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概念

社交媒体概念

时间:2023-07-12 17:0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媒体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交媒体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特点;营销理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成为人们分享、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营销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交媒体营销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还处于一个探索起步的阶段,在做好这一工作方面存在能力、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交媒体营销的研究,了解做好这一工作的要点及方法,从而推动企业营销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社交媒体营销概述

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都是营销领域的新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1.社交媒体营销概念与特点

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让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社交媒体类型很多,常见的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当前社交媒体以其具有的天然优势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社交媒体在一个个的热门话题制造、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信息传播点对点层面,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更多的主动权使得社交媒体活力四射[1]。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和工具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从而顺利实现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开发更多消费者的过程。社交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社交媒体受众广泛、传播效果好的优势。社交媒体营销本身具有可计量、速度快、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可计量是指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精准地查看有多少人看了企业的营销广告;速度快是指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的实时性,每个网民都可以及时获取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内容;成本低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单人广告成本较低;交互性强是指社交媒体上的各个网民都可以进行互动沟通,从而带来营销互动性的强化。

2.社交媒体营销理论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理论很多,对于这些营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导来制定科学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本文这里将典型的社交媒体营销理论探讨如下:首先是六度空间理论。所谓的六度空间理论是指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间隔都不超过6个人,在营销工作开展中,借助于六度空间理论就可以找到目标客户,这一理论在口碑营销中的作用比较明显[2]。其次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只要销售渠道够宽广且流通阻碍小,即使是传统营销中的小市场也能够与大市场在规模层面相匹敌,这一理论是对于二八理论的有益补充,借助于社交媒体就可以将小市场串联起来,形成大市场。最后就是4R营销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包括了关联、反应、关系、报酬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营销工作开展中,注重对于客户诉求的反应,要与顾客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通过营销获得经济利益。

二、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很大,对于企业各方面营销能力要求很高。本文结合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的基本特点,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情感文化传播

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营销重心放在情感文化层面,对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社交媒体营销中一定要注重目标受众的情感分析把握,在营销内容层面照顾到受众的情感,力争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营销效果的持续提升。

2.利用好热点事件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要善于利用好一些热点事件、话题,懂得借势,这对于社交媒体营销效果提升来说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毕竟在目前信息广告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来说,很多企业的营销广告都很难引起关注,这自然会影响到营销效果。而通过借助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事件,巧妙借助于热点事件进行营销方案设计,可以很好地吸引公众关注,从而提升营销效果[3]。当然社交媒体营销中借势热点事件,一定要住注意度的把握,注意内容层面要较好地结合热点事件,不要生硬地与热点事件挂钩,否则会导致受众的反感,这样的营销在效果层面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3.开展互动性强的沟通活动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社交媒体本身的互动性,避免营销方面的单项推送,良好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赢得受众更多的信任。因此在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工作开展中,一定要增强营销方案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可以开通抽奖、评论、分享心得等功能,对于受众各方面的咨询及时进行反馈,让受众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的尊重,同时引导客户发表产品使用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企业产品的美誉度。

4.增强营销方案趣味性

社交媒w营销方案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趣味性,僵化古板的营销方案与灵动有趣的营销方案在营销效果层面是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在营销方案的设计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点,进行营销方案的设计,举例而言,在故事讲述、图片搭配、视频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巧妙构思,从而使得营销方案有趣有味,引起良好的反响。

5.进行必要的付费推广

必要的付费推广是社交媒体营销必然之举,通过与网站合作设置广告弹窗、购买关键词搜索等手段,可以实现广告到达率的提升,让更多的潜在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在付费推广工作方面,要强调精确性,提升商品购买转化率,不断进行付费推广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怡芳,曹睿.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第2篇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数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群体,采用在国家规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围之外、不被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要求,其爆发速度快,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处理的事件。

社交媒体的概念是从Web2.0演化而来,2005年奥雷利( Tim 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本研究力图发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学意义方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总结出它的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设计理念如下的软件:用户以稳定的身份为核心,每一个用户及其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彼此相连构成开放的社区并分享信息,这样的软件被称之为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交软件构建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式平台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对话。社交媒体有去中心化、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系统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主要由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等方面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和政府是三个基本因素,在当今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也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此争取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社交媒体用户在这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决定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三者施加压力,从而决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方向,下面具体分析这四个要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是指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他们直接参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指的只是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不包括进行网络围观的社交媒体用户,这是因为,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从决策的角度来说,是那些直接参与者,而不是社交媒体用户,决定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和结束。

从占有信息的角度来说,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有统计表明,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和3000多个数据库”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具有主动的地位,政府的应对是关键。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系统中是中介因素,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政府都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控制信息走向进而控制舆论,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具有双重内涵: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众传媒特征的媒介组织,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组织性两种特征。因此,社交媒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既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用以发声的工具,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态,它可以通过推动“热门话题”等方式,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议程设置,推动或者隐匿信息的传播。

此外,社交媒体还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为经济组织的一面,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广告商,而广告商又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来确定投放广告的金额,为了吸引受众,社交媒体夸大或者歪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发性群体系统中,社交媒体用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但他们在互联网中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的传递和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有赖于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与政府关系的博弈,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希望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获得道义上的声援,形成社会舆论:希望政府能够满足自己的具体要求。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直至事情解决,并希望藉此推动政府进一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体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作为持续的消息来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增强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应社交媒体用户的要求,进而凸显自己的影响力。而政府则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减少事件影响,尽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够通过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信息传播;希望社交媒体用户不参与不扩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尽快消除网络影响。

在整个系统中,社交媒体居于巾心地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进而生成舆论影响政府,社交媒体用户则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讨论,形成舆论影响政府,政府则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从本质上讲,社交媒体能够影响舆论的生成,这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根源所在。而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的发展。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的运行演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积极回应并如愿满足他们的诉求,从而促成事件的积极解决。此种情形是一种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不容易引起媒体和网民的注意。但这样的解决发生,政府和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

第二,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并满足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要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动。这会导致以下后果:

