、舜天集团、宏图三胞、天津物产、淘常州、港湾网、九龙港、尚农网等众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

潘晓,资深互联网电商专家,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导师,6年互联网战略转型咨询经验。专注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电商转型的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商业模式、运营规划等,在O2O、B2B、B2C等领域有丰富的实施经验。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远集运、中免集团、越秀集团、大猫电商、尚农网、派格太合、四季沐歌、天津物产、CETC、中国城建院、中节能集团、河南水投、中国电信、浙江联通、陕西联通等。

徐英淇,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资深互联网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尤其擅长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重塑、股权激励设计、人力资源体系搭建、企业文化营造等领域,在《管理学刊》《现代商业》《中国经贸》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远洋、中国烟草、上海金山投控、厦门同安国投、尚农网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互联网农业”产生的现实发展、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出发,总结出“互联网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与创新模式,并*终提出了农业企业打赢“互联网化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的实践应用以及各大战役间的协同运作。本书结合案例进行详尽论述,并适时总结核心观点和关键成功要素,对于还处于初创探索期的“互联网农业”,不得不说是*为珍贵的伴手宝典。本书能够为那些亟待寻求转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业界人士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启示。本书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谋划了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为农业电商健康发展指定了清晰明了的通道路径,无论你是农业相关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闪光点。

目录

推荐序一互联网:助力三农发展

推荐序二互联网:创新农业产业模式

推荐序三互联网: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

序言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化的三大战役

第一章环境催生“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

一、“互联网”大环境分析// 2

二、互联网农业:风口下**变革潜力的蓝海// 8

第二节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双轮驱动农业拥抱互联网// 12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互联网农业”// 12

二、我国农业落后现状亟待产业升级// 18

三、用户消费转变要求农业互联网化// 21

第三节中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23

一、中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3

二、目前国内“互联网农业”的核心问题// 28

第二章 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一张图读懂“互联网”// 32

一、什么是“互联网”// 32

二、什么是企业“互联网”// 34

三、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52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全景// 62

一、互联网农业企业// 62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 66

三、互联网智慧// 69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产业链// 73

一、互联网农资农机// 73

二、互联网农业生产// 78

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82

第四节“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87

一、互联网休闲农业// 87

二、互联网淘宝村// 90

三、互联网农村金融// 92

第三章 如何实现“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互联网农业”之卖货// 101

一、什么是卖货// 101

二、卖货案例分析// 101

三、卖货关键措施// 129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之聚粉// 130

一、什么是聚粉// 130

二、聚粉案例// 130

三、聚粉关键措施// 140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之建平台// 142

一、什么是建平台// 142

二、建平台案例// 142

三、建平台关键措施// 158

第四节国外“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161

一、Ocado—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161

二、Local Harvest—整合农场资源专注本地化服务// 163

三、Farmigo—打造食品社区C2B模式// 165

四、Peapod—世界上**家食品电商公司// 166“

第四章 互联网农业”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政府层面// 171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71

二、实施举措// 176

第二节企业层面// 183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83

二、实施指南// 187

第五章“互联网农业”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趋势一:生态圈融合趋势// 198

第二节趋势二:智慧农业趋势// 200

第三节结束语// 201

后记// 202

后记:

第2篇

【关键词】三农由来 发展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的由来、现状如何,及其如何解决,将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即是指农村、农民、农业问题。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成中较以前占更大比重),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得靠农民自己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便再次凸显。加上国企改革遇到巨大困难,亚洲金融风波接踵而至,工人大量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种种困难,酿造成了我们非常关注的“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

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农业是弱质产业。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用机械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农业生态恶化,抗灾害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圈地之风肆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等。

(二)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主要有:一是农产品品质较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二是农村劳动力过剩。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问题。从总体看,我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三是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三)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

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太多,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乡镇企业有很多破产,劳动力转移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农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农业能否更好的进步、农民能否更好的安居乐业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对策

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究竟如何走出三农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权益和农业的发展稳定。我们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思路,不断拓展增收渠道。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内部增收潜力。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在逐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同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坚持开发开放式扶贫方针,加强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引导和支持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向相对富裕的地区迁移;继续搞好科教扶贫和帮促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用好用活现有移民政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添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村移民安稳致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方面尚投入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解决。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是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区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快农村自来水化建设步伐。二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增大通车村的比例,提高村级公路通行能力。三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各种项目建设,兴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水利工程,搞好各项整治工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四是加强农网改造和农村水、电、通讯等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广泛推广农业机械,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家庭化、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效益。

上面所列的是我国三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落后、农村条件差、农民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因为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农村问题了,它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立群,李清.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8(8).

第3篇

【关键词】数字电视;发展现状;标准;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数字电视作为第三代电视,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信号从电视台开始发射,经过中间传输环节,直至信号到接收端接收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化信号。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或者已陆续完成了数字化电视的改革,即由传统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我国也计划,在2015年全国彻底关闭模拟信号,完成数字电视全覆盖。通过对数字电视的现状研究,编码、技术参数的分析,数字电视技术相对模拟电视技术的优势,提出数字电视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供发展对策。

数字电视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纵观全球,近些年围绕数字电视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使得各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和实施标准互不相同。

二、数字电视发展现状研究

1.发达国家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数字电视技术最先出现在欧洲。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几个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都着手开始研究数字电视技术,并最终研究产生了MAC1、MAC2、MAC3三代数字卫星电视节目。欧洲最早的数字电视技术应用,是以1996年4月法国开播第一个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2006年12月,荷兰就已经停播地面模拟电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电视数字化的国家。2012年是欧盟规定全面停止通过模拟信号传播电视节目的最后一年,除波兰、保加利亚等少数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都已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电视的改革。

纵观全球数字电视的发展,最早将数字电视技术成功应用到生活中的国家是美国。1994年6月,美国两颗卫星DirectTV、USSB率先实现数字电视业务播出。2001年9月,美国有线数字电视消费者已达1300多万。而美国国家广播者协会(NAB)的统计数据指出,截止2002年,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已将美国84个城市及地区的244个电视台改建或新建成为数字电视台,全国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75%。2009年底,美国全面完成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

日本有线数字电视始建于1998年7月,并于2010年完成了国内所有有线电视的模拟转数字化改造,2011年实现了全国模拟有线电视系统的关闭。韩国在21世纪初期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电视数字化改革,于2005年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数字化电视转播,并于2011年底彻底结束了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日本、韩国两国都在2012年以前实现了数字有线电视全国覆盖,成功迈入数字电视时代。

2.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目前电视信号传输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缆光缆和卫星传输这三种方式,由于无线电波传输的信号差,画面质量不高,接收的节目有限,并不是理想的传输方式,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一些农村和边远山区,还在使用这种方式。而我国城市有线电视用户相对集中,且覆盖率广,适合集中管理和发展,因此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应当成为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方式。根据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网的分布及部署现状,采取了从有线电视切入的方式,21世纪初期,我国从城市开始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改造工程。

2000年6月,我国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在广西宁南开播。它是由国家广电总局数字广播技术研究中心、南宁有线电视台及四川新泰克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引进多个国家不同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外多家公司的顶尖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下共同开发完成的。

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是传统模拟电视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而数字电视替换传统的模拟电视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结果。2004年,是我国“数字电视年”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年”,国家广电总局也提出将于2015年全面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完成全国所有地区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全面实现数字电视广播。

三、数字电视标准研究

数字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或标准是无法有力执行或实现的。标准的规定不仅可以理顺数字信号的处理流程,而且可以规范配套设备的接口,尽量统一数字电视设备的类型和参数。

数字电视均采用MPEG-2压缩编码方式。电视信号经过数字化以后会带来非常高的码率,如果不采用压缩技术,数字信号将会占用巨大的带宽资源,如一个通道就会占用100MHz的带宽空间。因此,为了减少带宽的占用压力,必须在数字信号的传输和存储中引入压缩技术,压缩码率是数字化技术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参数。MPEG-2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音、视频压缩标准,对普通及高清数字电视的各类应用和系统都作了详细规定,被人称为用于广播电视的视频压缩标准。MPEG-2标准共分为9个部分,其中6个部分获得认证通过,并已在数字电视领域广泛应用。其中系统、图像及声音为最主要的3部分,它们是声音、图像数字化的基础标准。系统它描述多个视频、音频和数据基本码流合成传输码流及节目码流的方式;视频它描述视频编码方式;音频它描述与MPEG-1音频标准反向兼容的音频编码方式。MPEG-2包含4个级和5个类,“级”按编码图像的分辨率定义,“类”按所使用的编码工具集合分类。MPEG-2这种“级”“类”组合的方式可以满足从家庭低端画质需求到广播级质量及高清电视质量的要求,支持标清、高清、16:9宽屏等多种格式,应用范围广泛。

