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业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业资源和环境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生态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由依靠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污染,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们的重复使用。同时,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农业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建立沼气,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资源。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使得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农村的教育、医疗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困难,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私自开发土地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信息传递之后,信息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很多地区农民不停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来提高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失衡,有些产品会出现供过于求,而一些产品会供小于求。着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较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农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资源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法上学,农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该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农民读懂并接受这一发展新模式,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保护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级土地规划建设不合理,许多企业工厂违章扩建,严重的占用了农村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还因为农民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国家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帮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修建水库、灌溉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农业生产用水。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备自然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排污企业的治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做好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再满足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五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新的认识,绿色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三)网上农业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由于农业生产方面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出现,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从某种层面来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从本质上把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并将其用于实际的操作当中,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价值
1.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从而为人类今后发展提供保障。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而从农业经济发展角度解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能解释为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从而在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展的同时,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所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能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转型,从而促进世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从发展操作的角度来讲,需要建立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核心,推动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标。由此可见,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达成建设可再生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从而在改善现有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任务。
1.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能够使农产品得到稳定供应,使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生产绿色农产品,显然能够长久满足人们需求。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使农产品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则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得到生活水平的保障。此外,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才能从整个人类世界发展角度思考社会实践问题,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2.1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获取长期的农业经济效益。乡镇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结合实际,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加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以绿色的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做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2.2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可以通过增加农作物种类种植等方式来实现。合理安排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值。充分挖掘农作物的潜在价值,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合理分配农业种植,适当增加林牧业种植,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包括农业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整体收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业资金的投入,为农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从而适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实施有效的举措,以解决农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仍需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32-33.
是社会效益低下,它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最集中表现。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反映在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将会进一步加深我国东西部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西部地区农民无法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障碍。社会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收入的两极分化必然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发展的滞后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在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效益低下趋势和状态。这集中反映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农业发展落后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两极分化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西部民族地区是两极分化中的弱势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有限性。西部民族地区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水平落后的直接结果。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和中部相比,科技落后、信息不畅,交通运输不便等都会直接造成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宏观层面的发展不足将直接影响西部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又影响了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西部民族地区陷入恶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怪圈中。自然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使得本区的农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频次高、强度大、影响面广,加之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农业生态灾害也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已成为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旱灾、洪涝灾害、沙漠化与草原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还呈现出种类多样化、分布广泛性和发生周期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其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既有的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了农业发展的落后。