1.该事件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不成为焦点。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其信息就会迅速沉没。这会导致:(1)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放弃了抗争。(2)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将事件闹大,继续抗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当然,有些事件由于缺少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因素,比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事件本身缺乏新闻要素:政府对相关信息控制过于严格等等;因此无论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

第3篇

作为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下一代,社交CRM正迅猛发展。目前,企业纷纷努力管理社交媒体对其交互模式、运营、企业文化和收入的影响。社交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借之重塑客户关系需要企业重新思考传统的CRM理念。

社交媒体实施范围不断扩展

社交媒体的普及速度令人吃惊,社交媒体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渗透。企业希望贴近客户,而高管的压力来自于,与客户交互并推出正确举措。社交媒体迅速成为首要关注对象,在我们的调研中,近70%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不使用社交媒体,他们的公司将被认为“失去联系”;6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需要开通社交媒体吸引优秀员工;超过5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正通过社交网站成功地联系客户。显然,社交媒体交互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对于沟通和交互的期望,企业纷纷在社交网站上争夺消费者。

多数企业在使用社交媒体与客户沟通、回答客户问题、进行宣传活动。然而,在使用社交媒体获取客户洞察力、监控品牌、开展研究或者征求新产品的想法方面,企业的意愿较低,尽管社交媒体在这些方面将为企业带来最富有成效的机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出它们的举措。

战略变化

传统CRM战略的初衷是通过传统渠道管理客户关系,通常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传统CRM的主要目标是在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内从客户中获得最高的价值。在当前的环境中,客户拥有控制权,社交CRM战略应当是管理对话的一种方法,而非管理客户。

由于目前社交媒体的关注重心是客户沟通,因此,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营销部门负责管理和实施社交媒体战略。然而,其他许多部门也参与了社交活动,通过某种形式的战略支持企业的活动。这些不同战略证明了许多企业对社交媒体的开发采取了孤立、分散的方法,其职责与管理活动的职能部门相对应。

事实证明,执行战略更具挑战性。制订包含交互政策、关键性能指标(KPI)、衡量参数、共享洞察等的治理模型,是从孤立社交媒体项目向整合的综合社交CRM战略转型的重要因素。

提供技术和娱乐产品及服务的跨国零售商Best Buy制订的战略性运营模式,让企业内数千名员工通过社交媒体与客户交流。在Best Buy的Twelp - force计划中,客户使用Twitter向Best Buy发送问题,公司的数千名员工只要知道答案就可以回复。公司还维护了多个社区论坛、博客、想法交流站点,并在Facebook上开通了账号。许多员工参与到如此多的社交媒体举措中,Best Buy如何管理这些交互呢?

Best Buy将其治理模式描述为互连的蜂巢。社交媒体被视为各项举措的水平整合,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垂直职能部门。治理通过卓越中心模型进行管理,不同计划的代表参与进来。通过社交媒体与客户交互的准则由客户支持部门中的社区团队负责,这也有助于为全体员工提供社交媒体培训。公司取得了良好效果:呼叫中心节约500万美元;每年进行超过10万次社交对话;激发员工的士气,并实现了全方位的品牌宣传。

Best Buy的模式就好像一个蜂巢:每个小组管理自己的举措,但受制于共同的战略。Best Buy实现良好的整合和互连,并且每个人都为社交媒体负责。

投资回报和风险管理

在高管面临的主要社交媒体挑战中,制订投资回报(ROI)战略和管理风险居于首位。

只有少部分企业追踪社交媒体ROI,其他企业认为这一点不重要或只进行部分追踪。确定社交媒体ROI很难,因为企业对ROI的共同看法没有统一标准。对于希望显示ROI的公司来说,分析工具可帮助揭示社交媒体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数据来分析社交媒体的表现,也有近1/3的受访者对于分析、汇总或分享信息的活动质量并不热心。

负面的品牌曝光是许多企业的首要顾虑,但企业更担心错失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机会。企业认为要想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参与到社交媒体的洪流中,最大的风险是没有赶上社交媒体的浪潮。

不过,企业应加大力度降低社交媒体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忽视品牌监控会在两个方面失去机会:第一,声誉分析软件可用于防护目的,使企业及早了解潜在的负面影响,从而快速应对可能的威胁。第二,分析工具可用作一种进攻战略来跟踪了解相关情况。即使企业尚未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与客户交互,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更好地了解其品牌的认知度,并确定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增加客户价值。

在顾虑方面,挑战之一是如何有效监控员工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实际情况是,企业不能再像控制电话或电子邮件那样控制社交媒体。要降低不当使用社交媒体的风险,最好的方法是为社交媒体制订企业指导准则,并且统一地培训并向员工授权,使其根据企业价值和品牌承诺作出明智的决策。

对于适应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受控沟通模式的企业来说,授权员工作为公司发言人需要作出企业文化的转变。企业可以建立内部社交媒体试点向这种新理念转化。这不仅提供了一个无风险区域,使员工能够熟练地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惯例和表达方式,而且为企业获得新鲜、创新的改进概念提供了一个渠道。

建议与行动

企业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来重塑客户关系,就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思考CRM,同时建立战略性运营框架,以提供结构和灵活性。企业社交媒体策略的演进是:从孤立的社交媒体项目到单一部门推出的、包含多项举措的社交媒体计划,再到全面的社交CRM战略。

社交媒体计划通常包括既定的使命、指导准则、分析、治理和来自高管的支持。社交CRM战略将社交媒体计划往前推进一步,从而跨越了单个职能部门的领域。例如营销,改为涵盖所有面向客户的职能部门,从而形成一个跨职能的网络。这种整合理念以整体视角对待客户,并有助于分享从多个社交接触点获取的非结构化数据和从传统渠道获取的结构化数据以及客户洞察。客户洞察使企业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并且为客户的交互制订新模式。

然而,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既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也不是以线性方式进行的。为了帮助企业向社交CRM理念演进,企业可以:1.消除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间界限。更好地协调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发起的社交媒体举措,以便作为一个整体来支持客户。2.全局着眼,本地着手,为社交CRM建立一个卓越中心式的治理模式:由来自面向客户的职能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互连社区,共同制订客户交互战略,分享想法,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采用经过验证的方法自由创新。另外,还可以通过为新员工配备辅导员来扩展培训。

