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农业产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2010年来,兴山农合行围绕当地“畜牧、果茶、核桃、烟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累计投放贷款5亿元,全力扶持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家涉农招商引资企业做大做强,强力支持10家农产品品牌创建,有效助推了当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扶“龙头”:为现代农业发展排忧
昭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09年成立,以贩卖茶叶为主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万元。该公司想扩大生产基地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兴山农合行了解实情后,首笔贷款300万元支持昭君生态农业建立茶叶生产基地200亩,为其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兴山农合行通过“扶上马,送一程”的服务策略,支持昭君生态农业向生态和科技农业发展。自2010年来,累计投放贷款3000万元,使其茶叶基地规模扩大到目前的1.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白茶种植基地,带动3000农户及8000人以上茶农受益。昭君生态农业自行研发的“昭君白鹤茶”产品,荣获第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
在优化服务上,兴山农合行始终坚持优势强、规模大、效益佳的原则选准涉农企业,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信贷模式重点扶持,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兴山农合行还贷款4.7亿元重点扶持天源核桃、源泉特种水产养殖、三峡牧业、汉明妃农业、昌禾粉业、绿缘特产等企业,不断加强农业基地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使兴山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
注“活水”:为招商涉农企业解难
兴山农合行在倾力支持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对招商引资的涉农企业也倍加关注。近年来,先后为旺富松香、“土八戒”生态养殖等3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进行资金“输血”,支持其在兴山安家,做大做强。
湖北昌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昌禾农业)是兴山县引进的一家招商引资企业,2010年成立。昌禾农业仅靠野生葛根为生产原料,年产值不足30万元。由于野生葛根有限,一年下来,昌禾农业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而不得不面临关停。
为支持昌禾农业葛根基地建设,兴山农合行在对该公司产品质量、市场前景、原材料供应等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贷款500万元扶持该公司建立400亩葛根生产基地,辐射周边农户种植葛根1000亩,让该企业起死回生。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葛根粉、葛根饮料、葛根片等系列产品,产值已达到35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兴山农合行还积极支持昌禾农业开发科研项目。该公司瞄准兴山政府在全县发展的30万亩核桃基地,又注册了“智慧果”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技项目开发。兴山农合行累计贷款3000万元扶持其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合作模式开展经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目前,“智慧果”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核桃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已投产,每年可将3万吨核桃青果加工成核桃系列产品,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同时,“年产50吨医药级葛根素提取项目”投产后,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
扩市场:为农产品品牌创建添力
自2010年来,兴山农合行把促进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原产地保护申报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产地认定作为扶农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重要内涵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 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 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 ,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一: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以较为骄人的势头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相对来说,农业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伴随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近几年一系列助农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农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如何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恰当地结合,成功地实现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作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为了最终达到增加生产经营中的确定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操作,促进其紧密协作能力的发挥。信息化的这种效用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等重要环节上应用较为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是农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如果我们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信息对产前的指导具体表现为消费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主要是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等要素信息的指导,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和总目标产量的最终实现,在各阶段各环节实行生产控制。同时要确保各种新技术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相关人员一定要参照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来展开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产后,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都要在市场消费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确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需要按照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对手的实力和应用策略对自身最终的竞争方式和方法进行确定。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逐步地转变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经过物化的科学技术具备更加强的能力创造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农业信息化在加快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观,最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业信息化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3.1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政府不仅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能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农业信息技术是他们改善原有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过它的帮助企业可以有根据地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3.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逐步地发展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传统资源的束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传播的纽带,有效地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活动,如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等都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配合与支持。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农业信息活动才能更加顺畅。
3.3农业信息化能够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赋予农业信息和知识新的意义,两者开始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被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与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科技和知识含量的显著增长,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
3.4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产业化农业主要指的是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中,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力;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我们将强优农业企业进行联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在跨国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奠定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我国农业开发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这可以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崇志,李青.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途径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7(3).
[2]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张向先.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4]张德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EB/OL].
[5]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3(4).
[6]缪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3(1).
