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12 17:0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城乡统筹”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包括: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可见,促进农业升级转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

沈阳市于洪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1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于洪区列为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请示》。要求于洪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统筹城乡,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以此为契机,于洪区特开展了“于洪区农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途径,进一步推进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农业总产值、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额、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带动示范作用,以实现于洪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1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三种:

现代农业解释一: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解释二:现代农业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度发达的农业。他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

现代农业解释三: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农业、现代农业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是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3于洪区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发展背景

于洪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地处沈阳经济区沈阜城际连接带的龙头,是实现沈阜一体化建设及沈阳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全区总面积499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街道,总人口62.6万人。于洪区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长幅度列居全市第三,尤其是二产、三产总产值增长幅度明显,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集团,为于洪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业发展计划做好了准备。

2010年,于洪区结合自身区情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和“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发展农业、统筹城乡在全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2农业发展现状情况

3.2.1现状情况

近年来,于洪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总产值稳步增长,农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

于洪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注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于洪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环际精品蔬菜水培植生产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专门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实验。目前,于洪区已形成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工厂化浮板菜生产基地、有机北虫草生产基地、设施花卉生产基地、小韩工厂化特菜生产基地等,其技术和产量均达到全省甚至全国的领先水平。

从于洪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未来趋势不难看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新阶段。

3.2.2现阶段发展瓶颈

经过不懈努力,于洪区的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地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在诸多方面尚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提升。

1)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升级

在于洪区2010年的全区生产总值中,农业仅占了6.2%,相对于工业的48.5%和三产的45.3%,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对比于二产、三产的产业增加值完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情况,农业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

2)现代农业的外延度不强

现代农业的外延是指其特有属性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根据现代农业的属性,以一产为主,不断向外部拓展,形成新的产业形式。如一产向二产延伸和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一产与旅游业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一产与物流配送业融合,产生了农产品物流配送业;一产与农产品出口贸易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一产与材料产业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

从于洪区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其类型基本上是依托现代农业的生产属性而进行的农事生产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业,但多为农产品粗加工业,尚没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并且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也仅是农事企业内部的一个配套环节,并没有专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由此可见,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尚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其生活、生态属性还有待开发,与二产、三产的融合还有待增强,亟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涵盖了上、中、下游产品的产业链条,以将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淋漓。

3)龙头农业项目集聚度不高

于洪区现有农事龙头企业68家,规模以上4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6家。从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来看,一方面,龙头企业项目分布零散,无法进行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农事企业有效利用城市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各龙头企业自成一家,相互之间的联系度不高,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利于现代农业上、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优异的外部效应未得到良好的发挥。

4)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塑造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目前,于洪区拥有注册商标45个,涌现出“绿丰牛肉”、“波士顿生菜”、“小韩特菜”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绿丰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辽宁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辽宁省第一家牛肉出口创汇清真企业,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牛肉产品唯一指定供应商。于洪区现有19个农产品获得认证,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于洪区在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市场的认知度来看,这些品牌尚未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认知,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塑造,以打开于洪区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5)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发展较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区的研究不难发现,现代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作为其有序发展的后盾和保障。例如,荷兰沿农业产业链把各项与农业相关的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建立农业部,其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销制度完善。 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府以服务为主导,以“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营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

于洪区的农业发展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缺少由政府主导的综合型的市场配套服务,如农产品的物流、销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等,制约了其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于洪区,在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建立,以积极推进农业的升级转型。

4于洪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对接城市产业,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

现代农业除了其固有的生产属性外,还具备生态、生活属性,产业的外延度极高,以一产为核心,向二产、三产延伸,可衍生出多种新的农业产业形态。未来,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应与城市产业对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二产融合,形成专门化的农产品初、深、精加工业;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三产融合,形成农业服务业,例如农业物流、农业信贷、农业咨询、农业研发、农业培训、农产品展销、农业旅游、农业观光等。同时围绕农业发展需求,促进关联产业的成长,例如农用产品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农业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个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4.2设置产业园区,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于洪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以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对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可结合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建立三大不同主题的产业园区。一是体现“以技精农”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依托陆家高新技术农业,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是区域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二是体现“以工强农”的有机农产品加工园区,借助无公害、无污染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主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是集农业加工、信息、技术、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三是体现“以游延农”的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依托于洪区的种苗中心、蒲河生态廊道及蒲河温泉新市镇的建设,结合旅游服务,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憩等功能。