向社交CRM转变不仅是采用新的运营模式或技术,更重要的是理念、文化的转变。对于许多正在经受因快速发展而产生阵痛的企业来说,这种转变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越早接受这种理念(即客户拥有关系的控制权)就会越快实现这一转变,并发挥社交媒体的全部潜力。

(甘绮翠: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ganqicui.省略)

第4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依赖;社会化;镜中我;自我暴露;群体性孤独

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媒体的巨大变革,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升级换代,人类已经从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过渡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作为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分别以78.7%和67.4%的使用率位列各种社交应用使用率的第一、第二位。①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使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社交媒体依赖的症候当中,这一问题产生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值得深究。

1 社交媒体是现代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生存,而是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信息,并借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这是从人类祖先那里遗传至今的生存法t。“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1]社会化是一个不间断的、终生进行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人们的空间流动和迁徙愈加频繁,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趋减少,人们的日常交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阻。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为人们的社交需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便捷地与他人取得联系,这种新型社交的出现使人际交往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得到了拓宽和补充。社交媒体是现实社交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社交媒体让人们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交流,获得了全新的社交体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集结在一起,组成多种多样的组群或社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个体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在网络社交当中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内心常常处于高压的环境中,焦虑和孤独感随之产生。在亲和动机的驱动之下,人们倾向于与他人亲密交往或加入某个群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合作和赞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0年出版的专著《激励与个性》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际交往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不断向高层次需要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社交媒体的流行体现了现代人对于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追逐。

2 社交媒体满足了人们相互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窥视的心理需求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网络社交的出现让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于网络平台,人们实现了即时传播的交流形式,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社交中人物身份的匿名性和身体的不在场,交往情境的压力大大降低,这就鼓励了交流者的自我表露行为。一些平日里性格内向、不擅长言辞交际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变得活跃起来。网络张扬了个体的个性,也拓宽了人们的交际圈。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等人“自我呈现论”的理论观点,人们会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的外在印象。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动机和目的,借助于言语或行动适时地向他人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向他人表演自己,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并希冀获得他人肯定的评价。自我暴露是自我提升和自尊的重要手段。

人们的在线生活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这种表演性是个体自我谋划的结果。人们费尽心机地在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应用上填写个性化的个人资料,精心挑选经过修整的好看的照片作为头像,选用适当的卡通形象作为虚拟代言,用心装饰个人空间以及使用时髦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表情等,力图通过适当操纵,维持个人在虚拟世界里的良好形象。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同,自我暴露的热情就会提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自我暴露是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方面,人们是在不断暴露自我的过程中互相认识和接受对方的。从心理健康角度看,自我暴露有助于减少与他人的疏远,抒发郁积的情感,达到振奋精神的作用。”[1]而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自我暴露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即引发对方的自我暴露。通过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他人的空间窥视其身体和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相互间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窥视的心理需求,正是人们对社交媒体欲罢不能的重要原因。

3 对于社交媒体依赖现象的反思

第一,如前所述,网络社交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而在表演成分当中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欺骗意味。为了维持在他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个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自我形象,而网络中的个体形象可能与其现实形象存在着一定差异甚至是迥然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戴着不同的“人格面具”自由地穿梭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因此网络社交当中的真实成分到底有多少,本身就值得质疑。

第二,人们彼此联系的方式因科技的进步而变得花样繁多。然而,科技虽然丰富了人们相互连接的方式和渠道,却并没有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现实世界中,密切的私人关系总是依靠身体上的接近来维系,但身体接近的重要性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中却降低了。”[2]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各种智能电子设备和移动社交应用所取代。网络社交给人们“在一起”的错觉,却没有让人们变得更亲近。说到底,这是科技对人际交往的异化――“我们更依赖于技术而非彼此”。[3]

第三,排解孤独、消解寂寞是人们进行网络社交的主要动机之一。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非常容易地结识新的朋友,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组群、社区,然而由于网络社交中身体的不在场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导致交流者之间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于是大多数所谓的“好友”沦为了泛泛之交,难以寻觅到真正的朋友。人们想要借助社交媒体来摆脱孤独,结果却不约而同地陷入了“群体性孤独”之中。

第四,人们希望通过社交媒w来与他人实现实时在线的联系,节省彼此连接所花费的时间,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然而也正是因为实时在线,人们必须保证自己“永远在线”。社交媒体模糊了学习、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人们因为新的群体需求而自觉地生活在“随时待命”的情境中。如今社交媒体已经超出了信息传递的范围,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关系链,把人们牢牢地捆绑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因为忙碌而使用网络,但是却和技术一起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之间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3]人们发现自己越发生活在被各种屏幕所包围的世界里。网络侵占了人们用于思考的时间,使得安静和独处成为了奢侈的事情。

第五,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自由空间,但也让很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了依赖。网络社交成为了很多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一些年轻人因为沉浸于网络社交带来的便利和满足感之中而对现实社交产生了排斥,他们极少出门,不愿与陌生人接触,成为了“宅男”、“宅女”;还有一些人从网络社交当中感染了不少阴暗心理。由于社交媒体依赖,现代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封闭、与世隔绝,人们既渴望摆脱孤独状态又不希望他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尽管时隔三十多年,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的“容器人”概念在当今时代依然振聋发聩。

4 结语

社交媒体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沟通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对于网络社交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原则,过分沉迷于其中形成社交媒体依赖则有百害而无一利。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人类是否采取了正确的使用方式。如今网络社交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排斥和远离网络社交生活,而是努力让网络社交在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让科技真正地服务于人类。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科技与人类、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新的社会及媒体环境下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重拾人际交往的美好,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深刻反省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①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2,317.

