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前浏览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课堂教学容量和教学进度等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现结合“认识钟表”的教学片断,谈谈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环节一:预习开路,发现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设计了课前预习环节。预习要求如下:
1.仔细观察钟表,你一定会发现上面有一些数字和三个不同的针,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吗?
2.观察长针和短针,它们是怎样走的?它们是如何表示时间的?
3.你能在钟面模型上画出时针和分针以表示整时吗?
4.你发现了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5.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父母或在网上查找资料。
环节二:针对学情,以学定教
师: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60分钟就是一小时。(学生上台在学具钟上指出大格和小格)
生2:我还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你们课前一定画了很多整时的钟面,谁愿意把自己画的整时钟面展示出来?(教师指导学生按顺序把钟面贴在黑板上)
师:这里有这么多钟面,你们是怎么认这些时间的?
生:分针都指向12,时针也都指着数字,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通过预习,学生都认同这个规律)
师:(出示教具)这里分针靠近12,但没有指向12,分针指向这里(指向是11和12之间),时针指向这个位置(指的是接近5),现在是5时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准确地讲应该是几时?
生1:就要到5时了。
生2:大约5时。
生3:这里不到5时,5时多一点也叫大约5时。
师:你能把你说的这种情况拨给大家看看吗?(生上台拨5时5分)
师:(追问)那这样还是大约5时吗?(拨5时2分;5时3分;5时20分)
……
师:在预习中,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分针走的速度比时针快,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一大格。
生2:我发现时针、分针一般不会同时指向一个数字。
师:猜想一下,时针和分针是否任何情况下一定不会重合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
生:时针和分针在12点的时候会重合。
……
这里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钟表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把所有的新知识都一一呈现,而是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还要注重拓展和延伸,力求使学生在预习后上课既觉得轻松,又能有更多的收获。此外,在教学中要注意: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小学数学课程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是有所准备的。教师在课上应尊重学生的预习基础,教师一句“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叩开学生现有认识的大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实施的有效链接,将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到底。针对学生在汇报预习成果中暴露的问题开展教学,是这节课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2.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肯定会提前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汇报中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而是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展开论述。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也是给在预习中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学生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困惑来实施教学,课堂生成的资源比较丰富,在反馈中出现的各种小错误,成为现成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
3.创新课堂的组织形式
“边学边导、边练边清”的物理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环节是: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生探究、教师巡导;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边练边清、总结提升. “高效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理念.
1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1.1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操作要领:引入教学、明确目标、布置任务.
操作策略:教学引入要直观、简洁、形式多样;学习目标要详细、具体和简明,切合学生实际;布置任务应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时,老师将“抓尺”游戏引入新课后,及时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会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能通过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建立起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它的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规律和特点.
展示知识目标之后,教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积极讨论交流,观察“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这一演示实验,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在揭示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内化本节课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1.2学生探究、教师巡导
操作要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操作策略:学生先独立自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个别答疑辅导.如有实验演示任务,教师可安排学习小组轮流上台探究;教师巡视时收集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做好精导准备.
教学案例:在学习《交变电流》时,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直流电?交变电流有什么特点?
(2)小组轮流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探究交流电的产生过程,观察小电珠的亮度变化情况.实验中线圈转动产生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3)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什么位置电流最大?此时小电珠的亮度怎样变化?
1.3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操作要领: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拨、拓展、评价.
操作策略:多给学生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做、观、演等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做好课堂调控,适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肯定、补充和纠正;教师点拨精讲要少而精,对共性问题要引导学生再讨论,明辨错因.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案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节的展示中,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推ё酆闲越锨浚知识跨度较大,可设计成三个小问题分别让同一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分层展示:
(1)请展示卫星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
(2)请展示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
(3)请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公式.
学生在回答上面三个基础问题后,要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仍然还有困难,最后让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1.4边练边清、总结提升
操作要领:布置课堂作业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
操作策略:教师精选训练题,分为基础必作题、提高选作题和拓展思考题,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学生当堂训练时,勤于巡视,及时了解学情并进行辅导;教师可采取“兵带兵”的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也可采取“兵考兵”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训练情况;教师评价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达标情况,以求达到“堂堂清”和“日日清”.
2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考
要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操作模式,但要真正用好这种教学模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高中物理知识综合性强,计算量大,模型抽象,学生易学难精.如果不将教材知识和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整合,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编写研讨过程就是一个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其编写质量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编制导学案时发挥备课组的教研功能开展校本教研,将课本知识点加工成可探究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和兴趣点,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和情景生活化.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本策略探索出的四个环节,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测勾勒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这样的互动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理性化的物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2.2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率性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课堂.要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打造高效物理课堂,课前的充分准备尤为重要.每天晚自习前,由物理学科代表根据第二天教学内容拟定预习计划,在黑板上向全班公布,学生根据预习计划分组上好晚自习,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内容,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完成部分预测题,同时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以待交流讨论时解决.晚自习最后一节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探究讨论和小组内解答,提出共性问题,待第二天上课解决.
