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艺和茶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有效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058-02
茶文化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涉及文化艺术、历史考古、医学保健、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品位、时尚、健康的文化现象和生活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新兴的茶行业受到了社会的追捧,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把培养茶文化当作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通过茶文化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门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也让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传承茶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茶文化的理念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远在春秋的《诗经》中,就有描写人们摘茶与采茶的情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茶一直与廉俭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在中国哲学中,茶与儒释道家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茶文化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养内涵,如近代茶学大师庄晚芳指出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中的“敬爱为人、廉俭育德、和诚处世”是相一致的。茶文化也是东方古典审美理念的体现,如茶艺呈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典雅内敛精神,茶艺插花是写意抒情精神的体现,在茶艺中挂画是清幽意境的象征,茶品茶器是与水浑然天成的象征,茶艺中音乐是自然天籁的象征,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审美理念。
鉴于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中职教师在茶文化课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承茶文化的精神理念。纵观现在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多数是崇尚个性且有着拜金主义思想。这种负面的思想价值观,必然带来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以及产生自卑、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华茶文化的积极思想内涵,把茶德思想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茶德文化中的清幽、自然、和诚、敬爱等理念来解决思想困惑,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唐朝时候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的妙用就在于可以修身养性。中国现在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也主张,茶文化的茶道,就是通过整个茶事过程,逐渐引导个人完成道德修养,以实现中国古代圣人理想的和谐之道。这一种对饮茶方面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茶德。所以,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解渴方面的需要,但更上一层次的需要就是怡情与养心。教师在讲授茶业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应把茶文化蕴含的茶德作为学生修身养性与励志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底蕴扎实,还涉及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茶书著作等,这些都为学生丰富历史人文知识、奠定丰富的知识底蕴做好准备。因此,传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开设关于茶文化的主题会,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如可以根据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在班上举办有关茶文化的茶会,将茶文化与学生熟悉的节气互相结合;教师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如重阳、中秋等节日举办茶会,将节日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其次,在班级茶会上,教师可以讲授茶文化的精神,传授有关沏茶、品茶、奉茶等一系列茶艺行为,把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发扬光大。如举办一些传统美德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茶会,把茶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孝文化”和“敬老茶会”为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验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且朴素的道德情怀,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传承下去。
二、传授茶文化的工艺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有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如茶艺是把“茶”与日常生活中饮茶的冲、泡、艺这些步骤相结合。通过饮茶的技巧,引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引导人们与自然展开主动的沟通,在品味茶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茶文化中茶艺的“艺”,传达的信息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中遵循的一种灵性和美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授茶文化中的茶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灵性与美感,进而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如教师在讲授乌龙茶的工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乌龙茶的饮泡流程,从“恭请上座”直到“品啜甘露”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优美、自然、流畅,款款有序又彬彬有礼的动作,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泡乌龙茶的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泡茶的技能,又学会了良好的仪表与仪容规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語习惯,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
茶艺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表演形式,是培养中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方式。茶艺表演的互相和谐,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教师可以让班上学生集体表演茶艺,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心灵的默契,自觉融合在集体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茶艺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生活艺术。茶艺与凭借耳朵欣赏的音乐以及凭借眼睛欣赏的绘画、书法和工艺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茶艺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活动。茶艺活动中的茶具、茶品、茶席、服饰、茶席、道具等,都是直接作用在人的审美器官上。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茶艺之美,在茶艺中动人的解说、悠扬的音乐、优美的环境、醉人的茶香,都令人产生愉悦的直观感受。通过茶艺的美,能让学生萌发对美好的信念、理想和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样,在传承茶艺美的艺术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核心发展以及茶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发扬光大。