第5篇

视频+社交深度整合

“互联网创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合作才是王道,才是趋势。”

对于康盛创始人戴志康的这番话,各家视频网站显然体会颇深。从土豆优酷合并,到搜狐、腾讯、爱奇艺组建视频合作组织,抱团采购版权内容,两方势力在国内视频市场上演的楚汉之争,波及到了其他的视频网站,对于他们而言,像两方势力那样联合在一起是条出路,不过联合其他领域的力量同样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互联网社区逐渐成为了视频网站在寻找盟友时的重要选择。

酷6网日前便与社交网站开心网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成为继人人并购56网、新浪微博与土豆网深化合作后,国内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站联合的又一经典案例。

酷6网和开心网的战略合作注重深层次的定制,用户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双方合作后,开心网将在站内添加视频系统,酷6网将提供视频平台与技术支持,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直接在个人页面播放上传到酷6网的视频。而在深度合作方面,人人网也不甘落后,于近日宣布改版,与56网在PC端和移动端都进行了深度的整合,为人人网的用户提供视频上传分享的功能。

社交网站纷纷成为视频网站的合作对象,一方面由于用户喜欢在社交网站上点击观看视频,正如人人公司副总裁、56网总经理周娟所言:“社交网站的用户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观看与分享视频上,说明社交平台的用户对视频存在着非常广阔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社交网站用户的互动和社交行为,视频网站上的内容能够进行二次和多次传播,实现快速扩散的效果。此外像酷6网、56网等视频网站均越发注重UGC内容(用户生成内容),而社交网站的用户恰恰是UGC内容的最大受众及制造群体,能够为视频网站带来源源不断的原创内容。

角色微博营销开启全新模式

通过联合社交网站,视频网站解决了视频难以在自身用户间传播的难题,能够给广告主提供更多的营销接触点和受众覆盖,并且使得商业品牌越来越注重营销视频的价值。不过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后,视频营销的方式不止于此,达到的效果也是惊人的。

例如《甄传》在乐视网上的流量达到1,062,170,881次,这是乐视网第一部在首轮播放期内流量超过10亿的电视剧,也打破了网络视频行业单部电视剧最快破10亿记录。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该剧品质优良,有很好的口碑和受众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在于乐视网在营销方面突破以往播出传统电视剧的思路,开启全新概念的角色微博营销模式。乐视网COO刘弘表示,乐视网获得《甄传》的独家网络版权后,制订了完善的大剧营销策略,通过网台互动、微博互动、媒体广告等方式进行推广。特别是在《甄传》全剧播出过程中,乐视网用“钮祜禄甄”、“雍正四郎”、“华妃年世兰”等7个加V认证的角色微博,延续剧中风格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口吻,以微博为平台进行互动,“争风吃醋”、“明争暗斗”。

这是国内首次引入“角色微博营销”,使微博用户近距离地感受电视剧内的人物情仇当中,并且可以参与其中进行互动,增加了用户对于剧集的代入感,进而极大提高了该剧的影响力和口碑。而此举在引起用户和业内人士关注的同时,也为其他视频网站在剧集宣传时提供了一个范本。

“大社区玩法”与社区融为一体

不管是牵手社交网站,还是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营销,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站始终是不同的两个网络媒体。而两者若融合为一体,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模式?爆米花网或许可以给出一个范例。

第6篇

以往,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实现覆盖与影响力的最大化,但数字化却将这个影响力逐步消解,即媒体开始碎片化,可以说这是数字化对传统媒体最大、最核心的冲击。中国媒体的碎片化过程已经持续了近5年,2012年以来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传统媒体转型:将核心优势最大化

媒体的“碎片化”、受众的“浅阅读”、传播的“微内容”,把我们带入了全新的媒介认知与体验时代。因此,媒介在竞争与融合的同时,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质。纸媒体对内容有很强的集合能力,他们可以自身数字化发展,对碎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提供有深度、系统、全面的内容和信息,凸显纸媒特性。在实现纸类媒体与互联网的对接上,APP和二维码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面对数字化机遇,电视媒体首要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智能化。多屏时代,电视、手机、电脑及户外LED等屏幕终端充斥人群四周,并不断传播其所呈现的各种视频文本。在这些视频文本中,手机跟人在时间、空间上的密切程度是最高的;PC机让人们对其的关注度超越了电视;LED在生活的环境里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媒体到达不了的空间。电视以存在于家庭客厅为主,它不仅可以借鉴移动互联的智能化,更多的从本身使用户得到更好的享受,包括高精度的画质、丰富的内容整合等形式,甚至可以实现内容的随意整合调动,成为每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智能生活墙。

移动互联推动数字化“超媒体”出现

对广告主来讲,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首先要弄清楚新媒体的概念。

早在互联网发展到成为广告和营销的媒体平台时,互联网就已超越了与传统四大媒体并行的媒体概念,而成为一个具有“媒体的媒体”概念,我们称之为“超媒体”。移动互联是在互联网的基本形态上增加移动的特性,所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都应该属于媒体的媒体,都是超媒体。它们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超媒体首先解构了传统媒体,同时又重构了当下的媒体环境。

“四流”合一,催生媒体营销3.0时代

其实,媒体并不仅限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还有层次的高低。超媒体最突出的表现是能与所有的新旧媒体融合,比如近年来渐渐流行的电视和网络的结合模式——台网联动,报刊跟网络的结合——网刊互动等。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具有融合其他媒体的超媒体属性,因此,企业家在运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时候,不能简单将其视作一个传达广告信息、广告内容的平台,它们可以帮助实现传达信息、实现交易、组建社交继而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金流的四流合一”局面。

过去媒体的使用者是受众,而超媒体的使用者是用户,受众与媒体的关系是信息的关系,用户跟手机等超媒体终端的关系则是“四流合一”的关系。

第7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SoLoMo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论述了SoLoMo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促进作用,构建了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平台,分别从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三个层面提出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21-03

1SoLoMo的基本概述和发展状况

1.1SoLoMo的基本概念

SoLoMo概念最初是在2011年由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首次提出的,他是将Social(社会化)、Local(本地化)、Mobil(移动化)三个词合在一起[1]。SoLoMo一词提出后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受到青年人的追捧,SoLoMo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SoLoMo既是移动化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SoLoMo概念的提出,各网络运营商纷纷搭建SoLoMo模式,图书馆也逐渐通过SoLoMo实现信息推送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1.2SoLoMo的基本特征