2.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可以找到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通过建立6人学习小组机制以及6人捆绑考核制度,促进学生成绩的大面积提升.笔者将每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层次等分为A1、A2、B1、B2、C1、C2人选,每组确定一名物理组长(原则由A1担任),将学生们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探究和展示都交由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评价杠杆,对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表现及时评价,不断鼓励,让学生的学习时时处于兴奋状态.课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课堂综合表现,按比例评价出A、B、C三个等级的学习小组.并对不同等级赋以不同分值,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分值均由组长记录于《学生成长手册》,作为班级、年级组每周、每月进行学习之星评比的依据.
2.4教师的专业提升是实现教学高效的核心要素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精心指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钻研,课堂上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教师要能熟练驾驭新课程课堂,必须不断充电,加强业务学习.备课时要精心编制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可能捕捉到学生课堂讨论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有时即使准备很充分,在课堂上教师也可能被学生问住.因此,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海量阅读,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高中生物;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都在进行全方面的改革,课时偏紧,课后作业时间的锐减和学生的不重视程度等都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制约瓶颈。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前提
有效备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简单地课前准备几十分钟就可以的,我认为新课程下的备课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的备课。教师要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能够密切联系生活,了解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努力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用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案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快接受知识的同时,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条件。
例如,在组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时,了解到学生缺乏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再加上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氨基酸结构通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本章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保障
1.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重点问题重点化、简单问题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加快课堂节奏,使得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并且又能全面掌握知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做到节奏缓急交错、教学内容疏密相间、动静交替、布局和谐,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这样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情绪的兴奋点和思维活动的持续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以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应该取决于老师。教师要合理安排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力求高效,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科学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明确和清晰,合作学习的难度要适中,合作学习的对象要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而应深入到每个小组中,了解每个小组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小组合作后得出的答案不能全盘否定,要具体分析,找出正确的一面,同时也要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补充和升华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从而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如果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那么即使在课堂之外,学生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提问不仅是思维独立性和创新性的印证,更是发掘强劲的思维动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要从正面来评析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采取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学生问题质量不高就责怪和批评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对于高中生物知识中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和生物模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勤动脑,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感悟摸索生物知识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用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胡宏亮.浅谈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1(24).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学校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教学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怎样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永远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等重要,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都不可能高效。过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和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而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有违教学的科学性。因此,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方法途径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依赖教材和经验进行教学,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就练什么,所谓的教学目标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制定。提高生物高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生物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学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并充分理解《生物课程标准》,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细心研读,在把握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同时,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完善人格为主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培养成的学生,才符合我们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2.注意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生物组实施了教学合一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的设计必须确立以学生主体、教学互动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着这根主线展开。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①目标导学,整体感知。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小组讨论,自主构建。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
③师生解疑,整体构建。在学生小组自主质疑探究、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
④习题巩固,反思提高。本步骤包括知识体系、练习题、反思三个栏目,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3.注重教学方法
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②保持阳光心态。我甚至认为,幽默感应作为教师一个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每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上课期间有幽默感,学生就会喜欢你,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已成功一半。
③轻松课堂教学。我们不要夸大自己的教育功能,要保持平常心,学生是有层次的。唯一的出路还是在课堂,轻松的课堂教学。不冷落学生,即把课堂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这是课堂气氛的基石。
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对高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高效课堂应该强调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高效,其核心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高效。二是学生的高效,重在学生汲取知识的高效。三是课堂组织管理的高效。如学生纪律、学习习惯、师生结合等。通过对高效课堂理论研究,课例分析,实践尝试的方法,我们取得一些较为明显的成绩,下面是在探索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演讲者,知识的主动传授者,并推动着整个课堂的发展;而学生是听众,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课堂进程影响很小。老师们可能也都有过听讲座的经历,除非这个演讲者水平特别高深,讲的话题非常有趣,个人魅力相当的强,否则听者很容易走神,或困倦疲惫而想其他更意思的事。有多少教师敢保证自己讲的话题每天都是非常有趣的,自己的个人魅力每天都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教师应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纪律的控制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帮助者,学生犯错误时的纠错者。
二、调动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一位教师这样抱怨:“这个问题我讲了十几次了,可学生还是不记得,还是会在考试中答错,这到底是为什么呀?是不是他们根本就没认真听我讲啊?” 一位语言学家能曾用这样的话了概括学生的学习心理:Tell me, I forget; Show me, I understand; Involve me, I remember. 显然我们能从这三句话中找到那位教师的答案。有些教师只在乎自己的教学行为“tell”,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tell me, I forget;Involve me, I remember”. 笔者在在高效课堂的尝试实践过程中,每节课都有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馈环节,其中反馈的其中一项是学习本节课的感受。学生的反馈中影射出两种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方式,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对于不同的课型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例如,pair work, group work, interview, brainstorm, making a survey, retelling a story, discussion, debate, role-play 这些都是教师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些活动方式,但是关键是要坚持用,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良。当然对于理解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预习和小组讨论大胆的调动学生来讲出自己的观点。