由于茶艺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趣味性,很难让学生了解茶艺的精髓,更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茶艺的积极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茶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推动茶艺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内化茶艺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接受茶艺工艺的影响。茶艺教学的多样化,中职教师可以采用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的方式宣传和普及茶文化,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讲授茶工艺。如可以设计茶工艺的视频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茶艺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自觉传承茶艺文化的积极性。
三、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传统茶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传统的茶文化为了在現代工业社会中获得有效的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中职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应该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首先,中华传统茶文化,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茶文化内容,主要有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茶的原产地、茶的分类、茶的生产工艺、茶的成分、茶具备的保健功能、茶的鉴评、茶的储存、茶德选择、科学泡茶艺术、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具有的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茶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茶文化精髓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如可以向学生拓展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茶画、茶联、茶诗,既能丰富学生以茶为主题的人文知识,也能拓展视野;教师也可让学生欣赏茶舞、品味香茗,激发学生对茶艺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把中华传统茶文化与养生保健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利于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茶与现代人流行的可口可乐饮料进行比较,总结出茶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丰富,如矿物质、茶氨酸、咖啡因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茶能够提高人抗拒疾病的免疫力,具有提神益思和解渴生津的功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选择茶代替可乐、雪碧等饮料,对身体发育与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现代医学发现茶具有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自觉传承茶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与发扬传统茶文化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如茶叶是目前含有多酚类物质最多的食物,能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在茶叶中蕴含的咖啡因,能消除疲劳和提神益思;茶叶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类等,可以缓解疲劳和明目,等等。通过茶叶生活保健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从而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茶文化。
职业学校通常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上,应该积极探讨工学结合的形式。如教师可以与涉茶企业展开有条件的实训与实践教学,把社会上茶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国家是如何开展茶文化建设的、传统茶业在现代工业社会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让学生学习中华茶文化的传承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有效开展茶文化教育,传承茶文化的精髓,能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净化心灵的目的,非常值得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程.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茶艺校本课程的设置
社会上对茶艺教育有一些片面认识,认为茶艺教育就是认识茶的活动,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茶文化的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国“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及本校学生德育的实际情况,依托北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研发出版专著《茶道五千年》校本教材,它作为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茶艺培训的教材公开在全国发行。教师们设计了大量开启学生人文素养意识和茶艺实践能力的有益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完善自身品德的行为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等,开发茶艺校本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茶艺教育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学校茶艺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包括:《走进茶世界》《中华茶上下三千年》《中国名茶》《茶艺与茶道》《茶与健康》等六个模块。课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在茶艺教室进行授课,并开展走进茶基地、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最终达成学生能够简述茶文化历史起源、指出中国茶区分布图、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掌握简单冲泡不同形状的茶叶等课程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茶艺校本课程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地方课程,学校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拓展茶艺课力度。在3-6年级共9个班的学生中,开设以传授茶艺、感知茶德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教学,通过漫画形式的茶德、茶史讲解,以逼真茶具的校园墙壁画为背景,以班级茶文化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板报为运用载体,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茶文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氛围。同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授课、个体观摩、亲自操作、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形成针对这门课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校园茶文化环境的熏陶、课堂茶艺技能的培养,多维度的实践操练等途径,学生提升了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2.“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茶艺教育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全校3-6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设2课时传授茶艺、感知茶德的茶艺与实践课相结合。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认真学习泡茶、品茶的技能,还搜集课外的茶艺技能,并将其适当加入茶艺课堂与同学分享课外所学的技能。学校为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立的茶艺社团,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在茶艺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实践,收获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茶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品茶、泡茶技能为主,课下突出“以茶育德”的功能为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探究式课堂”发掘学生探究潜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作为提供多个项目的服务性行业,茶室、茶吧、茶馆等茶文化休闲场所在我国高星级酒店中逐渐兴起,因而对懂茶艺的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茶叶面积最广的国家,也是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和出口量世界第三的国家。