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

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

时间:2023-07-12 17:0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

第1篇

重庆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工作。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打造。在“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管理”的思路指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联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的纽带,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示范展示平台。

结合高山生态扶贫

发挥休闲农业带动优势

2013年,重庆启动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具体任务是:2013年启动20万人,2014年启动15万人,2015年启动15万人,到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迁任务。

推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将民生实事推进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多形态的休闲农业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搬迁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人口下山。鼓励居住在深山高寒边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地区的农户,自愿选择转户进城、相对集中安置、旅游安置、五保户集中供养以及投亲靠友、异地安置等多种形式搬迁下山。制定了政府补一点、“地票”攒一点、农户出一点“三个一点”的搬迁安置投入政策,市里按每人8000元落实到区县,由区县根据搬迁对象贫困程度、安置条件的不同实行差异化补助。突出抓好相对集中安置,以城镇郊区、产业园区、景区周边、农村集镇为重点,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用地调配、统一房屋风貌设计、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竣工验收及分户单建和联户共建相结合的“五统一建”模式,建设集中安置点。

二是产业上山。由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农户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农业安置搬迁户“菜园地”等生产用地。对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搬迁农户集中点所在村,引导发展1~2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业”的格局。三年投入农业发展资金3亿元以上,支持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搬迁户,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扶持。

三是游客进山。依托高山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特色经济作物园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渝宜高速原巴渝、渝湘高速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渝东南、渝东北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娄山“两带三山”乡村旅游格局。

四是产品出山。积极引入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特别是股份合作社,做到与产业发展、扶贫搬迁同步。用好高山农产品绿色、生态、环保、安全这张“名片”,打好“山货”牌,培育知名品牌。采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走出去展示展销、发展农超对接和配送直销、网上销售等多种渠道,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结合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把农产品当旅游产品卖,促进山区农产品卖得远、卖得久、卖好价钱。

抓好“四结合四配套”

构建休闲农业支撑体系

总体上看,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题之一。多形态的发展模式逐步出现,发展模式和规模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各具优势的都市型、城郊型、远郊型格局初显等基本特征。

为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将着力抓好“四结合四配套”。

四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挥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连点成线、以线扩面,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文明传承等,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围绕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以115个市级示范村和各区县确定的示范村为载体,大力推进城郊游、高山游、民俗游、观光游,把休闲农业培育成农村新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资源节约、生态高效、环境友好型特色效益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公路河道等绿化。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卫生改厕、库区移民农村环保示范等项目,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利用、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四配套:一是农业产业配套。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等11个产业。支持区县着重培育1~2个“举旗产业”,打造产业带,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的梯次发展。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水、路、电、气、市、村镇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农民新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三是体制机制配套。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公共服务配套。深入推进农村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星级文明户”、“生态庭院”等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引入城镇社区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第2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和大家分享的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与关注。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一

(一)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转型出雏型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和能力建设。

健全疫情防控和风险化解机制。

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推动外贸增量提质。

(四)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蹚新路动力活力。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实施市县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启动实施城市更新九大工程。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

(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八)持续用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增收。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山西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九)深化“三零”创建和依法治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旗帜鲜明讲政治。

建设法治政府。

打造“六最”升级版。

推进廉政建设。

狠抓工作落实。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二

(一)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1.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二)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1.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全力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

3.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

4.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

1.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

4.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

5.注重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3.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等改革。

(五)努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1.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2.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

3.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切实把法治建设推向纵深。

切实把能力建设抓紧抓实。

切实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三

(一)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二)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

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

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五)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

(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八)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积极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

(九)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平安北京建设。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

严格依法行政;

增强政府效能;

第3篇

一、我县“三化”同步发展近况

(一)以“工业化”为龙头,“三化”同步发展潜力不断加强。一是工业园区初具雏形。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指导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推进园区集约发展。初步坚持了以汪家工业园、城南机械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物加工园为中心,以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荷花化学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园多区”发展格式,总面积超越4.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76家。二是主导产业发展强大。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物医药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强大,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9.3亿元,增进70.5%,占县属规划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其中磷化工业完成总产值36.9亿元,新型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4.78亿元,机械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45亿元,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5.18亿元。三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多。着力培优壮强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倍增工程”和矿山企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鼓舞全民创业,规划以上工业企业生长迅速,到达9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8家、过亿元的9家,税收过万万元的10家,湖北东圣化工集团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

(二)以“城镇化”为纽带,“三化”同步全体生机有用激起。一是城镇规划具体完成。县、乡镇、村三级全域规划系统构成,县城市总规第四轮修编、荷花等4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和102个行政村乡村规划编制完成。二是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入5亿多元,施行了鸣凤城区道路综合革新、污水处置厂、垃圾填埋场、饮用水源、沮河一桥和二桥除险加固及亮化美化等20多项市政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42.1%。先后荣获湖北省会市规划建设治理“楚天杯”、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称号。三是集镇相貌一日千里。省级重点中心镇洋坪镇集镇建设扎实推进,共完成投资2100万元,完成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民居革新;省级特征镇荷花镇“旅行名镇”创立措施加速,重点完成嫘祖化石古街和新街仿古建设,嫘祖文明广场已开工建设。四是生态文明走廊建设纵深推进。强力推进远当路、宜保路沿线情况综合整治,完成民居革新2000余户,花林寺老集镇供电通信等架空线路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任务具体完成,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色。6个漂亮乡村示范区建设曾经具体启动。

(三)以“产业化”为导向,“三化”同步发展基本获得夯实。一是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围绕主导产业,建筑探究创新载体,建设示范引领平台。以茅坪场为中心的1000万袋喷鼻菇示范区建设一期曾经竣工,双坪、高楼、银子、泸溪湾等4个500万袋喷鼻菇规范化示范基地抓紧建设,袋料喷鼻菇生产规划到达1.24亿袋。以马渡河平头山为中心的3万亩柑橘示范园区建设已具体竣工,全县柑橘面积达6万亩。以鹿鸣岗为中心的1万亩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全县茶叶总面积到达3.2万亩。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大力扶持发展农业精湛加工,坚持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粮油等为主体的农业加工系统,构成了从喷鼻菇酱、橘子罐头、植物油等初级到菇精、喷鼻菇胶囊、鹿苑黄茶、优质米等高端的些列产物,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物附加值获得有用提高,建筑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式,农产物加工产值到达9.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三是产业化发展措施加速。培养强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划以上12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培养农民专业协作社85家,注册资金达1643万元,接收成员4000人,收集农户3.65万户。施行“品牌强农”战略,石桥云雾茶、双红蜜桔、洋坪生猪等5类农产物取得无公害认(续)证,“森源”喷鼻菇、“御贡鹿缘春”黄茶经过国家A级绿色食物认证,“楚园春”牌白酒、远野风黄豆牛肉酱等4类产物跻身湖北名牌产物行列,森源喷鼻菇、鸣凤优质米延续两届荣获湖北有名商标。