三、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时,总想与身边的人分享,讲给同事或朋友听。若别人没看过这部电影,你一直在讲,别人一直在听,听者很容易走神或失去兴趣;但如果在场的人之前都看过这个电影,那么很有可能大家会参与到其中来,甚至进行更深层的讨论。我们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若能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了解话题。那么在课堂上便会出现人人都想参与,想表达,想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局面。这正是任务型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英语课堂所需要的。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采用设计导学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
四、培养学生的元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佛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知、调节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开始自己反思摸索属于的学习方法,并对学习过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元认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个人因素: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我。包括自己的知识状况、学习动机的状况、学习能力的特点、学习风格,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学习任务的因素:简单说就是认识的对象。包括任务的性质、难度大小、数量多少、结构特点。学习任务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3、认知策略的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有哪些方法,每一种方法的优点缺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比较有效。这几方面的认识,既需要我们帮助分析、介绍,又需要学生积极进行反思。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一、 翻转课堂的内涵及意义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指“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美国日渐流行。所谓翻转,主要指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先通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视频并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在线课程。学生不是孤立、无序地学习。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到了课堂上,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翻转课堂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录制的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它还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也参与到了孩子的学习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等。[1]翻转课堂对现代教师的要求更高,对现代的教育技术的推进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二、 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育中学习内容的强制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给师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生生协作学习预留了富足的时间,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对学生学习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2]因此,翻转课堂应被提倡用于教学中,它的优势有具体以下几点:
1.翻转课堂录制视频长度一般为20分钟左右。视频中教师一般不出镜,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2.翻转课堂的每一节课只围绕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之后,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
3.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转移到“课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开展课堂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翻转课堂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教学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主体,这种角色的转换符合新课改要求。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具体实施策略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理论,我所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下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氨气的喷泉实验》为专题,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为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提供可参考的教学略。
1、课前准备
(1)教学视频的制作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教研组研讨制作《氨气的喷泉实验》PPT课件,课件要求阐述《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以及近几年高考中常考查的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弱碱性等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实验演示、方法介绍、例题精讲等。
课件制作完毕后,由化学老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同时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合成,进行录制氨气的喷泉实验视频,时长约20分钟。教学视频制作完成后,我们通常采用几种方法发送至学生或家长处。①U盘拷贝,②QQ家长群上传,③班级公共邮箱。这三种方法可供学生或家长根据条件任意选择。
(2)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①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通过对喷泉的形成与氨气的性质关系的描述,让学生清晰地把握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②教学过程。将本节课所涉及的重点内容以及方法指导、例题精讲具体解答过程完全呈现出来,类似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视频中。
③多平台交流。在课堂视频和变式训练中,学生都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这时教师之前所建立的家长QQ群、微信朋友圈就要发挥作用了。此外,电话交流、课前师生问答都是网络交流平台的有益补充。通过这些交流,同学们互相解答各自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当场解决大部分的困惑。
2、课堂学习
(1)教师带学生回顾氨的喷泉实验具体操作:
实验讲解:实验者用胶头滴管把少量的水挤入一个充满了氨气的干燥烧瓶中,氨气溶解在水中,使容器内产生负压,因此更多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另一个入口处进入,产生喷泉效应。
(2)课堂测评
以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为例(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向同学展示课堂测评内容,由学生进行回答,以下为测评内容为:
①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②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
③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该实验的喷泉现象的原理是()。
④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⑤若开始将水中滴加几滴酚酞试剂,现象为()
(3)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理解完成课堂测评。在答题的同时,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学习时观看视频时遇到问题呈现出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实验室常用NH4Cl和Ca(OH)2混合加热来制NH3;干燥NH3可选用碱石灰;要形成喷泉,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NH3必须与水接触,二是造成足够的压强差。而本题利用气体热胀冷缩原理,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捂住烧瓶,NH3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和水,NH3与水接触溶解,即发生喷泉。在大多数同学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逐一批改,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错误答案做简单的思考后,再一次整理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并将自己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将问题简单归类后分发给学生。
(4)分组探究
老师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个问题者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规模控制在5人以内。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当问题涉及面较广并可以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拼图”学习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5)老师“解惑”
在讨论结束后,老师讲解例题并总结本节课设计的考点,可进行课外拓展,并给予学生鼓励。在本节《氨气的喷泉实验》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解决和掌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原理,②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③氨气的性质及制备方法,④涉及制取氨气、氨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⑤实验现象等。
四、“翻转课堂”实施中的反思
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很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模式来要求学生。因此实施“翻转课堂”这种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大量时间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予以支持。
2.提高教师素养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录制视频的质量、学生进行交流的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都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成功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教师的学科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至关重要,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3.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信息处理素养
