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体育锻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体魄综合素质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85
众所周知,体育从小学以来就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可见学校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上好体育课能让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而这些不仅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健康人才的要求。所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对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他们身体素质、协调能力、意识潜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用心设计体育教学,用心去教,这样高中生就会不自觉地爱上体育课,从而加强体育锻炼,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表面上是为了强身健体,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其实,体育锻炼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反应速度,开拓思维和视野等。正如,约翰・格霄所言:“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高中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好动、学习任务繁重的阶段,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塑造,还可能会让高中生厌学、恐学,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反过来成绩下降又会使压力更大,如此恶性循环对高中生来说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学会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样体育锻炼就达到了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合理的体育锻炼,能让高中生的个性得以塑造
德国体育教育专家海克尔说:“体育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保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并能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中很好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重中之重。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体育竞赛、游戏活动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反复的体育活动,起到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要靠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去发现、去强化、去塑造,教师也要给学生心理暗示,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表扬,让他们在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加自信,坚定个性。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个性是我们教师教学目的之一,也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大有裨益。
三、合理的体育锻炼,能让高中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复习,而把体育锻炼抛在了脑后。其实,这对学习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没有合理的放松、锻炼机会,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不但身体吃不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下降。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紧张的备考状态下,不忘锻炼。要让学生明白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提高脑力工作的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运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让学生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塑造高中生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由于金华一中对课间操的组织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将课间操的管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开展,所以学生的参与程度高。鉴于课外活动“组织活动的规定性与学生参与的自愿性”的特点,反映学生在非强制条件下的体育锻炼的情况,所以本研究主要是课间操以外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主要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参与动机、内容选择、锻炼形式、参与频度、锻炼强度、影响因素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从金华一中三个年级各抽取50名学生,共计150名在校高中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收集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相关的书籍、资料、期刊文章。
(2)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整理,得出论文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
通过调查得知,金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94%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或重要,而认为无所谓和根本没必要的共有10人(6%),并且各年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差别不大。这表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他们已经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积极的、明确的、健康的、多层次的。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多样,不单纯是为增强体质,还向娱乐休闲、调节情绪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消遣娱乐的方式来改善体质、增进与同学、朋友、家人的沟通交流。男、女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差异,男同学侧重于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等方面;而女同学的动机相对多样,在受同学影响、健美体形这两个方面上动机远大于男生。另外有66.7%的学生选择了“缓解学习压力”,排在了8项动机中的第3位。表明高中阶段的学习紧张、繁重程度,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成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活动和方式。
学生在授课日期间有96.7%的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59.3%的学生授课日每周保持锻炼次数在3到4次每周。这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深入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授课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频度增高。
学生在双休日期间的活动频度较小,有59.3%的学生在双休日期间根本不参加锻炼活动,其中女同学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了解主要原因是:①补习功课,有部分同学利用双休日时间找家教补习功课或参加辅导班。②受其他一些娱乐项目的吸引,如上网、逛街、玩电子游戏等。③缺乏伙伴或活动的指导。
2.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因素
在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促进因素中,排在前6位的是:同学朋友影响、校内体育氛围、广播电视节目、舒适的场地器材、体育明星影响、老师的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除受上述6种因素影响之外,男同学还受体育网站信息影响较大,女同学还受家人体育锻炼影响较大。此外,影响男同学积极锻炼的因素比较多样,而影响女同学积极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影响”和“校内体育氛围”两项上,这说明男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比女同学容易调动,并且可调动因素较多。同时,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消极因素中排在前六位的是缺少体育场地、意志力不强、缺乏指导、自然环境因素、缺乏锻炼方法、缺少充足时间。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第二大因素是意志力不强,这说明学生怕吃苦、不想动。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第三大因素是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缺乏指导就目前学生状况来说,还有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学校重视学生课间操、运动竞赛,忽视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金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明确,他们已经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
(2)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样,不单纯是为增强体质,而向娱乐休闲、调节情绪的方向发展。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存在差异,男生侧重于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等方面;女生的动机相对多样,在受同学影响、健美体形这两个方面上动机远大于男生。另外,高中阶段学习紧张、忙碌,课外体育锻炼成为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活动和方式。
(3)金华一中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内容是符合学生需求的,既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锻炼需要,也能兼顾男女同学之间的差异。男生喜爱表现灵敏性、速度性和勇敢性等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女生则更喜爱姿势优美、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和协调的健美操等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
(4)金华一中学生参加锻炼的组织形式选择具有一致,即倾向于集体锻炼,并且较少与家长一起锻炼。表明学生正处于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从友谊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
(5)金华一中学生锻炼的频度情况是良好的,但双休日期间的锻炼频度以及女生的锻炼频度的情况不太理想。金华一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强度是中等以上,包括课间操活动时间与体育课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能达到一小时标准。同时,男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比较高,存在大量的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女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稳定性较高。
