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市场研究

医药行业市场研究

时间:2023-07-12 17:0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市场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市场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原料药 出口市场

原料药作为我国唯一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制品,在我国的医药产业结构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我国从2008年开始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原料药生产大国,但是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原料药有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理论体系和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原料药企业和市场有面临着新的一轮挑战和调整,原料药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和市场梳理。

一、原料药市场现状

(一)原料药国际市场现状

原料药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分工细化的过程,国际医药市场为了满足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量,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逐步成长并逐渐形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原料药产地主要为西欧、日本、中国、印度和北美五大主要生产基地,修为最大生产基地,且为净出口,日本基本自给自足,小部分进口,北美为主要进口国,中国和印度为主要出口国。因此,在与西欧市场竞争和抢占份额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主要以生产低端通用名的原料药为主要市场,西欧则以生产高端原料药为主要形态。预计未来原料药的市场空间广大,其中仿制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将可能持续扩张,而创新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则会下降。

(二)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现状

我国原料药出口占据世界原料药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产地,原料药出口所占我国总体医药市场份额的比重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原料药企业经过优胜劣汰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出口额也呈现长期稳定增长状态,在医药监管部门的规范管理下,我国原料药生产和出口能力进一步加强,面对经融危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力度仍然呈现增长的良好发展趋势。我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并向偏远地区倾斜发展,有明显的区域产业集群化现象存在。我国原料的出口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市场,并且新的市场正在逐渐成长起来,我国原料药出口在国际原料要比重持续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二、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市场优势和面临挑战

(一)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市场优势

由于原料药的生产产业链发生国际市场的转移,其中大宗原料药的生产转向我们制造业发达,劳动力及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本和规模优势是中国原料药的主要出口优势。

我国政府对于原料药的生产和进出口给予了非常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我国原料药进出口的发展,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了医药行业的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再加上出口商品退税率增加等政治扶持政策的办法,更是推动力医药行业的兴盛。

国际原料药市场还处于持续升温和增长的状态,这也给中国原料药生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我国也在不断促进市场产品升级,高效原料药良正慢慢兴起。好的市场前景、产品转型以及先进的市场竞争力都是我国原料药出口的重要优势。

(二)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原料药的各项成本均产生增长,导致原料药的综合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下降。其次,我国原料药的生产主要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仿制型原料药,并且我国原料药的研发能力和研发规模也都有限,导致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原料药仍然存在明显的数量取胜的境地,对于原料药的质量,中国的药典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原料药长期因为杂质和残留溶剂等超标物质导致出口受阻,影响了我国原料药的出口。还有,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原料药的各生产工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环保治理成本高,节能减排,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除了产品自身升级压力之外,我国原料药的出口还面临着重要的管理和体系完善问题。原料药生产过程的监管和质量保证都没有标准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我国原料药生产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质量保证和流程监控上都存在不足,会影响到我国原料药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阻碍原料药行业出口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原料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缺少了解各目标出口国药物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营销体系的专业人才,给我国原料药出口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出口频频受阻,给我过原料药出口带来了较大冲击和挑战,面对我国持续增长的原料药出口数额,过过采取不同程度的反倾销、反垄断和贸易壁垒政策等,打压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市场,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受到打压和下降。

三、 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的战略对策

(一)行业方面

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整体医药行业实力的加强是必须的。首先,我国医药行业要采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告别旧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大规模的企业生产才能够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和深入发展。并且企业生产要形成行业的集群,要强大我国原料药市场的竞争力,市场集群形成强大活跃的市场结构,是提升我国原料药行业整体机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地位的重要保证。并且我国的原料药生产行业应当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生产方向更多的向特色原料药、高端原料药迈进,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脱离“金字塔”地层的位置,实现行业新的转型。

(二)企业方面

我国原料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光靠低端资源型的生产模式是不行的,企业要加大自身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要加强自身人才素质的培养,培养专业型精通国家市场的营销管理人才。并加强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能力,达到质量管理和标准是顺利出口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积极面对和处理国际应诉,针对国际上的反倾销和贸易壁垒等,应当采取积极的太对不断完善自身存在问题,并加强自身国际会计和法律能力,增强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增强国际应诉能力。还有就是原料药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之外,可以更多的培养东欧、非洲、以及俄罗斯等低的市场。并加强外包事业,寻找重要合作伙伴,慢慢剥离出其中的低利润产品,将市场转移到更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企业效益。

(三)政府方面

要稳固我国医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面对严重的反倾销现象,政府方面的扶持和保护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可以为我国医药行业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帮助我国医药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面对国外的歧视反倾销,我国政府应对加强国际交涉力度,建立良好多变合作关系,树立中国市场经济形象。政府还应当出台更多的有利于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和发展。同时建立机敏的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原材料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帮助企业合理规避反倾销,更好的拓展国际市场。

四、结束语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在原料药出口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威胁,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对此,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应当扩大行业规模,进行行业转型,不断增强原料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和力度,帮助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市场成功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原料药行业新的转型和综合实力的增强,稳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谢满义.瑞阳头孢曲松钠原料药欧洲市场分析及进入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裘真.从第三方服务角度分析中国原料药出口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

第2篇

医保基金缺口“压”药价

11月7日,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称“南方所”)所长林建宁在国家药监局南方所第25届信息会上表示,粗略估算,目前医保基金缺口达300亿元左右,预计缺口还将不断扩大。

林建宁据此预测,政府着手三保合一和下调药价的可能性极大,医保基金缺口压力将转移到医药产业,药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下跌。

城镇医保包括职工和居民两部分,再加上新农合,三保基金共同构成中国医保基金。林建宁认为,基金缺口压力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主要是因为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通货膨胀压力大和企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个人缴费率没有调整,居民出现有病才参保的取向,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用药水平上升、大病统筹报销比例上升又导致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加大。

人保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城镇医保基金总收入6939亿元,支出5544亿元,结余为1395亿元。虽然近期屡有地方新农合基金出现缺口的消息传出,即使假设2013年城镇居民医保收入明显下降、医保基金支出明显上升,但从2012年的1395亿元结余到2013年的300亿元缺口,未免还是让人感叹形势变化如此之快。

对此,有医改专家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指出,近几年医保基金日趋紧张,医保控费是大势所趋,这已是业内共识。就全国来看,医保基金总体上还有结余,但部分地区已现缺口。比如,北京和上海的医保基金比较紧张,而深圳的情况就好很多。300亿元缺口的说法,应是推算部分地区缺口合计额得来。

其实,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医保控费的政策威力已初见锋芒。

在2012年底出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中,规定医药总额预付制度于2013年向全国推广。对此,著名医药股投资人姜广策2013年6月向记者指出,“这个文件的威力在2013年下半年就会显现,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医保控费下的降药价压力,建议适当降低医药股配置比例。”如今看来,这一预判一语成谶。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速为18%,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6%,较一季度的23%明显下降,且为2007年以来的低点。

在此背景下,如果政府再着手三保合一,医保部门权力扩大带来的降药价压力加码,药价下降将不可避免。

不少发达国家都已走过医保控费的医改必经阶段。国金证券认为,从人口结构、医保政策、药价政策各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最具相似性。

日本1990-2000年间的经验表明,在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财政压力明显加剧,政府采取的强力降药价政策让行业步入了“失去的十年”,这一幕是否会在中国重演?