4.3建立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

借助城市优势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高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借助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打造沈阳国际物流港”这一契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扶持农产品专业流通经济组织和具有带动能力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进入零售市场,例如,连锁超市、供销合作社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农业咨询业,包括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期货市场行情、汇率与利率变化信息等。建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检查。

4.4重视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本土品牌农产品,对于于洪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升于洪区农产品知名度、抢占市场,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于洪区的统筹城乡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于洪区可以通过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注册一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培育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提升于洪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托于洪农产品“绿色、有机、优质”的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举办主题活动,例如“于洪新型农产品之旅”、“来于洪收获健康蔬菜”,使于洪区的农产品迅速被市场认可。

5小结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于洪区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延伸产业广度、扩展产业形式、建立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及企业家素质、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等,以促进农业的迅速转型,发挥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杨世琦,孙小文,孙兆敏,杨改河.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透视〔N〕,中国农学通报,2004(4)

【2】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9,(11)

【3】蒋和平,宋莉莉.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及其借鉴〔J〕,科学与经济,2008,(2)

【4】蒋和平,崔凯.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

【5】武文,赵长保.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DB/OL〕,2008

【6】耿前.论现代农业的特征、模式及意义〔DB/OL〕, 2009

【7】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DB/OL〕,2010

【8】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第2篇

前言

陕北地区主要由延安和榆林组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跟其他地方相比,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还不够理想。由于农业生产观念和方式的陈旧,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以种植粮食为主,但粮食产量并不高,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艰难,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农业生产率,促进陕北地区的农业加速发展和进步。

1 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首先,水土流失是陕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大面积地遭受破环,而整个陕北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草原的承载力面临严重考验,使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由于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陕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最近50多年陕北地区遭受的沙尘暴就已经高达70多次,灾害的波及面积也不断在扩大,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再者,由于当地的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经检测,陕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都小于0.80%,氮含量总体低于0.05%,属于最差级别,土壤肥力的低下也造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最后,当地农业生产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小农经济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使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缺乏活力和动力,农业科技得不到发展,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新型农业的转型

2 加快陕北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 干旱是陕北地区最经常见到的自然灾害,要想有效提高陕北地区的粮食种植产量,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首先,针对拥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区域,要不断扩展水浇地的范围,着力建设“吨粮田”;其次,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倡和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接着,针对陕北地区的中低产农田,必须加大改造力度,重视对农田的整理,加快防护林网建设,大规模建造灌溉设施,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同时适当地进行荒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最后,加大对节水技术研究的投入,重视对耐旱高产的新种植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突破重大科研项目,有效提高育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等。此外,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推广以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有效结合为主的配方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利用堆肥和绿肥,将其与豆科作物巧妙配合,建立具有陕北特色的配肥技术体系。

2.2 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养 首先,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发展优势明显,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育,使之提升为地区甚至国家级的龙头集团。针对那些有陕北特色,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股,特别是那些小型加工企业,我们必须要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相对竞争力,使它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其次,针对那些经营能力普通但是资产较雄厚的企业,要对他们进行改革推动,注重对有资金有品牌的企业的引进,对其进行改造,利用资金投入和创新技术促进它的发展壮大。最后,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挑选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重点策划,大力倡导农业的招商引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基地的开发,推动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新的龙头企业。

2.3 走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线 从先进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知道,走特色品牌路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样的,陕北地区的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摸索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首先,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使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进而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其次,重视农产品的商标设计,制定有效的产品标识,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也要进行注册登记,此外,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认定工作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工作。最后,完善市县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陕北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的制约,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再加上陕北区域的土壤肥力普遍比较低下,贫瘠的土地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造成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且粮食产量较低,产量不稳定。为了切实改变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落后现状,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力培养相关龙头企业,实行特色农业品牌策略,同时对农业生产加以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陕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3篇