[7]崔岩,郑少峰.农村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5)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我国辽源广阔,农业资源较丰富,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生计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备受国家的重视,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实现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经济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主要体现的是集约化思想,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尖锐。力求从技术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化生产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是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过体制改革,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在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条件下,能够永续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最终满足现代人类以及我们的千秋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农业、农民、农村等多个领域,强调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社会产品,重新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投入。③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放、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面积比例较大,主要用于蔬菜以及果树的种植,但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经济需求的瞬息万变,常常会存在跟风现象,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趋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滞后、脱节,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较为严重。
2.2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大力发展工业以及城市建设为主,采用剥夺农民以及剪刀差的农业补偿方式及支持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城市以及工业产生,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积累并投资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3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模化管理制度,种植较零散,导致农产品品种以及质量水平较低,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国际相应标准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集中式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农作物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4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机械以及农业化学品位主,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严重浪费水资源,一方面导致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②农膜、农药、化肥等会破坏土壤、大气以及水体的自然生态循环,其使用残留物也会造成严重污染。③过度使用化肥、地下水以及农业机械导致土地板结以及土地盐碱化问题较严重,可适用土地面积大大减少。④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业生产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对农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都有较大的破坏力。⑤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农业资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问题凸显;使用的农药等农业化学品会在农产品中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人们的安全饮食问题得不到保障。以上问题都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3.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不断改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3.2综合利用资源,提高初级生产力
所谓初级生产也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并利用,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
3.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突破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4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应不断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一些技术,并适当引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积极引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科技不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4.2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机制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首先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生产机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实现农业产业化种植,引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进行统一种植,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4.3加强农业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
①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环节水资源紧缺问题,也选择可以使水资源不受污染的农业技术,避免造成水体污染。②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污染,选择低污染或污染,同时有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农业技术。③国家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控制以及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同时加强草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④应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统循环产业链,提倡循环再利用、多次重复利用的节约思想,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坚定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创新并发展农业科技,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6).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
1.1生态精品农业初具规模
创建了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园、休闲采摘园,形成以桃花、荷花、铁皮石斛花、皇和白枇杷花为特色的“五彩莲都”。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5个,涉及经营户138家,旅游年营业收入5000多万元。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深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完成投资2.53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687hm2,大力推进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落实畜牧规划用地54块共154hm2,2014年度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42亿元。
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高效种养业和创意农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对接,推进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紧密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实施梯队式扶持培育。邀请农科院等专家科学把脉,确定了做大做强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4大主导产业,培育茶叶、瓯柑及优质水果、笋竹林3大潜力产业,突出处州白莲、白枇杷、铁皮石斛、皇菊、大鲵等5大特色产业的农业总体布局。通过产业融合,处州白莲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机,新增莲子罐头、莲子酒、莲子醋等衍生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并引进了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知名农业企业驻莲投资。
1.3农业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按照古堰渠、老农耕、新田园的定位,秉承农业的悠久历史,把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和弘扬农耕文化,积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碧湖平原通济堰农耕文化,以丽水海亮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七巧田园”等项目为龙头,打造一批与产业一体的农博园、博物馆、养生园和农业综合体,推动通济堰渠系景区化。实施农业文化创意工程,进一步推进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打造处州白莲农业文化,莲都区通过成功举办2届处州白莲节,围绕荷怡养生醉忆莲都主题,依托百亩荷花、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畲族文化等特色,开展赏花采莲、风情摄影、莲花灯祈福、“莲”洁文化等“醉美莲花,醉忆莲都”活动。通过举办处州白莲节、仙渡采挑休闲旅游节、枇杷节、仙渡桃花节、雨伞岗葡萄节、皇菊开园节、峰源高山纳凉节等农业节庆,年吸引游客6.5万人次,带动水果采摘110万kg,采摘金额1800万元,带动农家乐及旅游收入2100万元。部分节庆活动内容还被中国网、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以及丽水本地电视台、丽水日报、处州晚报等官方新闻媒体转播报道,进一步宣传了莲都农业节庆和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大众对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产品的认知度。
1.4农业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重要支撑点,全面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地方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已培育梅中田茶叶、山水椪柑、山水龙剑茶叶、六江源油焖笋、处州山茶油、百兴牌杏鲍菇等浙江省名牌农产品6个;山水、梅中田、富来森、处州绿园、处州、六江源、山水龙剑等浙江省著名商标7个;山水椪柑、梅中田茶叶、富来森香菇黑木耳、绿园香牌本鸡等4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涌现了处州白莲、丽水香菇、丽水(山水)椪柑/瓯柑、丽水杨梅(碧湖杨梅)、丽水山茶油(处州)、丽水茶叶(莲都梅峰)等一大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积极融入“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启动“养生莲都”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引导特色产业提升品牌内涵,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个性品牌之间相互促进。
1.5市场营销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农产品推介会、农超对接会等平台,销售和宣传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加强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以“线下”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体,快速发展“线上”电商销售市场,强化与淘宝网、菜鸟物流、淘宝大学战略合作,组建莲都区农村电子商务办公室和迅唯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莲都精品农产品进驻淘宝中国丽水馆。鼓励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返乡大学生和其他农村优秀青年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更多农产品上市交易,扩大市场影响力。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莲都区成立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农业、财政、林业、水利、科技、环保、国土、工商、供销社、质监、团委、商务等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举全区之力,坚持山区农业特色和优势,制定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计划,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之都。坚持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生态精品农产品,建设美丽莲都、养生福地。根据莲都区“十二五”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经过财政、发改等多部门联合评审,确定主导产业、潜力产业、特色产业。
2.2出台扶持政策
莲都区相继出台钢管设施大棚扶持政策、“两白”产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玻璃温室大棚500m2,或连栋大棚2000m2,或单体大棚10000m2以上,均可申请享受占建设成本50%以上的农业设施钢架大棚建设补贴。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处州白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每个处州白莲精品示范基地以奖代补5万元,新发展处州白莲0.33hm2以上的,补助7500元•hm-2,对新集中连片发展白枇杷基地0.33hm2以上的,补助4500元•hm-2。对发展精品蜜橘设施栽培、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娃娃鱼等生态精品农业和农业智能化设施的,优先安排项目。整合“两白-黄”(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基地建设资金1108万元,农业两区建设资金760万元,生态农业和精品水果建设资金150万元,共计2018万元作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为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发挥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等的作用,招引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国内知名农业企业进驻莲都投资生态精品农业。
2.3提升科技服务
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生态精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努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莲都区政府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加强产学研协作,深化与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加快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的农业科技项目,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加强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区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农业服务点,一主多元的推广网络。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建立莲都区高层次农业人才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推进农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成可追溯试点5个,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11个。
2.4培育多层次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生态精品家庭农场等多层次、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并充分发挥农业主体的核心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成立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截止目前,全区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4家、家庭农场234家。
3问题与方向
这里拥有4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蜀中之蜀”,杜甫、高适、韦庄、陆游等均曾游历生活于此,并留有大量诗篇。
这里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际F1摩托艇大赛,城市摄影大赛、第七届中国国际美食节及第50届国际小姐走进街子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竞相在此落地。
崇州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西部百强县”。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崇州是“重灾区”,但坚韧不屈和充满智慧的崇州人紧紧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的发展定位,短短几年,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三大产业发展喷薄而上,前景可期。
日前,由四川省统计局的“2012年四川省发展较快区县”榜单中,崇州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位居前茅,并成为成都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为确保崇州在成都三圈层“尾雁快飞”中稳居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崇州在前进路上坚持“稳中快进赶超跨越”为指导,坚持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先导的发展路径,未来崇州,精彩不断,魅力无限!