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西部大开发就是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伟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在地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效果的重要方面。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在民族政策中始终强调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管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民族政策要求,都是内在要求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这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规律的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延伸,它是对现代常规农业发展引发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协调,从而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常规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问题。根据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在可持续发展方向标的指引下,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3]这种生产体系要求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能够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达到动态结合和协调。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为目的。[4]从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来看,它都符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改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及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坚持以下几个路径或对策: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就要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三下乡”、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各个区域进行持续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尤其要强调经济效益,这是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的关键点;二是通过学校进行生态农业教育,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介绍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帮助他们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和改善环境。只有切实的效益才能有效地树立和巩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其次,改变农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大集约型发展力度,通过技术改进克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和自然条件限制。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不仅效率低下,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粗放型发展能够取得一时的产量增加,但是却要付出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来实现集约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明显不足之处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中表现在技术水平的低下。生态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而这也正是集约型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提高和发展生态农业技术需要政府和高校给予充分的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技术支援,培养生态农业发展的专家,专门指导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可以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纳入其体系中,不断地对西部民族地区输入技术和管理,实现效率的提高。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以及发展目标
1、提出背景。所谓在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数量不断增多,用地矛盾出现,许多企业为了建设厂房大量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以及化学物质,使土地盐碱化加剧。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大量使用化肥等药物,也导致了土壤营养成分不断减少,再次降低了作物产量。致使农业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深入进行农业改革,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2、发展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的农业机制,实现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大农民收入,保护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保证我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土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大量砍伐木材、围湖造田,导致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再加上人口增多,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发展,占有了大量农田,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还有一些土地被污染无法进行作物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滞后性。2、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推广范围小。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一些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与美国、西欧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美国的农业主要以大农场的形式存在,且种植人员很少,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设备进行种植。而我国农业种植主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需要的人力比较多,使用的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较少。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当地经济发展落后,采用最初的种植方式,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不了解。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造成破坏。3、农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创新思想,片面的发展种植业。没有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进行调整。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提倡农业产链的延伸,但很多地区生产模式仍旧很单一,无法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对市场的需求分析过于片面,造成某一农产品大量剩余,某一农产品严重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对农民进行补贴,但是其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比,差距更加明显。因此,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则留给老年人,他们虽然对农业生产的经验丰富,但不利于接受新的技术,导致我国农业技术传播出现滞后性。同时农民收入较低,使农民的积极性降低,更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长期下去很难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5、国家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的科研力度不够。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发现,我国农业主要以人力为主,其他国家农业主要以先进设备为主。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产品种植和收割上采用机器化,减少了人力劳动。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美国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灌溉,除虫、除草等一系列农业活动都是机械化统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益,减少资源的浪赞。而我国,还是以手工劳作为主,农业技术环节薄弱。我国应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代替农药的使用,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6、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社会发展变化了解较少,只重视种植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认识片面,不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造成比例失调,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在新技术传播时很难接受,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较为缓慢。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拉动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加强,也会促进我国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更好的保护土壤的营养成分,使土地得到长期使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林业的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存在的矛盾。3、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4、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对农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讲解,接受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农业经济出现实质性变化。深入体现,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旧思想,接受新理念。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较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十分少,而近几年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现象严重,导致农业资源紧缺。很多农民认为没有重视到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土地进行无限制开采。