MPEG-2编码压缩系统提供的高压缩率,使节目素材来源更加宽泛,在码率到达一定程度时可以提供令人非常满意的图像质量,以展现其出色性能。

数字电视标准涉及多个领域,其按传输方式可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卫星传输,手持设备传输四类。四类传输方式所用的标准、使用国家都各不相同。详细参数对比见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对比表(表一)。

四、数字电视技术优势分析

数字电视技术较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

1.数字电视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的信号都是以二进制形式的两种电平来表示,在连续处理或传输过程中如果掺入杂波或失真,利用纠错及编解码技术都可以将错误纠正,能保证信号质量基本不变,使得用户接收到的音视频质量和电视台发送的质量基本相同。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或不断处理的情况下掺入失真与杂波,它的噪声是不断累积的,不易纠正,再经过长距离的传输或多次复制处理,模拟信号将会大打折扣,对画面质量影响较大,无法达到节目发送端初始的图像和声音质量。

2.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效率、带宽利用率高。在模拟信号状态下,6-8MHz的带宽内只能传输一套模拟电视节目,而经过压缩技术处理的数字电视信号能传送4至6套高图像质量的电视节目。

3.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频谱资源的多功能复用。运用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电子出版物、多路立体声、图文多工广播及电视传真广播,以获得更多的广播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4.方便信号的存储和记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可以将一段时间的信号存储于电路中。经过数字化的电视信号可以存储于不同的介质中,如磁带、光盘、硬盘等,这些存储方式不仅能保证音视频素材或节目的高质量及数据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便于多节目存储。

5.数字化技术便于节目的制作与录制。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进行更多创意性、特效的操作,如:字幕编辑、特写镜头处理、三维特技、非线性编辑等。

6.数字电视设备,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使设备体积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

7.电视数字化技术,引入了全新的双向互动概念。将传统电视的一对多广播方式转变为复合模式,即既保留原有的一对多广播方式,又扩展点对点的点播互动方式。这样不同的用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点播节目和获得信息。

8.数字电视设备的扩展性与兼容性,有利于电视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的联通,有望融合成一个新兴的多媒体系统。

五、数字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已经使用数字电视,并已经进入常态化的使用阶段。经历数字化的转变后,电视节目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模拟电视时代的40多套节目,增加到80多套节目,节目内容也由普通的电视台类节目,扩展加入信息、娱乐等多类综合节目内容。形式由传统的广播新增互动功能。

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人们对图像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节目源的质量,大力推广高清数字电视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

2.不断完善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对节目内容、观看时间的自主选择,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广播的模式。

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电视连接到互联网,用户不再需要为了发送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观看网络视频,坐在计算机前,而直接可以躺在沙发上,面对客厅的数字电视,利用无线键盘、鼠标实现所有计算机上的操作。

4.丰富的接口。未来的数字电视还应该支持更多的接口,如USB3.0,SD、CF卡,1394火线和Wi-Fi等,实现与多类主流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智能手机、网络打印机等的无缝连接,达到音视频信息共享的目的。

5.移动技术。全新的户外移动数字电视传媒,已经逐渐走进了大家的生活,公交、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都已接入或安装了移动数字电视设备。它利用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广播。

6.数字电视一体机。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数字电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视,而是个利用数字技术的显示终端,只有在此设备上加机顶盒,通过机顶盒接收并转换格式,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电视。未来只有将机顶盒集成在电视机中,与电视机融为一体,才能称为真正的数字电视机。

六、数字电视发展对策

通过研究与分析,数字电视已称为全球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且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已成为电视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开发的领域还相对狭窄,还需不断的开发,不少政策、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任需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注重数字电视产业的政策法规制定。国家相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制定和完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我国数字电视健康、蓬勃的发展。

2.加快数字电视建设。建立数字电视硬件及接口参数标准,实现与数字电视相配套的统一标准,并对设备制作商、运营商、消费者等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3.政策支持,提升对数字电视的认识。广播电视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转变传统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投入到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数字电视服务质量。

4.完善数字电视的市场运营模式。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利用数字电视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数字电视上网发邮件、学习、以及各类宽带增值服务,而网络就是市场化运营的直接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与数字电视配套的系统设备、相关的应用软件及终端设备,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研究出一种最佳的市场运营模式。

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引进数字电视技术方面的相关优秀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数字电视的发展。

6.更多资源的免费开放。更多教育资源、财经信息、影视作品的免费提供,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习惯使用数字电视的交互系统,提高数字电视使用率。

7.进一步丰富电视节目内容,提高节目源质量。节目内容的丰富以及画面质量的提升,都可以不断提高消费者使用数字电视的积极性。

七、结束语

数字电视的成功推出,使数字电视技术完全替代了模拟电视技术,符合电视技术发展规律,已成为全球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数字电视系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推动数字电视技术继续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高高.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1.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1引言

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使得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成为必然。生鲜农产品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品质高低、安全与否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生鲜农产品又是一种极易腐败、保鲜期短的特殊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物流的水平要求更高。许多生鲜产品的运输必须依靠冷链物流,因此我国冷链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2.1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主要由冷链运输和冷库组成。根据中冷物流联盟的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2626万t,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28%。冷藏车保有量达99662台,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42%[1]。同时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规模企业达1000家,前100强冷库企业的冷库总容量达1177万t,前100家冷链运输企业的冷藏车数量达11822台,具体见表1-表3。从数据可知,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完善。冷链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农产品流通市场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2.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2009年,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便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3]。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2015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建成一批运作效率较高、具有一定规模化、标准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推广物流核心技术,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4]。政策的支持,给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指引着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产业链较长,时间跨度大,受环境、温度因素影响较大。其保鲜期短、极易腐烂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储藏、运输中必须采用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相比,冷链物流的成本更难以控制。生鲜农产品的利润往往较低,而采用冷链物流则要承担较高的物流费用。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业虽发展迅速,但运输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3.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肉类、水产品、蔬菜以及水果都未采用冷链物流的方式,导致其流通损失率都在10%以上。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不完善便是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主要由冷链运输设备和冷库两方面构成。我国生鲜农产品的运输主要有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铁路冷藏车仅占铁路货车的1.1%,公路冷藏保温车辆99663辆,占货运汽车的0.3%左右[3]。而冷链物流较为发达的美国,公路冷藏保温车辆则高达20万辆。由此可见,我国冷链基础设施设备还十分短缺,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冷链运输设备的短缺,还存在设备落后陈旧等问题,造成我国冷链的损耗率较高。同时我国冷库的库容量也十分不足。我国目前冷库的库容量是26260640t,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而且我国冷库建设地域差异大,结构不合理。如只重视肉类冷藏而忽略了果蔬类的冷藏,冷冻库多而保鲜库少,城市与农村的冷库建设差异大,中西部地区的冷库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其功能的失衡。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而言,高成本是其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冷链物流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而导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则是冷链的损耗率和物流成本高。因此重视连点成线,结链成网,建立我国冷链物流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冷链物流的利用率,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

3.2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国内果蔬冷链损耗率高达25%,一年损失近千亿吨。而在冷链物流发达的国家,果蔬的损失率一般都在5%左右,美国部分电商甚至将损耗率控制在1%。冷链损耗率高不仅仅由冷链基础设施短缺落后造成,还与我国的 冷链物流技术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车辆的制冷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的流通提供质量保障[6]。制冷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同时也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高成本。因此,冷链技术的改进与普及对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至关重要。