成都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作为成都的区县,崇州责无旁贷,正按照“产业新城,品质崇州”这一发展方向和定位,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同步推进“现代产业、现代都市、现代生活”充分融合。
“稳中快进,赶超跨越”是崇州奋进的号角,在实现赶超跨越的路上,崇州还必须奋力实现市域经济“农转工”,产业聚集“低转高”,城市品质“城转都”,开放水平“内转外”等四大里程碑式的“转身”。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崇州正呼之欲出!
三个“现代”展现“品质崇州”内核
打造现代产业是崇州跨越发展的主要支撑,建设现代都市是崇州跨越发展的主要引擎,实现现代生活是崇州跨越发展的主要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产业新城,品质崇州”的核心内容。
打造现代产业。围绕成都“产业倍增”战略,崇州将更加突出消费类电子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突出高端旅游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有机生态农业促进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努力使崇州成为再造产业成都的重要板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区域。
产品占领全国内陆所有县级以上市场,已执四川家具产业牛耳的崇州,继中国家具协会授予“中国板式家具产业基地”之后,已成为家具产业“中国制造”的重要地标,但这仅仅只是崇州经开区的工业“现在时”。它的“将来时”将由绿色低碳的消费类电子产业作为主导,引领传统的家具、制鞋、装饰装修材料三大龙头提档升级,构成崇州未来的工业产业雁阵。专家们分析认为,这里必将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板式家具生产极。
投资超过100亿元,可为超过60000人提供工作岗位的捷普项目2012年已正式落户崇州,将给地方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按捷普财政年度计算:项目全部启动后,崇州将成为捷普集团全球的最大生产基地,年产值预计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实现投产达产指日可待。截至目前,崇州签约引进包括捷普、南平铝业等在内的消费类电子项目就达28个,协议总投资约77亿元人民币。
建设现代都市。突出“产城一体、四态融合”理念,加快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拓展量能体积,力求城市环境、城市品位、城市功能、城市实力不断提升。努力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形成“三大新城”、特色场镇、新农村示范片三者层析分明、梯次推进、结构合理的城镇集群。
塑造现代生活。全面优化提升崇州城市的生产生活环境、投资服务环境、干事创业环境。加快城乡面貌由“二元”向“一体”转变,发展区位由“内陆”向“前沿”转变,生活品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努力让崇州成为居住安心、工作舒心、投资放心的优选之地、首善之区、向往之城。
四大“转身”夯实“品质崇州”根基
随着成都中心城区产业外溢和二圈层发展空间饱和,新一代信息产业逐渐西进。重大机遇当前,尽管崇州市具备较强发展优势和竞争能力。崇州市决策层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要奋力打造“产业新城”,精心雕琢“品质崇州”,切实实现赶超跨越,就必须奋力实现四大里程碑式的“转身”。
市域经济要实现“农转工”的结构性调整。2010年以来,崇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践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农业公共品牌服务等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得到了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的充分肯定。
目前,崇州的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达581人;不少农民从过去“打零工”向有技术、有纪律的“产业工人”转变;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已达4.2万人,占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6.11万人的26%,农业产业工人收入达7.56亿元。
按照崇州正在实施的民生福祉行动、经济倍增等“七大行动”计划,5年内崇州还将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出一条农村脱贫致富的独特路径。
产业聚集要实现“低转高”的持续性跃升。在工业上,崇州将紧紧扭住消费类电子产业这个牛鼻子,打造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发展极。记者在作为崇州工业发展主战场的经开区看到,整个经开区正全力抓好消费类电子、家具和建材业三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并正向“千亿产业园”冲刺。据了解,2010年5月才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崇州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入驻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320多家,产业聚集效应十分强劲。
不仅如此,崇州市还将在旅游业发展上加快推进,力争让崇州成为龙门山脉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引爆点;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加快羊马、“南部新城”、大划等重点区域的建设打造;在农业发展上,以去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全面建成的“10万亩国家级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示范区”为着力点,加快打造“五大现代农业示范片”,努力将崇州打造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精品示范区。
成都品质要实现“城转都”的历史性跨越。不仅开放水平要实现“内转外”的格局性嬗变,还要牢固树立“跳出崇州看崇州、对接成都建崇州”的理念。大力提升崇州城市品质,大力加强区域合作,使崇州城市的体量和质量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转变,城市的管理和品位由“小城市”向“大都市”靠拢和接轨。
大美崇州,如诗如画;大美崇州,蓄势待发。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通过系统规划,将农业和旅游业“嫁接”,形成一种既有人文景观,又可提高农业和旅游业附加值的现代产业模式。主要以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观光生态农业型等形式,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我市有11个乡镇,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只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总长点。
一、我市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
(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观光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业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百姓。
(三)发展观光农业还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观光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胶州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市发展观光农业优势
(一)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我市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
(二)我市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又有艾山丘陵地带,大沽河、洋河、胶河流经全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三)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迥异的文化特色。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刀耕渔猎、繁衍生息。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称。胶州人杰地灵,创造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西汉祓国旧址,明代养马城“牧马城”遗址,清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左笔高手高凤翰故居旧址,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庙宇和金石碑刻、书画诗文。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全国保留剧种胶州茂腔及民间戏曲、剪纸绘画等也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三、对我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观光农业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价值,它的开发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途径。因此,在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洋河、胶北等镇,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对观光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发使观光农业尽早推向旅游市场,确保观光农业成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观光农业一般是在原有生产基地的条件上进一步开发而成,因此要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种植、养殖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与人文景观,将生产与旅游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规划手法上,要在考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造园手法,表现出时代风格,探索一条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互为补充、想到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建立最佳结构的观光农业模式。
什么是“珍”、“鲜”?龙岩市农业局为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推动龙岩特色农产品发展,经过10个月的层层评选,于2015年12月宣布闽西“珍”、“鲜”评选结果。即“珍”: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武平金线莲、龙岩咸酥花生、永定万应茶、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岩山茶油、杭晚蜜柚;“鲜”: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永定牛肉丸、龙岩蜂蜜、汀江大刺鳅、漳平毛蟹。本期特推出“珍”、“鲜”专刊,将这16个产品的故事与发展现状与读者分享,展现闽西“珍”、“鲜”的魅力。
“以后再说起福建龙岩,可能人们不只想起龙岩花生,还会记起龙岩山茶油、漳平水仙、连城白鸭……”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定照告诉记者,“珍”、“鲜”的评选活动,是龙岩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