日本的前车之鉴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1990-2010年的20年间是日本老龄化的加速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不到9%上升至超过21%,这与目前中国所处的阶段相似。

此外,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保政策,这一点也与中国相似。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财政压力,从1988年开始,日本政府每两年进行一次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涉及13000多种药物,每次平均降幅超过6%,这让日本民生得到很大改善,表现为药品支出下降、公费医疗覆盖面提升。

在药品降价与需求增长中,前者的表现更为明显。在改革实施的最初十年间,日本医药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仅4.24%,据测算,除去药价调整政策后的自然增长率应为9.6%。受医药市场规模下降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医药股指表现不佳。

美国的情况刚好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老年人口增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医疗需求增量小,政府的医疗负担可控,因此美国实行的是鼓励创新的药价政策,依靠不断推出新药,美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平稳快速增长,在市场持续扩容推动下,行业股指表现优异。

国金证券根据对日美各国的研究认为,医药市场规模=需求量×价格+创新溢价。除需求量外,价格和创新亦是关键要素。

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从全球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扩容推动医药市场持续扩容,成为医药股近期被推崇的主要逻辑。但是,从美日经验来看,这一逻辑并不完美。

除了人口结构和全民医保外,中国一直奉行的降价政策也与日本相似。但有趣的是,2001-2010年间,由发改委主导的行政降价政策却造就了医药市场和医药股的黄金十年。

2000年11月,中国《药品政府定价办法》生效。此后十年间,发改委共对药品实施了26轮降价。由于此次改革的矛头一开始明显对准药企,致行业估值明显下降。但后来政策落地的效果却是,行业在这十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年均净利润增速接近25%,2010年为30%。在此背景下,中信医药指数在2010年11月创下6079点的历史新高。

降价政策效果迥异的背后,是中日降价力度的不同。

中国10年间经历了26轮药品降价,日本每两年降价一次。表面看,中国次数上占优,但平均每次药品降价范围才100种左右,而日本是13000多种医保目录药物的全范围降价;据统计,日本药品平均每次降价幅度在6%左右,而中国药品平均每次降价幅度为10%-15%,但每种药品一般4-5年才降一次,如上次中药价格调整是在2009年。

其次,日本政府直接确定医保药品的零售价,医保基金据此补偿药品费用,同时医疗机构还会采用医院联合体的采购模式获得更好的采购价;中国只强制降低医保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由于不少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起初非常高,出现了有些药品限价不断下降、零售价却走高的怪现象。

另外,2007年之前新药申请非常容易,不断推出新品种也成为企业规避药品最高限价下调的利器。

然而,在医保控费压力日益凸显以及民众抱怨药价高企的舆论压力渐浓的背景下,上述温和的降价政策走向从2011年开始发生明显转向。时隔十年,发改委于2010年6月再发《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被认为是A股医药股表现转向两年低迷的触发点。

控费压力空前下的政策转向

在发改委主导的温和降价继续的同时,药品招标政策变得异常严厉。

与日本的医院自主采购不同,中国实行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2009版基药目录推出后,从2010年底开始,“唯低价论”的“安徽模式”在全国逐渐推广,使得行业受到重创。

2011-2012年,医药制造业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降至23.5%和20%,中信医药指数也展开了为期近两年的调整,较2010年11月的历史高点一度跌去近40%。

之后,由于2012年“毒胶囊”事件爆发,极端降价的“安徽模式”弊端被逐渐认识,“唯低价论”的政策取向有所纠正,在医药股估值较低、政策转向带来的盈利改善预期下,医药股从2012年底开始走出一波强劲升势,中信医药指数在2013年10月15日再度创下6122点的历史新高。

然而,期待中的盈利回升并未到来,虽然2013年一季度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23%,但之后一路下滑。

第3篇

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近日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移动芯片销售额将首次超过PC芯片。

IC Insights的这一预计表明,硬件产品的销售格局正在发生变化。AMD日前宣布由于芯片订单减少将向GlobalFoundries支付3.2亿美元的违约金,同时进行业务调整以应对不断下滑的PC销售。与此同时,移动芯片公司高通2012年的营收增长了27%,在全球芯片市场上跻身第三的位置。

全球运营商利润不均:中移动居首

根据国外市场调研机构的2012年《全球通信运营商100强排行榜》,AT&T为全球收入最高的运营商,而中国移动则为全球利润最多的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收入规模上都进入全球前15大运营商,但在利润排名上欠佳。

事实上,全球运营商整体的利润情况并不是太好,远远不如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情况。数据显示,100强的净利润为1011亿欧元,比2011年减少了270亿欧元。而且,目前还有13家处于亏损状态,另有8家公司未显示赢利情况。其中,中国移动净利润153亿欧元,为全球最赚钱的运营商。

六成专利诉讼实为流氓

大多数专利侵权案件的背后实则为专利诱饵,也就是所谓的专利流氓。专利行使企业通过专利购买的方式获取专利权,并将其予以许可或进行诉讼,而不是积极开发产品或将专利予以商业化。

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截至2012年12月1日,2012年在所有专利侵权案件中,62%是由专利行使企业发起的。加州圣克拉拉大学法学教授Colleen Chien表示,这些专利行使企业并不是想基于专利来创造产品,而是想通过打官司从其他公司身上“抽取”专利使用费。

2012年初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总体来看,专利侵权案件数量正在呈现上升势头。2011年专利侵权案件共花了美国企业290亿美元。针对专利侵权案件的“爆发”(尤其在软件和医药行业),美国一名法官表示:“总的来看,专利保护有点‘过’了,现在需要一些大的改革。”

iPad Q3市场占有率跌落14%

据ABI Research的数据显示,苹果iPad产品线2012年Q3的市场占有率为55%,同比上一个季度少了14%。这是苹果iPad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最低市场份额。

跟在iPad后面的则是来自三星、亚马逊以及华硕的平板。据ABI表示,目前,iOS以及谷歌的移动系统分别占据了平板市场的55%和44%,鉴于大部分OEM都选择Android系统,预计谷歌出品的这个生态系统将会继续扩大。

官微报道

【Nexus 4港版售价坑爹】LG在香港正式了Nexus 4,其只有16GB版本,售价跟之前的传闻保持一致,折合人民币3550元左右。除了配置强悍外,Nexus 4受到大家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廉价。现在价格优势不在了,苦等港版Nexus 4的童鞋还是果断放弃吧。

第4篇

关键词: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丹.品牌药归来[J].中国药店,2007,(2).