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文化在酒店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2014年3月,我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峨眉山雪芽大酒店在成都正式开业,从软硬件两方面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底蕴发扬得淋漓尽致。此外,在酒店中设置茶室、茶吧等服务设施更是常见。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以及泡茶的相关技艺,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升酒店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1]。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并兼具儒、道、佛三家之美。通过对茶艺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茶文化基础知识、不同茶类的泡茶技法等,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和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外塑形象、内修素质的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考取茶艺师资格证,增加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以及更好地服务酒店行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客房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酒店管理和服务能力。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酒店行业重要的产品之一。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助于该专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茶艺方面的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茶叶的鉴别、六大茶类的基本泡法、茶艺表演、茶艺馆经营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茶艺人才的需要[2]。
(二)教学思路。茶叶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性,遵循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于服务技能的培养,如茶艺表演、茶艺冲泡和茶水服务等,使学生掌握茶事接待服务知识、岗位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并加强相关技能的练习,提高专业技能。另外,还应注重茶文化以及茶叶知识的介绍,以更好地为客人提供茶事服务。此外,还可通过以赛促学、以考证促学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参加茶艺技能大赛和争取获得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
(三)教学内容。茶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茶艺与席间茶水茶点服务、会议茶水服务等服务项目相融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共计48学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茶文化概述。主要包括茶叶的起源、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茶道与茶艺、民族茶俗等内容。第二,茶叶知识。主要介绍茶叶的分类、加工、贮存、鉴别以及中国十大名茶。其重点在于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掌握六大基本茶类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别,以便于日后为客人介绍茶叶。第三,茶叶基本冲泡。本章在掌握茶艺礼仪的基础上,学习茶具知识、用水知识以及泡茶的相关技法和程序,以期学生能学会依茶类挑选茶具、泡茶用水、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以及冲泡次数等,并掌握绿茶、红茶、乌龙茶的泡茶技艺。本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实操为主,课时约15个。第四,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在掌握基本茶艺冲泡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和茶席设计的创作,使学生在自创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茶艺。第五,茶与健康。主要介绍茶的主要成分、保健功效以及如何科学饮茶,通过学习可以在今后的茶事服务中为客人解惑答疑、推荐合适的茶叶。第六,茶艺馆服务与管理。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茶艺馆的类型、茶艺馆的经营与创新、茶艺馆的服务流程及操作规范等。
(四)教学方法。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茶艺课程内容较为精简,可操作性强。课程的茶文化概述、茶与健康、茶艺馆服务与管理三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以讲授法为主;而茶叶知识、茶叶基本冲泡以及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三部分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以教师示范法、学生小组练习法为主,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操作兴趣。在茶艺的实践操作教学中,注重环境的营造,辅以茶艺音乐、插花、焚香、服装等方面进行相互配合。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资料等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更加生动、快捷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茶艺基础知识竞赛以及茶艺冲泡技能比赛,并进行茶艺表演以及茶席设计自创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活力。此外,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茶馆、茶叶店、茶厂等,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茶叶冲泡以及茶馆经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作业与考核。作业与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茶艺课程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学生自己设计一次下午茶、自创调饮茶、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茶艺表演、以小组为单位的茶席创意设计等,主要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创新能力。在考核方面,采取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日常考核主要在每个章节结束之后,主要巩固学生所学,同时检测其学习效果。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占总分数的40%,主要检测学生对茶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核占60%,主要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基础茶类的冲泡演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识茶、泡茶和品茶。
作者:黄素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茶艺课程
作者:马晶(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便将来更容易就业。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1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理念,引领了旅游业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修身养生的休闲方式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拓展茶文化旅游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培养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与开展技能,适应当前茶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
1.2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游客相当喜爱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国经济形势利好趋势影响,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来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会十分抢手。为适应这样的职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设置茶艺课程。
1.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包含旅游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使得文化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从教学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置分析