SoLoMo的基本特征有:①Social(社交化)。主要是指借助社交网络平台,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为依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之间建立强大的社交关系网,它的即时便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成为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便于开展网络宣传。②Local(本地化)。是将虚拟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实现对接的过程,它最初仅提供地理位置服务,后来发展成为各地的本地化服务;它借助网络定位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实现图书的异地调取和传递,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③Mobile(移动化)。它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社会活动,可以随时随地提出各种服务需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特色化。

1.3SoLoMo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SoLoMo概念的提出更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向人性化方向发展,SoLoMo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实现信息的对接和互动,将图书馆由原先的藏书中心转变成以读者为中心。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各国图书馆纷纷将社交软件引进图书馆。如:美国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引入图书馆,通过注册个人信息,将图书馆信息与社交网络接轨[2];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最先在管理网页中应用了人人网社交软件,同时还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藏书和借阅情况。当然,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还不太成熟,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2SoLoMo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促进作用

2.1SoLoMo的社会性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图书馆是人们接收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要与各方面发生关系,是一个互动的网状关系。SoLoMo的建立不仅为读者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让读者和作者能够及时进行思想的沟通,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加强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及时向用户宣传信息资源及推送服务,同时也将用户的阅读需求向图书馆做出反馈,使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更加细致化、更有针对性。

2.2SoLoMo的本地化促进阅读服务的推广

本地化概念的引入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增加了新的服务功能,在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移动设备的自动定位功能,能够知道用户所在的空间位置,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另外,还可以定位图书馆、定位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推送服务,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使本地图书馆的优势更加凸显,而且本地资源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2.3SoLoMo的移动性扩展信息推送的范围

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使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移动阅读成为可能,这极大地扩展了信息推送的范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利用手机阅读也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阅读习惯,图书馆在做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也将推送范围由互联网扩展至移动终端设备,这就要先推出各种手机图书馆移动阅读APP,让用户利用移动设备及时了解所要阅读的信息。

3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平台的构建

3.1SoLoMo信息推送的基本流程

图书馆信息推送主要借助的是SoLoMo平台,即通过Social平台、Local平台和Mobile平台将图书馆信息资源、馆员、用户联系起来。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主体,用户是主要的服务对象,二者之间通过IT技术和通信网络运营相互联系,进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电子推广,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阅读人群[3],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普及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其中,SoLoMo平台信息推送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3.2SoLoMo资源平台的搭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无线移动终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移动用户都在不断扩展,与此同时,移动阅读和移动化的信息服务也成为现代阅读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各国图书馆都依托新技术建立SoLoMo数字阅读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方便人们获取信息。SoLoMo服务平台主要通过短信服务平台、互动交流服务平台、信息资源检索平台为人们提供服务,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其他上网设备查询、阅读图书馆的电子资源。②支持馆藏书目的查询、预约和续借。③提供图书的订阅服务、图书批注评论、个人书签、检索历史和个人借阅信息等自助式服务。此外,还有一些SoLoMo服务平台支持学术微博的交流与互动[4]。

3.3SoLoMo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

建立个性化的SoLoMo服务平台体系,首先,应该多方合作共建知识交流服务平台。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主动与信息资源开发公司和信息通信公司合作,提升图书馆的互动交流能力。在合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SoLoMo的特点,把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以信息节点的形式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嵌入SoLoMo网络平台,通过多方合作,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打造成公共信息知识传播平台,进而成为SoLoMo应用中心,为社会提供准确的多学科、多领域服务[5]。如: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超星移动图书馆合作,共同推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电子化,目前全馆已有67%的图书资源能够提供在线阅读服务,而且图书馆还在进一步地加强图书文献的数字化覆盖率,建立学校的特藏文献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构建完善的公共媒体服务平台。当前公共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如:微博、微信、微客、BBS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军,在信息推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社交网络媒体。

4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方式

4.1基于Social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将社交网站融入图书馆SoLoMo的建设平台,是图书馆开展Social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办法。图书馆可以定时将图书信息的存储和更新状态到社交网站上,读者只需要注册登录,就可以与馆员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借助社交平台,图书馆还兼具好友维护、图片公布、日志、更新状态等功能。目前,国内各社交网站上的用户都在逐渐增长,并且学历层次也逐步提高,成为高文化层次阅读交流的平台。图2是笔者构建的Social数字平台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流程。

由图2可以看出,借助Social平台不仅使图书馆能够快速全面地为用户提供阅读信息,还能及时与用户进行沟通,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推送服务。但是利用Social平台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推送,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服务:①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治馆理念、资源动态,从心里对图书馆产生信赖。②利用社交网络加强读者与馆员的沟通,培育和扩展自己的用户群,利用关系网络积极展开阅读评价、讨论和推荐活动,维持用户群的稳定增长。③建立用户社区[6],将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用户集中在一起展开数字推广服务,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相对集中的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图书馆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微博、微信读书群,在群里每天向读者推送阅读书目和思考问题,读者还可参与讨论与评价,拓展阅读思维。

4.2基于Local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现代移动通信设备能够准确地对用户所在地进行精确定位,这为图书馆Local平台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也是Local阅读平台赖以存在的基础。当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由移动网络通信和卫星定位系统联合推出的名为LBS的增值业务,它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图书馆通过LBS将数字化的图书资源与Local平台连接,进而完成图书馆的数字化推送服务,如:某一地理位置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登录Local平台,然后自动定位图书馆的位置信息访问图书馆资源;还可以在Local平台上通过签到用户所在位置信息,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准确地将阅读需要推送到用户所在区域[7]。图书馆的本地化要实现对图书资源、图书馆和用户的三重定位,应该加强对本地图书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系统化的本地图书资源[8]。

4.3基于Mobile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主要依靠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获取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当前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形式有三种,分别是短信推送、WAP网站和APP[9]。读者通过移动客户端直接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查询书目、预约、借阅及下载,还可以直接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动态、公开课程、培训讲座,参与图书的评论和荐购活动。

5结语

数字阅读的盛行为图书馆SoLoMo平台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是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的动力。未来的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推广服务也势在必行,图书馆唯有将传统的互联网与图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创新式发展,实现馆员与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外,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势必会涉及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工作,更要各图书馆积极借鉴国外的数字化阅读推广经验,从技术上和规范上注重对客户知识产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佳,周昕,李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81-86.