政府应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指导,既可以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减轻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地改变以前的小农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化农业,延伸产业链条,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发展。依靠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小模式化家庭经营转变为农业产品企业化经营。由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型生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并进行全面推广。研发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首先,国家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土地单位产量,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有机肥料的利用率,建立高效土地测量系统,对施肥后的土地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土地营养状况,并进行改进。还要进行有效的监控系统,对农业区进行卫星监测,及时了解农业区出现的变化,便于及时的就行补救。同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秸秆等进行有效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农业技术积极地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地区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自己的农田中,全面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新研究的农业技术,进行大力宣传。各地政府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免费知识培训,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运用到时间中,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3、建立完善的农业结构链条。每个地区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发展自己的主导农业,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的副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以前的经营策略。同时,打造品牌意识,对自己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大力建设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由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方向转变,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培育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农产品生产群。提高农民总体收益。4、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素质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建设,在农村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培育新兴农民,提高农民创新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新农业技术的传播。5、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制。针对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业市场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流畅,政府部门没有对农业每年的发展方向就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所以,应不断完善农村全面的服务机制,政府及时的对农产品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对农业种植进行指导,避免出现供求严重不合比例的现象。当地政府根据自己区域的情况调整结构,大力指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6、政府要继续贯彻惠农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土地管理机制,推动农业经营规模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惠农政策还存在局限性问题,没有全面涉及。今后应继续发展惠农政策,争取早日在整个中国得到普及。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世纪农业生产在工业化成就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就。同时,农业领域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时间的脚步已悄然进入了21世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新的世纪里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和矛盾,从而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农业的持久和永续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这就需要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农业涉及的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我国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实现途径。
二、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不合理的技术方式和不公正的农业经济秩序的作用下,农业生产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其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的深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主要表现为:
(一)人口不断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与日俱增。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达52亿,比1950年增长30亿多。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在有效口之下将达110亿;如果得不到有效空制,将有可能达到190亿。在我国虽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总的趋势仍在增长中,据有关人士预计,本世纪我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6亿。人口的迅猛增长是当代人类,也更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此众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据测算,我国在2000年和2020年的粮食供求关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在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需要大约是52000~56000万吨。而生产量大约是47750~52400万吨,缺口较大。
(二)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目前,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口大量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体套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如温室效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荒漠化等。
对我国来说,资源、环境上的困难将更为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资源进取,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两在是街144个国家的排序为:土地面积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在126位以后,草原面积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在107位以后,淡水资源在55位以后。
(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生的国家,主要有:旱灾、洪涝、泥石流、台风、冰雹、火灾、森林火灾、病虫害等。
(四)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多,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低,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加强农业投入,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较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效益降低。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处于事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开发利用和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突出。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传统的生产模式依法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生产模式。
三、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基本目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这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土地、动植物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以及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发展模式。所以,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尚能国接受的”农业。总的来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中国农业可持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第三,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产别、城乡差别。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该表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不断增站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我国关于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农业立法和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响应,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领域。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调整的内容和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把发展生态农业列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现代生态生可持续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和过程,将随着科学技术和农训工业化过程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当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中,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要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1.