龙岩市生态环境优越、立体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突出、地方种质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传统和现代特色农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许多同类企业却各自为政,各打各的牌,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公共品牌的维护。合力没有形成,内耗反而不少,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5年2月,龙岩市委、市政府启动闽西“珍”、“鲜”评选活动。其中,“珍”是指种植类产品及其加工品,“鲜”则指养殖类产品及其加工品。2015年12月,专家通过对160种农产品的质量、知名度、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分析,选出16种候选产品,再经过公众推荐、县(市、区)推荐、专家评审、广泛征求意见、公众网上投票、组委会综合评议、报龙岩市政府研究审定等,最终评选出“珍”: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武平金线莲、龙岩咸酥花生、永定万应茶、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岩山茶油、杭晚蜜柚;“鲜”: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永定牛肉丸、龙岩蜂蜜、汀江大刺鳅、漳平毛蟹。
以“特色、生态、品牌”为主题,16种农产品打出了龙岩市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龙岩市“珍”、“鲜”走出福建,甚至走向国际,在特色农产品中印出一张亮丽的“名片”。
评选落定???走向国际
“活动评选历经10个多月的层层筛选,最终才确定产品名单,时间虽然长了点,但是这块公共品牌不能马虎,每一个程序都很谨慎。”张定照向记者介绍此次评选的具体流程,他表示评选结果得到了许多业界人士的肯定,反应十分热烈。
早在闽西“珍”、“鲜”评选之前,龙岩市历史上就有闽西“干”。为将闽西“珍”、“鲜”与名闻遐迩的“闽西干”共享闽西特色农副产品驰名品牌的美誉,龙岩市农业局统筹规划,力求将这块招牌打出去,在着力发展闽西特色现代农业、助推龙岩市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中绽放异彩。
据了解,龙岩市农业局仅2016年就组织参加4次展销会,带着“珍”、“鲜”亮相国内外。7月27-29日,第17届马来西亚国际食品与饮料展(MIFB)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龙岩市农业局和龙岩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选择了8家企业参加该展会,闽西“珍”、“鲜”首次在国外集中展示。
“在马来西亚的展销会上,许多海外华侨看到我们的产品都反应热烈,外国人也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新奇,‘珍’、‘鲜’的展棚里常常围满了人。”刚从马来西亚展销会上回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众多参展企业和商贸采购商,是企业拓展马来西亚与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此外,闽西“珍”、“鲜”还在今年11月在昆明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亮相。展会上,龙岩市企业充分展示了龙岩市特色农业风采,宣传推介了闽西“珍”、“鲜”产品,提高了龙岩特色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龙岩市农业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参展产品特色明显、竞争力强,龙岩市参展企业还获得了许多意向订单。
龙岩市政府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出台了闽西“珍”、“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实施发展目标:到2020年,闽西“珍”、“鲜”16个产品均实现亿元以上产值,其中龙岩山茶油、龙岩咸酥花生、冠豸山铁皮石斛、连城白鸭、长汀河田鸡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漳平水仙茶实现产值8亿元以上,闽西“珍”、“鲜”的总产值突破50亿元以上。
企业响应?壮大生产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好牌子聚集天时地利,更需要企业的强力支撑。据了解,闽西“珍”、“鲜”目前共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加工类市级龙头企业,19家种植类市级龙头企业。
2014年11月1日至2日,在福建考察听取福建省工作汇报时,讲到“三农”问题时对闽西的特色农产品如数家珍,提到了河田鸡、白鹜鸭、槐猪。如今闽西“鲜”、“珍”的评出,也更加坚定了许多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大做好本地品牌的决心。例如上杭儒溪槐猪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签订槐猪回收合同,并已在福州等地的超市建立槐猪肉专卖点,进行品牌营销。现已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城市开设连锁专卖店50余家。
如何把闽西“珍”、“鲜”这块牌子叫得更响?企业“排头兵”发挥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我的目标是继续做大、做强企业,加快把闽西特产和名优农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福建龙岩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闽西好食品公司”)总经理郭达标告诉记者,从前人们提起龙岩就想起“干”,如今评选出了“珍”、“鲜”,对客家人、闽西人多了一份敬仰。近年来,郭达标一直致力于探索闽西特产接轨现代经营模式,促其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保证产品品质,闽西好食品公司于2009年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在龙岩江山、适中、大池等地种植数百亩本地品种花生。正是因为坚持从原料到工艺都遵循传统,闽西好食品公司的龙岩咸酥花生供不应求,畅销全国。
品牌建设?提出规划
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不仅增强了企业间合作的凝聚力,更使某一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迅速发展。什么是区域公共品牌?它是指具有独特的品质、文化、地域特色,而且这些元素凝聚于某一特定称谓。被广泛认可,往往是产品营销的利器。闽西“珍”、“鲜”正是区域公共品牌的新典型。然而,与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不同,区域公共品牌具有更强的商业性和市场诉求。
“口口相传谓之品”。尽管品牌实力有大小,知名度有高低,但如今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合作社农户,对农业品牌的认识均有提高。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将解决很多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问题,为优势特色农产品铺垫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龙岩市许多地区具备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平台,无法将闽西的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区域公共品牌向外界推广。靠什么把企业和农民凝聚起来,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在实践中探索的课题之一。龙岩市“珍”、“鲜”的评选为这一难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曾经的“干”备受关注,多年来大力助推闽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而“珍”、“鲜”的评选结果一揭晓,也再次受到关注。许多企业和农民积极响应,企业大力开拓市场,不断求思进取;农民大胆创业,敢于尝试;龙岩市农业局统筹兼顾,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做好产业规划和品牌宣传建设。
曾有品牌专家指出,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过程,要实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通过打造农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农业规模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目前闽西‘珍’、‘鲜’的各个产品都有相应的产业规划,到2020年都有相对应的倍增目标。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将这块区域公共品牌越做越响,在为企业和农民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为发展龙岩市特色现代农业铺设一条顺畅的道路。”龙岩市农业局局长廖汉铭对记者说。日前,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闽西“珍”、“鲜”营销工作方案》,为加快闽西“珍”、“鲜”特色产业发展,要求龙岩市各级政府及相关经营实体要拓宽营销渠道,做好塑造产品形象的三方面工作:
一是实现产品生产标准化。到2020年,所有产品都要制定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对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管,严格农民依“标”种植,企业依“标”生产,按“标”加工。要大力加强产品质量认证,确保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农场、农民示范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工类企业都要获得QS认证,种养类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志,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以下任务:
第一,减轻农民负担。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负担沉重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同时也会减缓农村经济建设速度。尽管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举措,使农民负担显著减轻,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工作仍不容忽视。只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农民减负的法律法规,严格农民负担监测、调查、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强化农村资产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推行民主化管理,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为前提,使农村的主要产业拥有健康的发展环境。如农村养殖、育苗、蔬菜、花卉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附加值高,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围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完善管理举措,增加科技投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第四,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近年来农业种植和培育的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农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喜人的成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营造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从基地建立到培育示范,以及经验推广,都离不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科学的管理举措,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含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与方法制度,是社会各方力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体现,有助于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克服自身的弊端,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政府部门应完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与灵活的服务机制,针对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制定系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举措,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复杂而充满挑战,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尚未跟上发展的步伐,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基层领导重视不足。