3.3缺乏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通常应该包括原材料采购、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五个环节。由于缺乏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冷链运输并未完全覆盖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方方面面,在某些环节存在冷链环节缺失的情况。这样便导致我国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率,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3.4缺少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据中国冷链物流网的数据统计,我国蔬菜类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肉类为15%,水产品为23%[7]。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缺乏使农产品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200多项冷链物流的行业标准,但都是推荐型标准,非强制性。在我国行业自律缺失的情况下,企业的执行力往往较弱,这样的标准便形同虚设,无法规范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3.5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

专业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是阻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3]。较之普通物流,冷链物流不仅仅要求更高的技术,还需要对于信息数据的管理能力。而目前我国缺乏对于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高校也没有开设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与课程。专业人才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冷链物流朝着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4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4.1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1)运输能力是物流发展的依托,所以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首要的工作是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的网络建设,提升公路、铁路运输能力,提高农产品物流速度,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运输途中的损耗。(2)加大对大型冷库建设的投入,增大大型冷库的库容量,提升大型冷库的冷藏质量,并对其冷藏能力进行专业划分,避免资源浪费。在区域上,则应重视中西部冷链物流薄弱地区和空白区域的大型冷库建设,尤其是要将农村地区的大型冷库建设放在冷库建设战略的重要位置。但在大型冷库建设中,应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冷库容积,而不是盲目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3)除了加大大型冷库的建设力度外,还应该重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农产品电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未来农产品零售的前景广阔,而批发零售冷库这一薄弱环节必将制约其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已是刻不容缓。批发零售冷库的建设目标应与大型冷库有所区别。与大型冷库建设专注冷库容量的增大不同,批发零售冷库的建设更应注重物流的便捷度与布局的合理性,即密切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并根据区域消费特性,建设符合区域优势农产品冷藏特征的冷库。(4)要实现冷链物流的无缝衔接,就必须加大对冷藏车建设的投入。具体而言,可以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开发适应我国冷链物流水平的冷藏车技术,除了开发通用型的冷藏车外,还应开发具有特别用途的、能适应不同农产品冷藏需求的特种冷藏车。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积极与国外成熟物流企业合作,从国外的成熟技术中吸取营养,加快我国冷藏车建设。(5)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是一种易腐败的商品,物流信息的不及时无疑会导致农产品的损耗,所以,从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的角度来看,利用大数据与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精度,降低因信息模糊导致的农产品损耗。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包括有线网络建设和无线网络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尤其是加强农村和中西部网络覆盖稀疏区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其次,物流企业自身也应增加对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一个物流环节通过网络联通,尽力缩短每一个物流环节间的衔接时间,减少信息真空区域,并借鉴国外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完善自身物流信息网络。

4.2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我国应针对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冷链物流行业进行规范。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所用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冷藏设备标准,包括设备功率、型号等,将该标准下发到各冷链物流企业和冷链物流设备制造厂商,并根据各类别农产品的具体特性制定不同的冷藏标准,以确保冷藏质量,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2)冷链环节进行标准化,避免冷链运输途中出现真空部分,同时,冷链行业也应根据具体的农产品类别,制定具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避免由于企业的管理缺失导致的冷链物流环节缺失,减少因冷链断裂造成的损失。(3)设计并使用统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结合农产品冷链物流特点,切实从提高时间精度、缩短物流环节间间隙的角度提高物流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则应该广泛运用各专业高校的智力优势,根据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各农产品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物流企业管理系统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特点,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进行改进。

4.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与技术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而言,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应该成为推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1)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农产品冷流物流人才,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专业化程度。(2)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结合自身需求,开发与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口的专业物流技术,如物流环节优化、物流管理系统等,尽可能的提高物流效率。(3)加强与国外成熟物流企业的合作,从国外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结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建立适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物流模式。

4.4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由于冷链物流设备昂贵,因此,只有少数大型农产品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大多数农产品仍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因此,我国应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应给予农产品生产者、小型农产品经营企业、电商企业一定的补贴,鼓励其采用冷链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作者:邱楠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业发展分水岭[N].中国食品报,2015-12-28.

[2]中国冷链物流网.2014中国冷链及冷库车保有量数据统计[EB/OL].

[3]张建军,杨艳玲.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36(2):102-105.

[4]国家发改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EB/OL].

[5]崔洪.从中国冷链物流50强发展报告看未来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2015,(3):76-77.

[6]沈艳.电商时代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30).

[7]晓科.农产品冷链物流如何应对挑战[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4,(5):13.

[8]沈艳.电商时代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30).

第5篇

关键词:衡阳;农村电商;对策研究

一、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陈振濂(2013)和王超(2015)认为,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可以破解新的世纪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拓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的经济活力。以网络为平台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通过使用互联网,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与市场对接。同时农民可以在家乡从事经济活动,外出打工的人数将大为减少,对农村部分社会问题的改善也很有裨益。

杨继瑞(2016)提出,在当今移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国家提出的 “互联网 + ”战略,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充分融合,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破解传统农业经营的投融资困境,有助于扩宽农业流通渠道,有助于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服务模式的局限。

纵观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基于经济管理学理论,详细论述了农村电子商务给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及农民经济状况上带来的影响。

二、衡阳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必要的网络知识较为缺乏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电脑普及程度依然不高,在地处内陆的衡阳,更是如此。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如常宁市下属部分乡镇,网络基础设施薄弱,这给农村电商的建立及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如果要发展农村电商,最基本的网络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市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也相当缺乏,并且大多数农民对电子商务及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建设及发展。

2.农民存在严重的风险意识

电商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无需面谈,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上农民每年的收入十分有限,难以承担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因此农民普遍惧怕风险,不敢轻易去尝试电商这一交易形式,使得电商在农村的运作与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

3.农村的生产规模有待加强

我市地处丘陵地带,农作物生产规模比较小,农民个体的生产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限于我市小规模的农业组织及农民个体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不高,农村电商业务的发展也受到不利影响。

4.农村缺乏健全的物流体系

我市农村的交通运输落后,大部分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未能延伸至乡镇地区,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更是在物流配送范围以外,一些农村电商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5.农业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

其一,我市大部分农民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相关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也缺乏充分的认识,懂得利用网络技术的农民群体不多,农产品购销模式原始,农民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也缺乏运用电商的意识;其二,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以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等为依据来开展种植工作,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三,各地区的农业部门之间不具备信息资源共享能力,难以对农作物的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等信息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这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将造成直接影响。

6.政府部门对农村电商不够重视

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农村电商的初步发展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具有电商专业知识的人才数量不多,尤其是具有超前经营理念和尖端电商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基层乡镇府,硬件设施及条件比较落后,严重缺乏收集、分析农业信息的专业人才,不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现阶段绝大多数电商主要靠自学和亲戚朋友的引领,市内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培养层次较低,学生毕业后留在衡阳从事电商工作的很少。

三、以农村电商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的路径

衡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瓜果和肉蛋奶生产基地,交通便利,拥有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我们必须应对新的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从发展路径来看,要发展我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必须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为原则,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投入到农村电子商务领域,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电商的舆论氛围,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角度来说,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全市统筹

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发展农村电商的统筹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举措。财政扶持资金应倾向于“创收”性质为主的农村电商发展,集中在农产品上线进城、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部分。要加快创建衡阳农村电商产品的公共品牌,特别是集体商标和用来证明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证明商标,努力实施抱团发展策略。

2.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电商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出台我市支持电商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资金扶持、税费优惠、金融支持、场地使用、人才引进和培训、企业注册登记、会务商务活动等方面提供必要条件。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其示范效应。扎实做好农村电商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快建设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激励衡阳青年投身农村电商的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合作试点,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推动经济联合社信用合作部发展。出台促进办法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淘宝店铺和微信小店这两类经营者,以客观的第三方交易数据为标准,制定合理的阶梯式的专项鼓励措施;针对农村电商个体经营者的一些必备硬件或技术服务,建立相对集中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机制,低价甚至免费提供给农村电商的个体经营者使用,以促进农村电商个体经营户的成功孵化。

3.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体系,推动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发动村民建设美好家园,发展集体经济;完善便民利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重心下移。二是创新和转变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要加快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整合涉农资金并集中到村,统筹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整合涉农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生产的经营服务体系,打造集农资销售、动植物防疫、农业技术推广、产品供销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于一体的基层公益体系。