增加投资,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稳定商品货源,形成安全的粮食生产体系。同时还要推进蔬菜、水果基地的建设,保证事物的质量,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实施。3.依靠科技,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4.建立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各级流通、储备、加工、运销体系、特别要建立能够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调控、防灾、合营对突发事件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鼓励农民足有储量,争取实现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第三、要紧开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逐步完善有关农业投资的法规政策,搞好政府、社会与农村在农业投资方向上的分工。保证政府在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具有方向引导项措施中投资的作用;通过鼓励和引导,增强社会多渠道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制定和执行国家投资规划、计划于指南,协调中央和地方的投资行为,建立各级政府在保证农业投资比例上的责任制,提高各级政府,特别实县(市)级政府在协调多渠道增加支农资金方面的调控能力。加强全国和各级行政区域农业投入合理化的研究,建立农业投入信息网络;建立各级政府和行政区域投资的科学论证制度,注意发挥生态经济专家和环境专家在投资决策红的咨询作用,提高投资可科学性。
第四、实施防灾减灾转向工程 加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防灾能力。加强农业气象、虫情、污染、动物疫情、防火、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预报能力水平。建立“与预防为主”的防灾减灾的指导原则,加强平时预防措施建设。建立在清数据网络,对重点区域错区重点防范措施。继续加强抗旱、防洪涝、防台风等防灾抗灾指挥、救助体系建设,跳高指挥和应变能力,力争把灾
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五、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我如此众多的人口已经给粮食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还要毫不放松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加强乡镇企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严格整形国家环境政策、制度和标准,加大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力度;2.严格管理有严重污染的产品生产,加大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和产业;3.加强乡镇企业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分行业建立治理示范工程,并对乡镇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给予资金支持;4.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污染范围,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
五、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农产品贸易的法律繁荣和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
联合国经济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通过“东京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公认。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浪潮。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同步,逐渐显露出加强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响应,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领域。随着农业贸易的繁荣,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贸易法律问题越来越多。
(二)、农产品贸易与农产品贸易法
农产品的市场贸易,是指农产品的一切买卖活动。只要是买卖农产品,无论是生产者出卖给消费者,或者是商品经营者出卖给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出卖给商品经营者,或是商品经营者彼此之间的买卖都属于农产品贸易的范围。
农产品贸易法就是调整农产品买卖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些法律存在于《合同法》、《票据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当中。
国际农产品贸易法主要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销售以及与之有关的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保险和国际接所方向的法律。我国涉及这方面的法律有《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合同法》、《海商法》和其他有关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等。其法律原还包括国际公约和国际管列。例如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等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渊源。此外,国际农产品贸易惯例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法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如国际商会制定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比较通用的还有关于国际支付界所方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贸易惯例。
在国际农业贸易立法层面上应当坚持基本的贸易原则和司法主权,促进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实践,贸易实践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发展,在农业贸易领域,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根据这一原则,所有对外贸易活动都必须符合我国法律,并不得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任何外国经济组织和个人在于我国进行经济活动时,都必须尊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不得干涉我国的内政。二是平等互利原则。三是遵守国际法和参照国际惯例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一、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引发的贸易自由问题,世界农业的复杂的发展趋势,农业法在保护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的立法对于保护和发展内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私有体制下的农场主模式,要求美国农业立法最大限度的保护美国的私有农业。 2002年,5月13日,美国总统签署美国的新的农业法-the 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 of 2002, 美国农业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维持对农业的大力补贴,加大农业产品和价格的补贴,美国的农业法的特点就是保护和投资,对于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又明显的回归趋势。
第二、基于考虑外国的农业保护和补贴对于我国的农业影响,建立合理的农业保护机制,保护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护和农民保护权益问题。保护和发展及涉外贸易和国民待遇问题。
第三、建立和完善内国农业产品法律体系,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冲突问题及农业产品的保障机制形成的贸易壁垒问题。
六、结语
20世纪农业生产在工业化成就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新的世纪里,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和矛盾,从而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不合理的技术方式和不公正的农业经济秩序的作用下,农业生产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必须重视。
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第三,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产别、城乡差别。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调整的内容和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第二、要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第三、要紧开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逐步完善有关农业投资的法规政策,第四、实施防灾减灾转向工程 加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第六、加强乡镇企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建立于化石等高耗能的能源基础之上,而化肥与农药则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所具有的高污染与高能耗不但影响到了土壤有机构成以及食品安全,而且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并且排放出巨量二氧化碳等废气,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今,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潮流,并且已经广为认可。低碳经济这一低排放、低污染与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之实质就是要提升能源利用率以及创建良好的清洁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就是应当切实降低生产过程中对于化石能源的极大依赖,从而走出一条高效化与生态化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一、低碳农业相关概念界定
1.低碳农业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化石燃料的逐步耗尽,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温室效应导致的水短缺以及燃料价格波动均会关系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稳定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为了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就需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伦用于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链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的低碳化发展。
2.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世界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挑战,而这一气候现象主要是因化石燃料之使用而形成的。在这一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各个国家的政府为实现生态文明,开始逐步放弃上个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低碳经济模式以及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农业经济概述