2.1课程设计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茶文化体系设置课程,传授給学生茶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建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一体化课程。茶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无缝衔接。以泡茶为例,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具的质地等基础知识是泡好茶的前提条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备能力,只有兼具知识与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艺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以“茶艺师”岗位为导向设计茶艺课程。根据“茶艺师”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设置茶艺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茶艺师”等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茶艺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2.2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2.2.1内容选取
基于课程设计选取茶艺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茶艺课程内容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能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切合实际。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遴选,再到整合分解,每一个环节都要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第二,茶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是补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使学生成长为未来对口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对口岗位选择茶课程,如“茶艺师”等。以岗位活动为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针对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第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茶艺课程,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有关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将来顺利就业。因此,茶艺课程选取的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第四,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茶艺课程内容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岗位从业能力,增设茶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
2.2.2内容组织
根据茶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教学规律,基于“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思路建立茶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茶艺服务课。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简史、饮茶的健康性等,教学目标传承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茶文化;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的主要内容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知识、冲泡技艺,教学目标是让其掌握各类茶叶的特性与冲泡技巧,能够进行茶艺表演;茶艺服务课的主要内容有茶艺接待服务、行茶礼仪、茶叶销售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服务能力、茶礼、接待能力等。
茶叶课程内容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备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课程内容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个方面,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现状。如,结合冲泡技艺、流程等讲各类茶的知识,将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真正掌握茶艺技能。
2.3课程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基本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及茶叶销售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艺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要教、学、做相结合,切实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实训室内完成,先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渐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分段分层教学。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实训室内开展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接触茶艺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训,强化课上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顶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岗位实践的顺利转换,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教学考核,客观而全面地反映教学全貌,发现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第一,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使考核覆盖教学的全过程,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考核的片面做法;第二,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使茶艺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优质人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公选课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了《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1.前言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2.2改变教学“手段”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大力推广《中国茶文化》教学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扬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国茶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铸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课程,在大学生开设本课程十分必要。我们希望《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理念之,并以最好的姿态尽可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彭青 毕露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闽南茶文化 航空服务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41-01
据调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作为职业延展课程。但无论是相关教师或者学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艺课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习茶艺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应对航空公司面试时才艺不足的缺陷,有些人仅是因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艺表演的活动而略做学习有备无患,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会花哨或者烦琐的泡茶动作和程序即可,纯粹将茶艺当成类似某种程序化舞蹈动作的简单行为。正因为许多人对在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并推进茶文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本文将对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的意义进行论述,并对该课程的建构提出意见。