(四)以“一体化”为目的,“三化”同步发展程度逐渐提高。一是城乡设备系统共建共享。完成低丘岗地革新近7.5万亩、低产林革新2万亩;完成乡村沼气池建设1.85万口,沼气入户率达36.81%;处理5.996万人饮水安全,新建革新末级渠系242公里,建筑U型渠52.35公里,完成9座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山区抗旱水池250口,公路通车总里程1480公里,比“十一五”规划提早一年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完成农网完善化建设任务,农业乡村生产前提和农民生活前提分明改善。二是城乡公共服务趋势均等。坚持掩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收集,城镇注销赋闲人员累计完成再就业12080人次。社会保险参保9.86万人,掩盖率达98.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具体启动,在全省领先发放80岁以上高龄津贴,惠及3000余人。投入4亿多元保证改善民生,5790户归入最低生活保证。救援救助困难群众9500人次;新建经济合用房和廉租房2.38万平方米、商品房31.1万平方米,完成乡村危房和土坯房革新4300户。三是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平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荣获全省“人民称心的教育县”称号。卫生服务收集不断完善,新建、革新2个县级病院、7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卫生室,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准则健康运转,荣获全省乡村食物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称号。完成7个乡镇综合文明站改扩建,新建农家信屋110个、村播送室102个。新建、革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87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关于我县而言,推进“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是关键,是基本,更是难点,但当前看来,农业现代化历程相对分明滞后,存在短板,甚至“短腿”,农业的弱势位置并未基本改动,首要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经济发展不够。虽然我县乡村经济发展势头优越,但总体来说,总量偏小,制约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规划效应不够。农业龙头企业遍及存在规划小、实力衰、链条短等问题,辐射带举措用不强,严厉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措施。

(二)乡村基本设备单薄。近年来,我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渐加大了对农业和乡村的投入,但因为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持不足,农业基本设备系统不够齐备,生态情况软弱,抗御天然灾祸和市场风险才能不足,农业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农业弱质产业的位置还没有基本改动。

(三)农民主体本质不强。随着劳务经济的兴起,一多量年青的、文明本质较高的乡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一些留守老弱病残或许文明水平较低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本质呈降低趋向,招致了农业生产程度长期彷徨在较低的程度。

(四)城乡差距仍在拉大。长期构成的城乡二元构造尚未废除,城乡差距难以逆转,甚至还在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就业、上学、住房、医疗、土地赔偿以及社保等方面的差异还远没有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卑视政策还没有剥离,资源不等、时机不均等要素仍然存在。

三、对推进“三化”同步的对策建议

“三化”同步的中心问题是农业现代化问题。要依照产业化提高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昌盛乡村的思绪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加速乡村发展措施。我们以为,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力在改变农业发展方法上下功夫。改变农业发展方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子,是完成“三化”同步的内活泼力,必需重点打破。一是规划化发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依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思绪,整合项目资金,优化发展形式,强大产业板块,着力打造10万亩精品生果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力争食用菌栽种规划达1.5亿袋以上,构成规划效应。二是规范化生产。大力推进“六到园”工程,努力提高基本设备配套程度,重点抓好以平头山为中心辐射老君、三板、九里岗、芭芒店等村连片3万亩,以左家坪为中心连片5000亩,以花林周家湾为中心连片2000亩柑橘基地建设。以建设鹿苑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园为重点,完善茶园基地基本设备,尽快高规范建设一环线、打通二环线、启动三环线建设,建成集观茶园美景、看现代加工、品优质黄茶、游丹霞名山于一体的新旅行景区。继续抓好真金、望家、河口等一批500亩茶园基地建设;抓好茅坪场镇马家畈、庙畈500万袋示范基地,启动熬家畈、岳家河500万袋示范基地建设,逐渐构成1000万袋中心示范园,在河口双坪、花林高楼、洋坪泸溪湾、茅坪银子建设4个500万袋连片示范基地,逐渐构成“1+4”格式。三是产业化运营。围绕喷鼻菇产业,重点抓好中国喷鼻菇城建设,着力打造喷鼻菇买卖广场及物流配送中心、科技广场、加工及品牌展现区、风情文明村及休闲摄生园、生活配套区和生态栽种园六大功能板块,力争引进培养50家规划以上加工企业,完成喷鼻菇出口额到达5亿美元以上,年销售、买卖总额打破50亿元以上。围绕果茶产业,不断提高柑橘分级、打蜡、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置才能,开发位于上游的橘子汁、橘子酱等产物;运用新技能、新工艺加速对传统制茶业进行升级革新,做精做优茶叶产业。围绕特征食物,大力开发冲菜、牛肉黄豆酱、甜玉米酱等特征风味产物,延长产业链条。围绕林木产业,增强节材科研攻关,构成木门、免漆门、木塑及木塑转印门系列产物。力争全县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到达40家,年销售收入到达50亿元以上,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物加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到达1.2:1以上,打造主要的农产物加工基地。四是品牌化运作。鼓舞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结合共建工程技能研发中心,力争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能中心2个,依托中心技能打造品牌;对取得省市级以上有名商标和品牌认证的企业赐与财务奖励资金,推进企业高度注重品牌战略;鼓舞指导行业协会与企业普遍开展协作,一起打造集体商标、地舆标记、证实商标等。力争把森源、楚园春、盼盼、远野风等品牌做响做亮,发明4个以上中国著名商标,2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物,走品牌强农发展之路。

(二)着力在完善农业设备系统上下功夫。着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基本,逐渐完善设备系统,加速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技集成化历程。一是完善体水利设备系统。抢抓中心1号文件提出添加水利投入的政策时机,积极向上包装申报项目,完成26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施行防洪管治工程65公里,处理乡村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整治渠道390公里,管治水土流掉面积270平方公里,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建筑旱能灌、涝能排、管得好、效益高的现代水利设备系统。二是完善农田设备系统。积极施行土地整治开发、“双低”革新项目,高效准完成“双低”革新任务,大力施行土地综合开发,建设高效农田,构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优越格式,构成提高才能有保证、新增产能有支持、继续发展有基本的生产设备系统。三是完善乡村交通系统。着力稳固完善乡村交通收集,坚持改旧与建新同步推进,新建通村公路1200公里,完成总里程到达2068公里,整治乡村公路490公里,将乡村公路延长到每个村组、每个屋场、每个田块,推进乡村交通设备由滞后型向顺应型改变。

(三)着力在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政策指导是关键,必需经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促进城乡一体化。一是深化乡村产权准则改革,完成资源同享。探究乡村资源向成本化转化的有用路子,加快推进乡村资源要素进入活动市场,扩展借款典当物范围,答应以活动资产、山林运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典当,答应以超市出场权、收集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最大限制激活资源要素,扩展农民融资渠道。二是深化户籍准则改革,完成身份统一。积极探究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户籍准则,执行城镇乡村居民户口一元化,逐渐执行消除由城乡切割户籍准则招致对农民准则性卑视,重点就劳动就业、社会保证、方案生育、退伍安顿等行政治理准则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农民真正拥有自在迁移权、社会保证权和公共服务权,促进乡村劳动力向城镇不变有序转移。三是深化收入分派体制改革,完成待遇同酬。打破户籍准则和区域行业的禁锢,消除就业卑视,完善劳动就业系统,增强农民培训,提高乡村人口本质,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时机对等、同工同酬;深化分派准则改革,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突出社会财富二次分派的公道性,指导公共财务再次投入向乡村倾斜。