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不可利用网络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还要学会运用网络进行资源检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4.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因此,指导“翻转课堂”小组活动的教师要及时给与学生指导,鼓励学生集思广益,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是“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
总而言之,本文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一、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 第一阶段:问题导学。
第一环节:问题引领,课前预习。
(1)问题引领。教师布置前置性问题的基本要求:前置性问题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
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
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前置学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教材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根”,课堂上再举一反三,效果很好。
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课前预习。学生以前置性问题为载体,根据前置性问题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等,尝试作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室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第二环节:预习展示,明确目标。
(1)预习展示。每节课的开始,利用多种形式的检查,了解判断学生前置性学习的效果,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梳理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明确目标。揭示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实施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就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
第三环节:自主析疑,合作学习。
(1)自主析疑。在前置性学习后,课始检查的基础上,依据学习目标,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里特别强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个人独立思考能让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心理准备,这样有助于激发人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讨论时才有话说,有理可争。
(2)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在学生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同质对学和异质帮扶,解决课前小研究学习单中预设的学生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发现收集整理问题,为小组展示做准备。学生通过独学、对学仍然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由整个学习小组共同讨论探究来完成,这个环节主要体现特优生带中等生,中等生帮助潜力生。
第四环节: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小组展示是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习小组,抽取的学习小组到板前展示,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分工依次展示。小组展示、质疑是一节课的精彩部分,展示的内容应是重点、难点、疑点、混点。展示应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和方法。质疑是听展者发出纠错、补充、疑问、不同意见或见解、不同解题方式或方法,是思维的碰撞,是对感悟进行提炼与提升。
(1)小组展示。小组展示要做到:展示者准备要充分,设计好开头语、过渡语、结束语。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念答案。展示者应提前进入预定位置,眼睛环视全体同学,便于展示及听展者倾听。展示前要对上一组展示有总评,简明扼要、评价中肯,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展示者要仪态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抑扬顿挫,准确把握展讲时间,忌拖泥带水。展示者可利用电子白板或实物投影等辅助工具,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要有自己的感悟、拓展或生成。展示的重点应是思维过程或方法,展示时小组成员要配合,不冷场,及时补充。其他小组在指出本组展示的错误时,可以在座位直接指出,也可以到板前演示讲解。
(2)教师点拨。教师点拨环节是教学模式的点睛之笔。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将探究阶段的感性认识和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这部分内容会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引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讲解。在一节课40分钟里,只能选择有所教有所不教,采取”精当点讲”的策略。教者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
3.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
有效练习成就高效课堂。课堂练习(包括巩固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课堂上的练习是否能有效的实施和有效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形成体系。
(1)巩固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巩固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巩固性练习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求学生要当堂学当堂会,务求关注到每个学生。
(2)形成体系。要根据实际进行单元归纳,构建知识和方法框架,形成脉络、体系。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课堂质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2)拓展延伸。课内的拓展实际上是教学目标的巩固与落实,因而课堂拓展一定要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必须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对于达到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训练发散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上串下连,从而进一步达到与上下知识链接的目的。
二、模式对教师要求
1.心中有书――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掌握重难点内容。
2.手中有法――以问题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综合素质 增效减负 实施
在教学发展与教育实践开展中,国家在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与规定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全面发展,进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人才培养。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教育开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顺应教学改革要求,实施增效减负教学策略,也具有突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下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与实施的现状,在对于教学改革中的增效减负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对于增效减负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论述,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征与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环境以及教育制度的影响,注重对于学生应试能力以及考试技巧的教育培养,在学生兴趣发展与个性培养方面尤为不重视,不仅学生的素质提升受到很大制约,并且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也并不理想,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提升和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新课程要求标准的提出,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与要求下,不仅对于教材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摒弃了传统的以应试教学为主或者是升学考试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此外,教学改革与新课程要求标准,还重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缩减,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注重学生个性特征与自主学习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长期作用影响下,虽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但是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中,仍然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与观念的影响,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通过繁重的课业负担来实现学生应试技能的训练提升。结合这一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增效减负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用意义,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出特征与现状。
二、教学改革以及增效减负策略分析
教学改革是针对传统教学问题提出的一种促进教学提升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而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国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决定中也进行了明确的指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对于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将民族素质提升作为根本,重点实现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对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培养提升。
在教育实践中,增效减负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要求与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绝对的作用联系。通常情况下,如果教育实践中,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师生价值观定位准确,往往学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就相对较高,自然在较高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学校中,其增效减负工作开展的也就相对突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也就比较重视,同样也说明该学校的办学成果比较突出和优秀。尤其是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新课程要求标准的提出,教学实践中所应用的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和理性,使得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手段也更为合理,对于增效减负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更为重视,对于教育发展与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增效减负教学策略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教学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十分关键和重要。