基层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推进工作的发展。但在基层农村,地方政府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不足,执行力差,因而经济管理工作往往不见成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思想传统,基层领导的思想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领导对转型时期新农村的发展认识不够深入,文化素质不高,所以也很难从根本上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第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体制作为保障,但受基层领导重视不足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仍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在农村中还未完全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现有的管理体制并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利益结构,从而也使经济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依据,有的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并由此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维护。另外经济管理本身应当是依法执行的工作,但在很多农村地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农民减负监督、财务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等工作缺少法律的强大支持,从而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事业是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的需求所在,不仅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关系着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农村与城镇公共事业建设相比,差距始终非常明显,而且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基层政府也难于开展全面的公共事业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专业人才较少,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四,农民利益维护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可以提升农民积极性,加速新农村建设。但从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农民利益的维护并不到位。首先,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具有独立和分散的特点,这就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增加了难度,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就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还有的地区地理条件差,土地规模经营不理想,农民积极性直接受到影响。其次,我国实行“一免三补”政策后,很多农民不愿将土地使用权流转,所以增收空间也较为狭小。而且在“一免三补”政策的激励下,不少农民也希望重新从事耕地种植,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出现。最后,在一些基层地区还不乏挪用农业补贴款的现象,案件的发生也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第五,农村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建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农村人口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地区本身受教育人口比重有限,而且学历较低,中高等学历人群在毕业后一般不愿回到家乡,而是希望向城市发展。所以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多为妇女、老人和孩子。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农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生事物不易接受,例如对新机械设备的使用感到吃力,在培训班中不能完全领会新的种植培养技术。另外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管理理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因而也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应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公共事业建设,制定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第一,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改进首先需要获得基层领导的重视,只有基层领导真正从思想上实现转变,深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因此,上级政府部门应注重深入基层,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基层宣传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进而指导县乡级党委和政府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而且为调动基层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领导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对锐意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崭新的风貌。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转型,既保证本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政府部门应关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工示范基地,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最后,政府部门还应立足法制化管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经济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深化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公共事业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从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入手,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文化素质不高、养老等问题,有助于农民提高从事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同时也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基层政府应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统筹财力,切实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不仅基层政府应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预算体系,上级政府部门应注意协调好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以城补乡的长效机制。
第四,制定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从根本上是为了推动新农村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受益。一方面,基层政府应采取多种方法,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例如,政府部门应鼓励农户从事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生产优质农产品,并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充分保障群众权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问题,强化服务职能。基层领导要善于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应对措施。例如对于当前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政府部门应确保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科学管理,规范流转市场,按照法律规范解决矛盾纠纷。
(1)、畜牧经济走出低谷向良性方向发展。由于畜产品价格上涨,加之惠农政策的落实,使群众又从畜牧经济中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再次掀起了发展养殖业的,养殖户又开始了新一轮更大的投入。如解楼村、常青村、永红村、就有养鸡千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近30家,高集村、李集村养牛,院寺村、叶元村、沈寨村养猪逐渐形成规模。
(2)劳务经济得到迅速提升,劳务经济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镇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从农网上捕捉各类用工信息,及时提供给准备外出的农民兄弟,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导航;发挥劳务输出经济能人作用,借助劳务经纪人的力量为外出务人员牵线搭桥,减少他们外出的盲目性。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外出又没有技术的农民,镇结合阳光工程的实施,积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去年共培训缝纫、电焊、车床、电脑等技术农民180多人(次),实现有序输出近3000人。
(3)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全镇民营企业389家、产值6000万元,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镇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在外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司郢村、路杨村意向投资近600万元。上述企业立足本地资源,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三、教育工作再创新辉煌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要靠教育来支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先治愚。镇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位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8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素质教育得到保证。08年我镇新建院寺小学、民德小学教学楼两座,建筑面积1610平方米。李集中学新建教师宿舍楼一座,并创办职业教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培训课程。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李集中心小学荣获亳州市中小学生校园舞大赛利辛赛区一等奖。
