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3-07-12 17:0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机产业发展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第1篇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

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滚动发展好,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

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

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委会“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

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

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

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

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

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

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

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

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

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二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XX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XX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XX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XX年的3倍;据预测,XX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XX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XX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XX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XX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XX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 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规格;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XX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XX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XX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XX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三

20××年度,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加速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年1-12月份,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可比增长7.01%。累计完成出口 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安排劳动就业人员7430人。

2、经济效益情况

1-12月份,园区企业实现利润累计6.66亿元,同比下降3.26%。企业实际上交税金1.65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达14.48亿元,同比增长42.89%。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园区围绕生物医药、金属制造、新型纸业和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升级。20××年度,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占园区比重87.84%。

1、生物医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占园区比重17%,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长16.9%;实际上交税收3104万元,同比增长24%。

2、金属制造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1亿元,占园区比重62.8%。实际上交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19.25%。

3、新型纸业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园区比重5.9%。实际上交税收353万元,同比增长50%。由于市场行情低迷,新型纸业一直处于谷底徘徊,尚未有复苏迹象。

第2篇

2017年5月15―16日,由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莘县人民政府、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西甜瓜之乡产业联盟大会在“中国蔬菜第一县”山东省莘县召开。来自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全国各地西甜瓜之乡产业主管部门、农业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事西瓜甜瓜研究与推广的技术人员,从事西瓜甜瓜良种与产品研发、生产与营销公司及种植大户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等共计338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5日上午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韩伟主持,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研究员代表体系致词,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处调研员李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立明、山东聊城市副市长任晓旺、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褚丁印等领导也分别致辞。开幕式后专题报告会正式开始,第一阶段的报告由新疆农业科学院伊鸿平研究员主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处王娟娟高级农艺师作了“我国瓜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报告,介绍了我国瓜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展望了瓜菜产业“十三五”发展方向;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高中强作了“山东瓜菜产业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报告;中国蔬菜协会机械化分会副会长陈永生研究员作了“瓜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报告,分析了国外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特点,提出了蔬菜农机和农艺融合的六要素;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研究员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甜瓜产业竞争力提升”为题,全面介绍了全国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与布局,指出了产业结构性矛盾与问题,提出了我国西甜瓜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提高竞争力的路径。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主任吴敬学研究员作了“中美西甜瓜产业比较”的报告。第二阶段的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廷昌研究员主持,莘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张建怀副主任、新疆农业科学院伊鸿平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显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古勤生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别之教授等就莘县西瓜甜瓜产业、产业体系优良西瓜甜瓜品种、简约化栽培技术、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蜜蜂授粉技术等进行了交流。第三、第四阶段的报告分别由吴敬学研究员和别之龙教授主持,济南兆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丁兆龙总经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少丽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瓜果研究所耿新丽研究员、江苏省盐城市蔬菜研究所孙兴祥研究员、江苏省东台市诺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鹏董事长、海南胜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郭宠、吉林省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国忠站长、济南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张伟丽总经理、和县蔬菜局刘卫兵局长、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马新力研究员、陕西康田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代崇化总经理、甘肃省瓜州农技中心王乐光主任、湖南省祁阳县农业局经作站刘菲站长等围绕工厂化育苗、土壤消毒、采后贮运、生产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开展了研讨与交流,使代表们了解了全国西瓜甜瓜发展的形势,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使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

5月16日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莘县董杜庄镇西瓜品种示范点、生产基地及莘县燕店镇的甜瓜品种示范点、生产基地,并出席了第六届冀鲁豫・莘县(董杜庄)西瓜节开幕式,参观了莘县西瓜博物馆。与会代表们还参观考察了莘县现代农业科技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聊城市农科院西甜瓜生产基地、旭日种业生产基地等。

第4届全国西甜瓜之乡产业联盟大会的盛大召开,让与会代表看到在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凝聚专家智慧成果的新优西瓜甜瓜良种、先进的育苗与栽培技术、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先进的产品营销理念,为我国西瓜甜瓜的科技创新、生产水平提升和产业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3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及取得成效

(一)努力推广高产配套技术,确保粮油丰产。上半年,召开生产技术培训会100多场次,受训基层干部600余人次,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6万份。落实水稻高产创建面积2102亩、玉米高产创建1076亩。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1400多万元,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8万亩,维修大中型提灌站近32处,微水泵4250台套,浇灌农作物4.3万亩次。2013年小春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14.08万亩,实现粮食产量9692吨,油料产量0.65万吨,完成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12.07万亩。

(二)加强监管,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上半年到全区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培训农民2.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培训内容涉及脆李标准化生产技术、部分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等;二是深入开展打假护农活动。上半年,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76人次。印发宣传资料9200份,检查种子、农药批发点和网点98个,检查各类农资品种795个,查处种子农药案件18起。三是进一步加大全程监管力度。上半年抽查生姜、茄子等农产品150个,合格率达97%以上。四是加快“三品”认证步伐。在原有33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全区今年力争发展“三品”认证农产品2个以上。

(三)科学规划,成片推进产村相融产业发展。一是将镇等8个村确定为产村相融示范片,集中连片规划发展花卉苗木5000亩以上。目前,已制定和出台了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与3个大型花卉苗木种植企业达成意向性协议。二是以磐石乡草莓基地为基础,规划发展区采摘农业。引导场坝村草莓种植大户,积极组建了“市区磐石乡草莓专业合作社”,协助磐石乡政府成功举办了“草莓观光采摘节”。三是积极协助区发改局利用国家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在北环凤路、镇村新发展脆李2000亩。四是新发展常年蔬菜基地1100亩,全区常年蔬菜基地达到1.31万亩。五是巩固发展食用菌7000万袋。截止目前,食用菌产业基地共种植各类食用菌达2100万袋,全区食用菌种植达5030万袋。

(四)积极推进创森工作,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高度重视森林防火,火灾损失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积极协助区财政对2013年度天保二期112581国家级公益林实施管护资金兑现到农户。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工作。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检查,对2013年项目进行了外业设计。积极做好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达开路栽植天竺桂111亩,绿化公路11公里,在莲花湖栽植青脆李、竹柳452亩;完成了国际新城、市军分区大院、区政府大院、文理学院、罗浮阳光5个绿化示范小区。认真抓好林业产业发展,引进业主在罗江镇天池村发展红豆杉、竹柳基地500亩,上半年完成林业总产值1.2979亿元。其中生态旅游收入达0.8亿元。

(五)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监管。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无证运输、无证经营加工木材、非法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等各种违法行为。截止6月5日,共办理各类森林案件35件,查处率100%,其中办理林业刑事案件2件,办理林业行政案件33件,行政处罚33人次,收缴木材71.4立方米。

(六)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实施各类农林项目。全面落实国家优农惠农政策,核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1400多万元。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已完成基础数据收集、审核、航拍等工作,将在6月底形成工作底图。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建设机耕便民道58公里,在、磐石建户用沼气池40口,认真组织实施2012年测土配方项目,在乡、北外镇完成5840亩中低产田造任务,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等工作。