低碳农业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其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对能源进行高效而又充分的利用、致力于开发清洁能源、努力追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其核心是实现能源技术以及气体排放技术之创新。低碳农业技术至少能够消除80%以上的温室气体,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应对之策。
二、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1.低碳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低碳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已经极大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国农业资源的消耗又处于全球前位。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持续用化肥、农药来提升粮食产量,从而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对于农产品需求之提升。鉴于石化产品的超量使用,我国农业具备了高能耗、高排放以及高污染之特点,从而成为了高碳农业。如今,农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来源。尽管农业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但是农业生态系统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固碳能力,假如运用合理的农业措施以提升农业土壤的固碳能力的话,就能够对延缓气候的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开放程序的持续提升,城乡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也在持续提升,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正面积极因素也在持续积累,各类传统与非传统挑战也在持续叠加。所以说,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中国低碳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2.低碳农业经济是保护环境与确保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全球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提升,粮食危机甚至已经危及到了诸多国家政局之稳定,可见,粮食增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以往的高碳化发展模式虽然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但是却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长期以来农药、化肥的粗放式排放,导致愈来愈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水污染。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粮食的数量上的安全,而更多是要关注粮食质量上的安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专门实施农药残留物检测,施行农药残留物最低限制。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受阻已经越来越多,农业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业投身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则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性举措。
三、低碳经济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强化低碳经济宣传教育
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更加深入地宣传实施低碳农业的重要性、扶持与支持政策、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农民群体是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将直接关系到低碳农业的发展效果。在农村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必要的宣传推广活动,让农民朋友们能够了解与接受低碳农业的概念,并且引导农民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往现代低碳生活方式进行转化。要应用合理的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例如,提升政府对低碳农业经济的支持程度,对低碳农业农户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积极鼓励绿色农产品开发,强化低碳技术推广与应用,完善政策法规等各项措施,更好地带动广大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户们都能真正参与到低碳经济建设之中。
2.建设更加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积极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各级政府应当更加注重低碳农业的发展,尽快颁布出台《低碳经济促进法》等法规,从而根据法律来制定出低碳农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刺激与引导各类企业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投入力度,实施农业清洁化生产,落实农业废弃物的综合运用以及技术开发,致力于推进效益较好的低碳农业企业尽快启动上市进程。要积极实施低碳制度创新战略,对于不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企业与消费者,应对其征收资源税、生态税以及垃圾税等,并且运用到生态补偿以及低碳农业建设之中。要进一步地规范我国各级政府的决策行为,超前进行谋划,积极加以应对,适时开展行动,并且落实低碳农业核算体制,列入到统计考核体系之中。要积极健全完善我国低碳农业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要加强低碳农业建设,实施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引领低碳农业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之中。要不断增加对于低碳农业之投入。从政策层面、资金层面、技术层面等多个方面积极扶持尚在起步阶段的我国低碳农业,抓紧研究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及发展举措。要结合实际予以分阶段推进。
3.切实调整优化与改进农村产业结构
虽然当前全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主体上依然处在零散化状态下,未能全面普及以形成相应的规模效应。所以,今后我国低碳经济的一个发展重点就是要将目前模式进行推广与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之调整与优化一定要符合各地区资源与市场配置实际、符合当地技术水平实际、适应于当地关联产业的成熟度等多种因素,而不得单纯地加以复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促发展,形成适合于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型模式。要注重于对适应当地大部分农户的产业结构模式加以总结与推广,对于那些成果较为显著的农户则应进行表彰与奖励,从而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之进程。
4.实施农业行政执法为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要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实施农用资源管理条例与农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强化对低碳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用品之安全。要更加坚决地打击各类损害我国农产品安全与破坏资源环境等违法行为。要大力实施低碳打假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农民群众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5.增强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以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的发展牵涉到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仅投资大,而且见效慢,所以在起步时需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低碳农业发展之初,有关农业主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低碳农业之投入,建立起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体系。在增加投资之同时,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各界都积极投资低碳农业。要大力鼓励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研发等相关单位进入到这一领域之中,并且和低碳农业基地、农户等共享利益。同时,还可实施财政、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的相应优惠政策,加速低碳农产品开发进程,从而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6.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循环农业
首先是要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有机食品。要通过致力于推动附加价值较高的特色化农产品的生产,全面抑制高耗能、高排放农业企业的生产,大力研发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而能源消耗又比较低的农产品。其次是要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企业进园区活动,切实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并致力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再次是强化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类废弃物能够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最后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积极发挥我国广大农村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休闲度假、农事参与、农产品采摘加工等具有鲜明特点的乡村游产品。
四、结语
总的来说,如今我国农村的发展已经步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而积极发展低碳农村经济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实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保护与改进我国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定要努力发展低碳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艳. 基于低碳经济的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6).
[2]张 婧. 关于低碳经济转型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2012(21).
[3]张莹琦. 浅谈低碳农业经济[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9).
[4]张秋霞.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民致富之友,2014(2).