第5篇

国内期刊广告业态势

在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下,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相对突出。而广告作为规模经济与产业发展共同催生的产物,必定受到包括经济总量与产业模式(产业对广告的依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各地区更多地表现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期刊发展的规模及效益。这是因为中国期刊市场存在着地方强、中央弱的状况,除了全国性媒体外,大多数的实力期刊都是依托本地的经济发展壮大。就目前而言,期刊广告在中国呈现“南高北低中间平”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位处东南的华东区、中南区,2007年1月至6月广告总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3.59%和45.91%。两地区划走全国期刊广告总量的1/2。而中部的华北区与全国性报纸,广告总量划走全国期刊广告的1/3。其他三区由于经济规模、媒介发展落后于上述地区,仅占据其余1/5的市场份额。

研究过去20年的报纸、期刊、电视和广播四大媒体的广告经营发展过程,期刊广告的崛起明显晚于其他三大传统媒体,再加上期刊广告起步基数很低,因此,其在四大媒体的广告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仍然很小。期刊广告从1987年至2006年19年间广告经营额的平均增长率为33.7%,这一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报纸和电视广告的增长速度。

期刊广告良好的宣传模式和效果

期刊在我国广告业中的地位偏低并不能说明期刊在传递广告信息上劣于其他媒体。一些国外的市场研究公司、广告公司和媒介研究机构对期刊广告的研究得出了大量利于期刊广告发展的结论。与电视和报纸比较,期刊在广告宣传上的优势至少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即广告环境优于电视和报纸。期刊印刷精美,无论是内容还是广告,在创意和表现形式上都力求新颖别致、独具匠心;读者购买动机完全出于各人喜好,并且不分时间地点,读者可自由接触期刊;读者对广告有自由选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心理抵抗性减小,提升了广告的说服效果;期刊在一定期间内能够被读者反复翻阅,也有可能被数人传阅;期刊是一种近在身边、对个人影响力很强的媒体,在期刊上投放广告的干扰性比电视和报纸要低得多,广告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对期刊广告性质和特点的再认识

近年来,期刊广告的增长得到了国民经济主要增长行业强有力的背景支持。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起国民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住房、通讯等产品为代表的消费模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都为期刊广告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对比期刊广告的行业结构与品牌结构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广告投资量较高的品牌所属行业与期刊广告量的排名并不完全吻合。比如去年中国期刊广告行业排名第一位的房地产与第二位的医药行业仅有一个品牌进入前二十名。这表明,房地产和医药的广告投资相对分散,投放广告的品牌数量众多,一家或几家品牌垄断广告市场的情况并不存在。而计算机业、通讯业和机动车业的广告额则相对集中,在这些行业里都有一些“巨头”式的品牌。这种情况直接反映了不同行业开放程度、政策导向以及所处的竞争状况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同时市场消费热点与行业广告热点同步。2007年1月至6月,期刊广告前10位行业累计广告额占期刊广告市场总量的72.05%。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对广告的依存程度较高,是期刊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困难中寻求瞩目

虽然期刊广告市场在进一步发展中有着许多积极因素,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期刊广告增长减速,使多数期刊广告经营相对艰难;同时期刊广告版面扩张速度高于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也意味着期刊广告实际价格在下降。

而多数期刊的刊物广告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1、刊发广告种类单一,大多为大赛征稿、刊物征订类广告。

2、客户广告投放量少,而全国期刊种类较多,形成恶性竞争,使刊物广告价格走低。

3、刊物难以保证所登广告产品的质量,如遇投诉,将殃及刊物信誉。

4、广告版面过多,刊物正常发稿量减少,影响刊物信息含量。

5、刊物广告承揽方法单一,途径有限。

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期刊广告依旧引人瞩目。统计显示,期刊广告营业额同比增长149%,居各类广告增幅之首。尽管所占广告营业总额的份额还不大,只占1.5%,与国际上普遍达到15%~20%的规模,距离尚大。但其强劲的冲击势头说明,广告的媒介选择出现了新的动向,我国期刊正在迅速发展,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广告媒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广告客户选择媒介进一步走向理性,注意运用报纸、期刊的优势将信息送达目标消费者群,促进了广告投放的合理分流;二是期刊广告市场竞争激烈,刺激了期刊广告市场的发展,期刊广告服务日臻完善,印刷日趋精美,吸引了广告投放。

一般来讲,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不同类别期刊广告的这种趋势将会继续延续。时尚类、经济类、生活服务类等将继续以较高的增速和力量拉动期刊广告市场。计算机类在行业不景气近两年后,已经有了回升的迹象,短期内成为广告市场新的推动力应不足为奇。而行业类、文化类和影视类等将可能继续低于平均增速,成为向下拉动的力量。由于向上拉动的基数大、增速高,总体趋势应该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

行业广告投放量集中和多元化

媒体与广告有不解之缘,而广告则依从于产业,广告市场的扩张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产业(广告客户)的投放规模。由于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消费类期刊广告市场明显地依赖计算机、化妆品、服装服饰、通讯、汽车等行业,而行业类期刊则主要依赖特定行业的广告投放规模。2006年期刊广告投放额超过亿元的行业有:日常生活用品、计算机、服装服饰、电子、文教媒介、机动车、通讯、建材、医药、机械设备、房地产和家电12个行业,它们的广告总量占期刊广告的87.99%。由此可见,期刊广告市场的状态主要取决于这些行业的投放趋势。

随着市场的专业化、细分化日益明显,期刊广告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单一的自主化经营方式,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一些专业的广告公司也应运而生。专业公司的介入,使广告主在媒体的选择上和媒体在资源的利用上达到了一个良性互动,广告主只需委托一到两家广告公司,所有广告投放的事就敲定了,他再也不用东奔西走地寻找投放媒体了,况且他们并不精于此道。而对于期刊来讲,委托一到两家公司,它大部分的客户也就找到了。

