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的课标

劳动教育的课标

时间:2023-07-12 17:0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的课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的课标

第1篇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提升审美素养,这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以及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从基础理论入门,逐步推荐阅读、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到诉诸笔端,进行生活化写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生活;审美

最近,教育部宣布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提升审美素养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生活化阅读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评价作品。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别明显。下面我来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审美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理论知识准备

了解一些生活化阅读及与美学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生活化理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启示。它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全面学习了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身实践,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实践美学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强调实践论。他的实践美学理论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当代的实践美学主要是指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构建起来的美学学说。王国维先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二、选择生活化与审美元素兼具的阅读文本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推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同时又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差异,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趣味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数据,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兼顾生活化与审美元素。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可与课内教材文本内容同步。比如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时,推荐学生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观赏经典影视剧《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眼睛来展现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从《红楼梦》中寻找更多展现出来的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拓展补充,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命运和环境间联系的思考。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还可与课内文本体裁样式同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个板块“向青春举杯”中选择了一系列现当代诗歌,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等,教师在教这一板块时,推荐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例如朦胧诗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派戴望舒的《寻梦者》,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通过大量诵读现当代诗歌,感受诗歌的审美趣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联系时事、新闻、综艺影视等生活中的热点,进行课外的拓展。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之美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正是因为生活中交流、记录等的需要,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启了文明的新篇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语言文字的力量震动天地。由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时令特点,在校园内打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场景,9月,丰收节挖花生;10月,红薯节挖红薯;12月“红楼梦”舞台剧大汇演;1月,小寒后的第二天,“萝卜节”,拔完萝卜吃饺子。我校还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基础上的课外阅读拓展的体验机会,例如:秀出东南、闱中归来、注鼎仪式、余光耀中、红楼梦节等等。比如在2017年3月,学校组织刚刚考完“小高考”的高二学生参加“秀出东南,从此启航”活动。从老校区步行来到新校区,一路阳光春意,学生通过新旧校区的比较,体会着老校区百年历史的厚重,憧憬新校区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内心向往和依恋交织,碰撞出丰富的情感。四、借助写作走向深远我们努力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之美,养成热爱生活,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好习惯。那么是不是只要爱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呢?当然不是,还得阅读,还得形成语言文字,即写成文章。“秀出东南,从此起航”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提笔写下感言,有的谈前往路上的情景,“听啊!从泓园里冲出响遏行云的歌声。鸟儿在盘龙柱上驻足,鱼儿从波纹中探出,路旁的行人放慢了脚步,他们侧耳倾听,聆听着从泓园里飘扬而出的歌声,聆听着青春的喜悦,聆听着花季的阳光。”“迎春桥上,视野蓦地开阔。望海楼上的螭吻临眺远方,……天地之间,一只鸥鸟飞过,携带着学子们的思绪,飞向远方。”有的表达对老校区的留恋:“我们匆匆走过东校门,就像匆匆走过我们在泓园的韶华青春,总感觉在泓园的时光还很漫长,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记住她俏丽的模样。可转瞬之间,我们就要离开了,踏上那条绿荫浓郁的小路,一步一步离她远去,留给她一个孤绝而落寞的背影……”“夏日东城河”“秋日五巷”游走读写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前往“东城河”“五巷”,游走,形成真实的感悟。高一(6)班的冉文杰写下《夕阳下的东城河》:“夏日入暮时分的东城河是暖和、闪亮的。落日继续滚落了下来,几乎要跌入大河。大桥上无数金光洒在睡着,被风儿吹动了,水中那无数金闪闪的黄线扭动着,盘绕着,缠成一片……四周的昆虫宛如一个个演奏家,隐藏在黑幕后唱着一首首曲子,编织着东城河的夏夜之梦。”他按照时间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葛为同学写夏日午后的东城河:“夏日午后,再次漫步在东城河边,水面波光粼粼,突然,一只水鸟轻点了河面,一圈一圈的圆晕荡漾开去。渐渐地,夜幕降临,林间的蟋蟀、树梢的鸣蝉、成群的小飞虫,都热闹起来。纳凉的人们在河边笑着侃着,好不自在!”她抓住夏日午后东城河周围的小生命,写出了勃勃生机。陈星韫秋日来到五巷:“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我来到秋日的五巷。往昔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入五条巷,转来转去,常迷路不得出,如入‘八阵图’中,故泰州有‘进了五时巷,如吃昏迷汤’的谚语。我虽然没有迷路,却也‘如吃昏迷汤’。进入古巷,恍惚之间,我已回到了明清时期……”她干脆穿越到明清时期,想象了五巷时期的一段古典幽梦式生活,令人回味。以上就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审美素养的几点策略,我们从基础理论入门,逐步推荐阅读、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到诉诸笔端,进行生活化写作,让高中生去感受美,记录美,进而热爱美,亲近美。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德育方式