(6)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是:同学朋友影响、校内体育氛围、广播电视节目、舒适的场地器材、体育明星影响、老师的影响。此外男生还受体育网站信息影响较大,女生还受家人体育锻炼影响较大。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消极因素是缺少体育场地、感觉累不想动、体育活动无人指导、自然环境因素、不会锻炼、学习任务重没时间。
2.建议
(1)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科学化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体育课无法替代的功能,学校要真正抓好课间操,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课表化,增加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学校要继续加大校园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和各种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为其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对于体育场馆或体育场内的体育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提高学校内场馆的利用率,以此减少阴雨天气对于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在双休日期间体育锻炼的引导,改变学校放假期间学生锻炼情况不够良好的现状。
(4)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课外活动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大事来抓,健全与完善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定期开设讲座与培训,使教师都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立.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教育学,2000 (2):7-11
[2]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霍岩.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参与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5]王国良.长春市一中课外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6]都本强.吉林省白山市区一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D].白山:吉林大学,2007
【摘 要】 高中生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进而造成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生;体育;锻炼;自我
高中体育教学要充分践行新课程要求,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不断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提高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一、引导学生转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目前高中生在体育锻炼上存在着不正确的态度,没有将体育锻炼活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再加上目前的高中教育将升学率作为主要目标,不注重强调体育活动,使很多学生忽视了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参与体育活动上存在态度消极的问题,并且错误地认为体育锻炼是耽误时间的行为进而逐步丧失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动力,也影响到了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对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并针对这一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纠正学生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讲座,使学生深化对体育课程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讲座为学生宣传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和作用,进而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帮助学生扭转态度,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定科学的体育锻炼目标,并坚持体育锻炼,在坚持的过程中将体育锻炼变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逐步形成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相关的体育锻炼视频,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体育训练项目,学习体育名人的光荣事迹,让学生受到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对体育训练的态度,让锻炼身体成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高中生自我体育锻意识应该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开始,有目的和计划地实施科学的高中体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体育锻炼习惯,将体育锻炼变成自觉活动。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运动必须讲究科学性,只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够确保锻炼效果,否则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会影响到锻炼成效还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将科学的锻炼方法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应用当中深化知识的掌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人体结构进行了解,进而掌握各个器官的功能,学习关于体育锻炼的常识,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如何对人的生理造成影响。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合理的生理负荷以及锻炼程序能够取得极佳的锻炼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并掌握如何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等。最后,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体育锻炼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训练活动,通过不断地强化体育训练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意志力,鼓励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实践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以及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时要制定科学全面的训练计划,全面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教学的要求和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坚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开展高中体育个性化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并在自己所选项目中自觉训练,培养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将体育锻炼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以及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高中生在体质、爱好、生长发育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必须尊重和正视学生的差异,在推进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高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育锻炼的层次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普通学生全面进步优秀学生力争拔尖。在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合理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安排好运动负荷。对于运动能力极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对体育动作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动作技术;对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信心和鼓励,耐心地指出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更多地发现他们的亮点和进步,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自我肯定,从而强化学生的锻炼信心,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在体育锻炼当中的技巧和趣事,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自主自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教师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为学生安排科学化的锻炼内容,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践行终身体育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关键词] 体育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1 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我国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理解不深刻,对体育知识掌握有限,终身体育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运动能力、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缺乏,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同时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高中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还有许多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某文对高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2.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的占22.5%;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的占65.5%。可见,这些高中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2 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
2.1高中生自身因素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高中生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仍需正面引导。
2.2教师因素