第6篇

过去一年虽然是万艾可专利到期的第一年,但中国消费者并没有看到预期中的降价,100毫克一片装,售价还是128元。

治疗男性障碍(ED)、俗称“伟哥”的万艾可,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在华专利于2014年7月1日到期。此前医药界普遍认为,到期后它会降价,十余家中国药企也向药监部门申请仿制万艾可。

仿制是制药产业中被允许的普遍做法。获得专利的药品被称为“原研药”,当专利到期后,其他药企可使用药物的化学合成物专利,自行开发配方工艺并合法生产仿制药。

医学界的共识是,仿制药在剂型、规格、给药途径、质量以及药效和适应症方面,都应与原研药等同。

在欧美市场,对于超过专利期的药品,迫于仿制药竞争压力,药厂多会主动降价,否则销量可能大幅下跌。万艾可在其他国家专利到期后,不乏降价先例。在泰国,万艾可降价约30%;澳大利亚每粒万艾可售价不到20元人民币。

然而,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万艾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不降反增,增幅达47%。数据显示,许多国外药品专利失效后,在中国市场仍维持原价,销量也未受影响。

中国的化学药品市场多以仿制药为主,国内医药市场八成以上为仿制药。目前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约4800家,这些制药企业拥有化药品种批准文号10.5万个,绝大部分为仿制药,仿制药市场规模约为5000亿元。

仿制药本以低价战略本可能在市场上大有斩获,却屡屡败于专利到期后的原研药,原因何在? 药效差距的秘密

在北京以打工为生的孙合林,近几日药箱告急。

67岁的孙合林一个月前从老家山东到北京做木匠活,随身除了糊口的工具,还带着救急的降血糖药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半年前他在家乡体检时查出2型糖尿病。

药品是在一家县级人民医院开的。眼看药不够吃,孙合林在断药前一周拿着以前的药盒到药店买药。新药到手后,服用后孙却隐约觉得不对劲,血糖不降反升,心跳过快、呼吸不畅,高血糖的症状似乎重袭。

孙合林怀疑买到假药,于是到附近的社区医院咨询,结果发现药品名字相同,但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家――同样是“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一个是河北一家药厂生产,另一个来自贵州一家药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官方网站显示,这两种药都是真药,拥有相同的产品名称,只是生产厂家与商品名称不同。孙合林不明白,“一样的名字一样的药,为什么效果不一样?”

同大部分患者一样,孙合林不了解中国制药界存在的一种公开的秘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药厂仿制、生产同一种药,药效却参差不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下称中检院)国际合作高级顾问金少鸿介绍,在治疗的关键时刻,不少医生倾向使用原研药,因为国产仿制药的质量与原研药存在差异。

制药业内人士估计,70%以上的国产仿制药药效与原研药存在差距。食药监总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处长李正奇撰文称,国产仿制药总体质量比原研药相差远,有的甚至是安全的无效药。

虽认为不能将所有仿制药药企一棍子打死,但齐鲁制药集团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明会、绿叶制药集团法规与注册部总监由春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分别承认,国内部分仿制药存在研究不透彻、质量控制不严格以致药效不足的情况。

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应该是一样的。原研药专利到期后,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剂量和理化特性都会公开。比如,“伟哥”的有效成分细节甚至在百度百科都能查到。

但是,使这些有效成分能成功地按时在人体内释放,才是药品发挥药效的关键。一粒药,在经过患者的消化系统时,需在适当时间崩解、溶化,释放出有效成分,被胃肠道吸收。

这个过程很有讲究:如果过速,可能导致有效成分吸收太快,血清浓度峰值过高,带来副作用,且药效不够持久;如果欠速,有效成分就可能来不及完全溶出就被排出,药效则发挥不出。

这个过程就要依靠药品使用的辅料与制作工艺,这是药企研发极为核心的资产。

以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拜耳拥有独到的制剂技术,它可以使药品在专利过期后依然规避挑战,因为国内仿制药无法在工艺上实现使药品只在肠道溶解。

“原研药厂商,一般拥有多个工艺配方的专利。”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孙新生对《财经》记者介绍,新药的专利期限是20年,而药企在化合物、原料药专利到期后,还拥有数年后才会到期的工艺配方专利,此举可使专利药的利用期限相应延长。

另外,药品的辅料更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辅料,大部分是高分子材料,有一定分子量分布,而非单一成分,这意味着很难使用简单的含量指标检测它。因此,同一名称辅料,如果由不同企业生产,产品差别可能很大。有一些辅料品种,如出现一种或几种特定杂质,其在使用环境下就会产生不确定的药理作用,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仿制药审批时,也需申报药品所使用的辅料,及辅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规范证书(GMP)和检验报告(COA),提供分析数据。

但中国对辅料的监管尚不严格。2006年出台的《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没有实行强制认证。

一位浙江药企研发主管告诉《财经》记者,有的药企为节省成本,在药品审批环节,向监管部门申报质量较高的辅料厂商,进入生产环节时,就更换为廉价、质量次等的厂商。而在药品制成甚至上市前后,通常不会被要求再次检验。

中国是原料药的生产与出口大国,但是辅料的研发严重不足,新型药用辅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张明会告诉《财经》记者,国内不少仿制药药企使用与原研药不同的辅料进行生产,这是导致仿制药与原研药药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从公共政策角度看,仿制药可以让国人得到相对便宜的药品,降低医保支出。

不过,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特约评论员文章称,按照国际市场的经验,仿制药的价格再低,也会保持在原研药价格30%左右。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仿制药的价格只有原研药的10%。超低价格使企业不得不在质量上妥协。

压缩中国药企利润的是手握用药权的医院。上述制药业资深人士表示,在药品的流通环节,医院处于强势地位,药企根本没有议价权,“中国药企的平均利润连15%都没有”。

研发一个仿制药品种,花费一般在50万-200万元,再加上生物等效的临床试验投入约50万-100万元;除这些成本,出厂价中还要加上审评的公关费用。

出厂价区区几元,到患者手中或为数十元的药品,除17%税费,还包括配送公司6个-8个点的配送费,商30个点的费用,公关费约20%的费用,其主要用于打通医院的关节。这样药企不在质量上克扣很难获得预期利润。

此外,一个药品往往面临几十上百家仿制,这使国产仿制药恶性价格战频起,也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2015年7月11日,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公开表示,忽视质量疗效盲目追求低成本、低价格,只能诱导企业购买最便宜的原辅料、按最低的标准投料生产药品,其极有可能是安全无效的劣药,甚至假药。