4.促进农村电商的多元化发展

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的商业模式,需要通过与周边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叠加效应。政府应进一步出台实施细则,促进农产品电商的品质保障与溯源体系建设,推动生态农产品O2O体验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努力打造融服务网络建设、产品供应、品质保障、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电商生态链。

5.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市、区)农村电商县级运营网络为支撑,引导邮政和快递业务延伸至农村,并利用村级综合服务站,建立村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点,进一步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实现县、镇、村物流网络的无缝对接,建成覆盖全市主要行政村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利用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铁路运输的物流中转站、物流集散地,深化衡阳与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层次。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质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降低农民上网成本,为农产品生产者拓展新渠道、挖掘新客源提供帮助。

6.提升农产品质量,注重安全保障

转变我市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努力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要突出衡阳地方特色,围绕“绿色”和“生态”两大主题,抓好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差异发展,培育有机农产品的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属于我市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全面推动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和“二维码”标识工作,加快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副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认证工作。加快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应用商品条码、二维码,加强对电子商务农产品供给全过程管理,着力解决电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问题。重点围绕产品质量监管、产品溯源、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以及部门间的协调联系,严厉打击依托网络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建立信用信息通报机制、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及产品溯源体系,强化企业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

7.打造高规格的农村电商培训基地

目前,衡阳农村电商发展的规模走在了湘南地区的前列,但电商人才培训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软肋。从现实情况出发,可以考虑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计划,依托衡阳本土院校,如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等。扩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规模,优化整合各县(市、区)培训资源,同时鼓励社会电子商务培训机构参与,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师资数据库和考评员数据库,完善全市统一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优先加强对镇村干部、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培育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头人。鼓励衡阳籍高校毕业生通过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吸引本地在外的大学毕业生和务工青年返乡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培养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解决电子商务人才引进难,流失高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而电商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可将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流通问题进行充分解决,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不断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农村电商的发展依然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6:171-174.

[2]岳云康.对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8,12:87-89.

[3]张喜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71-80.

[4]方小铁.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策略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1(3):44-49.

[5]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5(12):30-33.

[6]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22-13723.

第6篇

Key words: big data;rural e-commerce;Internet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38-02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全局。电子商务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孕育出的新浪潮,为了进一步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对农村电商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贵州省先后引入了淘宝农村电商和京东农村电商。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商业的运营和管理,已经成为传统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将大数据引入农村电商,探讨大数据影响下农村电商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有效的开发新产品和挖掘潜在客户,这对推动农村电商向更好方向发展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1 大数据相关内容简述

1.1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从英语单词“big data”直译而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可以认为数据量巨大,而与海量数据、大规模数据以及超大规模等概念相比完全不同。关于大数据,目前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定义都是根据大数据特征来定义的。大数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第二、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第四、速度快(Velocity);Merv Adrian[1]认为:“大数据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1.2 数据处理模式 从大数据的4个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使用现有方式来处理大数据是不可取的。大数据主要处理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通过分布式集群对数据体量巨大的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计算,其中集群结点可以灵活调整。而这种灵活性主要是运用Google提出的MapReduce框架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2]。

2 贵州农村电商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贵州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近年来,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产品销售搭上新快车、创业就业找到新门路、快递物流得到新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途径。

2014年贵州省电商交易规模758亿元,同比增长132%,网络零售额达到34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近6万人。今年上半年,贵州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493亿元,同比增长31.6%,网络零售222亿元,同比增长30%。

贵州省确定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8个县获得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同时还增评11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通过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带动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贵州省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合作,签署《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在品牌、网络、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结合贵州省的生态资源丰富,围绕“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普及、新型高效的农资电商O2O渠道的建设、生态产品电商化供应链的打造、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发展”等主要内容,提高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水平。

2.2 贵州农村电商发展趋势 贵州省出台《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打造有贵州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和创新模式,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与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到2017年底,贵州电子商务发展“百千万工程”基本完成,电子商务生态圈基本形成。

3 大数据为农村电子商务带来机遇与挑战

在数据时代,人类的活动基本上是基于数据的活动。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是大数据的竞争,谁能获得和运用好大数据谁将能在数据时代占有先机。电商平台所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以及收集到的信息具有真实性、精确性和指向性。因此,大数据在电商行业中的应用具有先天优势。

3.1 大数据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

3.1.1 农村电商企业通过大数据应用创新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商业活动方式,这也是商业营销的另一种新模式,数据服务的变革是大数据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村电商企业通过挖掘和分析消费数据来制作具有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营销策略,建立一种比现有营销广告和产品推广策略更为高效新商业模式。农村电商企业可以应用大数据来很好的掌握客户需求,寻找更多的切入点来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这也是增加农村电商企业收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2 农村电商企业通过大数据推送精准营销信息 农村电商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客户可以更好的掌握客户信息,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营销活动效率和降低营销成本。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模式可以帮助农村电商企业降低成本,找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地区、购买习惯、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细化,同时对消费者的浏览记录以及购买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找出商品营销过程中的规律,这将有利用增强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大数据在电商企业与贵州农村电商活动中的应用

3.2.1 大数据在ZARA中的应用 ZARA是美国的一家服饰生产销售企业,ZARA平均每件服饰价格只有LV的四分之一。但是,打开这两年的财务报表,ZARA税前毛利率比LVMH集团要高出23.6%。

当有客户像ZARA店员反映:“这个衣领图案很漂亮”、“我不喜欢口袋的拉链”等细微未节的细项时,店员都会记录下来并反映到ZARA内部全球资讯网络平台,每天至少有两次传递资讯给总部设计人员,由总部通过数据汇总后做出决策传达到生产线,改进产品样式。

收集和分析海量的顾客意见做出生产销售决策,这样的作法大大降低了存货率。同时,根据电话和电脑数据,ZARA分析出相似的“区域流行”,在颜色、版型的生产中,做出最靠近客户需求的市场区隔。

不仅收集客户意见给生产端,让决策者精准找出目标市场;也对消费都提供更准确的时尚信息,双都能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分析师预估,网络营销客至少提升ZARA总营销额的10%左右。

3.2.2 贵州淘宝生态城 贵州淘宝生态城是基于大数据产业而建立起来的大型电业产业城,该生态城不是单一的电子商务,而是线上线下共存的新型淘宝商家。通过整合分析线上、线下销售数据,为商户提供有价值的二次数据,比如什么商品销量好、如何把握季节性来推广农产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品牌的农产品等。商品可以通过提供的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开发新的商品。

同时,物流园区可以通过获得的数据,对每一个物流中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对仓储空间以及配送路线进行精准计算,降低了物流仓储和运输成本以及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及时的服务。

3.3 大数据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挑战

3.3.1 商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传统的商业活动是基于现实场景完成交易,文件和票据的传递、信息交换以及资金往来等仅发生在交易双方之间,需要经过的中间环节很少,第三方很难接触和获取交易双方的商业信息,所以发生商业信息被窃取和泄漏的概率很低。然而电子商务的交易是基于互联网虚拟的现实场景,交易双方的文件和票据传递、信息交换以及资金往来等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交易双方数据极容易被窃取和篡改,这将给交易双方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应对信息安全时进行了性能的全面评估,使其能够及时、精确地定位各类网络攻击或非正常现象,并将这些异常数据收集整理通过分析实施预防措施。

3.3.2 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 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挖掘数据的过程中通常要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体现出了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征。这些数据中一部分是用来分析和预测消费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另一部分数据是用来研究未来农村电商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的主要问题是在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上,海量的数据为农村电商企业分析数据增加了难度。从事农村电商企业的人员,缺少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的经验和技术,这必定会影响农村电商企业的发展状大。而当前人才和技术的缺失恰恰是农村电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首要挑战。

4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节能;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71-02

1 引 言

众所周知,人类生存所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能源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而急剧减少,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能源专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业界对新能源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新能源”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对煤炭的高效利用,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新储能材料、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

我国政府正在组织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于年内出台,按照该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无疑将加快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本文拟就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一些探讨。

2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在新能源产业中,风能、太阳能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应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我国核电规模不到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具有很大的空间,应该加速发展;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基于这些因素,我国新能源发展要步入快车道,各种新能源技术应全面发展、不应偏废任何一种。