2011年7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发现,新课标虽然并未明确强调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了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要求和重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总结其德育价值,并据此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德育方式,从而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为基础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

通过对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传统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平、统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团结与集体荣誉等等;3.社会主义教育,也即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路线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确学习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5.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备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等等;6.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勤劳简朴,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重视。

二、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1.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从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情感意蕴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与情感观念,增强其情感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另外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来自由地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更需要其主动地挖掘、发现并利用合适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兼具音乐创作的技术性与情感性双重特征。而且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还必须考虑到外在听众对象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状态,据此建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行为。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个用心体验和感受新的情感思想的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其具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中小学最常学习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运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心理;《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类青少年团体的热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意识;《十四岁》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理。

3.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基础音乐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作用,由此呈现出更具实际意义的德育价值。首先,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本身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表现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其次,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部分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中本身就直白地表达出善恶、美丑、正确与否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作用,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爱憎分明、艰苦朴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呈现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4.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而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则呈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积极进取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培养学生多情善感、温文尔雅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特定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和寂寞以及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性格特征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

1.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是顺利地实现德育效果的载体,因此,各所中小学校要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利益观念,抛弃单纯地追求学生升学率和提高上级部门考核水平的理念,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主干课程的标准,结合国家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活动的德育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中小学校应实施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

各个中小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活动之外,还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规划的指导下,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德育价值的重视,并且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计划,包括本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效果监督与考核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3.中小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

各个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活动,包括其音乐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由此为随后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地实现德育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

4.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基础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既体现在歌词内容、曲式旋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各个中小学校应深化对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德育要求的认识,据此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建构起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以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由此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要培养更多适应时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看到这一点,在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并尽可能地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数学教学里来,争取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综合素质人才.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只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在生活中与数学亲密联系,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使他们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觉地解决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程特点,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与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二、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是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片面性、狭隘性,学校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知识教育当中,又只重视考试知识的传授,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是造成学生素质不太高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就是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都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教益,努力达到所确定的一个共同水平.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就群体而言,实现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二是就个体而言,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要求将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受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改革,应该由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移为启发式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思想逐渐向现代化教学思想转移.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民主化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而广泛应用,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单地应归结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抓住课改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教学方法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沉醉于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中,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方法来测评学生,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服务学生人生

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长久发展。“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历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历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历史课德育的实效性。

3.拓展历史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科,应发挥在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阵地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历史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学生周围、课堂内外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们应知道省市县的历史是很好的乡土资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现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历史上很多经济危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认识和素养。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但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第6篇

【关键词】教育背景 项目教学法 网络操作系统中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85-01

一 现代教育背景

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往往仅重视考试,轻视实践。而当今世界教育形势以人为本,以活动为纲。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诸方面的能力发展而展开,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为人处世。

二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是为完成某一产品或服务所做的确定任务。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它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之上的。2008年德国联邦职教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将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在各方案当中不仅传授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目标,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再让学生分组协作,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合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项目教学法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将专业课程内容分割成多个教学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 项目教学法在网络操作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分析社会对网络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网络操作系统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网络操作系统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初步的社会创业知识,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一般网络操作系统装配、调试、维护和检修等技术工作,以配合单位内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行。