价格战也集中体现在仿制药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下。FDA针对美国在1999年―2004年中仿制药的价格与生产厂家之间的数量关系做过统计,结果显示,当仿制药厂家只有两家时,仿制药价格为原研药的52%;当生产厂家数目增至10家时,其价格降至原研药的26%;当生产厂家数目接近20家时,仿制药的价格仅为原研药的6%。

为了扭转诸多弊端,政府频频释放将对优质仿制药给予政策优惠的信号。国务院在《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中承诺,“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允许其在说明书和标签上予以标注,并在临床应用、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面给予支持。”

按毕井泉的表述,未来对于与原研药疗效一致的药品,食药监总局会允许企业在药品外包装上印出明显标识,以便医生和患者识别选择。

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认为,质量提升以后的产品,价格肯定会提高,按照高标准生产,自然会抬高仿制药成本,“低价格就没有好药”。

有些药商已经有不如归去之感慨。“只做仿制药是没有前途的。”一家药企研发负责人五年前转战新药研发,现已有两个新药在审评名单中排队,他相信仿制药的发展潜力有限。

迫于转型攻坚期压力,不少药企独辟蹊径,通过OEM贴牌或者自主品牌的方式把国产高质量仿制药打入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这种类似于电子产品行业的代工生产能否为这些药企谋得生路,还有待观察。 改革阻力重重

当经济体量和民生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变革必然产生。1962年美国国会通过药品修正案,首次提出药品不仅要“安全”,还必须“有效”。如今,中国正经历这一痛苦过程。

上世纪末,中国开展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制度,从药品生产全过程加强药品质量安全控制。在那一轮整治中,药品审批实现地标升国标,药品生产企业实现GMP认证,药企由原来的7000多家缩减到4000多家。这些措施使仿制药的研制水平、质量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安全性基本保障后,有效性开始得到监管部门与社会舆论的关注,这是近几年的趋势。

2006年,钟南山院士在“两会”期间向药监部门发难,质问为何一时间出现如此多药号。此后,药监部门再度展开对药品行业的整顿,虽然淘汰了一些企业与药品,但整顿仍局限于质量控制。

自2007年以后,食药监总局收紧了仿制药的审批标准,新增仿制药的质量得以提升,但数量庞大的历史欠账,仍将仿制药的整体质量拖累在较低水平。

从2009年开始,国仿药的药效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焦点。由春娜分析,媒体报道借助个别案例,将部分药品存在的问题上升为对整个行业的拷问,助推了监管部门整治的决心。

为将药效欠佳的仿制药驱逐出市场,国务院在《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对2007年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未通过评价的仿制药将被注销。食药监总局成立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办公室(下称评价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上述规划。

据了解,其工作流程自下而上进行,先由评价办公室确定评价方法、标准等,省级药监部门负责资料受理、生产现场检查和抽样检验,评价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复查。

然而,部门间既得利益者的博弈,使实质进展缓慢。评价办公室前期目标是完成75个基药品种,中检院至2015年4月20日初步完成34个品种的方法研究,经专家审核通过9个品种的评价方法,41个品种正处于方法研究阶段。这些工作按计划,本应在2013年至2014年完成。

按“十二五”规划,570 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临床常用的化学药在2015年前完成。570种常用药品涉及2400家企业,3.3万个批号。

业界的共识是,2015年的目标根本无法按时完成。

从技术上分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存在难题。“日本已实行18年,技术很成熟,问题在于决策者能否下定决心。”一位地方仪器药品检验所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

1998年,由于仿制药药效低下,日本启动“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对于药效达不到要求的药品,管理部门给予企业一定时间,允许其二次开发,在这一时间内还无法完成的就必须撤销批号。

20世纪70年代,美国也通过生物等效性评价,淘汰了约6000种不合格药品。

一旦动真格提升药效,就意味着要砍掉一大批不合格的药企。计划2015年完成的570种药品,每年为药品行业创造大量的产值。地方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官员表示,“革命就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不规范的药厂将损失最大,而它们都是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必然试图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者。”

持有仿制药批号的药厂,多是地方利税大户,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

中国医药联盟的一项“中国药企员工人数排行榜”显示,162家上市药企总人数近52万人,占中国总人口数的万分之四,表明2500人中就有一个医药人。

另一方面,一些药品行业协会、药企力推这项工作,辐射到政府部门的压力也大。中检院一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负责人卸任后,在微信朋友圈感叹说,“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这引发明白个中缘由的友人纷纷点赞。中检院负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标准制定与执行,该负责人所在的部门经常受到上级单位与媒体的质疑。

“要推动这项工作,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工作理念,是为了促进民众安全有效用药,而不能过多考虑药企的生死存亡。”孙新生说。

2015年下半年,相关部门动作频繁。7月22日,食药监总局启动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7月31日晚,该局再发加快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征求意见公告;8月18日,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核心就是提高药品的质量,通过改革来促进医药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明确提出,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届时,未通过评价的基药口服仿制药,可能不得上市。这显示了整顿仿制药的紧迫性。

上述药业资深人士估计,“一致性评价可能会刷下一大批药品批准文号。”

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也随风而动。齐鲁制药成立了一个旨在提高质量与药效的精品工程项目。评价工作由每个药品的原研发团队进行,原研药由各团队上报,负责采购的部门统一采购。张明会说,“要在原研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与资金,因为审批将趋向严格,好的影响是,仿制药审批的速度有望加快。”

经历过几轮大型的整顿活动,可以预见很多靠以前的批准文号吃老本、缺乏创新和提升质量能力的药企,一旦失去批号也就被淘汰了。随之,参与仿制药的企业将减少。

第7篇

自从外资企业欧莱雅集团旗下药妆品牌薇姿推出进驻中国市场成功后,“药妆”概念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和宣传慢慢形成了在中国市场所熟悉的口碑,随后理肤泉、雅漾、伊泉等欧美药妆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中国市场上,这些欧美药妆品牌已深入人心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此时,中国药妆市场就这样产生了。

根据报道熟悉到,美国每年药妆销售额达10多亿美元,日本则拥有1.6万家药妆店,其中药妆类产品销售额超过三分之二,中国药妆市场近年来也一直保持着10%~20%的年均增长率,市场研究数据显示,今年内,中国药妆市场销售总额预计将达480亿元。在中国医药报刊了解到,中国越来越越多的连锁医药公司、连锁药店不断进驻“药妆”品,也是药店老板的淘“宝”对象。成为中国药店零售业的发展高峰热点。