四、社会治安再创佳绩。
我镇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镇与十四个村委会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 坚持每月例会制度,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广泛开展平安镇、平安村、平安户建设,营造平安创建的氛围。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制定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去年,共排查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13起,其中一般矛盾纠纷8起,重大矛盾纠纷5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稳定工作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六无乡镇”。
五、人武、民政工作有了新进展。
去年我镇圆满完成了冬季征兵任务,为部队输送了26名合格新兵。如期兑现现役军人的优待金,走访慰问了现役军人家属,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敬老院建设一期工程已竣工五保老人已经入住,二期工程正在紧张进行,
低保扩面工作稳步展开,殡改工作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六、手足口病防治已见成效
我镇与手足口病首发区阜阳多处相临,预防形势十分严峻。我镇镇村两级干部在县工作组的配合下,坚持吃住在村,认真摸排六周岁以下儿童底数,并逐人进行登记造册,每天为手足口病多发人群测试体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扼制了手足口病向我镇的传播。
七、秸秆禁烧受到上级肯定
我镇去年种植小麦6.2万亩,为了响应政府秸秆禁烧的号召,镇积极行动,认真宣传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和有关秸秆禁烧政策,通过全镇干群的不懈努力,实现全镇95%以上的麦茬禁烧的目标,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八、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九、土地流转工作
为加强对全镇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我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镇共流转土地1.1万亩。司郢村在全市率先成立第一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司郢村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成为省市推广的典型。
2009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四年,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加压奋进。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工
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2009年××县委、政府把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明确了发展重点,分解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措施。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主管部门具体抓,不断提高引导、支持和调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水平。2009年,为加速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县委、政府决定成立××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局,统一管理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同时出台相关的考核办法和措施,加大了对乡(镇)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考核力度,推进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开展。
(二)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意向协议,预计项目总投资10亿元。经过一年时间的测试,测风情况良好,基本具备了风力发电的条件。(5)硅冶炼行业整合项目。目前,已有5家装炉容量均为1.25万kva的硅冶炼企业完成了可行性研究、环评、国土审批等手续,金诚硅业已于2008年9月正式投产,其他4家厂房和机械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于2012年上半年全部可以投产。
(三)突出支柱,狠抓特色工业培育 2、促进矿业资源开发。一
是加快稀土开发及分离加工步伐。二是高岭土开发与加工。三是合理开发莹石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研究制定发展矿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风险探矿,加快探矿权流转速度,整顿规范采矿秩序,加大采矿力度,创造更优环境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以金属硅冶炼为突破口,力争采取新技术引导硅行业整合提高,扩大规模,降低能耗,向提炼高纯度硅和多晶硅方向发展。
3、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一是我县应当充分根据高山农副产品的特点,重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大力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文章。二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在农副产品开发上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技术人才,开发出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广的产品。
(四)注重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生态,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曾拒绝多家来××投资的冶炼钢条、铝材、化工等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保护好本地生态环境,适时加以引导和规范。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扶大扶强,整合现有化工冶炼企业,取缔了一些规模小、效益差、污染环境的高耗能企业;扶持一批规模大、耗能少、资源利用率高、加工增值多、对环境污染小的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确保生态秀美,环境优雅。
(五)强化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又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牢固树立节能降耗就是提质增效,只有节能降耗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保证,努力实现节能降耗的约束性目标。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有计划地对冶炼、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要坚持节约和综合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和落实企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督促企业把节能降耗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污染防治并重,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加大重点行业“三废”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止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对新上项目要严格落实立项、环评、安全“三同时”审批制度,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发改局、经济局、环保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的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工业经济总量较小
由于我县工业基础薄弱,提升工业化水平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销售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只有20家,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万的企业只有一家,与周边地区和发达县市相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不大。
(二)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优
规模企业主要集中在冶炼、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20家规模企业中,大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新型工业化程度很低
一是目前我县工业发展主要以粗放型为主,粗放、低效的开发利用难以使资源的高投入获得相应的高产出。二是科技、人才建设落后,发展经济缺乏支撑力。我县工业技术运用现状与现代工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人才少。
四、2012年工作安排
(一)做强能源产业。
理顺发、供、用电之间的关系,完善供电网络,优化用电结构,提高用电水平,做强水电经济,深入推进“四无”水站清理。支持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同时,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充足的原料优势,发展烟花鞭炮产业。构建化工、烟花鞭炮与小水电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的产业体系。
(二)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抓好对市、县龙头企业项目的支持。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财税政策的协调和衔接,提高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保障水平,及时调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围绕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筛选项目,优先把符合国家扶持发展的项目作为吸引资金投向。
(三) 抓好产业的节能降耗。
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统一部署和《××××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湘办发〔2007〕2号)及参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突出重点领域,对重点企业开展能源跟踪监管,重点调度,严格考核。 二是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①逐步限制、淘汰粘土砖和散装水泥。②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征缴、管理、使用,强力促进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上午(下午)好!