2.网络操作系统中项目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以Windows Server 2008为平台,从分析中小企业网案例项目需求为起点,采用“教学项目+任务”的形式,分别设计出这样几个教学项目:初识计算机网络、建立单位内部网络、服务器管理与维护、架设服务器网络应用服务、远程管理和远程协助、安全管理和性能监测、综合案例。每个项目又可分为2~3个模块。项目和项目之间,模块和模块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承前启后,环环相扣,最后归结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3.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例,设计项目教学

根据中小企业构建局域网的需求,进行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例如,要构建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首先要有一个硬件环境。如服务器、网线、光纤、集线器等;其次,需要一定的软件环境。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课程以Windows Server 2008为平台,解决典型中小企业案例项目需求。在项目架设服务器网络应用中,可把它分为四个模块:(1)架设DHCP服务器;(2)架设DNS服务器;(3)架设Web服务器;(4)架设FTP服务器。

4.网络实训项目分析

某企业有300多个员工,每个员工有台电脑。现企业网络中心管理员要对每名员工分配一个IP地址。为了减轻网络管理员的负担,现采用DHCP自动分配IP地址。

任务分析:某企业内部网络有1台服务器(Server),300余台计算机作为客户机(Client),公司网络管理员要对客户机分配IP地址。

任务准备:学生一人一台电脑,计算机内预装Vmare虚拟机软件,预装安装完毕的Windows Server 2008和Windows XP Professional虚拟机系统各一。

任务实施:(1)安装DHCP;(2)创建配置作用域。

各小组成员可独立完成、合作交流。教师根据个人和小组反馈的情况进行讲解或评析。项目完成时,教师组织小组成员对项目完成达标情况进行评析、打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3)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4)可外聘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项目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指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前提。新课标规定,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书写运用。面对这么大的识字量,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插图,在观察中识字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各种类型的课文及归类识字都配有色彩明亮、栩栩如生的图画。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画,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抓住这一点,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避免教师生涩的教,从而使学生想学、乐学。在教学中,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准确地认识汉字。如在教学《归类识字二》一课时,课文插图把汉字所表达的意思基本表达了出来,于是我先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观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和思考能力,让其了解各图是在何时、何地画的,画的是什么人,正在干什么事;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图下对应的词语;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情景教学和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朗读词语和儿歌,学习字的音、形、义;最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利用这种方式,大家通过讨论很快就了解了农作物从种到收的一般过程。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识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受到了一次劳动教育,以及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借助课文,在阅读中识字

识字教学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它必须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与课文结合起来,与一定的语言情境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识字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扩充知识面。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再指导学生逐段朗读理解句意,从中引出生字,读准音、辨清形、弄懂义;最后组词、说话、书写,使生字的学和用紧密结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比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课文中的重点词“刻苦”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我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朗读课文重点段,再展开想象说说“滚、撕、咬、扑”表示怎样的动作,接着了解“整天”的意思。这样小狮子刻苦练功的情景,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理解了“刻苦”的意思。总之,在阅读课文、弄清句意的基础上,把生字、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结合游戏,在复习中识字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其实复习巩固也是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字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复习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字词记得牢,用得上。平时我将汉字的复习巩固渗透学生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如填声旁、形旁、改笔画、补充句子,开错别字医院,请“大夫”给字宝宝治病等。比如通过背儿歌,区别形近字:“清、请、情、晴、蜻”。“青”左加部首,字义表得明,河水见底“清”又“清”,心里有事看“表情”,太阳出来天气“晴”,小小飞虫是“蜻蜓”,礼貌用语要说“请”,清单区分要分清。在复习以“门”为形旁的形声字时,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口字进门问声好,记忆“问”字;日字进门中间跑,记忆“间”字;校门大大开,一人走进来,记忆“闪”字;“衣”字分了家,“公”字往里掐,记忆难字“滚”。采用这些方法识记生字,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耍中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巧用汉字,在辨析中识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能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识字,就更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字义,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接触的汉字多为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和象形字。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抓住特点,摸清规律,加强训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会意字“掰、尖、泪”的字形本身就表明了字义,可采用形象直观法,利用投影、实物等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字的形象,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形声字,抓住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采用比较法教学;象形字是从图画直接演变而来的,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可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想象学习生字。如《乌鸦喝水》一课中,生字“渴”和“喝”学生容易混淆,我结合课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出生字“一只乌鸦口渴了,同学们想想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解渴?”学生齐声回答“要水”,我就将“渴”板书出来,并说“渴所以是三点水旁”;接着我又讲“乌鸦飞来飞去,到处找水,突然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马上就去喝,大家想想要用什么来喝水?”学生立刻回答:“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接着板书“喝”字;然后比较字形,认读、组词、说话、练习书写。这样教学既便于儿童理解字义,记清字形,正确运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责编 张亚莎)