中国药妆市场的形成

目前在中国药妆市场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国内药妆市场几乎被薇姿、理肤泉、雅漾等外资品牌所占据,数据显示,药妆市场潜力很大,市场份额很大,以上三大品牌在国内药妆市场占有60%的市场份额比例,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而中国零售药店也开始踏上了“药妆”渠道路线的这一班车。这班车能不能搭上坐得好位置呢?那看中国零售药店老板怎么样的一个想法了,看能不能先买到这般车的票了。(意思是说,药店老板想要赚钱,要看好药妆市场去做,首先就应该先抢占市场份额,抢占市场先机,你的机会就越大)。

在中国很多大部分药房几乎都可以看到薇姿、理肤泉、雅漾等这些药妆品牌,一进门,形象突出,产品陈列很到位很整齐,产品单页、彩页、画册在形象柜台上融合搭配了整体效果都很好,货柜摆放都很整齐,产品陈列效果都很般配,突出了药房整个店的形象效果都可以带动其他相关品类零售。作为中国药店零售业最突出的一批连锁大药店(或大药房),在南方市场,广东金康药房、广东健民大药房、海王星臣、大参林连锁药房等公司都是中国比较突出的连锁药房。也是作为南方市场做药妆产品最突出的,比较受关注。

中国著名营销专家张红辉先生指出,药妆市场是国内一块大的蛋糕市场,想要把它做好做大,就看谁抢占市场先机,谁能赢得市场,谁能赢在药房终端渠道的建设。现在对于中国药妆店的不断扩大和转型,是零售药店老板的首要目标,也是众多企业的首选渠道之一。

据在南方市场,深圳欧美药妆店诞生,作为南方市场的榜样,对于中国药妆市场良好的推动力越来越大,中国药妆市场又推向了新发展,中国药妆市场即此产生。

如何经营药妆品

对于中国药妆市场来说,还是属于一个培育发展阶段,还没完全成熟,很多药店老板看中了药妆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选择了药妆产品,其中有几个误区体现了药店老板对中国药妆市场的不了解,但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药妆市场作为中国零售药店来说,简直是一个很好的蛋糕经济盘,如何抢,如何做,这个是药店老板首先要三思分明的头脑了。对当今消费者理解药妆的有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不是化妆品在药店(或是药房)卖就是药妆,这个都消费者和药店老板的一些误解,还没真正对药妆品的认识和了解透,“药妆”在中国市场上只是概念炒作,在国内也没真正的药妆品牌,在国外是针对在药房销售的医学护肤用品,也是皮肤问题性质的产品,都是经过医师开处方皮肤性质的医学护肤用品。

第二个误区:不是含中药成分的产品就是药妆,在中国是根本不存在药妆品的,“药”和“化妆品”相结合一起销售就是药妆,那是众多消费者的一个误解,也有很多消费者对中国传统中药化妆品比较认可,以为放在药店就是药妆,不是这样的。

第三个误区:有些从事药店工作的人员或是药店老板认为有国内一些药品上面写着“国字”号的产品就说也是药妆,认为药品企业也是做出“国字”号化妆品就认为是药妆产品,这些人的看法完全处于一种封闭和传统的观念里面,以为从事过的就认为相结合的东西就是药妆,其实不是这样的,国内是没“药妆”批文的,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还没作出这样的统一规定。

目前在市场上,“药妆”概念炒得沸沸扬扬的,各个药店老板都非常看中药妆市场,但是不知道如何经营,对药妆市场或是产品处于摸索和模糊之中,笔者经过多年操作市场和药妆市场经验之谈有几个观点借鉴一下。

(1) 如何选址经营:店选址要选择地段好,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商业圈,中心地段,在一些百货店和商超店、或是人流量大的街边店。

(2) 如何装修形象:比如选择的产品,首先根据是多品牌还是单一品牌,一般大的店以多品牌为主更好,空间大,然后可以让更多消费者可以多选择的余地,然而有个宽大和舒适的环境购物,根据整体的设计形象融合每个品牌形象的色调,形象要统一,不能太花,也不能过于单一。

(3) 统一制作形象柜台:要开大店,首先根据店面里面设计风格来设计形象专柜,要统一制作设计,一般以多品牌为主,柜台统一制作好了之后,每个形象专柜上都要有各个品牌的LOGO,这样才能突出品牌的专业化和品牌形象。

(4) 柜台和产品(或是物料)如何摆法:货柜要摆整齐,要大气大方,产品陈列要整齐,产品单页、彩页、杂志刊物、画册、海报等宣传用品要摆整齐,要放一个前柜上面,能让消费者直接拿到和容易了解相关资讯。

(5) 形象设计的展示:每个品牌都要有每个品牌LOGO形象,比如形象柜台、灯箱片画面广告、橱窗灯箱片广告、POP广告画、X展架、易拉宝、吊牌、吊旗、海报等。

(6) 员工要熟悉透专业知识:促销人员要熟悉品牌的专业知识,品牌知识、产品知识、皮肤知识、销售技巧、口碑宣传技巧、产品试用体验法则、产品特色(卖点),任何运用跟其他产品做对比。

药店老板如何选择合适的价位产品

在中国药店行业,随着药妆市场的热点不断升温,市场前景越来越可观,利润空间很大,药店老板对药妆报着很大的期望,这么大药妆市场潜力,药店老板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价位产品呢?

笔者以多年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国内有很多药店老板又想做药妆产品,但是对药妆还是一个模糊的状态,完全弄不懂,他们以传统的药品业的铺货的形式来操作,这样的形式早已经被淘汰。对于化妆品行业当今的一个游戏规则,只有现款现货,没有一个公司会冒风险去铺货的,只有小公司才这样这样做,也是小公司前期的拓展市场的铺货形式,也是月结形式来操作。

药店老板你们应该反省一下,每个行业都不一样的,想要赚钱想要做别人的东西,就必须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个道理,说明你很落后,被淘汰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观念,还处于传统的观点当中,永远是一个落伍者。

中国医药行业这几年药品行业一直处于下坡阶段,药品越来越多,利润空间薄,市场形势变化越来越大,市场面临很大压力和市场挑战,药店零售老板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符合市场价位的产品来操作,首先要根据自身当地市场实际情况来选择,人口流动量、消费能力、地段好的位置、规模大一点的店来操作,形象要突出,选择有特色的产品的来做,最主要更是品质要好,包装有独特,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以独特魅力赢得市场,这样的市场潜力就很大了。

药店老板如何淘“宝”

从传统的零售药店转型或是进驻药妆产品,说明药店老板已经做大或是看中了药妆市场的前景才会去选择,那药店老板如何选择产品,如何去操作市场呢?