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延边州共有38家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达279名;注册资本总额为8.11亿元,其中,注册资金4000万元和3600万元的各1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13家、2000万元的11家、1500万元1家、1000万元的11家。从成立时间看,2008年成立了5家、2009年成立了7家、2010年成立了3家、2011年成立了10家、2012年成立的了13家。其中,2012年成立的13家注册资本为3.7亿元。

造成小额贷款公司无款可贷的原因

费用高、税负重、利润低,难以实现自身积累

一是营业费用约占营业收入的五成。从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情况看,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758万元,其中,业务及管理费(包括工资、福利、住房公积金等)274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47.69%。税前利润总额为2711万元,税后净利润为1975万元。

二是税负占净利润的五成以上。当前,小额贷款公司面临身份尴尬。根据政策,它是工商企业,不需要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但小额贷款公司却经营货币、发放贷款,履行金融机构的职能,因此,小额贷款公司享受不到针对农村金融、“小个农”金融机构的种种优惠补贴。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目前需按工商企业纳税,既需缴纳25%的所得税、5.56%的营业税及附加,还有相关部门规定的坏账准备金。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净利润1975万元,其中上缴税金1036万元(营业税301万元,上缴所得税735万元),仅税收方面就占净利润的一半(52.46%)以上。

三是利润空间缩小,积累相对少。据调查,延边州小额贷款公司收益率在普遍低于10%以下,比农村信用社20%以上的收益率相差较大。小额贷款公司在税前利润总额中,需要提取坏帐准备金10%、公积金10%、公益金10%,之后才能股东分红,而且股东分红上缴20%的个人所得税。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实现盈利的28家,10家亏损,年末股东分红的有10家,分红总额为1099万元。利润空间小、资本积累相对小。以延吉市通利小额贷款公司为例,2012年该公司实现税前利润340万元,交纳各类税费就达117万元,股东缴纳个人所得税达22万元,税负过重严重压缩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

资金来源单一,融资较为困难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发放贷款,而不能吸收存款,同时也不是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资本金。现在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是用自己的钱在发放贷款,最后形成总资产都是用自己钱形成的。因此,它的资本收益率比资产收益率低。

一是增资扩股难以实现。从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调查情况看,只有1家增资扩股。延吉汇通小额贷款公司于2008年10月成立,是延边州最早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当时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3年增资扩股1000万元。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非金融企业,所以其税赋只能按一般工商企业来缴纳,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纳税额接近经营净利润的一半,所以自身难以实现资本积累。在扣除税收和运营成本后,公司的现实资本收益率水平远低于设立时多数股东的收益预期,与其他投资渠道相比则风险更大。所以股东追加投资做大经营“盘面”的意愿不强烈,短期内暂无增资扩股的意向,在实际经营中时常“无款可贷”,限制了业务增速发展。

二是银行融资门槛高。银监会、人民银行在2008年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而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但从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看,很难从银行融资。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致使公司资金流动性差,资金来源紧张。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资金的唯一渠道是向银行融资。但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放款门槛太高,如中国农业银行延边分行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才能考虑放款,但延边地区38家小额贷款公司没有一家达到此注册资本金要求。吉林银行延边分行以小企业贷款方式于2010年向延龙图小额贷款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目前贷款余额为200万元(利率上浮50%,达到9.84%),但吉林银行上级部门认为违规放款通报批评。

三是融资成本高。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不能享受银行业2%左右的同业拆借利率,而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利率根据贷款基准利率上下浮动,比2%要高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更多的是通过股东担保或者采取其他担保方式申请贷款,其融资成本较高。

“超负荷”经营,循环放贷

截至2012末,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610笔、金额110924.1万元;累计收回贷款2021笔、金额77726.9万元;期末贷款余额59389.5万元。目前,延边州全部小额贷款公司账面不良贷款率仍为零。

一是从贷款期限看,3个月贷款约占七成。从延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期限看,超半年的贷款占比仅为11.57%,而3个月以内贷款占比约占七成。截至2012年末,累放3个月贷款1400笔、金额74593.2万元,占比为67.25%;累放3~6个月贷款684笔、金额23493.1万元、占比21.18%;累放6个月以上贷款523笔、金额12837.8万元、占比为11.57%。

二是“超负荷”运转。与商业银行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限制不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均来自发起股东,不允许吸纳公众存款,为了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小额贷款公司大都选择“超负荷”经营,循环放贷,将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到极致。