(七)高度重视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党组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每月局党组都研究一次党建工作,努力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和发展工作,利用“”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认真组织开展“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专项整改活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每周五下午廉政学习日的学习,保证廉政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制腐败的能力;严格纪律,加大对执纪执法部门教育管理,特别加强一些项目资金的监管;认真执行中央、国家、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健全制度,从源头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八)其他工作。加强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确保市民消费安全。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在常年做好森林防火的同时,每逢节假日都安排人员到一些人流集中区、火灾易发区搞好护林防火工作。认真做好维稳和工作,及时回复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今年上半年调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区(市)长热线、书记信箱6起,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100%。始终保持维稳工作的高压态势。严禁越级上访和赴蓉、赴京上访现象发生。高度重视人大、政协工作。认真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报告工作,积极完成交办任务。继续抓好应急、工会、青年、妇联、档案、保密、社区建设、城市管理、计划生育、普法、献血、科普等工作。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年我局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些工作推进还有不少困难。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各个乡镇工作进度参差不齐,个别乡镇还欠进度。二是乡镇农林技术推广站阵地建设至今方案还未批复,无法实施。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必须在6月底敲定业主,签订入驻协议,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搞好宣传发动,确保9月初水稻收割后入场开工建设。四是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今年内必须完成,目前需要查漏补缺,准备迎检资料。五是一些检疫性生物防控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支持。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水稻等大春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及早安排晚秋、小春生产,确保全年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二是切实抓好、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争取引进业主在9月初入场开工建设。

三是继续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确保按省里要求在年底完成任务。

四是加紧准备省级森林城市的迎检工作,确保创建成功。

五是切实做好产村相融产业发展规划并强力推进。

六是加紧实施乡镇农林技术推广站阵地建设,确保今年完成任务。

第4篇

1、抓好城郊型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在**乡**村和**镇新发展核桃基地1500亩,使其成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经济林观光示范基地。在**镇**村高标准规划1800亩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完成第一期300亩建设任务,其中新西兰红梨25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50亩。通过观光旅游、采摘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将其逐步建成全区发展城郊化经济的亮点。新建园林花卉苗木基地105亩,使环市区花卉苗木基地总面积达到905亩。扩大李楼蝴蝶兰种植规模50亩,进一步提高神州牡丹园、龙门西山森林公园、新村花卉市场的知名度。

2、新发展蔬菜基地600亩,完成老蔬菜基地改造3500亩,全区蔬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完成龙门晓丰农科园、**吉园蔬菜采摘观光园、李楼永生蔬菜采摘园、景华门蔬菜采摘园、白马寺下黄蔬菜采摘观光园等5个蔬菜园区建设,使全区蔬菜基地增强实力,提升档次。扶持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福达美公司杏鲍菇第四条生产线和奥吉特公司食用菌第二期工程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3、抓好现代畜牧业生产。围绕奶业、生猪、禽业三大产业,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个,新建年出栏3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1个,改扩建千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个、改扩建万只以上标准化规模蛋鸡场2个。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江泰、伊众、康世肉制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和市场竞争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3万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4、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其中夏粮6.2万亩,秋粮5.8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4万吨以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李楼乡小麦万亩高产示范方和玉米万亩示范方建设。

5、积极扶持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0吨。

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挂大联大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全区省、市级龙头企业总数保持在16家以上。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年力争新发展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1、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水利配套工程。新打配套机井10眼,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硬化渠道3000米。

2、争取省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5000人的饮水安全;争取市级村村通自来水工程5000人。

3、积极争取,配合市水利部门对**灌区进行升级改造和修复配套,达到“井渠双配套,机电双保险”,提高应对旱涝灾害能力。

4、加强河道险工险段治理,确保城乡安全度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加强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蔬菜日光温室85栋,塑料大棚150个,修复机井42眼,新打机井20眼,硬化水渠13000米,硬化道路3560米。

三、搞好造林绿化,建设生态**

1、高标准实施年度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完成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绿化补植、核桃基地、生态园区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退耕还林、二广高速补植等七项林业工程,植树10.9万株。其中村镇绿化8个行政村,植树10000株;二广高速绿化补植补造9000株;生态廊道绿化补植补造6000株;完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低质低效林改造200亩,林下种植40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70亩。同时要加强林木管护工作,巩固造林成果,确保绿化成效。

2、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

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科技兴农

1、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测报网络,强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控制能力。

2、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完成农民科技培训800人,完成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4100人次。继续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00人,“雨露计划”100人。

3、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发展节约环保型农业。认真做好“三夏、三秋”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继续抓好4个循环农业示范村建设,其中**镇**村为市级样板村,**镇**村、**乡**村为市级示范村,**乡**村为推进村。

4、对农机大户、种养大户和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给予信贷支持和优先补贴。全年新增农机总动力3000千瓦,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95万千瓦;推广新型农机具200台(套),其中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20套,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15部,小麦秸秆打捆机10台,秸秆还田和青贮机械40台,其它机械115台;新发展农机大户10家,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5家;抓好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确保玉米机械化收获实现新突破。

五、落实惠农政策,维护群众权益

1、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不断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保障。

2、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蔬菜基地建设补贴、规模养殖场基本建设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做好农民负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四乱”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和乡(镇)长述职报告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等,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坚决杜绝涉农恶性(事)件和严重,切实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第5篇

农业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XX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及种养大户等。截止201X年8月,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浪伏茶叶公司;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宏鑫茶叶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茶叶企业6家,缫丝企业1家,中药材企业2家,木材加工企业2家,油茶加工企业2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其中种植类98家(茶叶22家,中草药20家,果蔬28家,桑蚕9家,烟叶2家,油茶6家,其他种植9家);养殖类60家(养牛8家,养猪22家,养羊5家,养鸡19家,养鱼4家,其他养殖2家);农机服务类3家;其它20家。有家庭农场13家。其中泗城镇3家、下甲镇2家、逻楼镇1家,加尤镇4家、玉洪乡3家。有“一乡一业”乡镇1个,即加尤镇获得市级“一乡一业”(茶叶)称号。有“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其中,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称号2个,一个是沙里乡浪伏村(茶叶专业),一个是加尤镇百陇村(茶叶专业),市级“一村一品”称号2个,一个是下甲镇平怀村(桑蚕专业),一个是玉洪乡那力村(茶叶专业)。有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茶叶专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值 47822.06万元,经营总收入预计 64160.31万元,带动农户12000多户。

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产业。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2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6.1万亩,有机茶面积1.726万亩, 通过有机转换认证茶园面积0.42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99家。茶叶是我县“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全县8个乡(镇)共有1.13万户5万余人涉及种茶、制茶、售茶,茶叶产业对推进我县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 201X年1-8月份全县干茶产量达406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3%;产值260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茶农人均收入5157元,茶农户均收入230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

(二)桑蚕产业。全县桑园总面积6.2万亩,其中实际投产桑园4.5万亩,201X年新种桑园1.0万亩。1-8月份全县已发蚕种63956张,销售鲜茧46048.71担,同比增长32.62%;产值9439.98万元(均价2050元/担),同比增长39.97%;覆盖带动群众5109户22991人,户均收入1.85万元,人均收入4106元,其中覆盖带动贫困户1695户7628人。

(三)油茶产业。我县油茶总面积25.7万亩(其中产前期1.9万亩、初产期0.6万亩、盛产期20.5万亩、衰产期1.3万亩、新造林地1.4万亩),约占全市油茶总面积的36.7%,位居全市第二。2017年全县产油茶生果36300吨,干籽8240吨,年产毛油2360吨,产值1.78亿元(含毛油、茶麸及油茶精炼油等附加值),带动贫困户脱贫320户,贫困户户均油茶收入达5400元/户。201X年完成新种油茶2000亩和油茶低产改造1万亩,受益群众650户2730?人,油农户均增收12000元。