上述已提到过,经营方式要选对,要对市场分析和环境分析要到位,当选择开了店,怎么把销量提上来是关键,自古以来,药店卖的产品都是很杂的,没一个细分零售专区,而是,药品、保健品、其他用品都是堆在一起,看得非常乱,琳琅满目的摆着,得不到一个美观感和专业感,传统药店追求丰富专区的同时,整个药店的摆法效果不是很到位。到了事今,不得不看到很多药店开始设置了专区,保健品专区,中药品专区、处方专区、非处方专区等等。。。。

现在药店老板看中了药妆这么大的市场潜力,他们也开始设置了药妆专区,然后把形象布置和整个店的摆放和设立专区都非常到位,大大体现了现在药店的作风和现在追求美观的效果。当这写美观的布置到位的同时,怎么把销量提升上来呢,一些药店老板想尽了诡计多式来赢得市场突破和提升销量,他们设立了刷医保,医保对现在一些药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很多消费者有着医保的时候,想刷就刷,同时不要陶现金,大大满足了广大消费群体,有了这么一个方便的医保,药店的生意却是如冲天呀。

于此同样,一些药店老板,为了快速提升销量,开始也在药店搞促销活动,买多少送多少,在药店买任何产品,只要另外加多少钱就可以得到优惠的产品,同时也是换购,产品体验专区活动、摇奖等活动,会员积分,打折活动然后还得另外优惠产品或是礼品,买到多少有现金送等等这么活动都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需求,能快速拉动销量和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难道这些都是药店老板的操作方法和快速提升销量的关键,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操作经验和终端市场活动经验,药店老板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快速达成销量目标,把产品快速销,同时做口碑宣传,都是为了拉动销量,药店老板在淘“宝”。

其实我本人,认同药店老板的一些做法,只有真正实践活动,主动出击,而不是守株待兔,一个品牌,首先宣传效果要到位,活动的安排如何去操作,要准备足够的时间,在哪里举行,活动的举行需要哪方便的东西,人员,很多很多东西,准备了就可以进行活动。活动策划和设计安排必须要跟着季节性,时间性来安排,位置地段如何选,药店老板必须要做到位,一场策划活动,都具备很多的东西,只要准备好就可以进行了。

对于中国零售药店业来说,其实药店本身销量都不是很大,笔者认为,多搞一些有益的活动,为了品牌提升销量,为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形象各个方面要体现出来。

第8篇

在这5家公司中,既有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有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材料和中间体行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市值中等偏小、近期业绩不甚理想,且被明星基金连续看好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季度。

浙江众成:宝盈系的最爱

截至二季度末,所有基金中只有宝盈系的2只基金重仓持有浙江众成(002522.SZ),其中宝盈资源优选为银河三年五星、五年五星基金,二季度该基金持有浙江众成的数量增加493.61万股(其中128.68万股为红股),加仓幅度(扣除红股后实际增持股数/上季度末持股数量)283.6%,持股总量升至622.28万股,占浙江众成流通股本的2.79%。二季度,浙江众成开于6.11元(前复权,下同),收于7.27元,最高7.36元,最低6.1元,均价6.71元。

浙江众成主营产品为用作包装材料的POF热收缩膜,下游为食品等快速消费品行业,近六成收入来自国外。二季度浙江众成平均市值为29.63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8%至5.0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8.27%至7323.68万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6.5%,较2012年下滑2.4个百分点。

浙江众成于2010年12月上市,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94%和15.74%,净利润分别增长51.74%和38.79%。2012年,公司收入和盈利出现双下滑,其中收入下滑1.24%,净利润下滑1.05%。浙江众成在2012年的年报中对此解释称,下滑原因为产能规模受限:“近两年公司一直维持15条2.4米聚烯烃热收缩膜生产线,年产能2.27万吨的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已基本饱和。”

2013年年报显示,浙江众成的几个募投项目已经陆续完工并进入生产线调试阶段。不过公司2014年一季度报告中预计,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仍将下降0-40%(半年报预计披露时间为8月28日),原因包括募投产能项目转固投产后折旧费用增加、募投项目设备调试磨合期较长导致成品率下降等。

浙江众成管理层认为,“POF热收缩膜作为一种环保型包装材料,其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无污染,单位面积原料消耗少,应用领域广泛,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环保型热收缩包装材料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在现有应用领域高速发展、新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以及对其他热收缩膜产品逐步替代的背景下,中国POF热收缩膜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3年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持有浙江众成的基金数量分别为7只和10只,虽然略有增加,但浙江众成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这些基金中大部分持有量都很少,仓位在20万股以下。

从目前浙江众成的行情走势来看,宝盈资源优选的押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8月1日,浙江众成放量涨停,突破整理了逾13个月的平台,并于随后持续上涨,在8月20日创下逾3年新高9.66元,较二季度的均价6.71元上涨了43.96%。

复旦复华:传统行业龙头

截至二季度末,有3只基金持有复旦复华(600624.SH),宝盈资源优选再次出现,二季度该基金买入复旦复华69.99万股,加仓幅度38.58%,持股总量升至251.41万股,占复旦复华流通股本的0.73%。二季度复旦复华开于11.6元,收于11.43元,最高12.73元,最低9.32元,均价11.27元。

复旦复华主营业务为医药、软件和园区房产等,约两成至三成收入来自国外。二季度复旦复华平均市值为45.66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3%至9.5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12%至3371.22万元,但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34.16%至3889.1万元,净利润得以继续保持增长主要是因为当期收到政府补助1903.91万元。

从单季度数据看,2013年,复旦复华营业利润下滑主要源于第二和第四季度业绩表现不佳。万得资讯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公司营业利润为714.74万元,较2012年同期的1910.22万元下滑62.58%;四季度营业利润为1151.72万元,较2012年同期的2564.81万元下滑55.10%。

2013年年报显示,复旦复华子公司复华药业营业收入增长耗用原料相应增长、结算模式变更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医药工业原材料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至4.72亿元,从而推高了营业成本。与此同时,随着医药卫生改革推进,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复旦复华营业成本增长了28.8%,远超营业收入增速,导致了营业利润下滑。

公司管理层表示,“近几年来,药业公司每年都面临国家发改委行政性降价及药品招标降价带来的影响,药业公司通过调整销售结构,聚焦重点品种,提升药品销量来增加营业收入。对于新进基药目录的重点品种,尽管价格有所降低,但药业公司也能抓住向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发展的有利机遇,通过扩大基层医疗市场的产品销量,力求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与此同时,药业公司还将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各类能源、资源,通过降本增效来减缓药品降价带来的影响。”