[2]李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6):55-57.

[3]魏滨.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04-105.

[4]熊太纯.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69-73.

[5]陈萍秀.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38-40.

[6]姜楠.基于SOLOM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张云玲,章忠平.基于SoLoMo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4):83-87.

[8]井春兰.基于SoLoMo理念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24-27.

第8篇

1.每年,视频作为一种媒介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制作恰当的视频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点过去已经反复说过很多次了,在过去的几年里,视频出现回潮,而在2014年,企业已经能从制作优良的视频内容和营销活动中获得回报了。品牌视频内容不仅包括在Vine和Instagram(企业逐渐发现在这些平台上可以附加很多品牌价值)上面那些短视频,还有很多长视频和YouTube上的内容。

2、行业自身正在为来年科技颠覆创新做准备。目前大家讨论最多的,无疑是iPhone 6和其拥有的NFC功能。还有iWatch,和之前就引起不小轰动的谷歌眼镜。实际上,围绕着明年很多潜在的技术颠覆创新以及他们将如何影响社交媒体的使用,人们有过很多讨论(可能还有一些恐惧)。有趣的是,尽管有很多人表示技术将会对社交媒体产生影响,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说出会产生什么样的营销。不过虚拟现实技术却非常重要,比如Oculus Rift,它不仅能够颠覆社交媒体,而且甚至可以颠覆人们未来分享内容的方式。这点我们不可否认,当然也非常有趣。

3、在未来的几年内,非洲将会成为品牌商重点开发的市场。像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他们会继续自己开创性的工作,利用智能手机连接非洲大陆。很多敢于尝鲜的品牌商也开始对非洲市场产生兴趣,不仅开始布局,而且也开始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当他们开始这么做时,下面几点应该要重点考虑到位:

不要把非洲看作是一个同质市场,事实上,非洲是五个不同的市场(东,西,北,南,中部。)

非洲存在严重的高技术悖论,一些社区能够快速应用无人驾驶飞机,但却没有自来水…

非洲国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他们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年轻人,在不久的将来,这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购买力。

在非洲,移动手机并不是“第一个屏幕”。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唯一的屏幕”。

非洲人是乐观、有抱负的------展示品牌/标志会很酷。

非洲人会在交通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是一个巨大的基于,很多使用老式交通系统,乘车上下班的人会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

4、隐私成了一种新社交。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像WhatsApp和Snapchat这样的App应用已经应用的非常广发了,但是也只有在2014年,品牌商才开始留心这种隐私性很强的社交媒体。你可能听说过香奈儿Channel 4在WhatsApp上做过营销,还有杜蕾斯在中国的微信上也推出了广告,未来,品牌商会对这些平台的兴趣越来越大。

5、把社交媒体当作命令中心,创意团队,或是移动访问内容池,等等….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与用户“交流”这个问题,终于让品牌商找到了答案。每家品牌商在社交媒体里都找到自己的一套方法,但问题是,现在每个品牌商都能做到这一点了,因此如何与用户交互,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

6、社交媒体行业开始更加关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实际上,你必须要快速创新,否则一套能够实际衡量投资回报率的解决方案会最多用上几年,之后就会被淘汰。

7、人们每每谈到“社交媒体”时,总是会觉得它就是“大品牌商投入很大预算的短期社交营销活动”。的确,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偏见,或许是因为看了太多的红牛或奥利奥的社交媒体广告了。但实际上,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中小企业也在社交媒体上投入不少资源。

8、我们终于开始搞明白什么是社交媒体,什么不是社交媒体了。社交媒体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系列App应用,它的本质是人。对于社交媒体概念的理解,将会影响你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和每一个创意。如果你能够深入挖掘人的行为,或人的思想,那么就能为你的企业打开社交媒体营销这扇大门。

第9篇

网络红人Mike隋的短片让陌陌彻底红遍了大江南北,就算你不知道这个应用确切的名字,但你肯定知道那个“接地气”的别名——“神器”。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登录陌陌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乏味的普通青年,而另一类则是光鲜的“白富美”或者“高富帅”。在为期五个月的调查中,普通青年共与140位异性进行对话,但只有15位对象能与其保持长期联系,其余的主动示好都石沉大海。而“白富美”和“高富帅”的情况乐观很多,每天都会有30条左右的主动搭讪。

“我们做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平台,仅此而已”。对于话题性的外界定位,陌陌的创始人唐岩多少有点委屈。“如果我们是这种理念,就不会有封禁用户这样严厉的社区管理手段。”

其实,唐岩之所以会创办陌陌,源于一次和同事的闲聊。当时,几个男人聊到能不能认识坐在不远处的姑娘时,唐岩突然开了窍。想到大家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诸如街旁等,应用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软件时,唐岩觉得认识异性一定是这其中强烈的动机之一。于是乎,陌陌就这样诞生了。

错误的定位似乎带给这些私密社交应用很多误解,而诸如微信或者遇见之类的应用也遭受牵连。一时间,服务商们开始站出来拨乱反正,罗列出一些诸如腼腆男生通过陌陌邂逅了同办公楼的女生,并最终喜结连理的北京爱情故事;或是出租司机开拓新的工作方式,利用微信寻找周围的乘客等等。

其实,私密社交的概念并没有大家想的那般现实。特别是在Facebook饱受安全和隐私问题质疑,用户量出现下滑的当下,私密社交的概念似乎更为迎合用户的需求。

2010年11月,Path正式上线,同时也让用户第一次真正了解到私密社交应用的概念。Path被媒体称为“移动互联时代的Facebook”,而其创始人也正是Facebook的离任高管。Path曾拒绝Google高达一亿多美元的收购,而目前其估值高达2.5亿美元,注册用户超过300万。官方数据显示,Path上有20%天天使用的活跃用户。