专业知识是指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的专门知识。一般来说,教师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高中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高中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反之,将会造成高中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高中生运动损伤。长此以往,高中生会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最后造成体育意识淡薄。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师只有通晓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熟知教学规律,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会唤起高中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还有教育观念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只有全面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国家教育方针贯彻到他的日常教学中;树立主体性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教学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3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3.1合理选择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要正确的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高中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要向高中生传授锻炼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教材应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男女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特别是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更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娇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建议高年级教学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教材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高中生积极参与中来。通过对高中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丰富高中生的体育知识,明确体育态度,使高中生自觉主动地坚持锻炼。
3.2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高中生的喜爱,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高中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其培养高中生的锻炼意识比其它方式都更为深刻。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高中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高中生的锻炼意识深刻。
3.3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高中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高中生学习、帮助高中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每个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高中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这样既考虑到高中生的主体意愿,使高中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4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能提高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高中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高中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同时,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高中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学生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如设置小羽毛球场、纵跳模高器械,在空旷场地规划各种高中生所熟悉游戏图案、标志线吸引更多同学参与锻炼。建议学校体育器材室,更多地出借体育器材,活跃课外活动,提高高中生参与意识与体育锻炼兴趣。
参考文献:
[1]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2]王岩,张艳萍,张明强.主体参与式体育课教学模式刍议[J].四川体育科学,2004,(2).
高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较为关注的一门课程,对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要能够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提升终身体育意识,保证学生的体育技术锻炼以及体育学习知识水平都能够获得提升,从根本上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以及教学现状分析
(一)终身体育
所谓的终身体育就是引导学生一生都参与到身体锻炼活动中,从其含义来分析可以理解成直到生命的结束,要能够进行终身体育知识学习以及体育锻炼。这种学习活动目的性明显,并将体育当成生活中必要构成元素,从终身体育思想状况来分析,人们要能够明确不同时期需要选择的不同体育方式,从而尽可能实现终身体育的整体化和体系化发展。
(二)高中终身体育意识教学状况
1.难以兼顾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我国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不能够深刻理解体育锻炼、体育学习所具有的含义以及意义,从而让学生无法掌握体和学习系统的体育知识。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身体的锻炼,没有从学生的兴趣、运动能力、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因此,现在的高中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认识到这种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作用。
2.高中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现阶段的高中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难以抽出时间来开展体育锻炼,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参加体育锻炼。部分高中生在体育锻炼以及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和耐心,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难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系统学习中。
3.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来分析,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时,要能够根据高中生具体发展状况来明确。但是,当今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依然是传统的“老三样”,即足球、篮球和田径,缺乏时代气息。而个别体育教师则选择自习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丢失体育学习的兴趣,还会产生乏味、枯燥、厌烦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学生终身体育知识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提升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效果的措施
(一)强化高中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要能够引导高中生树立终身体育的具体发展意识,教师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自我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锻炼方式时,要能够从他们的自身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规律出发,帮助他们正确选择锻炼活动和锻炼方法,让高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终身体育学习活动中,并认识到体育锻炼所具有的深刻价值,把良好的锻炼习惯坚持下去。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时,还要能够引导他们全面掌握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知识,从而达到阶段性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创作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和谐融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终身体育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能够从高中生的兴趣点出发,对高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革,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学校有关领导可以通过开展丰富有益的体育活动来让高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增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认同,或者引导不同学校的高中生进行各种体育联赛活动,让他们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态,锻炼自己的体魄,树立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从而科学全面地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陈旧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保证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不受到影响,尽可能实现师生关系朝着民主方向发展,让高中生建立全面科学的体育认知结构,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学习活动中。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增强自我主体意识,让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创造出一种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师要能够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教学发展目标。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选择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与现代化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学方法只有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接受改进,才能够为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水平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并对教学内容加以示范和讲解,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来讲评体育动作,全面记录高中学生的各种动作,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其相关动作加以讲解。高中体育教师只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为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当今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培养成为很多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要想能够不断提升高中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就要能够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其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传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58-59.