1 航空服务专业在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意义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 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茶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重要部分。城市里一家家茶叶店,也为城市增添了清新宁静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去处。开好一家茶叶店,既要经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运用现代市场理念,为茶叶店赢得“硬实力”。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品茗这一高雅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众多的茶叶店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除室内装修有所讲究外,茶叶店再不是不起眼的小型商店,使用面积从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茶叶店向大中型或连锁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故加强茶叶店的软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店的硬、软件建设常常会失衡,以致削弱了茶叶店的生命力。许多人认为弘扬国饮、挖掘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重任应是茶馆或茶艺馆。其实,茶叶店应同样挑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它的作用重大,接触面更广,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只有茶叶科研机构、茶艺馆,茶叶店“三位一体”的同步推广。茶文化的普及才不会脱节,才会以更快速度发展,从而深入人心。以下是笔者在经营茶叶历程中的经验心得,愿与广大茶叶店、茶艺馆同仁商榷。
关于员工。员工上岗前全面进行初级茶艺培训,内容包括:茶史概况;茶的分类;国家级名茶的产地以及品质特征,典故传说:茶的保健功能:茶具的运用;茶叶的保管;中国六大茶类的冲泡方法以及特种名茶的冲泡技巧等。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上岗学至三个月,通过实习期的有效积累。员工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加深,对茶叶的形、色、香、味、韵也有一定的掌握,可给予晋升茶艺员。再进行第二次培训(即中级茶艺培训)。培训内容加深,内容包含茶在社会中的功能;中国茶区的划分;茶的诗、词、歌、赋;民族茶俗;中国茶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名茶;中国新名优茶;水与茶的关系等。茶艺员在实际工作中,成绩优异者通过重点培训,晋升为茶艺师。根据现在我国的国情,茶艺师只能通过内部培训或培训班来实现,但是这种学习和培训的地点极少,这就大大地制约了茶叶店、茶艺馆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养一个茶艺师,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及销售、冲泡技巧,才算是合理的茶艺师。基于这一点,在员工培训方面采用分级培训实习生、茶艺员、茶艺师。高级课程包括学习和推广茶艺的重要意义、茶艺创意、茶叶制作、加工、栽培的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名泉等。茶艺师的茶艺之精将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人品茶、识茶、论茶、爱茶。这极有利于中国茶叶品牌的树立、巩固、创造。茶叶店、茶艺馆称呼负责销售、服务的员工不应称呼为“服务员”,而应根据该员工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和理解予以称为“茶艺员”、“茶艺师”以区别于一般性质的服务员。茶艺师的素质、内涵、形象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员所无法相比的。
关于管理。员工的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向酒店式管理靠拢,茶艺员、茶艺师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以达到爱岗敬业。当然,茶艺本身的魄力自然地会使茶艺员、茶艺师不想改行易业,这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茶艺员、茶艺师除制服统一之外,服务态度必须做到微笑、耐心、详尽,迎送鞠躬或点头示意,客来敬茶、免费试品等。应该说茶艺、茶道的礼仪、规范要比酒店更为细致入微,但现实中,茶叶店、茶艺馆的服务水准却未尽人意。
关于环境。茶叶店除有专业的茶具供客人试茶外,借助墙壁空间悬挂有关茶文化的照片,让客人在试茶的同时,对茶的了解加深,如:茶园照片、采茶照片、茶叶车间照片、茶艺师冲泡茶叶照片、紫砂壶照片等。悬挂与茶有关的书画艺术作品,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茶叶店装有音响设备,经营播放茶道音乐或古典音乐、轻音乐等,但切忌播放爵士乐、劲歌,有大煞风景之嫌。茶叶店移栽有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或摆设一些烘焙茶叶之工具,以便客人观赏认识。茶艺员、茶艺师在引导品茶时全部采用矿泉水、山泉水。水与茶的关系紧密相关,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质的发挥。一般茶叶店在泡茶时都不采用山泉水、矿泉水,从而影响茶性的发挥以致降低客人的品欲。笔者曾到过众多茶艺馆,规模宠大,茗茶众多,但在泡茶时无一使用山泉水、矿泉水,好茶配俗水,对于一些痴迷茶友来说,确属憾事,令人心酸。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世界茶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在宋代茶叶的生产规模开始不断扩大,从客观方面评论,其带动了宋代茶艺的发展和繁荣。在宋徽宗的很多作品当中,都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其不遗余力地倡导了茶艺向更高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其中点茶的发展,标志着宋代茶艺的成熟,以此为基础,在以后又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茶艺概念,对以后的茶艺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宋代;茶文化发展
在众多饮品当中,中国茶的影响力很大。相传茶是由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发现的,据记载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而来,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在逐步利用茶的药性开始向单纯的饮茶方向发展,长此以往,饮茶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当茶叶在整个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时候,也产生了茶艺,僧人陆羽的《茶经》就详细记述了中国的茶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做深入的分析。
1宋代茶叶发展机会探讨
1.1宋代茶叶基本情况
宋代茶艺的发展离不开茶叶生产的繁荣,其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环节。结合当时的相关典籍分析,其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等,相对唐朝而言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一方面,茶叶规模得到了扩展,全国各地均开始种植茶树,据史料记载,在全国共有66个州、242个县种植茶叶,茶树栽培面积较前代增加了2~3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除此之外,茶叶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名茶的数量得到了发展,其整个品种多达九十多种。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形成如此规模。据史料记载,名茶在唐代约五十余种,明五十余种,但是清仅有四十余种,经调查分析,目前了解的宋名茶中,发展到现代的今天,依然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在宋朝传颂一时的普洱茶、龙井茶以及武夷茶等。另一方面,专门生产贡茶的茶园应运而生,从而促使生产制造贡茶有了较为完备的程序,对茶叶的品质要求非常苛刻,因此提高了整个茶叶的品质。宋朝皇帝嗜茶的爱好对茶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基层人员为了满足皇族的饮茶需求,设定固定茶园,其加工茶叶均提供给皇室,这种贡茶开始形成规模并进而推动了斗茶的发展,而这种斗茶在以后的发展中,就演变为了茶艺。
1.2文人雅士对茶艺的推崇
在宋朝宋徽宗是最爱茶事的一个皇帝,其热爱程度非常高,撰写《大观茶论》以论茶,成为古今中外的一大趣闻。该书是在《茶经》之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该书的内容而言,主要针对宋代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其次,徽宗还创造性的提出“七汤”点茶技艺,在丰富宋代茶艺内容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茶艺艺术,是之前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不断的使用和品茶过程中和统治阶级影响下,茶事开始流行于整个社会,让所有人都能够乐在其中。与此同时,影响之下的文人墨客也口口相传,宋代中有诸多涉及茶的文学作品,大大赞美了茶事活动,这样饮茶的艺术层次就被不断的提高,这样就推动宋代茶艺向更加高雅的方向发展。
1.3分析宋代斗茶的文化发展情况