2.1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近几年来,大规模投资建设了数十个百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场,并陆续并网发电。华北的内蒙古、河北省、东北的辽宁省、黑龙江省,西北的新疆、甘肃省、陕西省,西南的四川省,华东的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华南的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等地,风电机组高高矗立在陆上、海滨,风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2.2 太阳能

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通过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发电等方式。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产业近年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近6000万m2、太阳房2000万m2、太阳灶200万台。为促进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近年将这一产业的能效标识制定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太阳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该项目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中国财政部出台了十大措施助力产业发展,其中的“金太阳”工程,为太阳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3核能

核电建设有利于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今天,核电也是我国保增长的重要投资方向。近10年来,我国核能发展的成果是举世瞩目的,目前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沿海地区。按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投资3000亿元、装机容量达4000万kw。核电面临大发展。

2.4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所以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世界第4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我国地广人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常规能源不可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立足于农村现有的生物质资源,研究新型转换技术,开发新型装备既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如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将产生巨大的能源效益。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迅猛,节能工作也在同步展开,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能源短缺,节约了资源,并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3.1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相对落后

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对风能开发产生严重制约:我国只有近70家企业进入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行业,且只局限于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风能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主要被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四国(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掌控。目前2.0~3.0兆瓦的风机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但国外风机生产巨头为保持其技术的垄断性,不愿意向我国输出2.5兆瓦以上级风机制造技术,也没有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引进的机型主要集中在1.0~1.5兆瓦,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为此,国家应该做一些战略性的投资,重点扶持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开发,满足风电快速发展需要。

3.2硅提纯技术自主开发刻不容缓

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这一技术长期以来基本上依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即使在日本和德国开始向我国输出硅提纯技术之后,我国还是面临着“技术租借”这一瓶颈。根据规定,只要我国采取类似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流程,就必须向出让国交纳技术转让费,这相当于用太阳能光伏每发一度电,国外技术就会从中拿走0.1元钱,这里面还不包括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费。加强我国自主技术的开发,刻不容缓。

3.3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尚显不足

与风电一样,核能的发展也存在巨大的隐患:核电的核心原料为铀,但我国储备少,需要进口,产业发展一旦上规模就容易受制于人,此外,核能技术也主要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另外,由于国内业界对核电发展思路不统一,有三条技术路线在同步实施,在部分关键配套设备中,国内厂家自主的能力依然不足。“技术是自己的、设备是别人的”现象还很普遍,成套的设备还无法制造。解决核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整体制造业来说,既是一次大挑战、又是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大机遇。

3. 4 节能问题

开源节流,是新能源发展的二个方向。开源,总有这样那样的发展障碍,节流却容易得多。中国财政部“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都朝向节能。

而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改变,将决定政府“节能”工程的效果。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全民节能教育,推广“绿色能源”、“绿色照明”、“ 绿色电器” 多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制定节能中、短期对策,向低能耗产业转型,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节能的良好氛围。

4 结 语

自2008年以来,全世界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政府在思考拯救经济的同时,也在为实现能源自主而积极努力,可再生能源、核能和节能技术成为了各国积极发展的对象。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能源问题更是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中国到了全民觉悟、共同努力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1、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重要性

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在上级政府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组织体系不断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进步、信息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地域环境、县域经济水平及信息化建设等制约因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建昌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压力,信息要素体现在作物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预测、农产品品牌及销路等各个领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建昌县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2、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应用

长期以来,对农业信息产业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使我县农业信息产业发育较差。整个农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重点项目不能顺利完成,阻碍了我县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整体的提高。

2.2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更新,对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县信息资源利用效果不理想,农村信息化速度发展缓慢,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和更新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服务信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村、乡、县、市、省涉农信息平台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面对这种情况复杂,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及时解决困难,摸索符合建昌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2.4缺少统一规划、协同合作

农业信息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一些规划与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同一地区的同一类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各个农业信息部门只为本单位服务。现代化的设备不足,工作人员用较多的精力做着重复、低水平的工作,而一些较高水平、较高要求的服务没有时间去做。

3、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解决对策

3.1制定符合建昌县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目前相关部门必须增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服务我县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尽快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为建昌县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从而改变当前农业信息资源落后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建昌县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和充实建昌县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

3.2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的素质

人才缺乏是当前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信息靠人才来掌握和使用,只有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有相应的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培养信息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根本性大事。

3.3利用和完善各种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

3.3.1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建昌县应搭乘“辽宁金农网”、“12316金农热线”、“互联网+美丽乡村”等电子信息平台,开展有益农业产业的合作,为涉农企业提高宣传力度,介绍我县的旅游资源和优质农产品。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在农技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信息化沟通桥梁,实现政策、村务管理、培训教育和商务服务信息精准到户。通过一整套的增值服务帮助县域培养人才、打造当地的农业互联网品牌,构建电商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将电子商务覆盖到整个县城,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农村生活联网功能。

3.3.2建立各乡镇农业信息站

为普及信息技术服务,可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更新、补充、回复。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3.3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

第9篇

顶层设计在智能电视产业遇到的“长链条”困难

近些年,学者们对智能电视的研究不断深入。刘国信(2013)分析了2013年智能电视发展趋势。②乔维、薛楠(2012)分析了智能电视的技术特点与发展现状,介绍了智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提出了未来智能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③金晶(2012)通过统计国内外主要智能电视制造商的有关电视操作系统专利申请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分析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研发趋势和战略布局,并通过统计中国主要智能电视研发企业申请的有关电视操作系统的专利,分析中国智能电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④郭丽君(2011)认为,智能电视应该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应用程序商店可以实现电视功能的可扩展;二是自然的人际交互方式,如语音、触摸和手势等;三是创新的用户界面和体验;四是有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控制芯片,有强大的网络服务功能和互动功能。⑤促进我国智能电视的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国家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如果能对智能电视产业进行“长链条”的理论研究,则更有现实意义。

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明确指出,要支持发展智能电视,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落实这一文件,将智能电视打造成为一个内容和服务聚合平台,需要我们通盘进行考虑。从“长链条”的角度来看,智能电视产业链包括上游电视内容和应用软件提供商,中游电视平台运营商和下游终端、配套硬件生产厂商等。智能电视产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链,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政治和经济生态系统。从智能电视的芯片设计到电视受众的信息消费,应考虑众多因素和环节: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政策、产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产品(服务)、消费者(受众)。但在智能电视产业的政策设计实践中,很难同时全面且充分地考虑上述各个方面。因此,综合性制度安排即使出台了,也很难落地。因为目前我国电视产业没有实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电视内容供应、电视节目传输、终端硬件(电视机)制造等的主体不同,还没有完整的产业数据链及定量分析为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大数据助推智能电视产业发展实现消费需求牵引

我国智能电视产业有两大任务,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社会福利。消费者(受众)需求满足程度是智能电视社会福利的重要方面。因此,智能电视产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及时发现甚至准确预测消费需求;二是如何将更多的产业利润留在国内。纵观我国电视业,无论是购买电视机的消费者,还是观看电视节目的受众,他们的消费需求都很难被及时发现甚至准确预测。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2D电视到3D电视、智能电视和智能云电视,我国电视业迅速发展。电视厂商推出的各种称谓繁多,2009年倡导网络电视,2010年推广3D电视,2011年主打云电视,消费者的感觉是几乎每年一个新概念,出现新概念创造需求,形成“生产创造需求”古典经济模式,而不是依靠消费需求,驱动产品生产和电视节目制作。从受众的消费角度来分析,观看电视节目是一种被动的事情。电视台努力追求的“收视率”也颇受争议。受操作程序、统计方法和样本数据等因素影响,收视率是否真实地反应了广大受众的消费需求,还有待讨论。