[2]刘兵.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3,(05):155.
[3]陈根苗.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09):54.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策略
提升改善高中学生身体素质,使高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中学校设置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同时对其起主导作用。由于高中课程紧张,使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导致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少,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必须让高中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1.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1忽视对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弱,甚至出现不重视体育学科的情况。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兴趣不重视,加之只重视学生身体和技能的传统教育观点。在大部分高中学校中,高中生普遍认识不到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1.2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中生之所以不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甚至放弃体育学科,是因为他们面临升学的压力。因为高中生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所以一部分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上,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加之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性,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1.3体育学科教学内容落后。为了让体育学科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改革,体育学科需要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网球、游泳等运动,为体育学科增添新时代气息。高中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落后,是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在授课时习惯固定的上课、准备、组织、下课的传统教学方式。部分教师甚至在体育课堂中,让学生自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阻碍。1.4体育设备不足。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师授课时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设施,因此体育设备在体育课堂中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大部分高中已经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投入,但是由于场地不足的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仍然没有显著提高。因为受以上外界因素影响,最终不利于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体育活动的展开,既调节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还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2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既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意识和理念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如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已经开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为日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工作做准备。2.3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开展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3.当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高中学生的体育意志力普遍较弱。体育意志力是指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是在体育锻炼中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意识。当下我国高中生的体育意志力普遍较差,是因为高中时期学习压力较大,严重缩短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高中生体育意志力异常薄弱,例如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考试科目不达标,日常体育锻炼时坚持时间短等,成为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难题。3.2高中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强化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增多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顾忌,如:男女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时,他们会极其担心自己做体育锻炼时的形态,担心自己出丑;一部分女同学因为性特征发育较明显,导致参加体育锻炼时较笨拙。由于以上原因,使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大打折扣,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3高中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指导。学生从小到大深受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以及教师和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重视,使学生从小养成重视文化课,忽视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忽视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关注。因此学生除去在体育课堂的锻炼时间以外,没有其他锻炼时间,加之体育场地不足等因素制约,使学生难以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4.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4.1高中体育教材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高中体育教学由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部分组成,由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是以体育教材为指导,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选体育教材时应把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首要前提,以便向学生传授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注意事项,以及体育竞赛的规则和处理运动员损伤的技巧。同时体育理论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及心理差异,需要特别女同学的心理特征。根据体育活动的形体美、运动美和矫健美等特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中的主动性。在体育实践课程中,可以根据性别年龄的不同特征对男女生进行分班式教学,在女生班的体育实践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锻炼形体美的柔韧性体育锻炼,而在男生班的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锻炼矫健美的体育运动,既激发男女同学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训练中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4.2改善教学方法。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项以实现终身体育教学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应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的活动。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老套,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若想提高体育教学的科技水平,体育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根据教育的不断发展进行改革,需要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同学展示运动员规范的示范动作,针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讲解,此类多样性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4.3通过体育竞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依赖于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项事物表现出来的的喜好偏向,体育兴趣则是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偏向。高中时期的学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日趋成熟,使其具备基本的体育能力,该阶段学生的求胜心态和求知欲非常强烈。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体育课程特点,将极富竞争性和趣味性的竞赛融入到课堂中,例如乒乓球、武术、篮球、足球等体育竞赛,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育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应该是体育活动的参与性高于比赛胜负,着力于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和正确认识。4.4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放松、活泼和开放性是体育课的课程特点,没有具体的教学规矩对其进行规范化。因此体育课应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渗透。“开放式”教学以“教师对学生要做到思想上放心和实践中放手”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积极采集学生意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体育教学方案进行改进,使其成为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课程。“开放式”教学通过放心和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课程意愿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上课环境,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4.5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体育教学是以促进高中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教学目标的,因此若想学生认可终身体育意识,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身体状况及体育兴趣等安排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同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体育游戏,拉近师生间距离,激起学生的上课热情,在娱乐中使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多样性,提升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可。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女同学做形体训练时,几名男生也参加学习,此时女同学可能会笑话男生,在这种情况下,为体育教学顺利开展,教师需要适当运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和鼓励性的赞美化解男生的尴尬:“老师真没想到你们几位男生来做形体训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在老师的训练下,你们个个都是美男子,女生也要加油了,我们现在分为两组进行比赛,看看哪组做的更好。”这样既缓解男生的尴尬,又激励学生学习,还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工作顺利进行。
5.结束语
总之,高中的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作者:董萍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传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6):58-59.