第4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新农村规划;模式;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03.3;F304.1F509.7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51-04

2008年7月,《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正式通过了专家评审,该规划对全市城乡的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依据规划,未来武汉市的大江大河堤岸、滩涂将全面实行绿化和美化,中心城区及两江四岸将形成绿岛镶嵌、绿带相连的生态格局,广大乡村将展现出绿荫掩映、瓜果飘香、富饶繁荣的景象。规划还涉及到都市农业发展的较多内容,如提出以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柏泉办事处、径河街道办事处、东山办事处现有乡村游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农耕休闲、农庄休闲项目,对乡村环境进行景观绿化;对玉屏山进行林相改造,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以走马岭街道办事处、荷包湖农场、辛安渡办事处一线现有的果园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生态果园和农耕休闲农业[1];这些发展内容体现出了武汉市较强的新农村规划特点。

1 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泛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范围里,并在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2]。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装备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3-5]。

都市农业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展现及农家生活感受等方面,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6,7]。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类型;但二者还是有不同特点。城郊农业主要以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求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可在大城市地区,也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还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8]。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发展和旅游观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9,10]。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具有后备补充能力的农村承载着城区自然物质资源供应的责任;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各种自然景观资源价值,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或游乐场所,从而给城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农村具有为市民生产喜爱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还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基地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价值,一方面为城市找到了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1-15],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当属荷兰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荷兰在发展都市农业时特别注重农田的设计、规划,在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小花园”模式的同时,还将城市改造纳入了都市农业发展计划之中[16]。中国近年来也掀起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都市农业在中国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受到了广泛重视[15]。许多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关于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著作[17-25]。

2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很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村功能由城市“可靠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内部及近郊的农业发展具有了与工业发展相同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而且毗邻城市的优越区位又使得农业有条件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26],现代都市农业愈来愈受到各方重视。

武汉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围绕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各相关行业相继制定出了城乡农(林)业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从而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融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当前武汉市各地农村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创建东西湖区石榴红村和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正逐步完成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过渡[27,28]。武汉市农业从城郊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突出表现就是加工业产值远超农业产值。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了8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3.2∶1,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9]。

2010年7月,“中欧社会论坛都市农业分会研讨会暨武汉海峡两岸都市农业论坛”在武汉市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为:都市农业、加工增效、食品安全;旨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在此次论坛上,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正式授予武汉市“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使武汉市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个试点城市[30]。该基金会是在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粮农组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农业顾问团等10多个国际组织的倡议推动下组建起来的国际合作组织。武汉市成为试点示范城市后,将获得该基金会在都市农业发展指导、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诸如蜂拥而上、都市农业项目类型单一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未来都市农业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它将表现出多种模式并存和运行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总结、研究。

3 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研究意义

3.1 能够推进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与城市互动、为城市服务,在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同时,发挥出武汉市农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求得农村自身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武汉市城乡经济的协调推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与调整,为农副产品带来顺畅的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进而从根本上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使城乡资源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势互补,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它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有利于增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农民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增收,有利于城乡和谐相融和城乡协调共同发展[31],从而极大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步伐。

3.2 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都市农业发展同步进行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被提上重要议程。加强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各级政府也在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拓宽思路为武汉市近千万市民营造假日休闲好去处,这些因素将共同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发展有利于协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建设。武汉市是百湖之市、鱼米之乡、九省通衢之地,都市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推进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保护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观光休闲处所,同时指导农村村域空间人居环境建设,构筑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32]。

3.3 能够促进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共同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体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新农村规划中,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和生态人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倡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规划的特点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保障功能,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发展科技型都市农业产业,坚持产学研结合[28],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武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中,可以较便利地就近享用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非常集中和专家人才、学科门类比较全面的资源优势,让科学技术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30]。利用武汉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作物育种、园林绿化、特色花卉、水禽饲养等特色门类,这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还能美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带来的“大城市诟病”,促进建设低碳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农业组织机构、公司与科研单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共同开发瓜果、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并规划种植范围,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生态农业景观,彰显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生态文明的优势[33]。在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时,极大地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1 新农村规划的定位和方向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要更加注重农村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武汉市各方面的农村资源优势:譬如近郊或远城区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江河湖泊水资源条件等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都市农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把握种植、养殖的主导品种以及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新农村规划,开发武汉市农村的科普教育功能、产业经济功能、生态平衡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制定符合武汉市地方特点的新农村规划具体实施细则,发挥武汉市农业资源的生态环保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打造体现武汉市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特色的乡村景观、构建富裕文明的现代都市农业景观体系[20,21,28]。

4.2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2.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田园种植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要开辟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减轻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压力。针对近郊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的先天不足,鼓励种植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的大田作物、花卉苗木,重点发展绿化农业、园区农业和科普农业,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扩大武汉市近郊水果、蔬菜、花卉种植面积,为城市生活需求提供有效保障。推广瓜果蔬菜采摘园建设,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34],丰富浆果类种植的品种与范围,开发景观瓜果蔬菜种植模式,如空中红薯、西红柿树、无子观赏茄等新颖蔬菜种类,把“花卉展”、“瓜果菜博会”搬到武汉市新农村。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发多种形式、多条路径的乡村旅游,不断推出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类“农家乐”活动,使每一个“农家乐”主题都不雷同,如种一分地、当一次庄园主;租农家房、享农家生活;采摘农家鲜蔬、品尝农家土菜;让市民在感受大自然清新环境里采摘、享受绿色食品大餐,并进一步丰富乡村田园旅游的内容。

4.2.2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田园养殖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武汉市丰富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百湖之市”拥有丰富的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科学指导,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发展现代养殖业[35]。武汉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水体和农田的布局很合理,具有非常好的先天优势;在新农村规划中,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山水地貌。如在武汉市远郊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在显现乡村生态养殖业景观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养殖景观具有农业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画面,结合农业养殖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都市人体验乡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感受牛羊满山坡、鸡鸭满院落的淳朴气息;开发水产养殖业景观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以体验抓捕鱼虾的刺激与精彩,欣赏鱼、虾、鳖、蟹等竞相争食的感人场面,释放都市忙碌的疲惫[36]。

4.2.3 武汉市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观光休闲农业 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适宜于城郊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沿长江、沿河湖、沿交通线等地的自然风光秀丽、进出较便利的区域,培育一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休闲农庄的支撑,让休闲农业成为都市的“第三空间”[37]。经过新农村规划的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够充当起乡村旅游的主体[38],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开展生态旅游相关主题活动,多层次开发果蔬采摘、垂钓、踏青、农家乐、野外拓展等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如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项目在丰富市民休闲方式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要注重村落选址,规划出集住宿、度假、游乐于一体的农庄布局,农庄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39],生活区规划、建筑设计、小绿地及小游园布置、文化广场环境氛围构建等力争体现农庄的休闲特点;加强对农庄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管理[40],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积极向上的农庄文化氛围。

5 小结

基于新农村规划的都市农业是适合武汉市农村发展特点的科学模式,在新农村规划中,注重以武汉市大都市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建设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41]。在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质量,通过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田园养殖景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模式,促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林业局.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content.jsp/2008-07-11.