年末贷款余额与公司注册资本金比率平均为73.23%,扣除2012年10月份以后成立的4家,年末贷款余额与公司注册资本金比率平均为84.72%。其中,贷款余额与注册资本金比率超过90%以上的17家、贷款余额与注册资本金比率在80%~90%的有7家,这说明,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超负荷”运转,多数面临“无钱可贷”的局面。

政策扶持门槛高,难以享受优惠

相比于农村金融及正规金融的营业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在政策扶持方面享受的优惠很少,即便有优惠政策,其标准过高,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很难享受。如2012年,吉林省政府为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向财政争取到一笔用于奖励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其奖励标准是:小额贷款公司向企业发放的贷款占比达到80%以上。而目前延边州小额贷款公司80%~90%的贷款为个人(个体工商户)贷款,所以享受不到该项奖励。

克服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出台相关法律,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合法身份。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体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缺乏相应的法律定位,其经营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为其日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界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而且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正视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金融业中的地位,重视和增强向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

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小额贷款公司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且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兴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客观上需要国家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税收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税负过重的困难,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财政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地区特点出台差别化的奖励及优惠政策,对管理规范、发展前景良好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扶持为其更好的发展。如制订引导小额信用放款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财政对小额贷款公司向小微企业贷款50万元、个体户和农户贷款5万元的月平均贷款余额给予贴息或者风险补偿。

放大融资比例,减轻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压力。当前,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融资额度的比例为注册资本金的0.5倍,而一般工商企业是4倍的杠杆率,建议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注册资本与融入资金的比例适当提高到1∶1。对坚持服务“三农”和小企业、合规经营、风险控制严格、利率水平合理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放宽到资本净额的100%,减轻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压力。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充裕,更能发挥融资的“毛细血管效应”,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

加强监管,引导小贷公司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建议外部监管部门在对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的贷款可以给予适当的营业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同时,对于没有立足与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不予支持,从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回到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业务领域。

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资本积累,强化风险控制能力。小额贷款公司应树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内部建设,增加经营策略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资本积累,在利润分配上更多倾向于增资扩股,强化信贷风险控制,努力培育可开发优质客户资源。

第4篇

2009年11月26日,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持,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座谈会主要针对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编写设施农业阳光工程培训教材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设施农业科研和设施高新技术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是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专家认为,设施农业购置补贴应该发挥好引领和导向作用,应优先补贴能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和整体产出率的机械设备,如CO2施肥器、无土栽培和系统调控等设备。应体现不同地区的补贴差异。此外,也有专家建议,西部地区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时也应补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听取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规划大纲,多方征求意见,争取把首部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好。要进一步调整完善阳光工程设施农业培训教材提纲,力求有效实用,要在推广目录和购机补贴政策中体现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第5篇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要发展

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2]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4]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6]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7]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8]赵爱雪.辽宁省农业农村“互联网+”行动方向[J].新农业,2015(18):8-12.

第6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 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 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 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 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第7篇

关键词:上思县;春耕备耕;现状;问题;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南宁综合试验站(nycytxgxcxtd-03-1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1260461)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7

上思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管辖,现有耕地86万亩,主要农作物为甘蔗、水稻、玉米和花生等。2016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05万亩,其中水稻10.7万亩、玉米6.5万亩、豆类0.45万亩,其他作物0.4万亩。全年完成播种计划的102%,农业总产值16.47 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9335元,同比2015年增长10%以上 [1] 。

1 上思县春耕备耕开展情况

1.1春耕物资准备情况

截至2017年2 月底,上思全县已备杂交稻种子7万公斤,占计划的90%;已备杂交玉米种子6.28万公斤,占计划的92%。目前,化肥到位0.95万吨,农药143吨,农膜230吨。抛秧秧盘等物资也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为春耕生产开局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春耕进度情况