[2]赵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55-56.
[3]刘峥.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初探[J].体育时空,2016,(16):75-75.
[4]环建平.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2):98-99.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09-30
随着学生升学压力的上升,很多学校盲目压缩体育课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亦不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得很多高中生不仅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更重要的是没有培养起终身体育意识,不能在以后学习及生活过程中享受终身体育的快乐。[1]以下就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终身体育是指人在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中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并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
1.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的引导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非常重要。但很多体育教师尚不能意识到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亦不能做到终身体育,也就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指导。
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使其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学生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时代的学生尚未能拥有完全独立的思考能力,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容易情绪化、片面化,因此更多的是处于被引导的阶段。学生本身不能充分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更不要提能自己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了。
二、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措施
1.终身体育意识氛围的形成
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学仍使用原体育教材,不能根据时代的更新及时更新,使得整个体育教学氛围没有很好地与当前时代有效结合。另外,很多教师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不足,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传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思想,而高中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阶段,自己很难建立起独立的终身体育意识。
2.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样,高中体育老师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思维活跃、运动能力强,在体育项目的喜好上也是各有不同,而教师一般都是有其专长,如何应对学生不同兴趣所带来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综合知识的学习上要更加综合全面。
3.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
很多学生天生不爱好运动,有部分女生更是连高中基本早操都能逃则逃,这显然不是高中生应有的状态。前面我们提到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满足感。另外,学校领导也应该配合体育老师开展培养学生体育项目兴趣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4.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宣传
体育运动在学生时代和后期工作中都能对运动者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激发大脑活力、增强记忆力、提高身体素质等,因此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而且还会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身体素质。通过终身体育意识的宣传,让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因此,以上措施中都渗透着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我们要正确认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不仅在学生时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更重要的是终身体育能给人们带来宝贵的无形财富。[2]而高中时期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更深层次地植入学生意识中,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最终增强其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课余;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2
一、提出问题
体育锻炼是“积极性休息”,有“充电”效果,课余锻炼是自我学习的拓展,经过20分钟上的有氧运动之后,氧和血红蛋白水平提高了75%以上。机体处于富氧状态,以保持充沛的脑力和体力。对外部刺激的适应性和敏锐性得到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直接表现在记忆力及反应速度智力指标方面的提高。可是,有部分高中生反映:自我锻炼后出现神情恍惚、精力不集中、自控力下降、失眠、烦躁、嗜睡,抽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锻炼产生了质疑,热情降温;另外,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也困绕高中生。
二、分析问题与对策
(一)明确目的。认识论的原理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重体育知识的“预设”。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为课余锻炼备用。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心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与量的匹配和合理的锻炼程序;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二)重视准备活动,注意放松、整理。准备活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被忽视,能使机体逐步地进入运动状态,通过准备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性,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的柔韧性,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发生。针对高中生而言,一般情况有慢跑、徒手体操与及与主项运动相有模仿练习动作,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主要靠自我感觉,关节韧带充分舒展,以感到发热,有微汗,面红气喘后能渐止为好。动作要舒缓,强度小,轻松愉快,选择富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气温低时,长而充分,气温高时,短而简洁,准备活动不宜过多。与主项运动之间有1~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也可以直接进入主项运动。研究表明,同样的运动,有准备活动者比无准备活动者在运动中吸氧量明显多,到达运动终点时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量明显少。
放松是体育运动的最重要技巧之一,贯穿着体育运动过程的始终。体育界有一种说法:放松是通向冠军的捷径,可见放松有多么重要啊!运动中应避免紧张,技能水平差、运动强度大时容易紧张,动作僵硬。对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防止伤害、疲劳的恢复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紧张是运动的大敌。