[2] 刘 杰,李秋丽,卫江峰,等. 都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207-209.

[3] 方志权. 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4] 张禄祥,郑业鲁,万 忠. 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 山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5] 宁 健,周洁红. 都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新生代[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2):4-7.

[6] 赵永胜,冀宪武,赵 春. 都市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3):76-77.

[7] 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 张立生,姚士谋. 新世纪我国大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J]. 城市开发,1999(6):26-28.

[9] 杨 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2008(31):93-94.

[10] 齐永忠,于战平.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与发展思路[J]. 农业经济问题,2006(4):67-69.

[11] 肖永红. 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2] 许 林,张彩江,刘 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11(1):57-60.

[13] 句荣辉,赵晨霞.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630-634.

[14] 果雅静, 吴华杰,马 铃, 等.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07(11): 131-135.

[15] 葛永红,王 亮.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2):87-89.

[16] 刘润萍, 李红霞.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兰州市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2010(3):83-86.

[17] 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都市农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8] 钱 静,律 江.京郊生态-循环-立体型:都市现代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9] 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0] 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 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9):城市化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2]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0):都市农业与现代农村产业综合开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3]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1):低碳经济时代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4] 薛艳杰. 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5] 王有年,何忠伟. 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要[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6] 叶堂林.我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必然性、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J]. 理论界,2007(11):44-45.

[27] 周争明,林育敏,郭红喜. 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58-61.

[28] 张学忙.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理论月刊,2007(12): 167-169.

[29] 武汉综合新闻网. 武汉市获“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EB/OL].http:///sywh/201007/t1170396.htm.

[30] 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林业局,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绿色文明家园——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报告[N]. 长江日报,2010-07-07(06).

[31] 孙红心,陈友法. 构建武汉都市农业体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2):41-42.

[32] 李 博. 上海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整合中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3] 黄学群,李 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5-60.

[34]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 2005(5):1-2.

[35] 王佑辉.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以武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240-1242.

[36] 张晓雯.关于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0):46-48.

[37]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8]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3):439-442

[39]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 新叶村乡土建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有序扩张”的原则,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农业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农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开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红古绿”等旅游资源,以农民或企业投资为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我区井冈蜜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不同产业区域发展要求,着力培植发展青东公路沿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景)区。计划5年内,全区共培育区级休闲旅游农业园(景)区20处,力争列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区),发展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每年培训旅游农业就业人员100人次以上。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依托我区井冈蜜柚、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全区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以“打造精品、培育重点、创建示范”为目标,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农家乐、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因地制宜设置特色餐饮类、观光游憩类、户外活动类、参与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五类农业休闲园区。重点在青东公路沿线着力发展果蔬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区,依托山、白云山等景区建立休闲度假区,在富田、文陂、富滩等乡镇建立以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特色古村为依托的观光游憩区,在城郊及景区周边建立以乡村“农家乐”、“农家游”为主的特色餐饮区,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着力发展户外活动旅游区。

(二)发展重点

集中筛选3-5个有一定规模、建设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积极性高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企业),在挂点乡镇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的帮扶下,通过加强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如指示牌等)、环境改造(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等旅游农业相关方面建设,着力扶持乡村旅游业壮规模、上档次,树立2-3个旅游农业开发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区旅游农业的发展。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片区的建设:

1、引导发展富滩万亩井冈蜜柚观光游憩园区。继续加大开发力度,逐步配套推广猪—沼—果(渔)等高效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区建设,将基地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高效科技农业园区。

2、开发建设猫儿下水库生态旅游园区。依托库区大片水面,特有生态环境,搞好规划,逐步改造,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果业,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等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建设好观光采摘区、游猎区、休闲服务区、特色餐饮区、垂钓观光游憩区,着力建成集现代观光农业、山水休闲、观光旅游、垂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或休闲旅游景区。

3、配套发展新圩从玉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以新圩从玉设施蔬菜基地为基础,依托渼陂古村景区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独特古村相结合,让游客在领略古村浓厚的“红”、“古”、“绿”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和体验现代农业的壮观,逐步打造全区独具一格的古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旅游圣地。

4、扶持发展天玉花卉苗木观光休闲区。以景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着力扶持发展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网配套,完善花卉苗木观光区、野外烧烤区、休闲服务区等相关旅游农业设施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区里成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协调小组,并建立由区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城建局、工商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分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旅游农业开发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要建立乡村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

(二)加大扶持力度

1、投资“农家游”等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且合法经营的业户,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是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①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②城管部门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审批有特色的临时建筑,并免收门牌广告费;③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以上的工商登记费。

二是税收鼓励:①凡开办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②从业户投产纳税之日起,由受益财政给予奖励:第1年至第3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100%进行奖励,第4年至第5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50%进行奖励。

2、对被评定为区旅游农业精品景(园)区的前三名建设单位(乡镇、街道、村、园区),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和3000元(评定标准另定)。

3、对新创建的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2万元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5万元奖励。

4、对一个单位同时获得旅游农业精品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的,只能获得一项奖励,奖励金额按照最高奖励额的项目奖予。

(三)做好发展规划。区农业局要与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衔接,将我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和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各旅游农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街道)或村以及旅游农业园区要在全区旅游农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的旅游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文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旅游农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四)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农业的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旅游农业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农业建设和经营活动的监管,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监管。一是加强经营活动的监管,制定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守则,规范收费价格,教育农民要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二是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特别要注意确保饮水与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实行旅游农业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区旅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家院实行挂牌制和评星制,对经营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或经常受到游客投诉的农家院和其它经营旅游农业的单位坚决吊销其经营资质;四是引导建立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公司或行业协会,通过引入工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旅游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促进我区旅游农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培训工作。要把旅游农业产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区农业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员培训计划,结合“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开展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各种专业形式的培训工作;同时,引导返乡农民就地创业,利用农村现有产业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农庄等休闲旅游农业。

第6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生态城市;现代农业;郑州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38-02

都市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书画、摄影、购物、度假、教育传承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它是适应城市市场需求的农业,追求“高效、低耗、持续”发展模式。

一、郑州都市农业的类型与特点

在“绿色郑州”、“生态郑州”、“和谐郑州”的呼唤下诞生的都市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功能日益多样化,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寓于美食品尝(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休闲(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住宿(民宿农场、露营农场)之中[1]。目前各种类型的都市农业园区特点(如下表所示)。

二、郑州都市农业的产品

绝大多数都市农业的市场还是以附近地区大城市居民为主,而且主要是工薪阶层、学生、老人等。虽然资源品位和市场情况有所不同,但所有都市农业地旅游产品的主题都几乎是相同的――“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只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有差异[2],因而,对都市农业产品的规划,也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发现、挖掘和表达都市农业、都市生活的要素的过程(如表2) 。