春耕春播工作稳步开展,截至2017年2 月底,全县犁耙田2.11万亩,整秧0.1万亩,春玉米3.12 万亩,蔬米1.98万亩,花生0.25万亩。

1.3蔗榨季生产情况

2017 年,上思县甘蔗计划种植面积为32000亩。目前,己备耕17313亩,完成进度54.1%;己种植11339亩,完成进度35.4%。其中,双高基地建设已备耕5529.1亩,完成进度27.61%;已种植4859.96 亩,完成进度24.3%。全县已预拨化肥13213吨。完成进度26.4%。

2 上思县春耕备耕存在困难和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业灌溉面积小,有效灌溉率低。上思县多为低山丘陵地带,工程性缺水非常严重,是广西有名的旱区。全县共有引水工程92处,提水工程33座,灌区节水工程10处,可供灌溉面积为22.67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86.7万亩的26%[2];二是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相对落后。工程的维修保养缺乏资金,由于工程建成后交给村屯管理,属集体所有,维护管理责任没落实,造成工程有人用无人管,老化损坏甚至丢失,加之工程维修保养资金有限,设备维修不够彻底,致使工程带病运行,加速老化和损失,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2.2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滞后

一是上思县农业产业建设主要依靠上级项目资金投入,县级财政投入有限,对产业园区建设等投入严重不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尚未构成比较大的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基础设备尚未完善,种子种苗培育基地、示范点基地数量有限,直接制约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引进和推广;二是由于土地流转仍存在问题未解决,一些农民不愿把土地进行流转,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连片大规模经营土地难度较大,农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农村青年在外务工,不愿在农村发展,大多数素质高的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差,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在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不多。

2.4农机具发展不平衡,农机技术推广薄弱

农机价格偏高,国家、自治区和市补贴的购机款有限,农户买不起,蔗地大多属于山坡地,利用机械收割对蔗蔸造成一定损伤,群众不接受,推广机械收割难度大。加上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网点不健全,严重制约“春耕备播”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目前,上思县甘蔗种植环境大多数为丘陵地带,坡度一般15度以上,蔗区地势陡,甘蔗地块不连片,种植方式仍循沿传统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甘蔗的标准化种植。当前乡镇专职农机技术推广(管理)人员不足,一个乡镇的农业站仅配1~2 名农技人员,乡镇和站所所承担的工作繁重,基层农技人员大多数都身兼数职,对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投入有限。

2.5农业合作组织生产结构有待改善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服务水平较低,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的合作开展的较少[3,5];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很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仍进一步完善,其合作社成员也存在文化基础不高、经营能力不足、专业水平过低等现象,难以适应发展要求;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

3 对策与建议

3.1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农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6]。

3.2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农村机耕道、厂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修建农村机耕道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加强并规范农机加油站、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3大力推广农技服务

当前农村信息仍然比较闭塞,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迫切需求相关的涉农信息,因此建议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通过专家讲解、技术咨询、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接收新技术缓慢的局面,全面落实技术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上思县农业局.关于上思县春耕生产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R].上思县农业局,2017.

[2]上思县水利局.2017年上思县抗旱工作报告[R].上思县水利局,2017.

[3]蔡雪雄.加快F代农业发展之思考[J].农村开发与装备,2014(08):29-30.

[4]王雅鹏.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4):1-5.

[5]吴曼,李响,马康贫,汪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07):52-57.

[6]韩长赋.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6(01):27-29.

第8篇

以实施省、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契机,各地依托当地农村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将景区、景点周围、城市周边建设成全市休闲农业的重要集散地,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导、基层(单位)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1.1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多年与农业等49个成员单位签订了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县区将发展旅游产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各级农业部门也明确了工作机构、靠实了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共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1.2广泛宣传,推介品牌充分利用黄金周、小长假、“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假日进行宣传推介,邀请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单位和产品)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各类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麦积区朱家后川村等农业休闲目的地和休闲农产品的宣传,一批具有高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产品得到了社会认可,如“航天牌”和“后川农家乐”已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甘谷大漠行麻鞋、秦安县王尹兴农草编绣球和秦安县河湾桃花景观图片同时亮相“中国美丽田园图片展”。

1.3制定政策,优化扶持2012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天政发〔2012〕11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天政发〔2012〕116号),为进一步有效落实土地流转奖励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用地问题,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11月《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绿色休闲度假区和民族风情体验区的发展思路。