第8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对象为90后青少年,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崇尚个性,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代。现代通讯技术发达,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独自的思想和认识体系,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够全面,更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干扰。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 此话不无道理。可见,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高中阶段德育内容主要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及劳动教育 4.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5.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当前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升学率、上线率”。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是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德育工作。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高考新动态

高中教学的主要为知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高考服务,这是普遍高中现阶段的核心工作,也是由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只有充分把握了高考新动向,才能将德育教育充分开展,否者将会沦为教条主义。近五年高考大纲比较,代谢、调节、遗传为知识考查主干线,能力考查逐年增加,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增多,实验与探究的比值增大、题目灵活、能力要求提高。选修主要考查与必修交叉的知识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由此A测,新课程高考重要知识点仍为代谢、遗传、稳态等;试题体现人文关怀,即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考生获取信息、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实验探究等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高,这给我们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我们要充分了解教材特色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团结协作精神。新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划分为必修三大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内容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等特点;呈现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新教材单元划分变小,相对某一个问题展现更集中,独立性更强。其中探究、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且在这些环节中渗入德育教育也可以很灵活鲜明,不至于显得枯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插入德育教育。

三、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插入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为此,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背景下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以下思路:

1、变革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体现课程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紧紧围绕以上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以问题“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引入,学生对本节的兴趣会更浓厚;或组织学生活动,例:蛋白质合成,可选一排同学手拉手,表示一个多肽,这样既面向全体,又培养了协作精神。

2、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

课程目标三维度:(1)知识――指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发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能力――能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等技能;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由以上目标,本人认为应将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中应有分层教学的意识,进行个性化教学,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渗透德育教育的章节较多,在次我以选修三这一模块为例探索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

案例1:必修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收集图片和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同时进行讨论。在次过程中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关心家乡建设;进而认同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案例2: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在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中,通过促胰液素的发现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第4节免疫调节的学习中,通过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及免疫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同时,通过课本中“科学技术社会”内容的阅读,可以引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乐于参与相关社会事务同时形成科技与职业意识,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案例3:选修3第四专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在第2节“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安排学生就克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试管婴儿所涉及的伦理与道德展开辩论。通过这种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能在本国的道德规则和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

总之,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不是一处而就的事情,工作的成效也非立竿见影,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广大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助一臂之力吧!

参考文献:

[1]张静敏.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J]

[2]许继红.王宝兰.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学[J]

第9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新课程;实效性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久违的曙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其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以及音乐素养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新课程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知识及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重视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课教学却困扰着音乐教师。

一、目前音乐教学低效的现状

(一)对升学率的追求,导致了对音乐的忽视。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所谓的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上,什么活动都围绕主课转,而对我们所谓的副课(音乐、美术等)放置一边。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于音乐有时是放置一边,能上则上,有事还可能把音乐课冲掉等。对于家长,在家也是一味地叫自己的孩子做语文数学等,在家总有做不完的语文数学题,而对于音乐等学科家长总是制止学生的学习。这样,导致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减少。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漠视。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开放教学,但很多学校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地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很难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很难因材施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因此,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感到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重要的学科”影响着自己的前途,为此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外,对别的都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导致对音乐课的漠视。

(三)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忽视。

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导致了我们整个教育产生面向少数人的少数方面(单一的分数提高),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拼命的为了分数而努力,从而放弃了能不学就不学的科目。