进入2014年一季度,公司营业利润仍同比下滑,但幅度已经放缓至7.24%。

2013年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持有复旦复华的基金数量分别为4只和6只,且这些基金中持有量最多的也仅为22万股,复旦复华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8月6日,复旦复华股价创下5个月来的新高13.5元,较于二季度出现的底部9.32元上涨44.85%,与二季度的均价11.27元相比,也上涨了19.79%。

绿盟科技:国家安全概念股

截至二季度末,有3只基金重仓持有绿盟科技(300369.SZ),其中嘉实增长为银河三年五星、五年五星基金,二季度该基金持有绿盟科技股票数量增加68.53万股(其中20.86万股为红股),加仓幅度91.4%,持股总量升至120.68万股,占绿盟科技流通股本的3.57%。二季度绿盟科技开于51.73元,因重大事项停牌前收于61.27元,最高62.58元,最低42.50元,均价54.52元。

绿盟科技主营网络安全产品和安全服务,主要服务于政府、电信运营商、金融、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级用户,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内。二季度,绿盟科技平均市值为73.80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18%至6.2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63%至1.11亿元,但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31.76%至5465.98万元,净利润得以继续保持增长主要是因为当期收到政府补助6375.85万元。

从单季度数据看,2013年绿盟科技营业利润下滑主要源于第四季度业绩不振,当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较2012年四季度的2.71亿元下滑5.08%;营业利润4970.04万元,较2012年四季度的1.13亿元下滑55.86%。进入2014年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恢复15.11%的增速,但营业利润继续同比下滑17.09%。

在2013年的年报中,绿盟科技对此解释称,“公司为了保持高增长,必须不断提升运营和管理能力以吸引和保留管理、科研和技术人才,导致公司期间费用大幅增加,对短期利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绿盟科技还提到,“公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销售特征,即公司在每年上半年新增订单、销售收入实现较少,订单从7月、8月份开始明显增加,全年的销售业绩集中体现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由于费用在年度内较为均衡地发生,而收入主要在第四季度实现,因而可能会造成公司第一季度、半年度或第三季度出现季节性亏损,投资者不宜以半年度或季度的数据推测全年盈利状况。”

对于未来行业前景,绿盟科技管理层充满信心:“受到‘棱镜门’事件的影响,信息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领导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更体现了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同时,“随着中国的IT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中国信息安全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2014年一季末,持有绿盟科技的基金数量为8只,绿盟科技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6月26日,绿盟科技宣布因重大事项停牌,7月3日确定为重大资产重组,原计划于8月1日之前披露重组预案或报告书,后又将重组细节披露截止期限推迟至9月1日,截至发稿时仍未复牌。

当升科技:锂电概念股

截至二季度末,有5只基金重仓持有当升科技(300073.SZ),其中银河行业优选和嘉实策略增长均为银河三年五星基金(截至6月30日评级)。二季度,银河行业优选买入当升科技147.04万股,加仓幅度43.77%,持股总量升至483.01万股,占当升科技总股本的3.16%(全流通);嘉实策略增长新买入当升科技719.99万股,占当升科技总股本的4.72%。二季度,当升科技开于15.37元,收于18.80元,最高18.80元,最低12.33元,均价16.33元。

当升科技主营产品为钴酸锂、多元材料等锂电正极材料,客户包括三星SDI、LG化学、三洋能源、深圳比克和比亚迪等锂电巨头,原先四至五成左右收入来自国外,2013年该比重下降至两成。二季度,当升科技平均市值26.13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61%至6.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4.76%至970.3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36%,较2012年下滑0.06个百分点。

当升科技管理层在2013年年报中对此解释,“报告期内,在智能终端产品和锂电池的成本下降及原材料金属钴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公司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导致公司虽然销量稳步增长,但销售收入增长较小。同时,人工辅料等加工成本不断上升,公司的毛利率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

另外,根据8月份当升科技的定增预案,“公司原有的终端客户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市场由于受到苹果等热门品牌智能手机的冲击出现较大萎缩,直接导致公司客户订单的减少。”

与此同时,锂电正极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局面,“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统计,2012-2015年,全国正极材料规划投资产能分别达到8万吨、13.5万吨、19万吨和26.8万吨。国内正极材料行业现有产能已超过10万吨,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50%,行业间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大量新建的产能仍在不断上马,2015年,全国新增锂电正极材料产能将超过25万吨,而届时全球锂电市场总体需求预计也不会超过15万吨。”

对此,当升科技管理层表示,“不断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持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2014年公司将积极开展产业链整合,尝试向其他业务领域延伸,适时开展投资并购,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为公司未来的业务转型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研究,寻求下游大型动力电池领域参与性合作,形成产业联盟,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2013年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持有当升科技的基金数量分别为3只和1只,且这些基金中持有量最多的也仅为21万股,当升科技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8月20日,当升科技股价创下3年4个月的新高21.30元,较二季度出现的底部12.33元上涨72.75%,与二季度的均价16.33元相比也上涨了30.43%。

福瑞股份:豪赌产品提价

截至二季度末,有6只基金持有福瑞股份(300049.SZ),其中兴全社会责任为银河三年五星、五年五星基金(截至6月30日评级),二季度该基金买入福瑞股份203.58万股,加仓幅度72.34%,持有总量升至484.98万股,占福瑞股份流通股本的4.43%。二季度福瑞股份开于25.81元,收于28.80元,最高33.74元,最低23.70元,均价28.01元。

福瑞股份主营用于“肝纤维化诊断治疗”的药品和仪器等产品,原先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内,近几年来自国外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占比达四成。二季度,福瑞股份平均市值为36.36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42%至5.2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下滑88.08%至490.54万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1%,较2012年下滑5.07个百分点。福瑞股份管理层在2013年年报中对此解释称,“主导药品复方鳖甲软肝片的主要原材料冬虫夏草采购价格全年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药品业务的毛利率”。

关于如何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管理层表示,“在虫草采购价格大幅飙升后,公司已向内蒙自治区发改委上报了软肝片价格调整申请,内蒙自治区发改委和价格评估机构已对公司虫草原料成本上涨进行了现场核查,认为公司申请价格调整合理,并形成专项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公司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关于软肝片价格调整的批复。”

与此同时,公司正在推进软肝片以虫草菌丝体代替冬虫夏草的临床试验工作,力争“在保证临床试验效果的前提下加快审批进度”,“尽早取得替代报批工作的实质性进展”。

2014年一季度,福瑞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4%,净利润同比增长77.22%。公司预计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0%-210%(半年报预计披露时间为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