整理是体育运动放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加速乳酸消除、促进机体恢复到基础水准,克服体育运动的负面作用,主项运动时,心率、血压、乳酸水平较高,不要立即进入安静状态,逐渐的降低运动强度。直至恢复基础状态。内容有动作放松、心理放松、情景放松三种:动作放松是轻柔的特点,以轻摆、轻踢、轻甩、慢转或几节徒手操,最后做伸展练习,结合深呼吸,从周围到中心,又从中心到周围反复几次进行,作为调节部分,3~5分钟就可以了;也可以1~2分钟的缓步慢跑,轻快舒缓的徒手操和全身的伸展四肢,局部按摩或自我抖动肌肉的放松动作,以轻松舒缓的舞蹈为推荐形式;心理放松:通过冥想心理活动,想象身体的自由、漂浮或身处美好的意境中,使身体从头到脚全面放松;情景放松:外部优美环境、旖旎山野,平和的笑容、美妙的音乐,享受运动的快乐,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运动量的选择
运动量是人体在体育锻炼中所达到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的大小与运动强度、密度、持续时间及完成数量有科学的关联。高中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动量,如性别、体质、训练水平等,及时作好自我监督,尤其要注意锻炼后疲劳感的适度,关注身体机能的不良反应。高中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认识到心率指数在160次/min以上对人体是有损害的,运动时乳酸和磷酸盐供能形式趋于明显,肌体主要呈现无氧呼吸,推荐使用中等强度以下(包括中等强度)、中等量的运动,主要采用有氧运动形式,易于掌握,心率控制在(220―年龄)乘以65%以下。量能物质氧化较彻底,以主观感觉“轻松而不痛苦”,遵行“不要竞赛”的信条;体育锻炼要有长期性准备,避免急于求成。做到:1、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在逐步提高“量”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大运动量,2、量与强度的合理匹配遵循金字塔原理:强度大量小,强度小量大。高中生课余锻炼应避免明显针对谋求力量、速度、耐力等提高专项素质锻炼形式,
四、方式和环境选择
高中生课余锻炼可以选择游泳、登山、跑步、球类、打拳、徒手操等,或街舞、滑轮、定项运动等时尚运动,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保持新鲜感。可以适当变化运动姿势,避免选择激烈的、对抗的、危险的运动,有伙伴参与,有利交流锻炼心得,互相学习;选择野外环境,如:小山丘,田埂,小树林,有新异刺激,提高锻炼的兴趣;乐意练习;在运动场馆、公园、学校等有众多练习者,有融入其中的良好氛围,更有相互参考借鉴,看看远处美景,享受自然的妮风光。营造平和、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推荐选择有兴趣二至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五、睡眠与饮食营养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终生体育;培养学生的意识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教学是终生体育的基础,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使终身教育思想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落到实处。
二、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一)高中生的体育认识分析
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知识掌握很有限。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仍有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其内容和意义,那就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只注意对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运动能力能力、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缺乏,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高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向与成人,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断和认知。绝大多数高中生对锻炼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上,意识与行为、口头与参与不一致――明明知道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积极参与。高中生对终身体育有一定认识,但不够全面、完善,仍需在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高中生的体育情感分析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对体育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升学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在课外,学生一早到校到下午放学,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业、场地等原因,更没有条件坚持锻炼,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改革上走出一条新路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使大多数学生能象那些长年坚持锻炼的学生一样养成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是:“终身体育”。
三、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综合因素
(一)青年初期生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在体态上,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对性的体验较敏感,丰富。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让别人笑话。在调查与访问中,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更明显。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动作变的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
(二)青年初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三)家庭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影响方面,有相当部分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更有甚者,连双休日学生自主时间也被剥夺,不是要求做家庭作业,看书,就是参加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兴趣班。另外,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由此引发学生从小没有锻炼榜样模仿。可见,家庭的环境因素或多或少也会制约着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正是因为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日常生活中缺乏针对性的科学指导,致使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从事体育活动。学生由于不懂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而放弃体育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形成科学的终身体育思想。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也应本着切实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从长远观点出发,教会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技能和锻炼方法,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体育教师要不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更扎实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交叉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宝龙.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理论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曾正阳.论终身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运动;身心健康;相关关系;影响