(四)烤烟产业。我县烤烟生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烟农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全面提升”等综合措施,扎实抓好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今年全县完成烤烟种植面积5980亩,占县计划任务6500亩的92%,占市计划任务5200亩的115%,其中其中田烟5346亩,地烟634亩。目前已处于烟叶收购阶段,截止日前,全县已收购烟叶7225.13担,收购金额793.32万元,均价10.98元/斤,上等烟比例46.57%。

(五)养殖产业。一是种草养畜工作加快发展。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不断推动全县草食动物规模化养殖发展,今年新增牧草种植1100亩,新增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17个,配套养殖肉牛646头;新增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8个,配套养殖山羊3770头;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配套养殖肉兔1.13万只。二是林下养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组织实施林下养殖,朝里乡连群养禽、玉洪乡运浩XX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林下养殖示范小区,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累计完成“百林”鸡规模养殖户36户,配套养殖肉鸡11.39万羽,今年以来全县出栏鸡173.13万羽。三是特色养殖业持续发展。在抓好生猪、肉牛、肉禽支柱产业外,重点发展XX乌鸡、豚狸等特色养殖。全县豚狸规模化养殖32户配套养殖11.32万只,目前存栏9.6万只。XX乌鸡规模养殖示范户30户共养殖1.3万羽,正在申报“XX乌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积极引导生猪规模养殖,全县共有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3个,上半年出栏肉猪8.61万头。

(六)水果产业。我县围绕牛心李、火龙果、芒果等项目,以市场为主导,促水果产业提档升级。现我县有水果面积4.9万亩,其中牛心李1.5万亩,柑橘1.3万亩,芒果0.7万亩,桃果0.7万亩,其他水果0.7万亩。挂果面积2.9万亩,全县3600多户0.66万人参与水果种植。2017年水果总产量8500余吨,产值8250万元,果农户均收入9600元,人均收入2200元。201X年完成水果种植面积3175亩,其中,芒果1300亩,柑桔180亩,毛葡萄45亩,李果900亩,百香果200亩,大青枣100亩,枇杷150亩,猕猴桃200亩;新引进种植珍珠李30亩、红心蜜柚20亩、沃柑试种50亩。

(七)中草药。目前,我县中草药种植总面积已达1.24万亩。其中,其中,田七2080亩,葛根2000亩,鸡骨草2000亩,三叶青2360亩,板蓝根1000亩,其他中药材3560亩。201X年新种田七300亩,牛大力250亩。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 做大产业规模。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 强抓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优质粮、水果、烤烟、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总规模达 45 万亩。其中: 粮食种植21.1万亩,水果面积7.03万亩,烤烟0.56万亩,茶园面积11.2万亩,桑园面积5.2万亩,其他0.3万亩。 全县通过加大指导、扶持、服务等办法,培育、发展了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

(二)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强化产学研联合,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201X年原有15家龙头企业的基本上,今年上半年,我县又有凌春茶叶公司和绿贵茶叶公司2家企业申报市级龙头企业,正等候上级审批。目前,15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 4.7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6.4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3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户。

(三)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至2013年底,全县仅有合作社52家,20XX年后,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XX年注册34家,2017年注册42家,201X年1-8月注册53家。截止201X年8月,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注册资金 2亿元,成员人数达2550人。今年上半年,我县向自治区推荐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自治区级示范社,目前,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已经公示,如无异议,将产生区级示范社。目前,我县正在审核《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办法》,拟通过评比合格社、示范社,奖励合格社、示范社,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发挥作用。

(四)大力打造“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20XX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凌办发【20XX】76号印发了《XX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XX县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县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各类扶贫资金、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发展“一村一品” ,逐步形成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通过强龙头、促合作、带基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形成了以点带村、多村连片、特色明显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我们推荐百陇村为国家级“一村一品”茶叶类专业村。今年7月份,国家农业部正式行文,我县加尤镇百陇村获国家第六批“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村称号。目前,还有11个村基本达到“一村一品”评定标准,待到时机成熟即可向上级申报。

(五)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在家庭农场方面,XX县起步比较晚。前年,全县仅有2个家庭农场,去年新增8家,今年1-8月,家庭农场发展较慢,仅有2家注册开场,全县家庭农场总数也才有13家。同时,我县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培育一批适应新时期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六)加快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去年,XX县依托茶叶产业,成功创建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百色市第二个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目前,我县正依托桑蚕产业和水果产业,再建设1个县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1个乡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

(七)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产品的市场渠道。去年,电子商务在XX正式起步。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电子商务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大力推动XX电子商务的发展。到目前止,全县组织各类农业产业化经组织人员培训3期120人/次。目前,已有2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通了网上商店,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农户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2017年,15家龙头企业缴税1569.44万元,平均每家纳税120.72万元。三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比如油茶加工的2家企业,已低于市级龙头企业的标准,县人民政府已向市里报告,拟予摘牌;四是企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五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没有形成统一的利益链;六是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七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八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九是科技支撑力弱;十是农机化水平不高。

五、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一)利用《XX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好国家级、区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力争实现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三)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指导扶持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抓好的示范社建设。

(四)加快推进品牌战略。大力宣传商标富农、品牌兴农的成功典型,全面提升农产品创牌意识。引导企业、合作社围绕传统名优农产品争创名牌。支持鼓励经营主体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五)加快土地确权进度,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连片开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县加快农业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神池县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县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神池县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神池县是农业县,土地宽广,可耕地面积93万亩,总种植面积75万亩,主要作物为杂粮、油料、旱地蔬菜、玉米、饲草料五大类,目前正尝试种植中药材和水果,其中杂粮、油料、旱地蔬菜为本地特色种植,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0万亩左右,是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神池县广泛推广杂粮种植,推进1345杂粮工程,1薯(马铃薯)、3麦(莜麦、荞麦、藜麦)、4米(小米—谷子、糜米—糜子、黄米—黍子、甜糯玉米)、5豆(黑豆、芸豆、蚕豆、豌豆、黄豆)。

今年以来,结合脱贫攻坚要求,按照产业扶贫规划,神池县委、政府科学规划“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区一特”,确定丘陵地区(八角镇、长畛乡)种植谷子和糜黍,南北两山(烈堡乡、太平庄乡、虎鼻乡)种植马铃薯和莜麦,沟谷川区(龙泉镇、大严备乡、东湖乡)种植豆类,西部平川(义井镇、贺职乡)种植谷子和豆类的农业种类区划。实现了杂粮种植的遍地开花和集约推进。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神池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生态区域孕育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目前已取得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地理保护产品6个,包括畜产品1个(羊肉),油料2个(胡麻、胡油),小杂粮3个(莜麦、黑豆、黍子)。神池县更是获得了“中国亚麻油籽之乡”的荣誉称号。然而由于营销水平不高、品牌挖掘不够,不少神池特色农产品没有取得与其“身份”相匹配的市场业绩,小加工场、小作坊在境内星罗棋布,但产业链条短、加工粗放,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为探索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扩大地标产品品牌影响,神池县委、政府转变思路、创新推进,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组织农业、畜牧、发改、园区、招商、农机等相关部门,先后赴大同市广灵县,陕西省米脂县,山东省临邑县、肥城县,河北省高阳县、宁晋县,河南省开封、洛阳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通过对先进地区和县市农业产业的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实际,下大力气抓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