茶艺在宋代的发展,离不开茶叶的发展,其之所以发展迅速,也和上流社会对茶的偏爱有关。在上流社会开始流行斗茶,例如文人雅士,迁人骚客等,逐渐发展到社会大众当中,为茶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斗茶也被称之为茗战,主要是人们鉴别茶叶品质的高低,其生长情况和贡茶有直接影响。例如在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从该诗句中能充分体现出茶文化在宋朝文人心中的地位,因此不难得知茶文化在宋朝步入了一个高峰期。
2宋代茶艺和之前茶艺的不同点分析
对于宋代的茶艺而言,分析其加工制造方式,以及饮茶当中的一些学问,饮茶使用的器具等,和我国现代的茶艺内容基本相同,没有很大的区别。而和唐朝之前的茶艺内容,还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涉及到茗的选择、水的选择、茶烹制、以及器具的使用和品饮内容等,从宋代文人中的作品中就可以得知。例如苏轼的《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这样说道: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对于该诗而言,其主要描写了北苑的龙凤团茶,在诗词当中溢出诗人对该茶的熟悉和热爱,其是生活当中不可少的活动,其将茶叶比喻成了一个佳人,由于诗词清新飘逸,再加上朗朗上口,而且和大众文化相互共鸣,因此得到了后世流传,除此之外,大诗人还做了另一首诗--《西江月》,在该诗中其这样描述: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从来北苑。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北苑贡茶高度的评价。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宋代诗人都喜欢贡茶,从当代社会调查得知,当下人目前也是以拥有龙凤茶作为荣耀,因此这一现象都是宋朝时期的影响,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制作贡茶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且其价格昂贵,因此一般人、普通人都很难得到品尝,而在王禹偁的《龙凤茶》中说道,龙凤团茶极为难得,仅有当时的皇帝及其近臣方才能够有机会赏赐。在烹茶过程中,对水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最好使用名泉名水,从历史发展分析,宋人和唐代距离不远,因此很熟悉唐人的平水说法,受其影响宋人也比较关注名水,例如大诗人黄庭坚的《谢人惠茶》:“莫笑持归淮海去,为君重试大明泉。”
不难看出,其使用的水就是大明泉的水,而大明泉,唐人刘伯刍将其定为天下第五泉,是当时知名的泉水,在诗词中重点写泉水,其实也表明在当时社会上,茶艺对水有很高的要求,这已经是一个常识,市井之民都十分了解,可见当时对茶艺可谓是风靡全国。除此之外,惠山泉也经常被文人推崇,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大诗人黄庭坚就作有《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在该诗中就有相关的诗句,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在使用惠山泉烹茶时,从这些字句当中就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非常急切的心情。不仅如此,大诗人苏轼还有一首名诗,就是《游惠山》,分析该诗的内容很容易得知,其体现出了对惠山泉的青睐,例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里描述的第二泉,就是当时的惠山泉。就点茶来说,表明宋代茶艺成熟,更是当时宋人最主要的饮茶方式。经调查研究发现,点茶并非将茶投入到茶盏中,注入少许水,调制均匀,再加水入盏,不停击拂,容易在茶汤的表面出现汤花,现以有大量文学作品记述了当时的点茶盛况。点茶在宋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成功有几个标志事件,下面就具体对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茶艺在宋朝的发展。第一点,要对茶面汤花的均匀度,色泽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汤花表面呈现鲜白色。第二点,要求茶盏内沿和汤花接触的地方,不会出现水痕,若发生汤花咬盏,则水痕难以快速散退,发生水痕,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云脚涣乱,若先散退发生水痕的即败者。就饮茶茶具而言也有很多讲究,而有关茶具的诗词很多,例如苏轼在其诗词中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茶具,称之为兔毫盏。除此之外,在苏轼的另一个词中也有记载,铜腥铁涩不宜泉......。主要论述了使用石铫煮茶的好处,使用其进行茶品的制作,不仅不会有铜铁铫的腥涩味,而且还能多煮些茶汤,除此之外,铫柄受热比较慢,因此在制作过程会更加安全,整个造型比较小巧,不容易受到损坏。
3分析宋代茶艺的形成对以后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茶艺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文化,但是对宋代的茶艺而言,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下面就分析其对以后茶艺发展的影响,希望给相关人士一些启发,在宋人的茶事活动中,其发展的各种理念,对后世的茶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对于宋人的茶艺发展而言,其体现出一种比较低调的奢华,宋朝人普遍都是内敛的性格,有很好的自省意识,茶事活动则不然,极为重视精美的材质,但是茶艺方面由显得极为华丽而古朴,分明的特点造就了雅致的茶艺。从此之后,所有的茶艺价值取向均能够在宋代茶艺中有迹可循。文人热衷于用诗文表达对茶事的喜爱,很多大诗人都写诗抒发自己的愉悦之情,例如黄庭坚、苏轼、欧阳修等,宋人的茶艺多是由文人加以推动的,由于茶艺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活动,而且宋朝的统治阶级很喜欢茶艺,因此引领了下层的文化阶层,而诗人的文化素质较高,在自我的品味当中,对茶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斗茶活动中不自觉的就引导了茶艺的发展,最终发展为雅致、精巧的茶艺文化,这样就给予了茶艺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茶艺水平。
总结
通过以上对从文学作品看宋代茶文化发展分析,发现有关宋人的茶事的诗文数量庞大,可以体现出当时对茶事活动,茶艺活动的热爱之情,有关茶的诗茶的词就有一千多首,而且其都是比较好的诗词,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由于诗词的流行,其记述的茶事活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宋朝的文学作品对以后的茶艺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很多有关茶事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宋朝进行分析和了解。
参考文献
[1]孙达,王盈峰,张士康.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J].中国茶叶加工,2013(4):8-10.
[2]何崚,陈海强,陈兴元,等.宋代广东茶文化发展管窥———主要基于文学作品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4-67.
[3]李坤,董威,李晶.浅析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6):359-360.
[4]卜凌云.茗香悠悠的传奇故事--论肖建国小小说《两个伙计》对中国茶文化的演绎[J].安徽文学月刊,2015(1):15-16.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1.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音乐语言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已为世人所公认。音乐之所以可以为任何人群所接受,是由于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作为表达音乐惟一载体的声音(是乐音而非噪音),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这种声音不带有任何被强制的烙印。其次,正如我们在上面内容中已经阐述过的,作为从事二度音乐创作的指挥家、演奏家们,可以享有足够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演绎。而作为茶文化大千世界的唯一载体———沁人肺腑的茶香,不也同样具备这种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即可以超越时空、地域、民族、信仰,而为任何人所理解与接受的世界语言的特征吗?在当今世界上,千滋百味的茶香,丰富多彩的茶艺,风靡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欧美等世界各国。泡茶者们采用不同的茶具器皿,选取不同色香的茶叶,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传达着茶香真谛的信息。在赏茶、闻香、品茶、以及以茶会友、以茶交友的过程当中,茶艺师们无需,也实在是难以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的定义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品茶者们,同样也无需借助茶艺师任何语言上的翻译,都会自然而然地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并接受蕴藏在茶香的那种别有洞天的精神内涵。如上述,音乐和茶艺在信息传达和信息接受方式上的共同属性,使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两种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方法之间,存在着如此相似的关联之处。这种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将会使得学生们能够跨越表演技术层面上的障碍,在对现实世界和形象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变得更加容易一些,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意义所在。