[5]王祥义,李 楠.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
作者简介:李耀华(1982-),男,汉族,山西祁县人,西北大学经管学院,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陕西省咸阳市政府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农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生态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农业潜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深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迎合可持续发展趋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1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农业已经逐渐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之中,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随着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路径。
1.2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由于农业和农村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也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对于农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较大的阻碍[2],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社会经济、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应该实现和谐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因素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自然法则,然后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然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依托和促进关系,最终实现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2推动农村环保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之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经常成为被忽视的因素,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环保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多的阻碍。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时候,农村环保产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区位特点来看,环保产业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村对于环保产业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将大大提高农村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4]。从实际的经济效益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以更高的价值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应该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构建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增强
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打通农村商品经济流通症结,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物流、保险等服务,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交易机制,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此外,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下,构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大有可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已经成为了前沿产业[5]。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农村的人居环境将大为改善,在农村发展休闲养老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各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支持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不调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遵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因为农业包括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再生产受到经济、技术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农业是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结合的复合系统。因此,在发展农业时,不仅要遵从自然规律还要遵从经济规律。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遵从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之一是外部性理论。对于农业而言,如果采用低效率的方式配置资源,进行经济活动无疑会对外界环境产生负效应。比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产量,结果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加深层次的負面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时,应当遵从环境经济学理论。同时,生态经济学理论也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强调在生产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按照生态学原理,使生产的过程按照生态链耦合的方式进行。因此,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更应强调物质、能量流动的合理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需遵从“3E-R-T”模式
所谓“3E-R-T”模式是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要考虑到5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技术、资源,即在技术可行、有利于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条件下,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所以,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生产集约高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合理地进行生产区域布局,改进和完善传统的粗放型耕作方式,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建设好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而不是污染之后。
(1)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只有实行好的规划,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
(2)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然后积极探寻处理方法,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
(3)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就可以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沼气使用量的增大,一方面可以净化农村环境;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这样就会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要提倡节约用水,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这样才能够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
这样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失去了耕地,农民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实施在行动中,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揩施,因此,对于农村的耕地,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坚决不能触动底线,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这样才能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
此外,还要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主管的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要组织农民,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可以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
(四)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五)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农业
在发展农业模式方面不能搞“一刀切”,尽量避免“风格雷同的现象,应在不同地区发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地方农业,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在平原地区,如果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因其农地稀少,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节约用地,利用高科技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推行节水和干早农业在贫穷落后地区,应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耕地的生产率,控制人口增长,以及加强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财政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较深刻的态度和思想,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逐渐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污染排放以及财政经济发展中实现以低排放量,低资源损耗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意义
1.有助于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人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工业占有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农业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另一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不仅发展经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且也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了绿色的农业生产。
2.有助于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建筑业来说,目前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而建筑业所产生的扬尘、粉尘等现象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得雾霾天气现象加重。如果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财政观念,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绿色建设,对相关建设进行优化,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3.有助于工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如果没有加以深度处理就排放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最终使得一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而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绿色财政制度,倡导和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就能够日益改善,同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也会被及时处理,使得工业企业有效的转型,促进我国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了绿色产品生产过程。
二、发展绿色可持续财政经济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系统的分析和探究,下面笔者主要来研究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财政观念的具体实施对策。
1.绿色可持续财政体系的路线构建
在财政上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需要从税收方面入手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使得税收制度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绿色的发展观念。当前我国在税收上所选择的角度为独立型税收和融入型税收两个角度。
独立型税收应当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税收制度上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理念,使得目前所存在的税收制度能够很好的契合我国发展的观念。
融入型税收则是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税收种类和相关的税收制度来安排新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税种,使得新设计的税种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2.可持续发展的预算体系建立
在预算体系的建立上,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应当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传统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而这些资源和资金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因此应当构建全面系统的预算体系,从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等综合考虑。同时在考虑相关预算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当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可以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政府预算体系的构建当中,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安排独立的预算体系,针对专门的绿色保护环境的财政措施具备完善的预算体系,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实施。[1]
就目前我国发展特点来看,在四大职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存在一定发展上的问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发展,研究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财政预算制度,从而促进我国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3.建立G色转移支付体系
转移支付体系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来看,政策上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对于转移支付来说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这些局限性,同时构建全面的转移支付体系也有助于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在发展新型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需要从绿色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向出发来寻找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横向体系来说,应当构建符合我国当前各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转移支付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到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促进我国整体的进步和完善。横向则是在构建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国家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个地区的地方部门等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合适的制度,从而促进国家转移支付体系的全面构建。[4]
三、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目前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具体的实施对策入手来进行分析和探究,我国目前的发展制度来看,应当从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制度以及绿色转移支付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在财政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基于以保护环境为理念的形式进行。[5]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01:51-52.