二是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必须瞄准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点品种、重点配套、种养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质量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筛选具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的项目,进行论证包装,特别是瞄准资源型企业转产和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鲜明的农业资源潜力,发挥优势,求强做精。

三是实现多种经营模式。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一头连着千万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从农业产业发展来看,通过基地与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联结型——公司租赁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或者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带动农户建立种植基地。如大同市广灵县北野菌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统一为农户建菇棚和配套设施,统一为农户提供菌袋、指导技术,按等级回收产品,统一品牌销售。

“公司+农户”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形成利益联结体,农户按要求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如大同市广灵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周边乡镇农户签订小米种植订单,拉动了东方亮小米的回收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就要构建利益联合机制,深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要实施精准扶贫,就要研究更加合理的措施,让更多的农户参与,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盈利等多赢。

四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农业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龙头农业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离土不离乡打工挣钱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带动大批农民增收。所以,只有把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不懈,强力推进,才能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五是打造好品牌。只有增强农产品的消化功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才不会以廉价直接投放市场,而是以精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必须注重加强“品牌经营”,打造精品农产品。如大同市广灵县“东方亮”小米成为全国“两会”的专供食品,“荞宝”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些品牌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加强自身管理、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的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名牌精品,扩大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神池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出路。

下一步,神池县要不断放大地标认证效应,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来抓,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规模,扶持农业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开发8项特色产业。

谷子产业。继续扩大谷子产业规模,通过综合技术集成,提升谷子产业效益,其中今年种植渗水地膜谷子6万亩,实施到除烈堡乡以外的其他九个乡镇的贫困户中,每亩补助150元,全部实行渗水地膜、宽幅、多垄、多V、机械化探墒、穴播免间苗等技术,着力打造有机绿色无污染的谷子品牌,实现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规模与效益、丰产与丰收、创新与创建的完美结合。依托福满园绿色杂粮食品有限公司等杂粮加工企业,充分利用现在市场上富硒小米的轰动效应,引进有机富硒小米优良种子,提高小米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杂粮的主食化、方便化、功能化水平,提升终端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让富硒小米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米”。

燕麦产业。依托谷德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燕麦深加工带动燕麦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今年力争达到15万亩;实现年产燕麦片1万吨、燕麦米2万吨、燕麦粉0.2万吨、燕麦膳食纤维粉0.3万吨,销售收入可达到1.8亿元,利润达1956万元。

胡麻产业。神池胡麻产品品质优良,适宜高端消费群体,按照创品牌、深加工、促效益的战略思维,稳定发展胡麻产业,2017年全县种植面积不少于10万亩,种植品种以晋亚7号为主,配合推广河北、甘肃的新品种。依托中科胡麻开发有限公司、老农贡亚麻籽油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凭借已经拥有的专利技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科技创新,将神池以胡油为主的胡麻系列产品推向国内外高端食用植物油、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市场。

芥菜产业。以太平庄、虎鼻等乡为主的优质特色芥菜种植为依托,重点培育西岭巧莲芥菜加工厂、新建杨家坡芥菜加工厂、虎鼻村芥菜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发展芥菜深加工,提高芥菜商品化加工能力,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种植芥菜3000多亩。

马铃薯产业。马铃薯近几年是效益较高的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2017年计划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少于12万亩,为了实现马铃薯产业的高产高效,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集成技术、脱毒种薯、规模化开发的作用,为此一是以东湖乡苍儿洼村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为依托,引进和自繁双管齐下,确保脱毒种薯的大面积使用;二是大力示范推广已成功的膜下滴灌、渗水地膜覆盖、全机械化作业、高垄种植等马铃薯种植先进实用技术。

月饼产业。以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打造好神池月饼文化品牌,擦亮窗口,整靓文化,形成厚重的品牌文化内涵和冲击力;营造“抱团打天下”的良性企业竞争氛围,形成政府引导、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协会推动、企业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2017年,月饼销售量要达到1.1亿个,年产值要达到2.2亿元,月饼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载体。

第6篇

关键词:现代装备 产业 集群 思题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212-02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科技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14年12月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正式授予第二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自集群建设以来,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育企业群体、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为重点,集群建设已初见成效。

1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现状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冀南新区,致力打造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创建一家国家级高新区,搭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要素集聚高地。目前已有278家装备制造企业纳入集群,集群从业人员2.6万人,重点扶持中船重工718所、汉光重工等骨干企业100家。2014年,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居全市9大行业之首,已经超过煤炭、电力行业,成为继钢铁之后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1.1 主导产业类别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构成上以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和河北汉光重工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为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农机及成套设备、矿山设备、专用车等产业体系:以七一八所、汉光公司为龙头,重点培育了森蔚电器、西瓦科电器等重点企业,以节电、空气净化、水净化设备及成套装备为重点产品,逐步打造邯郸市节能环保设备基地;通过哈克农机产业园、金狮棉机国际棉机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建设,自主开发新型农机播种收割,大型智能轧花机成套产品,带动全市农业机械成套设备的发展;以河北天择重工、瑞驰重型机床等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为重点,形成了以大型采煤设备、型机床为龙头,同时发展输送、控制等零部件相配套的系列产品。集群内肥乡远达、新兴能源装备等10家具备国家生产资质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产品覆盖混凝土搅拌车、天然气高压罐车、LNG罐车全挂车、载重自卸车等。

1.2 产业竞争力

目前,集群内培育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5家。中船重工、新兴能源装备、金狮棉机等骨干企业相继承担了国家02专项1项、国家重大仪器仪表专项1项、863计划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4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2014年获得政府各类资金支持共计1.5亿元。2014年,集群企业开发新产品300多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52项,形成32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智能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水电解制氢设备、新型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等“十大首台首套产品”成功上市。新兴际华的特殊管材基地建成后,邯郸市双金属复合管、钢格板、球墨铸管三大系列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2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特点

2.1 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保障有力

在争列国家级产业集群试点的过程中,河北省和邯郸市领导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产业集群建设现已列入河北省、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两级政府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河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邯郸市成立了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冀南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府采购、土地保障、人才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撑体系。

2.2 实现了公共资源共享化发展

目前,集群拥有1家国家级和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DCT众创空间)+孵化器(才智港园区、文化园区等孵化园)+加速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产业链条和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此外,集群拥有23家创新服务平台,其中6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机构。总投资近30亿元孵化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继与中船重工集团合作建立了派瑞科技产业园、汉光光电产业园,与新兴际华集团合作建立了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与中棉集团合作建立了国际棉机研发制造基地等。集群还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开通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新机制。邯郸市建立科技风险补偿融资机制,放大科技投入效应。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了有利于集群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2.3 产业基础雄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发展,邯郸形成了以钢铁、电力、煤炭为主导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依托雄厚的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围绕现代装备制造应用系统及部件研发、设计与制造,邯郸市聚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本、人才和技术,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区域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法国圣戈班、韩国现代等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邯郸,新兴际华、中船重工等40多家央企在邯投资。