三、增效减负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增效减负策略的应用实施,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和发展,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中,注意将素质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通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进行明确,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要求与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总目标以及不同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进行教学指导和应用,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与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以进行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的设计,进行教学指导和应用。再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促进教学的改革与提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就是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同时注意将现代化教学方式引进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提升。最后,在学生作业任务布置中,不仅要正确合理的布置学生的学习作业,还要注意作业形式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锻炼和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同时还要求学生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正确教育理念的树立,以通过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和进步。
四、结束语
总之,增效减负作为教学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实施,对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提升、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模型 中学语文 实施策略
【课程项目】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计划资助,项目名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W201512 。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1-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增加了强大助力,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是从根本上调整了课堂与课外学习时间的分配,也重构了师生角色的新定位。这种教学模式与语文课堂的有机结合不仅巩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促使着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对其教学模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顺利运用和推广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学语文翻转课堂基础模型的构建
(一)国内翻转课堂模型的介绍
曾贞( 2012) 绘制了反转教学图,指出反转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观看视频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进行探究。
张金磊等( 2012)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钟晓流等受桑新民等提出的太极学堂概念的启发,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相融合并进行建模,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该模型分为教学准备阶段、学生课下理解、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综合评价四个阶段。
综合以上模型建构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学阶段语文学科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完善具体且与语文学科紧密相关的教学模型――语文翻转课堂“三中心”教学模型,以期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有效可行的理论指导。
(二)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三中心”教学模型的构建
该教学模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以教学视频为中心。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录制语文教学视频,并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作基础的课前学习单;学生则根据视频内容完成课前学习单或以学习单为指导,有目的地观看视频,记录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在线反馈给教师,教师统一整理归纳。
2.课中以课堂讨论交流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课堂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学生答疑解难,完成文本内容的学习,并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堂知识检测。
3.课后以拓展延伸为中心。语文教师设置相应的课后练习,以能力和知识的拓展延伸为中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除了课后练习,教师还应归纳总结文本知识、文本特点和同类文体的学习方法,并上传至公共群或网络平台,学生在课下可随时观看学习,为日后同类文本或文体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三中心”教学模型的构建相对完善和具体,能够为语文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指导,但是在其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选取典型教学案例、把握重点内容、指导循环学习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在借鉴翻转课堂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可将语文课堂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实践运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语文课程的课前准备与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由此才能引导学生利用视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1.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录制。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结合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并将重难点体现在教学视频中。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将视频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以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并进行讲解和录制。语文课程教学视频应包括教师对课文的简单介绍和对文章知识点的梳理,同时可插入动画或者视频资源辅助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在视频中展示关于文本知识点的小练习和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的话题,即根据自身对文本的把握,合理提问与质疑,引导学生动手识记或思考探究。为了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前学习单,教师制作的学习任务单应放置在视频之前,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主学习。
2.学生的自主观看与学习。教师在网络通讯群或者网盘中上传学习视频之后,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观看学习。同时学生也要根据教师的课前指导,明确学习任务,并积极参与视频中的思考、实践环节,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视频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视频中的画面内容和老师的指导,熟悉课文并做好重点字词正音。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根据视频中的教学要求,动手找出文中描写的具体物象并分析其修辞手法等,这些答案都可以在语文笔记中记录,作为自己课前作业的一部分。而对于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学生则可进入班级通讯群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线反馈给老师。教师则需根据学生们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这也为语文课堂中知识的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知识内化
学生课前观看语文教学视频之后,教师在课堂之中还应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巩固文本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一课时,学生们在观看完教学视频之后,将由教师作为“导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
首先,教师可出示PPT,引导学生为文中的字词正音并认读,巩固学生记忆。其次,教师可将视频中的几个思考题引入到课堂之中,如1:文中大致写了哪几种景物?怎样用自己的语言精炼概括?2: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请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学生们的思考和回答环节,可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最后由教师将小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评出最佳答案。这种协作交流式的实践活动设计和知识内化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审美趣味的提升也有了一个健康的引导。
(三)语文课后的知识总结与延伸拓展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学生已基本理解相应的语文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总结、思考和审美能力,但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在实践之中得以体现,因此,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能由此及彼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如学习完《故都的秋》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一下自己故乡的秋景,并用文字记录,或将此文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感受一下两者在构思和写景手法上的异同。此外,语文教师还应针对文本内容、文体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上传至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促进学生的循环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这些课外实践迁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将为语文教育的革新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助力。这种教学模式也进一步深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使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现阶段我国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因素来看,要实现翻转课堂的中国化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翻转”,仍需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力求在实践之中完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推进语文学科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相应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关键词:唐山市;开放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07-04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思想和经验而创设的一种试验;也是唐山市为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确定的60个科学发展模式之一。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是在继承原有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深入的改革,目的在于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从2008年9月开始在路北实验小学和路南实验小学进行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点以来,目前,全市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已覆盖全部县区,实验校已达到100所。