(一)经济产品―产业互促带来经济增长的城市效应

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农业“嫁接”旅游,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两种产业的融合引发经济学领域的乘数效应,从而成为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其经济与社会效用得到公认。游客来到城市的农业园区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在优美的都市环境和安静的乡村生活中充分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己的许多特殊需要,爱好摄影的人可以创作,学美术的可以写生,社会学者可以把这里作为研究的案例,孩子可以完成一次亲近自然、增长知识的旅游,老人能够实现一次增进健康、保养身体的乡村度假,家庭主妇还可以购买家居日用品丰富居家生活。

(二)社会产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

都市农业应该与现代文化科技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体现出生产示范、推广辐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出口创汇、文艺创作以及农事体验等多元化功能,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传统农业是公认的弱势产业,都市农业在试图寻找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才能为传统农业实现嬗变提供可能。因此,注入科技要素至关重要。集成农业能够在农产品培育、规模产销、品牌打造等方面以高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现在游客眼前,全方位提升都市农业的品牌价值,是农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

(三)生态产品―养怡身心、减少心理疾患的场所

都市农业自身具有“洁、净、美、绿”的特色, 能减轻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危害, 降低城市噪音, 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 为市民提供幽静、清新的栖居环境;为游客提供观赏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山石、盆景、运动、健身等人文景观,居民亲自参与养花种草、果菜采摘、动物饲养等活动, 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 从而提高都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

三、郑州都市农业的目标

都市农业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是解决农村社会收入低、城市人口老龄化、城乡交流和区域景观美化等的重要手段,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一)提高农业的经济附加值

发展当地都市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是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和消除二元结构的重点,实现城乡互促。郑州市地处中原,有着科技、信息、交通和区位等发展都市农业的诸多优势,发展都市农业是郑州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当地农户居民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实现大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把农产品由原料变成适销对路的商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3]。从农业发展获得经济收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和特征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中鲜能见到成功的例子,而都市农业可以说是一种极易将理念变成现实的生态旅游形式。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在都市化进程中,强调农业、发展农业,强调农业的生态绿化和文化传承功能,美化都市居民的生活,减少身心疾患的发生,实现城乡互补。都市农业将极大地推动城区景观与环境整治。为了吸引开发商投资,为了实现居住效益,政府和居民就要整治和美化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治理周边的植物环境,爱护树木、花草和动物。都市农业甚至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土壤改良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改善人居环境是都市农业的追求,如果经营者有信誉(即不以普通食品冒充绿色食品)或政府对绿色食品认证严格,开展经营的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就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他们同时又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话,就需要增加使用农家肥,这在客观上就有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组成的效用。充分认识、挖掘、利用都市农业发展城市的资源、发展与生态、环境和乡村社会和谐共生的都市农业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城市环境的美化、生态等公益的维持[4]。现代的农业环境、农村生活、农村文化就是都市农业的全部资源和所有魅力,欣赏美景、洋溢身心是基本的旅游目标。

(三)实现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

现代农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粮食供应,而且在美化城市、保护生态、丰富文化、安定社会诸方面发挥其多功能效益,实现城乡互动。对于成功的都市农业来说,一方面,让旅游者通过“完全的现代农业体验”实现心灵和身体的放松,亲近、爱护自然,尊重不同文化,并最终发现、认识传统文化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因经营收益而为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而感到自豪,并学到许多来自城市的知识、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四)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都市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以满足都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农民增收,是传统农业资源和农耕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5],都市农业的科技、经济、社会力量的强大辐射,为乡村发展现代农业起示范带动作用。与城郊农业、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的功能更多,领域更宽,层次更高,都市农业贴近都市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市民的消费新潮,领导生产新潮流,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46.

[2]李岳云.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三农问题的化解[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75-78.

[3]袁力.集成农业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初探[J].旅游学刊,2009,(3).

第7篇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是贵州倾力打造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园区坚持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从追求量到注重质,再到突出生态、产业、效益、规模全面提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把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百姓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突破要素瓶颈倒逼煤矿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

从水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深山之中的苹果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旁,一片片猕猴桃园令人目不暇接。走进园里,一簇簇果子把藤苗压弯了腰。

被称为“西南煤海”的水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这块“黑金”曾让水城在全国响当当。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掠夺式”的开发资源,让水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工业“一枝独秀”使得农业成为一块致命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增收乏力,农业增效受阻,农村面貌改善难上加难。

绝境之地,何以图存?

政府出“狠招”:对不符合贵州生态文明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效益好又环保的项目坚决扶持。

山多地少、耕地破碎、农业商品化率低的现实,“倒逼”水城探索喀斯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胡娟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煤老板,为响应政策号召,她放弃了见效快、赚大钱的煤矿生意,转而投资猕猴桃产业。

“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作为土生土长的水城人,我也希望为生态建设做点努力。”胡娟说,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做规模化的生态产业,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水城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生态农业导向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型治理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须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发展符合喀斯特山区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说,要把山地特色农业培育成水城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红利催生发展活力,水城的农业发展经过转型升级后,开始转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

走进米箩乡村民李朝恒的果园,猕猴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李朝恒和妻子正为除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种得不多,但是收入比以前种包谷、洋芋强多了。”李朝恒说,去年猕猴桃价格还可以,每公斤最高卖到40元。

猕猴桃,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习惯,也开辟了农民小康路。

三年前,李朝恒将自家的另外2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除了土地流转费,我还给企业打零工,每月2000余元的工资,每年还有近20000元的分红。”

和李朝恒一样,猕猴桃产业园区涉及的1035户农户都有三重“身份”:公司的股东、土地租赁者、产业园工人。每家每户以土地入股,除了享受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之外,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留在公司打工,入股农民还根据“股份”每年分享到15%的利润。

胡娟投资成立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企业和农户建立联结机制,企业获得土地搞起了规模化经营,农民或带地入股,或直接流转,既可以参与红利分配,又有稳定的务工收入。

“外来游客可以到我们园区采摘猕猴桃,再吃点羊汤锅和农家菜,果熟期每到周末城里来的人多得很。”米箩乡倮么村村民王继跃说。

“十年前,群众交3块钱的电费要靠卖鸡蛋来凑,如今猕猴桃就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家家户户都有不少‘红票子’,咱们不缺钱。”王继跃的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富庶。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群众支持,水城县更加坚定的走起特色农业之路。结合气候、土壤等特性,水城县将猕猴桃定为主导产业。

2013年,贵州省出台多项措施重点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迎来蓬勃发展时机。

园区由米箩核心区和猴场特色示范区组成,分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猕猴桃产业示范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区、布依风情生态园5个功能区,种植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18个乡镇。

以“建一个园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集生态旅游、民族传统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了生态性、实用性、前瞻性、示范性的统一。

铺宽致富路子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并驾齐驱

作为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以独具特色的“一核三园四型”的理念设计,获得全省100个省级园区规划设计第三名。

所谓“一核”,即以米箩乡、猴场乡为园区核心区全力进行打造;“三园”,即着力打造俄戛万亩猕猴桃园、草果万亩猕猴桃园、铜厂万亩茶园及核桃园;“四型”,即将园区分成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自然生态型和民俗文化型等4个类型。