3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与分析

第7篇

报来《省县防灾减灾青干草生产基地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悉。根据项目评估单位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评估:“项目建设方案、工艺技术方案可行,项目投资估算合理”。“项目总体上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设计尚可,提出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可行,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扶贫效果比较显著”的评估意见。经我局审查,项目文本按照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评估建议及我局的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原则同意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地点、规模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内容。项目批复如下:

一、项目建设地点及项目扶持对象

项目建设地点为宁秀乡秀恰村、赛日龙村和宁秀村。扶持范围、对象为项目成立的草业生产合作社及3村加入合作社的500户贫困户。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工青干草饲草基地建设,配套农机化机械设备,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和牧民饲草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等。

1、青干草基地建设

建设人工草地10000亩,其中一年生人工草地6000亩,多年生人工草地4000亩;建立优良牧草种子田1000亩,其中一年生种子田600亩,多年生种子田400亩。共购置优良牧草籽种10.78万公斤。

2、农机化设备购置

购置拖拉机、播种机、收购机、打草机械等22台套。

3、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

场站建设主要修建彩钢夹心板结构的农机库5间、100平方米,彩钢夹心板结构的种子库2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管理用房10间、200平方米,配套建设围墙、大门和水电及消防设备。修建砖混结构油库1座、60平方米;修建水泥地坪2000平方米。

4、技术培训

对项目贫困户进行饲草种植、农机具使用等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500人(次)。

三、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投资399.98万元,其中:人工建设种植饲草地投资151.18万元;农业机械设备购置118.35万元;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投资90.45万元;实用技术培训费25万元;项目其它费用15万元。建设项

目内容和投资详见附表。

2、流动资金

项目流动资金按年项目经营成本资金周转计算,估算流动资金总额为149.28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399.9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试点资金30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99.9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试点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费37.4万元,实用技术培训25万元,配套良种推广种植人工草地建设113.78万元,农牧机械设备购置经费118.35万元,项目勘察设计及招投标费用5.47万元。

项目流动资金149.28万元,申请银行贷款解决。

四、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五、项目综合效益

项目实施后,年生产青干草320万公斤,年实现销售收入304万元,年实现净利润121.22万元。项目实施直接带动贫困户500户2500人,人均可增收436元。周边生态移民户,通过牛羊育肥,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人均可增收300元以上。通过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饲草产量将有大幅度增加,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牧户发展半舍饲和舍饲畜牧业,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草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起到示范作用。

六、项目建设运行及利益分配机制

县扶贫办为项目建设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为:宁秀乡草业生产合作社。项目实行草业生产生产合作社社长负责制,社长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经济核算,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各方的经济利益为纽带,自负盈亏。建设用地为集体土地,集体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到草业生产合作社。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合作社按照章程从当年的盈余中提取10%的公积金。

七、要求

(一)州、县扶贫办认真履行项目管理职责,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财务报帐制。要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监督工程顺利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保证项目按既定的目标持续、高效发挥效益。

(二)项目建设单位要切实按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技术方案的有关要求,制定好项目实施方案和细则,精心组织,严把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要建立健全合作社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按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人工青干草饲草地建设、饲草收获、加工、管理、信息、营销的运行体系,形成完整草业开发产业链,提高贫困牧民组织化程度,稳定持续增加贫困牧民收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同时为同类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8篇

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进一步明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着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和农民受益。

二、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2012年,省下达我市阳光工程任务3730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340人(已列入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390人。各区县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任务见附表。具体对象和内容如下。

(一)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这项培训已列入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仍然按照年初市民生工程的部署加快推进。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为种养大户等农业农村生产和经营人才(详见附件2)。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为重点,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5天。

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管理常识、道德素质、艾滋病防治、农村消防安全、科普知识等农业农村公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

结合今年全国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全省705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对示范方内的从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每方培训骨干农民约100人,全年培训不少于2次。具体培训人数详见分解表。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内容要紧紧围绕项目和产业发展,以主推品种、种植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为主,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示范指导,注重同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

三、补助标准

根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按人均778元的标准(中央和省财政补助728元、地方配套50元),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按人均100元的标准(中央财政补助)。

四、组织实施

(一)确定培训机构,落实培训任务。

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由市民生工程已认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由区县农业主管部门根据高产创建方建设情况认定培训机构进行实施。加强阳光工程实训条件建设,特别要注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等重大农业项目实施场所作为重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市农委和财政局编制的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连同《阳光工程任务分解表》(附件3)上报省农委、财政厅备案。

(二)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要根据农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类别、专业和任务数量,精心编制培训计划,遴选培训师资,编发培训教材(除专项技术培训外,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不得以简单的讲义、明白纸等代替培训教材。),实施班级管理(填写阳光工程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见附件4),组织培训考核,建立培训档案(见附件5),做好项目管理和验收工作(填写阳光工程培训验收报告单,见附件6)。验收不合格的,要出具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到位。

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按省民生工程规定的培训台帐、资料档案、验收考核等管理要求执行,其中,2012年7月1日以后培训的,需增加填写《阳光工程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按阳光工程规定的培训台帐、资料档案、验收考核等管理要求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市民生工程任务,要按照市民生工程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专项技术培训,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责任落实。要加大阳光工程资金配套力度,增强项目实施效果,扩大项目覆盖面。

(二)强化信息公开。各区县应通过农业网站,向社会公布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机构名称、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贴标准、联系电话等内容,同时鼓励通过电视、报刊等其他媒体向社会公布,加强宣传,接受社会监督。

(三)规范经费使用。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相关支出。根据《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资金开支内容和审核拨付程序。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在审核拨付过程中应出具《阳光工程培训台账》(附件7-1)和《阳光工程培训验收报告单》等资料;承担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的培训机构,在审核拨付过程中应出具教学计划、教材讲义、《阳光工程培训台账》(附件7-2)和培训现场照片。

第9篇

为打牢全面完成2020年烟叶生产目标任务基础,稳步推进全区2020年烤烟生产高质量发展进程,2020年**区着力构建“党建+烟叶生产”工作模式,围绕“稳总量、优结构、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抓好当前烟叶工作。现将当前烟叶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谋划,高质量推进2020年烟叶生产工作

(一)精准落实会议精神。继全省烟叶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全区迅速行动,组织召开全区烟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0年烟叶生产工作。坚定“提供优质原料和增加烟农收入”的目标,通过优化种植布局,增加有效产出;控制户均面积在100亩以下,重点发展30-60亩的种烟农户,提高烟叶管理水平;狠抓平衡施肥、大田管理、不适用烟叶处理、专业化烘烤、精准收购等关键技术环节,提高有效产出;抓实多元增收,拓宽增收渠道;打造产业化示范体,引领产业发展等措施,全力保障2020年生产目标任务完成。