云淡风清,柳绿桃红;洋河两岸,欣欣向荣。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怀安县总工会、怀安县教育局、怀安县建设局为了庆祝这个辉煌节日,联合举办庆五一文艺演出;
在此,请允许我们向辛勤工作在怀安各条战线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
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劳动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怀安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
为了幸福生活,为了美好家园,我们凭着铁血丹心,向天再借五百年!
【男声独唱《向天再借五百年》《铁血丹心》
这一天,所有的鲜花都簇拥着劳动者的笑脸;
这一天,所有的目光都敬仰着劳动者的胸怀;
怀安广大劳动人民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这一全县中心工作;
不断探索完善富民强县之路,全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真是节日欢歌放声唱;
大洋河畔喜事多!
【口梆子说唱《大洋河畔喜事多》
【女声独唱《节日欢歌》
【舞蹈《中国女兵》
在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下,怀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行;
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二人台小戏《还钱》,曾获得第七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河北省群星奖金奖;
2008年,《还钱》又赴苏州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并荣获银穗奖;
好,下面就请您欣赏二人台小戏《还钱》。
【二人台小戏《还钱》
【狂龙团组合《串烧》
【歌伴舞《一路风情嘉年华》
怀安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以能源、化工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以物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异常活跃;
工人,一个神圣的阶级,共和国丰碑坚实的底座;
奉献,一个永恒的主题,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力量;
接下来请您欣赏男声小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请欣赏。
【男声小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口梆子是我们张家口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今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就请您欣赏由我院的著名须生演员张文河为您表演的口梆子《徐策跑城》的精彩片段。
【口梆子彩唱《徐策跑城》片段
劳动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劳动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
一幢幢新式建筑拔地而起,一大批基础设施建成完工;
先后实施和完成了长胜大街拆迁改造、外环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镇设施建设;
文苑路、振兴大街路网改造正在进行;
百姓们真实感受到街道变宽了,绿色变多了,“生态和谐新怀安”的城镇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交通事业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通乡通村公路纵横交错,让我们在繁荣与发展的天空上自由飞翔;
看我们的怀安,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天天都是快乐的节日。
【踢踏舞《快乐的节日》
【男女声二重唱《自由飞翔》《心会跟爱一起走》
【女子爵士舞《不落的太阳》
怀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怀安城昭化寺内的壁画神奇而美妙;
怀安围棋被国家列为围棋之乡,柴沟堡熏肉久负盛名,怀安的变化真是数不胜数……
勤劳的怀安人民欢迎四海宾朋都来看一看这里的人文美景,听一听我们的田园牧歌。
【舞蹈《牧歌》
劳动者的胸怀无私博爱;
劳动者的世界丰富多彩;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实施高中带动战略,全面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区建设;
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组合,基本实现规模化办学,力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勤劳的怀安人民,用汗水浇灌幸福鲜花;
勤劳的怀安人民,用双手创造锦绣年代。
【歌伴舞《锦绣年代》
劳动创造佳绩,劳动装点繁荣;
劳动酿造美酒,劳动描绘前景;
展望未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的怀安人民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为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奋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怀安县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演出到此结束;
一、打造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重大意义
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处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和以呼包鄂为核心的“小三角”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显著。这里交通发达,通讯畅通,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独特沙生植物资源,黄河流经该区域85公里,地下水资源较富集,适宜进行生态开发建设,发展以独特植物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农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和观光旅游业。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顺时之为、强盟之举、利民之措。
(一)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国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指出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提出要实施阿拉善生态绿洲保护与治理工程。由于阿拉善自然条件差、地域广阔、干旱缺水、自有财力有限,投入严重不足,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南扩东移,黄沙侵河的趋势仍在不断蔓延,对黄河东西两岸的阿拉善盟和乌海市,对黄河及其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京藏高速、包兰铁路和贺兰山保护区,对河套平原、呼包鄂经济区均构成危害。实施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沿黄河西岸建立防护林网和种植沙生植物,可以有效遏制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输入泥沙,防止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二)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抓住利好机遇,主动融入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需要。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阿拉善黄河西岸地区一块尚未开发的宝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一部分,阿拉善盟抓住自治区实施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重点打造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土地、黄河水系、沙漠旅游、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着力发展生态沙草产业、新型能源产业、国家粮食产业,对于推动全盟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提升阿拉善综合经济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示范区建成后将成为呼包鄂经济区“小三角”地区的产业接续发展基地,成为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聚集作用。
(三)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从阿拉善盟实际出发,盟委行署提出,在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巩固调整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改变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实现由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协同带动转变。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主要由沙漠、河滩、湿地和林草地构成,土地、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沙生植物和农作物,可以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基地建设和沙地葡萄、文冠果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加工,发展以沙产业为主的现代特色农牧业。同时,依托特色农牧业的发展,围绕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型新区,促进商服、流通、旅游等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四)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妥善安置农牧民重新就业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盟委行署制定出台了《阿拉善盟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意见》,对全盟2.75亿亩草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需要转移安置农牧民2万人。实施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坚持从农牧民、农牧业和农牧区实际出发,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把农牧民转移就业与发展沙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农牧民转移不转产、离土不离乡,真正做到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能够达到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可以满足搬迁农牧民转移发展和重新就业的需要,从而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实现草原生态的显著改善和农牧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二、打造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需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定位。打造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首先要做好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工作,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安置;立足长远的角度,综合设计当前与长远,给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把握科学的原则,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体现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目前,示范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项目区总体规划中期成果已设计完成,形成了以缘起与路线、目标与战略、背景与前提、空间与形态四部分内容组成的规划设计。组织筹办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借助区内外学者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审核项目工程规划,研究产业发展大计,高质量完成科学编制项目区总体规划工作。