2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天水市各地积极引导当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果木园林观光游、农村居民民俗游、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科技游、绿色旅游带生态游等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产品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拓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的转变进程。在麦积区,农家乐接待旅客人数年均递增20%,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创收10675.3万元。2011年3月,麦积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11月,秦安县何湾桃花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名单”;2013年12月,秦安县南苑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12月,秦州区罗玉大樱桃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3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的休闲农业虽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发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市休闲农业缺乏总体布局规划,重复建设,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经营运营和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很难保证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旅游休闲功能单一,综合竞争力差,缺乏特色休闲体验项目和观光度假型产品;三是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商务休闲度假设施和休闲项目,难以满足商务、公务客人的需要,综合竞争力差;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存在着很多游客“不回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五是休闲农业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六是休闲农业工作经费空白,基层工作断层。

4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陇东南、大关中的农业旅游消费市场,利用本地特色涉农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运作,提供农产品采摘、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等活动,增强农业旅游的知识性、参与性,延伸农业旅游内容,提升农业旅游的休闲功能,打造城市休闲型农家乐旅游品牌,用丰富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4.2建立示范点,发挥品牌效应通过重点支持示范点建设,不断探索总结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好经验,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向休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的特色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3强化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有关人员的培训培养,重点加强休闲农庄或农家乐负责人、经营者的培训,培养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带头人,提升各经营主体的经营水平,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4拓展思路,抓好品牌文化在继续打好“城市牌”“假日牌”的同时,将天水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产业特色相结合,打好“文化牌”“餐饮牌”和“特色产业牌”。让游客通过品尝健康农家菜、享受恬静绿色的慢节奏、参与古朴快乐的农事活动、体验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真正体味绿色、环保、健康的休闲农业的自然魅力。

4.5科学规划,落实资金扶持各级应当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科学规划,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投入,用于支持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和发展建设工作,搀扶休闲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补贴,促进“政府引诱”功能的发挥,逐步吸引农民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来。

4.6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政策休闲农业是介于农业和旅游之间新型产业,建议按照“以农为本”,多部门联合,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精神,从开办登记、诚信经营、技能培训、监督管理、扶持政策、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备可行的管理政策。

第9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拥有的业余时间持续增多,加大了对娱乐休闲、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至此,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不仅开拓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且还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因为休闲农业兼具环保、娱乐、经济、社会、教育、餐饮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休闲农业已然成为辽宁省农业发展的新趋向。通过分析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辽宁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产业面积,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认识

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对休闲农业缺乏投资建设。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未能真正发挥休闲农业的特有属性,不仅失去原有效益,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二)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偏重的数据值,从业者急于增加收入,缺乏对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的认真分析,导致发展盲目。既没有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三)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居民,但当前大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缺乏对临近地区的充分了解,盲目跟风。

(四)产业规模狭小及产品项目单一

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了解。现有项目多是从满足游客物质需求角度出发,缺乏精神需求层次的满足,不适应现代旅游市场。应该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使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五)管理缺乏科学性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紧缺。在管理上没有协调性和组织性,行业领导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水平不足,导致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市场环境相悖,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六)科技含量低且效益低下

当前处于信息化社会,在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了解最近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技术,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由于农产品品种少,极易出现季节性发展瓶颈的风险,导致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因此,农业产业需向多元化发展。

(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就扶持政策而言,目前国家建立了对农民生活具有扶持作用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却缺乏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各地大都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

二、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作用

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弱势状态,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把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一是对辽宁省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在水库周边地区修建相应的养老设施、相关培训中心以及会议中心等作出评价,同时对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全面整改。二是在水源地、山区河道等地区严禁建设休闲农业项目,不论何种形式,以防对当地的水质产生影响。三是对于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的安全、环保等方面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科学评定和审核,待合格后方可实施。

(二)强化相关休闲农业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辽宁省政府和各市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同时,应该积极促进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基础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主体,减轻财政困难,发展特色项目。税收减免。国家在进行征税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处在重要阶段,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居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贷款政策的完善。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至此,贷款政策的完善对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后期建设资金的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观赏区道路、停车场、移动卫生间、观赏长廊、指示标志等。如本溪市东营坊乡完善了基础设建设,为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地理优势