(二)狠抓计划落实。2019年全区收购烟叶2.25万担,100%完成网签计划,未出现丰产烟叶情况。2020年全区计划种植面积0.84万亩,计划收购量2万担。按照“自下而上报”和“自上而下批”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计划、烟农、烟地、物资、设施“五配套”的分配原则将计划分解至各条收购线。收购结束,即刻启动2020年种植摸底工作,早准备、早谋划、早落实。一是抓好政策宣传。认真研判2020年烤烟产业发展严峻形势,通过走村串寨组织烟农召开座谈会、柴火会、院坝会,对烟农种烟意愿进行摸底调查及政策宣传,让烟农种明白烟,种放心烟。二是稳定烟农队伍。做好种植主体培育及优化,认真分析2019年种植主体烤烟收益情况,做好总结,积极宣传动员,切实巩固传统骨干烟农。对近三年种烟农户及有种烟意愿的农户进行逐户走访,了解烟叶种植收益情况,稳定铁杆骨干烟农及职业烟农队伍,确保现有烟农队伍不下滑、不流失。三是认真规划烟区,因地制宜开展优化布局。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烟地规划工作成果,在已规划区域基础上,以烟叶站(收购线)为单位,在设施配套、土壤条件适宜的基础上,结合烟农意愿,重点按照“适度规模化、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组织全体技术员逐组、逐村、逐乡(镇),逐丘逐块全面摸清、准确统计意向烟地。及时提报意向烟区需求,争取政府出台政策并抓好落实,赢得主动权。截止目前,全区落实种植主体170户,面积0.9555万亩。户均面积56.2亩。

(三)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根据《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抓好2020年烤烟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主动与区政府对接,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目前与区烟办对接,继续执行2019年结构调整补贴政策:上等烟50元/担,中等烟50元/担;施足有机肥烟农,油饼补贴30元/亩、建档贫困户有机肥补贴35元/亩;示范点补助100元/亩。与区农行对接烟农贷工作,烟农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贷款利率固定为月息3.625%。

二、万众一心,稳步推进生产备耕

(一)统筹规划,做好冬翻压青。为保证翻犁进度,全区统筹规划,切实将深翻与烟地落实、绿肥压青同步推进,做到“落实一片、翻犁一片、压青一片”,截止当前翻犁烟地7787亩,完成落实面积的81.49%;其中专业化深翻4720亩,占比60.61%。2020年全区绿肥计划种植5000亩,种植品种为油菜。于11月5日启动绿肥播种工作,通过加强宣传、严格落实10元/亩补贴政策,目前已播种5222亩,完成计划104.44%。

(二)提前谋划,做好育苗准备。2020年全区按0.84万亩9盘/亩安排育苗。计划育苗77868盘,安排育苗点15个,预计使用4个育苗工场(育苗大棚23个)、插地大棚24个,截止目前各育苗点正在清理消毒中,浮盘消毒64500张,完成82.8%。预计育苗时间为2月10-2月15日。

(三)持续发力,做实烟农增收。为拓宽烟农增收渠道。在发展多种经营拓展中,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前提下,**区慎重选择项目,利用13个育苗棚共1.5万平方米进行蔬菜育苗、花卉种植,6座烤房木炭脱水,2台拖拉机翻耕非烟地200亩,利用基本烟田轮作红菜苔、白菜等经济作物356余亩,预计产值168.87万元余元,利润31.20万余元。增收项目就近解决用工4086个次,实现务工收入49万元。2020年全区将继续加大多元增收力度,采取“烟农+合作社+烟草工作+龙头公司”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烤烟产业与其他产业轮作间作。大力推广荷兰豆、红菜苔等成熟种植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用活闲置资产,通过使用育苗大棚培育蔬菜苗、种植薯类、花卉,闲置烤房种植虫草花、加工木炭等形式提高闲置资产的综合利用率。

(四)创新驱动,做精产业综合示范。一是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目前已在十字乡完成产业综合体规划1个,规划面积1200亩,已完成部分土地流转工作,规划报告已编制并完成县、市两级评审,已报省局评审。拟用三年时间完成产业综合体建设,总投入概算1109万元,其中政府投入609万元,烟草配套投入500万元。2020年拟完成土地流转400亩,土地整理200亩,建设机耕路3公里,完成育苗工场维修。拟通过落实高标准农田整治,烟水配套工程;试点推行“以合作社为平台,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合作社进行土地长期流转后抵押贷款”的土地流转模式示范;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生产、烘烤、分级实训基地);改革生产组织模式;进行农机专业服务队与其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周年运行示范

;“烟蔬一体化”的轮作方式示范;“闲置烤房虫草花、双孢菇种植”等综合设施利用示范等方式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烟农收入。二是拟在**天马基地依托烟科院已流转土地500余亩,开展产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研究,探索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及土地流转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系统建立产业综合体建设管理模式。

(五)强化布局,优选好田好土。目前全区落实面积0.9555万亩。涉及种烟乡镇7个,较去年减少1个;种烟村29个,较去年减少6个;其中:万担乡1个,面积5255亩,占已落实面积的54.99%;千亩村2个,面积4305亩,占已落实面积的45.05%,。100亩以上连片19片,面积达9228亩,连片率达到96.58%,呈现“小集中,”“珍珠项链式”的烟区格局。烟地轮作比例达82%以上,土壤肥力较往年有较大提升,中等肥力以上土地9532亩,占比99.75%,为2020年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0篇

月25日,全市召开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暨年烟叶收购工作会议,就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今年烟叶收购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10月8日全市烟叶收购工作正式启动。为了及时传达、贯彻市烟叶会议精神,组织和动员全县烟叶收购工作,安排部署明年的工作任务,经烟叶领导小组决定,召开今天的会议。为了便于大家传达、学习全市会议精神,我们把市烟草局局长《在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暨年烟叶收购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印发给大家了。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借此机会,我就烟叶收购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科学安排,按时开秤,又快又好地做好烟叶收购工作

一是明确收购时间。今年烟叶收购工作10月8日开始,12月25日前要完成年度收购计划。我们要力争在12月20日前完成收购工作。各乡镇会后要迅速做好收购准备,将收购工作和收购量安排到村、到户、到每一天。今年市下达我县“三烟”收购计划是6.4万担。但是我们预计今年实际产量6.8万担,超0.4万担。鉴于超产因素,我们在安排收购工作时,要改变过去先卖中下等烟后卖好烟的做法,动员烟农先销中上等烟,再售中下等烟。这样能集中体现今年的烟叶生产质量和税收情况。超产部分的烟叶,要在年1月1日后、阴历年前确保全部收购完毕。即计划内的6.4万担要在12月20日前收购完毕,超产部分0.4万担要在阴历年前收购完毕。香料烟、晒烟必须在一个月内即10月8日至11月8日左右基本完成收购。因为烟叶是分两次收购,所以烟叶税返还分两次测算:12月底测算一次,明年元月份后再测算一次,测算后及时兑现。

二是严格执行收购价格。今年烤烟价格上涨10%,香料烟、晒烟上调15%,涨价主要集中在中下等常收级别上。在国家烟草局严格收购等级合格率的基础上,预计我县烟农收入比去年有一定增长。价外补贴标准是,烤烟:上等烟60元/担,中等烟40元/担;香料烟和晒烟的上、中、下等烟补贴分别为60元、50元、40元/担。各级各部门要按质量定级,按等级收购。既不能压级压价,也不能抬级抬价,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收得进,调得出”,要切实维护收购秩序,保障烟农利益,实现烟农与企业“双赢”。

三是加强入户预检。按照要求,烟叶收购以前,所有技术人员要深入农户进行预检。各乡镇、各烟站在收购前要做好预检工作,提高预检到位率和预检水平,要求入户预检率达到100%。对农户的烟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级预检,将烟叶的等级及价格与农户沟通,使农户心中有数。这次预检时间正逢国庆长假,请大家特别是烟站的同志辛苦一下,要牺性休息时间,切实做好预检工作。