1.2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这种音乐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同样体现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流动是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状态下完成的。但这种流动绝非一种声音或者音响的枯燥无味,无休无止的持续。它是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表达情感的一系列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由于它的运动形态客观地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潜在地始终遵循、对应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在倾听音乐时,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任何无秩序的痕迹,而是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本能心灵深处的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则是在任何一种表演艺术中都潜意识地存在着的起承转合的作用。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原则,主要是通过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来体现的。而这一原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之中。众所周知,音乐的时间流动,只有在一个起承转合的周期完成之后,我们才可以在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世界中,得到一个完整的被升华了的形象塑造。由于茶艺也同样是依靠时间的周期运动特征,也必然伴随着这一表演过程的始终。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我们也同时漫步在超现实,自由翱翔的思维天地中,去回味茶道思想精髓,体验仙境琼阁,将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传达给我们的丰富内涵,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特别是对于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使得学习和理解同样是时间艺术的茶艺表演,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传达给我们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各种信息,从而也更加使我们易于超越有形的表演进而敲开无形的精神世界的大门。
1.3精神内层的共性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它是作曲家丰富感情的一个载体,然而我们却无法从音乐本身这个载体上,去真正知道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一样,我们也无法从那些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解上的主观性和多义性的存在,才赋予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以无限发挥的精神文化空间。因此茶艺程序的原创作,茶艺师表演的二度创作以及品茶者的三度创作,也如同音乐的欣赏过程一样,由于茶具、茶艺师、茶艺表演的过程以及品茶者的不同,特别是因时因地而异所造成的心情、领悟力、当时的环境、外部因素的刺激等,又会使得人们在品茗、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丰富内涵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受到诸多影响。基于音乐和茶艺的欣赏都是对于精神世界之求索的这一共同属性,所以,尽管每次的欣赏过程都是那样千姿百态,变幻神奇,但是,每当音乐的潺潺流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与我们的感受产生联想和共鸣时,我们都无疑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洗、净化与升华。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需要借助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欣赏则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有利于借助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帮助我们透过茶艺表演的层层薄纱,去真正领悟茶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之庐山真面目。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将音乐教育引进茶文化的教学之中,正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茶席设计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自然优美的动作,相宜的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与艺术造诣。为此,为了完成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与实施,我们按照听、学、用三步曲的学习原则,设计了下述包括中外音乐简介;中国民族乐器、外国乐器知识介绍;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欣赏;中外著名音乐家介绍,以及基本乐理知识、音乐载体介绍等课程安排,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艺术魅力。
2.1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是音乐欣赏或鉴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度创作。作为三度创作主体的音乐欣赏者们,正是这个过程,完成了一个由对声音的感知、认知到进入精神世界的领悟、升华的质的飞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乐器和声乐)当中,我们将选择各个时代,各个流派最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一些作品,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外国音乐中对巴洛克时代,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以及中国音乐中对民歌、民族乐器、戏曲以及曲艺的介绍和欣赏。特别是中国音乐作品将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之重点内容,来进行欣赏和介绍,这将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易于产生在纯精神世界中音乐感召力与学生情感投射之间的互动,从而有助于提高、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从茶艺表演的物质世界,进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教师不在学生欣赏作品之前,进行过多的理性知识的介入,以便可以使学生穿透音乐,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培养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作品衡量标准之外,还将努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人生阅历、感觉联想等融进音乐,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和生命律动的共振,从而最终进入体验音乐的境界。
2.2民歌学唱民歌学唱是使音乐欣赏课程最大程度地获得效果的手段之一。对音乐的理解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呈螺旋状攀升状态的追求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数量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民歌学唱则是进入这个过程起步阶段的捷径之一。民歌如同茶文化一样,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最接近生活,最易为人们所理解、接收。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的学习,会在我们的学生眼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特别是大量丰富的茶歌,更是我们打开茶文化宝库的门扉,理解茶文化的真谛不可多得的钥匙。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这些歌词语言的提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会更易产生音乐感召和心灵呼应的对撞与共鸣,更易激活人们那原本充满丰富内涵的内心世界。
2.3音乐实践音乐教育三步曲的最后一步是“用”,即音乐实践。在前两步的听和唱的学习过程中,音乐给我们的感官以神奇莫测、千姿百态的刺激,当音乐与人们的情感发生共鸣,就会使人引发心理的愉悦。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在完成扮演三度创作的音乐鉴赏者的角色之后,再次攀登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音乐实践的阶梯。使学生突破原本局限在个人形象思维的狭小空间,将音乐与人融为一体,更全面完整地理解、诠释音乐整体,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带给新的音乐鉴赏者以新的感动。音乐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方可完成的精神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理解、诠释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结论