辽宁省地处东北三省,富含满、汉、辽等多种文化特色的属性,拥有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另外,农村设施、农业生产、农村空间、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理特色,为其提供先决条件。

(四)注意环境以保证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再塑造的过程。但是,回归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切忌过多的建造人文景观。

(五)培养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经营内容,涵盖了休闲、农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该产业需具备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在高等院校创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六)加强宣传力度并扩大知名度

政府还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寻求休闲农业更多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所处区位、休闲内容、道路交通、娱乐设施、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内容进行介绍。二是应注重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对市场进一步开发。三是要与相应媒体联合组织宣传活动,增加知名度。四是通过建立辽宁省休闲农业网络平台,来与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交流,并产品信息,更多的迎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第10篇

年终岁尾,寒气袭人。双辽市农业局会议室里却气氛热烈,局党委根据双辽市农业生产现状和当前农民增收乏力的实际,积极组织全市农业系统专家、农业科技人员共同商讨2017年双辽市农业发展大计。

专家、学者认真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年保护期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产品生产量过剩所带来的价格下降因素、世界粮食价格一体化及我国粮食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处劣势地位等诸多农业发展要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大家共谋双辽农业发展大计,积极地征求了农业专家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精准服务完成“最后一公里”。2017年全市计划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693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桂凤仁认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要做到“四勤、四下”。一是脑勤。必须重新武装头脑,多动脑想一想,最近需要干点啥,今年想干点啥。怎样才能干好。一个乡镇在农业方面的情况基本都要印在脑子里;二是腿勤。农技人腿必须勤快,关键是走下去,经常走一走,到地里、到农民家里,掌握实情,工作起来才有底气,叫得准。农民和乡镇干部才能认可你;三是嘴勤。农技人员必须多说话。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主要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治阶段都要说到。有的工作不一定开会时再说,比如参加婚礼、开业庆典等有农民多的地方就应该多说几句话。只有这样多数农民才认知你是“农业专家”;四是手勤。农技人手要勤快,多记录、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勤写一些工作意见和建议。多积累有价值的农业基础数据很有必要。第一在涓期间农技人员必须走下去了解基本情况杜绝农民买到含量低、质量差的种子化肥。指导农民合理投入、减少化肥、增加农肥投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在水稻育苗、旱田播种关键时间必须下去,深入到田间地头及农民家中面对面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第三在病虫害发生时必须下去。如草地螟、二代粘虫、稻瘟病防治阶段,农技人员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第四秋收前必须下去。做好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引进的各种作物的品种产量调查。如种植高粱、杂豆与种玉米的产量效益情况,必须帮农民算好对比账,用事实数据向领导交卷,向农民推广。

园艺特产技术人员认为双辽农业要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尽快从大玉米种植结构中解脱出来,要把种植结构调新、调特,实行粮、油、果、蔬并重发展,要立足市场需求,严防单一作物过剩。

土壤肥料技术人员认为要高度重视土壤改良,实行化肥“零增长”增施秸秆肥、生物肥、有机肥,加快生产秸秆肥发展步伐,加强农村肥源利用指导,把土壤有机质提高到20年前的水平。全面抓好土壤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抗旱抗涝能力,做到既要种地又要养地。引导农民实行休耕、间作、轮作等养地技术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办公室技术人员认为,现在正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有利时期,农产品要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精、别精我廉,要用长期、战略眼光谋划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将是中国农业走出国门的重要产物。

水稻研究人员认为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要抓紧实施水稻工厂化育秧,为扩大水田开发提供服务。

植保技术人员认为当今双辽的植保体系需要改革,要实行农药投入“零增长”,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快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推广速度。

农业科提出将积极向上争取结构调整补贴资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科教科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作用,解决先进实用科学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会议确定了2017年全市玉米、水稻、花生和杂粮杂豆、瓜果蔬菜主推品种和十五项农业主推技术。

第11篇

1.1多元化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促进作物秸秆转化利用

全面推进秸秆机械深耕还田,重点扩大秸秆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生物质能源等转化利用能力。组建完善配套秸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9个,建设秸秆青贮场所9处,年青贮玉米秸秆40余万亩,秸秆固化点40余处,秸秆生物反应堆6000个大棚,秸秆养藕4000亩,户用秸秆沼气5000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28处,制造秸秆颗粒年消化20余万亩的玉米秸秆,玉米机械深耕面积每年达到90万亩,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增产10%和12%,每亩为农民增收节支近300元。