和普通SNS网站普遍存在的“滥社交”和“无隐私”不同的是,Peth更为关注私密的概念,因此它决心违背Twitter所设立的关注模式,其用户最多只能设置150个朋友。因为根据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罗宾·邓巴的理论,人们能够应付的社会关系最大极限为150人。而设定好友数量限制,其目的也是希望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照片和信息,因为能看到的用户都是你最亲密的朋友。

对于私密社交,国内的反应也一如既往的快速,包括心晴、七彩、时光流、美刻等几十个相似软件也都在效仿Peth,只不过这些软件都患上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在Peth 2.0后,其“反社交”的特征更加明显,即便没有好友,用户也可以借助时间轴的概念很好地记录生活点滴。而国内私密社交软件却只停留在粗犷抄袭外在框架的层面,尽管诸如陌陌或微信等也都推出了一些特色功能,但多数软件内在精神的提升却是寥若星辰。

每个人对于私密社交的期待千差万别,无论是想摇摇手机结识三两红颜知己,或是夜深人静之时的无病,但可以肯定的是,私密社交网络来袭,快为另一个“你”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软件吧!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微博;记者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54-005

2010年12月,美通社的首个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记者曾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47.7%记者经常使用微博。美通社的此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7日,最终获得2503位记者的有效回复。[1]而据2012年2月新浪的数据,新浪微博上开通的媒体人帐号超过7万个,媒体官方帐号达1.3万个。[2]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记者微博的兴起:专业媒体走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转折点

数字化时代,专业媒体受到双重挑战,一方面的挑战来自新媒体技术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体转型压力,另一方面的挑战,则表现为社会化媒体以及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的传统地位与业务模式的冲击。前一种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被专业媒体所关注,而后者,则是由于博客、SNS、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才开始逐渐受到专业媒体及媒体人的重视。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是常与Web2.0相提并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简单来说,它是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交。与门户网站不同的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角是网民,在这个平台上,网民同时进行社交活动与内容生产,但社会关系需求是内容生产的基础。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也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有消息称,70%的中国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3]尽管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核实,但从现实案例来看,越来越多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披露渠道和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已经转向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大批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也就不足为奇。社会化媒体不仅是与专业媒体平行的另一个平台,也代表了未来的传播趋势。如何认识与运用社会化媒体,也成为专业媒体和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

大批专业媒体及媒体人进入微博平台的初衷,也许是开辟新的新闻渠道,但是,媒体微博与记者微博的出现,实质上是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结合的开端,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记者微博作为专业媒体人走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转折点,更是具有“试验田”的意义。

1. 与公民新闻的全方位对接

社会化媒体是公民新闻的主要孕育地,博客时代公民新闻的影响力逐渐显现,而微博平台更是把公民新闻的实践推向深入。

公民新闻不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也对专业媒体新闻报道起着补充、延伸和验证等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走向。当记者置身于微博等公民新闻平台时,他们可以更直接地从公民新闻资源中获得新闻线索,验证新闻要素,丰富报道内容,校准报道方向。

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业务的相互融合,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微博给了媒体人这样一个试水的机会。随着体验的深入,专业媒体和媒体人对公民新闻的理解会更全面,对公民新闻的利用也将更为深层。记者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专业媒体与公民新闻的对接平台。

2. 对社会化媒体传播特性的认识与体验

记者进入微博平台,除了直接感受公民新闻的力量,汲取公民新闻的营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深入体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性,而这对于促使他们思维与工作模式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

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不是像传统网站那样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平台,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信息,再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播。

微博的传播模式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特性,实际上也代表了未来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里,人际关系网络变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新媒体平台上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人际传播网络来实现。这个“基础设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并非被动地传播,而是可以进行主动的筛选,它的自然淘汰机制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点对面传播的传播模式的专业媒体来说,这种新的模式不仅在削弱其传统的权力,也在挑战其固有的思维与操作模式。专业媒体和媒体人要适应未来的新媒体趋势,必须熟悉社会化媒体中全新的传播模式。记者微博正提供了这样一个体验和操练的机会。

记者微博也将专业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推向深入。点对点的零距离接触,使互动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反馈方面,而是进入到深层的意见碰撞与情感交流层次。过去媒体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机械互动,在微博平台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对话思维的建立,对话技巧的演练,也是进入社会化媒体的必要基础。

第11篇

其中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年轻人特意要在北极熊面前向他的女朋友求婚。他说:“因为我们是数年前在观赏北极熊时对对方一见钟情的。”

2009年,尽管全美国都处于经济衰退期,但是芝加哥的博物馆和动物园的观看人员却比2008年增长了7%。2009年芝加哥著名的谢德水族馆有190万游客,而林肯公园动物园更是吸引了300万游客。

原因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它们在这些社交媒体网络渠道与受众深度沟通,卖出了更多的门票。

由阿尔法消费者引爆社交媒体,到企业娴熟利用社交媒体全方位提升品牌,企业有了新的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平台。

“阿尔法”消费者

奥美互动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用户普遍是“阿尔法”(Alpha)消费者,这一概念由娱乐经济学家Michael Wolf于1999年提出并出版在他的《娱乐经济》(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一书中,阿尔法消费者就是赋予产品理念、使用产品并最终向他人推荐产品的一个消费群体,在以上行为方面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如同美国的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一样,在中国包括数百万计的博客、微博、QQ、MSN,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优酷,以及无数在线论坛的“社交媒体”,也正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而大幅度的增加。

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很多白领就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上的反馈来左右自己的消费决策,包括应该购买什么品牌、哪里去购买,或者是去哪旅游、看什么景点、去哪吃饭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网站应用的使用率也从45.1%上升到了50.1%,半年新增用户3455万,增幅达19.6%。

可是这些在网络社区里活跃的人们,真的会对企业的这种营销手段感兴趣吗?