全力推进开放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搞好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的关键。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充分表明,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是搞好开放式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实施开放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意义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开放式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一致的。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引起了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变,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开放式素质教育赋予教师更多创新的空间,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自身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势必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炼升华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开放式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和个别化和谐发展的需要。
(四)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实施开放式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封闭式”教学的低效状态,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益。
二、实施“六个开放式策略”,创新开放式素质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推进开放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实施了六个开放式策略:开放的教育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过程,开放的教学时间,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师生关系。
(一)开放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遵循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内容、要求达到基本标准。多样性是指在确保基本目标达成的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而不能以知识的传授或灌输为本位。
(二)开放的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开放式教学中,凡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信息资源都属于教学内容的范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路南实验小学还开设了合唱、舞蹈、泥塑、礼仪、乒乓球等课程;课外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获得发展;社会生活内容,让学生在与自然万物的接触中,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实践内容,包括:1.科技实践,如科学小实验、小气象站观测、舰模、航模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2.劳动实践,如家务劳动、小种植、小养殖等;3.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信息内容,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交流思想、向专家请教问题,实现博客资源共享。
(三)开放的教学过程
首先,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采用三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式学习,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合作学习能力;“人―机”对话式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践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其次,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五个选择”,即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对教材理解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练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学习伙伴让学生选择。第三,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充分的时间,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第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1.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发现欲望;2.提出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活动;3.深入阅读实践,收集发现材料;4.合作交流成果,综合比较筛选;5.取得发现认同,拓展延伸探究。
(四)开放的教学时间
开放教学时间是让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开放。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读书的时间,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有多向交流的时间,有练习实践的时间。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符合知识本身的认知生成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能自主并个性化地学习。课前准备性学习,教师要寻找学生的“现实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前准备学习;课中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做到“三个转变”,即从“以知识传授或灌输为本位”转变成“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以教师教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学为本位”;从“以教案为本位”转变为“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参与重点、难点的确定,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后拓展性学习,提倡学生根据所学的新知识追寻更多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
(五)开放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动情”,通过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倾听、自主交流、自主操作获得知识,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知知识,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生活展现情感,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通过网上学习拓宽视野,选择学习资源,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受教室的限制,向社会开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开放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做到真诚、同感、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和探究,使教和学达到和谐、融洽与高效。教师在教学中既做导演又当演员,做导演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序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拓展延伸教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愤”“悱”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做演员要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激励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开放的素质教育中幸福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试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开放式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初步建立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
(一)注重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试验班取消了百分制评价,实行等级制评价,改革原来的期中、期末书面考试方式,把考核评价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评价内容中既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变化;由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转化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二)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模块化单项、趣味竞赛、技能展示等形式的考核,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采取随堂测试、每周评价、每月鉴定、期末总结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每一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行为表现、参与课堂的效果都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形成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的评价体系。同时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的培养,把教师对学生评价变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强化正面引导,“优点卡”、“成长树”、“成长档案”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记录者。
(四)注重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开放式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做到: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能,将其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的发展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智能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一种财富来珍惜,以发展为本的思想去评价学生,不允许教师简单地拿学生的一个等级或分数与其他学生做比较。两所学校试验教师遵循“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的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理念来实施差异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五)注重评价过程的成长性
教师不只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对错与否,都进行恰如其分的激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对发言不积极的同学,鼓励他们发言,尽量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教师通过激励、赞美、表扬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只是批出对错或优良差,对错处指出来,并和学生一起并分析出错原因,在作业的末尾写上评价语言,评语是鼓励性的,指出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积极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快乐,形成积极心态,进而更好地开发自身潜能。
四、以科研引路,规范管理,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试验方法和途径,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家长满意的良好效果。通过规范管理、科研引路、优化策略、稳步实施,使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首先,学生负担减轻了,不留家庭作业,一、二年级不考试。二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三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学生达到了较高的知识、能力水平。试验班学生在学习、交往、表达、合作、动手等方面的能力均高于平行班的学生。