尤其是休闲度假功能区里的“梦幻大道”设计,“用养花的理念种树”,即春、夏、秋、冬四季,行道树都将变换。春有樱、夏有柳、秋有枫、冬有梅,这样奇思妙想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要通过独特的、高品位的、高规格的规划、设计、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同样的田土生长的作物,变成高效、高价值作物。”米箩乡党委书记谢寿阳说,重点以美丽乡村点缀园区,以旅游开发带动园区,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并驾齐驱。

谢寿阳的话不是异想天开。就在园区核心区周围,一排排独具布依风格的小洋楼正拔地而起,不少村民还建起了农家乐。

在园区核心区内,重庆君豪公司及县农司合股征地400余亩,建起了6300余平方米的农业生态体验馆、2100余平方米的蔬菜观光大棚、游客街道中心,以及百亩荷花池。

眼下的园区周围,一幢幢白墙红檐的乡村别墅,点缀园区;一片片平整的地块里,猕猴桃幼苗正扎根新家,一幅转型升级后的农业观光旅游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园区建设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008年,水城红心猕猴桃被选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2年获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产地知识产权。

品牌背后是特色。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植和放大了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并不断“长”成致富千万家的品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融合生态农业和旅游文化,舞活“产业链”。水城县实施农旅融合,综合开发,多元产业联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发展精品园艺、配套产业带动旅游休闲业;以农业与旅游作为城市转型跨越的突破口,打造“农旅一体”和“以农兴旅”的创意农业模式。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水土保持;问题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农业生产中,水土保持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力支撑,水土保持工作也有效地承载了其建设的稳定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着必然性,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来实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那些偏远山区,面临着巨大的水土保持工作压力。必须保护好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从而提升土地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1 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水土保持是指通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以此保持土地应有的生产力,并释放其可能的生产力潜能。这个过程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良好互动。水土保持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水土保持能够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进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务就是有效地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保证村容整洁,为管理民主提供外部条件。要发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引导群众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山-水-田-林-路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为农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

2 水土保持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做到减灾保丰收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为抗旱减灾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作用,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在一些多旱山地地区,通过积极开展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获得了较好的水利条件,不但保障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而且在应对干旱时能够发挥重要的农业抗旱减灾作用。

2.2 为农业发展提供力量,促进农村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使得农业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在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中,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促进了坡面径流灌排调控体系的配套和完善,使得一些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遏制。通过遏制水土流失,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明显改善。

2.3 保障现代农业发展,为特色产业提供发展动力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构建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对于吸引农业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村为例,其通过构建优越的基础水利设施,保障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民间投资用于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园林绿化树种,大力培植花卉产业,促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产业;进行种植果蔬,构建高效特色产业。

2.4 搭建农民增收平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农民增收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民营农业生产企业的进入能够带给当地农民大量的工作机会,这就需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可以通过果树种植、水产养殖和牲畜养殖,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平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5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构建起完善的水保林与经济林体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起绿色生态环境。通过建立供水站,保障当地人畜饮水安全,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2.6 联系党干群关系,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打造出一系列致富工程,做到让农民满意。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做到一事一议,这能够促进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这将能够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打造真正的“乡村文明”。

3 水土保持工作中尚且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尚且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这些问题有:全国总体上的需治理土地面积高达了3.57亿hm2,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繁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与土地石化严重,尤其是东北黑土地黑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了东北粮仓的稳定;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总体上属于激化状态;政府和民间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与总体生态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水土保持专业队伍建设尚不完善,民众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基础研究薄弱。

4 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形成立体化和系统化的工作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提升行业规范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开展广泛的水土保持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水土保持的科技创新,提升水土保持工程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为推动力;完善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协调性,建立起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谢海燕,赵健.水土保持强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长江,2008,39(5):99-100.

[2] 鄂竟平.扎实做好”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中国水土保持,2006(6):1-4.

第9篇

一、目的意义

乡镇(街道)、村是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对象。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稳固基层组织、巩固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市,乡镇(街道)尤其是广大农村,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部门大有作为。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农业发展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保障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对农业部门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开展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行动(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以下简称服务进乡村行动),是落实“千乡万村送服务”集中行动的具体举措,是农业工作把握新形势、谋划新举措、推动新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农业部门改进作风、创建“五型机关”的内在要求,必将对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二、主要任务

开展服务进乡村行动,着力从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立足转型升级发展农业,提升能力服务“三农”,大力推进六大提升行动的实施,以扎实有效的服务,解决农业生产最需要、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础上,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创新农作制度,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五良”配套,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落实“十项惠农举措”,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创业能力。探索建立经常性、开放式的培训机制,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加强农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发育。广泛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鼓励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返乡从事农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竞争力。

(三)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综合实力。认真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减轻村级集体负担,改善发展环境。引导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搞好投资运作,落实物业项目。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村经济合作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四)深化财务公开,促进农村和谐。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形式和公开程序。大力推进会计委托制和电算化,推行村级财务信息化管理,实行实时监控。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按照三年必审、离任必审、有访必审的要求,加大审计力度,拓宽审计面。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规范农村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生产经营积极性。

三、行动内容

组织开展服务进乡村行动,主要通过送、帮、扶、带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农业技术、模式、培训、信息、政策等服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更好推动农业科学发展。具体开展“六到农家”(包括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活动。

1.致富信息到农家。运用农民信箱、农技110、*农业信息网、*市农业信息网等手段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品种技术、病虫防治、土地流转、农机作业、农产品市场、惠农政策等信息,提前、产中、产后多领域的服务,让农民充分了解情况,让信息合理安排生产、科学防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病、有效拓展农产品营销等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广泛宣传农民信箱的作用和功能,继续抓好农民信箱农村联网,扩大农民用户和启用率。

2.优良技术到农家。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运用农民信箱、广播、电视、报刊、村组黑板报等途径,推介种养业生产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蹲点办方,抓点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公布农技人员特长和联系方式,方便农民咨询。深入开展联基地联大户活动,组织农技人员与基地、大户挂钩联系,定期走访了解情况,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实地解决技术难题,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服务新机制。

3.科技培训到农家。深入实施“绿证”培训工作,帮助农民系统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技能。结合秋收冬种和明年春耕备耕,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方式,针对性地开展短期的一事一训,把科技培训送进农家,把适用技术带给农民。农业局至少组织1期专业大户骨干培训班,各乡镇(街道)举办1-2期培训班。同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通过科技下乡方式,上门赠送一批科技书籍、科普资料、农村信息报、农用物资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帮助建立农村科技书屋,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科技学习环境。

4.先进模式到农家。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加快创新农作制度,认真总结实践创造和先进典型经验。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千斤粮万元田”等生产模式,推广统一育供秧、统一机耕植保、统一品牌经营等服务模式,推广村级财务委托制、电算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监管模式,推广农业清洁化生产、废弃物综合治理、沼气开发、清洁能源利用等生态循环模式,引导农民自觉采纳。编印各种模式操作流程图,汇编各种典型实例集,广泛宣传这些模式的先进性、实用性,使好模式产生好效果。

5.维权服务到农家。稳定并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承包权。加强农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管理,加强村经济合作社建设,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社务公开,帮助建立完善权益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村经社有序运行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组织万村审计活动,推行财务公开网络化管理,强化农民负担监管,深入开展明查暗访,严厉查处违法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组织“绿剑”集中执法活动,整顿规范小农资经营行为和农资市场秩序,防患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及时调处农业生产事故和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普及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增强农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