四是全面推行“一卡通”结算。今年的烟叶收购资金、补贴资金、扶持资金、救灾资金等必须全部实行“电子结算”——一卡通结算方式,确保资金安全及时地划拨到烟农账户,确保资金不出问题。

五是强化组织领导。今年的烟叶收购工作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更加规范。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烟叶收购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烟叶收购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组织的烟叶收购领导小组。收购期间要安排领导带班,尤其是收购开始时,分管领导一定要坚守岗位并带班收购,直至收购秩序正常后方可安排轮流值班。要合理制定交售时间表,妥善处置烟叶收购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尤其是要及时化解和处理烟农与公司的矛盾和纠纷。要以村为单位,组织村干部带队卖烟。要严禁烟农搭乘农用车辆,确保交通安全。同时,在烟叶收购期间,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烟叶收购工作。公安局要指导派出所维护好收购秩序,每一个烟站都要有干警值班。供电公司要确保正常供电,不影响收购。交通局要保公路畅通,保运输安全。信用社要保资金供应,及时结算。质监局要保质保价,不短秤少两。

二、明确目标,强化举措,坚定不移地登上明年烟叶10万担的台阶

1、明确明年工作目标。经烟叶领导小组研究,报请县委、政府同意,明年“三烟”工作目标是,全县“三烟”面积要达到4万亩,产量要达到10万担,农民实现收入6000万,特产税1000万。就全县而言,明年全县烟叶各项税收可望达到2000万元。其中,烤烟3万亩、7.5万担(口1万亩,2.5万担;关防0.5万亩,1.25万担;店子0.8万亩,2万担;景阳0.3万亩,0.75万担;马安0.4万亩,1万担);香料烟0.5万亩,1.25万担(夹河0.15万亩,0.375万担;上津0.15万亩,0.375万担;羊尾0.2万亩,0.5万担);晒烟0.5万亩,1.25万担(河夹0.25万亩,0.625万担;夹河0.1万亩,0.25万担;土门0.05万亩,0.125万担;观音0.1万亩,0.25万担)。明年最终目标是烟叶要上10万担的台阶。通过上10万担,来创建烟叶基地县、烟叶大县,从而使我县烟叶生产发生重大改变。明年烟叶生产的计划安排、生产组织、工作部署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2、落实烟叶面积。根据计划,各乡镇要迅速召开会议,落实好明年的烟叶生产面积,要把计划面积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到地块。明年的烟地要求一律是白茬地,杜绝麦茬地和油菜茬。不是白茬地的,原则上不签订种植合同。

3、发展专业乡镇,实施整村推进。明年的烟叶生产要坚持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原则,优化烟叶布局。对不适宜种植的产区和零星分散的地块、村组一律不种烟;对规模小的村、组,取消种植计划。明年计划发展万亩乡一个(口);万担乡4个(口、关防、店子、马安),千亩以上烟叶专业村20个。会后,烟办要迅速将20个专业村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通过发展专业村,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

4、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是地膜全覆盖,土壤要改良,漂浮育苗要达100%,大棚育苗要达100%,密集烘烤90%以上,增加有机饼肥,使用生物农药、化学抑芽等。明年的烟叶生产从开始就要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烟地必须是100%的白茬地、100%的地膜全覆盖。

5、抓亮点、办示范。明年我们将进一步高度重视标准化示范建设,每个乡镇要办一个村的示范亮点。以乡镇书记的名义,由分管领导去具体办。这个示范亮点就是你这个乡镇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鼓励其它村组及农户到乡镇示范点学习。这样,既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又可以节约时间,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每个村要办一个组的示范亮点。示范亮点工作要从留地开始,贯穿全过程,示范亮点工作将列入明年考核内容。

6、精心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口是美国环球烟叶公司优先确定的出口基地,已派人员长期驻扎口,对烟叶生产进行全过程监控。我们要努力把口打造成特色优质烟叶品牌、郧西优质烟叶出口基地、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这是我们的三大目标。

三、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今后,国家、省市将把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作为产业扶持的重点,作为烟叶产业发展的方向。以现代烟草农业来统领烟叶产业发展,这将对实施现代烟草农业的县、乡、合作社有很多扶持政策。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具体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围绕“八配套”,迅速搞好现代烟草农业整体规划。市政府对全市烟叶基地进行了规划,以5万担左右的基地单元为单位,划分了11个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其中烤烟10个,我县2个(即口、关防、景阳为一个单元,店子、马安及其它的乡镇为一个单元),制定了工作规范。3年投资6个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按此要求,做好“烟田、烟水、烟房、烟机、烟路、灾害防御、站点建设、育苗大棚”等八个配套规划,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做到基本烟田保护率100%,烟田水利工程覆盖率100%,烟田机耕路覆盖率90%以上,标准化基层站覆盖率100%,信息化管理覆盖率100%,密集烤房烘烤100%,雹区防雹网络覆盖率100%,机械化作业率60%以上。各级各部门要围绕我县12万亩的基本烟田,以保种烟、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为目标来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配套建设,要处理好烟叶产业与其它产业争地的关系。由农办牵头,按照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区域规划,分品种布局,宜烟则烟,宜菜则菜,宜桑则桑,迅速对我们现有的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是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烟叶生产组织模式。根据省市要求,从明年起,把发展烟叶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出台了烟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对达标的专业新村补贴村委会1万元,对每个达标的烟叶专业合作社补贴奖励3万元。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烟叶合作社组织模式,组织烟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资料为资本入股入社,实行统分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烟为主,多种经营,既发展烟叶产业,又发展其他农业生产。

第11篇

依托科技援疆,形成合力推进局面

兵团高度重视科技援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援疆规划(2011-2020年)》,编制完成兵团及相关师科技援疆专项规划;印发《科学技术合作奖实施暂行办法》,表彰奖励在兵团科技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疆外科技人员,激励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兵团“三化”建设。

兵团科技工作得到科技部的高度重视。科技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通过四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和部区工作会商会议以及全国科技援疆规划会,从国家层面予以兵团科技强力支持,为兵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别是2012年,科技部7位部领导先后8次来兵团听取工作汇报和调研考察,兵团提出的“加快石河子高新区建设”、“加快天山北坡现代农业示范带发展”两个议题列入第四次部区会商重点议题,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部署和推动。在科技部指导下,自治区科技厅、兵团科技局与19个对口支援省市的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对口援疆科技合作联席会议(19+2)制度”。兵团12个师与10个对口支援省市科技部门互访对接实现常态化,合作实效明显。

依托科技援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天业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取得了大型氯乙烯流化床、低(无)固汞触媒、含汞废盐酸深度解析等标志性成果,并成为行业清洁生产推荐技术;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建成国内首条碳化硅晶片中试生产线,形成年产3万片的产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晶片已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富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成年产50吨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多孔炭材料示范线,为超级电容器件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西部宏远与中科院化学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利用国产原料开发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特高压电极箔及关键生产设备,自行设计制造了22条特高压电极箔生产线,打破了660伏以上电极箔被国外垄断的局面,生产特高压电极箔6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