大数据为及时发现甚至准确预测消费需求提供了新途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引起了传媒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于薇(2012)从“大数据”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对“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进行分析。⑥2012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就“大数据对社会的影响”“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互联网空间改变了什么”等主题展开研讨,论述了大数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⑦官建文、刘扬和刘振兴(2013)指出,数据将成为新闻的“富矿”与核心资源。新闻传媒业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行业,它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⑧喻国明、何睿(2013)梳理了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认为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视角和方法的引入,更加凸显了传媒经济学“跨学科”和“融合”的特征。⑨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智能电视产业的发展很有帮助,但还无法充分满足智能电视产业政策设计的需求,有待基于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大量统计数据中寻找智能电视产业的内在规律。数据挖掘最大的特色是,进行自动推理,寻找数据本身自己的特点。目前大数据应用相对较为成熟的领域,有电子商务、通信、金融服务等行业领域。要借鉴相关经验,应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方法,进行大规模的精准化的智能电视领域消费者行为研究,通过对消费偏好、消费需求等挖掘分析,来支撑智能电视业的科学决策,减少风险并最大化受益。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剖析智能电视产业的利润模式

中国电视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大家。用来反映我国电视产业成绩的数据,主要是产业规模和广告收入等指标。这些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视业的规模扩张速度、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强弱,但无法证明中国从中获得了合理的产业利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产业利润低是容易看见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在标准、专利和认证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制度控制下,我国电视产业的利润一直大量外流。但是,到底外流了多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无法回答,因为我们对一些关键问题还没有破题。比如,标准与经济的关系、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学研究中还没有完全解开的“谜”。现代经济的关键要素是核心技术和标准。没有掌握关键的生产要素,也就没有财富分配话语权,“租用”别人的核心技术和标准,辛辛苦苦地制造产品,创造产业利润的大头,只好被别人拿走。

解释“中国电视产业利润外流多少才合理”的问题,需要我们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其主要步骤:理解数据和数据的来源,获取相关知识与技术,整合与检查数据,去除错误或不一致的数据,建立模型和假设,实际数据挖掘工作,测试和验证挖掘结果,解释和应用等。我们要在获取充足数据的基础上,先利用数据本身确定智能电视标准对经济效益影响的指标,建立合适的模型,再结合专家经验法,对指标和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得出来的结论进行解释。

绿色数据中心支撑智能电视信息消费可持续发展

融合发展是智能电视产业的显著特色,IT企业和传统电视企业纷纷进军智能电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新闻报道已经很多了。山林在《互联网公司“围攻”智能电视》(2013)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瞄准了前景巨大的电视机市场,通过推出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和智能电视来抢食千亿级的大市场。⑩阿里巴巴与华数传媒合作阿里盒子,继小米、乐视、PPTV之后杀入互联网机顶盒市场,抢占“第四屏”。苹果、联想、微软、谷歌等IT巨头都进入了智能电视市场。其他参与竞争者还包括零部件制造商、软件商、运营商、中间商等。罗清启(2010)认为,智能电视的兴起彻底颠覆了原有的产业竞争要素,产业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操作软件、核心芯片等软性因素正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地位的关键要素。{11}

智能电视具有富媒体、强交互、超清晰、高能效和终端兼容等特点,未来智能电视竞争除了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内容、显示屏等主导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那就是数据中心。2006年,天津网通、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国内首家新媒体应用数据中心。傅伟、关亚东(2012)认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最新的第三代数据中心,可以有效满足传媒集团的发展需求。徐成达在《数据中心三大应用架构满足富媒体增长需求》(2011)中认为,单一规模或架构已不能满足数据中心所有的业务需求,只有清晰掌握数据中心的任务和关键要求,网络架构师才能优化其设计,交付最佳性能。迄今为止,从绿色数据中心的视角讨论智能电视产业和信息消费的文献还较少。丁蔚(2012)认为,到2015年,全国的数据中心可能将消耗掉三峡电站1年的发电量。{12}吴延鹏(2013)指出,我国有近54万个数据中心在运营,并以每年18%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只有绿色数据中心,才能支撑智能电视信息消费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要加快落实民间资本经营数据中心业务相关政策,简化数据中心牌照发放审批程序。然而,国家政策要落实,需要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支撑和引导。我国目前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工作缺乏指导性的标准,缺乏科学的能耗测量方法,特别是对非结构化数据占主要比例的智能电视数据中心,其扩张速度会非常迅速,能效对成本的影响很大。智能电视数据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会是影响智能电视行业洗牌结果的重要因素。

构建标准化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投入机制

智能电视产业链长、市场大,转型升级的示范意义大,应形成标准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局面。我国智能电视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2012年5月,国际电工委员会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委员会(IEC/TC100)2012年战略咨询组(AGS)会议,指定我国标准化专家为智能电视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以及3D技术国际标准工作组的联合组长,为我国智能电视产业实现与发达国家在标准化领域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整体而言,我国国内国际标准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全业务链和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前期引导和后期奖励等多种方式,构建公共财政、开发性金融、商业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标准研发、综合标准化工程、国际标准化合作、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国家和地方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关键共性标准的研制;在国家科技项目中,加大标准研制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政策职能,支持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重大关键标准及其核心技术研发;发挥金融“窗口”指导功能,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产业化前景好的重要标准的应用推广;探索标准制定、修订经费来源的多渠道融资模式,扩大资金投入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智能电视产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引导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标准试验验证、认证、培训、标准发行、数字化宣传等业务。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申其辉:《传媒经济研究的未来发展模式:长链条+大视野》,《声屏世界》,2009(2)。

②刘国信:《2013年智能电视发展趋势》,《农村电工》,2013(5)。

③乔 维,薛 楠:《智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电视技术》2012(S1)。

④金 晶:《由专利申请分析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研发趋势》,《电视技术》,2012(2)。

⑤郭丽君:《平板电视:智能炒作只为钱》,《光明日报》,2011/06/28。

⑥于 薇:《“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处理技术分析与研究》,《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

⑦王 平,何筱媛:《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对话综述》,《新闻记者》,2013(3)。

⑧官建文,刘 扬,刘振兴:《大数据时代对于传媒业意味着什么?》,《新闻战线》,2013(2)。

⑨喻国明,何 睿:《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2012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国际新闻界》,2013(1)。

⑩山 林:《互联网公司“围攻”智能电视》,《中华工商时报》,2013/07/26/第B03版。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趋势 技术 产品 需求趋势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子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便利、信息快速传递等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使电子信息产业也受到影响,分析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认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总趋势,制定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能使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带动经济平稳增长。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推断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主要是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深入到各技术领域,并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发改委确认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城市都确定要发展云计算技术并且开始产业布局。由此可见,云计算技术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十年内将创造超额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将促进经济形式、企业管理形式、办公形式的变化,需要相应的软件与之配套,间接的促进编程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正在整合,使之成为网络通讯一体的方便技术,并且随着我国北斗战略卫星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应用,网络与通讯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网络通讯一体化将促进信息传递技术、定位技术、安全技术的全面发展,促使我国形成不受别的国家影响的网络通讯技术,有重大的国防意义与战略意义。

三、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发展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而发展,会带动相应的材料、加工、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通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促进新型通讯工具的发展,现在的通讯工具基本已经具备一定的功能,如可视电话、视频浏览、接入互联网等。随着未来网络与通讯技术的整合,通讯工具将更大范围的实现与网络的一体化,为了方便使用,通讯工具还会有巨大的发展。制造通讯工具的企业应该关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出新的制造技术,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会逐渐提高,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对电子材料的带动作用最大。与电子信息产业联系紧密的产业是液晶屏制造产业,未来的液晶屏幕会向着更薄、可卷绕、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传统的液晶屏幕都是在导电玻璃的基础上制造,未来可能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采用塑料、高分子材料制造显示屏幕,这将是现有产业的灾难。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制造商要注重自身的科研实力,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新型材料满足产业的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使很多电子信息产品都具备智能化,包括家电产品、智能终端、汽车驾驶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可能,电子信息产品对功能化的要求会更高。电视棒等产品的出现,使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肯定还会有新的产品出现,制造出这种新产品的企业肯定会获得巨大的商机。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应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革命,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也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

四、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不仅靠科技的推动,更多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基本。目前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我国的发展情况要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如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获得巨大发展,这与我国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也与国外的信息产业向我国扩展有关。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将继续增加,农村、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也将会逐渐有市场需求,并且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会有所发展,亚太地区市场饱和后非洲市场会逐渐兴起。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会促使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我国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也要制定出向非洲等电子信息产业落后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后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多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五、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会在不远的未来获得巨大的发展。总的发展趋势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产品相互带动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新产品的发展,而人们对新的科技产品的需求又会带动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会逐渐由欧美向亚太地区扩展,再向非洲地区扩展,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且电子信息技术会不断进步,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胡钧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与科学发展规律[J].电子世界,2012(6)