[2]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3]张异.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探究[J].新经济,2015,Z1:100-101.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业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建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地去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使农业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
(1)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国的农业结构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农业的产业经营模式组织数量不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根椐统计,到2012年为止,我国只有8%左右的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规模小,没有特色和竞争力,起不到带动和支撑当地经济的作用,而且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不够高,品牌效应也一般。
(2)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才紧缺。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各个环境,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建设相对比较滞后,项目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农业经济项目发展缓慢,比如政府的引导比较少、资金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后,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需要改善。
(3)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地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功能下降、草原的不断退化,随着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水资源浪费不断地加剧,浇地用的水泵正在被不断地加深,如果不对水资源的使用加以节制,我们的农业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况。
二、提高农业经济地位的必然性
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中国的经济能不能进行发展,就要看农业能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却往往过大,所以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
(1)建立农业专业合作制。现在,农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专业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些新兴的农业专业作社可以给农业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农业合作社是自愿加入的形式:市场经济的产物。这种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根椐市场的发展需要,确定产品的种类和品种,合理配置相关的土地使用,资金重新分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资料、经营实力、生产成本呈几何数增长,这样可以使销售的渠道更加地宽广,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改善现有的一家一户制人力有限的问题。
(2)提倡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跨入了一个应用推广的阶段,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统筹和规划的意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需要建立起来,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需要人才。
因此完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在传播农业技术、农业产品生理需求,防病和治虫方面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可持续性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农业地区加强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科学农业生产建设。建立一个全面、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标本兼顾等原则,兴建一些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设施,比如拦河坝、运输交通干线,农村科学技术产业园。比如说,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实行农业生产监控化,自动化生产,引进适合中国农村的先进的管理系统。
现代院校要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对于下乡到农村进行技术支援的大学生要有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当代的大学生支援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当中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加入了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为农业生产正在走向科学化,从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等多方面进行结合。
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的部门应该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控制对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4)建设强有力的农业品牌。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农业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大的农业品牌。要想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通力配合,实行农业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并且进行科学化管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企业更应该在抛弃过去“重经济,轻污染”的思想,着重建设一个以绿色产品为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能值分析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当前如何评价一个地区或者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仍是一个重大难题,这是因为传统的能量单位已不能进行全面的衡量[1]。因此学术界纷纷探究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评价方法和新指标,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奥德姆正式提出了能值理论的方法,以及太阳能值转换率等概念。能值理论分析方法的提出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能值理论引入我国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将其应用至农业、森林、自然保护区、草原、湿地海涂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作为经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农业生态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间以及其与外部自然、经济环境之间都存在复杂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和货币流。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选择出最佳的系统模式,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根本任务[2。
2能值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能值即一流动或储藏的能量所包括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能值[3]。奥德姆将能值解释为产品或劳务形成的过程直接或间接投入到使用过程的一种有效能总量就是其所具有的能值。因为所有形式的能量均源于太阳能,所以一般常以太阳能为各种能量的能值的衡量基准,其单位是太阳能焦耳。把太阳能值做为基准,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能量的价值。可以把不可比较的不同类别的能量转换成可进行比较的同一标准。能值分析就是以能值为基准 通过能值转换率将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分析并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4]。
3能值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3.1能值理论研究现状