一、茶艺馆和茶博会的设计
茶艺馆源于晋,兴于唐宋,普及于明清,衰于近代,复兴于现今,现代的茶艺馆和茶博会是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兴旺起来的,是社会各阶层品茗交友,交流思想及欣赏茶艺表演的最佳场所。它们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江西茶艺馆也不例外,从古至今及其衍生产业一直都在极力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室内陈设的也大多是中式木家具。只是注重卖茶或简单放置些与音乐、书画、茶艺有关的物件,未免显得太过于刻板,适应不了现代社会时尚流行的脚步。作为品茶、卖茶、欣赏表演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休闲场所,江西的茶艺馆不仅要体现一个“茶”字,还要注重落脚在“艺”字上。其艺术设计应在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将赣文化的热情、江南水乡的隽秀、红土地的厚重感一一表现,在传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为产业经济繁荣注入新的设计活力。只有文化和设计同步作用下的江西茶艺馆和茶博会,才能文化经济内外兼修、相得益彰。以获得第五届深圳茶博会茶席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南昌泊园老茶馆设计的茶席《泊园听雪》为例,该作品以茶为导向,以茶具为主体,在春、夏、秋、冬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自然艺术和人文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来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将茶席置于高洁幽雅的雪景环境里,并煮茶赏梅,一幅小桥流水的江南雪景跃然眼前,配以“听雪”切题,比观雪、看雪、赏雪更富有情调,极具诗意。此茶席创意设计包含了茶具,即茶产品、茶家具、茶展示、茶背景海报、插画等艺术设计。茶席设计可以看做是茶艺馆和茶博会中茶文化的缩影和精华。从茶席设计中可以看出多种视觉艺术设计形式与茶艺馆、茶博会这类茶文化产业结合的重要性。但在过去以文化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些视觉设计一直被忽视,从而导致江西茶产业长期遭冷遇的状况。因此,茶艺馆、茶博会类的产业发展必须依赖艺术设计的巨大作用力,从茶艺会馆的整体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到局部的茶家具、产品、包装设计都应在江西特色文化的环境中统一规划并逐一展开。
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设计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现代新兴的茶文化产业。这种将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形式,让人们更直观、生动和易记。通过江西旅游甚至旅游网站来弘扬江西茶文化,对促进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打造江西茶文化旅游的“金名片”,除了开发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策略中,还需建立与茶品牌相关配套的文化旅游视觉形象系统。这些系统要将以往关注的重点从传统茶文化展示转到时尚潮流的视觉设计上来,并使两者进行合理地结合,构建明快的VI系统,设计出能突出茶文化和产地元素特色的旅游宣传和网站宣传作品。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的是云南普洱的“茶文化旅游”。普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及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围绕“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定位,普洱市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茶产业的优势,实现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共赢。其中一个主要项目就是普洱市和柏联集团联手打造融旅游文化产业和普洱茶产业于一体的“普洱绿三角”区域,即边三县所构成的独特三角区域。将“绿三角”现有的各景点、景区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与茶产业相结合,使“普洱绿三角”成为继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旅游热点。柏联集团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普洱茶文化,在庄园里设计有8个保护和开发项目——茶园、制茶坊、储茶仓、茶道馆、茶山寨、茶博物馆、茶禅合一、“景迈雨林”会所,这8个开发项目充满了独具普洱风格的建筑、环境、展示、产品等设计,形成普洱茶文化的独特展示和体验景区,并打响“柏联普洱”的品牌。再看福建武夷山市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其中让人回味无穷的“印象大红袍”实景山水演出,通过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等视觉传达,依托武夷山秀丽的风景,将“大红袍”品牌设计嵌入实景山水演出中,通过亲身感观上潜入视觉接收者的内心,向游客展现出福建茶叶的发展画卷,形成“言武夷山必提大红袍”的良性发展环境。类似的在演出中舞美设计+品牌设计的形式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江西的各茶文化生态旅游路线中。例如,庐山云雾茶和当年享誉全国的影片《庐山恋》的结合,即依托庐山的山水风景、名人故事——《庐山恋》,将“云雾”茶品牌设计嵌入其中,肯定能为庐山茶文化旅游增色不少。然《庐山恋》一直停留在仅为庐山旅游宣传的层面,不曾为庐山云雾茶文化宣传所用,真是让人惋惜。除了尝试做影片、表演的舞美设计、电视广告设计与品牌结合的形式。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产业,完全可以通过建筑、环境、导向、文字、招贴、VI等其他设计展现于人前。例如一行被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庐山谷帘泉的相关书法字体设计;一幅体现禅茶文化的佛教高僧慧远的插画设计;一套被称为白居易种茶、饮茶、做诗的属地——香炉峰的环境设计和文字设计;这些设计必定能大大提升庐山云雾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纵观江西其他产茶名地,如婺源、浮梁、遂川等,都像庐山一样不具备完善的景区和茶产品结合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或者说还没有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或旅游线路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江西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旅游仅仅局限于摘采茶叶、参观茶园和观看茶艺表演、买茶产品等形式,更别提茶产品品牌、标识等VI设计与景区的有机结合了。因此,要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江西的茶文化精髓,除了传统的茶文化节、茶博会、茶艺馆等展示活动还需要对江西茶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编排,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业。例如,以江西地方名人墨客的茶话轶事、文士古迹等开发名士茶文化旅游路线;以江西名山古刹和佛教文化等发展禅茶旅游路线;以及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路线。这些茶文化旅游路线加上茶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园区、度假园区和展示博览园区等统一规划策略完全可以大大改善茶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促进茶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提升,使茶文化旅游成为江西旅游产业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契机。然而,和发展茶艺馆、茶博会一样,不能忽视的是统一而多样的视觉艺术设计对以上的茶文化旅游策略的必需性。不论是哪种茶文化旅游路线和哪种茶园区,都最终以建筑、环境、导向、文字、招贴、标志等设计体现出来。例如与茶文化相关的名家大师的招贴设计和书法字体设计;一系列旅游路线的标志及环境导向设计;还有各茶园区的建筑、室内设计等。这些设计都要在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前提下,与各茶景区景物配套融合,突出江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从而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接受茶叶品牌,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三、总体设计
综上所述,江西的茶文化产业急需进行以“江西文化”为统一品牌下的茶产品和产业的系列设计创新。例如在茶博会、茶艺馆中,包括主持、表演和服务人员在内的统一服装设计;整体的展示(展台布置)设计;茶文化生态旅游、茶艺交易市场的环境、建筑、装潢设计;各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等,所有这些设计都要围绕江西茶文化展开,而且风格一致。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其他茶叶大省对茶产业设计创新的成功经验,突出本省文化特色,做出区别设计,通过提升江西茶文化产业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品味,加快推进江西省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
作者:温静 温强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