[2]马贵忠.浅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及科学发展规律[J].无线互联科技,2012(1)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汽车信贷;汽车金融公司

一、发展汽车信贷的必要性

在国家统计局分类中,汽车工业是一个包含了6个子行业的大行业。汽车行业可以带动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诸多相关产业。对一国经济和一地经济能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是“1: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产出,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据统计,2009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可见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刺激汽车消费的主要政策包括:费改税、车辆购置税下调、放宽汽车信贷、加速汽车报废、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措施,其中放宽汽车信贷的发展空间最大。据统计,2010年3月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比例仅有7.8%,2011年受央行连续加息的影响,车贷成本上升,致使汽车消费信贷比例一直维持在10%以内。然而来自世界主要国家汽车消费贷款的统计数据显示,贷款购车最盛行的西班牙占比高达80%,其次是美国、英国均为70%,德国、日本分别为60%和50%,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占比也高达65%。可见,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汽车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信贷发展现状

自1998年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在1999到2003年这五年中,由于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汽车信贷市场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3年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比例一度高达16.3%。之后,由于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上快速扩大的汽车信贷呆坏账,使大多数商业银行缩小了汽车信贷业务。2004年,这个比值降至10.7%,2005年降至历史最低值3.5%,2006年和2007年又缓慢回升至3.8%和7.4%。2009年末达到10%,2010年3月又滑落到7.8%,2010年和2011年受央行连续加息的影响,这个比值一直低于10%。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由2003年中的1400亿元至2008年底,才达到1583亿元,也就是说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规模只增加了183亿元,而2003年全国轿车销量是140万台,2008年已达到504.69万辆,在这五年内汽车销售的总量已经翻了好几番,如果再考虑上通货膨胀等因素这5年来国内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竟一直处于严重萎缩之中。

(二)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不明朗。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办法》、《指导意见》等来规范汽车信贷市场,但这些都是些政策性的文件,缺乏法律约束力。由此造成的车贷市场秩序不稳定,侵犯消费者合法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再者,虽然政府对汽车工业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但因为我国在汽车金融方面栽过跟头,所以在政策方面非常谨慎。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但是对于汽车信贷,仅提到一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2、我国汽车信贷的贷款提供方比较单一。从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格局看,我国仍处于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占据汽车消费信贷的主导地位,其占比高达80%以上。国内汽车信贷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商业银行由于有政策的支持处于明显的优势,而汽车金融公司由于政策的限制不能与商业银行公平竞争,不公平的竞争就使贷款来源无形中趋于单一化。从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看,2007年当年汽车消费贷款的89.2%由商业银行提供,仅有6.9%的汽车消费贷款由汽车金融公司提供。截至2008年底,我国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中,其中仅有318亿元来源于汽车金融公司,只占到其中的20%。

3、个人消费者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着汽车信贷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然而2010年中国的储蓄总额却达到了GDP的50%,如此高的储蓄率显示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仍是消费观念。

三、发展与规范并行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汽车信贷市场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发展不规范的现象,这就需要有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信贷双方的行为并保护双方的利益。

1、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降低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信息网,为每一个居民确定惟一的信用代码,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提高信息的经济价值,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信息的、使用、保密范围。

2、适当减少限制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根据《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不能从事汽车租赁业务,而这项业务恰恰是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开设分支机构。这一点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像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此外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贷款利率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规定执行,不能像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自主决定放贷利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不得超过30%、最多下调不得超过10%。利率浮动原本是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但这一规定却使得汽车金融公司竞争优势大减。

3、削减汽车消费的税费负担。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养车难的问题,面对汽车消费中的高额税费负担问题,实行养路费、附加费、运管费等改为燃油税,将一次性高额支付改为长期性支付,可大大减轻购车者负担,从而可以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繁荣。

(二)促进汽车信贷市场多元化

未来的汽车信贷市场不可能是一方独霸的市场,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要在保持银行参与车贷市场积极性的同时不断鼓励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多元化。

汽车金融公司是由汽车制造商出资成立的、为买车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可有效的激活中国的汽车信贷市场、重构市场主体,防止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龚明华认为,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附属于汽车制造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市场营销网络,与客户进行接触和沟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专业化服务。同时汽车金融公司从技术信息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来自汽车产业集团的支持,汽车金融公司更具有天然的对汽车信贷领域风险的认识和把握,商业银行所经营的风险应当是一种综合的风险,对特殊领域的风险把握和认识不如一个专业的金融机构。总之,汽车金融公司必将成为车贷市场的另一主力。

(三)消费者审慎选择量力而行

尽管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贷款比例仍然比较低,但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在逐年上。一项来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消费者传统的购车观念正在发生悄然转变,分期付款买车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有81.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接受贷款购车。

但是在发展汽车信贷的同时,信贷双方都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消费者要做的就是量力而行,保证一切贷款行为都有稳定的收入作保障。贷款购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市场和人们诸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果人们过渡的提前消费,不但会给市场带来危机,也会影响日后的生活,所以每一个消费者在面对贷款购车的问题上都应该审慎选择量力而行。

总之,我国的汽车消费贷款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球经济逐渐回暖的大形势正为我国汽车信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既然机遇与风险共存,我们就要发展与防范并行。努力发展汽车信贷进而带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使汽车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行业。

参考文献

[1]汤劲夫.汽车信贷相关问题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1).

[2]王傲.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众商务(投资版),2O09(5).

[3]刘全文,曹巧会.对当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消费导刊,2010(7).

[4]徐建强.当前汽车信贷市场风险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5).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应用;实例分析;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9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更新换代,传统商务模式开始逐渐向现代电子商务模式转变。农产品进入电子商务营销时代是个必然趋势,也是农产品流通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当电话成为主流通讯工具,初级电子商务随之形成;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上交易日渐增多;21世纪以后,GPS技术等引入网络商务应用之中,更使得网上交易更为便捷。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多年来形成了其传统的农贸体系。传统贸易方式下,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需要经过生产者(农户)―初级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者超市―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其中包含多个中间商,流通效率较低且成本居高不下[1-2]。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逐步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转变,并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总结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推进安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与变革。

1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1.1 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1.1.1 美国。美国是最早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国家,这与其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程度和互联网技术分不开。顺应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链,其农产品电子商务向两端延伸:生产端为农户、农场,其通过网络提供农产品或者实现互联网订单生产;消费端则更为多元化,包括大型农产品交易网站和农产品企业的电商体系等。由农产品交易衍生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也逐步发展,使得市场行情的变化更易获取[3]。

1.1.2 英国。英国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从Farming Online开始进行农产品服务网站建设,随后产生越来越多的电商网站;而接近90%的农场接入农产品网站提供其生产的农产品,并且政府为农户提供专用网关(登录账号),70%以上的农业企业通过其参与经营管理;许多农业网站打造了自有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

1.1.3 日本。近年来,日本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政府出台并落实了相关标准,促进农产品电商建设。逐步形成了农产品销售的网上超市、网络贸易市场、农产品拍卖交易平台以及农产品电子交易所等。此外,不同功能的网站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服务,例如国外农产品信息网站,有利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开展;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可以在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提供服务;用户培训体系可以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供支持。

1.2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本模式

随着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逐步落实,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其中涵盖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配送、期货市场等多个环节[4]。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体系更趋于完善。北京、深圳、成都、长沙等多个城市都有同城农产品电商平台。据统计,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 000家,已然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2.1 B2B(商家对商家)模式。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与之间的交易服务,包括在线交易、信息中介、期货市场等,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产品供求企业,包括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生产商和销售商[5]。

1.2.2 B2C(商家对顾客)模式。农产品供应企业或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农产品网络平台,包括网店、信息宣传网站、在线订购系统等多种形式,提供销售与服务,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但是由于受限于农户文化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比例不高[6]。