能值分析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以能值为测度单位的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核算方法,这种定量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研究中。关于能值分析的方法许多学者都在做,从能值理论应用的范围来看,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应用于有机循环生态系统。比如,基糖农业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等。对稻蟹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稻蟹生态系统单作稻系统系统进行比较。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探讨。苇田养蟹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应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比如对海南省农业进行分析和评价。还分析评估了各省市农林牧渔等主要产品的能值及其宏观经济价值。用能值理论客观评价江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为江西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制定提供依据。基于能值分析的西北地区、山东省及江苏省等农业经济系统的能值研究。生态村庄的能值分析应用于农田(种植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通过计算农田中的能量产投比及能量转换效率等来研究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高产粮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研究了中国蚕桑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自然、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定量计算了反映中国蚕桑生态系统的能值指标,并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陆宏芳蓝盛芳等简要回顾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研究的历史和进展,着重讨论了能值分析方法对传统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其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薛冰,李春荣等对能值研究在基础理论阐释、指标体系开发、案例实证研究等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5]。
3.2能值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
2000年,陆宏芳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研究中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中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阐述了主要指标的建立方法和涵义作用。2003张明如翟明普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研究。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
2004年,张耀辉进一步探讨了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内容及其对资源环境价值评价和量化的意义。2005年,刘继展江等对苏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为促进江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即:调整能值投入结构,增大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逐步减少石化能源的投入。2006年,席运官等对稻鸭共作有机农业模式的能值评估,并比较了鸭稻共作和常规稻麦轮作两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2007年,刘玉振以开封为例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与模式构建。2008年,吴钢等通过能值理论分析了辽宁省朝阳和抚顺2个农业经济系统在25年内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系统对购入资源的依赖程度呈增强的发展趋势,对当地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相比而言,朝阳的工业化过程给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所以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减少本地不可更 新资源的流失。
2010年,李艳春,黄秀声等对奶牛- 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并以能值-货币价值计算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实际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2010年李秀花研究了新疆精河县大农业系统发展的能值利用。所研究时段内精河县大农业系统的能值投入总量在波动中增加,能值产出也逐渐上升,但是其能值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说明进一步提高能值利用效率才是保障研究区大农业系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赵桂慎,姜浩如对高产粮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从能值结构看,桓台县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的利用大幅减少,对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依赖性加强;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看,系统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2011年,康文星等对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分析。客观评价江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为江西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制定提供依据。2011年张义勇等对苇田养蟹生态系统的进行能值分析和评价表明该系统生产发展可持续性好,生产活力强,发展潜力大。2012年,陈绍晴沼气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能值系统结构功能指标表明该农业系统整体具有环境负荷低产出效率高可持续性强等优势。钟珍梅,黄勤楼等讨论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能值分析。表明该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减量化、物质再循环和再利用”,并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蒋碧对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秸秆高留茬-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是该区域种植业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2012杨卓翔等基于能值分析对深圳市三个小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丽果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高的农场,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次之,而山海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都市农场应该大比例利用可更新资源,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并且积极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 在此基础上,控制规模合理地发展旅游经济,走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之路。2013付意成,基于能值分析的永定河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标准。针对当前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计算中,价值受时空动态变化影响较大、投入成本难以准确计量的弊端,借助能值与价值之间的可转化性,给出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标准计算体系。
能值分析的案例应用研究较为广泛。该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能值投入、产出结构等对能值理论的原理、指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基本形成了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是以市州、乡县等行政地理尺度为主要方向另外一个是对特色农业模式进行能值分析和评估。比如基糖农业,有机循环农业。
4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和实践发现能值分析理论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能值评价指标体系、能值转换率等,而这些问题也就成了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的放向和热点[6]。能值的转换率是能值分析中很重要的一个参数,它是确定各种不同资源或者的产品太阳能值的转换系数[7]。但在实践中发现有关经济方面的太阳能值转化率并不统一,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复杂,地域差异明显,各地的生产水平有差异。在能值分析中还需要一些必要的数据来平衡地域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导致能值转化率不统一的问题[8]。此外,在能值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农业系统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因此,进一步精确能值转换率以及进一步完善能值分析指标体系以满足更多的评价需要是今后要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康文星,沙甲先,何介南.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
[2] 刘继展,李萍萍.江苏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镇江:江苏大学,2005.
[3] 杨卓翔.基于能值分析的深圳市三个小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D].北京:北京大学,2012.
[4] 陆宏芳,彭少麟,蓝盛芳等.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能值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22~1626.
[5] 魏兴琥,王 海.佛山市顺德区基塘农业模式的演变与发展潜力[D].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1.
[6] 刘金娥等.米草生态工程加环效益能值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04.
[7] 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M].NewYork:JohnWiley &Sons,1996.
[8] 林培治.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综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