依托科技援疆,支撑农业结构调整

落实兵团“稳粮、优棉、增果畜”的总要求,加强畜禽水产和林果蔬菜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新疆农垦科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黑龙江农机院合作开展南疆肉羊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三师的3个团场建立了高效养殖示范点,引入纯种南非波尔山羊进行胚胎移植,开展了萨福克与多浪羊、波尔山羊与南疆山羊杂交试验,改良本地羊近2万只,研制出肉羊饲喂、防疫、青贮玉米打捆等5种关键养殖装备并在团场进行了集成示范。塔里木大学与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围绕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了节水滴灌条件下密植枣园需水、需肥规律及水肥耦合试验,研究建立了枣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叶片营养诊断评价标准,试制全液压自走式矮化密植红枣收获机1台,在一师、十四师集成示范面积1200亩,增产2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在中国农科院支持下,六师奇台农场参与“全国春玉米区超产潜力及超高产示范创建”项目实施,通过集成优良品种、高密度种植、节水滴灌、水肥耦合、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连续两年创造全国春玉米区最高产纪录。

依托科技援疆,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加强城镇建设、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新疆德坤建材公司与北京华丽高科技公司实施轻钢结构镶嵌复合板材开发应用,建成了年产60万平方米的新型板材生产线,在1300多户住宅建设中进行示范应用,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针对十师、北屯市蚊虫肆虐的现状,哈尔滨“农业科技援疆行”专家组捐赠了一架农用无人驾驶飞机,用于蚊虫防治和农林业病虫害防治;师农科所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实施了“额尔齐斯河流域蚊虫灾变规律及高效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幼蚊杀灭率达到9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综合应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出了协同式移动应急位置服务模式,以十师巴里巴盖垦区公安局为主中心,以一八五团武装部为分中心,构建了“师-团”两级应急联动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盐渍化问题,新疆农垦科学院与中科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预警模型,研发和集成水利、生物、化学和农艺等6项防治技术,建立了不同盐渍化程度弃耕地生态重建优化模式3套,核心示范区土壤耕层盐分降低20%至30%,土地生产力提高30%以上。

依托科技援疆,深化科技合作交流

在对口支援省市大力支持下,围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农机装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等主题,兵团科技局组织各师、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企业专家,先后四次赴内地进行专题考察对接,学习了内地省市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和典型经验,洽谈对接了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兵团与中科院全面合作扎实推进,形成了双方主要领导定期举行科技合作座谈会的工作机制,中科院“科技支新工程”安排兵团科技合作项目34项,成立了“科技支新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投入经费1608万元。中科院与自治区、兵团共同举办的“科洽会”已成为兵团与中科院及内地省市开展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兵团与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了“2012绿洲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23位工程院院士出席论坛,围绕绿洲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机械化、节水农业、食品加工、畜牧业发展等主题,9位院士分别作了专场学术报告,兵团有关科研单位、企业与院士专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项,兵团聘请23位院士为“特聘专家”。在兵团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下,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明确了科技合作重点内容。通过科技援疆机制,促进了兵团农业节水技术向内地的示范辐射,已在辽宁、河北、山西等8个省区试验推广800多万亩。

依托科技援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提高兵团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兵团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得到科技部及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阿拉尔、五家渠两个兵团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石河子新材料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石河子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兵团加快推进兵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绿色化工过程两个兵团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山西、浙江、河北、江苏、辽宁等省,在受援师援建或共建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研发基地。中科院、北京大学、长安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与兵团共建了多个专业研发服务平台。河北省支援二师建设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和三十三团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镇江市支援四师建设六十六团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天业集团共同建设“联合催化研发中心”,长安大学李佩成院士与八师炮台试验站共建产学研试验基地,中科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图书资料、文献共享、计算机设备等方面对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给予大力援助,极大提高了文献保障和科技查新能力。

依托科技援疆,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援疆加快了科技人才培养步伐,为兵团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浙江省科技厅与兵团科技局连续五年共同出资举办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班,为兵团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190多人。2011年以来,对口支援省市科技部门组织受援师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到内地培训860人次,援疆专家在兵团培训技术人员和职工近5000人次。中科院无偿资助“兵团工程硕士班”,招收学员22人。中国农业大学与兵团联合举办博士班,两期招收学员44人。

(作者单位:兵团科技局)

链接——

开创工作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和第三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四次全国科技援疆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及对口支援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好国家和兵团科技援疆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推动兵团科技援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引导对口支援省市支持各师农业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向兵团转移转化,重点推动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兵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基地和科研条件平台。鼓励全国科技系统及对口支援省市支持兵团建设或与兵团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尽快实现兵团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积极推动石河子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统筹实施国家人才计划和兵团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高素质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重视吸纳两院院士和高层次专家为兵团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意见,联合对口支援省市举办科技创新管理培训。

第12篇

鄱阳县开展“扶贫先扶智,文明进校园”活动。

>> 鄱阳县9400万大案解 鄱阳县财政局的反讽 浅谈鄱阳县生态旅游扶贫的前景 鄱阳县周家村精准脱贫调研报告 鄱阳县中心城区的消防站规划 江西省上犹县:科技优化油茶品种 江西省“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010年江西省 2009年江西省 江西省(97所) 鄱阳县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鄱阳县气候区划对杨梅果树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鄱阳县金银花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 鄱阳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鄱阳县7月13日-15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浅谈鄱阳县金盘岭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 江西省宁都县南入口详规方案分析 江西省玉山县农业龙头企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浮梁县芳村矿区金矿成因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江西省鄱阳县 江西省鄱阳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银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鄱阳县开展“扶贫先扶智,文明进校园”活动。

扶贫故事

江西是全国的粮仓,鄱阳又是江西的粮仓。农业是鄱阳的担当,鄱阳要坚决打破收入和粮产量倒挂的魔咒,发展农民合作社,用“种地”实现脱贫,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力。

与以往一家一户种水稻,浇水、运苗、插秧各个流程都独自完成不一样,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几乎每一个程序都有专门人员用机械操作。如今,鄱阳农业已经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机械化。从机器耕作、插秧,到飞机打农药、防虫害,最后收割、烘干稻谷保存也都是机械化,已经几乎不需要人工了。农民合作社的业务也不止于当地乡镇,已经走出了江西省。

同样是种地,不少地方确实越种越穷,但在江西省16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鄱阳,“种地”却成了战胜贫穷的法宝。“众筹”就是集众人之力来完成某件事情,这几年这个词越来越热。在鄱阳,对农民收入增长帮助最大的就是他们自发“众筹”起来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精准施策,鄱阳县脱贫路上争取不落下一个贫困户。具体执行起来就是,产业扶持一批,就业安置一批,社会资助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鄱阳当地进行产业帮扶;那些有智力障碍或体力不行、有田也耕不了的农民,鄱阳结合农业全程机械化来帮他们脱贫,并解决劳动问题。合作社在推广过程中,注重吸收贫困户和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加大了对他们的帮扶力度。

到目前为止,鄱阳县组建的农机、蔬菜、苗木、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等专业合作社已突破1000家,通过引导农民“众筹”建立专业合作社,使农户经营由“散兵游勇”走向了“集团作战”。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扶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今,合作社的农民人均耕地已接近6亩,正常年份每亩年纯收入能超过1000元,人均6亩的收入就是6000元。按照人均年收入3200元的贫困线,现在合作社的农民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