(二)多方积极争取,将示范区纳入国家、自治区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大盘子。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全局出发,积极申请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或自治区级重点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的大盘子,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措施、项目审批和资金投入方面更多的支持,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分配和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有效解决示范区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合作开发,在沙生植物研究上与中科院等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取得突破。一个地区发展提速、总量提升、质量提高,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沙草产业的提质提效关键也在科技创新。阿拉善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了阿拉善盟首届专家顾问团,聘请了国内著名院校的24位院士专家。借助与中科院等科研力量合作的良好机遇,深度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力争在沙生植物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中提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植物元素,通过试验程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市场前景的产品。依托企业和市场机制,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积极争取对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科技支持力度,将更多的科技资源投放到沙产业示范区,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沙产业示范区,为沙产业示范区培养输送更多的各类人才,逐步完善沙产业示范区的产学研体系,从而增强沙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四)建立健全机构,为推动示范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阿拉善盟十分重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了盟委行署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成立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规划项目组、产业推进组和基础设施建设组三个工作组,从各旗(区)和盟直有关部门抽调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勤于钻研、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参加筹备和建设。目前,领导小组及各工作组正在有序开展前期调研、规划编制、项目推介等相关工作。各项目管理具体实行目标负责制、工程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项工程公开招标,工程监理贯穿始终,做到完善制度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层层抓好落实,从而构筑起示范区工程建设组织机构体系,为推动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基础建设先行,为企业入驻提供条件。推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各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协调相关旗区开展项目区人、财、物实物量调查及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工作。组织建立国有独资公司,负责沙产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项目区土地、城建、开发等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协调交通、水务、电力、通讯等部门,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区域联系道路、滨水交通、新区内部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利用沿黄河打井取水、海勃湾黄河大坝水库引水和北部滞洪区地表水,建立以农业、城镇、景观用水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为企业入驻提供优质的公共资源和基础服务。
(六)以核心区建设为龙头,实现优势生产要素的先期聚集。实现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优势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集聚。示范区将设计规划的500万亩粮食基地储备、150万亩生态治理区、15万亩生态新区和1.65万亩控制性规划区作为核心区,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做到基础设施“三通一平”,功能区划分清晰到位。以核心区建设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境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创业,以此带动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优势生产要素向沙产业种植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沙区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沙漠高端旅游基地、沙漠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沙漠创新服务基地和沙漠基础服务中心等七大产业聚集,为全面推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创造条件。
(七)扩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规模性工程。统筹建设各项生态功能区,配套发展相关产业集群,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撑。盟委行署紧紧抓住阿拉善盟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多层次、多渠道召开项目推介签约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具有投资实力的大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项目。同时,在土地审批、税收优惠、配套设施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争取上级部门更多支持,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来这里投资兴业。目前,示范区已经与内蒙古、江苏、深圳、香港等地的14家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投资金额达到573亿元。
三、打造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一)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探索荒漠化地区发展新模式。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为示范单元,实现以小流域治理带动大面积生态恢复。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农业耕作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实现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发展新模式。一是形成沙漠特色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按照钱学森院士的理论和设想,以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为依托,充分发挥乌兰布和地区具有的丰富沙草资源优势、水利土地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投入,引进大企业,借助大宣传,努力建设沙草林产业基地。同时,以政府创新基金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创新技术为支撑,把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打造以特色资源深加工和节能环保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形成沙漠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发展符合沙漠地区特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节水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牧业,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依托沙草林产业及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以沙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散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农业景观、自然空间和便捷的城郊优势吸引游客,形成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和乡村度假游相互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产业。
(二)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链,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利用现代生物、化学等科技成就,固定转化风能和太阳能,深层挖掘高附加值产业链,发展知识密集型农业产业体系,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打造成阿拉善盟高科技农业产业园。推动沙地葡萄、有机绿色设施农业、梭梭肉苁蓉、文冠果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产业。依托种植区的发展,开发建设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和生态农业旅游等产业,形成以绿色种植、特色畜牧养殖、沙区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沙漠高端旅游、清洁能源、创新服务和基础服务为一体的高附加值产业链体系,提高农牧林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形成阿拉善盟又一经济增长点。预计到2015年,示范区将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到2020年,将实现总产值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