奥美互动中国区总裁兼上海奥美集团总裁韦棠梦(Chris Reitermann)在调研后发现,在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普遍与品牌紧密相连。“他们视品牌和关于这些品牌的讨论为他们社交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述调查还显示,74%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和独特性花更多的钱,有48%的用户称他们相信广告并且很容易被劝说进行冲动消费。很明显,通过网络渠道吸引社交媒体用户是回报率非常高的营销手段。

全方位利用社交媒体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作出购买决策之前参考他人的意见,社交媒体渠道就会在产品的成功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苹果电脑就曾在人人网上发起一次营销活动,主页名为“苹果大学”,主要提供有关苹果产品的信息,包括从PC转向Mac的视频演示,同时每月向会员发放小礼品。苹果还鼓励会员与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线社区里去,成为自己的“iPod之星”。

“苹果的产品就是因为技术本身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韦棠梦认为,很多技术型企业却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营销仅仅是一个环节而已,品牌的提升才是关键。

一份研究表明,在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平台上,企业正做着如下的事情:与客户进行联络、传播公司新闻和产品信息、为网站吸引流量、进行促销活动,甚至招聘新员工等。

戴尔和星巴克便一直在利用Twitter平台各种产品促销信息,戴尔已从中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收入;星巴克则采用了创新的营销方式,斥资数百万美元,鼓励人们寻找在6个城市中张贴的星巴克海报,并在第一时间将其图片张贴到Twitter上。此举将星巴克海报在线下的宣传效应呈几何级地放大在网络上。

韦棠梦认为,首先是要了解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传统媒体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品牌的曝光度和参与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目标永远是更大、更广、更突出。而对于社交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吸引用户并且激发他们进行分享的动力。”

虽然国内很多品牌都在尝试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网络营销,但大多是用传统的广告思维来进行,比如说一个小游戏,或是一个小活动的方式。

“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营销不仅仅是抛出一个话题那么简单。”韦棠梦认为,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定位出发,把社交媒体营销作为一个长期的策略,才能持续吸引到受众的关注,达到更好的效果。

与消费者对话

在比较中美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影响力时,韦棠梦发现在美国,到2010年7月15日,Facebook上,可口可乐的拥趸者有750万。而中国,网民数量更大,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在社交媒体上有这么多粉丝。

“很多中国企业其实在使用和不使用社交媒体之间挣扎。”韦棠梦认为,造成中国企业在社交媒体运用上比较迟缓的重要原因是,一些中国企业在社交媒体上不愿意抛头露面,它们害怕网上的负面信息。

这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消费者的角色多元化,他们不只是消费者,同时也是听众、指导者、创造者、传播者与批评者。而对于品牌来说,这实际是把权力赋予了消费者,现在消费者可以不断地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在线交谈与传播对于一个公司的品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2007年,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在其博客上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

这个帖子在两天之内被点击了50万次,网民表达了对芮成钢的支持,猛烈的批评之声迅速被各大传统和在线新闻媒体转载,星巴克被迫撤出故宫。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媒体;营销;泛娱乐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发展起源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传播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其有以下几个特征:公开、交流、参与、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另外,迈克尔•亨莱因和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会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术和思想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创建和传达自己的内容(UGC)。也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也叫互动媒体。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最早起源于BBS论坛,注册成为用户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论坛相关规定的条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围绕相关内容与论坛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交流。在互联网的市场上,有需求就会有开发。紧接着,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出现,标志社交媒体进入第二阶段;而社交媒体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便是“微传播”。“两微一端”的发展带来的是“碎片化”表达。

二、社交媒体营销下泛娱乐化趋势涌现

(一)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

不难发现,所有中国现有的社交媒体几乎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原型,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从国外的Youtube到国内的优酷、土豆,从国外的Wikipedia到国内的百度百科,还有各种位置服务、消费评论等等,这些媒体都为大众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的平台。目前,国内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用户开始对各种植入广告产生抵触情绪,很多门户网站负责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户点开链接,以此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营销开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二)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媒介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人们的媒介生活呈现明显的碎片化趋势,无序的媒介生态最终导致了媒体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转变。如此一来,互联网的新闻传播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而只是热衷于炒作所谓的“卖点”。近年来,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资讯纷繁复杂,每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求在恶性竞争中不被淘汰。然而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激烈的行业竞争便推动大部分媒体走向“泛娱乐化”的低俗传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科技的更新换代,受众已经由完全被动接受者变为掌握传播主动权的消费者。社交媒体的评论、转发、点赞、打赏等功能是人们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娱乐化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较多消费者的表达和参与需求。

三、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

现如今,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更多是营销、卖点、故事,事实、公益、理性却越来越少见,所以更应该想想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如何规避不良风气,使之坚守最基本的媒介专业主义底线。

(一)加强社交媒体法律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针对泛娱乐化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但对于社交媒体信息供给泛娱乐化的具体规定目前还存在漏洞。对此,首先应界定清楚哪些内容是不可娱乐的,防止媒体钻法律的空子;其次,出台相关社交媒体泛娱乐化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加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监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强监管,才能对媒体起到震慑作用,从而缓解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2.强化社交媒体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实施效果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对于国家制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首先,执法部门必须严厉制止社交媒体打球的行为。同时为了避免因社交媒体钻法律空子而出现“灰色文化”泛滥,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惩处力度,重视这种不健康的泛娱乐化现象对大众思想的侵蚀。

(二)提高社交媒体专业化

1.加强融媒体优势资源整合。融媒体是以发展为首要前提,把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如此一来实现了资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生命力,唯有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操作,不再致力于发掘新闻信息里的消费和调侃因素,而是专注于补充其他媒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接触或挖掘的事实层面,使新闻内容本身更加丰富。2.增强媒介专业化。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分众化传播的加剧,社交媒体传播时的重复化将得到有效的克服,这样一来,高效利用媒介资源使新闻的公共性、客观性得到保证,从而使泛娱乐化传播趋势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时,专业化也是为了将媒介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发挥新闻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作用,体现其公益属性。随着媒介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教育大众、引导价值的作用才是我国的媒体今后发展的趋势;而受众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影响媒体不断改善自身的问题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说受众和媒介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李宝玲.实施社交媒体营销拓展网络营销渠道[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