(四)音乐课堂中细节的忽视导致课堂效果低。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当前的音乐教学,一方面由于师生家长等多方的不很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欠缺,因此,普遍都为显现出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忽视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就是要使教学细节具有魅力。从自身的音乐课堂教学细节着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作思考,在现代音乐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细节,一步步、一点点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真心地爱上音乐课,爱上音乐,应该是当前形势下音乐教学的一种正确的走向。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力让每个孩子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从学习群体来看,有效的主体参与是一个全体参与、多向互动的过程。

就音乐学科而言,如果赋予它更宽的外延那就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对教学目标来讲,它是有效果的,是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其次,从教学方式来讲,是根据教材特点,歌曲的难异程度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的。再次,从教学过程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符合音乐学科艺术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是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中问题。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当然音乐新课程实施也会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这个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涵养。

(2)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推进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4)音乐教师的自我反思。

(二)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音乐教师与学生是音乐教学中的主体,音乐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形成“主体间性”,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理解与促进的发展性师生关系。

(三)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也要让家长认识到:音乐新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其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音乐教学,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多花心思在教学的设计上,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感兴趣的事儿来调动一下学生们的情绪。比如,临时做个小游戏“击鼓传花”,传到哪位同学那里,就让他来演唱一段歌曲。

(1)精彩的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课前导入的形式多样,就常用的一些方法总结如下:

①故事导入法。中学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②设疑导入法。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或疑问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知道愿望。这时大脑特别兴奋,于是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可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例如:在欣赏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片段《两个犹太人》时,我会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下,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乐器、力度、速度来表现这两个人?然后听一听作曲家是怎么做的?你的想法跟他一样吗?这时,学生总是听得特别仔细,并由这类充满想象且难度中等的问题会给他们多少带来一些成功感。

③情景导入法。制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受到一种特定气氛的影响,而不知不觉随着这种感觉去思考、学习。运用这种导入方法可借助于多媒体。

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单元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有关爱心的画面,教师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动情解说(A非典事迹;B抗洪抢险;C美国9.11救灾现场 ;D希望工程)由此展示主题《让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在感动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另外还有“直接导入法”、“温故导入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好的导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音乐流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爱好。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介入的音乐流动。在流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勇敢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正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3)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4)讲音乐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五)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的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音乐传统,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

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网络音乐课程资源。

在今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戏称当今世界已经是个“地球村”了,教育领域也逐步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学校的校园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网络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着各种音乐资源信息,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音乐教师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音乐课堂也是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堂离不开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第二、音乐教学贴近生活。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六)改进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第二、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去欣赏学生,指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第三、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不同于生活共同体,它由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流动拓展到课外等。从本学科到跨学科。音乐教育必需具有宽广的视野,必需保持开放的立场。如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音乐与跳舞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七)创设情境,引导参与,体验、感悟音乐。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音乐教学情境有:故事或谜语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视屏或画面情境、声音或音乐情境、问题或对话情境、活动情境等。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单元的歌曲《手拉手》时,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会歌《我和你》,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来。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例如:在学习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前,学生就已经在语文课中了解了相关知识,并学习了《黄河颂》。所以我们可以请一位同学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朗诵《黄河颂》引出作品,熟悉的知识可以让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很好地将新知和旧识连接了起来。

(八)变换形式,拓展知识。

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促使着教师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进入创造性的活动。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由学生视唱、视奏,或是让学生为乐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表演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创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通过旋律接龙、节奏模仿、节奏、旋律填空等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课前让学生在网上、书本、刊物等收集资料,课堂师生通过以故事、表演、疑问、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音乐作品一起共享、共析,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另外,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决心信念,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尺度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眼前表演,这好像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决心信念的培养。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侍者、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决心信念,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九)有效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平时积累法: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爱好和立场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期末再加上特长展示评价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上进行表演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平时的音乐课也能保证他们的学习爱好,效果比较明显。

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的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发展,所以音乐课程评价需要不断进行改革。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评价。

总之,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