(二)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一是教师由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良好心态、情感和价值观。二是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三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四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学生优点、挖掘学生潜力上,学生们的表现使老师们每天充满乐趣、充满希望,从而激发了教师无限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三)家长对试验成果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是家长理解、支持试验研究工作。二是畅通了试验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渠道。三是试验班都建立了家长联系手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四是探索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家长建立QQ群,形成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家长意见,家长们对试验班教育教学满意度越来越高。
(四)实验在社上会拥有良好的声誉
经过综合测评,参加试验班的学生整体素质高于平行班的学生,孩子在家里的良好表现得到了试验班家长的赞美,试验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五年来,先后有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等领导视察了我们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并对试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各级新闻媒体包括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河北省教育厅网站、唐山电视台、唐山广播电台、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等都报道了我们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的开展情况。开放式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在2010年荣获唐山市科学发展创新奖一等奖。
关键词:翻转课堂;关键因素;有效实施
翻转课堂本质上是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但并非可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次序的翻转,而是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要素及其关系的重新把控,而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也应在充分考虑这三要素的基础上,推进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融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综述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在信息技术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其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迅速蔓延,各国家及学校纷纷展开对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翻转课堂实际上就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教师开发的网络视频课件为基础,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课程内容的预习,然后在课堂再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过程的教学模式。
1.2翻转课堂流程结构
翻转课堂流程结构主要包含横向与纵向两条主线。在横向流程结构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传统教学模式一样,也要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整体分析与设计,但不同的是增加了视频课件制作、视频课件播放、针对课件的课上互动内化、教学效果与质量测评等环节,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纵向流程结构方面,主要涉及网络环境、教师能力及学生参与3方面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因素是制约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技术性因素,也是翻转课堂实施的首要环节,教师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因素是制约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主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因素则是制约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主体因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学生的参与配合才能保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1.3翻转课堂的特点
1.3.1以网络为授课媒介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将视频形式的教学课件投放到网络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需要下载相关视频课件,并可随时执行暂停、重播、回放等操作,对于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可多次反复地研究学习。此外,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所设计的视频课程,比实际课堂上课时间要短,这是依据学生可集中记忆时间来要求的,当学生观看视频超过一定时间后,便会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因此,翻转课堂是用最短的时间精练讲解关键知识点,控制在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范围内,使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点最核心的内容,爱上自主学习。
1.3.2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
学生们在上课之前先通过教师的视频课件学习了解所学的内容,实际上可达到一对一式的学习辅导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提前思考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不理解之处。在上课时,学生便可根据自己之前的学习向老师提问,而老师根据这些提问,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解析,并迅速掌握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困难。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从讲解知识的人成为了解答疑惑的人,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学习知识,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与实施策略
2.1学生自主学习与信息素养因素
2.1.1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信息素养因素的关键性分析
学生既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因素,又是衡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和质量的唯一因素。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就成了实施翻转课堂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为保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2.1.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策略
(1)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下,学生课下观看视频课件、完成练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互动活动等都建立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⒂胄院椭鞫性。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引导机制、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翻转课堂的主人。
(2)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同学生在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的使用熟练度不同。而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比如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课件、网上交流沟通、网上资源检索等,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良好的条件。
2.2教师教学与信息能力因素
2.2.1教师教学与信息能力因素的关键性分析
教育改革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翻转课堂实施的流程结构方面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联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中间人,课程整体分析与设计、视频课件制作,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等环节都与教师紧密相关。教师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因素是制约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主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因此,为保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2.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策略
(1)加强对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制作与视频课件。这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是个一显身手的好机会,但对于年龄稍长的优秀老教师来说,也面临着计算机技术不过关的难题。而这部分优秀老教师也是学校教育进步的关键力量,因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视频课件技术培训,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让教师学会制作音视频,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必要措施。时代在进步,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为现代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提高翻转课堂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过去“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改变教育方式方法。这就需要对教师的创新性教学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更多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师在翻转课堂下的教学能力。如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组织翻转课堂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讨论分析总结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
2.3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因素
2.3.1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因素的关键性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而存在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无论是教师制作视频课件,在网络上视频课件,还是学生下载观看视频课件,以及师生之间跨时间、跨地域的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有效支撑。可以说,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是决定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最基本因素。因此,为保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2.3.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理思维;地理课堂;探究;思考;质疑