6.惠农政策到农家。全面落实粮食、生猪生产、农机作业补贴、土地承包流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场改革等政策。层层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解读、咨询,进一步宣传强农惠民政策,使农民更多地了解、更好地运用政策。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使各项政策到位,真正起到惠及农民的效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议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镇乡(街道)农业部门、局下属单位要把开展服务进乡村行动,作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深化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市农业局成立协调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各镇乡(街道)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周密谋划方案,精心安排部署,确保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落实、各方力量协同配合,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展开。要把农业部门的服务进乡村行动纳入到“千乡万村送服务”集中行动的工作体系,在党委政府和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协调下开展工作,加强与当地集中行动的衔接,紧密配合统一的活动,并根据实际独立抓实自身的工作,使服务进乡村行动符合总体要求,又体现部门特色。

(二)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要把握重点时段、重点内容、重点环节、重点对象,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让群众多得实惠。在服务时段上针对秋收冬种、春耕生产等重点季节,在服务内容上突出致富信息、优良技术、科技培训、先进模式、维权服务、惠农政策“六到农家”,在服务环节上着眼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服务对象上围绕农民群众、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在元旦、春节期间,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当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有重点地走访慰问贫困农户,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周密谋划方案,认真组织部署,精心设计载体,有条不紊地展开服务。

第10篇

 

本人以“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标准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立足岗位职责,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业绩与成效(亮点)

1.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效。2017年,福清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福清市牛宅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我市有4家休闲项目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有3个村被评为福建最美休闲乡村。

2.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我市连江县开心农场等五家休闲农场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策划“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助力精准扶贫。首先,优先招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休闲农场就业;其次,免费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品后,按规格保底收购;第三,开设“良心铺”,在农夫集市开辟专柜,供贫困户销售特色农产品;第四,入股分红帮扶,贫困户贫困扶持资金保底入股分红。

3.两岸合作取得新发展。在第九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生态农业对接会”上,台湾南投县观光协会与闽侯神龙谷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连江开心农场、福清云中部落、连江县望江园、连江县赶海一号等5家休闲农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立以两岸休闲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为平台,两岸人员互派互访、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伴手礼行销等合作交流机制。

4.提档升级取得新水平。注重提升品质、档次上下功夫。如福清市的想思岭观光园、云中部落,罗源乡状元竹海庄园,连江县赶海一号等休闲项目都实现了提档升级。新建休闲农业项目闽侯神龙谷休闲农业观光园,由福建新时代农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达3.25亿元。

二、存在不足和短板

1. 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为企业办事不够主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不够多。

2.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政治思想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内容够系统全面,联系实际不够深入。

3.没有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思想时有放松,吃苦精神有所减弱。 

三、对全局或全处工作的贡献度

1.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截止2017年,我市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数达42家,为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5家(全省18家),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省11个),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省级37家(全省231家),占全省总数的六分之一。

第11篇

刚开始,顾枫及其团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毫无经验,也不准备搞很大的规模,仅仅只想尊重乡亲们“望得见山,够得着水,靠得拢承包地,摘得到田园菜”的意愿,在“不征一亩地,不砍一棵树,不迁一户房”的前提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民宅基地面积,将老家顾家湾自然村改造成一片适宜农民生产生活的别墅式新居。顾枫特别嘱咐设计人员:在这充满乡愁的每栋别墅里,不仅带架空层和院,还要有独立厨房、储藏室和卫生间,一定让农民在这里能够过上与城市人同样的舒适生活。

2010年9月,顾家湾旧村改造工程在金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正式破土,24栋新村民居和一栋村民活动中心,全部由顾枫的团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装修。2011年7月底,水、电、路以及有线电视、电信网络、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基础设施如期实现“六通”。建成之后,顾枫兑现反哺诺言,全部免费分给农户,不收村民一分钱。

顾家湾“样板工程”的成功,既极大地激发了净堡人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坚定了顾枫团队自己对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在净堡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和县乡党委政府的明确支持下,“初战”告捷后,顾枫又紧锣密鼓地启动了烟墩社区建设工程,参照国家出台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按顾家湾新民居的建设标准,将净堡村其他村民小村中的分散农户集中迁移至咸潘公路旁边的烟墩,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农村新社区。

烟墩新社区项目于2012年5月动工,基本办法采取的是“三个一点”,即政府项目扶持一点、入住村民自筹一点、投资企业帮扶一点。由湖北嘉晟集团投资3000万元,比照当前各地通行的农村社区生活方式与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烟墩社区占地总面积为66亩,建筑总面积为1.8万平米,共117户,户平150余平米,于2014年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社区内建有居民服务中心、购物中心、休闲广场、医务室、图书室、游乐室和社区党校,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一排排设计新颍、构筑精致的“洋房”似乎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与长江南岸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浑然而成特别亮丽的风景线。

凭着多年市场大潮的洗礼和熏陶,顾枫深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只是给农民造新房子,而是必须拥有产业经济的坚强支撑。在他看来,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厚实基础,只有产业繁荣昌盛了,农民才能持续增收和不断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才能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为此,顾枫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团队深入家乡的山山水水进行调查研究,也多次远赴省内外先进农村考察观摩,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符合净堡村具体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地自然的山水田园优势和毗邻武汉市的区位地理优势,大力调整单纯种粮植棉的传统结构,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特别是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旅游观光等方面的深度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新领域,创造新业态,推出新品牌。

2011年,由湖北嘉晟集团投资5000万元,创建了湖北净堡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以此为人才、资金、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新居建设节约出来的土地和通过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流转而来的土地推进健康水产基地、优质苗木基地建设,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走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现在,湖北净宝农业发展公司拥有精养殖水面2000多亩,实施鱼鸭立体养殖,已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同时,公司流转村组农户的山地与荒地3000多亩,栽植桂花、樱花、海棠、紫薇、红叶石楠等优质苗木65万株,林下套种黄豆、芝麻、西瓜等经济作物。另外,公司还有一个面积达200余亩的大棚草莓、葡萄采摘园,一到采摘季节,大批城市游客比肩接踵、络绎不绝。目前,净堡村内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生态林园和产业基地初步建成。按照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与实施步骤,净堡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滚动开发的模式,力争用10~15的时间,使这里的现代农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以上。

在一般人看来,净堡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生活环境明显优化,生产条件日趋改善,产业基础初具规模,只要经济稳步朝前发展,新农村建设便算得是胜券在握了。但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在净堡村考察时的一席话给了决策层一个惊醒:当前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确实需要一大批像顾枫这样有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具备较强资本实力的社会力量给予支持与帮助。净堡村能有今天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湖北嘉晟集团精心打造的结果。但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毕竟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不合适由社会企业甚至依靠“头面人物”来包办。“扶上马、送一程”,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让本地村民自己踊跃地站出来当家作主,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否则,净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便没有可持续性,只能是个“贫血、缺钙”而永远扶不起来的“阿斗”。