一般来说,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表明:运动者个人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用于自身的运动项目,并使其不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运动持续一定时间后达到稍微疲劳且能迅速恢复、睡眠质量提高,在睡醒后感到神清气爽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高中生更有活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一、适度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1.适量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适量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和肠胃功能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身体比喻成一台坦克,那适量运动就是坦克的维修保养师,如果这位保养师缺席了,即使坦克面对敌人再怎么坚不可摧,它自身的损耗依然是个致命的打击。同理,高中生要保证身体健康,适量运动必不可少。德国医学界发现,通过耐力锻炼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体各个器官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心脏。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耐力训练通过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使得心脏得到良好的休息和保养。
(1)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进行体育活动不光能促进青少年骨骼的发育及成长,还能帮助体育锻炼者使其关节更加灵活,加大动作幅度,同时还能增加肌肉的力量。适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体的运动系统,这对于改善高中生的运动协调性及体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适量运动有助于高中生预防一些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保护心脏健康的积极手段。体育锻炼可以改变血管壁的结构,从而改变血管在器官中的分布形态,心肌毛细血管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些变化均是心血管系统机能增强的表F,使得高中生拥有更强健的身体。
(3)适量体育活动对于高中生呼吸系统的机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高中生处于发育旺盛期,其肺结构发育快速,呼吸频率放缓,呼吸深度增加,呼吸系统接近健全程度。使其进行适量体育运动可以使高中生提高高效率工作学习的时间加长,满足繁重学业对好身体的诉求。
(4)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切且适度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尤其是高中生这个青少年群体,可以提高人体神经免疫力。人体的神经系统遍布机体各部分,体育运动的进行需要中枢神经的指令。
人体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肌肉不断放松、收缩,这对于锻炼高中生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高中生常常适量运动可以极大改善其大脑健康状况,为其大脑供应充足的血液及氧气,从而更好的保证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及生活。
(5)适量运动可以帮助高中生加强肠胃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消化分泌物,从而加速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这对于处在快速发育其的中学生来说是极为适合与必须的。
2.适量运动对人体心理机能的影响
适量运动对于青少年解决情绪状态、意志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等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高中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压抑等不良情绪体验,这种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意识会进一步抑制学生对于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加容易陷入一种消极的死循环当中。这时,运动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因为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使人变得更加精神振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消极情绪体验,使人变得更加积极。
(2)体育训练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起到培养高中生优秀意志品质的作用。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克服来自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困难,客观困难主要有恶劣的气候状况(刮风,暴雨,大雾等)、场地问题(路面不平整)、训练难度加大、身体因运动受伤等。主观困难主要包括心理惰性、逃避、疲劳等。如此种种,都需要逐步克服才能完成体育训练。所以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培养高中生自身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过程,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把这种意志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的方面,利于其多方面共同进步。
(3)体育训练往往能有机会结识跟多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这为加强高中生人际关系提供了条件,使得体育运动参与者社交范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作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联系,使得人高中生际交往更为顺滑、流畅。而且很多体育活动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需要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加强了人际联系,同时也为高中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4)体育往往被当成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增大,高中生人群中患有焦虑症、强迫症甚至抑郁症的比例也逐年升高,。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医生认为适度的体育训练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而且百分之六十的医生同意将体育训练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来治愈抑郁症。对于患有抑郁症且需要长期在校学习的高中生来说,体育锻炼训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超负荷运动,会过度消耗高中生的精神和能量,从而导致身体无法快速恢复体力,更严重的会导致运动能力减退,伤害包括毛细血管、心肌系统、骨骼肌、内分泌等在内的各个系统。过量运动会使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大脑早衰,减少寿命。这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高中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中学生运动一定要向专业人士请教(比如体育老师),采用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三、缺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众所周知,这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间。运动的缺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缺乏运动会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引起肌肉关节包括肩周炎、骨质疏松在内的疾病。同时会引起人体心肺功能下降,更易患上相关疾病。运动缺乏还会导致学生身体抵抗力下降。例如久坐不动就有诸多害处:血液循环流通差、引发关节炎和颈椎病、肌肉功能减退、消化功能紊乱、血液在血管里沉积,医患心血管疾病等。长期久坐的高中生应该每隔两小时进行至少十分钟的活动,放松肌肉和神经。
四、结语
流水不腐,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定期定量适度运动,可以使人身体良性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当然过度运动非但不提倡,反而要十分警惕。总之,生命在于运动,适度有效的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有奇效。运动之漫漫,需要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会有效果。