新课程理念下,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与主体。传统教学中,教师把一些知识总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只需机械记忆,或教师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书本的内容、乃至每一道题的解答过程详细讲清,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微课等新形式的课堂教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而出,究其核心都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生不愿动脑,或是思考时无头绪、思维混乱的问题。最后,学生往往会投机取巧,对老师的检查敷衍了事,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仅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构建让学生思考的地理课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想
现今的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教师课堂上或课后都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但真正让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效果却达不到。笔者认为这其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短时间内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很多教师会怕完成不了本节的教学任务,便迫不及待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提示学生,或另提出一连串简单些的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样会干扰学生的思考,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有的教师甚至还没等学生思考就直接把解题过程告诉学生,让提问仅仅成为一个“吊胃口”的形式。
正如著名教育家肖川先生所指出的:如今的课堂“想一想”多了,而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的“思考”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与“想一想”相比,思考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搜寻更广、潜入更深、更富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是学生对地理问题深刻的理性认识的过程。思考时间太短容易妨碍学生思维的展开,学生也没有时间在思维中搜寻关键点,再把关键点联系起来,达到思维清晰的目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适当且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全面且完整地思考问题。时间的长短,要结合具体问题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如:教师讲完地球运动这节中恒星日和太阳日这个知识点后,出一个思考题:假设今晚在操场上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发现20点时天狼星位于望远镜的正中心,问明晚几点天狼星会再次出现在望远镜正中心?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懂天狼星再次位于正中心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再计算出恒星日周期比钟表的24小时少3分56秒,然后再计算出比20点提前3分56秒的时刻。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学生需要一分半到两分钟,因此,提出问题后,停顿片刻就让学生回答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置每一个教学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从而培养和发挥学生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多想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考的前提,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其学会思考的途径。尤其在地理教学中,很多自然现象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各种数学计算、物理原理去支持分析。多数地理教师认为没必要给学生讲那么多,高考也不会考,但是很多学生听课时会有困惑。比如,讲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教师只会告诉学生要记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风向是垂直的,它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很多学生会疑惑为什么它们会垂直,为什么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教师往往会认为这部分知识讲解起来太麻烦,还要运用物理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太困难就会忽略这些质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为什么在地球上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等等,这些问题绝不是地球自转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或是所谓左右手定则等一句话能够解释的。如果一味地忽略学生的这些质疑,就会削弱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探究能力都是很不利的。
笔者认为地理教师应该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个性和独特的思考,不要忽略学生的疑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学生有共同的疑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个问题探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是轻松的,愿意去思考并会把思考当成一种乐趣。如果学生的知识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不要全盘托出地讲解,把学生欠缺或可能遗忘的知识先补充给学生,然后再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些内容在考试时虽不常考,但通过这个质疑与思考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喜欢上地理这门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就会多学多看,自然会学好地理。这比课堂上听教师讲述重点内容,没过多久学生就忘记得差不多的情况要好很多。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会想
地理学科很多问题由于涉及的因素多,很多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各种地图信息浓缩,有些知识还需要数学或物理原理去支持,逻辑性特别强。倘若不建立起一定的地理思维,确实很难解决某些复杂问题。很多地理教师会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抓不住关键,逻辑混乱,不知道该从哪儿切入,就像在森林里迷失,分不清南北,只能东碰西撞。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教给学生怎样思考分析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各因素相互影响的思维以及抓住地理关键因素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去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因素分析的能力可以把按关键因素分析的思路外化出来,学生可以把教师提供的思路与自己的认知特征结合起来,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会想的目的。比如: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时,不要讲完两个区域各自的特征就直接让学生比较,最好先跟学生讲清区域差异的产生,既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有关,又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及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产生的差异有关,因此,对两个不同的区域,一般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进行比较。如下表:
■
教师讲课可根据情况,把这些要考虑的方面和包含的要素先罗列出来,然后按教材中举出的例子分方面按要素地示范分析。接着给学生出思考题,让学生按这个思路逐条分析,最后让学生分清主次要素去综合概括。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都能这样分成几个方面,总结出包含的要素。经常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时就会有思路、有条理,思考的准确性也会大大提高,学生自己分析过的知识印象也会更深刻。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全球空间,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当一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时,将会影响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也发生变化,很多地理区域各方面的独特性也是这样形成的。因此,地理教师在讲课时要经常提醒学生用各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并要善于总结这些联系,训练学生在思考时运用。例如,一地的气候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影响;气候又会对当地的水文特征、植被类型以及农业生产等发生显著影响。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让学生能运用这些联系去思考。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对学生解答高考题会非常有利。
四、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愿想
很多地理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不足,真正认真思考和探究的学生占很少比例,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动脑,使用各种捷径敷衍了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动机成为很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部分可知,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利用适当的外部诱因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为有效。在具体措施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大部分学校对教学成绩好的教师会发一些奖金,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吝啬这部分奖金,它本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得来的,理应有部分归还给学生,应该买些小奖品,比如棒棒糖(适合初中)、笔、本(适合高中)等,奖励课堂上乐于思考、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胜利成果。其实产生重要作用的不是这些小奖品,而是这样会让学生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共同荣誉感,学生明白这是教师和自己共同努力的结果,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心里会感觉自己和老师是站在同一战线上,就会很想下次还能得第一名,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最后形成越奖越好,越好越奖的良性循环。
教师也要注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只要有进步就一视同仁给予奖励。当然,班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上课总是一言不发,或学习不好而调皮捣蛋,教师绝不能忽视他们,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帮助。对于内向的要课上主动点名,并及时鼓励强化,增强他们的信心;对上课总不思考、调皮的学生可采取课下安排一份题让他们回去做,做完亲自交给教师批改的惩罚措施,刺激他们的主动性,这也是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来思考和学习应掌握的内容,如果他们能认真完成并且有进步,也要给予小奖品奖励,并私下关心鼓励他们,让全班形成学习动机强劲、乐于思考的氛围。
学生是非常单纯的,教师和他们一条心,关爱他们,他们带给教师的回报会让人出乎意料地感动,成绩也会慢慢好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能深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除以上策略之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想;讲课结合实际,让学生去联想;规范课堂纪律,让学生回答问题有秩序,不乱想。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怎样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认真思考,怎样让地理课堂充满探讨性和趣味性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多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地理课堂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伟星.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