1.2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种技术,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全覆盖,建立村级测土配方技术示范面积8.47万亩,年累计推广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配方肥2.2万t,使用面积37.87万亩,技术推广面积300余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3万吨,化肥利用率提高3%左右,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减少100kg,节本增效1.7亿元。在临淄区朱台镇建成1万多亩小麦垄作示范推广基地,节肥10%、节水30%以上。在临淄、桓台、高青、沂源等4个项目县建立专业化统一防治示范区4万亩,全市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每年达到158万亩次,防治效果平均达到90%以上,每公顷农药使用强度减少0.5kg;粮食作物农药用药量减少5%以上,经济作物用药量减少15%以上。

1.3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促进农村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全市共建有户用沼气池10.11万个,占农户的3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户达到了“一池三改”标准。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86个、“千池镇”15个,年可利用人畜粪便30%以上、作物秸秆10万亩以上,提供优质有机肥40多万吨、沼气4000多万立方米,节约标煤3.1万t,减少CO2排放7.1万t,为农民节支8000多万元。发展“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猪沼菜”1200多个,沼渣沼液利用户数达67048个,沼渣沼液利用率达到93%,亩节药219元,节肥68元,农产品增值179元。

1.4以乡村清洁工程为载体,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6个,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30个,相继开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梦泉村等5个村通过省级验收,被列为全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通过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示范村内100%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施率超过30%;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入沼、还田、沤肥等方式使人畜粪便利用率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田间废弃物收集率达到9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堆、柴堆、垃圾堆“三大堆”现象,达到治理面源污染和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目的,受益农户达到5000余户,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支持

目前循环农业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循环农业发展中无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人才的培训、技术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生产者多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户,发展循环农业仅靠农户和农业部门显然力不从心。由于政府对循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多元投入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后续服务比较薄弱

目前循环农业相关产业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专业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管理和运作不规范,没有对循环农业发展起到应有的服务保障作用。尤其是农村沼气产业,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

2.3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

目前循环农业模式特别是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创新,部分循环农业产业链偏短,秸秆机械还田在综合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偏高,多元化开发利用模式规模偏小,而当前对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薄弱,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需要加强。

3对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长效机制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2]。具体到各地市,建设生态文明,最基础的就是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设立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加大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的研究力度,以适应当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求;同时建议省有关部门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完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核算体系,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推进、市场驱动、企业发挥、全民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

3.2强化技术研发,建立促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

建议设立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整合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基层技术部门技术力量,强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提高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完善支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创新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人才梯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通过开放性的试验示范,将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直观地呈现在农民眼前,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3.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第12篇

谈到对“十二五”我省现代农业的展望,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同志首先表示,“十二五”对我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升级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十一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很快,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收入增加,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直接进村入户,这都对“十二五”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黄同志看来,“十二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有两大亮点他十分关注并看好,一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黄同志说,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生态环境在全国数一数二,交通的通达性很好,自然景观很多,农业景观方面比较有特色。“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休闲农业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省休闲观光农业村镇约有1000多家,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员万人以上,接待顾客2000多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近80亿元,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群。”

“十一五”期间我省休闲农业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黄同志认为,“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将会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之所以看好休闲农业,黄同志说,是因为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很好途径。“休闲农业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方便,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打破‘小而全’的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

黄同志说,现在省里正在制订我省休闲农业的标准,估计不久的将来会正式出台,这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时机,因此我建议“十二五”期间政府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帮助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鼓励加强与休闲农业行业的合作交流,等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是我关注的另一个亮点。”黄同志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处于井喷状态,到年全省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35个,比2005年增加1.5倍,联结农户超过40万户。

不过,黄同志也谈到,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规模小,区域服务和联合还不大。“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趋势。”因此,黄同志建议,“十二五”期间,我省应该注重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上一个新水平,“加强政策倾斜,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人把合作组织做起来,对合作组织的支持甚至可以像支持龙头企业那样。也可以建立合作组织的示范试点,从正面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