1.2.3 C2C(顾客对顾客)模式。此电子商务模式主要用于农户、农业合作社和个体消费者之间交易。在特色农产品以及本地生鲜食品供销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应用,为消费者直接从农户处购买农产品提供便利,适应我国分散的“小生产”农产品生产现状。

1.2.4 G2C(政府对顾客)模式。政府通过涉农网站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提供信息,促进信息流通,实现政府公共领域服务和指导的职能。

1.2.5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由第三方电商平台提供专业的商品展示、营销、在线交易、信息数据等平台,分别面向供求双方开展服务,促进了公平竞争,也节约了农产品供应企业的成本,同时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1.2.6 农产品电子拍卖模式。拍卖中介受农产品供货商委托,为农产品公开竞价提供平台,包括电子拍卖和投标2个方面,针对性和地域性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2 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需求

2.1 农产品贸易顺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要求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分布广泛。安徽的传统、新型农业都需要借助现代电子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加快发展,安徽的优质农产品更需要快捷的电子商务平台展示和交易。农产品相关市场的建立、发展和繁荣必须与农业的稳步、快速、发展相适应。目前,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渐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安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特色农副产品电子商城,如淘宝安徽馆、芜湖馆、宁国馆、宣城馆等。2016年5月,安徽百大集团与京东合作的“中国特产・安徽馆”上线。基于实践探索,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且符合安徽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势在必行。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在科技大发展、农业大转型的今天,如何能让安徽名优农产品“华丽转身”,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是关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安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需求强烈,也把目光瞄向了大有可为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最直接的一种参与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亟须解决网上销售、运营经验缺乏的困局。

2.3 农产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长期的实践中,各类农业网站、农业信息中介机构一直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农村信息化等。为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探索推进信息资源平台的市场化试点,为农产品信息服务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反哺”经费,通过协同发展公益服务和市场化运作,以增强发展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做好传统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信息服务新手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实现直通式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将气象为农服务范围从原先的生产环节拓展到销售环节。

3 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实例分析

3.1 “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城

面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简称安徽农网)在致力于做好公益性“三农”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建设运营了“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城(图1)。“聚农e购”电商平台定位为非盈利平台,帮助传统企业迅速上网,主要经营安徽省名特优农产品,主要包括山货特产、特色食品、茶叶、粮油产品、禽畜水产、苗木花卉等六大类安徽名特优农产品,以后还将逐步拓展农资、农机以及其他涉农类产品。

3.1.1 现有基础。一是组织体系优势。安徽农网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与相关涉农部门、高校、科学院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二是信息资源拥有量大。安徽农网的农业信息化相关资源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各方面。三是服务手段覆盖面广。服务方式包括短彩信、终端产品、专家服务、语音服务、电话、手机客户端等手段。四是平台技术优势方面。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示范省平台和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应用服务平台,拥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

3.1.2 平台构建措施。“聚农e购”是在省气象局、省农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网宣办、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等部门支持下建设上线的,由安徽省农村综合信息中心及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建设了专业电商团队。利用农网的技术优势,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本地化、个性化设计。确定了“服务安徽农企,面向全国客户”的服务理念,主要经营安徽省名特优农产品,帮助企业进行零成本直通式销售和推广。

3.1.3 建设效果。“聚农e购”在2016年4月28日上线运营以来,已入驻企业100余家,入驻商家经营的产品涵盖6个大类、35个小类的2 500多件商品,基本涵盖大部分安徽特色农产品,其中入驻企业均为安徽省知名农业企业,产品优质优惠。目前“聚农e购”日均浏览量为5 000多次,截至6月30日,实现订单量360余件,顾客来自全国各地。此外,前期“聚农e购”的推广手段主要是利用安徽农网的自有渠道展开,利用部门内现有的手段实现了平台宣传推广的全覆盖。在电子显示屏、乡村信息员平台、电视天气预报、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代建代管网站等进行宣传推广;与安徽第一网络社区――合肥论坛开展战略合作,进行了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利用中国兴农网、吾谷网、兄弟省份农网等业务合作单位开展了“聚农e购”电商平台宣传推广工作。

3.2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邮乐农品”

“邮乐农品”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安徽省政府联合打造的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是在农产品生厂商(B)、农村合作社(B)、农产品加工企业(B)、农产品贸易企业(B)以及消费者(C)之间交易、互动,实现“线上交易、产品追溯、物流跟踪、资讯”,逐步发展成为安徽省最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宣传推广电子商务平台。

3.2.1 组织体系。一是投资运营主体。“邮乐农品”的投资运营主体是中邮(安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二是服务主体。“邮乐农品”的服务主体是农产品生厂商(农民)、农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企业、消费者。三是运营模式。①B2B供应链运营。为农民、农村合作社和企业提供购销产品、采购原材料、购买农资的电子商务平台。②B2C销售链运营。“邮乐农品”借鉴中国邮政成功运营网上商城――邮乐网的经验,运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企业由传统营销企业转型为电子商务与传统营销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

3.2.2 制度体系。一是建设并逐步完善平台。“邮乐农品”基本功能模块:企业会员注册管理;网上商铺;多功能网上视频展厅;交易、支付结算和物流支持。二是逐步开展在线B2B交易。平台开展精准宣传,选择部分企业先开展在线交易,然后大力发展招商,逐步向其他企业推广。三是适时进入B2C领域。将会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平台上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先期主要提供网站交易,再逐步向手机终端、呼叫中心等渠道覆盖。为农村市场提供价廉物美、品质有保障的农资、农机、日化等消费品。四是初步实现商品流通信息跟踪和产品信息追溯。“邮乐农品”平台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与合作的物流企业实现联网,提供实时流通信息跟踪和产品信息的查询。六是线下销售渠道基本建成。建立健全完整的线下实体店,推进平台商品进入商超销售,加强商品代销合作。

3.2.3 建设成果。一是信息互动方面。“邮乐农品”提供了一个中介平台,撮合农贸交易;提供了一个预订平台,提供网上招标、网上提前订货交易,使生产商做到订单生产;加工商和经销商能参与、了解生产环节,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进货成本。通过双向推荐,为企业会员之间开通了智能化的沟通渠道。二是线上商品销售方面。“邮乐农品”提供网站、呼叫中心、手机终端等渠道,使农产品最终消费者(个人会员)通过这些渠道能够方便地查询和购买平台上展示的商品,享受全功能支付、物流、售后等全流程服务。三是线下销售方面。利用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资源,建设集展示、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实体店,利用邮政网点、商超,提供平台商品代购服务。四是商品流通信息跟踪方面。平台可以与邮政、四通一达等物流服务企业的相关系统直连,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提供生产商、经销商的全过程物流信息查询服务,包括出厂时间、物流企业每个中转节点的时间、销售时间等。五是产品信息追溯方面。实现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防伪追溯,提供简便可行的单个产品的生产企业信息、生产环境信息、生产流程信息等查询服务。六是开辟农技信息园地。结合政府主导的“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项目,在平台搭建各地农技专家人才库、在线答疑、在线预约等功能,通过网站、手机客户端、客服热线等方式,实现农技服务的实时互动。

4 结语

电商平台层出不穷,但主打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电商平台较少,有政府支持、具备社会公信力的名特优农产品电商平台更是凤毛麟角。本土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应继续大力加强平台建设,形成比较完整的平台体系标准,并加强电商团队的人员配置,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等多种形式持续进行大力宣传,并辅以线下活动,以增加公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流量,给入驻商家带来可观的销售额。进一步开展招商工作,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和联动,将市县特色农产品经营企业打包入驻,开设市县名优农产品专区。努力通过核心业务的打造,跻身中国农产品及农村消费品领域主流网络贸易行列。此外,大力推进移动互联服务,全力开拓,大胆创新,着重发展手机客户端、微信的O2O(线上到线下)模式,与时俱进,逐步形成立体式、全覆盖的安徽名优特农产品电商平台。最后,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吸引整合资金、技术、管理等更多资源,为发展成为中国权威的贸易、资讯平台,健全国际营销体系,实现资本、技术、市场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赵光洲,王玉芳,蓝宇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2):37-39.

[2] 关海玲,陈建成,钱一武.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交易模式及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45-47.

[3] 葛俊,严奉宪,杨承霖.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5):48-51.

[4] 焦晏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及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