参考文献:
一、高中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体操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高中生还是更注重学习成绩的高低,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高考。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题海战术,在各学科间寻找着做题的灵感,挑灯夜战的现象在高中生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同时受到教师和家长施加的双重压力,使高中生更加烦躁。以上种种原因也就使得高中生无暇顾及体育课,对体操的学习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使得高中体育课无法正常进展。甚至有的教师会借用体育课的时间去给高中生补课或者考试,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无法进行,也剥夺了高中生的运动和锻炼时间。
(二)部分学生认为体操动作难度大,心理挑战能力弱
很多高中学生都把体操当作是自己无法完成的一项体育运动,在他们看来,体操难度性很大,需要很高的技巧性和身体柔韧性,而且学习体操还要有悟性,所以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很低,不能配合体育教师完成体操教学。由于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生长在“蜜罐里”,很少经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对于学习体操他们往往是恐惧的,不敢突破内心的防线,不敢挑战自己的弱点。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只顾学习,不进行体育锻炼,就更加使身体素质下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在学习时会出现身体不适、头晕目眩等现象。
(三)高中体育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性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也给学生学习体操带来一定的困扰,部分体育教师学历不高,虽然自身掌握了体育教学各项目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给学生分步讲解时却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且还存在有的高中体育教师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因循守旧,体育教学中没有创新,走传统体育教学的老路。在体操的教学中,还一直是教师做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存在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定义理解不到位,导致高中体育教学改进程度不明显,无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四)学校体育设施陈旧,限制体操教学的进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建设校园文化,希望通过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是学校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体育课能够更好地提高学校的形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不足,使体育教学实施陈旧,跟不上教学的要求。体操是一种徒手或者需要借助体育器械来完成的体育项目,学生掌握好体操的要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能够养成饱满的精神更好地为学习做准备。高中生的课间活动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学校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课间学生也只能在操场上无目的地走动,无法进行体育训练。
二、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他们面临着高考。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发挥优势,让高中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放松自己的心情,将学习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有很多的技巧,而且步骤要规范,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能够给学生分布的讲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操课,让高中生在欢乐的环境下学好体操,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讲授体操动作要领的时候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有创新的地方,利用体育课缓解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
(二)引入体育趣味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爱好
对于体操的学习需要高中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认识到体操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在体操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高中生能够将体操知识掌握的更透彻。在适当的情境下,引入趣味教学法是高中体操教学的创新点之一。利用趣味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体育课讲授的体操要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操习惯,而且也在学生深入学习体操的同时强化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进一步的体育锻炼做铺垫。
(三)增加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课教研机会
体操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强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给教师更多的进修或者教研机会,让体育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同时,体育教师要及时扩充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上网或者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查看当前比较实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多学习比较先进的教学经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尤其是体操教学时大胆创新,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体操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去对待。
(四)提高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对于体育课的支持程度影响着体育教学,学校在体育教学技术装备上的投入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强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购日常教学中需要的体育设施。高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课是他们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必须提高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体操教学方面,如果没有体育器材,就无法进行训练。可见,要想高中生上好体操课,就必须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体操教学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身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新时期的各种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让体操学习真正给学生带来快乐。我们都知道,学习体操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会增强高中生的身体力量和协调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贺松.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的现状[J].学周刊A版,2014,(31).
[2]王永洪.体操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