顾枫及时调整思路,决定把净堡纳入湖北省社科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基地,以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帮助。省社科院领导也高度重视,派遣“三农”专家到嘉鱼县乡镇党委政府挂职,对净堡新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实施近距离的指导。

按照省社科院提出的方案,探索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建立新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把高度分散的农民群众重新组织起来。分田到户之后,生产资料细碎化,要素配置差,经营规模小,投入成本高,产生效益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这种状态难以让农民持续增收,更无法促进农业现代化。2013年12月,净堡村第一个合作农社正式创建,按自愿原则入社的社员为57户。村民以承包经营土地拆成股份入社,水田按每年每亩480元、林地300元的标准给予社员租金作为保底收益。同时,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员均可根据不同技能自愿参加农社分配的各种工作,并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登记工分,每个工分按80元的标准一月一结算,年终再根据农社的整体经营收益分红。

经专家论证,这种以土地入股、由农民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平时以生产责任制劳动方式记工分领报酬为主,年终再以参与利润分红为辅的发展模式,比过去各地流行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更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也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农民不需要筹集生产投入;二是农民不用承担各种风险;三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因为合作社的生产系统是开放式的,分工分业日益发达,每个人均可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劳动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争取高工分,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净堡合作农社的发展中,很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如决策的咨询、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引进、产品的收购与销售等,都是由湖北净宝农业发展公司直接承担的。有人觉得,如果没有湖北净宝农业发展公司的倾力支持,净堡村的产业培育与生产发展就无从谈起。但专家们认为,湖北净宝农业发展公司当前给净堡村的各种帮助,性质上都属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范畴,都将是政府今后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所必须着力构建的发展平台,湖北净宝农业发展公司只是走在了时代前面而已。

第二步,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尽快提升农村“两委”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2014~2015年度,合作农社仅设施果园产业基地一项,社员人均年收入一般都能够达到2万元以上。还有苗圃基地及精养鱼池,收益更高一些。过去,净堡的青壮年农民绝大多数都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去外地打工,村里主要是“三留守”人员。现在,大家纷纷返乡,因为在农社务农不仅驾轻就熟,而且能够照顾老人孩子,工资也不比进城打工低。变化更大的是集体经济失而复得之后产生的积极效应。过去,党支部与村委会没有能力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凡涉及公共服务与公益事业的建设,都得等、靠、要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故在群众心目中几乎没有政治地位和领导权威。现在,净堡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位一体”,全部由农民群众选举产生。农社章程明确规定,农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每年从经营利润中依合理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将在全体社员的公开监督下用于全体村民的公益服务。虽然起步比较晚,但2014年仍然提留出了一笔可观的资金数额,预计今后的积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雄厚起来。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使村“两委”的干部在解决困难问题时的手段多了,威信高了,而且也让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意识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第三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农民群众,固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但从各地的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日益多样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一切朝钱看等腐朽思想也不断滋生蔓延,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逐渐弱化,甚至很多封建陋习与黑恶势力也有沉渣泛起之势。如果不能直面这些严峻的形势,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有可能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净堡新村的管理层十分警惕,高度关注,从一开始就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观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具体的村规民约之中,倡导科学民主和友爱友善,反对迷信和宗族房头,打击黄赌毒、治理脏乱差,形成了弘扬正气、崇尚科学、规范有序、团结互助的纯朴民风。近年来,渡普镇党委、政府经常组织农民群众在净堡新村开展龙舟比赛、社戏演出、文体娱乐、新村采风等活动,营造了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第12篇

1.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现状

1.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针对天然林是白山市整体生态资源母体的实际,坚持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其保障功能。改革旧的林业管理体制度,全面推行了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坚决依法打击滥砍盗伐和乱捕乱猎的犯罪行为;积极推行以灶代柴的烧柴改革,清理木材加工厂点,遏制木材资源过量消耗;全力抓好森防工作,全面消灭森林火灾隐患,高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性,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实施生态恢复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恢复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高质量地进行植树造林。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任务,同时,搞好绿色通道、美化城市、乡村绿化等工程。二是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行林参间作,参后还林,营造速生丰产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三是强化境内江河干流防洪治理。加强了浑江干流、鸭绿江界河等重点江河的堤防维护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四是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小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把小流域的低洼处改造成水塘,发展渔业养殖,消除水患,提高小流域内的生态质量,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

1.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全市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药剂除草、等离子体处理、农田灭鼠、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包衣、玉米大垄双行、中低产田改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措施,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借助农科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耕地质量。全市每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达20万亩;推广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占全市耕地90%;推行留茬少免耕技术面积占全市玉米面积10%;大力推行沼液、沼渣培肥地力技术,全市共建设沼气池7000余个,秸秆气化站8座,使全市10%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积极集造农家肥,每年集造农家肥200万立方米,可培肥耕地 50 万亩。合理利用全市富余的林副产品和木材加工厂木屑、边皮的下脚料,以及农业生产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豆秆等,生产高营养、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经过接种有益菌发酵成生物饲料,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的粪便生产沼气或直接发酵成有机肥,实现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1.4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群体 充分依托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培育生态资源型特色产业群体,形成了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体。以落实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契机,鼓励扶持承包户和广大群众向大森林母体进军,充分利用林下、地上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立体式开发,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截止2012年,全市林下种植人参达50万亩,标准化封沟养蛙面积达180万亩,林下中药材栽培面积达15万亩,林下合理密值、管护山野菜达6万亩,并以天祥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蜂业养殖,开发高档蜂蜜产品。

1.5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特色品种、优质品种,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扩大拥有绿色食品品牌的鲜食玉米、毛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蔬菜安全生产面积,努力打造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完善浑江区七道江镇万亩产业园区、江源区红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临江市新建街道和兴隆街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县(市、区)无公害蔬菜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标准化棚膜面积已达1.3万亩,年均增长27%,“三品”累计认证数量达370个,年产量160万吨。

1.6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基本建设思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加快发展依附于林地资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特色产业群体,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年来,全市共建设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9个,完成投资额达46亿元,带动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发展,带动全市发展订单农业30万亩。

2.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瓶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到一定的成果,但还存许多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投入不足。各地虽出台一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扶持资金额度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二是科技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全市耕地多为坡耕地,平地地块小,山坡地地块呈零散分布状态,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地块不多,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三是生态农业规模较小。全市农业优势是依附于长白山森林资源的参、蛙、菌、药、药、牧、果等特色产业群体,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带动七大产业群体发展的强势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

3.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对策

3.1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加强良种繁育,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法,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广秸秆还田、玉米宽窄休闲种植、垄侧栽培等多种有效栽培模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采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技术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破坏性土壤进行改造、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和综合产出能力。重点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加大中低产田造的力度,通过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和配套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高产稳产田。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抓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三北防护林五期、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合理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治理养殖污染;加大力度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3加强林地综合开发利用 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大产业群体,以生产天然绿色林产品为主体,在龙头企业的牵导下,加强林地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有性繁殖、林下仿生栽培技术,实施有计划地轮采,推进资源良性循环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时恢复野生资源基地的产出能力。大力发展以矿泉水、山野菜、参蛙保健品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强化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强野猪、梅花鹿、长白山黑牛良种繁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